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9-18 17:04:00
序论:在您撰写古典文学的价值时,参考他人的优秀作品可以开阔视野,小编为您整理的7篇范文,希望这些建议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热情,引导您走向新的创作高度。
古代文学作品均是经历时光淘洗的优秀作品,这些作品之所以至今仍保持着生命活力,正是因为它们蕴含着深刻的哲理思考,丰厚的人生意蕴。这些文学作品对于正处于成长阶段,人生观价值观尚待定型的大学生来说,往往能起到灯塔般的指明作用。如杨守森先生在《灵魂的守护》一书中所言:“文学艺术,说到底,总是与现实人生有着密切关系的;因此,不论文学观念与文学形式发生怎样的变革,关注现实,思考人生,抗拒邪恶,奋发向上,培育社会大众的健全人格和美好情操,推动人类文明的进步,都将是文学永恒的追求。真正优秀的文学作品,须是一种崇高的精神创造,是一个民族,一个国家走向繁荣昌盛的文化旗帜,是导引人类走向理想未来的火炬与灯塔。”而中国优秀的古典文学作品无疑在这一方面具有其独特的功用,值得在古典文学教学中加以关注和重视。古典文学作品重要的精神内核之一即是推崇儒家思想,古典文学的创作主体大多为受到传统儒家思想教育的士大夫,儒家内圣外王之道被封建时期的儒学教育奉为圭臬,“绅士比其他任何阶层都更加深刻地与中国文化水融,更全面地坚持中国是一切文明中心的主张。他们从孩提时起就接受儒家传统和价值的教育,他们的社会地位和声望在很大程度上建立在积极同这种传统和价值打成一片的行动上”。
2当今时代
对当今时代来说,其中固然有许多需要批判继承的内容,但更有许多内容是中华民族宝贵的精神遗产。内圣外王体现了儒家政治思想中道德与政治的直接统一,内圣即重个人的道德修养,而这种个人道德修为往往要上升到治国平天下的政治实践活动中,从而实现政治上的外王之道。儒家思想所强调的忠、信、节、义、孝、悌、勤、谨、仁、礼、廉、爱,从治国安邦之官品到兴家宜室之人品,其优秀的文化精神浸透在古典文学诗词文赋的方方面面,成为古典文学丰厚内蕴的根底之所在,也是古典文学作品具有鲜活生命力的源泉之所在。其中诸如“信而见疑,忠而被谤”仍忠贞爱国的屈原,国家危难之际怀抱“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爱国情怀的曹植,“一饭未尝忘君”的杜甫,“位卑未敢忘忧国”的陆游,更有范仲淹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博爱,欧阳修“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的忧思。古代先贤深浓的忧患意识,强烈的社会责任感,深厚的仁民爱物之心,高尚的人格魅力,积极的价值取向,通过古典文学教学对传统文化精华的渗透,学生将不断加深对传统文化的认识,从而对优秀传统文化精神形成一种认同感和自豪感。这有助于他们从中汲取积极的道德力量,塑造健康明朗的人格,对于培养当代青少年的爱国主义情感,追求真善美的品质,讲求修身养性的生活态度都有着重要的借鉴意义,这种积极的影响力显然不仅限于高校素质教育阶段,更重要的是会成为伴随他们一生的良好品质。中国古典文学中古今相通的人生意蕴对大学生心理层面的影响中国古典文学作品承载着先贤圣哲的思想情感,其中所蕴含的人生意蕴是这些文学作品能够流传千古的魅力之所在,也是古典文学作品与后世读者相沟通的情感基点。古人与今人隔着遥远的时空,社会制度相异,人文环境也不同,然而有许多人类的基本情感却是古今相通,亘古不变的,衣食住行是每个人为生存所要奔忙的,生老病老是每个人所必然经历的,求学入仕、是非荣辱、悲欢离合是每个人难以回避的人生际遇,正是因为这种种古今相通的人生意蕴,中国古典文学中许多优秀的作品与后世读者产生了强烈的情感共鸣,在潜移默化中影响着读者的情感与思想。丰子恺先生在《谈自己的画》一文中提到自己的读书感受时说:“欢喜读与人生根本问题有关的书,欢喜谈与人生根本问题有关的话,可说是我的一种习性。我从小不欢喜科学而欢喜文艺。为的是我所见的科学的书,所谈的大都是科学的枝节问题,离人生根本很远;而我所见的文艺书、即使最普通的《唐诗三百首》《白香词谱》等,也处处含有接触人生根本而耐人回味的字句。我读了‘想得故园今夜月,几人相忆在江楼’,便会设身处地做了思念故园的人,或江楼相忆者之一人,而无端地兴起离愁。读了‘流光容易把人抛,红了樱桃、绿了芭蕉’,便会想起过去的许多的春花秋月,而无端地兴起惆怅。”
3人生意蕴
【关键词】古典文学儒家道家价值选择独立人格
一、中国古典文学的价值
在有着几千年文明的广阔中国,古典文学无疑是浩瀚广宇中的一颗璀璨的明星,它有着丰富的内涵、蕴藏着儒道两家的重要思想,在广大人民的诵读中一直流传至今。以孔孟学说为代表的儒家思想的核心是“仁”, 道家思想之境界为“淡泊”,这些对修身养性、齐家治国、人人及物我关系的理解阐发及其所涵盖的对人的心性境界、道德承担、处世态度、理事技巧等, 都具有超越时空的永恒价值。
二、古典文学教学对初中生价值选择的影响
(一)现代社会中存在的令人堪忧的现象
1、社会现状。
20世纪的中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它以意想不到的速度变革着我们的生活方式,甚至连宁静的校园也发生了喧哗和骚动。社会上,个人对群体缺乏责任感,追求功利,将传统道德操守和价值观皆弃之不顾。学生一方面潜移默化受到中国传统价值观念的影响,另一方面又要面对拜金主义、个人主义、享乐主义等多元价值观念,使得学生不知所措,产生了消极影响:如有些青少年依赖性强,责任感差,贪图安逸,将艰苦奋斗的民族美德抛诸脑后。
2、初中生现状。
