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9-18 17:27:54
序论:在您撰写青春期青少年叛逆心理时,参考他人的优秀作品可以开阔视野,小编为您整理的7篇范文,希望这些建议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热情,引导您走向新的创作高度。
关键词:社会学 心理学 青少年 叛逆
青少年期是人从年幼儿童向成熟个体的过渡时期,逆反是青少年在心理发展过程中的普遍现象。这种问题出现的时期,在青少年人生发展过程中是具有过渡意义的非常时期。叛逆期阶段能否成功的完成过渡影响着他们以后的成长发展。青春期对青少年来说是人生中发展的转折时期,他们中的大部分会对外部环境非常敏感,容易受到周围的影响。因此,必须从家庭、学校、社会入手找出原因,家庭教育联合学校教育以及社会关注积极帮助青少年渡过这一时期。
一、青少年叛逆的概述
“叛逆心理是少年期儿童普遍存在的一种心理特征,它表现为对一切外在强加的力量和父母的控制予以排斥的意识和行为倾向”。青少年进入青春期以后,身体迅速发展逐渐成熟,心理的发展追不上身体的发展步伐,导致他们心理出现不平衡感。这些身体上的矛盾感和不平衡感让青少年觉得到不适应,促使他们开始关注自身的发展和变化。
二、青少年叛逆的原因分析
(一)主观自身因素
艾里克森认为人格发展贯穿于人从出生到死亡的全过程,个体从出生后就会不断与社会环境进行互动,在这其中既有自我成长的需要,而环境又会不断满足他们的需要,但是又必须受到社会的要求与限制,这是一个持续发展的存在。
青少年在人格发展方面,显示出三个明显的变化,第一是伴随着生理的发展产生了 “成人感”,迫切希望摆脱家长的控制,实现独立自主。第二是 “自我中心”,把人际关系和社会性关注作为焦点,觉得自己的关注就能代表他人的关注,把自己当作大家关注的中心,;第三是对成人的教育在某些方面表现出对抗。
“艾里克森把整个心理发展过程分为八个阶段:
1.婴儿期(0~1岁):基本信任和不信任的冲突;
2.儿童期(1~3岁):自主与害羞和怀疑的冲突;
3.学龄初期(3~6岁):主动对内疚的冲突;
4.学龄期(6~11岁):勤奋对自卑的冲突;
5.青春期(11~20岁):自我同一性和角色混乱的冲突;
6.成年早期(20~24岁):亲密对孤独的冲突;
7.成年期(25~65岁):生育对自我专注的冲突;
8.成熟期(65岁以上):自我调整与绝望期的冲突”。
青少年时期处于青春期(11~20岁),正处于“过渡”期,聚焦于自主意识的增强、向控制方要求独立自。处在青春期的孩子产生了“成人感”,不想别人把他们当做孩子,幻想自己是成人的角色,也就是自我同一性和角色混乱的冲突。
(二)社会环境因素
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大众传播事业的发展也风生水起,青少年心理的发展受外部环境的影响越来越明显,新媒体在一定程度上给青少年提供了获得信息的新途径,但同时也带来了很多的不利影响。许多不良商家只为了一味地迎合大众的需求而对传播内容缺少监控放任自流,使青少年被动地接触到了一些化中有害的、低俗的内容;另外,由于“大众传播还强调新奇性,介绍一些国内外的时尚新奇现象,如朋克、嬉皮士和具有反判精神的摇滚文化等,也影响着我国青少年的反文化心态和反文化意识的形成”。
(三)家庭环境因素
1.家长思想不能与时俱进,仍然存在封建思想
许多家长在家庭教育中不能摆正自己的位置,在对孩子的教育方式上缺乏民主意识,实行家长专制的教育方法从而忽略了孩子内心的想法,依然存在“棍棒底下出孝子”“不打不成才”等想法,觉得孩子还小必须要绝对服从自己,许多孩子无权发表自己的看法。因此,许多青少年觉得自己在家庭中没有存在感,导致青少年叛逆。
2.家长的教育方式不正确
