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9-18 17:28:01
序论:在您撰写精神年龄和心理年龄的区别时,参考他人的优秀作品可以开阔视野,小编为您整理的7篇范文,希望这些建议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热情,引导您走向新的创作高度。
关键词:幼儿园 小学音乐 教学
下文主要讲述了幼儿园音乐教学、小学音乐教学以及小学音乐教学与幼儿园的区别。
一、幼儿园音乐教学
(一)幼儿园教学的老师方面
(1)幼儿园老师教学生唱歌时一般是自己唱为主,教师认为只要自己的腔调不出现错误,学生跟着自己学习唱歌就可以了,但是往往老师能够唱出来的歌学生跟不上或者唱不出来。学唱和教唱都是需要技巧和手段的,教师在教学时,要学生注意自己的坐姿,在学唱的过程中,学生的精神和神经也不要一直处于紧张状态,要注意放松,但是也一定要注意控制,饱满的精神、丰富的表情和正确的坐姿都是可以给人良好的印象和轻松愉快的感觉。
(2)教师在教授学生音乐时,喜欢将手背在自己身体的后面,面无表情,好像是在做机械运动,这样子容易让学生劳累,而且也会对音乐产生倦怠的情绪,教师应该先摆正自己的姿态,两手要在裤缝间自然下垂的状态,不要让学生感到困惑和无力,要让学生感受到音乐是有感觉的,要与音乐的情感产生共鸣,要包含丰富的表情和肢体语言,让学生自己去感知音乐的价值。
(二)幼儿园教学的学生方面
幼儿园的学生因为年龄的限制,自己感知音乐情感带来的喜悦很难,幼儿的心智还不成熟,幼儿在心理上还是依赖老师多一点的,很注意老师的肢体语言和表情,在老师教授的过程中,很容易就能够模仿老师的肢体语言和表情,老师对幼儿的关注对学生来讲是非常受用的,幼儿很希望老师关注自己,喜欢老师的赞美和接近。
(三)幼儿园教学方法和手段
幼儿园的教学方法和手段是比较简单的,就是将教师自身摆在学生年龄的位置上,将自己的心智儿童化,教师在进行音乐教学时,要注意和学生保持亲近,要注意和学生的交流和沟通,在幼儿园,音乐教学时,学生与老师之间的沟通是非常特殊的,老师要有活泼的语言、幼稚与睿智并重的眼神以及较为夸张的肢体动作等,这样在音乐教学中,可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学生对教师充满依赖感和亲切感,就会在学习中,很自然地和老师交流和沟通,这样幼儿园的音乐教学就会特别的容易和轻松,音乐教学效果和质量也很明显,学生对音乐产生兴趣,也就对学习有了很浓厚的欲望。
二、小学音乐教学
(一)小学音乐教学中老师方面
小学音乐教学的老师一般都认为小学生能够学会几首简单的励志歌曲就足够,但其实,小学音乐教学对塑造小学生的性格和心理是非常重要的,小学音乐教师在进行音乐教学时,已经不能仅仅只是注重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还要注意开发学生的智力、知识和兴趣,小学音乐教学能够发散学生的思维,教师在进行小学音乐教学时要注重学生的性格培养、学生的思维模式形成、学生的智力培养等等。
(二)小学音乐教学中学生方面
小学生的心智已经渐进半成熟,有的已经形成自己独特的思想,思想和意识还有行为习惯上都已经渐渐地走向独立,小学音乐要符合小学生自身的心理和生理特点和优势,音乐歌曲的选择上也要符合小学生的心理年龄特点,在小学时代,学生生活和学习的环境对学生的一生来讲,非常重要,而且最主要的是小学音乐教学对学生的性格形成和思想道德的形成有很重要的影响,积极向上的歌曲能够帮助学生树立积极向上、乐观的人生态度,小学音乐教学能够帮助学生开发智力和养成良好的性格和品质。
(三)小学音乐教学方法和手段
小学音乐教学方法和手段不应该局限在老师唱一句,学生学一句的状态,音乐教学方法和手段重在培养学生对音乐的兴趣,对人生积极向上的态度,教学方法要因材施教、因人而异,创新的教学方法和手段,可以培养学生创新思维和创新精神,音乐的乐律和乐章还有乐谱对于小学生来讲是比较陌生的,而且没有太大的吸引力,学生看音乐五线谱就像在看鬼画符,这很正常,学生的审美想象力和审美情感能够通过小学音乐反映出来,音乐教育的宗旨和理念就是为了学生能够健康地成长,教学方法和手段要保障音乐课堂的生动、有趣和形象,小学音乐教学方法和手段要重视引导学生自主学习,还要重视学生与老师之间的默契和互动,要注重学生对音乐和生活的欣赏。
三、幼儿园音乐教学与小学音乐教学的区别
(一)在学生角度看幼儿园与小学音乐教学的区别
首先,幼儿园的幼儿与小学生因为年龄的因素,智力发展和性格形成都存在差异,幼儿园的音乐教学重在愉悦幼儿,音乐对于幼儿来讲,是生活状态中的一种表现,是一种生活方式,而小学音乐教学中对小学生的影响比较大,小学音乐重在培养小学生的兴趣、爱好,还注重小学生思维的发散和养成良好的性格,音乐教学对小学生的影响要比幼儿园的幼儿要大。
(二)在老师角度看幼儿园与小学音乐教学的区别
幼儿园的老师在教授音乐时不注重五线谱只重视声调,只要老师的发音标准,幼儿的音乐教学就是成功的,但是小学音乐老师还注重学生对音色、五线谱及乐谱的培养,小学音乐教师的教学目标要比幼儿音乐教师的教学目标大。
(三)从教学手段和方法角度看幼儿园与小学音乐教学
幼儿园的教学手段和方法的目的就是为了愉悦幼儿的心情,使幼儿能够健康、快乐地成长,能够在音乐中体会到生活的美好。但是小学音乐教学更加注重音乐教学的全面性及广泛性。在教学中不但注重兴趣的培养及性格的形成,同时还注重音乐知识和社会实践的有机结合,从而使音乐教学得以升华。小学音乐教学还重视小学生思维的发散,因此小学音乐教学手段和方法较之幼儿园要复杂、多样化、创新化。
结束语:
通过上文的讲述,我们了解了小学音乐教学与幼儿园的差别,在音乐教学中,要重视这些差异,学生才能更好地接受音乐教学教育,才能更健康地成长。
参考文献:
[1]文/梁 霞.江苏省南京市江宁区清水亭学校.搞好小学音乐教学的几点思考.教学实践.新课程小学.2012年4月18日.
