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优发表网

购物车(0)

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期刊投稿 出版社 公文范文 精品范文

数字经济社会范文

时间:2023-09-18 17:27:45

序论:在您撰写数字经济社会时,参考他人的优秀作品可以开阔视野,小编为您整理的7篇范文,希望这些建议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热情,引导您走向新的创作高度。

数字经济社会

第1篇

[关键词]电子信息技术;经济社会建设;必然

在现代,一个国家想要在世界上占有一席之地,就必须提升自己的科学技术水平,因为科学技术水平是一个国家实力的重要表现,而电子信息技术是一国科学技术水平的重要组成部分。从2G时代迈进3G,又到即将到来的4G时代,电子信息技术以迅猛的速度在发展着,在向国人展示着它特有的生命力。一个人获得信息的方式有很多种,像上课、看书、看电视等等。可是在这些手段亦或是方式当中,哪种才是最快捷,最方便,最有益于经济的发展呢,这个问题需要我们不懈的探讨才能够得知。

一、电子信息技术存在与发展的必然性

众所周知,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但是,许多人所不知道的是,科技只有与经济结合起来,才能在经济发展中真正的实现其自身的价值,才能在国民经济中发挥其第一生产力的作用。以电子信息技术为代表的现代科技是当今世界新的一代技术和新的生产力,它具有极大的渗透性和增值性,其一旦与经济紧密的结合起来,就能够充分的发挥对经济的倍增作用,能够大幅度的提高国民经济的效率。科学技术因为经济的存在实现了它无与伦比的价值,而反过来它同样也促进了经济的发展。电子信息技术作为科学技术的重要组成部分,自然也是和经济社会建设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自然也将促进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

二、电子信息技术的特点

电子信息技术与其他的信息技术相比,有着以下三方面的特点:(1)高效、快捷。与传统的获取信息的方式相比,电子信息技术无疑会显得更加的快捷和高效。这主要是因为电子信息技术采用的是数字化,并且随着网络的不断普及,信息的获取更是比以前方便了许多。(2)数字化。计算机的应用逐渐的普及与深入,网络就成为了现代信息技术与计算机技术结合的产物。通过计算机高效、快捷的数字处理技术以及网络化的运行,就能够实现信息资源的共享与互动的交流。(3)智能。计算机智能研究是建立在科学基础上的。智能化是计算机发展的一个重要的方向,现代网络信息技术可以模拟人的感知行为和思维活动,进行集约化的逻辑分析以及综合的信息处理。

三、当前中国电子信息产业发展的问题

近年来,电子信息技术在我国得到了快速的发展,也对我国的经济社会建设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但我们仍然应该看到,我国的电子信息技术的发展还是不够,电子信息产业仍然存在着一些问题亟待相关人员去解决,如果这些问题不能够很好的解决,其都将阻碍我国经济的进一步发展。

1、技术人才的缺乏

我国的计算机产业较欧美国家而言,起步比较的晚,在相关方面人才的培养上面也有所缺失,尤其是具有电子信息高端技术方面的专家与人才,目前的技术人才大都是单一型的,复合型人才还是比较的少,这就不能够很好地满足我国电子信息技术发展的客观需要,因此,技术人才的严重欠缺成了我国电子信息技术发展中出现的最主要问题,也是目前迫在眉睫、亟待解决的关键性问题之一。这样,必然使得了我国在电子信息技术方面,特别是高新技术研究开发方面还存在着很多的困难与不足,同西方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相比较,我国的电子信息技术发展的差距还比较的大。

2、发展环境有待提高

假冒伪劣的电子产品、知识产权的侵权现象、电子信息技术市场的恶性竞争都对我国电子信息的发展产生了严重的阻碍作用。伪劣电子产品的存在对于正品的出售与研发也造成了恶劣的影响,一般来说,假冒伪劣的电子产品比正品售价要低很多,同时,许多民众也乐于购买假的电子产品,因为觉得它便宜,而且由于电子产品更新换代的比较快,是不是正品就没有多大的关系。但他们却没有想到,长期以往,将不再有人愿意销售正品,面对这种情况,研发者的研发热情也会降低。那些科学技术工作者将不再乐意研发新产品,电子信息技术的发展就会滞后,最终将不利于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

3、产业结构急需优化

尽管我国电子信息技术的发展趋势较理想,但不合理的产业结构致使我国电子信息技术应用水平或产品转换率相当低,同时也对我国电子信息技术的优化升级造成诸多阻碍。由于我国电子信息技术产业机构不合理,从而导致我国的电子信息技术中所研发的产品无法与其他国家的产品相提并论。鉴于此,如果想使电子信息技术的产品能够与其他国家的产品相媲美,我国电子信息技术必须尽快突破传统产业结构的束缚,同时结合我国电子信息技术的发展现状,重建我国电子信息技术产业结构,以缩短我国电子信息产业结构与西方发达国家间的差距。

四、总结

综上所述,电子信息技术作为随人类科技发展而出现的产物,其应用领域受科技水平制约,其发展趋势也依赖人类社会和科技的进步而进步。只有把握电子信息技术的技术应用特点和发展态势,才能更好的服务于人们的生活,服务于社会的需要。毫无疑问,电子信息技术对于我国社会的发展能起到巨大的作用。虽然我国的电子信息技术发展趋势良好,但鉴于我国电子信息技术在发展中仍存在着众多的问题,希望国家有关部门能够引起重视,能够大力培养高技术人才,通过立法等各种手段治理我国的电子信息技术运行与发展环境,最后一点,是要优化信息产业技术的结构。这样,电子信息技术对我国经济社会建设的促进作用将越显突出。由于本人的知识水平有限,因此,本文如有不到之处,还望不吝指正。

参考文献:

[1]蔡鑫杰.电子信息技术发展中的问题及发展趋势[J].计算机光盘软件与应用,2012,15

[2]方静.试论电子信息技术的应用特点与未来发展趋势[J].信息与电脑,2011,1

[3]陈丹.我国电子信息技术存在的问题及发展趋势探讨[J].赤峰学院学报(科学教育版)第3卷第4期,2011,4

第2篇

【关键词】:图书资料工作 发展趋势 应对策略

1. 经济社会图书资料工作的地位

这是一个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时代,也是一个信息产业高速发展的时代,图书馆也成为高等教育的支柱之一,因此,图书资料工作的水平与质量不仅是一所高校教育质量的衡量标准,更是一个国家整体的教育素质高低的衡量标准。经济社会主张自由竞争,市场经济优胜劣汰使得信息技术脱颖而出,图书资料工作的发展与创新离不开信息技术的应用,传统的工作模式已经不适应现代社会不断提升的需求。

2.图书资料工作的发展趋势

2.1技术手段现代化

图书资料工作也要改革创新、与时俱进,不断地迎接挑战,使其自身所蕴藏的丰富知识与服务社会的活力与动力充分的体现出来。要先提升自身的建设,不被社会和历史所淘汰,就要跟上现代化的步伐,抓好管理这一关,实现图书资料工作的现代化。

经济社会,讲求的是利益最大化,传统的图书资料工作以保存古老以及现代人类宝贵文化遗产为主要任务,而现代的管理理念应该是将有限的资源利用起来,用流动的知识来创造更多的财富。所以,很显然,传统的管理模式已经满足不了现在的需求。随着信息技术和信息资源的应用,越来越多的行业都需要通过图书资料来获取更多超前、实用的信息。特别是传感技术和储存微缩技术出现,使得资源信息化成为主流。而对于我国而言,由于种种的原因,图书资料工作的现代化步伐缓慢,进程不顺,体系欠佳,相当一部分的图书资料工作依旧采用落后的手工模式服务。经济社会中,知识作用无可替代,要顺应时代要求,在图书资料的管理上尽快实现自动化,从图书资料的采购、编目、检索以及存储都要由计算机处理,向读者提供准确无误的信息。并在此基础上,进行资源的开发,最大限度的发挥信息资源的功能。

2.2服务职能信息化

当今经济的发展离不开知识的运用与信息的获得,再次两者的进行中,信息服务的作用不言而喻,地位也日趋重要。图书资料工作的开展应该是多层次、多角度的。图书资料部门应该设立图书资源信息咨询处,确定咨询的范围,而后以宣传栏、宣传专题报道以及个别解答等方式对前来咨询的读者提供有价值、有借鉴意义的答复。

信息只有经过传递才能表现出它的价值,图书资料部门可以利用自身的优势,将国内外的情报信息进行加工处理和筛选评价等传递给读者,也可以根据读者的需求对个别的内容或书籍进行追踪,利用馆藏文献进行专题的索引,将资源提供给读者利用。对于不同专业、不同领域、不同专题、不同层次的文献进行数字化分类整理,节省了读者搜索资料的时间服务更人性化、便利化。

