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优发表网

购物车(0)

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期刊投稿 出版社 公文范文 精品范文

初中科学学科的基本特征范文

时间:2023-09-18 17:27:50

序论:在您撰写初中科学学科的基本特征时,参考他人的优秀作品可以开阔视野,小编为您整理的7篇范文,希望这些建议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热情,引导您走向新的创作高度。

初中科学学科的基本特征

第1篇

【关键词】初中化学 探究性课堂 基本特征

【中图分类号】G633.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3)11-0163-01

一、探究性课堂

课堂是教学活动的有机载体,高效的课堂是成功教学的重要标志和有力保障。传统的化学课堂,强调记忆大量繁多的化学符号和反应式,将已有的知识直接告诉学生,强迫式进行记忆、背诵。在新课程改革下,新的课程观认为:课堂是对话、沟通、交往、合作、探究、展示的平台。除了传统课堂知识教育的任务外,新课堂更强调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能力的培养。新课堂是新认识的生长点,新激情的启动器,是培养思维与智慧的营养皿,是有生成的课堂,是活的课堂。

不同的学科特点决定了课堂形式是因科而异的。就初中化学而言,这是一门化学的启蒙课,是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初中化学的这两个特征决定了化学课堂要着力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浓厚兴趣并引导学生对化学知识有初步的认识。异探究为本的课堂旨在帮助学生学习化学知识,掌握学科方法以及真正理解化学知识的本质。《说文解字》中注释“探,远取之也”,有一种顺藤摸瓜、刨根问底的意味;“究,穷也”,包含着对本质的体味和理解。教育家施瓦布说过:“如果要学生学习科学的方法,那么有什么比通过积极地投入到探究中去更好呢?”探究性课堂展现的是“学生去做的事,而不是为他们做好的事”(Something that student do, not something that is done to them)。[1]也就是说,探究性课堂是这样的课堂:学生仔细考察真实现象,探索研究老师和学生提出的有意义的问题,学生在真实的情感投入和体验中,发掘并解决问题。在此过程中,收获的是可生长与发展的各种能力的种子而不是现成的知识。学生带着问题进入课堂,带着更多的问题走出课堂。这种课堂形成的是立体的网络体系,而不是一站式的封闭问答。

二、基本特征

1.未知性与问题性

化学探究性课堂的最根本特征是围绕化学科学问题,运用科学的方法进行科学的探索活动,经历科学的工作过程。这种未知性取决于人类的一种基本特质――好奇心。探究性课堂重视并利用学生的这种本能的学习冲动。苏联大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自己是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而在孩子的精神世界中,这种需要尤为强烈。”[2]可以看出,探究性课堂迎合了孩子的心理特点,符合新时期教育的发展要求。利用未知性创设问题性,这是探究性课堂的最大特点。

2.发现性和探索性

认知主义教育观和人本主义教学理论为探究性课堂提供了充分有你的而理论支撑。布鲁纳认为,任何学科知识都是一种结构性存在,知识本身具有理智发展的效力,学生正是要利用这种结构使知识在自身原有的固着点上生长出来,而在这个发现的过程中,学生亲自体验知识的产生,遵循认知结构去发现和探索,使生成的知识更有利于理解和掌握。或者说学生经历的是一场发现与探索之旅,在旅途中,学生体会的是本能的满足,那种“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感觉刺激学生的求知欲,从发现到深入探索,一切都是自然的、自发的,是一种有意义的接受。学生所获得的绝不仅仅是问题的解决与知识的增长,很多潜在的、隐性的种子在悄无声息地萌发着。

3.过程性与开放性

探究性课堂不应是一条通往知识库的康庄大道,而应是星罗密布的交通网,每一条旁逸斜出的小路上都会在收获知识的同时有额外馈赠,所谓条条大路通罗马。过程性既遵循了知识生成的结构特征,也尊重了人们发现知识的认识规律。开放性则体现了知识的可生成行和个体的差异性。我们知道,没有绝对的真理,任何真理都是随着人们认识能力的提高在不断发展与完善的,因此,我们的课堂必须是开放性的,或者说给学生留下的是知识的活路――可以继续延伸的路。同时,由于个体的差异,学生对于预先设计的课堂可能产生我们没有计划到的结果,这种可贵的隐性结果是学生闪烁的智慧的火花,我们应该生育捕捉这种意外之财,让学生在探究性课堂中真实的发展。

