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9-18 17:27:38
序论:在您撰写开展心理健康疏导时,参考他人的优秀作品可以开阔视野,小编为您整理的7篇范文,希望这些建议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热情,引导您走向新的创作高度。
[关键词]艺术院校;辅导员;大学生;心理健康
艺术院校大学生是我国高等院校学生群体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与特殊群体。艺术院校辅导员作为直接面对学生的管理工作者,是艺术院校开展各项学生教育培养工作的重要力量,也是构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体系的基础结构,但艺术院校辅导员自身所面临的如工作压力大、学生个体心理差异较大等问题也成为制约其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机制中充分发挥自身能力的重要因素。因此如何发挥艺术院校辅导员在心理健康教育中的重要作用就成为值得我们关注和解决的问题。
一、艺术院校大学生常见的心理问题
艺术类大学生所学的专业范畴如音乐、美术、戏剧等都是人类情感表达的重要形式,长期在这些艺术情景的熏陶下,他们的个性心理特征及产生的心理问题也有别于普通高等院校大学生,在普遍性基础上又具有丰富性、复杂性、矛盾性等独特的发展特点。
(一)过于追求个性,缺乏集体心理体验艺术院校大学生在艺术氛围的熏陶下,一般热情开朗,情绪体验丰富,喜怒哀乐溢于言表,看待问题偏于直接感性;“对于所有表演者来说,得到社会赞赏以及功名有所成就也许是他们心中占绝对优势的需要”[1]。因此他们对流行时尚敏感度高,喜好标新立异,追求个性张扬,有自己的独特见解和品位;他们的学习模式一般是师生一对一单独授课或小班上课,个人有较多时间独立进行专业练习。以上因素使得他们的思维方式一般以个体为中心,往往特立独行,追求与众不同,对个体的内在感受非常重视,“希望别人理解自己,自己却不能理解和宽容他人”[2]。
(二)理性分析能力不足,感性认知占主导艺术类专业学习一般要求他们情感丰富、气质热烈,在舞台表演或创作中有爆发力。这使他们感性认知明显,看待问题趋于简单直接,想问题做事情富于幻想且思维跳跃性大,在学习和生活中遇到问题时缺乏理性分析和认知,凭个人直觉和主观感受去判断,容易产生偏执、敏感、冲动等行为倾向。
(三)个性心理发展的矛盾性突出艺术院校大学生在艺术学习和创作中有着坚强的意志力,但在文化课学习及生活上则自制力较差。一般社会上对艺术院校大学生有一种“不爱学习”的误解,事实上基于对艺术的热爱,对未来自身发展的期待,都使得他们在艺术专业学习上不懈追求,勤学苦练,不畏寒暑,体现出良好的意志品质。同时他们一般家庭经济条件较好,从小投身艺术学习,大部分精力用在专业练习上,其他事情则由父母包办,这就使得他们文化课程基础薄弱,理论课程接受能力弱;在处理具体生活事件中缺乏人际交往经验,经不起打击,容易产生冲动、逃避、自制力下降等心理状况。
二、艺术院校辅导员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面临的主要问题
(一)辅导员工作内容繁杂、压力大,缺乏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必需的时间和精力艺术类院校一般招生规模较小,教职工人数也相对较少,甚至有的学校辅导员身兼多职。他们的工作内容涉及学生学习生活的方方面面,不仅包括一般意义上的学生工作,还包含了教学管理、艺术实践等其他工作内容,工作压力大,在努力完成“硬性”工作后很难腾出时间和精力再开展需要细致观察、冷静思考,掌握专业知识才能开展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相关活动。
(二)辅导员对学生的影响力有待提升艺术院校的教育教学模式是一对一、小班教学,专业课教师与学生之间往往形成一种“师徒关系”,他们之间接触时间最长,学习成长背景相近;而辅导员大部分来自普通高校,所学专业与艺术相隔甚远,即便是毕业于同类院校且专业背景相同的辅导员其专业造诣、艺术实践水平也不能与专职教师相比。因此学生往往因对专业教师的艺术造诣敬仰而延伸至学习生活各个层面,对专业教师的话“言听计从”,却可能对辅导员的话“入耳不入心”。
(三)辅导员已有的心理健康教育知识缺乏针对性和系统性当前艺术院校对辅导员的心理健康教育知识学习重视度有所提升,一般都参加了相应的短期学习,具备了一定的心理健康教育常识,但知识的系统性还不够,尤其是针对艺术类大学生心理特点的心理健康教育知识不足,在实际工作中易产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德育化的倾向,以说服教育为主,对学生易发的冲动、偏执、焦虑等心理问题的心理疏导、情绪调节方式运用不够熟练。
三、艺术院校辅导员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对策
(一)辅导员及院校相关部门应从主客观方面分别采取有效措施提高辅导员自身综合素质,提升其在学生中的影响力艺术类院校的专业性质某种程度上决定了学院以教育教学为主,向教学倾斜[3]。这使得投身学生工作一线的辅导员相对处于教师系统的较低层次,学生往往更重视专业导师对其的教育引导。因此首先要关注辅导员自身的心理健康和职业规划,为他们切实提供良好学习机会和晋升空间,不断提升个人综合素质和能力,使他们能够在大学生的学习、人际交往、就业等方面起到重要的指导作用,增强他们在学生心目中的影响力,进而提升他们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性。
(二)与学生专业导师紧密配合,形成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合力基于学生与其专业导师之间的亲密关系,辅导员在日常工作中要多与专业教师沟通交流,深入了解学生专业学习及个体生活情况;尤其对于需要心理支持的学生可以请专业导师参与配合,以其在学生心目中的“权威性”起到较好的疏导和引导作用,往往能够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逐步增加辅导员心理健康教育知识学习的时间和经费投入,并合理规划出有针对性的知识培训体系心理健康教育知识的系统学习不仅有助于辅导员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同时对于缓解和调节他们因经常处理突发事件,面对各类学生事件心理压力陡增而产生的不良情绪大有裨益。同时要针对艺术院校大学生理性分析认知能力不足的情况,有的放矢地要求辅导员参加相关心理调节方法的学习与培训,使他们能够在工作中以恰当的方式引导大学生关注自身心理健康,及时发现和鉴别学生中的偏执、焦虑等多发心理问题,积极有效地在大学生中普及心理调适的简单方法。并能够结合艺术类大学生的专业学习及今后工作实际,在高年级大学生中开展发展性心理咨询为学生提供就业心理、职业规划等方面的服务。
(四)灵活运用团体心理辅导等方法,增强艺术院校大学生的集体心理体验艺术院校大学生思维方式偏于感性,对于偏于理性的理论学习或者讨论有抵触情绪,学习效果不佳。团体辅导作为一种参与性强、主题鲜明的心理健康教育方法,则能够较好地切合艺术院校大学生情感丰富、善于表演等个性特征,利用自编自导心理剧、开展心理素质拓展等活动,让学生在团队合作中深化情绪体验,了解他人所思所想,提高人际沟通,克服演出焦虑、理性认知等方面的能力,促使他们在自我意识领域不断完善自我、正确认识自己,为其健康人格的形成提供动力和支持。(五)在日常工作中贯穿“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的大学生管理理念,提高大学生的组织管理能力,陶冶情操、塑造人格,增强其自制力和抗挫折能力艺术院校大学生虽个性独立、不拘小节,但其实他们同样具备组织策划、协调管理等方面的素质。关键是辅导员要采取有效方式充分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如以社会实践、参观展览、学术讲座等为载体,指导学生独立完成、热情参与,在具体实践中提高他们适应社会、人际交往、团队合作等方面的能力,同时使他们对自我的认识和评价趋于理性成熟,能够较好地面对学习生活中的挫折、失败,塑造良好的人格特征。
[参考文献]
[1][英]格林•威尔逊.表演艺术心理学[M].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89:200.
