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优发表网

购物车(0)

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期刊投稿 出版社 公文范文 精品范文

旅游特色小镇建设范文

时间:2023-09-18 17:28:08

序论:在您撰写旅游特色小镇建设时,参考他人的优秀作品可以开阔视野,小编为您整理的7篇范文,希望这些建议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热情,引导您走向新的创作高度。

旅游特色小镇建设

第1篇

关键词:特色小镇;乡村旅游;黑龙江旅游

中图分类号:F59 文献标识码:A

收录日期:2017年3月6日

日前,住房城乡建筑部、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联合下发《关于开展特色小镇培育工作的通知》提出:到2020年,培育1,000个各具特色、富有活力的特色小镇。开展特色小镇的培育工作是在借鉴浙江特色小镇经验和做法的基础上提出的。现阶段,特色小镇建设工作开展如火如荼,建设成果也颇为丰硕,涌现出一大批特色小镇模范――云栖小镇、梦想小镇、海宁皮革时尚小镇等。这些借鉴了外国小镇的发展模式,且具代表的小镇风格迥异、标新立异,小镇建设成果成为浙江省在探索经济转型路径中闪现的新亮点,引起全国的广泛关注。

一、浙江特色小镇的内涵特征及具体经验

(一)浙江特色小镇内涵特征。浙江特色小镇从何而来?这一概念来自于李强参观云栖小镇的谈话中,他提到要“让杭州多一个美丽的特色小镇,天上多飘几多朵创新‘云彩’。”此后,“特色小镇”又被三次提到。特色小镇的核心是“特”,其特色在于:一是特色小镇独立于城市,但是又不是行政规划中的建制镇,而是“产业+文化+旅游+社区”的空间载体。然而,小镇并不是单纯的“组合拼盘”,更注重产业间的融合,追求实现产、城、人、文一体交融;二是特色小镇建设以特色产业为基础,集聚了七大产业(信息、环保、时尚、旅游、健康、高端装备制造业、金融)且兼顾了黄酒、丝绸等浙江省历史经典产业。建设过程中,并不是“7+1”全面发展,只是采用以某一产业为基础的“特色小镇”模式,根据产业类别分别指导;三是具有独特文化内涵和旅游功能。浙江省历史悠长,文化底蕴深厚,自古以来经济发达,积淀了厚重的历史文化及人文文化。与现代产业融合发展中,又形成了特有的产业文化。此类文化皆为宝贵旅游资源;四是运作上注重市场参与。浙江省政府坚持“政府引导、企业主体、市场化运作”原则,采用PPP模式、众筹的方式。既凸显了企业主体地位,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又加强了政府引导和服务保障,在规划编制、基础设施配套、资源要素保障、文化内涵挖掘传承、生态环境保护等方面更好地发挥作用。

目前,浙江省省级首批37个特色小镇正在创建,小镇发展效益颇丰。据悉,自省级特色小镇首批创建名单公布以来,37个省级特色小镇创建对象的2015年前三季度投资额达331.93亿元。浙江特色小镇集聚了大额的投资外,还对创新人才和创新要素产生了极大吸引力,大步地推动了生产、生活、生态的融合发展。譬如,杭州梦想小镇已入驻创业项目240多个,集聚创业人才2,100多人,引来各类投资基金70家,管理资本逾300亿元。还有,位于西湖风景区的杭州玉皇山南基金小镇实现了历史与人文、环境与文化、金融c文创融合,仅2016年第一季度,玉皇山南基金小镇税收近9,000万元,新增企业50多家,累计入驻金融投资类机构达160家,主动管理资产规模已超1,000亿元,资本集聚效应初步显现。

(二)浙江特色小镇具体经验

1、统筹思想,系统设计。浙江特色小镇聚焦支撑该省未来发展的七大产业,兼顾历史经典产业,坚持产业、文化、旅游“三位一体”和生产、生活、生态融合发展。每个特色小镇都有一个独具的产业特色,抓住该产业特点着重发展,再从产业特色涉及文化特色,最后以产业特色和文化特色发展成旅游特色。

特色小镇建设是一个长期且艰难的过程,需要人力、物力、财力三方资源的大量投入。这就要求建设之初,就要对其进行详细且周密的统筹规划,否则不得当的规划容易造成资源的浪费。浙江从特色小镇的功能定位、分布、产业发展方向到具体的数量、规模,从建筑风格、功能设计、配套设施到文化挖掘,“特色”打造。在招商引资方面,根据每个小镇的特色“对症下药”,为金凤凰打造适合的巢穴,吸引对应的凤凰。

2、合理布局,试点先行。浙江的特色小镇并非是单纯的旅游小镇,其同时具备产业、文化、旅游和一定的社区功能。小镇的产业独具特色,某些产业品牌闻名中外,在特色产业的基础上,结合历史文化,打造或升级旅游功能,使其成为宜居、宜游、适宜创业的小镇。

3、控制规模,集约打造。特色小镇规划面积控制在3平方公里左右,建设面积控制在1平方公里左右。原则上3年内要完成固定资产投资50亿元左右(不含住宅和商业综合体项目),金融、科技创新、旅游、历史经典产业类特色小镇投资额可适当放宽,严格遵循了集约打造,避免浪费的原则。

4、政策护航,创新机制。政府的参与和扶持在浙江特色小镇的发展过程中起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不仅制定了相关政策法规,建立相关机构,还创新了机制。最具特色的是运用了PPP市场运作模式,在政府指导的基础上,灵活地引进资金,吸引外来企业,让其参与小镇建设,使小镇建设市场化。

综上,作为城镇创新发展的产物――浙江特色小镇,看似与乡村旅游并无瓜葛,前者以特色产业推动小镇城镇化为重点,后者以旅游带动乡村发展为重点,其实两者的目的殊途同归,都致力于乡镇的经济发展、城镇化,并且两者的客观载体皆是乡镇,采取的手段都是产业带动。因此,浙江特色小镇对乡村旅游具有借鉴与启示。其可借鉴的经验如下:(1)加强综合性精细化的规划引领。特色小镇既编制出综合性规划,又建立精细化的规划编制体系。概念性的规划与详细落地规划双管齐下,共同促成项目落地。而且,规划找准产业,以此为依托,着重培育特色。此外,特色小镇建设还注重提高公共基础设施;(2)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作用。特色小镇建设以企业为主体运作,建立多元化建设运营机制。还创新融资机制,探索出了小镇产业基金、众筹、PPP市场运作模式等;(3)着力实施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建立相对健全的监管、考核与退出机制,实行创建工作的“优胜劣汰”。在考核机制中,坚持质量导向和动态管理。同时,转变扶持方式,对于验收合格的特色小镇通过财政返还以资鼓励。实施“追惩制”,对按时达到规划目标任务的,倒扣土地指标,确保小镇建设质量。

二、黑龙江旅游业现状(表1)

黑龙江旅游业应借鉴浙江创建特色小镇做法,依据地域特点,合理布局,促进生活、生产和产业融合,形成互补之势,相互牵引,推动旅游业、服务业和相关产业链的蓬勃发展。

三、黑龙江旅游业发展建议

(一)因地制宜,特色规划。风光旖旎的“黑土地”――黑龙江地处东北边陲地区,自然风光极具地域特色,夏季极光萦绕的漠河村,迎来祖国第一缕阳光的抚远,还有森林自然资源富有的大兴安岭地区。此外,黑龙江的人文资源也独领,火辣的东北二人转、独特的少数民族文化、充满异域风情的哈尔滨等等。

不管是人文还是自然,黑龙江的特色无处不在。黑龙江发展旅游时,应根据不同地区,不同的村镇所独有的主流特色来进行开发,遵循“人无我有,人有我精,人精我转”的原则,做到“一村一特色”。对于缺乏特色或特色同质化严重的村镇来说,需要创造性地发展特色。

(二)依靠产业,多元融合。旅游搭台,产业唱戏。黑龙江旅游业的发展要与相关产业结合,如同浙江小镇一样,将旅游目的地打造成一个旅游相关要素配置完备、能够全面满足游客体验需求的综合性旅游目的地、开放式旅游目的地,是一个能够全面动员资源、立足全面创新产品、可以全面满足需求的旅游目的地。产业既是发展动力,又是旅游特色。反过来,旅游又促进产业发展,互相形成优劣互补,各产业齐头并进,促成共同的繁荣发展。

(三)合理建造,有机升级。旅游Y源开发利用应该尊重旅游区(点)原有的社会规划和经济发展状况,在已有的基础上进行开发与创新。而且,不能忽视小镇的特色,不管是规划还是设计都要围绕特色开展工作。另外,在开发过程中要保护现存小镇肌理和格局,切勿大拆大建,避免资源浪费或者特色丧失。

(四)政策支持,市场主导。兵马未动,粮草先行。政府的政策是旅游发展的重要指挥棒和支撑力量,没有政策的帮扶,旅游发展会举步维艰。黑龙江旅游发展可以参考浙江小镇的做法,一是成立相关机构组织。提供政策支持,并为其提供人员、物力及财力的协助;二是改革融资政策。政府参与的基础上,吸引企业参与特色小镇的建设,以市场为主导运作小镇建设;三是改进招商引资政策。丰富招商引资的方式,扩大引资渠道。为了保证旅游特色,对外招商引资时应该注意吸引的“金凤凰”与旅游特色的匹配度。

主要参考文献:

[1]赵铭.乡村旅游发展动力系统研究――以黑龙江省为例[J].东北农业大学,2015.