4.主动性与互动性

探究性课堂应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性和教师的主导性。学生是课堂的主人,他们必须亲力亲为,积极主动地投入到探究中,这种体验是不能假手于人的。教师扮演的是合作者,为学生提供必要的帮助,可以说教师给学生参考性的意见和建议,而执行者只能是学生本人。没有标准答案,学生自己走出的就是路。主动性是把学生当成学习的主人,而不是知识的容器,更好地体现了主观能动性。互动性则为主动性保驾护航,师生之间的反馈、生生之间的交流更好地诠释了探究性课堂的活的灵魂,在互动中,促进了交流与沟通,学生的合作意识、表达能力、分析讨论水平都得到了很好的发展。

5.反馈性与可生成性

反馈性贯穿于整个探究性课堂。从反馈的来源看,反馈可以是预设的,即显性的,也可以是课堂中产生的潜在的、隐性的;就反馈的对象而言,可以是学习资料对学生的反馈,学生之间的反馈,教师给学生的反馈。可以说在探究性课堂中反馈是无处不在的。这话反馈可以线性展开,也可以循环递进。在这过程中,学生获得的是有生命的知识,因为这个过程就如抽丝剥茧般生动。探究性课堂更可贵的一点在于它的可生成性。学习内容的设计不是分裂的、单一的知识点,更不是简单的文字记忆,而是承上启下、瞻前顾后的,即学习任务和学习活动在学生的发展过程中所起的作用是铺垫的和可传递的。一堂课的结束绝不是以句号来标示的,而是留下一串省略号,而在省略号中蕴藏着某知识或能力在未来继续发展的力量,在知识上积累的是容量,在能力上凝聚的是质量。

参考文献:

第2篇

关键词:数学;新课程理念;高效;课堂教学;特征

当前,一些数学课上的“小组讨论与交流”虽给人课堂气氛热烈的印象,但学生未必真讨论、弄懂了课内问题,初中数学课堂教学重形式轻实质现象依旧严重。诚然,“小组讨论”、同学间的“交流”是数学教师常用的教学形式,但课堂热热闹闹很显然只是表面浅层次的,不是学生真的在“自主”学习,这样的数学课不属于高效的数学课堂教学。那么,如何打造出一节高效的数学课,让学生的讨论交真正发挥出它的效用呢?本人认为,作为一名初中数学教师首先需要弄清初中高效数学课堂教学应具有的以下几点特征。

一、自信、自主、有活力且有收获的数学课堂教学

“一节好课应该是鼓舞人心的,课堂上学生应该显得自信、无忧无虑,是机灵又富于创见的自愿学习。”一节高效的数学课堂一样不能例外,学生充满自信、有活力且有收获是高效数学课堂首要特征之一。小组合作学习是实现高效数学课的一种重要教学形式,运用这种教学形式需要创设一个适度的竞赛机制。这样才能发挥学生学习数学的主观能动性,学生才能在自主合作学习中更好地理解并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从而实现高效的数学课堂教学。

进行小组合作学习时,数学教师可以采用积分奖励制,谁先想出来,给谁积分,谁在小组讨论中提出的方案更有建设性,被采用的给予积分奖励。笔者经过一段时间的实践后发现在这样的小组讨论中所有人参与讨论的热情、自主学习的积极性都较以前有明显提高,学生在课堂上的收获大了,教学效果自然也不会差。

二、数学活动丰富且有实效的数学课堂教学

数学新课程理念更重视对学生学习数学兴趣的培养。教学中没有绝对万能的教学方法,不管何种方法,都应落脚于能否调动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的积极性,只有学生积极参与到数学教学活动中才有可能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比如,教学“几何体三视图”时,我先要求学生自己做几个正方体,然后让学生带到班上向小组内其他成员展示并组合出新的几何体,再让组内的学生画出从不同方向看到的视图并与同伴互相猜想、辨认各自所画的是三视图中的哪一种视图。学生通过借助手中的小正方体实际摆一摆、放一放,又实际从不同的方向看一看,再尝试画一画的数学活动操作,主动参与到数学教学活动中,很快就较好地掌握了几何体三视图的学习内容,积累了大量的数学活动经验,而且还充分锻炼了学生空间思维想象能力。

当然,不同的教学设计会有不同的特点,教师选用的教学方法需要适合教学内容的不同特点,才可能提高学生的参与性,提升教学效果。比如,教学“100万有多大”时,可以通过“每个人浪费一粒米你不会觉得浪费很多,但是你知道如果照这样算,我国13亿人口一天要浪费多少米吗?”这种形式的提问激发起学生的好奇心,然后让学生发挥想象力,在小组合作交流中讨论解决。这可能会耽误时间,但可以激发学生学习数学、喜欢数学的热情,从而实现高效的数学课堂教学。

