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优发表网

购物车(0)

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期刊投稿 出版社 公文范文 精品范文

各个地区的传统文化范文

时间:2023-09-18 17:04:27

序论:在您撰写各个地区的传统文化时,参考他人的优秀作品可以开阔视野,小编为您整理的7篇范文,希望这些建议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热情,引导您走向新的创作高度。

各个地区的传统文化

第1篇

众所周知的是,我国是一个文化大国,与其他国家相比较,我国有着五千多年的历史文化,这些文化源远流长,经久不衰,并且,它对于我国文化的发展以及人们的日常生活习惯都有着特别的影响。在世界上,中华民族有着非常悠久的历史,同时,它所包含的灿烂文化更是受到了其他国家人们的关注和喜爱,到目前为止,我国许多优秀的文化都已经被传播到了其他国家。另外,我国地狱宽广,黄河、长江等都蕴藏着非常丰富的传统文化。我国各个区域的传统文化存在着较大的差异,各具特色,同时,不同文化之间又相互影响,相互交流以及相互学习,这些文化在不断地交流和学习过程中渐渐地形成了我国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本文就辽金时期汉文学与少数民族文学关系做了简要的分析和探讨,希望可以帮助更多的人来了解我国的优秀文化。

关键词:

传统手艺;泥瓦;地方社会

在古代,由于人们所生活的环境以及生活方式的不同,我国各个地区都形成了具有当地特色的优秀文化。随着我国经济的迅猛发展和进步,我国在科学技术方面取得了令人举世瞩目的成就,各种传播工具渐渐地走进了人们的日常生活中,从而增加了不同地区文化的交流和学习,进而使得我国的传统文化越来越趋向于丰富化。另外,我们知道,在中国这片宽广的土地上,我们将人们分为了少数民族和汉族,少数民族和汉族的文化息息相关,它们之中任何一种文化的形成和丰富都离不开另一种文化的影响。少数民族文化是中华民族文化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它所具有的特色对于整个中华民族文化的形成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尤其是辽金时期汉文学与少数民族文化之间更是具有其他文化所无法替代的紧密关系。

一、辽金时期汉文学的特点

(一)博大精深,源远流长自古以来,中华民族文化就有着博大精深,源远流长的特点。众所周知的是,中华民族的文化有着五千多年的悠久历史,一直以来,这些文化广受人们的喜爱,并且许多优秀的传统文化已经被人们一代又一代的传承下来了,到目前为止,这些文化已经成为了我们民族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而辽金时期的汉文学更是中华民族文化的有机组成成分,在辽金时期,由于经济发展迅猛,各个地区之间的交流非常频繁,而经济贸易更是一个地区经济发展的主要因素之一,而在进行贸易的过程中,各个民族的人们渐渐地将他们的文化以及各种文学带到了中原地区,然后,中原地区的文学家渐渐地将这些文化融入到了汉文学的创造中,其他优秀文学的引用,使得辽金汉文学的内容越来越丰富,形式也越来越趋向于多样化,从而使得辽金汉文学可以源远流长。

(二)封建伦理观念比较强烈在我国古代时期,由于受当时经济发展以及文化观念的影响,我国许多地区的封建伦理观念比较强烈,尤其是辽金时期,这种封建伦理观念表现的更加突出。而这种封建伦理观念对我国古代人们的生活产生了较为深刻的影响,并且这种封建伦理观念的持续时间也比较长。例如,在辽金时期,人们都非常注重礼,在日常生活中,很多人们都会将礼作为评价人们的指标之一,同时,它在中华民族文化形成过程中也扮演了极其重要的角色。另外,随着我国古代社会性质的不断变化,礼的性质也发生了较大的改变。与其他少数民族相比较,中原地区的封建伦理观念比较强烈。例如,中原地区的人们始终强调男女有别,以及自古以来婚姻大事都必须由父母做主等,并且,它们始终坚持着这一原则。许多年轻人在面对婚姻大事时都不能根据自己的意愿,必须由父母来指定,而他们的父母也始终坚持着门当户对的原则,这也是我国辽金时期汉文学的主要特征之一。

二、少数民族文学的特点

(一)封建伦理观念较为淡薄在我国古代时期,大部分少数民族地区的经济发展相对于中原地区比较落后,人们的生活水平比较低下,从而使得我国大部分少数民族的封建伦理观念较为淡薄,这也是我国古代少数民族文学的主要特点之一。从古至今,我国都非常注重“礼”,它是我国古代封建伦理文化中一个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它对于中华文化的形成也具有一定的促进作用,它来源于各种宗教祭祀等,随着我国社会性质的不断改变,它渐渐地被人们用来表明身份的等级,最后,渐渐地转变成了维护制度的行为准则。但是,在少数民族地区,由于人们的生活习惯以及所居住环境的不同,它们并不能正确地了解并且认识封建伦理文化等。与中原地区相比较,少数民族的生活比较自由,它们不愿意受各种封建伦理的约束。例如,在中原地区,男女之别以及婚姻问题被人们视为是礼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中原地区,人们始终持有男女有别,以及婚姻大事由父母做主等观念,而在少数民族地区,男女之间并没有太严格的约束,人们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来选择自己的伴侣等。同时,在少数民族前期,少数民族所用来表达爱意的诗歌受封建伦理影响较小。

(二)口传文化是少数民族文学的另一个主要特质在少数民族文学中还有一个较为突出的文化特征就是口传文化,在许多少数民族地区,这种口传文化受到了人们的喜爱,并且已经成为了人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众所周知的是,在古代时期,除了傣族以及彝族等几个少数民族有着历史比较悠久且应用比较广泛的民族文字以外,其他的少数民族并没有自己所特定的文字,因此,口传文化成为了他们进行日常交流的主要工具之一。口传文化就是指人们利用各种声音以及形体特征来向其他人传输他们的思想。在古代少数民族,大部分民族都会选择利用口传文化来传达各种信息、交流彼此之间的情感以及自己继承其他优秀文化等。例如,当人们在举办一些婚礼、葬礼以及采访亲戚时,人们会举行各种唱歌以及对歌活动,然后,参加活动的歌手可以在任何一个场地进行唱歌,通过唱歌来展示自己的才能,提高自己的知名度,甚至争取各种荣誉等。另外,口传文化也给少数民族文学的创作及传播带来了许多特点,我们知道,口头文学的讲述者必须要时刻面对所有的观众,并且在他们讲述的过程中,经常会有音乐或者舞蹈来伴随,然后,根据现场观众的反应,对这一作品进行评价。另外,少数民族的口传文化也促进了许多神话、诗歌以及歌谣的产生,并且,这些文学受到了后人的广泛关注和喜爱。