[2]宋文波.黑龙江乡村旅游发展问题的现状及对策[J].黑龙江史志,2015.5.

[3]刁志波.黑龙江省乡村旅游的现状与发展策略[J].黑龙江对外贸易,2010.9.

第2篇

关键词:体育特色小镇;PEST分析;海南

海南省地处我国南端,陆地面积3.54万km2,海域面积却达到约200万km2,不仅具有丰富的人文旅游资源、独特的热带气候资源与自然资源,还具有岛屿、山地、河流、热带雨林、温泉等特色鲜明、相互融合的旅游资源,吸引国内外游客前来旅游。在海南省国家体育旅游示范区发展规划中,海南省政府也提出要充分发挥独特的生态环境、最大的经济特区、国际旅游岛等资源优势,以海南自由贸易港和国家体育旅游示范区建设为契机,采用“体育旅游化”“融体于旅”等“体育+”模式发展路径,促进体育、旅游、教育、文化、康养等为一体的融合发展,打造体育特色小镇。海南省体育特色小镇发展的外部宏观环境究竟如何?本文通过文献资料法、实地调研、访谈法和PEST分析法等研究方法对海南省体育特色小镇发展的宏观政治环境、宏观经济环境、宏观社会环境、宏观技术环境等外部宏观环境进行分析,提出相应的发展策略,以期促进体育、旅游、教育、文化、康养等的融合发展,完善体育特色小镇的理论体系,为政府决策提供参考建议。

一、海南省体育特色小镇发展概述

自2016年中华人民共和国住房和城乡建设部等三部委在《关于开展特色小镇培育工作的通知》中提出到2020年,要培育1000个左右的特色小镇。从此,特色小镇的建设正式成为城镇化建设浪潮中的焦点,“特色小镇”逐渐在全国推广开来。2017年国家体育总局在《关于推动运动休闲特色小镇建设工作的通知》中明确指出到2020年,建设一批体育特色小镇。2017年8月,海口市观澜湖体育健康特色小镇和三亚市潜水及水上运动特色小镇等96个体育特色小镇项目被列为第一批体育特色小镇试点项目,正式拉开了在全国范围内建设体育特色小镇的序幕。2017年海南省人民政府在《海南省特色产业小镇建设三年行动计划》中明确力争用3年时间,完成100个特色产业小镇建设指出,2020年在《海南省国家体育旅游示范区发展规划(2020—2025)》中确定建设海口观澜湖体育健康特色小镇、儋州海花岛海上运动休闲小镇、澄迈智力运动产业小镇、琼中山地民俗运动旅游小镇、万宁冲浪小镇、万泉河水上运动风情小镇、和乐龙舟渔家小镇、琼中足球小镇等[1]。可见,海南省体育特色小镇建设是一种注重内涵式发展的新思路。

二、海南省体育特色小镇发展的PEST分析

PEST分析法就是指从外部宏观环境中的政治(Politics)环境、经济(Economy)环境、社会(Society)环境、技术(Technology)环境等方面,对研究对象的发展进行科学分析的一种方法[2]。在海南省国家体育旅游示范区建设过程中,采用PEST分析方法对海南省体育特色小镇建设过程中所面临的政治、经济、社会、技术等外部宏观环境进行分析,能够发现其对体育特色小镇建设过程中的相关影响,从而对促进海南省体育特色小镇的建设与发展具有指导意义。

(一)宏观政治环境

宏观政治环境主要包括国家政策、地方政策、相关产业政策、法律及法规等外部环境因素。自2017年国家体育总局《关于推动运动休闲特色小镇建设工作的通知》,全国各地都在积极筹备创建体育特色小镇,海南省等也启动实施了体育特色小镇的培育工程(见表1)。2020年《海南省国家体育旅游示范区发展规划(2020—2025)》,确定建设海口观澜湖体育健康特色小镇、儋州海花岛海上运动休闲小镇、澄迈智力运动产业小镇、琼中山地民俗运动旅游小镇、万宁冲浪小镇、万泉河水上运动风情小镇、和乐龙舟渔家小镇、琼中足球小镇等。海南一直处于全国关注的焦点,并再一次成为全面深化改革开放的试验田。自2015年海南省政府的《海南省人民政府关于印发全省百个特色产业小镇建设工作方案的通知》,为海南省特色产业小镇建设指明了方向。2017年9月海南省人民政府办公厅颁布《海南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加快发展健身休闲产业的实施意见》,提出积极推进休闲运动小镇建设。由此可见,海南省政府对省内体育特色小镇的定位、创建、标准、申报等多方面提出了明确的建设要求与建设标准,也从土地、资金、产业、人才、设施等方面提供了保障措施,助力海南省体育特色小镇的建设。

(二)宏观经济环境

本文主要从人均可支配收入水平、地区生产总值、市场需求等外部环境因素对海南省体育特色小镇发展的外部宏观经济环境进行分析。本文的数据主要来源于国家统计局、海南省统计局、广东省统计局。从国民可支配收入水平来看,2019年全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0733元,海南省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6679元,广东省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9014;从国民生产总值来看,2019年国内生产总值990865亿元,海南省生产总值5308.94亿元;从市场需求来看,2019年海南省接待国内外游客约为8311.20万人次,实现旅游总收入1057.80亿元。体育旅游产业市场规模从2015年的1710亿元增长到2018年的2605亿元,增长率达到15.01%。随着我国经济不断发展,居民收入不断增多,消费需求不断增强,消费水平不断提高,消费观念逐渐升级,“体育+旅游+健康”等产业融合而成的体育特色小镇也越来越得到认同,因而获得快速发展的机会。不管从总量来看还是从人均来看,海南省经济总体规模都有大幅提升空间,这也就是制约体育特色小镇发展的一个因素。2017年6月,海南省人民政府颁布《海南省特色产业小镇发展基金设立方案》,设立特色产业小镇发展基金,基金总规模200亿元,为培育特色产业小镇,搭建了统筹规划平台,吸引了多方社会资源参与建设运营,发挥了投贷联动作用。2019年海南省财政厅安排乡村振兴及百镇千村建设相关资金11.3亿元,用于332个美丽乡村的环境整治、基础设施改善和特色产业小镇建设。海南省政府对体育特色小镇不仅做了宏观的方向指导,还给予了相应的资金支持。这对海南省省内运动休闲小镇的发展和资金运用都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三)宏观社会环境

本文主要从人口规模、人口分布、年龄结构等外部环境因素对海南省体育特色小镇发展的外部宏观社会环境进行分析。从人口规模来看,通过查询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可知海南省常住人口约1008.12万人,自海南自由贸易港建设以来,省外落户海南的人口激增,为海南自由贸易港的建设提供了可持续发展的人才;从游客构成来看,海南省接待国内游客8167.61万人次,接待入境游客143.59万人次。从国际旅游岛到海南自由贸易港等政策的实施,海南省坚持以旅游产业为依托,旅游产业发展基础不断得到增强,旅游产业投资主体呈现多元化发展,旅游产业等经济指标多年来保持在两位数的增长状态,必然为海南省体育特色小镇的发展与建设增添动力,提供发展所需要的条件。运动项目是体育特色小镇的发展方向,项目的丰富度和差异度决定了前来旅游的游客逗留的天数,也决定了游客在当地的消费水平。目前体育特色小镇开发、管理、运营、服务等方面的专业人才供给不足,人才培养体系尚未构建完善。

(四)宏观技术环境

本文主要从相关产业的新技术、新材料、新工艺等外部环境因素对海南省体育特色小镇发展的外部宏观技术环境进行分析。从新技术来看,在信息化时代下互联网为海南省体育特色小镇的发展提供了大量的实时更新的信息数据,对游客的服务也更加便捷,能够帮助相关决策部门和相关企业及时快速应对,避免目标定位不准确、规划失误,避免现有资源浪费[3]。随着智能化时代的来临,物联网的成效逐步提高,通过对信息数据的收集、存贮、整理和识别,有利于海南省体育特色小镇产业链的铺设和发展,能够促进体育、旅游、教育、文化、康养等的融合发展。

三、海南省体育特色小镇发展策略

(一)立足自身优势,借鉴成功经验

在海南省国家体育旅游示范区建设背景下,要把握国家给予海南自由贸易港的政策机会,充分利用海南省独特的滨海、岛屿、山地、河流、热带雨林、温泉等热带气候资源与自然资源,加强体育、旅游、教育、文化、康养等的融合发展。要借鉴前人、其他地区或者其他产业的发展经验,深入挖掘海南省体育特色小镇民俗文化,融合现有的人文旅游资源,加强对小镇传统文化的传承与保护,丰富海南省体育特色小镇旅游形式。要建立起体育、旅游、教育、文化、康养等为一体的体育特色小镇,明确海南省体育特色小镇的发展方向[4]。

(二)完善相关政策法规

2020年是海南自由贸易港建设的开局之年,要积极颁布与海南省体育特色小镇相适应的扶持政策,积极寻找与相关部门间的合作,出台可促进海南省体育特色小镇建设的人才引进、土地使用、税费优惠、投资、融资等相关政策。要不断完善海南省体育特色小镇建设政策体系,为海南省体育特色小镇的发展排除一系列制度。

(三)加大资金支持力度

体育特色小镇不仅建设周期长,而且回报周期也长。前期需要投入大量的资金,短时间内资金回流速度慢,这样就需要大量的资金支持[5]。后期扩大建设又会涉及土地规划和利用问题,体育特色小镇的地理位置、交通设施、招商引资的条件、体育元素等也都是影响小镇发展的重要因素。同时,海南省的财政收入较薄弱,政府投入大量的建设资金难度较大,需要建立以政府为主导的,社会力量广泛参与的多元融资模式,引入社会资本、借助金融机构资金和保障政府资金支持打通多方融资渠道。因此,在国家体育旅游示范区背景下海南省体育特色小镇需要搭建产业发展平台,完善相关产业链,缩短资金回流周期,增强体育特色小镇的自我造血功能,推动体育特色小镇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海南省人民政府.海南省人民政府关于印发海南省国家体育旅游示范区发展规划(2020—2025)的通知[EB/OL].(2020-04-02)[2021-09-01].

