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9-18 17:04:01
序论:在您撰写城市景观设计案例分析时,参考他人的优秀作品可以开阔视野,小编为您整理的7篇范文,希望这些建议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热情,引导您走向新的创作高度。
引言
随着城市化进程不断扩大并加快,我国居民的居住消费意识也在提高,人们所关注的不仅仅是室内的设计,而是逐渐扩大到整个居民区的整体景观,外部景观对购房消费者有很强的吸引力。因此,很多房地产开发商也纷纷提出了以城市居住区园林景观来吸引消费者的营销策略。园林景观设计从以前仅仅是居住区辅助设施甚至摆设占有了一定的地位。城市居住区园林景观设计可以说已经成为人们买房以及开发商建房时的一个重要参考。石家庄某居住区的景观设计得到了很多购房者的认可和喜爱,并且为业内专家所推崇,在城市居住区园林景观设计中,这是一个很好的借鉴例子。本文正是结合此案例对城市居住区园林景观设计进行研究。
1.案例概况
石家庄某居民小区的开发商是河北某房地产开发公司。小区位置位于石家庄开发区太行大街与学苑路交口西南角,小区东面是东南环城水系,而南面则是一个公园,名称为天山公园,而北边是山湖公园。此小区整体面积达到将近七万平凡米,其中光是建筑面积就有将近一万五千平方米,剩余的则是园林景观设计。笔者对其建筑设计图纸进行了研究,发现其整体建筑面积是矩形,内部地形相对较高。
小区施工之前对设计图纸进行了会审,发现存在很多问题。笔者将这些问题总结为三点:首先是小区整体建筑物位置分布的问题,整个小区内的楼层单元分布太密集,导致出现的空地比较多,而楼层之间的空间又比较小,不但影响了低楼层居民的采光,而且不利于整个小区的一体化;其次是景观分布的问题,总体来说设计图纸上的景观比较零碎,仅仅是景观,而没有形成一个真正的园林。具体来说,小区内计划栽种的植物以及喷泉等设施都被切割开栽种在单元楼的间隙内,而空阔的大片场地并没有形成小区内部比较完整的核心园林式的景观;最后是小区整体太封闭,不利于向外部展示小区景观,也不利于将外界景观同小区景观融为一体。
2.石家庄某小区园林景观设计的作用
2.1娱乐功能
首先要明确的是园林景观的第一个作用,那就是娱乐功能。城市居住区园林景观设计之初的目的就是为了改善高楼大厦中间人们枯燥的生活,增加一些生活乐趣。比较完善的城市居住区园林景观设计能够媲美城市公园的作用,其不但是小区内部一道亮丽的风景线,而且为居民提供了整套休闲设施,居民可以不必走很远就能进行户外游玩、散心。近年来城市居民区建设中越来越重视对园林景观的设计,其规模的扩大也直接促进了城市居住区园林设计水平的提升,不但为居民提供了进行户外活动的场所,而且为居民提供了一个进行社会交往的纽带地区,有利于小区内部人文关系的和谐和居民整体身心健康。
2.2生态功能
除了上述所说的娱乐功能之外,城市居住区园林景观设计的生态功能也不能被忽略。园林景观以绿色植物为主,其不但能够净化空气、减少小区内部由于汽车排放等带来的尘土,而且能够起到调节气候的作用。尤其是园林景观设计中湿地,研究表明,湿地是生态宝库,不但能够对外部环境起到改善作用,而且能够为内部生物提供一个良好的生活环境,容易形成一个比较完善的生态系统。很多小区在建设过程中本身有很多植被,然而整体比较混乱,不但不能起到美化作用,而且成为了小区脏乱的印象之一。因此,城市居住区园林景观设计不但设计栽种新植物,而且对原有的植被进行形象改善,在不破坏整个小区内部生态系统平衡的情况下进行植被改造,可以有效改善居住区的形象,使其变得雅观大方。
3.石家庄某小区园林景观设计要素
总体来说,石家庄某小区的园林景观设计包含以下几个要素。这些要素之间的有机组合实现了整体园林景观的视觉效果。现代化的城市居住区园林景观设计首先要考虑到绿化植物的形态美,其次植物质感以及其色彩之间的相互配合也是造成游人视觉效果的要素之一。另外,空间环境的布局对园林景观的框架影响很大,比如说石家庄某小区设计图中园林景观的空间布局就不是很好,空出的场地太多,建筑物密集导致植物景观分布也比较密集。而其地形大约高出小区外部地形1.3米,这也是进行园林景观设计中需要考虑的因素之一。这需要园林景观设计师同建筑物设计师以及施工人员相互之间商讨解决。
4.石家庄某小区园林景观设计遵循的原则
4.1地方特色
我国幅员广阔,因此不同地区之间的文化差异较大,要设计出既能够获得本地人认可又能够给外地人以惊艳感的城市居住区园林景观,就要充分了解本地文化特色,尤其是建筑方面的习惯以及审美方面的特点。另外,在园林景观设计过程中也要充分考虑当地气候环境以及地形特点,将山水情怀体现到其中。总体来说我国汉族民居分为北方和男方两个派系,石家庄属于典型的北方地区,其文化是典型的燕赵之风,因此建筑特色也具有浓郁的北方气质。因此,设计人员在设计过程中要充分把握当地的建筑风格和园林构造方法,将其灵活运用到园林景观设计中。
