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优发表网

购物车(0)

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期刊投稿 出版社 公文范文 精品范文

乡村规划的类型范文

时间:2023-09-18 17:04:17

序论:在您撰写乡村规划的类型时,参考他人的优秀作品可以开阔视野,小编为您整理的7篇范文,希望这些建议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热情,引导您走向新的创作高度。

乡村规划的类型

第1篇

关键词:乡村旅游规划、开发类型、运营模式

Abstract: the development of rural tourism planning and operation mode of the type sum classification, different types of development and operation mode are introduced, their quality and applicable case analysis for rural tourism planning to provide the reference.

Key words: rural tourism planning, development type, operation mode

中图分类号:F590.65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增长以及个人可支配收入的不断提高,乡村旅游在我国有了较快的发展,并正逐步成为我国农村经济新的增长点。如乡村旅游发展较快的四川省,2011年,全省乡村旅游实现收入626.4亿元,占全省旅游总收入的26.1%。乡村旅游在发达国家的旅游产业中占据极为重要的地位,据2007年世界旅游组织统计,欧洲总收入中乡村旅游约占5%-10%。可以预见,乡村旅游将成为我国经济特别是农村经济的重要增长点。

乡村旅游又称观光农业、休闲乡村旅游或农村旅游,是以农业活动为基础,农业和旅游业相结合的一种新型的交叉型农业,是以乡村独特的景观和农业活动为吸引物,以都市居民为目标市场,以满足旅游者观光、娱乐、求知、体验农事和回归自然为目的的一种旅游方式。[1]

乡村旅游开发类型

乡村旅游的开发类型,按照区位、旅游活动等,可大致分为近郊休闲度假型、民俗文化体验型、特色产业带动型以及生态农业观光型。在编制乡村旅游规划中,应通过认真的调研,系统的分析当地旅游资源的优劣势,选择适合当地情况的开发类型。

1. 近郊休闲度假型

是指地处城镇周边的乡村,利用离城市近、交通便利的条件,以乡村生态景观、乡村文化和农民的生产生活为基础,以家庭为具体接待单位,开展旅游活动的发展模式。如重庆市南岸区石牛片区大力发展农家乐,有农家乐70户,日接待能力达2000人次,成为重庆市市民休闲度假的重要目的地。

2. 民俗文化体验型

是指利用当地民俗村寨文化资源,包括当地居住环境、民俗建筑、民俗歌舞等独特性,以保护为主,因势利导开发旅游,促进乡村发展的模式。这种类型较为适合少数民族或独特族群聚居的地区。如贵州省凯里市三棵树镇南花村以苗乡侗寨及原生态民族文化为载体,开发出民俗型、歌舞型等15个不同类别的农村旅游产品,形成了民俗文化体验型的乡村旅游。

3. 特色产业带动型

是指在村镇的范围内,依托所在地区独特的优势,围绕一个特色产品或产业链,实行专业化生产经营,一村一业发展壮大来带动乡村旅游发展的模式。如成都郫县友爱镇农科村大力发展花卉苗木产业,广东省梅县雁南飞茶田度假村以茶叶种植为特色,都以特色产品带动了农村旅游的发展。

4. 生态农业观光型

是指利用农业生产过程的知识性、趣味性、可参与性,开发规划出观光、休闲、度假等旅游产品,满足游客需求,促进乡村旅游发展的模式。 如上海市金山区漕泾镇水库村以水产养殖、乳鸽养殖、瓜果蔬菜养殖等农业形成保持江南水乡、田园风貌的“现代生态园”,吸引城市居民到此生态观光、休闲度假、农渔居体验。

乡村旅游开发运营模式

由于我国现阶段农村人口受教育程度不高,各地经济发展水平不一。各地根据当地的不同情况,摸索发展出不同的乡村旅游开发运营模式。本文对我国现阶段的乡村旅游开发运营模式进行了归纳,大致可分为分散自主经营模式、村办企业开发模式以及“政府+公司+业户”模式。在编制乡村旅游规划中,除了确定符合当地情况的开发类型,为了达到更好地推动规划的落实,我们往往会对开发运营模式提出建议。下面对前述几种开发运营模式的特点及优劣势进行初步的分析。

1.分散自主经营模式

在自发的基础上,由各个业户为单位,分散地自主经营,项目的所有权、经营权合一。在一个村庄里面,由许多的个体业户各自经营乡村旅游业务,如提供餐饮、住宿或休闲、娱乐服务,业户多了,则由小业户形成大组群从而形成乡村旅游大气候。

优点:由旅游资源的所有者进行直接自主经营,一方面有利于调动他们的经营和管理的积极性;另一方面,可以有效避免与外来开发者的冲突;此外,当地业户对当地民俗、文化了解透彻,对其保护意识比较强,能比较好地体现原汁原味的地方特色。

不足:由于业户自身经营观念、经济实力等限制,无力应对相互之间越来越激烈的竞争,甚至形成恶性压价等恶性循环的局面;业户的后续资金不足。

2.村办企业开发模式

由村委会或者村属企业开发、经营。项目建设所需资金由当地财政拨款,或者申请专项基金,还可以村民集资、入股、甚至实物资产作为筹措资金。典型例子有山东省杨家埠、蒲家庄、南山等著名乡村旅游点。

优点:自主开发”自家产业”,积极性较高;体现自身当地乡风民俗;村民之间“本家人”容易沟通,利益冲突较小。

不足:如果村子不太富裕,实力有限,不能够募集足够的资金,影响到项目规模扩大和水平的提高;管理水平、人员素质方面,隔行如隔山,村领导班子和村民难以管理好、服务好。

3.“政府+公司+业户”模式

是政府引导下的“公司+业户”模式。县、乡各级政府和旅游部门按市场需求和总体规划,确定开发地点、内容和时间,借助市场资金,发动当地村民动手实施开发。

优点:经济实体拥有农民个体不具备的资金、技术、人才、信息、营销、设备等,有利于提高农业生产技术层次、农民技术素质、农村的政治与经济;业户懂得场地的经营和风俗习惯;扩大当地村民就业。

不足:能够与农户合作的公司数量较少。

开发运营模式可以影响到乡村旅游规划项目的成败,其选择受经济发展情况,项目实际投资主体以及政府组织架构等实际情况的影响。规划师应根据项目实际情况,提出切实可行的建议。

结语

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各地农村风俗各异,乡村旅游在我国发展有着良好的基础和广阔的前景。大力发展乡村旅游,是切实提高农民收入是一个行之有效的路径。由2006年国家旅游局将全国旅游主题定为“2006中国乡村游”开始,我国乡村旅游进入了快速发展的阶段。本文通过对国内现阶段乡村旅游规划的研究调研,对乡村旅游规划中的开发类型及运营模式进行了初步的研究,可供乡村旅游规划编制借鉴。

参考文献:

[1] 《乡村旅游问题初探》—生态经济 2006(5)刘敬禹、薛亚娟、易兰兰

作者简介:

陈戈 广州市城市规划勘测设计研究院 城市设计策划所 主任规划师

第2篇

(1.福州外语外贸学院,福建 福州 350202;2.福建师范大学 数学与计算机科学学院)

摘要:本文在半定规划中的Gauss-Newton搜索方向的基础上研究一类特殊的二次半定规划(QSDP)求解问题,基于矩阵论和和凸规划理论中原始-对偶算法的NT搜索方向将此类二次半定规划问题转化为求解线性半定规划的最小二乘问题, 为了验证此理论的可行性本文验证了Gauss-Newton搜索方向在最小二乘问题中的存在性和唯一性.