初中生渴求知识、积极向上,对未来充满美好向往,而他们又处于一个敏感的年龄阶段,无论在生理还是心理方面都发生着巨大的变化,体现出不成熟、情感波动性大、控制力差、易受外界因素干扰等特点,而较为富足的物质条件使得他们形成了较强的自我中心性格,不善于关心、体谅他人,处理不好人际关系,贪图享受,一旦学习生活中出现困难和阻力时,容易产生紧张、焦虑、恐惧、自卑等消极心理。而此时,学校的语文教学只重视知识教育,缺少对生命价值的引导,导致许多初中生面对困难,消极对待,很多学生任意挥霍自己的人生,甚至轻易放弃自己的生命。
(二)承载儒家思想的文学作品对学生价值选择的影响
1、引导学生拥有强烈的责任感和爱国心。
儒家文化是中国历史上影响最大的传统文化形态。对于古代士大夫阶层,无论他们在朝为官,还是退居江湖,无论是仕途不畅,还是一帆风顺,他们大都关心现实,积极进取。九年级上册语文教材选取了诸葛亮的《出师表》,在声泪俱下中体现出的忠君爱国之心感动了无数仁人志士,更是让学生为之动容。九年级下册语文教材中选取的《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中写到“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强调了个体对社会的责任和使命感。通过阅读和学习,不仅培养了学生的爱国情怀,还让学生认识到责任的重要性。
2、引导学生坚持“仁爱”之心。
儒家确立“仁”的学说,其内容包括“恭、宽、信、敏、志、勇、忠、恕、孝”等等,它既是儒家的最高道德准则,也是一种理想人格追求,表现在对他人的尊重、关心,真心诚意对待他人,八年级下册语文书中选有杜甫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诗中作者写了自己的生活际遇,结尾却峰回路转,“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诗人此时虽身居破屋,却心忧天下寒士,衷心希望他人过着无忧无虑的生活,哪怕自己的茅屋被风雨吹破,受冻而死,他也在所不惜。这等人格怎不令人肃然起敬,诗中所表现的正是儒家的“仁爱”之心,正是对生命的珍惜和对生存权利的维护。在学习中,打破学生以自我为中心的思维习惯,学会关爱他人,替他人着想,更意识到生命的可贵。
(三)承载道家思想的文学作品对学生价值选择的影响
在中国古代社会中,虽有政治清明,士大夫积极进取的时期,但也不乏政治黑暗、奸佞横行的时代。现实的无奈迫使士大夫们在焦虑和愤激中品味人生失意的痛苦。“成功则儒家,失败则道家”①,儒家文化与道家文化对立而又互补的关系,使中国的知识分子在积极进取、建功立业时有生命的信念,失意落魄时又有精神的避难所。
1、 和谐不争,质朴豁达。
与看重人的社会属性的儒家不同,以老庄为代表的道家看重人的自然本性,关注个体的生命。把个体的身心健康和精神自由置于国家和社会之上,认为个人生命价值高于社会责任,提倡在保持人格尊严的前提下,善待自我,顺应自然,无为而无不为,蔑视权贵,自由自在。八年级下册语文课本选取了李白的《宣州谢楼饯别校书叔云》 “弃我去者,昨日之日不可留;乱我心者,今日之日多烦忧……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人生在世不称意,明朝散发弄扁舟。”面对无可奈何的境遇,选择以退为进,提倡人应该顺其自然,质朴豁达,懂得珍惜生命,享受另一种人生。学生在生活学习中,不会总是一帆风顺,当遇到自己暂时无法克服的困难时,要吸取道家精神,能够及时从另一个角度看待问题,缓解自身压力。
2、 精神自由,乐天知命。
道家对物质方面的享受没有过高的要求,粗茶淡饭、布衣芒鞋、三餐不继、四壁透风,他们都能心平气和,淡然处之,享受自己所能享受的生活,他们不迷信,不盲从,保持精神上的绝对自由和人格的完全独立。人教版八年级上册语文课本选取了陶渊明的《桃花源记》,描绘了世外桃源的乌托邦美景,描绘了一个没有阶级,没有剥削,自食其力,自给自足,和平恬静,人人自得其乐的社会,这种“小国寡民,鸡犬之声相闻”的乌托邦,寄托了陶渊明的政治理想,也就是人人安居乐业、自由洒脱,彼此和睦相处的生活。在学习这篇文章时,学生感受到这样在物质上并不富裕的生活,依然值得向往和追求,明白了物质并不是幸福生活的唯一标准,当学生面对物质诱惑时,就能保持自身独立的人格。
中学生在学习这些用生命书写的古典诗文时,必定会深受感染,继而使学生在今后的人生历程中,既积极进取地拼搏,也能体会生命的诗情画意;既有宁折不弯的气节,又有坚韧顽强的生命力,在这个多元化的时代,达到一种超功利的人格审美境界,从而享受一个人在精神上的最高尊严,即独立的为自己的生命赋予意义。而只有当自我拥有独立的的价值观念时,才能自觉地去追求个体价值,不随波逐流,面对多元价值观的并存,始终保持自己独立的判断,选择健康的价值观。
语文在培养学生人文精神和素养方面,具有重要的作用。而古典名著是语文教学中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是我国古代文学家集体智慧的结晶,是我国文化宝库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通过古典名著的阅读和学习,学生不仅可以提升自身的阅读能力、写作技巧以及艺术表达能力,同时也可以使学生汲取古代先哲们的思想精髓,树立优良的品质。文章从古典名著对于语文教学的价值入手,就如何在语文教学中开展古典名著阅读和学习进行探究,以期更好地指导古典名著在语文教学中的应用。
一、语文教学中古典名著的阅读价值
