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优发表网

购物车(0)

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期刊投稿 出版社 公文范文 精品范文

次贷危机的形成范文

时间:2023-09-18 17:04:13

序论:在您撰写次贷危机的形成时,参考他人的优秀作品可以开阔视野,小编为您整理的7篇范文,希望这些建议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热情,引导您走向新的创作高度。

次贷危机的形成

第1篇

关键词:次贷危机;货币政策;监管缺失;消费观

中图分类号:F8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198(2010)12-0124-01

“次贷危机”全称为“次级抵押贷款危机”,是指房贷市场房贷标准过低,贷款给信贷等级低,个人收入少和没有资格获得贷款优惠的人群。这样的结果导致信贷过度扩张,次贷违约率也随之上升,房地产市场泡沫化加剧。

(1)美联储货币政策的调整以及房地产市场泡沫的破灭时美国次贷危机爆发的直接原因。

为了恢复经济,刺激民众消费,美联储连续13次降息,这极大的刺激了消费,带动了经济的发展,尤其是美国房地产市场的繁荣发展。低利率带来房价上涨,住房市场泡沫化加剧。这也正是美国抵押贷款市场基础不稳定的原因所在。2003年开始,美国经济全面复苏,美国又面临通货膨胀的压力,美联储调整货币政策,在2004-2006年期间连续加息达17次。这使住房贷市场利率上升,房价下跌。

对于习惯用住房抵押贷款的再融资获得更多贷款的美国居民而言,这不仅无法再获得更多的贷款,也使得大部分次贷借贷者陷入无力还款的境界。次贷违约率随之大幅度上升。住房金融机构因无法实现次贷证券化而面临破产。

(2)美国监管部门缺失使得放贷机构和投资者过分追逐巨大利润忽略了风险管理是次贷危机爆发的内在原因。

由于次级抵押贷款的利率比一般的利率高2%-3%,放到部门以及刺激债券投资者为追逐高额利润而忽略了风险管理。监管部门想当然的认为银行和金融机构有能力在最大程度上维护金融市场的稳定。在传统模式下,金融机构发放抵押贷款前需要经过贷前审查、抵押担保等方式来控制其贷款风险控制,另一方面通过留取风险准备金和本身自有资本来承担那些不能完全规避的风险。但是在发放次级抵押贷款时,房贷者为追求高额利润。为了开发借款人的贷款热情、满足日益增长的房贷需求,美国金融机构不断的放宽房贷的贷款标准。对于信用等级低,个人收入少等没有资格获得优惠贷款的群众也予贷款以满足其超出能力范围的消费。不仅不要借款人提供任何收入、产等证明文件来证明其真实偿还能力,有时还纵容借款人弄虚作假;在借款人无力支付首付时,银行鼓励其用第二次贷款来填补上次空洞。在投资者方面和次贷需求因房价上涨而快速增长的前提下,个体系进行金融创新,金融机构就可以将贷款风险通过证券市场转移给投资者,从而形成了以个人住房抵押贷款为基础的抵押证券衍生品,衍生品又继续出售,形成循环状态。这样金融机构的放贷能力就有了显著的提高,但是其的放贷风险也随之提升,一旦中间发生差错,都会给发放次贷的金融机构造成巨大损失,后果不堪设想。

同时信用评估体制也存在着缺陷,评级机构对衍生信贷产品的评级模型和标准存在着偏差,对于同一个产品,不但机构之间存在评级差异,而且其机构内部不同部门的评级结果也各不相同。正因为机构对次贷衍生产品的信用评估从一开始就大打折扣,随着次贷风险的增加,评级机构不断大幅调低对于相关衍生产品的信用等级,不但不能平抑市场的波动、反而加剧了市场的不稳定性,信用评级体系本身的信用也趋于崩溃。缺乏对投资衍生品了解的投资者因而产生了风险厌恶和离场情绪,加剧了价格下跌,使市场无价可循、更加混乱。

(3)生产无限扩大趋势与居民消费能力相对缩小的矛盾的积累,是爆发这场经济危机根本的、深层次的原因。

随着美国金融业的迅猛发展,各种金融衍生品层出不穷,美国人追求过度消费,其储蓄低下,数据表示,美国的个人储蓄率达-0.5%即:每赚100元则要消费100.5元。在爆发金融危机后的2009年,美国的个人储蓄率虽只有6.9%,但已达到1992以来的最高值。这表明,美国的消费总额远远大于它的实际生产值,这正是美国逆差的主要原因。同时,上面有数据提到,金融危机后至今美国经济陷入衰退,美国对华贸易逆差却下降至2270亿美元,但期内人民币并没有升值。这也印证了美国逆差问题的根源在其过度,无节制的消费观和过低的储蓄率。美国形成超额负债消费模式是导致此次次贷危机爆发的主要原因。

归纳了此次次贷危机爆发的原因,我们得出结论与启示:我们要适度的发展虚拟经济,但是不能超越自身所承受的范围,否则易造成市场泡沫化。我们的监管部门也要加强其发展模式,加大监管力度,应全面的去分析、识别银行以及其他金融机构的经营能力以及市场的潜在风险。要确保金融监管部门跟的上金融衍生品的创新速度,也要确保金融监管部门在监管行动上有足够的自由。要充分重视监管不严可能带来的市场风险,也要时刻关注楼市,防止中国房地产市场在改革中面临市场泡沫化的危险,建立经济危机预警体系,只有这样,才能防患于未然,中国的宏观经济也会发展的越来越好。