2.3人员素质高端化

读者的范围与数量不断扩大与增长的同时,需求的层次也在不断上升。未来,一个虚拟的图书资料工作的管理人员要能够按照读者的要求,从大型的专业数字图书馆中快速准确的搜索、提取出读者需求的信息,并对信息进行甄别、加工、编制与此相关的杂志刊物等供给用户使用。

图书资料工作的管理人员想要适应知识与社会经济时代的要求,除了加强图书馆结构管理这一专业知识外,还要提高科技文化水平,学习计算机网络技术。传统的图书馆工作者文化水平偏低、年龄偏大,这是由传统工作模式所影响的,高素质、高技能人才在考虑就业职位的时候把图书馆工作排除在外。现如今,图书资料工作的工作人员要同时熟悉网络资源管理的应用,以及相关的法律法规的规定,计算机设备的维护与更新等等。

3. 图书资料工作发展的应对策略

3.1树立信息前沿意识

我国信息传媒等新媒体的发展起步落后于西方国家,但是近几年的发展速度迅猛,总体并不落后于其他的发达国家,比如手机、网络等技术水平与发达国家很接近。早在2007年国家的“十一五”发展规划中,就把数字出版技术和发展新媒体列入科技创新的重点之中。要想贯彻国家规划,首先就要树立信息前沿意识。

国家科学技术迅猛发展,文化产业信息现代化也紧跟时代变迁步伐,但是还有相当一部分图书资料工作信息意识落后,管理思想保守。首先从领导层面来说,一些领导干部对本单位图书资料工作漠不关心,更别提现代化建设了,对图书资料工作的投资也是少之又少。其次,从图书资料工作者的层面来说,他们往往认为图书资料的数字化转变、现代化管理是对于几个大型的国家图书馆而言的,低层次的图书馆无所谓,只要做好日程的借阅、分类、查点等日常的工作就可以了。存在这种落后保守、不思进取意识的图书资料工作者大量存在,使得我国图书资料工作的整体数字化进程缓慢。

3.2树立协作意识

经济社会竞争意识深入人心,协作意识却很难建立,特别是真诚的协作意识。大家对全球经济一体化比较熟悉,但对于资源共享去不怎么关心。虽然国家的呼声很高,但是能够真正实现的却只有几个大型城市而已。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欠发达地区的图书资源仅限于自身的使用,由于这种实力与经济的限制,要想建立网络平台的虚拟环境资源共享有很大的难度。

但是,兵来将挡水来土掩,有困难就有办法,因地制宜,基础合作是解决之道。全国统筹行不通就实行地域统筹,采取基础性协作。市级、县乡级图书馆实行联合互动,资源共享以求得共同发展。这种基层的、基础的合作可以实现信息服务、人才队伍的双向共赢。这种协作关系的确立不仅是利益的双向互动,更是权利和义务的分担,若不然,合作关系很难维持。

3.3树立技能意识

网络技术的不断发展,信息技术的更新换代,使得图书资料共工作的现代化技术管理已经来临,工作者不断面临着技能的挑战。已编目工作为例,传统的手工型编目转变为网络型编目,图书资料信息的传递由纸笔模式被计算机所代替,这就要求资料员掌握快速处理信息的最基本的手段。再者,网络传播大多依靠的是多媒体之间的相互转换,用户冲破时间与空间的限制,打破作者向读者单向传播的束缚,可以进行同步的互动。这些要求都向工作者发起了挑战,因此,图书资料工作的管理人员要熟悉电脑操作技术,多了解“数字化”的相关技术,树立“技能意识”。

3.4树立服务意识

传统的图书资料工作是“以书为本”,在这种价值观念的指导下,就难免有“重书轻人”的色彩。才此以往,图书馆工作人员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就得不到发挥,继而服务意识薄弱、态度不端正,使得人力、物力、财力严重浪费。图书馆的整体评价是由图书馆建筑、信息资料和图书馆员构成的,三者所占比例中,图书馆员最高。可见,人的主观能动性是关键。对于图书资料工作来说,优秀的工作人员是首要的资源和财富,工作人员服务态度意识的强弱会直接影响到图书资料工作的整体水平。因此,要树立服务意识,将有限的资源发挥出无限的价值。

经济社会发展条件下,全新的网络环境,全新的技术应用,全新的信息载体,全新的服务理念,图书资料工作要不断地完成角色转换的任务,工作者加强各方面的学习,充实自己,提高技能,利用信息资源解决即将遇到的问题。经济社会条件下,图书资料工作的质量与效率已将成为衡量一个国家知识产业发展层次的重要标尺之一,必须顺应时代的发展,做好自我基础的工作,为图书资料工作的发展做好铺垫。

参考文献:

[1] 饶蕴.基于知识管理的图书馆创新服务[J],上海交通大学学报,2003

第3篇

1电子设计竞赛与教学改革的关系

(1)竞赛引导课程体系改革、强化工程概念。全国大学生电子竞赛是教育部倡导的四大学科竞赛之一,是面向大学生的群众性科技活动,目的在于促进信息与电子类学科课程体系和课程内容的改革,促进高等学校实施素质教育以及培养大学生的创新能力,协作精神和理论联系实际的学风,促进大学生工程实践素质的培养,提高学生针对实际问题进行电子设计制作的能力[1],这些目标直接体现了培养应用型人才的重要性,而且也直接引导了对培养应用型人才所进行的一系列课程改革,即加强实践能力的培养,强化工程概念。这与学院突出实践教学体系,制订教学内容、教学方法、过程管理与考核办法是不谋而和的。

(2)竞赛引导了课程内容和教学方法的改革。电子竞赛的题目重点突出了应用设计。最初的竞赛题目可以用分立元件完成,基本上是单纯硬件设计与调试,而从本世纪开始明显的提倡使用集成度高的芯片,加大了软件在系统中的作用。今年的题目甚至把单片机最小系统当成是一个器件直接使用,这体现和强调了在现代工程应用系统设计中,重点要求学生掌握使用集成化的各种功能模块通过接口组成系统的设计能力,也引导着教师必须对相关课程的教学内容和方法进行改革。比如在内容选取上,重点应对功能模块的原理采用简单的电路予以介绍,并由此引出外特性[2]。再如引导学生利用功能模块的功能表,通过接口组成应用系统的设计方法[3]。为此,可以针对现实需要重新编写适当的数字电路、模拟电路和单片机等教材。

2电子设计竞赛与人才培养的关系

(1)竞赛使优秀学生脱颖而出。从这几次参加竞赛的学生来看,凡是参加电子竞赛训练的同学,无论获不获奖,都具备了基本电子电路实际制作与调试的能力,尤其对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习新知识的能力和积极思考、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的能力有了很大的锻炼和提高[4],对今后走上工作岗位充满信心;尤其获奖的同学更是得到了能力和素质的全面提升;同时,这些学生的进步也对周围没参加竞赛的学生起到了潜移默化的影响,给低年级的学生做了很好的榜样和示范,提高了他们学习和参加竞赛的积极性。最重要的一点是,参加完竞赛的学生在就业方面体现了较强的竞争力,缩短了和一本学生的差距甚至有的超过了他们。

(2)竞赛锻炼了教师,有利于双师型教师培养。在竞赛培训的实际过程,可以发现城市学院的学生和交通大学的学生之间存在着显著区别(当然本身层次上就有差异)。交大的学生只需给定题目和参考资料,他们自己通过动手制作、调试,教师有80%的时间是管理和后勤服务,而城市学院的学生,至少在基础培训中,必须先讲基本原理、调试方法、随时跟踪指导,到后期学生才能达到主动设计,因此指导教师也相当于是参加竞赛者,尤其对于年轻教师而言,这无疑是对他们专业能力的一个很大考验和提高。而事实证明也确实如此,近年参加指导的教师在业务方面进步明显,不仅拓宽了知识面,而且也积累了丰富的工程实践经验和指导经验,同时对教学改革也有了新的认识,进一步缩短了和双师型教师的距离。

3参加电子竞赛的总结与分析

2009年是我院第一次参加该竞赛,获得了一个省级一等奖。本次基本上属于押题性质,题目理解正确、而且前期训练充分,电源组几乎是2队都是一等奖;而测控组却是一败涂地。2010年获得一、二、三等奖各一项,本次没有电源的题目,但由于有一组学生能力较强且配合的很默契,获得一等奖是必然的;而获得二、三等奖的组,由于只有一、两个同学能力很强,在竞赛过程中,时间不够。可见要获得好成绩,不仅团队各个成员的能力要强,而且还要分工明确,各有所长,真正体现团队协调作战能力。2011年仅获得一个三等奖,主要原因是因为竞赛时间准备不足和指导失误造成的。其中,电源题目由于认为过于简单而掉以轻心,中途发现为时已晚,造成时间不够;小车存在两个问题,一是准备阶段组委会的讲话表示小车不会再出,所以在训练中相关器件未准备,在竞赛开始后才从网上订购;二是没能自制一个木制轨道,为了节约成本,想当然的认为小车在地板上走和在木制轨道走是一样,结果花了很多时间在调试上,直到测试时才发现不做轨道是一个失误,否则获得一等奖的机会很大。可见竞赛中的不确定度因素很多,稍微想的不周全就会造成很大遗憾,尽管如此,能力较强的那一组还是获得了三等奖。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对学生的培养应以能力和素质培养为重点,确实让他们在培训过程、事务管理、竞赛题的分析和竞赛中的决策等各个环节发挥主导作用,回归竞赛的本质。

