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优发表网

购物车(0)

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期刊投稿 出版社 公文范文 精品范文

公共管理定量研究范文

时间:2023-09-19 16:13:15

序论:在您撰写公共管理定量研究时,参考他人的优秀作品可以开阔视野,小编为您整理的7篇范文,希望这些建议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热情,引导您走向新的创作高度。

公共管理定量研究

第1篇

关键词:公共管理;管理定量分析;教学问题及对策

引言

管理定量分析是公共管理专业的一门核心课程,同时也是一门实践性和应用性很强的学科。公共管理专业培养的是具有并掌握现代管理理论、技术与方法,能在文教、体育、卫生、环保和社会保险等公共事业单位行政管理部门从事管理工程的高级专门人才。在公共管理专业开设管理定量分析课程的基本宗旨是使学生学会使用系统论的观点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掌握多种定量分析方法,能利用数据信息通过定量计算得出正确结论,为科学决策提供依据,该课程能帮助管理者科学地分析复杂市场的动态,准确把握市场变化的基本规律,制定正确的决策,有效地管理企业和参与激烈的市场竞争。然而,管理定量分析课程不同于传统课程,传统课程强调的是某一门知识的系统性和基础性,与其它课程之间联系相对较少,而管理定量分析课程更强调多学科知识的综合运用,管理定量分析课程的特点决定了其教学内容和方法上也应做出适应性的调整。但是,目前高校本科专业的管理定量分析课程的教学内容和方法的设计尚不完善,有待于进一步改进和提高。为此,本文结合公共管理专业的特点,从管理定量分析课程的教学现状出发,找出在教学内容、考核方式等方面存在的问题,并探讨这些问题的解决方法。

一、公共管理专业管理定量分析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一)教学内容不合理

教材是学生学习的基础和依据。公共管理专业管理定量分析课程的内容应该根据该专业自身的特点进行合理设置,而目前针对管理定量分析的教材内容大多篇幅较长,内容倾向于大而全,未能与专业需求有机结合,造成了“所学非所需”。而且,目前的教材的内容安排大多缺少丰富的与实际管理决策相结合的生动案例,内容体系相对陈旧刻板,降低了教材的可读性和趣味性,影响了学生对该课程学习的兴趣,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约束了教师的能动性。此外,公共管理专业属于社会科学领域,其管理决策问题往往同时涉及定性与定量两类变量,需要将两类处理方式有机结合才能得出科学、合理的决策,而目前的教学内容大多只重视定量方法的讲解,忽略了定性问题定量化求解能力的培养。

(二)前置课程设置不合理

管理定量分析是以社会生活中的实际管理决策问题为背景,以数学模型和定量分析方法为主要工具,其核心思想就是为管理决策提供定量化的依据。由于该课程自身的特点,在学习该课程之前需要具备一定的相关学科知识,例如:高等数学、经济学、管理学、计算机应用基础、相关统计软件的应用,并且最好熟练掌握一种计算机编程语言。因此,针对公共管理专业的管理定量分析课程一般安排在大学二年级下半学期或者三年级。需要强调的一点是统计软件的熟练使用对学好该门课程至关重要,因为大数据时代,信息量呈爆炸式增长,如何在繁冗的数据中寻找到需要的数据,并进行合适的预处理对于后续定量计算过程的正确性将起到重要的影响。

(三)教学方法单一

尽管管理定量分析课程以定量分析为主要工具,但其最终目的却是通过这一工具来解决实际管理决策问题。而在目前的教学过程中,仍有部分教师按部就班,平铺直叙,课堂教学方法几乎全部以讲授为主,完全不注重教学方法的适应性调整和综合运用,使得学生觉得管理定量分析与运筹学、高等数学和线性代数一样,学习起来不但困难重重,而且枯燥乏味,从而使管理定量分析课程失去了的其本质特征。

(四)实践性教学不足

公共管理专业是应用性和实践性都很强的学科,不仅要求学生掌握基本理论、基本方法和基本技能,更强调学生具备过硬的实际操作能力,这就要求在教学过程中更应重视实践教学环节的设计,形成较为完善的实践教学体系。然而,目前高校管理定量分析课程的教学大多重理论,轻应用,缺乏对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培养,导致学生只会求解题目,对社会管理中的实际问题却束手无策。

(五)考核方式单一

目前,管理定量分析课程的考核方式大多为考试课,考核形式一般采用闭卷考试的方式,考核内容主要是课程的基本理论点和基本知识。这种考试方式侧重于对学生基本理论和知识的考核,无法考核学生利用基本理论和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使得考核方式与教学目标脱钩。

(六)教学效果缺乏反馈

目前,管理定量分析课程的教学效果检验方式过于单一,主要采用学生考试分数来检验课程的教学质量,缺乏有效的反馈机制。我们对我校两届公共管理专业毕业生关于其在大学二年级所学管理定量分析课程在其工作中的应用情况的调查显示,60%的人认为所学非所用,30%的人感觉所学的方法之间不能有机结合,无法满足实际管理决策问题的需要,70%的人认为所学的理论与实际脱节,缺乏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公共管理专业管理定量分析课程教学问题的对策

(一)合理设置教学内容

教学内容的设置应充分考虑到公共管理专业的特点和社会需求,应当考虑到用人单位的实际需要,将理论与实践有机的联系起来。由于管理定量分析课程的多学科特点,在编写或选用教材时,应充分听取管理学、运筹学及统计学等相关学科专业教师的建议。此外,由于公共管理领域日益增多的复杂管理决策问题,管理定量分析课程的教学内容要与时俱进,不断革新,保证理论与实际的紧密联系。为了锻炼学生的动手能力,还应在教学内容上合理安排丰富且能反映实际问题的教学案例,增加教学的趣味性。

(二)合理设置前置课程

为了便于管理定量分析课程的顺利开展,应将管理学、运筹学、统计学和线性代数等前置课程的教学通过必修或选修的形式安排在管理定量分析课程之前完成。而且在开设该课程之前,还应安排学生进行一次认知实习,其目的是了解相关的实际管理决策问题,知道解决这些问题所需要的一些理论和方法,让学生带着问题走进课堂,提高学习的主动性和目的性。因此,管理定量分析课程一般应安排在大学二年级下学期或者三年级。

(三)丰富教学方法

加强各种教学方法的综合运用,例如,互动式教学、案例教学、分工式教学、分组讨论等等,提高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课程教学,增强学生之间以及师生之间的交流,变学生的被动为主动,提高学习效率。例如,可以将学生分组,并通过“角色互换”将一部分教学任务或者实际生活中的管理决策问题下派给各个小组,驱动学生一起合作,互相讨论,以找到解决问题的具体方法,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四)加强实践性教学

