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优发表网

购物车(0)

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期刊投稿 出版社 公文范文 精品范文

数字经济存在的问题范文

时间:2023-09-18 17:27:52

序论:在您撰写数字经济存在的问题时,参考他人的优秀作品可以开阔视野,小编为您整理的7篇范文,希望这些建议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热情,引导您走向新的创作高度。

数字经济存在的问题

第1篇

关键词:高校;数字图书馆;问题;路径

中图分类号:G258.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949X(2008)-12-0083-02

高校是人类科学文化的重要传播者,是培养创新型、复合型人才的摇篮。而图书馆则是高校的知识宝库。在新一轮信息技术数字化的过程中,数字图书馆的建设成为了现代高校图书馆建设的发展方向。如何充分利用信息技术和丰富的馆藏资源,服务高素质人才的培养,是当今高校数字图书馆面临的巨大挑战。

一、高校数字图书馆数据库建设现状及存在问题

近些年来,我国高校数字图书馆数据库建设已取得较为显著的成绩,据统计,目前我国70%左右的高校图书馆已经基本实现了计算机管理,越来越多的图书馆建起了较好的硬件环境,联合编目、馆际互借/文献传递、网上资源导航和文献资源数字化建设获得纵深发展,各类有关图书馆的业务培训开展有声有色,为教学科研和学科建设提供了较高的文献保障服务。但是从总体上看,高校数字图书馆的建设仍然存在有着不少问题。

1.经费不足

数字图书馆建设是一个庞大的系统工程,硬件设备和软件资源的购置、网络布线工程、数字化资源的更新、馆藏文献的数字化转换等,都需要大量资金作为后盾。

然而,近年来,各类图书、期刊价格大幅度上涨,虽然,进入“985工程”与“211工程”大学的数字图书馆的开发与建设有专项的拨款,然而,大量普通高校图书馆经费来源单一,主要依靠学校单一财政拨款。许多图书馆的经费在每年的纸质文献购置、业务培训、科研等方面都难有保障,更不用说花大量资金购买许多急需的数据库资源,经费短缺使数字图书馆建设步履维艰。存储设备严重不足、网络安全系统有待建设、机房条件急需改善、电子阅览室规模较小、信息资源不能满足师生需要等等都是因经费不足而困扰高校数字图书馆发展的问题。

2.人才短缺

人才是事业成功之本。高校数字图书馆的建设不但需要专业计算机人员,而且需要图书馆学专业知识与计算机技能相融合的复合型高素质人才。

而现实的情况却根本不同,由于多方面的原因,图书馆多年来承担着收容队的角色,人员结构不合理,性别比例失衡,馆员队伍中专业人员与技术人员少、工作热情欠缺、年龄老化等一系列问题非常严重;图书馆地位一直很少受到足够重视,计算机、自动化等专业人才择业时很少会将图书馆置之优先考虑的范围,同时馆内不少人才又跳槽另谋高就;对现有馆员队伍缺乏系统的、有计划的在职学习和培训,馆员的业务水平难以出现质的提高,知识结构和观念落后陈旧,无法适应提供数字化信息资源服务的要求。

3.重复建设严重,资源共享程度低

短短几年,从数字图书馆概念的提出到现在许多高校图书馆已经纷纷投身于数字图书馆的建设行列。然而,各高校图书馆数据库建设仍以自建为主,各馆独立建库。有的单位抱着“急功近利”的思想片面地追求数字化资源的量,有的单位忽视自身馆藏的特点和学校教学科研的实际情况,这就造成我国不少高校数字图书馆建设的盲目性:

一方面,数据库的重复建设不仅浪费了人力物力财力,而且不利于网络环境下的信息资源共享;与此同时,不考虑后果的盲目建设无法形成具有一定规模的、高质量的、能够进入国际市场的数据库。另一方面,信息资源收集不够广泛,不同馆的数据库各不兼容,各系统之间难以相互联通、应用;大量的财力、人力、物力资源浪费在低水平的重复建设上。

4.体制陈旧僵化

数字化图书馆建设是国家信息化建设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长期以来,由于很多高校在数字图书馆管理体制方面仍然沿袭传统的图书馆管理体制,这样在数字化图书馆的建设中产生许多不适应不协调的问题。

众所周知,传统图书馆管理体制、投资体制等与数字化图书馆之间存在很多矛盾,如果我国图书馆数字化建设还处于传统体制之下,将会产生诸如资源数字化、信息化的规范与标准,数字化图书馆建设中网络知识产权等问题,也将会因为资本缺乏、资源的陈旧等产生一系列不良后果。

二、高校数字图书馆建设路径选择

目前,高校数字图书馆面临着诸多困难和问题,与高校数字图书馆承载的文化传承和教育教化功能极不相称,建设好高校数字图书馆已经刻不容缓。

1.加大投入,提升图书馆服务能力

数字图书馆建设是一个庞大、系统、长期的工程,硬件设备和软件资源的购置、网络布线工程、人员培训、数字化资源的更新、馆藏文献的数字化转换等等,都需要充足的经费做后盾,需要有人力、物力和财力的保障。

高校图书馆除依靠国家的资金投入外,一方面各高校领导应当以战略的眼光来考虑和重视数字图书馆的建设与发展,实行倾斜政策,分阶段加大资金投入,甚至从年科研经费和扩招收费中,提取一定比例的资金增加投入,另一方面高校应积极对外宣传数字图书馆的建设意义和将来的社会经济效益,吸引更多行业和领域参加高校数字图书馆的建设,从而多方筹措资金。在实力不够的情况下,各地高校可以考虑联合进行数字资源的采购,各个图书馆成立专家委员会,对数据库进行评价选择,最后投票表决,多数赞成就买,经费各馆按比例分担,这样做,将大大缓解经费紧张的局面。

2.加强人才培养,增强图书馆员整体素质

数字化图书馆的专业人员、管理人员及其后续储备人才,是建设数字化图书馆的关键。传统图书馆时代的工作人员的工作基本模式是人――书,或者说是人――书――人,更多的是手工操作,而数字化图书馆时代图书馆员工作的基本模式是人――计算机,手工操作被机器取代,工作人员通过计算机和计算机通讯网络来获取或提供信息服务,即服务手段自动化、自助化,服务对象社会化、虚拟化。数字化服务环境要求现在的图书馆员应该具有复合的知识结构和较强的沟通能力,良好的计算机素养和网络素养,较高的数据库使用、维护能力和一定的开发能力复合型人才。

针对当前图书馆专业人才短缺的现状,一方面要引进人才,引进能驾驭计算机开发、运算管理和维护的专业人才和知识产权方面的专业人才;另一方面要加大对现有图书馆员的培训,努力培养和提高现有图书馆人员的自身素质,使他们能够使用现代化的设备和掌握信息处理技术。

