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9-18 17:28:09
序论:在您撰写儿科急救医学时,参考他人的优秀作品可以开阔视野,小编为您整理的7篇范文,希望这些建议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热情,引导您走向新的创作高度。
师:上节课,我和同学们一起学习了九色鹿这篇课文,知道了这篇课文是根据画而改编的――民间故事。(板书:民间故事)
师:为什么叫“九色鹿”呢?
生:有一只鹿,它双角洁白如雪,身上有九种鲜艳的毛色,漂亮极了,人们都称它九色鹿。
师:如果用上“因为……所以……”关联词语怎么说?
生:因为它双角洁白如雪,身上有九种鲜艳的毛色,所以人们都称它九色鹿。
生:因为它双角洁白如雪,身上有九种鲜艳的毛色,漂亮极了,所以人们都称他九色鹿。
师:这不仅是一只“外形美”的九色鹿,还是一只怎样的九色鹿?
生:它还是一只聪明善良的九色鹿;乐于助人的九色鹿;智慧勇敢的九色鹿;见义勇为的九色鹿。
师:它不仅外形美,内心也美,想着它的样子,读读它的名字。
生:九色鹿。(齐读)
师:看到九色鹿,我们会想到另外一个人谁?
生:调达。(齐)(板书:调达)
师:他是一个怎样的人?
生:他是一个见利忘义的人。他是一个恩将仇报、背信弃义的人。他是一个忘恩负义的人。他是一个灵魂肮脏的人。
(板书:“恩将仇报、背信弃义、见利忘义”。指导写好“义”字,口诀是“先点后撇有呼应,交点落在竖中线”,学生在习字册上描红练习。)
师:让我们一起来斥责调达。(指着板书)
生:(齐)调达是一个见利忘义、恩将仇报、背信弃义的人。
师:同学们,经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认识两个人,一个善良、智慧、善良,另外一个见利忘义、恩将仇报、背信弃义,对此,你们有什么发现?
生:他们有好人和坏人之分。他们有不一样的性格。他们有正面人物和反面人物。
师:这是你们的发现,同学们,民间故事中往往有鲜明的人物。(板书:鲜明的人物)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概括主要人物性格特点,从整体上把握课文,对文本有一个整体认知,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和语文学习的规律。在教师巧妙引导的过程中,学生运用了课文中或记忆仓库中的词语,语言表达不断走向顺畅、规范,课伊始,就彰显了“重表达”的理念。
二、读读文本,融入情景还原
师:上节课我们一起学习了课文1至5自然段,故事讲得精彩,今天这节课,我们继续讲故事,要想故事讲得好,就要把自己当成故事中的人物,谁来读读第六节开头。
(出示:有一天,这个国家的王妃做了一个梦……重金悬赏捕捉九色鹿。)
(一生读第一句。)
师:民间故事的开头往往用“有一天”,或者用“有一次”,或者用“在很久很久以前”开头,这里不是故事的开头,但又好像是故事开头,为什么呢?课文学完后你们就知道了。
师:谁能把九色鹿的外形之“美”和王妃心里之“美”读出来?
师:“缠”读得好,“只好”读得妙。(齐读)这段话你们会讲了吗?(自由练习讲这段话。)谁来讲呢?
(一生讲这这段话,同学们鼓掌。)
师:你是讲故事高手,讲得绘声绘色。下面这节是情节最紧张、出现人物最多的一个自然段,谁来读读前三句。
(出示:山林之中……调达正站在国王身边。)
(一生读,“突然”读得很突然。)
师:你抓住了“突然”一词,把我们带到了当时的情景之中,谁再来试一试。
生:(一生读出了叫喊的语气。)
师:你关注了“高声叫喊”这个提示语,这是很好的读书方法。像他这样一起读。(齐读)面对这样的险境,九色鹿说了这样一段话,谁来读?
(出示:九色鹿非常气愤……难道不怕天下人笑话吗?”)
(自由练读,指名一生读这一段话。)
师:要想读得好,必须想象当时的情景,谁再来读。(生读)
师:你有点气愤了,哪些地方让你感受到气愤呢?请把用笔划下来。
生:“指着”这个地方;正是这个人;灵魂肮脏;竟然。
师:你关注了“竟然”这个词。(板书:竟然)
师:我们再读的时候,关注这些词语,就能读出九色鹿的气愤了,谁来读?
(指名一生读。)
师:你读得很气愤了,气愤不但可以通过语言表现,而且可以通过动作表现,可以在什么地方加什么动作?
生:加上“指着”这个动作,我认为在“正是这个人”处。我认为在“竟然”处。我认为在“灵魂肮脏”处加上指着。
师:站起来,我们一齐读,要加上动作哦!(齐读)
师:好玩吗?(好玩。)谁愿意当调达?谁愿意做九色鹿?来读演一下。
(一生做调达,一生做九色鹿,“九色鹿”演得非常气愤,“调达”低着头,孩子们情不自禁鼓起掌来。)
师:读得好,演得很专业,我们都来当“九色鹿”,黑板做调达吧!(全班同学加动作读演。)
师:这个人指谁?(调达。)如果将这句话中“这个人”换成“他”或者“调达”可以吗?
生:不可以,“这个人”语气更重,调达语气有点轻。
师:请你读给同学们听。
生:(读两句话,语气一轻一重。)
师:这是你的发现,发现语气不一样,还有吗?
生:不可以,“这个人”更表现了九色鹿极其气愤的心情。(学生读两句话。)
生:文中第二自然段的“一个人”到此处的“这个人”,看似轻描淡写,其实表现了人物情感的变化。
师:请同学们找出第二自然写调达的一段话,读出来。
师:前文是“一个人”,到这里是“这个人”,你们会发现,有着自己独特的思考,看似普通的字眼,却是作者的匠心独运,我们读书就是读出了文字背后的东西,再来读。
师:当时如果九色鹿不是这样说的,而是换一种说法,行吗?