4今后竞赛培训思路

基本训练旨在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主要包括印制版的设计(原理图和PCB板图)、焊接及测试方法(学会基本仪器的使用)等练习。从训练内容上主要分为以下几大类。

(1)电力电子类:降压型、升压型和逆变型开关电源;恒压、恒流、直流并联运行和交流并网运行模式;输入/输出电流、电压以及效率显示;纹波分析与失真度等。

(2)检测与运动控制类:智能小车、机器人倒摆平衡控制、调速控制中的转速、位移、避障、角度检测、无线发射与接收等。

(3)基于FPGA/DSP系统的分析仪器:频谱分析仪、传输波形特性分析仪(该项在“EDA”实验室中由指导教师完成样机)。

(4)放大器设计与制作:音频放大器,频带为10兆赫兹、增益60dB的宽带放大器设计(该项由指导教师完成样机)。鉴于今后的电子竞赛题目趋于综合设计,所以在暑期集中训练前,上述4项基本内容应该培训完成并通过各组交流使参加竞赛的学生全面了解相关内容;这样在暑期集中训练时,学生便可集中精力利用电子竞赛等相关网站,通过学习、分析、交流提升自己的综合能力和素质。

5组织管理与相关政策

为了更好的培养和选拔人才,同时让参加竞赛培训的学生无后顾之忧,需要制定一系列的政策和措施,具体如下。

(1)成立学生课外科技创新小组,从二年级开始自愿报名,条件是在一年级的课程(数学、物理和电子认识实习)学习中,成绩较好的且有强烈欲望的同学中选拔;个别有特珠能力的同学另议;对于这些同学在二年级学习中,如果努力参加培训者可以顶替实验和课程设计的学分。

(2)完成二年级课程的同学,要求电路、电子技术、C语言实训能力强同学自愿报名并经审查批准参加,在三年级学习期间,如果努力参加培训者可以顶替电子综合设计的学分。

(3)参加暑期培训的同学可以顶替生产实习的学分,实际上经培训后的学生已经使得他们的毕业论文变得容易;如果选拔去参加竞赛且获得奖励的还可以顶替部分选修课的学分。

第4篇

关键词:龙井茶;地籍;数据库

引 言

杭州因为西湖闻名天下,而龙井茶因产于西湖附近的龙井村而得名,作为杭州的一张金名片,它不但历史悠久,现如今更是稳居中国名茶之首,据评估品牌价值已达52.66亿元。为了进一步做好西湖龙井茶的保护与发展规划系列工作,给政府的科学决策提供一手的准确资料,2011年11月在杭州市农业局和杭州市西湖区民政府牵头组织下,实施开展了西湖区65个村社“西湖龙井茶”实地测绘、数据处理项目;本文结合工作实践,就西湖龙井茶的实地测绘及数字化管理进行了探讨,为相应项目提供工作参考。

1 主要作业内容

(1)图根控制测量;

(2)茶地数字地形测量及界址点实地标识、测绘;

(3)茶地数据调查;

(4)茶叶数据调查;

(5)茶农户权属调(核)查;

(6)资料整理;

(7)数据建库;

(8)专题图册编制。

2 作业流程

3 茶园数据采集及调查

3.1 茶园地形数据采集

根据客户提供的项目测区1:10000的电子数据底图及杭州市2012年0.2m分辨率正射影像图(由业主通过政府共享平台提供)资料,安排人员进行地形数据的重新测绘、采集,编制现势茶地调查作业底图。

3.2 茶园界址数据采集

根据分工成立的茶地外业测绘小组具体负责此项工作,每个村社由街道农业科工作人员、村社分管农业村长、小组长组成茶地协调小组,茶地协调小组和各相邻茶地户主现场指界并设立界桩,a、界址点编号规则:同一个村按从西到东,从北到南进行统一编号,每一宗茶地的界址点号分别从左上角J1、J2、J3……Jn编号,b、界桩实地用50cm高的木桩及铁钉喷涂红漆进行标识,外业测绘小组用RTK接收HZCORS系统信号结合全站仪的方法现场测定界址坐标,并在新修测的地形图上标出相应宗地位置及唯一编号,它的测绘精度要求为相对于邻近控制点的点位中误差±5cm执行。

3.3 茶园属性数据采集

本次调查测绘以茶农承包权证作为原始依据,所有信息均要求在茶地调查现场填写完整,以保证信息来源的正确率及合法性,同时也以此区别新增茶地和原有茶地,对于新增的茶地需调查开垦年份和种植年份。

茶园属性数据的调查内容有:①茶农的信息:茶地权利人和茶地使用人的信息(姓名、联系电话、身份证号),通过杭州市国土资源局调查茶地的集体土地发证和征用情况来核实茶地的权利人;②茶地的信息:包括土壤类型(高产区I类:砂质壤土质地、粒状及小块状上层土结构、斑纹黏土母质;中产区II类:壤土质地、洪积物母质、局部砾石层、核块状土层土结构;低产区III类:黏质壤土质地、洪积物母质、有斑纹硬层及砾石层、细粒状及块状上层土结构)、座落、坡度(10度以下、10~25度、25度以上)、保护等级(一级、二级、其他)、四至关系;③茶叶的信息:包括品种(龙井43、群体种、科研品种)、长势(茂盛、一般、衰败)、树龄(0~5年、5~10年、10~20年、20~30年、30年以上),以上信息均按要求现场调查填写。

4 数据内外业检查

对于外业小组提交的成果资料,实行内外业分查制度;外检查小组负责对地形地物和茶地界址精度的检查;内业检查小组负责对地形地物的表示方法、接边精度以及各宗地茶园接边检查。

外业检查小组按提交成果10%的比例抽取待检图幅数,利用HZCORS系统结合TOPCON全站仪,现场采集地形地物碎部点和茶园界址点,输入计算机得出检测精度,点位中误差按相对于邻近控制点±5cm执行。检测数据表明,测区所有抽检图幅均满足精度要求,可以提交内业使用。

内业检查小组主要是对茶园界址的检查,问题主要体现在村内茶农指界重叠和相邻村之间指界重叠,针对这种情况,将重叠宗地打印出图,退回外业作业小组,报乡镇协调小组召集相关茶农重新现场指界。

5 信息数据库建设

5.1 建库技术指导思路

龙井茶茶园地籍数据与属性数据调查完成之后,形成了茶园的最终数据集,由于地形及部分茶园属性数据是在CASS 9.0软件中进行处理赋值的,因此建库之前首先要对最终茶园的CAD数据进行转换操作,后期内业采用ArcGIS软件搭建地籍数据库。后台数据库采用Oracle 10g企业版,空间数据管理中间件采用ArcSDE 9.3进行空间数据库管理。

5.2 数据建库

5.2.1 地形数据建库

(1)地形数据建库首先要在CASS环境下对CAD数据进行规范化处理。包括图形数据编码处理、删除重复地形要素、图形数据归层、骨架线检查、等高线赋值、弧线转换成多段线等。对陡崖、斜坡、台阶等要素的数据组织方式要考虑到与Walk格式一致,能一一对应;文字注记按原有层注记引入,文字的大小、字体样式在Walk中进行统一的规范化处理。

(2)对地形数据进行拓扑处理。建筑物、特征点等构面要素的拓扑错误,在进行拓扑错误改正时,不得损失地图的数学精度为原则,尽量做到合理,对重要地物点不得移动,对重点、重线也作相应处理。

(3)数据格式转换。数据转换采用Walk自带的转换功能进行,Walk可以将带有编码的DXF格式数据转换到模板中对应的图层、编码中去。Walk软件读取数据模板及数据转换对照表,读取DXF2000数据,对比数据模板及转换对照表,根据CASS数据所在的图层、要素类型、编码、目标图层、目标类型、目标编码,进行数据转换分发。对照表中没有的数据先暂放在CASS原有图层中。CASS数据所在图层、要素类型、编码不能出错,如果出错,则不能转换分发到目标图层、目标编码中,因此CASS数据处理要严格按照规范进行,在转换过程中,不能随便将线转换成面,数据转换以街坊为单位进行,转换后文件命名与街坊代码相同。

