欢迎来到优发表网

购物车(0)

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期刊投稿 出版社 公文范文 精品范文

建筑公司发展规划范文

时间:2023-09-19 16:13:19

序论:在您撰写建筑公司发展规划时,参考他人的优秀作品可以开阔视野,小编为您整理的7篇范文,希望这些建议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热情,引导您走向新的创作高度。

建筑公司发展规划

第1篇

关键词:建筑工程;质量监督管理

“百年大计,质量第一”,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和科学技术的进步,建设工程在工程管理上的要求也日益规范化、系统化。其工程成本、工程进度、工程质量等方面有了质的飞跃,工程质量监督工作也需要不断改革和深化。当前,如何保证工程的质量将成为每一个工程质量监督者所应认真加以研究的重要课题。加强工程质量监督管理,是新阶段提高工程质量监督管理水平的必然要求,是创新监管模式,提高监督效率的重要举措,是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发展的具体体现。为了进一步加强工程质量监督管理工作,针对近年来工程质量监督管理中存在的问题,为促进工程质量监督管理工作再上新台阶,笔者就加强建筑工程质量监督管理问题谈谈自己的一些见解:

一、准确定位,明确职责

每项工作、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位置,要认真做好“角色定位”使能力与岗位相配套,使岗位与责任相对接。质量监督工作的定位就是受政府委托,代表政府实施工程质量监督,是政府监管职能在工程质量管理领域的延伸和细化,是把好工程质量关的有效措施。因此,必须进一步加大对工程质量的监督力度,充分发挥工程质量监督机构在工程建设质量监管中的作用。工程质量监督工作其实就是一项技术管理,而承担这项工作的监督人员就必须具有较高的技术水平,切实履行好自己的工作职责。

二、通过树立技术权威性,不断增强执法权威性

如何在监管工作岗位上树权威,有权威,体现权威是我们必须要认真考虑的问题,但更多时候,我们应该自己创造权威,只要工作职责履行的好,技术权威性高,我们的执法权威自然而然的就能得到增强。如何树立权威性呢?首先要加强学习,全面提高自身素质。要切实抓好质量监管人员的业务培训工作,使监管人员能熟练掌握标准和操作规程。要从加强工程质量监督人员的规程、规范、标准的培训入手,提高监督人员的业务素质。

我们不仅要面向监督层面和管理层面,更要面向一线操作层面,实现技术培训的制度化、培训内容的多样化,并采取定期培训和专题培训相结合,培训考核和现场检查相结合,集中培训、调研学习交流相结合,督促和引导参与工程建设的各方不断提高遵守有关工程质量法律法规和强制性技术标准的自觉性,使他们明确各自在工程质量上应当承担的责任和行为规范,提高他们的质量意识,不断夯实技术管理人员的技术水平,常抓不懈,把质量监督技术管理工作落到实处,使我们的权威性通过一系列的培训教育工作的开展将得以进一步体现。

三、严格执行技术标准,完善管理工作制度

工程技术标准是工程质量和安全的最基本保障,是工程建设领域的技术法规,必须认真执行。要继续分层次对工程建设各方主体进行强制性标准的培训,进一步增强掌握标准、执行标准的能力。对违反强制性标准的行为,发现一起,纠正一起,处理一起。对相关的责任单位和责任人,必须严格按照有关规定予以严厉查处。要把健全和完善建设各方主体工程质量技术保证体系作为强化质量管理工作的重点,建立健全建设各方主体的质量技术管理控制机制,督促施工单位结合自身情况制定施工工艺、操作规程和内部控制标准,使质量管理工作建立在科学化、规范化、程序化、制度化的基础上。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确保“一流工程质量”为目标,以深化监督模式改革为主线,努力提高工程质量监督技术水平,要科学把握和遵循工程质量监督技术管理工作规律,针对工程质量监督中的薄弱环节,加强技术管理工作制度建设;要依靠科技进步和技术创新,促进工程质量持续稳步提高。

四、创新技术监管手段,改善监督方式方法

科技是第一生产力,在现代化科技手段的强有力支持下,我们已由眼看、手摸、锤敲转变为运用现代科学仪器进行质量监管。我们要加快发展工程质量监督系统信息化建设,确保准确、及时、高效地提供信息服务,大大提高工作效率。不断强化工程质量信息和重大事项上报制度,是省建设厅及时、准确、全面地掌握各地区的工程质量总体水平和质量发展趋势的重要途径。要逐步健全完善建设工程质量监督管理信息系统,建立质量信息反馈制度,实现全省联网,通过质量监督管理系统的应用,实现信息共享。

五、依靠科技进步,治理工程质量通病

目前,我省大部分地区都已经出台了住宅工程质量通病防治的办法和制度,要继续深化质量通病的综合治理。对住宅工程现场使用的建筑材料、构配件和设备加强监督抽查,强化对住宅工程竣工验收前的室内环境质量检测工作的监督。要采取举办专题讲座,优化治理措施,列入巡点,强化工程监控,召开现场观摩会,采用现代技术,组织技术攻关等措施,通过工程质量过程监督和竣工验收备案把关等手段,治理工程质量通病,提高工程质量水平。

六、提高技术工作质量,确保工程验收资料的准确性和检测报告的真实性

工程质量验收资料和工程检测报告全面记录了工程质量控制的全过程,也是明确参建各方质量责任,使工程质量具有溯源性的重要手段,是认定工程质量的重要依据。要进一步强化对检测机构的监督检查,采取有效措施规范质量检测行为,严肃查处出具虚假报告等不良行为,真正做到重要检测数据的自动采集,直接进入数据系统,减少人为因素,确保工程质量检测结果的科学性和可靠性。利用现代网络技术,查询检测结果,实施对检测行为的实时监督,进一步健全完善检测机构数据库管理,将检测机构的不良行为记入数据库,定期公布并作为对检测机构考核的依据。