(出示:九色鹿非常气愤地说:“昏君,你是非不明,好坏不分,残害无辜,你和调达一样,都是灵魂肮脏的小人。”)
生:不行,国王只是一时糊涂,与调达不同。
生:如果这样说,则是对国王大不敬,国王一气之下可能会杀了它。
师:九色鹿首先要保全性命,它对调达和国王态度是不一样的,九色鹿说话很有分寸、有智慧,让我们一齐读。
设计意图:此处设计没有在文本“写什么”层面徘徊,而是发掘最有价值的教学内容,抓住重点段落重点句子,创设情境,引导学生情趣盎然地读,生动活泼地演,独具慧眼地置换对比,从而走向语言文字的深处,走进人物的内心世界。教师幽默风趣,课堂氛围轻松愉悦,笑声不断,于不知不觉中,学生的朗读能力得到了提升,表达能力得到了发展。
三、写写内心,感悟文体特点
师:听了九色鹿的话,国王恍然大悟说,会说什么呢?说起来难,就请你们写一段话,能用上黑板上的四个词语就更好了。
(学生自由写话。)
师:(教师巡视,提醒坐姿,指导。)你们在写的时候,都注意用上黑板上的词语,这叫学以致用,谁来把自己写的读给大家听。
生:国王恍然大悟说:“我真糊涂呀!听了调达的谗言,调达这个背信弃义、恩将仇报的人,我一定会好好惩罚你,让臣民不去伤害你。”
师:很好,你用上了黑板上的两个词语。
生:我真糊涂呀,一时头脑发热,竟然听了调达这个家伙的谗言,现在我真正理解了什么叫“背信弃义”,什么是“忘恩负义”,放心吧,我会下令臣民保护你的。
师:你用上了三个词语,恰当贴切,真是知错就改的国王。
生:对不起,九色鹿,我一时糊涂,听了调达这个家伙的话,我没想到调达竟然是个见利忘义、恩将仇报的人,我一定要下令全国臣民不准伤害九色鹿。
师:你是一个很有礼貌的国王。
生:哎,我一心只顾赢得妻子的欢心,竟然做出这样愚蠢的事来,哎,还有这个调达,没想到他竟然这样的恩将仇报,没想到他竟然背信弃义。
师:两个语气词、两个“竟然”、两个“没想到”写出国王的内心世界。
生:读了这个故事,让我们明白了做人要学会感恩,俗话说:“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不做忘恩负义之人。”
师:读民间故事,还能悟出做人的道理,可见,民间故事中还蕴含丰富的哲理。(板书:丰富的哲理)
师:听了九色鹿的话,国王到底怎么做的呢?一齐读最后一个自然段。
师:如果让你将这个故事分成两个部分,那么你打算怎么分?
生:我认为1至5自然段为一部分,6至9自然段为一部分。
师:说说你的理由。
生:1至5自然段写了九色鹿救了调达,6至9自然段主要写国王军队来捕捉九色鹿。
师:如果故事到第五自然段就结束了,好玩吗?(不好玩。)有意思吗?(没意思。)于是就有了后边的故事,这样的故事不是平铺直叙,情节常常扣人心弦。(板书:曲折的情节)
师:我们学习了民间故事,民间故事常常有――鲜明的人物,丰富的哲理,曲折的情节。(齐读)
师:所以课文第六自然段是怎么开头的?
生:有一天……
师:虽然不是故事的开头,但好像是故事开头,因为是故事中一件新事的开始。
设计意图:将“写”挤进课堂,也成为共识。老师发现文本的空白处,抓住练笔契机,给足学生时间,让学生尽情地写,通过写加深了对人物的感知,活化了文中的词语,深化了对课文主旨的领悟,起到了一石三鸟的作用。同时,教师关注文体,巧妙地引导学生感知“民间故事”的特点,轻轻一点,水到渠成,把握了“度”,体现教者的智慧。
四、讲讲故事,内化文本语言
师:课文学完了,我们来分自然段讲故事,讲6至9自然段,先自己练练,可以加上自己的想象与创造。
师:请四个同学到黑板前展示,可以加上动作,其他同学认真听讲,评价打分。
生:一生讲第六自然段。(生评价:你是讲故事高手,九十八分。)
生:一生讲第七自然段。(生评价:九十五分,开始动作非常好,后边有点紧张。)
生:一生讲第八自然段。(掌声。生评价:满分。)
生:一生讲第九自然段。(生评价:九十九。有点结巴,多讲就可以了。)
一、科学教育的基本思想
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以人为本。在教育教学工作中,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核心,就是要树立以生为本的基本理念。同时还要解放思想,更新教育教学观念,转变教师角色。把自主合作探究的新课程教学理念切实落实到教学活动中。尊重幼儿的主体地位、人格尊严。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热情,培养幼儿自主研究、自主创新、自我发展的能力,使幼儿成为学习的主人。
二、坚持贯彻可持续发展观
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和可持续发展。在教育教学过程之中,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结合幼儿自身特点把幼儿的教育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将幼儿培养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栋梁。教师在教育工作中,不仅要教幼儿的文化知识,更要培育幼儿的各方面基本素质;既要增长幼儿的智慧,又要增强其身体素质。教学中要进一步更新观念,在加强基础知识的同时需要更加注重幼儿能力的培养和学习过程的感与受。
三、科学教学的基本途径
科学教育并不是以培养科学家为唯一的目的,而是以应用及创新科技生活为基本。所以在幼儿的科学教育中我们可以从这三方面主要目的来进行培养:
①幼儿对科学认识的能力;
②幼儿以科学探索的能力;
③幼儿对科学的认识与探索的态度;
那么,我们应该如何实践幼儿的科学教育呢?
