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优发表网

购物车(0)

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期刊投稿 出版社 公文范文 精品范文

心理疾病患者的治疗范文

时间:2023-09-18 17:28:06

序论:在您撰写心理疾病患者的治疗时,参考他人的优秀作品可以开阔视野,小编为您整理的7篇范文,希望这些建议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热情,引导您走向新的创作高度。

心理疾病患者的治疗

第1篇

【关键词】 性传播疾病; 心理治疗; 护理

Psychological care for patients with sexually transmitted diseases

ZHANG Liling

Jianli County People’s Hospital, Jianli 433300, China

【Abstract】 Objectives: To explore on the role of psychological care in the treatment of patients with sexually transmitted diseases (STD). Methods: Doctor and patients should build up mutual trust and dependence. Proper psychological care should be provided in accordance with the patients’ different psychological state, and should combine effectively with physical care. Results: Psychological care to STD patients showed good effects in clinical practice. Conclusion: Psychological state of STD patients should be taken into consideration in providing proper psychological and physical treatment for the patients’ early recovery.

【Key words】 Patients with sexually transmitted disease; Psychological care; Nursing

近些年,随着经济的发展,流动人口的增加,性传播疾病已成为发病率较高的一种疾病。它不仅给患者造成躯体上的痛苦,而且来自社会、家庭等各方面的因素也给患者造成了极大的精神压力。我们性传播疾病诊疗人员若处理不当可能会使患者产生某些心理障碍,甚至产生更为严重的后果。笔者在对性传播疾病患者的治疗及护理过程中注重了解他们的心理状态并进行心理疏导治疗,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1性传播疾病患者主要的不良心理状态

1.1隐讳心理

性传播疾病不同于一般意义上的疾病,由于我国传统文化的影响,多数中国人视为万恶之首,认为性传播疾病多与有关,性传播疾病患者往往羞于以病示人,不愿自己的隐私被别人发现。

1.2负罪心理

目前性传播疾病多数是由不洁所引起的,患者对自己的行为感到愧疚,深感对不起家人,一些人因此而产生负罪感。

1.3恐惧心理

许多性传播疾病患者对性传播疾病本身并不了解,社会上某些宣传过分夸大了性传播疾病的危害,使一些性传播疾病患者担心性传播疾病难以治愈或易复发,担心传染给家人,也担心熟人知道自己的病情后造成身败名裂的后果。

1.4悲观心理

有些性传播疾病病情较顽固,治疗时间较长,还有些患者由于各种原因而致病情复发,长期难以根治,这样会使一些患者产生悲观情绪。

1.5自卑心理

很多性传播疾病患者曾涉足婚外,而社会上也普遍存在对性传播疾病患者的歧视,认为性传播疾病患者道德败坏、下流,使患者觉得被社会遗弃,孤独无助,产生自卑心理。

1.6疑病心理

现在进行性传播疾病体检的人越来越多,其中有一部分人虽经多次检查排除性传播疾病后仍将信将疑,并整日担惊受怕,严重影响了正常的工作和生活。心理专家表示,这类人群很可能是因性传播疾病疑病症所产生的心理作用。

1.7享乐心理

有些人性道德观念淡薄,或追求性享乐,或追求金钱,性生活不检点,过于放纵,与传统的性观念相背离,虽多次染上性传播疾病仍或不止。这些人对目前性传播疾病的流行蔓延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2心理状态对性传播疾病患者治疗的影响

性传播疾病患者的心理状态直接影响到他们的治疗和康复。据国内外多项研究证实,患者长期不良的心理状况会导致患者的免疫力下降,影响到疾病的痊愈,性传播疾病患者在治疗的时候一定要保持一个良好的心态,正确缓解心理压力,要有战胜疾病的信心。

隐讳心理状态使性传播疾病患者不愿意自己的病情被别人知晓,往往心里都很压抑,也不让配偶同时接受治疗,这样会形成双方相互传染的局面。负罪和恐惧心理状态导致患者机体长期处于警觉紧张状态,机体抵抗力下降,不利于性传播疾病患者的康复。悲观和自卑心理状态会导致患者对治疗的依从性下降,有些人对疾病绝望而放弃治疗,部分患者会因此延误了最佳治疗时间。疑病心理状态是一种心理疾病患者心灵敏感脆弱,如处理不当会使其心理状态形成恶性循环,导致心理障碍。而享乐心理状态可使患者沉湎于危险的方式不能自拔,导致反复发生性传播疾病,并在社会上传播。

3对性传播疾病患者的心理治疗

3.1尊重患者的人格

要尊重患者的人格,理解患者的心理处境,不能挖苦和歧视,要持有同情和帮助的态度,帮助患者走出心理误区,消除或减轻患者的不良心理问题,以解除患者不必要的疑虑和恐惧,有利于患者对治疗的配合。

3.2认真倾听患者的倾诉

要认真倾听患者的倾诉,使其缓解压力,排除紧张情绪,增加患者的信任感,并强调要对患者的病情保密,使患者能放心地讲述病史、接受检查,以得到及时,正确的治疗。

3.3帮助患者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

耐心详细地向患者客观正确地讲解其患性传播疾病的情况及注意事项,使患者了解所患疾病以及具体治疗的方法,帮助他们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建立健康的行为方式。