3.加强合作,共享图书馆有效资源

任何一个图书馆,其规模再大、经费再多,也无法收集齐全所有的出版物,更不用说非正式出版的文献资料了,任何一个图书馆,其规模再大、馆藏再多,也无法完全满足读者日益增长的多元化需求,只有全社会的图书馆分工合作,共同建设,互借共享,才能有相对完整的文献资源的收藏,才能使读者的文献需求达到相对最高的满足率。作为学术、科研、教学都走在知识发展前列的高校,在数字化图书馆建设方面应率先实现资源共享。各高校图书馆之间必须加强合作,取长补短,携手共建共同发展。国家教育部应当成立相应的权威机构――高校图书馆数字化建设指导委员会,集中领导、统一规划、加强协调、分步实施;并根据理、工、农、医、文、法等各科性质,下设若干个分支委员会,具体分工、负责、指导各自学科范围内的数字化资源建设。而且各高校图书馆可以建立数字图书馆之间的联盟,对商业性数据库的使用进行协调、谈判、签署共同协议,并逐渐扩大到各地区、各行业、各部门图书馆,开发有效服务和达到共同发展,这样,避免重复建设,节约人力、物力、财力和时间,最终实现整个数字化空间中的资源共享。

4.创新体制,实现新旧完美融合

现代图书馆发展的主体方向是实现传统图书馆与数字化图书馆技术完美融合。传统图书馆和数字化图书馆只是图书馆发展史上的不同阶段,并没有本质意义上的区别。现代图书馆务必要适应社会信息化的发展,充分应用各类信息技术和网络环境进行技术革新和服务创新。

高校数字图书馆建设也应把握这一主体方向,进行全方位的技术革新和服务创新。数字化图书馆管理体制的改革要从文献处理一元化、馆藏建设虚拟化、读者服务自动化、馆员素质综合化、业务工作网络化等着手努力构建一个批判继承历史传统而又与时俱进,立足本馆而又面向外界的充满活力的新型图书馆。为了便于协作和真正实现资源共享,在对传统的图书馆管理体制进行改革的同时,对图书馆的预算与投资体制也要进行改革,对于高校图书馆来说,更应该改革一元化的投资体系,逐渐形成国家、社会、学校、私人多元投资体系,从而有效实现图书馆领域较为公平的竞争。

参考文献:

[1]王伟.新世纪高校图书馆馆员素质与理念的探讨[J].情报探索,2006(8).

第2篇

关键词:数字图书馆 信息建设 资源共享

中图分类号:G203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当今社会,信息化的迅速发展,电子网络的广泛运行,使得数字图书馆逐步走进公共视野,成为图书馆发展的新的趋势。通过数字图书馆的建设,公共图书馆之间的信息资源共享的日益频繁,公共的知识宝库也得到了丰富。

1 、数字图书馆概述

1.1、数字图书馆的定义

数字图书馆也称电子图书馆或虚拟图书馆,是指利用计算机技术、网络通讯技术等多种手段将图像、文字、语音、影像和软件等信息资源数字化,并在网络上传递和检索,提供信息服务的信息中心或数据库。数字图书馆,为文献查阅者提供方便、快捷的阅读、检索服务,不再像传统图书馆主要是收藏书面文化资料。数字图书馆主要建立在多媒体技术、计算机存储技术、网络通讯技术等基础上。

1.2、数字图书馆的发展

社会信息逐步增长,人们需要储存和传播的信息种类和数量越来越多,传统图书馆的运作显然不能满足这些需要。因此,数字图书馆应运而生。数字图书馆最初的提出仅仅是一个电子化信息的仓储,存储大量各种形式的信息,用户可以通过网络方便地访问它,以获得这些信息,并且其信息存储和用户访问不受地域限制。数字化图书馆的建设可以体现一个单位的文化氛围,目前,图书馆界形成了争先、优先发展数字图书馆的浪潮,有关图书馆数字化的研究课题相继启动。如:863计划、973规划、社会科学基金、自然科学基金中的有关课题,也有省部级研究项目等。国内各大型公共图书馆、院校图书馆均基本或逐步实现了图书馆数字化初步工作并不断完善和发展。例如,目前国家数字图书馆已经制作完成超过200TB的数字资源,全国各级图书馆同样实现了相当数量的数字资源的海量存储。根据欧盟委员会公报,欧盟数字图书馆所提供的来自欧盟各成员国图书馆和文化机构的书籍、地图、绘画、照片、电影和报纸等信息和资料已达460万件,预计2010年将增加到1000万件。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和32家合作机构共同启动的由全球规模最大的图书馆一一一美国国会图书馆建设的“世界数字图书馆”项目,得到了包括中国、法国、日本、俄罗斯和美国等国家图书馆和文化机构的大力支持,使许多珍贵的文化资料数字化,并放存互联网上共享。 由此可见,数字化图书馆正在逐步完善发展。

2 、数字化图书馆的特点

2.1、管理方式计算机化

数字图书馆利用计算机管理数字化信息资源,并且对全部工作实行计算机管理。

2.2、信息存储数字化

这是数字图书馆的基本特征,其他特征都是建立在这一特征的基础之上。资源数字化包括三个方面:其一是传统馆藏资源的数字化:其二是光盘等电子出版物的收藏;其三是网上信息资源包括网络传输的文字信息、图形、图像信息以及声音、视频、动画等数字式信息的组织管理。数字化技术不仅保护了文献特别是一些古籍珍善本和历史遗物,同时节约了存储空间,改进了信息的组织方式,提高信息检索速度,促进远程交流利用。总之,信息资源数字化数字图书馆采用数字化信息存储处理技术,对信息资源建立分布式的大型文献信息库及超文本检索系统。

2.3、查询手段便捷化

通过网络等电子通信手段,连接数字图书馆和网上信息中心,提供各种信息数据库的联网查询服务,为信息检索提供了极为方便的形式。数字图书馆的建设,在实现了信息资源数字化和信息传递的网络化之后,必然会出现信息利用的共享化问题。网上的信息资源十分丰富,如果各个公共的数字图书馆通过努力实现信息资源的共建共享的话,只要是网上的用户,均可以足不出户轻点鼠标就可以得到所需要的珍贵资料,不从而真正实现了跨地域、跨国界的资源共享。

3 、数字化图书馆建设的问题以及对应策略信息资源建设

3.1、信息资源建设的资金问题

资金问题分两个方面:一个是对信息资源建设的投入;一个是对于所得资金的合理分配。面对图书馆资源建设投资有限的情况,我们更多的是从合理运用在手经费来完成数字化图书馆信息资源建设。信息资源建设需要有一个良好的网络运行环境,我们可以有选择地对文献进行数字化,购买性价比高的数据库,还有联合其他图书馆共建数据资源等措施,达到经费的合理使用。