图1 北方楼房特色
4.2功能性
园林景观虽说是小区建筑物的一部分,然而在建筑过程中还是要顾及到其实用性,因为园林景观是小区居民户外活动的主要空间。一方面设计人员在设计过程中要将整个场地划分为若干功能区,并合理确定每一个功能区的大小、场地高差以及其质感。另一方面,石家庄某小区园林景观设计过程中设计人员考虑到了园林景观对居民的心理影响功能,其能够带给人一种家园感觉。总体来说,在进行功能性设计的时候要注意动静结合。所谓动,是指其运动场所,例如篮球场、羽毛球场、喷泉等,而静态的景物比较多,很多绿化景物属于静态的,例如假山、树林等。动静功能的发挥是矛盾的,这就需要设计人员处理好其关系。
图2 静态景观设计一角
4.3借鉴现代建筑风格
除了上述所说的在进行城市居住区园林景观设计中要注重发挥地方特色之外,从现代创新性的建筑风格中汲取营养是必要的。现代建筑风格是目前世界上多种文化交流碰撞之后融合的结果,其博采众长并克服了很多建筑风格的缺点,应该说比较先进,能够适合更多人的审美观念。
5.小结
本文以石家庄某小区园林景观设计为例对城市居住区园林景观设计进行了探讨,主要从进行园林景观设计之时要遵循的原则和要注意的要素进行分析。总体来说,既要发挥地方特色,又要注意借鉴最先进的现代建筑风格,既要注重园林景观的实用性,又要使得其格调高雅,能够起到陶冶情操并带来生活乐趣的作用,这也是设计人员在以后的工作中需要注意的地方。
参考文献:
[1]张清风. 城市居住区园林景观设计的探讨[J]. 现代园艺,2012,06:122+124.
[2]刘瑶. 城市居住区园林景观设计的探讨[J]. 群文天地,2012,16:88+90.
未来景观设计实践的维度
CITYIF规划云平台
人性化的城市雨水景观设计对策
关于中国“风景园林学”的5个问题
Coyoacan企业园区景观设计
重要却被低估的景观功能——提升专注力
健康的城市生态与健康的人
对城市边缘地区景观管理的反思
氛围:景观设计中的质量、感知与时间概念
中国特色的建筑节能之路
从能效城市到能效者——5A规划途径
低碳生态城市规划方法
当低碳与生态技术遇见景观建造
最佳实践:中国南方地区首个被动式住宅
为提升雨水质量而设计的绿色基础设施
权力、文化与审美:当代城市景观中的三重“幻象”
中国华南地区低影响开发设施典型案例分析
在新数据环境下探索城市秩序的可持续内涵
为城市体检——大数据在城乡规划中的应用
建筑师的元符号:建筑制图如何借鉴大数据可视化
《为未来而设计——80人眼中的可持续世界》节选
海绵城市和低影响开发技术——愿景与传统
“公共政策的力量:‘海绵城市’与行业趋势”沙龙纪实
与地方政府的对话:镇江市的海绵城市建设经验
化腐朽为神奇——城市水生态环境治理的探索
绿色等于健康?建立高密度健康城市研究的实证基础
论城市绿色景观对大众健康的影响机制及重要研究问题
亲自然的景观设计对改善健康与福祉的作用
以儿科医生的视角诊断城市环境:访谈理查德
弹性乐清:气候变化、公共健康和景观基础设施
以国际视角审视中国乡村景观与可持续城镇化
西安唐大明宫国家遗址公园规划回顾
应对中国经济模式转型的城市建设:适度与留白
古代水利基础设施比较研究对新兴城市的意义
春秋冬夏——北京百子甲壹宋庄工作室的景与观
景观设计行业水平的提升有赖于市场化改革的推进
理性教育:香港大学景观设计学硕士设计论文教学体系
寻找定位的挪威设计——挪威2013奥斯陆建筑三年展参观感悟
合金:通过熔入制造能够相容的新材料
中外无异——关于中国设计市场的新思考
土壤:水系统中被忽视的向度
基于自然过程的人工干预下的水系统生态设计
浅析现代企业园区中的植物景观营造形式
让城市更绿——绿色屋顶和绿色立面
新加坡碧山宏茂桥公园与加冷河修复
两位创新型设计师对城市的深刻思索
规划师应该去了解的另一门语言——地质遗迹与古生物研究
城市景观设计课程系统地讲授了城市景观的含义、研究领域、景观设计的要素、景观设计的基础、景观设计的方法等知识,研究运用地形、植物、建筑、水体、景观小品等构成要素,依据科学、技术和艺术规律为指导,巧妙处理人与环境之间的关系,把握人对生态、社会、经济及审美等方面的要求,着力塑造能够在感官方面和和情感上给人以感染力的景观效果。课程要求学生学习城市景观设计的专业语言、设计意义、特性及程序方法等基础知识,并通过案例分析、实地参观提高学生的景观设计能力。
2现状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分析
景观设计作为一门新型的学科,尽管该课程属于专业必修课程,但是由于园林专业在本校开办时间较短,受长期以来形成的“重理论,轻实践”教学模式影响,教学大纲将城市景观设计概论课程列为理论讲解课程之一,观念的影响、以及认识的偏差直接导致课程的性质和地位发生变化,严重制约着课程的教学水平;另外,学生对于纯理论知识的接收采取死记硬背的方式,教师教学过程中对于设计方法、设计创意、设计理念等核心内容的讲授也基本属于纸上谈兵。