[2]冯莉莉.江苏省南通市如东县掘港小学.小学音乐教学的探索.教学反思.2011.11.01
[3]迁安.迁安市夏官营镇中心学校.河北.小学音乐教学之我见.艺术教学.周刊.2012年第5期(总第147期)
关键词:跨文化交际;文化背景;个性
一、从理论上看文化背景对个性的影响
众所周知,语言与说该语言社团所具有的特征有着自然的联系1,从这一社团成员所使用的语言中,我们可以得出一个人的勇气、自豪感、社会在他心目中的重要性和历史的延续性。因而,语言与个性有联系。而语言又是文化的载体,个性特征与其文化背景有着密切的联系。在跨文化交际中,不同文化背景下的个性影响着交际。首先,用以下几个定义与范畴以及他们之间的关系从理论上来阐述文化环境对个性的影响。
1. 文化
狭义文化指社会意识形态,可指教育、哲学、文学、艺术得便感反复面的精神财富;广义的文化可指人类社会历史时间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可指人们的整个生活方式2。
2. 交际文化
交际文化,指的是那种两个文化背景不同的人进行交际时,直接影响信息准确传递(即引起偏误或误解)的语言和非语言的文化因素3。
3. 个性
西方心理学界对个性下的定义的趋向是:第一,把个性当成内部的比较稳定的心理结构和过程。第二,人的经验的组织。第三,对环境的行动和反应4。
我国心理学界对个性下的综合性的定义是:个性是一个人的整体精神面貌,指一个人和另一个人区别开来的独特的整体的特征,它是个体的心理倾向性,心理过程特点以及经常出现的稳定的心理特征的总和,它是一种多层次的有机综合的心理结构5。
4. 个性心理特征
是指个体身上经常地、稳定地表现出来的心理特点,主要包括能力、气质和性格,其中以性格为核心6。
从以上定义可看出,个性是一种外部环境与内心世界相互作用的产物。因而,一个人内在的气质和性格与其外部的文化环境有着密切的联系。
二、不同文化背景下的个性表现
以上从理论的角度解释个性与文化背景的关系,下面从实例看文化背景对个性的影响。
1. 关于“partner”的故事
一位年轻的外籍女教师曾让我把一盒巧克力送给一位女生,说表示道歉。原来事情是这样的,在上课时,这位外教问这位女生:have you a partner ? 没想到这女生便哭了起来,外教感到十分诧异。
这件事之所以成这样,除了语言因素外,主要是由于不同的文化背景所引起的。一方面,这女生对“partner ”的理解为“配偶”、“同居者”,再者,她性格内向、腼腆,自然就哭了。其实,外教是问她是否有练习对话的 “伙伴”、“搭档”。从语境的角度分析,出现此误解似乎不应该,但是从跨文化交际的角度分析,无论理解成“同居者”还是 “伙伴”、“搭档”,如果这女生对西方文化背景具备一定的知识,那就是在英美等西方国家,大学生是可以有,甚至可以结婚的,那也就不足为奇,不觉得被侮辱了。因而,“文化是一个民族区别于另一个民族的综合特征”7。在交际时,一种文化不同于另一种文化时,可能会产生碰撞、摩擦、冲突等。不同的文化现状意味着不同的风俗习惯、不同的行为准则8。另一方面,从个性看这件事,如果这女生不是采取哭的方式,而是勇敢地站起来,说明情况,那不是一堂很好的交流课了吗?在中国传统的教育中,还有着浓烈的“唯命是从”、“师道尊严”的色彩。
2. 关于“i’m nota child.”的故事
我曾经在英国爱丁堡作访问学者,春节前夕,我应邀为一些英籍华人、中国留学生的孩子编排一个传统的中国儿童舞蹈。我欣然答应。但没想到,编排的第二天,我就自动“投降”了。第一天,我将构思介绍了一下。没想到当我示范了几个具有中国少年儿童典型的动作后,他们大声齐呼:“no. i’m nota child.”, 我先是一愣,这是我想不到的答案,但我并没有放弃,于是我一边解释, 一边抓着一个女孩的头发,梳成两个牛角辫,对她说:“i’ll do your hair like this and you’ll really look like a lovely traditional chinese girl.”更没想到的是,这次的抗议更大:“no. i’ll never do that . it looks stupid.”