[2]刘花香,贾志强.中国冰雪体育小镇建设PEST分析[J].体育文化导刊,2018(8):103-108.

[3]陈丹丹,王玉瑾.新时代运动休闲小镇发展要素研究[J].广州体育学院学报,2020(4):57-59.

[4]李柳.京津冀运动休闲特色小镇的发展路径研究[D].北京:首都体育学院,2019:3.

第3篇

[关键词] 全域旅游 特色小镇 融合发展 策略

[中图分类号] F59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6623(2017)02-0054-05

全域旅游是目前我国旅游业的发展趋势之一,2016年初,国家旅游局公布了首批262家“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创建名单。与此同时,我国的特色小镇建设也在迅速发展。2016年7月21日,住建部、发改委、财政部联合发出《关于开展特色小城镇培育工作的通知》,提出加强特色小镇的培育工作,到2020年争取培育1000个左右各具特色、富有活力的特色小镇。既是特色小镇,就具备发展旅游服务业的潜质,当前,浙江、广东、江苏等地创建的许多特色小镇,同时也是旅游小镇。因此,特色小镇建设如何与全域旅游理念相互融合,创新发展,需要深入研究。

一、特色小镇与全域旅游融合发展的意义

(一)有助于推进供给侧与需求侧相结合,创造更大的经济效益

从供给侧来看,特色小镇为全域旅游提供了丰富的旅游资源。2016年10月14日,住建部正式公布了北京市房山区长沟镇等127个第一批中国特色小镇。这些特色小镇形态各异,产业富有特色,文化独具韵味,生态充满魅力,很多都具备发展旅游业的先天禀赋。从目前已经创建的浙江省级特色小镇来看,梦想小镇、云栖小镇、嘉善巧克力甜蜜小镇、常山赏石小镇,已经形成产业与旅游的深度融合,带动上下游多个产业发展,实现收益上的乘数效应,为全域旅游提供了丰富的资源①。

从需求侧来看,全域旅游为特色小镇带来经济效益和品牌效益。旅游产业涉及110个关联产业和部门,其中关联比较密切的有29个产业和部门。据统计,旅游业对住宿业的贡献率达八成,对民航、铁路、汽车客运业的贡献率达九成。全域旅游由于各行业和各部门的融入,居民共同参与,发展全域旅游将有助于提升旅游目的地的整体形象,促进产业转型升级、提质增效,实现区域综合效益的最大化。我们发现大多数特色小镇都可与旅游业在不同层面结合起来,历史文化、城郊休闲、资源禀赋、生态旅游型的特色小镇通过发展文化交流、景点观赏、休闲娱乐为主的旅游业,直接创造经济效益;特色产业、新兴产业、金融创新等可通过产业旅游,直接或间接创造经济效益;时尚创意型特色小镇可创造综合效益。除上经济效益,全域旅游还有助于特色小创造品牌效益,传承传统文化,让特色小镇的地方文化、民俗风情、商业价值、传统手工艺传承下去,推进特色小镇的文化创新。

(二)有助于资源整合共享,形成可持续发展

特色小镇通常为“产业、文化、旅游、社区”一体化的复合功能载体,以产业为特色,当地居民生活、居住、休闲集聚,各种配套设施基本齐全。全域旅游的题中之义,也是居民共同参与,其核心是全行业中全要素的整合,全过程、全时空的旅游产品的供给,以及全方位的游客体验。特色小镇与全域旅游融合,使得当地的资源要素能最大程度地优化整合运用,而且随着全域旅游的推动,能倒逼特色小镇的资源配套完善,进而改进当地居民的生活。

从旅游的时空延展来看,大多是长时间、多景点的时空转换。一个特色小镇的全域旅游,多数时候将延伸到下一个特色小镇或者特色景点。因为特色小镇既不是行政区划单元上的一个镇,也不是产业园区的一个区,而是一个功能复合型的新型聚落区域。它既可以是大都市周边的小城镇,又可以是较大的村庄,还可以是城市内部相对独立的区块和街区,所以其中部分资源可以和城市共享,利用全域旅游把一定区域内不同的特色资源串连起来,促进资源在更宽广的区域统筹发展中充分流动,最优配置,获得可持续发展的内生动力。

(三)为未来特色小镇建设注入活力

全域旅游融入特色小镇建设,有助于丰富特色小镇的内涵,以产业链和产业生态圈的视角,为特色小镇的建设打开新的思路。到目前为止,特色小镇创建不到200个,距2020年的创建目标,还要建设近800个特色小镇。由于全域旅游产业的综合性比较强,关联度比较大,产业链比较长,涉及并交叉渗透到多个行业、多个部门,如农业、工业、商业、服务业、交通运输业、信息产业、科技、生态环境、建筑等领域,以全域旅游的思路来规划特色小镇,将为特色小镇建设提供较高的起点,注入新的活力。以浙江云栖小镇为例①,云栖小镇主要发展以云计算为代表的信息经济产业,目前已经集聚了一大批云计算、大数据、APP开发、游戏和智能硬件领域的企业和团队。除此之外,云栖小镇还注重会展旅游,创建了服务于草根创新创业的云栖大会,目前是全球规模最大的云计算以及DT时代技术分享盛会,“2015年杭州云栖大会”吸引了来自全球2万多名开发者以及20多个国家、3000多家企业参与。

二、特色小镇与全域旅游融合发展路径

(一)以全域旅游理念把传统专业镇提升为特色小镇

专业镇是我国改革开放以来特有的一种发展模式,是以乡镇为基本单位,通过开发一两个产业或产品,带动多数农户从事生产经营活动(即乡镇企业),他们主要从事的是工业制品的加工、装配和制造业,科技水平及附加值较低。江苏、浙江和广东等地区是传统专业镇比较发达的地区。不可否认,当前已有一些发展较好的传统专业镇已经或正在建设成为特色小镇,但仍有许多传统专业镇,需要创新发展思路,走可持续发展道路。比如广东现有300多个省级专业镇①,涵盖家具、陶瓷、灯饰、家电、花圃等产业,在市场上掌握了不少话语权。但根据广东省发改委提出的相关发展目标,到2017年要建成30~50个独具岭南魅力、环境优美、形态多样的省级特色小镇,到2020年建成100个左右省级特色小镇,包括智能制造小镇、绿能科技小镇、海洋特色产业小镇、互联网+小镇、时尚小镇、工艺小镇、文化创意小镇、生命健康小镇、旅游休闲小镇,产业发展、创新发展、吸纳就业和辐射带动能力显著提高,成为广东新的经济增长点②。换句话说,广东到2020年建成的100个左右的特色小镇,很有可能从现在的300多个省级专业镇中发展而来。

把传统专业镇提升为特色小镇,既是传统专业镇转型升级的需要,也是特色小镇建设的重要突破口。但这绝不仅仅是概念的转变,或者产业的升级,而是要以特色产业集聚发展为特征,融合产业、文化、旅游、生活等功能平台,重新规划打造宜创、宜业、宜居、宜游的新型发展空间。在这个过程中融入全域旅游理念,全时、全域、全民参与,将有助于“特色产业”和“体验旅游”实现最大程度的统一协调发展。

(二)将特色小镇建设融入区域旅游业整体布局

特色小镇与全域旅游融合发展,最关键的是要把特色小镇建设融入区域旅游业整体布局。

在东部沿海发达地区,交通发达,特色小镇数量多,相距不远,而且产业关联性强或者景区风貌类似,所以特色小镇的规划建设应与区域的旅游业整体布局融合,用好用足区域旅游资源如基础设施规划、线路规划、景区风格、客源等,切实把特色小镇的产业和旅游结合起来,发挥更大的经济效益。

一些特色小镇,特别是中西部的特色小镇,离城区较远,旅游潜力大但基础不好,亟须融入周边地区或中心地区,借势发展,以自身特色形成虹吸效应,把这些地区的人流、金融、旅游资源、产业资源等导入到特色小镇的建设过程中,带动特色小镇健康发展。

