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优发表网

购物车(0)

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期刊投稿 出版社 公文范文 精品范文

社会经济区位因素范文

时间:2023-09-18 17:27:47

序论:在您撰写社会经济区位因素时,参考他人的优秀作品可以开阔视野,小编为您整理的7篇范文,希望这些建议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热情,引导您走向新的创作高度。

社会经济区位因素

第1篇

关键词:癫痫;精神障碍;攻击行为;心理社会因素

中图分类号:11749.1 文献标志码:B 文章编号:1672―4208(2012)05―0055―02

癫痫所致精神障碍是一种常见的神经精神疾病,与癫痫的发作类型和病程有关,具有慢性、发作性的特点。患者由于脑异常放电累及的部位和病理生理改变,加上长期心理社会因素的影响,出现精神症状,发生癫痫所致精神障碍。社区癫痫所致精神障碍患者常发生攻击行为,也存在不良的心理社会因素。本研究旨在探讨社区癫痫所致精神障碍患者的攻击行为特点及心理社会因素。

1 对象与方法

1.1调查对象2011年9月抽查了汕头市潮阳区城南、棉北、文光、和平镇(街道)4个社区300例已建档的精神病患者,其中38例符合《中国精神障碍分类与诊断标准第3版(CCMD-3)》癫痫所致精神障碍的诊断,占12.7%。38例患者中男23例,女15例;年龄13-57岁,平均(33.4±10.3)岁;未婚(含离异)26例,已婚12例;学生7例,农民16例,工人3例,无业12例;病程6个月一24年,平均(7.4±6.9)年;家族有阳性癫痫病史2例,阳性精神病史4例;既往癫痫发作形式:大发作16例,精神运动性发作11例,大发作合并精神运动性发作(或混合发作)7例,小发作4例;精神障碍的表现形式:发作性精神障碍29例,持续性精神障碍9例;症状分布:感知觉障碍9例,思维贫乏18例,妄想10例。心境恶劣24例,精神运动性兴奋11例,人格改变15例,遗忘16例,智能损害14例。

1.2方法向家属或亲朋了解病史,向患者询问患病经过及体验,进行现况体检和精神科检查。帮助患者填写自制的调查表,内容包括主要心理问题、解决途径、对待心理问题的态度、社会功能、社会影响、社会危害以及攻击行为。按患者是否发生攻击行为再分别比较其不良心理社会因素的差异。对于无法1次调查完成者,通过多次调查,参考建档的病历,调查有关心理社会因素和攻击行为情况。

1.3统计学处理各调查项目量化后输入电脑,应用软件SPSS11.0进行统计分析,计数资料比较采用y2检验,P

2 结果

2.1攻击行为发生率及表现特点

38例癫痫所致精神障碍患者中伴攻击行为11例,不伴攻击行为27例,攻击行为的发生率为28.9%,其中,言语攻击7例次,人身攻击5例次,对物体攻击5例次。

2.2攻击行为与心理社会因素的关系伴攻击行为患者有更多不良的心理社会因素,其中,个性不良、对治疗失去信心、婚姻不稳定、人际关系紧张、感觉社会地位低下等因素与不伴攻击行为患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

3 讨论

第2篇

关键词:土地资源;社会经济因素;区位条件;土地资源利用

引言

土地资源是人类生存的基本资料和劳动对象。随着我国经济高速发展和人口密度的不断加大,土地资源的消耗随之增加。社会经济因素对土地资源的形成、演化具有十分强烈的影响。当我们评价区域土地资源或进行土地利用规划时,必须全面考虑土地资源的自然生态因素和社会经济技术因素,把潜在的土地资源生产力合理地组合在最佳的土地利用模式中。影响土地资源的社会经济属性的十分广泛,各种因素的影响方式和程度各不相同,有必要进行系统分析和研究。下面将就土地资源的区位条件这个主要特性做重点分析。

1.土地资源的区位特性

土地区位是自然要素区位、经济区位和交通区位在空间地域上相互作用、有机结合的具体表现。不仅指陆地上某一地块的空间位置,还包括多种土地自然要素与社会经济要素相互影响所形成的整体组合效应在空间位置上的客观反映。

1.1.自然区位

土地的自然区位主要是指土地的自然地理位置。包括土地位置上地形、地貌等自然要素的组合特征,以及与自然环境的空间位置关系。自然区位直接影响交通区位和经济区位的形成,是土地形成与发展的重要保证。

1.2.经济区位

土地的经济区位指土地在人类社会经济活动过程中所表现的人地关系和社会物化劳动投入。主要指不同区域土地在经营、社交、工作、娱乐等社会经济活动中的相互关系。土地作为经济活动的一个影响因素,主要是由其自然特性及所处的经济区位决定的。