2.1“理论灌输”的传统观念根深蒂固
传统观念认为教师课堂教学中讲解不足100分钟,就认定课程节奏安排不合理。这充分说明了“满堂灌”的传统教学方式根深蒂固,深深影响着现代教学模式。当高校教学的主要对象是大学生而非中学生,大学生拥有年轻的体魄、拥有创意与头脑、渴望知识的拓展与扩充,一味的灌输只会适得其反,难以收到预期的目标,偏离了“应用型技能人才的”办学定位。
2.2景观设计课程大纲设置存在偏差
园林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设置城市景观设计概论课程48学时,无实践教学学时,也没有实训安排。48学时仅仅为理论讲解。这一偏差直接导致课程由专业必修课变为“教师长篇大论课”;加之课程设置为考查,对于学生而言,其作用不外乎凑学分,最终导致课程性质大大改变,课程在整个专业中的地位更是可有可无,所谓的教学目标教学要求也就变成空谈。
2.3死记硬背的学习模式,对于景观设计而言是硬伤
设计是在理论基础上进行的艺术创作,而非理论知识的堆积,它需要美学的基础、需要专业的表达、需要创造性和想象力。城市景观设计是通过专业的语言、较为浑厚的专业技能和活跃的思维,在相关规范条理的约束下,结合实际生活进行的整体创作。其中又包含景观设计中的人、道路、植物、小品等各个要素的设计安排,其中“人”作为社会的主体,也是景观设计的主体,所有的设计都要结合人的行为心理进行。因此,单一的死记硬背很难理解设计的过程,无法发挥设计灵感,也就难以创作出符合实际、富有美感的方案作品。
2.4课程考核设置不合理
因为教学大纲设置的不合理,导致课程存在诸多不合理之处。其中,课程考核设置的不合理就是城市景观设计概论课程无法达到预期目标的原因之一。该课程设置为理论性考查课,也就决定了其唯一的考核方式———试题考查,这也进一步强化了学生死记硬背的理由,否则课程考核难以通过。如此一来,课程存在的所有的问题和矛盾处于一种反复、循环、关联的状态,无疑也加大了教学改革的难度。
3课程教学改革探讨
针对上述存在的基本问题的分析研究,明确了城市景观设计课程教学改革的基本方向,只有改变传统的观念、改变传统的教学思维模式和学习方式,才能从根本上实现课程的教学目标,完成教学任务,从本质上履行学校对学生的责任,达到“应用型技能人才”的整体培养目标,实现学校的可持续发展。整体上,应强调实践教学为主,理论为辅的教学模式,具体的改革中,从教学观念的转变、教学方式的引导、实践案例设计以及课程考核等几个方面来实现。
3.1调整实践教学与理论教学课时比例
根据学校的整体培养目标,以及本课程的性质、任务来修正教学大纲。课程课时设置总数不变,实践课时与理论课时呈3:2比重进行。实践课时主要包括相关案例的学习观摩、手绘技能训练、实际方案的设计训练等环节,以强调学生的动手技能训练和宏观空间思维为主;理论讲解主要包括城市相关的各类用地的性质,城市绿地系统的分类、特点,城市景观设计的要素、以及各要素之间的联系和应用方式等内容,目的在于为实践方案设计提供理论指导。
3.2改革课堂教学方式
课堂理论教学时,适当调整课堂教学节奏与时间,除了必要的理论知识讲解外,还可加入讨论、思考、实际生活联系等内容,使理论知识不再是单纯的文字记忆,而是有血有肉的案例实践基础;实践教学当中,可结合外出参观调研、案例学习研究、手绘技能训练、方案设计等进行,在实践教学中,以学生为主体,强调学生自主设计和思考、教师随堂指导的教学模式,一方面留给学生理论联系实际、展示自我的机会,另一方面,老师随时引导和启发学生的想象力与创造力,实现教学上的积极互动,提高教学质量。
3.3创新作业内容及课程考核
作业布置时应摈弃理论大条抄写的方式,而以方案设计和手绘训练为主,结合案例学习的心得体会等方式进行,保证设计是一个时时学习、事事学习的过程,不断的观察和思考,扩展思维,完善知识结构。课程考核不再以试题考查的方式进行,而是布置课程相关的方案进行设计,考查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综合学习应用能力、以及手绘技能等,并最终以平时成绩(30%)+方案设计成绩(70%)的考核标准计入到课程最终成绩当中。
3.4设计实践教学方案
根据城市景观设计概论课程的基本内容和该阶段学生的整体素质能力,设计符合教学需要的四大方案。
4结语
尽管受传统农学、师范院校教学模式的影响,同时考虑到当前我校应用型技能人才培养思路,园林专业城市景观设计课程教学改革任重道。就目前在教学模式、作业内容创新和实践教学等方面的实施情况来看,收效颇丰。
(1)通过调整课堂教学节奏,留给学生更多的思考与表达的空间,课堂气氛不再是一味的昏昏沉沉,学生变得更加积极主动,口头表达能力大大提升,师生配合良好,课堂教学顺利而高效;