1、正确的向幼儿提供直接的经验
众所周知,幼儿的好奇心极强,喜欢直接用其感官的方法对科学与知识的进行探索,所以,幼儿科学的最重要、最直接、最有效的方法就是直接对其提供最直接且正确的知识或者对新事物的认识。所以,在我们对幼儿进行学前教育时,我们绝不可以完全依赖纸与笔进行教育。当然,幼儿由于对新事物的理解与认识有限,知识与意识很有限,也不可对其进行直接讲授教育。在对幼儿的教学过程中,老师可以根据幼儿的生活特点,刻意创造科学的环境,可以让幼儿具体操作并运用相关的新事物新知识。如,观察、分类、比较、总结等。
2、科学的培养幼儿的基本能力
1观察能力
观察能力是直接用人类的感观去了解事物的信息,是获得第一信息的直接方法,也是人类最基本的能力之一。所以,幼儿老师应该多让幼儿用其感官来对周围的事物与信息进行探索。如,看、听、摸、闻、尝。可让孩子们用心去观察鱼儿在水中游,天上的月亮,星星等,不仅可激发孩子的对事物的探索兴趣,也能让孩子养成观察习惯。
2推理能力
当孩子们对周边事物有了新的发现,但由于其根本不知道事物的客观真实性,在客观上有可能其认识的信息是错误的,所以,当我们在对幼儿进行教育时,我们应该培养孩子对事物的逻辑、真实性、科学性进行推断。这不但提高了孩子的推断能力,也让孩子能够找到事物的客观真实性,还能让孩子养成科学推断的习惯。尽可能的提供一些适合幼儿特点的因果问题。比如:让孩子试着去探索太阳为什么会将湿衣服晒干?
3判断能力
判断就是对一件新事物在没有得出结论之前,用自己的思维与知识对其进行预测。在幼儿进行学习与教育时,老师应该多运用一些关于判断的手段,来对孩子进行培养,而且可以通过对事物的形像化,或者实验来揭示答案。从而提高孩子的判断方法,判断能力。在这方面,可以让孩子多做一些游戏,像让孩子数花朵,看其对数字的掌握程度,是否能够判断正确?
4沟通能力
沟通不仅是人类最基本的能力之一,也是在人们的思想交流的最基本的方法之一。所以,当我们在对幼儿进行教育时,老师应该多让孩子以不同的方式来进行沟通。如,肢体语言、直接语言、创作等方式。幼儿的沟通是一种对事物的理解的表示,他首先需要对事物进行理解,才可以用他特有的方式将自己的理解表示出来,也只有表示出来,老师才知道孩子是否对事物理解到位。同时,老师也要通过幼儿的表现,来对其进行分析。
[关键词]艺术学;美学;分类;标准
二级学科艺术学在国家学科目录上已经存在多年了,目前具有二级学科艺术学硕士、博士授予权的高校也有不少,从数量上看,其增长速度相当快,这也许是“学术成果大发展”的业绩证明。在增长数量的背后自然是大量的研究生,有一个真实的情况是愈是接近年底论文“开题”的时段,部分准硕士、准博士们愈是对二级学科艺术学研究什么内容,如何研究很是心焦。今年底笔者收到他们的一封电子邮件,说他们曾为此“商量”,讨论,并且在检索查看了以往历届“艺术学”博士学位论文,发现绝大多数都是二级学科的非“艺术学”的内容,最后得出结论是:大家都觉得,艺术学论文很难脱离某一个具体的艺术门类来写,如果脱离具体门类来写,纯粹形而上的东西那就变成美学、哲学了。
这让笔者想起2007年《中山大学学报》第2期上就有论者在《艺术学的学科性质与发展前景》论文中提出:“艺术学与美学并无实质性区别,必将消失于美学之中或重新成为美学的一个部门”。再看作者相关的论辨,知道他的意思并非“艺术学科消亡”,而是目前的“性质”“定位”不当:现在的二级学科“艺术学”定位在一级学科“艺术学”之下,成为“文学”门下,而作者认为应当或将来“必将”要归属于“哲学”门下。笔者认为,哲学、美学自然有纳“艺术学”于其门下的容量,但是这不妨碍“文学”仍保留“艺术学”的空间。理由是从“文学”门下一级学科“艺术学”的角度观察的“艺术”和哲学、美学角度的观察是不一样的,结论也有不同。本文以俄罗斯美学家卡冈对“造型艺术”的分类为例,试释不同之处。
一、艺术学的分类问题
出现上述研究生疑问的原因中,至少有一个是“艺术学”迄今未有成熟的“分类”。“分类”不明,当然研究对象难免交杂不清,研究方向、目标和方法模糊就是必然的了。学术研究,不进则退。我在《艺术学,莫后退》一文中就“分类”问题略作探讨,就是希望证明二级学科“艺术学”还是能“生存”在“文学”门下而已。分类中大概只有“应用艺术学”概念被部分学者采信,其余的都未能引起学人兴趣,没有真正的学术回应。现在则恐怕连“应用艺术学”也不再引起兴趣,因为大概“艺术”一经“应用”,就会被看成不是“理论”的低层次了吧。
我想要探讨问题,先要站稳在“艺术”的起跑线上,这个起跑线不仅在于对“全部”艺术实践的理论须有所认知,更需要的是对某些门类的艺术实践有所“实践”。正如陆放翁诗句:“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须躬行。”“艺术学”不同于其他纯理论学科的地方就在于“须躬行”,而不是永远的“隔岸观火”。“隔岸观火”可以观其大势,“须躬行”可以避免“隔靴搔痒”的结论。有“切肤之感”,又明其大势,“艺术学”研究才有实质的“莫后退”。
对艺术的分类,不论是对艺术总体内容、还是对某一门类“品种”的分类方面,美学和艺术学的立场不同,标准也不同,结论当然不同。下引俄罗斯美学家卡冈在《艺术形态学》中的“造型艺术”分类为例,提出疑惑之处:从这些疑惑之处引入到“艺术学”角度的分类的思考。
在上表中,卡冈把“造型艺术样式”分为5大类:“艺术摄影”和“书画刻印艺术”、“绘画”分为一大类;其他4大类是:“雕刻”、“全景艺术”、“玩具艺术”和“化妆艺术”。他提出:艺术摄影与书画刻印艺术和绘画的接近在于,它在平面上、通过对世界的假定的黑白色再现或者彩色再现而描绘世界。因此,摄影艺术仿佛重复书画刻印艺术和绘画的可能性,不过,它与书画刻印艺术和绘画的区别不仅在于技术手段,而且在于这些手段所产生的对被再现现实的反映和改造之间不同的——直接对立的——相互关系:艺术摄影总是纪实艺术的,而在书刊刻印艺术和绘画中甚至对模特儿的直接再现,也包含着无法排除的使模特儿发生变化的因素,这种变化按照艺术家对模特儿的看法、感觉和理解而产生。从这段引文中可以看到卡网关于“造型艺术”的某些概念和我们已经有了如下歧义。