关键词 :半定规划;二次半定规划(QSDP);最小二乘问题;线性最小二乘问题(LQ);Gauss-Newton方向

中图分类号:O22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260X(2015)05-0001-03

1 引言

近年来,半定规划(SDP)是最优化理论领域发展较完善、应用最广泛的规划.伴随着半定规划的发展,原始对偶内点算法已成为解决此类问题最有效的算法中的一员.20世纪90年代末随着线性半定规划的日趋成熟,人们自然而然地开始考虑更为复杂的半定规划——非线性半定规划,其中最为简单的一种规划就是二次半定规划(QSDP).它在系统论、控制论等诸多领域具有着广泛的应用,而且凭借着矩阵理论和原始对偶算法中NT方向的相关理论可以将二次半定规划转化为线性半定最小二乘问题,使得二次半定规划在证券,金融风险分析,稳健性二次优化等领域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在半定规划的原始对偶内点算法中目前为止已经被验证的应用最为广泛的搜索方向主要有如下四种:①AHO方向[1];②K..S..H方向[2];③H..K..M方向[3];④NT方向[4].其中NT方向和H..K..M方向已被人成功地推广到某类二次半定规划上[6,12].到目前为止NT方向被认为是此四个方向中应用最广泛最有效的的搜索方向.在找寻搜索方向时采用牛顿法,借助对称化将互补松弛条件用来求解KKT系统,搜索方向的合理性虽然得到了保障,但求解的过程不仅增加计算的复杂性而且容易导致KKT系统的不稳定.故而此方法还尚待完善.在文献[5]中SergeKruk等学者提出了用于求解线性SDP的新搜索方向即Gauss-Newton方向.若改用此方向可以避免松弛条件的对称化过程,计算的复杂性就得以降低,系统的稳定性也相应的增强.基于此,,本文选取具有特殊算子的一类QSDP,以NT方向为基础将其推广成二次半定规划中的Gauss-Newton方向,并运用优化中的相关理论证明了Gauss-Newton方向的存在唯一性.

为了便于描述,我们做如下规定:(X,λ,Z)表示搜索方向,λ表示拉格朗日乘子,μ表示为障碍参数,Q(X)=PiXPi为具有半正定性质的自伴随算子.记X·Q(X)=tr(X·Q(X)).

2 QSDP的Gauss-Newton搜索方向的存在唯一性

二次半定规划的一般形式为

min1/2Q(X)+C·X

s.t.Bi·X=ai(i=1,…,k)(1)

X≥0

其中Q是Sn到Sn的具有半正定性质的自伴随线性算子,X≥0规定X为半正定矩阵,Bi是n阶实对称阵(i=1,…,k),且B1,…,Bk是线性无关的,ai为n维列向量.

基于算子的选取不同导致二次半定规划的类型不同.故而,本文选取Q(X)=PiXPi,来探讨此类QSDP问题中的Gauss-Newton方向的存在性及其唯一性.由凸规划中的Wolf对偶理论可得原始规划相应的对偶规划为

再由KKT条件以及类似于文献[6]的处理方法利用松弛条件对上述半定规划(2)进行改写,得到了扰动方程组

上述系统(3)的解被称为中心路径,记为(X(μ),λ(μ),Z(μ)),其中μ为中心路径参数.

若规定原始对偶算法中变量X,Z迭代过程产生的下一步步长分别为X,Z,故此步长变量在理想情形下即为如下系统的解[7]

正是因为系统(4)的非线性,zhang等学者在文献[8]中利用互补松弛条件的对称化这一技巧将此系统转化为线性系统.但这一过程却大大增加了系统计算的复杂性,在1998年Kruk于文献[5]中将此非线性系统问题转化为最小二乘问题来考虑,并在文中严谨地证明了求解此类问题的Gauss-Newton方向的存在性和唯一性.基于上述事实,本文将此方法加以推广用以求解下列最小二乘问题(5),并推导出求解系统(3)相应的Gauss-Newton方向,最后论证该搜索方向的存在性和唯一性.

系统(4)可等价地改写为如下最小二乘问题:

由文献[6]中的NT方向,定义如下矩阵

(V+WX)(V+WZ)=μI(6)

WX=WXT≥0

从而系统(6)可等价转化为

由于问题(7)中含有非线性项WX,WZ,直接求解此最小二乘问题很繁琐.文献[5]已经证明忽略问题中出现的非线性项WX,WZ不会改变该问题本身固有属性,并忽略此项后,因为所取范数的类型决定了该最小二乘问题的最优解,故当所给问题的范数类型确定时问题也随之被唯一确定.这里选取由内积导出的范数.内积做如下定义::

〈A,B〉=tr(V-1AV-1B),?坌A=AT,B=BT.

此内积可被看作是由障碍函数f(V)=-lndet(V)的Hessian矩阵诱导出的局部范数.因为f的Hessian矩阵V的值是一个线性的算子?塄2f(V):HV-1HV-1.所以我们就相应的得到如下最小二乘问题[7]

这里最小二乘问题的范数取F-范数[9].为了方便叙述,

此类最小二乘问题的解被研究者们称为残差,(WX,λi,WZ)也就是Gauss-Newton搜索方向,下面我们来验证Gauss-Newton方向的存在性及其唯一性

定理1 最小二乘问题(9)中Gauss-Newton方向(WX,λi,WZ)是唯一的.

证明 不妨设WX和WZ为变量, 故问题(9)是一个限定在多面集上可行的凸二次优化问题,而且它的最优值的下界为0.针对此类问题的最优值存在性的论证可见文献[10],这里就不在赘述.对于这样的一个问题的最优值的存在性见文献[10]是为大家所熟知的.故,本文只验证此类最小二乘问题解的唯一性.在证明之前先做如下处理:忽略问题(9)中目标函数包含的U,U-1这两项,得到的简化系统我们称其为问题(9)的相似系统,即

如果问题(10)只存在零解,我们便可以推出问题(9)有唯一解.因此下面主要验证问题(10)只存在零解.因为问题(10)

综上所述,WX=WZ=0是问题(10)的唯一解.从而问题(9)的解也是唯一的.即Gauss-Newton方向(WX,λi,WZ)是唯一的.证毕.

3 问题与总结

本文以线性半定规划的Gauss-Newton方向以及二次半定规划(QSDP)的NT搜索方向的理论为基础,将Gauss- Newton方向从LSDP推广到一类特殊的QSDP,并验证了Gauss-Newton方向的存在性及其唯一性.但本文中只给出了与原始问题等价的线性最小二乘问题,在文献[11]中研究者A.Bjorck提出了用矩阵QR分解简化求解此类问题,若可以将其推广并应用到本文所提的优化问题中,便将进一步完善本文所提理论的系统性.

参考文献:

〔1〕F.Alizadeh, J.P.A.Haeberly and M.L.Overton. Primal dual methods for semidefinite programming:convergence rates, stability and numerical results[J]. SIAM J. Optim. , 1998,8(3):746-768.