(1)有助于丰富学生语文知识。正所谓:“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在语文教学的过程中,如果教师一味地为学生讲解近现代的一些文章,则会制约学生思维的拓展,不利于学生积累语文知识。古典名著是人类文学宝库中的瑰宝。自春秋时期的《论语》,到明清时期的白话文等,无论是修辞、描写还是体裁等方面均形式各异,丰富多彩,即便传承到当代,依旧熠熠生辉,具有研究和学习的价值。例如,我国著名的四大名著《红楼梦》《水浒传》《三国演义》和《西游记》,尤其是根据《西游记》拍摄的电视剧已经成为每年暑期的必播剧。而究其原因,这些古典名著中均饱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和思想感情,可以激发观众的兴趣。让学生阅读这些古典名著,可以使学生在阅读过程中学习一些重要的修辞和表达手法,不断丰富他们的语文知识。阅读古典名著,也有利于丰富课堂教学内容,避免课堂出现压抑和沉闷感,能够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2)有助于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道德观。在开展语文教学的过程中,语文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阅读优秀的古典名著,帮助学生分析和辨别社会生活中的假、丑、恶和真、善、美,从而使学生树立正确的道德观和人生观。例如,教师在讲解《草船借箭》这篇文章的时候,可以先让学生在课下阅读《三国演义》中有关赤壁之战的内容,从而使学生更好地了解《草船借箭》这篇文章。教师尤其要对主人公的心理描写方面进行重点讲解,如周瑜、鲁肃和诸葛亮等,分清是非善恶。又如在讲解《景阳冈》这篇文章的时候,可以引导学生就《水浒传》这篇古典名著进行阅读,使学生深切感受文中是如何描写周围环境以及人物的心理,特别是感受武松内心变化的描写,帮助学生养成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同时,不断提高小学生的写作能力。
(3)有利于学生自主学习。在阅读古典名著的过程中,学生会逐渐提高自身的阅读能力,同时对于古典名著中的写作背景、人物描写以及作者的写作意图等内容有一个深刻的了解和掌握,在帮助学生树立正确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同时,也有利于学生开展自主学习。例如,在讲解完《草船借箭》这篇文章后,学生的求知欲以及对未知发展情况的好奇心会促使学生去自行阅读《三国演义》,这时候学生会沉浸在知识的学习和汲取中,他们自身的阅读能力会不断提高,这为其自主学习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二、语文教学中古典名著的阅读策略
(1)多管齐下,让学生对古典名著产生兴趣。我国古代教育家孔子曾经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所谓“好之者”实际上就是对某种事物怀有极大学习兴趣的人,这与爱因斯坦所说的“兴趣是学生最好的老师”一脉相承。都充分凸显了兴趣在学生学习中的重要作用。兴趣是学生学习的内外动力以及学习的需求,所以只有采取有效的手段和方法来激发学生阅读的兴趣,才能够促使学生自主投入到古典名著的阅读中来,使他们在阅读古典名著的过程中享受获取知识的愉快体验,养成热爱读书的良好习惯,并以此为乐。
(2)多面开花,帮助学生读懂古典名著。在开展语文阅读教学的时候,教师除了要采取有效措施来激发学生阅读的兴趣,调动学生开展阅读的积极性外,还需要充分利用课堂时间来指导学生开展高效阅读,从而提高学生阅读古典名著的质量。当前小学生所用教材中所涉及到的各种古典名著大都以白话文的形式展示,但也保留了一定的文言句式。而学生对于文言文的阅读能力较差,这时候教师需要适当引导学生阅读,以及时解决学生在阅读过程中存在的各种问题,提高学生阅读的质量和效率。另外,为了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文言文,教师可以就文言文相关的内容与学生展开分析和讨论,以充分调动学生学习文言文的积极性,促使他们自主学习文言文,从而不断提高阅读能力。例如,在讲解《杨氏之子》部分内容的时候,教师可以先为学生提供《世说新语》中的两个小故事与学生们进行交流互动,这样就会降低学生理解文章的难度,提高课堂教学的效果。
关键词:夏花 意象 绚烂 审美共通性
中图分类号:I206.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6097(2012)12-0090-02
作者简介:尹凤芝(1962―),女,内蒙古宁城人,本科学历,大连东软信息学院基础教学部部长助理,副教授。研究方向:人文素质教育教学与实践。
张亮(1980―),黑龙江大庆人,硕士研究生学历,大连东软信息学院基础教学部社科教研室专职教师。研究方向:古典文献学、文化与文献研究。
夏季是高温多雨时节,也是花期繁盛的时节。荷花、莲花、石榴、蔷薇、芍药等鲜花在夏季争先开放。特殊的季节,繁盛的花朵,使得“夏”字和“花”字两个字合成在一起,好像自然而然就产生了某种深刻的内质,有了更深刻的比喻义。印度著名诗人泰戈尔“生如夏花之绚烂,死如秋叶之静美”的诗句,更使得“夏花”一词被人们广泛认同。写景用之,记人用之,“夏花”一词处处可见于当今文学作品之中,颇具美感。中国是一个诗歌的国度,花卉意象是中国古代诗歌意象中的重要意象之一,但是,我们在把“夏花”作为一个合成词进行考证的时候,却发现这个词在古代文学作品中出现的频率极低。
那么,在古典文学中,“夏花”一词到底出现在哪些文章中,“夏花”意象是完全的国外审美意象,还是在古代文学中就形成了文学意义,又表达了怎样的意蕴?本文对我国古代“夏花”一词的运用进行梳理,对古典文学中“夏花”意象的审美价值做初步探究。
一、名词性“夏花”词条
夏花,作为一个独立名词概念,在唐前作品中确实很少见到。在我们查阅的文献中,见到的最早的名词性“夏花”词条应为唐代徐晶的《赠温驸马汝阳王》。
赠温驸马汝阳王
畴昔承馀论,文章幸滥推。夜陪银汉赏,朝奉桂山词。
梁邸调歌日,秦楼按舞时。登高频作赋,体物屡为诗。
连骑长楸下,浮觞曲水湄。北堂留上客,南陌送佳期。
忆昨陪临泛,于今阻宴私。再看冬雪满,三见夏花滋。
都尉朝青阁,淮王侍紫墀。宁知倦游者,华发老京师。