(4)Walk下进行地形数据检查,主要是软件检查为主,人工检查为辅,检查的内容包括图层、线型、编码、符号等,并进行实时修改;当所有数据符合要求后,需先对地形要素进行构面,需要构面的要素有:茶园宗地面、茶地面、建筑物面、水系面、道路面等,构面完成后使用Walk的拓扑检查功能进行检查,只有所有要素面通过拓扑检查后,方可进行相关属性录入。

5.2.2 茶园地籍建库

将茶园下列地籍要素补充在地形数据库当中:宗地面、界址点、界址线、街坊面、街坊线、门牌号、地块号。各面之间必须满足剖分要求,尤其要对宗地面进行严格的拓扑处理;宗地界址线、界址点与界址附着物必须严密合一;而后对地籍要素属性表进行赋值,属性表主要有:茶地测绘调查表、茶地权属调查表、界址点属性表、界址线属性表、茶地宗地属性表、街坊面属性表。

5.3 茶园数据库质量检查

茶园数据库建设完成后,要进行数据质量检查,包括图形正确性、完整性检查;图形剖分正确性、逻辑性检查;属性正确性、完整性、逻辑性检查。按检查对象分为人工检查及软件检查。人工检查主要对图形数据及属性数据完整性、正确性检查、图形属性接边检查。软件检查主要对图形数据的逻辑性、属性值域、数据标准化检查。具体检查内容有:

(1)宗地编号是否唯一,是否正确和对应;

(2)宗地、界址点和界址线拓扑关系是否正确;

(3)相邻宗地的公共界址线是否严密重叠;

(4)宗地图形间是否存在图形交叠;

(5)各宗地、界址点坐标是否正确,界址点是否落在宗地面的节点上;

(6)各宗地之间是否有空隙,检查其合理性;

(7)宗地面与地形地貌叠加是否重叠一致;

(8)宗地面内的属性数据填写是否完整。

5.4 建设数字高程模型

因为按要求,茶地面积必须提交投影面积和表面积。为了精密计算表面积,首先必须建立数字高程模型(DEM),对其的基本要求如下:①数字高程模型只表示完全地表地物,不测绘高出地面的建筑物部分,以保证所有线划、高程点均具有准确的地面高程。地表地物包括道路、田埂、水涯线、岸边线、双线沟边线、等高线、高程点、地形特征点、坎顶线、坡脚线、山脊线、山谷线、地形变换线和其它地面线状地物;②线划一般不经过特殊编辑,以保证的有线条的所有节点均有正确的高程信息;地形特征线能完整反映地面的起伏形态,其尽量不要断开,保持完整性;③构绘助曲线,由于DLG中平地部分不测绘等高线,为了确保DEM的精度,须构绘类似于等高线的“特征线”,称之为助曲线。

6 体 会

通过各方面的努力,我们如今拥有一套全面完整的龙井茶园的地籍资料,如何利用资料分析和发现问题,为今后龙井茶的保护和发展制定科学措施才是关键。因此一方面是相关部门相关人员认真了解成果为规划管理工作建言献策;另一方面要进一步完善有关龙井茶生产管理方面材料的搜集工作,发挥系统的功效。

参考文献

[1]党安荣等.ArcGIS 8 Desktop地理信息系统应用指南[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3.

第5篇

[关键词]社会资本;经济发展;非正式制度;信任

[中图分类号]F06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0461(2009)05-0019-06

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资助项目《基于特殊双重委托问题的家族上市公司治理结构研究》(08JC790092)。

社会资本理论是近20年来发展最为迅速的社会科学研究领域之一,该理论一经社会学家提出,就引起了政治学和经济学等学科的关注。经济学对于社会资本理论的研究,主要集中在社会资本与经济发展的关系问题上。尽管经济学领域对于社会资本的概念界定还没有形成统一的认识,但总体而言,社会资本被认为是影响经济行为和经济绩效的诸如信任、规范和网络等要素的综合体。在社会资本与经济发展关系问题上,众多西方学者从不同角度开展了大量研究,这一研究领域文献的出现也引起了国内学术界的广泛关注。通过将信任、规范和网络等历史文化因素纳入经济学研究框架,人们发现社会资本在促成合作和交易、保证交易制度良好运转、降低交易成本和契约的实施成本、提高资本运行效率等方面发挥着积极作用,从而有利于提高经济绩效。

一、社会资本在经济学研究中的兴起

(一)

“资本”概念的扩展

“社会资本”在概念表述形式上就体现出鲜明的经济学色彩。从经济学的角度看,资本是在以追求利润为目标的行动中被投资和动员的资源,资本的本质属性在于它可以通过投资实现增值,是一种生产性资源。古典经济学将生产要素分为三类:土地、劳动和资本,这里的“资本”是指以机器、设备等实物形态和以货币形态表现的物质资本。长期以来,物质资本作为主流经济学研究的起点和终点,被认为是经济发展的约束条件和决定性因素。20世纪60年代,以Schuhz和Becker为代表的经济学家创立了人力资本理论,人力资本理论突破了古典经济学关于劳动同质性的假设,将“资本”的范畴从实体性概念过渡到了非物质性概念。

循着“资本”与“人”相结合的思路继续前进,经济学家研究发现,人力资本价值的实现受制于诸多因素的影响,特别是社会因素的影响。Loury在经济学领域首次提出了“社会资本”的概念,他在研究种族间收入不平等问题时提出,存在于家庭关系和社区组织之间的社会资本也是一种重要的资源。到了20世纪80-90年代,以Bourdieu、Coleman和Putnam等为代表的社会学家正式提出了“社会资本”的概念,尽管对于社会资本的内涵有不同的理解,然而在广义资本的子概念群中出现了物质资本、人力资本和社会资本的划分。资本概念的扩展反映了人们对资本认识的不断深化,也表明人们对促进经济社会发展要素的理解更加全面。

(二)对经济增长解释的完善

经济学对于“资本”的理解是一个不断深化的过程,对于经济增长的解释同样是一个不断完善的过程。古典经济学将有形的物质资本当作是经济增长的决定性因素,强调资本积累对于经济增长的重要性。人力资本理论的产生。使得经济增长理论进一步完善。人们开始认识到,以教育、培训、健康、迁徙等形式表现出来的,附着在劳动者身上的人力资本是经济增长的重要源泉。20世纪80年代以来,人们逐渐将注意力集中在束缚物质资本和人力资本积累的政策上,即为什么不同国家积累物质资本和人力资本的速度不同。

经济学的进一步研究表明,物质资本和人力资本在经济增长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然而技术知识和组织知识的巨大进步还需要依赖有利于资本积累和市场交易的制度。因此,以信任、规则和网络等形式表现出来的社会资本成为经济增长研究的核心问题,经济学家开始将社会资本的贡献作为经济增长的因素加以研究①。在微观层面上,主要考虑社会资本在降低市场交易成本、提高交易效率方面发挥的作用;在宏观层面上,主要探讨非正式制度、社会网络等是如何影响宏观经济绩效的。Putnam认为“社会资本增加了投资于物质资本和人力资本的利益”。

(三)“东亚奇迹”的启示

在对经济增长的考察中,“东亚奇迹”成为社会资本推动经济发展的典型案例。“东亚奇迹”打破了西方国家通过长期的经济微增长实现工业化的传统经验,创造了一种全新的经济发展模式。德国社会学家马克斯・韦伯早在20世纪初就断言,东方古老民族(中国、印度、伊斯兰国家)缺乏类似新教这样的宗教伦理,不能生成资本主义;相反,儒教所主导的东方文化在很大程度上会阻碍资本主义的发展。然而“东亚奇迹”的发生在一定程度上打破了韦伯的预言。Krugman通过分析也认为,东亚经济的高速增长来自于劳动力与资本投资的增加,而非与技术进步相联系的全要素生产率(TFP)的提高。因此,他认为这种增长是难以持久的。然而历经1998年亚洲金融危机,东亚地区仍然表现出持续的经济活力。

对于东亚经济发展的奇迹,理论界较权威的一种观点认为,

“东亚奇迹”只能部分地由人力资本、物质资本投资和技术进步等传统因素解释,和谐的人际关系及儒家文化道德规范相结合所表现出来的社会资本,是东亚经济发展的特殊动力和深层原因。东亚社会在经济发展目标上的共识、以家庭为核心的社会伦理观念和社会关系结构、政府与社会间较为和谐的关系、以制度安排和组织设计为特征的政府政策,所有这些为经济发展提供了一个良好的环境,增强了经济效率,促进了信息交流以及政府和企业间的合作。

二、经济制度中的社会资本:概念和类型

(一)社会资本的概念界定

“社会资本”概念继经济学家Loury首次引入经济学研究之中,社会学家Bourdieu对其进行系统界定后,Coleman、Putnam、Portes、Fukuyama、Butt和Stiglitz等学者都对其进行了多角度的定义。作为一种具有经济属性的资源,尽管大部分学者都认为社会资本涉及到一系列准则、规范、网络和组织等,并且对于其在经济发展中的积极作用加以肯定,但是对于社会资本的内涵和外延至今没有达成一致共识。