3.4合理治疗

严格按正规的治疗方案进行治疗,做到合理检查、合理诊断、合理治疗,要将社会效益放在首位,不能增加患者的经济负担和心理压力。

3.5做好对患者的健康教育工作

使其掌握一定的自我防护知识,使他们认识到性传播疾病对个人、家庭和社会的危害,自觉抵制放纵思想,杜绝再次感染性传播疾病。

综上所述,我们应在诊疗性传播疾病患者时,要重视他们的心理表现,针对不同的心理状态给以适当的心理疏导,将躯体性治疗和心理治疗有机地结合起来。要在医患之间建立相互信任和依赖的关系,保证各项治疗得到规范执行。事实证明,诊疗人员的暗示疗法也是一种很有效的治疗方法,要使患者相信所患的性传播疾病通过正规治疗是完全可以获得痊愈的,这就要建立在医患关系相互信任和依赖的基础上。其实疾病本身并不可怕,怕的是思虑过多,背上沉重的心理包袱,只有消除了患者不良的心理状况,才有益于患者的早日康复,也有益于患者今后的学习、生活和工作。

参考文献

1 赵生魁,吕恒毅.性病患者的心理状态分析和治疗[J].基层医学论坛,2008,31(14):45.

2 徐美娜,王大光.性病患者的心理分析和心理护理[J].中国社区医师:医学专业,2010,21(25):23-24.

第2篇

关键词:聚焦心理护理模式 心脏再同步化治疗 扩张型心肌疾病 心理衰竭患者 病情转归

扩张型心肌病合并心力衰竭患者主要会出现心脏的双侧心房扩大以及心功能衰退的现象,这种疾病的发病原因是患者感染或者免疫系统缺乏,如果不对其进行及时治疗,病情就会不断加重。而心脏再同步化治疗(CRT)就是在患者的右侧双心腔增加搭建左心室起搏,进而恢复心脏的同步起搏。因为扩张型心肌病合并心力衰竭,其在发病的各个阶段都非常容易出现死亡现象,所以将聚焦心理模式运用在该患者的护理中,可以有效提升临床治疗效果,现报告如下。

资料与方法选取2016-2019年收治扩张型心肌病合并心力衰竭患者80例,随机分为两组,各40例。观察组男24例,女16例;年龄18~60岁。对照组男21例,女19例;年龄19~61岁。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纳入标准:(1)符合我国扩张型心肌病合并心力衰竭的诊断标准;(2)具有清晰的意识;(3)患者及家属均签署知情同意书。

排除标准:(1)精神疾病史;(2)生活难以自理卧床;(3)严重的心脏瓣膜疾病和心房颤动。

方法:⑴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对患者进行定期的疾病知识宣传,叮嘱患者按时用药和合理饮食,主要使用的是抗凝药物和利尿剂,定期对患者进行体质量检测,根据患者的实际情况给予运动指导。⑵观察组在常规护理基础上采用聚焦心理护理模式:(1)心理护理:护理人员要积极地聆听患者和家属的想法和意见,对于他们内心存在的困惑均要详细进行解答,对患者有一个客观评价。对于患者出现的心理负担也要正确评估,通过委婉谦和的语言对患者进行鼓励[1],让其树立解决困难的信心,对自己的病情有足够的了解,让其尝试为了抗战病魔做出努力,对于一些积极的做法也要客观的进行肯定,不可取的措施也要积极地进行指导。(2)积极构建可行的目标:护理人员要按照患者疾病状况制定一个康复护理方案,对患者日常生活进行全面而深入的监管,然后让患者树立其治疗疾病获得康复的强烈期望,然后设定一个具体而可行的目标,并为了这个目标不断进行努力,从一点一滴中增强自己的能力,不断向自己树立的目标靠近。在每次治疗完成以后,护理人员均要适当地对患者进行表扬,对患者的努力进行认可,让患者逐渐看到自己的进步,凸显聚焦护理的意义。(3)对例外进行探查:护理人员要从多方面入手,从暗示性的语言中让患者明白疾病对自己和家人带来的负担和影响,让患者从不良的心理感受中脱离出来,转化思维,减少患者对不幸的消极情绪,将消极情绪转化成面对病魔的勇气,让其获得意外的收获。(4)对护理效果进行反馈:护理人员要想实现护理的目标,就要患者、家属与自己树立共同的目标,每次有一个目标实现就要积极地进行反馈[2],对于患者和家属所作出地努力也要给予肯定,让患者可以积极主动的参与到护理康复治疗和训练中,尽可能地去完成自身既定的目标。然后适当地调整好护理方案。护理人员可以根据每个患者的不同情况,指导患者进行腹式呼吸,适当地进行翻身训练和关节活动。(6)对患者的进步进行评价:护理人员要根据患者的心理健康、生命指标等,对患者进行客观的评价,必要的时候可以指导患者获得一些来自社会的支持,在患者出院以前也要对患者进行安全教育,告诉患者注意事项,让患者谨遵医嘱进行服药,适当进行锻炼,科学的饮食,做好自我保健。

观察指标:比较两组患者心理状态变化及心功能指标水平。利用焦虑自评量表(SAS)和抑郁自评量表(SDS)对两组患者的心理状态进行测评,分数越高,说明患者心理疾病越严重。心功能恢复测评:通过对两组患者的左心室每搏量(SV)、心脏射血分数(LVEF)、心输出量(CO)和心脏指数(CI)检测分析心功能恢复情况。

统计学方法:数据应用spss 18.0软件处理;计量资料以表示,采用t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结果两组患者护理前后心理状态比较:两组护理前SAS评分和SD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护理后SAS评分和SDS评分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护理前后心理状态比较

两组患者护理后心功能指标水平比较:观察组护理后SV、CO、LVEF及CI等心功能指标水平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组患者护理后心功能指标水平比较