(2)课堂教学中,针对教学内容,适当引入较为完整的实践案例,对学生进行设计启发与引导,比较不同案例的优劣和合理性,同时对方案设计不足之处提出可行、科学的改进意见和措施,不仅培养学生独立、自主思考的习惯,也可提高其方案设计的整体素质;
(3)作业布置当中,强化设计技能和设计理念的训练,从作业的整体水平来看,学生对比以前,对该课程投入更多,不再是一味的抄书本文字,在动手设计的基础上,加入必要的设计说明和设计理念,使其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综合学习应用能力、以及手绘技能等都大大提高;。
关键词:城市规划;滨水区;景观设计
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带动了人们日常生活品质的提升。城市滨水区就是在这一诉求下应运而生的。其既能够满足日常防洪和水利功能需求,又为人们提供了休闲娱乐空间。城市滨水区是城市中最富活力和景观特色的生态系统,其一般位于水域濒临的陆地边缘地带,作为水陆之间的连接枢纽。设计师要以城市水域为中心,对城市滨水景观进行设计,并辅助环境建设和基础设施建设。
1滨水景观设计现状
目前,国外滨水景观设计已经居于较为先进的水平。城市滨水景观设计更加注重城市水系的完整性和生态性。并且已经逐步将滨水景观设计延伸到自然资源保护、多功能基础设施建设和历史文化保护等层面。我国滨水景观设计主要被应用到城市基础设施建设中,以提升城市形象,并辅助以休闲娱乐功能。
2滨水景观设计理念
近年来,设计师在对城市滨水景观进行设计的过程中,不再局限于其防洪需求,更加注重对其在生态环境保护和回归自然层面进行延伸。设计师在滨水景观设计过程中更加注重生态学理念和美学理念的应用。比如,在滨水景观设计中,要重视人与自然的关系,注重对其亲水性、近水性和嘻水性进行考虑[1]。
3滨水景观设计原则
3.1防洪安全原则
防洪安全是城市滨水区的基本功能。设计师要结合具体工程情况和其防洪需求进行设计。应用石材对防洪坡段进行设计,以达到防洪的目的,并给人以独特的视觉观感。设计师也可以应用花草、灌木、水生植物等进行植物景观塑造。
3.2生态原则
在城市滨水景观设计过程中,要注重生态性原则。将环境要素和生态要素作为其设计过程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既能够避免对城市滨水地貌造成破坏,又能够达到防洪、生态环境建设和城市景观设计的多重目的。
3.3空间层次原则
滨水景观立面设计包括硬质景观设计和软质景观设计。硬质景观设计主要依托了道路和平台的多层性,进行空间转化,创造空间高差,以达到立体视觉效果;软质景观设计是借助植物构造和配置,先堆土成坡,然后对其进行立体种植,以形成空间层次感。3.4景观统一原则设计师要结合城市特点进行滨水景观设计,确保整体风格的统一性。比如,设计人员可以对滨水景观节点进行放大,并将园林小品或城市地标纳入滨水景观规划中,进而向城市中渗透,构成完整的城市生态系统。
4滨水景观设计要素
首先,滨水景观设计要符合经济发展和环境要求。设计师要从全局出发,结合城市经济发展背景对滨水景观进行设计,使其满足水运运输要求的同时,也能够为人们提供休闲娱乐设施。滨水景观设计也要满足人们的亲水性诉求,结合城市背景和市民需求,进行基础设施建设和市民活动空间布局,创造和谐的城市滨水开放空间,营造舒适干净的居住环境。其次,滨水景观设计要达到改善生态环境和景观制美的目的。城市滨水景观作为城市基础设施建设要点,具有水体循环、水土保持、水质涵养和贮水调洪等作用。设计师要结合区域要素对滨水景观进行合理规划。同时,也要满足人们对优美景观的需求,注重对其进行多维景观构造。第三,滨水景观设计要具有历史文化特色。设计师要结合城市的历史文化背景,进行滨水景观设计,赋予其文化特性。应用精妙的设计技巧对环境要素进行构造,以突出滨水景观设计的历史性和独特性[2]。
5滨水景观设计的植物造景
5.1滨水景观植物造景要素
设计师要结合滨水景观设计要求,注重从颜色、大小、形态和线条等方面对植物进行搭配和选择。在植物景观配置中,设计师要综合视线景观角度转换需求进行色彩的搭配;利用植物群体构成和植物间协调性,达到良好的造景效果;通过形状设计,提升植物造景的协调性,并起到视线支配作用。
5.2滨水景观植物造景原则
首先,根据滨水景观设计要求和功能性诉求,对植物种类和种植形式进行选择,确保植物选择的多样性;其次,遵循植物生长特点和生长环境要求,应用适合的植物。并对现有绿化基础进行应用;第三,结合季节变化对树种进行选择,确保四季景观搭配得宜。第四,设计师要将艺术构图思维应用到滨水景观设计中,注重韵律空间构造,并应用透景和借景等多种造景手法,通过比例尺寸搭配,以达到优美和谐的艺术效果。
5.3滨水景观植物造景形式