三、辽金时期汉文学与少数民族文学的关系

(一)辽金时期汉文学与少数民族文学相辅相成众所周知的是,在我国古代,由于经济发展比较落后,科学技术水平较低,各个民族之间以及人与人之间进行交流必须要靠长途跋涉或者马车,甚至通过书信等,但是,这种方式不仅仅会浪费大量的时间,甚至有时会造成一系列的错误等。随着我国经济的迅猛发展和进步,各个地区之间的交流以及经济贸易越来越频繁,尤其是辽金时期,中原大地与少数民族之间的贸易越来越频繁。由于两个地区的地理位置以及气候,甚至是人们的生活习俗等的不同,中原文化与少数民族文学之间有着较大的差异,但是,这两种文化又各具特色。人们在进行贸易的过程中,人们渐渐地将少数民族的文学带到了中原地区,然后,人们对于少数民族文学有了一定的了解,进而,将许多少数民族的优秀文学引用到了汉文学中,与此同时,少数名族也大量地学习并且借鉴中原文学。最后,使得两种文学相互交流,相互融合,最终形成了博大精深的中华民族文学。

(二)少数民族文学是辽金时期汉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辽金时期,中原大地与少数民族的交流和贸易远远比其他时期更加的频繁,正是由于这样才使得少数民族的文学大量地涌入到中原地区,然后,中原地区的文学人士渐渐地开始学习并且借鉴少数民族的优秀文学,进而,使得汉文学与少数民族文学得到了很好地融合。例如辽金时期,中原地区的经济发展比较快,人们的生活水平得到了很大程度的提升,于是,大量的少数民族开始涌入中原,到中原地区进行贸易,从而更好地进行谋生。在他们进行经济贸易的过程中,他们将大量的少数民族文学带到了中原地区,并且随着他们贸易范围的不断扩大,它们的文学渐渐地被传播到各个地区。于是,许多中原文学人士开始关注并且学习这一文学,它们渐渐地将少数民族文学的创造方法应用到了他们的创造过程中,这就是许多汉文学具有少数民族文学特点的主要原因之一。

(三)辽金时期汉文学与少数民族文学都是中华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华民族文化有着五千多年的悠久历史,中华民族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对于我们民族后来的经济以及文学方面的发展都有着非常重要的影响。另外,众所周知的是我国各个地区的地理位置以及生活习惯的不同,使得中华民族文化所包含的文化种类极其丰富多彩,而辽金时期汉文学与少数民族时期的文学都是中华民族文化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它们都是中华民族文化的各种组成部分,并且它们对于中华民族文化更深层次的发展都具有一定的推动作用。辽金时期的文学与少数民族文学相辅相成,从而不断的丰富了彼此的文学内容,同时,这两种文学对于其他类型文学的形成也具有一定的促进作用,在其他文学中,我们经常可以看到辽金汉文学与少数民族文学的身影。

四、小结

总而言之,我国的传统文化源远流长,这些文化不仅仅对我国现有文化的形成以及丰富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同时,我国许多优秀的文化已经被传播到世界各地,并且许多国家都已经开始学习我国的优秀文化,通过不断地学习和借鉴我国的优秀文化来不断丰富他们国家的文化。另外,辽金时期汉文学与少数民族文学之间更是具有非常紧密的联系,这两种文化相辅相成,通过不断地学习并且引进彼此文化的精华来丰富自己的文化,从而使得我国的文化可以更加的博大精深,源远流长。随着交通运输工具的不断便利,我国许多地区开始渐渐地与少数民族进行交流和贸易,在将我们的文化传播到少数民族地区的同时,我们也将少数民族的优秀文化带到了中原地区,尤其是辽金时期,这种现象更加的频繁。

参考文献

[1]少数民族文学,思想与学术史交叉点的反思与建构———论刘大生《现代中国中少数民族文学》[J].贵州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4(1).

[2]现在少数民族文学与主流意识形态[J].沈从文,老舍为中心,长江师范学院学报,2015(3).

第2篇

关键词:传统手艺 泥瓦 地方社会

在古代,由于人们所生活的环境以及生活方式的不同,我国各个地区都形成了具有当地特色的优秀文化。随着我国经济的迅猛发展和进步,我国在科学技术方面取得了令人举世瞩目的成就,各种传播工具渐渐地走进了人们的日常生活中,从而增加了不同地区文化的交流和学习,进而使得我国的传统文化越来越趋向于丰富化。另外,我们知道,在中国这片宽广的土地上,我们将人们分为了少数民族和汉族,少数民族和汉族的文化息息相关,它们之中任何一种文化的形成和丰富都离不开另一种文化的影响。少数民族文化是中华民族文化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它所具有的特色对于整个中华民族文化的形成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尤其是辽金时期汉文学与少数民族文化之间更是具有其他文化所无法替代的紧密关系。

一、辽金时期汉文学的特点

(一)博大精深,源远流长

自古以来,中华民族文化就有着博大精深,源远流长的特点。众所周知的是,中华民族的文化有着五千多年的悠久历史,一直以来,这些文化广受人们的喜爱,并且许多优秀的传统文化已经被人们一代又一代的传承下来了,到目前为止,这些文化已经成为了我们民族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而辽金时期的汉文学更是中华民族文化的有机组成成分,在辽金时期,由于经济发展迅猛,各个地区之间的交流非常频繁,而经济贸易更是一个地区经济发展的主要因素之一,而在进行贸易的过程中,各个民族的人们渐渐地将他们的文化以及各种文学带到了中原地区,然后,中原地区的文学家渐渐地将这些文化融入到了汉文学的创造中,其他优秀文学的引用,使得辽金汉文学的内容越来越丰富,形式也越来越趋向于多样化,从而使得辽金汉文学可以源远流长。