实践教学是巩固理论知识和加深对理论认识的有效途径,是培养具有创新意识的高素质人才的重要环节,是理论联系实际、培养学生掌握科学方法和提高动手能力的重要平台。管理定量分析是公共管理专业的一门核心课程,为该专业学生提供了大量解决实际管理决策问题的工具和方法,要求学生有很强的动手能力。因此,应该适当加大实践性教学的份量,引导学生在课余时间动手寻找并解决一些与定量分析有关的课题,例如,在教学过程中将学生分组,并安排各个小组调查在校学生对各种电脑品牌的满意度。在学生进行调查统计时,教师可以引导他们讨论并对比各种抽样方法,并分析各种抽样方法所得出结论的正确性。通过这种与实际相结合的案例讨论可以使学生进一步开阔思路,达到“学以致用”的效果。此外,在教学过程中,还可以邀请政府和企业等管理决策部门走进课堂,为学生系统讲述与定量分析相关的一些常见问题及解决方法,进一步拉近理论与实际的距离。

(五)丰富考核方式

由于管理定量分析课程具有实践性强的特点,因此,单一的考核方式无法反映其教学目标。为了突出该课程应用性的特点,应该将平时作业、实践性训练、课堂讨论、认知实习、撰写论文和闭卷考试的方式结合起来,其中闭卷考试中应着重突出对学生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考核,以便综合评价教师的教学效果和学生的学习效果。

(六)建立多渠道教学效果评估机制

为了准确、客观衡量该课程的教学效果和学生的学习效果,不仅应该改革教学过程中的考核机制,而且要对公共管理专业毕业生的工作情况进行追踪,分析毕业生所学到的工具与方法能否解决在工作中遇到的实际问题,据此对教材内容、授课方式、考核方式等进行适应性的调节,避免“闭门造车”式的教学,实现“学以致用”。

三、结束语

随着管理理论实践的不断深化,定量分析方法在公共管理领域的应用日益广泛,从而促进了管理定量分析课程的快速发展,使之成为一门高校公共管理专业普遍开展的核心课程。本文根据公共管理专业的特点从教材内容、前置课程设置、教学方法、实践性教学设计、考核方式及教学评估机制六个方面系统地分析了公共管理专业管理定量分析课程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不足,并给出了相应的改革对策,为提高管理定量分析课程的教学效果提供了理论依据。

参考文献

[1]陈娟.定量分析方法课程在公共管理专业中的教学改革与实践[J].教改教法,2013,261:92-93.

[2]邓淇中,周志强.管理定量分析课程教学改革探讨[J].当代教育理论与实践,2013,5(4):92-94.

[3]顾剑华.关于工商管理专业管理定量分析课程建设的思考[J].当代教育论坛,2009,2:127-128.

[4]叶慧,曹洪波,刘杨.民族院校管理定量分析课程互动教学法实施情况调查研究[J].黑龙江教育,2013,2:36-38.

第2篇

关键词:方法论; 定量分析; 定性分析; 公共管理; 价值取向

中图分类号:C93-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8-5831(2013)01-0064-08

研究方法的选择一直都是科学研究的重点。经济学被誉为“社会科学皇冠上那颗最为璀璨的明珠”,重要的原因就是研究方法的明确和成熟,经济学已经发展出一整套分析框架与工具,并正在向着更为精密与恢弘的体系演进。德国当代著名法学家卡尔・拉伦茨先生指出,法学之成为科学,在于其能发展及应用其固有的方法[1]。中国法学知名学者徐祥民先生也指出,一门学科有没有科学完整的方法论,不仅是其成熟与否的重要标志,而且是它能否得以顺利发展的基本前提和必要条件[2]。

公共管理同样如此。但是作为管理学的一个重要分支,公共管理学在研究方法的探求方面可以说是空白①,并不是公共管理的研究不使用研究方法,追溯公共管理学的起源,学者们一致认同公共管理学来自于公共行政学,虽然对于公共管理与公共行政的关系国内外学者存在着不同的观点。纵观百年公共行政发展过程的方法论,个人主义的理性思维与经验的实用分析方法是其显著特征[3]。理性思维的理论基础是期望效用理论、边际效用递减理论,这些理论是一种标准化行为理论,目的是为理性决策提供一套明确的基本假设或者说是公理,但是决策研究者们通过期望效用理论计算出的定量结果与管理者的真实行为有相当大的差距。如果管理者违背这些公理,期望效用理论便无法使用,或者期望效用无法达到最大化。近年来行为经济学的大量实验研究批驳了以期望效用理论为基础的理性思维,但并未动摇以理性思维为基础的定量分析方法在经济学与管理学上的地位。如果说以理性思维为基础的追求效用最大化、收益最大化的定量研究方法成就了经济学“帝国主义”,使得经济学处于“科学”的保护之下,对于定量研究方法在公共管理中的地位学者们则没有一致的认同。时而定性,时而定量,当二者解释的结果出现冲突时,无所适从。这种对方法论的随意性和漠视,在一定程度上也导致了公共管理研究现状的派别林立、乱象丛生公共管理并没有一个统一的研究角度或理论,来自不同学科背景的学者常常从自己的学科出发对公共管理进行研究。1993年,Bozeman概括了三种研究公共管理的角度:政策学派的角度( P)、工商管理的角度( B )和一个尚难鉴别的角度(X )。Kettl和Milward在《公共管理的现状》一书中,将政治学、经济学、社会学和心理学列为公共管理的学科基础。在《公共行政手册》中,Liou认为公共管理的研究方法包括政治科学、经济学、社会学、心理学、法学、管理学、哲学等学科:政治学是公共行政分析最早使用的方法,它为公共行政中的官僚治理与官僚责任的分析提供了重要依据;法学是欧洲大陆公共行政的基础;哲学则用来研究政府官员的伦理问题;近期,经济学与管理学在公共行政中扮演着主要的角色。公共管理目前在运用各个学科的理论与方法来研究公共部门 (包括政府与其他社会组织)的问题。 。

定量与定性的方法论之争,20世纪80年代在美国已经拉开了帷幕,80年代末期,几乎成为一场“战争”[4]。抛开其他的细枝末节,定量与定性之争存在三个主要的观点:定量与定性之间是根本对立的;二者之间存在区别,但是区别不一定构成对立;在认识论上互为补充,研究者应该研究如何为我所用。当赞同第三种观点的人数越来越多的时候,定量与定性分析的方法论之争似乎渐渐平息下来[5]。持第三种观点的人(实用主义者)认为,哲学家、理论家注重的是“理”,研究者注重的是“用”。人类在科学研究方面关心的无外乎两个问题:一是什么是知识;二是怎样获取知识。而这两个问题又最终地统一于为人之用。因此,如果研究的目的是为了发现问题、解决问题,那么,一切研究方法,无论它们的性质、操作形式有何区别,只要能为研究目的服务,就可分而用之或合而用之。从这个意义上说,定量还是定性的探讨没有什么价值,但是目前公共管理学界对于定量的过分重视与依赖,为了定量而定量渐渐模糊甚至改变了研究者对公共管理基本价值观的认同。在公共管理中,治理工具、分析工具、政策工具的选择无不体现了管理者的价值观念,因此,对在公共管理研究方法中过分推崇定量的现状进行批判十分必要。