[2]祁占平,李真.运用团体辅导增强艺术院校心理健康教育的针对性与实效性[J].中国校外教育,2010,(16):106.
可持续心理健康教育相对于传统的心理健康教育,其更强调心理健康教育能否为学生带来可持续发展的支撑。通过应用可持续发展的心理健康教育,目的是为了让学生通过心理健康教育之后,能够自主地应用心理健康知识和疏导解决心理问题的方法,去解决其未来在工作和生活中可能会遇到的各种心理健康问题。可持续心理健康教育是从根本上提高学生的心理健康程度,让学生具备自我解决心理健康问题的能力。通过研究可持续发展的目标,本文认为可持续发展的心理健康教育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1.全过程的心理健康教育。全过程的心理健康教育是指在高职学校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时,并不是仅仅针对某一两个心理问题对学生进行事后的补救性治疗,而是将心理健康教育贯穿于学生整个的高职学习过程。在学生的不同学习阶段对学生的心理状态及时地了解,并制订积极的引导和促进方案,让学生在不同的学习阶段都能从心理健康教育受益,更好地投身到专业知识技能的学习中去。2.全覆盖的心理健康教育。全覆盖的心理健康教育是指高职学校在开展心理健康教育过程中,既要针对个体的心理健康开展教育活动,也要针对团体的心理健康开展教育活动。针对个体的心理健康教育,采用一对一的心理健康辅导及治疗方式,能够解决个别学生比较严重的心理健康问题。针对团体的心理健康辅导,采用公开讲座和辅导的方式,能够让所有的高职学生都从心理健康教育受益,有助于帮助高职学生解决一些共性的问题,比如大部分高职学生所面临的就业压力问题、就业不适问题等。3.全面的心理健康教育。全面的心理健康教育是指为学生开展的心理健康教育内容是全方位的,不仅关注与学生学习及生活相关的一些热点问题,也关注学生的一些个人隐私问题。全面的心理健康教育内容应该涵盖高职学生所有可能出现的就业心理问题、个人情感心理问题、个人职业定位心理问题、人际关系心理问题、家庭情况心理问题和人生观、世界观等方面的心理问题。高职学校在开展全面的心理健康教育过程中,要求心理健康老师具有开阔的视野和丰富的知识背景,掌握多方面的心理健康状况,具备相关的心理健康疏导专业知识和职业技能,并科学地安排心理健康教育的实施过程,针对学生在不同学习阶段普遍的心理健康问题有针对性地开展心理健康教育。通过对可持续心理健康教育内涵的研究和分析表明,高职院校在开设心理健康教育相关课程及活动时,必须遵循一定的原则和规律,以确保心理健康教育的质量,满足学生可持续发展的基本要求。
二、高职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分析
目前虽然很多高职院校开设了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或者安排了一些心理健康教育的讲座,但总体而言,与可持续发展的应用需求还有一定差距。通过对当前大量高职学校开设的心理健康教育进行统计分析之后,发现具有以下几个特点:1.重事后补救,轻预防。这是很多高职院校开设心理健康教育时都会犯的一个共性问题。究其原因,这些高职院校在开设心理健康教育活动时,其指导思想本身并不是真正地以提高学生心理健康状态为目标,而是以杜绝或消除学生因严重心理健康问题而产生的后果为目标,这种指导思想必然会导致学校在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活动时具有明显的功利性。即只注重眼前利益,强调如何减少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如何减轻心理问题带来的后果,而对于学生平常的心理健康状态,以及普遍的心理健康程度不够重视。这样的一种教育模式,必然导致高职院校在开设心理健康教育时,采取的是一种补救式的教育方式,而对学生的整体心理健康状态并没有实质上的改进,更谈不上为学生构建一种可持续发展的心理健康教育模式。2.重心理疾病治疗,轻健康心理培育。这也是目前高职院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时常犯的一种错误。很多学校的领导和老师,也包括部分同学都认为心理健康教育是指有心理疾病之后,才需要去治疗的,即心理健康教育是针对病人的,而不是针对健康人群的。这种思想既会导致学校领导和老师不重视心理健康教育,也会导致学生对参加心理健康教育没有积极性。最终的结果是把心理健康教育这一普适性的教育活动转变成只针对少数有心理疾病的同学开设的教育活动,大大违背了心理健康教育的本质和初衷。3.重被动干预,轻自我修复。目前高职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更多的是采用一种被动的干预教育模式,即发现学生存在心理健康问题之后,再研究采用什么样的方式和措施对学生的心理进行疏导,解决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这种被动的干预都是在出现了心理健康问题之后,才考虑如何去解决,解决方式本身有一定的滞后性。同时,这种被动的干预也只是去弥补和修复心理健康出现问题之后带来的种种问题,而不是从根本上去修复学生的心理品质。而且由于学生长期都是接受这种被动的心理健康干预,因此并没有让学生养成一个自我修复、自我疏导的心理问题解决模式,使得学生不具备心理健康问题的自我修复能力。综合当前高职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种种问题,发现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总体而言是缺乏可持续性的。在这种教育模式下,并不能通过心理健康教育使学生具备心理健康问题的自我解决、自我疏导能力。
三、面向可持续发展的心理健康教育模式设计
为了提高高职心理健康教育的水平和质量,为学生的可持续发展提供更好的支持,本文专门设计了面向可持续发展的心理健康教育模式。在这一教育模式中,分别从教学时间的安排、教学理念、教学内容和教学形式上进行设计,使得按照这一模式所设计及实施的心理健康教育能够满足高职院校学生的可持续发展需求。1.在实践安排上,设置全过程的心理健康教育环节。为了能够让心理健康教育真正地覆盖到高职院校学生的全部学习过程中,需要在学生的全部学习阶段中都安排相应的心理健康教育环节。而且针对不同环节、不同的热点心理健康问题,有针对性地设计专门的心理健康教育内容,使得学生在整个学习过程中都能通过心理健康教育来提高心理健康程度。事实上,学生在高职院校学习的几年时间中,不同的时间阶段其学习要求、学习特点也是完全不同的。比如学生在刚入学时,更多的是对陌生环境的适应;学生在学习的第二年,更多的是解决人际关系、情感恋爱等问题;在学生学习的最后一年中,更多的是需要疏导学生的就业压力,以及人生观、职业观等与社会息息相关的一些心理健康问题。只有针对学生不同学习阶段产生的潜在心理问题,设置全过程的心理健康教育环节,才能有助于学生自始至终都从心理健康教育过程中获益。2.在教学理念上,培养学生健康积极向上的心理品质。高职院校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与普通的心理问题治疗是有很大差别的。心理问题治疗是专门针对已经出现心理健康问题的人而开展有针对性的心理干预和心理疏导。高职院校对学生开展的心理健康教育,其本质是为了提高学生的心理健康程度,为学生培养一个健康、积极向上的心理品质,让学生以这种健康积极的心理品质去面对学习、生活和未来工作中的各种压力。因此,这就要求在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时,教育理念始终要以培养学生积极向上的心理品质为核心,而不是盯着针对个别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治疗和疏导上。3.在教学内容上,关注与学生相关的热点问题,疏导学生主要的心理问题。