家长在培养教育子女的时候,往往会产生两种错误的心理:一是认为子女必须听从管教,父母在孩子面前具有绝对权威;二是家长会把孩子当成自我理想实现的副本,把自己没有完成的愿望强行加在子女身上。因此,父母不管子女的内心想法,一味地把他们的理想和生活经验强行灌输给孩子,让子女按他们铺好的道路去生活,因此而产生矛盾导致青少年叛逆行为的发生。
3.家长与子女的交流缺乏
由于很多家长忙于事业,对子女疏于管理,很少进行心理思想方面的交流,只是为了约束限制子女的行为而制定一些严格的规定。因此,作为一个青春期的孩子很少与父母交流,缺乏一个温馨和谐的家庭教育环境,很容易让青少年心理空虚而产生叛逆心理和叛逆行为。
(四)学校环境因素
1.教师的教育方式存在不足
在当今的教育形式下,很多教师一味追求教育成绩,在教育形式上没有创新,教育内容味同嚼蜡,不能因材施教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使学生对教育产生厌恶甚至是心理上的逆反。一些教师不能做到一视同仁,不能客观评价学生的性格、能力、成绩等,过于注重分数,教育学生不能做到循循善诱,使学生产生“破罐子破摔”的想法,造成青少年叛逆行为的产生。
2.教在教育过程中不能够做到尊重学生
很多老师在教育过程中不懂得尊重学生,当他们学习生活出现问题时只是一味地批评而没有耐心引导和教育,更没有去了解他们内心的真实想法,不顾及学生的心理感受与体验,而是过分的注重师道尊严,始终居高临下的批评教育伤害的青少年的自尊心,导致他们对学校和老师产生逆反心理。
青春期是每个孩子的必经阶段,逆反心理对青春期孩子身心健康和正确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有着负面的影响。它会“导致青少年出现对人对事多疑、偏执、冷漠、不合群等病态性格,使之精神萎靡、学习被动、意志衰退、信念动摇、理想泯灭等。叛逆心理的进一步发展,还可能向病态心理或犯罪心理转化”。因此,必须重视青少年的叛逆问题。
参考文献:
[1]吴维维.青年本质的表现形式[J].青年与社会,2014,(09).
[2]雷秀雅.心理咨询与治疗[M].清华大学出版社,2010.
[3]王宏斌.青少年逆反心理探析[J].重庆与世界(学术版),2010,(12).
一、青少年叛逆行为的表现类型和特点分析
由于青少年时期是身心健康趋于定型的时期,是走向成年的过渡阶段,他们的心理发展和生理发展往往不同步,具有半成熟、半幼稚的特点,易导致叛逆行为的产生。青春期叛逆行为的表现类型有以下几个方面:
1、学业不适应的行为
它主要包括了青少年在学业方面的叛逆行为,指非智力因素造成的学习困难,如:注意力不集中、厌学等,其行为均与学习有关。
2、生活不良行为
主要是指青少年在课余生活上的行为偏差,枯燥而单调的文化课学习生活满足不了他们对精神文化的需求,产生不满或厌倦心理,为了充实自己的精神生活,他们就会盲目去社会上寻求刺激和所谓的欢乐。
3、非社会行为
非社会行为在其造成的危害上来看,它并不直接影响社会和他人,但对青少年个体来说,具有严重的危害性,比如:离家出走,自杀等行为,它影响到了青少年自身的身体健康发展,还影响到了和谐家庭的构建。
4、反社会行为
叛逆行为在一定程度上不会危害到社会,触犯到法律,但却具有发展为违法犯罪行为的隐患,比如:打架斗殴,威胁他人等非道德行为,而反社会行为就触及到了社会和他人,给他人造成了直接的伤害,包括了各种犯罪违法行为。
透过青少年青春期叛逆行为的类型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特点:盲目性、连续性、模仿性和逆反性。青少年容易冲动,会选择比较简单的方式来发泄自己的情绪,在这个过程中,如果他们没有受到正确的引导和阻止,会继续将这类行为当做处理事情的最佳选择,进而形成习惯性的行为,产生连续性的叛逆行为。同时,青少年求知欲望强烈,喜欢去模仿不良的行为而导致叛逆行为的发生,他们渴望独立和自主,对于家长或教师他们会表现出强烈的排斥性行为。
二、青春期叛逆行为产生的原因分析
