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9-18 17:04:06
序论:在您撰写课程体系的优势时,参考他人的优秀作品可以开阔视野,小编为您整理的7篇范文,希望这些建议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热情,引导您走向新的创作高度。
技工院校一体化课程体系是指在一个专业的一体化教学中所设置的课程相互间的分工与配合。这一概念有三层含义。一是明确课程分工。这里的分工是基于不同能力培养需求下的分工。例如,培养学生专业能力需要开设哪些课程,培养学生方法能力需要开设哪些课程,培养学生社会能力需要开设哪些课程,这些在一体化课程体系里都有明确的规定。二是讲求相互配合。这里的配合是指各课程在明确分工的基础上,相互配合,以此共同达成既定教学目标。例如,文化共同课为专业基础课服务,专业基础课为专业课服务、专业课为生产实习服务,三者最终目标都是培养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这反映出三大课程相互之间的配合关系,它已成为一体化课程体系思想理念的基础。三是突出一体化课程。一体化课程体系在共同课、一体化课程(专业课)、顶岗实习比例关系上,强调共同课“实用为主,够用为度”,突出一体化课程教学和顶岗实习,以提升学生的就业能力和创业能力。
一体化课程体系教学评价是依据一定的客观标准,通过各种测量和相关资料的收集,对一体化教学活动及其效果进行客观衡量和科学判定的系统过程。具体地讲,一体化课程体系教学评价就是在整个教学实施过程中,反思教学理念、教学模式、教学文件、教学方法,以及教学装备是否实现了原定的教学目标,实现的程度如何,并据此提出教学改革的新思路,整顿教学方案,修订教学文件以及加强师资培训等,这一系列活动的总和称为教学评价。
一、一体化课程体系教学评价的类型
1.教学目标评价
广义的教学目标评价包括教学目标、教学计划、实训方案、教学标准等评价。狭义的目标评价包括一体化课程教学目标的评价。
2.教学条件评价
包括教学媒介、实训基地、教学环境、教具、教材、教师水平、师资配备等方面的评价。
3.教学过程评价
一是教学过程总体性评价,二是专业教学评价,三是学期或学年教学工作总结。
4.总结性评价
一是教师自评、互评,企业评价,职业技能鉴定等。二是对二年、三年(或四年)全面教学工作的总结和反馈。
5.企业评价
主要收集企业、用人单位对本校毕业生的意见和评价。
二、一体化课程体系教学评价的优势
一是在评价功能方面。既重视评价的甄别与选拔功能,又注重教学评价的教育、改进、激励、发展等功能。
二是在评价标准方面。一体化课程教学评价标准注重实现三个接轨,(1)评价标准与企业用工标准接轨。将评价标准转化为企业用工标准,有助于提升学生就业能力。(2)评价标准与国家职业资格证书制度相衔接,使毕业生能顺利通过职业技能鉴定,获得专业(工种)职业资格证书。(3)评价标准与培养学生终身学习能力的需要接轨,通过在评价标准中融入考查学生方法能力等要素,提升学生的终身学习能力。
三是在评价内容方面。既重视专业技能的评价,也重视对分析解决问题能力的评价,重视对社会能力的评价;既重视量的评价,也重视质的评价;既重视过程性评价,也重视终结性评价。从而使评价内容更加客观、科学、全面,体现对学生综合素质的评价。
四是评价方式方法方面。既有传统的笔试测验,也有产品制作考核,还有职业技能鉴定、职业技能竞赛;既有定量评价方法,也有定性评价手段,做到了定量评价与定性评价相结合。
五是评价主体方面:既重视自我评价又重视他人评价,既重视学校主管部门的评价也重视企业的评价,以实现评价主体多元、多向的价值。
六是评价对象方面。坚持以人为本,坚持教学评价为教师专业发展服务,为提高学生综合职业能力服务的方针。评价是手段,促进教师专业能力发展,提高学生综合职业能力才是一体化教学评价的目的。一体化课程体系教学评价就是通过评价结果的反馈,引起教师对教学活动的反思,并制订整改计划,以不断完善教学,促进教师专业能力的提升。同时,通过教学评价,将对学生评价的结果反馈给学生,帮助学生建立自信心,不断提高其综合职业能力。
参考文献:
关键词:职业教育;课程体系;人才培养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4)15-047-02
课程体系是指在一定的教育价值理念指导下,将一组相互联系的课程、活动组合加以排列组合,使各个要素在动态过程中统一指向课程体系目标实现的系统。课程体系是否合理直接关系到人才培养质量的高低。《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明确指出要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并把提高质量作为重点。因此,课程体系是实现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关键所在、核心环节。社会在蓬勃发展,市场在风云变化,汽车产业结构在调整升级,企业产品在更新换代,新技术、新工艺等在层出不穷,企业的人才需求也在不断变化。作为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高职院校,应适应新形势的变化及时优化课程体系,使培养出的人才得到社会认可、符合企业需求。课程体系优化要能解决“专业培养什么人?专业怎样培养人?如何保障培养质量?”三个问题。
一、我院课程体系模式简介
我院采用的课程体系模式为工作过程系统化的“211”课程体系模式,即2个基础平台(公共基础平台和专业基础平台),1个学习领域子体系,1个素质拓展子体系。公共基础平台课程主要为专业学习和职业发展提供必要的理论基础,专业基础平台课程主要为后续课程学习提供支撑和服务,学习领域课程是由职业岗位(群)的典型工作任务转换而来的、主要培养学生的职业技能和职业素养,素质拓展子体系是为了满足学生个性培养和可持续发展能力提升的需要。
二、课程体系优化的依据
1、专业调研报告
专业调研包括行业企业调研、毕业生调研和院校调研等。通过问卷调查、现场调研与访谈、网络查询、数据整理和分析等调研方法进行专业调研后可以明确国家和区域行(产)业政策,区域行(产)业状况及发展趋势,行(产)业企业数量、规模、性质等状况及变化,技术、工艺和装备状况及变化等;明确专业面向的区域、行业企业和主要岗位等;明确社会对专业人才的供求状况,专业人才培养与用人单位需求的契合程度,本专业与不同学历层次同类(或相近)专业的区分,本专业所具有的的特色或不可替代性。召开行业企业实践专家访谈会,提炼并分析典型工作任务,明确完成职业岗位工作需要的知识、能力和素质,确定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包括专业面向的区域、企业类型、职业岗位、能力目标等)和规格,确保专业人才培养符合地方经济发展和社会需求。
2、第三方评价
对毕业生进行跟踪调查的专业的第三方评价,如麦可思公司这个中国第三方教育数据咨询和质量评估机构。研读麦可思报告,了解毕业生的就业去向、就业现状、薪酬、中期职业发展情况、离职原因和校友对母校的评价等,把握专业就业竞争力、专业核心知识和能力、核心课程、核心课程的有效性和满足度等,了解行业的特色与优势等信息。
3、专业课程体系实施过程中的总结与反思
任何事物都不可能十全十美,都会存在这样和那样的问题。专业课程体系在实施过程中会出现部分课程的学期开设、学时分配不够合理、课程内容不能满足学生知识和技能培养的需要等问题,要不断总结反思、发现问题、分析原因、寻求对策。
三、课程体系优化的内容
课程体系的优化不是为了否定原课程体系而对原课程体系进行大刀阔斧的改动,这样容易忽视了其稳定性,不仅影响年级间的衔接,不利于人才培养,也会影响教师和学生的正常教学。
1、根据专业调研报告,进一步明确专业定位,重新确定和描述专业培养目标。
2、依据专业学生所面对的就业岗位,进行职业岗位(群)分析、工作任务分析和典型工作任务提炼,确定专业的核心能力,进一步优化专业学习领域课程(专业核心课程)。必要时,可去除某些学习领域课程,也可重新整合和构建某些学习领域课程。
3、为了使学生能更好地学好学习领域课程,支撑和服务好学习领域课所需的专业基础知识,进一步优化专业基础平台课程。