参考文献

第2篇

【关键词】次贷危机 次级贷款债券 房地产金融风险

一、美国房地产信贷风险产生的背景

美国居民的按揭贷款根据质量和信用分为三类:最优贷款、超A贷款、次级贷款。引发此次经济风波的就是“次级贷款”。次级贷款时专门为信用记录不佳、资金不足的贷款人提供,次级贷款的特点是借款人甚至不用出具收入证明就能从银行轻易获得贷款,并且次级贷款执行的是浮动利率制,美国大部分低收入者由于信用记录差而无法申请普通抵押贷款,转而申请次级贷款,因此次级贷的申请人均为美国中低收入者。2011年“9.11”事件发生后,美国经济已步入衰退,为挽回美国经济,美联储两年内近10次降息,至2003年6月联邦基准利率降至1995年来最低。同时自2000年来,美国房价不断攀升,到2006年,根据标准/席勒房价指数显示,一些次级贷公司乘势向众多信用等级差的客户推广此类贷款,这些贷款人可以再无资金支持的情况下购房,仅需声明收入状况,而不需提供任何与还款能力相关的证明。据联邦抵押贷款银行协会统计,截止2006年底,次级贷规模为15000亿美元。这些金融次贷公司将抵押的房产转化为金融证在全球各地的基金市场发行,所形成的衍生品市场规模为100000亿美元,且75%销往国外。

二、美国次贷危机的发展阶段

美国次贷危机的发展分五个阶段。

第一阶段:2007年7-8月,危机初步爆发,大批与次级住房抵押贷款有关的金融机构纷纷破产倒闭,美国联邦储备委员会被迫进入“降息周期”。

第二阶段:2007年底--2008年初,花旗、美林、瑞银等全球著名金融机构因次级贷款出现巨额亏损,市场流动性压力骤增,美联储和一些西方国家央行被迫联手干预。

第三阶段:2008年3月份,美国第五大投资银行贝尔斯登(Bear Stearns Cos)濒临破产,迫使美联储紧急向其注资,并大幅降息75个基点,引发全球股市暴跌。

第四阶段:2008年6-7月份,美国联邦国民抵押贷款协会(房利美)和美国联邦住宅抵押贷款公司(房地美)陷入困境。

第五阶段:2008年8-9月份,雷曼兄弟破产、美林被美国银行收购、高盛和摩根士丹利接受美联储监管。

三、次贷危机爆发的根源

(一)利率过度调整,房价由涨至跌

美联储的连续降息,无形的推动了房地产市场的繁荣,房价一路上扬。由此金融机构发放了大量的次级贷款,风险便隐藏在上涨的房价下。2003年美国经济全面复苏,为抑制通胀,美联储的货币政策由松变紧,利率连续上调,导致部分人无力还贷,违约率不断增加。利率的上升又造成购房成本的增加,房地产需求下降。同时房地产为了回收资金,则会想法设想增加房屋销售量,再加上因违约而被收回拍卖的住房,房屋的供给明显增加。一方面需求下降,另一方面供给又不断增加,按照供求和价格机制,房屋价格会持续下跌,导致房地产价格泡沫破灭,次贷危机不可避免的爆发了。

(二)次贷市场的过度繁荣引发金融衍生品风险

在房地产市场繁荣的带动下,次级按揭贷款市场过度繁荣。而美国住房抵押贷款机构将次级贷转给房利美,房地美以及投资银行,后者再将次级贷打包转化成住房抵押贷款证券卖给各类投资者形成证券衍生品,在这个过程中,次级贷的价值成十几倍的放大。链条中各经济主体忽视了风险的存在。当房价下跌致使借款违约时,风险顺着利益链一阶一阶的传递,风险逐渐积累,一旦次级贷款出现问题,便会引发整个金融市场危机。可见,次贷市场的过度繁荣,是次贷危机产生的深层次原因。

(三)政府监管缺乏

对于金融的监管,美国一直奉行的是最少的监管即为最好的监管,强调金融机构的内部控制以及市场规律完全有能力防止风险的产生,实行宽松的金融监管策略。同时美国政府希望通过次级抵押贷款推动房地产市场的发展,于是忽视了次级贷以及其转化形成相关证券的风险。在此问题上,美国政府的监管职责严重缺乏。同时,美国次级贷主要由住房抵押贷款公司或经纪商发放,重要的是这些贷款发放机构并不在联邦银行监管机构的监管范围内,这种监管的缺乏,造成了房贷机构为了追求高利润,随意扩大次级贷的发放规模,为危机的发生埋下了伏笔。

(四)信用评级严重失真

在整个次级贷款打包形成金融衍生品的过程中,需要评级机构的评级,然而美国的评级体系存在诸多问题,评级机构评级时致命的问题在于信用评级的服务费由证券发行人支付,简单说就是评级人向被评级人收费。而且评级机构进行评级时,会对证券的等级提出建议,其实是参与了债券设计过程,从而收取相应的费用,费用的高低取决于所评证券的金额级别,评级越高,越利于债券销售,收取的评级费用也越高,与信用评级的真实性或准确性没有关系,这必然会造成在利益的驱使下,评级机构作出错误的甚至是违背事实的评级结果。

美国次贷危机的产生给世界经济产生了巨大影响,无疑给整个金融业的发展带来了不少启示,尤其是在金融产品的创新及政府监管等方面值得警示

参考文献

[1] Adam B. Ashcraft TilSehuerinann. Understanding the Secuntization of SubPrime Mortgage Credit・Federal Reserve Bank of New York Staff.2008(3).

[2] 李志.美国商业银行的风险管理[J].农村金融研究,2005(5):20-25.