3.2、信息资源建设的质量问题

信息资源的质量直接影响到信息资源共享的可实现性和有效性。因此,图书馆在进行信息资源建设时,必须注意信息资源建设的质量控制,在数据库建设时,应该加强数据著录准确性和格式的标准性、数据标引、检索语言的规范性,从而为提高信息资源的查全率、查准率提供可靠保障。在这里我们提到的标准化、规范性是指标引规范是指要注意著录规则的通用性及描述语言、标引语言的标准化,提高数据库的可检索性、可获取性,在数据加工时要积极采用国家标准、国际标准和相关规范,以确保信息交流与合作的顺利进行并为未来全面的资源共享打下良好的基础。

3.3、信息资源建设的人员培养问题

尽管我们强调数字化图书馆建设,强调网络的发展迅速,但不应该忽略最基础的问题:计算机网络的具体操作还是需要图书馆的人员来完成。因此,培养优秀的图书馆人员尤为重要。首先,作为图书馆馆员,要时刻有提高自身素质的意识,不断的学习,掌握有关计算机的多方面知识;其次,主动地与读者进行沟通。了解读者的需要,积极得到实际信息反馈,不断帮助馆里完善信息资源管理建设。

4 、总结语

随着社会的进步、经济和科学技术的发展,数字图书馆的信息资源建设与共享是数字图书馆事业发展的必然趋势,也是目前高校图书馆事业发展的现实要求和必由之路。搞好数字图书馆的信息资源建设与共享工作,图书馆才能实现可持续发展,才能极大限度地满足读者对信息资源的需求,从而完成自己的新时代使命。

参考文献:

第3篇

关键词 数字化 媒介融合 传媒运作

中图分类号 G206 文献标识码 A

数字技术的发展给媒体搜集和报道信息模式带来全方位改变,信息处理和传输方式的同质使传媒产业融合的技术壁垒被打破,媒介运作模式开始向多媒介形态相互联合、互动的模式转变。在这一数字化背景下传媒运作存在哪些问题以及该如何应对是本文探讨的重点。

一、数字化进程中传媒运作存在的问题

随着数字技术深入发展和应用,传媒内部发生了数字化革命,数字技术改变了其原有的内部结构与生产流程。随着以数字化技术为支撑的新媒体急剧扩张,融合新媒体技术、向数字化转型已成为传统媒体的必然选择。

1.媒介融合趋势下传媒运作存在的问题

(1)数字化发展目标不明确

国家新闻出版总署于2006年8月就推出了“数字报业实验室计划”,首批加盟的报业集团开始了报业的数字化发展之路。但是就目前中国数字报业的现状来看,只能算作报业的数字化阶段。很多新闻单位都建立了自己的网站,但是这些网站定位很多都缺乏针对性,大多都是综合性新闻站点。例如数字报业的发展虽然已成为报业集团的基本共识,但是大多数报业集团对数字报业发展缺乏明确目标,没有将其纳人集团整体发展战略,没有真正将其作为一个平台去运营。如在数字实验室创新项目申报书中,多数申报单位没有明确数字报业在长远发展中的位置,在具体的运作方式和商业模式方面也不清晰。这使得报纸网站在发展过程中最终只能成为传统报纸的翻版,或附属品。

(2)媒体互动形式化,内容缺乏创新

媒介融合的一个主要层面是业务融合,这一层面的融合则主要表现为传统媒体将业务延伸到其他媒体领域。但是目前的媒介融合大多还仅仅停留在表浅意义层面上的融合。媒体之间业务层面上的互动大多也只是针对个别报道内容而临时结盟。在整体运行机制上,各种媒体间还没形成一种稳定的、有机的结合。随着媒体互动的进一步展开。单纯的媒介战术性融合是远远不够的,更进一步的融合迫在眉睫。。

随着数字技术的深入发展和互联网的出现,许多报纸都开设网络版,或建网站,报纸的传播终端出现了多媒介形态共存的局面。但很多报社在运用数字化技术的同时往往忽略对数字化内容的重视。很多所谓的数字报纸只是传统报纸内容的媒介翻版,内容缺乏原创性。据调查,目前只有宁波日报报业集团的《播・报》算得上是原创数字报,没有相关的纸质报纸。而事实上,它也是在其他纸质报纸的内容的基础上生产和制作出来的。

(3)跨媒体运作的数字技术平台不成熟, 新技术是传媒业发展创新的重要原动力之一,但是跨媒体运作的数字技术平台还处于不成熟阶段。目前在我国有线网络平台已经建成并进入成熟阶段,但无线网络还在建设和发展中。移动平台除手机这一终端已进入成熟阶段之外,其他移动终端的研制和生产还处于实验阶段。移动电子阅读终端、数字平台的建设、数据库开发模式以及大容量无线传输网络建设都还处于建设的不成熟期。。例如目前我国报业的数字平台建设仍处于起步阶段,其建设模式和数据库模式也还处于实验阶段。

(4)数字化运作人才匮乏

网络媒体的多平台性决定了无论在新闻编辑还是媒体的经营管理都需要新型的人才与之相适应,但媒体网站编辑和技术分开的现象还比较普遍。由于我国目前媒介人才市场开发不充分,传媒人才的培养方式还不够完善,这些都造成人才的培养不能适应市场的需求。

2.媒体竞争资源变化带来的问题

数字技术的出现,打破了传输渠道的技术壁垒,使信息传播渠道的数量规模及品种质量都有了巨大增长,传媒业的传输渠道资源变得相对丰裕。随着数字技术发展促进了传媒大融合,“内容”将取代“渠道”成为传媒的稀缺资源。数字时代,“内容”将成为传媒竞争的核心资源,传媒产业发展的重心和竞争的焦点将从渠道争夺转移到内容生产上。

(1)“微内容”的聚合开发不够

为了有效满足受众需求,传媒运作的核心从竞争策略角度来说应把握不断变化的信息消费方式与信息传布方式。随着数字技术不断发展,大众传播出现了从面向社会公众开始向分众传播的趋势,出现了新的信息提供者和消费者的关系。传媒产业发展的必然趋势是内容的精细化和专业化。同类内容的大量复制只能造成原有市场的叠加而无法拓展新的市场。我国传媒对受众需求的认识还不深入,没有抓住人们真正的心理需求,没有从提供服务角度重新研究传媒与受众问的关系。我国传媒业的现实情况是媒介市场上同类内容供给量较大,而受众需要的细分资讯却很匮乏。未来最有开发价值的就是互动和个性化内容,但是传统媒体的信息的传递基本上是单向的,目前为止这种互动运作的价值还没有充分体现出来。

(2)商业模式不清晰,核心竞争力不强

由于我国传媒市场存在专业化分工不够,产业价值链也未完全形成,传媒业的竞争忽略了内容和服务质量,单纯依赖对广告的争夺,经营模式比较单一。为了适应媒介市场的发展需求,新媒体除了需要长期的投融资管理机制,更需要突破现行的运行机制。目前大部分报业集团已经开始重视商业运营模式的开发,但仍停留在传统报业运营模式的一种逻辑延伸上,有创新意义的商业模式仍旧缺乏。另外数字广播电视机构虽然也在不断探索盈利的多元化渠道,但是对产业链的经营意识和运作能力也还不是很强,目前经营现状也不是很理想。