先看他分出“造型艺术样式”之一的“书画刻印艺术”,在此样式下含三项“品种”:“书刊的书画刻印艺术”、“版画”和“插图”。他也知道这不是20世纪之前的分类,他说:在20世纪以前理论不把书画刻印艺术划分为与绘画和雕刻并列的第三种独立的艺术样式……在“三种最著名的艺术”中,与绘画和雕刻并列的是建筑,而素描仅仅被评价为一切“构造”艺术的基础或者绘画的一个品种。他这里说的“素描”,其实和绘画所说的素描还不是一回事,他说:
素描开始被看作为一种独立的艺术价值,而使它与版画相接近的特点,归根到底许可承认在平面上、在素描的所有技术品种(铅笔、炭笔、钢笔、色粉的素描,以及木版画、金属版画、漆布画等)中的黑白造型和单色造型是造型艺术的特殊样式,称之为书画刻印艺术。他说的素描,就是单色画(黑白依然是单色)。可见,对同一个词汇,美学家和艺术家的理解距离有多遥远,双方如有争论、探讨、研究,也许都在“各说各话”,连基本概念都没有统一的对象——除了一个词汇之外。
按照卡冈的“素描”说,如果只要是“黑白造型”和“单色造型”就是“素描”,就是“书画刻印艺术”,那么,对
如果笔者的记述不错的话,这种“全景艺术”,似乎类似“艺术学”角度所说的“装置艺术”、“行为艺术”。“装置艺术”的“空间”可以在街头巷尾,可以在市民广场,可以在厅堂、门廊……总之,有足够的“空间”就行。“行为艺术”则除了一定的造型外,也可以有“进行中的情节”,而这个“情节”的参与者可能是行人,也可能是来驱散他们的警察。总之它揉合了一点“时间艺术”的条件。卡冈强调:全景艺术与雕刻和绘画的另一个本质区别在于,如果绘画预定于从一个视点出发的完整知觉,而全雕刻作品预定于视线围绕静止的雕刻的运动,那么,围绕观众的全景造型则定向于从内向外的环形知觉。“从一个视点出发”,包含观者只可能有的“一个视点”和绘画本身的“焦点透视”及非焦点透视的构图,“全雕刻作品”显然即“圆雕”。至于“全景艺术”又有“环形知觉”,令人想到一种“全息电影”和“环形电影”。但他又提出:全景艺术的边缘形式是透景画,透景画在它的视知觉的结构和性质上接近于自己的形态学邻居——透视浮雕。卡冈列出“透景画”品种,不能详明何所指。联系他的相关论述,也许指的是博物馆陈列中普遍采用的虚拟“场景”艺术设计。这是借用电脑技术,利用光学原理合成的有真实“三维空间”的艺术设计,用来表现某种历史上曾发生过的诸如族群迁徙过程或某种手工艺工艺操作流程,如“玉作”、“陶瓷作”、“泥人作”等连贯的过程。在特殊的“橱窗空间”里,完全“纪实”的人物、器物都被按比例缩小,俨然如“小人国”般的“表演”,所以也含有相应的“时间艺术”因素。但是这些在“艺术学”角度看来,统统属于“展示设计”的范畴,上述所有具体内容的呈现手段,都只是“展示设计”指 定的某种“技术”的运用,和“雕刻艺术”没有关系。
卡冈把“玩具”列入造型艺术的一个类,下列“静态玩具”、“活动玩具”两个品种,不知道他的“静态”、“活动”是不是指不能“动”的(如泥偶等)和能“动”(如附发条机械或电控的汽车、飞机之类)的两种玩具的意思?这是出乎“艺术学”研究者的意料之外的。倘若凡有“造型”——不论何种手法、形式——皆可为“造型艺术”,那么“绘画”、“雕刻”、“建筑”都是“造型艺术”;“戏剧”、“电影”里也有“造型”,理应也是“造型艺术”,但若在艺术学分类中以呈现主要艺术效果的“手段”为标准的话,其主要艺术效果并非单由“造型”解决,更多的是音乐、表演、语言、灯光、色彩及镜头特技所起的作用,所以只好说它是“时间艺术”类的“综合性艺术”品种。
玩具则不然,首先是“玩具”的涵盖量巨大,既有平面的,也有立面的。既有芭比娃娃、变形金刚一类的“造型”,也有正方几何体拼图游戏一类的“造型”。即如卡冈列出的“静态玩具”而言,它们也不是艺术家个人完成的终端产品,一样要经过工艺制作过程,并且最重要的是只有“玩”的过程中,“玩具”的艺术功能才彰现出来。从这一点看,分类的标准和前述的“绘画”就不一致了:设定同一种标准应该是“分类”的“游戏规则”,标准不一必然带来逻辑混乱,离分类的要求太远了。
卡冈认为“玩具不仅是独立的艺术现象,而且是儿童的综合创作——艺术游戏——的一种成分。”因此他又提出“造型艺术样式”中还有一项是“化妆艺术”。他说:化妆通过演员的面孔再现完全不同的人——戏剧或者电影的角色——的面孔,从而自己的特殊手段创造类似于造型创作的其他机所创造的艺术形象。因此,对于演员,化妆艺术和木偶艺术原来是二者必择其一的;实质上,木偶本身仿佛是演员的一种“化妆”,是演员用来遮盖自己面孔的假面具。从上文可知卡冈的“化妆艺术”仅指戏剧、电影演员的“化妆”而已,但如果就“化妆”,特别是就“化妆”的“假面具”而言,儿童玩具中就有此类“化妆”物。就其形态说,在未使用前是“静态玩具”,一旦使用又是“动态玩具”,虽然它本身并不动,或只有局部动。此外,戏剧演员会有“假面具”,
“绘画”本身的“描绘”技巧可以独立,因而能够成为非“绘画”的一种表现技能,因此对“绘画”还须加以“定义”。我们可以给艺术学的所谓“绘画”设定三个条件:第一是有主题、有情节;第二是有构图范围;第三是在平面上的静态展示。所以不是有“描绘”的技术形式皆可称“绘画”,如先古时代某些“壁画”、器物上的“画”皆不可当作“绘画”讨论,因为前者缺乏第一、二项条件;后者不符第三项条件:所以它们都是“描绘”技法的运用。此外,现代出现的电视画面、电影画面虽在“平面”上展示,但非“静态”形式,故也不符合“绘画”讨论要求。这样就区分开了“青铜器”、“彩陶”以及附属于器物上的一切“图画”,也就是说,那些附丽于器物的“图画”是在器物装饰艺术中运用了“描绘”的技法而已,本身并不足以成为“绘画”。