三、充满审美与灵感的数学课堂教学

罗素形容数学的美为“冷而严肃的美”。数学之美,首先表现在数学结论的概括之美,“一个好的数学结论或模型可以解决一系列,甚至是许多看似毫不相干领域的实际问题。在数学上的一点突破,可以带动很多领域和行业的进步。”数学之美表现为一种简单、简约之美,一个正确的数学结论在其内容上可能复杂或深奥,但其表现形式往往却很简单,而且正确的数学结论在形式上通常比那些错误的结论看起来更协调、更具美感。当然数学之美还表现在很多方面。数学教师应在平时的数学教学过程中坚持渗透数学美的教育,让学生在课堂中不断感受、欣赏数学的美,让学生最终领悟到数学的美。充满审美与灵感的数学课堂教学,才能激发出学生数学思维的灵感、碰撞出数学思维的火花,才能潜移默化地影响更多的学生喜欢上数学课,从根本上改变学生意识中数学的枯燥印象,进而实现高效的数学课堂教学。

四、充满思维训练与质疑的数学课堂教学

第3篇

关键词:学为中心;初中数学;课堂特征;教学模式

课堂教学本来就是老师教和学生学的双向互动过程。以往的以教师教为中心的课堂教学模式,把过多的时间放在教师的讲解上,尽管这种模式可以将知识直接呈现在学生面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只要按照教师的思路进行就可以。但是,这种模式极大地束缚了学生的思维和探索知识的精神,学生只一味地学老师教给的知识,而不懂如何学习,久而久之,就会产生依赖心理,影响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

一、学为中心的初中数学课堂的特征

1.注重学生自主学习

以学为中心就是把学生的自主探究学习作为培养的重点,关键是教会学生如何学习。学生在课堂学习中掌握更多的主动权,学生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学习情况和学习期望进行侧重学习。对于初中数学而言,以学为中心的课堂教学模式,能够让学生充分感受数学学习的魅力,在学生进行自主预习和学生相互交流的过程中,学生可以开动脑筋、集思广益,将知识进行融会贯通。

2.着眼教师引导学习

以学为中心的课堂教学模式,并不是将学习的压力转嫁到学生身上,让学生全权安排自己的学习时间、学习任务和要达到的学习目标。显然,这不符合教学实情,一方面,并不是每一个学生都有着强烈的学习主动性,他们需要教师的监督;另一方面,并不是每一个学生都能够有能力安排好自己的学习,他们还需要启蒙和教导。综合这两方面的原因,教师应该在以学为中心的课堂教学模式中,起到一个组织、指导的作用。

二、学为中心的初中数学课堂教学的基本模式

1.倡导学生自主学习

学为中心的初中课堂教学模式,首先要倡导学生自主探究学习。学生在进行教材阅读和学习的过程中,会对一些比较浅显的内容理解和消化,会把一些比较难的问题和知识筛选出来,成为学习的重点。另外,学生在自学过程中,会对问题进行思考,并寻找解决的方法。这些都对开发学生的思维,拓展学生的知识面,有着积极的作用。例如,在学习《生活中的立体图形》这一章节内容的时候,由于内容比较简单,生活气息比较浓郁,学生通过自主学习就很容易学会,教师只做总结和拓展即可。

2.开展小组合作学习

要想把学为中心的课堂教学模式的效果发挥出来,单靠学生个人的智慧难以实现,需要发挥集体的智慧,开展小组合作学习。小组合作学习就是把每一个学生放在一个小组内,针对知识内容进行讨论和相互学习。初中数学尽管比较基础,学习难度不大,但是对于刚刚接触初中数学的初中生而言,还是具有一定的难度,但对于一个人无法解决的问题,放在小组里展开讨论,就会收获意想不到的效果。

3.引导学生将知识归纳反思

学生通过自主学习和小组合作学习形成的知识点,一般比较零散,需要整理总结成条理清晰的知识框架。教师在这一方面,就要发挥引导作用,指导学生将零散的知识碎片归纳反思,成为记忆在脑海的知识,以便在以后的学习中活学活用,真正达到学以致用的效果,促进课堂教学效率和学科知识实用性的提升。

学为中心的课堂教学模式与传统课堂教学模式相比尤其有显著的优势,但是要想把这种优势发挥到最佳状态,还需要教师和学生的共同努力。

参考文献:

第4篇

关键词:高中阶段;科学;教学;学生;抽象思维;逻辑思维;能力

中图分类号:G632.4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0568(2012)13-0180-02