所谓传媒核心竞争力就是指新闻传媒通过对其内部显在和潜在的新闻资源进行有效的整合而形成的一种独特的抗击媒介市场风险的能力。‘’由于没有有效合适的赢利模式,目前国内网络视频企业大多数都在亏损。商业网站虽然已经开始按商业化、企业化运作,部分商业网站媒体也已经开始赢利,但是目前的这种赢利基础还不稳定。

数字技术的发展最直接的作用对象是传统媒介系统,在为其注入新的活力的同时,也对相对稳定的传统媒介系统形成了威胁与挑战,使得媒体发展环境正面临着复杂的结构性转变。大众传播媒介作为一个制度性的操作机构,传媒的发展在很大程度上受其所在环境的影响,受到政治和经济等各方面社会因素的制约,如体制的束缚、观念的阻碍以及多元格局下的多方利益冲突等都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传媒的数字化进程。以下针对传媒运作在数字化进程存在的问题,对相对应的策略进行一个粗浅的探讨。

二、数字化时代传媒的应对策略

数字技术改变不同形态传媒的边界,正在成为支撑所有传媒的存在基础、技术标准与发展取向,造就新意义上的数字媒体。为把握传媒业发展方向与产业发展规律以及传媒形态聚集规律与资源共享规律,必须超越传统的传媒认识方

式建立数字媒体观。

1.数字化战略生存,融合化发展趋势

(1)明确数字化发展战略

实施传媒业数字化发展战略,需要全面提升传媒业的整体技术水平,向数字化、网络化迈进。按照网络传播内容的要求,传媒业需要创建新的数字内容,通过对这些数字化内容的有效存储并向其他媒体延伸,加强内容管理,以实现跨媒体传播。《中国报业年度发展报告(2005)》把报业的数字化生存作为一个重要的趋势提出,认为数字报业战略将改变传统传媒产业形态,并将以新型传播技术来重塑报业的形态。数字时代将消除传媒产业问的边界壁垒,使相关联的产业在内容产业下整合,加快向数字化战略转型将成为传媒界的共识。即将出台的《电信法》也将改变电信业务和广播电视业务互不准入的状况,由于“三网融合”在体制上的限制仍然存在,广播电视业与其他产业之间的融合将主要依靠企业结成战略联盟来实现。

(2)数字化内容开发创新,媒体互动走向深入

数字化内容已经成为媒体间战略联合、提供受众个性化服务的关键。为了满足受众多方面需求,一些商业网站已经开始提供包括视频和音频、动画等在内的多种媒介内容但是目前整合新闻方式仍是现在大多网络媒体采用的主要编辑手段,还不能成为网络媒体的成熟形态。创造真正的多媒体原创报道,探索网络媒体内在的不可替代价值,才是网络媒体成熟媒体形态的核心环节,一个新的信息形态的形成是一个新媒体成长与成熟与否的重要指标。

多种媒体的传媒集团内部的整合,将成为未来传媒发展的趋势。不管是跨媒体延伸还是多家媒体的整合,都需要对各个媒体机构进行重组,并对跨媒体合作机制予以支持,以此实现对各媒体资源的统一筹划、统一调配,将多家媒体的力量结合在一起进行合理组合,以多种复合内容模式来满足受众全方位的需求。:例如解放日报报业集团制作包括视频、声音等在内的多种内容产品形式,通过报纸、网站等不同的传播渠道呈现出来,形成了跨媒体的内容产业链。数字报纸、多媒体互动杂志、网络电视等,是我们目前可以看到的媒介融合的具体产品形态。随着这些产品形态的不断实践,各种媒体间业务进行交叉、互动,直至融合。媒体互动的不断深入并逐渐发展到媒体平台及媒介市场的交汇、相融。未来更高层次的融合将在传媒业与电信、IT界等相关行业机构的大汇流基础上出现。

(3)新技术探索,创建数字信息技术平台

媒介融合是一个渐进的过程,由于技术上的限制,它首先必须在网络这一平台上进行实践,随着P2P技术、宽带技术、无线通信等一系列技术的不断成熟,传统媒体越来越多地借助互联网音频、视频等内容,通过网络实现产品形态的创新。传媒业的数字化发展必须建立一个能数字化操作业务运营平台和一个数字化运营的服务体系,例如多媒体数据库系统、跨媒体综合性的新闻采编发系统等都在传媒业获得广泛的应用。我国广播电视业需要建立媒体资产管理系统,通过运用高技术手段来对媒体资产的保存、检索、重组、交换,实现对媒体资产的组织、管理、掌握和多力‘面应用,以此提高信息资源利用率,促进信息的社会交流与共享、我国广播电视业在几十年的发展过程中积累的大量影音资料是整合资源、满足大众文化需求的重要媒体资产,通过媒体资产管理系统的建立,可以实现内容的储存,并向不同的媒体发散。

(4)复合型人才的培养

数字技术的发展带来媒介环境的变化,由此对新闻工作者的综合素质、专业技能和创新能力也提出了新的要求。例如媒体网站要加大融合的力度,就需要一批既掌握网络技术,又懂编辑的复合型互联网新闻从业人员。此外由于媒介融合后需要更多能在多媒体集团中整合传播策划的高层次管理人才,而这类人才必须要求具备高新技术应用、信息内容生产、发展战略策划等各种素质。这样的人才培养需要对人才需求,人才能力结构有一个全新的认识,针对新需求制定出合理的培养方案。

2.分化传播,品牌化竞争理念

(1)细分受众,开发微内容

数字技术发展带来受众市场的碎片化,传媒在市场运作的过程中应对受众进行细分,以满足不同受众的需求,因为分众传播的受众需求比大众传播的受众需求更为单一。Web3.0时代是个性化的时代,它改变了用户获取信息的方式和行为习惯。Web3.0时代的媒体传播不仅是按照用户需求提供综合化服务,更重要的是向受众提供个性化聚合服务。就如尼葛洛庞帝在《数字化生存》所说:“在后信息时代,大众传播的受众往往是单独的一人,所有商品都可以订购,信息变得极端个人化”。现在传媒市场的受众细分日趋明显,网络媒体要吸引广告主的投放,必须高度细分市场,将微内容大众化。将大批分散的受众集中以在分众中达到聚众,通过创造更多分众化个性化的产品及服务以打开商机。例如华尔街日报网站以其为受众提供独一无二的金融、经济信息而拥有前互联网上规模最大的付费用户群体。舒咏平在《基于网络的品牌传播“长尾化”》中也提到品牌传播“长尾化”,即将原来大规模制造、集中于强势媒体的流行品牌商品,针对网络重新聚合出来而实际分散的市场碎片。进行目标分化、载具分散的小众或窄告传播。

(2)提供信息增值服务,提高品牌核心竞争力

第4篇

1 档案信息资源开发与利用的概述

(一)档案信息化含义

档案信息化是指“运用信息技术提高档案工作的现代化水平,重新思考n案管理的新情况、新原则、与新理论,确立网络环境中档案管理与档案服务的基本框架与基本方法,实现档案信息的社会化服务”。[1]