三、原因分析:
1. “香蕉”解释法
当我面对两个“no”以后,我才清醒过来:他们是典型的“香蕉”——外黄里白:皮肤是黄的,但是审美观已深受西方文化的影响。
2. 个人本位主义:
西方文化其中一个鲜明的特点就是个人本位主义,是一种个体文化。而中国汉文化重人伦本位,是一种群体文化。象“少数服从多数,个人服从集体”,都是人伦本位文化的体现。为了春节联欢晚会这个集体的利益,我让你做这个动作,你就得做,我让你把发型梳成这样,你就得梳,但在跨文化交际中,面对一群生长在异国他乡的中国儿童,却不能这样。西方文化突出的是自我,是个体文化的表现,要考虑我个人的意愿。
3. 生理年龄与心理年龄:
在西方,十一、二岁的儿童被称为“teenagers”,我教他们的动作以及要求他们梳的发型,他们认为这与他们的年龄不相称,于是在心理上就不接受。然而,从生理学的角度看,十一、二岁是童年期和少年期的交错,用英语说,既可以说成是child,也可以说成是teenager,这就取决于个人的心理。而西方国家的儿童的心理年龄较为成熟得早,因为成熟意味着能力、气质、性格的变化和发展,表现出较强的个性。而中国的儿童多数表现出天真、活泼、可爱,充分体现儿童的固有天性,如过春节要给“压岁钱”。
四、在跨文化交际中个性适当转变的必要性
在跨文化交际中,常常存在这样的矛盾,一方面想尽快地适应新环境,但另一方面又不愿为此而影响自己的个性。因而,在跨文化交际中,为了达交际目的,有意识地、适当地改变一下自己的个性是很有必要的,也就是hanvey认为要培养跨文化意识。他把跨文化意识的培养分为四个层次,其中,第四个层次为,学习者通过深入体验其文化,能够做到从对方的立场出发来感受其文化,从而达到移情的境地9。在跨文化交际中,要意识到这是一个多元化的社会,要了解、尊重、容忍甚至接受不同的文化。在交际中,个性太强,或有强烈的“文化中心论”、“文化优越感”,这些都不利于交际。在交际中,不妨这样去想:了解其文化,并不等于接受;削弱个性,并不等于削弱自尊。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实际上是文化素质的培养。
参考书目
[1] claire kramsch.language and culture[m]. 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2000.
[2] 林大津.跨文化交际研究[m].福建:福建人民出版社.2002.
[3] 胡文仲.文化与交际[m].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94.
[4] 陈庆良.大学生心理学[m].贵州:贵州教育出版社.1995.
[5] 陈庆良.大学生心理学[m].贵州:贵州教育出版社.1995.
[6] 陈庆良.大学生心理学[m].贵州:贵州教育出版社.1995.
[7] 林大津.跨文化交际研究[m].福建:福建人民出版社.2002.
90后敢爱敢恨,但是表达出来就只是淡淡的。我是90后里面最大的人,跟80后也谈得来。我收到的礼物,很多就是天涯网站的那一群“80的前奏,70的尾巴”给的。年龄无所谓,心理年龄OK就OK。
――曾轶可
90后是伪物种。伪物种严格限制成员,排异性极强,内部也有明确的分化。90后掌握最领先和敏锐的工具,获得最全面和前沿的资讯,他们过着最封闭最自我的生活。他们创造和掌握最难懂的语言,他们使用最贫瘠最结巴的形容词。90后用“一捆捆矛盾”把自己封入胶囊,让其他的世代(70后、80后)好奇得抓耳挠腮。
――蒋方舟
相关链接:90后谈理想
张强:做一名自由职业者;当一名志愿者;张梅倩:当上空姐或者当音乐人;邓瑞凯:做一个学者;刘迎迎:当一名出色的主持人;夏季:希望毕业后从事模具工作;龙沛:做一名作家;小叛:开一家自己的公司;磊洋:周游世界;王庄:做作家、主持人或是企业家;张雪:当演员;小新:环游世界;肖辰:希望尽快赚钱,让母亲过上好日子;冰枫:科学家或翻译家:盛开:去北京学习、生活;董雯:将来当一名地理学家,游历世界;杨可欣:做一名记者,闲暇时间可以做做手工……
由以上所选的理想可见,如今90后的理想更为具体、实际。信息的发达使得他们对某些职业的了解和理解更加深刻,而抛却了广义的模糊性;而且自由也成为人们追逐的对象,有自由的理想,才会有自由的人格。
WHO:你们是谁?
我们是90后,我们被称为90后,有时候也自称90后,虽然我们不知道这样划分人群是否得当,可是当我们中的某些人因为好的事情或者不好的事情出了名时,人们会说:“看,他(们)/她(们)是90后!”当我们渐渐习惯了这样的称号的时候,并不知道这样的称号究竟是好的还是不好的,但是不论好坏,现在大家都按习惯来。总之,我们是90后,这个帽子估计我们得戴上一段时间了。
WHEN:你们是什么时候出现的?
从理论上说,我们90后这个分类是按出生时间分的,即出生在1990年至1999年十年间的孩子,不论男女。当然我并不明白出生在1989年12月31日的人和出生在1990年1月1日的人有什么区别,也不明白出生在1999年12月31日和出生在2000年1月1日的人有何区别,他们只差一天,如果差一年,那又有什么区别呢?即使有区别,我想也不比出生在1990年和1999年的区别大。
如果要问这个称号是什么时候出现的,大概在2003年,这一年,“80后”这个称号出现,接着,才有“70后”和“90后”等等这样的叫法。这么说来,我们已经被这样称呼六年多了。
WHAT:你们是什么样的一群人?
虽然我们这群90年代出生的孩子还没有真正登上社会的舞台,还处在被呵护、被教育的阶段,但是我们普遍地早熟,就乐意成为消费社会、技术时代的宠儿。
我们是向上的,虽然有时候也感到迷惘;我们喜欢展示自我,让自己成为众人的焦点;我们有时候会很自大,甚至是自私,但是我们有时候也会尽自己所能,担负起一定的社会责任;我们很乐意于通过互联网接触世界,互联网基本上是我们了解社会的窗口;我们有比80后更多的零花钱,当然有时候跟父母的关系也很糟;我们注重外表,所以很喜欢打扮,但不是所有的90后都是非主流一族,虽然有时候觉得非主流不错,但是大人们看待非主流都是带有歧视性的;我们不喜欢被当作异族看待,我们希望得到公正的评价……
WHY:你们为何是这样?