(二)封建伦理观念比较强烈

在我国古代时期,由于受当时经济发展以及文化观念的影响,我国许多地区的封建伦理观念比较强烈,尤其是辽金时期,这种封建伦理观念表现的更加突出。而这种封建伦理观念对我国古代人们的生活产生了较为深刻的影响,并且这种封建伦理观念的持续时间也比较长。例如,在辽金时期,人们都非常注重礼,在日常生活中,很多人们都会将礼作为评价人们的指标之一,同时,它在中华民族文化形成过程中也扮演了极其重要的角色。另外,随着我国古代社会性质的不断变化,礼的性质也发生了较大的改变。与其他少数民族相比较,中原地区的封建伦理观念比较强烈。例如,中原地区的人们始终强调男女有别,以及自古以来婚姻大事都必须由父母做主等,并且,它们始终坚持着这一原则。许多年轻人在面对婚姻大事时都不能根据自己的意愿,必须由父母来指定,而他们的父母也始终坚持着门当户对的原则,这也是我国辽金时期汉文学的主要特征之一。

二、少数民族文学的特点

(一)封建伦理观念较为淡薄

在我国古代时期,大部分少数民族地区的经济发展相对于中原地区比较落后,人们的生活水平比较低下,从而使得我国大部分少数民族的封建伦理观念较为淡薄,这也是我国古代少数民族文学的主要特点之一。从古至今,我国都非常注重“礼”,它是我国古代封建伦理文化中一个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它对于中华文化的形成也具有一定的促进作用,它来源于各种宗教祭祀等,随着我国社会性质的不断改变,它渐渐地被人们用来表明身份的等级,最后,渐渐地转变成了维护制度的行为准则。但是,在少数民族地区,由于人们的生活习惯以及所居住环境的不同,它们并不能正确地了解并且认识封建伦理文化等。与中原地区相比较,少数民族的生活比较自由,它们不愿意受各种封建伦理的约束。例如,在中原地区,男女之别以及婚姻问题被人们视为是礼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中原地区,人们始终持有男女有别,以及婚姻大事由父母做主等观念,而在少数民族地区,男女之间并没有太严格的约束,人们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来选择自己的伴侣等。同时,在少数民族前期,少数民族所用来表达爱意的诗歌受封建伦理影响较小。

(二)口传文化是少数民族文学的另一个主要特质

在少数民族文学中还有一个较为突出的文化特征就是口传文化,在许多少数民族地区,这种口传文化受到了人们的喜爱,并且已经成为了人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众所周知的是,在古代时期,除了傣族以及彝族等几个少数民族有着历史比较悠久且应用比较广泛的民族文字以外,其他的少数民族并没有自己所特定的文字,因此,口传文化成为了他们进行日常交流的主要工具之一。口传文化就是指人们利用各种声音以及形体特征来向其他人传输他们的思想。在古代少数民族,大部分民族都会选择利用口传文化来传达各种信息、交流彼此之间的情感以及自己继承其他优秀文化等。例如,当人们在举办一些婚礼、葬礼以及采访亲戚时,人们会举行各种唱歌以及对歌活动,然后,参加活动的歌手可以在任何一个场地进行唱歌,通过唱歌来展示自己的才能,提高自己的知名度,甚至争取各种荣誉等。另外,口传文化也给少数民族文学的创作及传播带来了许多特点,我们知道,口头文学的讲述者必须要时刻面对所有的观众,并且在他们讲述的过程中,经常会有音乐或者舞蹈来伴随,然后,根据现场观众的反应,对这一作品进行评价。另外,少数民族的口传文化也促进了许多神话、诗歌以及歌谣的产生,并且,这些文学受到了后人的广泛关注和喜爱。

三、辽金时期汉文学与少数民族文学的关系

(一)辽金时期汉文学与少数民族文学相辅相成

众所周知的是,在我国古代,由于经济发展比较落后,科学技术水平较低,各个民族之间以及人与人之间进行交流必须要靠长途跋涉或者马车,甚至通过书信等,但是,这种方式不仅仅会浪费大量的时间,甚至有时会造成一系列的错误等。随着我国经济的迅猛发展和进步,各个地区之间的交流以及经济贸易越来越频繁,尤其是辽金时期,中原大地与少数民族之间的贸易越来越频繁。由于两个地区的地理位置以及气候,甚至是人们的生活习俗等的不同,中原文化与少数民族文学之间有着较大的差异,但是,这两种文化又各具特色。人们在进行贸易的过程中,人们渐渐地将少数民族的文学带到了中原地区,然后,人们对于少数民族文学有了一定的了解,进而,将许多少数民族的优秀文学引用到了汉文学中,与此同时,少数名族也大量地学习并且借鉴中原文学。最后,使得两种文学相互交流,相互融合,最终形成了博大精深的中华民族文学。

(二)少数民族文学是辽金时期汉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辽金时期,中原大地与少数民族的交流和贸易远远比其他时期更加的频繁,正是由于这样才使得少数民族的文学大量地涌入到中原地区,然后,中原地区的文学人士渐渐地开始学习并且借鉴少数民族的优秀文学,进而,使得汉文学与少数民族文学得到了很好地融合。例如辽金时期,中原地区的经济发展比较快,人们的生活水平得到了很大程度的提升,于是,大量的少数民族开始涌入中原,到中原地区进行贸易,从而更好地进行谋生。在他们进行经济贸易的过程中,他们将大量的少数民族文学带到了中原地区,并且随着他们贸易范围的不断扩大,它们的文学渐渐地被传播到各个地区。于是,许多中原文学人士开始关注并且学习这一文学,它们渐渐地将少数民族文学的创造方法应用到了他们的创造过程中,这就是许多汉文学具有少数民族文学特点的主要原因之一。