1.3.交通区位

土地的交通区位是指区域土地或某地段与交通线路及设施的相互关系。经济区位产生的影响能否转化为实质性的效益受到交通区位的制约,此外,它的优劣还影响到土地聚集效益、市场演变、结节点产生及扩大等。知识经济时代交通运输对区位选择产生重要影响,包括核心生产要素发生变化,以及技术更新速度的加快,使全球范围的经济活动成为可能。

自然区位、经济区位与交通区位相辅相成,共同作用于地域空间,从而决定了土地利用方式选择和空间布局。

2.区位论与土地分区利用

区位论是关于人类活动的空间分布及其空间中的相互关系的学说。屠能的农业区位论研究的是农业土地资源的利用、农业生产的区位选择——农业土地利用类型及配置问题。韦伯的工业区位论研究的是工业企业的选址问题,亦即一定区域土地上的工业企业布点问题。克里斯塔勒的城市区位论更是着眼于一定区域的土地资源利用问题,研究一定区域下城市的分布及城市间的相互关系。寥什的市场区位论把生产区位和市场结合起来,从市场区位的概念入手,把它作为解决问题的—个起点。近年来,区位论的发展十分迅速,在解决生产布局的理论与实践方面起到了巨大作用。事实上,我们不仅要学习国外区位理论的先进经验,同时也要学习区位论的技术要求、技术程序以及整套的科学工作方法,力求减少失误,因为生产布局工作的失误,会造成巨大浪费。

土地区位利用理论是从区域整体出发,考虑区域内动态利用问题,以确定城市体系及各部门、行业的空间布局和结构关系,是融合全部社会经济细胞的综合理论。土地所处的经济区位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土地利用的空间竞争显得格外显著。土地区位利用理论的产生和发展过程,是土地资源区位利用不断深化的理论体现。

3.土地利用的区位过程

人们的的生产活动与土地的利用息息相关。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进步,人们的生产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土地利用程度也不断加深。这一变化使其在不同方向上的利用表现出不同的区位过程。

城市的形成与发展过程,就是城市土地利用的区位分化过程。城市各业用地区位过程特点包括以下几点:

(1)商业用地的区位特点

为满足方便人们生活的要求,商业用地多聚集于市中心、繁华街道两侧、交通路口以及大型公共设施的周围。商业的产生和发展过程最初是推进城市形成的一个重要动力,城市的形成和发展又进一步推动商业繁荣。

(2)工业用地的区位特点

工业是城市进步的直接动力。就世界范围由农业社会过渡到工业社会的现实来看,工业发展能够推动城市经济文化水平的提高和商业的繁荣,从而推进整个城市的发展。因此,工业用地具有不断向市区边缘迁移和自动集结成团倾向的区位特点。

4.土地资源的区位效益

土地区位效益的实质是位置级差地租。土地位置级差地租是指由于距离产品消费中心位置不同而产生的大小不同的土地纯收益。区位效益理论在支配着城市中各项用地的空间安排。由于集聚效益的影响,人口和工业会向大城市及其中心区集聚。但是,有目的地利用区位效益理论可以改变这种趋势。合理的级差地价政策,还可以促进城市土地利用结构的不断调整优化,进一步提高城市土地的利用效率。

总结

土地区位的差异与各项用地特定的区位要求是土地资源的自然空间结构和人类社会经济利用相互作用的结果。同时,我们知道土地面积是有限的、稀缺的,区位效益高的土地的面积就更有限,因此土地利用结构合理调整是我国所有城市实现可持续发展都必须解决的一个现实问题。要求我们在进行土地资源配置时,自觉利用区位理论,确定各种区位土地的最佳利用途径及方式,深化土地管理制度改革以提高土地利用的总体经济效益。(作者单位:西南大学资源环境学院)

参考文献:

[1]冯长春,巴特尔.城市土地资源经济的理论与应用分析[J].水土保持研究,2004,01:163-167.

[2]金相郁. 20世纪区位理论的五个发展阶段及其评述[J]. 经济地理,2004,03:294-298+317.

[3]杨勇,郎永建. 开放条件下内陆地区城镇化对土地利用效率的影响及区位差异[J]. 中国土地科学,2011,10:19-26.

[4]赵小汎. 区位熵模型在土地利用变化分析中的新运用[J]. 经济地理,2013,02:162-167.