第3篇

关键词:形成原因;影响

中图分类号:F831.5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2)07-0-01

上世纪90年代,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信息技术经历了一次重大的改革。互联网技术及其他新兴产物越来越多的运用到现实生活中了。在此一个大的背景下,美国经历其经济迅速发展的黄金阶段,进一步巩固了它在世界经济体系中的领导地位。但是在进入21世纪后,由于受到网络经济泡沫破灭以及恐怖事件袭击的影响,美国经济陷入全面萎靡的漩涡之中,市场经济一片萧条。随即美国政府出台一系列政策及经济措施救市,银行大幅度降低存息率以及调整基准利率等。国家的强力介入以及强有力的政策推动下,美国经济开始趋于稳定,房地产行业一片繁荣。然而,从 2004 年开始,美国政府突然调整经济政策,短时间内大额度提高了银行存息利率。这一松一紧的政策对经营房地产借贷业务的金融机构产生巨大的冲击,再加上一些投资机构的盲目介入进一步恶化了经济局势。先是美国本土经济受到巨大的冲击,紧接着北美、欧洲、亚洲的各国也受到牵连,一场新的经济危机已经席卷全球。本文将在此大背景下对次贷危机形成的原因及影响作出讨论。

一、美国次贷危机的形成原因

1.相关国家政府机构没有履行好其职责,对市场经济的控制力度不够。20年代末是美国经济高速发展的黄金阶段,金融行业一片繁荣。在这个大背景下,不断有新的金融辅助工具开发出来并投入使用,在使用过程中,这些金融工具就像一个无线的巨大网络把各种金融机构有机的联系在一起,各行业的划定界限也越来越模糊,这势必增加相关机构对各类金融机构的监管难度。无法及时对各类金融机构出现的问题做出正确的判断及采取相应的措施。由于缺乏了政府机构的监管以及政策指引,无形中扩大了整个金融行业的市场风险。因而相关国家政府机构没有履行好其职责,对市场经济的控制力度不够,对金融市场监管不力成了这次次贷危机爆发的客观原因。从以前的文献中我们可以清楚的看到美国政府在对市场经济的掌控力度不够,缺乏对市场经济的有效引导。究其根本原因是因为美国对市场经济的管理体制存在重大缺陷。自上世纪90年末,美国的市场经济就已经进入了新的阶段。经济高速发展、各金融行业之间密切关联。但由于美国政府对金融行业是实行的各类型行业分开监督管理的政策。而负责监督管理的各个政府机构基本都是各自执行,行业监管之间配合力度不够,致使在对金融行业的监督管理过程中出现许多漏洞。对不断衍生出来的金融工具管理不够重视,而且在监管过程中,没有及时丰富监督管理标准与准则,造成监督管理标准过于单一。

2.消费观念问题。在美国,政府是大力提倡民众合理消费的,但由于美国经济的迅速发展,国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民的消费观念发生变化,越来越追求生活享受,过度消费现象日益严重。但由于民众的收入水平已经不能满足其消费需求,只能通过抵押房屋建筑及其他物品来满足日益增长的消费需求。随着时间推移,需求越来越多,而原有的债务在没有进行有效处理的基础上不断添增其他新的债务,再加上美国政府对这种现象没有进行有效的节制,而是通过不断对外向其他国家出售债券,获取大量外贷以满足其国民不断增长的日益消费需求,随着时间的推移,对外发行的外债越来越多,同时国家购买能力与支付水平已经不能持平,造成国家信用不断下降,加快了这场次贷危机的爆发。

3.不合理的货币体制。二次世界大战后,形成了以美元为主导的新的国际货币体制。开始之初,由于有美国强大的经济实力,这套货币体制在帮助欧洲各国经济复苏以及稳定全球经济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但是随着全球经济的逐步稳定和多元化发展以及美国经济的衰退,这套体制本身暴露出诸多弊端,也越来越不符合未来经济发展的趋势。当前的货币体制制约了全球经济多元化、多层次的发展趋势,形成了由小部分发达国家影响着全球经济走向的局面,加剧了全球经济的两极分化造成了全球经济严重不平衡的现象。而那“一小部分国家”多为资本主义国家,它们现有资本主义经济体制中存在很大的缺陷,而经济发展的不稳定性就是其中一点。在这种背景下,就很容易产生因部分国家的经济出现问题产生经济危机从而引起区部地区的金融危机进而波及到全球,形成对全球经济产生巨大冲击的全球性经济金融危机。总的来说,全球经济的不平衡是这次次贷危机发生的客观原因之一,而造成这种全球经济严重失衡的主要原因之一就是当前不合理的国际货币体制。

4.其他原因。这次因次贷危机而引起的全球性经济危机对各国经济都产生巨大了冲击,尤以美国为代表的欧美各个资本主义国家受影响最大。而次贷危机的形成是多方面原因导致的。政府没有通过正确的经济政策和手段对市场经济进行合理的引导,加剧了本国市场经济发展不稳定性,留下经济隐患。加上互联网技术的迅速应用,虚体经济迅速发展膨胀,形成经济泡沫,大大加剧了市场经济的不稳定性。

二、影响

次贷危机是有多方面原因引起的,它对国家的影响也是多方面的,主要体现在对国家经营的影响上。次贷危机对国家的市场经济是一个巨大的冲击,它打乱了原有的市场经济秩序,造成金融行业的混乱,银行倒闭,各投资借贷机构提高投资标准,企业由于缺乏足够的流动资金,纷纷破产,国家外贸和以及出口也是大受打击。市场经济一片萧条,国家经济陷入萎靡状态。与此同时,因为经济问题所衍生出了的其他问题同样可怕,比如就业问题,由于企业大量倒闭,出现了大量人员失业的现象,市场经济不景气,短时间内找不到工作,这些人员便没有经济来源,迫于生活压力,势必会做出一些危害社会的行为,社会治安又成了一个新的问题。

三、总结

综上所述,次贷危机形成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对市场经济的影响也是巨大的。国家应加大对市场经济的掌控力度,相关政府机构做好对金融行业的监督管理工作,各政府机构之间密切配合,做好金融行业的监管工作。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的同时,要正确引导民众的消费观念,鼓励合理消费,杜绝过度消费。

第4篇

【关键词】次贷危机 中国经济 房地产 金融创新

2007年7月次贷危机爆发以来,美国经济受到重创,欧洲、日本以及其他新兴国家等的经济在危机的传导机制下均出现了一定程度的放缓。在这样的世界经济环境下,次贷危机演化的趋势及对中国经济的影响是值得我们关注的。