社会上的各种热点事件以及与学生相关的一些事件时刻处于发展和变化的过程当中,每一届的学生所关注的热点问题也都各有差别,这就要求高职学校在制定心理健康教育内容时,要紧贴学生所关注的一些热点问题,逐年对教学内容进行梳理和更新,使得教学内容能够贴近当前社会、满足学生需求。只有对心理健康教学内容不断地更新和完善,让教学内容紧贴学生发展的需求,才能更好地疏导学生所面临的心理问题,才能给绝大多数学生提供有帮助的心理健康教育。4.在教学形式上,引导学生参与互动式的教学,培养学生自我疏导心理问题的习惯。传统的心理健康教育过程往往采用灌输式的教学方式,老师不断地给学生灌输不同的心理健康概念、解决心理问题的方法等。这会让学生慢慢地习惯于去接受别人的指导和被动地解决心理健康问题,而忽略了学生在面对心理健康问题时的自我修复能力和解决问题能力,因此可以有意识地在教学形式上引入互动式的教学方式。尤其是对于一些学生存在的共性问题,互动式的教学方式还可以让学生之间互为老师,互相进行开导和交流,让学生和学生之间自行地进行心理健康的疏导。这既有利于解决相当一部分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同时也能让这些参与心理健康疏导的学生慢慢养成自我解决心理健康问题的习惯,培养其解决心理健康问题的能力。
四、总结
可持续心理健康教育相对于传统的心理健康教育,其更强调心理健康教育能否为学生带来可持续发展的支撑。通过应用可持续发展的心理健康教育,目的是为了让学生通过心理健康教育之后,能够自主地应用心理健康知识和疏导解决心理问题的方法,去解决其未来在工作和生活中可能会遇到的各种心理健康问题。可持续心理健康教育是从根本上提高学生的心理健康程度,让学生具备自我解决心理健康问题的能力。通过研究可持续发展的目标,本文认为可持续发展的心理健康教育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全过程的心理健康教育。全过程的心理健康教育是指在高职学校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时,并不是仅仅针对某一两个心理问题对学生进行事后的补救性治疗,而是将心理健康教育贯穿于学生整个的高职学习过程。在学生的不同学习阶段对学生的心理状态及时地了解,并制订积极的引导和促进方案,让学生在不同的学习阶段都能从心理健康教育受益,更好地投身到专业知识技能的学习中去。
2.全覆盖的心理健康教育。全覆盖的心理健康教育是指高职学校在开展心理健康教育过程中,既要针对个体的心理健康开展教育活动,也要针对团体的心理健康开展教育活动。针对个体的心理健康教育,采用一对一的心理健康辅导及治疗方式,能够解决个别学生比较严重的心理健康问题。针对团体的心理健康辅导,采用公开讲座和辅导的方式,能够让所有的高职学生都从心理健康教育受益,有助于帮助高职学生解决一些共性的问题,比如大部分高职学生所面临的就业压力问题、就业不适问题等。
3.全面的心理健康教育。全面的心理健康教育是指为学生开展的心理健康教育内容是全方位的,不仅关注与学生学习及生活相关的一些热点问题,也关注学生的一些个人隐私问题。全面的心理健康教育内容应该涵盖高职学生所有可能出现的就业心理问题、个人情感心理问题、个人职业定位心理问题、人际关系心理问题、家庭情况心理问题和人生观、世界观等方面的心理问题。高职学校在开展全面的心理健康教育过程中,要求心理健康老师具有开阔的视野和丰富的知识背景,掌握多方面的心理健康状况,具备相关的心理健康疏导专业知识和职业技能,并科学地安排心理健康教育的实施过程,针对学生在不同学习阶段普遍的心理健康问题有针对性地开展心理健康教育。通过对可持续心理健康教育内涵的研究和分析表明,高职院校在开设心理健康教育相关课程及活动时,必须遵循一定的原则和规律,以确保心理健康教育的质量,满足学生可持续发展的基本要求。
二、高职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分析
目前虽然很多高职院校开设了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或者安排了一些心理健康教育的讲座,但总体而言,与可持续发展的应用需求还有一定差距。通过对当前大量高职学校开设的心理健康教育进行统计分析之后,发现具有以下几个特点:
1.重事后补救,轻预防。这是很多高职院校开设心理健康教育时都会犯的一个共性问题。究其原因,这些高职院校在开设心理健康教育活动时,其指导思想本身并不是真正地以提高学生心理健康状态为目标,而是以杜绝或消除学生因严重心理健康问题而产生的后果为目标,这种指导思想必然会导致学校在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活动时具有明显的功利性。即只注重眼前利益,强调如何减少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如何减轻心理问题带来的后果,而对于学生平常的心理健康状态,以及普遍的心理健康程度不够重视。这样的一种教育模式,必然导致高职院校在开设心理健康教育时,采取的是一种补救式的教育方式,而对学生的整体心理健康状态并没有实质上的改进,更谈不上为学生构建一种可持续发展的心理健康教育模式。
2.重心理疾病治疗,轻健康心理培育。这也是目前高职院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时常犯的一种错误。很多学校的领导和老师,也包括部分同学都认为心理健康教育是指有心理疾病之后,才需要去治疗的,即心理健康教育是针对病人的,而不是针对健康人群的。这种思想既会导致学校领导和老师不重视心理健康教育,也会导致学生对参加心理健康教育没有积极性。最终的结果是把心理健康教育这一普适性的教育活动转变成只针对少数有心理疾病的同学开设的教育活动,大大违背了心理健康教育的本质和初衷。
3.重被动干预,轻自我修复。目前高职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更多的是采用一种被动的干预教育模式,即发现学生存在心理健康问题之后,再研究采用什么样的方式和措施对学生的心理进行疏导,解决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这种被动的干预都是在出现了心理健康问题之后,才考虑如何去解决,解决方式本身有一定的滞后性。同时,这种被动的干预也只是去弥补和修复心理健康出现问题之后带来的种种问题,而不是从根本上去修复学生的心理品质。而且由于学生长期都是接受这种被动的心理健康干预,因此并没有让学生养成一个自我修复、自我疏导的心理问题解决模式,使得学生不具备心理健康问题的自我修复能力。综合当前高职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种种问题,发现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总体而言是缺乏可持续性的。在这种教育模式下,并不能通过心理健康教育使学生具备心理健康问题的自我解决、自我疏导能力。
三、面向可持续发展的心理健康教育模式设计
为了提高高职心理健康教育的水平和质量,为学生的可持续发展提供更好的支持,本文专门设计了面向可持续发展的心理健康教育模式。在这一教育模式中,分别从教学时间的安排、教学理念、教学内容和教学形式上进行设计,使得按照这一模式所设计及实施的心理健康教育能够满足高职院校学生的可持续发展需求。
1.在实践安排上,设置全过程的心理健康教育环节。为了能够让心理健康教育真正地覆盖到高职院校学生的全部学习过程中,需要在学生的全部学习阶段中都安排相应的心理健康教育环节。而且针对不同环节、不同的热点心理健康问题,有针对性地设计专门的心理健康教育内容,使得学生在整个学习过程中都能通过心理健康教育来提高心理健康程度。事实上,学生在高职院校学习的几年时间中,不同的时间阶段其学习要求、学习特点也是完全不同的。比如学生在刚入学时,更多的是对陌生环境的适应;学生在学习的第二年,更多的是解决人际关系、情感恋爱等问题;在学生学习的最后一年中,更多的是需要疏导学生的就业压力,以及人生观、职业观等与社会息息相关的一些心理健康问题。只有针对学生不同学习阶段产生的潜在心理问题,设置全过程的心理健康教育环节,才能有助于学生自始至终都从心理健康教育过程中获益。
