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优发表网

购物车(0)

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期刊投稿 出版社 公文范文 精品范文

社会经济体制的基本特征范文

时间:2023-09-18 17:27:42

序论:在您撰写社会经济体制的基本特征时,参考他人的优秀作品可以开阔视野,小编为您整理的7篇范文,希望这些建议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热情,引导您走向新的创作高度。

社会经济体制的基本特征

第1篇

【关键词】经济环境;会计;经济体制;经济水平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这是一个亘古不变的真理。有何种经济基础就有何种上层建筑,经济基础的变动也会带动上层建筑的变动。在会计领域,各种经济因素对它的影响是显著的,如不同的社会经济环境会产生与此相应的会计准则,受不同的经济因素的影响,会计的基本理论也会有所不同。会计也只有适应其所处的经济环境,并为其所处的经济环境服务,才能得以存在和发展。可以说,整个会计工作的发展史就是不断适应经济环境而逐渐变革和更新的一部历史。

一、经济环境与会计的相互关系

会计的产生与发展离不开特定的经济环境,两者相互制约,相互促进,使会计不断得到发展。一方面,经济的发展直接决定了会计的发展。另一方面,会计对经济环境有一定的反作用。一般,会计作为一个信息系统,总是服务于一定社会经济环境之下的经济主体。通过会计核算反应和监督经济主体的经济活力,为经济主体实现其目标服务。而经济主体的经济活动总是受一定的经济环境和制约,是在一定的经济环境约束下进行的经济行为。会计作为一门以社会科学为主并兼具自然科学某屿特征的综合性和交叉性的学科,它总是存在于一定的社会经济环境之中,既受环境因素的影响和制约,又会对它所处的社会经济环境的改变起一定的促进作用。所以,经济环境对会计发展的影响是首要的。

二、经济环境对会计的影响

(一)社会经济环境对会计的影响

1.经济体制对会计的影响

一个国家的经济体制主要由所有制、宏观调控程度、经济类型、企业组织形式等基本要素组成。不同的经济体制形成了不同的会计目标、管理方式、会计规范、会计监督等模式,各国会计准则的产生和发展也都与经济体制有关。我国的经济体制是生产资料以公有制为基本特征或公有制占较主要地位的所有制形式,在这种经济体制下,会计服务的宗旨,更多的是强调社会的宏观效益,推动国有资本保值增值。由此可见,会计发展和经济体制密切相关。

2.经济发展水平对会计的影响

经济发展水平是影响会计发展的主要环境因素,经济的发展是推动会计理论和实务发展的原动力。例如,作为市场经济发展的重要标志的股份公司的出现,对会计信息质量提出越来越高的要求,所有者、债权人及各种潜在的投资者都对会计信息质量予以高度的关注,迫使企业从更高的层次上进行会计信息的揭示与披露。生产技术的日新月异使计算机取代手工操作而成为会计信息处理的主要工具,计算机网络遍及经济业务的各个角落,使一国乃至多国之间建立起发达的“信息高速公路”,各种会计信息可以在瞬间传递到各个方面,使会计真正成为企业投资决策、经营管理的组成部分。而且,社会经济发展水平越高,经济关系越复杂,整个社会对会计的要求也就越高,使得会计在整个经济活动中,不仅越来越必要,而且对社会经济的反应也越来越敏感和快捷;反之经济发展水平越低,经济业务和会计实务就越简单,会计理论所要解释的问题就越少。

(二)企业经济环境对会计的影响

一定时期企业的内部环境同样会对会计产生重大影响,这种影响虽然不是决定性的,但却能促进企业规范会计行为,采用先进的会计方法,完善会计组织和提高会计管理水平。

1.企业管理体制对会计的影响

企业管理体制一般是由其所有制性质和国家的宏观经济管理体制所决定的。在企业微观理财环境中,管理体制起着决定作用,它直接决定着企业微观理财环境的优劣,以及企业会计理财权限的大小和理财领域的广狭。一般来讲,凡企业管理制度完备,则会计管理水平就高,会计信息的揭示就及时,信息反馈就迅速,会计管理参与经营管理决策的作用就能充分发挥。

2.企业管理者对会计的影响

就—个成功的企业来说,企业管理者往往对会计管理都比较重视。因为,会计信息是能够对企业经营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做出总体反映,而管理者一般也是通过会计信息来了解企业生产经营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因此管理者往往将会计管理看作是提高经济效益的有效手段。凡是管理者重视会计管理的,会计管理的组织机构就比较完备,会计管理制度就比较健全,会计管理管理水平就比较高。

3.企业会计人员对会计的影响

企业的会计人员掌握着一个企业的“财务大权”,他们明确企业的财务状况和会计信息,对企业的会计管理有着重要的影响。会计人员的素质和工作态度决定着企业的会计管理效果。如果会计人员拥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和工作态度,不弄虚作假,则企业的会计质量就会大大地提高;反之,就会影响企业的会计管理,阻碍企业会计先进性的发展。

三、会计对于经济环境的影响应采取的对策

经济的较快发展、健全的法律体制以及良好的社会氛围都为会计的发展提供了非常有利的环境因素,会计也随着经济开放的不断深入而得以完善和发展。但是,复杂的经济环境也对会计产生了不少负面影响,仍然有不完善的会计制度和信息。为了使我国会计得到迅速发展和完善,就必须改善我国的经济环境,使经济进入良性发展的轨道。

(一)大力促进经济发展及完善经济体制

1.大力发展生产力,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加快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设步伐。因为影响会计环境的首要因素是生产力水平,生产力水平越高,会计越容易得到发展。