〔2〕R.D.C. Monteiro. Primal dual path following algorithms for semidefinite programming[J]. SIAM J. Optim. , 1997,7:663-678.

〔3〕M. Kojima, S. Shindoh and S.Hara. Interior point methods for the monotone semidefinite complementarity promble in symmtric matrices[J].SIAM J.Optim. , 1997,7:86-125.

〔4〕M.J.Todd, K.C.Toh and R.H.Tutuncu. On the Nesterov-Todd direction in semidefinite programming[J]. SIAM J. Optim. , 1998, 8(3): 769-796.

〔5〕S.Kruk, M.Muramatsu, F.Rendl et al. The Gauss-Newton direction in semidefinite programming[J]. Optimization Methods and Software, 2001, issue 1:1-28.

〔6〕游扬,张圣贵.一类二次半定规划内点算法的K..S..H搜索方向的存在唯一性[J].福建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2,28(1):16-20.

〔7〕E.de Klerk, J.Peng, C. Roos,T.Terlaky. A scaled Gauss-Newton Primal-Dual Search Direction for Semidefinite Optimization. citeseerx.ist.psu.edu/viewdoc.

〔8〕Y. Zhang. On extending some primal-dual interior point algorithms from linear programming to semidefinite programming. SIAM Journal on Optimization, 1998,8(2):365-386.

〔9〕陈宝林.最优化理论与算法(第2版)[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5.10.

〔10〕Dimitri P.Bertsekas with Angelia Nedic and Asuman E. Ozdaglar. Convex Analysis and Optimization: 凸分析与优化(第二版)[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6.2.

第3篇

【关键词】城乡一体化;乡村规划;策略

一、引言

党的十报告明确指出:在我国未来发展工程中,应坚持走中国社会主义特色新型信息化、城镇化、工业化、农业现代化道路,切实促进信息化、城镇化、工业化、农业现代化的共同发展,并有效推动我国城乡一体化建设与发展用以解决“三农”问题,从而形成“以城带乡”、“以工促农”、“工农互惠”、“城乡一体”新型社会发展体系。为迎合我国政策发展要求,顺应时代变化,我镇在基于城乡一体化发展需求,对乡村规划建设进行了监督与管理,以期促进我镇城乡统筹的优化发展。

二、转变农民观念,促进农民主动参与性

农民作为乡村结构中的主体部分,对乡村规划建设的优化发展具有直接影响作用。因此,要想实现城乡一体化背景下的乡村规划建设,乡村农民群体的理解与积极参与至关重要。对此,相关部门在进行乡村规划建设与监督管理时,首先应从农民角度出发,以改善农民生活质量,优化农村发展为主要目标,并积极提取农民意见,尊重农民意愿,保证乡村规划所指定的规章制度与农民群体观念的有效结合,从而实现乡村规划对农民生产、生活需求的满足。其次,通过利用一定的宣传与教育手段,转变农民陈旧而固守的生产、生活观念,强化农民对乡村规划建设重要性的理解,从而提升农民对政府工作的认同与支持,促进农民对乡村规划建设的主动参与性。例如,政府与相关部门通过绘制乡村规划蓝图、组织农民群众参观具有代表性的新乡村规划建设、建立示范村等形式促进农民观念的转变,激发农民群众自主参与性,营造良好乡村规划建与管理氛围。

三、建立完善的基础管线设施

乡村规划管线基础设施(包括水、电、通信网络等)是新农村建设的基础内容也是关键内容,对乡村地区经济、社会与文化发展具有直接影响作用。因此,乡村规划建设与监管部门应加强自身对乡村管线基础设施建设的重视,并根据乡村实际情况,制定合理规划方案。例如,对于水网建设,应保障闸阀设置的合理性,需保证总闸阀数量,用以保证每户给水的优化性;对于电网建设,应注重配电设备的选用是否满足用户实际需求,并对电力传输半径进行科学规划,提升乡村供电服务质量;对于排污系统的建设,应结合乡村地理、气候、水文等条件,科学设置污水处理系统,避免二次污染现象的产生。

四、建立健全的乡村服务体系

社会服务体系是乡村规划中不可或缺的存在,是保证乡村物质基础稳定,解决农民日常生活问题的重要保障。因此,政府以及相关部分在进行乡村规划与监管时,应根据乡村实际发展情况以及农民生活、生产需求构建健全的乡村服务体系。例如,在对乡村住宅区的结构、布局进行规划建设时,应根据乡村住宅区的建设规模与地理位置,合理选择垃圾存放、处理地点,组建专职垃圾清理队伍,用以避免公众场所交叉污染,保证农民居住环境的健康与优化;在对乡村商业服务设施进行建设时,应根据乡村人员流动情况选择建设位置与服务类型,应以保证服务的便利性;对于乡村畜牧养殖的规划建设,需禁止农户进行自由放养,可实行集约化管理,并保证畜牧养殖的清洁与卫生,从而提升乡村规划建设质量,为农户打造良好的生活环境。

五、注重乡村生态与人文建设,保留乡村特色

乡村规划,是在城乡一体化建设背景下,促进城乡统筹发展,贯彻落实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科学发展观与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重要举措,是乡村社会、文化、经济、科技定发展的重要改革举措。因此,政府以及有关部门在进行乡村规划建设与监管时,应注重“因地制宜”、“以人文本”的建设理念,结合当地农村生活、生产方式、人文精神、民俗风情以及历史人文环境,将乡村规划建设进行有效渗透与融合,用以建立具有地域特色、乡村特色的现代化新型农村。与此同时,在乡村规划建设与监管过程中,也应遵循“生态文明”建设需求,根据乡村地理环境、自然资源情况进行合理与科学规划,在实现乡村规划建设的同时,保证乡村原有的自然环境(包括河流、林木、山坡、绿地等)以及自然资源的优化发展,实现乡村现代化建筑与自然之间的和谐发展。

六、结论

总而言之,城乡一体化背景下的乡村规划建设与发展,对促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发展、提升乡村生态文化建设、缩短城乡发展差距、改善城乡发展矛盾具有重要影响作用。因此,政府以及有关部门应加大自身对乡村规划发展与建设的重视程度,并采用有效措施提升乡村规划建设的优化发展,实现乡村规划乡村规划的有效监督原管理,为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奠定基础。

参考文献:

[1]赵宜胜.一个中国基层乡村的死与生――城乡一体化的村庄规划方法论[J].小城镇建设,2014,12:30-33.