公共管理研究中定量分析究竟应该占据什么地位?什么决定了它的地位?当定量分析与定性分析的结果出现截然不同的矛盾结果时,应该遵从哪种方法?正是笔者探讨的主要内容。

一、定量分析的地位,公共管理研究方法的溯源

所谓定量分析,是指运用数学语言进行相关的描述,借助数学模型、统计数据等进行量化的分析。自“理性人”假设提出之后,定量分析日渐成为学术界所推崇的重要研究方法,部分学者甚至以能否引入定量分析作为衡量一门学科是否为“科学”的主要标准。这种衡量标准使得可以定量分析的自然科学无可争议地被认为是“科学”,而不能进行定量或者尚没有定量研究的社会科学被质疑是否为“科学”。马克思曾说过“一门学科只有使用了数学之后,才能称之为科学”。这种衡量标准的广泛认同,使得部分社会科学学科开始尝试运用定量分析来突出自己的理性思维。经济学就是其中之一,自萨缪尔森将数学引入经济学之后,“经济学帝国主义”攻城掠地,其他相关学科也开始注重定量研究,公共管理作为其相近学科,不可避免地受到影响。

笔者也使用定量分析,统计了9年(2001-2009)来发表在《中国行政管理》杂志社上的所有文章,定量分析显然受到研究者的推崇(图1)。同时分析了《公共管理学报》近3年来的文章,使用定量分析的文章数占总文章数的比例分别是41%、59%、75%。为什么选择这两个期刊?首先,《中国行政管理》在公共管理学界有较高的影响力,在由南京大学、中国社会科学研究评价中心主持的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简称CSSCI)中,《中国行政管理》一直是CSSCI的来源期刊,中国知网中《中国行政管理》的复合因子为2.725,在所有期刊中排63位。其次,《公共管理学报》是公共管理领域的后起之秀,《公共管理学报》于2004年创刊,2008年就进入CSSCI期刊之列。在短短的6年时间中,她从无到有,并快速发展成为公共管理学界最为认可的期刊杂志之一。中国知网中《公共管理学报》的复合因子为2.342。基于此,笔者选择这两个期刊,作为新老公共管理领域的代表来分析其中的文献资料。对这两个期刊的统计结果表明:定量分析方法在目前公共管理一级期刊中越来越受到研究者的重视,甚至超过定性分析,占据分析方法的主要地位。

第3篇

关键词:公路质量管理系统开发

Abstract: in this paper, through the analysis of the development necessity of highway construction quality management system, elaborates and studies from its functions, characteristics, development and application etc..

Keywords: highway quality management system development

中图分类号:X734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2104(2013)

1引言

公路工程项目因为具有涉及面广、建设周期长、影响因素多等特点,以及其自身具备的群体性、固定性、协作性和复杂性等特性,使得工程质量难以控制与管理1。同时,由于高速公路建设施工过程中的质量管理数据巨大,传统的人工数据处理手段已经难以满足现代高速公路工程质量管理的要求。因此,开发一套科学严谨的质量评定与管理系统对全面进行科学管理已十分必要。

开发高速公路施工质量评定与管理系统的目的就是运用计算机技术、数据库技术等高新技术对公路建设进行辅助质量评定管理。

2系统结构框架

质量评定与管理系统是由多个实体及其互相关系组成的统一体。其中包括建设项目、质量检验者、检验结果分析者(确认检验结果)、计算机系统和质量管理者,实体相互之间通过数据流连接。其中,计算机系统是最主要的组成部分,处于核心地位。

公路质量评定与管理的工作过程可以大致分为如下几个阶段:质量检验数据采集、质量评定、结果核查和成果输出。整个过程是往复循环,数据流运行其中,成为联系各实体的纽带。其中,质量检验数据收集和数据处理分析(由于现场试验记录结果采用的是手写表格的方式录入)是项经常性的工作,需要专人连续进行。同时这些原始的手写表格也是质量检验的凭证,要求扫描后进行档案管理,以备质量评定核查,系统根据输入的各实测项目的检验结果,对照各实测项目的评分标准,依次对各分项工程,分部工程、单位工程、标段工程、建设项目进行质量评定,决策者(施工单位、监理单位、质量监督部门)对系统的各级评定结果确认后可输出各种质量报表。计算机的支持主要体现在质量数据处理分析和质量评定结果输出这两个阶段。

3系统功能设置

公路质量评定与管理系统主要适用于施工单位、监理单位和质量监督部门使用,以满足施工单位的企业自检,监理单位的质量检查,质检部门的监督和交竣工验收。系统主要功能如下:

3.1试验管理功能

该功能主要用于检验和评定原材料质量,指导现场施工,并为质量检测提供有关的试验技术指标。试验项目包括土工试验、基础材料试验、沥青混合料试验及水泥混凝土试验等。

3.2质量分析功能

在全面质量管理过程中常用几种数理统计方式(例如直方图法、控制图法、功能分析图法等)来揭示工程质量管理中的各种数据所隐含的统计规律。

3.3覆盖功能

具备对各种类型分项工程的质量进行检测评定功能,如路基、路面、桥隧构造物、排水、防护、软基处理、病害、交通安全设施、交通监控设施等,覆盖各分项工程。

3.4质量评定功能

系统严格按《公路工程质量检验评定标准》JTG F80/1—2004完成对路基、路面、桥梁、互通立交、隧道和交通安全设施等分项、分部、单位甚至整个建设工程项目的质量评定工作,还可以对整个过程的质量统计和评定结果进行汇总,从而为工序验收和交竣工提供决策依据。

3.5质量统计功能

将公路工程中的全部检测项目质检数据依据《公路工程质量检验评定标准》进行统计计算,并能根据不同的输入条件进行分路段、分施工单位统计。统计结果按系统统一格式打印输出。

4系统主要技术特点

4.1界面友好,操作简单,文件管理模式灵活

以Windows为开发平台,采用Delphi7为开发工具。界面设计充分考虑用户需求。主窗口界面如Windows资源管理器一样,用户可以方便地对这些文件进行管理(包括修改,复制,删除等),使软件的使用更加简单明了2。

4.2实测数据录入方便,具体数据实时监控功能

每个实测项目 大量的数据输入,数据的录入速度与准确性将严重影响进度。本系统采用的数据录入界面与实际工程中所使用的数据录入表格一致,工程技术人员可以直接而且熟练地使用。对于用户输入的各种数据,本系统可以进行合理性判断,当数据不满足要求时进行报错提示,以红色文字加亮显示。本系统还对部分数据进行保护,屏蔽用户的不合理输入,确保录入数据的正确性。