2.政府进行宏观调控,减少对企业会计管理的行政干预,综合运用行政、经济、法律等手段协调各种成分的企业之间、行业之间、各经济杠杆部门与经济执法部门之间的关系,更多地运用价格、利率、税收、汇率等经济杠杆来调节经济运行。加强经济立法与执法、经济监督、反腐败和整顿经济秩序的工作,为会计工作的开展提供较为稳定的、成熟的经济环境。加大重大案件查处的力度,有效惩治了会计信息做假行为,从而提高整个行业的整体业务能力和素质,保证业务质量,促进行业诚信发展。

(二)改善企业的经济环境

1.完善企业管理机制,提高会计管理水平,及时揭示会计信息,迅速反馈会计信息。企业应当根据我国所有制性质和国家宏观经济体制来制定合理的企业会计管理机制。

2.提高企业管理者对会计的重视,努力完善企业会计管理体制,减少管理者不负责任的行为。运用知识和科技,提高我国会计行业业务水平和管理水平,走会计国际化发展的道路,从而促进中国会计将走向世界。

3.加强对会计人员会计职业道德的教育,提高会计人员整体素质,提高会计工作的质量和效率,减少会计人员弄虚作假的会计行为。

参考文献:

[1]弗雷德里克·D.s.乔伊,加利·k米克.国际会计学[M].大连: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9.

[2]张润梅.试论新经济环境下的会计监督[J].经济师,2009(7).

第2篇

[关键词] 社会经济发展 彝族传统文化 转型

整个社会经济的发展,经济体制的转型,都在很大程度上冲击着我们这个时代人们的思想、行为。随着市场经济的建立、发展和完善,整个社会的生产经营方式、生活方式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彝族传统文化进入了向现代化转型的历史阶段,这种历史性的文化变迁,必然冲击了彝族传统文化,影响着他们原有的生活方式。

一、社会经济发展以市场机制配置资源为主

市场经济体制就是以市场机制配置资源,从而使社会的资源得到有效配置,提高整个社会的生产力,促使社会经济得到快速发展。市场经济具有以下基本特征:

1.竞争性和规范性

市场经济的核心是竞争,竞争机制能实现资源的有效配置,加快社会经济发展的步伐,提高整个社会的富裕水平。建立公平合理的市场竞争环境,才能有效发挥竞争机制和市场机制的作用。我们不仅要有健全的市场结构,而且要制订一系列严格的经济法规,确保经济政策的实施,达到预定的经济目标。

2.成熟的市场经济观念

在市场经济体制中,市场经济观念已经成为人们从事社会经济活动的支点。资源配置的主体由过去的政府转变为现在的市场。其优点就是在完全竞争的前提下,能够实现社会范围内资源配置的合理化,并给予每个经济主体以经济选择的自由。亚当・斯密把市场称为“看不见的手”,这只看不见的手以价格为杠杆最有效地配置社会资源。

二、社会经济发展必然导致彝族传统文化的转型

社会向前发展的历史潮流,推动了社会经济的发展,在世界经济一体化发展的进程中,

中西方文化的交融,必然影响着中国传统文化的变革,特别是冲击着数千年来产生于农耕经济基础之上的彝族传统文化。

1.经济体制的转型改变着彝族民众的价值取向

世界已经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市场经济体制的出现,改变了社会的分配方式,人与人之间不再靠掠夺来实现自己的利益,而是靠创造财富来增加自己的利益,于是整个社会的财富以惊人的速度增长。市场经济是在社会进步的曲折过程中,逐渐形成的一种社会秩序,这是一种具有巨大财富创造力的社会制度。

我国从20世纪70年代末开始了对中国式的集权计划经济体制的改革。从1978年起,党的总结了中国农村走过的曲折道路,克服各种阻力,使得到普遍发展,富有生机的新型农村体制使中国80年代初的农业获得了迅速发展,初步解决了中国人民的温饱问题。此后的近30年,我国的GDP总量不断增加,并以较高的经济增长速度发展,中国的经济实力空前提高,绝大多数人民的生活水平明显的上升了。市场上的商品数不胜数,商品的质量和品种比30年以前提高了几个档次,只要有钱就能买到自己需要的商品。中国富强了,百姓富裕了,银行里的存款翻番了,人们衣食住行的条件改善了。这样的经济发展成就是我国几千年历史中从来没有过的。经济基础的改变,中国民众的价值取向在悄然发生改变,这种变化也渗透到彝族民众之中。

在市场经济出现之前和之后的社会,是两个极其不同的社会。如果可以选择的话,每个人都愿意生活在市场经济社会中,都希望自身的生活得到改善,财富得以增加。这种选择,这种希望,也同样是彝族民众的追求。当彝族同胞走出他们原有的天地,他们会发现,在市场经济社会中,人们发明、应用新技术并从发明成果中得到巨大的经济回报,消费者的欲望、需求可以在市场经济中得到满足,人们的消费方式是多元化的,生活方式是丰富的,人们身上所释放出的现代化因子,整个社会的现代化氛围,都在吸引着彝族民众,引起他们的好奇心,吸引他们进入市场经济社会中,学习新的事物,并分享社会经济发展所取得的硕果,这种潜移默化的变化,最初可能是从某个彝族人、某个彝族地区的某种变化开始的,然后扩散到越来越多的彝族人以及彝族地区,慢慢地影响着彝族民众的价值取向,这必然动摇了彝族传统文化的根基。