(三)辽金时期汉文学与少数民族文学都是中华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中华民族文化有着五千多年的悠久历史,中华民族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对于我们民族后来的经济以及文学方面的发展都有着非常重要的影响。另外,众所周知的是我国各个地区的地理位置以及生活习惯的不同,使得中华民族文化所包含的文化种类极其丰富多彩,而辽金时期汉文学与少数民族时期的文学都是中华民族文化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它们都是中华民族文化的各种组成部分,并且它们对于中华民族文化更深层次的发展都具有一定的推动作用。辽金时期的文学与少数民族文学相辅相成,从而不断的丰富了彼此的文学内容,同时,这两种文学对于其他类型文学的形成也具有一定的促进作用,在其他文学中,我们经常可以看到辽金汉文学与少数民族文学的身影。

四、小结

总而言之,我国的传统文化源远流长,这些文化不仅仅对我国现有文化的形成以及丰富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同时,我国许多优秀的文化已经被传播到世界各地,并且许多国家都已经开始学习我国的优秀文化,通过不断地学习和借鉴我国的优秀文化来不断丰富他们国家的文化。另外,辽金时期汉文学与少数民族文学之间更是具有非常紧密的联系,这两种文化相辅相成,通过不断地学习并且引进彼此文化的精华来丰富自己的文化,从而使得我国的文化可以更加的博大精深,源远流长。随着交通运输工具的不断便利,我国许多地区开始渐渐地与少数民族进行交流和贸易,在将我们的文化传播到少数民族地区的同时,我们也将少数民族的优秀文化带到了中原地区,尤其是辽金时期,这种现象更加的频繁。

参考文献

[1] 少数民族文学,思想与学术史交叉点的反思与建构――论刘大生《现代中国中少数民族文学》[J].贵州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4(1).

第3篇

一、民族声乐的内涵

我国是一个历史悠久的国家,其艺术文化的发展一直处在较为优秀的程度之上,其中音乐是我国艺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尤其是民族声乐承载了中国的传统文化内涵。一方面民族音乐之中包含了我国传统的戏剧、曲艺等艺术形式和演唱方式;另一方面民族音乐融合了西方国家的声乐唱法,其唱腔唱法能够与世界联结,既有我国的民族特色,又包容其他国家的艺术特点。民族声乐能够追随时代的步伐不断的创新和突破,与时代和潮流接轨,从而让更多的人接纳和喜爱民族声乐。

二、我国民族审美取向中所存在的问题

虽然我国人民传承了中国的传统文化和文化的精神内涵,但是在审美取向方面,受到不同原因的影响,其还存在着一些问题。

(一)外来文化对民族审美的冲击

民族声乐自身所存在的最大特点和优势就是其包含了我国各个民族的特色和文化内涵。然而随着时代的不断进步,各个地区人民的交流越来越频繁紧密,中国与其它国家的交流也更加亲密。这就导致了外来的文化对民族的审美取向产生了一定的影响。例如,现代的一些年轻人大部分喜欢听流行音乐,对民族音乐没有了解,甚至完全不知晓民族音乐的内容。除此之外,时代的进步解放了人们的思想束缚,也因此减少了各类宗教活动和传统的民俗活动的举行,致使民族声乐受到极大的影响。

(二)民族声乐逐渐在人们心中淡化

随着人们思想观念的改变,以及外来文化对民族文化的影响,民族声乐的演唱者逐渐缺少了对民族声乐的明确认识。目前较为普遍的情况是:大部分民族声乐的演唱者随波逐流,根据大众的喜好来选择演唱方式,缺少了对艺术个性和内涵的追求。还有一部分人极端的舍弃了传统的民族声乐的内容,认为其已经跟不上时代的步伐、落后于时代,从而导致民族声乐缺少了原有的民族特色和韵味。

三、我国民族声乐的审美取向

伴随着历史的发展和前进,我国人民对民族声乐的认识也不断的在改变,不管是社会背景的变迁还是外来文化的影响,都导致民族声乐审美取向的改变。然而,在这个改变的过程中,我国逐渐形成了一个较为核心的民族审美取向,其富有中国特色,是中国历史发展变迁后留下的珍贵的文化遗产。

(一)中国民族声乐的审美特征

中国民族音乐的审美特征大约分为五个方面:语言的审美特征、内涵的审美特征、对“字正腔圆”的要求、音色的审美特征、韵味的审美特征。语言的审美特征主要重视的是歌词要富有诗歌之美,从固有的诗词基础上演化出富有美感韵味的文学语言。其一方面富有高度概括的特点,另一方面对情感的抒发极为重视。此外歌词还需富有节奏韵律,在演唱的时候让人感觉整齐均匀、宛转悠扬;内涵审美的特征主要以“情”作为核心。其要求演唱者在演唱歌曲的时候富有情感,并且将丰富多彩的生活内涵表述在音乐之中,使民族声乐源于生活,但更高于生活,从而充满感染力;我国的传统声乐要求“字正腔圆”,民族声乐也不例外。在演唱过程中,除了要注意情感的表达和歌词的整齐优美之外,还要注意演唱时发音的准确,吐字清晰。这一点与西欧的音乐有极大的区别,然而不管是中国传统戏曲,还是说唱、民歌,其都没有抛弃这一观念。“字正腔圆”可以清晰的将演唱者的意思表达出去,并且给人以为质彬彬之感;在音色方面,由于我国的语言特点,在汉语的发音方面,舌头通常较为靠前靠上。由此使中国民族音乐在音色审美上与其它国家不同,展现了我国特有的审美习惯;在韵味方面,我国各类传统音乐都较为重视演唱的韵味,其不仅能够传达演唱者的感情,还能体现出我国音乐的艺术特色,以“字正腔圆”作为基础核心,韵味要求“字”与“腔”之间有多重处理方式,从而表现出音乐的内容和情感。

(二)中国民族音乐的审美取向

从我国民族音乐的审美特征不难看出我国对民族音乐的审美取向。这是一个从单一走向多元的审美过程,并且在不断的转变之中,其审美取向逐渐走向了世俗化。由于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素质文化也随之发展起来,对艺术文化的追求也就更加严格和多样。但在接受外来文化影响的同时,我们仍要注重保护中国的传统文化,重视传统民族声乐的特色。由于经济社会的诞生,音乐也逐渐变得商业化,为了博得大众的喜爱,创造更多的收入空间,艺术和生活逐渐混为一谈,导致民族声乐的风格越来越生活化。总体来说,这就是民族音乐审美取向的世俗化。