综观各种对社会资本的理论界定。笔者认为

具有代表性的主要是三种观点。第一种是Putnam的界定,他认为“社会资本指的是社会组织的特征,例如信任、规范和网络,它们能够通过推动协调和行动来提高社会效率。社会资本提高了投资于物质资本和人力资本的收益”。第二种观点来自Coleman,他将社会资本看成是“一系列拥有两个共同要素的不同实体所构成,这些要素均由社会结构的一些方面构成,而且它们促进了参加者的某些行动”。Coleman将社会资本区分为三种形式:义务和期望、信息渠道、社会规范。第三种观点来自North和Olson的研究,他们提出的观点更为宽泛,认为社会资本还应包括使标准规范得以发展及决定社会结构的社会环境和政治环境,例如政治制度、法律规则、立法体系和公民政治自由等正式制度关系和结构。

关于社会资本概念的三种观点虽然表述各异。但都强调了社会关系与经济结果的相互影响,并且关注经济人之间的关系,以及正式和非正式组织提高经济效率的途径。三者的区别在于,Putnam的界定强调了个体之间的“横向联系”,并肯定了社会资本具有的经济学意义。Coleman特别强调了社会网络的“闭合(closure)”对于社会资本生成的重要性,在他的界定中,社会资本不仅包括个体之间的横向联系,还包括纵向科层组织。而North和Olson的定义则从更加宏观的角度来理解社会资本,甚至将某些正式制度也纳入其中。

(二)社会资本的类型

在对社会资本外延的界定上。部分学者对其进行了类型划分(见表1)。Collier区分了“政府社会资本”和“民间社会资本”。Krishna根据集体行动产生的不同途径,提出了社会资本的两种类型:“制度资本”和“关系资本”。Uphoff依据社会资本的来源及表现、存在的领域、动力因素等角度将社会资本分为“结构型社会资本”和“认知型社会资本”。Collier、Krishna和Uphoff划分社会资本类型的标准各不一样,但是他们区分的社会资本的两种类型却分别具备某种共性。“政府社会资本”、

“制度资本”和“结构型社会资本”主要体现了社会资本的制度属性,它们以外在的形式表现出来,进而提高市场交易的效率。而“民间社会资本”、“关系资本”和“认知型社会资本”则主要体现了社会资本的非制度属性,它们以内隐的方式存在于群体中,以此影响组织中的个体行为。关于这两组社会资本,Coleman所研究的“开罗Kahn El Khalili市场”和“纽约钻石批发市场”分别提供了两个很好的例证。

虽然对社会资本的内涵和外延还没有形成统一的看法,但是社会资本所具有的非个体属性得到了学者们的认同。在传统的经济学假设中,每个市场上的经济个体都拥有独立的效用函数,而在社会资本范式下,个体的效用函数还受到来自他人和组织的影响。按照经济学的观点,社会资本的产生来源于重复的囚徒困境博弈,通过重复博弈产生合作解,并使交易双方形成对于声誉进行投资的动机。Uphoff就对社会资本的这种非个体属性进行了精辟的阐释。他提出社会资本的“社会”是指“一定程度的相互关系、一定程度的共同身份、某种程度的相互间而不是个人利益的合作。Coleman也认为”人力资本隶属于人,而社会资本则存在于人们的关系之中。

三、社会资本的经济效应:实证研究

关于社会资本的经济效应,经济学的研究中其实早有涉及。由于市场机制中信息的不对称和交易的不确定性,经济交往中存在着“社会成本”,尤其是在市场上搜集信息的时间和资金成本,以及保证契约执行的成本。因此,Coase和Williamson等在新古典框架下强调经济制度对于市场效率的重要性,他们将制度看成是减少社会成本和获得信息的正式机制④。North在此基础上进一步认为,决定着经济行为和交换的路径、规则和规范同样重要。在有关经济史的研究中他提出,在一个缺乏规范和信任的地方,企业家不可能造就持续的经济增长,他们要完全依赖经济自由、公民自由和政治自由,要依赖支撑相互信任的有利的制度框架。North关于制度变迁的理论中其实已经包含了社会资本的思想。Greif在研究中世纪地中海地区交易模式时,通过对马格里布和热那亚两种贸易商的对比,用预期的差异解释了两种交易模式在关系上的差异。North和Greif的研究中虽然没有直接用“社会资本”的概念,但是已经涉及到经济发展中非市场制度的重要性。

Serageldin和Crootaert在综合不同学者观点的基础上,将社会资本的经济作用归纳为“共享信息、协调行动和集体决策”。而对于社会资本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更多的学者通过实证的研究进行了总结,在宏观层面,主要关注社会资本对宏观经济增长的贡献,以及在解决贫困问题中的作用;在微观层面,主要研究社会资本与人力资本的关系,以及社会资本对于金融发展的影响。

(一)社会资本与宏观经济增长

社会资本被逐渐认为是经济发展的关键因索,社会资本与经济增长的关系也是学者最为感兴趣的研究内容之一,这在很大程度上是受到两个典型的区域发展案例的影响,一个是东亚的经济增长,一个是意大利的区域发展差异。

东亚地区持续三十年的高速发展被称为是“东亚奇迹”,在探究“东亚奇迹”的特殊动力和深层原因时,人们最后总会将目光聚集在其丰富的社会资本上。甚至有学者将中国独特的经济制度形式概括为“网络资本主义(Network Capital-ism)”,认为以家族或联系密切的种族社群为基础的网络,在很大程度上培养了信任,降低了市场交易成本,并加速了信息的流动和创新。意大利的区域发展差异也是一个典型的案例,Putnam用了20年时间对意大利行政区政府进行了调查研究,发现以公民参与传统为主要表现形式的社会资本是决定意大利南北区域之间发展差距的关键因素。意大利北部地区之所以经济发展水平高于南部地区,主要得益于良好的合作传统、互惠性规范和市民参与性网络。为了进一步验证这一假设,Helliwell和Putnam选取“市民团体”、“制度绩效”和“公民满意度”这三个指标来衡量社会资本,用人均GDP作为因变量,通过实证分析研究了意大利社会资本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研究结果显示,意大利北部地区的社会资本水平高于南部地区,同时经济增长率也高于南部地区,从而进一步验证了Putnam关于“社会资本与经济增长呈正相关”的理论假设。

在衡量社会资本水平时,大多数学者都选择将信任作为社会资本的核心要素进行测度。按照Fukuyama的观点,信任是社会资本的基础,一个社会的经济繁荣程度,取决于该社会普遍的信任程度,信任程度的高低决定现代私营大企业的发展状况,从而决定一个国家的经济发展状况。LLSV从组织的角度出发,运用世界价值规调查(WVS)的数据来衡量社会的信任水平,研究发现

信任水平与司法效率、税收服从度、官僚机构效率、市民参与和大企业成功率等因素存在正相关。Knack和Keefer同样利用WVS数据进行研究,得出了“信任水平与经济增长成正相关”的结论。张维迎和柯荣柱以中国跨省调查数据为基础,研究了信任与经济绩效的关系,其中的一些结果表明,良好的信任有助于提高劳动生产率和企业利润,就中国而言,还有助于吸引外资。

有关信任和经济增长关系的实证研究在一定程度上检验了Fukuyama的理论假说,揭示了社会资本对宏观经济增长的作用。将信任等社会资本的核心要素纳入经济学分析框架,是对经济增长理论的丰富和发展,它证明除了物质资本和人力资本之外,社会资本也是决定经济增长的一个重要变量。然而此类研究也存在一定不足,一是对于社会资本的定量测度尚无统一标准。不同学者对社会资本的界定不同,采用的量化指标也存在差异,因此得出的结论缺乏统一的可比性。二是在研究中忽视了信任的标准问题,即没有严格区分“特殊信任”和“一般信任”对经济增长的不同影响。

(二)社会资本与贫困问题

除了关注社会资本对宏观经济增长的贡献,很多学者还将研究焦点集中到贫困问题上。现有文献关于社会资本在解决贫困问题中作用的论述主要表现在两个层面――家庭层面和社区(组织)层面。家庭层面的社会资本主要表现为家庭的社会网络,家庭通过它拥有的社会网络来获取资源,从而影响就业、家庭福利和贫困的改善。

然而更多的学者还是从社区(组织)层面对贫困地区公共资源管理系统中的社会资本问题进行了研究。其中最具代表的是Ostorm的研究。她运用博弈论分析了自组织资源治理系统中的社会资本。通过对尼泊尔灌溉系统的案例研究发现,依靠合适的激励机制和有效的参与合作,可以解决集体行动问题并提高公共资源的管理效率。Uphoff对斯里兰卡“合作性水资源管理”案例的研究也表明,通过非正式的组织网络和有效的合作,可以提高灌溉系统水资源的管理效率,实现帕累托最优。Narayan和Pritehett对坦桑尼亚乡村社会的调查研究还发现,乡村社会资本存量的增加会引起乡村全部家庭收入的相应增长㈣。