积极推广应用《建筑工程质量评价验收系统》软件,促进工程质量验收资料的规范化,要通过建立同步检查制,监督复核制,保证工程质量验收资料的准确性。要通过密码管理制、见证取样制、试件留置制、监督抽测制的行政措施和数据自动采集、检测系统软件的技术手段,使施工单位的工程质量验收资料中的复验报告和检测机构检测系统中的检测报告由工程质量监督站进行自动监控、自动比对,保证验收资料和检测报告的真实性。

七、加强工程质量监督档案的管理

第2篇

【关键词】北部湾,建筑房地产,土建大类,专业发展,调查

《广西北部湾经济区发展规划(2006年——2020年)》提出,南宁市作为自治区首府和区域中心城市,要加快城市发展和城镇化进程,2020年城市建成区人口要发展到280~300万人;北海市要按照特大城市规模规划建设,2020年城市建成区人口要发展到100~120万人;钦州市要按照大城市规模规划建设,2020年城市建成区人口发展到90~100万人;防城港市要按照大城市规模规划建设,2020年城市建成区人口发展到50~60万人。这一发展规划催生了北部湾高职院校规模庞大的土建大类16个专业,拉动了北部湾地方经济、高职土建大类专业教育和社会的发展。

一、广西北部湾经济区建筑房地产业的蓬勃兴起

随着北部湾经济区城市建设的发展,城市居民住房、工商业用房需求量激增,成为人民生活水平提高和北部湾城市群发展的刚性需求,大大推动了北部湾经济区建筑、房地产业的发展,使其成为当地促经济、保民生的支柱产业。北部湾畔风生水起,建筑房地产热火朝天,建房售房喜气洋洋,城市面貌日新月异,东西南北前来置业,欣欣向荣蒸蒸日上。整个北部湾经济区就像一个巨大的建筑工地,日日夜夜不停息地轰鸣着建设交响乐,整个北部湾经济区也像一个巨大的舞台,市政工程公司、建筑安装工程公司、设计装饰工程公司、房地产公司纷纷登场,上演一出房屋建筑工程、市政工程、园林工程构成的“三国演义”。

据不完全统计,仅南宁市就有100多家建筑公司,著名的就有中国建筑局第一至第八工程局集团有限公司、中铁十八局集团有限公司、广西建工集团、广西市政工程集团有限公司、南宁市一建、二建、三建建筑安装工程有限公司、广西南宁环城建设工程有限公司、广西元冠建筑工程有限公司、广西昊冠住宅建筑有限公司、广西华宇建筑工程有限公司、广西恒辉建设集团有限公司、广西桂乡建设集团有限公司、广西三实园林景观有限公司等14家,他们荣获了2011年南宁市建筑工程“邕城杯”奖。南宁市还有南宁市龙光房地产开发有限公司、南宁春晖房地产开发有限公司、广西嘉和置业集团有限公司、南宁市能和房地产开发有限公司、广西盛天房地产开发有限公司、广西华亨房地产开发有限公司、南宁壮业房地产开发有限公司、广西同和置业发展有限公司、南宁海田房地产开发有限公司、广西恒大企业集团有限公司等10家广西最大的房地产公司。

在上述如此众多的推手推动下,广西北部湾经济区建筑房地产的持续火爆发展,特别是南宁市,成绩尤佳,起到了龙头老大作用。据有关部门统计,仅2009年1月至6月,南宁市商品房登记销售面积就达到了367.95万平方米,同比增长50.21%;成交金额166.81亿元,同比增长64.89%。2009年上半年南宁市房地产企业上缴的地方税收约为12亿元,占全市财政收入105亿元的11%;房地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由2000年的2%上升到2009年上半年的4.18%。整个2009年,南宁市房地产市场成交量节节攀升,并创下了有史以来成交量新高。1~11月,南宁市商品住宅成交量达到599.79万㎡,超越了2007年全年的成交量。2009年至2011年,南宁市还新增建廉租住房11700套,其中,市6个区新增建9280套,市辖六个县新增建2420套,推动了住房保障新发展。

二、广西北部湾高职院校土建大类专业的茁壮发展

广西北部湾经济区建筑房地产的蓬勃发展,要求有与之规模相适应的建筑专业人才,包括需要大批涉及建筑设计、建筑施工、建筑装修、市政建设、园林建设、道路桥梁等方面的设计师、工程师、技术人员和普通建筑工人,从事设计、施工、维修、管理,这为北部湾地区高职院校建筑专业的发展提供了机遇。《广西北部湾经济区2008—2015年人才发展规划》提出,要大力发展职业教育,采取合作办学、联合办学等多种方式扩大职业教育规模,建设一批适应重点产业发展需要的职业教育培养基地;要鼓励重点职业技术院校与科研院所、大型企业联合培养各类专业人才。《广西壮族自治区教育事业改革和发展“十二五”规划》提出,要以社会需求为导向,合理调整优化学科专业;要坚持知识、能力和素质协调发展,继续深化人才培养模式、课程体系、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等方面的改革。《广西壮族自治区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2—2020年)》指出,要形成适应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产业结构调整要求、体现终身教育理念、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协调发展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满足经济社会对高素质劳动者和技能型人才的需要;要把职业教育纳入经济社会发展和产业发展规划,推进职业教育主动服务区域发展,重点面向“两区一带”建设加快产业急需的技能型人才培养。这些规划为北部湾地区高职院校建筑专业的发展指明了方向。