4.3数据库系统完善、高效

本系统采用Microsoft公司Office系列Access作为系统数据库,把所有相关数据存储在一个Access标准格式的数据库文件中,采用Microsoft最新数据访问技术(ADO)实现高效的数据管理。在公路施工质量控制与检验评定中所涉及到的数据,主要包括如下数据结构:工程综合信息库、单位工程数据库、分部工程数据库、分项工程数据库以及质量评定标准数据库,本系统在Access数据库文件中分别对应以上数据结构建立表单,组成了一个完善的关系数据库系统。

4.4输出报表规范

本系统按照施工过程中质量控制要求,可对原始数据自动归类汇总,并生成各种质量报表,准确,及时的质量报表可以节约大量的工作时间;系统提供《高速公路质量管理文件》所要求的报表式样,供用户输出,作为工程文件存档备案;其他工程所要求的报表式样,考虑通过以软件升级的形式提供。

4.5数据存档功能齐全

实测项目的原始数据是不同单位、部门进行质量评定与管理的依据,其完整性和真实性十分重要,因此需要存档以备质量评定,复查核对。目前一般管理类工程软件都可以将数据录入系统存档,本系统不仅可以将数据录入存档,同时还可将原始数据记录文件扫描成为电子文档进行存档,从而在技术上保证了原始检验数据的完整性和真实性。

5系统开发研究

系统的开发包括用户管理、数据导入、导出、工程划分、数据采集、分析评定、资料维护及信息服务和帮助等。

5.1组织机构、用户管理

反映各级工程质量检验评定的责任单位和工作人员,方便对质量评定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进行核实;是保证系统安全管理的重要手段,用来管理可以登录本系统额用户信息,包括账号、密码等。

5.2系统数据的导入、导出

导入导出的约束是只有同级或是低级向高级工程导入(所谓级别,是按照工程划分由细到粗,相应级别由低到高),高级可以导出比其低的各级工程质量数据。而且注意只有同一部门的数据可以导入汇总,如施工单位的质量检验数据只和施工单位的数据导入汇总在一起。

5.3建设工程划分

这是工程评定的重要环节,划分的各级工程也是质量评定的对象。工程划分根据《公路工程质量检验评定标标准》JTG F80/1—2004,参照工程实际情况划分为:建设项目、单位工程、分部工程、分项工程。在本系统中可实现建设项目工程划分中的各级工程的添加、删除、修改操作,划分结果的目录树显示,各级工程的属性及其下一级划分结果的列表显示,评定结果或评定状态的显示。

5.4数据采集及质量检验

根据分项工程所属的标准分项,本系统可以自动生成分项工程的现场质量检验用表。对分项工程检验用表可进行新建、删除、打开、保存、打印预览、打印、表的浏览、表的显示控制等操作,以及检验表数据的录入、实测项目的检验原始记录或试验记录的扫描输入,原始记录和试验记录文件的管理(列表显示、添加、删除)。

5.5质量分析与评定

本系统以交通部《公路工程质量管理办法》、《公路工程质量检验评定标准》JTG F80/1—2004等部颁标准、规范和《公路设计文件》对分项工程、分部工程、单位工程以及整个建设项目进行质量控制与评定,可以按施工单位(合同段)、单位工程和分部工程进行统计、分析,可从不同的角度和层次进行工程项目的质量控制与评定,为各层领导提供科学的决策依据。

质量评定的基本步骤:分项工程录入分项工程评定分部工程评定单位工程评定合同段评定建设项目评定。

5.6质量文件和资料维护

建设工程项目涉及的质量文件数量较多,本系统主要提供对这些文件的浏览,方便进行质量审核。如分项工程现场质量检验报表文件、质量评定表文件的浏览服务等。

5.7综合信息服务

提供数据备份和恢复功能,提供施工单位、监理单位、质量监督部门常用表格模板服务等。

5.8帮助系统

提供系统使用的详细帮助。

6结语

应用公路质量评定与管理系统,不仅将改变工程管理者目前的手工操作方式,使施工单位、监理单位和质量监督部门在工程质量控制与管理方面提高工作效率,从繁琐的事务性工作中解脱出来,用更多的精力考虑工程生成一线上的具体问题;而且本系统所提供的信息更加迅速、准确和全面,评定标准更加严格、科学,让管理人员能够更加及时掌握工程实施的全貌,为公路建设提供快捷的决策依据,使质量控制与管理工作更加科学、规范、严谨

参考文献

第4篇

面前这位带着眼镜、身体壮实、面皮超白净,说话时喜欢略微低头的罗同学是台北市人,现在清华大学攻读公共管理专业博士学位。据他自己介绍,罗家祖上是在清朝道光年间,由福建泉州迁至台湾定居。

负笈清华因为心系两岸交流

罗鼎钧在台湾学习的是法律专业,2014年服完兵役之后,到大陆从北边的吉林长春游历到南边的福建厦门。

一路走来,罗同学发现到台湾许多领先大陆的细节,同时也看到大陆相对进步的那些方面。他边走边想,两岸是否可以、以及具体怎样互用对方所长补足己方所短,实现共同进步、共同发展呢?这样的问题在旅行途中不断在脑海中浮现,旅行结束,罗鼎钧也有了一个决定,就是带着问题到大陆攻读博士学位。

罗同学的父母在岛内都是公务人员。据他说,父母的收入应该和北京公务员是差不多的。罗同学家中还有一个比他小一岁的弟弟,正在台湾读书。对罗同学到大陆读书的决定,罗爸爸、罗妈妈认为,不管怎样,只要是孩子的意愿,且是有利于孩子个人发展的,就都会支持。

罗同学初到大陆是在上小学的时候。当时曾随父母到大陆旅游,当时的第一印象是觉得大陆物价好低!而且在导游的解说下,各种好奇接踵而来,那次旅行后,他开始查阅介绍大陆的书籍,有机会就到大陆游历,他在长春还居住过相当长一段时间。说到选择清华,他认为清华的学习、学术氛围很好,有利于学术交流以及自我的提高。但是他觉得,与台湾相比,虽然这边老师会要求很严格,学生们也研究能力很好,但在创新方面稍嫌欠缺。

罗同学希望毕业后留在大陆做研究工作,甚至也有想过把家安在大陆。他告诉我们,自己挺喜欢大陆女生,因为感觉大陆女生总体上比台湾女生要成熟、强势,如果能遇到心仪的姑娘,他会去尝试“在一起”。毕业后的工作,罗同学的第一取向是大学教授,抑或是科研人员。而学术方向,就是两岸主题,他希望在两岸交流、特别是两岸青年交流方面多想一些问题,多做一些探讨。最近,罗同学正在编辑一本名为《到台湾读书去》的图书,决定在大陆出版,内容是介绍台湾高等教育给大陆年轻人。目的正是希望能为两岸年轻人相互交流、相互学习、相互了解助力。