2.在教学理念上,培养学生健康积极向上的心理品质。高职院校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与普通的心理问题治疗是有很大差别的。心理问题治疗是专门针对已经出现心理健康问题的人而开展有针对性的心理干预和心理疏导。高职院校对学生开展的心理健康教育,其本质是为了提高学生的心理健康程度,为学生培养一个健康、积极向上的心理品质,让学生以这种健康积极的心理品质去面对学习、生活和未来工作中的各种压力。因此,这就要求在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时,教育理念始终要以培养学生积极向上的心理品质为核心,而不是盯着针对个别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治疗和疏导上。
3.在教学内容上,关注与学生相关的热点问题,疏导学生主要的心理问题。社会上的各种热点事件以及与学生相关的一些事件时刻处于发展和变化的过程当中,每一届的学生所关注的热点问题也都各有差别,这就要求高职学校在制定心理健康教育内容时,要紧贴学生所关注的一些热点问题,逐年对教学内容进行梳理和更新,使得教学内容能够贴近当前社会、满足学生需求。只有对心理健康教学内容不断地更新和完善,让教学内容紧贴学生发展的需求,才能更好地疏导学生所面临的心理问题,才能给绝大多数学生提供有帮助的心理健康教育。
4.在教学形式上,引导学生参与互动式的教学,培养学生自我疏导心理问题的习惯。传统的心理健康教育过程往往采用灌输式的教学方式,老师不断地给学生灌输不同的心理健康概念、解决心理问题的方法等。这会让学生慢慢地习惯于去接受别人的指导和被动地解决心理健康问题,而忽略了学生在面对心理健康问题时的自我修复能力和解决问题能力,因此可以有意识地在教学形式上引入互动式的教学方式。尤其是对于一些学生存在的共性问题,互动式的教学方式还可以让学生之间互为老师,互相进行开导和交流,让学生和学生之间自行地进行心理健康的疏导。这既有利于解决相当一部分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同时也能让这些参与心理健康疏导的学生慢慢养成自我解决心理健康问题的习惯,培养其解决心理健康问题的能力。
四、总结
关键词:教育;心理障碍;心理健康;心理问题;教育疏导
心理健康教育的基础是心理教育的经验,学生所产生的众多心理问题不是几堂简单的心理学教学便能够解决的。在疏导、解决学生们的心理健康问题时,班主任应树立全新的理念,认真细致地做好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疏导教育工作,营造健康积极的心理教育环境,教授知识、培育具有强大内心的人,进而为社会培养更多、更优秀的人才。因此我们有必要对班主任的心理健康问题疏导教育工作进行深入地分析与探讨。
一、发展生心理健康问题与疏导教育方法
(一)发展生心理问题
发展生是成绩优异、学习突出的学生,这些学生通常天资较为聪慧、学习成绩较为优异,光环效应的影响往往使教师和家长主观地认为他们在其他方面也是很优秀的,致使他们只关注学生学业的发展与提高而忽视了疏导他们的心理健康问题、培养他们的健康心理。这一心理状态的持续,会使得发展生在社会、家庭、学校上保持居高临下的态势。他们所得到的过多的荣誉、赞扬、爱护和关怀,容易导致他们产生众多心理问题。这些心理问题在发展生上的主要表现为:嫉妒心理、虚荣心理、自居心理、自傲心理。对于发展生,班主任应在以下几种方法进行教育疏导。
(二)发展生心理问题的疏导与心理健康教育方法
1.合理自知法
一般而言,发展生的观察能力和思维能力都比较突出,他们能够给予别人正确中肯的评价,看待问题也能够深入本质,但是对自己而言则往往会只保留优点、忽略了缺点,对于这一问题教师应该及时、正确地进行疏导,帮助他们意识到自身的问题。对他们的错误心态与危害有一个正确地认识,继而用合适的方法进行疏导、纠正,比如让他们参加自己并不具优势的项目,同其那些平日里他看不上的同学在一起进行竞赛,让他们在经历失败后能够辩证地认识到自身的缺点和别人的长处。教育他们在今后应对所有问题、所有人有一个辩证地认识,人无完人,不应忙不自大。
2.心态异化法
人在犯错时心理状态主要表现为三种:有意识或者无意识的忽略自己所犯的错误、能够意识到所犯错误对他能所造成的危害与影响、清晰地认识到所犯错误的危害以及自身的缺点。当他们在犯错后处在第三种心理状态时,是教师最佳的教育批评时机,这是因为只有在发展生对自己所犯错误的危害与不利影响有一个强烈、深刻地认识时,才能够正确判定缺点的所属性质,进而产生错误纠正的欲望,在这一时机所开展的心理疏导与健康教育将取得更好地效果。
3.自我内化法
发展生普遍具有较强的自尊心并有着一种似本能的对他人的排斥性,教师在进行心理疏导与心理健康教育时,对这一类学生过多的批评,容易导致他们产生强烈的逆反心理。而正确方法是引导他们进行主动的自我反省,协助他们树立正确的目标。从易到难、从小到大,进行自我内化、自我约束,持之以恒,逐步完善自身的不足,最终实现自身的升华,成为一个名副其实、德才兼备的发展生。
二、可发展生心理健康问题与疏导教育方法
可发展生是一个班级中分布最为广泛的一个群体,这一群体的心理状态非常复杂,主要有以下几方面的特征:性格怯懦、欲进畏难、满足现状、渴求进步。对于可发展生,班主任应在以下方面加强教育。
(一)提高认识,正确引导
可发展生有着易于分化的特征,他们是待发展生到发展生过渡的中间环节。班主任应对这一群里有一个辩证的认识,继而用正确的方法对这一群体进行引导、教育,帮助他们明确努力的正确方向。
(二)创造良好的进步契机
在切实详细的了解可发展生的信息资料后,可采取一些针对性的措施与政策,例如可选择适当的学生让其担任班级干部;将班级活动任务交给他们去干,使他们在实践中提高自身的能力;应更多同发展生进行教学互动,使他们能够更为主动地学习、掌握更有效的学习方法;建立相应的竞争奖励机制。
(三)分类指导,助力他们形成良好的品质
可发展生普遍有着渴求进步的需求,教师应善于发掘并利用积极因素。对于那些不思进取、满足现状的可发展生而言,可开展学、赶、帮、比、超的竞争性活动,给他们注入进取奋发的活力。对于有进取心而有畏难情绪的同学而言,教师应积极主动地去强化他们求上进的积极因素,引导他们如何去克服学习上的困难,多辅导、多家访,鼓励他们勇往直前、不怕吃苦的精神,吸取教训、总结经验,促进他们不断进步。对于胆小怯懦的可发展生,教师应多体贴、亲近他们,帮他们树立强大的自信心,在课堂或平时尽可能多创造机会,给予他们表扬与肯定。
三、待发展生心理健康问题与疏导教育方法
待发展生的教育转化是班主任教育的重点也是难点之一,这一学生群体转化发展的前提是心理障碍的矫正与疏导,他们一般有着以下几方面的心理障碍问题:戒备性心理、厌学性心理、自备性心理与逆反性心理。这些心理障碍产生的主要原因是待发展生遇到了挫折并没有解决这一问题,通过教育疏导,排除心理障碍,弱化排除不益情绪,培养他们建立良好的品质,大发展生的转化工作则往往会得到良好的效果。对于待发展生心理问题教育与疏导的方法主要包括代偿迁移法、心理置换法与宣泄疏导法。
我们不应一昧强调待发展生身上的缺点,还应认识到他们身上的优点,而现实往往是我们只看到了他们学习的失败和品德的欠缺而忽略他们的长处与优点。教师应善于发现待发展生身上的闪光点,进而更好地鼓励他们,促进他们转化、成长进步。创造合适的条件让他们能够同其他人分享失败的经验与成功的快乐,重新树立对学习与学校的兴趣,克服畏学、怨学的情绪,提升待发展生群体的自信心,让他们在内心树立正确的动力。
结语:时代在发展、社会在进步,社会所需要的不再仅仅是知识渊博、智商超群的人,我们更需要社会整体大众拥有健康的心理与优秀的心理品质,尤其是在应试教育逐步向素质教育转型的过程中,更需要班主任走在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疏导工作的前沿,进而培养出更多符合素质教育与时代要求的人。
参考文献:
[1]于亚杰.浅谈班主任如何做好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0,36:228.