2.经济全球化过程中,外来文化碰撞着彝族传统文化

随着国际间的商贸往来,经济全球化浪潮席卷世界各地。跨国公司在全球的迅猛发展、企业跨国购并之风的兴起,使不同国家企业之间能够通过强强联合,实现企业之间的优势互补,降低生产成本,获取规模效益,加快产品更新换代的速度,增强企业的国际竞争力,进一步争夺全球市场。在这种趋势的推动下。世界各个地区和国家之间在经济生活各方面形成日益密切的相互依存关系,他们都作为世界经济这一有机整体的不可分割的部分而存在。经济的全球化,随之而来的是文化的全球化。于是,技术、信息、文化在全球范围内传播,中西方文化的相互交流和影响,彝族传统文化面临着与来自不同地区、不同国别的文化之间的冲突和碰撞,这必然会打破楚雄彝族传统文化机制原有的封闭性。

第3篇

【关键词】市场经济 企业税收 成本管理

一 、引言

市场经济体制下,我国中小企业飞速发展,逐步成为我国国民经济体制中的中坚力量。而税收成本是企业经营发展过程中至关重要的发展策略,是推动企业稳定发展,创造利润的重要制度措施。在我国经济体制不断变革的过程中,形式各异的企业逐步加强对税收成本的优化管理,通过良好的税收成本管理体系实现企业经营过程中利益的最大化是企业发展过程中追求的目标。

二、税收成本的含义和特征

(一)税收成本的基本含义

依据我国现行的税收筹划理论体系,税收是企业经营过程中成本的一个重要部分,它与企业经营发展中的经营成本都是企业谋求最大利利润的重要因素。从纳税人的理念来分析,税收成本是和企业的经营利润成负相关的,税收成本通过国家法律统一协调规定的情况下,对所有企业统一实施,企业税收成本在国家的统一调控体制下,相对缺乏灵活性,企业在经营过程中,如果随意设定自我税收成本,损害的必将是国家利益。企业的税收成本有不同的解释方法。从广义上来讲,企业税收成本不仅包含形式各异的实体性税收,还包括企业进行纳税过程中所产生的一系列关联性费用,比如滞纳金、罚款、税收人员工资等等,而从狭义的角度来看,企业的税收成本仅仅包含了企业经营过程中的实体性税收。

(二)企业税收成本的特征

企业在经营发展过程中的税收成本所包含的内容众多,本文主要对企业的实体性税收成本和企业税收处罚成本的基本特征进行简要分析。

1、企业税收实体成本特征

在我国市场经济体制不断改革发展的过程中,我国法律制度体系不断完善发展,税法作为调整我国国家财政、企业经营的重要制度保障,逐步得到规范发展,在对企业进行一系列的实体性成本征收的过程中,更加注重企业发展经营之间的公平负担,在企业自身发展体系下,由于自身的税收筹划的差异,其实体性成本有可能产生一定的差异性因素。

2、企业税收的处罚性成本特征分析

企业在经营过程中的处罚性成本是企业税收成本体系中的重要内容,在企业发展过程中,处罚行为的发生并不是必然的,处罚性税收成本的产生往往是由于企业自身发展过程中对国家基本的税收知识了解不够,纳税意识相对浅薄而导致的相关的违反国家企业税收政策的行为所受到的处罚,在企业自身依法经营的过程中,便不会产生处罚性税收成本。

三、企业税收成本发展中的问题和现状分析

(一)税收成本管理意识初步形成

在我国社会经济发展进程中,我国法律体制同样处于不断完善的过程中,国家通过多种方式逐步加大对企业税收知识的宣传推广,这使得众多企业在自身发展过程中对企业经营发展过程中的税收知识进行了全面了解。在自身发展过程中,企业依法纳税,合法经营已然成为企业经营过程中的共同意识,税收成本管理意识的初步形成,促进企业在经营发展中能够不断改进管理体系,推动企业的持续经营发展。

(二)成本分析体系相对混乱

我国企业在现行的市场经济体制下,尽管已经初步形成了对于税收的成本管理意识观念,但是在企业的经营管理中,对于税收管理体系中的成本分析体系的把控仍然处于摸索阶段,在企业生产经营中,由于缺乏系统的技术手段保障对于企业经营过程中的具体花销进行系统统计,缺乏完善的技术分析指导,在对企业平常的管理过程中对于企业经营管理预测不系统,这便导致企业在经营过程中只能单纯去执行相关的成本计划,而不能形成完善的成本管理体制,对企业经营发展过程进行总体把控,由此使得企业在税收管理中对于成本分析管理体制没有完善的运行机制。

四、企业税收成本优化管理建议

(一)筹建系统的税收成本管理体系

在企业经营过程中注意对企业的税收成本进行系统规划和统一管理,实现税收陈本预算执行报告制度,不断加强税收成本管理控制体系,逐步推行税收互负统计规划,依据企业发展过程中的产业属性、产品分类和企业发展体制进行系统的税收成本筹划,逐步形成依赖于先进的企业管理技术为保障,在以往企业预算的基础上,实现企业税收成本管理协调化。

(二)不断加强对企业员工培训

在企业进行日常的税收管理中,不断通过对企业相关工作员工的基本技能培训,逐步提升企业员工的相关工作技能和职业素养,为企业能够稳步进行体系化的税务管理,降低企业运行管理中成本花费,对于企业管理体制中的纳税申报员工来说,不断加强对其自身的工作技能和税务办理业务基本知识和技能培训,不断促进企业管理体系的统筹运行,在进行员工培训过程中,通过持续的人才引进和交流体系能够为企业税务管理奠定良好管理机制和发展基石。

五、结论

在我国现行的经济体制下,通过逐步完善企业的税收成本管理体系,不断优化企业管理机制,以先进税务运行机制,保障企业经营实现利润最大化的同时,能够自觉履行自我发展过程中的社会责任,实现企业发展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有机统一。

参考文献:

[1] 杨元杰.税收学[M],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2002.