青春期的青少年们之所以会产生多种叛逆行为有着多方面的影响因素。既受到青少年自身各方面的发展因素影响,也会受到家庭环境的影响,同时,在他们成长中还会受到来自同辈群体的影响,以及社会环境和社会各种诱导因素的影响。
1、青少年自身因素
青少年时期的思维判断、分析作用越来越明显,为叛逆心理的产生提供了实现基础,同时,青春期的青少年随着身心成长发展,在性方面开始逐渐成熟,激素催化下,使得青少年面对家长和老师的各种唠叨教导,开始表现出不耐烦和回避的情绪,有时甚至出现完全逃离和背离的行为。
2、家庭影响因素
不同的家庭教育方式会影响青少年不同的性格产生,在一个不良家庭中成长的孩子,家庭不良因素无形中会在孩子心理上造成一种压力,这种压力的压制下会让孩子渐渐地产生叛逆心理,进而产生叛逆行为。
3、学校影响因素
学校作为青少年接受教育和社会化的重要环境,学校中的各种不良因素会对青少年的叛逆行为产生催化作用。教师的教导方法和思想不当会对学生产生负面的作用,使学生产生抗拒和假装接受的心理,进而导致学生的叛逆行为产生。除此之外,教师在对待不同性格的学生会用成绩来说明一切,促使学生背离甚至反其道而行之。
4、同辈群体影响因素
青少年在成长中,同辈群体对其的影响会影响他们的一生。在青少年同辈中,他们因为有共同的话题和爱好就会产生共同的行为倾向,并会在一定程度上去模仿他们认为对的行为,在不良同辈的影响下,就会使青少年产生不良的偏差行为,导致叛逆的产生。
5、社会影响因素
随着信息化时代的到来,我们的生活中随处可见信息传播的影响,社会不良信息通过各种网络迅速传播,使一些化中不良的信息传播到青少年眼中,对青少年造成负面的影响,除此之外,一些本来用于警醒青少年的信息,在青少年的理解范围内却被负面的消化理解,进而对他们造成不良的影响。
三、青春期叛逆行为的教育对策
青春期的叛逆行为既是正常发生的行为,又是需要被正确引导和教育的行为。我们应该从以下三个方面对青春期叛逆行为的教育反思进行分析。
1、家庭教育
现代社会中,许多家庭遇到已有青春期叛逆心理的孩子的时候,往往会用打骂的方式去教育,忽视了具有叛逆心理的孩子内心成长和发展。在家庭教育中,当家长遇到叛逆的孩子,首先应该学会冷静的思考孩子的叛逆原因,在了解其原因的基础上,再找解决的对策。对于叛逆期的青少年,家长应避免使用强压的做法,这种做法,虽然能显示家长的威风,可却会在孩子的心里造成更的的叛逆,就像压弹簧一样,压得越紧,弹得越高。其次,对叛逆期的孩子,家庭应该给予更多地关心和尊重,在生活上,应该关心爱护他,并且要给予他一定的空间,让他自由的成长,并在潜移默化中教会孩子将心比心,让孩子体会到家人的关心和爱护,以此拉近彼此之间的关系,达到安抚的作用。
2、学校教育
学校作为青少年学习和成长的主要环境,作为教育者,面对叛逆的青少年,应该善于体谅他们的情绪和状态,体谅他们的困境,不能选择硬碰硬的方式,要善于因势利导,帮助他们渡过难关。班级里的学习成绩分数比上比下等现象,无形中都对本具有叛逆心理的青少年们施加了压力,在压力下他们只会选择逃避和逆反的行为来宣泄自己心中的不满情绪。作为教育者,应该用心发现每位学生的有点,天赋和才华,用他们身上的闪光点去带动孩子其他方面的成长,叛逆的青少年都是自我意识较强的人,这种青少年一般更具有创造力,精神上更加独立,若能指导他们树立人生目标,将其往正面方向引导,定能成为可造之才。
叛逆心理是不健康的一种心理,如果家长、教师方面不能及时给予矫正,将会对他们的发展造成很不利的影响。目前我国教育专家、学者们针对青少年青春期的叛逆心理一般都是从家长、老师们转变思想,耐心与青少年沟通以及加强社会文化现象方面着手的。而社会文化现象方面到底怎么去引导,并没有提出实质性的方法,而社会引导这一方面在我看来,恰恰与家长和教师对青少年所做的引导起着一样重要的作用。所以说,矫正青少年叛逆心理的这条道路,依然很漫长。
二、正文
(一)叛逆心理的概念