全域旅游本质着眼点就在于利用更大时空和更多元化的旅游资源。一些特色小镇拥有独特的产业,观光交流、学习访问、会展洽谈的外地游客较多,而当地居民在该产业中的就业率高,相对地从事住宿、餐饮、运输等服务业的人就少,势必造成服务供给不足,水平不高。从区域的视角来规划特色小镇配套资源,就可以在一定程度解决这个问题,如在周边另外的特色小镇建设时,适当减少研发制造产业,更多地规划服务业,区域间特色小镇在特色产业、服务业、旅游业中相融共生,互利共赢。

(三)推行“产业+旅游+”战略,积极探索融合创新

从全国目前打造的特色小镇来看,一半以上都侧重于产业特色,如金融创新、新兴产业、高端制造、电子商务等。全域旅游与特色小镇的融合,也可先从产业着手。由于旅游业最大的特点是跨越不同产业、市场和空间,市场无边、产业无界、创意无穷。旅游业主动与其他产业融合,将形成更强的产业竞争力。可以推行“产业+旅游+”战略,积极探索融合创新的路径,延伸主导产业相关的旅游,如工业旅游、体验旅游、会展旅游、学习考察旅游等。如深圳蛇口上世纪80年代的旧工业区,通过整治更新成为建筑设计、文化创意的集聚地,吸引了国内外大量游客前来参观学习;厦门元祖食品公司把糕点、糖果等食品加工制造环节向公众开放,游客不仅可以亲眼看到食品的制作过程,而且还可以参与体验制作,获得满足感;珠海一年一度的中国航展,原来也是航空航天产业的专业展览,如今已经打造成为集会展旅游、学习考察旅游的国际品牌。

三、特色小镇与全域旅游融合需注意的问题

(一)根据旅游资源禀赋,理性推进特色小镇与全域旅游的融合发展

特色小镇的发展并非一日之功,全域旅游也不是万能药。当前,首要的是推动政府、社会、企业和当地居民充分沟通,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相结合,理性推进特色小镇与全域旅游的融合发展,防止出现运动式造城,盲目投资,千镇一面。为此在实际运作过程中,要着重研究以下两个问题:

一是要客观评价旅游资源禀赋,充分调研旅游市场,衡量特色小镇与全域旅游融合的可能性。以自然资源、历史文化、民俗风情为主的特色小镇发展全域旅游,由于开发建设的不可逆,需要冷静、全面地评价当地旅游要素能否满足最基本的要求和条件,防止硬干、蛮干,造成资源破坏及浪费等一些不可收拾的局面。以特色产业为主的特色小镇发展全域旅游,应按照产业发展规律,强化主体产业的核心竞争力,做强做优,然后瞄准附加产业,逐步推进,切忌一哄而上,全面开花。发展会展、论坛、体验旅游时,还应调动社会各界的积极性,齐心协力,强化开放的心态,建设开明公正的政府,引导民众开放创业,培养市场化竞争意识,共同营造良好的旅游环境。

二是特色小镇与全域旅游融合发展应设立负面清单。一些特色小镇所发展的产业,虽具一定特色,但是高污染、高能耗的产业,或者影响人体健康的产业,这类特色小镇应列入负面清单,禁止发展旅游业。一些特色小镇从传统专业镇提升而来,城镇环境和营商环境差,居民素质不高,政府服务意识不强,也不宜马上发展全域旅游。一些地处偏远的特色小镇,交通极不发达,安全风险大,发展规模化旅游市场,投入太高,建议也不宜提倡发展全域旅游,但不排除散客或者个人自驾游。

(二)注重顶层设计,把全域旅游理念融入特色小镇规划建设

一是建立部门合作机制。由地方政府牵头,旅游、交通、经贸、信息、公安、工商等政府部门联合组成“特色小镇与全域旅游融合发展办公室”,建立顺畅高效的合作机制,实行线上线下联合办公,打通服务最后一公里,统筹协调当地产业发展、工商服务、旅游服务、交通运输、公共安全等各种问题。

二是基础设施规划要先行。建议推行“大交通”规划概念,不仅在特色小镇的规划中,先规划主干道、公共停车场、慢行交通、污水垃圾处理、公共厕所、商业服务、医疗服务、绿地公园等基础设施;还应从旅游线路科学合理规划的角度出发,把特色小镇的基础设施规划纳入到区域旅游布局当中,融入区域主要交通枢纽,规划以网格为基础的道路体系,打通断头路,为特色小镇与全域旅游的融合发展奠定基础,避免特色小镇变成“特色孤岛”。

三是要创新投融资模式,拓展融资渠道。除了政府拨款、银行借贷之外,还可针对特色小镇与全域旅游,探索创新投融资模式。主要可考虑:PPP模式,主要面向市政工程、交通运输、综合开发。待特色小镇发展相对成熟后,PPP还可向环保、养老、医疗、旅游等领域不断拓展,实现PPP投资主题多元化。引入社会资本,既可出让全域旅游特许经营权,亦可联合成立特色产业、新兴产业的发展基金,PE/VC等,促进产业发展,完善旅游综合服务。大力挖掘私人Y本,特色小镇的建设本身也是家乡建设,可通过宗族血脉关系,向有实力的乡贤以股权、期权的形式筹措建设资金,共建美好家园。

(三)适当调整阶段性发展策略,以人为本服务当地经济社会发展

针对不同的特色小镇发不同的发展阶段,应灵活调整阶段性的发展策略,更新工具包,同时应坚持以人为本,积极主动服务当地经济社会发展。

以特色产业为主的特色小镇,应根据产业发展的一般规律,未雨绸缪,提前做好相应的规划调整。具体来说,在特色小镇建设初期,可着力建设产业基础设施,引入一批全国知名的龙头企业,建立健全服务平台体系,打造有竞争力的新兴产业,解决就业,创造经济效益。中期,可围绕产业拓展相关的高端服务,如论坛、会展、文化节庆、体验娱乐等,此时应及时完善提升相关配套水平,如基础设施、信息技术、品牌宣传、服务品质等。后期的发展策略,可以产业创新发展与全域旅游并重,或以全域旅游为主,推出不同的举措。

第4篇

关键词:风情小镇 建设 分析

0 引言

2010年1月4日,国务院《国务院关于推进海南国际旅游岛建设发展的若干意见》(下称《意见》),将建设海南国际旅游岛作为国家重大战略部署,将在2020年将海南初步建成世界一流海岛休闲度假旅游胜地,使之成为开放之岛、绿色之岛、文明之岛、和谐之岛。同年,海南省依据《意见》的指导编制了《海南国际旅游岛建设发展规划纲要》(下称《纲要》)。从此,海南省开启了全面建设国际旅游岛的征程。在《纲要》中明确了建设一批特色旅游小镇(下称“风情小镇”)是海南国际旅游岛建设的重要任务之一。建成后的风情小镇将是海南旅游业发展,特别是乡镇(村)旅游发展的新突破。几年来,海南风情小镇的建设工作已经取得了明显的成效,海南旅游将更具海南特色。

1 海南风情小镇建设现状及模式分析

1.1 全省布局,规划先行。在《纲要》中,海南建设风情小镇确定了在依托县城和建制镇的基础上重点建设的22个风情小镇,基本上保证全省每个市县都有1至2个小镇入选建设名单。但是,长期以来,海南的城镇发展水平低、基础薄弱,因此,海南在建设风情小镇之初就非常重视小镇的发展规划,陆续编制了风情小镇总体规划、控制性详细规划编制和建设标准。在总体规划中,海南省按照“一海”、“二极”、“三廊”、“三区”的总体布局,将重点规划建设生态人居型、历史文化型、民族民俗型、特色产业型、旅游接待型、主题创意型、复合型等七类特色旅游小镇(村)。海南省风情小镇的建设已经在全省范围内布局,做好了相关规划的编制工作。

1.2 企业积极参与。《纲要》中提出,海南省的风情小镇建设要按照“规划引导、企业参与、市场运作、群众受益”的原则推进。在这一原则的指引下,许多企业积极参与到海南风情小镇建设中,一方面,企业主动参与海南风情小镇建设的讨论。2010年9月,一些企业主动组办了“国际旅游岛下的海南风情小镇建设高峰论坛”,并邀请政府、学界、企业等方面的代表参加了讨论,对如何建设风情小镇,建设什么的风情小镇等方面形成了一定的共识;另一方面,一批有实力的企业已经参与了海南风情小镇的建设。如,白沙的邦溪通过招商引进了一批企业努力打造了一批精品旅游项目,开发新温泉小镇项目,建设高档酒店及配套项目。目前,在企业的参与下琼海市博鳌镇、文昌市文教镇、白沙县邦溪镇、昌江县霸王岭、保亭县什进村、东方市报白村等6个村镇建设已经取得了较好的效果。这些成功的经验将会在全省内推广,争取海南风情小镇建设取得全面的成效。