[2] 吴玉林.基础会计学[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03.

第4篇

现代财政理论的主流观点认为,国家财政的本质是提供公共物品(public goods),以满足社会公共需要,公共物品应是财政的主要作用范围。因此。国家财政也叫做公共财政。

为了说明公共物品和公共财政问题,现代西方经济学从市场缺陷的角度。主要按照生产、提供和消费、享用两个方面的标准,把所有物品和劳务划分为私人物品和公共物品两大类。对公共物品的具体定义各有不同,但各种定义都承认和肯定公共物品具有两个基本标准或两个基本特征,一是公共物品具有非排他性:二是公共物品具有非竞争性。

从静态来看,在一个社会中完全具有非竞争性和非排他性的公共物品,可以称为纯粹的公共物品。不完全具有非竞争性和非排他性的公共物品,可以称为相对公共物品。

从动态来看,在社会经济发展的不同阶段,公共物品的范畴和内容也不完全相同。例如,在物质资料短缺状况下,由于社会剩余产品非常有限,甚至连最基本的生活需要都无法满足,国家财政的财力有限,必须集中有限的资金和剩余产品进行经济建设,以保证最基本的生活需要。因此,公共物品的范围很小,种类也很少,基本上只限于纯粹的公共物品。在不同的国家和地区、不同的社会经济发展阶段,尽管公共物品的范围和种类有所不同,但也存在一定的共同之处。特别是完全符合非竞争性、非排他性标准和特征的公共物品,是任何社会都需要的。其中,需要由法律来维护的社会经济活动关系的“公正”:需要由政府来提供的国防、社会治安、交通等方面的“安全”,是最具代表意义的公共物品。因此,“公正”和“安全”就成为最重要、最基本的两种公共物品。

因此,对公共物品或公共需要的质的界定,应明确两点:

1、公共物品是一个国家或地区整体社会经济发展的社会性的公共需要。它可能是全体国民的共同需要,也可能只是一部分人的需要:可能是劳务性的需要,也可能是物质性的需要。不论那种情况,都是一个国家或地区整体社会经济发展的社会性的公共需要。

2、公共物品或公共需要主要由政府财政来提供,市场不可能提供公共物品,这一点无论是从公共物品的非竞争性、非排他性特点来看,还是从市场经济的缺陷和外部负效应来讲都不难理解。

二、财政的公共属性界定

以提供公共物品、满足公共需要为主的财政。称为公共财政。要界定是否属于公共财政,除了必须首先对公共物品进行界定之外,还必须明确以下两个方面的问题:

1、财政的本质取决于社会制度的本质。财政是一种分配关系,所以,财政的本质在于经济利益,即财政所体现和维护的根本经济利益,以及与此相关的社会地位、权力等其他社会范畴。

2、财政的公共属性取决于财政的本质。对财政是否具有公共属性不能只看表面现象,而要看财政的利益本质,尽管“公共财政”一词最早由西方提出,尽管西方特别是西方发达国家的财政在公共性支出方面,特别是社会福利方面的支出已占其国家财政支出的相当大的比重,甚至成为所谓的“福利国家”,但是,这些仅仅是表面现象,这些现象只是维护资本关系的具体方式,是维护少数资本阶级利益的手段,可以设想,如果要维护少数“资本阶级”利益的资本制度,这些所谓的高福利也就很难存在。至于以“安全”名义开支的庞大军费,则几乎无一例外的带有军事侵略性质,无论对于这些国家本身,还是对于全球其他国家来讲,这样的“公共安全物品”不但没有公共物品意义上的“安全”意义,反而是一个“不安全”的重要因素。

按照上述分析,首先从公共物品来看,“公正”和“安全”在任何社会都需要由政府来提供,提供这两种物品的支出就成为政府财政的重要支出,不同时代的财政,即使是奴隶社会、封建社会的财政,也都必须保证和维护这两种公共物品的供给。这也成为不同时代的财政共性,或者说,从“公正”和“安全”来讲,不同时代的财政都具有公共性。

在资本主义社会,所有的“公正”和“安全”,从根本经济利益上讲,是为了保护资本制度和资本关系,维护少数的“资本阶级”的利益,是建立在“资本阶级”的利益之下的“公正”和“安全”,不是全社会全体国民普遍意义上的一般“公正”与“安全”。因此,从本质上讲,资本主义国家的财政并不是公共财政,而是维护资本制度和资本关系的“资本财政”。