诗中“再看冬雪满,三见夏花滋”句,“夏花”与“冬雪”对举,成为季节象征,用这个象征来代指季节更替、岁月流逝,使得无形的时间在流失的时候有了具体的质量感。“三见夏花滋”,给人感觉一次观望就一次变化,冬日以来,三次回眸已经夏花满园了,可见时光飞转之快。作者用语虽然朴实,但是颇有深味。
此外,倪瓒《黄本中书斋为写寄傲窗图》中有“春竹罗径笋,夏花敷沼莲”句,王冕的《黄牛山》 中有“密竹先秋意,长藤过夏花”句,“夏花”均作为一个固定词语出现,与春景秋意对比,展现了颇有特征的意象形态。
二、非固定合成词中的“夏花”组合
引起我们注意的是诗歌中出现的非固定合成词中的“夏花”组合。中国古典诗歌由于律诗对字数限制的特殊性,使得词语组合产生了多元性、朦胧性的特点,这使得词语在组合上也产生了多元解读的可能。
我们来看郭茂倩《乐府诗集・夏歌二十首》:
夏歌二十首・十二
春桃初发红,惜色恐侬摘。
朱夏花落去,谁复相寻觅。
歌中通过桃花春发夏落的对比,表现了对美好时光易逝的无奈感慨。其中,“朱夏花落去”正常的语序应该为“夏,朱花落去”,夏天了,那红色的花朵却悄悄谢落了。作者灵巧地调整了修饰词的位置,使得诗句合辙押韵,更由于“朱”字移动到“夏”前,形成“朱夏”的感觉,增大了红硕颜色的修饰范围,使得读者阅读起来似乎可以感觉到整个绚烂夏天的逝去。
另外一些诗歌中也出现了类似的组合,但是“夏花”二字组合的意义并不明显。如苏辙《收蜜蜂》中的“小窗出入旋知路,幽圃首夏花正繁。”杨万里《和仲良病中耽睡》中的“欲夏花全退,犹寒柳尚眠。”“夏花”两个字虽然形式上靠在一起,在视觉上可能给人留下“夏花”的印象,但从构词角度来看,实际上“首夏”“欲夏”关系更紧密,“夏”“花”二字并没有形成一个词,这里不再从文学意义上分析了。
在这类非固定合成词中出现的“夏花”概念,应该说还不是一个成熟的词语“夏花”,但是它内在的多义组合产生的文学效果,还是给人留下了很深刻的印象。
三、有明显修饰意味的“夏花”意象词条
在为数不多的“夏花”词条中,令人惊喜的是在一些诗句中,我们看到作者有意识地对“夏花”进行修饰。如元代《闲居丛稿・卷六》中蒲道源的《德衡弟馈石榴三枚》中“遗我盘中硕果三,累累多子出包含。光摇镜面丹砂碎,冷结金茎瑞露甘。一本同胞吾有感,远条盈菊彼无堪。夏花岁岁开时节,莫忘重拈助笑谈”句,“夏花岁岁开时节”,夏天是一个多花的季节,用“夏花”作为时节讲是很有特点的,“夏花时节”有特定的文学意味。蒲道源用“岁岁开”来修饰“夏花时节”,从一个时间广度上延展了这个时节特征,给这个特定的美丽时节以余味。
在我国古代诗歌中,修饰“夏花”的色彩,使用到的形容词是“明”这个字。如韦应物《种药》有:“阴颖夕房敛,阳条夏花明。”又如宋代朱熹的《萱草》有:“春条拥深翠,夏花明夕阴。”“明”,作为色彩解释,《词源》解释为“光明,明亮,与‘暗’相对”。《中华大字典》还有一条解释,“有光耀也”,并引用《考工记》“举之而丰则明”。可见,“明”除了明亮义外,还有鲜明的、明亮的、色彩动人的、色彩耀眼之意。韦应物专门有一首五律名字叫《夏花明》,对明亮鲜耀的夏花进行了具体描述:“夏条绿已密,朱萼缀明鲜。炎炎日正午,灼灼火俱燃。翻风适自乱,照水复成妍。归视窗间字,荧煌满眼前。”本诗从夏天浓密的树枝绿叶,鲜亮的红花写起,开篇就写出了绿树中点缀满枝红花的特点,色彩对比鲜明。颔联紧接着又写天气特点,夏日正午,太阳炎炎,灼灼如火。在这明亮如火的季节中,花朵随风翻转起舞,倒影在水中,又形成另外一个美丽明晃的倩影。这高亮度的、晃动的景象,使得作者最后收回远眺的目光,转看屋内字迹的时候,不觉感到眩晕不适,荧煌光亮满眼。“明”不单单是色彩的明亮,它是高强度的鲜丽,明晃,如火,如日,灼灼耀眼,绚烂不已。韦苏州的这首《夏花明》可以说是绚烂夏花的很好注解。
以上,我们只是单单从“夏花”作为一个词语的角度对其意象进行研究。实际上,意象的原型应该来源于生活,也只能来源于生活,作者有了对生活的强烈感受,才能发掘出意象的审美价值。
综上,我们可以看到“夏花”一词在古展的大致轨迹。“夏花”一词解经用之,吟诗可见。关于“夏花”意象,借助韦应物等人的诗歌,其明丽绚烂的特点被表现得很准确。“夏花”,完美而又盛大地绽放了自己的希望;“夏花”,意喻不要压抑自我的情感,意味着人生要尽兴而为。生如“夏花”之绚烂,是用诗来阐述生命,也是将生命化作了一首优美的诗,能这样理解生命无疑是一种大勇气、大智慧。
参考文献:
素养。
一、古典白话小说类课文的价值取向
古典白话小说表现了广阔的社会生活场景、丰硕的艺术创作成果和丰富的社会政治理想。教师应立足学段,遵循课标,引领学生在优秀传统文化的熏陶浸染下提升语文素养。
1. 感受典型鲜明的小说特点
古典白话小说具有典型鲜明的小说体裁特点。它以刻画人物形象为中心,通过完整的故事情节和具体的环境描写来反映社会生活,有完备精湛的叙事结构、引人入胜的故事情节、性格丰满的形象塑造、曲描细叙的艺术刻画。教师可通过多种方式引导学生感受这些艺术特点。
2. 习得凝练传神的言语表达
古典白话小说类课文情节曲折紧凑,语言生动凝练。如选文《临死前的严监生》短短数百字,却淋漓尽致地刻画出人物鲜活的形象,让主人公伸着两个指头的情节深入人心。教师应引领学生细细揣摩品味课文的用词造句、段落层次、篇章结构等表达方法,感悟古典白话小说的语言魅力,从而提高理解、欣赏、分析、概括、联想和想象的能力。
3. 沐浴博大精深的文化光辉
古典白话小说以传统文化为养料,又将传统文化发扬和丰富,在艺术形象和艺术细节的演绎中予以创造性的阐说,且以可感的形象和动人的故事走进千家万户。作品中一个个有血有肉的文学形象深入人心,为国人所津津乐道。教师应引领学生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汲取民族文化智慧,在优秀传统文化的熏陶浸染中提升文化品位。
4. 开启浩瀚无涯的快乐阅读
古典白话小说类课文的背后是浩如烟海的古典名著宝库。《“凤辣子”初见林黛玉》的背后是《红楼梦》,《草船借箭》的背后是《三国演义》,《景阳冈》的背后是《水浒传》……教师应在引领学生感悟此类课文的魅力之余,激发学生阅读古代经典文学作品的兴趣,由此开启快乐的“中国古典名著阅读之旅”,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提高阅读品位。