在北部湾经济区建筑业发展需求和上述规划的指引下,北部湾高职院校闻风而动,纷纷开设市场需要、社会经济发展需要的土建大类专业。在北部湾地区,在有24所公民办高职院校中,就有19所高职院校不同数量、不同规模地开设了土建大类的建筑设计技术、建筑装饰工程技术、建筑工程技术、建筑工程管理、建筑设备工程技术、建筑电气工程技术、工程测量技术、工程造价、房地产经营与估价、工程监理、市政工程技术、给排水工程技术、道桥技术、园林工程技术、楼宇智能化工程技术、物业管理等16个专业,占北部湾地区全部高职院校的79﹪。在这19所开设建筑类专业的高职院校中,既有办学实力最雄厚的高职院校,如1所“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南宁职业技术学院、3所“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建设计划”骨干高职院校立项建设单位——广西职业技术学院、广西机电职业技术学院、广西水利电力职业技术学院,还有建筑类专业开得最全的高职院校——“自治区示范性高职院校”广西建设职业技术学院。该校上述16个专业全部开完。土建大类的这16个专业,据2012年公布的招生计划统计,都是各院校招生规模最大的专业,每个专业平均招生数都比其他专业大。招生院校最多、规模最大的是建筑工程技术专业。该专业在2012年招生计划中,南宁职业技术学院招77人,广西水利电力职业技术学院招123人,广西交通职业技术学院招152人,广西工业职业技术学院招招162人,广西英华国际职业学院招185人,广西理工职业技术学院招225人,广西经济职业技术学院招89人,广西经济管理干部学院招85人。

建筑工程系是这些高职院校中规模最大的系,所设专业最多、招生最多、在校生最多,平均有一千至二千学生,几乎相当于一个小型学校。该校的建筑工程学院是全校成立最早、专业实力较强的二级学院之一。目前全日制在校生2500多人、技能+学历中短期培训班及成人教育学生400多人,开设有建筑工程管理、建筑工程技术、建筑设计技术、建筑装饰工程技术、房地产经营与估价、工程造价、物业管理等7个专业。建筑工程学院还成立了建筑设计研究所,拥有自治区级职业技能鉴定站,并与多个实力雄厚、行业知名度高的企业共建了建筑施工、建筑绘图、装饰工艺、测绘、工程投资咨询、建筑结构施工、工程检测等多个校内外实训室及实习实训基地;毕业生初次就业率均在95%以上,深受用人单位的欢迎和好评,部分毕业生还成为建筑行业颇有影响力的领军人物。随着国家和广西“十二五”规划实施,建筑行业发展前景广阔,该院培养的建筑业人才供不应求。

在北部湾众多的高职院校中,土建大类专业规模最大、专业最齐全、设备最完善、师资最雄厚、办学条件最好、办学实力最强、土建大类在校生和毕业生最多、该专业办学社会效益最好、社会影响最大的就是广西建设职业技术学院。全院现有全日制在校生8260人,在读函授学员1116人,职业岗位培训每年达15800余人次。该院先后与广西建工集团、中国铁建十六局集团有限公司等126家建设企事业单位建立了长期稳定的校企合作关系,还成立广西建设职业技术学院校企合作发展理事会,并组建广西建设行业产学研联合体。该院的土木工程系有建筑工程技术、工程监理、工程测量技术、基础工程技术等4个专业。仅2010年就有在校生2139人,其中建筑工程技术专业1384人,工程监理专业462人,基础工程技术专业157人,工程测量技术专业136人。该系是该院办学历史最长、师资力量最强、学生人数最多、就业形势最好的系。毕业生人数占全校三分之一以上,办学以来为社会培养和输送了10000多名毕业生,为广西建设行业输送了大量懂理论、会操作、善管理的高技能人才,为广西建筑行业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而全院则为社会培养了40000余名毕业生,被誉为“当代鲁班摇篮,建设英才基地”。

三、结论

广西北部湾经济区建设上升为国家战略,给广西北部湾经济区经济和社会发展带来了极大的机遇和挑战。继渤海经济圈、长三角经济圈、珠三角经济圈之后,广西北部湾经济区将是国家第四个沿海经济区,将成为国家经济发展重要的一极。

参考文献

第3篇

关键词:WL建筑公司;全面预算管理;流程

WL建筑公司在推行全面预算管理过程中,基本建立起全面预算管理的框架,同时全面预算管理也在公司经营管理过程中发挥出一定的积极作用,但由于公司推行全面预算管理时间较短,观念没有彻底转变等原因,始终没有形成系统性的完整全面预算管理流程体系,全面预算管理流程还存在一定的问题影响了公司全面预算管理。

一、WL建筑公司全面预算管理现状

为提高公司经营管理水平,确保公司经营目标的有效达成,WL建筑公司实施的是以目标利润为起点的全面预算管理模式。

WL建筑公司结合自身实际情况,全面预算编制采取预算目标自上而下下达,预算编制则自下而上体现目标的编制方法。以固定预算和增量预算为主。预算编制根据历史数据为基础,由预算管理委员会组织各经营单位共同参与编制,并最终由财务部门汇总。公司采取预算执行过程经营分析报告形式对预算进行控制,由财务部和人力资源部共同负责对各预算责任单位目标完成情况进行考核评价和奖惩。

二、WL建筑公司全面预算编制流程现存问题

(一)全面预算无战略规划输入

WL建筑公司目前预算编制流程中无正式的公司战略与业务发展规划讨论,公司高层只在预算启动前经过简单讨论拍定次年公司主要经营指标,如收入增长XX%,达到XX亿;人员增长XX%,达到XXXX人;利润达到XX亿,等等。此经营指标是在未考虑清楚公司中长期战略目标且未经过公司各级业务部门广泛、细致、正式的业务讨论基础上抛出的,无业务基础支撑。各级预算责任部门在未充分参与及真正理解经营指标基础上,完全以当期经营状况为出发点,按照领导层对次年增长要求而机械地编制预算。预算责任部门无法清楚识别本领域现有工作差距与不足,中长期及次年发展方向与工作重点、资源配置方向等前提下,难以编制出匹配公司发展方向、有效指导经营运作管理的年度预算,同时也无法支撑公司长远战略发展目标实现,甚至误导公司发展而导致业务管理动作变形。

(二)未确定费用约束条件即开始费用预算编制

随着近年来WL建筑公司业务规模快速扩张,部门数量不断增加,管理层级不断增多,公司人员数量每年以20%速度增长,各项费用支出名目繁多。WL建筑公司费用预算要从最基层单位编制开始并层层向上卷积,最终汇总出公司整体费用预算。目前WL建筑公司在年度预算启动后,直接通知全公司所有部门开始编制费用预算,未根据管理和经营目标需要对费用预算提出具体的编制要求,未确定费用预算约束条件即开始编制费用预算,费用预算编制中缺少一个必要环节。