滨水景观植物造景,既要满足滨水景观设计的空间性要求,又要满足避暑、防灾和生态等功能性诉求。同时,要注重孤植、组团、带植、疏林等造景形式的多样化。孤植,即对乔木或者灌木进行独立种植,使其作为视觉焦点,达到开阔空间的效果;组团,即将各种植物形式以组团的方式进行种植,使其作为滨水景观主题,达到开阔的空间效果和通透的视觉效果;带植,是指连续性的大型植物区,其功能性比较强,为了满足遮阳和环境保护需求。其一般被应用于护岸林和滨水步行道种植中;疏林,将草坪和低矮灌木作为基础,并用乔木对其进行点缀,其一般被应用于亲水性滨水景观设计中[3]。
6滨水景观设计案例分析
6.1国内案例分析
笔者以秦皇岛汤河公园为例进行分析。设计师以绿色河流生态廊道为基底,并设计出一条以玻璃钢为材料的500m红色飘带,其中包括步行道、座椅、乡土植物和灯光等基础设施,既满足了人们的日常休闲娱乐需求,也使城市环境景观得到了有效改善。
6.2国外案例分析
笔者以多伦多滨水长廊景观为例进行分析。滨水区第一路段长度和宽度别为925m和94m,地面采用马赛克式黄岗岩进行铺设,路两侧设置有成排的枫树、座椅、垃圾桶和摊位等,供人们休闲和乘凉。设置有一个方圆184m的公共空间和宽9m的行人专用区,一直延伸到水滨长廊。同时,设计师将具有加拿大本土特色的枫叶以铺地形式融入水滨长廊设计中。该设计是优雅公共滨水景观设计的代表。7结语滨水景观设计是城市基础设施建设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水体文明的象征。设计师要注重结合城市特色,进行滨水景观设计,满足人们的休闲娱乐要求,为现代化城市提供更广阔的发展空间。
作者:单位:中国建筑西南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参考文献:
[1]冼宁,赵芮兴.对现代城市滨水公园景观设计的初探[J].设计,2015(13):125-126.
关键词:景观;景观规划;设计误区
在城市环境日益恶化的今天,景观设计问题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人居环境遭到破坏并直接威胁到人类身心健康,使得用景观生态设计理念来解决城市资源、环境和发展问题成为当今社会的重要课题。近几十年来,人炸,生产力飞速发展,环境问题越来越明显,这些问题已使人类认识到其活动对自然环境的破坏已经到了威胁自身发展和后代生存的地步。今天,随着新时代的来临,人类一方面在深刻的反省中重新审视自身与自然的关系,重新谋求建立人文生态与自然生态的平衡关系,试图重建已遭破坏的家园;另一方面,新时代的来临使人们更加需要建立一个融当下社会形态、文化内涵、生活方式、面向未来的更具人性的、
多元综合的理想生存环境空间,这是新时代景观设计师责无旁贷的责任和义务。
1城市发展及带来的问题
随着经济的飞速发展,越来越多的人口涌入城市,使得城市化的进程加快。城市数目的增加、城市规模的扩大、人口从农村转入城市或由农村变为城镇都仅是城市化的外在表现。而由此造成的环境问题,则是任何城市都面临的严峻挑战。城市化问题导致人口拥挤,体现在交通、住房、工作等方面。由于城市化的加剧,城市的一些公共设施不能适应发展需要,造成交通拥挤、居民住房奇缺、地价涨幅加剧、卫生条件差、城市供水供电紧张和绿地面积减少等问题。经过工业化、城市化的急速发展,人们猛然回首,惊觉我们的环境已经变得如此恶劣,生态失去平衡,大自然饱受蹂躏,空气、水、土壤遭受污染,动植物灭绝,森林消失,水土流失,沙漠化,温室效应等使人类生活品质下降,各种“城市病”随之而来并威胁人的健康。
这些促使人类觉悟到保护环境就是保护人类,我们必须从工业化的黑色道路向可持续发展的绿色道路转折,城市环境的建设必须与自然和谐发展,维护生物多样性,这是每一个景观设计师都面临的课题。
2常见城市景观设计问题剖析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人类社会文明的不断进步,环境保护已引起世界各国的普遍关心与重视。因此城市环境设计和建设的理念也必须适应人性化和向持续性生态转变,真正建立起融物资、文化与生态为一体的科学理念。在城市景观设计方面,中国有很多城市都存在着一些设计上的盲点和误区。设计方案普遍存在只满足城市审美的需要,而不从当地气候与自然带分布的实际出发;景观设计结构不合理,不能充分尊重自然规律,合理利用自然资源,使本来已经与自然界背道而驰的环境更加畸形。因此,城市景观设计者应从满足城市景观规划审美需求的设计误区转变为尊重生态功能、可持续性发展需要的设计,这是今后城市景观设计中不可回避的责任。纵观全国重要城市近年的发展与建设,体现现代城市景观设计的误区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2.1地形
部分城市景观设计破坏了城市土壤,地面硬化现象严重。城市景观设计占地面积过大,景观雕塑周围地表大面积硬化,是中国城市建设中普遍存在的现象。很多新建城市,景观雕塑周围几十米的空间地域上都被方砖或水泥地所覆盖,城市内非主干道都修成了宽阔的水泥地面。城市地面硬化现象会对我们的城市生活产生以下