(二)数字档案资源的含义

金波老师从档案信息资源角度对数字档案资源进行了定义,他认为:数字档 案信息资源是档案信息资源的一种类型,是数字档案馆生态系统中的核心生态因 子,又是数字档案馆生态系统形成和发展的基石。数字档案馆如果没有优质的、 丰富的、独特的数字档案信息资源,就会成为空洞的技术堆砌,就会成为“无本 之木、无源之水”。[2] 还有学者认为数字档案资源主要是利用电子作为载体进而 达到对文献资料进行存储的目的,用计算机操作对其进行记录和传输以及存储利 用等。[3]

国内学者从不同角度对档案资源做出了定义,有助于我们理解档案资源,从 根本上来说数字档案资源是对传统档案资源的扩充,是信息化数字环境下档案资 源载体发生变化产生的结果,是档案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

2 数字档案资源的开发利用存在的问题

数字档案资源是现代计算机技术、信息技术、通讯技术、网络技术、数据存 储技术与图书情报事业发展相结合的产物。有学者认为:数字档案资源 是国家机构、社会组织和个人在社会活动过程中直接产生的具有一定保存价值的 数字记录,它是一种新型的档案信息资源,是未来档案信息资源的主要形式,对 档案事业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关系到未来档案事业的发展方向及其功能发 挥,关系到档案学研究的发展态势。[2]但是信息技术应用到档案工作中,也存在着各类问题需要重视。

(1)档案管理观念落后,重藏轻用

传统档案管理模式认为档案管理的重要工作是保存档案,经过长期影响,逐渐形成将档案束之高阁的封闭式管理观念理念。封闭式的档案管理思想由来已久,早在汉代,封建统治者就将当时的重要档案集中保存,并建立档案专属储藏地,后人称之为“兰台”、“东观”等。由此,逐渐影响后来的档案管理思想。

(2)管理方法落后,管理者缺乏专业知识

首先“官本位”思想长期影响着我们,这种思想也影响着档案界。导致在档案的管理实践中往往用的是行政管理的办法来进行管理档案部门的工作。其次,档案管理部门中真正档案学专业出生的领导非常少,他们不熟悉档案工作的业务、思想、方法,导致在具体的规章制度制定和方法落实中脱离实际,影响管理工作。再有,档案相对来说历史悠久,传统观念影响深刻,加上许多管理者缺乏主动性和与时俱进的思想,在管理方面很难进行创新。

(3)版权侵权问题严重,相关法律法规不完善

信息换环境的来临给档案工作者带来了便利,档案界可以采取先进的管理方式,利用者也可以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进行信息资源的获取和利用。但是,网络环境的传播难以控制和无边界性,导致信息化环境下也存在大量的侵权行为,权利人的著作权随时面临着被侵权的风险。而我国的相关法律制度在版权方面又存在着不足,尤其网络信息环境更是对现有制度提出了重大的挑战。

3 信息化环境下数字档案资源开发利用的完善策略

档案信息的建设是大势所趋,必须从观念和政策上加以重视,既要发挥信息化过程中对档案资源建立展示平台,进行信息无线传播的先天优势,又要发挥馆藏档案信息资源数量和质量上的优势,发挥馆藏档案在开发利用过程中的基础作用。

(一)转变观念,增强服务意识

传统的档案馆信息管理的方式可以说是一种非常被动的方式,二信息化环境下用户的需求发生了变化,他们更希望以最少的时间获得最有价值的信息,甚至是不花时间,由服务部门推送有价值的信息。传统的档案资源管理管理是对档案信息资源的浅层次开发。由于用户不了解档案馆所藏档案的具体情况,因此,他所提出的查询领域可能并非是最佳的;而档案人员在短时间内也很难确定最佳的查询领域。况且与用户信息需求有关的档案有可能是分散的,在短时间内也很难系统地、准确地加以查找。

(二)加强人员素质教育,实行管理的专业化

信息化的来临给档案工作带来了机遇和挑战。对档案的管理应当改变传统观念,加强对管理人员和工作人员的素质培养。从档案工作的业务、思想、方法和流程等方面进行改变。管理者应积极主动参与学习,造规章制度的制定方面与时俱进,政策的落实要与实际相符,不能搞形式主义。

(三)重视版权保护和保障公众获取信息的需求

现如今,我国对版权的保护越来越重视,对版权的保护可以激发创作人的创造热情,可以保证有大量的好的作品产生。我国著作权法明确规定,保护具有独创性的资源。在信息网络环境下数字资源的建设可能会大量的涉及到著作权人的权利保护环节,不管是对传统档案资源的数字化或是对信息网络环境下产生的原生数字档案资源的开发与利用都要重视版权的保护,维护权利人的合法利益。在悠久的历史长河中我国形成了大量的传统档案资源,有以纸质载体固化的,有其它的形式固化的档案资源,这些档案资源是是信息化下数字档案资源的重要源泉,而在传统档案资源的数字化过程中可能会产生大量的潜在版权问题。此外,在资源的服务利用和整合加工中也存在着大量的潜在版权问题。当然社会大众有获取信息资源的权益,在对档案资源进行版权保护的同时应应该保障公众获取信息的需要,法律的制定应以平衡双方利益为原则。同时档案馆作为非盈利机构,其在资源建设中面临着大量的权利人授权问题,法律应该给予档案馆一定的特殊权利,是档案信息化建设能够顺利的进行。

4 结束语

发展档案数字资源已经成为各国各地区档案事业建设的重要发展方向,然而 档案数字资源的建设确是一把“双刃剑”。在新形势下必须处理好信息化中档案数字资源开发与利用中的问题,使之更好服务于大众的同时权利人的权利也得到充分保障,协调好档案数字 资源建设、版权保护和大众需求之间的关系。

参考文献

[1]冯慧玲,张辑哲.档案学概论[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32,126

[2]金波.论数字档案信息资源建设[J].档案学通讯,2013(5):45-49.

[3]胡春丽.浅谈数字档案信息资源建设[J].黑龙江史志,2014(14):35-36.

[4]倪代川,戚颖.数字档案资源研究综述[J].档案管理,2016(2):14-17.