高中阶段的科学教学作为一门高度严谨、高度逻辑、高度公理的科学理论体系,对学生抽象思维能力的要求较初中科学教学阶段有了质的提升与飞跃。这也就意味着,如何在高中科学教学阶段不断加强学生抽象思维能力的培养力度已成为当前相关教学工作者最亟待解决的问题之一。

一、高中科学教学阶段培养学生抽象思维能力的必要性分析

在高效传输给学生必备的科学知识同时,开发学生的智力,培养学生的能力,正是社会发展新阶段赋予高中教育工作者的使命与任务。这也就意味着在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思维能力,尤其是抽象思维能力是开发学生智力、培养学生能力的关键。具体而言其必要性可以归纳为以下几个方面:

1.高中科学教学阶段培养学生抽象思维能力是学生生理、心理发展的必然需求。首先,学生在进入高中学习阶段也就16岁左右,已经基本完成了人脑总重量约90%左右的发育过程,这是培养抽象思维能力物质基础;高中阶段的学生在经过九年义务教育的洗礼之后,在语言、文字、数学、科学等方面都建立起了一定的知识体系,这是培养抽象思维能力的知识基础。

2.高中科学教学阶段培养学生抽象思维能力是高殊阶段地位发展的必然趋势。从高中阶段学生的生理及心理特征来看,初中教学所铺垫的理论性抽象逻辑思维在高三阶段能够基本完成,这就说明了高中学生在高三阶段或以上学习阶段的学习思维已基本能够定性,可塑性相对而言比较小。据此,在高中阶段,尤其是高一、高二阶段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不但能够为学生今后的继续深造打下思维基础,对于直接面向社会择业就业而言其作用也是不可小觑的。

二、高中科学教学阶段培养学生抽象思维能力的方法分析

传统的高中科学教学在教材编写、教学方式等方面存在有诸多的问题,致使科学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常常容易模糊教学重点,无法做到因材施教,无法坚持抽象思维能力培养的中心地位。要想在高中科学阶段高效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就必须以高中阶段科学学科的基本特征为基础,对教材、教学方式等方面做出相应的调整与改革。

1.高中阶段科学教学教材的调整。高中阶段科学学科教学工作者能够在充分遵循科学教学大纲基本规定的基础上,对现行科学教材加以一定的加工、调整,突出新课程改革要求的教育教材结构重要性,并在教材结构上或强调或突出对学生抽象思维能力进行培养的关键地位与重要作用。具体而言,可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相应的调整:

(1)教师需要对高中科学知识的结构系统做出调整,构建知识与逻辑的结构系统,与此同时建立高中科学教学阶段几大关键知识点――光学、力学、热学、电磁学、分子学等知识结构的子系统、子部分,并在此基础上确定各章、节知识点的构成情况,最后根据学生心理认知过程对这些章节、知识点进行一定顺序的排列与组合。

(2)科学教学的一大特色就是种类繁多、实践性强的科学实验。科学实验需要充分融入在上述结构逻辑系统之中,强调实验作为高中科学一大教学方式在培养学生抽象思维能力方面起到的重要作用。高中科学教学工作者需要将高中科学实验的重点落在实验设计思想、实验仪器运作原理以及实验数据处理加工的问题上,使科学实验能够更好得为培养学生抽象思维能力而服务。

(3)高中科学例题与习题应包含在上述系统之中。高中科学教学一直以来都立志于解决两方面的问题,即科学概念体系的形成于科学问题的解决。通过观察学生学习高中科学知识点的过程不难发现,学生的学习所得绝大部分都来自于解答每一知识点、每章节后习题的经验。我们需要认识到当前能够符合高中科学发展变化规律的有效习题并非太多,而是太少了。

(4)增加科学学史的教学篇幅对于培养学生抽象思维能力而言发挥的作用不能忽视。我们都知道,从科学学发展及演变历史角度来看,逻辑、结构、框架都是随着人们对科学学科思想及科学概念知识理解的逐步深化而发展得来的,尤其是知识框架在科学学科长时期的演变过程中历经了许多个发展阶段。以高中科学阶段的力学知识点教学工作为例,科学教师可以适当的围绕力学介绍这种知识框架的发展情况,分散性的介绍一部分历史事实,这对于培养学生抽象思维能力而言主要发挥到了潜意识促进的作用。

2.高中阶段科学教学方式的调整。一般而言,整个高中科学教学阶段学生抽象思维能力的培养可以概括为四个子阶段,即过渡阶段、一般阶段、提高阶段以及完善阶段。学生抽象思维的形成是一个“量变”与“质变”相统一的过程,作为高中科学教师,最重大的责任就是及时以科学知识点学习难度为依据,建立在教材结构基础之上,对教学方法做出合理选择与应用,不断创造条件最终促使抽象思维“量变”与“质变”的形成。