谈到编这本书的初衷,以及对两岸交流相关问题的理解,罗鼎钧打开了话匣子。

“我们现在必须深思的问题”

2014年台湾学生“反服贸”事件的发生,说明了台湾年轻一代对于大陆的生疏与隔阂。

其实,引发那生疏与隔阂的动力是在李登辉时代就已经开始运作了。李在上个世纪末期开始在岛内推行“认识台湾”系列教科书,让学生首先学台湾的历史与地理,然后再学中国史及中国地理,后面还要学习世界史及世界地理。这个“同心圆”史观在时期又被不断强化。在“去中国化”时代的教科书上,台湾历史及地理都独立于中国历史及地理之外,这使很多台湾80后、90后青年对于“中国”的概念模糊化了。

另外,衰退前一段时间高速发展带来的生活安逸,已经令岛内相当一批年轻人没有在继承祖辈父辈艰苦打拼的创业精神,而是安于“小确幸”的保守生态。一方面,他们仍然习惯或说留恋自己已经开始洋装西餐,而大陆人还吃不起茶叶蛋的那种俯视感,尚不能习惯于近10年来台湾相对停滞而大陆高速发展的新常态;另一方面,大陆百姓、特别是年轻人因为生存竞争而表现出的打拼活力,也令不少台湾年轻人心生“感喟”!许多在陆台生都表示,在大陆同学面前感觉学习压力比较大(不少不甘安逸的台生到大陆就学,也正是由于看重大陆学习环境所具备的内在推动力)。

上述状况影响下,再加上两岸对峙多年的遗留因素所致,台媒对大陆的报道也总是放大负面新闻,比如土豪挥金如土、低素质人群落没道德等等。这无疑会令媒介素养略嫌薄弱的年轻世代,在蓝绿对立、民主跟民粹绑架在一起的情况下,对于两岸关系发展更加的缺乏正面能量。

如果任由现今年轻一代认识误区的存在甚或发展,未来10年、20年的两岸关系,必然会出现新型态的危机与挑战!这是身为两岸青年的我们现在必须深思的问题。我觉得,未来几年,即便假如上台执政,首先两岸交流发展的态势不会倒退,两岸关系从2014年起,应是进入了高速发展后的稳中有进的时期,比如近期就开放了第四批的陆客赴台个人游城市;其次两岸间仍要开展更多交流,特别是年轻人间的交流,使得更多的岛内学子到大陆求学、就业甚至定居,更多的大陆年轻人到台湾就读、参访,他们将在未来两岸关系的发展中扮演最重要的角色。

两岸年轻人需要更多的相遇相知

对于两岸民众而言,关于两岸关系发展,大家其实更多是关注经济的向好和民生福祉的提升。21世纪第二个10年虽已几乎过半,但全球经济依旧处于美国次贷危机以及随后的欧债危机所导致的衰退的阴影下,世界各大小经济体大都至今尚未完全走出经济不景气的局面,大陆和台湾也不例外。提振经济,互惠共荣,共同提升两岸民众的生活满意度,这个由于经济衰退而带来的百姓民生需求,可以看作两岸关系进一步发展的天时条件。

2008年以来,在众多前辈和同仁的辛勤努力推动下,两岸交流合作日趋频繁,两岸关系的发展达到一个相当高的水平,无论是从制度改革的角度,还是加速深度合作的角度,两岸现在都面临着进一步深化、走向一个更新高度的关口。而近年来,藉由交通缩短时空距离,两岸交流在技术上空间拉近。这些都可以说是两岸关系进一步发展的地利条件。

在这个天时地利的基础上,如果再加入积极的“人和”因素,则两岸关系就必然可以被大大推进。而推动“人和”的关键在于进一步推动两岸年轻一代的相互理解、相互接受。并且,这并不难做到!因为当下的两岸青年学子大都拥有着共同的基础价值取向以及共同的基本利益诉求。

两岸故宫博物院中,所藏众多文物的身上都传承着完全相同的中华民族文明编码。东亚、全球华人,乃至整个汉文化圈都有着基本相近的人文传统。有着相同肤色、相同样貌、相同食源结构的两岸年轻人,同样拥有深植在血脉中的文化基因及其基础上的,以“仁”“义”为核心论题的共同价值取向。而两岸青年又都很幸运地生长在一个和平、开放、需要打拼的年代。北京青年可以到台北或者纽约读书,台北青年也可以到北京或者纽约读书;北京青年面临就业竞争、买不起房,台北青年同样也买不起房、面临就业困难,大家遇到的挑战是一致的,而机遇也是一致的,这样的状况下,应该很容易相互理解和沟通、合作打拼出头天,将成功之饼做大到能够大家一起共享回报。

因为上述基础,构建两岸青年世代的“人和”局面,其实就只需要“更多互动”这一条了。年轻的心是容易开放和纳新的,两岸年轻人需要更多相遇、相知才能更多相信、相融。

第5篇

关键词:桥梁;平联;钢管;稳定性;吊杆横梁

中图分类号: TU76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1069(2017)02-73-2

0 引言

近年来随着交通事业的发展,高等级道路和特大桥在国内蓬勃发展,而上承式拱桥凭借着受力合理、造型优美、跨径大等优点,被越来越多的城市使用。吊杆横梁的设计或类似设计不可避免的会被采用在其中。根据吊杆横梁重量大、纵向较长、横向窄、高度高的结构特点,通常会采用利用劲性骨架增加横梁自身刚度的方式吊装,或者采用两个吊杆横梁通过劲性骨架连接在一起吊装的方式施工。但因考虑到增加劲性骨架会使钢拱肋负荷加重,复杂的劲性骨架施工增加了工期和大量的资金投入,最终采用轻便的钢管平联完成吊杆横梁安装并为后续桥面板的施工质量做保证。

1 工艺原理及结构

1.1 工艺原理

利用具有一定刚度的159钢管作为吊杆横梁的约束体,使具有梁体长、重量大、梁体薄、截面高、重心位于永久吊点上方、侧向刚度小和横向稳定性差等特点的吊杆横梁在吊装和预应力张拉施工中顺桥向平动受到约束,使吊杆横梁具有良好的空中姿态,充分发挥设计赋予吊杆横梁的应有功能,使下一道工序桥面板安装能顺利进行,同时后续桥面板和大吨位预应力的加载不会影响吊杆横梁作为压杆的受力状态,上下平联的设置减小了横梁作为压杆的计算长度,提高了压杆的稳定性,使施工过程吊杆横梁底部压应力处于安全范围内。

1.2 平联结构图

2 施工操作要点

2.1 连接板施工

下平联隔板处连接钢板施工采用水钻钻孔,隔板可利用的长度只有21.5cm,避免因钻孔时振动使混凝土松散,影响锚点的强度,钻孔后清孔,将两片钢板对向使用螺杆对隔板夹固并注入植筋胶,两片钢板间焊接一片水平向钢板用于连接平联钢管。