第5篇

关键词:图书资料;存在问题;建议

21世纪是科技迅速发展的时代,图书资料为我国的科技人才培养提供了基础支持。各种专业性强、理论水平高的图书资料广泛服务于教学、科研以及社会生产的各个层面。所以良好的图书资料管理工作对于促进我国科技进步,早日建成现代化国家有着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图书资料管理迈入了一个新台阶,但是仍然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严重制约了社会生产各个领域的教学科研的发展。本文就图书资料管理工作涉及到的资金、人员和数字化建设方面展开了论述,并根据现实情况,给出了一些合理建议。

1 图书资料管理存在的问题

(一)投入经费不足

随着我国经济的持续增长,整体物价水平有所提升,图书资料涨价也是大势所趋。与此同时,随着时展,科技进步不断加快,一些新材料、新技术、新理论书籍不断印刷出版,但是,我国相关单位划拨的图书经费严重不足,图书的数量种类都受到了一定的限制,一些具有较高学术和理论水平的图书资料难以补充,并且由于保管不当,图书破损淘汰率较高,目前现阶段藏书量已经难以满足人民的需求。

(二)人员业务水平良莠不齐

目前图书资料管理工作存在一个误区,认为管理岗位不需要专业人员。其实图书资料管理人员不仅需要具备丰富的专业知识,还需要扎实的掌握现代化的计算机技术。目前我国大多数的图书资料管理员不是专业的科班出身,专业素养普遍不高,相当一部分是临时聘用人员,素质良莠不齐,普遍存在服务意识差,知识匮乏的现象,只能简单的做些基础工作,无法为读者提供专业的技术。

(三)数字化建设滞后

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发展,微机管理已经广泛应用到了社会生产管理的各个领域,但是目前我国图书资料管理基础设施仍然不完善,缺乏硬件条件,工作效率低下。这些直接导致文献数量种类不清,借阅返还混乱,降低了图书文献的利用率。数字化建设的缺失,影响了图书资料管理的现代化进程。

(四)不规范的文献移交管理手续

各级部门对于图书资料的管理,要求并不严格,导致在实际管理工作中,很多管理者通常都会对文献资料的移交与接收进行简化处理,以减少工作量。按照规定,新文献资料的购买到其在图书馆中流通的整个环节都必须制定详尽的清单。但是部分图书馆仅仅把该过程简化为一个过场,有的图书馆即使有清单,也不严格交接,清点也不仔细。不严格的交接程序必然导致入库文献数量不清,质量不明,给图书管理工作带来了更多的麻烦。

2 提高图书资料管理与建设水平的几点建议

(一)适当加大经费投入

当前首要的任务是要加大图书资料室建设的经费投入力度,以最终实现图书资料室的有效建设。只有加大经费投入,有关部门才有足够的资金启动来选拔专业人才,实现图书资料室的人才队伍建设,充分提高图书资料员的专业素质水平;另外,通过及时更新和完善基础设施,完成资料室信息化建设与现代化建设,使图书资料室建设随时代的发展而日趋完善,以保障图书资料采购力度、提高专业文献资源收藏量、改善文献资源结构,达到满足不同需求的目标,充分发挥图书资料室在教学科研工作中应有的积极作用。

(二)提高图书资料管理人员专业素质

在知识经济时代,图书管理人员的工作要求有了新的变化,不仅需要掌握图书馆学方面的专业知识,还需要广泛涉猎其他专业尤其是重点学科的基本知识,以及这些学科的教学、科研方向及新的理论研究成果,只有掌握了这些理论知识并具备图书管理的专业技能,才能够很好的胜任图书管理员工作。培训工作应该引起重视,通过一些列的讲座和学习,使管理人员的业务素质有质量的提升。只有这样才能满足图书资料管理岗位需求。同时,也应积极引进人才,选择富有责任心、业务水平高的人员,充实人才储备库。

(三)增大信息化程度

为了达到使读者能够更加及时,便利、准确查找图书信息的目的,可编程一个电脑程序,并将图书资料的采购验收信息及图书登记,编目与检索等内容录入,使其构成一项自动化的图书管理操作体系;更进一步,可以依托图书馆的自动化平台,构建一个资料室子系统,能够达到在线查询馆藏信息,图书采购数据,并且实现联机订购与书刊分编的目的,将图书资料的管理及文献信息检索全方位实现自动化,构建各图书资料的全体系网络化及资源信息共享,能够更好地服务于读者。

(四)逐步实现图书资料的规范化管理

根据现实的需要,我国相继出台了《中国图书资料分类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文献工作标准》等,图书资料管理工作应该严格按照有关规定进行。图书分类规范化,方便与网络接轨,实现图书管理体例的一致性。无论是工作方法还是敬业精神都都有接受检查与指导,杜绝混乱的登记现象。

3 小结

当今世界,科技进步日新月异,各种新理论新知识不断涌现出来,专业性强、理论水平高的图书资料广泛服务于教学、科研以及社会生产的各个层面。图书资料是相关人员进行科研教学的的重要知识仓库,良好的图书资料管理工作对于促进我国科技进步,早日建成现代化国家有着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目前我国的图书资料管理在资金、人员以及数字化建设方面存在着一些问题,严重制约了我国人才培养战略,给精神文明建设甚至经济建设都带来了一定的不利影响。本文针对这一现象,就图书资料管理工作涉及到的资金、人员和数字化建设方面展开了论述,并根据现实情况,给出了一些合理建议,具有较强的操作性,为后续的研究和应用奠定了一定的基础。

参考文献

[1]徐刚. 浅析高校图书资料管理为科研服务的有效途径[J]. 现代国企研究. 2015(18) :21-23

[2]马合木提・司马依.网络时代的图书资料管理策略探索[J]. 产业与科技论坛. 2016(06): 43-45

[3]赵.网络信息化环境下加强图书资料管理探析[J]. 新闻研究导刊. 2016(10):22-24

[4]孙玉.论网络信息化环境下如何加强图书资料管理[J]. 传播与版权. 2015(02)::55-58

[5]李艳云.如何做好图书资料管理工作探讨[J]. 技术与市场. 2015(05) :41-45

第6篇

[关键词] 谷子生产;存在问题;解决途径;技术措施

谷子是辽西朝阳半干旱丘陵地区主要粮食作物之一,栽培历史悠久,种植面积占全区粮谷作物的四分之一,但由于气候干旱,栽培水平不高,谷子单产徘徊在200kg左右,如何提高谷子的单产,探索谷子大面积高产稳产主要途径及高产栽培措施,改变谷子低产面貌,是朝阳谷子种植区农业生产中的重大课题。

一、谷子生产中存在的问题

1.不能善待谷子生产

谷子虽然是较耐旱、耐瘠作物。但是,在水肥条件良好的情况下,也能更好地发挥其增产潜力。目前,有些人不能辩证地善待谷子生产,片面强调谷子耐旱、耐瘠,将谷子种在山坡薄地上,施肥少,粗耕简作,待遇低,造成穗小、穗漂、秕粒多,以及缺苗断条,不能发挥很好的增产潜力。

2.品种混杂、退化严重,病害多

谷子是自花授粉作物,天然杂交率很低。但是,种植年头长,也会出现混杂退化现象。不提纯复壮,不注重选种和种子处理,致使引进的优良品种严重退化,病害增多。

3.种植密度过稀

谷子留苗密度过稀,习惯于“稀谷秀大穗”,不注重合理密植,发挥群体增产作用。不少地方行距一尺五寸,株距达3~4寸,每亩谷子不足13000千株,不能充分利用地力和空间,导致谷子单产不高,亩产不足200kg。