结语

第4篇

关键词:高中音乐鉴赏;多元文化;作用

0 前言

随着教育事业的发展,教育部门对多元文化在教育领域中的运用价值进行了一定的思考,同时也依此从文化的视角对课堂教学进行了思考,并开始将文化融入日常的教学情境中,从而促进教育实践及教育事业的发展。而音乐作为文化传播与发展过程中的产物,开展多元化的音乐教学已成为目前音乐教学中的首要目标。在这种情况下,有效将多元文化运用到高中音乐鉴赏教学中,既可以帮助学生开阔其音乐视野,还能够锻炼学生音乐鉴赏的能力,进而提升学生的音乐素养,使得音乐教学的水平与质量得到提高。

1 高中音乐鉴赏中融入多元文化的必要性

多元文化即各地区及各民族的风土人情,在持续融合与共同发展中所逐步形成的。而在我国的新课程标准中,对高中音乐教学的目标有很具体的说明,高中音乐教学须涵盖所有学生,重视学生的全方位发展,全面培养学生各类型的兴趣及爱好,在音乐鉴赏课堂中对学生开展爱国情怀的教学,通过音乐鉴赏课程帮助学生树立时刻思考多元文化价值的观念,从而使其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及价值观。随着全球化的稳步发展,当前国际上各个国家之间的交流也日益增多,因此,各个国家对本国传统文化的保护也更加重视,其中,音乐就成为保护各国传统文化的重要途径之一。为了更好地加强对我国传统音乐文化的保护,在当前的高中音乐鉴赏教学中,教师可以鼓励学生去欣赏不同区域、不同种类的音乐文化,在交流中逐渐强化对文化的保护意识。此外,在进行音乐鉴赏教学的过程中,教师须充分运用多元化的音乐文化,以此促进学生音乐鉴赏能力的提高,并增强其对我国传统音乐文化的热爱。因此,多元文化在高中音乐鉴赏课堂中的渗透,是极其重要的。

2 高中音乐鉴赏中融入多元文化的有效措施

2.1 突出多元文化在高中音乐鉴赏中的运用

重视多元文化才可以确保文化的多样性,多元文化的特点使得音乐的内容丰富多彩、各具特色。在高中音乐鉴赏课堂中,学生在学习音乐的同时,还要了解各个地区的传统特色、风土人情及风俗习惯等。在掌握了这些知识的情况下,进行音乐鉴赏教学就可以促进学生音乐素养的培养,还可以使其体会、认知到音乐中所表达的情感。

比如,教师在开展《小白菜》这首歌曲的教学时,可以让学生先了解河北地区的传统文化,再结合歌曲背后的故事,就可以让学生根据多元文化更好地学习音乐,同时体会到多元文化的重要性,这样不仅可以轻松激发学生的探索欲,使学生产生更加浓厚的学习兴趣,还可以促进学生想象力、创造力及洞察力的提升。因此,在高中音乐鉴赏教学中,教师需要以审美和文化作为教学原则,将音乐作品中的艺术美和文化美充分体现出来,让学生在良好的课堂氛围中运用多元文化学习鉴赏音乐。

2.2 提升学生运用多元文化鉴赏音乐的能力

音乐鉴赏教学与音乐欣赏教学存在一定的差异,学生在鉴赏音乐作品时对多元文化特点及价值的肯定,可以使其体会到音乐精神,同时促进教师音乐鉴赏教学的顺利开展。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利用多媒体设备,改变传统、枯燥的教学模式,让课堂变得更生动,先欣赏音乐,再鉴赏音乐,通过丰富精彩的多媒体课件,向学生直观地展示出音乐的魅力,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其在情感上与音乐产生共鸣。教师在对不同的音乐作品进行教学时,要分析这些音乐作品的结构、风格、曲调及音乐背景,使学生从中体会到与多元文化相融合的音乐内涵,并感受到不同音乐作品表达的情感及特点。

比如,在学生欣赏西北歌曲《上去高山望平川》时,教师应带领学生根据西北地区的地域特点及该地区少数民族的风俗及性格,对西北歌曲的特点进行分析,这样就可以使学生从歌曲中体会到高亢豪放的气势、高原壮丽的景观及西北地区人民直爽的性格。只有学生真正学会自主思考,才能更好地锻炼学生运用多元文化鉴赏音乐的能力,也才能使其真正意识到保护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性。同时,学生在进行音乐鉴赏学习的过程中,还可以充分加强其团队协作的意识,更好的帮助教师提升高中音乐的教学水平与质量。

2.3 充分理解多元文化在高中音乐鉴赏课堂中所起的作用

近几年,多元文化在各个领域中的渗透逐渐增多,这也给高中音乐鉴赏课堂教学工作的开展带来了一定的影响。在高中音乐教学中运用多元文化,在教育领域一直存在着一定的争议,其中有些教育工作者认为,将多元文化融入高中音乐教学中,不仅可以为教学注入新的活力,还能够丰富高中学生的音乐课堂,使学生了解并学习到更多、更全面的音乐知识;而其他教育工作者则认为,过度运用多元文化可能会造成传统音乐的消失,使我国传统音乐的知识及内容在高中音乐课堂教学中失去地位。要想结束争议,使这些持反对意见的教育工作者更加接受在高中音乐教学中运用多元文化,这就要求高中音乐教师在实际开展教学的过程中,充分理解多元文化在高中音乐鉴赏课堂中所起的作用,认识到多元文化在音乐鉴赏中的渗透,不是为了驱逐我国的传统音乐,而是为了让学生能够将其他文化与我国传统文化进行比较,从而加强对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视程度及保护意识,这样才能真正做到在音乐鉴赏中合理有效地运用多元文化。

3 结语

在高中音乐鉴赏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当充分地将多元文化融入音乐鉴赏当中,进而让学生通过对各个地区的音乐进行学习,增强其对传统音乐文化的重视程度,并形成深刻的保护意识,真正认识到保护我国传统音乐文化的必要性。同时通过学习音乐鉴赏,从根本上促进学生的审美能力及鉴赏能力的提高,对不同地区的文化差异进行理解,发自内心地热爱我国的传统音乐文化。