3大方面的不良影响:首先,会增加城市噪音的强度声波的反射,容易造成人的精神疲劳,同时也降低了人的健康指数。其次,是增强城市的热岛效应。第三,到了雨季,硬化的地面使城市天然降水顺着坚硬的地表流进下水道,造成80%~90%的天然水资源白白地流失,由于城市地下水不能得到有效补充,使城市地面下沉,威胁城市人民生命安全。
同时,在进行景观设计时,不能因地制宜,把本来属于大自然的高地植被景观铲平破坏,失去了本来的自然面貌,破坏了整个城市系统的生态环境,给后来的城市发展带来了隐患,造成了不可弥补的经济和生态损失。
2.2水景
城市的景观设计规划不是简单的追求所谓高档次或标新立异的形象工程,城市的景观设计更多的需要考虑城市环保、整体风格的统一,一味的标榜档次水平,并不能被认定为符合城市的景观标准。大面积的水域,高档次、高造价的水景景观确实在一定程度上提升了城市的格调。然而,大规模的水景建设现阶段只是简单地复制概念,而没有在实际的设计中体现出概念应该表达的内涵和文化,它与城市建设本质要求相违背。大部分城市地下水资源严重匮乏是1个无可争辩的事实,过度建造所谓的“生态”水景,与可持续发展的理念背道而驰。
水域面积过大,使土地得不到有效利用。在景观设计中只有将水域面积控制在一定的范围内,才能起到应有的环境效益,提升城市的整体价值。
2.3绿化
城市绿化是城市建设的最重要的目的之一,是改善整个城市环境状况,使城市生态系统能够良性运转的重要手段。现代景观一词的涵义,已完全不是过去仅仅作为视觉意义上等同于“风景”的美学概念。它已经成为1个多层次、复杂的结构系统,人们更多的从作为生态系统功能结构的角度来理解景观,但现在的建设活动,相当一部分仍是为美化而美化,绿化建设成为反映一部分人“审美情趣”的产物。存在大量的纯粹的表面“美化”,而对城市生态环境和市民的方便使用造成破坏性的设计行为。近年来大规模的城市改造工程中,成年树木大量被砍伐,造成绿地中遮荫树减少,新建各类绿地中盛行“装饰”之风,过分强调绿地的美化作用和图案效果,整形修剪的花灌木、草坪及创意平平的雕塑占据大量的空间,忽视了人的基本需求,这种大量依靠人工维护、物种单一的城市绿地,虽然可以提高城市的绿地率,而实际的生态效益却是极为有限。在此情况下,中国的城市园林绿化活动更隐藏着1个巨大的危险,即盲目性―望文生义凭着个人幻想来构筑“花园”城,并以此来引导大规模的园林建设活动。有的城市虽然提出了“生态城市”的概念,但并没有在思想上真正认识到位,没有将城市作为1个整体的生态系统去经营,而是依然停留在城市化妆的层面上。
2.4建筑
表面豪华的景观建筑与城市景观规划建设整体不协调。在许多城市中,高大宏伟的景观建筑占据着城市的主体地位。单从审美的角度讲,这些景观建筑有的的确与周围的环境相得益彰,添色不少。但是设计中出现小区景观和公共景观的混淆,使我们无论如何都不能说它们的实用性会有多大。宏伟高大的建筑已越来越成为其设计者标榜个人风格或某些领导个人政绩的代表。就整体而言,其“档次”的象征意义远远大于其实际意义。模仿之风盛行不衰,成功的创新之作一旦问世,便被毫无节制地复制、翻版。这导致景观设计产生许多不良后果,具体表现在:
2.4.1没有个性
每1个景观都具有其不同的场所特征。场所的环境特性、功能要求、资金投入量以及景观设计师本人的创造力等因素决定了该景观与众不同的个性。对于景观设计师来说,设计之前深刻地理解场所精神并综合协调各种因素进行创作,这就是创新。而现在的许多景观设计恰恰缺少这种场所精神与设计个性。
2.4.2风格迷失
不管景观设计要体现何种风格,都要使风格统一,如在1个仿造的中国古典园林内放1个日式石灯笼等,而类似的设计在现存的城市景观中比比皆是。
2.4.3形式混乱
照搬照抄往往表现在拾取其它景观设计作品的局部或拼凑1个小品、雕塑之类的东西。而在多个局部组合时又往往衔接不合理,主要表现在色彩、线条、时代感、闹与静、趣味等方面的不统一。
2.4.4缺少内涵
内涵是景观设计的灵魂。如1个精美的小品设计,在特定的地域能反映出当地的历史故事、民族风情或神话传说,但在别的地方却只能单纯的满足视觉的审美功能。然而,任何1个地方都有自己的文化内涵,都可以用景观设计的方式展现在自己的土地上,而应避免照搬照抄一些不适合自己的东西。
2.4.5人文要素
景观设计决不仅仅是1个运用形式美法则的问题,而是包涵了更多复杂的人文因素等丰富内涵的综合设计。人文要素可以使景观具有丰富内涵和精湛艺术表现力。它是物质与精神的统一复合体,是作用于视觉进而打动心灵的复杂体验。在城市景观建设中,抛弃传统一味地追求西化的现象非常严重,特别是在街头绿地和居住区景观中尤其突出,在中国人眼中西方园林的特色是大场面,大气魄,令人眼花缭乱、目不暇接,就仿佛是看现在的好莱坞大片,追求的是感官上的刺激,看完一遍后就不想再看。而中国的古典园林却是融入了诗情画意的深刻意境,不仅从视觉上,还从意境上把整个园林提升到更高的层次,每一次的游览观赏都会因为当时的心情、天气、季节的变化而变化。当然,我们并不反对西方园林,其中有很多值得我们借鉴的东西,西方园林也借鉴了中国古典园林的一些做法。