至今为止,关于叛逆心理这个定义还没有一个唯一的概念。不过学者们普遍认同朱智贤在《心理学大辞典》中对叛逆心理的界定:客观环境与主题需要不相符合时所产生的一种心理活动,具有强烈的抵触情绪。
(二)叛逆心理的表现
通常学者们认为青春期的孩子有2个主要方面在变化。一个是从生理方面;另一个是在心理方面。对于生理方面学者们一致都认为孩子在身体结构上在发育;心理上,青少年在得不到渴望的承认和理解时,常常表现为任性和耍小脾气,常常采用怀疑的眼光和敌视的态度来对待周围事物。更严重者常常无视家长和老师的教育甚至用传播负能量来扰乱周围人的思维和态度,给自己和他人都造成不好的影响。
(三)叛逆心理的危害
几乎所有青少年都会经历叛逆心理,它有什么危害呢?绝大部分学者对这一个关键性的问题却没有给予确切的说明。处于叛逆期的青少年,他们的某些不恰当的行为和心理如果不加以纠正和引导,会导致其产生对抗社会、不合群等病态性格,甚至会进一步走向犯罪的道路。也有无数案例也证明了严重逆反心理的危害。如社会上多发的离家出走现象、自杀事件等都有力的说明了这一点,如果不在叛逆初期给予正确的引导,会引起多么严重的后果。
(四)青少年叛逆心理产生的原因
对于青少年产生叛逆心理的原因众说纷纭,但是无一例外都提到了以下几种。
1.自身原因。青少年在青春期的发育时期脑功能越来越发达,思维发展也也越来越迅速。青少年由于到了一定的年龄,他们在生理上性意识以及性别意识都开始觉醒,性意识又进一步在心理上产生断乳,进而形成越来越强烈的独立意识。但是此时他们的社会阅历不足以支持他们的正确判断,而他们又盲目的想自己做决定,这就使得他们叛逆心理的产生。
2.家庭原因。家长们对子女管教的思想并没有随着社会的发展而有多大的改变。年代不同了,管教孩子的方式也应该与时俱进,而他们对孩子缺乏民主的管理方式,遇到事情总想要替他们做决定。而且硬是把自己的思想和理念灌输给孩子。这让处于青春期的孩子十分抵触,所以就会加剧孩子们的反抗,和家长的对抗也更加强烈。
3.学校环境。与家长想法和教育方式相似的是学校的老师教育方式,他们也认为“严师出高徒”,“棍棒之下出孝子”等理念是对的。所以,对待青春期们孩子的反抗更加毫不留情。遇到冲突不会换位思考,毫不留情的批评学生。
4.社会文化和传媒因素。青少年的价值观在还没有成型,所以不具备分辨是非的能力。这个时候家长和老师如果不能好好的引导,那么青少年就会和网络上学习他们认为好的。比如“古惑仔”、“嬉皮士”“朋克”对青少年就有十分不好的影响力。
5.青少年自身的社会性。我认为青少年自身的社会性也是影响着他们叛逆心理的一个重要原因。人是一种社会学生物,青少年的成长过程属于社会化的一部分,青少年的叛逆行为更多的是一种成长现象,我认为这是一个健康的青少年的成长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如果青少年不叛逆他就不完整。正因为经历了叛逆时期,他才回长大,才回促进自己思维的发展。所以,这是一个必然现象。还有一种观点认为青少年叛逆是受同伴影响。青少年这个时期是格外注重友谊的时期,为了融入这个群里,有时候他们甚至不得不公然对抗老师或者家长来赢取同伴的好感。
(五)解决策略
不要过分担心他们的叛逆心理,在他们产生叛逆的时候,我们可以先关注一下是不是自己的管教方式有问题。如果是,那最好的就要平等的看待他们;发自内心的尊重他们;不要把他们仅仅当成一个孩子,而要认真的倾听他们的声音。必要的时候甚至可以参与到他们的活动中。在社会方面,青少年最喜欢模仿偶像,可以借助于网络媒介创造正向的偶像榜样作用,让青少年在模仿中,可以正确学会疏导叛逆情绪,平稳的度过这一叛逆时期。
参考文獻:
[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 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135.
[2]桑标.中国青少年情绪调节的发展特点[J].心理发展与教育,2015(1):(37-41).