一、次级贷款风波

1.次级贷款的形成

理解次级债的生成和其证券化的过程,可以找出美国在金融创新、信贷结构、价值评估和业内监管的脉络,对分析其对金融体系和实际经济的潜在影响有直接而重要的作用。

(1)次级按揭贷款

美国房屋贷中的次级贷款申请者信用评分较低;由于其债务与收入比超过55%;所申请的贷款金额与房地产价值比率超过85%,且不要求出具收入证明文件。因此这类贷款人的违约率通常会比优质客户和次优客户的违约率要高出很多。

为了吸引更多低收入者购买房产,借入次级贷款,美国的房贷金融机构开发出多种按揭贷款品种。所有这些房贷产品都具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即最初几年还款利率很低,称为“诱惑性利率”,而几年后(诱惑期过后)利率将重新设定,借款者的还款压力会骤然上升。由此可知,其违约率高也是绝非偶然。

(2)金融机构购买次级贷款债权

发放贷款的金融机构在发放贷款给购房者后,并不准备长期大量持有这些贷款,等待其履约,而是在赚取一定费用后尽量将贷款债权转卖出去,以尽快回收现金流,并规避违约风险。而这些贷款债权的买方则是华尔街的大型投行等金融机构。投行购买了住房抵押贷款债权后,也无意长期持有这些资产,而是对其进行证券化处理。

那么,谁是最终购买cdo的投资者呢?购买证券化产品的投资者种类很多,大多是实力较大的金融机构,其中追求“高收益-高风险”的对冲基金成为其持有并活跃交易的主力,也有稳健型的商业银行、保险公司、养老基金等投资者。地域范围则是以金融业发达的欧美国家为主,遍及全球。

2.次贷危机爆发的根源

在次级贷款结构中,表面上看,从贷款到证券化再到销售,其运行机制为单一轨道。但实际上,次级债的一级市场和销售市场之间存在着相互刺激机制。在二级市场上金融机构之间借助复杂的金融创新和激烈的市场竞争和杠杆效应,导致了一级市场上短期内贷款大量增加。由于全球流动性过剩导致资金流向美国,刺激了住宅价格短期显著上升,是整个机制得以启动的直接动因。正如纽联储总裁盖斯纳在回顾危机发生的宏观经济背景时指出,在整体宽松的金融环境下,用于信用风险交易的大量创新工具得到了爆炸式的增长,而这都建立在其有持续流动性提供机制的前提下。当流动性状况在某一局部发生逆转时,就引发了市场连锁式的崩溃。

二、次贷危机对中国经济的影响

1.次贷危机对中国金融市场的影响

美国次贷风波在全球范围内的波及,根本原因是全球金融资本通过各种渠道的渗透,一旦一个环节出现问题就会波及全球。但由于我国资本项下的管制,内地金融体系受到的直接冲击很小,中国一些金融机构因拥有相关金融产品而有所损失,但这些损失有限且都在可消化范围内。通过改革金融体系、加强相关监管措施,目前中国金融企业比亚洲金融风暴时更为健康,较小的损失并不会影响它们的盈利能力和股价。

2.次贷对中国宏观经济的影响

次贷危机带给我国经济的负面影响远比我国金融行业在危机中遭受的直接损失严重的多。真正原因并不是次贷风波自身,而是其背后的全球经济。经济学家普遍认为,在经济全球化日益发展的背景下,美国次贷危机将对我国经济发展构成严峻的挑战。

首先,中国是一个出口带动经济的发展中国家,我国企业受外部影响的程度很大,欧美国家经济下行风险肯定会影响中国的出口和增长。随着对全球经济悲观的预期,我国的出口领域将受到严重的冲击。

其次,欧美的扩张性救市政策与中国在通胀和宏观调控的压力下的紧缩性货币政策相矛盾。美联储及欧洲各主要经济体为解决流动性紧缩,缓解滞涨压力,连续降息。而中国央行则不得不持续运用提高存款准备金率进而采取加息等紧缩的货币政策,来回收来自国外的套利套汇的大量资金涌入。

三、次贷对中国资本市场发展的借鉴

1.次贷对中国房地产业发展的借鉴

美国次贷危机打破了国内房地产市场中“住房按揭贷款是优质资产”的神话。对中国房地产市场发展有非常重要的借鉴意义。

从宏观上看,房地产市场有涨有跌,中国及各地方政府应该着手于通过财政政策稳定房价。政府应大力发展保障性住房,避免过分投机使房价上涨过大,出现资本泡沫,同时又要稳定房价,防止大量投机性资本的撤离,使资产价值被低估。泡沫的破灭不仅会打击持有者的消费信心,将大量贷款陷于违约压力之中,也会拖累经济发展,影响金融体系的稳定,使中国重蹈美国次贷危机的复撤。

2.次贷对中国金融业发展的借鉴

美国次级债危机是美国金融体系下对资本证券化市场和相关金融衍生产品监控不力的后果,其给中国带来很多有益的启示,在贷款抵押、信用评级、监管体系、风险管理等领域都有借鉴意义,中国金融机构应特别注意在以下几个方面:(1)保障基本资产的质量;(2)加强金融监管的重要性;(3)商业银行等金融机构应审慎经营,强化风险意识;(4)应重新对金融评级及中介机构定位并加强管理;(5)防患各环节的道德风险;(6)要防范流动性出现突然枯竭。