我们自我,那是因为我们基本上都是独生子女,所以从小习惯了被娇生惯养,成为世界的中心;我们孤单,同样是因为我们没有兄弟姐妹;我们喜欢并且习惯展示自己,我们喜欢并善于打扮,是因为经济的进步和社会的环境让我们有了这些条件,既然有展示自己的条件,为何不这样做?我们也不喜欢跟父母产生矛盾,可是有的时候难免发生争执;我们跟80后没有仇恨,但是由于我们成为了最被关注的对象后,八零后的“垮掉的一代”的称呼被强加给了我们,我们感到不公;同时我们也不喜欢80后对我们妄加指责,我们不想跟他们对立……
WHICH:哪一些是你们的代表?
我们虽然整体年龄不大,可是我们当中已经有一些非常优秀的人了,有龙清泉、何可欣、焦刘洋这样的奥运冠军、体坛健儿,有张一山、李媛希这样非常棒的演员,有吴子尤、张牧笛这样的能够写出我们心声的作家。当然我们也不反对曾轶可,她的特立独行、坚持原创、敢于表现自我的精神可以说是我们90后的标签……
童心:最烦别人说我老
她叫刘秀媛,还没说话,就笑得很灿烂。
她说,头一回面对记者,我不会说话啦!我先给你唱一支歌,一唱歌,我就不紧张啦!掌声响起来,她便唱起来:“我从天津来,我叫刘奶奶,都说我像外国老太太,说什么我都乐开怀……”
她高兴得像个孩子,还得意地给自己鼓掌。一个朋友感叹说,听歌声,多甜,哪像是80岁的人啊!她却嗔怪地说:“谁说我807今年我18!我最烦别人说我老。”
她确实童心未泯,像小孩子一样爱唱歌;她还像小孩子一样爱穿衣打扮;她还像年轻人那样“夜来欢”,越到晚上越来精神……
龟欲:随遇而安乐悠悠
她说,我特别喜欢龟的性格,它随遇而安,给它一点吃的,给它一点水喝,给它个地儿就能安身。它温和安静,不争不抢,也不伤害别的动物。因为它欲望很低。人们常说,无欲则刚。其实,做人无欲则乐!
是啊,她的生活境况,在许多人看来,绝对是乐不起来的。她无儿无女,孤身一人。20多年前,丈夫先她而去。独守空房,出门一把锁,进门一盏灯,晚上连个说话的人都没有。
但是,她却能排解孤独,活得如此快乐。她说,因为我能随遇而安,知足常乐。
虽然养老金不多,她活得却很幸福。她认为,钱多了不一定幸福。有座金山、银山,睡觉还是三尺床。成天山珍海味、燕窝鱼翅,一天也就三顿饭。咱普通百姓,粗茶淡饭,什么病也没有!健康,就是幸福!
猴行:活泼好动春常在
她说,你注意没注意猴子的脸?你看看,小猴儿跟老猴儿的脸,没有多大区别吧?为什么?就是猴子总闲不住,又蹦又跳又叫。现在女孩儿美容时兴嚼口香糖,就是活动面部肌肉。我不爱嚼口香糖,就多说话、多唱歌,一样有效果……
她从小就性格活泼,从8岁学骑自行车,一直骑到79岁。现在,不是她不能骑了,是大家不让她骑了。
她爱唱歌就唱得十分投入,看看她的日程安排吧:周一,市侨联合唱团,她不是华侨却能“挤”进去唱歌;周二,静园居委会合唱队;周三,新津里居委会合唱队;周四,蒙古路居委会合唱队;她还要到和平区老年公寓教老年人唱歌……
论文关键词 英国 青少年 量刑指南
英国对于青少年犯罪的改革和研究一直走在世界的前列,近年来其又加强了立法工作,2009年11月出台的《青少年量刑指南》,是对1933年《儿童和青少年法》、1969年《儿童和青少年法》、1989年《儿童法案》以及1998年《犯罪和骚乱法》和最新颁布的2008年《刑事司法与移民法》中关于青少年司法体系的继承和发展,其不仅进一步明确了青少年罪犯量刑时的应当考虑的原则,也通过列举具体的实例将某些应当考虑的量型因素细化。参考历史资料,英国青少年司法体系既关注了20世界90年代以前的福利原则,同时也明确了新的指导思想,这些内容均在2009年英国量刑指导委员会出台的《青少年量刑的主要原则》有所体现,其介绍英国青少年量刑中的主要原则和可参考的量刑因素,为我国今后青少年犯罪的量刑工作提供借鉴和参考。
一、英国青少年量刑指南中的主要原则
(一)罪刑相适应原则
指南中明确指出了量刑必须和青少年罪犯所表现的犯罪社会严重性保持相适应,同时不能施加更多的限制自由的条款。估算这种应受处罚性和引起的危害时,不仅要包括已经产生的还要包括引起的和可预见的危害结果,同时其明确了从主观方面明知、蓄意、轻率、疏忽主观方面的四个层次而有不同的可处罚性。另外还要考虑到其人身危险性,以及先前是否曾经犯过类似犯罪这些相关因素。
为了保证这一原则更加顺利的开展,不仅要考虑任何适用于罪犯的减刑要素和认罪的减刑情节,在具体适用时还需要一个比普通法庭审理更多的信息,通过律师事实的陈述和量刑前报告制度(pre-sentence report),这项工作主要由1998年《犯罪和扰乱治安法》中确立的具有不同经验的和技能的服务人员组成的青少年犯罪工作组(Youth Offending Team)来完成。
(二)量刑个别化原则
个别化原则可谓是对传统罪刑相适应原则的超越和突破,世界各国普遍承认的是青少年的量刑路径应与成年人不同,但在青少年中是否有区别以及何种区别则做法不一。2009年《英国青少年量刑指南》中明确指出了“个别化”原则,在“青少年”这类群体中,对青少年罪犯的处置根据青少年的年龄在年龄段的前半段、中间、或后半段而有所不同。量刑时,不仅仅要看生理年龄,其还将青少年的心理年龄或其成熟度看的同生理年龄一样重要。这不仅是对失足青少年的人文关怀,也是对实质正义的重要体现。
(三)福利原则
福利原则来源于一些慈善家和儿童保护者的建议,用于最大限度的保障青少年的权益,在其他规范中曾有不同的措词,如“更大的利益(best interests)”“幸福(well being)”。尽管有不同的含义,但不会因为这些形态差异词汇而产生不同的判决。