第5篇

[关键词]文化;传播;传承;影响

谈论文化,就必须了解何谓文化,只有对文化进行一个界定,才能更好的去研究文化。但是,文化一词的范围很广,没有一个统一的概念。人类学家在19世纪末首次提出现代的文化(culture)概念。第一次十分明确和全面的文化定义是爱德华・伯内特・泰勒的定义。泰勒在1871年撰文在其著作《原始文化》一书中,对文化做出了一个界定,“文化,或文明,就其广泛的民族学意义来说,是包括全部的知识、信仰、艺术、道德、法律、风俗以及作为社会成员所掌握和习得的任何其他的才能和习惯的复合体。”也就是说文化是人类发展过程中所形成的一切东西的一个复合体,是一个复杂的,多样的整体。

明白文化的概念之后,再来探讨文化的传播和传承,以及二者之间的关系。文化传播是一种文化扩散的形式,是一个横向发展的文化方式,属于在空间上向其他地区扩散的范围或向其他人扩散的形式。文化传播是文化从一个地区到另外一个地区的传播,或者是一个人和群体向另外一个人和群体传播。而文化传承是一种文化延续,是一个纵向发展的方式,属于时间上的范围。文化传承是从古到今,从前人到后世的传承,随着时间的发展而不断发展演变。文化传播与文化传承彼此影响,在某些地方处于交叉的地位。

在当今中国,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以及社会生活的变迁,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出现了新的特点和挑战。大量的带有民族特色,地域特色等方面的传统文化没有得到很好的传承,甚至有些已经频临消失灭绝的状态。

文化的传承是文化传播的基础,只有传统文化被传承延续下去,才会使某种传统文化的传播有据可依,否则,没有一个基础载体,传播就无法继续。同样,文化只有得到了广泛的传播,才会被人民接受,才会使更多的社会群体关注,从而被传承下去,否则,一种文化只是在内部传播,随着时间的演变,以及其他方面的限制,其最终走向的前途就是消亡。

龙文化是中国传统的一种文化,被传承了千年,至今不衰,究其原因,是因为龙文化得到了广泛的传播。现在中国广大地区都存着“舞龙”这一传统的文化活动。并且在各个地区都呈现出了不同的形式,带有本地区的区域性特征,与当地的一些传统的文化和习俗相结合,成为一种带有区域特色的文化传统,虽然各个地区的“舞龙”文化在龙的制作,材料,组成,舞动方式等方面出现了与本地习俗相结合的新的特征,但是,其根本还是龙文化,这是其内在的精神主脉。是基于一种文化的传承形式的基础之上传播到其他地区,从而形成了丰富的、各具特色的以龙文化为主题的多种龙文化表现形式。

从龙文化的传播和传承来看,龙文化自其诞生之日起,就逐渐的被广大的中国人民所接受,并得到了广泛的传播与传承,成为中华传统文明中的重要传统文化。今日的中国人民常说自己是龙的传人,就是龙文化传播与传承的体现。

中国有很多的传统文化以及优秀的传统手工艺技术,在历史的发展中已经形成了一种各具特色的独特的文化形式,但是由于行业内部的限制,以及传播方式的局限,使得很多的传统技艺后继无人,从而依靠这种技艺为载体的文化也不复存在。所以,从此来看,文化传播是文化传承的一个动力和保障。一种文化只有得到传承才能够被传播下去,同时,只有得到传播,才能随着时间的演变被传承下去。二者之间是相互依存,相互发展的一个关系。

古代行业规则的限制

古人说:“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这是对古代众多行业的一个真实反映。各行各业在其形成发展过程中,都逐步的形成了行业内部的一整套的行业规则,并为全体行业内部从事人员共同遵守的行为准则。某一行业在其日常行为以及技艺的传承方面都有其独特的特点,如“传男不传女、教会徒弟,饿死师傅”等俗语就是这些行业规则的体现。行业规则的形成,对于行业从业人员的日常行为形成了规范,促进了行业的发展。但是,行业规则中关于技艺传播与传承的规则,则限制了某种行业技艺的传播与传承。维吾尔族桑皮纸技艺是南疆维吾尔族的传统手工艺,从出现开始,一直就被广泛使用,直至民国。现在南疆桑皮纸工艺仍在使用制造的人是吐迪・托乎提巴,其祖辈都以制造桑皮纸为生,他有一个儿子和一个女儿,都是农民,跟他学会了造纸,反映了这门技艺的传承特点为家庭内传。

桑皮纸工艺的传承方式说明传统行业规则的影响直至今天,这种方式导致该工艺的传播范围只局限于家庭内部人员,由其子女传承下去。这种工艺的传播范围没有得到扩大,只局限于内部人员之间,只有少数人了解。一旦传承的内部人员由于某种原因没有把工艺传承下去,这种工艺就面临消亡的境地。

文明是人创造的,也是人来传承延续的,其中有主观能动参与,因此,在传播与传承过程中,人是主要的因素。郑培凯在《口传心授与文化传承》一书中说:“文化传承的载体可分为三大类,第一、以文字为载体的文献。第二、以文物古迹为载体的实物遗存。第三、以口传心授为载体的非实物文化艺术传承。[6]因此,传统文化在传承过程中,运用传播的方式,以文字、文物古迹、口传心授进行传播,达到传统文化或传统技艺的扩散,为社会群体关注、重视,进而促进文化的传承。

传播具有使社会各部分为适应环境而建立相互联系,使社会遗产代代相传的功能,所以利用传播的功能做好传统文化这一社会遗产传承下去。在现代社会,传播的方式是多种多样的,传播的手段工具不断创新变化,因此,利用传播去达到传统文化的扩散,使文化传播在传承的基础之上得到更好的发展,并最终影响文化的传承。

第6篇

关键词:教育;青少年;中国传统戏曲

1 前言

让戏剧进入校园,让学生们在学习中了解戏剧的思想是卢梭提出来的,“在实践中学习”和“在戏剧实践中学习”是卢梭的教育理念。戏剧教育在100年前就已经在欧美国家发展,而在我国的发展才刚刚开始不久。正是在经济全球化大趋势的引领下,各国的交流变得越来越多,戏剧进校园在我国开始慢慢盛行。2016年教育部提出,必须加强中国传统戏曲文化的弘扬,推进高雅艺术进校园,让学生对传统戏曲文化增强了解,感受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让传承中国传统文化与学校教育建立密切联系,普及戏曲教育。就目前来看,多元化的社会中各种新兴事物也随之产生,传统文化被人们逐渐抛之脑后,一些传统艺术也逐渐消失在了人们的视野中,为了使我们的传统文化得以传承、振新传统艺术,必须加强传统文化的普及,这就需要从青少年着手,进行传统艺术的教育。