4、为满足学生个性培养和可持续发展能力提升的需要,在全面落实学院素质拓展教育共性要求的前提下,结合专业特点,系统设计、进一步优化学生素质拓展子体系(专业素质拓展课程和专业素质拓展活动)。
5、围绕原专业课程体系在实施过程中所暴露出的问题,并根据专业群“资源共享,差异发展”的原则,进一步优化课程开设学期、课程开设学时和课程教学内容等,优化教学安排,以充分、高效利用教学资源和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四、课程体系优化的过程和方法
以工作过程为导向,以职业能力为本位,在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的指导下,进行课程体系优化,如图1所示。
五、课程体系优化的效果
通过对原专业课程体系的优化,解决了原课程体系的弊病,进一步提高了教学资源的利用率,进一步突出了专业核心能力的培养,进一步提高教学效果,进一步提升了专业人才培养质量,使专业所培养的人才更贴近市场、更符合企业的用人需求。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作为高职教育工作者,将为提高专业人才培养质量而坚持不懈,为企业输送高素质技能型人才而锲而不舍,贡献自己的绵薄之力。
参考文献:
\[关键词\]幼儿;园本特色;“整合式”课程;教学
\[中图分类号\]G61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712(2015)05-0060-02
\[作者简介\]汪乐乐(1978―),女,江苏扬州人,本科,江苏省扬州市明月幼儿园教师,一级教师。
幼儿园的区域活动和集体活动是幼儿园教育活动的有机组成部分,两者之间是一种互生互补的生态关系。我们对幼儿园区域活动和集体活动进行了整合尝试,融合两者优势,构建出具有园本特色的“整合式”课程体系。
一、缘起――为“人”的发展寻路
(一)重视本真,促进幼儿多元发展
伴随着社会的现代化发展,幼儿的学习问题日益受到家长们的重视,但随之而来的就是教育的功利化倾向、幼儿园教学“小学化”倾向。\[1\]因此,我们希望通过探索区域活动和集体活动的整合,构建适宜幼儿发展的“整合式”课程体系,教师需重视幼儿学习的本真特点,解读幼儿的个性需求,并以个性化的探究带领幼儿走上乐学勤思的道路。
(二)回归本质,提升教师育人水平
开展对幼儿园“整合式”课程的探索尝试,不仅要求教师能游刃有余地设计和指导区域活动,也要求教师具有良好的把握集体教学的能力。这样的长期实践,既有利于拓展教师的教学视野,帮助教师树立正确的课程观,又能切实提高一线教师的教学水平和指导能力,有利于建设一支善于钻研的学者型教师团队。
(三)立足本园,深化园本课程体系
作为幼儿园游戏活动主要形式的区域活动与传统的集体教学一直各有优势,明明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却又表现得泾渭分明。如果教师能够针对它们的特点,立足教育实际,以区域活动和集体活动的有机整合为抓手,找出最佳契合点,就能够克服集体活动追求形式的完整而区域活动作为附属这一教学现状。也将改变以往教学活动区域化过“散”,集体式过“整”的单一式教学局面。\[2\]
二、探索――在行动中不断思考
(一)多维度开放,形成个性化幼儿培养策略
进行“整合式”课程构建,需要针对不同幼儿的需求,度身打造发展菜单;需要根据幼儿的发展实际,采用区域、集体两种活动形式,按需分配学习模式的比重;需要以教师个性化的指导和智慧的言语来体现教学为幼儿发展服务的理念。
我们在“整合课程”实践中摸索总结出了幼儿学习的“四个自主”方针,即主题自主、伙伴自主、材料自主和时间自主。
1.主题自主
以往的幼儿园教学活动是以集体教学为主,教师教授什么,幼儿就学习什么,而我们则在实践过程中,将学习的选择权交给了幼儿。
幼儿:老师,你拿的是什么呀?
教师:是老师以前教的哥哥姐姐寄来的贺卡。
幼儿:什么是贺卡呀?老师,给我们看看!老师,我也做个贺卡给你!
学习活动“贺卡表心意”就此生成。这样由幼儿自主选择的、生活化的课程,充分调动了幼儿参与活动和学习探索的积极性,使得幼儿能够在集体讨论、区域尝试和交流汇总的过程中始终充满兴趣,用心体验,努力探索,不断收获。
2.伙伴自主
在进行“整合式”课程构建的尝试中,不管是什么领域的学习活动,我们都倡导让幼儿自由选择学习的伙伴。这样的选择对幼儿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幼儿既需要对自己的能力做出正确的评估,还要能客观地评价他人,使幼儿之间能够以优化组合的方式进行学习。这种带有鲜明特征的学习形式,可以让幼儿在交往中学会与别人相处、尝试合作、学习模仿和自我修正,对幼儿社会性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3.时间自主
区域活动和集体活动的整合意味着根据幼儿学习的需要,在探索中有着诸如团队合作交流、规则商议等相对较“整”的形式,也有或独立、或联手操作的相对较“散”的形式。因此,机械地规定活动时间显然与我们的实验初衷背道而驰。因此,我们提出了弹性学习时间设置的概念,幼儿可以在参与团队合作交流、规则商议的基础上,自行约定同伴,在诸如游戏时段、午餐后时段、午睡起床后等时段,根据自己的意愿和个体学习进展来自由进出各区域,进行进一步探索和后续学习。\[3\]这种弹性化的活动时间,既给了幼儿学习的主导权,又满足了幼儿自我调控的愿望,使他们得到尊重、信任。
(二)精心创设,为幼儿营造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
区域活动与集体活动双结合的“整合式”课程有和传统教学模式截然不同的特点。在这种“开路式”“先导式”的课程构建中,教师必须树立新观念,采用新方法,为幼儿学习提供有力的支撑。由于“整合式”教学具有高度的开放性,在实践过程中可能会遇到很多不确定因素。因此,教师必须精心设计教学方案,将教学目标与幼儿实际相结合,全面考虑,制定出多套组合式的活动方案。这样才能做到“因人而异”,满足全体幼儿的需要。同时,也便于教师发现教学中的问题,及时调整教学内容与教学方式,让幼儿在快乐、愉快的氛围中学习、成长。
三、收获――构建出园本“整合式”课程
(一)课程内容内需化
“整合式”的课程设置注重幼儿选择权和兴趣需要,教师需要从观察幼儿入手,记录他们感兴趣的事情,分析教育教学可行性,在调研的基础上甄别筛选,设置课程内容。这样的内容源自幼儿需要,受到幼儿喜欢,符合幼儿发展需要,使专注的学习和快乐的探究成为课程实施的最佳诠释。
(二)课程创设生活化
生活化的课程能够令幼儿感到自然、自在,让他们主动地探索、积极地创新、愉快地合作。因此,在“整合式”课程创设的时候,教师需要做到“蹲下来、平行看”,从幼儿的视角选择切入点。
例如,我们的大班整合教学活动“贝贝地图搜搜搜”实质上就是从传统教学主题“我所在的社区”演变而来。教师发现幼儿很喜欢告诉别人自己家附近有什么好玩的、好吃的,有哪些标志建筑,但是一说即过,没有留下痕迹。我们以此为切入口,鼓励幼儿相互串门拜访,然后引导幼儿发现问题:告诉了同伴自己家的方位,可是同伴很难记忆方位细节,如楼栋号、转弯方向等。同时,幼儿也感觉画出来要比空口讲述要来得有效,活动“贝贝地图搜搜搜”就此形成。在活动开展的那几天,幼儿不但通过集体活动的形式了解了地图的作用、介绍了自家的方位,更在区域活动中细心涂画、认真标识,学得开心、轻松。
(三)课程氛围轻松化
“整合式”课程开展围绕一个主题,创设差异性学习环境。这样的学习环境蕴含着不同的教学目标,契合幼儿不同的能力与发展水平。班级中,处在能力发展阶段的幼儿在各个学习环境里都能找到适当位置并进行兴趣探索,幼儿的意愿得到了最大程度的尊重。自由学习时,教师也不随意干涉,即便指导,也是以“隐性”指导为主要形式,课程氛围轻松自在。
在不断地实践中我们感受到,区域活动和集体活动的有效结合,能够满足不同幼儿的发展需要;区域和集体活动的合理分配,能够优化幼儿学习形式,便于幼儿领会教学内容。这使得幼儿园的教学活动始终处于一种多方参与、多边互动的学习状态。
研究之路历来漫漫,但荆棘遍布中依然有花的身影存在。我们将持之以恒地进行研究,将园本课程的打造与幼儿未来发展相联系,使“整合式”课程成为我园师生有效发展的强大助力。
参考文献:
\[1\]王文文.论幼儿教学与生活世界的联系\[J\].新校园,2014(4):78-80.