二、古典白话小说类课文的教学策略
如何运用恰当的策略进行古典白话小说类课文教学,最大限度地实现其教学价值呢?教师可从以下四方面入手。
1. 于跌宕起伏的情节中感受要素
古典白话小说作为叙事文学的典范,在叙述方式和情节结构上特点鲜明。教师可引导学生在跌宕起伏的情节中感受小说文体要素。
(1)比较阅读,感受“一波三折”
教师可将原文改写成平铺直叙的短文,让学生在比较阅读中感受情节的一波三折。例如教学《临死前的严监生》时,可将原文中大侄子、二侄子、奶妈的猜测略去,直接出示赵氏的猜测,让学生与原文比较。学生在比较阅读中感受到:文似看山不喜平。平辅直叙,简淡,读者就会生厌;而跌宕起伏,峰回路转,把故事写得波澜起伏,委婉动人,则能展示人物鲜明的个性特征,表现深刻的主题。
(2)模拟说书,体验“悬念迭起”
“模拟说书”也是感受曲折情节的很好手段。教学时模拟说书场景,并让学生揣摩说到哪个情节时最适合戛然而止,来一句“欲知后事如何,请听下回分解”。通过还原“说书”场景,引导学生领悟故事情节的“悬念丛生”以及结局的“出乎意料”,从而感受“情节”“悬念”“意外”“细节”等小说诸要素,使学生认识到这些手法的巧妙运用对揭示人物性格、塑造人物形象所起的作用。
(3)入境朗读,亲历“扣人心弦”
《景阳冈》“武松打虎”情节生动,丝丝入扣。教师可组织学生分角色朗读描写武松和老虎的语句,在朗读中想象与体会,犹如亲历武松从防守转向相持再进行反攻这扣人心弦的情节发展。《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指出: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朗读是阅读理解的重要基石,古典白话小说类课文同样需要适时的朗读,让学生在入情入境的朗读中深刻感受情节的扣人心弦,感受小说的无限魅力。
2. 于质朴灵动的描写中品味形象
教师要准确捕捉古典白话小说典型的语言形式,引导学生品味人物形象,学习语言表达方法。
(1)读语言,品话中之话
教学时教师要抓住古典白话小说对人物个性鲜明的语言描写,激发学生想象,挖掘文本丰厚内涵,将其价值引向深入。例如教学《“凤辣子”初见林黛玉》文末一连串问话时,可采用师生合作对话的方式。先由学生扮王熙凤提问,教师拟林黛玉作答,接着互换角色问答。此时,教师一口气问出一连串问题,不给“黛玉”回答的机会。由此学生自然体会到,王熙凤这些话看似对黛玉的关心,实则更是为炫耀自己的管家地位,进一步品出她那泼辣张扬的个性。
教学中要充分激活文本语言因子,让它们代表作者与学生对话,通过反复感受、思考、揣摩,感受人物形象,品味人物
个性。
(2)读举止,品话外之话
教学《临死前的严监生》时,教师应引导学生细细研读严监生的动作神态,从而更好地品味人物特征。教师提出问题:“既然都是写摇头,这样写好不好:大侄子说,两个亲人不曾见面,他就摇头;二侄子说,两笔银子在哪里不曾吩咐明白,他又摇头;奶妈说还有两位舅爷不在跟前,故此纪念,他还是摇摇头。”学生将文中描写严监生动作神态的三句话与教师呈现的句子作比较,逐步领悟到作者不仅写出了严监生的心情,还写出了心情变化过程,让学生由关注语言内容转向了关注语言形式。在此过程中,学生自然而然地走进人物内心,读懂了无声的言语,达到“言意共生”的目的。
(3)读环境,品景中之话
《草船借箭》着重表现诸葛亮的神机妙算。文中有处环境描写很关键:“这时候大雾漫天,江上连面对面都看不清。”教学时引导学生设想:“诸葛亮和鲁肃都坐于船内,都看到了大雾,鲁肃会是什么反应?诸葛亮呢?”很显然,鲁肃并不知道当天会有漫天大雾,而此时他们的船正驶向曹军水寨,如此大雾,看不清前方情况,非常危险,所以他会吃惊甚至害怕;诸葛亮则早就算准了这场大雾,因此非但不吃惊,反而会暗自得意。学生分别以鲁肃和诸葛亮的身份读这句话,通过对“景中之话”的品悟,对人物形象进行再现、再造,并深入内心。
3.于巧妙适度的拓展中提升表达
古典白话小说类课文独特的文学性使其具有很大的拓展空间,教师可创造性地设计拓展内容,让学生在具体的语言实践活动中提升表达能力。
(1)寻空白处扩写
古典白话小说类课文有许多空白点,或在开头、结尾,或在人物语言、心理的留白处,或在故事情节的转折处。教师可抓住阅读感受的关键点,相机设计练笔,收到领悟与表达一举两得的效果。如严监生“三次摇头”,从有点失望,到很失望,最后变成绝望,动作变化后是心情的变化。教师让学生将心比心,以严监生的口吻写出他的心理活动,引导学生从“从摇头的变化”中体会人物心理的变化,一步步发现并完善人物的心理活动,在加深领悟的同时提升语言表达能力。
(2)寻兴趣点改编
教师指导学生选择感兴趣的部分进行改编,可将原著言语形式改为现代白话文,也可将教材语言还原成原著语言,可进行故事新编,可制作人物卡片、创作连环
画等。
例如,学生阅读《孔明智退司马懿》后,教师可引导其与《草船借箭》的言语形式作比较,让学生选择自己感兴趣的方式进行改写:或将《草船借箭》还原成原著语言,或把《孔明智退司马懿》改写成现代白话文。无论用何种方式,学生都在现代白话文与古代白话文的比较中感受到古典白话小说言简义丰、典雅素朴的语言风格,既能激发学生阅读古典白话小说的兴趣,也能提升他们的语言文字运用
能力。
故事新编也是很好的拓展活动。教师可引导学生结合现代生活,对作品中的人物、故事进行改编,赋予他们时代气息,使他们魅力的外延得到更为广博的伸展。如此,作品中的人物形象、故事情节会在学生心中生根发芽,也在他们笔下流泻出崭新的生命力。例如,学习《猴王出世》后,可以写写《假如我是猴王》《猴王驾到》《猴王外传》等故事。
古典白话小说环境描写逼真细致,细节描绘丰富具体,人物形象个性鲜明,非常适合制作人物卡片和创作连环画。教师可指导学生为人物写介绍词,配上插图,在图文并茂中展示学生的个性。能力强的学生还可以创作连环画。在创编过程中,学生能加深对作品的感悟,品尝成功的欢乐,提升阅读名著的兴趣和学习的