第4篇

关键词:美丽中国;美丽乡村;规划

中图分类号: TU984 文献标识码: A

引言

建设美丽中国,重点难点在乡村。“美丽乡村”创建是升级版的新农村建设,它既秉承和发展新农村建设“生产发展、生活宽裕、村容整洁、乡风文明、管理民主”的宗旨思路,又丰富和充实其内涵实质。“美丽乡村”之美既体现在自然层面,也体现在社会层面。作为落实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举措和在农村地区建设美丽中国的具体行动,没有“美丽乡村”就没有“美丽中国”。

一、美丽乡村规划

(一)美丽乡村的规划现状

据国家统计局统计,中国农村人口占全国总人口数56%。也就是超过半数的人口还是在农村里,要实现城乡统筹一体化,首先一定要解决好农村突出的问题。目前,在一些经济较落后的省份,城乡二元分化现象严重,农村环境大多数是脏、乱、差,相应的配套设施严重缺乏,生活还处于较低水平。由于缺乏好的政策引导、资金支持和合理的规划,造成土地资源浪费严重,农村社会问题层出不穷。鉴于此,全国上下已经在紧锣密鼓的开展美丽乡村规划建设的示范工作。

(二)明确规划重点

根据国家、省、市级建设美丽乡村规划相关文件精神,应充分调研了解村庄的实际情况,规划重点要在做好美丽乡村建设规划的基础上,突出规划的可操作性和时效性,并通过制定具体的行动计划和项目库,力求在较短的时间内能有效指导解决创建美丽乡村中存在的主要问题。要把村庄打造成为产业更特色、保障更有力、环境更宜居、文化更繁荣、社会更和谐的美丽乡村。

(三)做好类型选定

美丽乡村规划必须把握住村庄的实际情况,结合相关扶持政策,深度挖掘村庄的潜力,进行SWOT分析,尊重村庄历史特色和村民意愿。以落实具体行动为前提,在努力做到“一村一品”的同时,还要做好美丽乡村类型的选定。乡村类型有多种形式,如人文历史型、殷实宜居型、自然生态型、民居风貌型、休闲旅游型、工农结合型、农田水利型等。每个村庄可根据自身的特色选定合适的乡村类型。

二、枫石村发展条件

(一)江山美丽乡村建设背景

江山自然景观独特,文化底蕴深厚,是中国优秀旅游城市、浙江省旅游经济强市,并拥有江浙沪唯一世界自然遗产江郎山。从2009年开始,江山抓点连线、以点带面,在农村大力推进产业增收提升、环境整治提升、公共服务提升、农民素质提升和基层基础提升等五大提升工程,全面开展“农业产业提升创富裕乡村、农村环境提升创美丽乡村、公共服务提升创满意乡村、精神文明提升创文明乡村、基层基础提升创和谐乡村”等“五村联创”活动,力争到2020年,把大多数行政村建设成“富裕、满意、文明、美丽、和谐”的“中国幸福乡村”,成为全国美丽乡村建设的样板,打造新的国家级区域品牌。

(二)枫石村概要

江山市枫石村位于峡口镇东南面,离江山市区35公里,北距峡口政府2.5公里,东与大峦口村相连,南与三卿口村相连,交通十分便利。枫石村山水环抱,自然环境优美。全村有14个自然,594户,1882人。2007年以来先后被授予浙江省全面建设小康示范村、衢州市村级财务管理石畈村、衢州市四星级民主法治示范村、衢州市五星争先先进村等荣誉称号。枫石村拥有全国闻名的制瓷文化以及省级现代农业示范园,优良的自然、人文资源为枫石奠定了较好的发展基础。

(三)“瓷”文化价值显著

枫石村位于古时仙霞古道――“海上丝绸之路”一条重要的陆上运输线上,自身文化优势显著。著名的三卿口制瓷作坊就位于枫石下辖碗厂自然村内,其于1979年引起文物考古界的注意,并于2006年被列为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是中国最完整的宋瓷作坊,也是现存最古老的窑址,也是中国早期青花瓷的发祥地之一。其工艺流程与宋应星《天工开物》所记方法吻合度极高,其保留有完整的生产设施、工场布局、技术工艺及生产组织方式,是中国传统家庭式手工作坊的“活化石”,对研究中国陶瓷史有重要价值。

(四)现代农业示范园

枫石村流转土地800多亩,建立了江山市首个现代农业示范园,被列为省级现代农业示范园区,同时也是江山市唯一一个台湾农民创业园。园区内共有5个公司、合作社――江山双得利果蔬专业合作社、江山绿能农业科技有限公司、江山珍源食用菌专业合作社、江山贺康果蔬专业合作社、江山绿园花木有限公司。园区内有葡萄、草莓、桃等果树园区200多亩、花卉苗木园区400多亩、蔬菜园区200多亩。一个环境优美、经济发展、乡风文明、服务配套的农村新社区已初步建成。在台湾创业园优势发展的大背景下,搭建了一个引进台湾先进农业技术、管理方式、资金和人才的平台。有利于加强台海关系、促进两岸人群商业互动,对于江山、浙江、乃至全国都起到一定示范作用。

三、生态型美丽乡村规划特征

生态型美丽乡村是一个综合、全面的现代化建设模式,不仅要突显出乡村的“美丽”,还要本着生态循环、可持续发展理念创建新型农村,以有效提高农村居民生活质量、优化生存环境。

(一)尊重自然

山、水、田、宅一体化是生态型美丽乡村应具备的主要特征,农村生态环境所体现出来的秀丽风光不仅要通过规划设计来呈现,还应在尊重自然发展规律的基础上,将建设结构融合在乡村地理环境中,在乡水风格的影响下,突出自然的主导作用。

(二)环境优美

美丽乡村除强化自然生态的重要性之外,还需注重乡村卫生管理和监督,在公共场所、街道周围都应设置警示性标语,让居民能够时刻保护乡村环境,有利于长效保洁机制的建立。与城市相同,美丽乡村对生活垃圾的处理也逐渐变得科学化,分类收集、分类处理的垃圾处理方式为美丽乡村提供了良好的建设管理空间。

(三)合理规划

农村建筑的质量、结构布局可以影响整个美丽乡村的空间造型和生态结构,所以在农村特定地理风貌环境的影响下,乡村外貌形象必须与景观相适应,在契合现实发展目标的基础上,增加土地的流转、土地整合项目的合理性和科学性。同时,乡村文化也一样,传统建筑、传统文化、先进思想都需要在美丽村庄乡村建设上有所体现。综上分析可知,合理规划是生态美丽乡村建设中的重点发展项目,是集约化乡村经济发展的必要前提。

四、美丽乡村规划建设探讨

(一)鼓励、引导富余资金流向乡村

其具体措施是允许具有富余资金的城市居民和企业到农村去租用土地,主要是租用非基本农田和非林地的荒山和废弃土地,并允许在其租借的土地上修建具有能满足其居住和经营需要的建构筑物,其租用的期限根据其要求最长可达70年,租用的土地上修建的建构筑物在合理范围内归其所有。这样就会打消这部分群体向农村投资的顾虑,他们就会用心建设自己在租用地范围内的家园。这样不但带来了建设美丽乡村的大量资金, 而且也带来了良好的生活方式和生活习惯,从而带动农村地区居民思维方式的改变。他们来农村地区投资的目的就是为了追求良好的生活环境和生活品质,他们必定要统一规划设计、保护发掘历史、建设漂亮的建筑、栽种果园,绿化荒山、完善道路、水电、通讯、环卫等公共基础设施。这些设施必定在区域范围内使广大农村地区的居民得到共享,这样不但完善了农村地区的公共基础配套,美化了乡村,而且为农村地区带来了大量的就业机会。这样的改变不但使农村地区良性发展,保护传统,还可以给农村地区居民以示范带头作用,让他们都能学到新的技能知识和新的思维方式。投资主体会把在城市里积累的人脉和知识、思想观念和思维方式 投放到农村地区,潜移默化地感化农村地区居民。