一、柯达伊教学法简介
柯达伊教学法以合唱民间音乐和儿童歌曲为基础,以游戏等趣味方式为教育段,集首调唱名法、节奏读法、柯尔文手势等多种多样的教学法为一体,核心思想是“让音乐属于每个人,成为每个人都能理解的语言”,将歌唱为音乐教育的主要手段,民间音乐在音乐教学中地位突出。
二、幼儿园课堂教学导课的常用方式与特点
(一)教学导入的重要性
虽然导课并不是教学活动的主体和重点,但是成功的导课对于高效的教学所起到的作用是不可忽视的,它的成败直接影响整堂课的教学效果。
由于幼儿的精神集中时间较短,需要不断唤起幼儿对教学内容的好奇心和注意力,教学导入活动是在进行新的教学内容和教学环节之前,引导幼儿进入学习状态和教学环节的衔接。积极的思维是课堂教学成功的关键,生动富有特色的导入,可以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引起幼儿对新知识新内容的热烈探求。
(二)幼儿园课堂教学的常用导课方式
1.谈话式
通过提问、交流、分享信息,使幼儿产生亲切感和求知欲。
2.图片式
采用静态的图画,动态的视频动画,增加教学的直观性,给予幼儿强大的视觉刺激,可以培养幼儿的想象力和观察力,更好地完成课堂内容的学习。
3.故事导入式
利用故事激起幼儿的浓厚兴趣,锻炼幼儿的思维能力。
4.猜谜式
谜语生动形象,是孩子喜爱的语言游戏之一,采用猜谜的方式导入教学主题,能够引起幼儿强烈的兴趣,更好地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来。
5.表演导入
幼儿活泼好动,喜欢肢体表达,教师通过肢体表演动作的设计,可以让幼儿提前感受到所学音乐作品的旋律,激发出幼儿音乐学习的兴趣和热情。
6.游戏导入
喜欢玩是孩子的天性,在课堂的导入部分玩游戏,可以使幼儿感受到活动快乐轻松的气氛,让幼儿很快进入教学活动状态。
7.律动导入
节奏是音乐的灵魂,可以让幼儿欣赏有特点的节奏类型,并学习律动。
(三)幼儿园课堂教学导入环节的柯达伊教学法渗透
柯达伊教学法较多采用本民族的民歌,用手势代表音高,师生进行歌唱式的交流,很容易唤起幼儿参与的热情,有利于顺利开展下一步的教学活动。对教具的依赖性较低,主要依靠教师的音乐素养和教育教学技巧,对教师综合能力的要求比较高。
三、柯达伊教学法课堂导入是幼儿园课堂教学导课方式的创新
俗话说,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精彩生动具有吸引力的导课在幼儿课堂教学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传统的导课方式一般多以教师讲故事和猜谜式进行,经常性地使用教师为主导的导入方式,幼儿会感到厌倦,那么教学效果也就不会好。前苏联著名教育家赞可夫说,教学法一旦触及学生的情绪和意志领域,触及学生的精神需求,就能发挥高度有效的作用。
而柯达伊教学法的理念是把学习当做一种享受而不是枯燥的折磨,在导课环节引入柯达伊教学法的方式,以节奏和音乐手势来活跃手脑配合、调动幼儿学习的积极性, 能够唤起幼儿参与的热情,更有效地配合教师的教学要求完成相应的学习任务。柯达伊教学法最具代表性的就是手势教学,手势使抽象的音乐变得具体形象,帮助幼儿理解音高之间的关系,使幼儿更容易理解。柯达伊教学法的课堂导入能够关注到每一个幼儿的发展,给了教师与幼儿拉近距离的机会。
四、如何使用柯达伊教学法进行幼儿课堂教学导入
1.歌唱式导入
柯达伊教学法最重视本民族的民歌,我们国家也有很多脍炙人口的民间歌曲,可以利用这些歌曲的旋律,填上与教学内容有关的词,引导幼儿跟随教师的教学步伐,通常可以取得比较好的效果。
2.手势教学导入
最能够代表柯达伊教学法的就是其中的手势教学,用七种手势来表现七个音符,采用首调唱名法确定调式感,用手势来调动幼儿积极性、辅助幼儿确定音高与音准。当幼儿出现错误,无须打断,只用手势告知正确的答案,这样的“私下”交流不会有损幼儿的自尊心与“面子”,这样的“尊重”还会与幼儿形成默契的“友谊”感,能够得到幼儿更多的配合,更加有利于接下来的教学活动的展开。
五、掌握柯达伊教学法是提升在职幼儿教师综合素质的重要途径
(一)柯达伊教学法式的课堂导入能够促进幼儿教师职业能力进一步提高
柯达伊教学体系是当今世界影响最大的音乐教育体系之一,体系中丰富的教学内容、多样化的表演、各种游戏活动形式,无论在理论还是实践方面都给教师提供了学习与借鉴的宝贵经验,极大地促进教师了的职业能力的进一步发展。
(二)柯达伊教学法的掌握与应用是幼儿教师综合素质提高的体现
使用柯达伊教学法进行课堂导入和教学,要求教师在对待孩子方面、民歌选曲上、柯达伊教学法灵活运用上都要游刃有余:
1.所选的导入素材要符合幼儿的生活经验水平、认知规律、心理特点,并能够加以准确地把握和处理。
2.教师的思路、脉络、教学主线要清晰,不因幼儿发散性思维、语言而跑题,紧密围绕教学目标进行。
3.导入与课堂教学内容的结构安排要合理,主次分明,重点与难点要突出,时间安排符合幼儿特点,教学环节紧凑流畅。
本单元是初中最为完整的学习元素和化合物知识体系的一个单元,本课题是在学习碳单质、二氧化碳的制取的基础上,进一步学习这两种碳的氧化物。本课主要通过实验探究学氧化碳的性质。二氧化碳性质的学习是在系统学习氧气性质后展开的,对氧气性质的掌握起着巩固和提高作用,也为今后学习身边的物质如金属、酸、碱、盐等的性质打下基础,做好铺垫。
二、学情分析