关键词:实践课程体系;人才培养;有效度
课程是人才培养的载体,是学生成长的养料,是实现职业学校人才培养目标的基础性工程。课程的有效度是指课程符合学校人才培养需要或符合企业需要的程度。课程有效度是对课程实施价值在人才培养质量上的一种评价。职业学校课程的有效度决定了人才培养的质量和人才培养目标实现的程度,即影响着人才培养的有效度。职业学校以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为目标,不仅要培养出具有专业知识的劳动者,而且一定要突出学生劳动技能的培养和职业素质的提高。作为职业学校应按企业岗位需求设置课程。现行的课程体系对学生的岗位技能和职业素养的培养不足,只是过多关注专业技能的训练和培养,为此,职业学校必须优化专业实践课程体系结构,在“专业技能实践”课、“专业综合项目实训”课、“职业资格(技能)证书”课等方面加大比重和投入,同时加强工学结合、校企合作,不断提高课程对人才培养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我校作为首批省课改实验学校,在课改方面取得了一定成绩和经验,课程体系改革初见成效,形成了“平台+模块”的课程体系结构,在此基础上不断创新实践,对专业课程内容进行重新整合,进行了项目化设计改造,而在结构上进行了模块化优化调整,基本贴近了职业岗位能力和职业素养的培养需求。
一、修订人才培养方案,构建工学结合课程体系
依据职业分析和教学分析确定知识、能力、素质结构,整体优化课程结构,统筹安排课程内容,科学编排教学进程,合理确定课程的基本要求。要充分发挥职业教育优势,注意体现学生身心发展特点,科学安排课程,构建鲜明“职业特性”的学工结合课程体系。在每个学期都嵌入企业实践课程,如,职业认知、专业技能实践、岗位能力实践、顶岗实习等,制定了《企业实践课程的管理和考核办法》。在设置课程方案时,先从分析职业岗位入手,认真梳理职业岗位对职业教育技术应用型人才培养要求,将职业岗位对专业人员的要求分解为若干个综合能力,把每个综合能力分解为若干个专项能力,并据此制定职业能力分析表。然后根据职业能力表中的每一项具体能力目标与要求,设计课程及教学内容,若干个相关课程和训练项目组成一个教学模块,各教学模块还设计有相应的选修课程及训练项目,由此构成以学生为主体、以能力为本位的人才培养方案。
二、突出“专业技能实践”课的设置,强化学生专业技能的培养
职业学校以培养职业技能人才为目标,要求学生在具有一定的理论知识的同时,必须具有扎实的操作技能和专业实践能力。在实践教学中加强“专业技能实践”课是提高学生专业实践操作技能的有效途径。
在传统的课程体系中,独立存在的专业技能实践课往往得不到突出。即使设置了具有实践技能要求的课程,也大多是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并行,教室里的理论课与实验室里的演示性实践课或实训室里的技能性实践课交叉进行。这样培养出来的学生在理论上达不到企业要求,在实际动手能力上也与企业技术岗位要求存在较大差距,学生毕业后也很难适应社会的需求。因此,为了满足用人单位对人才培养的现实需求,必须设置能单独存在并完全在实训室完成的“专业技能实践”课,并保证足够的学时数。在“专业技能实践”课中,即使有必须的、少量的理论教学内容也能在实训室进行,理论实践一体化,做中教,做中学,以保持该课程的完整性、连贯性。使学生在此类课程中,经过连续的实践过程,完成一件产品的加工制作或掌握一个具有完全由实践性活动构成的独立操作,从而培养学生的专业实践技能和应用能力。目前,我校在所有专业课程设置中均安排了“专业技能实践”课,突出了“做中学、做中教”,学做一体,如,在机电技术应用专业设置钳工实训、机械加工实训、数控技术实训、电气控制实训、维修电工实训;在会计专业设置会计基础实训、企业会计实训、金融会计实训、会计电算化实训;在汽车运用与维修专业设置汽车钣金实训、汽车装潢、汽车维修、汽车养护、汽车性能评估等实训课程;在计算机专业设置计算机维护与维修实训、计算机网络实训、计算机动画处理实训、平面设计实训、电子商务实训等课程。此类课程既提高了学生的专业实践动手能力,又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深受学生欢迎,取得了很好的课程教学效果。
三、注重“专业综合项目实训”课的设置,提高学生专业技术应用能力
职业学校的任何一个专业都是由核心教学内容和职业技能要求构成的。在课程设置中,要围绕“生产过程”开展教学,根据不同专业要求,减少文化基础理论,以够用为度。多注意设置一些与社会生活相联系,面向企业实际并服务于企业的综合性实践课程,从而使课程内容与社会、企业所需形成互动关系,各学科都力求与相关学科相互融合,使课程内容跨越学科之间的鸿沟,通过内容的整合,进行项目化设计。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感觉到知识是相通、实用、够用、针对性强的。所选的项目最好是来源于行业、企业或者生活中的实际项目,而且是能体现工作过程系统化的项目。也就是说,项目应该是“真问题”和“真课题”,具有直观性、技术性和应用性特征。所选取的项目要能够承载教学目标规定的知识和技能。项目设计时要很明确地规定进行项目教学,主要培养学生的什么技能,或提升哪些能力,掌握哪些知识等。如,在计算机专业中设置计算机网络综合实训课、汽车维修与维护专业设置汽车维修综合实训课、机电专业设置机电维修与维护综合实训课、建筑工程专业设置房屋建筑设计综合实训课,便能使学生在“专业综合项目实训”课的实践教学中掌握该专业的核心能力,清晰了解该专业围绕核心能力的培养所设置课程的目的。同时还要尽可能地使项目产品有一定的表现力,如使产品能发声、发光,或者能有学生熟悉的一些功能呈现。譬如,做些调光电路、数码显示电路、一些玩具动作控制电路等。这些项目能给学生直观的印象,容易使他们产生成就感,迎合他们的性格特征,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综合实训项目教学的效率和教学效果。
四、推行“职业资格(技能)证书”课的设置,提升学生就业竞争力
职业学校的毕业生,将来的就业岗位必然在各行业中的生产、管理、服务等一线。目前,我国很多行业都设置了行业认可的职业资格(技能)证书和行业准入制度。为此,职业学校必须实行“双证”制,推行“多证”制,也就是要求职业学校的毕业生必须在取得毕业证的同时,还拥有“职业资格(技能)证书”或其他技能等级证书。但传统的课程设置往往做不到学校教学与“职业资格(技能)证书”考核的同步完成,经常是学生在校学完专业课程,如要考取“职业资格(技能)证书”则要另外参加考前培训,重新组织考试。
我校一贯坚持“双证”制,将“职业资格(技能)证书”考试的国家职业标准和考试要求直接融入学校的专业课程设置中。目前,我校几乎所有专业都设置了适用于本专业的“职业资格(技能)证书”对接课,如,汽车专业设置了《汽车维修工》等职业资格课程、机电专业的《维修电工》等职业资格课程、电子商务专业的《助理电子商务师》等职业资格课程、建筑专业的《建筑测量工》《砌筑工》等职业资格考证课程、会计专业的《会计电算化》考证培训等。尤其在计算机专业,我校直接引入由国家信息产业部认可的“国家信息化计算机教育认证(CEAC)”方案,即“CEAC计算机信息化应用工程师资格认证”课程。将该认证中要求的具有行业特点与职业要求的七门专业核心课程直接引入专业教学中,要求学生在所学的七门课中至少有四门课通过由信息产业部组织的认证考试,以取得资格证书,从而达到学校教学与行业最新发展相衔接,与行业的职业要求相一致。职业学校工学结合课程体系中职业资格(技能)考证课的设置,无疑使职业学校培养目标的定位更加明确,对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和就业竞争力提升的作用更加明显。
五、创新“企业(职业)实践”课的设置,培养学生综合职业能力和素质