讨论扩张型心肌病合并心力衰竭的病程相对较长,是一种慢性疾病,如果不及时进行治疗病情就会不断加重。如果CRT扩张型心肌病合并心力衰竭患者的疾病发作,患者就会出现心律失常、胸闷、心悸以及心脏骤停等现象[3],患者此时会全身不适,甚至产生恐惧、焦虑等情绪,病情发展到严重的阶段甚至会死亡。目前这种病还没有发现有心脏移植之外的有效治疗方法,所以要想使病情得到有效的缓解,就要根据患者病情发展情况采取聚焦护理模式进行干预,进而促进治疗效果的提升。

聚焦心理护理模式就是一种新型的、现代化的护理模式,其可以有效尊重患者的主体地位,激发患者潜能。这种护理模式可以帮助护理人员制定出科学的护理方案,减少患者不良情绪,提高治疗效果,让患者得到家人和朋友的支持,积极鼓励患者加强与病魔斗争的决心,让患者从本质上提高原有的心理健康状态,进而为患者身体功能的恢复与心理健康发展提供有效依据。

血钾是人类肌肉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扩张型心肌病合并心力衰竭患者的危害非常大,严重时可能会导致患者死亡。在扩张型心肌疾病合并心力衰竭患者的治疗护理中,基本所有患者使用的均是一些洋地黄和非洋地黄方面的肌力药物,或者使用抗凝剂和利尿剂,这些药物长期使用就会导致患者出现不良反应,使患者电解质受损。聚焦心理护理模式在使用时,通常会告知患者各种药物的服用禁忌以及会产生的反应,还会定时对患者进行电解质测试,根据患者实际病情及时调整用药[4],定期对患者进行心理疏导和日常生活指导,有效提高患者生活质量和疾病恢复水平,本研究显示,采用聚焦心理护理的解决干预CRT扩张型心肌病合并力衰竭患者的病情转归,可以让观察组SAS和SDS评分均低于对照组。这就说明聚焦心理护理模式可以有效缓解扩张型心肌病合并心力衰竭患者的焦虑和抑郁情绪,具有良好的临床护理价值。

综上所述,对扩张型心肌病患者合并心力衰竭患者的CRT实施聚焦心理护理模式进行干预,可以有效促进患者心理状态的改善,提高患者心功能指标水平。

参考文献

[1]陈美红,金建芬,王咏梅.心脏再同步化治疗扩张型心肌病伴心力衰竭的护理[J].护理与康复,2010(4):43-44.

[2]王刚,李延光,任贻强.扩张型心肌病患者心脏再同步化治疗的新进展[J].中国心血管病研究,2017,15(9):778-782.

第3篇

【关键词】 抑郁;焦虑;老年;冠心病;心律失常;心理治疗

已有研究证明很多冠心病心律失常患者合并心理疾病,而心理疾病对各型冠心病患者的生活质量及预后会造成不良影响〔1~3〕。因此对该类病人进行心理评估,进而对存在心理障碍者进行适当的心理干预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在对老年冠心病心律失常病人进行妥善内科治疗的基础上,进一步进行心理评估,并对仍有焦虑或抑郁症状者进行适当的心理治疗。

1 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根据WHO关于缺血性心脏病的命名和诊断标准,在2006至2008年于吉林大学第一医院干部病房以冠心病心律失常为主要疾病住院的患者中,排除功能性窦性心动过速、过缓及偶发早搏,排除合并其他严重躯体疾病、认知功能障碍及有精神障碍个人史及家族史患者,选择359例为观察对象。男311例,女48例,年龄 60~89〔平均(74.51±3.74)〕岁。

上述患者中无心脏频率及节律异常的Ⅰ度房室传导阻滞、室内传导阻滞(除外完全性三束支阻滞)确定为心律失常组57例;其余为对照组302例。

1.2 研究方法

两组患者均先给予内科治疗,包括对冠心病进行基本治疗,对心律失常进行纠正、控制复发、防治合并症等一系列治疗,从而基本达到心律失常的治疗目的后,用汉密尔顿焦虑量表(HAMA)和抑郁量表(HAMD)进行心理评定〔4〕,HAMA (14项) 评分>14分,确定患者具有焦虑症状;HAMD(17项) 评分>17分确定患者具有抑郁症状。同时具有焦虑及抑郁症状者以相对严重症状为准。将有焦虑及抑郁症状患者确定为心理治疗组,进行心理治疗。治疗1 w后再次用HAMA和HAMD对患者进行心理评定。以心理治疗后HAMA、HAMD的减分率为指标,将疗效分为临床痊愈(减分率>75%)、进步(75%≥减分率>25%)、无效(减分率≤25%)3级。减分率=(治疗前HAMA或HAMD 分数-治疗后分数)/治疗前分数×100%。

1.3 心理治疗方法

1.3.1 认知疗法

多次与病人交谈,细致观察,向病人讲解疾病知识,纠正患者一些错误认识(如多数患者都认为出现心律不齐就会有生命危险,基于此向患者解释不是所有心律失常都有高危险性,既使危险性高的心律失常经过有效治疗,可明显降低危险性,并且焦虑、紧张可加重及诱发疾病发作及使病情加重)。使患者树立积极的人生观,能够达观地对待疾病。鼓励患者积极参加力所能及的老年人集体活动,把注意力从自身疾病上转移到各种有益的文体活动上。

1.3.2 松静疗法

主要做法为患者坐或躺在床上,休息10 min,播放松静语言音乐诱导磁带,每次30 min,每日1次,连续7 d为1个疗程。使患者出现松弛反应,做到肌肉放松,内脏放松,精神心理放松。