(1)从现代认知性心理学角度来看,成功的高中科学教学能够使学生理解各种科学符号、科学图形以及科学公式所代表的科学概念与知识,并将各种关联符号、图形以及公式在应用过程中做到融会贯通,发展智力、提高能力。整体来看一学期的教学,能够对培养学生抽象思维能力发挥最大作用的教学课时应当是学期开始初期的“结构建立”课程、学期教学过程中各种涉及到科学实验的“实践性”课程,以及学期结束前期的“复结”课程。这三种课程正是我们应当狠下功夫做好的教学中心与重点。

(2)因材施教,丰富科学教学课外活动。从科学教学角度来看,一个好的学生应当在直觉思维与创造性思维两个方面平衡发展。在这一过程中,直觉思维是创造性思维的基础,而创造性思维又能够反过来作用于直觉性思维的建立。高中科学教学需要针对不同的学生因材施教。首先,对于学习成绩比较优秀、科学思维能力强的学生而言,我们应当以丰富的科学性课外活动丰富他们的心理,使其能够不受概念知识与解题既定思维的束缚,能够在兼顾直觉思维与创造性思维的同时做到抽象思维能力的提升;其次,对于那部分科学知识接受效率较慢的学生而言,我们应当以课后辅导为中心,消除他们在心理上、思维上的障碍,提高他们在教学活动中的接受效率与应用程度。

众所周知,科学教育一直以来都是青少年学生建立并培养科学素质理念的摇篮。伴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深入发展,科学教学中科学思维能力的培养越来越凸显出其重要地位。本文对如何培养高中阶段科学学生抽象思维能力做出了简要说明,希望为今后相关研究工作的开展提供一定的意见与建议。

参考文献:

[1]陈金茹.浅谈新课程改革下的高一科学教学[J].高中数理化,2011,(12).

[2]章.关于高中科学教学中几种错误理解及解决方法[J].基础教育,2005,(9).

第5篇

关键词: 初中科学教学 生活化 策略

科学来源于生活,生活中充满科学。回归生活、体现生活性是新课程课堂教学的基本特征。初中科学是义务教育阶段的一门十分重要的课程,它是实际生活中经验、观念和活动的升华,是对学生日常生活的延续和拓展。科学教师应积极开发和充分利用生活中的课程资源,在教学中关注与学生密切联系的生活知识,加强课本知识与生活实际的联系,使科学教学生活化,全面提高学生的知识素养。初中科学教师如何将课本知识与学生实际生活环境联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教学效果,是值得深入思考的重要课题。下面我就教学实践中所做的有益探索谈几点体会。

一、教学情境“生活化”

建构主义认为已有的知识是新知识的生长点,学生在自己的生活经验基础上,在主动的活动中建构自己的知识体系,也就是说,学习者走进课堂时并不是张“白纸”,在日常生活、学习和交往活动中已经初步形成了自己对各种现象的理解和看法。因此,创设能够促使学习者自主建构获得新知识的生活化情境相当重要。这就要求教师做生活的有心人,在教学中将教学内容与学生熟悉的生活素材相融合,经常收集一些与教学有关的生活资源,在教学时认真分析教材,创设生活情境,将问题巧妙地融入生活情境中,让学生在熟悉的生活情境中愉快地探究问题,使学生学有情趣,学有所得。

二、教学内容“生活化”

传统的课程观是以学科知识为中心,这种课程观使基础课程的生成过程成为逻辑化、形式化和理性化的过程,学生被固定在“科学世界”里,缺乏对“生活世界”的关注,难以体现全部的生活意义和生命价值。要消除这种弊端,必须以学生的生活经验作为课堂教学的出发点。教学中教师要充分考虑科学学科的特点,收集贴近学生的现实生活素材,关注学生的经验与体验,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不断沟通生活知识与科学课程,引导学生积极观察、探究身边的科学,让学生快乐地学习。例如学习“热运动”时,举例:炒菜时闻到香味较浓,菜凉了闻到的香味就没有那么浓了;冰糖放到热水里比放到冷水里溶得快。在学习参照物时,可举坐车子时感觉树木、房子向后退的例子这些与身边的生活、生产相关的实例。通过对这些事例的分析、解释,学生确信科学既有趣又有用,学习科学的兴趣稳定持久,学习的主动性进一步增强。

三、教学方式“生活化”