学生大多数处在14-15岁的年龄段,正处在身心迅速成长的时期,大脑机能显著发展并趋于成熟,他们对化学的兴趣逐步由“直觉兴趣一操作兴趣一具有因果关系的兴趣向具有概括性的认知兴趣”迁移。
三、教学目标
l、知识与技能:
了解二氧化碳的性质;能书写相关的化学方程式。
2、过程与方法:
通过实验探究二氧化碳的性质,学会观察、分析实验现象及实验探究的科学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亲自动手实验,激发学习兴趣,增强学生的探究欲,并体验实验成功的喜悦。
四、教学重点、难点
1、教学重点:二氧化碳的性质;澄清石灰水的反应。
2、教学难点:二氧化碳与水的反应。
五、教学方法
本节课以引导探究为主、多媒体为辅的教学方法,通过实验体现学科特点,发挥实验的作用。在学习过程中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强化学生的参与意识和主动探索精神,让学生在愉快的氛围中感知和探索知识,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热情,发展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合作精神。
六、学法指导
在教师的组织引导下,采用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学生通过实验观察思考问题、获取知识、掌握方法,达到学生动手、动脑、动口能力的培养,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七、设计思路
本节课实验较多,联系生活和生产实际也较多,因此,在设计时以探究实验为活动线,以获得二氧化碳性质为知识线,将二氧化碳性质等知识搭上了趣味,愉悦,竞争的载体,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八、教学用具
仪器:大烧杯,折形薄铁片,集气瓶,玻璃片,软塑料瓶,酒精灯
药品:蜡烛、澄清石灰水,紫色石蕊试液、二氧化碳气体、稀醋酸、干紫色石蕊花朵
九、教学过程
情景导入:展示一瓶可口可乐,振荡,提出问题:观察到什么现象?是什么气体?怎样验证?关于二氧化碳,同学们还有哪些了解?下面我们进一步来学氧化碳。
讲授新课:
一、二氧化碳(板书)
(一)、二氧化碳的性质
师:请同学们回忆一下我们在学习氧气的性质时按照什么样的认知顺序来学习?
观察桌面上放置的二氧化碳,可得出二氧化碳的哪些性质?
学生相互讨论、交流、发言。
[小结]在通常情况下,二氧化碳是一种无色无味的气体,密度比空气大。
设计一个实验,证明二氧化碳的密度比空气大。
[实验探究1]二氧化碳的密度
教师介绍操作的注意事项。
学生进行操作,注意观察记录现象(教师巡视观察学生的实验情况并给与适当的指导)
根据现象进行分析得出结论。
师:二氧化碳还有没有别的性质?如二氧化碳能否溶于水?
学生根据生活经验,举例说明。
[实验探究2]二氧化碳的溶解性实验
教师介绍操作。
进行实验,观察,根据现象进行分析得出结论。
[多媒体展示]干冰及其升华,讲解。
根据以上所学,归纳二氧化碳的物理性质。学生讨论归纳。
师:二氧化碳溶于水的过程中有没有化学变化?
往实验2的矿泉水瓶中加入几滴紫色石蕊试液,观察溶液有什么变化?
进行猜想是什么物质使紫色石蕊试液变红?
[实验探究3]二氧化碳溶于水的过程中,有没有与水反应
教师介绍操作。
学生进行操作,注意观察记录现象(教师巡视观察学生的实验情况并给与适当的指导)
根据现象进行分析得出结论。
师:二氧化碳还有什么性质?
学生回答能使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
[实验探究4]二氧化碳是否与石灰水反应
教师介绍操作。
进行实验,观察,分析得出结论。
归纳二氧化碳的化学性质。学生讨论归纳。
课堂小结:
师:通过今天的学习,同学们有什么收获?还有什么困惑?
学生回答。
应用:利用二氧化碳的性质验证可口可乐中冒出的是二氧化碳气体。
课堂练习:
布置作业:
板书设计:
一、二氧化碳
(一)、二氧化碳的性质
1、物理性质
(1)无色无味的气体(2)密度比空气大(3)能溶于水
(4)固态二氧化碳叫“干冰”,干冰易升华。
2、化学性质
(1)在一般情况下二氧化碳不能燃烧,也不支持燃烧。
(2)二氧化碳能和水反应生成碳酸
CO2+H2O=H2CO3
关键词:小学;语文教学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6)10-113-01
在新课改理念下,彝区小学二年级语文教学融入到孩子们当中,变成孩子们的笑脸,变成学生愉快的学习,变成学生更真实的发展。笔者经过多年教学实践,应做到以几个方面探究:
一、能引领学生在“玩与学”相结合
在彝区小学二年级语文教学中,我注重将学生引领到生活当中去识字,激起学生识字的极大热情。鼓励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去整体识记生字,提倡个性化的识字方法。让学生寻找出自己认为最有效的识字方法,通过不断的求异,激活学生思维,"玩" 出价值。如"闯"字的识字,有的学生说:"这是一只马跑进门了。""不是,这是马儿被关住了失去了自由,想冲出门到外面呼吸新鲜的空气。"有的学生说:"这是"门"跟门有关系,就是冲进门或冲出门的意思"……一个字有多种识记方法:看字形认字、跟据部首猜字义等等,学生在发散思维的"玩" 中学得快乐。再如用画画的方法记一记会意字;将所学的字、词贴在家中的实物上"复现";将课外识记的字剪一剪、贴一贴,制成"小报";在班级中评选出"识字大王"等方法、活动都为学生识字提供了丰富多彩的"玩" 法。