3.中国的金融创新之路

自1970年美国第一次发行住房抵押贷款以来,随着投资银行业务的创新、法律监管环境的完善和机构投资群体的成长,资产证券化市场迅速发展并成为美国资本市场十分重要的组成部分。这次美国资产证券化市场的危机,并不意味着资产证券化的失败。资产证券化对发起人来说,可以降低资金成本、改善资本结构,从而有利于资产负债管理,优化财务状况。而对投资者来说,资产证券化则提供了一种投资选择。合理规范的投资可以扩大投资规模,使投资产品多样化,从而达到分散投资风险的目的。因此,资产证券化本身对金融市场的流动性和风险控制是有着积极作用的。我国金融业虽然尚不成熟,但是可以借鉴国外的优秀经验和失败教训,促进金融创新和证券化在我国资本市场的积极作用。

虽然,中国在这次次贷危机中损失不大,但是次贷危机对我国宏观经济的发展和影响不可忽视。我们应该将此次危机作为前车之鉴,在资本项目陆续开放并与世界接轨的过程中,不断完美我国的金融体制,加强经济结构调整,转化中国长期赖以增长的粗放扩张型经济,有效刺激内需,降低对出口贸易的依赖,稳定房地产市场,稳健地发展金融资本市场,中国必将进一步走向世界强国的道路。

参考文献:

[1]雷曜.次贷危机.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8.2.176-178.

第5篇

关键词:次贷危机;经济图景;贷款信用 

一、美国次贷危机的形成与原因 

 

我们知道,美国经济的70%依靠私人消费,而且相当比例是负债消费。在那里,从房子到汽车,从信用卡到电话账单等,贷款现象几乎无处不在。在过去几年,为刺激房贷,贷款公司提供了优惠利率、零首付(历史上标准的房贷首付额度是20%)、甚至头年不付利息等优惠措施,使一向自信的美国市民包括那些低收入人群毫不犹豫地选择了贷款买房。贷款公司取得了惊人的业绩。为分散风险,他们找到知名投行,推出了CDO(债务抵押债券),让购买债券的持有人来分担房屋贷款的风险。在有利可图的低利率环境下,低风险的高级CDO很快卖了个满堂彩。对冲基金在全球利率最低的银行借钱后大举买入风险较高的普通CDO(普通CDO利率可能达到12%),仅利差就赚了个盆满钵满。同时,对冲基金还把手里的CDO债券抵押给银行,换得数倍的贷款,追着买投行的普通CDO。投行再把CDO投保创造出CDS(信用违约交换)以降低风险。CDS也卖火了。投行在CDS基础上又创造一个CDS基金(“三毛”基金),把先前赚到的一笔作为基金,放大数倍(例如10倍)地首发。这时,人们认为,买入1元基金,亏到0.90元都不会亏自己的钱,赚了却每分钱都是自己的!“三毛”卖疯了。于是,各种养老基金、教育基金、理财产品甚至许多其他国家的银行也纷纷买入。由于这批产品在OTC市场交易,法律上也未规定需要向监管者报告,无人知晓它们究竟卖了多大规模,这样就形成了2001年末以来,从贷款买房者到贷款公司、各大投行、各个银行、对冲基金,人人都赚的情形。美国房地产一路飙升,根本没有出现还不起房款的事情。 

与之相伴的是,美国的利率不断上升和住房市场持续降温。同时,次级抵押贷款的还款利率大幅上升,这使那些收入根本不高的购房者还贷负担大为加重。房价下跌也使得他们出售住房或者通过抵押住房再融资变得困难。于是又出现了2006年底普通民众无法偿还贷款,贷款公司倒闭,对冲基金大幅亏损,继而保险公司和银行相继巨额亏损报告,各大投行也纷纷亏损;然后股市大跌,民众普遍亏钱,无法偿还房贷的民众继续增多,全球主要金融市场隐约出现流动性不足,经济增长受到严重威胁的情况。美国次贷危机爆发。 

纵观次贷危机的产生过程,我们可以看出,由松变紧的政策调控环境是次贷危机发生的直接原因。从2001年初美国联邦基金利率下调50个基点开始,美联储的货币政策经历13次降低利率之后,2003年6月,联邦基金利率仅1%,达到过去46年以来的最低水平。同期,30年固定按揭房贷利率从2000年底的8.1%降到2003年的5.8%,一年可调息按揭贷款利率从2001年底的7.0%下降到2003年的3.8%,这使得浮动利率贷款和只支付利息贷款这类创新产品滋生并占总按揭贷款的比例迅速上升。市场的火暴使富人们更加放肆地挥霍,穷人们看到自己的房子每天都在升值也开始购买平时舍不得买的东西。从2004年6月到2006年6月两年时间里,美国联邦储备委员会连续17次提息,将联邦基金利率从1%提升到5.25%。利率大幅攀升加重了购房者的还贷负担。而且,自2007年第二季度以来,美国住房市场开始大幅降温。随着住房价格下跌,购房者难以将房屋出售或者通过抵押获得融资。受此影响,很多次级抵押贷款市场的借款人无法按期偿还借款,次级抵押贷款市场危机开始显现并呈愈演愈烈之势。 

银行等贷款提供商降低贷款信用门槛是危机的根本原因。美国“经济学简报”网站编辑罗伯特·瓦拉赫在形容次贷危机爆发根源时这样说:“只要你还喘气儿,银行和抵押贷款公司就敢想方设法借给你钱。信用不好?没问题!无力偿还月供?也没问题!于是,我们进入了一个无须证明文件就可抵押贷款的时代。”即使在房价不断上涨的形势下,为防止吓退次贷借款人,华尔街变本加厉疯狂放贷,甚至仅依据借款者自己填报的虚假收入就可放贷,次贷款额还可以大于总房价。降低放贷门槛,必然导致回收资金的风险升高。

部分金融机构利用房贷过度证券化转移风险是导致危机的表象原因。在低息环境下,次级房贷衍生产品客观上的投资回报空间,不仅使放贷机构在股市上一倒手就将债权转让给其他投资者,还吸引了美国以及全球主要商业银行和投资银行的投资者。被无限放大的证券化规模究竟多大可谓深不见底,使得危机爆发时影响波及全球金融系统。 

 