1.4 统计学方法

率的比较用χ2检验。

1.5 结果

对照组302例老年患者中,有焦虑症状者104例,有抑郁症状者95例,二者总发病率为66%。心律失常组57例老年患者中,有焦虑症状者7例,抑郁症状者4例,二者总发病率为19%。两组焦虑及抑郁症状发病率有显著性差异(P<0.01)。对心理治疗组210例病人进行治疗后,59例痊愈,100例进步,51例无效,总有效率76%。

2 讨 论

在对照组病人中焦虑及抑郁症状的总发病率为66%,说明在老年冠心病心律失常患者中焦虑或抑郁症状较普遍。其原因考虑为对照组患者中,存在由心律失常引起的不同程度的心悸等自觉症状。尽管症状本身危害不大或已得到控制,但因由于病因及病理改变存在,临床上难以彻底治愈或完全控制不复发,病程呈慢性,有时反复,导致患者产生恐惧和担忧进而出现焦虑和抑郁症状。但在无心脏频率及节律异常的心律失常组中,焦虑或抑郁症状的发病率为19%,明显低于对照组。其原因考虑为心律失常组患者因无心脏频率及节律异常,亦无明显自觉症状及体征,自我感觉病情轻微,心理负担轻,因而焦虑或抑郁症状发病率亦低。心理障碍往往造成躯体疾病的反复或加重〔5,6〕,因此对心律失常合并焦虑或抑郁症状患者进行心理治疗是极其重要的。因操作较为复杂,本研究未对心理评定后有焦虑或抑郁症状患者进行病因诊断。故这些患者中可能包括轻重程度不等的各种心理障碍如焦虑症、抑郁症、疑病症等,也可能存在初次发作心律失常导致的反应性心理障碍。但无论何种病因引起的焦虑或抑郁症状,对其进行积极的心理干预无疑是有益的,可以缩短反应性心理障碍患者不正常心理状态持续时间,防止其向心理疾病方向转化,对原有心理障碍患者也能起到初步的基础治疗作用。本研究有针对性地对心理治疗组患者进行了心理治疗。针对患者对自身疾病有过分担心,进行认知治疗,并在此基础上进行行为疗法,实施放松训练,该组患者经1 w心理治疗后,心理障碍患者明显好转,总有效率达到76%。说明经过一定程度的心理治疗,能够促使患者身心的全面恢复,更有效地提高患者的健康程度和生活质量。对于心理治疗效果欠佳的患者可请心理专科医生进一步诊断和进行心理及药物治疗。

参考文献

1 Friedman M.Type A behavior:a frequently misdiagnosed and rarely treated medical disorder〔J〕.Am Heart J,1988;115(4):9306.

2 Penninx BW,Beekman AT,Honig A,et al.Depression and cardiac mortality:results from a communitybased longitudinal study〔J〕.Arch Gen Psychiatry,2001;58(3):2217.

3 Appels A,Mulder P.Type A behavior and myocardial infarction.A 9.5year followup of a small cohort〔J〕.Int J Cardiol,1985;8(4):46573.

4 王晓慧,孙家华.现代精神医学〔M〕.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2002:71849.

第4篇

【关键词】  胸部疾病;胸腔镜;心理护理

护理心理学是护理学同心理学相结合而成的一门应用性学科,已广泛应用于临床[1]。在医学科学技术飞速发展的今天,人们已日益意识到患者的心理状态对疾病的康复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2]。因此更加注重人的心理因素、环境因素和预防保健。尤其是外科手术患者,良好的情绪、稳定的精神状态、健康的心理对术后恢复、疾病的痊愈起到很大的促进作用。本文通过对我院胸外科胸腔镜手术患者实施了心理护理,取得了良好疗效,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我院胸外科2007年6月至2009年6月的180例胸腔镜手术患者,既往均无精神病、神经和内分泌紊乱、心血管疾病史及手术史。按随机数字量表将观察对象分为干预组和对照组,每组90例。干预组男53例,女37例;年龄18~72岁,平均年龄42岁;农民28例,普通工人26例,公务员20例,教师13例,学生3例;文化程度专科及以上49例,中学38例,小学3例;对照组男52例,女38例;年龄19~71岁,平均年龄41岁。普通工人27例,教师14例,农民29例,公务员18例,学生2例;文化程度专科及以上48例,中学40例,小学2例;2组性别比、年龄及文化程度等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方法 2组均于入院后即在护理人员的指导和帮助下填写焦虑自评量表(sas)和抑郁自评量表(sds)记分做基值[3],对照组实行常规护理,干预组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实施医学心理干预,2组分别于术前晚及出院前1 d进行sas、sds评估和血压、心率的测量。待自评结束后,分别将sas、sds中的20个项目各项分数相加,即得到粗分,然后通过公式转换:y=in+(1.25x),即以粗分乘以1.25后,取其整数部分为标准分(indexscor,y)[3]。