WL建筑公司各级预算责任部门从自身利益及管理角度出发,普遍按照宽松的状况来编制本部分费用预算,以便给自己费用预算控制预留出足够管理空间。如办公费用预算、差旅费预算、通讯费等科目预算,按照各自理解的同比增幅来做简单的增量预算;营销费、机械设备费、物料消耗、税费等科目预算,按照各自希望投入的额度来编制预算,等等。由于各个部门在无明确的费用预算约束条件下来编制本领域费用预算,注定了自下而上卷积出的公司整体费用预算根本无法获得领导层审批通过,最终还是由管理层采用一刀切方法等比例砍掉各部门多余费用预算,既影响各部门参与费用预算编制的积极性,降低了费用预算编制效率,也无法编制出公司真实费用预算,更不利于公司有限资源的合理配置。

三、WL建筑公司全面预算管理流程优化对策

(一)将战略规划作为公司预算编制流程起点

战略规划指导公司未来发展方向及确定经营目标,是公司年度预算必要输入内容,WL建筑公司在正式编制年度预算之前,需经过各级部门充分沟通论证来确定公司战略规划,并从中导出年度预算的经营管理目标。公司战略规划的讨论制定需要公司各领域业务部门包括财务部门充分参与,考虑到WL建筑公司实际状况,WL建筑公司应在年度预算启动之前,从5月开始到9月结束,将这段时间定为公司战略规划周期。

战略规划周期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5月-7月)主要确定WL建筑公司未来5年战略发展目标,以制定公司中长期发展战略为主,明确公司发展方向,解决“去哪里”的问题,否则公司将失去发展方向指引。第二阶段(8月-9月)主要确定WL建筑公司次年的业务规划,以制定公司短期业务发展规划,明确公司次年主要经营策略和主要经营管理活动为主,解决“如何去”的问题。

(二)确定费用预算约束条件,提高费用预算编制质量和效率

WL建筑公司在各级部门正式编制费用预算之前,应由财务部门牵头,组织公司综合管理、项目管理、营销、HR等部门讨论制定出各部门共性的及特殊的年度费用预算编制约束条件。财务部门以此为基础再结合公司整体费用资源总包及经营利润目标的要求整理输出约束条件初稿,上报公司预算委员会审批。一旦获得公司预算委员会审批通过,则由财务部门以正式预算文件的形式予以公布,公司各级部门需严格遵照执行,同时在收集各部门上报费用预算之后,此约束条件也是评审各部门费用预算合理性的硬性标准之一,凡是不符合费用预算约束条件的且无法说明理由的费用预算,则一律打回要求重新编制,以维护费用预算约束条件的权威性。

四、总结

全面预算管理是现代企业管理的重要工具之一,是经国内外企业实践证明的行之有效的管理方法。通过优化全面预算管理流程,可以统一经营理念,明确奋斗目标,提升企业的管理核心竞争力,也是实现规范化财务管理重要途径。

参考文献

[1].建筑施工企业推行全面预算管理中的问题及改进对策――以Z公司为例[J].会计师.2014(10)

第4篇

内蒙古扎赉特旗项目系棚户区改造项目。该项目位于旗政府前,紧邻贯穿城市的主水系-阿敏河,是扎赉特旗政府本年度重要的民生工程和景观形象打造项目。同时,该项目以规划为引导,结合建筑设计、景观设计等多专业,通力合作,以绿建一星标准打造我院棚户区改造项目的重要实践案例。

近年来,,中国建筑标准设计研究院积极做大做强规划设计和建筑设计核心业务,向建设产业的上中下游进行延伸。城市规划项目是标准院近年产业战略中比较亮眼的一环,先后完成了柬埔寨金边新首都概念性总体规划设计、苏州木渎新城城市设计、饶河县发展规划等项目,有力地推动实现标准院“城乡建设领域高端技术集成服务商”的战略定位。

关于中国建筑标准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中国建筑标准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简称“标准院”),隶属于中国建设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创建于1956年,前身是国家建委标准设计院,原为建设部直属的科研事业单位,2000年转制为中央科技型企业,2014年5月转为股份制企业。标准院是我国建筑产业最具实力的综合性科技研发企业之一,是国内唯一一家集国家建筑标准设计编制研究与管理、建筑工程设计与咨询、地下人防、城市规划、建筑产品应用研究及认证、建筑产品信息服务、建筑设计软件开发、建筑科研于一体的综合型科研、设计与技术服务企业, 在建筑行业享有很高声誉,在全国具有重要影响。

中国建筑标准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是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委托的建筑设计规范、建筑电气标准、人防设计标准、建筑制品与构配件标准的归口管理单位,也是国内唯一受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委托的、对国家建筑标准设计进行归口管理的单位。

构建智慧人居环境,承载产业规划梦想,中国建筑标准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以“推动技术进步,成就建筑梦想”为使命,在“成为城乡建设领域高端技术集成服务商”的目标指引下,凝心聚力,开拓创新,打造卓越百年企业,谱写蓬勃发展新篇章!