二、次贷危机对我国金融业的启示 

 

当前,中国与美国房市降温前的经济图景存在一定相似性。我国的货币政策也与美国如出一辙。美国次贷危机无疑给国内金融业敲响了居安思危的警钟。如果从美国次贷危机中吸取教训,加强我国金融业的管理和监管,可以防止金融危机爆发,保证经济金融平稳运行。 

第6篇

关键词:次贷危机;经济图景;贷款信用

中图分类号:F831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1145(2009)27-0005-02

一、美国次贷危机的形成与原因

我们知道,美国经济的70%依靠私人消费,而且相当比例是负债消费。在那里,从房子到汽车,从信用卡到电话账单等,贷款现象几乎无处不在。在过去几年,为刺激房贷,贷款公司提供了优惠利率、零首付(历史上标准的房贷首付额度是20%)、甚至头年不付利息等优惠措施,使一向自信的美国市民包括那些低收入人群毫不犹豫地选择了贷款买房。贷款公司取得了惊人的业绩。为分散风险,他们找到知名投行,推出了CDO(债务抵押债券),让购买债券的持有人来分担房屋贷款的风险。在有利可图的低利率环境下,低风险的高级CDO很快卖了个满堂彩。对冲基金在全球利率最低的银行借钱后大举买入风险较高的普通CDO(普通CDO利率可能达到12%),仅利差就赚了个盆满钵满。同时,对冲基金还把手里的CDO债券抵押给银行,换得数倍的贷款,追着买投行的普通CDO。投行再把CDO投保创造出CDS(信用违约交换)以降低风险。CDS也卖火了。投行在CDS基础上又创造一个CDS基金(“三毛”基金),把先前赚到的一笔作为基金,放大数倍(例如10倍)地首发。这时,人们认为,买入1元基金,亏到0.90元都不会亏自己的钱,赚了却每分钱都是自己的!“三毛”卖疯了。于是,各种养老基金、教育基金、理财产品甚至许多其他国家的银行也纷纷买入。由于这批产品在OTC市场交易,法律上也未规定需要向监管者报告,无人知晓它们究竟卖了多大规模,这样就形成了2001年末以来,从贷款买房者到贷款公司、各大投行、各个银行、对冲基金,人人都赚的情形。美国房地产一路飙升,根本没有出现还不起房款的事情。

与之相伴的是,美国的利率不断上升和住房市场持续降温。同时,次级抵押贷款的还款利率大幅上升,这使那些收入根本不高的购房者还贷负担大为加重。房价下跌也使得他们出售住房或者通过抵押住房再融资变得困难。于是又出现了2006年底普通民众无法偿还贷款,贷款公司倒闭,对冲基金大幅亏损,继而保险公司和银行相继巨额亏损报告,各大投行也纷纷亏损;然后股市大跌,民众普遍亏钱,无法偿还房贷的民众继续增多,全球主要金融市场隐约出现流动性不足,经济增长受到严重威胁的情况。美国次贷危机爆发。

纵观次贷危机的产生过程,我们可以看出,由松变紧的政策调控环境是次贷危机发生的直接原因。从2001年初美国联邦基金利率下调50个基点开始,美联储的货币政策经历13次降低利率之后,2003年6月,联邦基金利率仅1%,达到过去46年以来的最低水平。同期,30年固定按揭房贷利率从2000年底的8.1%降到2003年的5.8%,一年可调息按揭贷款利率从2001年底的7.0%下降到2003年的3.8%,这使得浮动利率贷款和只支付利息贷款这类创新产品滋生并占总按揭贷款的比例迅速上升。市场的火暴使富人们更加放肆地挥霍,穷人们看到自己的房子每天都在升值也开始购买平时舍不得买的东西。从2004年6月到2006年6月两年时间里,美国联邦储备委员会连续17次提息,将联邦基金利率从1%提升到5.25%。利率大幅攀升加重了购房者的还贷负担。而且,自2007年第二季度以来,美国住房市场开始大幅降温。随着住房价格下跌,购房者难以将房屋出售或者通过抵押获得融资。受此影响,很多次级抵押贷款市场的借款人无法按期偿还借款,次级抵押贷款市场危机开始显现并呈愈演愈烈之势。

银行等贷款提供商降低贷款信用门槛是危机的根本原因。美国“经济学简报”网站编辑罗伯特·瓦拉赫在形容次贷危机爆发根源时这样说:“只要你还喘气儿,银行和抵押贷款公司就敢想方设法借给你钱。信用不好?没问题!无力偿还月供?也没问题!于是,我们进入了一个无须证明文件就可抵押贷款的时代。”即使在房价不断上涨的形势下,为防止吓退次贷借款人,华尔街变本加厉疯狂放贷,甚至仅依据借款者自己填报的虚假收入就可放贷,次贷款额还可以大于总房价。降低放贷门槛,必然导致回收资金的风险升高。

部分金融机构利用房贷过度证券化转移风险是导致危机的表象原因。在低息环境下,次级房贷衍生产品客观上的投资回报空间,不仅使放贷机构在股市上一倒手就将债权转让给其他投资者,还吸引了美国以及全球主要商业银行和投资银行的投资者。被无限放大的证券化规模究竟多大可谓深不见底,使得危机爆发时影响波及全球金融系统。

二、次贷危机对我国金融业的启示

当前,中国与美国房市降温前的经济图景存在一定相似性。我国的货币政策也与美国如出一辙。美国次贷危机无疑给国内金融业敲响了居安思危的警钟。如果从美国次贷危机中吸取教训,加强我国金融业的管理和监管,可以防止金融危机爆发,保证经济金融平稳运行。