【关键词】高职院校学生 心理危机 心理疏导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2)02C-
0075-02
一、高职院校大学生心理危机现状
心理危机是指个体运用寻常应付方式不能处理目前所遇到的内外部应激而陷于极度的焦虑、忧郁、甚至失去控制、不能自拔的状态。大学生心理危机的主要表现为有厌学、厌世情绪,终日感到焦虑和忧郁,严重者会出现行为失控、有轻生趋向或伤害他人的现象。从近年的“马加爵事件”、“药加鑫事件”到多起大学生跳楼轻生事件,无不折射出当代大学生在人格障碍、心理健康等方面存在的严重问题。心理危机的存在严重影响大学生的学习、生活和将来的工作,影响高校校园和社会的安全稳定。据相关资料显示,在大学生中有心理病症的人数由上世纪80年代的23%增加到90年代的25%,近年已经增长到30%以上。笔者于2010年对本院管理系600名新生进行了心理健康测验,结果显示有26%的学生存在不同程度的心理健康问题。
二、高职院校学生心理危机产生的原因
(一)人际关系障碍
现在的大学生绝大多数都是独生子女或少子女家庭,从小受到家庭其他成员的百般宠爱,过分的娇惯使得他们的独立性差,缺乏吃苦耐劳和艰苦奋斗精神,难以养成良好的学习和生活习惯。由于他们的自我意识很强,在人际交往中跳不出“以我为中心”的框框,不会关心他人和公共事业,难以形成良好的人际关系。因此,在人际关系上往往会有孤独感,严重者会引发心理危机。
(二)存在自卑心理
与本科院校的学生相比,高职学生由于学历层次的差异和对高职教育认识的偏颇会存在自卑心理,绝大多数都是因为高考成绩不理想而被迫到高职院校就读,实属无奈的选择。同时,从家庭背景看,高职院校学生大部分来自农村,由于受到经济和教育资源条件的限制,缺乏兴趣爱好的培养,与城镇生源相比,农村生源多存在地域、经济条件、见识等方面的自卑心理。这种自卑心理使得他们不能正确认识和接纳自我,如果不能及时调整,容易造成心理障碍,甚至引发心理危机。
(三)个人感情遭受挫折
大学生已步入青年时期,他们渴望与异朋友,渴望得到异性的友谊和爱情。随着我国教育法规对在校大学生恋爱婚姻相关规定的包容,大学生谈恋爱由原来的半遮半掩到现在的完全公开化,而且比例趋高。但由于他们心理还不完全成熟,缺乏生活经验,自我意识过强,缺乏对恋爱对象的包容和责任心,多数人只是为恋爱而恋爱,并没有把结婚作为恋爱目标,因此,他们的恋爱往往以分手而告终。有的对青春期的性要求理解不当,常会感到紧张和恐慌,甚至产生不正当的行为。这一人群中因受失恋、单相思等问题的困扰,导致苦闷、失望、悔恨与愤懑,给身心带来很大的影响,由此引发精神疾病的也屡见不鲜。
(四)家庭或个人遭遇突发事件
家庭或个人遭遇突发事件的学生群体中产生心理危机的概率很大,应该给予高度重视。大学生生活历程比较简单,承受挫折能力不强,一旦遇到家庭发生重大变故,如突然失去亲人或朋友、父母离异等,会引发过度悲痛与无助情绪,一时难以接受现实,如果这样的情绪持续过久,可能会引发心理危机;另一种情况是,自身出现严重疾病,个人感觉很痛苦,如果治疗周期较长也容易出现心理危机,严重者会产生轻生念头。
(五)来自学习的压力
大多数高职院校学生的理论基础不是很牢固,对他们来说,纯理论的学习常常比较困难。现行的教育体制中还是以考试成绩作为衡量学生优劣的标准,而对学生的综合能力考评不够重视,导致学生也只能将考试成绩作为主要的追求目标,而忽视了自己在素质、特长和能力等方面优势的发挥和培养,他们承受着各方面的压力,身心疲惫,有部分学生因此产生了厌学情绪。在成绩不如别人时,又没有意识到挖掘自己在特长和实际操作能力等方面优势加以弥补,从而对自己的价值认识存在偏差,引发心理危机。
(六)来自择业就业的压力
高年级大学生普遍存在由于社会就业压力带来的焦虑感和对未来发展方向的不确定性而带来的忧郁和茫然。经过三年苦读,较之于他们所付出的努力和支付的学费,他们对择业的期望值都比较高,然而面对当前激烈的就业竞争市场,他们的择业梦想往往难以如期实现。理想与现实的差距使他们产生心理扭曲,出现对未来的茫然和不同程度的焦虑、厌世情绪,从而引发心理危机。
三、高职院校学生心理危机疏导策略
(一)建立健全学生心理危机预防与疏导体系
学生心理危机疏导工作在学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领导小组领导下开展工作。学生工作处是负责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职能部门,心理咨询中心是具体负责实施心理危机疏导工作的专职机构,政治辅导员和班主任是心理危机疏导的主要参与者和协助者。高职院校要组建由学生工作处、心理咨询中心教师、系主管学生工作的领导和政治辅导员、班主任、班级心理委员组成的心理危机疏导体系。全体教职员工均有责任和义务做好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同时,组建和大力扶持大学生心理健康协会开展工作,指导他们开展心理健康培训、心理沙龙、团体讨论等有益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充分发挥学生社团骨干、班级心理委员和其他学生骨干在心理危机疏导工作中的作用。
(二)心理健康教育常态化,防止心理危机的产生