社会主义制度下的“公正”和“安全”,既不是帝王式的,也不是资本关系式的,而是建立在整个国家和全体国民利益基础之上的,因而,社会主义的财政才是真正的公共财政。

三、社会主义财政的本质属性是公共财政

社会主义财政既不同于帝王式的“家财政”,也不同于资本主义社会维护少数资本阶级利益的“资本财政”。社会主义的财政是真正维护全体国民利益的公共财政。

社会主义国家财政提供社会福利性的公共物品少和比重低,既有其历史原因,也有主观认识失误的原因。从历史来看,截止到目前,世界上所有的社会主义国家,都是在经济、科学技术落后的基础上建立的,到目前为止,现存的和曾经实行社会主义制度的国家,在经济发展水平、经济实力、科学技术等领域。仍然处于落后状况,国家财政还无力承担和提供更多的社会福利性公共物品。全体国民的生活水平和各种社会保障水平的提高,从根本上都取决于整个国民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而在经济发展水平、经济实力、科学技术落后的状况下,面临着资金、技术市场等经济要素的短缺,必须通过国家财政集中有限的资源加快经济发展速度。因此,社会主义国家的财政在收支两个方面都偏重于生产,特别是在财政支出方面,用于生产性的支出占财政总支出的相当大比重,呈现为典型的“投资性”财政,而用于社会福利、社会保障等方面的支出则明显偏低。这种现象不但使西方不承认社会主义国家财政的公共性,就是在社会主义国家内部,对财政的公共性也存在很多偏见。

社会主义的国家财政投资往往会涉及市场经济的竞争领域,所提供的物品往往是市场经济意义上的私人物品。因此,这种投资的公共性,或者说这种投资所提供的公共物品并不完全符合公共物品的两个基本标准或特征,因而其公共性并不明显,但这不能否定其公共性质。因为这种投资既不是帝王式的“家财政”投资,也不是维护少数资本阶级利益的“资本财政”投资:不是为了少数人或局部地区的利益,而是为了整个国家和全体国民利益的财政投资,是真正的公共性投资。

从非竞争性来看,社会主义国家的财政投资,虽然按照市场经济的眼光来看,已经进入了竞争领域,所提供的很多都属于私人物品,这似乎否定了社会主义财政的公共性。但事实上,社会主义国家的财政投资,特别是社会主义制度建立初期的国家财政投资并不存在竞争,也就不具有竞争性。这是因为社会主义国家的财政投资是适应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是必须的,或者说被迫的。在社会主义国家的发展过程中,由于经济基础薄弱,经济处于极度短缺状况,即使实行了市场经济体制,市场经济也很不发达,

民间的市场主体的投资力量也难以承担起发展经济的主要投资任务,某些投资领域和项目基本上不存在民间投资主体,需要由国家财政集中有限的财力来完成这些投资。也就无所谓竞争。

从非排他性来看,社会主义国家的生产性财政投资,如果按照市场经济的眼光来看,所提供的都属于私人物品。这似乎也否定了社会主义财政的公共性。但是,如果联系社会现实,就不难看出,这些私人物品正是社会公共利益的体现。这是因为在经济处于极度短缺的条件下,全社会最大的公共利益在于保证全体国民的基本生存生活需要。如果严格按照私人物品与公共物品的划分,由市场来完成私人物品的供给,看似“公平”,实质上是最大的不公平。因为市场经济的缺陷导致多数人的贫困化,而有限的物品集中在少数人手中。这实质上是牺牲大多数人的利益来换取少数人的利益。显然,这不但无法保证公共利益,反而是对公共利益的践踏。而且,单靠市场和民间的力量根本无法保证经济意义上的所谓私人物品的供给。至于私人物品的排他性,则需要通过一定的行政手段来解决,以保证全体国民的基本生存生活需要。这正是“公平”的保证和体现。正是由于上述原因,就必须由政府通过财政投资手段,来保证全体国民的基本生存生活需要这个最大的公共物品。

即使到了今天。虽然我国市场经济体制已经基本确立,经济发展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规模和水平,民间的投资力量已经有了很大提高,但是,相对于那些关系国计民生的大型、特大型的投资项目来讲,民间的投资力量仍然显的太小,还需要由国家通过财政手段来完成这些投资。因此,社会主义国家财政的合理投资本质上仍然是公共性投资,所提供的仍然是公共物品。

当然,随着国家经济发展和科学技术水平的不断提高,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完善,市场竞争会成为一种普遍现象,市场机制会逐渐成为调节社会经济运行的主导力量,民间的市场主体大量增加,民间的投资力量会达到一个相当的高度,能够承担起竞争领域的投资任务。在这个发展过程中,国家财政的生产性投资比重会逐渐减少,逐渐退出市场竞争领域,“投资型财政”的特征会逐渐淡化。与此同时,在国家财政支出中,用于“公正”、“安全”和社会福利性的公共物品支出比重会不断提高间接体现的公共性财政会逐渐减少和降低,直接体现的公共性财政会逐渐增多和提高。

四、正确认识社会主义财政的公共性

财政的本质属性取决于社会制度的本质,随着社会制度的变革而改变。从奴隶社会的“家财政”到资本主义社会的“资本财政”,再到社会主义的公共财政,说明公共财政是社会经济发展的结果。这种决定关系和变化过程,要求财政必须适应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随着社会经济的变化而改变财政的具体作用范围和作用方式。

我国的社会主义财政虽然属于公共财政,但是,必须客观地承认,目前财政的许多运作方式已经不能适应社会经济发展形势的变化和要求:已经不能更好地体现公共财政的本质。同其他领域的改革相比,我国公共财政体制的改革明显滞后。这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

一方面,我国的经济实力和市场经济体制建设都已经取得了突破性进展,市场经济和市场机制已经成为社会经济运行的主导力量,民间力量基本上已经能够完成竞争领域的投资和私人物品的供给。但是,国家财政仍然在许多竞争性领域进行不合理的投资,特别是依靠行政垄断进行的经济生产性投资,不但效益低,而且也影响了市场的公正、公平竞争-从而影响了我国市场经济体制的建设和完善。