二、引导学生正确书写、工整、规范、美观
《新课标》中指出:"写字是一项重要的语文基本功,是巩固识字的手段,对于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起着重要作用,必须从小打好写字的基础。在彝区小学二年级语文教学中,我觉得"一个人的字写得好与否,不仅仅是个人的"门面",而是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了他的学习习惯、意志品质及性格特点。因此,教学时我采用了"读字、范写、评议、试写" 的程序:"读字" 时,让学生讨论"写这个字时哪一笔最关键""写这个字哪一笔最容易写错"或"你想提醒大家注意哪些地方"等问题,整体把握写字的规律;在范写之时,让学生评议老师的范字,引导学生观察、发现、把握写字的要领;让学生对老师评头论足,运用形体动作学写笔画、作业展览、评选书写闪耀明星等方法,激发了学生写字的兴趣,提高了学生写字的技巧。
三、在阅读教学中,注重朗读、理解和感悟结合
在彝区小学二年级语文教学中,笔者认为:初读,将课文读正确,整体感知全文;再读,将课文读流利,理解课文中词句;研读,将课文读出感情,谈独特的理解与感受;练读,将课文读入心,积累语言文字。在不同层次的读中,教师同样鼓励个性化的学习。让学生自己想想有感情朗读课文的方法,彼此交流、逐步学会有感情地朗读;让学生提出问题,教师挑出有价值的问题共同讨论,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让学生将自己的理解画出来,说一说自己这样画的理由,放胆做画学语文;让学生排演课本剧,师生根据语言文字进行评议,演演评评学语文等等。这些颇有趣味的方法不仅能有效地完成阅读教学任务,还能促进学生乐学、爱学语文。
四、学会合作学习。
[关键词]艺术学;美学;分类;标准
二级学科艺术学在国家学科目录上已经存在多年了,目前具有二级学科艺术学硕士、博士授予权的高校也有不少,从数量上看,其增长速度相当快,这也许是“学术成果大发展”的业绩证明。在增长数量的背后自然是大量的研究生,有一个真实的情况是愈是接近年底论文“开题”的时段,部分准硕士、准博士们愈是对二级学科艺术学研究什么内容,如何研究很是心焦。今年底笔者收到他们的一封电子邮件,说他们曾为此“商量”,讨论,并且在检索查看了以往历届“艺术学”博士学位论文,发现绝大多数都是二级学科的非“艺术学”的内容,最后得出结论是:大家都觉得,艺术学论文很难脱离某一个具体的艺术门类来写,如果脱离具体门类来写,纯粹形而上的东西那就变成美学、哲学了。
这让笔者想起2007年《中山大学学报》第2期上就有论者在《艺术学的学科性质与发展前景》论文中提出:“艺术学与美学并无实质性区别,必将消失于美学之中或重新成为美学的一个部门”。再看作者相关的论辨,知道他的意思并非“艺术学科消亡”,而是目前的“性质”“定位”不当:现在的二级学科“艺术学”定位在一级学科“艺术学”之下,成为“文学”门下,而作者认为应当或将来“必将”要归属于“哲学”门下。wwW.lw881.com笔者认为,哲学、美学自然有纳“艺术学”于其门下的容量,但是这不妨碍“文学”仍保留“艺术学”的空间。理由是从“文学”门下一级学科“艺术学”的角度观察的“艺术”和哲学、美学角度的观察是不一样的,结论也有不同。本文以俄罗斯美学家卡冈对“造型艺术”的分类为例,试释不同之处。
一、艺术学的分类问题
出现上述研究生疑问的原因中,至少有一个是“艺术学”迄今未有成熟的“分类”。“分类”不明,当然研究对象难免交杂不清,研究方向、目标和方法模糊就是必然的了。学术研究,不进则退。我在《艺术学,莫后退》一文中就“分类”问题略作探讨,就是希望证明二级学科“艺术学”还是能“生存”在“文学”门下而已。分类中大概只有“应用艺术学”概念被部分学者采信,其余的都未能引起学人兴趣,没有真正的学术回应。现在则恐怕连“应用艺术学”也不再引起兴趣,因为大概“艺术”一经“应用”,就会被看成不是“理论”的低层次了吧。
我想要探讨问题,先要站稳在“艺术”的起跑线上,这个起跑线不仅在于对“全部”艺术实践的理论须有所认知,更需要的是对某些门类的艺术实践有所“实践”。正如陆放翁诗句:“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须躬行。”“艺术学”不同于其他纯理论学科的地方就在于“须躬行”,而不是永远的“隔岸观火”。“隔岸观火”可以观其大势,“须躬行”可以避免“隔靴搔痒”的结论。有“切肤之感”,又明其大势,“艺术学”研究才有实质的“莫后退”。
对艺术的分类,不论是对艺术总体内容、还是对某一门类“品种”的分类方面,美学和艺术学的立场不同,标准也不同,结论当然不同。下引俄罗斯美学家卡冈在《艺术形态学》中的“造型艺术”分类为例,提出疑惑之处:从这些疑惑之处引入到“艺术学”角度的分类的思考。
在上表中,卡冈把“造型艺术样式”分为5大类:“艺术摄影”和“书画刻印艺术”、“绘画”分为一大类;其他4大类是:“雕刻”、“全景艺术”、“玩具艺术”和“化妆艺术”。他提出:艺术摄影与书画刻印艺术和绘画的接近在于,它在平面上、通过对世界的假定的黑白色再现或者彩色再现而描绘世界。因此,摄影艺术仿佛重复书画刻印艺术和绘画的可能性,不过,它与书画刻印艺术和绘画的区别不仅在于技术手段,而且在于这些手段所产生的对被再现现实的反映和改造之间不同的——直接对立的——相互关系:艺术摄影总是纪实艺术的,而在书刊刻印艺术和绘画中甚至对模特儿的直接再现,也包含着无法排除的使模特儿发生变化的因素,这种变化按照艺术家对模特儿的看法、感觉和理解而产生。从这段引文中可以看到卡网关于“造型艺术”的某些概念和我们已经有了如下歧义。
