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优发表网

购物车(0)

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期刊投稿 出版社 公文范文 精品范文

创业者的心理特质范文

时间:2023-09-18 17:27:48

序论:在您撰写创业者的心理特质时,参考他人的优秀作品可以开阔视野,小编为您整理的7篇范文,希望这些建议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热情,引导您走向新的创作高度。

创业者的心理特质

第1篇

目的:对34名职业性哮喘患者、30名神经症患者和30名正常人的心理健康状况进行对比研究,以探讨职业性哮喘患者心理健康状况在哮喘发病及病程发展中的作用。 方法: 本文采用病例-对照研究方法,研究组及正常对照组均采用症状自评量表(SCL-90)进行测查并分析比较。结果: 结果发现职业性哮喘患者的心理健康状况差于正常组,主要表现在:躯体化、抑郁、焦虑、精神病性、附加因子、总分、总均分、阳性项目数均分高于正常组,但与神经症组比较躯体化、强迫、人际关系敏感、焦虑、敌对、恐怖、偏执、精神病性、总分、总均分、阳性症状均分得分明显低于神经症对照组,说明职业性哮喘患者的心理健康水平低于正常人但较神经症患者高。结论:心理健康状况对职业性哮喘患者发病及病程发展有一定的影响。

关键词: 职业性哮喘; 心理健康状况

【中图分类号】

R45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3763(2014)07-0105-02

职业性哮喘( Occupational asthma,OA)是指劳动者在职业活动中吸入变应原后引起的以间歇发作性喘息、气急、胸闷或咳嗽为特点的气道慢性炎症性疾患[1],大量研究证实,一方面,心理健康状况对哮喘发生、发展和预后产生影响,另一方面,哮喘也可能引发患者的各种不良情绪和心理,影响患者的社会功能。但目前对职业性哮喘患者心理健康状况评价研究较少,故对黑龙江省第二医院职业性哮喘患者进行了心理健康状况,并分析研究其有关的影响因素。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来源:

1.1.1 职业性哮喘组:均来自于2012年10月-2013年10月在黑龙江省第二医院内三科门诊患者。诊断标准:依据GBZ57-2008诊断标准[2],临床上职业性哮喘根据哮喘发作情况分为轻度、中度、重度。纳入标准①符合职业性哮喘诊断标准②患病时间至少3个月③初中以上文化④年龄30-60(40.4±5.2)岁;排除标准①有糖尿病、冠心病、慢性疼痛、肿瘤、停经等的躯体慢性疾病患者②有神经系统及其它精神疾病。男性16例,女性18例,年龄30-60(40.4±5.2)岁,病程1~10(M为5.8)年。

1.1.2 神经症组:均来自于2012年10月一2013年10月在黑龙江省第二医院心理专科门诊患者。根据CCMD-Ⅱ-R对各种神经症的诊断标准,其中焦虑症8例、抑郁性神经症7例,强迫症、瘾症、恐怖症各5例[3]。纳入标准①符合CCMD-Ⅱ-R神经症诊断标准②初中以上文化③年龄30-60(42.2±4.6)岁。排除标准①有躯体慢性疾病(包括慢性湿疹) ②有神经系统及其它精神疾病。男性14例,女性16例,年龄30-60(42.2±4.6)岁。

1.1.3 正常人对照组:符合纳入标准的黑龙江省第二医院医务人员及职业性哮喘患者家属。初中以上文化,排除各种躯体及精神疾病者,年龄在30-60(41.2±5.1)岁。男性14例,女性16例,年龄30-60(41.2±5.1)

研究组与对照组组间平均年龄、性别分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研究工具:症状自评量表(SymptomChecklist90,SCL-90):由Deropatis,L.R.1975年编制。此表有90个项目,包含比较广泛的精神病症状学内容,有9个因子为:躯体化、强迫症状、人际关系敏感、抑郁、焦虑、敌对、恐怖、偏执、精神病性[4]。

1.3 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16.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数据以(x±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完全随机设计t检验,检验水准α=0.05。

2 结果

以SCL-90作为反应研究组与神经症对照组及正常对照组的心理健康状况的指标。

表1 研究组分别与神经症组及正常组SCL-90各项评分比较

3 讨论

本研究结果显示职业性哮喘患者心理健康情况差于正常组,主要表现在躯体化、抑郁、焦虑、精神病性、附加因子,而明显好于神经症组,表明职业性哮喘患者的心理健康水平介于正常人与神经症患者之间。职业性哮喘患者的躯体化因子高,可能是职业性哮喘本身与其并发症的表现,抑郁及焦虑高分可能是病前心理障碍也可能是职业性哮喘慢性化过程所致,附加因子高分与其中涉及饮食、睡眠等与职业性哮喘带来的情绪变化有关。本研究的结果认为职业性哮喘患者有较低的心理健康水平。随着医学模式的转变,近年加深了哮喘相关精神心理的研究与认识,获得最佳哮喘控制水平与行为危险因素有关,而后者可能受到心理健康状况的影响 。现有研究表明,合并慢性负面心境状态的哮喘患者总伴随哮喘控制不佳、生活质量低、较差的哮喘管理和教育依从性、高住院风险和哮喘死亡等。因此,进一步探索哮喘合并慢性负面心境状态的机制有重要的临床意义。哮喘本身是一种心身疾病,哮喘发作与心理状况相互影响、互为因果,哮喘发作时过度通气所致的低碳酸血症可以导致脑血流减少,脑供氧不足,使患者产生类似窒息时伴发的紧张和恐惧。患者因哮喘发作时的痛苦,对哮喘再发的恐惧以及担心疾病的缠绵难愈,进而感到自己的前途暗淡,心情忧郁烦躁。为提高哮喘患者的生命质量,因此,我们在临床实践中应以整体观念作指导,科学全面地评估患者的生理和心理问题,准确判断病情,尽量尊重和关心患者,回答问题要准确、诚恳而有策略,利用患者的社会支持系统影响患者的情绪,帮助患者使用有效的应对防御机制,打断哮喘的恶性循环,从而达到保持和促进患者健康的目的。

参考文献

[1] 何凤生.中华职业医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9:912-921.

[2] 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职业卫生标准.GBZ57-2008.

第2篇

关键词:国内外学者 创业者特质 综述

创业,可谓是多年来一度如日中天的名词。创业活动的核心是创业者。创业成功的人虽然是少数,但创业成功者的故事曾经像磁铁一样吸引着不少有梦想的人。毕竟,创业者所面临的挑战和所经历的辛苦,不是一般人能够承受和坚持下去的。85%的人在创业上是有冲动而非梦想,所以被挡在了冲动之外,只能跟随那些实现梦想的人。

1 国外学者对创业者特质的研究

近年来,在全球金融危机硝烟弥漫的同时,全球经济低迷,失业问题突出,由此影响着社会的稳定。这一时期,创业在扩大就业和促进经济增长上做出了贡献。事实表明,民营企业在创业活动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创业的开展成功当然少不了包括社会资本、人力资本及组织资本等各种资源的整合。创业者作为人力资本是创业能否取得成功的根本。而创业者自身素质特征又影响创业的业绩。因此,国内外的专家学者开始以新的视角研究创业者素质特征。这些研究大多围绕创业者展开并取得了一定成果。其实,国外学者早就开始了对创业者素质特征的研究,他们对创业相关概念从不同角度进行了探讨和挖掘。纵观相关研究,国外学者及专家都倾向于运用各种素质特征对创业者进行界定,将其概念化。国外学者主要从心理学和行为学这两个方面对创业者的特质进行研究。