社会资本在解决贫困问题上的作用受到了学者的关注,构建贫困者的社会资本网络、增加贫困者的社会资本存量已成为很多国家和地区反贫困治理的目标。世界银行的研究表明,社会资本提供了一种组织信息共享、合作以及集体决策的非正式制度框架,对经济发展、社会公平和缓解贫困起着明显的作用。在我国当前二元经济条件下,政府的反贫困治理要由目前的物质资本范式和人力资本范式转向社会资本范式,应当通过构建贫困群体的社会支持网络、促进贫困群体的社会合作来增加其社会资本存量,从而有效解决贫困问题。

(三)社会资本与人力资本的关系

Coleman在经典文献“Social Capital in theCreation 0f Human Capital”中首次分析了社会资本与人力资本二者的关系。他把通常的“家庭背景”变量划分为财务资本、人力资本和社会资本三个方面,将家庭的社会资本看成是孩子与父母之间的关系,认为存在于家庭和社区中的社会资本对于下一代的人力资本产生具有重要影响。在Coleman看来,由于社会资本的公共物品属性,导致人们向社会资本投资不足。在Coleman的开创性研究之后,部分学者就社会资本与人力资本之间的内在关系进行了深入研究。Boxman等发现,人力资本对收入的影响会随着社会资本的增加而变小。Flap和Boxman通过进一步对荷兰企业高管人员的研究发现,无论人力资本处于什么层次,社会资本和收入都存在正相关;但当社会资本处于较高层次时,人力资本的回报将下降。

揭示社会资本与人力资本之间的关系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意义。虽然现有研究已经认识到社会资本是和人力资本一样重要的生产要素,但是对二者之间的关系及其转化还缺乏深入的分析。个体或组织拥有的社会资本与人力资本之间存在何种内在关系,个体社会资本存量和人力资本存量对于收入决定的影响是否存在差别,这些都是值得进一步深入研究的问题。

(四)社会资本与金融发展

金融发展是经济增长的主要推动力之一,但是对于金融发展的区域差异却有不同的解释。部分学者将社会资本概念运用于区域金融发展的研究中,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就是Guiso等人的著名研究。Guiso、Sapienza和Zingales以意大利为例分析了社会资本对金融发展的影响,他们利用献血率和选举参与这两个指标来衡量社会资本。研究发现,社会资本水平与家庭现金持有率呈负相关,而与家庭证券持有率呈正相关,即在社会资本水平较高的地区,居民对金融工具的选择更偏向证券,企业更容易获得信贷,意味着金融发展水平较高㈣。Guiso等人的研究具有开创意义,它解释了影响金融发展的社会文化因素,但是没有就社会资本影响金融发展的内在作用机制进行说明。

社会资本在微观金融制度中的积极作用,最典型的例子就是孟加拉国的“乡村银行⑥”。乡村银行主要面向农村贫困群体开展小额信贷,这一模式获得了极大成功。Van Bastelaer考察了社会资本如何降低小额信贷固有的信息不对称的成本,他认为乡村银行主要的社会资本是员工和成员之间持续的关系,是信贷官员与借贷者之间庇护人和受庇护人的关系等。对于这种微观金融制度的成功,一个可能的解释就是社会资本促进了债权人和债务人之间良好的信息流,并且降低了信贷市场上的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

四、社会资本的理论困境和非均衡分布

社会资本作为一个分析概念和理论模型引起了学术界的关注和兴趣,而且在理论建构和经验研究方面取得了一定成果,但同时也面临着理论发展的困境。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Arrow就建议放弃社会资本这个概念,他认为社会资本理论的三个重要概念:信任、规则和网络都不是新东西,博弈论中的“声誉理论”早已涉及,在他看来,社会资本概念最大的问题就是无法测度性和定义的模糊性㈣。此外另一位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Solow也认为,讨论社会资本与经济运作的关系是难解、复杂的,

“社会资本”概念完全可以代之以“行为模式”一词。

在肯定社会资本的积极作用时,也有学者注意到了社会资本的非均衡分布问题。Portes和Lan-dolt首次提出了“消极的社会资本”这一概念。将社会资本的消极因素概括为以下几个方面:第一是圈内信任导致的封闭性和排他性;第二是对团体内个人成员形成限制;第三就是社会资本具有负外部性,黑手党家族、集团和青少年犯罪集团就是例证。正因为社会资本的非均衡分布,很多学者认为它可能为腐败、裙带关系和寻租行为提供基础,而在经济领域还可能造成资源的垄断和市场的分割。

同样,Fukuyama也注意到了社会资本的这种非均衡分布问题。他在《信任――社会道德与繁荣的创造》一书中曾将不同的文化区分为“低信任度的文化”和“高信任度的文化”,他认为中国、意大利南部地区、法国等属于“低信任度的文化”,而日本、德国、美国等属于“高信任度的文化”。前者的信任只存在于血亲关系上的社会,后者是指信任超越血亲关系的社会。Fukuyama因此得出结论,中国社会缺乏超越家族关系的普遍性信任,强势的家族主义使得难以创建大规模的经济组织,而规模的限制终将阻碍家族企业的进一步成长㈣。他认为社会资本的非均衡问题表现为以社会的“特殊信任”替代了“普遍信任”,而这对于经济的健康发展是不利的。Fukuyama的推断仍有待商榷,但是他提出的问题值得我们进一步研究。

五、总结和简评

社会资本理论将社会网络、共同规范和信任等非正式制度纳入经济学分析框架,进一步拓宽了经济学的研究思路,为解释经济发展问题提供了全新的视角。经济学者对此进行了大量卓有成效的研究,很多研究具有开创性的理论意义。

第6篇

【关键词】经字画;装饰;建筑物

中图分类号:J52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15)11-0145-02

随着时代的发展,民族文化、民族元素在装饰设计的过程中找到了自己的发展方向,逐渐的开始认识到“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这个设计思路。然而,回族作为中国的少数民族,以伊斯兰文化为引导,在某些程度上也融入了一些汉文化,逐渐形成了一种新型文化。其中,经字画艺术在回族装饰艺术品中不仅是一种书法艺术的体现,也是代表伊斯兰图案的完美体现。经字画艺术的表现也完全融合了汉文化的艺术形式,这种艺术不仅出现在很多的伊斯兰建筑上,而且,在诸多的伊斯兰居民生活用品上也常有体现。经字画的使用,表现了回族独特的艺术观,具有很高的研究价值。

一、经字画艺术的形成与特点

经字画艺术是回族艺术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它的形成是回族的历史发展过程中逐渐演化而来的,与伊斯兰教文化的传播有着直接的联系,经字画书法艺术在伊斯兰教的的多种领域使用,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经字画书法艺术作为回族一门艺术,不但在形式美上特别的讲究,而且在艺术的表达方式上也有自身的价值,在欣赏的过程中,细细的体会,会觉得回味无穷。

随着伊斯兰文化的发展和传播,经字画艺术在回族的社会生活中得到充分的体现,如宗教场所、生活用品、壁纸、日用器皿等等各种形式。随着历史的脚步,文化的变迁,经字画书法艺术产生了独特的艺术风格,提出特有的伊斯兰美术。其美感主要体现在它的变化及字母间产生的强烈韵律感,在清真寺的每个角落我们都可以看到。如纪念碑上,墙壁上都雕刻着这些民族特有的字体,即显示出民族的个性,又具有强烈的装饰美感。在经过反复的使用后,逐渐产生了新的表达方式,大量的修饰字母以及一些几何造型,给经字画书法增添了强烈的装饰色彩。

二、经字画艺术在宗教场所的装饰设计

宗教场所中最为常见的主要是一些建筑物,建筑形态与装饰具有明确的体现。然而建筑艺术也是回族艺术的主要表现形式,穆斯林有特殊的活动场所,常见的有清真寺以及道堂,这些是回族特有的场所,其建筑装饰体现着特有的伊斯兰文化,这些表现的形式代表着伊斯兰教信徒特有的信仰和审美趣味。

经字画书法艺术在回族建筑的装饰上独树一帜,有着自身的个性。回族的建筑的装饰多以淡雅为主,彩画比较少见,在整体的颜色处理上比较统一,其中绿色的表达比较多样化;在建筑物内部也有较多的装饰,匾额就是较为常见的,然而经字画的运用也比较繁多,这也是回族文化与汉文化相互交融的产物。其中这些匾额的内容主要是表现其民族的信仰以及履行的宗教义务等等。在形式上也有诸多的手法,有圆形、菱形以及棱形等对称的书法字体。有的是以中国对联形式的表现,这种形式的表达,明确的受到了汉文化的影响。在建筑物的大殿内,地毯也是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它的存在,是为了穆斯林在礼拜的时候使用的附属物。它的设计在色泽上一般光彩艳丽,图案朴实无华,这些图案的使用有着鲜明的回族特色,在图案的设计上也有着汉文化的体现,很多有书法字体的出现,在回族文化的意识当中,经字画作品的艺术是圣洁的,是他们信仰的圣物,而非用来踩踏的。