先看他分出“造型艺术样式”之一的“书画刻印艺术”,在此样式下含三项“品种”:“书刊的书画刻印艺术”、“版画”和“插图”。他也知道这不是20世纪之前的分类,他说:在20世纪以前理论不把书画刻印艺术划分为与绘画和雕刻并列的第三种独立的艺术样式……在“三种最著名的艺术”中,与绘画和雕刻并列的是建筑,而素描仅仅被评价为一切“构造”艺术的基础或者绘画的一个品种。他这里说的“素描”,其实和绘画所说的素描还不是一回事,他说:
素描开始被看作为一种独立的艺术价值,而使它与版画相接近的特点,归根到底许可承认在平面上、在素描的所有技术品种(铅笔、炭笔、钢笔、色粉的素描,以及木版画、金属版画、漆布画等)中的黑白造型和单色造型是造型艺术的特殊样式,称之为书画刻印艺术。他说的素描,就是单色画(黑白依然是单色)。可见,对同一个词汇,美学家和艺术家的理解距离有多遥远,双方如有争论、探讨、研究,也许都在“各说各话”,连基本概念都没有统一的对象——除了一个词汇之外。
按照卡冈的“素描”说,如果只要是“黑白造型”和“单色造型”就是“素描”,就是“书画刻印艺术”,那么,对
如果笔者的记述不错的话,这种“全景艺术”,似乎类似“艺术学”角度所说的“装置艺术”、“行为艺术”。“装置艺术”的“空间”可以在街头巷尾,可以在市民广场,可以在厅堂、门廊……总之,有足够的“空间”就行。“行为艺术”则除了一定的造型外,也可以有“进行中的情节”,而这个“情节”的参与者可能是行人,也可能是来驱散他们的警察。总之它揉合了一点“时间艺术”的条件。卡冈强调:全景艺术与雕刻和绘画的另一个本质区别在于,如果绘画预定于从一个视点出发的完整知觉,而全雕刻作品预定于视线围绕静止的雕刻的运动,那么,围绕观众的全景造型则定向于从内向外的环形知觉。“从一个视点出发”,包含观者只可能有的“一个视点”和绘画本身的“焦点透视”及非焦点透视的构图,“全雕刻作品”显然即“圆雕”。至于“全景艺术”又有“环形知觉”,令人想到一种“全息电影”和“环形电影”。但他又提出:全景艺术的边缘形式是透景画,透景画在它的视知觉的结构和性质上接近于自己的形态学邻居——透视浮雕。卡冈列出“透景画”品种,不能详明何所指。联系他的相关论述,也许指的是博物馆陈列中普遍采用的虚拟“场景”艺术设计。这是借用电脑技术,利用光学原理合成的有真实“三维空间”的艺术设计,用来表现某种历史上曾发生过的诸如族群迁徙过程或某种手工艺工艺操作流程,如“玉作”、“陶瓷作”、“泥人作”等连贯的过程。在特殊的“橱窗空间”里,完全“纪实”的人物、器物都被按比例缩小,俨然如“小人国”般的“表演”,所以也含有相应的“时间艺术”因素。但是这些在“艺术学”角度看来,统统属于“展示设计”的范畴,上述所有具体内容的呈现手段,都只是“展示设计”指 定的某种“技术”的运用,和“雕刻艺术”没有关系。
卡冈把“玩具”列入造型艺术的一个类,下列“静态玩具”、“活动玩具”两个品种,不知道他的“静态”、“活动”是不是指不能“动”的(如泥偶等)和能“动”(如附发条机械或电控的汽车、飞机之类)的两种玩具的意思?这是出乎“艺术学”研究者的意料之外的。倘若凡有“造型”——不论何种手法、形式——皆可为“造型艺术”,那么“绘画”、“雕刻”、“建筑”都是“造型艺术”;“戏剧”、“电影”里也有“造型”,理应也是“造型艺术”,但若在艺术学分类中以呈现主要艺术效果的“手段”为标准的话,其主要艺术效果并非单由“造型”解决,更多的是音乐、表演、语言、灯光、色彩及镜头特技所起的作用,所以只好说它是“时间艺术”类的“综合性艺术”品种。
玩具则不然,首先是“玩具”的涵盖量巨大,既有平面的,也有立面的。既有芭比娃娃、变形金刚一类的“造型”,也有正方几何体拼图游戏一类的“造型”。即如卡冈列出的“静态玩具”而言,它们也不是艺术家个人完成的终端产品,一样要经过工艺制作过程,并且最重要的是只有“玩”的过程中,“玩具”的艺术功能才彰现出来。从这一点看,分类的标准和前述的“绘画”就不一致了:设定同一种标准应该是“分类”的“游戏规则”,标准不一必然带来逻辑混乱,离分类的要求太远了。
卡冈认为“玩具不仅是独立的艺术现象,而且是儿童的综合创作——艺术游戏——的一种成分。”因此他又提出“造型艺术样式”中还有一项是“化妆艺术”。他说:化妆通过演员的面孔再现完全不同的人——戏剧或者电影的角色——的面孔,从而自己的特殊手段创造类似于造型创作的其他机所创造的艺术形象。因此,对于演员,化妆艺术和木偶艺术原来是二者必择其一的;实质上,木偶本身仿佛是演员的一种“化妆”,是演员用来遮盖自己面孔的假面具。从上文可知卡冈的“化妆艺术”仅指戏剧、电影演员的“化妆”而已,但如果就“化妆”,特别是就“化妆”的“假面具”而言,儿童玩具中就有此类“化妆”物。就其形态说,在未使用前是“静态玩具”,一旦使用又是“动态玩具”,虽然它本身并不动,或只有局部动。此外,戏剧演员会有“假面具”,
“绘画”本身的“描绘”技巧可以独立,因而能够成为非“绘画”的一种表现技能,因此对“绘画”还须加以“定义”。我们可以给艺术学的所谓“绘画”设定三个条件:第一是有主题、有情节;第二是有构图范围;第三是在平面上的静态展示。所以不是有“描绘”的技术形式皆可称“绘画”,如先古时代某些“壁画”、器物上的“画”皆不可当作“绘画”讨论,因为前者缺乏第一、二项条件;后者不符第三项条件:所以它们都是“描绘”技法的运用。此外,现代出现的电视画面、电影画面虽在“平面”上展示,但非“静态”形式,故也不符合“绘画”讨论要求。这样就区分开了“青铜器”、“彩陶”以及附属于器物上的一切“图画”,也就是说,那些附丽于器物的“图画”是在器物装饰艺术中运用了“描绘”的技法而已,本身并不足以成为“绘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