中国建筑标准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首体南路9号主语国际2号楼

邮编:100048

电话:010-68799100

第5篇

成立山东省低碳经济工作领导小组。统筹协调低碳经济的发展进程,研究制定低碳经济开发、推广、对外合作、技术研发、资金筹措等重大支持政策,组织协调解决低碳经济发展中的矛盾和困难。成立山东省应对气候变化专家委员会。同时,组建由大学、科研机构等相关专家共同参与的山东省低碳经济专家委员会,为低碳经济发展提供智力支撑。依法促进低碳经济发展。适时出台或修改有关能源资源和环境等领域的地方性法规,加速低碳经济发展的法制化、标准化、常规化进程。建立碳减排协会、碳交易平台。按照国家碳排放有关规定,出台碳交易管理办法,鼓励企业自发建立以企业为主体的碳减排协会,引导企业积极参与低碳经济发展;组织编制温室气体排放清单,摸清“家底”,确定各主体单位的碳排放额度及其减排的目标任务。

构筑发展低碳经济规划体系

借鉴先进省市发展低碳经济专项规划编制的经验和做法,调整规划思路,将发展低碳经济纳入中长期发展战略规划。根据山东省“十二五”发展规划,结合山东特色,尽快研究和编制中长期的《山东省低碳经济发展规划》,明确发展低碳经济的基本思路、战略布局和战略措施以及今后一个时期发展低碳经济的主要任务、发展重点和发展目标。同时,做好发展低碳经济规划与各类规划的衔接和协调,统筹分类制定减排重点行业低碳产业、低碳生活、低碳交通、绿色建筑、森林碳汇等专项规划,促进重点领域的发展模式向低碳型转变。

构建以低碳排放为特征的绿色产业体系

以技术创新实现传统产业的低碳化改造升级,完善落后产能退出机制,以园区为载体,推动产业的整合与重组,以集约化、专业化、高端化和绿色发展为方向,引导企业清洁生产和节能减排,推动生产要素的优化组合。培育发展低碳建筑、低碳交通、电子信息等战略性绿色产业,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规模化、集群化发展。积极发展新能源产业,加快发展现代高效生态农业,增加碳汇。

开展低碳试点,探索有山东特色的低碳发展模式

重点选择低碳特征比较明显、低碳产业发展和低碳产品应用已有一定基础的城市,在城市低碳发展规划、绿色发展配套政策、产业体系建设、低碳生活方式和消费模式等方面开展工作。依托现有高新技术开发区、经济技术开发区等产业园区,按照“低能耗、低排放、低污染”的原则进行产业集群发展规划,建设以低碳、清洁、高效为特征,以低碳能源、低碳物流、低碳建筑为支撑的循环经济产业园区。在钢铁、建材、化工、装备制造等传统行业选择示范企业,推动低碳化发展的技术创新、管理创新和模式创新。选择居住相对集中、设施相对完善、环境承载量大、群众基础较好的社区(街区),推广绿色建筑,提倡绿色出行,开展低碳家庭创建活动,制定节电节水、垃圾分类等低碳行为规范,引导社区居民普遍接受绿色低碳的生活方式和消费模式,建设以绿色、便捷、节能、低碳为特征的低碳社区。工业领域,组织实施电力、钢铁等高耗能行业的节能技术改造;建筑领域,推广绿色建筑和可再生能源建筑,加快建筑节能低碳整装配套技术、低碳建造和施工关键技术及节能低碳建材成套应用技术研发应用;交通领域,加快淘汰老旧高耗能车辆,适当投放混合动力公交车;公共机构,增强低碳意识,抓好节电、节气、节水综合改造。

第6篇

  《福建生态省建设“十二五”规划》

  到2015年,生态省建设主要目标基本实现,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成效显著,多数设区市达到或接近生态市创建标准,生态文明建设位居全国前列。

《福建省“十二五”服务业发展专项规划》

《福建省“十二五”金融业发展专项规划》

《福建省“十二五”人口和计划生育发展专项规划》

《福建省“十二五”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体系建设专项规划》

《福建省住房和城乡建设事业“十二五”发展规划纲要》

《福建省残疾人事业“十二五”发展纲要》

《福建省现代农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

《福建省建筑业“十二五”发展规划》

《福建生态省建设“十二五”规划》

《福建省新闻出版业“十二五”发展规划》

《福建省“十二五”能源发展专项规划》

《福建省“十二五”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发展专项规划》

社会民生

《福建省住房和城乡建设事业“十二五”发展规划纲要》

加强区域合作,突出区域统筹协调发展,积极稳妥推进新型城镇化,基本形成“一带、两区、四轴、多点”城镇空间结构;坚持政府调控与市场调节相结合,构建以政府为主提供基本保障、以市场为主满足多层次需求的体制机制,实现广大群众“住有所居”目标;城市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更加配套完善,综合承载能力明显增强;建筑业、勘察设计咨询业、房地产业、市政公用事业发展机制更加完善,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市场体系日趋成熟;建设领域转方式、调结构取得重大进展,建设科技含量明显提高,建筑节能和城镇减排成效突出,住房和城乡建设事业持续健康发展的基础更加牢固。

  《福建省“十二五”人口和计划生育发展专项规划》

“十二五”期间,人口年平均出生率控制在14‰左右,年均自然增长率不超过7.8‰;出生人口政策符合率达90%以上;2015年婴儿死亡率下降到7‰以下;孕产妇死亡率下降到18.0/10万以下;2015年全省人口平均预期寿命达到75.5岁。

  《福建省“十二五”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体系建设专项规划》

“十二五”期间,全省累计新增城镇就业人数300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2%以内,累计转移农村劳动力力争达到200 万人;“十二五”期末,城镇基本养老保险参保人数达760万人,城镇基本医疗保险参保人数达1278万人,失业保险、工伤保险、生育保险参保分别达到435万人、500万人、445万人。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参保率达85%。

  《福建省残疾人事业“十二五”发展纲要》

残疾人生活总体达到小康;建立起残疾人社会保障体系和服务体系基本框架,保障水平和服务能力明显提高;依法保障残疾人政治、经济、社会、文化教育权利;加强残疾人组织和人才队伍建设,提高残疾人事业科技应用和信息化水平;系统开展残疾预防,有效控制残疾的发生和发展;弘扬人道主义精神,为残疾人平等参与社会生活、共享经济社会发展成果创造更加有利的环境。

服务业

  《福建省“十二五”服务业发展专项规划》

“十二五”期间,服务业年均增长速度力争高于全省生产总值增长速度,到2015年,服务业增加值达到10000亿元,占GDP比重超过42%,成为经济发展的重要推动力;服务业从业人员年均递增6%左右,到2015年达到1100万,占全社会从业人员的比重达40%以上,。现代服务业增长速度高于服务业平均增长速度,生产业占服务业比重达到60%以上。