第3篇

江西省九江第一中学蔺光辉

在学习人文地理时,区位分析是非常重要的知识,它贯穿了农业生产、工业生产、城市建设、交通运输、商业和金融、旅游业等生产和生活的各个领域。因此,学好区位分析知识,地理的综合分析能力就会有很大的提升,成绩自然也就会有很大的提高;反之,若没有学好这部分知识,则会分析不到位,知识张冠李戴,甚至出现越学越糊涂的情况。那么,什么是区位,区位因素有哪些呢?区位是人文地理的一个概念,它既包含该地理事物空间位置的含义,同时也包含该地理事物与其它事物的空间联系,还有被规划布局的含义。区位分析与选择是人文地理最重要和最有活力的内容,其核心是因地制宜。

对于某个地理事物所产生影响的区位因素是很多的,而且不同的地理事物,其影响的区位因素也不同,但基本上可分为两大类:自然区位因素和社会经济区位因素。自然区位因素主要由地形、地质、气候、水文(河流和湖泊)、土壤、生物(植物和动物)等组成,社会经济区位因素就更多了,但主要的有市场、交通、政策、原料、劳动力、技术、环境等。区位因素众多,这也是不容易学好的原因之一。如果分别归类,注意区别主要区位因素和一般区位因素,掌握区位分析的基本思路,就容易掌握了。

一、各不同地理事物的主要区位因素

1.农业区位因素。

自然区位因素:气候(最重要因素)、地形、土壤、水源等;

社会经济区位因素:市场(最重要因素)、交通、政策、劳动力等。

2.工业区位因素。

自然区位因素:土地、水源、气候、地形等;

社会经济区位因素:原料、燃料、劳动力、市场、交通、社会、环境等。

3.城市区位因素。

自然区位因素:地形、气候、河流、自然资源等;

社会经济区位因素:交通、政治、军事、宗教、科技、旅游等。

4.交通区位因素。

自然区位因素:地形、地质、气候、水文等;

社会经济区位因素:人口、城市、工业、资源、政治、科技等。

5.商业区位因素。

自然区位因素:地形、气候、河流等;

社会经济区位因素:人口、市场、交通、经济、技术、信息等。

6.旅游区位因素。

自然区位因素:地形、地质、气候、水文(河流和湖泊)生物等;

社会经济区位因素:游览价值、市场距离、交通位置及通达性、接待能力、环境承载量等。

从上述罗列中可以看出,影响一个地理事物的区位因素是很多的,但相对来说,自然区位因素并不多,主要是地形、气候、河流等,除了对农业、城市的影响较大外,对其它地理事物的影响较小。而社会经济区位因素则种类繁多,且不同地理事物影响的主要区位因素也各不相同,因而成为学习中的难点。如何分析一个地理事物的社会经济区位因素,其中哪些是主要区位因素,就显得十分重要。

二、区位分析与选择的基本思路

实际上任何一个地理事物在考虑区位因素时都是从经济利益作为主要出发点,因此,如何降低成本的区位因素往往就成为其主要的区位因素。如工业区位选择中的原料、燃料、市场和交通就是主要的区位因素,在这几个因素中必有一个是最重要的,称为主导因素;在分析区位因素时不仅要考虑有利的区位因素,也要考虑不利的区位因素,并对其进行辨证分析;另外,在分析区位因素时,还要考虑其区位因素的发展变化所带来的影响。

1.主导因素分析法。在影响区位选择的诸多因素中,常有一种或几种因素处于控制和支配地位,成为影响区位选择的主导因素。在区位分析与评价时要理清各区位因素间的主次关系,找出起主导作用的因素,抓住主要矛盾或矛盾的主要方面做重点分析。例如:不同的工业部门,其生产过程和生产特点不同,生产投入的要素不同,生产成本的构成也就不一样,根据工业区位选择所要考虑的主导因素可分为原料指向型、市场指向型、动力指向型、廉价劳动力指向型和技术指向型等。

2.辨证评价法。根据区域环境特征,分析影响某一人类活动区位形成与发展的优势条件与限制性因素,并对其做出有利和不利的评价。例如:对西双版纳旅游资源开发条件进行评价,既要看到“自然风光秀丽、人文风情独特、旅游资源种类多样、旅游资源集群状况好、地域组合合理”的优势,还要根据所处交通位置、经济位置找出“交通不便、通达性差、市场距离远、地区接待能力有限”的限制性因素,并进一步认识到“加快交通运输建设,旅游活动的规模要与环境承载量相适应,避免造成生态破坏”。

3.动态分析法。区位因素的变化对人类活动的区位选择产生影响,因此,要用发展的眼光动态地分析区位选择问题,并抓住倾向性因素做预测性分析。例如:由于运输条件和生产工艺的改进,钢铁工业的区位选择经历了三次变化。19世纪初所需原料中煤的运量最大,其区位选择宜靠近燃料产地(如德国的鲁尔区);20世纪初由于冶炼技术的提高,需煤量大大减少,其区位选择“移煤就铁”转向靠近铁矿产地(如我国的鞍钢、包钢);20世纪80年代随着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和巨型矿石运输船的出现,钢铁工业受原料产地的制约越来越小,区位选择逐步向市场和交通便利地区靠近(如我国的宝钢)。