1.3 已有一定的客源基础。近些年来,海南旅游业发展的迅速,旅游市场的发展是突飞猛进的。从海南省旅游发展委员会统计的数据来看,2011年海南全年接待游客量将突破3000万人次,同比增长可达15%;旅游收入将突破300亿元,同比增长将达20%;另外,从发展的速度来看,海南旅游业用了12年从建省初期游客年接待量不足100万人次到2000年突破1000万人次;用了8年从2000年突破1000万人次到2008年突破2000万人次;海南只用了3年则从2008年突破2000万人次到2011年突破3000万人次。以博鳌为例,2011年博鳌平均每天接待中外游客约6000人次,年接待中外游客达到200万人次以上。随着海南旅游市场的扩大,会使得大量的客人涌入海南。海南风情小镇的建设将为游客提供了新的吸引点,风情小镇会使得游客在海南迅速散开,并成为海南旅游业的重要接待力量。

1.4 采用务实的建设模式。海南风情小镇建设的原则是“规划引导、企业参与、市场运作、群众受益”。在风情小镇建设过程中主要采用的模式是“政府+企业”型或“政府+企业+社区”型。这样的建设模式是符合海南社会发展的实际情况。长期以来,海南小城镇规模小,基础设施落后,经济实力普遍较低,一些小城镇的建筑形式单调呆板,品位不高,有历史文化价值的古村镇在经济发展中遭受开发性破坏,部分小城镇依然建筑破旧、设施落后、“脏乱差”。海南风情小镇的建设需要重新规划、多方筹集资金,才能保证海南风情小镇建设的成效。

2 海南风情小镇特性分析

2.1 社区属性。社区属性是海南风情小镇的第一特性。风情小镇的建设是海南城乡一体化建设的重要任务,是海南城镇化发展的需要。首先,从选址来看,风情小镇的选址就是满足建设标准的社区,如建制镇、农场(农垦社区)、集镇,以及具有一定区域经济、文化和生活服务中心的人口集聚的岛屿等;其次,从基础设施和人居环境来看,风情小镇的需要建设满足现代城镇居生活所需的各种设施和良好的居住环境,具有现代城镇的特征和规模;第三,从居民安置角度来看,风情小镇的建设要能够实现当地居民的就地就业。由于风情小镇的社区属性,因此在海南风情小镇标准的编制是由住房和城乡建设部门主导的。另外,风情小镇是能满足当地居民生产生活需要的,传统城镇将通过风情小镇的建设来改变过去较落后的面貌。

2.2 具有区域特色。区域特色是海南风情小镇差异化的体现,也是风情小镇的竞争实力。海南风情小镇既要体现海南的热带海岛特色,又要挖掘和塑造小镇的风情。海南风情小镇的区域特色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①经济特色。经济是当地居民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长期以来,当地居民和政府已经或正在根据区域优势发展当地的经济,并在建设风情小镇过程中逐渐形成了产业特色(品牌),如福山咖啡、博鳌的国际化等。②生活方式。人们的生活方式包括当地传统民俗、饮食、娱乐方式等方面。海南风情小镇居民的生活方式是非常有特色的,其中不乏有被列入国家与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如陵水酸粉、黎族的竹竿舞、打柴舞、面具舞、竹木器乐、苗族的盘皇舞、临高的人偶戏、渔歌、儋州的调声、海南八音等。③民居特色。民居特色是海南风情小镇特色最稳定、视觉感最强的表现形式。海南的传统民居主要有黎族传统民居船形屋、海南汉族地区民居普遍用的四合院院落住宅和骑楼建筑。随着社会的发展,海南小镇的民居越来越趋同,渐渐失去区域特色。海南风情小镇的建设正是将传统民居特色继承和发展。海南三亚海棠湾地区风情小镇的民居就是在结合了三亚崖城一带的古建筑,提出延续简约的风格,又考虑到海南多台风的因素,依照现代人的居住习惯,在使生活更加便利的方面的基础上设计的有特色的传统民居形式,更多凸显了区域特色。除此之外,海南风情小镇在生态环境、传统文化、传统节庆等方面都具有明显的区域特色。

2.3 具有旅游吸引力和游客接待能力。海南建设风情小镇的重要目标之一就是将风情小镇建设成对内外游客都具有吸引力的旅游风情小镇。风情小镇在设计和建设时就着重考虑了旅游功能的显现,在旅游吸引物方面要求风情小镇的景观资源丰富、多样、有特色,景区景点按标准规划设计和旅游资源要有市场吸引力;在旅游服务方面,要求风情小镇在食、宿、游、购等方面要有特色且符合旅游业发展的要求。

3 关于建设海南风情小镇几点建议

近几年来,海南风情小镇的建设是有成效的。为了海南风情小镇更具魅力,海南风情小镇建设还应注重在以下几个方面进一步加强:

3.1 加大社区居民的参与度,注重本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本土文化是海南风情小镇可持续发展的生命力。在一定区域的传统文化是由生活在这区域的居民经过长期累积形成,也只有当地的居民最了解本地区的文化。在海南风情小镇建设过程要加大社区居民的参与度,深入研究本土文化,优先将本土文化融入风情小镇的建设全过程,使得本土文化得到继承和发展。

3.2 企业开发要有前瞻性,避免出现开发过度或简单模仿。海南风情小镇建设是由企业参与建设的,这就要求相关企业要权衡经济利益目标和社会效益。企业要正确理解海南风情小镇的内涵,避免海南风情小镇变成房地产小镇,或国内(国际)其他地方特色的复制。

3.3 探索融入式开发模式。在海南风情小镇开发过程中要使政府、开发商、居家等利益主体间相互融合发展,做到地域关系上不隔离、资源权益明确、经营项目共参与,使当地居民在海南风情小镇建设中能就业、能致富、能发展。

4 结语

海南风情小镇的建设是海南省在社会发展方面的重要发展措施,是海南国际旅游岛建设的重要任务之一。风情小镇的建设能发挥海南农村地区旅游资源优势,促进农村地区的旅游资源开发、利用和环境保护。它的作用是综合的,既是海南城镇化发展的需要,又顺应了乡村旅游潮流。

参考文献:

[1]海南国际旅游岛建设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N].海南日报,2010-06-21.

[2]光明.2011年旅游接待突破3000万人次[N].海南日报,2012-

1-6.

[3]武增田.三亚海棠湾风情小镇再现明清风格[N].海口晚报, 2010-09-02.

第5篇

关键词:新型城镇化;旅游小镇;动力机制;四川

旅游小镇指依托良好的自然生态环境、区位交通条件、人文资源或特色优势产业,以旅游业为主导产业,集观光、文化体验、休闲、度假、商务、会议等多种功能于一体的小城镇。旅游小镇是消费者物质文化需求不断提升的产物,在新型城镇化快速推进的趋势下,旅游小镇也取得了极大的发展。当前,推动旅游小镇开发建设,促进旅游业发展与城镇建设有机结合,对于加快新型城镇化进程,实现城乡统筹发展,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具有重要。

一、新型城镇化背景下四川旅游小镇发展现状

近年来,四川加快了新型城镇化的发展进程,2015年四川城镇化率达到了47.69%,各地发展如火如荼的旅游小镇便是推进新型城镇化的生力军。为了进一步推进四川旅游业发展,四川提出了建设世界旅游目的地的发展战略。在新型城镇化和世界旅游目的地战略指导下,四川进一步从实际情况出发,在旅游资源赋存较好的地区、城市周边、重要旅游通道节点等有条件的地方,着力打造一批各具特色的旅游小城镇。

(一)新型城镇化背景下四川旅游小镇发展成效

四川旅游小镇结合全省新型城镇化战略,充分挖掘地方丰富独特的历史文化资源、地方民俗与自然环境等独特资源优势,着力打造独具特色的旅游小镇,彰显四川旅游新亮点,发挥小镇在统筹城乡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加快城镇化建设进程。经过近年来的发展,四川旅游小镇建设已初见成效:一是旅游小镇环境得到优化,四川旅游小镇在进行旅游保护开发时,坚持“先保护,后开发”的原则,加强了旅游小镇自然环境与人文环境的有效保护;二是旅游小镇交通条件极大改善,可进入性不断提高,旅游小镇游客中心、停车场、标识标牌系统、旅游厕所等旅游配套设施进一步完善,旅游从业人员综合素质和服务水平进一步提升;三是旅游公共服务信息化水平不断提高,游客可通过手机APP、微博、微信、旅游官网、电子商务等平台实现旅游消费;四是旅游管理服务水平大大提升,明确了旅游小镇管理主体,建立了科学有效的沟通协调机制,推进标准化发展,从整体上提高了旅游小镇的服务管理水平和游客满意度。

(二)新型城镇化背景下四川旅游小镇发展存在的问题

一是旅游商品同质化严重。目前大多数旅游小镇商业氛围太浓,旅游商品同质性严重,所售旅游商品大多与地方特色文化缺乏关联,所售商品几乎在其他任何地方都能买到,真正具有地方文化特色的旅游产品开发不够。二是季节性特征明显。由于旅游资源具有很强的季节性特征,再加上现行的节假日制度,导致旅游小镇的季节性特别明显。三是在建筑上缺乏对地方文化的深度挖掘,复制照搬现象严重。一些旅游小镇在规划建设中,不惜盲目开发建设,空间布局不合理,建筑风貌与地方文化、周边环境不协调。四是对传统文化的保护意识不够。随着旅游小镇的发展,本土文化受到了外来文化以及商业活动的冲击,导致部分以传统生活方式、民族文化特色闻名的小镇逐渐失去其传统生活方式体验、民族文化体验的旅游价值和功能,文化的原真性逐渐消失。在旅游小镇的开发建设过程中,重视历史建筑、文化古迹的保护而缺乏对城镇传统生活方式、生产方式以及时空格局的保护。这使得小镇随着现代生活方式的变迁而失去历史感,导致其失去本身的魅力。五是旅游小镇从业人员整体素质有待提高,导致服务水平低下,直接影响游客对出游抉择和出游质量,进而影响旅游小镇发展。