1.1 从心理学角度研究创业者特质

从心理学的角度,研究创业者在创业过程中的心理现象,研究的侧重点为创业者内心活动规律。这就是对国外专家学者从心理学角度研究创业者特质的诠释。

在国外学者和专家关于对创业者特质的论证中, McClelland(1961)提出的成就需求理论和Rotter(1966)提出的控制源理论早期引用最多。McClelland围绕创业者和非创业者的显著特质问题,把成就需求作为两者的主要区别,他的主要观点是创业者设定以有很强的成就需求为目标,并通过自己和团队的不懈努力去实现目标,从而达到自我价值的实现。

Rotter的控制源理论分内控制源和外控制源,主要是讲一个人的自我感知及生活中对事件控制能力,人对自己控制生活中的事物能力的感知直接影响其生活态度、工作中的行为特征和对重大事件的理解。内控制源的人认为他们的行为能够影响事物的结果,而外控制源的人认为事物的结果是取决于运气和他人的能力,而不是他们控制的。

Tibbits(1979)认为,创业者在创业刚开始时期,其个性特质一般包含创新性及较强的行动意愿。

Casson(1982)发表的观点大致为,创业者要想达到成功,应具备如下特质:风险承担力、应对市场变化的能力、创新性、企业管理技能和团结协作精神。

Horwitz研究认为,创业开创新业务时,成就需要、风险取向和控制源等都是创业者最重要的特质,还研究了高精力水平和韧性、控制权、自主需要、成就需要、自主取向和行为规范度度、个体自我控制和自我实现需要。

Gartner在论证创业精神和创业者特质相互之间的关系时,认为解析创业精神不能有单纯的物质观,不能忽视人的模仿能力和情景因素,因许多特质从属于行为。

Schere认为一个创业者与非创业者特质比较明显的区别是他的忍耐力,对模糊事件的忍耐力。

J.Robert.Baum认为创业韧劲和创业激情,是创业者特质的两个方面体现,创业者特质直接影响动机,间接影响新创企业绩效。在研究创业者绩效、动机与特质的关系中,应以社会认知理论和目标理论为基础。

1.2 从行为学的角度研究创业者特质

从行为学的角度研究创业者特质主要指从行为学的角度,研究创业者在具体环境中的行为规律,从中得出结论,侧重于创业者的外在行为研究。

Dary1G.Mitton(1997)认为进行创业研究最好的手段就是研究创业者本身。他结合自己的创业亲历,并经过长期跟踪调查创业者典范,得出创业者拥有的共同点:① 他们一直追求着巨大和持久的改变;②是事业蓝图的描绘家;③喜欢竞争;④善于系统的思考和行为;⑤愿意接受挑战;⑥行动果断;⑦善于不断的积累经验。

据德国经济“创业协会”对世界八十名创业成功者跟踪调查表明,专家们分析他们有着共同的特征,即:广博的知识、崇高的理想、健康的身体、观念化能力、自信、紧迫感、迎接挑战、控制欲望、脚踏实地、情绪稳定、客观的人际关系态度等。

CraigS·Galbraith,DonaldR.Latham(1996) 采用对比研究的方法,研究了现代的勉强创业者(无法找到工作或被解雇而创业的人)。选择的三组样本为:①从大公司失去工作,到其它公司又找到工作的人30位;②传统的自发创业者30位;③从大的公司失去工作而刚刚创业的人30位。从中发现,他们同时拥有着新创企业家和传统创业者的许多特征。同比来看,勉强创业者有着更高的对成就感的需要,但有着相似的创新精神和独立性,因失去工作,勉强创业者比别人更希望证明自己。

Groves,McGuire,Drost and Kwong(2007)认为,成功的创业者有非线性的思维、积极主动性人格特质;创业感知可行性、创业者的教育与经历与创业动机正相关;个人喜好确定性、避免不确定性以及集体主义、权力等与创业负相关。

2 国内学者对创业者特质的研究

中央财经大学的林嵩(2009)把创业者特质集中在创新偏好、风险偏好和成就偏好这三个方面。他通过分析史玉柱特质和创业过程,总结为:①创业者的个性特质通过创业行动的规划和实施,对创业绩效实施影响;②创业者的个性特质对创业行动有重要的推动作用;③创业战略对于创业成长具备直接的影响作用;④伴随创业活动的推进,创业者的个体特质对战略的影响也在弱化;⑤创业者需要积极综合各方面的因素,构建合理的战略方案,促进创业成长。

姜红玲,王重鸣,倪宁(2006)在探索中国背景下创业特质结构时,采用因子分析的方法,从中发现中西方的创业特质均存在内控性和创新性,但其差别也比较大。在研究中,稳健性指创业者在重大决策时表现出善于把握时机和思考周密,分析利弊,而冒险性则指能承受的压力,这一区别可能由于民族文化的影响。中国传统文化推崇中庸思想,不愿冒险和冒进。此研究结果对高科技企业中高管人员的选拔任用具有重要意义。

浙江大学管理学院的郑健仕(2004)调查了浙江省3937家民营科技新创企业,在此基础之上对创业者特质进行研究,认为创业者的特质是指不同时代、环境或同一时代、环境中创业者群体所具有的与众不同的能力水平及素质特征。具有这些特质的人才能够成为出色的新创企业家。

吉林大学的刘振华(2007)运用目标理论、社会学习理论、心理学等知识,把创业者特质分为控制源、成就需求、风险倾向三个维度,研究了这三个维度对新创企业绩效的直接影响和间接影响,在具体的研究方法中,运用定量与定性分析相结合、理论分析与实证分析相结合、分析与归纳相结合的方法。采用SPSSn.5软件对数据进行可信度分析和因子分析,对模型假设进行了数据分析和模型检验。

田毕飞(2011)通过对1980—2010年国内外有关特质研究的文章进行的全面检索,结果表明创业者涉及的人格特质有成就动机、冷静、模糊容忍能力、创新导向、自主、抗压能力、风险承担倾向等多达51 种,认为创业者的性格特质会影响创业机会识别方式的选择。

杨建东,李强,曾勇(2010)实证考察研究了创业者个人特质及其社会资本对吸引风险投资参与可能性的影响,研究表明: 创业者的社会资本对于吸引风险投资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创业者社会关系网络强和具有政治关系的企业更加可能吸引风险投资的参与,而创业者人数越多,越不利于企业获得风险投资。

3 结语

综合国内外关于创业者特质的研究文献,我们发现,创业者在心理上、行为上、创业动机上、个人教育经历、个人工作经历方面以及个人社会关系等等方面,表现出不同的、特有的、异于非创业者的特质。这些特质使得创业者具备了在经营企业过程中所需要的管理、市场、政府关系、融资、技术等各种资源以及有效整合资源的能力,从而成功经营企业并不断发展壮大。

参考文献:

[1]刘振华.《 创业者特质对新创企业绩效的影响研究》吉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2007

第3篇

关键词:国内外学者 创业者特质 综述

创业,可谓是多年来一度如日中天的名词。创业活动的核心是创业者。创业成功的人虽然是少数,但创业成功者的故事曾经像磁铁一样吸引着不少有梦想的人。毕竟,创业者所面临的挑战和所经历的辛苦,不是一般人能够承受和坚持下去的。85%的人在创业上是有冲动而非梦想,所以被挡在了冲动之外,只能跟随那些实现梦想的人。

1 国外学者对创业者特质的研究

近年来,在全球金融危机硝烟弥漫的同时,全球经济低迷,失业问题突出,由此影响着社会的稳定。这一时期,创业在扩大就业和促进经济增长上做出了贡献。事实表明,民营企业在创业活动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创业的开展成功当然少不了包括社会资本、人力资本及组织资本等各种资源的整合。创业者作为人力资本是创业能否取得成功的根本。而创业者自身素质特征又影响创业的业绩。因此,国内外的专家学者开始以新的视角研究创业者素质特征。这些研究大多围绕创业者展开并取得了一定成果。其实,国外学者早就开始了对创业者素质特征的研究,他们对创业相关概念从不同角度进行了探讨和挖掘。纵观相关研究,国外学者及专家都倾向于运用各种素质特征对创业者进行界定,将其概念化。国外学者主要从心理学和行为学这两个方面对创业者的特质进行研究。