大学生心理危机疏导工作应以教育为先,重在预防。针对高职院校学生普遍存在的适应环境问题、情绪管理问题、恋爱与性的问题、人际交往问题、学习方法问题等开展教育。首先,在大学一年级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程,面向全体新生进行心理健康科普教育,使学生掌握一般心理问题的调适方法。这也有利于新生顺利进行高中生向大学生角色的转换,尽快适应大学生活。其次,根据学生在校三年的心理变化规律,如新生阶段的适应环境、中间阶段的交友恋爱、毕业阶段的就业困惑等,通过心理健康教育专题讲座、主题班会和各种宣传手段进行有针对性的教育和疏导。再次,加强对学生的生命教育和自我意识教育,引导学生正确认识生命的意义和人生价值,热爱生活,珍惜生命,善待人生。引导学生正确认识自我,愉快接纳自我,树立自信心,消除自卑心理。最后,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和社会实践活动,营造良好的高职院校心理健康环境。
(三)引导学生做好职业生涯规划,加强就业指导工作
由于缺乏对未来发展方向的正确认识和就业前景的不明朗,往往会造成高职院校学生对专业学习缺乏兴趣,甚至产生厌学情绪。学校要注意引导学生做好职业生涯规划,加强就业推荐和指导工作,解决学生学习的后顾之忧,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减少心理健康问题的出现,避免心理危机的发生。
学校要通过形势与政策、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等课程的教学,让学生了解当前就业形势和相关政策,了解职业生涯规划的意义和方法。专业教师在专业课程教学中要结合本专业行业的现状和发展趋势,引导学生根据自己的具体情况合理制定职业生涯规划,明确自己的学习目标,提高专业学习兴趣。同时,要加强就业指导工作,加强与行业企业的联系,为学生提供更多更好的就业机会。
(四)关注心理健康缺陷学生群体,建立心理健康档案
心理健康缺陷的学生群体是心理危机的高发人群,要重点从中排查有产生心理危机趋向的个体,及时地进行心理辅导,并建立心理健康档案。心理咨询中心每年要对全校新生进行一次心理健康测评,筛选出心理健康缺陷个体,对心理健康问题比较严重的学生要逐一访谈,并给予有效的心理帮助或心理疏导。此外,每年还要对以下七类人群进行重点关注和心理危机排查:大学一年级第一次考试不及格的学生;大学二年级多门课程不及格的学生;大三不能按时毕业的学生;失恋的学生;不善交际的学生;经济特别困难的学生;自理能力较差的学生。政治辅导员、班主任要深入到学生当中,通过班级心理委员、学生心理健康协会成员和其他学生骨干及时了解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对有心理健康缺陷的学生进行心理辅导,对存在心理危机的学生要及时开展疏导工作。
(五)对心理危机学生开展疏导工作,并采取相应的监护措施
对心理危机学生应及时给予疏导和治疗。症状表现较轻、危机程度不高的,以在校内接受心理咨询疏导或到专业机构接受心理治疗为主;对症状表现较重的,要到医院等专业机构接受药物治疗,同时进行心理疏导;对症状表现严重,危机程度很高的,要立即通知其家长并送到专业精神医院接受治疗。
对有心理危机的学生在校期间要采取相应的监护措施。对心理危机程度较轻、能正常学习的,应成立以同宿舍的同学、学生干部为主的学生监护小组,对监护对象进行安全监护,并注意了解其心理和行为状况;对心理危机程度较高,但尚能坚持在校学习并接受治疗的,应及时向学生家长说明情况,并由家长到学校陪伴监护,如果愿意回家治疗的,则让学生休学回家治疗;经专门机构检查确认存在严重心理危机的,应及时通知学生家长到校办理休学手续,让家长接学生回家或送医院治疗。
在整个心理危机预防和疏导过程中要充分发挥心理健康协会骨干、班长、心理委员、舍长等学生骨干的桥梁作用,让他们参与到心理疏导中来,使心理健康问题得以及早发现、及早疏导。
(六)做好心理危机学生疏导的后期跟踪观察
对成功实施心理危机疏导后的学生要继续做好后期跟踪和心理辅导工作,注意营造良好的心理健康氛围,鼓励他们积极参与各种有益的文体活动,引导他们培养良好的学习和生活情趣。因心理危机而休学的学生,在申请复学时要求其出具有效的心理疾病康复证明。复学后组织心理咨询中心老师和心理专家以预约咨询或随访咨询等形式对其进行跟踪咨询和风险评估。安排班级心理委员或平时与其关系较好的同学进行松散型的监护,帮助他们解决学习和生活中的困难。政治辅导员和班主任应随时了解其心理状况,发现有心理问题趋向时及时给予疏导,避免心理危机的复发。
【参考文献】
[1]李云.高职学院心理弱势学生群体的危机干预策略[J].职业圈,2007(19)
[2]孙凡,丑文亚.试论高职院校学生的心理障碍的成因及疏导[J].现代企业教育,2009(14)
[3]陈红艳.高职大学生心理危机预防与干预措施的实践与探讨[J].人力资源管理,2010(11)
关键词:企业员工;心理健康;影响因素;对策
Abstract: In this paper, the author discusses the staff psychological health and the existing problems causes using the psychological theory and data from the practice survey, and puts forward the new methods of strengthening the employee psychological counseling and the new countermeasures of strengthening the staff mental health education.