二、新型城镇化背景下四川旅游小镇发展的动力机制

(一)新型城镇化的快速推进。新型城镇化是以城乡统筹、城乡一体化发展、产城互动、宜游、宜业、宜居、宜闲为基本特征,城镇、当地社区、外来游客协调发展、共享发展、相互促进的城镇化新路径,是未来城镇化最重要的动力机制。但同时新型城镇化面临着社会保障、教育平等和农民工市民化等诸多问题。而旅游小镇具有休闲产业聚集、促就业、生态优化、幸福价值提升的作用,因此,要大力发展多种类型、各具特色的旅游小镇,完善交通、给排水、电力、通讯、旅游厕所、绿化、亮化、美化等基础设施,同时完善银行、医疗、教育等公共服务配套,结合购物、休闲娱乐、度假、商务、会议、旅游地产等多种业态,增加居民收入,缩小城乡差距,促进新型城镇化发展。

(二)政策大力支持。旅游业是综合性产业,其关联性强,带动作用大,对于稳增长、促就业、惠民生、脱贫困和改善生态环境具有重要作用,因此,各级政府都高度重视旅游业的发展,国务院先后出台了《关于加快发展旅游业的意见》(国发〔2009〕41号)、《关于促进旅游业改革发展的若干意见》(国发〔2014〕31号)和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进一步促进旅游投资和消费的若干意见》(〔2015〕62号)等一系列文件,确立了旅游业的战略性支柱产业的地位,为旅游业的发展指明了方向。四川作为旅游资源大省,省委、省政府历来高度重视并大力推进旅游业发展,始终不谕地把旅游产业作为四川可持续发展的主导产业、改善民生的富民产业、调整产业结构和转变发展方式的先导产业重点培育,努力建设成为旅游经济强省和世界旅游目的地,同时在旅游资源赋存较好的地区、城市周边、重要旅游通道节点等有条件的地方,着力打造一批各具特色的旅游小城镇。

(三)消费结构的转型升级。居民的旅游消费观念和消费模式正逐步改变,旅游从单一观光发展到观光和休闲度假并重,游客更加注重对旅游吸引物的深度体验。旅游消费的转型升级,为旅游小镇的发展提供了强劲动力。从休闲度假的角度看,旅游小镇可以通过创意开发、完善旅游产品功能等方式使平凡的旅游资源变得有吸引力。

三、推动四川旅游小镇发展的对策建议

(一)加强旅游小镇规划,以规划引领带动旅游小镇发展。在依托当地旅游资源特点的基础上,结合当地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因地制宜,高标准、高起点编制旅游小镇建设发展系列规划,用规划指导和引领旅游小镇建设发展。规划要深入挖掘地脉和文脉,突出地方特色和文化内涵,保护小镇风貌和整体格局。规划要与相关规划充分衔接,在做好基础设施、公共服务设施配套的基础上,要充分对接游客需求,满足旅游功能。

(二)更新发展理念,以创新的思维方式建设好旅游小镇。积极探索和创新资金筹措方式和渠道,改变以往由政府大包大揽的做法,引入市场机制,放宽市场准入,进一步创新投资体制和机制,构建以政府为主导,企业为主体,市场参与,广泛吸收社会资金参与旅游小镇建设的多元化投融资体制机制,多渠道筹集建设资金,为旅游小镇的建设提供稳定可靠的资金来源。

(三)保护优先,合理开发利用。要高度重视保护好旅游小镇自然生态环境和历史文化资源,在保护基础上实现合理开发利用。要坚持“在保护中开发、在开发中保护”的理念,坚持严格保护与合理利用并重的原则,避免过度开发所造成的破坏,杜绝以破坏性开发谋求短期经济利益的做法。要积极保护和传承旅游小镇传统文化,要大力开发传统习俗,最大程度地体现旅游小镇发展历史、小镇生活方式和传统文化。旅游小镇可通过还原历史生活场景,深入挖掘历史文化内涵,通过传统节日、习俗重现地方特色。

(四)完善基础设施和配套服务设施,提升旅游小镇发展能力和综合服务能力。要重点抓好道路、给排水、电力、通讯、环保等基础设施规划建设,抓好小镇广场、公园绿地、博物馆、影剧院等公共文化服务设施,努力提高配套程度和综合服务功能。加强特色餐饮、住宿、停车场、旅游厕所、游客服务中心等旅游服务设施规划建设,做到高、中、低档相匹配,大、中、小型相协调,提高接待能力,提升旅游小镇服务质量和水平。

(五)积极鼓励社会力量参与,加快地方特色旅游商品开发。要挖掘和开发既有观赏性、美观性,有富有地方特色文化内涵,既有纪念性、实用性,又便于携带的特色旅游商品,以丰富多彩、富有特色的旅游商品满足游客的需求。要充分调动各方面力量,特别是当地居民,参与特色旅游商品的开发、生产和销售,比如,鼓励当地居民从事传统娱乐和民间工艺表演,如舞龙、舞狮、划龙舟、年画、糖画、剪纸、木偶戏、曲艺等表演;或引导其从事特色旅游商品生产加工和旅游服务,如制作特色小吃、手工编织、导游解说、餐饮、住宿等。要重点扶持有一定经营规模和市场开拓能力的旅游商品生产或销售企业。认真落实扶持旅游企业发展的各项政策措施,如简化办事程序、减轻企业负担等措施,切实加大支持力度,将其培育成旅游小镇建设的生力军。

(六)大力加强旅游小镇宣传营销,构建区域旅游品牌。要加大宣传营销投入,拓宽资金来源渠道,建立包括政府财政专项经费、旅游企业宣传费用等多元经费体系。创新宣传营销体系,加强与有关旅游组织、旅游客源地的管理部门、开发商、文化、传媒等的合作,建立旅游小镇营销联盟;发挥旅游行业协会及相关行业协会的作用,积极推进旅游管理部门、旅游企业共同开拓市场。调动媒体营销的积极性,促进旅游宣传品创新,发挥电视、广播、报纸、杂志、APP、微博、微信、客户端等立体宣传效应,引导和鼓励聚集一批创意人才和创意企业,根据客源地的不同需求,创新开发多语种、多载体、多形式和各具特色的系列化旅游宣传品。加强旅游营销信息化建设,借助当前我省建设“智慧旅游”的契机,加强四川旅游信息资源网的建设,同时充分利用公众信息服务网、旅游电子商务网等平台和旅游信息服务中心等开展网络营销,使四川旅游小镇形成四川走出去的一张亮丽名片,从而促进四川旅游小镇旅游产品的特色化和精品化、实现区域内旅游资源的优势互补,发挥区域的整体优势,从而提高区域竞争力。(作者单位:成都信息工程大学)

参考文献:

[1] 四川省十二五旅游业发展规划[R].四川省人民政府,2011

[2] 云南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快旅游小镇开发建设的指导意见[J].云南政报,2005

[3] 黄前东.云南旅游小镇农业产业化研究[D].云南大学,2010

[4] 林峰.休闲旅游小镇――新型城镇化发展的创新模式[EB/OL].http://,2015

[5] 云南省建设事业规划[R].云南省人民政府,2009

[6] 旅游运营与地产开发[J/OL]. http://,2016

[7] 方增福,罗辉,马谊妮,姜芹春,卞云龙.玉溪市乡村旅游发展调研报告[J].玉溪师范学院学报,2007

[8] 高伟.建水旅游形象研究[D].西南大学,2011

[9] 严音莉.旅游小镇:国际旅游岛建设重要突破口[J].今日海南,2011

[10] 张仁开.旅游小镇:小城镇建设的创新模式―兼论上海郊区旅游小镇的发展策略[J].小城镇建设,2007(7)

[11] 李晓阳.黑龙江省旅游小城镇开发现状对策研究[J].商业研究,2008 (8)

[12] 李向明.发展旅游小镇的意义[N].中国旅游报,2010-05-I2

[13] 刘德云.参型旅游小镇规划模式研究―以金门金湖镇为例[J].旅游学刊,2008 (9)

[14] 肖练练.城郊旅游小镇发展模式研究[D].山东大学,2013

[15] 和丽娟.服务型政府视角下的云南旅游小镇建设研究[D].云南财经大学,2013

[16] 徐冬东.古镇旅游公共服务建设研究―以江苏震泽古镇为例[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4

第6篇

创新探索,擘画特色小镇新布局

特色小镇的概念,最早兴起于浙江。随着2016年7月住建部、发改委、财政部联合《关于开展特色小镇培育工作的通知》,10月底国家发改委《关于加快美丽特色小(城)镇建设的指导意见》,打造特色小镇正成为各地城镇建设的首选项。