1.1 从心理学角度研究创业者特质

从心理学的角度,研究创业者在创业过程中的心理现象,研究的侧重点为创业者内心活动规律。这就是对国外专家学者从心理学角度研究创业者特质的诠释。

在国外学者和专家关于对创业者特质的论证中, McClelland(1961)提出的成就需求理论和Rotter(1966)提出的控制源理论早期引用最多。McClelland围绕创业者和非创业者的显著特质问题,把成就需求作为两者的主要区别,他的主要观点是创业者设定以有很强的成就需求为目标,并通过自己和团队的不懈努力去实现目标,从而达到自我价值的实现。

Rotter的控制源理论分内控制源和外控制源,主要是讲一个人的自我感知及生活中对事件控制能力,人对自己控制生活中的事物能力的感知直接影响其生活态度、工作中的行为特征和对重大事件的理解。内控制源的人认为他们的行为能够影响事物的结果,而外控制源的人认为事物的结果是取决于运气和他人的能力,而不是他们控制的。

Tibbits(1979)认为,创业者在创业刚开始时期,其个性特质一般包含创新性及较强的行动意愿。

Casson(1982)发表的观点大致为,创业者要想达到成功,应具备如下特质:风险承担力、应对市场变化的能力、创新性、企业管理技能和团结协作精神。

Horwitz研究认为,创业开创新业务时,成就需要、风险取向和控制源等都是创业者最重要的特质,还研究了高精力水平和韧性、控制权、自主需要、成就需要、自主取向和行为规范度度、个体自我控制和自我实现需要。

Gartner在论证创业精神和创业者特质相互之间的关系时,认为解析创业精神不能有单纯的物质观,不能忽视人的模仿能力和情景因素,因许多特质从属于行为。

Schere认为一个创业者与非创业者特质比较明显的区别是他的忍耐力,对模糊事件的忍耐力。

J.Robert.Baum认为创业韧劲和创业激情,是创业者特质的两个方面体现,创业者特质直接影响动机,间接影响新创企业绩效。在研究创业者绩效、动机与特质的关系中,应以社会认知理论和目标理论为基础。

1.2 从行为学的角度研究创业者特质

从行为学的角度研究创业者特质主要指从行为学的角度,研究创业者在具体环境中的行为规律,从中得出结论,侧重于创业者的外在行为研究。

Dary1G.Mitton(1997)认为进行创业研究最好的手段就是研究创业者本身。他结合自己的创业亲历,并经过长期跟踪调查创业者典范,得出创业者拥有的共同点:① 他们一直追求着巨大和持久的改变;②是事业蓝图的描绘家;③喜欢竞争;④善于系统的思考和行为;⑤愿意接受挑战;⑥行动果断;⑦善于不断的积累经验。

据德国经济“创业协会”对世界八十名创业成功者跟踪调查表明,专家们分析他们有着共同的特征,即:广博的知识、崇高的理想、健康的身体、观念化能力、自信、紧迫感、迎接挑战、控制欲望、脚踏实地、情绪稳定、客观的人际关系态度等。

CraigS·Galbraith,DonaldR.Latham(1996) 采用对比研究的方法,研究了现代的勉强创业者(无法找到工作或被解雇而创业的人)。选择的三组样本为:①从大公司失去工作,到其它公司又找到工作的人30位;②传统的自发创业者30位;③从大的公司失去工作而刚刚创业的人30位。从中发现,他们同时拥有着新创企业家和传统创业者的许多特征。同比来看,勉强创业者有着更高的对成就感的需要,但有着相似的创新精神和独立性,因失去工作,勉强创业者比别人更希望证明自己。

Groves,McGuire,Drost and Kwong(2007)认为,成功的创业者有非线性的思维、积极主动性人格特质;创业感知可行性、创业者的教育与经历与创业动机正相关;个人喜好确定性、避免不确定性以及集体主义、权力等与创业负相关。

2 国内学者对创业者特质的研究

中央财经大学的林嵩(2009)把创业者特质集中在创新偏好、风险偏好和成就偏好这三个方面。他通过分析史玉柱特质和创业过程,总结为:①创业者的个性特质通过创业行动的规划和实施,对创业绩效实施影响;②创业者的个性特质对创业行动有重要的推动作用;③创业战略对于创业成长具备直接的影响作用;④伴随创业活动的推进,创业者的个体特质对战略的影响也在弱化;⑤创业者需要积极综合各方面的因素,构建合理的战略方案,促进创业成长。

姜红玲,王重鸣,倪宁(2006)在探索中国背景下创业特质结构时,采用因子分析的方法,从中发现中西方的创业特质均存在内控性和创新性,但其差别也比较大。在研究中,稳健性指创业者在重大决策时表现出善于把握时机和思考周密,分析利弊,而冒险性则指能承受的压力,这一区别可能由于民族文化的影响。中国传统文化推崇中庸思想,不愿冒险和冒进。此研究结果对高科技企业中高管人员的选拔任用具有重要意义。

浙江大学管理学院的郑健仕(2004)调查了浙江省3937家民营科技新创企业,在此基础之上对创业者特质进行研究,认为创业者的特质是指不同时代、环境或同一时代、环境中创业者群体所具有的与众不同的能力水平及素质特征。具有这些特质的人才能够成为出色的新创企业家。

吉林大学的刘振华(2007)运用目标理论、社会学习理论、心理学等知识,把创业者特质分为控制源、成就需求、风险倾向三个维度,研究了这三个维度对新创企业绩效的直接影响和间接影响,在具体的研究方法中,运用定量与定性分析相结合、理论分析与实证分析相结合、分析与归纳相结合的方法。采用SPSSn.5软件对数据进行可信度分析和因子分析,对模型假设进行了数据分析和模型检验。

田毕飞(2011)通过对1980—2010年国内外有关特质研究的文章进行的全面检索,结果表明创业者涉及的人格特质有成就动机、冷静、模糊容忍能力、创新导向、自主、抗压能力、风险承担倾向等多达51 种,认为创业者的性格特质会影响创业机会识别方式的选择。

杨建东,李强,曾勇(2010)实证考察研究了创业者个人特质及其社会资本对吸引风险投资参与可能性的影响,研究表明: 创业者的社会资本对于吸引风险投资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创业者社会关系网络强和具有政治关系的企业更加可能吸引风险投资的参与,而创业者人数越多,越不利于企业获得风险投资。

3 结语

综合国内外关于创业者特质的研究文献,我们发现,创业者在心理上、行为上、创业动机上、个人教育经历、个人工作经历方面以及个人社会关系等等方面,表现出不同的、特有的、异于非创业者的特质。这些特质使得创业者具备了在经营企业过程中所需要的管理、市场、政府关系、融资、技术等各种资源以及有效整合资源的能力,从而成功经营企业并不断发展壮大。

参考文献:

[1]刘振华.《 创业者特质对新创企业绩效的影响研究》吉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2007

第4篇

创业者是新企业的重要及唯一决策者,其个人人格特质对其思维和行为都有关键性的影响。本文梳理了国外创业研究文献中有关对人格特质理论的观点,并对这些观点进行综合的概述。