2 戏曲教育实例

2.1设立戏曲课程

我校进行戏剧教育,那么首先就要从课程着手,因此北京某一所中学专门招聘专业的戏剧老师,由戏剧老师引导学生进行戏剧的了解与学习,同时也带领一些热爱戏剧的学生进行表演。二年级开始面向全校学生设立京剧课程,对学生进行京剧知识的普及。通过普及知识,因而让学生从小就对戏曲有一定的了解,不会对传统戏剧文化遗忘,从小就对传统戏剧产生深厚的感情。

2.2建立戏剧社团

为了丰富学生的校园生活,让学生不仅可以从课堂上学习戏曲知识,也可以在课余时间学习与了解。我校成立了戏曲社团,其中分为了7种行当,学生可以根自己的喜好加入社团,社团中每个学生都是主体,大家互相交流自己对于戏曲的认识与学习戏曲中的难题,共同探讨如何更好地学好戏曲,可以进行自我才艺的展示。这样有利于增强学生对于戏曲知识的了解,增强自信心,也可以让自己真正参与到戏曲中去,更加容易接受戏曲,对传统戏曲的传承有极大的帮助。

2.3加强学校交流

每个学校都有自己独特的戏曲教育模式,学校之间应该互相的交流,才能更好的让戏曲进入校园。北京东城区的4所小学与中央戏剧学院进行合作,对小学的老师进行专业知识的培训,只有老师的专业素质提高,才能更好的指导学生。同时也让小学生进入高校专业戏曲训练基地进行参观,让小学生更近距离的接触优秀的戏剧人才,提高他们对于戏曲的崇拜与热爱程度,从而树立目标,更易于他们学习戏曲。

3 戏曲教育规划

3.1大力宣传戏曲教育

戏曲进入我校,教育部门应该做好宣传与号召,各个地区都应该积极的响应号召,不能让戏曲教育只停留在一二线城市。因为各个地区的师资力量不一样,基础设施不一样,所以应该对于基础较为薄弱的学校进行财政上的支持和扶持。我校在发展戏曲教育的过程中,我校在发展戏曲教育的过程中得到当地部门的大力支持,因地制宜,因材施教,提供了一些学习戏曲中的基础设施,也对老师进行了专业的培训,因而能够使学生更好的了解与学习传统的中国戏曲,使传统文化得到了继承。

3.2课堂戏曲教育

在我校内对学生进行戏曲教育主要还是要靠课堂上的学习,其他的社团活动只是起到一些辅助作用。在课堂上进行戏曲教育不应该仅仅靠老师传授知识,应该以学生为主体。清华附中积极响应教育部的号召,开设了戏曲鉴赏与表演课程,在课堂上首先有老师讲授知识,让学生对于戏曲有了解,其次让学生自己进行表演与创作,形成学生为主体老师为指导的戏曲教学模式。这种方式让学生亲身参与到了戏曲的学习中去,提高了他们的鉴赏能力、表演能力与创造力。可以让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特长,为他们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的平台。

3.3活动性戏曲教育

戏曲教育不能仅仅停留在课堂上,也应增强它的实践性。学生不仅要了解戏曲的知识,同时也应该掌握好一种自己喜欢的戏曲,能够将其展示出来。例如北京某一所中学,会不定期的举行戏曲比赛,让学生以个人或者团体的形式准备戏曲节目,进行表演,挑选出优秀的人才参加全国“戏曲杯”比赛,这样增强了学生学习戏曲的热情。通过表演,可以让学生对于中国传统戏曲有更深刻的理解。只有有了热爱和深刻认识,才能使传统戏曲文化更好的发扬光大。

4 总结

在普及教育阶段渗透传统戏曲文化的进程中,我国依旧需要学习国外的一些方法,更好的完善戏曲进校园体系。对各个学校的戏曲教育进行定期的审查,不能让此行动成为形式主义,防止一些学校出现应付的现象。同时,国家方面,应该组织戏曲方面的专家进行戏曲教材的编制,各个年级的教材各不相同,低年级小学生应为童话系列的书籍等,形成一个完整教材体系。由于我国地区发展不平衡,一些地区由于客观条件的原因无法进行戏曲教育,这就需要国家的支持,财力、物力、和人力的支持,对于贫困地区的戏曲教育有着强大的帮助。对学生进行戏曲教育,不仅是对戏曲的学习,更是对传统文化的认知,戏曲教育有利于让中国的传统文化更好继承和弘扬。

参考文献:

[1]冯波.中国传统戏曲造型元素在动漫造型教学中的应用实训[D].东华大学,2015.

[2]梁国伟,黄阿莎.汇聚“理气合一”修身观念的中国戏曲身体表演及其“交感”传播方式――兼论中国传统文化艺术的当代传播[J].艺术百家,2006(1).

第7篇

引言

建筑是一种文化,也是一种精神,是人类思想的寄托,更是人类进步的载体!它表现在地区的历史,人文的环境之中,这是一个民族一个地区的人们长期生活决定了的历史文化的传统,让我们站在今天回望一下中国古代的建筑文化。