职业学校以培养技术应用型人才为目标,以能力为核心、就业为导向。实现这一目标,仅仅在学校通过理论课教学和有限的实验、实训条件下进行的实践教学是难以真正完成培养任务的。学生的实践能力、综合职业能力的培养仅有仿真的环境是不够的,必须要将学生放在全真的实际职业环境中,让学生在实际工作中既能掌握实际操作技能、积累实际工作经验,又能真正感受到实际工作的氛围。通过校企合作,采取“学工交替”模式是实现职业学校培养目标的最佳课程设置方式,也是工学结合课程体系的突出特点。我校在近两年组织的有企业行业专家参与的各专业指导委员会的教学研讨会上,专家们都从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提高职业素质与如何结合企业实际需要的角度出发,提出了实施“学工交替”的良好建议。只有通过“学工交替”的课程模式,让学生在经历了学校―企业―学校―企业的培养过程后,才能掌握更多的职业技能,才能更加接近企业的需要,才能有更强的就业竞争力,才能成为受企业欢迎的毕业生。
“学工交替”是将学校教学课程与学生到企业实践课程交替进行的课程模式,是让学生每学期在学校进行一段时间专业学习后,进入企业进行职业实践。通过企业(职业)实践,学生不仅职业技能和职业素养会得到明显的提高,而且还会带着在企业实践中需要解决的问题和工作岗位对实践技能的要求返回学校。学校将根据学生工作岗位的职业要求和学生在实践中遇到的实际困难有针对性地组织教学,这会使学校的专业教学更加符合企业实际,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学习兴趣大大的提高,对专业知识的理解更加深刻,也更有利于学生对职业标准的把握和职业技能的提高。第六学期学生在前面已有的“学工交替”的基础上再到企业中进行毕业实习,便会得心应手,操作技能大为提高,更适应企业的要求,同时使毕业生的就业率大大提高。该课程模式是将职业见习、专业实践1、专业实践2、岗位能力实践1、岗位能力实践2、顶岗实习等企业(职业)实践课程阶段性安排在每个学期完成,主要目的不在于直接解决学生的就业岗位问题,而是着眼于学生实践能力和职业技能的提高,以及职业素养的提升,为学生将来找到更好的就业岗位创造良好的条件。
总之,职业学校的专业实践课程体系要按照工作过程和企业的实际需要来设置课程,不仅要突出专业领域的新知识、新技能、新工艺和新方法,还要以典型产品或工作任务为载体设计教学活动,让学生在完成任务或职业情境的实践过程中学习相关专业知识、形成综合职业能力和职业素养,还要将职业资格标准纳入课程标准和考核标准,实现职业资格培训和专业教学的融合。只有在专业课程设置上做到科学合理、优化高效,才能最终有效地提升学生的专业技能和综合职业能力和职业素养,才能使职业学校的课程在人才培养中的有效度得到提高。
参考文献:
[1]曹晔.国外职业教育产教结合的比较研究[J].河北职业技术师范学院学报,2003(3).
[2]刘松林,彭香萍.课程的有效性:论高职课程研究的新视点[OL],2012-08-13..
[3]袁长明.职业院校工学结合半工半读培养模式初探[J].职业时空:研究版,2006(12).
关键词: 时尚产业 管理类课程体系 优化方案
“时尚产业”是一个世界范围内的新兴产业,在这个不断发展、富有活力的领域,相关管理理论的构建和完善充满挑战。同时,我们面临的管理现实是国内时尚消费增长迅猛,时尚经管人才短缺严重,因此面向时尚创意产业的管理类课程体系研究必要而迫切。
研究时尚产业对经济运行方式的改变,探讨适用时尚创意产业要求的管理人才培养及相应教学与实践的体系,体现教育面向社会服务社会,主动适应社会的发展,达到教育的前瞻性和常识性要求。
一、时尚产业内涵
由于时尚产业并非界定清晰的单一产业部门,而是涵盖时尚产品的多个部门(如服装、饰品、鞋帽、化妆品等)及涵盖各时尚产品的价值链,时尚产业体系比较复杂,目前国内外研究尚处探索阶段。
在国外的研究文献中,研究的角度多从企业入手,在Dickerson,K.G的“Inside the Fashion Business”中,fashion与时装意义相近,主要就时装经营及商务各业务环节进行讨论。在Frings, G. S.的“Fashion:From Concept to Consumer”中,以服装产业链为主线,讨论服装产品从创意到消费者的全过程。此外还有一些从社会学角度研究着装现象和着装行为的,如《时装的面貌》等。但是对时尚产业的关键术语和理论探讨相对贫乏,为正统经济学家所忽视。
2008年,首部研究中国时尚产业的报告《中国时尚产业发展报告蓝皮书(2008)》出版,由中欧国际工商学院时尚产业研究中心主笔,其中对时尚产业有界定,“时尚产业是指通过工业和商业化方式所进行的时尚产品和时尚服务的设计、采购、制造、推广、销售、使用、消费等一系列经营性活动的总称”。报告对于时尚产业的体系结构并未涉及,对于体系内涵还不清晰。2010年,高骞的《上海打造国际时尚之都的探索与实践》以上海为研究对象,以时尚产业作为整体,探讨了上海在建设国际时尚之都的各种政策措施。
作为都市产业的典型表现形式,时尚产业内涵非常广泛,并不是一个独立的产业门类,而是通过各种高科技、创意、媒体的因素,对各类传统产业资源要素进行整合、提升、组合后形成的一种较独特的产品、商品运作模式。在产业形式上,是跨越高附加值先进制造业与现代服务业产业界限的多产业组合;在产品表现上,主要体现流行审美情趣和消费理念的中高档消费品或消费服务;在产品特点上,突出表现为引领时尚,包容多元价值观,随着社会生活潮流变化不断创新、丰富和发展。
时尚产业是时尚产业和创意产业的一种高度融合,主要表现在通过创意增强时尚产业的活力,通过创意引领时尚产业的发展。时尚创意产业构成上分为三个层次。核心层是对人体进行装饰与美化,包括时装与服饰、鞋帽、箱包、美容美发,以及珠宝首饰、眼镜表具等;扩展层是对人在生活和工作中所处的小环境进行装饰和美化,包括家纺用品、家饰装潢、家居用具等;延伸层是对于人生存和发展相关的事物和情况进行装饰和美化,包括手机、MP3/MP4、数码相机、动漫、电玩等。
二、时尚产业对于北京经济发展的意义
1.文化创意产业是北京十二五经济发展规划的重要内容
北京“十二五”文化创意产业发展规划将于近日公布,其中核心内容为:“十二五”时期,北京文化创意产业产值占全市GDP的比重力争达到15%。“十二五”期间,北京市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总体部署是:推进文化创意产业升级,促进文化创意产业集聚发展和优化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环境。2010年北京文化创意产业实现增加值1692.2亿元,占全市GDP的12.3%。
2.时尚创意产业是北京建设世界城市的重要经济战略引擎
北京投资300亿于宋庄建设国家级时尚创意产业园区,促进时尚产业的发展。北京要成为世界级城市,除了尽快扩大自身的经济规模和增强实力外,还必须大大提升自己作为国际大都市的综合竞争力,而时尚创意产业就是城市竞争力的最主要体现之一,这就延伸出“时尚城市”的概念。时尚创意产业源于个人创造力、技能与才华,并通过工业制造、产业转型融合、服务业、金融体系等配套体系,把时尚创意转化为巨大的社会财富,基于创造力的时尚创意产业是国际大都市真正拥有的优势,也是一个城市综合竞争力的精髓所在。
三、培养时尚创意管理人才必要而迫切
1.满足教育的前瞻性与社会服务功能
时尚创意产业的急速发展和社会对复合型时尚管理人才需求的增长,客观上刺激了时尚创意同经济、管理、信息、贸易、人文等学科的结合,时尚创意产业对国民经济的支柱作用及其自身的发展,也强劲吸引了其他学科向时尚领域的渗透,因此许多以时尚为特色的专业和与服装相交叉的学科在服装教育体系内不断涌现。如今,几乎所有服装类院校都设有商学院(系)、服装管理学院(系)或服装经管学院(系),而许多服装经管类课程,如服装市场营销、服装生产管理、服装国际贸易、服装产业运营等也成为包括服装艺术、服装工程专业在内,所有专业的专业必修或选修课程。服装与其他学科的融合是服装教育面向市场、满足社会需求的必要途径,也是服装教育整体水平提升的必然结果。服装院校将为社会培养和输送大量“时尚创意+管理+经营”的复合型管理人才,经管专业也会因此成为服装院校的人才培养核心之一。