1933年的《儿童和少年法案》曾明确了“福利原则”,其第44条规定:“每个法庭在审理被捕的儿童和少年之前,无论是作为罪犯还是其他的情形,都应当考虑到儿童和少年的福利,在适当的案件中采取措施,把他们从不良的环境中解救出来,另一方面也是通过制定用于拯救他们的有关教育和培训的条款”。2009年的《青少年量刑指南》中又重申了这一原则,并将其细化。并明确指出在具体适用时,法庭需要注意以下问题:
1.在刑事司法体系中青少年发生率较高的心理健康问题。
2.青少年智能障碍和认知困难的高发生率。
3.谈话和语言障碍也许会对青少年的行为产生影响,而不能和法庭交流,不能明白执行制裁的含义或者不明白履行制裁而产生的义务。
4.青少年预期的范围和程度:在法律诉讼中,他们将通过他们行为的的权威和效果来辨别行为的性质。
5.青少年容易自我伤害的弱点,特别是在监禁的环境中。
6.青春期内发生的变化的程度会导致实验性行为的产生。
7.青少年缺少或滥用经验而产生的影响。
由于青少年或多或少受到年龄或社会经验的影响,甚至心智发育不成熟,很容易受到周围环境的影响,在监禁或社区刑罚中更容易受到伤害,同时考虑到青少年司法体系的主要目标是遏制犯罪的事实,以预防犯罪和再犯罪为主要目标,法庭通常需要寻求确保更好的证明和反映这些伤害的信息途径,必要时,为了保证适用更适合的刑罚例如各种非监禁刑罚和具体实施情况,也需要适当的评估工作。
二、影响罪与罚的主要因素
人们普遍认为青少年应该比相同情况下的成年人量刑轻,《青少年量刑指南》明确指出,这种差距随着罪犯的年龄越接近18岁差距就会越小,人们形成这样的认识一般是建立在这样一个期许之上:一方面这是因为青少年不像成年人那样有相当的社会经验和个人能力去认识他们作用于被害人身上的行为而产生的影响,也不能预料给自己带来的痛苦和悲伤,另一方面是因为青少年很难特别是在酒精的作用下抵制诱惑。
另外,指南认为大多数情况下,如果没有不适当的处罚或耻辱刑,青少年有更大的机会从错误中学习。特别是法庭的处罚会对青少年的前途和机会以及有效融入社会的产生显著的影响。这一点和标记理论有着相似之处,“公开宣布的惩罚已经给罪犯打上烙印并使其失去成为守法公民的资格,刑罚的过程应该能够推动罪犯返回社会成为守法的公民。罪犯在服刑完成之后,不应被排斥于社会之外,而应完全回归社会,作为守法的公民”。
因此在青少年具体量刑时应当严格审核证据,尽可能合理恰当的适用量刑的相关因素。该指南还特别举了一个示例,当审理一个涉及性行为的青少年罪犯时,如果没有足够的证据证明二者之间的强制性或者虐待性的关系或者其他除了双方合意的行为,法庭需要注意的是探索发现性别认同或性别取向或许会导致犯罪行为。依赖于犯罪行为的严重性,当该行为源于性不成熟或性困惑时,罪犯也许减轻刑罚。该量刑指南不仅将罪犯的年龄(实际年龄和心理年龄)、犯罪行为的社会严重性、再犯的可能性、再犯可能产生的危害程度等传统因素予以考量,还特别强调了以下几点:
1.是否受到周围成年人的影响,因为青少年受影响后更容易产生自我伤害的风险。
2.考虑青少年罪犯是否成熟到足以鉴别他自己行为结果,在冲动的基础上罪犯行为的程度和犯罪,罪犯行为受到无经验、情绪异常和其他消极因素的制约。
3.在青少年犯罪的背景下经常出现的因素包括:家庭的低收入、破旧的住房、不良的就业记录、低学历、家庭成员犯罪经验或暴力、滥用(通常在家中会伴随苛刻或不正常的行为准则)和错用药品的过早的经历的影响。
4.是否曾经或正在处于“监管”之中,有证据证明这些被“监管”的青少年有比其他青少年更容易进入刑法司法程序的危险。
5.罪犯是否有精神问题、认知障碍、学习或者其他障碍的情况,研究发现在青少年司法体系特别是监狱中的青少年的这些问题有很高的发生率。
此外在特殊情况下,有些青少年参与到法庭审理中会感到受歧视或者受到不公平的待遇,这会来自多方面的因素包括种族的划分和性别的歧视。
很显然,这些因素并不是都会产生不良行为(因为有些有经历的人并没有实施犯罪行为),但是我们应当认识到这些因素或多或少会对犯罪行为产生一定的影响。因此,法官要综合考量青少年的个人、家庭、社会因素,以及教育背景或身体健康因素对犯罪行为的影响,也要鼓励青少年罪犯修复与被害人和社会的关系,这样才能真正实现其量刑的初衷。这样才能形成一个较为前面的判断、从而做出一个较为适合的判决。
三、英国青少年量刑指南的启示
英国青少年量刑指南的出台对我国关于青少年犯罪的量刑建议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虽然各国国情和司法体制不同,我们不能照搬任何国家的模式,但是如果在改革过程中,认真考察其他国家的先进量刑经验,也许会对我国青少年的量刑工作产生积极地影响。
(一)福利原则与“打击犯罪”冲突下的协调
我国《未成年人保护法》和《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明确规定了对青少年犯罪的处理应当坚持“教育为主、惩罚为辅”的原则,但毕竟青少年的侵害了社会法益,社会必然会对其产生一定的反应,而青少年作为特殊的保护人群,又不能不分青红皂白的打击。因此如何协调“保护青少年”使之利益最大化和对依法对违法犯罪的青少年进行惩处显得至关重要。
而从我国目前立法现状及刚出台的《人民法院量刑指导意见》来看,“教育为主、惩罚为辅”指导思想并没有在行文中明确体现。另一方面福利原则与我们“教育为主、惩罚为辅”的指导思想并不完全一致,前者不仅考虑到教育罪犯的问题,还明确了预防犯罪和再犯罪的主要目标,以及青少年罪犯日后怎样更好的融入社会以及与直接被害人和社会整体进行社会关系的修复,是一种双向保护的思想。
(二)规则模式下的青少年量刑建议