(二)进一步完善农村污染防治规划

建立健全统筹城乡环境保护的政策体系,研究制定生态环境保护责任追究制度和环境损害赔偿制度,为加强农村环境监管提供制度保障,逐步实现城乡均等化环境管理。强化责任落实和考核机制,把资源消耗、环境损害、生态效益纳入经济社会发展评价体系,建立体现农村环境保护要求的评估标准、目标体系、考核办法、奖惩机制。积极争取各项涉农资金支持,有效整合全市各项涉农资金,同时充分发挥市场机制作用,广泛吸纳社会资本、民间资本、外商投资用于枫石村环境保护工作。将枫石村环境基础设施建设和运行管理以及基层环保能力建设资金纳入财政预算。

结束语

总而言之,乡村的美化过程不仅体现在现代化建设上,也不仅表现在经济增长上。乡村是目前我国生态环境非常好的地区,在地域经济上虽然存在薄弱环节,但是其发展的意义和公益能力却非常重大。因此,要创建生态型美丽乡村不仅要注重考虑提升农村居民的生活水平,还需在整顿农村经济建设空间结构、环境上多下功夫。政府必须正确把握角色,在乡村建设中与农村居民做好沟通,让农村居民可以加入到建设“美丽中国”的队伍中来。

参考文献

[1]吴理财,吴孔凡.美丽乡村建设四种模式及比较――基于安吉、永嘉、高淳、江宁四地的调查[J].华中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01:15-22.

[2]王卫星.美丽乡村建设:现状与对策[J].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4,01:1-6.

第5篇

关键词:乡村规划;建设;问题

农村建设现状与我国经济的发展息息相关。为了提升我国的经济发展水平,需要加强对乡村的规划和建设,为农民营造出更加舒适、温馨的生活环境,使得他们更好地发挥自身的生产功能,为我国的经济增长做出更大的贡献。根据我国近几年的乡村规划建设经验可知,乡村规划建设工作应该对社会服务系统、人文环境等因素的变更加以重视。

1安防系统构建问题

安全是乡村规划建设工作的根本。在实际的建设工作中,安防系统的构建需要利用以下几种措施来实现:第一,标识设置措施。为了满足村民对居住空间的归属心理需求,可以在规划区、村小组的显眼位置增设标识。第二,民宅高度及空间的合理规划措施。在民宅规划建设工作中,既要满足村民的安全需求,也要满足其与其他村民的沟通交流需求、对陌生人的监控需求。因此,应该根据既有民宅高度合理计算出符合上述要求的高度。第三,安放装置应用措施。为了保证乡村的安全,可以将安保系统引入村民家中。例如,可以将安保系统设置于村委会中,并按照一定的距离在适当位置设置报警点。当民众遇到危险时,可以就近选择报警点,触动安保系统,向村委会发出警报,进而起到提升村落安全水平的作用。

2生态环境与人文环境保护问题

2.1生态环境保护问题

结合我国以往的经济发展经验可知,粗放型管理模式虽然能够为人们带来较多的经济效益。但其对自然环境、生态系统产生的破坏也造成了极大的损失。因此,在乡村规划建设中,应该尽量减少民宅重修、路线规划等工作对自然环境的影响。设计师在设计乡村规划建设方案的过程中,应该将生态环境为基本参照依据,使得乡村规划与自然环境成分融为一体,为村民营造出更加自然、绿色的生活空间。

2.2人文环境保护问题

在以往的发展过程中,乡村已经形成了相应的人文环境。对于村民而言,他们已经对原本的人文环境形成了较大的依赖。因此,乡村规划建设工作应该注重对人文环境的保护。以减少变更为原则,将乡村规划与周围环境容为一体。这种处理方式的优势在于:村落原本的人文环境可以增强自身的特征。如果该村落将大力发展旅游产业,淳朴的人文环境可以作为一个宣传要点。

3功能分区与线路规划问题

3.1功能分区问题

与城市规划工作不同,乡村的农业属性决定着其功能分区较为复杂。为了满足村民的实际需求,可以根据不同的功能类型,将村落划分为私人空间、农用空间、生活空间、半私人空间等多种。以生活空间为例,设计师应该合理利用村落已有的资源,在生活空间中规划出乡村公园、河流区域等公共性质的空间范畴。这种规划建设方式的应用能够为村民带来更加舒适的居住体验。

3.2线路规划问题

乡村规划建设中需要重视的线路规划问题主要包含以下几种:第一,供电线路。供电线路的规划应该以满足村民的实际用电需求为目标。为了避免村民用电需求的增长引发供应不及时问题,在选用配电设备的过程中,应该在整个村落电能需求结果的基础上,留出一定的多余参数。第二,给水线路。为了保障水资源的正常应用,乡村规划建设工作应该分别以乡村、住户等多级结构为单位,为其配置主闸阀和分支闸阀,满足村民的实际用水需求。

4服务环境营造问题

乡村规划建设工作应该以为村民提供更加完善的服务为基本目标。在营造村落服务环境的过程中,可行的措施主要包含以下几种:第一,垃圾清理规划措施。为了避免堆积的垃圾影响村容村貌,可以按照村落的规模,以一定数量的住户为单位,在村落中设置数量适宜的垃圾暂时存放点。规定每晚5点由专人负责清理垃圾,以此提升村落环境的清洁度。第二,车辆存放规划措施。为了改善村落的整体环境,可以分别根据民宅的特点应用不同的存放方式。如果民宅中本身设有地下室,则可以将自行车、汽车等车辆存放于地下空间中;如果村民的住房为半架空结构,则可以规定将车辆存放于架空区域。这种便捷的处理方式不仅满足了村民的实际使用习惯,还能够起到优化乡村环境空间的作用。除此之外,乡村中其他服务系统的设置同样应该遵循人性化原则,使得乡村规划建设能够有效改善村民的生活质量。

5结论

结合我国以往的乡村规划建设经验可知,服务环境系统、线路规划、功能分区以及安防系统等部分很容易出现问题。为了给民众营造更加舒适的生活空间,在实际的乡村规划建设工作中,设计师及规划人员应该遵循人性化原则,从村民的实际需求出发,在优化村落风貌的同时,为村民带来更加便捷、温馨的居住体验。乡村规划建设的开展应该与城市规划统一起来,使得各个地区融为一体,为我国经济的发展提供良好的地理环境优势。

作者:卢希峰 单位:山东省莱州市郭家店镇人民政府乡村规划建设监督管理办公室

【参考文献】

[1]王彩萍.浅谈乡村规划建设中应注意的问题[J].中国新技术新产品,2012(19):58.

[2]姬文军.浅谈生态移民村庄规划建设中应注意的问题[J].中国新技术新产品,2011(07):194.