2.秉承北京服装学院十二五规划战略指导思想
北京服装学院十二五规划提出:“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强化内涵发展、特色办学,坚持立足北京、面向全国、走向世界,使办学工作融入到首都建设和纺织服装、文化创意产业发展中,全面提升办学实力,把学校建设成为特色鲜明、国内一流、国际知名纺织服装高校。”
管理现实的变革对经管人才的培养提出严峻考验,培养符合社会发展的适用经管人才需要对目前的经管教学与实践进行改进。以本项目为核心,依托北京服装学院的资源和品牌优势,依靠商学院的师资力量,以时尚创意产业为切入点,全面整合优化现有专业方向和课程,强化“艺工融合、实践创新”教学体系的构建。实现:
·打造彰显北服特色的优质专业课群,完善北服特色学科体系。
·“时尚创意管理”成为北服的又一鲜明特色。
·培养时尚创意产业急需的管理人才。
·实现服装品牌管理研究的阶跃,为时尚产业服务,探索品牌高端化有效路径。
·为北京建成世界城市,建设现代都市时尚产业服务。
四、优化和开创符合时尚产业发展要求的管理类课程体系
在教学环节,适应时尚创意产业要求,融合教学目标对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与手段及实践体系进行完善,实现对学生“全方位、全过程、立体化、重自主”的教育。
1.优化课程体系的原则
为了在教学实践中贯彻落实以上教学内容,达到预期的教学目的,制订了理论教学计划的实施细则。具体要求如下:
·确定每门理论课程的具体培养目标,优化和充实理论课程教学目标体系。
·根据实践需要,及时调整理论教学内容,建立理论教学内容更新机制。
·改革和探索理论教学方法,推广普及启发式、参与式及案例式等新型教学模式。
·利用现代化教学手段,提高教学效率。
·建立课程教学质量评估体系,完善教学效果检测机制。
·建立完整的实践教学体系,设计相应的课程单元。
·整合实践教学资源,优化实践教学内容,提高学生实践能力。
·推广仿真教学、情景模拟教学、拓展教学等新型教学模式。
2.开创时尚管理课群、文化创意产业课群、奢侈品管理课群
北京服装学院商学院通过对时尚创意产业的研究,归纳出时尚创意产业对管理人才需求的内涵,构建出适合我国时尚创意教育发展战略的时尚管理人才培养模式,提出时尚管理人才新的课程体系。以经济管理通用课程为基础,依托服装产业与企业管理的实践,优化服装产业与市场课群;将服装产业与时尚创意相结合,适应时尚产业发展新趋势,开创了三个新课群:时尚管理课群、文化创意产业课群、奢侈品管理课群。
时尚管理课群:时尚美学、时尚文化创意与设计、时尚买手、时尚传媒与整合传播、时尚产业体验、时尚品销售体验。
文化创意管理课群:文化产业概论、中西方文化比较、文化产业政策与法规、文化资源学、现当代艺术理论、服饰产业研究。
奢侈品管理课群:奢侈品管理导论、奢侈品品牌管理、奢侈品产业分析、奢侈品经典品牌纪实、奢侈品零售、奢侈品消费行为、奢侈品顾客关系管理。
优化服装教育体系、创新服装管理人才培养模式始终是值得我国服装教育领域不断探讨和实践的具有战略意义的系统工程,它不仅关系我国服装产业发展前途,而且关系高等教育改革的成果。有关这方面的研究很多,而以时尚创意为切入点,通过全面系统的比较分析,归纳出服装院校经管专业的时尚创意教育体系结构的研究不多,我们力图在借鉴国外成功经验的基础上,创新我国时尚管理人才培养模式,实现适用管理人才的培养。
参考文献:
[1]顾庆良.时尚产业导论[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0.
[2]拉斯·史文德森.时尚的哲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
[3]中欧国际工商学院时尚产业研究中心.中国时尚产业发展报告蓝皮书[R].2008.
【关键词】高职院校;广告创意设计;课程体系;优化
一、研究目的和意义
(一)研究目的
广告行业作为知识型服务产业和新兴交叉学科在企业竞争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如何根据高职高专的特点,在广告业界和社会公众监督下,培养具有竞争优势的广告业应用型人才,成为高职院校《广告创意设计》课程教学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作为高职院校视觉传达设计专业必修课和主干课程的《广告创意设计》,是一个专业性和实践性都很强的课程体系,应具有鲜明的教学目的性。本文研究以培育更多懂策略、有创意、会执行的广告应用型人才为目标,围绕“学以致用,学有所用”的课程建设指导思想,结合笔者从广告设计一线到大学教师的经验,通过对高职高专广告创意设计课程体系优化研究,力图使高职高专《广告创意设计》课程建设得更加完善。
(二)意义
本研究的开展,合理、高效地衔接好课堂教学,逐步优化该课程的课程体系设计、课程教学大纲和实训教学大纲、考核标准,对该门课程的教学模式、内容与方法进行深入探讨,建立起教师与学生的互动教学网络,完成校企合作、真实项目承接、鼓励学生参赛等多个环节。结合国际4A 广告公司的实际工作流程和环境,把工作实际过程融入到教学过程中。将常规的教学模式和理论教学转换到广告创意设计的前沿即专业广告创意领域作业的模拟程序。学生通过亲身的实操学习,在掌握专业知识的同时,锻炼了实践能力,与广告人才市场接轨。
二、《广告创意设计》在高职教育中存在的问题
国内开设广告创意设计学科的高职院校中,无一例外都开设了广告创意设计、广告创意、广告学和影视广告等课程,表面看起来教学内容丰富多彩,实用性也很强,但其中仍存在很多实际的问题:
(一)教学过程与情景封闭,与社会发展缺乏必要交流
如今的高职广告教育过程中,大多仍以在课堂中讲述枯燥的理论教育为主,美其名曰基础理论教育,然则在基础理论之后缺少实际的实践训练,提供给学生参与企业策划社会活动的机会较少,甚至有些高职院校在广告创意设计课程中不要求学生开展设计创意头脑风暴,不要求学生了解印刷技术、包装技术相关知识,对于社会中很有分量的广告设计不能实际分析,对于与广告息息相关的各种技术知之甚少,而对于广告公司的运营、广告客户管理、创意策略、市场调研、创意简报,熟悉创作手法与新型的工艺,广告人的表述方法等业务流程在教学过程中又容易被忽略。这样的封闭教学如同闭门造车,使学生将来难以直接适应市场需求,从个人到学校都有可能被淘汰,因此在高职院校开设广告创意设计课程首先应强调开放式教学,使教学各环节都与广告业界保持密切联系。
(二)教学手段单一,传统教学手段和多媒体教学设备的使用不均衡
在调查过程中,笔者发现对于教学质量的另一影响点在教学手段上。目前高职院校担任广告创意设计课程的教师很多是半路出家,以前主要教授纯美术或计算机软硬件等专业基础课程的,现在教授专业广告创意设计课程;也有很多是在企业中工作多年被调来传授相关知识的。这样就出现两个极端,一个是只会采用传统的从黑板到画板,从书本到速写本的手段,完全不会使用多媒体教学,这样造成学生在创意过程中只能停留在草图创意阶段;而另一个是完全依赖计算机,错误地认为只要有计算机就能解决任何问题,造成学生以教师为榜样,每接到教学任务先从图片搜索出发,以抄袭和篡改别人的创意为结局。广告课程教学改革取向之一就是应合理利用现代化的多媒体教学辅助手段,充分发挥现代计算机和互联网络信息资源的作用。
三、课程体系优化方案
(一)课程设计部分
新的《广告创意设计》课程体系建设,主要围绕高职教育的培养目标和广告设计师职业岗位所要求的综合能力,做了以下优化变革:
1.制定适合高职院校广告创意设计课程使用的课程总体规划设计