第5篇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本质就是同社会主义基本社会制度结合在一起的市场经济,体现社会主义的根本性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使市场在社会主义国家宏观调控下对资源配置起决定性作用的经济体制。它使经济活动遵循价值规律的要求,适应供求关系的变化;通过价格杠杆和竞争机制,把资源配置到效益最好的环节中去,并使企业实行优胜劣汰;运用市场对各种经济信号反应灵敏的特点,促进生产和需求的及时协调。

市场经济是由生产力发展水平和不同利益关系决定的一种经济形式,它有自身的规定性,这种规定性是不同社会经济制度下市场经济的共性或一般性;而不同的社会制度条件,使市场经济的发展具有不同的特点,表现为市场经济在不同社会条件下的特殊性。社会主义条件下发展市场经济,必然受到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的制约和影响,从而使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呈现独特的基本特征。

(来源:文章屋网 )

第6篇

企业会计模式是指企业在国家会计规范指导下,通过设置会计机构和会计业务程序、选拔和聘用会计人员。确定和使用会计方法、从事会计工作、提供会计信息,开展会计管理而形成的企业会计工作体系。

在整个经济活动中,会计模式的基本要素主要包括:会计模式导向、会计规范、会计管理体制、企业会计模式、会计人才管理体系。在五大要素中,会计模式导向是最基本的要素,它处于最高层次,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会计模式的基本运行走向;会计规范在会计模式中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它在反映会计模式导向的前提下,指导、约束会计管理体制和企业会计模式,以保证会计信息的公正性和相关性;会计管理体制是会计工作能够正常运行的组织保证;企业会计模式是会计模式中涉及实务最多、最为活跃的因素;会计人才管理体系是根据会计管理体制的要求逐步建立和发展起来的,但在一定程度上对其他要素有着制约或促进作用。

企业会计模式自身包含了若干个子系统,与会计实践密切相关。从某种意义上说,企业会计模式是国家会计模式在本企业范围内的具体体现。

二、我国经济环境对企业会计模式的影响

作为管理科学的一个分支,会计始终处于一定的社会经济环境中。一般而言,会计的社会环境指的是对会计工作产生直接和间接影响的各种外在因素的总和。在诸多因素中,国家的政治制度、经济体制以及企业的管理水平和企业外部对会计工作的要求等,分别在不同层次上对企业会计模式产生影响,其中以经济制度、经济模式和经济发展水平对企业会计模式的影响最为突出。

(一)经济制度影响着企业会计模式的制定和实施

当前,中国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是这个阶段的一项基本经济制度。在此种经济制度下,政府充当社会管理者、国有企业所有权的机构这两种角色。政府的双重身份要求企业会计模式须做到:向政府传达基层企业的会计信息,为政府这一宏观经济调控者提供制定和实施宏观经济政策的基础和依据j企业会计模式须配合政府作为社会管理者的角色,为其实现社会经济资源的合理配置、绩效衡量、引导和利益分配等管理职能服务;企业会计报表须切实反映企业的经营成果和财务状况,尤其是国有资产的保值增值情况,为政府完成企业所有者这一角色的职能服务。

(二)经济模式必须得到企业会计模式的配合和支持

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在以生产资料公有制为主体、多种经济成分共同发展的环境下运行,其发展关键在于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使企业真正成为市场的主体。而现代企业制度的基本特征为产权清晰、权责明确、政企分开、管理科学。

企业会计模式必须配合和支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发展。产权清晰的特征要求通过企业会计准确计量和报告企业产权,以保护各个投资人的合法权益不受侵犯;权责明确的特征要求通过会计信息系统准确量化产权投资人和债券投资人的权利和责任,使得企业的法人财产权和债权人权益得到有效保障;政企分开的特征强调政府作为社会管理者和企业投资者的双重身份对企业的不同影响;管理科学的特征对会计模式的影响主要体现在建立科学的会计管理制度上,为优化管理、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提供有用信息。

(三)企业会计模式的发展状况要与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

经济发展水平与企业会计模式的相互影响十分明显。从目前我国经济发展水平来说,企业会计模式的构建须考虑企业规模、水平,企业会计人员的能力和素质,企业的业务范围和复杂程度等因素。同时,还应为以后经济发展和业务增加所产生的会计新问题奠定必要的基础。

三、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构建现代企业会计模式的途径

目前,企业会计模式主要存在三大问题:不同信息使用者之间信息需求有差异、信息客观性与相关性相背离,会计监督机制与内部人员控制存在矛盾。根据当前经济环境对企业会计模式的要求,以及企业会计模式中现存的三个问题,为了规范企业会计工作,提高会计信息质量,应从多个方面着手建立企业会计模式。

(一)建立企业会计管理制度

据国家有关法规和制度,针对企业内部经营业务的特点、范围,管理要求和人员素质设计和实施的,用于指导规范会计工作的制度体系,即为企业会计管理制度。

在会计管理制度中,应设置会计机构,制定内部控制制度、实施会计人员管理。会计机构是组织和实施会计工作的组织,内部控制制度是企业内部各职能部门、各有关人员之间,在处理经济业务过程中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一种管理制度;会计人员是企业会计工作的主体,针对会计人员的有效管理,主要包括会计业务和会计理论的继续教育、会计职业道德水平的提高和完善。