以往的理科教学注重学生知识接受量和接受的深度,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注重的是如何提高这种“注入”的技巧。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调动学生的主动性,采用生活化的方式使学生体验、探索,参与到教学活动中,即由传统的师生授受向对话教学、体验教学和探究教学等转变,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课堂的主体,让学生动起来、活起来,使学生在最短的时间内接受教师所传授的知识。

如介绍温室效应时,我课前让学生通过图书馆、报纸和网络等途径收集温室效应的资料,课中根据学生查阅的资料引用一则消息:“温室效应导致海平面上升,图瓦卢计划迁往新西兰。”这则消息使学生意识到温室效应的重大影响,紧接着我把问题引到我国的上海:“上海是一座临海的城市,地势比较低,以后会不会发生与图瓦卢同样的遭遇?”围绕温室效应,课堂上学生展开了激烈的讨论,学习气氛非常热烈。

四、习题题干“生活化”

凡是熟悉的事物都让人感到亲切。熟悉的生活情境更易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学生学以致用。生活化的练习设计,让科学贴近生活,使学生发现科学就在身边,认识到生活中充满科学,生活真有趣、科学真有趣。让学生把学到的科学知识运用到那些课本上没有而在现实的生产、生活中存在的实际问题中。如:某人家有一个刚满3个月的女婴,她的父母想为她测量体重,可婴儿不能在磅秤上站立或坐稳,如大人手扶着测量又不准确,该怎么解决呢?“生活化”的习题,使学生感到真实、可信,乐于探索,有助于学生树立科学的态度,最终达到学以致用的效果。

五、教学评价“生活化”

评价的主要目的是全面了解学生的科学学习历程,激励学生的学习和改进教师的教学。评价方式生活化,就是要创造民主、平等的氛围,课堂教学评价把学生的情绪体验放在突出位置上。生活化教学评价主要考虑这几个指标:课堂上学生情绪活跃情况、兴趣情况,学生的思维是否被激活;教师的教学思想观念是否转变,能否体现发现式的认知及学生的情感体验;教学目标是否体现情感目标;师生关系是否民主平等;教学情境是否和谐融洽、充满情感;教学内容否联系学生生活实际;教学方式创设了哪些活动,学生是否手脑并用、丰富多样;学生的课堂生活是否积极、丰富;教学过程是否以学论教、学以致用;教学效果是否知情并举、综合发展,等等。

总之,科学源于生活并最终服务、应用于生活,在科学教学中教师要积极地创造条件,充分挖掘生活中的科学,为学生创设一个个生动有趣的问题情境,让学生体验学习科学的乐趣,鼓励学生发现生活中的科学问题,并主动运用科学知识解决生活问题,最终目的是使学生感受科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使科学教学生活化,令科学学习充满乐趣。

参考文献:

[1]义务教育初中科学课程标准(2011版)[S].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1.

第6篇

关键词: 互动教学 初中科学教学 实施意义 实施策略

引言

初中生正处于叛逆的年龄,自控能力不是很强,因此在传统课堂上,学生难免会分心、跑神,难以做到认真听讲。而互动式教学则不然,在互动式课堂上,老师不仅是一个教授知识的教育者,而且是一个与学生交流的教育者,互动式教学在很大程度上促进了师生之间的交流与沟通,极大地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打破了传统教学课堂的死板、沉闷的局面。

一、互动教学在初中科学教学中的实施意义

(一)互动教学让初中科学教学课堂更加活跃

初中生本身就处于青春活泼的阶段,初中的科学课堂也应该是生动的、活跃的,而不应该是沉闷的、枯燥的,科学学科不同于其他学科,它与学生的生活贴得很近,科学课堂上老师所举的一些例子都是很具有代表性的,足以引起学生兴趣,但是在传统的科学课堂上,老师一个人占据了整个课堂,学生则是配合老师在被动地听课,师生之间丝毫没有交流,因此,要想提高科学课堂的教学效率,就必须改变老师一言堂的现象。互动式的教学正是有效改变这种情况的方法,通过互动可以加强师生之间的交流,活跃学生思维,活跃整个科学课堂,通过学生的思考与回答,满足学生的成就感,加深学生印象,从而获得牢固知识。

(二)互动教学可以拉近师生距离

在传统课堂上,学生对老师是没有什么情感的,对老师的课也丝毫不期待。互动式教学则可以加强师生之间的互动与交流,从而拉近师生之间的距离,使老师更好地了解学生的思维,同时促进学生更好地了解老师,与学生打成一片,充分展现自身的知识优势及亲和力。讲授各种各样的知识作为吸引学生注意力的第一步,然后通过眼神及语言对积极思考、积极配合的学生进行鼓励,从而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激发他们思考的动力,这样有利于在学生和老师之间建立良好关系,拉近师生之间的心理距离,从一个教师的角色向一个好朋友的角色转变,减少甚至杜绝学生对老师的抵触情感,在对老师认可之后,就很容易接受这个老师的学科,进而使他们更加期待科学课堂。