拱间横梁处连接钢板施工采用植筋然后栓接的方式,严格控制植筋的质量,植筋要做拉拔试验,因为平联钢管产生的应力全部作用在螺栓上,所以植筋的操作尤其重要。

2.2 上平联施工

①起吊横梁。

采用跨外双机抬吊法吊装横梁,吊车钢丝绳要设置为最短,避免吊装中横梁倾斜,离开地面后要静置5分钟,观察整体稳定情况,然后缓慢的起吊横梁至容易穿索的高度。

②穿索。

采用卷扬机将吊杆穿入索孔并拉紧吊杆,索孔使用木楔打紧,在下一道工序中随横梁起落木楔及时跟进,木楔的使用解决了吊杆横梁重心高于吊点造成侧倾的问题。

③吊杆横梁空中定位。

这是吊杆横梁施工重要的一步,吊车抬起横梁到稍高于设计高度的位置(大约5cm,使用水准仪跟踪测量)然后拧紧外侧两根吊杆的球形螺母,徐徐落下吊钩,使外侧吊杆受力,吊杆横梁自然下垂,这时测量吊杆横梁顶面标高,记下高程误差,精确调整吊车吊杆角度使吊车吊点在吊索铅垂线上,沿吊索铅垂线方向起落吊钩,按高程误差调整球形螺母,最终使吊杆横梁顶面标高控制在2cm以内,吊车少许起钩,使吊杆横梁重量由外侧吊杆和吊车共同承担,四点受力均匀,解决对吊杆横梁进行侧向约束这一施工阶段吊杆横梁由于吊点转换带来的侧弯问题,此时可以认为吊杆横梁在空中的位置准确,可以施工上平联取代吊车对横梁进行侧向约束。

④焊接上平联钢管。

焊接钢管要求及时性和牢固性,及时是要求上一步完成后立即焊接钢管,6名焊工同时施工3根钢管,避免由于时间的增长可能会带来的问题,牢固性是要求焊缝质量,严格按照规范施焊。在跨中处一端采用栓接以释放钢管温度应力。单孔上平联施工完成后,采用五道钢丝绳从拱间横梁顶部预埋筋开始,逐个将吊杆横梁串在一起,直到下一个拱间横梁,增加吊杆横梁整体稳定性。

2.3 下平联施工

①整横梁垂直度。

上平联后有部分横梁吊点垂直度大于1°,有部分横梁上翼缘出现侧弯,此时应用千斤顶和手拉葫芦对横梁垂直度进行调整,方法是根据横梁变形特征,分别制定顶推和对拉方案,上翼缘侧弯可将中心处两侧焊口割开,施加顶力后再焊接上,侧倾可通过手拉葫芦一端挂于地锚另一端挂于隔板连接板上,对横梁底部进行拉动,也可在需要的最佳位置打孔挂手拉葫芦。

②接下平联钢管。

如上平联钢管要求及时性与牢固性,并在跨中一端采用栓接以释放钢管温度应力。

2.4 张拉内侧吊杆

按照监控单位给定的内侧吊杆张拉力张拉内侧吊杆,在这一时间段张拉内侧吊杆解决了由于四个吊点不共线带来横梁的侧弯问题。

2.5 张拉N2钢束安装中心四块桥面板

张拉N2至100%,安装中心四块桥面板,安装时横梁两侧不平衡力不超过一块桥面板。

2.6 张拉N4至50%。

采用单端两侧非对称张拉然后补拉的方法张拉双束

N4。

2.7 第一次张拉系杆

2.8 安装剩余桥面板张拉N4至100%

2.9 浇筑湿接缝张拉N1至100%

2.10 拆除平联

在N1钢束张拉完成后在横梁底部搭设脚手架,在桥面板湿接缝螺栓孔处引出8号线与钢管相连,然后使用气焊割除连接板,两端使用葫芦慢慢放下钢管,湿接缝模板也一并拆除,拆除钢管的顺序按监控单位意见执行。

3 结语

吊杆横梁由于本身侧向刚度不足、吊装中吊点转换、风荷载及温度等因素影响很容易产生侧弯变形,所以在安装、起吊过程中倾斜不能超过5°。针对此施工难点,本文通过辅助增加上下两层钢管平联,将每跨范围内的横梁联接为整体,变局部不稳定为整体稳定的结构,解决了单片吊杆横梁无在施工中侧向稳定性差等诸多问题,本施工方法可供同类工程施工借鉴。

参 考 文 献

第6篇

关键词 公共管理 定性研究 发展

一、引言

科学的研究离不开有效的科研方法,任何科学能够进步也都跟随着方法的进步而取得进步。这在注重解决实际问题的公共管理领域研究中亦是如此。公共管理学是公共行政学发展的一个新趋势,是公共行政学领域不断拓展、研究模式走向成熟的重要体现。在我国,公共管理更是一门方兴未艾的新兴的应用于实际管理的交叉学科。从近代到当代,从古典自由市场经济到现代市场经济,公共管理经历了从干预模式到市场模式的不断演变和发展。在适应历史的潮流中,公共管理不断得到完善和提升。发展至今,一种科学的研究方法已然融入到了公共管理中。现今已成为公共管理研究方法中最重要的一种。它的名字叫做定性研究方法。它作为社会科学的“经典”、科学的研究方法方法,在公共管理领域有着广泛应用。也被国内众多学者进行科学研究,并应用于实际。

那什么是定性研究方法呢?定性研究的英文名为“qualitative research"。在我国香港、台湾地区曾被译成“质的研究”,大陆地区也有部分学者将其翻译成“质性研究”或“质的研究”;但在公共行政领域,“定性研究”的说法更为普遍。所以,总结看来,定性研究就是指研究者在自然情境外,进行观察、访谈、实物收集案例研究等方法对研究对象进行深入细致的研究,原始资料包括场地笔记、访谈记录、对话、照片录音等等。而在国外对定性研究基本内涵不同学者对其进行了不同的定义。总的概括有以下几种:(1)定性研究是一种用文字来描述现象并且得出结论的方法,而不是用数字加以度量分析,最后推出结论。(2)定性研究是站在被研究者的角度来描述和分析文化、人以及群体行为特征,主要指非实验性的,通常采用自然情境中的资料,而且一般不用数量形式表达的研究方法。(3)定性研究是在自然情境中以复杂的、独特的、细致叙述来理解社会和人的过程。(4)定性研究是理解人的现场研究,一般以参与观察、无结构访谈或深度访谈来收集资料。(5)定性研究是从非普遍性的陈述、个案中获得印象和概括的过程。