4.播种期过早

辽西丘陵地区春旱严重,山坡地一般在四月中下旬就开始抢墒播种,平地盲目实行早播,虽然保证了一定的亩苗数和收成,但是,播种过早,使谷子各个生育时期对水分的要求与辽西地区降水规律等自然特点不能相适应,造成“胎里旱”、“卡脖子旱”,开花时又遇到降水高峰,授粉不良,致使植株矮小,穗短、码稀、粒小发漂,秕粒多,产量低。

二、实现谷子高产的主要途径

在缺乏灌溉条件下的半干旱辽西谷子种植区,主要是靠自然降水来满足谷子生育期的需水要求。辽西地区常年降水量在400mm左右,雨量较少,且分布不均,主要集中在6、7、8三个月份上,占全年降水量的70%以上,春、秋季降水较少,常出现春旱、秋吊现象。而谷子生育时期需水要求总体看来,也是两头少,中间多。苗期和生育后期需水较少,拔节孕穗、抽穗开花期需水分较多。拔节孕穗占全生育期需水量的22%,抽穗开花期占32%。为此,选择适宜的谷子品种类型,改革落后的栽培习惯,综合运用现代先进农业科学技术,建立一个以“中、矮、密”为中心的谷子栽培体系,是谷子高产、稳产的主要途径。“中”是采用中熟品种类型,是核心;“矮”是指矮壮的植株、是基础;“密”是适宜密度下的有效穗数,是关键。

在5月上旬播种,中旬出苗,使谷子的出苗——拔节在5月下旬~6月中旬,雨少利于蹲苗,拔节孕穗期赶在6月下旬~7月中旬,避免“胎里旱”,抽穗开花期赶在7月中、下旬,避免“卡脖子旱”,利于谷穗分化,灌浆期赶在8月中旬~9月上旬,雨量多渐少利于籽粒饱满成熟。这样,只有使谷子需水较多阶段与降雨集中期相吻合,才能实现谷子高产、稳产。

三、实现谷子高产的几项技术措施

1.选用良种,种子处理

辽西地区谷子种植面积大,品种繁多。实践证明,在半干旱地区中熟品种比晚熟品种有明显的增产趋势。因此应选用生育期适中,适应性强,茎杆较矮,适于密植、丰产性高的品种,如:昭谷八号、山西大红谷、辽谷10号、张杂谷五号等品种。

种子处理采取“三洗”、“一闷”、“一拌”的做法:先用清水筛洗,后用20%的盐水筛洗,再用清水冲洗,捞出秕粒,晾半干后用种子量得万分之三的40%乐果50倍液拌匀堆闷3h,干后用种子量千分之三的甲基托布津及拌种双拌种。防治病虫害。

2.适期播种

播种期对谷子产量影响很大,播种过早,易缺苗,过晚,不能正常成熟,最佳的播种期是让谷子的抽穗期赶在七月中、下旬,使谷子需水较多的阶段与自然气候降水高峰期相遇。实践证明,中熟品种的最佳播种期是5月5~10日,产量高。

3.合理密植

“密植问题,不可太稀,不可太密”。合理密植,处理好个体与群体关系,使谷子在各生育时期都能形成一个合理的群体结构,有效地利用水、肥、气、热等环境因素,达到穗多、穗大、粒多、粒重、产量高。

实践证明,坡地谷子亩保苗2.5~3万株,平地亩保苗3~3.5万株,高产田亩保苗4~4.5万株为比较适宜密度。

4.施足底肥,巧追化肥

肥料是作物的粮食。“种地不上粪,等于瞎胡混”;“没有万斤肥,难打千斤粮”。施足底肥,巧追化肥是提高谷子产量的重要措施。谷子施肥要以农家肥为主,化肥为辅,做到底肥、口肥、追肥巧妙结合。可使谷子在苗、株、穗、粒四个阶段都有良好的营养条件。

底肥以羊、牛、猪、鸡粪最好,驴马粪最好不用,反之地荒,结合秋翻整地施入,做到以产定株,以肥保密,以密增产。亩产200kg每亩2.5~3万株,需农肥2000kg;亩产300kg,每亩3~3.5万株,需农肥3000kg;亩产400kg,每亩3.5~4万株,需农肥4000kg。追肥要在谷子拔节孕穗期和抽穗时进行,每亩每次追施氮素化肥20~30kg,钾肥10~15kg,对促进谷子拔节和穗分化,增加穗码数和粒数,提高谷子产量起到了至关重要作用。

5.加强田间管理

俗话说“三分种,七分管”,谷子各生育阶段的丰产长相是通过各种栽培措施来实现的,充分运用传统经验和先进技术措施,根据群体生育特点实行促根蹲苗,壮株防倒,保叶防漂等管理措施提高谷子的产量。

(1)压青苗,促壮根。壮苗先壮根,“根深才能叶茂”更好地吸收水分养分,致使植株生长发育良好。

辽西种谷子虽有播后压磙子保墒、保苗的传统,但对压青苗促根蹲苗注意不够,特别是对出苗前压“白芽”容易忽视,认为发芽就能出苗,其实不然,有时土喧种子根悬空,出苗后仍有死苗现象。压“白芽”既保苗,又能防治“土截”、“虫截”。

压“白芽”是指播种后5天左右,幼芽快要出土时,压一次磙子。

压“青苗”是指幼苗2~3片叶时再压一次磙子。一般压青苗两次。能有效地控制地上部分生长,促进根系发达,矮化植株,促使分糵,起到了壮根保苗,提高产量的作用。

(2)早间定苗、早铲趟,育壮株,防倒伏。壮株先壮苗,壮苗的关键早间苗,早定苗。农谚说:“谷间寸,顶上粪”。早间苗、早定苗不仅避免谷苗相互争水争肥,更重要的是改善光照条件,光强苗壮。具体要求:一寸疏苗,二寸定苗,三寸清苗。

谷子拔节前是田间管理关键期,“早铲早趟、多铲多趟、细铲细趟,苗发旺”,“锄头底下有火又有水”,不仅能防杂草、防旱、保墒,而且改善了土壤通透性,促进了根系发育。一般铲趟做到“三铲、一耘、一趟”。在间、定、清苗后各铲地一次,苗高半尺时用耘锄浅趟一次;当苗高一尺时,结合追肥,用铧犁深趟培土。有利于根系下扎,扩大根群,防止地上部分过早封垄影响透光。此时根系愈多,植株愈壮,防倒伏能力愈强。

(3)保护功能叶,提高成粒数。谷子抽穗后,株高定型,这时要采取叶面喷肥等措施,保护功能叶片,促进营养积累,加快灌浆速度。一般在抽穗、开花、灌浆期各喷一次肥硼肥(300mg/kg)或磷酸二氢钾肥(浓度2%)。