图一

三、经字画艺术在居民生活中的装饰设计

回族是我国民族大家庭的一部分,在历史的发展长河中形成了自身特有的文化,但居住环境比较分散,一些长期原居某一个地区的人民他们自己的生活方式有着自身的个性,同时也会受到当地居民的影响。回族在我国主要集中宁夏、甘肃等一西北地区为中心,大多数以平房为主,受汉文化的影响,也有建造砖瓦建筑。在回族民众的居室内大多有一些以经字画为主的书法对联,以此来美化室内的环境,具有鲜明的民族性。这些对联一般都放置在室内的正堂位置。当然在回族的对联当中,也是分为左右两侧,上联与下联,文字内容的布置也是相对的。其中扇面也很常见,因宗教的题材多样化,主要采用一些庄严大方的形式,虽然作品的表现形式不同,但它们都有相同之处,都是以书写的形式在纸张上进行,成品之后可悬挂在室内的墙壁上,供他们欣赏,不同于汉族的纸扇,是用来把玩或去热的工具。因他们造型比较特殊,故章法与其他造型有所不同,所以,书法的表现时也处理的效果非同一般,是形式多样的,但是,还是要考虑到它的全局性,即要凸显民族的个性,又不得失去美感。

经字画艺术书法的落款一般被放置在作品的下方,没有明确固定其位置,可根据它的章法结构和分间步白的需求,找一处空白区域即可。相比于中国汉字书法的落款,经字画艺术较为随意,自由度比较高。

图二

经字画书法艺术对整体的布局排列非常的严谨,在字体艺术创作中,有多种的表现形式,最为常见有矩形、扇面形、三角形、方形等,不拘一格。在其他文案中,花卉较多,其花卉的设计与书法字体的结合,充分展示了一种新的艺术门类。所以,经字画在多种的形体表达中别具一格,它的特点具有强烈的艺术效果。这中图形的创作也体现了回族的风土人情,民族性格,又增添了美丽、理想化装饰题材。

四、经字画艺术在器皿中的装饰设计

在我国,瓷器被誉为中国的代名词,它有着深远的历史影响。瓷器是我国的传统行业,它是我国工艺历史上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它自身的造型、色泽、装饰图案、以及设计的理念,都具有浓厚的中华文明。我们都知道艺术是高于生活的,在回族艺术自身的发展中,产生了具有民族个人情怀的艺术风格,艺术品的特征也完全体现着回族人民的生活方式,在工艺品上有多种的装饰的表现,带着浓郁的回族色彩。虎噬鹿铜牌饰:长12.2厘米,宽6.5厘米,通体呈不规则圆角长方形,这样的形态是很少见到的,虎作成站立的形态,额部前突构成一环,尾上翘与背部相贴,眼圆睁,张口噬鹿的背部。左前爪搭在鹿肩部,鹿回首,前肢前伸,后肢前屈,虎的右前爪下踩踏一幼鹿,幼鹿伸首,作挣扎状。虎的头、项、背与尾饰有鸟头纹,器表略鼓,饰勾云纹,圆点纹,弧线纹及三角纹等,尾端背部有一钮。

回族工艺品艺术丰富多彩,从造型朴实,色彩优雅的特点,凸显了鲜明的地方特点,同时它也是中西方文化的融合的产物,在我们如今的社会生活中,工艺品也倍受我们人们的青睐,但随着时代的发展,回族经字画书法的发展将更加的多元化,更加的自由。

参考文献:

[1]陈坤.阿拉伯文书法艺术[M].兰州大学出版社,2006.

[2]陈育宁.汤晓芳 中国回族文物[M].宁夏人民出版社,2008.

作者简介:

第7篇

【关键词】 企业社会资本; 衡量模型; 经济后果; 形成机制

中图分类号:F27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5937(2015)03-0035-03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技术的进步,社会的物质财富变得越来越丰富,企业在经营过程中所需要的资金、技术、设备等物质资料也越来越容易获得。企业要想获得持久的核心竞争力,就必须拥有其他竞争对手所稀缺的并且难以短期内模仿的优势资源。企业社会资本就是这样一种资源,它通过社会网络和联系给企业带来了竞争优势,日益成为企业绩效差异化的重要来源之一。目前学术界对企业社会资本进行了一系列的相关研究,并取得了一定的研究成果。为了进一步扩大和深化企业社会资本的研究内容,有必要对企业社会资本当前的研究成果进行梳理和评价,并提出进一步研究的方向。

一、企业社会资本的概念

企业社会资本是将社会资本的研究主体从个人扩展到企业衍生出来的概念,因而在对企业社会资本的概念和相关研究进行综述之前,有必要在此介绍社会资本的概念。

社会资本是社会学的一个概念,最早由法国学者Pierre Bourdieu于20世纪70年代提出。历经三十多年的研究发展,众多学者从社会学、经济学、管理学等不同领域对社会资本的本质进行了多方面的解释和分析,提出了多种不同的观点,概括起来有三种典型的观点:资源观、能力观和社会规范观。其中,支持资源观的学者认为,社会资本是包含在社会网络和结构中的一种资源,通过拥有这种资源,行为主体可以获得利益和回报,网络、信任、规范等是社会资本的核心构成要素(Bourdieu,1986;Nahapiet and Ghoshal,1998;Lin,2001)。

本文在界定企业社会资本时,认为“企业社会资本就是企业通过社会网络、联系和合作所拥有的无形资源,这种资源能够给企业带来利益”。要全面地理解这一概念,至少要把握以下三点:

(一)企业社会资本来源于社会网络、联系和合作

社会网络越大,主体间的联系越紧密,合作的时间越长,企业社会资本就越多(Paldam,2000;Durlauf and Fafchamps,2003)。这种社会网络、联系和合作更重要的是取决于企业承担的社会责任。企业只有承担社会责任才能与各利益相关者建立起相互信任与良好的合作关系。

(二)企业社会资本是一种无形资产

企业社会资本作为企业的一种资产,是看不见摸不着的,一部分可能会通过好的声誉表现出来,通过好的声誉,促进企业与他人的合作,提高了企业的竞争力(Lin,2001;边燕杰,2004;石军伟等,2007)。拥有这种资产可以给企业带来利益,但有可能带来的利益不是直接的和当期的,而是间接的和具有延迟性的。

(三)企业社会资本是一种社会信任

企业社会资本之所以能够存在于主体之间,非常重要的一个因素是主体之间相互信任,信任是他们进行合作和信息交换的前提和基础。而信任产生于为对方利益和责任的履行,并相信对方也会履行对自己的责任,即他们遵循着共同的社会规范和价值观。他们在合作过程中并不一定追求短期内利益的实现,而是相信即使短期内自己可能是有损失的,但从长期来看,对方会帮助自己实现利益要求。

二、企业社会资本的度量

从前面企业社会资本的概念可知,企业社会资本由资源、信任、网络、关系等抽象概念组成,企业社会资本真实存在,但却无法直接从社会中衡量。从当前的文献看,企业社会资本的衡量主要采用问卷调查的方法,通过对企业社会资本概念和内涵的分析,设计能够反映社会资本概念和内涵的题项来测量社会资本的拥有情况。如:Peng and Luo(2000)、Collins and Clark(2003)、Acquaah(2007)使用企业管理者与政府的关系、与其他企业高层管理者的关系以及与社会的关系等来衡量社会资本;边燕杰和丘海雄(2000)用企业法人代表的纵向、横向和社会联系来衡量企业的社会资本;陈晓红等(2007)在衡量中小企业的社会资本时主要衡量了企业家的教育背景、行政级别、获得的荣誉奖励以及企业家个人的社会关系等。上述文献在衡量企业社会资本时衡量的实质是企业家或管理者个人的社会资本。