  

  《福建省“十二五”金融业发展专项规划》

2015年,金融业力争实现增加值达2000亿元以上,占全省GDP的6%以上。

银行业发展目标:力争新设分行30家,支行及支行以下机构150家,自助银行400家;2015年末,全省银行业金融机构资产总量达55000亿元,各项存、贷款余额分别达36000亿元和30000亿元;行业整体不良贷款率控制在1.2%左右。

证券业发展目标:“十二五”期间,力争福建省新增境内外上市公司100家,争取发行企业债券、中期票据800亿元以上;力争福建省法人证券公司增加到5家、证券营业部增加到250个;法人期货公司增加到7家、期货营业部增加到100个;新增证券投资基金管理公司3家;证券投资咨询机构增加到9家。

保险业发展目标:“十二五”期间,全省保险业保费收入预计年均增长16%-18%,至2015年,预计保费收入比2010年翻一番,超过800亿元;保险深度达到3.3%,保险密度达到2200元左右。

其 他

《福建省现代农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

力争种植业产值年均增长2.0%以上,畜牧业产值年均增长4.0%以上。到2015年,粮食播种面积稳定在1800万亩以上,总产达650万吨以上;油料产量达28万吨;肉蛋奶总产达266万吨;水果、茶叶、蔬菜、食用菌等特色产品稳定增长;农产品质量安全监测总体合格率96%以上;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农产品、地理标志农产品累计有效认证数分别达3000个、800个、200个、50个;农产品加工产值突破1万亿元;农机总动力达1450万千瓦,农业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程度达40%以上;省农牧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带动农户60万户以上;“一村一品”专业村数量达2000个,占全省比例达13.3%;依法登记农民专业合作社达20000个;新增户用沼气池20万户,普及率达10.8%;农牧业产值达1560亿元;农民人均纯收入突破12515元。

《福建省建筑业”十二五”发展规划》

到2015年,全省建筑行业产值比2010年翻一番,力争7500亿元。建筑业增加值占全省GDP比例保持7%以上。建筑业产值利税率达到8%以上。劳动生产率超过25万元/人。培育发展“建筑之乡”,完成产值比重不低于30%。培育2家以上产值超百亿的的龙头建筑企业,10家以上产值超50亿元建筑企业,营业收入超5亿元勘察设计单位2-3家,营业收入超亿元的监理企业3家。扶持2-3家有实力的建筑企业上市。

《福建省新闻出版业“十二五”发展规划》

到“十二五”末,全行业实现增加值230亿元,年均增长15%;营业收入1110亿元,年均增长15.7%;资产总额1200亿元,年均增长16%,力争比“十一五”末翻一番。

到“十二五”末年出版图书达到5000种、1.20亿册、90万千印张,年均分别增长7.4%、9.3%、9.6%。培育年销售码洋超3亿元的图书出版社2-3家;报纸品种数与“十一五”末基本持平,总印数18亿份、800万千印张,年均分别增长18%、14.8%。培育1-2家大型现代传媒集团,期发行量超过30万份的报纸3-5种;期刊品种数与“十一五”末基本持平,总印数7000万册、26万千印张,年均分别增长20.1%、14%。打造一批在细分市场中领先的重点期刊,期发行量超过30万册的期刊5种;实现印刷工业产值890亿元,印刷工业总产值年均增长15%。力争培育3-5家年产值超10亿元、80家年产值超1亿元的印刷复制骨干企业;出版物零售10亿册(盘、份)、42亿元(码洋),年均分别增长6.4%、9.1%。培育3家年产值超3亿元的出版物发行骨干企业,3-5家国家文化出口重点企业;数字出版产值达100亿元,力争年均增长35 %以上。

《福建省“十二五”能源发展专项规划》

2015年,全省一次能源消费量为1.4亿吨标煤,年均增长7.6%。;一次能源消费结构为煤炭52.2%、石油20.6%、水电7.7%、核电9.8%、天然气7.3%、其他能源2.4%;全省用电量2270亿千瓦时,用电最高负荷3840万千瓦,分别年均增长11、5%和11.6%;人均综合用电5780千瓦时,人均生活用电1155千瓦时;全省煤炭产量控制在2300万吨/年左右(就近出省500万吨,省内按1800万吨/年平衡),到2015年省外调入煤炭量8200万吨/年;关闭小火电37万千瓦,2015年福建单位GDP能耗降至0.658吨标煤/万元,降幅约16%;全社会电网线损率小于6.6%。

《福建省“十二五”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发展专项规划》

港口:沿海港口货物吞吐量突破5亿吨,集装箱吞吐量力争超过1500万标箱。

铁路:全省铁路通车里程达5000公里,进出省通道增至10个以上,实现各设区市通快铁,铁路覆盖90%以上县市。

公路:全省高速公路通车里程突破5000公里,出省高速公路通道达17个;全省公路网通车总里程突破10.5万公里。

民航:全省民航旅客吞吐量超过4400万人次,货邮吞吐量超过70万吨。

轨道交通:争取全省建成和在建轨道交通里程约200公里。

第7篇

【关键词】校办产业 发展规划 思考

一 浙江工业大学校办产业基本情况

浙江工业大学校办产业兴起于20世纪80年代,多年以来,校办企业依托学校科研优势,积极转化科技成果,形成了一批龙头产业,获得了较高的社会认知度。2009年,浙江工业大学率先开展了高校校办企业的公司制改制工作,完成了省属高校第一家资产经营公司的组建工作,确立了资产经营公司(因资产经营公司是校办产业集团整合的雏形,以下简称“集团”)与下属企业的母子公司关系。集团现有9家全资校办企业、3家参股企业,经营的范围包括高新技术、建筑设计、城市规划、工程监理、化工、化工机械设备制造、办公设备销售、印刷等领域。根据《2010年度中国高等学校校办产业统计报告》,截止至2010年底,浙江工业大学资产经营公司资产总额3.3亿元,净资产2.1亿元,实现销售收入2.73亿元,利润总额3100万元。位列全国高校资产公司资产总额第35位,净资产第22位,销售收入第22伟,利润第24位。