第一,金融产品的创新要建立风险防范机制。我国许多的居民希望通过投资房地产去获得财富,银行系统也曾想出各种吸引人们借贷款买房的“高招”。比如,深圳的银行推出了“双周供”,可使借贷人缩短还款期,少交利息,很受炒房户欢迎。又如“循环贷”,允许人们将商品住房抵押给银行而获得一定的贷款额度。这样,借贷人买越多的房产,就能获得越多的贷款额度,产生以房养房的现象,更受“炒房户”追捧。虽然目前尚未出现大规模的贷款违约现象,但是,不断上扬的通货膨胀率就有可能迫使央行提高利率,继而导致许多“炒房户”因交不起利息而违约。如,深圳一居民用首付购得一套房,又用这套房抵押购得第二套房首付,再租出第一套房来交付两套房每月所贷房款额。一旦银行对房贷和利率进行调整,就会产生违约,所以在推动房地产市场发展的同时,必须考虑到其对银行资产质量的影响,应高度重视房地产价格相对稳定的意义。对新兴的金融产品,要建立风险防范机制和相对应的监管和调控手段。

第二,做好国内按揭贷款巨大风险的管理。美国次贷危机的源头就在于美国房地产金融机构在市场繁荣时期放松了贷款条件,推出了前松后紧的贷款产品,给信用状况较差、没有收入证明和还款能力证明、其他负债较重的个人进行了住房按揭贷款。中国商业银行应该充分重视美国次贷危机的教训,要严格保证首付政策的执行,适度提高贷款首付的比率,杜绝出现零首付的现象。要采取严格的贷前信用审核,避免出现虚假按揭的现象。2007年下半年,央行与银监会了《关于加强商业性房地产信贷管理的通知》和《关于加强商业性房地产信贷管理的补充通知》。该文件的主要精神就是通过市场准入的提高,区分房地产的投资与消费,提高房地产投资者的门槛。这两个文件公布后,国内房地产市场开始出现很大变化,不少房地产市场投资者开始退出市场,快速扩张的银行信贷开始减缓。

第三,金融服务业务应重视主营业务。金融创新是依附于银行资产负债业务和金融服务基础之上的一种资产重新组合和信用组合,这种组合导致了信息不对称和加大了风险度和风险控制难度,一旦银行管理和决策失误,就会给投资者和市场带来风险。所以金融服务业务应更重视基本服务业的产业范畴,强化服务意识,提供真正意义上的金融服务,创造良好的投资融资的环境,把金融市场变成一个真正的资源优化配置的地方,最后推动经济的成长,这是金融服务业对经济最基础的也是最根本的贡献。

第7篇

然而,自美国次贷危机引发全球金融风暴以来,连续数年沉浸于经济增长盛宴的全球银行业身陷危机而难以自拔,这也势必引起全球金融机构对其国际化战略以及跨境并购进程的自我反思,并导致金融监管机构从根本上解决引发和促使危机不断恶化的深层次问题和根源,构建更加完善的监管体系、金融秩序等。

从次贷危机角度看全球银行业的全球化与并购

近年来,全球银行业的全球化步伐进一步加快,跨境银行贷款在银行贷款总额中的份额持续增长,银行业的海外分支机构及人员占比也越来越多,境外利润占全部利润来源的比重也越来越大。

但值得注意的是,次贷危机后全球银行业的国际化进程将有所放缓,并将平衡调整国际化与本土化发展速度,更加注重风险防控能力的提升。

次贷危机前全球银行业的跨境业务活动不断增长,国际化程度持续加深

衡量银行业国际化的一个重要指标,是由国际清算银行(BIS)提供的国际清算报告行的对外求偿数量(即对外贷款和存款数量)。2001~2006年中期之间,国际清算报告行的对外贷款和存款规模不断攀升,由不足8万亿上升到了14万亿左右,5年左右时间实现了接近翻番的发展速度;而且,从国际清算报告行对外贷款和存款占接受国私人部门信贷的比例看,由2001年的不足50%发展到2006年中期接近65%的水平,由此可以看出银行业国际化水平日趋深入,并对接受国的信贷投放及经济发展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图)。

从1995年到2005年之间,全球不同区域的银行业国际化趋势则有所差异。在东欧的外国所有权增长最为迅速,外国控制的银行资产比例从1995年的25%上升到了2005年的58%;在拉丁美洲,外国拥有银行总资产的比例从18%上升到38%。然而,银行的国际化在非洲、亚洲及中东则较为缓慢(表1)。但从最近几年来看,欧洲市场和亚洲市场的银行国际化进程较快,银行并购交易较为活跃。

次贷危机后全球银行业将放缓国际化进程,注重平衡国际化与本土化发展速度

次贷危机发生以后,全球银行业虽然不会放弃进行国际化的努力,但将更为重视国内业务及所在区域内业务的发展,相应地将地区战略及经营重心向本土化倾斜,更加恰当地平衡其国际化与本土化的发展速度。

其实,全球银行业在积极进行国际化的同时,不同区域的银行针对国内业务及所在区域内业务发展的重视程度上已经有所差异。只是全球银行业在经历美国次贷危机的巨大冲击之后,将会更加注重“强本固基”,侧重于国内以及所在区域内的业务的稳健发展,保持乃至增强在当地银行业市场的主导权与影响力。譬如,全球前90家大银行的发展状况在全球不同地区之间存在很大的差异,但其大部分业务仍然在其国内进行的。总体上说,北美和亚太地区银行业务营运往往更为本地化。而欧洲的银行总体来看往往更为国际化(表2)。

与银行业务地区比的差异相对应,全球银行业的地区战略重心也会差别较大。部分银行专注于区域内发达市场并继

续扩大竞争优势,但另外一些银行会将其业务重心有选择的布局于特定区域,而还有一些银行会致力于新兴市场的业务发展。

从次贷危机角度看银行业的跨境并购进程

次贷危机前金融业并购交易活跃,银行业跨境并购占比持续上升

从全球金融业的并购情况看,1996~2006年之间跨境金融并购交易占比不断提升,在全球金融业并购交易总额中的占比从1997年的不到1%,上升至近2006年的39.8%,接近40%。值得关注的是,2006年内全球金融业跨境并构近1/4(或占全球金融业并购总额的10%)涉及发达国家之外的机构,发展中国家的金融机构越来越多地成为并购目标。此外,在欧洲区域内,继大幅放开金融和非金融市场跨境经济活动和欧元应市后,跨境整合尤为活跃(表3)。