[关键词] 海西城市化 乡土景观 传承 应用
0 引言
所谓乡土景观,是指在山坳和平地以及低洼处等可以耕作的地方,农民用自己的双手,灵活地掌握当地的气候和土壤情况,巧妙地应用地形、水利条件,精心构筑的自然景观。闽台乡土景观研究针对闽台区域,具有很强的地域特色和多学科交叉研究的特点,它涵盖城市规划、建筑学、景观学、地理学、文化学、艺术学、社会学等学科专业知识,是一个较新的课题。西方有关乡土景观的研究起步于20世纪40~50年代,它是建筑学和考古学携手并进的产物。主要集中在乡土景观演变与评价、乡土文化遗产及实物的保护、乡土景观实践应用等方面。
近年来,我国城市化进程加快,乡土景观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变化,引起了有关学者的研究注意。目前对该课题的有关理论和实践研究主要集中在乡土景观研究、闽台乡土景观研究、实践应用研究等方面。国内很多规划师、建筑师、景观设计师也参与到地方乡土景观保护和利用的实践中,涌现出一批先进的设计师和优秀的设计作品,如由俞孔坚先生主持设计的广东中山歧江公园、昌都镇步行街设计;建筑师王澍主持设计的中国美术学院象山校区校园景观设计。
1 研究背景与意义
改革开放以来,长三角、珠三角经济区取得了举世瞩目的经济成就,与此同时,我们的城市却在快速城市化中失去了城市的记忆与地域文脉特色。随着福建省《海峡西岸城市群发展规划》、《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纲要》以及国务院最近批复的《海峡西岸经济区发展规划》的相继实施,海西城市化建设的进程必将加速,迅猛的城市化进程将不可避免,这必将导致闽台地区乡土景观特色在海西城市化进程中的快速流失。如何保护、传承闽台乡土景观特色已经成为海西快速城市化进程中迫在眉睫的重要理论与实际问题。
本研究试图从景观视角研究海峡西岸城市化进程,并以乡土景观为切入点探索海西城市化进程中地域文脉传承的有效途径与方法。从景观视角研究闽台乡土景观特色在海西城市化进程中的重要作用,对于增进海峡两岸的文化交流、促进经济可持续发展是极具前瞻性和现实意义的。福建和台湾距离较近,气候略同,可发挥地缘的影响力,借助风俗、信仰、文化、语言的渊源拉近两岸民众的距离,台湾民众前往福建时,无形之中产生自然的归属感,加上优惠利多的诱因,与台湾民众强化更紧密的联系[1]。对闽台乡土景观文化的系统研究,可以促进海峡两岸的文化交流,同时有利于增强两岸同根同源的地域文化的向心凝聚力。
2 研究的主要内容、基本思路、方法及技术路线
2.1 主要内容
⑴ 海西城市化进程中的闽台乡土景观特色的传承与应用研究概述。
⑵ 乡土景观传承与应用对城镇特色建构的成功案例研究。
⑶ 闽台乡土景观特色的综合构成研究(如结合乡土景观建筑、构造、材料、工艺、细部等进行分类研究与分析)。
⑷ 海西城市化进程中的闽台乡土景观与城镇特色理论建构体系研究。
⑸ 研究海西城市化进程中的闽台乡土景观在城镇特色建构中的传承与应用,并试图建立在海西快速城市化进程中操作的方法、程序,从发行乡土景观的指导性手册直至建立相关的建设规范。
2.2 研究基本思路
⑴ 先进行相关理论资料收集、整理。
⑵ 对闽台乡土景观进行实地调研、考察,以形成初步的调研成果。
⑶ 最后以考察、调研成果为基础,结合相关理论进行整理、分析。
2.3 研究方法
理论结合实践,本研究综合运用实地考察、问卷调查以及比较法、典型案例分析等方法。用海西城市化进程中的实际案例进行闽台乡土景观传承与应用对于城镇特色建构的实践探索,在实践中检验和进一步发展、检验、提升所得出的成果。
2.4 研究的技术路线(见图1)
3 主要研究结论
在全球化进程日趋紧迫的今天,乡土景观特色正面临严峻的考验,海西在城市化的快速进程中同样也面临着乡土景观与城镇特色的快速丧失并日益趋同这一极为严重的形势,在海西城市化迅猛发展的城市景观空间中,如果我们不能让闽台人民在海西城市化迅猛发展的城市景观空间中感受到闽台文化的“根”与“源”,又何以能吸引台湾同胞在此长期生活、工作直至取得海峡西岸经济持续发展的巨大成绩?从乡土景观这个传统文化资源极为丰富的领域切入城市特色研究应该说将能够填补国内城市特色研究的一大空白,为海西城市化进程和城镇地域文脉的传承作出重大贡献,应该采取如下措施:
3.1 在海西城市化进程中的城市特色、风貌建设中引入景观学
试图在景观的宏观视野之下,以乡土景观特色的传承及应用作为切入点,从宏观至微观探索海峡西岸城市化进程中具有地域文脉特色的闽台乡土景观设计、管理、建设的有效途径。将城镇特色建设落实到实处,避免“珠江三角洲”、“长江三角洲”因经济快速发展而迅速消解城市特色的发展道路。
3.2以福建高校和福建省建筑、规划设计研究院为依托,聘请国内一流景观学专家主持创建闽台乡土景观特色的传承与应用研究中心,开展相关研究与实践