二 浙江工业大学主要产业市场竞争能力分析

浙江工业大学校办产业主要集中在化肥装备制造及辅助产品、勘探设计服务、船舶装备制造及印刷、器材商贸等行业。其中,主要为制造业和民用建筑设计服务业。

1.化肥装备制造产业

浙江工业大学机械设备有限公司、化工设备有限公司、催化剂有限公司构成了以化肥装备及附属产品为系列的制造产业。本校化肥装备产业的主要对象为中小氮肥生产企业,产品从催化剂到合成塔到高压管道,已经形成了相对完整的产品系列,具有天然的产业集中优势。三家企业曾经尝试联合,但行政上的简单整合未能超越体制的束缚。几次尝试仅仅从行政上试图统一企业的生产、营销、财务、资金调配,回避了企业体制问题,管理机制较为僵硬,经营决策无法实现统一。这种做法背离了企业产业链整合、资源共享的初衷,行政决策和资源调配的非市场化也影响了部分企业的运营发展,打击了二级企业经营团队的积极性。可以说,长期以来我校化肥装备企业各自为战,面对宏观经济的不利形势,有的企业突出重围取得了相对竞争优势,有的企业仍在困境中徘徊。

目前,化肥技术装备的大型化、科技化和洁净化趋势越来越明显。新建单套合成氨装置的准入门槛将有大幅提高,并从安全、环保、技术等方面提出了新的要求。对于中小氮肥生产企业和氮肥装备生产企业来说,市场份额都无疑被进一步压缩。2008年以来,装备生产企业竞争日趋激烈,价格战进一步蚕食企业利润,许多企业相继关停。本校化工装备生产企业也面临巨大的压力。机械设备有限公司的中小合成塔市场销售量继续下滑。化工设备公司大化肥管道刚刚打入市场不久,市场份额较低。催化剂公司的产品尽管工艺较为成熟,但技术门槛不高,生产厂家较多,需求量不高,产值一直徘徊在较低的水平。

2.勘察设计产业

浙江工业大学建筑规划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自成立以来,稳固依托浙江工业大学的学科优势和人才优势,经济规模迅速扩大,设计资质逐渐齐全,服务质量稳步提升,是浙江省仅有的两家经商务部批准的拥有对国外经营资格的勘察设计单位。

国有设计企业一统天下的局面已不复存在,各种模式设计单位争相斗艳,设计行业市场竞争主体的多元化在内涵和外延上带来许多深刻变化。如何遵循国家关于城市规划可持续发展的方针,求得生存和发展是函待解决的问题。一是,国家以及区域经济的发展为建筑设计行业的发展提供机遇。国家经济将保持平稳增长势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稳步增长,城乡一体化迅速发展,西部大开发积极进行,都为市场的平稳发展提供了机遇与基础。二是,国外设计公司进入中国给市场带来挑战。我国建筑及相关工程服务业过渡期已于2004年12月11日结束;而建筑设计服务、工程服务、集成工程服务和城市规划服务(城市总体规划服务除外)等专业服务过渡期也于2006年12月11日结束,国外设计公司以及合资设计公司的介入给设计市场带来强烈的竞争冲击。三是,建筑业技术服务市场上出现了需求日益多样化的发展趋势,如何适应这种市场需求的多元化带来的生产变革对设计企业来说,面临着一系列的挑战。此外,发展项目代建制是未来建筑服务行业的发展趋势,如何把握市场机遇、申报资质、储备相关人才也是当前面临的主要问题。

3.船舶装备制造产业

杭州航海仪器有限公司在船舶装备细分市场上拥有较强的技术研发、生产能力,尤其是型号科研、重大项目运作和集成能力。最新研发的军品项目,在国内保持着一定的技术领先性和专有性。由于受军方需求的制约影响较大,销售规模总量仍

局成为镇级市改革的关键性因素。

当前,湖北城镇化率已超过50%,实现了历史性变化,但从全国的总体情况来看,湖北省城镇化率仍处于中游水平,城镇建设任重道远。镇级市的建设意义大、潜力大,将成为湖北城镇化进程的一个亮点,要按照“先规划、后建设、重管理、抓特色”的原则建设镇级市,正确引导、稳步推进,妥善处理好镇级市建设出现的扩权与监督,扩权与精兵简政以及镇级市自身与所在县市关系,把镇级市建设作为工作的重要抓手,为推动湖北城乡一体化,促进湖北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然偏小,一定程度上制约了企业规模的快速扩张。企业规模上不去,也限制了企业争取国家更大财政扶持力度的能力。

公司民品业务长期停滞不前,与先进军工企业民品产值持续增长、军民协调发展的态势相比,存在较大的差距。国家工业和信息化部国防科工局成立后,提出要进一步加强战略谋划,建立国家层面的军民结合促进政策和协调机制,实现军工与民用工业的规划衔接,供需对接和资源共享,以推动军民结合再上新台阶。我校校办产业也曾经经历过军方需求低迷,企业经营举步维艰的阵痛。在国家关于优化军工企业产业结构、发展新兴产业和成长性产业、壮大军民结合高技术产业的正常指引下,加强成果转化,开发企业军民结合优势产品需要认真研究和实践。

三 制订集团发展规划的思考

集团发展规划的制定,既要体现与宏观经济相融合,也要突出自身发展特点;既要体现长期的指导性,更要突出阶段的特殊性。重点要紧紧围绕培育核心竞争力,打造优势产业,进一步优化公司治理保障体系,加速建立自己的竞争优势。

由于我校校办产业普遍层次不高,企业数量多、规模小、资源比较分散,外向化程度低,品牌优势欠缺,面临较多的竞争威胁。因此,必须加快产业整合和结构调整,努力促进产业协调发展。尤其在制造业内部,要以高新技术改造和提升产业能级,优化产业结构,提升产品附加值。