所有的男子都是孤独症患者,只是程度轻重的区别而已。
很多父母都有这样的感觉:自己的孩子在小时候显得像个小大人似的,很懂事,很听话。可是,随着年龄一天天增长,到青少年的时候,脾气越来越不好,你让他上东,他偏上西,整个一“叛逆”形象。孩子大了,为什么反而不听父母的话了?科学家最近发现,原来他们的大脑在这个时期有“弱化”现象。
过去对青少年叛逆的解释是不良家庭教育的恶果和社会环境的无意塑造。
进入青少年时期的孩子最让父母头痛的有两点,一是任性,二是叛逆。过去心理学家和人类行为学家一直试图解开青少年在这个时候的思想和行为发生明显变化的谜团。
对青少年来说,叛逆是一种极端的逆反心理,它产生于可怜的适应能力:经受不了批评、挫折和压力。从本能地任性胡来、我行我素,到不辨是非、不识好歹、以暴力抗拒家人管教,到糊里糊涂地走向死亡,就是叛逆性格的行为逻辑。一般而言,青春叛逆是青少年生命周期发展的必经阶段。
过去对青少年任性和叛逆的解释是,它部分是不良家庭教育的自然恶果,多半是家庭―――社会环境的无意塑造。一些青少年在家庭排行中独一无二的霸权地位,客观上使他们不仅不能发展出竞争观念、合作精神和责任意识,而且使他们很容易养成飞扬跋扈、专横残暴的性格。
也有青少年心理研究专家认为,第一是因为青少年的心理随着这个年龄段自身的变化而变化,第二性征的出现给他们的心态造成了冲击,他们面对自身的变化常常感到不知所措,从而产生了浮躁心态和对抗情绪。这些说法虽都有道理,但也都有明显的漏洞。
青春期的孩子对人们脸上的悲伤和生气的识别能力会突然下降。
英国科学家大卫・斯丘斯教授在都柏林召开的英国协会科学节上说,最新的科学试验证明,青春期的人大脑会发生变化,从而导致他们与父母的关系出现紧张。伦敦的儿童保健协会发现,在青春期,对人们脸上的感情表达的识别能力会突然下降,尤其对悲伤和生气这两种感情,青少年往往很容易忽视掉,而这两种感情恰恰是家有青春期孩子的父母常常对他们产生的感情。
这种能力的下降之所以会出现,是因为大脑的结构发生了明显的变化,他说:“在青春期,青少年的确在他们的社会智力方面会变得迟钝,这也许反应了大脑的结构发生变化,之所以发生这样的变化,是因为在这个阶段,基因和荷尔蒙发生了变化。”
识别幸福、悲伤、厌恶、愤怒和惊讶等感情的能力,男孩比女孩差。
斯丘斯检测了600名年龄在6至17岁之间的孩子“解读”图片上表现出来的幸福、悲伤、厌恶、愤怒和惊讶等感情的能力,他进行这一研究是受到了男孩儿比女孩儿识别表情能力差的观点的启发。有观点认为,无法识别别人情感的“孤独症”仅仅是男性大脑的一种极端现象,根据这一理论,所有的男子都是孤独症患者,只是程度轻重的区别而已,有些人会比其他的人更孤独,而且青春期的男孩儿孤独症的普遍性要高十倍。
斯丘斯进行的试验显示,6岁的男孩儿中有70%在识别别人感情的能力上比女孩儿的平均能力要低,而且20%的男孩儿比大部分的女孩儿要差。斯丘斯教授说,这种差别对教师来说倒有一些意义。他说:“除非教师意识到有些男学生不能读懂他们脸上的表情而采用别的方法,否则试图用相对微妙的方法比如皱眉或者暗示自己已经生气了来控制他们是没有用的,男孩子不理睬这种暗示,因为他们不能读懂这种含意,倒不是因为他们叛逆。”
不过,斯丘斯教授说,尽管在统计上男女明显有这方面的差异,“但在其他的试验中,我们没有发现男孩与女孩有差异,比如记忆别人的脸或者说一说是否有人直接在看你。”
专家怀疑,大脑“弱化”只是青春期大脑变化带来的一种副产品。
为什么识别别人情感的能力下降,斯丘斯说,他猜想这种能力的下降可以延伸到对语调的差别能力上,对语调进行判别也要用大脑的同一部分,但是试验没有直接测试这种能力是否会下降。他说:“这种青春期早期的社会能力低下对试图管教蛮横的青少年的许多家长来说是再熟悉不过的了,但这是生物学上的现象,而不是文化上的,是这个阶段大脑发育的功能所致。”