三、例举、解析和拓展

例1:假定城镇是唯一市场,城镇周围是条件均一的平原,种植农作物的收益只与市场价格、生产成本和运费有关,其表达式为:收益=市场价格―生产成本―运费。单位面积甲、乙、丙农作物,其市场价格分别为600元、1000元、1400元,生产成本分别为200元、400元、600元,运费与运距成正比。下图是这三种农作物收益随距城镇(市场)的距离变化示意图。据此回答(1)~(3)题。

(1)X、Y、Z线代表的农作物依次是()。

A.甲、乙、丙B.乙、丙、甲

C.丙、甲、乙D.丙、乙、甲

(2)在距离城镇OJ范围内,为取得最佳综合经济效益,种植这三种农作物的界限应该是()。

A.E、FB.F、GC.E、HD.F、H

(3)与其他两种作物相比较,单位面积作物Z()。

A.单位距离运费最低B.单位距离运费最高

C.随距城镇距离增大收益递减最快

D.总是收益最低

【解析】

(1)由本题提供的材料可得下表:从表中可看出,不考虑运费,丙收益最高,因此支付地租能力最高,距城镇应最近,其次是乙、甲。(2)从图中可以看出各农作物收益与城市距离不断变化,在OE范围内,丙农作物收益最高,故应种植丙农作物;在EH范围内乙农作物收益最高,故应种植乙农作物;H以外只有种植甲农作物。(3)单位面积Z收益随城镇距离变化最小,说明单位距离运费最低。

【答案】(1)D,(2)C,(3)A

【拓展】由此题得出:如何进行农业区位选择?

影响农业区位选择的因素主要有气候、地形、土壤、水源、市场、交通、政策等。在自然区位因素中,气候因素对农业区位的影响极大。在社会经济区位因素中,市场因素影响农业生产的类型和规模,并且是社会经济因素中最富变化的因素;交通运输主要影响商品农业。进行农业区位选择时,首先要根据纬度位置及其他信息确定各地的气候特征,再根据等高线等信息,分析各地的地形特征,并结合各种农作物的生长习性进行选择。然后从社会经济和技术因素对农业生产的影响进行分析,主要从生产成本、运输便利程度、运输费用和时间等方面分析。

例2:假定工厂选址时只考虑运费,且运费仅与所运货物的重量和运距成正比。某原料的原料指数等于该原料重量与产品重量之比。下图中,O点到原料M1、M2产地和市场N的距离相等。据此回答(1)~(2)题。

(1)如果工厂选址在O点最合理,那么()。

A.M1的原料指数大于M2的原料指数

B.M1、M2的原料指数都大于1

C.生产一个单位重量的产品分别约需要0.5个单位重量的M1、M2

D.生产一个单位重量的产品分别约需要1个单位重量的M1、M2

(2)若生产2个单位重量的产品需3个单位重量的原料M1、2个单位重量的原料M2,那么工厂区位最好接近以下四点中的()。

A.NB.PC.QD.R

【解析】

(1)根据题目提供的信息可知:选址在O点,原料运进和产品运出的费用最省,由于O点到原料M1、M2产地和市场N地的距离相等,因此,生产一个单位重量的产品分别需要一个单位重量的M1、M2。

(2)从节约运费角度考虑,由题目可知,原料M1需求量最大,运费高,所以工厂区位应靠近原料地M1。

【答案】(1)D,(2)B

【拓展】由此题得出:如何进行工业区位选择?

第4篇

关键词:廊坊 区域 边界因素

廊坊是河北地区的重要城市,位于京津冀三省(市)边界地区。区域边界是廊坊特有的区位特点,这一特点给廊坊的经济发展带来了不可忽视的影响,是廊坊经济发展中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因素。

一、区域边界因素与经济活动的区域性

1、经济活动的区域性特点

社会经济活动是在一定的地域范围内进行的。经济地域在现实生活中表现为两种形式,一种是经济区域,另一种是行政区域。经济区域与行政区域并存且常有交叉重叠,关于社会经济活动地域分布,这就是我们所面对的客观现实。而就是这种客观现实造就了我国区域经济的基本特征和某些普遍现象,也为我们的研究提供了某些逻辑前提。