Key words: enterprise staff; mental health; influencing factors; countermeasures
中图分类号:D412.62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2104(2012)
随着富士康“十三跳“事件的出现和非正常死亡事件的增多,企业员工心理健康教育的问题已引起社会、企业领导以及心理教育工作者的普遍关注。分析当前企业员工心理健康的现状,研究和探寻影响员工心理健康问题的因素是解决目前企业员工心理健康教育诸多问题的基础。
1.企业员工心理健康现状与成因分析
中国上班一族的心理健康水平究竟如何?据国内权威机构调查,在所有参加调查的人中,有25.04%的被调查者存在一定程度的心理健康问题;2.24%的被调查者存在着严重的心理健康问题,有22.81%的被调查者存在比较严重的心理健康问题。在一项针对IT行业2000多名员工所做的调查表明,有20%的企业员工压力过高,至少5%的员工心理问题较严重,75%的员工认为他们需要心理帮助。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中国企业家调查系统显示①,中国的企业家“有时出现”或“经常出现烦躁易怒”症状的占70.5%,“疲惫不堪”的占62.7%,“心情沮丧”的占37.6%,“疑虑重重”的占33.l%,“挫折感强”的占28.6%,“悲观失望”的占16.5%。另外,员工的职业压力与心理健康以及对企业造成的影响日渐受到广泛关注。
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状态,当然原因是多方面的,有社会、家庭、企业、员工个体性格特质等等。同时也表明在企业内部,员工的心理健康教育、心理疏导现状令人担忧,就企业而言还存在着一些不利因素的影响:
1.1对员工的心理健康关注度不高
心理健康教育与心理疏导是解决企业员工心理和个人问题的有效途径,它将帮助企业发现和解决问题,降低成本,增强组织有效性,对企业具有重要的价值。企业现在还没有普遍形成一种以人为本的企业准则,许多企业还是依赖资源和劳动力的劳动密集型企业。但是,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进程的加速和企业生存环境高度不确定性变化,国内企业如果不注重人文关怀,不注重员工的个人心理问题,就很可能被残酷的竞争淘汰。一些企业管理者希望在短期内看到投资的回报和效益,这也是一种必须面对的艰难挑战。
1.2协调因素
心理健康教育不是企业单方面能做好的问题,它需要社会、家庭的共同参与。良性的社会竞争与投入,良好的家庭引导与配合,正确的企业心理健康教育,这三者是保证心理健康教育稳步前进的砝码。目前社会、企业、家庭缺乏统一行动,没有很好地协调,致使员工心理健康教育没有顺利地开展下去。
1.3专业心理疏导人员匮乏
心理健康教育的专业队伍严重不足,资源发展不平衡。一方面,企业员工心理健康教育主要来自外请相关老师通过讲课方式给予的引导,但没有形成由心理学、教育学、思想政治教育、医学等方面构成的合力。另一方面,心理疏导发展不平衡。文化素质较高人群可以自发地进行心理自我调节,但是对于大多数普通员工来讲,还是缺乏系统地定期地有针对性的心理健康教育及心理疏导工作。
2.做好企业员工心理健康教育的对策分析
中国有着独特的文化传统和社会、经济现实。就目前国内企业整体状况来看,员工个人的压力、情绪以及心理健康状况不容乐观,对个人和企业都有较大的负面影响,企业如果忽视这些问题,将对其发展不利。压力和情绪管理事实上已成为当今和未来企业管理中最紧迫的课题之一。
2.1要完善企业员工心理健康疏导体系
企业要成立心理健康协会,宏观指导、协调相关工作,探寻符合企业实际情况的心理健康理论。要组织和鼓励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研究,主管部门要将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纳入考核体系。企业要把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摆到重要的位置,要由主管领导牵头成立专门的组织,建立心理咨询室。要在财务预算中安排专项资金;对企业员工进行心理健康的普查、抽查、排查;要多层次地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形成辅导、教辅干预、危机管理机制。要营造良好的心理健康教育环境。
这一工作需要社会、企业、家庭的通力合作。要更新思想观念,克服脑海中存在的偏见。要做好员工的思想引导工作。专业引导人员与员工、企业领导、家属要密切配合,加强沟通,形成做好员工心理健康教育的合力。
2.2要更新心理健康教育的形式和内容
目前,课堂讲座是我国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形式,而且多数是以思想政治课程的内容为主,在形式与内容上比较单一。我们要探寻心理健康教育的新形式和新内容。在形式上,可以通过开展丰富多彩的企业文化活动,如心理座谈会、“心灵鸡汤”栏目、户外活动、员工竞技活动、心理健康知识抢答赛来宣传心理健康的知识,强化心理承受能力,缓解心理压力;在内容上要尽力选择那些与员工实际紧密相关的事例,要将课堂教学的内容通过各种有趣的形式传递给员工。与思想政治工作有效结合。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不仅包括心理健康方面的知识与方法,还应该涉及自我意识、学习心理、人际关系、生活和社会适应性方面的相关内容。
2.3要加大心理健康教育的资金投入
经费是确保企业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顺利开展的必要条件。要将此款纳入财务预算中。只有资金到位,才能保障硬件到位、人员到位、设备设施到位。从心理健康教育的理论上来说,心理疏导需要相应的时间、空间、材料和人员,即必要的软件和硬件措施,都依赖于教育经费的投入。以确保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深入持久地开展。要建立符合国家标准的专业人员队伍建设,要按企业员工比例,配备专职从事心理健康教育和疏导人员。
3.做好企业心理健康教育和心理疏导具有重要意义
企业在员工中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和心理疏导能协助员工及其家属更好地面对个人生活和职业生涯发展方面的种种困惑或问题,也能帮助企业更好地实现组织目标,很好地体现人文管理的精神:尊重人、注重人的价值、帮助人面对困难、开发潜能、保障人的身心健康等。因此,企业必须迅速建立一支高素质的服务企业的心理疏导专业人员队伍,了解企业的组织管理、内部作业流程的情况,以便能够理解员工在工作中面临的困扰问题的心理原因,提出解决问题的辅导对策。企业进行心理疏导后要建设良好的反馈机制,定期将培训、咨询中发现的与组织管理相关的问题反馈给管理者,以帮助改进管理。这样一个过程对于一个企业来说受益是很大的,作为这些企业的员工也为在企业能拥有这样的待遇而感到自豪。
截至2004年,世界财富500强中有80%以上的企业建立了EAP项目②。一些企业设置了放松室、发泄室、茶室等,来缓解员工的紧张情绪;或者制订员工健康修改计划和增进健康的方案,帮助员工克服身心疾病,提高健康程度。还有的是设置一系列课程进行例行健康检查,进行心理卫生的自律训练、性格分析和心理检查等。 作为强调创意的设计公司,IDEO崇尚感情发泄。因此,公司常常会有员工在高兴或愤怒时大声叫喊。IDEO公司甚至专门设立了一个娱乐办公区,员工在需要休息时可以在那儿办公。毋庸置疑,心理健康教育和疏导工作已经被广泛地应用并在当今社会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总之,员工心理健康教育是一项任重而道远的工作,是企业不容忽视的工作。只有做好企业员工的心理健康教育和心理疏导,才能为企业培养高素质的身心健康的人才,为企业和谐、健康、持续发展提供不竭的动力。
参考文献:
关键词:心理疏导;思想政治教育;现实价值实效性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3)35-0393-02
把心理疏导融入思想政治教育,是思想政治教育发展的内在要求。心理疏导是我党在进一步剖析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后提出的,标志我党对如何进一步做好新时期的思想政治工作有了新思路,也为高校进一步有效开展思想政治工作指明了方向。
一、心理疏导的科学含义
疏导一词在我国早已有之。疏导原指古代治水上的疏通和引导。大约起源于大禹时期。《孟子・滕文公上》载禹“凿龙门,疏九河,导洪水,入东海”,就是指大禹按照水流通的规律进行疏通和引导,从而取得了治水的成功。思想政治工作和治水一样要想取得成功,必须遵循人的思想形成发展的规律,必须采取疏导的方法。
疏通引导的思想是无产阶级理论家、革命家一贯倡导的重要思想的总结和升华,是思想政治教育实践中提倡的重要工作方法。恩格斯早在1876-1878年所写的《反杜林论》中就曾指出:“我不知道有任何一种权利能够强制那处于健康而清醒的状态中的每一个人接受某种思想”。说服的方法上升为疏导方针,是改革开放年代思想政治教育发展中的一个重要成果,标志着思想政治教育把教育的内容和对象的矛盾进一步深化到了对象的思想、心理中的堵塞和疏导的矛盾层面。
心理疏导作为一种工作方法,它的提出借鉴了西方国家提出的“心理咨询”的理论和模式。心理咨询是指:咨询师和来访者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在心理学的有关理论指导下帮助来访者解决各类心理问题,帮助其自强自立。”从心理角度出发,更能把握今天人们的内心思想的变化,深挖思想发生变化的根源。