关键词 节约型城市景观 设计方法 思想研究
中图分类号:TB472 文献标识码:A
对于节约型景观设计,早在明朝中国对于节约理念在造园中的应用就有了一定的认识。明代计成所著《园冶》一书的《兴造论》中便提出造园不可以盲目“当要节用”;同时主张对施工脚料的充分利用,变废为宝。
近几年,随着城市化进程中环境问题的恶化,节约型景观的研究逐步受到人们重视。朱建宁就认为,节约型景观的概念应包含四个方面的含义:首先是最大限度地发挥生态效益与环境效益;其次是满足人们合理的物质需求与精神需求;再次是最大限度地节约自然资源与各种能源,提高资源与能源利用率;最后是以最合理的投入获得最适宜的综合效益。
1节约型景观设计方法
节约型景观设计和能源的支撑系统,及实施手段。本文以节约型城市景观为例,根据节约型景观设计的分类,对城市景观的技术体系是指构成城市公园空间和实体并支持其运行的物质个要素节约型设计方法进行总结和归纳。
1.1因地制宜对现有场所改造
在景观设计中,场地是一切动植物生存和活动的基础。好的景观设计应立足于场地本身,通过对现有场地存在的问题的探索与改造,达到环境整体的提升。对于本身质量较好的场地,要注重保护其特色,避免建设中被破坏。对于自身质量较差的场地,需要先进性修复,如改良贫瘠土地,重新规划不合理地形等。
对土地的节约和利用形成的景观设计具有低建设成本、生态环保、尊重土地肌理、资源利用率高等特征,既满足场地功能的要求,又满足人们游赏的需求。
1.2 合理利用水资源
水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必要资源,所以人们在营建优美的景观环境的同时也应当注重生态环境的保护尤其是尽量减少水资源的利用和浪费。这不仅是在干旱的地区,在雨量充沛的地方对水资源的节约和利用也是非常重要。
(1)雨水的回收与利用。随着城市化的普及,经过城市雨水管道迅速的将降雨排放至河流中,一方面可能会给河水带来污染,另一方面,也不利于地下水的补充。合理利用绿地的透水性,将雨水过滤后让其自然下渗补充地下水。或在公园绿地中,利用地面坡度收集雨水,并加以处理,重复使用。
(2)生活污水的再次使用。生活污水在景观设计中主要可以用于两个方面:第一,为植物提供养料。生活污水中含有大量的氮磷钾等营养元素。对生活污水进行处理,便可以再次循环使用,为植物提供养料。第二,作为水景的循环用水。城市中往往用水景一丰富景观层次,生活污水只需经过简单的过滤,便可用于城市水景的循环水使用,从而避免了水的浪费。
1.3合理利用现有建筑材料
景观材料是景观建设中必要的元素,在节约的基础上能合理利用景观材料,通过合理的设计和精细的施工,同样也可以取得良好的景观效果。
(1)选材“因地制宜”。本地景观材料如石材、植物等的使用不仅运输方便,更多的可以反映本土的文化气息。这些别具特色的景观环境不仅可以增加城市的景观特色,同时也可以形成独特的城市名片。
(2)废弃材料的合理利用。废弃材料有很多经过回收加工,可以再次的利用,生成其他的产品,如利用场地内或者场地周边的废弃材料进行重新设计,赋予其新的使用功能。这在很多后工业景观和公园改造中都有所体现。如废弃的工业垃圾,经过艺术家精心摆放,成了小区绿地中的艺术品。建筑垃圾,如楼梯、混凝土板,配上植物,也能成为艺术的一景。
(3)新型材料的运用。节约型景观的建设过程中,十分注重园林的生态效益。所以在挖掘本地材料和乡土材料的生态性的同时,也要通过科技手段积极研发新的生态环保材料,以适应新时期对景观建设的需要。
2节约型社会景观设计案例分析
武汉解放公园为节约型景观提供了一个很好地案例。解放公园在以前的公园的基础上加入了富有特色的人工湿地系统。用最经济的途径,将新解放公园恢复重建为充满生机的现代生态与文化游憩地。
为了处理人为的水污染问题,解放公园通过人工构建而成的仿湿地生态系统通过湿地植物对水体进行净化的生态系统。人工湿地系统的构建可以实现园内水系统的自净功能。这就意味着,解放公园内的水体由此将“死”而“复活”,而园内所有的植物也均成为这个生态系统的有机组成部分。
该湿地系统可以净化8公顷水面的水质。将公园的湖水从19.7米标高的溢水口附近水域,由泵站提升到20.5米标高的两个蓄水湖,再通过四条渠道,缓缓经过净化水域,沉淀过滤,60余种水生植物进一步吸收水中污染物,达到净化目的,最后通过重力落差跌入大湖。同时在公园的河岸设计上,采用的是一种全新的用“软堤”的手法。水体与岸线间,采用湿地基质的土壤沙砾自然连接,形成了一个水与岸自然过渡的区域。在这个区域内,种植着一些诸如荷花、菖蒲、香蒲、泽泻、水鸢尾、水葱、水莲花等湿地植物,形成更加自然的多层次水生植物景观。湿地上修建栈道,游客沿着迂回曲折的木质栈道入画赏景,如同行在水面上,形成亲近水体、亲近植物、亲近自然的人景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