2、区域边界因素

廊坊位于河北省中部偏东,地处京津两大城市之间,被誉为“京津走廊上的明珠”,东接唐山,北邻北京,西连保定,南濒天津、渤海湾。全市陆地面积6429平方公里,总人口408.3万。从省、市行政区域和省、市经济区域的角度来观察,反映了行政区域和经济区域重叠的特点。从京津塘经济区和环渤海湾经济区的视角来看,廊坊身处经济区域和行政区域交汇之地,以双重身份驻立在经济区的边界线上。在本文中,廊坊的边界区位既是个地理概念,又具有非常重要的经济含义,它是凭借经济条件存在并体现自身的价值的。

二、区域边界因素的双重作用1

区域边界因素对廊坊市的经济发展表现为双重作用,即优势作用和劣势作用。

首先分析优势作用。廊坊市的突出优势是空间区位优渥。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第一,紧邻大城市。第二,处于京津塘经济区的核心地带,周边地区整体的经济发展水平较高。第三,对外交通快捷便利。上述优势加强了廊坊与周边发达城市的经济联系,促进了自身经济的发展。

其次是劣势作用。第一是多向受力。廊坊在发展中受到不同方向的各种作用力的影响牵制,表现为自身发展路径和样式的模糊性、不典型和多样化,进一步遏制了廊坊市域内“中心城市”的形成。第二是异质受力。其造成经济运行中以政府的生产力布局规划、经济政策、产业调整计划、发展战略等行政作用力为主要内容的行政阻隔。这些行政阻隔主要来自于经济作用力与行政作用力的不一致不匹配。第三是地域局促。由于廊坊市行政区域面积较小,与临边的经济中心城市距离较近,遭受的外力较大,而廊坊市区的经济能力有限,对市区的向心力不足,生产要素难以向市区聚集。第四是梯度谷地。廊坊市与周边城市的经济技术梯度存在较大的差距,即梯度谷地。由梯度理论可知,经济技术梯度的不平衡是由经济技术发展的不平衡造成的。

三、区域边界因素分析对廊坊经济发展战略选择的启示

1、定位问题

廊坊要发展,必须解决基础设施匮乏、园区定位不明的问题。目前廊坊市园区的发展存在相当突出的问题。首先,定位不清、产业结构相似、缺乏统一规划。其次,廊坊市的多数工业园区由当地政府部门主导开发,制约于地方财力,园区基础设施供给不足,园区经济的发展受限,招商引资效果不高,以致廊坊市需要弥补基础设施方面的大量欠账来吸引大项目落户。

2、通过调整产业结构解决衔接问题

调整自身产业结构与北京产业结构的衔接是廊坊接轨北京的关键。依据北京产业调整的路径,廊坊应注意产业接轨的序列和产业接轨的层次。在序列上,廊坊应以一产、二产、三产的顺序来对应北京三产、二产、一产的调整3。在层次上,廊京产业经济合作或接轨,一般按从商品交流、产品配套到产业协作的次序进行。这一次序反映了两地合作深度和广度的推进过程,也有助于接轨工作的部署。

3、消解区域间合作障碍

廊京经济合作存在两大问题。一是廊坊位于梯度谷地,廊京两市梯度差较大;二是经济合作中的行政阻隔因素。前者是经济自身差距,后者是非经济因素的影响。行政阻隔主要产生于廊坊的区域边界位置,并表现异常明显。究其经济原因是市场经济机制发育不足,政治原因在于我国现有的社会经济政治结构和行政体制。经济运行中的非经济因素影响和行政阻隔是中国经济的特有的普遍现象。

消解梯度谷地障碍,不可能一步到位。其基本思路是,廊坊只能先集中力量在一、两个行业上获得较大发展,不可能一蹴而就,提升全部产业的品质。在廊京的边界线上,力争在单体上一峰独秀,总体上把陡坡变缓坡。用峰值弥补低谷,带动总体,向目标靠拢。对于优势行业的选定,从实际条件出发,着眼于北京资本、技术扩散对廊坊的选择,结合行业前景以及环渤海经济区的产业分工,全面权衡而后定。

参考文献:

[1]张兴华.嘉兴经济发展中区域边界因素的分析与启示[J].浙江经济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0,(05)

第5篇

2011年江苏高考试卷中有关区位问题的考查内容:

【例1】图1为北非简图,图2为甲乙两地气温和降水统计图。

问题:(1)乙地发展农业的有利条件有哪些?

(2)影响该地区陆路交通布局的主要因素有哪些?

【例2】图3为广东佛山市产业分布示意图,图4为佛山市顺德区家具生产专业镇联系示意图。

问题:改革开放初期,港商在佛山市投资建厂,主要考虑的区位条件有哪些?