第7篇

关键词:事业单位;档案数字化;路径

档案管理是中小型事业单位日常管理的重要方面,档案数字化是档案管理的发展趋势。档案数字化对于提高档案利用效率、提高管理人员工作效率等都具有促进作用。[1]从当前来看,中小型事业单位档案数字化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还存在着诸如对档案数字化重视不够、档案数字化人才不足、管理制度不健全、风险意识薄弱等问题。这些问题影响了档案数字化的发展,也弱化了档案数字化的功效。当然,这些问题也指明了事业单位档案数字化进一步的发展路径。

1 信息时代下的中小型事业单位档案管理

S着公共部门改革的深入进行,其各项管理日益科学化、规范化、制度化。与此形势相适应,中小型事业单位的档案管理也应日益规范化。档案管理不是可有可无的,而是单位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也不是可以随意开展的工作,需要有健全的制度、专业的技能和高度的责任心等做为支撑。

档案管理从根本上说是服务于单位发展的,因此,档案管理应该适应新的形势和需要。当前我们已经进入了信息化的时代,即信息技术充分发展,并在各行各业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中小事业单位虽然规模小,人员数量少,形成的档案也没有大型单位多,档案管理没有那么庞杂,但信息化时代这一形势仍然要求实现档案数字化,即将传统的纸张材质转化为电子形式,以计算机录入代替人工录入,实现档案管理的统一化、标准化、现代化[2],这也是对信息时代的一种回应。

2 中小型事业单位档案数字化存在的问题

(一)对档案数字化重视不够

事业单位对档案数字化重视不够是问题之一。[3]档案数字化是档案管理发展的趋势之一,其对于中小事业单位的发展有诸多益处。一些中小型事业单位尚未充分认识到档案数字化带来的益处,认识不到档案数字化为后续管理带来的便利性、对于档案作用发挥的推动作用、对于单位发展的带动作用等。这些单位片面地认为当前的管理也可以满足单位发展的需要,缺乏实施数字化的动力,在数字化过程中消极应对。

(二)档案数字化人才不足

一些事业单位没有专门的档案管理工作人员,也没有相应的人才选拔机制,这是问题所在。[4]特别是一些中小型的事业单位,有的会选择让其他工作人员兼职管理档案。档案数字化实施的时间还不长,也缺乏专门的人才引进机制和培训机制,导致从事档案管理的专业人才匮乏,那么,能够胜任档案数字化的人才就更加匮乏。事实上,专业人才匮乏是事业单位档案管理长期存在的一个问题,只是档案数字化使这一问题暴露得更加充分。

(三)档案数字化管理制度不健全

事业单位档案管理是一项需要各个部门相互配合和协调的工作,需要以健全的管理制度为支撑。比如,需要薪酬管理人员提供的一些会计信息,需要技术部门配合进行数据扫描,制定档案数字化的归档和利用制度等。从当前来看,中小型事业单位档案数字化还停留在表层,进展缓慢。这反映了档案数字化管理制度的不健全,即缺乏规范的管理制度,没有系统的工作规划和安排,各个部门不清楚自己在这一过程中扮演的角色、应履行的职责等,工作不能统筹推进。

(四)档案数字化风险意识薄弱

档案数字化在提供便利服务的同时,也面临着安全性的问题。[5]数字化是一把双刃剑,一方面通过数字化确实可以提高档案管理的效率,使档案更好地服务于单位的发展。但若处理不当,也可能造成信息的泄露,特别是一些保密信息的泄露,危及单位的发展。目前事业单位档案数字化尚处于起步阶段,工作人员的风险意识不强,没有紧绷信息安全这根弦。一旦出现信息泄露,将造成严重的负面影响。

3 中小型事业单位档案数字化建设路径

(一)充分认识档案数字化的意义

首先,要充分地认识档案数字化的意义所在。中小型事业单位档案数字化并不是一种随大流的行为,不是一种从众行为,而是审时度势之后做出的审慎选择,是档案事业发展的必然趋势。档案管理无法回避时展的大背景,也无法忽视单位发展对其提出的要求。这些都决定了档案数字化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因此,中小型事业单位应从组织长远发展的角度来看待档案数字化的问题,真正为其提供人力、物力、财力支持。

(二)优化档案管理人员队伍

优化档案管理人员队伍也是一个重要的方面。档案管理是一项专业化的工作,需要专门的技能,也需要丰富的经验积累。中小型事业单位,尽可能地配备专业化的档案管理人员,所谓术业有专攻就是这个道理。若没有专职的档案管理人员,则要加大对现有工作人员的培训力度,使其掌握档案管理的基本知识,并能够适应档案数字化发展的基本要求。档案数字化背景下,管理人员不仅要懂得档案管理,还要掌握必要的信息化技术,使二者能够充分地结合起来,成为适应新形势的档案管理专业人才。

(三)健全档案数字化管理制度

健全档案数字化管理制度是推动档案数字化的重要保证。无规矩不能成方圆,管理制度的健全和规范是一项基础性的工作。对于中小型事业单位来说,档案数字化是一项非常繁琐的工作,但也尽可能地做出系统的规划。在制定管理制度时,要对牵扯的各个部门的职责做出明确的规定,各个部门需要在什么期限内提供什么样的材料等都要包括在其中。不仅如此,档案管理人员的职责、档案使用和维护等方面都要有明确的规定,保证档案数字化各个方面、各个程序都有章可循。

(四)健全档案数字化管理安全机制

健全档案数字化管理安全机制也非常必要。管理人员要有安全意识,要建立健全档案保密机制,并提高档案数字化管理安全系数。[6]档案本身就具有一定的保密性,数字化之后信息传递更加便利,那么,为了保障档案安全就要增强管理人员的安全意识,时刻紧绷安全这根弦。从工作机制上看,则要建立健全档案保密机制,堵住工作机制上的漏洞,确保档案管理的规范。此外,也要注意从技术着手加强安全管理,尽可能地提高安全系数。

4 结语

在信息化的大时代背景下,各行各业的档案管理也迈入信息化时代,开始了档案的数字化。中小型事业单位档案管理任务虽然没有档案馆那么繁重,但其档案管理也一样扮演了服务于单位发展的角色。因此,中小型事业单位档案管理也要朝着数字化的方向迈进。这一工作当前已经起步,在档案数字化方面也存在着一些问题。当然,指出这些问题并不是对已有工作的否定,反之,是为了更好地推进这些单位档案管理的发展,恰是指明了进一步的发展方向和目标。同时,我们也要意识到中小型事业单位档案数字化也是一项常态化的工作,因为,档案信息不断地更新,那么,数字化就是持续性的过程。

参考文献

[1]丁亚楠.事业单位档案的数字化管理研究[J].办公室业务,2016(16):175.

[2]邢炜.事业单位档案数字化管理分析[J].现代国企研究,2016(16):75.

[3]梁静.事业单位档案数字化建设面临的问题与对策研究[J].黑龙江科技信息,2016(23):173.

[4]曾红.浅析当前事业单位档案的数字化管理[J].科技展望,2016(25):2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