可是,为什么青春期孩子的大脑会突然丧失识别情感的能力目前还不清楚,斯丘斯教授说,他看不出这种变化在人的生存以及进化方面有什么优势,他怀疑这只是青春期大脑变化偶尔带来的一种副产品。他总结说:“到16或者17岁时,青少年就会达到成人的能力水平。”所以,父母要做的就是等待,他们的孩子到时将会恢复正常。
叛逆期是在12—17岁,这段时间最辛苦的就是老师和爸爸妈妈。叛逆期有叛逆的心理,所以懂事以后一定要用好的成绩来回报爸爸妈妈和老师。
假期里,不少家长反映,自己上初中的孩子经常上网上到三更半夜,不听父母的话,很难跟青春期的孩子沟通,亲子冲突格外明显。其实青春期孩子,在很大程度上存在着叛逆现象,家长发现这种问题,不必觉得如狼似虎般可怕,而要试着去了解这个时期孩子的特点、心态,与孩子共同面对青春期。
“虽然放暑假成天在家,儿子跟我之间每天的交流时间竟不到半个小时!”“女儿每天除了上辅导班就是自己上网跟同学聊天、打电话,根本不理睬父母,说多了还嫌烦!”眼下暑期过了大半,记者从一些家长口中得知,暑期里由于孩子与父母在一起相处的时间多了,各种亲子冲突格外明显,孩子在青春期的叛逆行为越发明显,父母子女间的情感危机似乎因为暑假的到来大大激化。
笔者认为青春期孩子的叛逆心理现象是青少年成长过程中的一种心理状态,在14至18岁的青少年中表现得尤其明显,这个时期的青少年对家长和其他教育工作者心存对抗,他们内心也明白按照大人的意愿行为做事的合理性,但他们却有意违抗父母的意志,只在乎和父母对抗时的,看见父母生气、伤心自己反倒高兴,家长遇到这种情况往往心中忧虑,甚至束手无策。
关键词:青春期叛逆 逆反行为 对策
很多家长抱怨,孩子以前都很听话,但是进入初中以后突然就变得暴躁易怒,不爱沟通,经常跟家长对着干。更有甚者,厌学、吸烟、打架、反抗老师、沉迷网络游戏不一而足……于是,处在青春期的孩子行为举止开始反常,家长感到非常迷惑不解:就家庭教育而言,不知道从何下手,不管不行,管多了孩子厌倦;又不能撒手不管,否则孩子会走入歧途。家长往往在孩子青春期成长的特殊阶段,使家庭教育步入两难抉择。
一、解疑青春期叛逆行为
(一)孩子本身的成长变化。在青春期,孩子的心理和生理都较儿童时期发生了很大变化,特别是第二性征的出现给孩子的心理带来很大的冲击,很多孩子在这个时期还没有接受系统的教育和引导,因而当他们面对这些变化时往往不知所措,从而容易产生抵触和对抗情绪。青春期时生理上的巨大变化使青少年一时难以适应。青春期开始后,性激素、肾上腺皮质激素等多种激素的水平都发生了急剧变化。在这些激素的作用下, 青少年的身体快速生长发育。有时候,这些生理变化会给青少年带来困扰,进而导致一些心理行为问题。
(二)家庭的传统教育方式和当前社会环境的一些缺陷,对他们的发展造成了负面影响。其实我们做父母的可以仔细思考一下,我们和孩子冲突主要是在哪些方面,我想应该绝大多数都是在孩子的学习成绩上吧,即使是一些其他的矛盾,比如:对孩子日常生活的安排,看电视、玩手机、上网等也都是围绕着学习来要求的,其根本目的就是让孩子以学习为主,不要被其他事情分心。虽然家长的出发点都是为了孩子好,但这种严格要求的管教方法对孩子来说未必适用,很多家长管教孩子的错误方法和思想都会引起孩子的抵触情绪,造成孩子的叛逆。
(三)青少年的社会属性在悄然变化。青春期前,孩子主要与家庭成员建立亲密关系。但青春期后,青少年越来越重视同龄人之间的友谊,对与异往也产生了浓厚兴趣。青少年的认知水平得到了显著提高,但仍不够成熟,因此有时候不能很好地控制自己的行为。
此外,家长与青少年在生活态度、行为习惯等方面存在差异, 是造成亲子冲突的一个重要原因。家长是有阅历的中年人,常常感到孩子行为鲁莽、天真、不可靠。而青春期的孩子朝气蓬勃,喜欢探索新事物,于是常常感到父母过于谨慎、刻板、乏味。这便产生了人们常说的“代沟”。
二、家庭教育怎样应对青春期叛逆
如果对青春期孩子的叛逆行为没有正确的引导,就很有可能使孩子走上歧途。因而,家长务必要重视这个时期对孩子的教育,在教育中应注意把握以下基本原则:
(一)不要抱有成见
有些父母一看到孩子有逆反的迹象便极力压制,担心稍有让步,孩子以后就会更加肆无忌惮了。其实父母反应越激烈,孩子就越会坚持己见;父母若强行压制,就更容易激怒孩子,虽然孩子当时没有表现出来,但实际已经为日后孩子的叛逆埋下了祸根。
曾有心理学家说,实际上并不存在青少年行为的必然模式,也没有所谓的典型的十几岁少年。你的孩子长高了,长壮了,成熟了,不能有色眼镜看他,而是应该认为他生来就是这样。
(二)无形驾驭和引导
家庭教育是活的教育,家长要将教育融入到生活中的方方面面,对孩子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不要树立一种高高在上的形象,学会和孩子做朋友,站在孩子的角度来思考问题,毕竟家长也有过青春期。另外家长的教育方式就要随机应变,用家长的魅力性替代过去的嗤性,这时家长教子能力的最高境界应该是无形驾驭。
(三)完善自我,榜样示范
在孩子成长过程中,父母陪伴孩子的时间是最长的,对孩子的影响远远要比老师大,因而父母要给孩子树立良好的榜样,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尤其对于模仿性、可塑性极强的青少年来说,无言的身教比什么都重要。父母与孩子朝夕相处的生活,无时无刻在不向孩子渗透着自己的人生观和价值观。父母在生活中对待事物的态度和行为方式都被孩子看在眼里,也时时刻刻影响着孩子,所以父母首先要改变自己的缺点,以自身的行为来教导孩子自己的处事方式。
(四)找准“病”根,耐心坚持
针对有逆反的孩子,家庭教育的效果可能不会立竿见影,家长往往在此时会失去信心,甚至会怀疑指导师给出的策略,更有甚者会放弃既定的目标和做法回归原点,这会使人感到非常遗憾。家长要学会找准病因,了解问题出在哪里,盲目的管教和引导只会雪上加霜。水滴石穿非一日之功,家长一定要坚定信心,循序渐进,只要抓住问题的起源,并努力追寻和研究解决问题的办法,帮助孩子走向身心健康的成长步伐就会越来越近。纠正孩子的问题是一个需要家长的耐心和毅力的过程,处于青春期的孩子缺乏自制力,尤其是那些问题比较多的孩子,在帮助他们矫正的时候会有反复,父母要有足够的耐心,要经得起考验,受得起折腾,一定要坚定信念,始终将科学的家庭教育理念贯穿于日常家庭教育实践中。
参考文献:
[1]王凌燕.《从初中学生的视角探索亲子冲突现状及对策》;
[2]马秀兰.《中学生逆反心理的分析与对策》;
叛逆期是在12—17岁,这段时间最辛苦的就是老师和爸爸妈妈。叛逆期有叛逆的心理,所以懂事以后一定要用好的成绩来回报爸爸妈妈和老师。
假期里,不少家长反映,自己上初中的孩子经常上网上到三更半夜,不听父母的话,很难跟青春期的孩子沟通,亲子冲突格外明显。其实青春期孩子,在很大程度上存在着叛逆现象,家长发现这种问题,不必觉得如狼似虎般可怕,而要试着去了解这个时期孩子的特点、心态,与孩子共同面对青春期。
“虽然放暑假成天在家,儿子跟我之间每天的交流时间竟不到半个小时!”“女儿每天除了上辅导班就是自己上网跟同学聊天、打电话,根本不理睬父母,说多了还嫌烦!”眼下暑期过了大半,记者从一些家长口中得知,暑期里由于孩子与父母在一起相处的时间多了,各种亲子冲突格外明显,孩子在青春期的叛逆行为越发明显,父母子女间的情感危机似乎因为暑假的到来大大激化。
笔者认为青春期孩子的叛逆心理现象是青少年成长过程中的一种心理状态,在14至18岁的青少年中表现得尤其明显,这个时期的青少年对家长和其他教育工作者心存对抗,他们内心也明白按照大人的意愿行为做事的合理性,但他们却有意违抗父母的意志,只在乎和父母对抗时的,看见父母生气、伤心自己反倒高兴,家长遇到这种情况往往心中忧虑,甚至束手无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