回看国内高职院校传统广告创意设计课程,大多是“大而全”的教学方式,并不太注重广告创意的实践性,诸如市场调研、营销策划、广告策略、创意简报、头脑风暴等必备的广告创意业务流程,而是很快进入广告设计的表现阶段,重视了艺术表现却轻视专业实践,因此学生作品的创意缺乏市场目标性和策略而显得平庸,导致课程教学目标很难落实。总的来说,很多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目标模糊,忽略了高职教育中的实践环节,致使培养出来的广告设计人才几乎毫无特色、毫无专长可言。
本次研究看到了高职广告设计教育中存在的很多不合理因素,重新确立了该门课程设计总体思路:以广告设计师职业能力培养为核心,从广告设计师岗位能力分析入手,进行课程规划设计,确定课程内容、探讨教学方法、组织实践教学,并建立教学内容与真实项目和重大赛事接轨的教学机制。同时,量化细化了各个教学环节,坚持将学以致用、校企合作、工学结合作为课程建设的指导思想,建立了全面、系统和适合高职高专使用的广告创意设计教学体系。
在对课程设计总体思路有了宏观规划以后,编制出适合高职院校《广告创意设计》课程的课程标准、教学大纲、实训项目大纲、作品质量考核标准4 个教学文件,解决了高职教育中学习内容和工作岗位能力要求不协调的矛盾。
2.实行案例教学法
前期调查发现,目前绝大部分高职院校广告创意设计课的教学,都是把内容抽象、枯燥的理论知识填鸭式地灌输给学生。而课程非常注重实践性,本专业的学生又多是艺术类考生,对纯理论知识的学习往往热情度不高,甚至出现抗拒的表现,导致学习效果不明显。本研究采用开放式和多样结合的方法,按照理论联系实际的教学方针。为便于学生理解,合理利用现代化的多媒体教学辅助手段,结合广告公司提供的大量优秀广告案例资源,将基本观点视觉化,变枯燥为趣味,制作出一套图文并茂且实用价值极高的课件,在教学过程中密切关注广告业界最新动态,及时更新教学内容,做到与时俱进。
(二)教学方法部分
完成了对《广告创意设计》课程体系规划以后,笔者对两个年级视觉传达设计专业学生展开了全新的《广告创意设计》教学工作:
1.实地教学
组织学生到大型广告设计公司、彩印等相关设计企业参观学习,邀请企业的专业设计师、总监为学生现场授课,讲解最新技术,把课堂从传统教室转移到广告设计公司的前沿阵地,真正实现开放式教学。学生亲身体验,与企业零距离接触,对广告设计企业的作业模式和工作环境有了最直观的了解,让他们将课堂理论知识与生产实际流程有机地结合起来,为日后能快速适应广告设计行业的需求奠定基础。
2.真实项目教学
立足于学生实际能力的培养与锻炼,提出课堂教学内容与重大赛事及企业实际设计项目接轨,实现项目驱动的教学新模式。广告创意设计课程以培养实用型的广告创意人才为核心,具有实践性强、应用性强、极富时代气息和创造性等特点。在教学实践过程中,把真实广告项目、广告大赛、工作要求和流程引入到课堂教学中,从理论到实战时不玩“空手道”。以实际品牌作为广告创意的对象,激发学生对专业、对课程、对创意的热切关注和兴趣,其作品也受到企业的好评。这种企业业务与课堂教学相结合的教学方法,大大强化了广告创意设计课程的可操作性。
在教学过程中,尝试把参加权威广告大赛作为课程教学内容之一,并取得了很好的效果。大赛中的参赛项目多数来源于赞助商的实际项目,学生参与了比赛,实际上就是为真实品牌进行广告创意。学生通过具体项目消化授课内容,如能在赛事中获奖,学校及其个人的知名度都会大大提升。例如,组织学生参与由台湾《中国时报》主办的第十八届全球华人大学生广告创意大赛——金犊奖,由于带来的都是国际或国内真实的品牌策略单,学生很快就介入到实际项目的创作里。只要参加了这项赛事,学生的心就会跟赛事捆在一起,比赛极大地激发了其主动学习的热情。
3.头脑风暴
要把学生培养为优秀的创意设计人才,首先必须在基础阶段就开拓他们的创造性思维,并学会如何做创意的方法。把“头脑风暴法—思维导图”引入到广告创意思维训练的实践中,这是本次研究成果创新特色之一。
培养学生的创意,需要经过大量放射性思维训练,笔者将英国著名的心理、教育学家托尼·巴赞的“头脑风暴法—思维导图”引入广告创意思维训练中,这是目前广告公司普遍采用的一种创意方法。在研究实施过程和教学实践中发现,学生在广告设计的创意阶段运用思维导图这套放射性思维训练方法,既开动了大脑、活跃思维,也带动了课堂气氛,从初入广告创意领域的懵懂不安,到一个个丰富多彩的好创意出现,慢慢地找回了自信,最终呈现出相对有目标性而完整的创意作品。
(三)教学结果部分
本次教学研究结束后,视觉传达设计两个年级的学生取得了以下成绩:
1.传统的课堂作业已无法激发学生创作热情,因此在本次教学过程中把有分量的赛事带进课堂,指导学生参加各类有分量的广告设计赛事,获得佳绩,取得重大突破。参加赛事既可以跟多所名牌美术院校学生同场竞技,了解相互间的专业水平;目前,该专业学生已在金犊奖、全国大学生广告艺术大赛等重量级赛事中获奖50 余项,共计100 多人取得名次。
2.本次教学与广告公司合作,组织学生参与2011 年中国邮政贺卡设计,经过学生与教师的共同努力,在短短的一周内顺利完成了任务,方案全部被客户采用,并送至北京参与中国邮政系统的举行的展销会。
3.教学研究过程中,与广告企业保持良好关系。企业让学生熟悉了广告设计公司的运营模式、流程与最新技术,本专业也为企业提供了优秀的学生人力资源。在课程结课后,推荐部分学生到广告公司实习,工作能力受到企业一致肯定,并承诺表现优秀的学生毕业后将有机会留在企业就职,为促进本专业学生就业开了好头。
四、研究成果应用现状及前景
(一)研究成果应用现状
笔者对本院视觉传达设计专业学生两年多的教学实践与实施,应用情况如下:
1.本研究所完成的课程标准、教学大纲、实训项目大纲、作品质量考核标准部分已应用于11、12 级视觉传达设计专业的教学之中,《广告创意设计》课程的教学研究和实践有了全新标准。为视觉传达设计专业教学中确定了岗位能力、人才要求、课程结构、人才培养方向,提供了新的参考,培养的学生更能与现代广告企业要求接轨。
2.舍弃了传统广告课程的理论教学方法,合理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结合大量企业提供的优秀广告案例资源,制作成一套全新的《广告创意设计》课件,并已投入教学中。
3.在教学中,开始采用项目驱动教学方法。与多家广告设计企业保持良好关系,除了把最新行业知识和信息传达给学生,而且还把他们公司正在操作的项目带过来让学生一起参与创作,将企业业务与课堂教学相结合。
4.教学中采用广告公司普遍采用的头脑风暴式的思维训练方法,学生打破了传统习惯性的横向、纵向思维,懂得如何做出好创意的方法,教学效果显著。
5.在本研究教学过程中,指导本校学生参加全球华人大学生广告创意大赛——金犊奖、全国大学生广告艺术大赛等重量级赛事中获奖50 余项,共计100 多人获得名次,为视觉传达设计专业乃至学校争得了荣誉。
(二)研究成果应用前景
1.对高职院校广告创意设计课程的现状进行了调查研究,发现传统教学课程结束后,很多学生对在广告设计操作中必须考虑的市场调查、广告定位、广告媒介、广告创意等实际操作环节几乎没有概念。而研究所得的各项成果,弥补了以上不足,总体课程设计更加突出培养“学以致用,学有所用”的应用型广告人才目标,还找到了相应的教学方法。
2.进一步加大校企合作力度,外聘广告行业精英进行讲座,这样可以不断把最新的广告行业知识和信息传达给学生,也可以把实际项目嫁接到课堂教学中,紧密结合行业发展态势,做到与时俱进。
3.教学研究所获得的各项成果,打破了目前高职院校广告创意设计课程的基本模式,填补了不足之处。提出的教学模式、思路与方法,适合国内同类高职院校广告创意设计课程教学的借鉴和使用。
参考文献:
[1] 胡川妮.广告设计[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
[2] 黄军.激发与推演:广告图形创意课题训练[M].南京:江苏美术出版社,2007
[3] 托尼·巴赞.思维导图:放射性思维[M].李斯,译.北京:作家出版社,1998
[4] 唐朝晖.平面广告设计课程教学模式探议论[J].装饰,2008
[5] 胡川妮.中国设计教育大型系列访谈[N/OL].visionunion.com/article.jsp?code=200604280277,[2006-06-12].