二、国内公共管理定性研究现状的述评

定性研究在之后的发展正逐渐被应用到实践中去。当然也很快在应用性较强的公共管理研究领域中占有一席之地。这个被称之为“经典”的科学研究方法成为公共管理研究领域的重要方法及手段。它强调人类行为是一种有意义的行动,人们对社会现实的建构是在主体以及参与互动的他人对社会客体赋予意义的基础上共同完成的,日常生活中具有公识的规则或知识也是如此产生。对这些规则或知识及其产生过程,需要用通俗的言语进行总结推论,很难用定量的方式进行研究。因为定性研究通常趋向于运用访问、观察和文献法收集相关资料,并依据主观的理解和定性分析进行研究,所以,众多公共管理领域的学者将它引用到了公共管理的研究。

公共管理作为一种“舶来品”在中国不断发展。随着国内外学者的不断努力以及学术界的研究,公共管理的概念也相继传入国内,引起我国学术界的极大重视。中国的公共管理学在历经曲折后于最近20年获得了很大的发展,取得了长足的进步。研究人员对公共管理领域内许多重要的前岩问题展开了广泛的研究。它是一个大规模协调人类共存与合作,具有社会管理工程特性的学问。它是一个既古老又年轻的学科。说它古老,是因为它与人类文明相伴,从人类群体存在起,管理就无处不在。它帮助创造了人类文明,是人类文明的舞台。说它年轻,是因为它又是与现代技术、现念和社会进步息息相关的、与时俱进的学问。历史上,它至少有过数次历练与重生的经历。在每一次的历练中都有不同的科学因素加入到公共管理领域的研究中去。而定性研究对公共管理的贡献也是功不可没。回顾定性研究被引入公共管理研究领域的发展史,可谓曲折坎坷。在最初的中国,定性研究并没有得到它应有的地位,更谈不上规范的应用。在过去的十多年里,我国研究者为了弥补在定量分析法方面的空缺,主要注重定量分析法的发展和研究而忽视了定性分析法。但从总体来看,定性研究法引入公共管理领域时间较短,在一定水平上来看,定性研究确实存在一些问题。在公共管理研究领域,一方面,想要构筑精致的政策科学以及推动政策分析的科学化、定量化是大多数管理学者的研究兴趣,但是现代公共管理研究同时面临着政策失败的现实困境以及传统实证主义受垢病的方法论危机,需要在后现代主义的研究视野中进行方法论的重构。另一方面,由于大多数中国公共管理学者的学术训练以思辩为主,因而比较容易认同定性研究。但在应用过程中,许多学者容易模糊规范研究、思辩研究与定性研究的界限,将公共政策定性研究等同于规范研究或思辩研究。

定性研究的众多方法之中,有一些受到了公共管理学者的重视。其中,现象学方法,案例方法,叙事方法等都已经引入公共管理研究领域。在1971年,柯肯哈特(Kirkhart)将定性研究法中的现象学方法引入了公共管理研究。而贝利(Bailey)也认为,案例方法适合探讨大量公共管理的研究问题。赫梅尔(Hummel)认为叙事方法有助于产生和积累公共管理知识。但在之后的应用发展当中,我们也发现定性研究这种寻求创造性的方法,是非常有利于解决一些公共管理领域一些本土化研究不足的问题。有利于形成根植于中国经验的理论概念和知识体系。而中国本土化研究的不足,正是国内公共管理学科认同产生危机的关键性问题之一。定性研究方法与定量研究方法相比较而言,定性研究法更适合于发展中国现实的概念体系和系统知识,有利于学科本土化目标的实现。因而,定性研究方法对于解决公共管理学科认同危机的学科本土化方面,具有自身特殊的价值和功能。

然而,任何一件事物的发展并不是一成不变的。要辩证的看待一件事物的发展。公共管理定性研究的基本路径毋庸质疑也存在了一定的不足之处。定性研究方法自身作为一个学术型发展研究的产物,自身的构造、模式、应用方法及发展也存在着一定外界的争论。尤其是许多定性研究的教材、案例是针对广泛的整个社会问题进行研究、探讨而写成,在公共管理方面存在缺乏针对性的确定,不能一阵见血的应用到实践当中去,没有较为完善的针对性。例如:如何在公共管理的学术研究领域,如何运用定性研究方法到公共管理领域本身就是一个研究问题。然而,由于定性研究问题的特点与定量研究迥然不同,这客观上注定了定性研究问题选择的艰难性和复杂性,所以我们在未来还要继续对定性研究法进行深入的分析和论证,使得定性研究法能够很好地应用到公共管理领域中去,为公共管理领域的研究继续做出巨大的贡献。

三、总结

时至今日,定性研究法引入中国公共管理研究领域,在经历了一些列曲折的发展之后也得到了学术界的不断认可。我们依旧认为,定性研究法的引入是中国公共管理研究领域进步的一大体现。在其应用方面,相信国内的学者能够不断进步,为中国公共管理的发展研究实现里程碑式的跨越进步。

参考文献:

[1]陈振明.公共管理学―一种不同于传统行政学的研究途径(第二版)[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王乐夫,陈干全,李伟权.公共管理基础理论及体系[M].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3]范柏乃,蓝志勇.公共管理研究与定量分析方法[M].科学出版社.

[4]陈向明.质的研究方法与社会科学研究[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0.

第7篇

(一)酝酿阶段

1979年以后,随着改革开放的推进以及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当时我国的行政体制的弊端日渐凸显,为了解决行政管理体制的不适应性以及时展中复杂的政治与行政管理问题,我国的行政体制改革逐渐被提上日程。I982年是我国于改革开放后的第一年,同年行政管理科学得以恢复。纵观这一时期,由于学科本土化的意识还比较差,公共管理还没有形成完善的框架体系。大多数的研究都局限于政府管理及公共管理一般理论性研究,并且公共管理的学科主要偏向研究政府的行政管理以及公共管理理论的研究[1]。

(二)恢复和积淀阶段

经过改革开放后一段时间的发展,我国的公共管理学科教育已经进入恢复阶段。1S>86年,我国的高校开始将行政学作为政治学的二级学科进行本科教育,其中部分高校还设立了行政管理的硕士教学点。1987年公务员制度的建立也为公共管理学科的发展以及教育提供了很好的契机。并且在1988年中国行政管理学会开始在北京成立。至此,我国的公共管理开始形成体系,大量的行政学论文及专著开始涌现。

(三)突破和发展阶段

12年,党的十四大确立了中国由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转变的方针。为了顺应时代的发展,中国原有的行政体制也相应发生了变化。并分别于13年3月和8月决定进行中央政府机构改革和公务员制度改革。而后于1994年我国的国家行政学院正式成立。这些都为公共管理的研究和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历史机遇,之后各地方政府开始成立地方行政学院,这一时期很多的公共管理学者开始研究西方公共管理理论和经典著作,我国公共管理的研究视野由此打开。