欲望。
(3)寻精彩段表演
将古典白话小说改编成课本剧进行表演,既能检验学生内化文本语言、驾驭文本语言的效果,也是学生展示自我的广阔舞台。此类课文一般涉及人物较多,而且形象鲜明,“戏感”十足。一般对话频繁的课文最易改编,比如《草船借箭》。但对于其他课文,教师也可引导学生把握课文大意,发挥“编剧”才能,设计人物对白、神态、动作等,这样更具自主性、灵活性、能动性。课本剧的表演不需面面俱到,可选择精彩段落,或根据教学重难点设计改编与表演,使课本剧有效地为语文教学
服务。
4.于以点带面的延伸中体悟文化
从古典名著中节选或改编的文本尽管独立成篇,但对于整部名著来说又是不完整的。学习语文“得法于课内、得益于课外”,文本片段只是引子,目的是引领学生通过课文学习了解名著,激发其阅读名著的兴趣,打开古典名著阅读之门。
教学《草船借箭》时,教师可巧妙设疑,引导学生阅读《三国演义》原著。“诸葛亮知天知地识人心,用草船借得十万多支箭,的确称得上‘神机妙算’,但他这招是险招。他为何冒险答应此事?是没看清周瑜之阴谋吗?是为显示自己的能力?还是……答案不在课文中,只有读了《三国演义》原著,才能对诸葛亮、对周瑜有更深刻的理解。”学生对人物探究起了浓厚兴趣,自然乐于走进原著。
再如,学生阅读《“凤辣子”初见林黛玉》后,一般都认为王熙凤是个八面玲珑、善于使权弄势的十足小人。由于节选文本和学生认知水平的局限,学生往往很难全面认识人物。为此,教师在引导学生认识文本人物形象的同时,要进行拓展,启发学生全面认识人物形象。此时可出示《红楼梦》第十四回,让学生读到王熙凤的另一面:责任心强、敢说敢做、精明强干。在这样的拓展阅读中,学生对文本人物的认识更趋全面,更能体会古典名著塑造人物的高超技巧。多角度地大胆比较阅读,全面认识人物形象,可使学生产生“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感觉,获得“顿悟”的乐趣,感受到经典的无穷魅力。
学生的阅读能力形成需要一定的质,也需要一定的量,没有足够的量变,就不会有质的飞跃。只有通过大量阅读才能促进学生阅读能力的形成和语文素养的提高,才能积淀丰厚的文化底蕴。通过文本与名著相关内容的结合阅读,不但能全面把握人文内涵,还将学生的阅读从课本引向丰厚的全书,真正实现“以课文带名著”的目的,实现大量阅读。
关键词:古典文学;教育价值;文学功底;语言能力
我国古典文学是文学发展史上不可缺少的部分,主要是指从远古直到五四以前优秀的、具有一定价值的历朝历代文学作品,包括远古流传下来的原始歌谣和神话传说、激越华美的现当代文学等[1]。古典文学历史悠长,博大精深,蕴含着丰富的传统美德和民族优秀精神,以及特有的文学审美魅力,彰显我国几千年华夏文明、灿烂文化的独特魅力,是文化修养的最基础内容。在当今社会,世界经济一体化发展速度不断加快,中西文化、多元价值观念急剧碰撞,对“三观”尚未定型、社会经验尚不足、明辨是非能力还不强的高校学子来说,易对其道德观念和价值目标产生负面影响,引发思想上的纷争。基于高职教育加速改革、创新发展的新形势下,大学语文教师要重视古典文学的教育价值与意义,立足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和道德教育民族性原则,在语文教学实践中,充分发挥古典文学的教育功能,应用弥足珍贵的古典文学,对学生开展德育、美育等,启迪思维,传播中国声音,凝聚民族精神,彰显文化自信,从而引领大学生建立正确、高尚的价值取向、道德情操等,顺利成长为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的优秀接班人和建设者。
一、古典文学在高职大学语文课程中融汇的价值意义近
年来,国家相继出台相关文件推动传统文化在教育教学中有机融入。如《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等,为古典文学教育在大学语文课程中的融汇提供了依据[2]。将古典文学融入大学语文教学实践,具有重要的价值意义。
(一)有助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漫长的社会发展实践中形成,集成儒道释等多家思想文化,蕴含稳定的共同精神、价值取向和鲜明的民族特征等。哲学思想与人文精神丰富,是中华民族赖以生存与发展的“根”与“魂”,也是当今治国理政的智慧源泉,为当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供了思想基础、文化源泉和实践指导,体现我国强大的文化软实力。学校是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平台,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构成部分,古典文学记录了中华民族共同奋斗历程,延续并传承中华民族的优秀文明历史,饱含中国人民汇聚形成的民族精神,凝聚中华儿女的理想信念[3]。将古典文学教育融汇到大学语文教学中,将能促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
(二)有助于“大国工匠精神”培育
培养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是高职教育的重要目标。当前,我国正处于产业转型发展和从制造大国转向制造强国的关键时期,亟需具有创新创造精神的当代工匠。古典文学中,蕴含很多与工匠精神培育相关的知识与内容,如先秦时期的《考工记》中,有“知者创物,巧者述之守之,世谓之工。百工之事,皆圣人作也。”,其对工匠精神的诠释,与当今提倡和弘扬的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非常契合。在大学语文课程中,融汇古典文学教育,可引导学生敬业奉献,勇于创新,将工匠精神内化于心、外化于行,成长为具有优秀专业技能的职业人才。