(三)互动教学让科学课堂更具感染力

教学的目的就是让学生真正学会科学知识,然而,为了达到这一目的老师一味地讲,丝毫不顾及学生的心理感受及学习需求,那么这种后果就是得不偿失的,也是没有意义的教学,失去了教学本质。互动式教学则能够改变呆板的、死气沉沉的课堂气氛,使其变得具有感染力。具有感染力是优秀课堂的基本特征,老师讲课不仅能够教授知识,而且要把自己的知识及实现传递给学生,使学生受到老师知识、思想的感染。对于初中的科学课堂来说,互动式教学能够达到很好的教学效果。老师在课堂上要扮演好引导者形象,让学生学会自己感知教学内容,然后在此基础上对其进行一步步的引导,在轻松的氛围中抛出问题、解决问题,使整个课堂松紧有度,让学生在快乐中学到科学知识,丰富自己的知识库,激发学生对于科学课堂的兴趣。

二、互动教学在初中科学教学中的实施策略

(一)创设情境、生成互动问题

互动式教学最重要的就是激发学生的兴趣,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传统的教学课堂是做不到这一点的,互动式教学则可以通过老师创设情境,提出问题,进行良性互动。通过情境的创设,可以有效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活跃学生思维,让学生在具体情境的启发下,切实掌握科学知识。情境的创设给学生营造了探索问题的氛围,在老师有目的有意识的指引下,使学生充分调动自己的知识储备、生活经验,充分地投入到学习中,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参与兴趣,提高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参与度,培养学生的创造性及探索性,使他们自主地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二)合作探究、体验互动活动

在互动教学理论的指导下,不仅要加强师生之间的互动,而且要加强生生之间的互动,加强学生之间的合作探究,促使学生之间相互启发、完善、学习,共同促进、共同发展、共同成长。例如:老师提出问题,学生通过小组交流、探讨得出答案,并鼓励学生提出自己的独特看法,不管有没有偏差,老师都要给予鼓励,使学生敢于思考、敢于发言,从而营造一种良好氛围。

(三)拓展应用、开放互动空间

拓展应用是互动式教学的目标,在科学课堂上,老师要引导学生注意身边的科学,把生活中的科学引入课堂之中,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就能感受到科学的真谛,促使他们用科学的眼光看待周围的生活,并用科学的态度观察社会,以自己学习的知识解决日常生活中的小问题。例如:讲“浮力”时,教材上举出的例子往往是船、木块能浮在水面上,浸没在水中的皮球、乒乓球能浮上来,缺乏趣味性。在教学中可以结合儿童吃胶囊药物,向学生介绍浮力这一概念。

结语

互动式教学与传统教学模式比起来有很强的优越性,对我国的初中科学课堂教育有很大意义,它让初中科学教学课堂更加活跃,拉近师生距离,让科学课堂更具感染力,因此要加强互动式教学的推广,并通过创设情境、生成互动问题;合作探究、体验互动活动;拓展应用、开放互动空间等策略将互动式教学开展起来。

参考文献:

[1]刘艳燕.初中科学教学中渗透可持续发展教育的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08.

[2]郭晴秀.初中科学探究性实验教学的有效性研究[D].浙江师范大学,2013.

[3]郭聪聪.初中科学课堂开放教学的实施研究[D].浙江师范大学,2012.

[4]李孟.初中科学教学网络信息资源库的建设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12.

第7篇

关键词:互动教学;初中科学教学;实施意义;实施策略

初中生正处于叛逆的年龄,自控能力不是很强,因此在传统课堂上,学生难免会分心、跑神,难以做到认真听讲。而互动式教学则不然,在互动式课堂上,老师不仅是一个教授知识的教育者,而且是一个与学生交流的教育者,互动式教学在很大程度上促进了师生之间的交流与沟通,极大地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打破了传统教学课堂的死板、沉闷的局面。

一、互动教学在初中科学教学中的实施意义

(一)互动教学让初中科学教学课堂更加活跃

初中生本身就处于青春活泼的阶段,初中的科学课堂也应该是生动的、活跃的,而不应该是沉闷的、枯燥的,科学学科不同于其他学科,它与学生的生活贴得很近,科学课堂上老师所举的一些例子都是很具有代表性的,足以引起学生兴趣,但是在传统的科学课堂上,老师一个人占据了整个课堂,学生则是配合老师在被动地听课,师生之间丝毫没有交流,因此,要想提高科学课堂的教学效率,就必须改变老师一言堂的现象。互动式的教学正是有效改变这种情况的方法,通过互动可以加强师生之间的交流,活跃学生思维,活跃整个科学课堂,通过学生的思考与回答,满足学生的成就感,加深学生印象,从而获得牢固知识。