(四)转型腾飞的新阶段

I"8年《普通高等学校专业目录》对公关管理分散的专业和理论性的教学模式做出调整,并正式将公共管理设立为管理学下属门类,主要包括行政管理、公共事业管理、劳动与社会保障、国土资源管理五个专业。这一阶段主要是针对市场的需求,注重培养公共管理专业人才。在学科体系方面,中国公共管理的学科体系基本形成。公共管理的研究任务也从政府行政为导向转为以公共问题为导向。

二、中国公共管理学科发展问题分析

综上所述,公共管理在我国的发展也仅仅只有二十几年的时间,但是发展速度确实惊人和令人欣喜的。但是我们应当可以清晰的看到,作为一门学科的公共管理,其在中国的发展还是存在一系列的问题亟待解决。

(一)公共管理理论研究方面本土化不足

我国的公共管理是在中国社会主义改革以及引进西方发达国家理论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但是由于发展时间较短,长期奉行西方经典理论,并且缺乏实践发展经验,忽视了中国具体国情问题的研究因为没有任何一种理论和管理模式是万能的,更何况中国与西方资本主义国家也存在着典型的制度差异。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加剧,各国在政治上联系曰益密切,中国在21世纪面临着更大的挑战与机遇。因此,如何在国际舞台上根据我国的现实国情,构建适应我国发展的公共管理理论迫在眉睫。

(二)研究方法上定量研究不足

定量研究是指研究者事先设定假设成立,并确定变量之间的因果关系,然后用一些检测工具测量和分析这些变量,从而验证人员预先设定的假设一般而言,公共管理方面的定量研究是指将运用统计技术运用到公共管理研究领域。

在我国公共管理定量研究的这一问题上,相关学者总结了七本我国主流行政管理刊物,根据其对2729篇论文的统计结果显示,我国的公共管理论文规范研究占到了总数的94.5%,处于理论研究的论文占到了总数的96%,而论文中没有涉及到数据分析的则占到了论文总发表数量的94%。也就是说,当前我国关于公共管理的研究大多数还是处于理论研究和问题分析阶段,而对公共管理的定量研究却是少之又少。

(三)在学科教育上公共管理理论研究与实践脱节,导致发展乏力

公共管理在我国经历了二十多年的发展,适应中国国情的公共管理的理论结构初步建立,同时我国公共管理学者也充分吸收借鉴了西方发达国家的公共管理理论研究成果。但是在我国的高校教育体系中,无论是公共管理的理论知识还是教学模式都比较陈旧,主要表现为:教师主要以理论讲述为主,就理论讲理论很难能够使学生更好的理解公共管理的方方面面。其次由于忽略引领学生参与教学实践,很难培养学生在科研方面的能力。最后,中国经济的发展与在公共管理实践部门的投入和支持力度也是远远不足的。就目前而言,实际部门所做出的努力远远达不到学界的需要。

三、公共管理学的未来发展任务

(一)借鉴西方的管理理论与立足中国本土化研究相结合

借鉴西方国家的公共管理理论与著作的本意也是为了促进我国公共管理学科的发展,但是这种全盘照搬西方公共管理理论分析中国公共管理的事实,完全不考虑国情的研究方法显然是不正确也是不可取的。中国的公共管理研究必须在借鉴西方研究成果的基础之上,结合中国实际,切实分析我国的具体国情,从而建立适合我国国情的公共管理研究。个人认为公共管理学科研究的本土化,可以分为两部分,第一,借鉴国外的管理实践,中国的学者可以运用国外的管理理论和方法解决中国管理实践中的现实问题。通过研究分析国外的管理实践,了解国外学者如何从管理实践中提出问题,如何通过具体的研究工作建立相关的管理理论同时必须分析国外公共管理理论是如何在管理实践的推动下不断演迸和发展的。第二,考虑中国的具体国情,公共管理学者必须以中国公共管理实践为依据,通过选择中国政府、学校、企业以及其他各类社会组织的各种管理问题作为研究对象,在研究中建立起适应中国国情的公共管理理论。

(二)定量研究与定性研究相结合的研究方法

虽然定量研究方法存在自身所固有的局限性,但这也是公共管理学科科学化的方向。所以我们必须从实证经验出发,借助相关的技术和数理分析模型,这对公共管理研究者准确有效的分析现实情况具有

其实&性研°究方法与定量研究方法并不存在孰优孰劣的问题,只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现实国情,要求我们在研究方法上要做到定量研究与定性研究的相互结合,只有这样才能从根源上避免因为单纯的依靠理论研究而不切合中国实际的情况发生;同时又可以避免单纯追求技术手段而忽视真实严谨的定性研究方法。也就是说定性研究与定量研究的完美结合才能更加真实且生动的反映中国公共管理现状。

(三)改进高校公共管理教学方法

经过以上的分析我们可以得知,公共管理并不是一门纯理论性的学科,它与当前我国国情以及政治、经济发展现状联系紧密。因此在对其研究与教学方法上,完全依靠理论教学是不可取的。所以在公共管理的教学方向上,我们建议高校能够将当前我国的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现状与公共管理的现实需要向结合,而当前对公共管理的研究主要是以高校的科研为主,所以加强对高校公共管理专业的学科教育就显得尤为重要。

由于公共管理的教学模式既不同于一般的学科教育,也不同于在职培训。所以公共管理的教学方法应是有利于引导学生主动参与教学活动,全面提高教师和学生的专业素质,即在课堂中可以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诸如案例分析法、开放式教学发、情景模拟和经验交流等。这些方法要求老师必须有深厚的理论功底,同时又要求学生掌握社会实际问题。这些教学举措上的改进对于提高公共管理研究人员的素质和能力都是十分必要的。

(四)争取公共管理的国际话语权

随着全球化的进程的逐步加快以及我国经济的飞速发展,我国在世界上的影响力将越来越大,中国公共管理的国际化发展路径将成为大势所趋。也就是说我们需要用全球化的眼光来审视当前我国公共管理学科体系建设。这就要求我国学者认真总结我国公共管理的实践经验,运用中国特色的理论基础建设我国公共管理模,并充分继承中华传统文化的精华,在全球公共管理氛围之下形成中国特色,从而在推动全社会的发展上贡献自己的力量,已达到提升中国国际话语权的目的。从另一方面来看,通过公共管理学科的发展来推动国家治理的水平,也是中国公共管理朝国际化迈进的重要步骤。

四、结语

伴随着社会的飞速发展,政府治理模式将越来越受到普通民众的关注,公共管理必将会成为拥有广阔发展前景的学科,这也怡好顺应了国际公共管理理论与实践的发展趋势。因此,我们要在充分吸收国外先进公共管理理论的基础之上,结合我国公共管理的实践经验,建立起具有中国特色的公共管理理论体系和研究方法。从而为我国经济和社会的发展输送公共管理学科专业人才,为我国社会主义事业建设奠定相应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