1.3 术前心理护理 改善护患关系,作好术前心理指导。护理人员在与患者的接触过程中,必须诚恳地对患者的处境表示理解和同情,取得患者真正的信任,认真负责,耐心细致地与患者进行心灵的沟通。真正了解患者的心理所需,在此基础上,有针对性地对患者进行心理指导,向患者适当解释病情、手术目的、先进性、注意事项、麻醉方式以及手术可能感到的不适和术后的各种必要的引流管和费用所需及其价值等,使其获得心理上的安全感,做好迎接手术的准备。总之,通过术前与患者沟通,使其者在心理上能够对手术和手术带来的种种问题有正确的认识和充分的准备,故而能较好的适应手术和手术后各种情况[4]。护理人员要做好家属思想工作,告诉他们要鼓励患者配合手术。为了不给患者增加思想负担,一定嘱其家属不要把不应该让患者知道的事情流露出来,以免给患者增加忧虑。手术患者术前一夜常感到恐惧与不安,夜间不能入睡。还有些患者对手术期望过高,可能过分地应用“否认”机制对付手术的恐惧,而表面上显得异常平静。与患者面对面进行心理沟通,告知患者从进入手术室到离开手术室的大体过程,手术部位,注意事项等。询问患者的不安和担心的事情,给予其适当激励的语言。必要时适当应用药物,对手术前情绪紧张、烦躁的患者可适当应用镇静剂,稳定情绪,以便使患者有良好的体力迎接手术。

1.4 术后心理护理 (1)术后患者最迫切的心理需要是减轻疼痛,护理人员应理解患者心情,因人而异的对患者施以不同的心理干预,严禁程序化的说教,及时解除他们的痛苦和不适。(2)稳定患者情绪,及时给予心理援助。术后应及时体察患者的心理需要和生理需要,尽量给予满足。对于患者提出的问题,在治疗允许的情况下应给予科学的解释,消除一些不必要的疑虑。对术后形成躯体缺陷者, 应给予心理疏导, 尽可能减轻其焦虑、悲观情绪,鼓励患者不要自卑,要勇敢地面对人生。(3)增加患者的安全感。术后患者非常重视维护自己已有的治疗成效,极力避免出现新的意外。护理人员在各项工作中应认真、细致、周到,以取得患者的信任,满足患者需要安全的心理。特别是重大手术后出现并发症时,患者更需要安全感。

1.5 统计学分析 计量资料以±s表示,采用u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组患者入院时sas、sds以及收缩压、舒张压、心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干预组sas、sds较对照组明显下降;术前晚收缩压、心率较对照组明显下降(p<0.0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而在出院前1 d监测,恢复到入院时水平,2组与入院时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2组间差异亦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3 讨论

手术作为对患者的创伤性治疗,术前会使其产生焦虑、恐惧情绪。手术本身是一种严重的心理生理应激,加之患者对自表1 2组各时段各项指标比较

我疾病有关状况、手术和麻醉医师的技术、将要实施的手术及其经过不了解,担心麻醉或手术发生意外及术后并发症,害怕手术疼痛,从而产生对手术的顾虑和恐惧。心理上的应激会直接影响患者的生理活动,其中以交感神经肾上腺髓质兴奋和下丘脑垂体肾上腺皮质分泌增多(血压升高、心率加快等)为主要表现[5],以致术前产生焦虑性高血压、心率和行为异常,严重影响围手术期的准备、处理和术后康复。本文结果表明患者经心理干预后的焦虑、抑郁水平明显低于对照组,术前心率、收缩压明显低于对照组,出院时基本恢复到入院时水平,显示心理干预措施能有效改善患者的心理状态,及时调整其不良心态,使其能以良好的心理素质、健康的心理状态和平稳的生命体征迎接手术,提高手术耐受力,促进术后的康复。提示护理人员应术前采取个性化、积极、有效的心理干预,对其实行系统的、连续的整体护理,增强患者战胜疾病的信心,提高他们对医护人员的依从性。在工作中护理人员应常与患者交流,耐心倾听他们对疾病的痛苦与烦恼的诉说,给患者安慰、支持和疏导,满足其心理需要,鼓励他们建立战胜疾病的信心。并了解其家庭、社会背景,通过与患者单位、家庭的沟通,争取他们对患者的支持,因为良好的社会支持是一个很好的缓冲系统,能解决负性生活事件对抑郁症的影响[6]。

在手术的护理过程中,对患者实施一系列有计划有步骤的护理干预,可以更好地掌握患者的心理变化特点,充分发挥个人主观能动性,从而缓解患者对手术的不安与恐惧心理,保持最佳的心理状态,更好地配合手术。术后巡视患者,了解其的康复情况,给予心理支持并告知相关的保健知识。术前术后的心理护理干预充分体现了对患者的重视、理解和尊重,给患者最大程度的关怀,搞好护患关系,这样不仅能够预防和减少医疗纠纷,更能体现“以人为本”的护理理念,使护理工作更具人性化。

【参考文献】

   1 戴晓阳,佟术艳主编.护理心理学. 第1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9.119122.

2 孙香珍. 谈手术患者术前术后访视的心理护理.齐齐哈尔医学院学报2007,28:116.

3 汪向东,王希林,马弘主编.心理卫生评定量表.第1版.北京:中国心理卫生杂志社,1999.3135.

4 张树森主编.护理心理学. 第1版.北京: 人民卫生出版社,2000.9497.

第5篇

[中图分类号] R59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2-4062(2017)04(b)-0152-02

[Abstract] Objective To study the dieting treatment and nursing effect of patients with diabetes and coronary heart disease. Methods 130 cases of patients with diabetes and coronary heart disease treated in our hospital from January 2014 to January 2016 were selected and randomly divided into two groups, the control group adopted the treatment according to the doctors’ signs, while the observation group added the dieting treatment and nursing on the basis of the control group, after 30d treatment, the clinical body signs and treatment effect of the two groups were observed. Results The fasting blood glucose, 2 h postprandial blood glucose and angina symptoms in the observation group were better than those in the control group, and the differences were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P