智慧旅游,也被称为智能旅游,就是利用云计算、物联网等新技术,通过互联网/移动互联网,借助便携的终端上网设备,主动感知旅游资源、旅游经济、旅游活动、旅游者等方面信息,及时,让人们及时了解这些信息,及时安排和调整工作与旅游计划,从而达到对各类旅游信息的智能感知、方便利用的效果。智慧旅游的建设与发展最终将体现在旅游管理、旅游服务和旅游营销三个层面[1]。
但是,在旅游业智慧旅游新趋势的发展下,部分高校所培养出来的应届毕业生所具备的技术能力和竞争力依然和传统模式下培养出来的学生一样,无法跟上旅游业开放变化时期的步伐。究其原因,某些高校旅游管理专业课程体系滞后于旅游新趋势的发展,所应用的课程体系及课程设置并没有随着旅游业的快速变化而进行相对应调整。因此在互联网、移动终端等新技术的快速发展及2014年中国推动“智慧旅游”发展契机下,如何改革高职院校课程体系,设置与现阶段旅游发展相适应的课程内容;如何依托学校优势资源,构建各高校旅游管理专业特色课程体系,是本文要重点探讨的课题。
一、旅游管理专业课程体系存在的问题分析
课程体系是在一定的教育价值理念指导下,将课程的各个构成要素加以排列组合,使各个课程要素在动态过程中统一指向课程体系目标或专业培养目标实现的系统。广义的课程体系一般包括三个层次:一指宏观的专业设置,涉及高等教育的学科及专业;二指中观的课程体系,涉及某专业内部课程体系问题;三是指微观的教材体系,是某专业内某具体课程的教学内容方面。笔者研究的主要是中观的课程体系,主要针对桂林电子科技大学职业技术学院旅游管理专业的课程体系进行研究。笔者通过大量文献资料的查找,发现无论是本科院校或是高职院校的高校旅游管理专业课程设置普遍存在以下四个问题[2]。
(一)课程设置不适应时代要求。
旅游管理专业的技术技能课程的特点之一是实践性强,这就规定了其课程计划与其他专业是有所区别的,对于旅游专业来说,除了利用先进的教学设备配合教师的讲解,再配备以计算机为核心的多媒体技术、网络技术等对教学过程外,还要顺应时展,结合旅游业新的发展趋势合理设置课程。在现有的旅游管理专业课程设置中,绝大多数是传统的基础课程,缺乏对智慧旅游要求下的互联网技术与旅游相结合等的课程。
(二)课程内容重复。
旅游管理专业课程体系呈现的“大而全、小而全”的特点,导致许多课程在内容上出现重复。第一,在基础理论课程方面呈现出“大而全”的特点。这些理论课程涉及管理学、经济学、文化学、市场营销等方面的课程,而在旅游学类中又涉及旅游经济学、旅游市场营销、旅游文化学等内容。第二,在专业课内部呈现出“小而全”的特点,由于分化出酒店管理、旅行社管理与旅游景区(点)管理三个方向,其专业方向之间的课程设置则呈现出“小而全”的特点。如酒店类课程涉及饭店经营管理、饭店市场营销等内容;在旅行社管理方向同样出现旅行社经营管理、旅游市场营销等方面内容;在景区(点)管理方向同样出现类似的课程内容,这是专业方向分化而缺乏有效综合的结果。第三,课程内容重复还体现在专业内部知识之间的重复及不同层次、同一课程之间的重复,例如旅游策划学是大学本科三年级时开设的科目,而专升本的学生在专科期间已经学过这门课程,使某些学生认为升入本科后并没有学到许多新知识,本科期间学过的旅游基础知识,研究生阶段也开设旅游基础知识,造成巨大的重复及时间和资源上的浪费。
(三)理论课程比例大于实践课程比例,实践环节质量不高。
由于旅游管理专业实践性强的特点,现阶段我国旅游管理专业培养出的大部分学生不能一毕业就立即投身于旅游行业,主要原因是学生缺少实践能力,本科院校的旅游管理专业几乎把课程的重点放在理论学习上,从而忽略实践技能的培养,旅游管理专业内导游部分、酒店管理部分、旅行社部分的实践课相对较少,而某些高职院校由于其整体学习时段较之本科少一年,这种情况直接会导致专业理论学习及实践学习都不深入,甚至一部分高职院校由于自身实验实训条件有限、校内实训室建设不足,校外实训基地开拓较少,使得学生的实践机会、实践质量大大减少和降低,这些原因就成了学生实际操作能力不强,在从业过程中部分学生从零起点开始,导致本专业学生与其他非本专业的就业人员一样,并没有凸显出旅游管理专业学生该有的专业优势。
(四)课程设置缺乏系统性。
现阶段我国大部分综合性大学的旅游院系或者旅游管理专业处在历史学院(系)、管理学院(系)、地理学院(系)、外语学院(系)等,其课程的安排明显带有本学院(系)的特点,旅游管理专业所开设的课程并不能体现旅游学科的特点。某些学校盲目地开设旅游课程,随意地拼凑旅游课程使学生学习旅游课程没有系统性,导致旅游课程开设混乱,缺乏系统性和针对性,旅游管理专业开设的课程方面过于注重理论上的学习和实践方面的培养,忽视学生的综合素质的教育(演讲能力、创新能力、协调能力等)和人文课程(人际关系、沟通技巧和职业道德等课程)。
二、智慧旅游对旅游管理专业课程设置的影响
随着旅游者的增加和对旅游体验的深入需求,旅游者对信息服务的需求在逐渐增加,尤其旅游是在开放性的,不同空间之间的流动,旅游过程具有很大的不确定性和不可预见性,实时实地随时随地地获取信息是提高旅游体验质量的重要方式,也昭示智慧旅游建设的强大市场需求智慧化是社会继工业化、电气化、信息化之后的又一次突破,“智慧旅游”已经成为旅游业的一次深刻变革[3]。
智慧旅游的建设与发展最终将体现在旅游管理、旅游服务和旅游营销的三个层面。2014年,18个城市入选首批“国家智慧旅游试点城市”,这18个城市分别是:北京、武汉、福州、大连、厦门、洛阳、苏州、成都、南京、黄山、温州、烟台、无锡、常州、南通、扬州、镇江、武夷山。
同时,各旅游电商网站也大力发展智慧旅游,以携程智慧旅游为例。携程智慧旅游是依托携程旅行网2.5亿用户,扩展到合作机构旅游爱好者,基于大数据分析,以市场化导向、互联网思维构建的,以目的地及景区营销一体化为核心的智能解决体系和一站式服务体系。携程智慧旅游充分利用互联网技术、移动互联网技术、计算机技术、高性能信息处理、智能数据挖掘等,提供系列软硬件、数据接口、APP、微信平台产品。从目的地及景区数据统计管理、游客体验、市场营销推广三个维度出发,以旅游产业链的角度将线上销售、线下服务完美互补、交融。通过大数据挖掘实现对目的地及景区的实力呈现;通过目的地APP增强与游客互动、增强游客对目的地的认知;通过微信平台加强整体化的目的地品牌建设,搭建移动营销平台;系统化地帮助旅游目的地实现智慧管理、智慧营销、智慧服务,全面实现智慧景区建设[4]。
通过以上携程智慧旅游的定位、功能与服务分析,从另一个侧面可以了解到对如今高校旅游管理专业的人才素质要求和能力要求产生一些新变化和新要求。智慧旅游的发展对现当代的旅游人才的素质要求也在不断变化,传统的旅游高素质人才高素质包括旅游从业人员应具备良好的心理素质、健康的体魄、较强的公关素质和渊博的知识要求、较强的沟通能力、应变能力等基础上,一些具备电商专业、市场营销专业甚至写作、视觉设计、摄影摄像专业学习背景的学生竞争力更强,更受企业欢迎。因此,要跟上旅游发展新趋势,培养适应企业所需的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必定要跟上时代步伐,对现有的旅游管理专业课程设置进行改革。