【关键词】

创业研究;人格特质;大五人格;成就需要

创业研究文献除了机会识别(Shane & Venkataraman 2000)受到较多学者关注外,另外有一批学者重视研究创业者的特质(Gartner 1988)。学者们试图找出创业者与非创业者的区别(McCelland 1961; Brockhaus 1980b; Low & MacMillan 1988);也有学者试图区分创业者和企业经理的差别(Envirck & Langford 2000)。创业文献对创业者特质的研究大多从心理学的角度或认知方面进行探索。研究主题涵盖了自我效能(self-efficacy)(Bandura 1986;Chen,Greene & Crick 1998);风险偏好(risk propensity)(Brockhaus 1980a;Mullins & Forlani 2000);风险承担(risk-taking)(Schere 1982;Palich & Bagby 1995);过度自信(overconfidence)(Busenitz & Barney 1997;Zacharakis & Shepherd 2001);直觉决策(intuitive decision-making)(Khatri & Ng 2000;Mintzberg & Westley 2001);成就需求(need for achievement)( McCelland 1961;Hornaday and Aboud 1971);认知偏差(cognitive biases)(Low & MacMillan 1988);乐观态度(optimism)(Sexton & Bowman 1985;McCarthy,Schoorman & Cooper 1993)等。有关这些文献对创业者的研究都是以某种心理认知因素为研究重点,但问题是什么类型的人具备了该些特质? 要深入了解创业者的特质及其思维、行为,学术界有必要尝试回答什么类型的人会如何进行问题的思考和企业的决策。

创业者个体的决策思维与行为直接影响新创企业的战略选择,从而决定了新创企业的绩效表现。因此,了解创业者如何进行决策对预测创业成效有重要作用。心理学的人格特质理论流派众多,学者们在研究时会用多项不同的形容词来描述个体,试图找出个体人格特质的类别。1949年Fiske的研究结果得出了五个人格因素;1961年Tupes和Christal在他们的测试中提出了五个相对稳定的人格因素;Norman(1963)基于Fiske、Tupes和Christal的观点,使用20组意义表示截然相反的词汇来描述五大类人格因素(外向、亲和、责任、情绪稳定、文化),这些因素被Goldberg称为「大五因素。之后,不同的学者跟随前人们的研究分别以不同的语汇来对个体性格进行测试和归类,提出了不尽相同的人格因素。

在芸芸的人格特质理论中,比较广泛为学者应用的是由Costa和McCrae在1985年提出的五因素模型。该理论在20世纪80年代中期开始普遍受到学术界的重视,他们提出了测试大五人格因素分析量表(NEO-PI)(Costa & McCrae 1985),后来又对其进行修订,形成了NEO-PI-R量表(Costa & McCrae 1992),因此被视为大五人格特质的标准化量表,成为研究个体行为决策的重要理论基础,并广泛地被其他学科如管理学所采纳应用。随后学者们以McCrae和Costa的五因素人格模型为基石,进行了更多的概念研究和实证研究。其他学者如Zuckerman等也有类似的五因素模型理论,但迄今为止,学术界主流应用的还是McCrae和Costa的五因素人格模型中的具体因素和分类。

五因素人格模型主要是针对个体的性格特质,将它们归纳为OCEAN五大类人格特质:包括开放型(openness to experience)、责任型(conscientiousness)、外向型(extraversion)、亲和型(agreeableness)与神经质型(neuroticism )等(Judge et al.1999),又称为「大五(Big Five)人格特质理论。学者们认为不同类型的个体受其性格特质影响,最终将反映在其行为差异上。个体的认知能力、风险偏好、沟通能力、创新能力、处理信息能力等会因人而异,但大体上受个人性格影响。因此,人格特质理论在研究个人决策行为方面提供了良好的框架概念。

创业者作为新创企业的重要及唯一决策者,在面对新创企业经营中众多的决策议题时,创业者的决策逻辑思维,包括他如何选择和处理信息来进行战略抉择,对新创企业的经营行为,对市场定位、产品或服务创新、员工招聘、融资、合作或竞争、创新或模仿等事务有着直接的指导意义,并会对以上事务有不同的认知和选择。创业者的经营行为所产生的效益将直接影响新创企业在所属行业的竞争力,其绩效决定了新创企业的生存和成长。相对于成熟企业而言,由于成熟企业一般拥有稳定的市场基础、固定客户、资源积累及管理团队,其信息基础与决策过程较新创企业而言更为为制度化,因而较少受个体的性格特质的直接影响。

除了大五人格理论外,有学者从个体的某些特征进行研究,提出另外一些人格特质。包括McCelland(1961)对成就需求(need for achievement)的研究(Begley & Boyd 1987;Shaver & Scott 1991)。除了成就需求外,另外有四项因素也被视为创业者的个人特质,包括控制源(locus of control)、风险倾向(risk propensity) (Schmitt-Rodermund 2004)、对模糊状态的容忍度(tolerance of ambiguity)和A型人格(type A personality)(Begley & Boyd 1987)。这些个人心理认知特质所探讨的是某种特殊认知行为的表现。然而,个体的心理状态被认为是极度复杂的,心理学家们将各类相关的表现作分类,期望找寻出不同类型个体的行为表现的规律或共通点。Funder(1994)明确指出研究个体的人格特质可以预测其行为。而创业者既是新创企业的唯一决策者,了解创业者的人格特质,自可预测其决策行为,从而进一步探讨该些行为将如何影响新企业的绩效。

Hunt 和 Adams认为创业者的人格特质对企业是否能长期成功有重要影响,而创业者的行为直接关系到创业成效(Hunt & Adams (1998)。那么关键是创业者的人格特质是如何决定其决策行为呢?何种类型的创业者在决定其行为时会采用何种决策逻辑?这些决策思维的机制并未有学者进行探讨,但是行为决策理论学者们相信决策者一般受到信息条件制约和个人经历相异,其决策行为并不完全理性,而是具有认知偏差,其判断的基础往往是采取直观推断(heuristics) (Busenitz & Barney 1997)。

创业研究学者们研究创业者特质往往是探索什么类型的人会成为创业者(Gartner 1988)。考虑的是如何区分创业者与非创业者,或是创业者与管理者(Envick & Langford 2000)。在过往文献中,较少有学者关注创业研究中的一个重要问题,就是什么人格特质因素会影响创业成败?零星的研究可追溯至Hornaday 和Aboud(1971)及Brockhaus(1980b)等人对人格与企业成功的关系研究。Ciavarella等人研究大五人格与新创企业长期存活的关系,他们发现责任型的创业者与企业长期存活存在正相关;同时,他们发现开放型创业者与企业长期存活存在负相关。其他类型的人格特质如外向型、情绪型与亲和型的创业者与企业长期存活的关系不相关(Ciavarella et al.2004)。

Antoncic探讨五因素人格模型与技术发展的关系,他认为开放型的决策者与企业技术发展正相关,而情绪型决策者则与技术发展负相关。两者的相关影响的基础在于对风险承担的意愿上,显示个人性格引导了行为选择(Antoncic 2009)。Envirck 和 Langford在研究创业者与企业管理层的人格特质区别时,他们发现创业者一般比较开放,愿意调整其行动;职业经理则比较重视责任,比较亲和(Envirck & Langford 2000)。

Cantner等人利用大五人格特质来探讨高度创新行业中的人格特质与新创企业成败的关系(Cantner et al.2011)。他们认为亲和型创业者有较低的失败机会,而责任型的创业者在创业初期时则有较高的失败率,但此失败率情况随时间增长而减少。其他三种类型的创业者与失败的相关性并不显著。学者们的结论指出他们的实证研究与Sarasvathy(2001)所提出行动导向理论(effectuation)解释相符,即是在高度不确定性的环境中,相比于目标导向(causation)的决策模式,行动导向的创业决策模式有更佳表现(Cantner et al.2011)。这项研究带出了创业者人格特质与创业者决策逻辑思维将如何影响了新创企业的成败。

在一片充斥了高失败率的创业潮中,如能深入地了解创业者的个人特征与企业绩效的关系,不仅能为创业学研究理论带来新视角,更可为准备创业的人士在作出行动前进行自我审阅,也可为天使投资者在新创企业投资选择前多一项因素可供参考。

参考文献:

[1]Antoncic,B.(2009),‘The entrepreneur’s general personality traits and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World Academy of Science,Engineering and Technology,53,236241

[2]Bandura,A.(1986),Social Foundations of Thought and Action:A Social Cognitive Theory,Englewood Cliffs,NJ:PrenticeHall