[Key words] Diabetes; Coronary heart disease; Dieting treatment; Nursing

糖尿病是?R床常见的一种疾病,临床中患者多会伴有不同程度的心血管方面疾病[1]。为了糖尿病合并冠心病病人的饮食治疗及护理效果,笔者选取该院2014年1月―2016年1月的130例糖尿病合并冠心病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进行临床疗效观察,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该院2014年1月―2016年1月的130例糖尿病合并冠心病患者,所有患者均符合 2 型糖尿病与冠心病诊断标准。将所有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观察组65例,男性患者34例,女性患者31例,患者年龄(68.13±11.12)岁,糖尿病病程(7.8±3.6)年,冠心病病程5.6±4.9)年;对照组65例,男性患者28例,女性患者37例,患者年龄(67.23±11.42)岁,糖尿病病程(8.1±4.3)年,冠心病病程(5.9±6.7)年,两组患者一般情况(年龄、性别、病程等),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方法

对照组患者遵医嘱进行治疗,观察组患者在遵医嘱治疗的基础上增加饮食治疗与护理,治疗30 d后,观察两组患者的临床体征与治疗效果。饮食治疗[2-3]包括:糖类、蛋白质、脂肪、无机盐、微量元素、维生素、膳食纤维等。

1.3 疗效评定标??

根据患者症状及体征制定疗效标准:显效: 患者临床病症消失,空腹血糖11.1 mmol/L。总有效率=(显效+有效)/总数×100%

1.4 统计方法

计量数据采用SPSS 17.0 统计学软件进行分析。计数资料以[n(%)]表示,采用χ2检验,计量资料以(x±s)表示,采用t检验。P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临床症状比较

观察组患者的空腹血糖、餐后两小时血糖、心绞痛症状好于对照组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2.2 两组患者总有效率比较

观察组患者65例,其中显效28例,有效34例,无效3例;总有效率为95.39%,对照组患者65例,其中显效17例,有效35例,无效13例,总有效率80.00%。两组患者总有效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3 讨论

糖尿病合并冠心病在临床上是常见的合并疾病,其治疗过程繁琐复杂,时间长。饮食治疗及护理作为患者的治疗方式是最基本的方式[4]。应根据患者的自身情况制定个性化的膳食食谱,同时应该加强患者的自我意识并且加强饮食治疗中的的护理。该研究探讨了糖尿病合并冠心病病人的饮食治疗及护理效果,研究结果发现观察组患者的空腹血糖、餐后两小时血糖、心绞痛症状好于对照组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第6篇

【关键词】 冠心病;糖尿病;饮食治疗;护理

doi:10.3969/j.issn.1004-7484(s).2013.09.574 文章编号:1004-7484(2013)-09-5256-02

在2005年美国的心脏学会(AHA)已经提到关于“糖尿病是心血管疾病”的临床的新医学论点,美国而在成人的健康教育—胆固醇计划中指出冠心病的危症首领为糖尿病,患者自身患有糖尿病之后,导致发生心血管疾病的危险性更加增加风险[1]。大量关于糖尿病的资料文献证明,能够控制糖尿病发生的危险因素是预防冠心病的方法之一。特别对于血压的控制、脂代谢降低紊乱对冠心病的控制和治疗可能要远远超过血糖控制的效果。临床中对患者的饮食习惯以及生活方式的改变是治疗冠心病和糖尿病的共同有效的手段之一。马骏等[2]在102例2型糖尿病合并冠心病病例的调查研究中已经充分证明饮食的种类因素对于疾病的发生更为重要。对于饮食治疗主要的目的是根据降糖药物使机体血糖维持在正常水平、体重降至正常,血脂恢复标准水平,从而控制高血压,这些因素都用能够对冠心病的治疗提高有利的基础[3]。而对总热量的控制和合理分配最重要,主要包括蛋白质、糖类以及脂肪的正确比例是饮食治疗的关键措施[4]。

1 对机体的总热量的控制能降低胆固醇及血压导致有效控制血糖

高血压、血脂异常、肥胖以及血糖代谢紊乱均为心血管的高危因素。临床中对于体重指数的判断极为重要,我国有关糖尿病人群中调查证实,当人体的BMI≥23Kg/m2,机体冠心病合并糖尿病发生机率已经发生危险。体重的控制对于糖尿病患者来讲,尤其是对于2型糖尿病的患者来讲,能够使体重下降往往也能导致血压以及胆固醇水平发生下降的趋势,继而使血糖得到有效的控制。有关文献表明[5]在糖尿病患者关于饮食治疗中如出现体重下降5%-10%就能够对血糖有效地控制同时减少出现2型糖尿病的相关并发症的发生,提高临床治疗效果。降低患者的体重核心是减少机体内的多余脂肪,其中以总热量以及减少脂肪摄入量来实现体重降低的目标。对于饮食治疗按患者体质加之配合运动疗法(冠心病患者要根据自身心功能级别而进行调整)。有关的实践证明:辅以运动疗法能够使血脂中的三酰甘油以及低密度脂蛋白明显的降低继而使血糖得到控制,注意在进行饮食治疗时也要保证机体的每日营养需求。

2 三大营养物质的合理比例,能够使血脂及血糖更好的得到控制

2.1 糖 有关新的观点报道[6],在摄入的总热量不变的情况下,高糖类的饮食对于患者来讲,可以占总热量的60%-65%以上为最佳状态,此时含糖量不仅使葡萄糖耐量能够得到改善,而且发生机体的胰岛素的需要量会不断的增加。高糖类的食物对于胰岛素的敏感性增高,尤其对于机体的内源或外源性胰岛素的表现更为明显。机体的糖类所占的热卡比例取决于对限制脂肪以及蛋白质的食物要求,患者对蛋白质以及脂肪的严格限制总摄入量时糖类的热卡比例一般情况是较高的,反之则热卡比例较低,但临床并没有设定限制的范围[7]。有关资料证明[8]牛奶以及水果比淀粉类食物能够对升高血糖有最低限的效应,但机体果糖以及蔗糖摄入更多时可能对降低血脂产生不利的影响[9]。临床糖尿病患者可以通过食用甜味剂来满足患者对甜食的需要,从而减少真正对糖的需求。