【例3】根据中央的战略部署,江苏省和新疆维吾尔族自治区确立了对口支援关系。图5为新疆维吾尔族自治区简图,图6为江苏省简图。

问题:2011年,新疆正式启动了霍尔果斯国家级特殊经济开发区的建设。试分析霍尔果斯经济发展的优势条件。

2011年江苏高考试卷综合题共有三个必做题,每题都涉及区位因素或者条件分析。这类试题虽然问答形式多样,但有其一般性的解题方法。

一、明确区位分析的对象

区位分析的对象一般有两种:(1)某个区域的区位。就区域而言大到大陆和大洋,小到一个地方。(2)某种地理事物的区位。就地理事物而言包括自然地理事物和人文地理事物。这些对象有点状的(如小比例尺地图中的城市等),有线状的(如河流、铁路等),还有面状的(如一个国家、一片草地等)。

二、明确区位分析的要素

影响区位的因素大体分为:自然因素和社会经济因素两个方面。区位分析时要把握好这两个方面,深入分析各要素与所要分析的地理事物的联系,再抓主要方面重点进行分析。区位分析的要素主要有三个方面:

位置要素:包括纬度位置、经度位置、海陆位置。自然区位要素:包括地形(类型、海拔、起伏、地质状况、土地和土壤等)、气候(气温、降水、光热、气象灾害等)、水文(河、湖等水文与水系特点、水源、水能、洪涝等)。社会、经济区位要素:包括经济基础(腹地状况、产业结构与产业发达程度)、资源(丰富程度和配套状况)、市场(距离远近、发育程度)、交通(发达程度与发展变化)、劳力技术(数量与素质)、政治(政策、行政中心)、军事(战略地位)、宗教、历史等。

三、明确区位分析的要点

第6篇

例1 图中A所在区域如今已成为“陕西苹果”绿色果品的主要产区。读图,曲线表示年等降水量线,回答(1)、(2)题。

(1)过去A区域常年种粮常年薄收,自然原因是( )

①降水不足 ②光照太强蒸发旺盛 ③水源缺乏 ④风沙严重

A. ①② B. ②④

C. ①③ D. ③④

(2)下列表述不属于“陕西苹果”绿色果品产区主要区位的是( )

A. 夏季光照强,气温的日较差大

B. 土壤中含有丰富的矿物质养分

C. 远离工业区,环境无污染

D. 地广人稀,土地辽阔

解析 第(1)题,A是渭北黄土高原区,属于暖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大部分地区年降水量为400~500毫米,虽然光照、热量比较充足,但降水不足和水源缺乏,不适宜粮食的种植。第(2)题,抓住题干“绿色果品”品质,判断环境无污染;夏季光照强,气温的日较差大,有利于苹果糖分积累;黄土层深厚富含矿物质养分;地广人稀,土地辽阔是大范围种植且商品率高的条件。

答案 (1)C (2)D

点拨 判断某地农业生产的主要区位因素的基本思路:

评价某地发展农业生产的条件,必须综合考虑影响农业区位选择的自然条件和社会经济条件,做到因地制宜、因时制宜,充分合理利用土地。

自然条件首先要从当地气候(光照、热量、降水)、地形、土壤、水源等方面去分析,并确定影响当地农业区位选择的主要自然因素,其次考虑对自然因素的改造是否有可行性,并根据当地的经济技术条件以及投入与产出比,对农业区位选择作进一步的考虑。社会经济因素主要从市场、交通及其发展变化去分析对农业区位的影响。对农业生产有利的因素而且起决定作用的区位因素为主导因素,不利因素则为限制性因素。如珠江三角洲甘蔗生产的主导因素为高温多雨的气候,大城市的“菜篮子”工程的主导因素是城市的发展和分布。

二、区位因素的变化对农业生产的影响

例2 青藏高原地区的气候是一种特殊的高原气候,但利用大棚技术可使得拉萨的瓜果蔬菜供应充足。据此完成(1)、(2)题。

(1)拉萨利用大棚技术种植瓜果蔬菜,主要是改善了当地的( )

A. 光照条件 B. 热量条件

C. 水分条件 D. 土壤条件

(2)拉萨原来不产西瓜,引种后发现,直接“铺”在地上生长的西瓜生长不好,只有将西瓜藤蔓架空,西瓜“挂”着才能结果。原因是( )

A. 可以减少叶子对西瓜的遮掩,增强光照,促进光合作用

B. 可以充分利用立体空间,节省土地、节省大棚面积,减少农业投入

C. 土壤的湿度不够,直接“搁”在地上,容易使西瓜的水分蒸发

D. 大棚内的地面温度比空气温度低,不利于西瓜的发育成熟

解析 第(1)题,通过温室大棚,可以改善热量条件,满足瓜果蔬菜对热量的需求。第(2)题,地面温度比空气温度偏低,在地上生长温度不够。

答案 (1)B (2)D

点拨 社会经济、文化、科技等条件在不断变化中,其将通过对地形、光热、土壤的改造或对市场、交通等因素的影响,间接或直接影响农业发展,具体分析如下:

[土壤][地形][玻璃温室][光、热、湿度][人工培育土壤][沿等高线修筑梯田][自然环境][科技发展][改良耕作制度,培育良种][扩大种植范围,影响生长时间、季节][市场影响的地域范围扩展][交通条件改善,冷藏保鲜技术的发展][城市工矿业的发展][市场变化][生产经营规模和地域类型发生变化][社会经济因素变化][农业区位因素的变化]

三、开放性问题的综合分析

例3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阿拉尔在维吾尔语里是“绿色岛屿”的意思。阿拉尔原是一片人迹罕至的万古荒原,1957年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农一师奉命进驻阿拉尔屯垦戍边。他们借助那里得天独厚的自然优势,经过几代兵团人的努力,阿拉尔现已成为全国重要的细绒棉和最大的长绒棉生产基地,长绒棉出口占全国出口总量的65%。且具有前卫魅力的彩色棉、生态棉相继在此落户。

材料二

(1)简述阿拉尔地区棉花生产得以迅速发展的主要区位因素。

(2)阿拉尔地区大规模发展棉花生产,你认为是否合理?试简述理由。

解析 第(1)问,从自然区位、社会经济区位方面全面分析。自然区位主要抓住光照、水源、土壤条件;社会经济区位主要抓住政策、市场、技术等。第(2)问,是开放性设问,首先要有明确的表达,合理的理由,从该地区优势条件(耕地资源、劳动力等)简答;不合理的理由从该地区劣势条件(生态环境脆弱、水源有限、大量灌溉带来环境问题)简答。

答案 (1)该地光照充足;位于多条河流交汇处,水源充足;地处山麓冲积扇地区,土壤肥沃;政策支持;农业技术的进步;消费市场的拓展。

(2)答案一:合理。 理由:耕地资源较为充足;接纳劳动力就业,增加农民收入;促进经济发展。

答案二:不合理 。理由:气候干旱,生态环境脆弱;大规模发展棉花生产消耗大量水资源,水源枯竭导致荒漠化;不合理灌溉易导致土壤盐碱化。

点拨 开放性试题解答对策:

(1)注意审题和信息解读。审题,一要细审题干,包括文字材料、图像材料等。二要细审设问,包括问题的角度、限制性条件、关键词语(如,问“是否合理?”、“提出你的看法”) 等。

(2)注意信息获取及解读。在提取信息全,解读信息准的基础上,运用信息要活,要能够进行知识迁移、思路拓展,辩证分析问题。

(3)讲究语言表达技巧。开放性试题答案的多元化,并不意味着想怎样答就怎样答,而是在开放的同时还有一定的限制,所以表达要注意三点:一是要注意有问必答,问什么答什么,怎样问怎样答。二是要先“亮”观点,再述理由;观点要清,叙述要明,做到“自圆其说”。例如,回答某种做法“是否合理,并说明原因”, 首先要明确表示出“合理”或“不合理”,再说明理由,不能含糊其辞。三是对于类似“提出你的看法”这种设问的开放性试题,要尽可能多地把你所想到的答出来。

1. 读下列经纬网图,回答(1)、(2)题。

[125°][130°][50°][45°] [110°][115°][25°][20°] [105°][110°][35°][25°] [85°][90°][50°][45°] [A B C D]

(1)下列关于四地区农业可持续发展方向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A地区要扩大耕地面积,提高粮食产量

B. B地区要积极参与国际市场,发展以出口为主的农业

C. C地区要大力发展机械化生产,提高粮食产量

D. D地区要扩大灌溉面积,提高粮食产量

(2)图中四地区在农业发展过程中,与其主要限制性条件组合正确的是( )

①A―热量条件 ②B―土壤条件

③C―光照条件 ④D―水源条件

A. ①②③ B. ①③④

C. ①②④ D. ②③④

2.下图是我国两大重要的商品农业生产基地,读图回答问题。

[115°E][125°E][45°N][30°N][A][B][C][D][平原][平原][铁路][铁路][甲 乙]

(1)下表反映甲、乙两区域平原地区农作物的差异性,试分析这一差异产生的主要自然原因。

[区域\&粮食作物\&经济作物\&甲\&水稻\&油菜、棉花等\&乙\&春小麦、玉米\&甜菜、大豆等\&]

(2)从自然角度考虑,图中乙区域C、D平原农业发展的主要制约因素是什么?该如何解决?