2010年《人民法院量刑指导意见》中对于青少年(我国法律中通常使用“未成年人”一词)罪犯量刑时明确指出,“应当综合考虑未成年人对犯罪的认识能力、实施犯罪行为的动机和目的、犯罪时的年龄、是否初犯、悔罪表现、个人成长经历和一贯表现等情况,予以从宽处罚。已满十四周岁不满十六周岁的未成年人犯罪,可以减少基准刑的30%-60%;已满十六周岁不满十八周岁的未成年人犯罪,可以减少基准刑的10%-50%。”
这种规则式的量刑模式根据青少年个人的具体情况而单独量刑,我们应当肯定其对于正确处理青少年问题时的积极意义,但是在据以参照的具体规则是否合理以及具体操作时的僵硬性的缺陷都暴露无疑,我国应当确定怎样的青少年量刑指导则有待进一步的研究和探讨。
智力开发,绝不是简单的知识积累而是发现,创造的能力以及独立思考解决问题能力的开发。这就要求教育者,在传授知识的同时,要教给孩子们方法。知识在一个箱子里,教者的任务不是打开箱子,把知识取出来,教到学生手里,而是把钥匙交给学生,让他们自己去打开箱子。“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教给他知识,不如教给他们学习知识的方法。这就是智力开发的主旨和真谛所在。有些家长甚或老师认为:“遗传素质决定一个学生的智力水平,脑子不好使是爹妈给的”,这种认识有失偏颇。遗传是一种生物现象,比如人体的体形、外貌、身高以及感官及神经系统的特征,这些构成一个人的遗传素质。遗传素质固然有优劣之分。但它只为心理发展和智力开发提供生物前提和自然条件。良好的遗传素质是心理正常发展的物质基础。人才成长的实践证明,儿童的智力发展,主要是由儿童所处的环境和教育条件决定的。大发明家爱迪生一生有两千多项发明,成为前无古人的杰出人才,但在孩提时代竟是个弱智儿。他的发明说明,他有非常聪慧的头脑、有见人之所未见的创造才能,为什么?只能说明其智力在后天得到了极大的开发。这是由于他接受了良好的后天教育。而后天教育对其智力发展起了决定性作用。遗传只是提供了心理发展的可能性、趋向性。而环境和教育则提供了心理发展的必然性和现实性。“所谓天才,就是百分之九十九的汗水加百分之一的灵感”,这百分之九十九的汗水,首先当归功于教育环境和条件。教育条件在心理发展和智力开发上起到了主导作用。竭力培养学生多方面的兴趣和爱好,养成健康的生活方式能增加学生的生活情趣,放松紧张情绪,消除学生心理压力,有益于学生身心健康,增进学生人际交往,使学生生活更加丰富多彩,使学生充满欢乐,引导学生掌握一定的心理调适方法,学会自我调节,如可以运用自我激励法、言语节制法、合理宣泄法、注意转移法、目标升华法、行为补偿法等,使学生在心要时适当地调整自己的认知结构和情绪状态,这也是自觉地锻炼意志品质,改善适应能力,保持心理健康开发智力所必须的。
儿童心理发展的年龄具有阶段性。儿童心理发展的各个阶段所表现出来的特征就称为儿童心理发展的年龄阶段性也称作儿童心理年龄特征。小学时期低年级有别于高年级,其接受能力和接受对象有质的区别。作为教育者必须首先认识到这一点,才能做到教学中由浅入深、循序渐进、有的放矢,学生才能学有所悟,学有所乐、学有所得。才能使其智力得到恰当而充分的开掘。人所共知,脑筋急转弯的题目很有利于儿童的智力开发,但必须因不同的年龄出相应的题目,过深过浅都会欲速不达、事倍功半。
小学生心理发展是迅速的,尤其智力和思维能力。小学生在入学以后,由于在学习上以及实践活动中向他们提出许多新问题,就促使他们逐渐地运用抽象思维概括去认识事物,教者必须善于抓住这个契机培养他们抽象思维能力,促使他们以前惯用的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迅捷过渡,用大量的形象例子来说明一个抽象的结论。这种思维能力的发展,是智力开发的具体内容和必由之路,是智力开发和思维发展中的质变。
小学生心理发展是协调的,即是说其心理发育和生理发育是是同步的,这一点犹为珍贵。因此,作为教育者,要抓住这一良好时期,对其人格、情操、意志等进行培养。因为这些都是智力开发的前提条件。一个不爱学习、不懂社会公德的孩子,智力开发是无从谈起的。
小学生心理发展是开放的。小学生经历有限,内心世界很透明。因此,他们的心理活动显得纯真、直率,能将内心活动表露出来。这个阶段不似初中生、高中生具有很明显的闭锁性,而小学生心理的开放性居于主导地位。例如他们的喜怒哀乐都会毫无隐藏地写在脸上。因此,他们与家长的关系、师生关系,一般来说是融洽的,因此,老师容易与之沟通,他们很迷信老师。这种迷信虽然往往带有一种盲目性,但也是好事,老师可以通过形式多样的课堂教学,丰富多彩的课余生活接近他们,以智者的风范去影响他们,传播知识的同时教给他们智慧,随时提出问题引发他们思考、联想和想象,但不要忙于把结果告诉他们。
关键词:心理学;童年;生命铁三角
我们从奥巴马的成长经历对“生命铁三角”的内涵做出分析:
上世纪60年代初,奥巴马的母亲邓纳姆还是美国夏威夷的一名17岁的白人少女,父亲贝拉克·奥巴马是来自肯尼亚的黑人留学生,他们因在夏威夷大学读书而相识。两人深深地相爱了,然后义无反顾地结婚了。奥巴马的外公外婆非常反对女儿与大奥巴马的婚姻,而且,那时候种族主义影响甚广,美国有22个州立法禁止黑人与白人之间通婚。
1961年8月,年仅18岁的邓纳姆生下小奥巴马。孩子出生两年后,大奥巴马到哈佛大学攻读经济学博士学位。不久以后,邓纳姆和大奥巴马就离婚了。奥巴马的爸爸有自己的打算,他计划回到自己的国家肯尼亚,为祖国效力。从此,小奥巴马的成长环境变成了“单亲家庭”,他先是住在外公外婆家里,几年后母亲再婚后,又搬到印尼,与继父生活在一起。
这样就牵扯到几个问题:
问题1:单亲家庭对孩子的成长,有负面影响吗?