第6篇

关键词:城乡规划;地方高校;学科发展;特色办学;安徽建筑大学

中图分类号:G6420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52909(2016)030011041952年全国高校院系调整时,同济大学创办了我国第一个城市规划本科专业[1]。到2015年5月,我国设有城市(乡)规划本科专业的学校有207所,其中通过评估的高校有42所①。可以看出,我国城乡规划专业发展迅速,但水平差异较大,大城市、办学历史悠久的高校发展良好,地方性、新办专业的高校发展存在一定的问题[2]。为此,2013年高等学校城市规划学科专业指导委员会颁布了《高等学校城乡规划本科指导性专业规范》,对城乡规划专业培养目标、课程安排、师资队伍和硬件条件等进行了要求,提出地方院校可根据本校专业特色和定位增加有关教学内容,制定专业培养方案[3]。近年来,新型城镇化发展战略提出了优化城镇化布局和形态,提高城市可持续发展能力,推动城乡发展一体化等要求。综上所述,地方高校城乡规划专业如何凝练特色,将是地方高校城乡规划专业办学成败的关键所在。

一、 城乡规划专业面临的新形势

(一)地方高校办学竞争日益激烈

随着我国城镇化快速发展,开办城乡规划专业的高校越来越多。以安徽省为例,目前有8所高校开办城乡规划专业,除合肥工业大学属于部属院校,其他7所高校均为省属地方高校(表1)。从办学时间看,除了安徽建筑大学城乡规划专业开办时间较早外,其他高校城乡规划或相关专业开办时间均小于15年。从办学背景看,5所高校是依托建筑学的工学专业,1所高校是依托地理学的工学专业,2所高校是依托农林学的工学专业。从招生数量看,年招生数量普遍在50~70人。这些高校的城乡规划专业大部分依托原有相近专业开设,不同背景的城乡规划专业教育竞争日趋激烈,如何建立自身特色,已成为地方高校城乡规划专业发展的当务之急。表1安徽省高校城乡规划及相关专业简表高校名称专业名称开办时间学制专业类型招生数量/年是否通过评估安徽建筑大学城乡规划19835工学60是合肥工业大学城乡规划20005工学50否安徽农业大学城乡规划20025工学60否安徽科技学院城乡规划20085工学70否黄山学院城乡规划20114工学70否安徽师范大学城乡规划20124工学30否安徽建筑大学城市建设学院城乡规划20075工学60否安徽农业大学经济技术学院城乡规划20045工学100否高等建筑教育2016年第25卷第3期

顾康康,等新形势下地方高校城乡规划专业特色办学路径探索――以安徽建筑大学为例

(二)大学生就业形势不容乐观

近年来,国家新型城镇化发展快速,城乡规划行业市场需求火热,毕业生就业面不断拓宽。但是随着地方高校城乡规划专业毕业生数量快速增长,部分城乡规划设计企业需求日趋饱和,城乡规划专业毕业生就业也面临了许多的困难。由图1可以看出数据由安徽建筑大学就业办公室统计。,2011―2015年,安徽建筑大学城乡规划专业本科生就业率整体高于90%,但2015年降到70%。究其原因,一方面大城市就业市场日趋饱和,另一方面毕业生就业面较窄,中小城市及乡镇选择较少。从就业方向来看(图2),35%的毕业生进入设计公司,25%的毕业生读研,这2个方向的毕业生占总数的60%。进入建设单位、考取公务员以及出国的毕业生分别占21%、7%和9%。就业方向以大中型规划设计企业为主导,就业区域以省内大城市和省外大中城市为主,就业选择仍相对单一,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就业率的提升。

二、 国内地方高校特色办学案例探讨

(一)北京建筑大学

北京建筑大学是北京市属高等学校中唯一一所土建类高等学校。其城乡规划专业在办学过程中一向注重实践,实践教学共计6分(课内实验120学时,折合实践教学7.5学分),占总学分33.5%,加之所在地域为经济发达地区,其将专业实践与城市发展互动,形成了共赢局面。该校的课程设置以设计课为核心,从本科低年级到毕业设计各个环节以学生创造力培养为侧重点,围绕城乡规划学一级学科下的六个研究方向,在学校的大平台课程基础上,设置学科基础课、专业核心设计课、专业核心理论课,同时辅以宽基础、宽知识面的基础课与选修课程,构成完整的专业课程体系。专业实践性强,学生除理论与设计类课程学习外,还应参加多项专业实践环节。围绕“立足首都,面向全国,依托建筑行业,服务城乡建设”的办学定位,培养适应行业需求的城乡规划专业本科毕业生。毕业生就业范围广、就业率高。良好的就业前景带来了良好的声誉,良好的声誉又吸引了良好的生源,形成了专业发展的良性循环。

(二) 山东建筑大学

山东建筑大学城乡规划专业办学历史长,是改革开放后国内第三所开办城乡规划专业本科教育的学校。学科基于地方院校的特点,立足地域城乡发展,在山东半岛城镇群可持续发展研究、山东省土地集约利用研究、半岛蓝色经济区村庄建设研究、浅水层城市有轨交通研究、城市洪水防治研究等方面具有一定的特色。其城乡规划专业的核心特色是土地使用,在城市建设用地集约利用控制标准和评价体系、城市核心功能要素配置和布局、城市建设用地变化测度和分析等方面形成了鲜明的特色。山东省区域类型多样,城市发展各异,为学科的研究提供了更丰富的空间与样本。山东建筑大学城乡规划专业在科学研究、人才培养、对外技术服务方面,为地方城市建设做出较大贡献,业已成为山东省城市规划领域重要的人才培养和学术研究基地,在地方社会经济发展与城市建设中发挥巨大作用。

三、安徽建筑大学城乡规划专业特色办学路径

(一)特色凝练

1.依托学校大土建学科优势,创造交叉方向

安徽建筑大学是安徽省唯一一所以土建类学科专业为特色的多科性本科高校,现有6个一级学科,在节能环保、城镇化与徽派建筑、地下工程、公共安全、先进建筑材料等重点领域,形成了多个具有影响力、特色鲜明的科研方向和学术团队。因此,依托学校优势学科,积极寻找城乡规划学与其他学科的交叉方向,构建相关课程体系及人才培养方案是学科特色凝练的途径之一。

2.依托地方合作资源优势,创新实践教学

落实产学研合作,是提高地方高校城乡规划专业办学水平的重要保障[4]。“产、学、研”相结合是安徽建筑大学城乡规划专业的办学传统,城乡规划专业教育应把面向市场培养实际动手能力放在第一位。因此,在课堂教学的同时,需要积极组织学生参与社会实践活动,在实际工程设计中锻炼学生。由城市规划系、安徽建筑大学城乡规划设计研究院(甲级)及研究所(教授工作室)等单位共同形成了城乡规划专业教学、科研、生产互相支持的体系,在省内外建立长期、稳定的教学实习基地,为城乡规划专业发展带来新的契机。