而在1995年初到2007年初的12年间,全球有104个国家(或地区)的1189家银行并购了2415家银行,交易金额达到1.431亿美元;2006年内并购交易额就达3630亿美元。其中,跨境并购占了3成以上,成为银行业直接设立分行或子公司之外进军海外市场的重要形式。2006年资本排名前10位的银行几乎都是通过并购形成、并实现快速扩张的。国际大银行并购具有明显的经营协同和财务协同效应,对扩大市场份额、降低费用成本、提高回报率有着积极作用。根据所罗门兄弟对美国50家大银行的调查显示,合并后银行的平均资产回报率从1%提高到1.29%,股本收益率从13.6%提高至15.9%。

该阶段的国际银行业并购交易体现了如下特征:(1)并购交易金额巨大,强强联合成为主流。近年来,国际大银行的横向并购主要由以前的“大银行吞并小银行”转变为“大银行与大银行之间的强强联合”,并购后所形成的金融机构规模巨大。纵向并购则越来越多地成为银行打造金融控股集团的有效途径,形成综合经营平台。(2)并购策略转向主动合作,强调优势互补和共同发展。国际大银行的并购策略由过去的恶意并购、强制并购为主,转向主动合作和自然并购。主动合作式的并购强调优势互补和共同发展。(3)国际银行业并购跨度扩大,跨国并购蓬勃兴起。由于金融全球化的推动以及各国金融管制的放松,并购由过去以国内并购为主逐步走向跨国并购。国际银行业大规模并购导致全球金融机构数量减少,银行业集中度上升,这在全球前20家的大银行中表现得尤为突出。

次贷危机所引致的金融动荡及金融危机,将掀起新一轮的银行业并购热潮

近期发轫于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金融风暴,导致金融机构的偿付风险和系统风险集中爆发,超级并购再掀浪潮,2008年3月24日,美国摩根大通收购贝尔斯登公司,并随后在9月25日宣布收购华盛顿互惠银行,9月14日,美国银行收购美林证券,9月17日,英国巴克莱银行收购雷曼兄弟公司,随后美国花旗集团与富国银行竞购美联银行。同时期内,次贷危机引发的并购潮也快速蔓延到美国以外的金融市场,9月18日英国劳合银行收购英国最大抵押贷款银行HBOS,9月29日英国最大房贷银行布拉德福-宾利银行被国有化,其零售储蓄等业务由西班牙国际银行收购。而随着次贷危机的进一步发展,金融市场还将深入调整,金融机构破产和被并购的事件还将陆续发生。

其实,远在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期间,受金融风波的影响,金融机构的并购案例就不断涌现。仅在1998年内,涉及亚洲各国的银行并购案例超过100起。

后次贷危机时期银行业的国际化进程前瞻性分析

次贷危机后国际性大银行的影响力将进一步扩大

近年来,国际性大银行迎来了快速发展阶段,并影响着全球银行业乃至整个经济金融增长格局去向。全球前25大银行在一级资本、总资产、利润规模方面看,分别占到了前1000家银行总额的37.4%、44.1%和38.6%(上年同期数据分别为40.9%、42.8%和40.8%)。从前25大银行资产总额的10年增长历程看,一直保持在前1000家银行中占比的提升趋势,由1998年末的32.4%上升到2006年末的42.8%,又至2007年末的44.1%。但总体上看,全球前25大银行在资本、资产及利润方面的占比接近于40%乃至50%的水平。

从全球排名前六大的银行(根据一级资本排名,前六大分别为汇丰控股、花旗集团、苏格兰皇家银行、JP摩根、美国银行和瑞穗银行,工商银行排在第8位)看,截至2007年末前六大银行在一级资本、总资产、利润规模方面,分别占到前1000银行总额的13.8%、17.5%和12.8%,继续占据国际银行业的重要位置。

而且,随着美国次贷危机影响的进一步扩散,未来一段时间内国际金融市场将呈现大动荡、大分化、大重组状态。一些国际性大银行通过并购,资产规模将更加庞大,产品服务范围将更加广泛。随着国际大银行整合、并购趋势的延续,国际大银行必将成长为具有更强竞争力的世界级金融航母,其影响力将进一步扩大。

国际性大银行品牌价值等无形资产实力将大幅增强

20世纪90年代以来,国际大型银行逐步加大了品牌建设力度。这一努力在进入21世纪后开始取得成效,入选美国《商业周刊》与Interbrand联手推出的“全球最佳品牌”的金融机构数量不断增多,品牌价值持续提升。

在未来一段时间内,国际性大银行将努力摆脱次贷危机带来的不利影响,敏锐攫取金融市场动荡时期的重组、并购机会,为进一步提升品牌形象和实力注入新的动力。同时,企业品牌也仍将成为国际大银行核心竞争力的重要因素和无形资产和竞争力的重要体现,并将显著体现在国际性大银行的战略变革之中,确保其取得持久竞争优势、创造独特市场地位。

银行业将更加注重风险防控能力的提升,金融监管体系也将发生深刻变化

从目前的演进发展进程看,次贷危机已由最初的短期流动性风险和违约风险为主发展成为全面的偿付性风险、系统性风险和流动性风险,而且迅速由信贷领域向跨产品、跨市场、跨国界释放传播,也势必带来未来一段时间内经济金融的持续振荡。国际大银行的发展策略将更加体现“稳健”基调,经营风格趋向于审慎,注重应对经济周期性波动风险,理性进行金融创新,有效提升风险防控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