(三)有助于提升学生的语文学习效果与人文与职业素养
高职学生对专业学习比较重视,对语文学习相对轻视,但语文是各门学科学习的基础,对学生的人文素养和未来职业发展,具有重要基础作用。将古典文学融汇到大学语文教学中,可以进一步丰富大学语文的教学内容,增强教学内容的生动性和吸引力,提高学生参与语文学习的积极性。既有利于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培养健全人格,又有利于激发学生语文学习兴趣,提升语文学习的有效性。随着素质教育的不断推进,如何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成为重要的课题。语文是高职教育的基础学科,也是培养学生人文与职业素养的重要学科,对学生全面发展具有重要作用。古典文学教育的融汇,能使学生在与古人的对话中,接受中华传统美德对心灵与精神的洗礼,受先贤圣哲潜移默化的影响,这对学生正确三观的形成和良好思想修养的养成、增强文化自信、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有极大的促进作用。
二、古典文学与高职大学语文课程的融汇策略
(一)增强教学内容与方法的生动性
在我国古典文学中,不少作品创作时代久远,其作品创作的背景、语言、表达方式等,与当今社会存在较大差别,客观上给学生的学习带来障碍[4]。教师要注重采取合理的教学方式,找准学生的兴趣点,实现寓教于乐,充分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高职大学语文教师要根据专业方向的不同,找准学生的兴趣点,有针对性地开展古典文学和语文教学,使之更贴近学生的专业学习。部分古典文学作品的文字晦涩难懂,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容易产生障碍,教师可利用现代多媒体技术,将佶屈聱牙的古典文本转化为有声有色的形象或文本,营造生动有趣的教学情境,将文学知识生动地传授给学生。例如,教师在讲授上古神话时,可运用多媒体展示黄帝、精卫、蚩尤、刑天等形象,通过强烈的视觉冲击引领学生深入学习和理解。再如,学习《诗经・蒹葭》时,可播放邓丽君演唱的《在水一方》,该首歌曲根据《诗经・蒹葭》改编而成。概而述之,在古典文学教学中,教师应精准找到学生的兴趣点,通过多种教学手法和风趣、幽默、诙谐的教学语言,不拘一格、多管齐下地开展教学,使古典文学在传统文化沃土中绽放智慧鲜花。
(二)应用古典文学强化语文德育效果
古典文学具有以伦理道德为核心的“德性文化”,以及完善的伦理道德价值体系。经过批判扬弃和创造的中国传统伦理道德智慧,契合现代精神文明建设和大学生思想品德教育的道德主张,至今仍具有普遍意义和时代意义。古典文学作品特有的审美吸引力,能够唤醒学生思想品德教育的主体自觉,使其在主动接受过程中,潜移默化地塑造良好的道德品质。在大学语文教学中,强化古典文学教育,传承和弘扬蕴含的民族优秀精神和中华传统美德,促进大学生思想道德品质提升。教师要积极转变语文教学理念,充分认识古典文学教育在思想品德培养方面的重要意义,在教育教学体系中给予古典文学一定地位。重视古典文学的社会性、人文性特点,遵循“经世致用”的文学传统,将古典文学作品中蕴含的传统美德和民族精神转化为德育教育的现实资源。主动改进教学方法,有意识地开展古典文学教育活动,引导学生诵读古典文学,开展文学体验和进行探究式学习,灵活运用微课、小组讨论、任务驱动、翻转课堂等多种现代化教学手法,充分调动学生学习语文和古典文学的主观能动性,提升思想道德品质。
(三)多措并举提高学生的古典文学修养
首先,要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古典文学中蕴含丰富人类智慧,但其语言、表达方式等与现代习惯存在差异。在学习中,只有具有一定文学功底与素养,才能将作品中文化精髓充分领会,增强学生与作者的情感互动。教师要对学生文学功底进行全面了解,根据学生的文学素质情况,有针对性地制定分层次的文学素质培养策略,使全体学生进步。其次,要注重培养学生语言能力。古典文学翻译是非常重要的环节,教师要定期对学生汉语语法、语义、表达能力等进行训练,使其掌握古典文学翻译的技巧与能力。再次,提高学生古典文学鉴赏能力。当前,高职学生古典文学鉴赏能力整体现状不容乐观,还存在知识碎片化、基础能力不扎实、审美感受浅表化,审美感受力不敏锐、文学阐释模式化、文学阐释力欠缺等问题。因此,大学语文教师要注意提高学生的古典文学鉴赏能力。然后,利用网络平台和数字图书馆资源,有针对性地推荐古典文学基础知识的相关书目,采用师生共读的方式,逐渐增加学生的古典文学阅读量,使学生养成自觉阅读古典文学经典的习惯,在阅读中不断提高基础能力和古典文学修养。孟子提出知人论世和以意逆志的文学鉴赏方法,教师要引导学生掌握知人论世、以意逆志的鉴赏方法,使其通过知人论世,了解作家和作品的背景知识;通过以意逆志,把握作品的情感、内涵,推测作者创作时的志趣、意图和价值取向,解读、认识作者要在文章中真正表达的意志和情感。最后,经过多次训练和实践,有效提升学生审美理解力和想象力。古典文学作品中蕴含的情志、兴味,必须深入品味,才能真正领会。教师可利用音视频等多种资源,为学生创建古典文学教学情境,引领学生进入文学世界的意境中,使其品味和享受文学的美。引入实践法,通过口头和书面文本评价、小组自由探讨、课后写作训练等,引领学生将鉴赏理论与知识运用于具体实践中,全面提高高职学生的古典文学鉴赏能力。
三、结语
古典文学契合现代精神文明建设,可以对接现实教育资源。高职大学语文教师要充分认识到古典文学的教育价值,将其引入到语文课程教学中,促进二者融合渗透,使学生在文本体验中丰富精神世界、涵养内心,促进知识传授与思想道德养成教育目的的顺利实现。
参考文献
[1]陈光锐.论高职大学语文古代文学作品教学的“文史结合”[J].高等职业教育:天津职业大学学报,2018(01):75-78.