[3]Begley,T.M.& Boyd,D.P.(1987),‘Psychological characteristics associated with performance in entrepreneurial firms and smaller busiensses’,Journal of Business Venturing,2,7993

[4]Brockhaus,R.(1980a),‘Risk propensity of entrepreneurs’,The Academy of Management Journal,23(3),509520

[5]Brockhaus,R.(1980b),‘Psychological and environmental factors which distinguish the successful from the unsuccessful entrepreneur:a longitudinal study’,Proceeding of Academy of Management Conference,368372

[6]Busenitz,L.W.& Barney,J.B.(1997),‘Differences between entrepreneurs and managers in large organizations:Biases and heuristics in strategic decision-making’,Journal of Business Venturing,12,930

[7]Cantner,U.,Silbereisen,R.K.,& Wilfling,S.(2011),‘Which Big Five personality traits drive entrepreneurial failure in highly innovative industries? ’,Paper presented at the DIME Final Conference,April 68,2011,Maastricht

[8]Chen,C.C.,Greene,P.& Crick,A.(1998),‘Does entrepreneurial self-efficacy distinguish entrepreneurs from managers’,Journal of Business Venturing,13(4),295317

[9]Ciavarella,M.A.,Buchholtz,A.K.,Riordan,C.M.,Gatewood,R.D.& Stokes,G.S.(2004),‘The Big Five and venture survival:Is there a linkage? ’,Journal of Business Venturing,19,465483

[10]Costa,P.T.& McCrae,R.R.(1985),The NEO Personality Inventory Manual,San Diego:Psychological Assessment Resources

[11]Costa,P.T.& McCrae,R.R.(1992),Revised NEO Personality Inventory (NEO PI-RTM) and NEO Five-Factor Inventory (NEO-FFI) Professional Manual,Odessa,FL:Psychological Assessment Resources

[12]Envick,B.R.& Langford,M.(2000),‘The five-factor model of personality:Assessing entrepreneurs and managers’,Academy of Entrepreneurship Journal,6(1),617

[13]Funder,D.C.(1994),‘Explaining traits’,Psychological Inquiry,5(2),125127

[14]Gartner,W.B.(1988),‘Who is an entrepreneur? Is the wrong question’,American Journal of Small Business,13,1131

[15]Hornaday,J.A.& Abound,J.(1971),‘Characteristics of successful entrepreneurs’,Personnel Psychology,24,141153

[16]Hunt,R.E.& Adams,D.C.(1998),‘Entrepreneurial behavioral profiles and company performance:a crosscultural comparison’,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Commerce Management,8(2),3349

[17]Judge,T.A.,Higgins,C.A.,Thoresen,C.J.,& Barrick,M.R.(1999),‘The Big Five personality traits,general mental ability,and career success across the life span’,Personnel Psychology,52,621652

[18]Khatri,N.& Ng,H.A.(2000),‘The role of intuition in strategic decision making ’,Human Relations,53(1),5786

[19]Low,M.B.& MacMillan,I.C.(1988),‘Entrepreneurship:Past research and future challenge’,Journal of Management,14,139161

[20]McCarthy,A.,Schoorman,F.& Cooper,A.(1993),‘Reinvestment decisions by entrepreneurs:Rational decision-making or escalation of commitment? ’,Journal of Business Venturing,8,924

[21]McClelland,D.C.(1961),The Achieving Society,Princeton,NJ:D.Van Nostrand Company,Inc

[22]Mintzberg,H.& Westley,F.(2001),‘Decision-making:It’s not what you think’,MIT Sloan Management Review,42(3),8993

[23]Mullins,J.& Forlani,D.(2000),‘Perceived risks and choices in entrepreneurs’ new venture decisions’,Journal of Business Venturing,15,305322

[24]Norman,W.T.(1963),‘Toward an adequate taxonomy of personality attributes:Replicated factor structure in peer nomination personality ratings ’,Journal of Abnormal and Social Psychology,66,574583

[25]Palich,L.& Bagby,D.(1995),‘Using cognitive theory to explain entrepreneurial risk taking:Challenging conventional wisdom’,Journal of Business Venturing,10,425438

[26]Sarasvathy,S.D.(2001),‘Causation and effectuation:Toward a theoretical shift from economic inevitability to entrepreneurial contingency’,Academy of Management Review,26(2),243263

[27]Schere,J.(1982),‘Tolerance and ambiguity as a discriminating variable between entrepreneurs and managers’,Proceeding of the Academy of Management Conference,New York,404408

[28]Schmitt-Rodermund,E.(2004),‘Pathways to successful entrepreneurship:Parenting,personality,early entrepreneurial competence,and interests’,Journal of Vocational Behaviour,65,498518

[29]Sexton,D.L.& Bowman,N.B.(1985),‘The entrepreneur:A capable executive and more’,Journal of Business Venturing,1(1),129141

[30]Shane,S.& Venkataraman,S.(2000),‘The promise of entrepreneurship as a field of research’,Academy of Management Review,25(1),217226

第5篇

关键词:创业者 创业特质 控制源 创新 成就动机

引言

创业者作为创业活动的主体,一直是推动创新产生及转化、新企业创建等一系列活动的关键力量。奥地利学派的经济学家熊彼特将创业和创新看作是个人的天赋。创业的核心关键都与创业者个人的某些特质有着密切的关系。学者们试图从创业者的特性入手,探寻为什么是一些人,而不是另外一些人成为了创业者。研究从个人价值观、动机和态度等诸多方面找寻与其他人不一样的创业者特质,如成就动机、创新思维、内控。

随着研究的深入和发展,由于创业特质可以更好的描述创业者,也能较好的诠释创业绩效,其重要作用逐渐获得认可。目前学界一致认可的创业特质有控制源、创新、成就动机。

控制源是个人对行为、事件结局的泛化性期待,也就说个人是否认可行为、事件的结果取决于自身,主要分为外控倾向和内控倾向。外控倾向是指个人认为结局由外部力量所控制,如:运气、命运、社会化背景和其他人;与之相反,内控倾向是指个体相信行为、事件的结果是由自己来掌控,通过自己的努力和能力可以影响行为或事件的结果。

创新则主要是指个体在在思想和行为上的一种创造性倾向,包含创新性、创造性及进取心等。

成就动机一直是创业特质中不可或缺的因素,是指个体希望表现杰出,以追求进步与完美的欲望。虽然有不少研究指出创业者具有较高的成就动机,但是也有研究指出在中国,创业者和非创业者的成就动机可能并没有显著的差异。这或许是在不同文化背景下,人们对成就动机有不同的理解。杨国枢和余安邦在将成就动机本土化的研究中提出,成就动机应进一步区分为自我取向成就动机和社会取向成就动机。自我取向成就动机是个人想要超越某种内在决定的目标或优秀标准的动态心理倾向;而社会取向成就动机则被定义为一个人想要超越某种外在决定的目标或优秀标准的动态心理倾向。

总的来看,针对我国创业者的创业特质研究目前还较少,而且研究更多侧重西方文化下单一的成就动机,并未考虑东方文化下成就动机的二维性——自我取向成就动机和社会取向成就动机。因此,本研究立足于中国文化背景,将创业特质中的成就动机进一步界定为自我取向成就动机和社会取向成就动机,以问卷调查获得样本数据,探讨影响成为创业者的创业特质因素,希望为该领域的相关研究提供参考。

研究测量和样本

(一)相关变量的测量

控制源采用Rotter经典的I-E量表,即内控与外控量表。创新测量则采用Jackson Personality Inventory Manual(JPI)测量。自我取向成就动机和社会取向成就动机相应的测量使用余安邦与杨国枢所编制的“自我取向成就动机量表”和“社会取向成就动机量表”。相关题项的可靠性检验及因素分析均符合要求。创业者主要是指已经创业的个体,因此其测量题项是由被试直接作答是否是企业或公司的创建者来进行判断。