三、桂林电子科技大学职业技术学院旅游管理专业课程体系简介
桂林电子科技大学职业技术学院旅游管理专业于2011年开始招生,下属学院财经与外贸管理系。截至2015年共招收4届旅游管理专业学生,学生在校人数共计200人左右,在我院财经与外贸管理系中,相较于市场营销、会计、报关与国际货运等其他专业而言,属于专业实力较小、学生人数较少的专业。下面通过对旅游管理专业的课程比例结构和教学计划安排的简单介绍,分析我院旅游管理专业课程设置存在的问题。
(一)课程设计理念滞后。
从上述课程设计所反映出来的设计理念看,受传统课程设计观的影响。该校的课程体系属于典型的“本科压缩型”的课程结构,课程结构采用传统的叠加法进行组合,形成公共课+基础课+专业课+选修课这种设计课程体系,只不过采用的课程类别名称有所区别。
(二)课程设计缺乏系统和深度。
从各个模块的具体构成看,我院旅游管理专业课程缺乏更进一步的划分,致使设计深度不足。例如,专业能力课程包和专业拓展课程包中没有进行进一步细分,导致将饭店、旅行社、旅游景区、酒店管理、导游等课程混在一起。如:旅游学概论、旅游经济学、旅游心理学、旅游市场营销学、餐饮服务与管理、旅行社经营与管理、客源国概论、现代酒店管理、旅游电子商务、旅游策划等,由此看出诸如此类课程在每学期只学习一门,各方向的课程不仅缺乏深度,没有针对性,而且导致学生课程学得多,什么都知道一点,但是什么又不会的特点,不利于学生职业技能的培养。
(三)实验实训课安排不合理。
从笔者的教学过程看,该专业主要将实习实训集中在实习阶段完成,而平时实训课程较少,专业实训主要有认知实训、模拟导游实训、模拟旅行社实训,且实训课程的学时较低,都为24个课时,在实训教学过程中,由于实训室条件的限制,实训教学一般在理论课堂完成,甚至流于形式。再者,该专业把在学校应该完成的技能课或实训课课程在最后一年顶岗实习当中,一并安排在实习单位进行,致使学生在上岗前没有得到更多的实验实训练习,造成本专业实习生到了实习单位一切得从头学的情况。造成这种状况的原因主要是我校实训条件极度缺乏及“双师型”教师较少所致。目前我院旅游专业校内只有一个导游兼形体实训室,校外建立两个实训基地分别是广西北海园林园艺博览园及北海曼哈顿酒店、北海银滩1号国际会议酒店,实训条件极其艰苦和匮乏。
(四)实习层次低,内容单调。
我院旅游管理专业实习生的实习岗位主要是在饭店实习,在岗位安排上主要集中于基层操作岗位,实习内容基本上都是最基本的操作,缺乏一般性管理岗位的实习。这种实习基本上属于低层次的经或简单技能积累,忽视学生综合职业能力的培养。
四、基于智慧旅游视角旅游管理专业特色课程体系构建
结合桂林电子科技大学职业技术学院旅游管理专业的实际情况,笔者将研究在智慧旅游逐步发展的时代,针对具体情况,即桂林电子科技大学职业技术学院旅游管理专业如何依托学院电子信息类、计算机类、艺术类等优势专业的师资及实验室设施设备对课程体系设置进行改革和创新,对旅游管理专业的特色课程体系提出一些构想。
(一)特色构建之总体思路。
在智慧旅游大发展时代的背景下,结合我院优秀传统学科的师资及设施设备雄厚的实验实训设备,将我院旅游管理专业的专业方向进一步细化。课程设置方向兼具传统的导游方向和新型的智慧旅游方向,放弃之前所包含的旅行社经营管理方向、景区管理方向,从而有针对性、系统性地向专业化、方向化方向转变。而知识与能力结构方面的培养则由传统的能力结构如实际操作能力、人际沟通能力和协调能力转向“人际沟通与语言表达能力、创意写作能力、摄影能力、‘智慧旅游能力’”,其中智慧旅游能力包括旅游电商互联网所需的网页制作、文字与图片编辑和等核心能力。
(二)基于智慧旅游视角的旅游管理专业特色课程体系构建。
1.理论教学体系特色构建。
构建桂林电子科技大学职业技术学院旅游管理专业特色课程体系的构建理论教学部分主要分为四大模块:公共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专业技能课与专业选修课。
(1)公共基础课属于学校公共通识课教育,主要包括计算机文化基础、大学英语、思想道德修养和毛概等基础课程。
(2)专业基础课的内容主要有三大方向:①经济管理类课程,如管理学、经济学、市场营销学等;②旅游学科知识类,如旅游学概论、旅游政策法规、旅游心理学等;③酒店管理类课程,如现代酒店管理、餐饮服务与管理等。
以上专业基础课摒弃了传统上多所高校课程重复及大而全及针对性不强的特点,结合我院学科特点和资源优势,集中力量打造经管类―旅游类―酒店管理类的知识体系,让学生有更多时间和力量针对这三大方向有针对性地进行理论学习。
(3)专业技能课中,同样针对现在旅游管理专业课程设置广泛全面的劣势,在智慧旅游时代的引领下,着力打造两大技能方向对应三大能力素质。①第一大技能为――导游专业方向技能,主要面向传统的导游职业。导游专业方向所对应的课程数量较多,目的是着重训练学生导游专业方向专业技能及导游人才所必须训练的礼仪技能、语言表达及沟通技能和导游词创作技能,主要对应课程有:导游基础、导游业务、导游实务、演讲与口才、礼仪与沟通、导游词创作等。②第二大技能为――旅游电子商务技能,主要面向如今智慧旅游时代要求下旅游人才所具备的新型技能,如:旅游类电子商务网站的网页设计余制作、计算机图像处理技术、文字或图片编辑、网络营销等。
(4)专业选修课中所选择的课程统一面向的专业技能是摄影和计算机图片编辑和处理的技能,主要服务于专业技能课程中的导游技能课程包和旅游电子商务类课程包,目的是进一步加深这两种技能的拓展和学习。一方面,我们结合现有的学院计算机系和艺术设计系的教师和实验室资源可以深入地对其进行研究、授课和学习。另一方面,此类课程实践性强、对学生的动手能力要求高,学生学习起来会觉得非常具有挑战性及浓厚的兴趣,同时能真正使学生学到两门专业技术强的技能,从而学以致用,进入相对应的工作岗位后快速适应和上手。
2.实践教学体系特色构建。
旅游管理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特色构建主要分为三大模块,分析如下:
(1)理论项目实训模块。该部分的理论项目实训主要对应理论课程体系中的理论课程,主要目的是进一步巩固理论课程的学习,训练和提高的实践能力导游技能、旅游电子商务技能、摄影技能、图片处理技能、语言表达技能等,其相应课程有:旅行社经营实训、旅游景区服务实训、模拟导游、计算机图像处理实训、摄影实训、礼仪与沟通实训、导游词创作实训等。
(2)拓展项目实训模块。此部分主要包括酒店前厅、客房、餐饮、康乐管理与服务等,主要学习和训练理论体系中酒店管理理论课程中的各实践教学项目,以便进一步深化和提高酒店管理模块的素质和能力,所开设的相应课程为:前厅与客房服务、酒水知识与服务、中西餐宴会摆台、康乐服务与管理、化妆基础、插花艺术等。
(3)综合实训项目模块,包括学生的企业认知实训、顶岗实习和核心技能强化,主要对整个三年的学习前、中、后进行系统总结和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