[2]巨利宁.高职大学语文中古代文学部分有效教学策略探究[J].章回小说:中下,2018(03):49.
一、 融入古典文学的内容与学情, 挖掘传统文化瑰宝
在高中语文教学中, 涉及到的教学内容较多, 古典文学、 现代文学等。其中学生觉得学习难度较大的就是古典文学作品了。古典文学与现代文学有着非常大的区别, 古典文学的理解建立在全面掌握古典文学相关背景和作者背景的基础上, 在久远的年代里, 富有传统文化内涵的古典文学, 在表达上载体各异, 形式多样, 蕴含着丰富的寓意和内容, 这些都需要在语文课堂上深度挖掘。高中生在古典文学的学习上具有了一定的基础, 但是依然存在许多的困境, 在理解上还是比较吃力的。鉴于这样的学情, 教师在讲授古典文学内容的时候, 必须考虑到学生的学习现状和学习能力, 否则无法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整合学情和古典文学教学有助于他们深入地学习, 有助于挖掘优秀的传统文化, 也有助于学生理解和内化优质的价值观念。 《烛之武退秦师》 《荆轲刺秦王》 《战国策》 《鸿门宴》 《离骚》 《孔雀东南飞》 《劝学》 《过秦论》 《师说》 等等, 这些古典文学作品含有极为丰富的传统文化内容, 对其进行挖掘不但可以促进学生的情感发展, 让其了解更多的传统文化, 还能促进学生综合素养的提升, 促进学生的可持续发展。比如《离骚》 和 《登高》 中的浓厚爱国主义情怀, 忧国忧民, 怀揣天下的胸襟; 《山居秋暝》 和 《归园田居》 中独善其身的精神追求; 《劝学》 与 《师说》 中学贵得法, 尊师重教的风尚等等。这些传递出传统文化价值观, 有助于推动学生的全面发展和可持续发展。
二、 开展有效的古典文学阅读, 感悟深厚的传统文化
对于高中语文古典文学教学中如何开展传统文化的渗透, 已成为众多教师探究的课题之一。新形势下,挖掘文化资源, 传承传统文化, 方式多种多样, 可以是课程讲授, 可以是学生阅读等等。从笔者的教学实践来看, 开展广泛的古典文学阅读有助于让学生感悟传统文化。对于高中生来说, 经过小学和初中阶段的语文学习, 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语文素养, 对于古典文学的学习也不会陌生, 虽然在学习内容上有所不同, 但是在文章的理解上具有一定的相似性和关联性, 所以开展广泛的古典文学阅读有助于促进学生对古典文学作品的理解和掌握, 也有助于学生深层次、 多角度地去感悟其中蕴含的传统文化。古典文学是中国传统文化的表现形式之一, 经过时间的淘洗, 证明是值得挖掘的。阅读古典文学的过程, 就是感悟传统文化, 了解作者主旨大意的过程, 也是思想碰撞和文化融合同化的过程。在此过程中学生发挥了学习的主观能动性, 那么他们在阅读的时候强化传统文化的渗透, 更有助于他们被优秀的传统文化所内化, 进而促进高中生综合素养的提升。比如拿 《史记》 来说, 鲁迅曾经说过 《史记》 是 “史家之绝唱, 无韵之离骚” 。 《史记》 中包含着丰富的文言知识和传统文化知识, 其中涉及的成语故事高达几百个, 在传统文化的表现中, 对荣辱观、 价值观、 历史观都有一定的分析和思考。例如 “人固有一死, 或重于泰山, 或轻于鸿毛, 用之所趋一也。 ” 这些都可以向学生传递相关的历史文化和传统文化知识, 熏陶学生的价值观念, 促进学生的长远发展。在阅读材料的选择上, 有课内古典文学作品的阅读, 也可以适当地拓展课外古典文学作品的阅读。
三、 让学生动起来, 发挥写的功效
韩愈说: “学以为耕, 文以为获。 ” 对于古典文学的学习, 除了学习现有的古典文学作品之外, 还可以通过写,包括抄写和创作, 让学生体验和感悟博大精深的中国传统文化。其实, 一直以来, 高中古典文学教学存在着一定的认知偏差, 多数教师在 “教” 上是毫无问题的, 但是往往忽略了学生的 “学” 。对于古典文学来说, 蕴含着丰富的传统文化是不言而喻的, 但是学习的目的贵在应用。引导学生学会创作, 更有利于在古典文学教学中进行传统文化的教育。对古典文学的写作, 包括在作文写作中的引用, 也包括直接创作。引用是否恰当, 创作是否合理, 都是考验学生对古典文学的了解, 以及对中华传统文化的运用和掌握。如 《劝学》 可作为 “借助外物,实现理想” 的论据, 亦可作为 “成功在于持之以恒” 的例证; 《师说》 可作为 “博采众长者可成大器” 的论据; 《烛之武退秦师》 可作为 “语言的力量是无穷的” 的论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