(二)研究样本

本研究通过问卷调查的方式在四川、广东、福建、安徽、江苏、上海、湖北等多个省市收集数据,样本为企业管理者及创业者。有效问卷224份,创业者67人,非创业者157人。

本研究的数据处理均采用SPSS13.0统计软件工具包完成。

研究模型与检验

(一)logistic研究模型构建

本研究试图了解包括控制源、创新、自我取向成就动机、社会取向成就动机等创业特质因素与创业者的关系。在传统的多元回归中,因变量Y通常是连续变量,而本研究的因变量创业者是一个取值为0或1的二元(dichotomous)类别变量,1代表创业者,0代表非创业者。

假设y=1的概率是p,则y=0的概率是1-p(p和1-p的取值都在[0, 1]),其对应的函数如下:

(1)

(2)

做变量转换构建logistic模型。具体如下:

(3)

其中,odds通常是指出现某种结果的概率与不出现的概率比,又称优势、比数。取自然对数后的得到,logit变换后得到logit回归模型记为logit(p):

(4)

就本研究而言,logit回归模型如下:

(5)

(5)式中的A、B、C、D分别对应着创业特质中的内控、创新、自我取向成就动机和社会取向成就动机等因素。

(二)logistic研究模型检验

本文利用问卷调查收集的数据,对创业特质各因素对创业者的影响作用进行logistic回归检验。模型的检验结果见表1。

从表1可以看出,式(5)的logit回归模型,其Cox-Snell关联强度值、Nagelkerke关联强度分别为0.383、0.543,表示代表创业特质的几个自变量因素与因变量创业者间有一定强度的关联,且模型的整体分类正确率为86.2%,也说明模型中的自变量能有效的预测研究中样本的因变量结果。根据表1中模型的回归系数显示,除了社会取向成就动机,内控、创新、自我取向成就动机这几个创业特质因素对应的回归系数都表现出统计显著。剔除不显著因素后,最终的模型估计结果如下:

(6)

其中A、B、C分别对应着创业特质中的内控、创新、自我取向成就动机因素。根据模型结果,可以认为,个体的内控、创新性与自我取向成就动机对成为创业者有显著作用,而社会取向成就动机对创业者影响并不显著。

结论

本文通过logistic模型讨论了创业特质因素对我国创业者的作用。研究发现,创业特质确实是影响我国创业者的重要因素,个体的内控、创新以及自我取向成就动机等几个创业特质因素能对创业者做出较好的预测。研究结果显示,当个体认为自己的努力可以改变行为、事件的结果,及其个人具有的创造性、创新性都是有助其成为创业者的主要因素。这一结果与过去西方学者对创业者与非创业者的差异比较研究基本一致,此外,本研究还发现成就动机中真正对创业者发挥作用的是自我取向成就动机,而社会取向成就动机的影响并不显著。这正如余安邦所说,两种成就动机对个体影响的强度或持续性存在不同。对创业者来说,遵从自我的想法设定目标比听从群体的标准更为重要,对其成为创业者也更有影响。由此可见,过去研究中未区分成就动机的做法比较笼统,未来研究需要注意区分成就动机,以更清楚的解读其作用机理。

参考文献:

1.吕源,徐二明.公司创业力研究[J]. 南开管理评论, 2004, l7

2.何志聪,王重鸣.企业成长与公司创业精神的培育[J]. 科研管理,2005, 26

3.张文彤. SPSS统计分析高级教程[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4.余安邦.社会取向成就动机与个我取向成就动机不同吗?从动机与行为的关系加以探讨[J].中央研究院民族学研究所集刊, 1993, 76

5.余安邦,杨国枢.社会取向成就动机与个我取向成就动机:概念分析与实证研究[J].中央研究院民族学研究所集刊, 1987, 64

6.郑日昌,Stimpson, D. V.创业者态度倾向的跨文化研究[J].心理科学通讯, 1990, 6

7.张兴贵. 不同文化背景中大学生成就动机取向特点的研究[J]. 心理科学, 1998, 21

8.Schumpeter, J. A. The Theory of Economic Development[M]. Cambridge, MA: Harvard Press. 1934

9.Gartner, W. B. A Conceptual Framework for Describing the Phenomenon of New Venture Creation [J]. Academy of Management Review, 1985, 4(10)

10.McClelland, D. C. Achievement and Entrepreneurship: A Longitudinal Study[J].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1965, 95 (1)

11.Lachman, R. Toward Measurement of Entrepreneurial Tendencies[J]. Management international review, 1980, 20(2)

12.Begley, T. M., Boyd, D. P.. Psychological Characteristics Associated with Performance in Entrepreneurial Firms and Smaller Businesses[J]. Journal of Business Venturing, 1987, 2(1)

13.Hansemark, O. C. Need for Achievement, Locus of Control and The Prediction of Business Start-ups: A Longitudinal Study[J] Journal of Economic Psychology ,2003, 24(3)

14.Hisrich, R. D. Entrepreneurship Intrapreneurship[J]. American Psychologist, 1990, 45(2)

15.Ahmed, S.U. nAch, Risk-taking Propensity, Locus of Control and Entrepreneurship[J] Personality and Individual Differences, 1985, 6(6)

16.Mueller, S. L., Thomas, A. S.. Culture and Entrepreneurial Potential: A Nine Country Study of Locus of Control and Innovativeness[J]. Journal of Business Venturing, 2000, 16(1)

17.Lumpink G. T., Dess G. G. . Linking Two Dimensions of Entrepreneurial Orientation to Firm Performance: the Moderating Role of Environment and Industry Life Cycle[J]. Journal of Business Venturing, 2001, 16(5)

18.Wiklund, J., Shepherd, D. Entrepreneurial Orientation and Small Business Performance :a Configurational Approach[J]. Journal of Business Venturing, 2005, 20(1)

19.Brockhaus, R. H. The Psychology of the Entrepreneur. Encyclopedia of Entrepreneurship[M]. C. A. Kent, D. L. Sexton and K. H. Vesper. Englewood Cliffs, NJ, Prentice Hall.1982

20.Rotter, J.B. Generalized Expectancies for Internal versus External Control of Reinforcement[J]. Psychological Monographs: General and Applied, 1966,80(1)

21.Perry, C. After Further Sightings of the Heffalump[J]. Journal of Managerial Psychology, 1990, 5(2)

22.Bird, B. Entrepreneurial Behavior[M]. Glenview, IL, Scott Foresman. 1989

23.Jackson, D. N. Jackson Personality Inventory-Revised Manual[M]. Port Heron, MI: Sigma Assessment Systems, Inc. 1994

24.Buttner, E. H. Gryskiewicz N. Entrepreneurs' Problem-solving Styles: An Empirical Study Using the Kirton Adaption/Innovation Theory[J]. Journal of Small Business Management, 1993, 31(1)

作者简介:

马昆姝(1977-),女,回族,四川眉山人,博士,西南交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博士后,西南民族大学管理学院讲师。

第6篇

[关键词] 贫困大学生;创业者;创业人格特质

[中图分类号] G44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893X(2013)06?0125?02

创业,就是依靠自身能力,改变经济贫困,实现自身价值,挖掘自身潜力的途径。本文通过对5位贫困大学生创业者的访谈及媒体报道的18位贫困大学生创业者的创业经历进行分析,来探讨影响贫困大学生创业者创业成效的人格特质。这些贫困大学生创业者有的在读,有的已经毕业,目前都有着自己独立经营的、在盈利的经济实体,并在其中担任主要管理者。