在江苏大地,特色小镇建设也悄然拉开序幕。我省计划通过“十三五”的努力,加大重点镇和特色镇的培育力度,到2020年形成100个富有活力的重点中心镇和100个地域特色鲜明的特色镇。南京市更是率先行动,提出到2020年力争建成30个产业富有特色、文化独具韵味、生态充满魅力的市级特色小镇,并鼓励建设一批区级特色小镇。

始终在“特色”上求索的江宁人,对建设特色小镇这一重要战略决策反应敏锐,率先提出打造特色小镇的新目标、新追求。当地的产业优势、资源优势、环境优势和文化优势,无疑是江宁创建特色小镇的有利法宝。从江宁目前经济社会发展情况来看,推动特色小镇建设正是江宁实现经济增长、美丽乡村升级、产业转型以及新型城镇化的必由之路。

在江宁的规划中,特色小镇不是行政区划单元上的“镇”,也不同于产业园区、风景区的“区”,而是打造“产、城、人、文”四位一体有机结合的重要功能平台。翻开江宁特色小镇规划建设名单,13个特色小镇各具风采:未来网络小镇、吉山软件小镇等6个为产业提升类小镇;汤山温泉养生小镇、牛首山文化小镇等3个为文化创意类小镇;大塘金香草小镇、石塘互联网小镇等4个为生态休旅类小镇。错位发展的定位,让每个小镇都特色鲜明,即便主攻同一产业,也遵循差异定位、细分领域,避免丧失独特性。“这批特色小镇大都已具有一定的产业基础,我们要做的就是放大特色,求精不贪大、求美不追高、求好不图快。”江宁区发改局郑光科长介绍说。

聚焦特色,引领特色小镇新发展

特色是小镇的核心元素,好的创意、资金、人才在这里充分碰撞,传统特色在这里积淀、上色、放大,新的元素在这里孕育、孵化、生长,如此才能实现产业特而强、功能聚而合、形态小而美、机制新而活。找准特色、凸显特色、放大特色,正是江宁打造特色小镇的关键点。

按照江宁区的统一规划,每个特色小镇区域面积控制在3平方公里左右,核心区域控制在1平方公里左右。因此,如何在有限空间凸显特色成为江宁特色小镇建设的重中之重。江宁在推进特色小镇建设时把产业发展放在了第一位,13个特色小镇都不是新开辟的地方,而是围绕原有产业进行提档升级或者转型调整,深度挖掘原有的旅游功能、环境优势、资源优势,并将其转化为产业优势。南京未来网络小镇依托紫金(江宁)产业基础优势,主攻未来网络、智能制造等产业;东山汽车文化小镇围绕汽车4S园主攻汽车文化、驾车体验、重大赛事等产业;禄口皮草小镇依托皮草历史经典文化主攻皮草研发生产销售及重大活动承办;汤山温泉养生小镇围绕“温泉+”主题,突出“旅游度假”和“健康养生”核心产业;吉山软件小镇结合紫金(吉山)软件产业基础重点发展移动互联和信息安全等。找准特色为江宁打造特色小镇提供了坚实的产业支撑。

找准特色、凸显特色之后,便是放大特色、融合发展。曾在建设美丽乡村过程中大放异彩的石塘村,如今正在新一轮特色小镇建设中潜心疾行――瞄准互联网小镇目标,建设“南京版乌镇”。2015年11月,首届“i创杯”江苏省互联网创新创业大赛在石塘村举行,吸引了全省近千名互联网创客来参会。目前,石塘村已成为江苏省互联网创新创业大赛的永久赛址,两届大赛后一批获奖项目也落户石塘。江宁区横溪街道办事处旅游办公室主任李飞告诉记者:“借助‘i创杯’大赛,让石塘的生态特色融入了互联网的基因。”美丽乡村搭上互联网“快车”,既是石塘美丽乡村转型升级的内生需求,也是“美丽乡村+互联网”融合发展的创新探索。

聚焦特色无疑是各个特色小镇建设的主攻方向,而体制机制的改革也是小城镇特色发展的应有之义。江宁在用地、财政、金融等多方面给予支持:一方面鼓励特色小镇盘活存量建设用地,实施城镇低效用地再开发,促进土地集约高效利用,对转型升级项目优先安排土地指标;另一方面设专项资金,各类资金向特色小镇建设倾斜。在政策红利驱动下,特色小镇建设被看作投资领域的一片蓝海,社会资本纷纷加入。石塘人家与联想集团的牵手、汤山温泉与苏豪集团的联姻、禄口皮草与中铁集团的合作,最大限度激发市场主体活力和企业家创造力,逐步形成多方参与、良性互动的现代城镇治理模式。

放大效应,开启特色小镇新境界

江宁特色小镇建设的号角已经吹响,未来网络小镇、禄口皮草小镇、方山梦想小镇、大塘金香草小镇、黄龙岘茶文化小镇5家已完成核心区域概念性规划编制,吉山软件小镇、空港枢纽小镇等8家已实现了控制性详细规划全覆盖。这些创建中的特色小镇,既集聚了人才、资本、技术等高端要素,又能让这些要素充分融合,在宜居宜业的小空间里产生化学反应,释放创新动能。特色小镇的“溢出效应”正在江宁大地逐步显现。

新型城镇化的破题良策。江宁特色小镇选址于城乡结合之处,在规划建设过程中,以专业化、特色化、集约化、国际化、社区化、生态化“七个化”为特征,贯彻了生产、生活、生态“三生融合”的要求,既云集市场主体,又强化生活功能配套与自然环境美化,是人性化、小尺度的新型城市空间,符合创新创业人才和现代都市人的生产生活追求。江宁特色小镇的建设发展,也有效吸引南京主城区企业、人才、居民向小镇集聚,缓解主城交通拥堵、环境污染等问题和矛盾。

发展旅游经济的新引擎。传统旅游景点只满足了消费者单方面的需求,比如美景、美食,而江宁特色小镇将文化、休闲、旅游、产业紧密结合,对当地的旅游是一种全新的催化。汤山温泉养生小镇正是在全域旅游背景下规划打造,以“温泉”为特质,以“养生”为内涵,采用“温泉+”的创新发展模式,推动温泉与健康养生、旅游度假、文化创意、运动游乐等功能嫁接互融,形成多链条、高融合的新型温泉产业圈。

“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平台支撑。江宁区统计显示,仅2015年就有300多名大学生回到乡村创业。“双创”风起,小镇里形成了富有吸引力的创业创新生态,越来越多怀揣梦想的年轻人返乡创业。在谷里大塘金香草谷,“幸福众创驿站”创业项目就吸引了不少年轻情侣的目光。这个项目产品名为“亲爱的”APP,通过线上、线下融合为年轻客户群提供特色手工定制产品、特色求婚服务、以婚恋为主题的短途游等服务,策划运营该项目正是4名90后年轻人。

第7篇

近日,《支点》记者从湖北省住房与城乡建设厅(以下简称“湖北省住建厅”)获悉,湖北省第一批省级特色小(城)镇申报工作已经启动,计划今年在全省范围内规划建设20个特色小镇。

这标志着,湖北省的特色小镇建设又迈出了关键性的一步。

去年10月14日,在住建部公布的第一批127个中国特色小镇名单中,湖北省有5个小镇入围,分别是宜昌市夷陵区龙泉镇、襄阳市枣阳市吴店镇、荆门市东宝区漳河镇、黄冈市红安县七里坪镇和随州市随县长岗镇。

同年年底,湖北省出台了《关于加快特色小(城)镇规划建设的指导意见》,提出力争在3-5年时间内,规划建设50个国家及省级特色小镇。

什么样的特色小镇更易申报成功?湖北省的特色小镇发展情况如何?呈现出了哪些特色?