解读:在生命的铁三角里,没有“单亲家庭”一说,只有父母心理年龄是否成熟的区别。也就是说作为父母他们的心理年龄在成年期以上,那么就能够做到客观的看待婚姻,从而能够理性地对待婚姻的失败,全面的考虑而不会因离婚而产生怨恨,可以做到和平分手。与此同时,心理成熟的父母知道自己对孩子的责任,离婚后可以继续以孩子的爸爸或妈妈的身份来照顾自己的孩子。因此,孩子并没有失去爸爸妈妈,生命的铁三角即使在离婚后也是完整的。只是在从形式上说可能与父母的一方分居了,在这种环境下成长的孩子,从本质上仍然父母双全,而不是单亲家庭。如果扶养孩子的一方,经常给孩子讲他不在身边的爸爸或者妈妈的故事,讲他们积极、善良、正义、勇敢等方面的故事,于是,在孩子的心里,仍然可以从他身上获取力量。因此,只要有智慧的父母,就不会有心理上的单亲家庭,对于孩子而言,生命的铁三角同样是完整的。
在奥巴马的“生命铁三角”,爸爸、妈妈从来就没有缺席过。他和妈妈生活在一起,妈妈也一直关注着孩子的成长,她自然没有缺席。而奥巴马的爸爸虽然远离美国回到了非洲,他也一直存在于孩子的心里,邓纳姆不仅一直和大奥巴马保持着联系,同时鼓励儿子和父亲的联系。她还经常给儿子讲他爸爸的故事,讲他的点点滴滴。
奥巴马在他的自传中回忆了一件母亲亲口对他讲的事。那是奥巴马父母认识不久,有一回,父亲叫母亲在学校的图书馆等他。当母亲到那儿的时候,父亲还没到,天气很好,母亲躺在图书馆前的椅子上睡着了。一个小时后,父亲和他的几个朋友出现了,母亲也醒了,父亲说:“你看,我说了她是个好女孩,她一定会等我的”。
更加难能可贵的是,即使是奥巴马的外祖父母,当初就极力反对女儿和大奥巴马的婚姻,后来女儿真的离婚了,大奥巴马一生在生活、事业上都不得志。他们不是对女儿说:“你看,当初我们就不同意吧,当初我们就看出这个家伙有问题吧。”他们也不会对外甥说:“你爸对你妈多坏,以后你一定要对你妈好。”在奥巴马的回忆录中,对孩提时代与外祖父母怎样给他一个父亲的形象,做了非常细致的描述。
外祖父母经常会和小奥巴马谈起他父亲当年一些机智、勇敢的往事,言语中流露出的总是溢美之词,没有任何的抱怨。奥巴马从外祖父母那里听到的有关父亲的点滴,是那么真实、温馨,父亲的在他心里是那么伟岸、高大。奥巴马的妈妈和外祖父母,不断地把父亲的力量与自信传递到孩子幼小的心田。
问题2:若离婚,孩子跟爸爸好还是跟妈妈好?