3.依托地域文化特色,创新研究领域

徽派建筑在中国建筑文化史上独树一帜,其丰富的文化内涵和底蕴,体现了徽州工匠的建筑设计理念和艺术风格。徽州古村落是我国保存最完整,数量最丰富的古村落群之一,其代表黟县西递、宏村是至今为止我国唯一的古村落型世界文化遗产[5]。近年来,城乡规划专业依托学院下设的徽派建筑研究所,以及学校和世界遗产地宏村同时设立的徽派建筑陈列馆,在城乡规划专业教学与课程设计中,设置了地方建筑或古村落及古建筑保护规划、历史街区保护规划等课程作业,引导学生认识和理解徽派建筑,为弘扬徽派建筑文化、服务地方经济建设夯实基础。我国新型城镇化政策更加重视乡村发展和城乡协调发展,提出通过振兴乡村和农业来解决城乡发展差距的社会矛盾[6]。安徽省农村人口多,乡村规划是城乡规划学科的重要组成部分。近年来,安徽建筑大学开展大量乡村规划与研究(表2),乡村规划课程在本科生课程体系的比重日益增大,乡村规划教学与实践已成为我校城乡规划专业的一大特色。表2安徽建筑大学城乡规划专业乡村规划实践项目时间地点人员成果委托单位萧县新农村规划2011年7月至8月萧县20个村庄教师2人,本科生20人编制《萧县新农村规划》萧县人民政府皖北美好乡村调研2012年8月皖北6市12村教师3人,本科生6人编写《皖北美好乡村调研报告》安徽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皖北农民及企业员工城镇化意愿与影响机制调研2013年3月皖北地区教师6人

本科生28人编写《皖北农民及企业员工城镇化意愿与影响机制调研报告》安徽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岳西县水畈村美好乡村规划2013年11月岳西县

水畈村教师2人,本科生4人编制《岳西县水畈村美好乡村规划》,水畈村荣膺“2014年度中国十大最美乡村”称号岳西县人民政府岳西县美好乡村规划2014年4月岳西县6村教师6人,本科生12人编制《岳西县美好乡村规划》岳西县人民政府宁国市美好乡村规划调研2014年7月宁国市2村教师3人,本科生12人美好乡村调研报告宁国市人民政府安徽省农民流动与宜居性调研2015年7月安徽省5县30村教师5人,本科生10人编写《安徽省农民流动与宜居性调研报告》中国住房和城乡建设部金寨县村庄布点规划2015年8月金寨县教师2人,研究生5名村庄布点规划(文本、图纸、说明书)金寨县人民政府海门市海州乡美丽乡村规划方案竞赛2015年8月至12月海门市

海州乡教师4人,本科生8人美丽乡村规划方案同济大学(二)课程优化

专业理论课程体系设置既注重高等教育“宽口径、厚基础”,工程教育理念的落实,同时又要适应城乡规划学科综合性、社会性与政策性发展趋势,与我国注册规划师执业制度接轨,注重以学生综合能力培养为核心[7-9]。安徽建筑大学城乡规划专业以城乡规划设计与城乡规划管理两大方向为核心构筑系列课程群,其中规划设计类课程以我国现行规划体系及城镇化发展人才需求为导向,重点培养学生进行区域规划设计、总体规划设计、详细规划设计及建筑设计、景观设计等设计能力,城乡规划管理类人才培养在设计表达类课程设置基础上增设规划政策、规划管理及规划实务类课程。实践类课程体系设置围绕规划专业“双主线、三阶段”教育过程,按专业认知规律要求分阶段设置城市认识与体验实习、建筑测绘实习、城市建设史实习、系列课程设计、生产实习、毕业实习与毕业设计等。

(三)就业导向

据统计,安徽建筑大学城乡规划专业本科生就业以规划设计单位为主,且集中于大城市,中小城市较少。但随着我国城镇化进程的推进,面向二、三线城市以及乡镇的规划人才需求将大大增加。因此,中小城市及乡镇将成为未来城乡规划专业本科生的重要就业市场。此外,除了规划设计单位,拓宽就业方向将成为地方高校城乡规划专业发展的重要内容。例如,安徽建筑大学近年来组织的“创业之星”活动,多名城乡规划专业学生走上了创业之路,扩宽了城乡规划专业就业方向,促进了城乡规划学科发展。

四、结语

新型城镇化对地方高校城乡规划专业提出了新要求,地方高校由于种种限制因素不可能延续985、211高校的发展模式,只有凝练特色、错位发展才能在竞争中保有一席之地。安徽建筑大学城乡规划专业积极创造特色化发展道路,依靠学科和地域特色凝练教学、实践和研究内容,学科建设逐步发展创新力、提升竞争力、扩大影响力。

参考文献:

[1]侯丽, 赵民. 中国城市规划专业教育的回溯与思考[J]. 城市规划, 2013, 37(10):60-70.

[2]方程. 新形势下地方高校城市规划专业发展道路探索[J]. 规划师, 2013, 11(29):101-104.

[3]杨贵庆. 城乡规划学基本概念辨析及学科建设的思考[J]. 城市规划, 2013, 37(10):53-59.

[4]唐春媛. 地方院校城市规划专业产学研合作教育研究[J]. 高等建筑教育, 2010, 19(4): 15-18.

[5]陆林, 凌善金, 焦华富, 等. 徽州古村落的演化过程及其机理 [J]. 地理研究, 2004, 23(5): 686-694.

[6]周岚, 于春. 乡村规划建设的国际经验和江苏实践的专业思考[J].国际城市规划, 2014, 29(6):1-7.

[7]徐岚, 段德罡. 城市规划专业基础教学中的公共政策素质培养[J]. 城市规划, 2010, 34(9):28-31.

[8]吕飞, 戴锏, 路郑冉. 城市规划专业设计类课程教学体系研究[J]. 高等建筑教育, 2012, 21(4): 85-89.

[9]白淑军, 许峰. 城乡规划专业城市调研类实践课程教学改革研究与探讨[J]. 高等建筑教育, 2015, 24(2): 129-133.

Exploration on the path of schoolrunning with characteristics of

urban and rural planning in local university under new situation:

taking Anhui Jianzhu University as an example

GU Kangkanga, CHU Jinlonga, ZHANG Hongyab

( a. School of Architecture & Planning; b. Graduate Faculty, Anhui Jianzhu University,Hefei 230022, P. R. China)

第7篇

【关键词】 乡村规划;科学发展观

【中图分类号】 TU982.29 【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1727-5123(2009)03-032-02

Improve rural planning by scientific development thought

【Abstract】 Rural planning is based on local natural resources, population, economy, industry, agriculture and other fields, conduct scientific arrangement, and orderly development in planned, targeted promotion, content, including the development of planning purposes, the guiding ideology, the long-term goals, short-term objectives and achieve the goals of specific measures. To study and solve rural planning problems is to implement the scientific concept of development, urban and rural development, balancing development among regions, economic and social development, balancing the harmonious development of man and nature, adhere to the forefront of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strategy.