目前关于一般人格特质的研究主要是大五人格特质,即外向性、情绪稳定性、经验开放性、亲和性、责任感等。在创业领域被学者关注的人格特质非常多,其中大部分人格变量采用的是具体人格特质,Rauch和Frese提出了创业者人格特质与成功模型。该模型认为创业者的某些具体特质,如成就需要、冒险、创新等特质比一般特质(外向、情绪稳定、经验开放性等),对创业成功具有更直接的作用[1]。这些具体特质通过影响个体的能力、情感、意志等,进而对创业活动的产生及延续发生作用。本研究以贫困大学生创业者的人格特质为研究内容,以创业者人格特质与成功模型中的六个具体特质,即成就需要、冒险、创新、自主性、控制点、自我效能感为基础,总结更能代表我国贫困大学生创业者的人格特质。

通过访谈及分析,本研究总结出贫困大学生创业者具有如下人格特质:

1. 成就需要

成就需要是驱使个体努力完成任务,实现目标的重要驱动力量,是个体能否取得成就的关键因素。众多学者研究都发现,贫困大学生比非贫困大学生有着更高的成就动机,但有着较少的创业行为。本研究中23位贫困大学生创业者都显示出了强烈的成就需要。成就需要的来源有两种,一是经济压力,数位受访创业者都表示“来上大学的路费和学费都是七拼八凑的,交了学费以后,连吃饭都成问题,不得不开动脑筋想法子赚钱”。二是就业压力。某开办烧烤店的贫困生大学创业者表示“现在就业压力那么大,自己一没关系,二没钱财,必须要早做打算,靠自己创业,不求人”。三是自我实现的需要。某教育培训机构的创业者表示“通过创业实现自我价值,走出与父辈完全不一样的人生”。在强烈的成就需要的驱使之下,贫困大学生创业者会积极主动的寻找创业机会,不会“等、靠、要”,大部分贫困大学生创业者在大一就开始了勤工助学,一般在大二就开始尝试独立创业活动。他们的创业内容也显示出了高成就需要,那就是从事的创业活动基本上都是在自己能力范围内的,但也不是简单的没有挑战性的工作,也就是难度适中,但比勤工助学能带来更可观的经济收入。这种现象符合学者对成就需要的研究结果,即高成就需要的创业者偏好挑战难度适中的任务以最大限度的获取成功,而不会选择常规性的或者非常难的任务[2]。

2. 自信

自信是相信自己能够胜任特定活动的信念,是创业成功必不可少的一个决定性因素。自信的人在遇到问题的时候,更能够坚持,积极主动的寻找对策;他们拥有更长远的眼光,拥有更大的成功概率。

[收稿日期] 2013-07-23;[修回日期] 2013-11-13

[基金项目]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资助管理与创业教育研究”(cyyb12009)

[作者简介] 钱春霞(1979-),女,江苏盐城人,南京信息工程大学学工处讲师,硕士,主要研究方向: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在这23位贫困大学生创业者中,除了有2位在创业之初有“试一试”的想法以外,其余在踏上创业之路的时候,都是憋着一股子拼劲的。某开办家政服务公司的贫困大学生表示“我是对市场进行全面考察后才决定干的,我相信大学生家政代表着更高的服务品质,一定会成功的”;某开办电子数码店的贫困大学生坦言:“我们把自己的兴趣、专业和同学们的需要进行了结合,在学校周围开办数码店,肯定有市场。”可见,贫困大学生的自信不是无本之源,不是打的无准备之仗。他们的自信来源于对自身能力的确定,对市场的细致考察。贫困大学生创业者相比一般大学生,并没有因为家庭经济的贫困而变得自卑退缩,封闭自己,贫困的生活经历磨练了他们的信心,他们对自身面对挫折的能力也有着较积极的判断:“那么苦的日子都熬过来了,创业再苦,我也不怕”;“失败有什么可怕的,年轻就是资本,一切都可以从头再来,只要相信自己,就没有什么办不成的”。正是因为这种自信,使得这些贫困生从同样背景中的同学中脱颖而出,把潜在的成就需要演化成现实行动。

3. 自主性

创业者是自己的决策者,必须要为自己的创业活动独立作出各种判断,设定目标,制定行动计划。毫无疑问,创业者比非创业者具有更强的自主性。在23位贫困大学生创业者中,与同学、朋友合伙创业的共8位,大约三分之一,其余都是单枪匹马。这些创业者从创业之初到后来的事业不断扩大,一直充当着唯一或者主要决策者、执行者的角色,一方面他们享受着掌握自己命运的自由感觉;另一方面又承受着自主决策的巨大心理压力,一着不慎,全盘皆输。在放手一搏的时候会冒险激进,在创业规模不断扩大的时候逐渐小心谨慎。某开办海外公司的贫困大学生表示“公司虽然不大,但我必须为员工负责,做决定就不能像当初一个人创业的时候,敢闯敢拼了”。这充分表明贫困大学生创业者更理性成熟,在掌握着自主决策的权利的同时,并不是自负的进行决策,某种程度上也是因为贫困大学生创业是一项较为艰难的工程,在取得事业的部分成功后,他们更善于维护已有成果,小心谨慎的综合多方面信息后作出决策。

4. 冒险性

创业本身就是一场交织着成功与失败的“不见硝烟的战争”,是充满冒险的活动。正如很多贫困大学生认为的那样,自己“一没人脉,二没钱财,只能放手一搏”。他们白手起家,少了很多支持力量,多了更多不可测的因素。贫困大学生创业者资金基础薄弱,他们的创业几乎禁不起失败打击。在这样的背景之下,贫困大学生依然选择创业,也显示出了他们身上具有的冒险品质,“以冒险一搏,赢取将来”。某开办校园公司的贫困大学生坦言:“把周围能借的钱都借来了,全都投进去了,我知道这是我人生最大一次冒险了,但是以我前期的考察,这事能做。”调查发现,贫困大学生的冒险并不是盲目的,一方面他们对自己的创业能力有着充分的自信;另一方面,他们对冒险从事的事业有着较为细致的前期了解。这也充分说明贫困大学生创业是理性的、合理的行为。他们的冒险,其实是在抓住了市场机遇,洞悉了获利机会的基础上进行的,他们的冒险,是有条件的。

5. 坚韧性

贫困的家境造就了一批能吃苦、能坚持、有韧性的大学生,这种优秀的品质在创业活动中,在最初艰难的起步过程中,几乎成为支撑他们熬过去的最主要的因素。贫困大学生创业,白手起家,一人身兼数职,再苦再累的活都是自己来承担,尤其为了节约成本,很多事情必须亲力亲为。23位贫困大学生创业者都有着刻骨铭心的艰难创业经历。某校园公司的贫困大学生创业者“为了跑客户,时常露宿街头”;某钢材店的创业者“为了推销产品,顶着烈日,拉着三轮车给客户送货”;某饭店创业者“为了节约成本,每天三四点钟起床去早市买便宜的食材”等等。身体上的劳累对于这些贫困大学生而言,都算不上什么苦,心理上的巨大压力对他们而言是更大的考验:“等待招标结果的日子,度日如年”;“没有客人来吃饭,每天只出不进,揪心啊”。谈起这些艰难,这些贫困大学生创业者表示“这是人生一笔宝贵的财富”,“既然已经开始,就做好了吃苦的准备了”,“自己的事业,自己不拼命打拼,怎么能成功呢”;“年轻时候吃点苦算什么”。从贫困大学生创业者的经历以及他们对这些经历的感悟可以发现,这些大学生有着比一般大学生更为成熟的心态和责任担当。他们在困境和挫折面前的坚忍不拔更多的来自于内在对自己,对家庭强烈的责任心和使命感。

参考文献:

第7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回顾性分析2011年1月一2012年12月四川大学华西医院胃肠外科每月定点连续随机抽样住院患者满意度调查问卷。该问卷选取在四川大学华西医院胃肠外科住院3d以上的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每月分别抽样30例调查住院满意度,该时段内共调查720例患者。2011年1月一12月实施“HIS”护理模式服务前(实施前)共调查360例,其中男158例,女202例;年龄18一84岁,平均(45.38±15.25)岁。2012年1月一12月实施“HIS”护理模式服务后(实施后)共调查360例,其中男149例,女211例;年龄19一82岁,平均(44.71±15.67)岁。两组数据基线一致、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2011年1月1日一12月31日调查的360例患者接受常规胃肠外科围手术期护理,2012年1月1日一12月31日调查的360例患者接受“HIS”护理服务。