入围者的启示:擦亮“千古帝乡”名片

从枣阳火车站向南出发,一路上景观带绿意盎然,宽阔的双向六车道畅通无阻。驾车不过十多分钟,便进入了入围首批中国特色小镇的吴店镇。镇区入口处,“千古帝乡”四个大字赫然悬挂在列。

吴店镇党委书记张少卿告诉《支点》记者,吴店镇之所以能入围首批国家级特色小镇,正是因为擦亮了“千古帝乡”这张名片。

去年8月,在接到住建部启动申报第一批国家级特色小镇的通知后,张少卿等人便着手梳理吴店镇的特色。

思来想去,张少卿认为,“千古帝乡”或许是个突破口。

这是因为,堑暾蚴侵泄历史上“十大明君”之一――东汉开国皇帝刘秀(光武帝)故里、“光武中兴”的发祥地,同时也是九连墩战国古墓群、郭家庙曾国楚墓群所在地,是一个有着2000多年建制史的历史文化古镇,素有“古帝乡”之称。

不仅如此,在申报特色小镇之前,吴店镇就有以刘秀为元素建立的白水寺和无量台2个国家AAA级风景名胜区。

镇区往南行驶约五分钟,便是白水寺风景区。白水寺原名白水禅林,刘秀初期起兵时曾避难于此。从入口处的365个石阶沿路而上,依次有光武帝祠、光武大殿、大雄宝殿、娘娘殿、白水井等多处古建筑物,记载了刘秀在舂陵(吴店镇)起兵以及称帝后治世的故事。

从镇区往北行驶十多分钟,便是无量台风景区。无量台始建于东汉,是后人为纪念刘秀功德而建,这里也是刘秀当年起兵时的点将台和祭天台。2010年,吴店镇投资开发重建无量台风景区,恢复建设了无量台、关公殿、光武殿、祖师殿、观音殿、财神殿等18处建筑景点,记载了以刘秀为代表的东汉儒家文化。

“刘秀是吴店镇独一无二的优势,而且以刘秀品牌为舵手,以帝乡文化为抓手,以名胜古迹建设为推手,我们在文化旅游方面已经取得了一些成效,何不试试呢?”张少卿说,“决定申报后,我们就继续走擦亮 ‘千古帝乡’名片这条路。”

让张少卿没有想到的是,当年10月住建部公布的第一批127个中国特色小镇名单中,吴店镇竟入围了。

“我们能入围,一方面是找到了吴店镇的特色,也就是以‘千古帝乡’的名义来打造文化旅游。”张少卿重申道,“另一方面是我们已经有了基础,不是为了申报而申报,不是凭空去做一些不切实际的事情。”

数据体现了成效。2016年,吴店镇以白水寺风景区、无量台风景区为旅游核心载体,接待游客100多万人次,实现旅游综合收益3亿多元。

不过,张少卿坦言,“千古帝乡”这张名片还有待进一步擦亮。比如,以刘秀为元素的文化创意产业还要推进;九连墩战国古墓群和郭家庙曾国楚墓群景点建设还在开发中……

“要做的事情还很多,”张少卿说,“绝不是仅仅入围国家级特色小镇就够了。”

申报者的应对:玩转“桃花古驿”经济

阳春三月,有片地方一眼望去,连绵数十里桃花盛开,宛若电视剧《三生三世十里桃花》的场景。

这片桃林位于孝感市孝南区杨店镇。它是杨店镇与武汉卓尔文旅集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卓尔文旅”)联合打造的特色小镇――卓尔小镇・桃花驿的组成部分之一。

卓尔文旅旗下卓尔发展(孝感)有限公司策划总监任启方告诉《支点》记者,卓尔小镇・桃花驿已积极开展湖北省第一批省级特色小(城)镇申报工作。

“早在2013年,我们就启动了这个项目,占地面积3万多亩。特色小镇正式提出以后,我们的思路更清晰了。”任启方说,“主要以桃花古驿文化、孝文化为载体,将卓尔小镇・桃花驿打造成以休闲度假为主的国际亲养农旅小镇。”

之所以选择这个定位,与杨店镇以万亩桃花古驿闻名不无关系。杨店镇古名斗山铺,建于唐代。桃树栽培也于此开始,形成十里桃林盛景,并以驿站蜚声荆楚。《孝感县志・斗山驿馆》记载:“通往南北之咽喉,军队换防、外交使节往来,以及粮草运输飞马舟车皆无宁日。”因此,斗山铺得名桃花驿。

如今的杨店镇,是中国四大早蜜桃基地之一,整个镇内绵延着约2万亩桃林,而且品种繁多,有天仙红、满天红、南国红、七仙红等20余种桃树。

此外,杨店镇隶属的孝感市――是我国唯一一个以“孝”命名的地级城市,有“董永卖身葬父”、“黄香扇枕温衾”、“孟宗哭竹生笋”等孝文化故事,孝文化历史深厚。

“驿站留下来的就是住宿文化,孝文化传承下来则讲究人与人、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亲子教育和健康养老是具体表现。”任启方解释说,“我们将把卓尔小镇・桃花驿做成人们休闲度假的一个好去处。”

卓尔小镇・桃花驿确实吸引了不少人的目光。就在刚刚过去不久的“桃花节”上,有近十万人来这里游玩。

《支点》记者在现场看到,这里有一望无际的桃林可供观赏,附近的亲养农乐园正在施工建设,今年6月游客便可体验植树、种菜、摘果、野炊,玩沙滩车和卡丁车等亲养项目。围绕卓尔小镇・桃花驿、长9.7公里的循环道路两旁,还有品茶、书法、钓鱼等不同主题的各类庄园。

“未来,卓尔小镇・桃花驿将是一个集赏花旅游、亲子教育、休闲度假等于一体的特色小镇。”任启方说,“争取3-5年内,成为国家级特色小镇。”

两百相争“特色”:因地制宜就好

无论是已经入围国家级特色小镇的吴店镇,还是正在积极申报湖北省级特色小镇的卓尔小镇・桃花驿,均是湖北省建设特色小镇的一个缩影。

湖北省住建厅村镇处副处长刘铁军告诉《支点》记者,湖北省各个县市建设特色小镇的热情极高,目前已有近200个项目申报省级特色小镇。

“目前已初步选定60多个项目作为特色小镇的创建单位,准备经过一段时间的培育和考核后,从里面最终选定20个项目作为第一批湖北省级特色小镇。”刘铁军说,“如果一些项目达不到考核标准,还有可能从考虑名单中剔除。”

毫无疑问,湖北省的特色小镇建设将迎来一场严格的“淘汰赛”。

特色小镇究竟有无特色,则成了这一大赛能否取胜的一个重要标准。

反观已经入围国家级特色小镇的吴店镇,是以“千古帝乡”为名片,打造文化旅游特色小镇;正在积极申报省级特色小镇的卓尔小镇・桃花驿,是以“桃花古驿”玩转休闲度假特色小镇。

尽管他们都有着一定的特色,却不难发现从本质上来说,他们都在打“文旅牌”。

刘铁军向《支点》记者透露,近200个申报名单中,有100多个项目以旅游建设为主。

何以出现这样的情况?

张少卿表示,不光是湖北省,中西部很多地区,乃至江浙一带不发达的地方,都存在这样的情况。

“这些地方缺乏产业支撑,只有旅游资源,且能做出差异化。”他说,“就算想做别的也做不了。”

在任启方看来,选择以旅游为切入口,还在于旅游能带动人气。当将旅游做出一定成效后,可以顺势而为带动一、二、三产业的融合发展。

他举例说,农业观光采摘能带动当地以桃为代表的农业发展。工业方面,还能延伸桃产品产业链,开发出桃酒、桃花饼、桃胶等产品,从而带动其他产业做出特色。

这样的想法也体现在吴店镇打造特色小镇的思路上:以蔬菜、茶叶、花卉为代表的农业观光游已经启动;以葡萄、草莓等为代表的休闲食品也在加速开发中……

尽管如此,这并非意味着湖北省的特色小镇建设,就没有以其他产业为招牌的特色小镇。

同样是入围第一批国家级特色小镇,被称为“飞行小镇”的荆门市东宝区漳河镇,从上世纪60年代起,逐步建成了中国最大的特种飞行器设计、生产和试飞基地,并拥有能够满足波音737以下通用机型起降需求的漳河通用机场。

近年来,荆门更是加大力度建设飞行器和通用航空器研发制造基地,吸引了中国航空工业集团等11家航空企业落户。目前已形成航空研发制造、航空运营和服务,以及通航培训和航空旅游四大板块,通用航空全产业链初具雏形。

还有更多正在积极建设的――以茶产业为主体的卓尔小镇・羊楼洞,以汽车工业为主体的十堰市丹江口市六里坪镇,以知识产权创业孵化链为主体的武汉岱家山知识产权特色小镇……

“以旅游为主体的特色小镇也好,以工业为主体的特色小镇也好,能与当地资源相匹配就是最好的建设路径。”中国地质大学经济学院区域经济研究所教授邓宏兵对《支点》记者说,“特色小的类型原本就应该多种多样,建设也要因地制宜、分类推进。”

建设仍在路上:政企合作共赢

眼下,对特色小镇的建设者来说,资金是需要攻克的一个难题。

以吴店镇为例,不论是继续深度开发刘秀品牌,还是开发其他名胜古迹旅游景点,需要的资金都不是小数目。

更何况,特色小镇的建设还涉及道路、水电等基础设施建设,以及餐饮、住宿等配套设施建设,投资大且周期长。

“政府财力有限,建设特色小镇需要社会资本参与进来。”张少卿说,“大家达成的共识是政府起搭平台和引导作用,为企业做好建设中的各项服务。投资主体则以企业为主,发挥市场作用。”

在这样的思路下,吴店镇已与武汉旅游发展投资集团有限公司,就深挖刘秀品牌等项目达成初步合作意向,与国家开发银行湖北省分行就基础设施建设达成20亿元的初步融资协议。

卓尔小镇・桃花驿也采取了类似做法,杨店镇采取和卓尔文旅合作共赢的方式,吸引后者计划投资50亿元。

不过,刘铁军也向《支点》记者坦言,并非所有的特色小镇建设者都找到了投资。因此,他目前的主要工作之一便是架起特色小镇与社会资本的沟通桥梁。

在这样的背景下,5月19日,湖北省住建厅邀请国家开发银行湖北省分行、中国建设银行湖北省分行等十几家金融机构,以及联投集团、鄂旅投等几十家大型企业,做了一场政银企对接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