2.2 脂肪 冠心病合并糖尿病的患者提倡食用多不饱和脂肪酸(PUFA),有利于改善机体对于胰岛素的抵抗,增加对胰岛素的吸收,从而使餐后血糖降低;使糖尿病患者的脂肪代谢降低,能够有效的预防冠心病的发生和发展,能使血脂和脂蛋白降低,导致血液中的血小板的聚集量降低,细胞膜增加流动性最终使血压降低[10]。植物油内富含不饱和脂肪酸,平时食用的大豆油以及花生油中都含有。饮食中不断的加大胆固醇摄入量会导致升高血胆固醇水平,因此使冠心病的危险性发生明显的增加[11]。目前只有动物性食物中富含有胆固醇,而在植物性的食物中一般不含胆固醇,而食用含有植物固醇的食物可以对胆固醇的吸收产生明显的影响,最终使血胆固醇发生降低。对于冠心病患者控制中胆固醇的摄入量,最主要是对动物性食物限制摄入量,注意进食含胆固醇食物的食物总量。一般患者每天小于300mg胆固醇摄入量。对于已经为高胆固醇血症的患者应严格限制在200mg/d。

2.3 蛋白质 对于冠心病患者的蛋白质摄入要求主要是对于优质的植物蛋白质所言,可以明显的降低疾病的病死率。在植物性蛋白中有丰富的纤维素,能够使三酰甘油以及血脂胆固醇明显降低,对于动脉粥样硬化有预防的作用[12]。每日摄入动物蛋白质的含量应占总蛋白质量的1/3,使必需氨基酸能够达到机体的供给。对于黄润生等[13]证明,高蛋白质长期饮食会导致肾小球的滤过压不断增高,机体易患糖尿病肾病的可能。低蛋白食物的饮食习惯可明显降低糖尿病和非糖尿病肾病的并发症发生率,能够使糖尿病肾病的发生危险性降低。目前ADA对于冠心病合并糖尿病的患者总蛋白质摄入量提出要达到总能量的10%-20%即可[14]。

3 其他营养素的食用有效的控制血脂及血糖

3.1 无机盐 冠心病合并糖尿病的患者饮食中要注意应严格控制食盐的摄入量,每天少于6g为宜。碘抑制胆固醇的吸收,对动脉壁沉着的胆固醇能够产生清除作用,并能清除钙盐在血管壁上的沉积,对于动脉粥样硬化发生因素明显降低。食物中的钙以及镁离子能够对心肌离子的平衡起到维持的作用,当机体内缺乏镁离子时,机体的糖份利用率会发生降低,导致增加胰岛素需要量使机体发生脂代谢紊乱,因此易发生动脉粥样硬化症状[15]。

3.2 膳食纤维 黄振国研究发现[16]增加机体对胰岛素的敏感性,并能有效的利于葡萄糖吸收,可以降低血中三酰甘油的水平,降低心血管病的发病率。

4 饮食护理是有效控制血糖和血压水平的重要手段

护理工作中关于糖尿病患者了解饮食治疗是重要手段,对于饮食治疗中的错误想法及时纠正,制定相关的饮食计划,使机体的代谢在正常的状态下,能对糖尿病并发冠心病的发生和发展进行良好的控制。根据个人的生活习惯、体重以及日常的劳动强度设定有效的饮食计划。做到少量多餐,三餐定时定量的原则。范丽凤等人[17]报道,证明出使用食物模型教具实施个体化教育干预后,患者对食物的重量、容量以及体积大小的实物认识的评分明显较教育前有所提高,对饮食控制以及管理带来有利的作用。

5 小结

对于冠心病合并糖尿病提倡健康的膳食模式,有效地预防各类并发症的发生,从而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将在今后的护理和治疗之中更加完善。饮食护理的目的主要是协助降糖药物维持血糖在正常水平和标准体重,降低血脂水平,能够预防冠心病的多重并发症的发生。在医学界提倡健康的膳食模式的进展和方向,能够为冠心病合并糖尿病的患者更好的康复,从而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参考文献

[1] 吴立.2型糖尿病合并冠心病临床分析[J].山西医药护理杂志,2009,5(12).

[2] 马骏,吴显忠,王正伦,等.膳食因素与2型糖尿病继发冠心病关系的研究[J].中国公共卫生,1998,14(9):525.

[3] 惠芳.糖尿病病人个体化饮食管理150例[J].现代实用护理杂志,2011,19(1).

[4] 逄力男.2型糖尿病并冠心病病人的饮食治疗与评价[J].辽宁实用糖尿病杂志,2001,9(4):68.

[5] 宋晓燕.糖尿病饮食管理的最新观点[J].国际护理学杂志,2011,2(11).

[6] 冲利糖尿病的饮食治疗[J].实用糖尿病杂志,2011,10(4):54.

[7] 栾秀香.个体化饮食教育对糖尿病病人的干预效应[J].护理杂志,2009,1(22).

[8] 张爱珍.糖尿病营养治疗进展[J].预防护理医学,2010,1(16).

[9] 周逸丹.糖尿病饮食治疗现状[J].现代护理杂志,2011,2(35).