1.2.1 常规胃肠外科围手术期护理常规胃肠疾病外科围手术期护理包括术前热情接待、积极完善相关检查,给予胃肠疾病相关知识的健康指导,术后严密观察病情变化,给予疼痛的护理,鼓励多活动、早活动,以及胃管、尿管、引流管等各种管道的护理,饮食、疾病康复健康知识等指导。

1.2.2 "HIS”护理服务“HIS”护理服务较常规胃肠外科围手术期护理在以下7个方面有所改进。

①信念(conviction:坚定一切以患者为中心的服务信念。全程覆盖贴心护理,包括患者人院伊始热情接待、加强术前沟通以及责任护士的快速康复围手术期护理并深人至出院后随访工作,开展诸如针对肠造口患者的华西大讲堂、针对慢性感染伤口患者的出院后伤口换药延续服务。

②合作(cooperation:提倡医护一体化合作。“HIS”护理服务模式中强调医疗和护理共同协作,通过改变晨会交班形式、进行医护共同查房、共同制定患者的分级护理。

③关怀(care):注重关怀患者身心需求。患者住院期间或多或少存在焦虑和恐惧心理,对此,我们开展了责任制整体护理,使得患者与负责护士相对固定。

④沟通(communication:永不断线的沟通。科室护士在工作之余积极动手制作通俗易懂、图文并茂的胃肠疾病健康教育卡和健康教育视频等,以加强患者与主管医护人员的沟通;开设具有胃肠外科特色的医护恳谈区,每周举办2一3次由科室年轻医生、护士共同进行的胃肠道疾病专科互动讲座,将健康知识讲解与患者答疑相结合,解决患者住院期间的问题;此外,每间病房还配有沟通本,方便因工作等原因不能参加恳谈会的家属提问,责任护士和病房护士长在1一2个工作日给予回复。

⑤信任(confidence):用真诚的行动取得患者和家属的信任。胃肠外科定期对护理人员开展取得患者信任的业务学习,提升其专业技术能力和护患沟通技巧,以便在患者住院期间取得信任,提高护理服务质量。

⑥便利(convenience):科学利用资源最大限度的达到医护患三者的便利。开展基于患者舒适的胃肠疾病加速康复外科:不常规安置胃管、术后尽早拔除尿管、术后限制静脉补液量、尽早进食。

⑦满意(contentment:良性循环多方满意。护士们在患者住院体验上根因分析,开展护理服务质量持续改进。

1.3 评价方法

比较并分析“HIS”护理服务实施前后两组患者间住院满意度。满意度调查表为四川大学华西医院护理质量控制管理院内自测满意度调查表,设有统一指导语,包括14个条口,每个条口的回答结果分为“满意”“较满意”“较不满意”“不满意”“很不满意(未涉及)”。各条口单项分数计算公式为:满意度=[(满意条口数+较满意条口数x0.8+较不满意条口数x0.6+不满意条口数x0.4+很不满意条口数x0.2)/总条口数一未涉及条口数)x100%,总满意度为第14条口患者住院期间对于病房护理工作的总体评价。分值越高表明患者对护理质量满意度越局。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3.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先检查数据正态性及方差齐性情况,以均数±标准差表示。对资料的比较采用t检验,检验水准a=0.05

2 结果

2011年1月1日一12月31日“HIS”护理服务模式应用之前共调查360例患者,其总满意度为(83.27±5.71)分;2012年1月1日一12月31日“HIS”护理服务模式应用之后共调查360例患者,其总满意度为(97.92±6.23。实施后满意度有所提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8.001,P<0.05。调查表中14个条口的满意度均较优质护理服务实施前提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3 讨论

护理质量是医院质量建设的一项重要内容,同时也是衡量医疗服务质量的重要标准之一。如何提高日常护理工作中的服务质量是提升患者住院体验需要改进的迫切问题,护理人员创新性地提出“HIS”护理服务模式,探索胃肠外科临床护理的重点专科建设之路。

3.1 “HIS”护理服务模式的优势

“HIS”护理服务模式强调坚定一切以患者为中心的服务信念,促进护士更积极主动地思考如何解决患者的问题。全程、贴心的护理服务使得患者住院期间更为舒适放松,增加的延续护理内容更是为有需要的患者提供帮助,想患者之所想,急患者之所急。同时“HIS”护理服务模式还强调医疗和护理共同协作。在临床医疗过程中医疗和护理是密不可分的两个主体,在治疗疾病、维护健康的过程中发挥同等重要的作用。"HIS”护理服务模式充分发挥出团队的优势,以先进、精湛的治疗、护理技术服务患者,提高治疗效果,缩短住院时间,节省医疗费用,降低患者痛苦,同时提升住院体验。针对患者住院期间或多或少存在焦虑和恐惧心理,责任护士不仅对患者的机体进行护理,还对患者的心理、社会关系和家庭生活状况等进行全面了解,配合患者康复需要,给予最佳护理。护患沟通路径化管理能责任到人,敦促护士主动提高服务意识和服务技能,护士依据共同遵循的沟通模式,可以不断对教育内容进行评估、计划、实施、评价、再教育,保证健康教育措施在既定时间内实现并达到预期效果。

在“HIS”护理服务模式实施过程中,患者信任水平的提升有助于医疗服务质量的改善。提高患者信任度能够促进和谐医患关系的达成。此外,新的护理服务模式更加顺应多学科协作发展趋势的发展,加强患者、家属、临床医师、护士、麻醉师等相互合作,利用现有临床手段对围手术期各种常规治疗措施进行改良、优化和组合,可以达到减少或减轻外科手术打击的效果。

3.2 以人为本的服务理念促进患者满意度提高

随着医学模式的发展和医疗市场化,患者的角色发生了向医疗服务消费者的转化,在护理服务中应尊重患者的需求,体现医疗服务系统人性化。患者需要护士关心、尊重和理解,需要获取有关自己疾病的相关知识,需要寻求健康的生活方式,需要在身心焦虑时得到安慰等,需要护士提供系统的、全方位的身心照顾。需求是否得到满足是影响患者满意与否的重要因素之一。众所周知,满意度可以表达患者对所接受护理服务的满意程度,反映护理质量水平,因而成为现代医院质量管理的金标准。本研究结果显示,“HIS”护理服务模式应用后患者的满意度高于未开展前满意度,说明在胃肠外科重点专科建设中应用“HIS”护理服务模式不仅可以提升临床护理服务质量,还能有效改善患者住院期间感受,提高满意度。

3.3 护理人员参与护理重点专科建设的积极性转变

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浪潮赋予了新时代的护理人员更深层次的历史使命,加强自身医德的职业素养,将服务意识渗透到工作中是科室各级护士用实际行动对重点专科建设的最佳支持。这与多项研究中强调的护士参与全过程质量控制,提高护士工作责任心和业务素质,调动全体护士积极性和主观能动性观点一致。活动开展以来,护士对待工作更加积极主动、认真负责,工作变被动为主动,将科室快速康复流程,伤口治疗、静脉治疗等专科护理范畴的理论与临床实际结合,夯实基础护理,从为患者洗脸、梳头等细微之处着手,耐心细致地维持患者住院期间整洁有尊严的生活;再结合专科知识进行住院流程再造,从减少患者的痛苦,点滴之间着手,缩短了患者的术后恢复时间,提高其外科住院期间的舒适度,将基础护理与专科护理紧密结合,为患者提供优质护理服务,从而提高住院满意度。

3.4 “HIS”护理服务模式应用前景展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