(二)据实整理会计信息系统

向会计信息使用者提供与决策相关的可靠信息,是企业会计工作的主要目的。因此,企业会计模式设计的主要任务,便是会计信息系统的设置和运行。

企业会计信息系统的设置包含会计政策、会计信息指标体系、会计信息质量指标、会计信息流程等几个要素的设置和这几个要素之间的有机配合。

(三)完善会计监督机制

完善的会计监督是保证会计信息质量的必要条件。但监督工作由谁来做。如何做,这又是会计监督机制首要解决的问题。

会计核算与监督职能分离的体制是解决会计监督机制问题的有效方式。企业内部的会计仅负责运行会计信息系统,提供必要的会计报告和其他信息,内部监督职能由内部审计部门负责,会计信息的质量则由外部独立审计机构来评价和确认。企业会计人员对企业经营者负责,经营者对所有者负责,,企业会计人员和企业管理人员共同对会计信息失真承担有关责任。

四、结束语

第7篇

一、工商管理基本概述

改革开放是我国重大的基本国策,经过三十多年的发展,我国经济发展面貌焕然一新,人们生活水平得到显著提高,这说明市场经济符合我国国情,对我国经济发展有着重要作用。近几年我国市场经济发展所取得的成效已经凸显工商管理在经济发展中的显著作用,若想真正掌握工商管理在经济发展中的具体作用,就要对工商管理进行深入探究,具体来说,工商管理的基本职能有三个方面:

1.工商管理最大的职能是参与国家对经济的宏观调控,也就是严格市场主体准入制度,执行国家宏观调控的政策。如果工商管理部门执法力度不严、执行职能力度不深,对规范社会发展秩序会产生阻碍作用,而且会影响到国家宏观调控政策的整体效果,从而对全国经济的发展造成不良影响。

2.对市场经济的监督是工商管理部门的基本职能,它有利于社会经济的正常发展。国务院和国家编委将工商行政管理机关定位为市场的主管,足以说明工商行政管理部门的地位之高、作用之大。这就要求工商管理部门必须严格履行自己的职责,强化对市场的监督职能,在维护市场经济稳定发展中切实发挥自身作用。

3.工商管理部门还兼具优化市场主体行为的职能,通过对市场主体的监督优化管理,提高各企业之间的相互协作,促进社会市场发展体系的完善。这是工商行政管理部门能够正常有效执法的保障,也是市场经济有序发展的必然要求。工商管理的职能也就决定了工商管理在经济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只有合理有效的发挥工商管理的职能才能够促进我国社会市场经济体制的健全、完善,才能够真正提高国民经济的健康稳定发展。

二、工商管理的基本特征

1.工商管理区别于其他政府部门工商管理主要面向市场,它在市场经济发展中,主要是通过行政管理来创建和谐有序的市场环境,从而促进社会经济的稳步发展。其次,工商管理并没有专项资金、项目,它主要以市场为核心,为市场经济有序发展提供公平的软环境,所以它不同于政府的其他部门。其三,它与政府其他部门的区别还表现在它更多的属于经济体的良性发展表现。只有市场经济的大环境不断优化,才能不断增加投资主体,从而积累更多财富。

2.工商管理监管手段多样

监督手段多样是工商管理特点的集中体现,工商监管主要是将行政处罚和行政管理两方面结合并用,通过市场和媒体的舆论监督进行辅助,然后运用法律手段,严格的做到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充分发挥工商管理的监督管理职能,以更好的促进市场经济的良好发展。

3.工商管理监督范围广

我国的市场经济在发展中不断完善, 工商管理也紧随时代变化不断发展成熟,对市场的监督范围越来越广。一方面时有形监督,运用政府的各种规定对市场中的各种条件进行审核监管;另一方面出现了无形的监管方式,主要是通过研究市场的淘汰规律进行监督,增加了监管的科学性和合理性。

4.工商管理维护了消费者的利益

工商管理有效的维护了社会次序,对保护消费者合法权益有积极作用。总的来看,工商管理的发展趋势有利于市场主体的维护,其与消费者的关系越来越近,对于消费者的各项权益起到了推动作用。

三、工商管理在经济发展中扮演的具体作用

1.市场主体的准入得到有效规范

我国的市场经济准入制度必须以严格审查为基础,工商管理部门必须发挥自身管理职能,切实加强对市场经济主体的规范,严格市场经济主体经营行为,为创建合理有序的市场经营环境奠定基础。随着市场经济主体准入制度的进一步完善,当前越来越多的个体、团体经营者到工商管理部门申请注册,所以工商部门应当提高自身管理要求,对待每个申请企业要严格审查,规范审批程序,严格按照程序办事,强化企业登记注册的质量,以保证市场经济主体的优良特性。

2.工商管理能够有效促进社会经济持续健康发展

工商管理部门的职能不断转变,管理水平不断提高,其相应国家市场经济的基本经济制度,不断提高自身工作的积极性、主动性,大大促进了社会经济的全局发展、持续发展。具体表现主要由以下几个方面:

(1)工商管理能够有效促进多个部门相互协作,转变了执法部门与企业之间的管理监督的关系,由管理监督转变成为互相合作的关系,加强了合作,提高了工作效率。

(2)工商管理促进了行政管理机制不断趋于完善,在市场经济竞争中的突出表现就是更加彰显自由与竞争原则,特别在服务监管方面,为市场解决了诸多矛盾,从而使服务方式有静态的市场内入伍转变为动态服务。

(3)工商管理在管理形式上不断丰富,汲取了更为优秀的现代管理模式,并在更多的方面对管理内涵进行探索,大大提高了管理水平。比如,近几年工商管理部门加大投入力度,对国有企业特别是一些个体工商户的发展提供的监督与服务,特别彰显了工商管理对社会经济持续发展做出的贡献。