应该说,用管理者或企业家个人的社会资本来代替企业组织的社会资本是不全面的,企业家或管理者个人的社会资本只能是企业社会资本的一部分,企业社会资本还应该有企业组织本身所拥有的社会资本。因而,后来的很多学者在衡量社会资本时,不再只包含企业家或管理者个人的社会资本,还考虑了企业组织的社会资本。如,石军伟等(2007)在衡量企业社会资本时,把企业社会资本分成三部分:一是企业与政府的关系,其实质是企业家个人的社会资本;二是企业的社会网络资本,实质是企业组织的声誉;三是企业组织的特有关系资本,指企业与供应商的关系网络、企业的销售网络等。周小虎和马莉(2008)的企业社会资本衡量指标包括员工之间的沟通和合作、企业与上级领导的关系、企业管理者的社会关系等。沈艺峰等(2009)衡量企业社会资本时把企业社会资本分为两部分:一部分是企业高级管理者和企业股东的个人社会资本,包括任职期限、学历、工作经历等;另一部分是企业组织的社会资本,包括企业与政府的关系、与银行的关系等。蒋天颖等(2010)将中小企业社会资本分为社会网络、信任和共同愿景3个维度,既包括管理者个人的社会资本也包括企业自身的社会资本。赵瑞和陈金龙(2012)在衡量企业社会资本时,没有使用传统的问卷调查方法,而是使用企业的相关财务指标和数据,把企业社会资本看成企业的一种能力,具体分成内部资本和外部资本,衡量的内容既包括管理者个人社会资本,也包括企业组织本身的社会资本,并构建了企业社会资本评价指数,用财务指标来表示企业社会资本,有一定的创新和可取之处。

三、企业社会资本的经济后果

Habisch and Moon(2006)认为,社会资本像地球的重力一样,虽然你看不到它,但它却真实存在。社会资本的核心就是信任和网络。因为这些信任和网络连接,产生了相互的信任和合作,消除了交易成本,从而促使信息或知识的共享、创新,促进了团结,提高了企业的绩效。

(一)企业社会资本与企业绩效

资源基础观认为,企业在生产经营过程中需要各种各样的资源,企业要想在竞争过程中比其他竞争对手拥有更多的优势,就必须拥有其他竞争对手所没有的资源或能力。企业社会资本之所以对企业来说非常重要,就在于企业通过自己所拥有的社会资本,可以获得其他竞争者难以获得的信息、资源,通过这些短期内难以模仿和复制的社会资本的运用,企业可以在组织内部以及与各外部利益相关者之间建立基于信任的高效的合作模式,通过与利益相关者的良性合作提高企业的竞争力和财务绩效(Oh et al.,2004;边燕杰和邱海雄,2000)。张其仔(2004)在研究企业社会资本与企业绩效的关系时指出社会资本在我国民营企业的发展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并且把社会资本分成短期和长期,认为短期内的社会资本可以帮助企业迅速扩张业务和规模,而长期社会资本可以显著提高企业的绩效。这对于新生企业和中小企业来说,企业社会资本更是至关重要。因为资源匮乏是它们的一个共性,且由于信用和声誉的缺乏,创业初期的企业难以在公开市场上自由建立资源渠道或进行资源交易。此时企业拥有的网络资源能够为创业者提供信用担保,融通资源、拓宽资源基础,对于新兴企业和中小企业开创市场非常关键,是影响新兴企业和中小企业绩效的关键因素(Li and Atuanene-Gima,2001;蒋春燕和赵曙明,2006;温素彬,2014)。石军伟等(2010)把企业社会资本分为等级制和市场制两种,等级制主要指企业与政府、银行等行政主体的关系,市场制主要指企业与竞争对手、上下游等主体的关系,并认为它们分别影响企业绩效的不同方面,等级制主要影响市场的占有率等,而市场制主要影响企业的运营效率等。

(二)企业社会资本与知识共享和技术创新

不同的企业和个人常常拥有不同的资源和技术,在社会交往和联系不通畅的情况下,互相之间不能很好地互通有无,因而不利于资源和技术的交流和扩散。而企业社会资本存在的目的就是加强和促进企业内部以及企业之间的交流合作,从而有利于知识的扩散和技术的创新,特别是在高新企业和中小企业中(Chaminade and Roberts,2002;吴晓波等,2004)。Tsai and Ghoshal(1998)研究了跨国企业内部资源和技术流动的趋势,认为企业内部良好的沟通和联系是大型跨国企业之间资源交换和技术创新的重要因素。Yli-Renko et al.(2001)研究了高新技术企业进行技术创新的动因和条件,认为新兴技术企业与外界客户之间的关系可以促进新兴企业获得最新的知识,并通过这些关系和知识有效实施新产品开发和销售。我国学者王霄和胡军(2005)研究了中小企业的创新环境,认为企业与外部环境之间的信任和合作以及社会联系和网络与企业的技术创新显著正相关。Cooke and Clifton(2003),张方华和林仁方(2004)等学者通过研究证明企业与外界之间的广泛和良好联系可以促进企业的技术创新。Chang et al.(2010)根据2007 年中国台湾地区制造业1 000强企业的331份调查问卷数据,证实社会资本正向影响新产品创意和营销计划创意,而新产品创意和营销计划创意都能显著地提升新产品优越性。Pirolo and Presutti(2010)在研究社会资本对初创企业绩效增长的影响时指出,社会资本中的强联结和弱联结在新创企业从新建到发展初期的过程中对企业的财务绩效和创新有不同的影响,对于财务绩效而言,强联结和弱联结都是有用的,而对于创新绩效而言,弱联结对创新绩效有着显著的正向影响,而强联结对企业创新绩效的影响是负向的。

(三)企业社会资本与员工绩效

Leana and Van Buren(1999)认为社会资本影响了员工的职业发展、工作绩效与组织产出,并且在创造利于员工发展和增强组织忠诚的工作环境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Dess and Shaw,2001)。因而Luthans and Youssef(2004)认为组织应该重点发展一些潜在的资源,比如社会、人力和心理资本,去发展和保持竞争优势。Shub and Stonebraker (2009)认为,强调组织结构、文化和授权的关系型管理战略可以促进员工忠诚,从而促进企业和员工之间长期友好相处。Ellinger et al.(2012)通过对服务行业顾客和员工的调查研究认为企业应该重视组织社会资本的投资和管理,这样可以显著提高员工的服务意识、工作表现和组织人际关系。周小虎和马晓莉(2008)认为,企业社会资本是企业非常重要的无形资源,为了增强企业对员工的吸引力,使得员工愿意留在企业工作,企业应该采取有效措施,促使企业内部员工之间建立良好的、秉持合作互利原则的行事规范,提高员工对企业的认同感。

四、研究评价

由上述文献综述可见,目前国内外学术界对社会资本进行了一定的研究,取得了大量的研究成果,对企业社会资本的认识越来越深入。通过对企业社会资本概念的研究,更明确了企业社会资本的内容和本质;通过对企业社会资本经济后果的研究,更加意识到企业社会资本对企业绩效的重要性,更加重视企业社会资本的积累和作用的发挥。

毫无疑问,这些研究成果为理解企业社会资本的作用机制、影响机制提供了丰富的资料,但仍存在一些有待于从理论上深入研究并给予明确回答的问题,主要有:

(一)关于企业社会资本的度量问题

当前实证研究中常常采用访谈或问卷调查的方法从企业社会资本的定义出发,结合本身的研究目的,设置有针对性的题干,从而获得特定研究所需要的企业社会资本数据。这类度量方法仅适用于特定的研究目的,普适性和客观性不足,严重阻碍了企业社会资本的定量研究。因此,有必要采取科学合理的研究方法,建立企业社会资本的综合评价体系,对企业社会资本进行深入研究,从而拓展企业社会资本研究的范围,揭示企业获得核心竞争力和提高财务绩效的方法和途径,以利于企业未来更好的发展。

(二)关于企业社会资本形成机制的问题

企业社会资本当前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企业社会资本是否有利于企业绩效的提升等经济后果方面,对于影响社会资本形成因素的研究还比较少,更不用说具体的形成条件和环境。因而,开展企业社会资本影响因素的研究,并开展企业社会资本积累的具体条件和环境的研究,对于企业积累社会资本、提升企业竞争力有着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参考文献】

[1] Bourdieu P. The Forms of Capital[M]. In John G. Richardson (ed.), Handbook of Theory and Research f or the Sociology of Education. New York: Greenwood, 1986.

[2] Dess G. G., Shaw J. D. Voluntary turnover, social capital, and organizational performance[J]. Academy of Management Review, 2001, 26(3):446-456.

[3] Lin N. Social Capital: A Theory of Social Structure and Action[M].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2001.

[4] Nahapiet J., Ghoshal S. Social capital, intellectual capital and the organizational advantage[J]. Academy of Management Review, 1998, 23:242-266.

[5] Oh H., Chung M., Labinaca G. Group social Ccapital and group effectiveness: The role of Iinformal Ssocializing Ties[J]. Academy of Management Journal, 2004, 47(6):860-875.

[6] 边燕杰,丘海雄.企业的社会资本及其功效[J].中国社会科学,2000(2):87-99.

[7] 边燕杰.城市居民社会资本的来源及作用:网络观点与调查发现[J].中国社会科学,2004(3):136-146.

[8] 蒋春燕,赵曙明.社会资本和公司企业家精神与绩效的关系――组织学习的中介作用[J].管理世界,2006(10):90-99.

[9] 温素彬.企业社会责任影响财务绩效的传导机制――基于多元资本共生的理论解释框架[J].会计之友,2014(9):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