【Key words】 Rural planning; Scientific development thought

乡村是指农村乡集镇之村民居住和从事各种生产的聚居点。它有别于城镇,具有独特的发展特征,其规划也有特殊性。必须用科学发展观,搞好乡村规划。

全市县以下建制镇和乡村建成区面积8805.01公顷,建成区户籍人员645140万人,建成区暂住人口149913人;村庄现状用地面积17732.33公顷,户籍人口2090280人,暂住人口27186人。2008年未行政村27186个,自然村6587个,其中,200人以下的3438个,200人至600人2330个,600人至1000人380个,1000人以上的62个。去年我市有规划的行政村115个,有规划的自然村个数69个,投入268.40万元,开展村庄人居环境整治23个村。为统筹城乡发展,用科学发展观和现行的《城乡规划法》法律体系搞好乡村规划,是贫困山区探索村庄规划,农民看得懂、村委用得着、政府管得住的必经之路。

1编制村庄规划原则内容

1.1编制村庄规划要因地制宜。而涉及乡村规划的国家级法规《城乡规划法》和规章《村庄和集镇规划建设管理条例》《四川省村镇规划建设管理条例》及《村庄整治技术规范》《镇规划标准》。按照这两个标准的指导,乡村规划一般应参照村庄整治技术规范的相关内容进行编制;而实际的操作过程中,我市也通常是按照村镇规划标准进行编制。在山区应坚持“就地、就近、分散”的原则,编制深度上也应因村制宜。对于布局高度分散、无30户以上聚居点的,可只达到示意图的深度;对于布局相对集中、有30户以上聚居点的,应按法定要求编制。今年各乡镇人民政府组织村民委员会抓紧编制村庄规划的自然村个数69个。

1.2编制村庄规划要重点突出以下内容。一是明确主要居民点的布局与规模,提出村民安置方案,以及需在本村外安置的村民数量与安置方式建议。二是落实受灾农户安全可靠的建房宅基地选址,确有必要的,同时提出地质灾害防治措施。三是统筹安排主要基础设施、公共服务设施以及农业生产设施项目及布局和规模,估算投资需求并提出建设时序与资金筹措建议。此外,对于因安全、生计、用地等原因村庄确需整体搬迁的,要进行充分调研和科学论证,并严格按标准和程序报批。

1.3深化村庄规划管理机制。按照《城乡规划法》的基本要求,根据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实际进展,科学编制县(市)域村镇体系规划、镇总体规划、乡规划、村庄建设规划,在实践中不断深化和完善村庄规划编制内容。要不断完善村镇规划管理制度,规范乡村建设规划许可证发放,方便农民办事。

2村庄规划是统筹城乡发展的重点

《城乡规划法》的颁布实施,意味着城乡规划不仅要考虑城市,还要兼顾乡村,要实现“城乡统筹”。今年将完成200个村庄的规划编制,《城乡规划法》的颁布实施,给规划行业带来了一次变革。

构建多部门协调的工作机制,关于城乡统筹,村镇是统筹城乡发展的重点。为确保村庄规划的顺利开展,全市应成立村庄规划编制协调小组编制市域城乡体系规划,指导县域村镇体系规划,县区要组织乡镇编制镇乡总体规划,以此编制村庄建设规划。如巴州区成立一个由规划、国土、农业、农委组成的村庄规划工作小组,为各乡村提供指导和技术支持,并负责柏林村、塘坝村、保丰村人居环境治理规划编制、审查等各项工作的跟踪、协调、督促和检查。在去年完成27个村庄的规划编制基础上,今年计划再完成100个。

城市与农村不能割裂开来,要统筹考虑,否则就会造成城乡结合部布局混乱、农村发展落后,城乡二元化结构更加明显,农村发展的滞后也会严重冲击和影响城市,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也就无从谈起。”规划不能就“城市”论“规划”,应该是就“城乡”论“规划”。《城乡规划法》的最重要的一个亮点就是强调“城乡统筹”。意味着规划的内涵和任务发生变化,新的城乡规划,要研究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农民的教育及社会保障体系等等。

早在2004年,中央就提出了五个“统筹”即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社会经济发展、统筹人和自然科学发展,它对城乡规划提出了更高的要求。2015年底巴中市将完成50%编制工作。去年1月1日,《城乡规划法》的颁布实施,要求城乡规划不仅要考虑城市还要兼顾乡村,要城乡统筹,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二十字方针的村容整洁。

巴中市在新一轮的城乡总体规划(2010~2020)的编制中,已将城乡统筹发展、村庄建设作为总体战略阶段的研究专题之一。市县总体规划修编的编制阶段,也将提出城乡统筹发展,以城带乡、以工促农管理策略。对不同类型的村庄,实施不同的规划管理策略,通过发展控制,避免新的城中村的出现,促进城乡一体化发展。

3村庄规划应体现实用性

巴中市原有约2325个行政村(包括行政村管辖的自然村)分布在1区3个县的188个乡镇。由于地处不同区位,其建设发展情况也不尽相同。对此,不能简单地用城市规划的手法来撤并。规划农村,农村规划没有一个统一的规划模式。根据巴中市制定的《巴中市村镇规划编制审批工作实施办法》,巴中的村庄规划内容分为村庄布点规划、新村建设规划和旧村改造、人居环境整治规划三部分。根据不同的类型,规划部门进而因地制宜地制定了不同的村庄规划技术导则,将全市村庄分为发展型、保留型、搬迁型三种类型。如南江子库村,平昌龙泉村,杨柏仙人巅村,巴州区柏林村、塘坝村。村庄规划的内容与其遍地开花,不如集中力量研究好主要问题,抓住主要矛盾,办好一件事,谋划一个发展思路,解决好一个问题,具体归纳为五个“一”的发展思路,即:①一个目标:如柏林村和谐农村建设,包括人与自然的和谐(合理发展)和人与人的和谐(文明的提高)。②一个中心任务:如子库村经济发展,抓住以农业为核心的经济发展方向,带动农家乐的餐饮接待业。③一条主导产业链:如杨柏村、仙人巅村绿色农业延伸产业(农业产品浅加工、绿色服务业)。④)一个窗口:如塘坝村能够反映自然生态及丰富资源的窗口,通过一个重新整合的村落风貌,来表达这个窗口的形象。⑤一种新面貌:平昌龙泉村,清江镇的柏林村、塘坝村、保丰村新的物质环境与精神面貌;物质环境包括生产环境的改善、生活环境的美化、生活物质内容的丰富,精神面貌包括人的满足感增加、对未来充满希望。尽管大巴山是欠发达地区有诸多制约发展的欠发达因素存在,但其村庄规划却不应是“欠发达”的。该地区的柏林村村庄规划凭借其独特的自然环境、人文地理、产业基础、民俗风情和当地农民的生产生活习惯,在规划布局、建筑形式、建造方式、环境利用和资源开发各方面都可舒展地方特性、挖掘传统文化,创造具有鲜明山乡村特色和浓郁乡土文化氛围的村庄规划。

4编制村庄规划目的

为了保障规划的顺利实施,巴中市编写了《巴中市村庄规划编制细则》,明确村庄规划应注重体现以下三点:

农民看得懂的规划:规划成果的图文表达方式应力求简明扼要、规范、平实、通俗易懂,充分体现村民的意愿,让农民在新农村建设中当主人、作主体、唱主角,确保广大村民关心规划、理解规划、支持规划。

村委用得着的规划:规划要符合本地实际、体现村的发展方向、具有较强可操作性,可直接指导改善农民生产生活环境,完善科教文体医疗设施。

政府管得住的规划:发挥规划龙头作用。村庄规划是城市规划管理部门实施规划管理的操作依据,是统筹城乡发展,指导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切实可行,真正解决“三农”问题的关键。

市规划建设部门要加强对村庄规划编制工作的支持、协调、指导和监督,及时帮助解决规划编制中可能遇到的基础资料不全、技术要求把握不准、技术力量不足等问题,督促各县(区)按进度完成村庄规划编制任务。2020年底巴中市将完成90%编制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