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心理疏导就是指遵循人的心理活动规律,运用心理学理论与技巧,通过解释、说明、共情、支持和相互之间的理解,运用语言和非语言的沟通方式,使疏导者和来访者之间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来形成健康的心理状态,改善或改变人们的认知、情感、信念、态度和行为等,提高心理健康水平和社会适应能力[3]。疏和导是辩证统一的关系。疏通不等于引导,引导也不等同于疏通,二者是相互区别的。但疏通是引导的前提,开展疏通是为了进行引导,而引导又是疏通的目的,又为下一阶段的疏通提供了依据。二者相互联系,相互促进,统一于心理疏导中。
二、心理疏导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现实价值
价值就是指客体满足或多大程度上满足了主体某种需要的一种关系。所谓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是指作为客体的思想政治教育活动能否满足作为价值主体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的一种关系。思想政治教育价值概念中的客体是指主体的需要对象,并且与思想政治教育过程发生联系。按需要的对象的内容可以划分为物质的和精神的。物质的就是指思想政治教育的手段和条件,精神的即思想政治教育内容需要[4]。
心理疏导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手段之一,心理疏导对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我们就可以理解为心理疏导已经实现或正在实现的价值,它能使人们感受到心理疏导的有用性。
1.促进身心和谐,协调人际关系
人际关系是一个人心理健康的晴雨表。大学生在学业困惑、情感、前途和失眠问题,表面上看是这些因素造成的,追根溯源,却都与不善处理人际关系息息相关。卡耐基和丹尼尔・葛儿蔓都曾说过成功15%取决于专业素质,85%取决于情商,而一个人情商的高低主要表现在与人相处过程中的融洽与否。而在现实生活中,当大学生与人交往遇到困难、失败时,往往出现心理失调现象,如多疑、敏感、顾虑多、以自我为中心等,因此这时很难再与别人形成良好的互动交往。久而久之,脱离群体生活,出现心理错乱严重时可导致人格交往障碍。
心理疏导是实现心理和谐的重要途径。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方法重宣讲,灌输,着重从思想领域塑造人,改造人,而心理疏导则通过耐心倾听,合理宣泄,让大学生的不良情绪得以释放,恢复心理平衡。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的心理疏导是从大学生的认识、情感、意志全过程入手,充分考虑了学生的不同心理特征和需求,以一种润物细无声的方式潜移默化地对大学生进行适时地点拨、疏通,消除其心中的疑惑、不安和恐惧,以健康的心态面对生活。通过心理疏导可以促进大学生人与人精神的交流,心灵的沟通,以宽容的心态接纳不同的观点,学会换位思考,建立和谐融洽的人际关系。
2.激发精神动力,营造接受氛围
良好的心理认知是做好心理疏导的前提和基础,心理疏导是改变心理认知的有效方式和途径。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期的关键时期,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社会原有的价值观念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利益格局的不断调整使各种各样的矛盾摆在了大学生的面前。在这个不同观念相互交织激荡的年代里,面对社会环境的急剧变化,大学生无法客观的、正确地认识自己,出现了种种心理问题,如自我封闭、悲观厌世、情绪波动、抑郁等,严重还会发展成心理障碍,如人格障碍、精神病等。通过心理疏导,可以帮助大学生分析对社会生活形成的错误认知,改变其对事物歪曲的认识,形成对事物合理的、科学的认知,从而重新认识和发现自己、重新认识和评价他人,找到个人与社会的结合点,找到生活的目标和动力,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积极地面对生活,朝着自己心中的理想而奋斗。
3.塑造健全人格,促进成长成才
大学生是历史发展和社会前进的重要力量,他们的综合素质的高低关系到国家和民族的未来。健全的人格品质是提高综合素质的关键,高校培养人才的目标是使学生在学习知识、培养能力、塑造人格三方得到全面、健康、协调的发展,服务于社会,但实际上在相当一部分大学生中,出现了不同的人格缺陷,如自卑、偏激、孤僻、多疑等,不但不能成为栋梁之材,还可能会给国家和社会带来负面影响,因此,健全的人格品质是大学生成长成才的基础。心理疏导是一种专业的服务,以平等交流、相互商讨的方式和大学生一起探讨对客观世界和人的认识,获得客观、科学的认识,逐渐纠正问题学生人格上的缺陷,调整其心理状态,促进人格的健康发展。
三、加强心理疏导,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
1.加强心理健康教育,提高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
心理健康是一种良好的积极持续的心理状态。它表现为个体情绪稳定,具有良好的社会适应性,能够与人和谐相处,能够自我认识和自我接纳。高校的培养目标是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人才,学生心理健康与否直接关系高校目标的实现,因此高校要切实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就是面向全体学生,根据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有计划、有目的地运用有关心理学的方法和手段,对受教育者的心理施加影响,以提高学生良好心理素质,开发学生心理潜能,促进身心全面发展为目的的教育活动[5]。要在全校范围内通过各种途径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比如开展专题研究,利用校刊、校园广播等传播媒介来普及心理健康知识,举办心理讲座、心理健康训练等活动使学生在活动中提高适应社会和心理自我调适的能力,促进心理健康,实现自己的全面发展。
2.抓好大学生心理咨询工作,提升心理疏导的实效性
心理咨询主要针对有心理困扰和强烈心理冲突与矛盾的学生,通过鉴别、诊断和干预等心理咨询的理论与技术,帮助来访者消除心理问题和障碍,恢复健康心理。咨询是一种具备较高专业心理知识,专业化程度较高的工作,也是一门科学。在高校中开展心理咨询,能够为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提供健康心理的标准或内涵,帮助学生了解人的全部心理过程,进而了解自己的心理现状,学会用一些简单的心理学方法解决其在学习和生活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增强心理健康,充分发挥自身潜能,适应社会。高校应通过多种形式积极开展心理咨询工作,如面谈咨询、电话咨询、书信咨询、网络咨询,给学生提供及时、有效的心理指导与服务,帮助他们疏导思想,促进心理的健康发展。
3.心理疏导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相结合,培养合格人才
我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在不断给社会带来巨大进步的同时,也带来了引发思想动荡的诸多因素,这对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开展提出了新的工作要求,新形势下,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有效开展必须更多地从关注受教育者的心理问题开始。在高校进行心理疏导是一个需要全员参与、共同协作完成的系统工程,需要各部门的配合。思想政治教育是培养学生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能力,关乎民族和国家的未来,在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中融入心理疏导更加重要。高校要着力于心理疏导与思想政治教育紧密结合起来,共同发挥作用,为社会培养合格的人才。首先作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为更好解决学生心理问题,达到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需要掌握心理咨询的有关理论与技术,提高自己的业务能力同时将爱融入到工作中去。其次在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活动时,具体来说思想政治教育应吸纳心理学的研究成果,针对大学生不同的心理特征和典型问题进行针对性教育;在对大学生进行心理疏导时,把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和心理疏导方法有机结合起来,根据需要采取相应的方法对大学生的心理产生影响,引导其向健康方向发展。
参考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125.
[2]杨芷英.浅谈心理疏导对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现实价值[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09,(4):104-1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