一、儒家宗法观念与古代建筑形式

儒家文化在中国一直占主流地位,它提倡以孔子所强调的“仁”和“礼”来治理社会。但随着历史的发展,为确保社会秩序的稳定,董仲舒在五伦的基础上又详细论证了“三纲”,即“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这样君臣、父子、夫妇不仅是人伦关系,更是主从关系。对君王的无条件效忠成了绝对的伦理要求和道德命令。这样儒家文化其实是慢慢演变成一套具体实在执着于尊卑等级秩序的宗法轨制。随着历史的推进,尤其是作为中国传统文化主流的儒家宗法伦理成为居室建筑的表现主题。宫殿是中国发展最为成熟、成就最高、规模也最大的建筑,是中国建筑的最主要的组成,鲜明地反映了中国传统文化注重巩固人间社会政治秩序,特别是强调统治者权威的特色。宫殿是帝王朝会和居住的地方,除了满足帝王的物质生活需要外,更重要是以巍峨壮丽的气势、宏大的规模和严谨的空间格局,给人以强烈的精神感染,突出帝王的权威。为了表达宫殿的尊崇壮丽,很早以来,中国就发展了群体构图的概念;建筑群向横向生长,占据很大一片面积,通过多样化的院落方式,把群中的各种各构图元素有机组合起来,以单体的烘托对比、远道的流通变化、庭院空间和建筑实体之间虚实互映。室内外空间的交融过渡,来达到量的壮丽和形的丰富,从而渲染出强烈的气氛,跟人以深刻感受。它也同时做为一种文化深入到各个领域之中,影响着古代建筑的发展。

二、天人合一的宇宙观与中国古代建筑

中国传统民居的产生和发展为例,它既反映了人们的生产状况,风俗习惯,民族差异,,同时又沉淀着人们的审美取向和社会意识。尤其是宗法伦理思想和阴阳五行学说对中国传统民居的平面布局、空间构成与场景处理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天人合一的思想逐步渗入人类的思维,从而影响着中国古代建筑的发展。李约瑟曾经说过:“中国建筑总是与自然调和,而不反大自然”。这种看法 准确地道出了“天人合一”这一中国传统建筑文化的审美精神意境。从本质上说,中国传统建筑能形成有别于其它国家民族建筑文化的格局及体系,除受制于地域、 民族、气候、制度及历史等因素外,“天人合一”这个几乎贯穿中国哲学乃至整个中国文化发展之始终的哲学审美观念,则更是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事实表明,遵法自然,追求“天、地、人”三者和谐为一,实际上成了古代中国人营构建筑的一种自觉意识和一种理想境界。但同时,另一种文化在社会的进步中相继产生,便有了道家的自然观。

三、道家自然观与中国古代建筑

自然观是人对生活中的可见的天然世界的认识。自然是自然而然的意思。老子以“道”为最高范畴,认为“道”是宇宙的本原而生成万物,亦是万物存在的根据,同时主张“大地以自然为运,圣人以自然为用,自然者道也”。后来,庄子继承并发展了老子“道法自然”的思想,从自然为宗,强调无为。他认为自然界本身是最美的,即“天地有大美而不言”。。在这种自然观的影响下,我们看到,在处理人与自然关系的营造活动(特别是园林)时,中国古代呈现出与欧洲迥然两样的设计思想。同为人工的经营,欧洲的主要造园要素时作为人的对立面的自然之物,在中国却包容着更多的甚至作为主题与灵魂的建筑物,欧洲园林程度不同地显示了人工管理、统治的特权的痕迹,而在中国,虽然树木也经过剪裁,却因不露痕迹和合于事物原来的特性与规律而被认为时“自然”的,“虽由人作,宛若天开”成了中国古代建筑环境追求的意境。可是,历史总要前进,社会总在发展,于是中庸之道走进了中国古代建筑文化

四、中庸之道与中国古代建筑

中国传统思想中,认为任何事都是不偏不倚,即所谓中庸之道。这种机制使得中国建筑在整体上不曾出现欧洲建筑史上那种跌宕起伏的变化,始终沿着渐变的方向走到了近代。表现在建筑形式上,就是居中的思想,正所谓以中为贵。

西汉的长安城,就体现出了居中的思想,在西汉的皇城 里,重要建筑物,建筑群与都城中轴线的关系。汉长安城的中轴线是西安门至横门,再向南穿过南郊礼制建筑,宗庙与社稷分布其东西。都城中轴线的南段在未央宫 上,未央宫是西汉都城中枢,大朝正殿又是未央宫的主体建筑,大朝正殿即未央宫前殿,位于未央宫中央。都城中轴线南段即未央宫中轴线未央宫作为最重要的宫殿 就在其中轴线上。再如唐长安城,更进一步的体现了居中思想,而由于这种中轴线的设计,也使唐长安城达到了一种新境界。以至于其成为研究中国古代建筑的必要 材料。都城的主干道朱雀大街,是其中轴线,朱雀大街宽150米,是当时长安城最宽道路,它处于都城东西居中位置。而自南向北,依次有都城正门明德门,朱雀 门,承天门中轴线北端正对宫城南北排列的三大殿,太极殿,两仪殿,甘泉殿。它不但突出了大朝正殿,宫城正门,皇城正门,郭城正门的突出地位,围绕中轴线, 宫室,官府,宗庙,社稷,市场,里坊对称分布于中轴线东西。并且其每个里坊设计也体现了居中思想。

中国建筑文化源远流长,有丰富深远的文化哲理,重情知礼,以人为本,创作思维上强调天人合一的整体观。作为中国又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各个地区的地理条件,经济技术和建筑文化有明显的地域的差异。中国的传统文化正是由各个地区,各个民族各具特色的地方建筑文化所组成的。

综上所述,中国古典建筑体系是一套与中国传统文化相谐调的完备统一的体系,古典建筑体系处处体现了传统文化的特征,甚至可以说中国的古典建筑就是中国传统文化的表现。因此可得出结论古代建筑体系与社会文化之间存在密切联系,对于他们之间关系的研究可以挖掘出两者之间更多深层的联系,以求对比当代社会文化状况,对传统建筑遗存进行理解和取舍;更重要的是,他们可以对我们当代的建筑设计以某种启示,启发我们对于发扬传统建筑风格的精髓,指点我们对未来设计方向的探索。

总结

建筑作为一个文化形态,它既是人类文化大体系的一个组成部分,又与社会经济,科学技术,政治思想息息相关,各种观念,无时不在制约着建筑文化的表达和发展。随着信息社会的到来,社会生活的方式,文化观念,美学观念,价值观念都发生很大的变化。在一个强调人与自然生态环境协调,科技与人文同步发展的这一个知识经济时代,建筑文化也呈多元化的方向发展,建筑要有一个整体观和可持续发展观,建筑创作要体现地域性、文化性和时代性却是永远的必然。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