(二)互动教学可以拉近师生距离

在传统课堂上,学生对老师是没有什么情感的,对老师的课也丝毫不期待。互动式教学则可以加强师生之间的互动与交流,从而拉近师生之间的距离,使老师更好地了解学生的思维,同时促进学生更好地了解老师,与学生打成一片,充分展现自身的知识优势及亲和力。讲授各种各样的知识作为吸引学生注意力的第一步,然后通过眼神及语言对积极思考、积极配合的学生进行鼓励,从而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激发他们思考的动力,这样有利于在学生和老师之间建立良好关系,拉近师生之间的心理距离,从一个教师的角色向一个好朋友的角色转变,减少甚至杜绝学生对老师的抵触情感,在对老师认可之后,就很容易接受这个老师的学科,进而使他们更加期待科学课堂。

(三)互动教学让科学课堂更具感染力

教学的目的就是让学生真正学会科学知识,然而,为了达到这一目的老师一味地讲,丝毫不顾及学生的心理感受及学习需求,那么这种后果就是得不偿失的,也是没有意义的教学,失去了教学本质。互动式教学则能够改变呆板的、死气沉沉的课堂气氛,使其变得具有感染力。具有感染力是优秀课堂的基本特征,老师讲课不仅能够教授知识,而且要把自己的知识及实现传递给学生,使学生受到老师知识、思想的感染。对于初中的科学课堂来说,互动式教学能够达到很好的教学效果。老师在课堂上要扮演好引导者形象,让学生学会自己感知教学内容,然后在此基础上对其进行一步步的引导,在轻松的氛围中抛出问题、解决问题,使整个课堂松紧有度,让学生在快乐中学到科学知识,丰富自己的知识库,激发学生对于科学课堂的兴趣。

二、互动教学在初中科学教学中的实施策略

(一)创设情境、生成互动问题

互动式教学最重要的就是激发学生的兴趣,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传统的教学课堂是做不到这一点的,互动式教学则可以通过老师创设情境,提出问题,进行良性互动。通过情境的创设,可以有效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活跃学生思维,让学生在具体情境的启发下,切实掌握科学知识。情境的创设给学生营造了探索问题的氛围,在老师有目的有意识的指引下,使学生充分调动自己的知识储备、生活经验,充分地投入到学习中,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参与兴趣,提高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参与度,培养学生的创造性及探索性,使他们自主地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二)合作探究、体验互动活动

在互动教学理论的指导下,不仅要加强师生之间的互动,而且要加强生生之间的互动,加强学生之间的合作探究,促使学生之间相互启发、完善、学习,共同促进、共同发展、共同成长。例如:老师提出问题,学生通过小组交流、探讨得出答案,并鼓励学生提出自己的独特看法,不管有没有偏差,老师都要给予鼓励,使学生敢于思考、敢于发言,从而营造一种良好氛围。

(三)拓展应用、开放互动空间

拓展应用是互动式教学的目标,在科学课堂上,老师要引导学生注意身边的科学,把生活中的科学引入课堂之中,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就能感受到科学的真谛,促使他们用科学的眼光看待周围的生活,并用科学的态度观察社会,以自己学习的知识解决日常生活中的小问题。例如:讲“浮力”时,教材上举出的例子往往是船、木块能浮在水面上,浸没在水中的皮球、乒乓球能浮上来,缺乏趣味性。在教学中可以结合儿童吃胶囊药物,向学生介绍浮力这一概念。

三、结语

互动式教学与传统教学模式比起来有很强的优越性,对我国的初中科学课堂教育有很大意义,它让初中科学教学课堂更加活跃,拉近师生距离,让科学课堂更具感染力,因此要加强互动式教学的推广,并通过创设情境、生成互动问题;合作探究、体验互动活动;拓展应用、开放互动空间等策略将互动式教学开展起来。

作者:王卫平 单位:青田县季宅乡学校

参考文献:

[1]刘艳燕.初中科学教学中渗透可持续发展教育的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08.

[2]郭晴秀.初中科学探究性实验教学的有效性研究[D].浙江师范大学,2013.

[3]郭聪聪.初中科学课堂开放教学的实施研究[D].浙江师范大学,2012.

[4]李孟.初中科学教学网络信息资源库的建设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