[10] 高建梅.膳食营养与2型糖尿病[J].国外医学卫生学分册,2009,(6).

[11] 刘宏.1例老年糖尿病合并高血压慢性心功能不全病人行白内障手术的护理[J].护理研究,2010,1(6).

[12] 潘雪梅.冠心病危险因子探讨及预防进展[J].实用护理杂志,2009,1(19).

[13] 刘凤勤.论糖尿病的饮食治疗[J].华北护理杂志,2010,6(12).

[14] 朱大权.糖尿病病人的饮食治疗[J].家庭护士,2008,6(5A):1161.

[15] 徐甲芬,欧凤荣,田艳萍.维生素与无机盐复合制剂改善糖尿病病人末梢神经炎、植物神经功能紊乱的疗效分析[J].中国临床康复,2002,6(7):1055.

第7篇

关键词:小儿心血管疾病;综合治疗;临床分析

近几年发现,小儿心血管疾病的发生率不断增加。在我国,心血管疾病是所有疾病中发病率和致死率最高的一类疾病,也是威胁着人类生命健康的最常见的一种临床病症[1]。因此,本文选取2012年10月~2013年3月我院心血管内科收治的50例例患有心血管疾病的儿童,并对上述患者的综合治疗开展的情况进行回顾分析,获得了较好的治疗成果,现详细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从2012年10月~2013年3月我院心血管内科收治的患有心血管系统疾病的患儿中选出50例作为观察对象。所选取的患者均符合下列条件:(1)上述患者的年龄均在5岁到10岁岁之间,其中男性29例,女性21例;(2)疾病类型:心力衰竭10例,心肌梗死21例,心律失常9例,冠心病10例;(3)所有患者家属均签署知情协议书。

1.2 方法

对本研究中所选取的50例心血管疾病患儿开展综合治疗,主要分为对症药物治疗、手术治疗以及健康宣教三个方面内容[2]。

第一,对症药物治疗。对不同病症的患者采取对症药物治疗,同时应严密监测患者的生命体征及病情变化情况。在应用抗心律失常药物如洋地黄等药物时,若发现病情变化应及时停药并进行相关处理。

第二,手术治疗。对药物治疗无效或病情危急的患者,及时采取手术治疗方法,并根据患者的病情与耐受程度制定针对性的手术方案。

第三,健康宣教。对患者进行健康宣教,告知患者及其家属在治疗期间的相关注意事项以及与疾病的防治与预后相关的知识,同时做好饮食方面的宣教。嘱咐患者在用药期间的注意内容,如发现心律失常等现象应及时告知医护人员[3]。告知患者饮食与心血管疾病的密切关系,嘱咐其进清淡不油腻的饮食,并戒烟戒酒,忌刺激性食物。另外,对出院患者也应进行相关指导工作,在发现病情变化时应及时就医。

1.3 判定指标

选择患者的病情变化情况作为判定指标,从患者体征减轻程度以及临床辅助检查结果的变化情况来分级,可分为有显著效果、一般有效和无效三种等级[4]。有显著效果:患者体征明显减轻且临床辅助检查结果提示有明显好转;一般有效:患者体征与临床辅助检查结果均提示有一定程度好转;无效:患者体征无明显变化或出现恶化,且临床辅助检查结果提示无好转。

1.4 统计学分析

根据所选取的50例患儿的治疗情况,对比上述患者治疗前后病情恢复情况,采用SPSS13.0统计软件对所得到的数据进行分析处理,采用X2和t值进行检验,对比治疗前后患者病情变化情况,具有差异性,则统计学有意义(P

2. 结果

经过一个疗程的治疗后,所选取的50例患儿病情变化情况与治疗前有着显著的区别,详细情况见表一。

根据上表所述,所选取的50例心血管疾病患者在接受综合治疗之后,病情变化情况与治疗前有显著差异,统计学有意义(P

3. 讨论

小儿心血管疾病是循环系统疾病的别称,在临床上,通常是指发生在心脏及供血循环系统中的一类病变的总称,包括发生在心脏和血管(动脉血管、静脉血管及微细血管)中的任何机急性或慢性疾病。这类疾病的病因一般与动脉硬化有关,通常表现为局部缺血、缺氧而引起的疼痛或功能障碍,在针对这些疾病的治疗方面,大多拥有较为类似的治疗手段。

综合治疗是指根据患者的具体患病情况和病情的发展趋势,如具体情况、病理类型、病变范围以及病理分期等,而制定的合理、高效、安全可行的一系列现代化治疗手段[5]。在临床上应用综合治疗法对心血管疾病开展治疗,能够有效的提高这类疾病的治愈率和预后恢复率,同时,在延长患者的生命以及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等方面也有着正面的影响和促进作用。心血管疾病的综合治疗方法主要包括了药物治疗、手术治疗以及健康宣教等三个层面的内容,通过对本研究中的50例小儿心血管疾病患者开展综合治疗法的治疗方法和疗效进行全面的分析探讨,发现这种方法对心血管疾病患者的病情治疗与恢复方面有着显著的疗效,值得在临床上广泛的推广和应用。

参考文献:

[1]吕宗霞,徐文利. 心血管内科临床护理工作的风险分析与对策[J]. 中国保健营养,2013,08:1856.

[2]黄帮华. 心血管内科临床药师工作的特点及切入点[A]. 中国医院协会药事管理专业委员会.2010年临床药学学术年会暨第六届临床药师论坛论文集[C].中国医院协会药事管理专业委员会:,2010:5.

[3]薛华. 论心血管内科的临床用药常见问题及合理用药分析[J]. 中国医药指南,2013,19:265-2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