解读:只要经济上达到最低的生存标准,由离婚中心态平和、心无抱怨的人扶养,对孩子的成长是最为有利的。
奥巴马是由母亲扶养成人的。奥巴马说,母亲邓纳姆是一生中对自己影响最大的人,我身上最好的东西都要归功于她。”邓纳姆离婚时才21岁,许多亲友都为她捏把汗,不知道邓纳姆的人生之路将如何走下去。的确,很多人都将婚姻视为人生的重大选择,而邓纳姆的婚姻还没等开花,就已结果。她今后怎么办?她那么年轻,却成为,而且她没有向大奥巴马索要任何赡养费,她必须独力抚养才2岁多的孩子……
由于经济拮据,邓纳姆只能靠领食品救济券度日,她暂时将小奥巴马交给自己的父母照顾,自己重返校园,她要尽快补回那些落下的功课。
在夏威夷大学,她又遇到一个外国留学生——来自印度尼西亚的苏托洛。1967年,苏托洛正式向邓纳姆求婚。邓纳姆慎重考虑后欣然应允,嫁给了她的最后一任丈夫。几个月后,小奥巴马和母亲跟随继父回到印尼生活,邓纳姆在美国驻印尼大使馆得到一份教职。那段时间,为了不耽误奥巴马的教育,她每天早上4点就走进儿子的房间,让他在上学前学习英语函授课程。
当小奥巴马埋怨这么早起床学习的时候,邓纳姆则对他说:“小家伙,这对我也不是容易的事。”邓纳姆鼓励儿子快速学习印尼语,在母亲的指导、帮助下,奥巴马的印尼语越说越流利,不久就交了一些新朋友,和印尼孩子们打成一片。奥巴马的继父希望有更多的孩子,所以要求邓纳姆把更多的时间留在家里;而邓纳姆则希望多做一些社会工作,更好的实现自己的价值。这样俩人的矛盾越来越激化。1980年,邓纳姆再次离婚。就像对奥巴马的生父一样,她同样是和平分手,并一直跟奥巴马的继父保持正常的联系。专注事业也关心孩子成长
邓纳姆职业生涯的最大成就是帮助的穷人小额信用贷款,这一计划如今已成为成功范例。她还当过美国国际开发署的顾问,到过加纳、印度、泰国、尼泊尔和孟加拉从事乡村开发,捍卫妇女事业。1992年,她还完成了自己的博士论文。奥巴马曾形容她是“一个集工作、求学和养育儿女于一身的母亲”。
邓纳姆对孩子寄望很高,从小教导奥巴马做人要诚恳、坦率、有主见。奥巴马的自信、魄力,以及面对强势女性能处之泰然,处处反映出邓纳姆对他的影响力。他们虽然有很长一段时间是远隔重洋,但始终关系密切母子情深。奥巴马认为他能有今天的成就,母亲居功至伟。无论母亲和他在一起还是分离的日子,他知道母亲的心总是在他身上的。这使他永远不惧怕任何东西,因为他知道,即便是他在生活、事业上摔倒了,母亲那儿也是他永远的避风港湾。
叛逆、堕落、迷惘、无助……看到今天充满活力而精神百倍的奥巴马,我们很难把他同这些词语结合在一起,然而这一度就是青春期的奥巴马,是母亲的力量成他的精神家园。正是在这座家园中,母亲用自己的身体力行为奥巴马树立起了攀登的标杆,不乏浪漫而敢于幻想,同时对社会有着深深的责任感。
母亲对世界不同种族的认同,以及她对待父亲、继父和周围朋友的态度,都为奥巴马的人生观树立了良好的楷模。也正是在母亲这座精神家园的呵护和关爱下,奥巴马才获得了众多白人、黑人选民的支持,成为美国历史上的第一个黑人总统。父亲:身体上可以离开,但心灵上不能缺席。
奥巴马的父亲来自于肯尼亚一个贫苦的农村,年轻时到夏威夷求学,与邓纳姆结婚。奥巴马2岁多时,老奥巴马到哈佛大学攻读博士学位。不久,他与妻子离婚,后来回到肯尼亚,为自己的祖国效力。尽管老奥巴马生活、事业上都不得志,但他并没有忘记自己是奥巴马的父亲,他经常给奥巴马母子俩写信。
尽管老奥巴马不在儿子的身边,但他的良好的形象却根植在儿子的心里。1995年,奥巴马出版了自传《源自父亲的梦想》。这本书在当时卖得很差,因为那时没人知道奥巴马是谁,但这本自传意味着奥巴马坚定了自己的身份认同。与老奥巴马改变命运的成长经历相类似,奥巴马的从政道路就是一部从社会底层奋斗出头的个人成长史。奥巴马的这部成长史正是延续了父亲——这位来自肯尼亚贫穷小村庄的放牛娃,通过自己的努力终于在美国哈佛大学读完博士的经历一样,而奥巴马沿着父亲的足迹,他要问鼎的目标是——美国总统。
在生命铁三角里,父亲和母亲是生命的源泉。因此,一个否定父亲或否定母亲的人,生命是不会具有真正的力量的。邓纳姆竭力在儿子的人生中补上了黑人那一课:下班回来的她会带回美国民权运动的书籍,或黑人歌手玛哈丽亚·杰克逊的磁带,或马丁·路德·金的讲稿……她要让奥巴马耳濡目染。
自打两岁以后,奥巴马很少见到生父,是母亲鼓励他追寻自己黑人血统的根,从而完成了父系力量的延续。即使她在阅读奥巴马的回忆录草稿时,邓纳姆对儿子刻画她的部分只字不评,却急于解释或维护奥巴马父亲的一些缺点,她一直在维持着一个“英雄”父亲在儿子心目中的高大形象。
出于教育方面的考虑,在奥巴马10岁那年,他的母亲决定把他从印尼送回夏威夷外祖父母身边,入读当地一间在美国都堪称一流的学校。那一年,老奥巴马到夏威夷探视儿子,在岛上和儿子一起待了一个多月。在临走之前,父亲被邀请到小奥巴马的班里来为孩子们讲非洲的故事,演讲结束时,所有人都充满了感动和欣喜,把最热烈的掌声给了他父亲,给了他们心中了不起的英雄人物。在同学们羡慕的眼神中,奥巴马心目中的虚幻的父亲形象实实在在地得以定型。两周后,老奥巴马离开了夏威夷。不过这次短暂而珍贵的夏威夷之行不仅弥补了奥巴马心中缺失的父爱和家庭温暖,也赋予了这个黑人少年也许会受用终生的人生财富——对于自己种族和身份的认同与感知。奥巴马终于能够毫不犹豫地说出:我是一个黑人!
1982年,老奥巴马在肯尼亚死于车祸,死后就埋在村内。得知父亲死讯的那个晚上,奥巴马做了一个有关父亲的梦,梦中他们相见时,俩人热烈拥抱,奥巴马开始抽泣,父亲对他说:“我经常想告诉你我有多爱你。”醒来后,奥巴马发现自己还在流泪。
很多的研究表明,孩子其实是父母亲的一面镜子。在很多优秀孩子的背后,必定有优秀的爸爸或妈妈,甚至爸爸妈妈都同样是非常优秀的;同样,在一些问题孩子的背后,至少有一个问题家长,甚至两个人之间都存在严重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