(3)甲、乙两商品粮基地所属的农业地域类型甲是 ,乙是 。甲区域的农业发展与乙区域相比,有哪些优势区位条件?

第7篇

关键词:区域经济学;理论体系;交叉学科;创新

区域经济体现了国民经济的地域单元或者空间单元的构成。随着我国改革开放进程的不断深入与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渐完善,区域经济的发展与区域关系的协调问题已经成为了地方政府以及理论学术界关注的重点问题。区域经济学是一门新兴的学科,它运用其独特的视角来看待经济问题,为区域经济问题方面做出了卓越的贡献,得到了广大学者的一致赞同。区域经济学主要研究的是国民经济区域规划的问题和区域经济发展的问题。而区域并没有规定一定的具体范围,可以是一个州、一个省或者是几个州、几个省,甚至可以是县级地区,或者是不按行政区域划分,而是在自然地理条件或者是历史上形成的一个经济地区。因此,区域经济学的研究,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和理论意义。

1 区域经济学中区域的含义

根据对区域考察对象的一些不同特征,可以把区域分成很多类型,但是最常见的类型有三种:自然区域、行政区域和经济区域。第一,自然区域。自然区域按地理环境划分的,根据不同的地域差异,地表的空间来分区。因此按照性质的不同可以将地表区域划分成不同的系统,然后按照从属关系来总结出一个区域等级系统。而区域自然环境是一个统一的整体,每个要素都有内在的联系,即使一个要素的区域发生了变化,也会引起其他要素发生变化。第二,行政区域。所谓行政区域就是指行政管理的地域范围。由于行政区域在进行划分时有一些主观因素,所以与自然区域相比起来,有着可变性和不稳定性。第三,经济区域。经济区域主要是以大中城市为核心,把交通运输作为纽带的经济区域。其划分是客观的,并且相对有稳定性。经济中心、经济网络、经济腹地是其较为重要的几个要素。一个经济区域内的要素都是相互联系却又彼此制约的关系。

2 区域经济学的研究对象

区域经济学有狭义和广义之分,狭义的区域经济学只包含区内经济学,而广义的区域经济学还包括区际经济学。区际经济学主要基础是地域分工理论,区际经济学为制定区域经济协调政策所服务的,它解决的是区域之间的资源如何优化配置的问题,通过探讨经济合作的联系,来揭示区际经济的动力机制和分异的过程,而区内经济学主要是研究单一区内的资源如何优化配置。区内经济学是以区情分析为研究的开始,然后把战略、规划等的编制作为其研究的主要部分,把区域经济的政策制定和管理实施当做研究的“归宿”。而许多区域经济学的著作却没有对区内和区际、研究的内容做出严格的区分,导致许多著作都没有完整的体系。综上所述,区域经济学是一门应用经济学和经济地理学相结合的学科。

3 新区域经济学的研究内容

随着区域经济学的发展,西方的经济学界又出现了新区域经济学,很多经济学家在他们的著作中到提到了区域、地理以及空间的问题。

3.1 新区位因素研究

传统区域经济学所研究的区位因素主要是地理位置、生产技术、社会经济条件以及自然资源等,在研究过程中只重视了劳动成本、运费等因素,却忽视了社会经济条件。尤其是随着跨国公司和经济全球化的研究兴起,经济学家把新区位因素的研究提高到了新的台阶,并且试图使用数学模型来揭示新区位因素的作用。

3.2 全球区位论的研究

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之下,全球区位理论逐渐兴起。它研究的是全球范围内的资源配置问题,它把企业的活动范畴从国内引向了全球,所以企业的选择范围也从国内转向了国际。但是对于特定的地域来说,是要根据首位区位因素对地域的空间分异规律进行分析。

3.3 新地域运动规律研究

新区域经济学形成主要是靠信息技术、跨国公司以及经济全球化的推动,因此,它们的地域运动规律也就成为了新区域经济学的研究内容,主要研究的是新地域运动的影响因素、空间模式、演化规律以及城市效应。

3.4 新空进集聚研究

第一,对报酬递增和空间集聚的研究,一些使报酬递增的因素的形成是通过区域或地方的经济集聚形成的,而在空间集聚过程中,研究学者强调的只是报酬递增形式不同。第二,对区域成长和空间集聚的研究,一个国家中不同地区的工业发展因素具有相似性,会导致地区间的集聚比国家间的集聚更简单。

4 结语

综上所述,区域经济学的理论体系主要包括四个层面,而每个层面的研究内容都可以进一步分成许多理论系列和理论层次。

参考文献

[1].李帆;傅劲松.论资源产业经济学的研究方法体系[J].资源与产业.2006(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