(4)工商管理保证了在社会经济体制改革中解决问题时,能够做到执行有力,有法可依。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深入发展,暴露出的问题也越来越多,国家相关部门依据实际情况不断加强法律的完善,形成了合理的铭文规范,严格对社会经济发展中的各种问题进行依法处理,确保了工商管理在解决社会发展中的各种问题时的合规、合法性。在制定规范社会经济发展的法律条文方面,更多的是注重维护消费者的权益,但同时对企业的发展没有造成严重的损失,工商管理已经可以很好的运用法律武器规范市场行为,以合理的方式维护了市场秩序,促进了社会经济的发展。

比如,21 世纪初期市场上出现的人造鸡蛋和三鹿奶粉等食品安全事件,我国相关工商部门及时出台相关政策,严格加强对食品质量的监管监督,对流通市场的各种食品进行调查审核,把生产不合格、存在质量问题的食品全部回收,将出现问题的食品生产企业严格依法惩处,这些行为极大的保障了人们日常生活的安全有序,为稳定市场秩序提高经济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3.工商管理促进了我国经济体制的进一步完善社会经济发展的不断加快,要求我国的经济体制改革要顺应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不断改革完善,逐步趋向科学合理。经济改革要做到科学合理的前提,就必须利用工商管理的各种职能作为改革经济体制的依据。工商管理部门是属于政府的一个部门,它是在保证社会经济体制性质不变的情况下对社会经济进行的改革和管理。因为工商管理属于政府部门,它有效的丰富了社会经济的内涵,并且保障了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科学性、合理性,为进一步完善社会经济体制做出了重要贡献。

4.工商管理有利于强化市场监督

工商管理监督部门的工作在对市场的管理监督方面和市场主体行为规范方面都有着显著作用。强化工商管理部门的监督职能,可以有效规范市场主体的经营活动,提高市场主体交易行为的合法性。工商管理部门对市场经济的监督主要有一下几个表现:

(1)工商管理部门的监督体现在对市场不正当竞争行为的规范,对于市场中恶劣的竞争关系,工商部门要运用法律手段进行干预,严格把控市场投资环境,确保市场竞争行为的合法性,为企业和消费者创造公平的竞争环境。只有这样,市场的经营主体才能够保持经营活力,为经济发展创造动力。

(2)工商管理部门的监督职能还应当体现在对企业商标权的保护上,商标对于企业的发展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它是企业的标志,加大对企业商标权的保护对维护市场经济秩序有着积极作用。

(3)要努力完善行业分类的监管体系,细化工商管理的分工,全面实行对各个行业的有效监管,在整体上强化工商管理的监督职能,从而促进监管体系更加细致、健全、有效。

(4)要加大在企业市场宣传方面的监管打击力度,对虚假广告进行严厉打击,严格控制违法违规广告的宣传,努力净化市场宣传环境。

5.工商管理有效促进经济流通体制改革

近几年我国经济快速发展,在形式上逐步形成了政企分离的常态现象。改革开放是我国经济发展的基本经济政策,它使得我国经济的发展更加国际化,与世界上很多国家的经济都有往来,从而形成了我国经济发展的多元化趋势;同时,在经济快速发展的过程中,我国国内不断滋生新的经济血液,更多的经济实体不断出现,大大增强了我国的国际竞争力。加之实诚经济的发展更加自由、公平,工商管理的力度更加合理,不仅加快了企业发展速度,而且逐步完善社会市场竞争机制。我国取得的这些经济发展成效都要归功于工商管理这个无形的手发挥的作用,所以说实施工商管理有效的促进了社会经济流通体制的改革,激活了经济发展动力,让经济发展形成了更好、更快发展的局面。具体来说,工商管理有三大优势:一是使企业利益得到了独立化发展;二是增强结合、合并、合作等共同发展方向;三是冲破了传统经营方式,增加了多样性、灵活性。总的来看,这一趋势还在日益增强,而且在未来对于我国经济的发展也将起到更大的促进作用。

6.工商管理能够促进企业有机协作

随着我国法律不断健全完善,工商管理在经济发展中发挥的作用更加明显。工商管理依托法律,强化了对各行各业的管理约束,它不仅规范各企业、个工商户的经营行为,同时也对企业的登记注册、商标注册等内容进行了规范说明。固然,工商管理在职能上的完善大大促进了企业经济的发展, 并且对经济体的改革与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比如在城镇化发展方面,政府积极引导建筑企业和文化部门以及农业、电信等行业的共同协作,在共同树立城镇化目标的同时,加强各方的协作互助,共同促进城镇化建设。

7.促进消费者合法权益的保护

其一,国家为保护消费者合法权益出台了相关法律,为工商管理作出合理有效的监管监督提供了强大的依据;其二,工商管理部门自身职能的转变或者明确化,大大加强了社会经济发展中消费者的重视;其三,工商管理的有效实施,对保护消费者合法权益具有很大的促进作用。工商管理通过依法办事,严格履行管理职能,通过强化管理维护社会秩序,在行驶职权过程中,严格做到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对于在消费产生的各种纠纷或者违法商业活动,严格按照法律程序处理。

工商管理部门通过普及法律知识, 加强消费者对自身合法权益的认识,从而提高消费者的法律意识,在维权时依靠法律武器提高自身权益的保护。工商管理部门更要强化自身的监督职能,严格规范市场经营行为,及时查处违法行为并依法严惩,从而有效控制各种违法行为的滋生,正规市场秩序,促进经济稳定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