1.加速化肥装备制造产业升级转型

在国家鼓励发展大化肥行业和大力推进节能减排、淘汰落后产能的形势下,我校企业产品市场一再压缩,产品附加值持续降低。部分企业运营成本长期保持高位,企业经营举步维艰,亟待转型升级。应继续加大针对大氮肥企业的产品研发和改良投入,加强营销力度,发展产品设计、生产、装配和保障服务一体化的服务模式。面对合成塔内件大型化的趋势,预计未来几年的中小塔内件销售进一步萎缩。由于合成塔大塔系统的研发投入巨大、企业自身研发能力弱、职工队伍老化严重,国家准入标准也即将,打入大化肥市场对机械厂来说异常困难。针对上述问题,应一方面努力维持现有内件产销规模和低附加值的压力容器加工业务;一方面结合国家大力发展清洁环保化工技术和装备的要求,加快产业转型,积极寻求能够较好结合现有生产能力和人员、技术,具有良好发展前景和较高附加值的新产品。

2.提升勘察设计产业优势竞争力

设计院继续立足学校学科优势,建立覆盖技术设计、技术管理和技术咨询的全方位服务体系。打造具有高校设计院特色,并逐步与国际工程咨询公司模式接轨的优质勘察设计企业。未来几年中,努力实现从单一技术型服务机构向智力服务型机构转变,从生产任务型向社会服务型转变。

要实现上述目标,必须以品牌建设和人才队伍建设为依托,培育企业核心竞争力。在教育建筑、宾馆建筑、综合交通建筑、司法建筑、物流建筑、医疗建筑等方面多出精品、强化特色。改善人才队伍的学历、职称、年龄等结构,建立国内知名、业内闻名、区域有名的人才梯队。必须立足浙江、面向全国,进一步拓展市场。浙江区域,力争市场份额在今后的几年保持稳定增长。外地市场,与境外设计公司联合,积极参与重大城市的大型项目的投标,以增强在全国范围内的影响力。“十二五”期间,国家将加大对西部地区的转移支付力度,用于基础设施项目的建设。设计院应关注西部地区大型项目的设计招标,抓住机遇进入西部市场,具体可以考虑优先打入西部地区的重大城市。此外,在未来的十几年甚至几十年,环境治理以及环境管理将会是一个热门的发展领域,需要在相关资质储备与提升,寻找相关合作单位,寻求新的业务增长点上下足工夫。

3.继续推进民用产业发展战略

航海仪器公司应利用现有技术研发优势,发挥军工企业的品牌优势和人才队伍优势,找准新兴产业和成长性产业的切入点,大力发展民用产业,把民用产业作为企业一支长远发展的稳定基础。民用产业的选择上,应放弃行业集中、进入障碍低、产品同质化严重的一般传统产业,集中企业资源发展市场前景良好、能体现本企业军工技术比较优势的高技术民品。按照技术相通、工艺相近、设备共用的原则,选择最能代表自身核心优势,能与军品形成战略关联的民品细分市场,使军品的相关能力能够顺利地延伸到民品业务中。

全面统筹军品民品的协调发展,消除对企业资源的浪费和不合理争夺,避免军品与民品这两种不同市场机制、不同生产管理模式混杂在一起的弊端,降低管理和协调的难度和成本。在具体操作上,军品部分实现“小摊子,高水平,集约化”,按军品模式去管理;军民两用部分和民用部分可以探索“股份多元化、经营规模化”,按照民品管理模式去管理。必须指出,民品经营不可能脱离企业的总体发展战略而单独求得发展,在强调民品单元“分”的同时,不能忽视“合”的必然性要求,应从组织结构、管理方式与运作机制上,构建军品与民品之间核心能力和核心资源的共享与整合体系。

4.积极推进治理结构优化和产权制度改革

浙江工业大学校办各企业均先于集团公司即资产经营公司成立,各业务单元经营职能较为强势,且各自为阵,是典型的“先有儿子,后有老子”的企业集团;而集团本级于2008年成立,行政管理习惯短期内不能完全转变,其管理能力和管理手段还不能完全适应这些业务单元的组织结构和管理要求;再者,集团对这些业务单元的经营发展还没有找到强有力的支持点。应基于校办产业发展规划要求,建立基于战略的事业组织体系,形成产权清晰、权责明确、运转协调、有效制衡、管理科学的公司法人治理机制。正确处理集团与下属企业之间的关系,研究制定适合校办企业集团自身特点的集团性公司章程,明确形成以集团总部为决策层,各专业公司为经营管理层和执行层的组织结构,强化集团战略管理的统一性,强化成员企业经营管理的自主性和灵活性。逐步完善集团本级董事会成员结构,充分发挥监事会职能。集团总部定位为校办产业的决策中心、投资中心、监督中心和支持保障中心。

根据集团产权实际情况,积极推进产权制度改革,建立合理的公司股权结构。充分考虑集团多年累积形成的现实现状,提倡和推进股份制现权和期权改革,动员和鼓励企业业务骨干入股,在此基础上实现股权多元化、分散化、法人化,为企业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机制保障。

充分利用股权设计和经济杠杆的调节作用、扶优扶强,推进产业集中度和企业集聚度。提倡和推进成员企业之间特别同行业企业相互持股,探索通过交叉持股方式优化产业结构。同一产业的企业可通过交叉持股方式来进行策略联盟,如生产制造型企业通过交叉持股来整合研发、技术和供应链系统,以提升其竞争力,优化产业结构,减少公司经营风险,维持和促进互相的合作。当持股达到一定比例,同一行业可形成二级专业产业集团,形成稳定的内部交易关系,构成集团优势,从而增强市场竞争力,优化产业结构。

参考文献

[1]魏杰.中国企业战略创新[M].北京:中国发展出版社,2006

[2]马士华、林勇.供应链管理[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0

[3]童臻衡.企业战略管理[M].广州:中山大学出版社,19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