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优发表网

购物车(0)

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期刊投稿 出版社 公文范文 精品范文

专业的课程体系范文

时间:2023-09-18 17:03:59

序论:在您撰写专业的课程体系时,参考他人的优秀作品可以开阔视野,小编为您整理的7篇范文,希望这些建议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热情,引导您走向新的创作高度。

专业的课程体系

第1篇

关键词:课改 平面设计 教学

为贯彻落实山东省《关于加快推进技工院校改革发展的实施意见》精神,加快学院教学改革步伐,全面提升学院教育教学质量,根据企业要求,对平面设计专业的课程体系进行重新构建。

笔者所在学校平面设计专业的课程主要包括Photoshop、Illustrator、Coreldraw、Indesign、方正软件、基础课程等,授课模式一般是单科授课,主要模式是通过案例来讲授软件的具体使用方法,导致学生毕业后只学会了每个软件的使用方法,不知如何综合使用这些软件来进行设计。这与企业的实际需求恰恰相反,企业要的设计人员是会自己与客户沟通、自己设计方案、有较强的分析和设计能力的综合技术人员。我们必须进行课程改革,完善课程体系,让学生在干中学,在学中干,不断自我完善,提高综合设计水平能力。

一、深入企业生产一线,进行实地调研和考察

为使教育教学更加贴近企业、贴近生产实际,我们必须深入企业生产一线,进行实地调研和考察,根据企业生产需要全力推进教学改革。通过深入企业,我们了解了平面设计不仅仅是简单地运用软件,在最终的制版、调色、印刷方面都需要掌握。通过深入企业生产一线,我们掌握了整个生产流程和关键技术,并结合企业实习需求与企业技术人员就平面设计课改思路进行了深入的探讨和交流,吸取了很多与生产一线密切相关的课改建议和意见。

二、取消单科授课模式,采取多门课程重组模式

平面设计几门主要的课程有Photoshop、Illustrator、Coreldraw、Indesign。每门课程都有自己的优势,如Photoshop是一款优秀的图像处理软件,这个是Coreldraw不能比的,但在矢量图绘制方面,Illustrator和Coreldraw无疑是最佳选择,而在排版设计方面,方正软件和Indesign比其他软件更方便。如何把每门课程的优势综合起来,综合应用这些软件来提高学生的设计能力呢?

多门课程内容重组,不按软件来分课程,按照企业的典型任务来分。设计人员需要学会自己与客户沟通、设计方案、配色、制版,最终印刷出来。通过企业调研,结合我校的实际主要设计了以下五门课程:图像处理、印前排版设计、广告设计、排版设计、印刷前期调色制版。

图像处理课程主要内容包括证件照制作、影楼婚纱照制作、数码照片处理。印前排版设计、广告设计、排版设计三门课程以Photoshop和Illustrator或Coreldraw软件为主。印刷前期调试制版课程主要内容包括调色、制版、最终印刷出来。这部分内容与上述部分结合起来,设计成品后,调色制版,最终将自己制作的作品印刷成品。

这样,我们就把实际授课内容换成了企业中常用的工作任务。每个项目的选择是需要大量的时间去企业考察,与企业沟通、深思熟虑制定出来的。项目的内容要贴近实际,体现专业特色。要有针对性,这样能让学生更好地获得专业知识。

三、课程的改革必然会带来教学的改革

既然课改是按照企业任务来制定的,那么就需要教师不仅仅精通一门软件,并且要深入企业,学会设计的关键技术。课改之后,教法也要对应地灵活起来,要采取工学结合的一体化教学。在实际授课过程中,不仅仅是完成任务,而是学习情境与企业环境、工作能力与学习目标、工作流程与学习过程要有机融合。整个流程学生都主动参与进来,满足每一个学生的发展需要,提高了学生自己解决问题的能力,也激发了他们的学习兴趣。

四、课改可同时促进学生和老师的发展

课程改革是以学生的需要为出发点,是为了学生的发展而存在的。课改的开发主体之一就是学生自己,精选对学生终身学习必备的基础知识与技能,促进学生的发展。课改提高了教师课程开发的能力,增强教师们的合作意识,完善教师的知识结构。教师参与课程开发,不仅能够加深自己对本体知识的理解。而且能丰富条件知识,累积实践经验,使自己的知识结构更趋合理与完善。

总之,平面设计专业课改是一个动态的、不断完善的过程,是随着企业、市场的需求而变化。我们相信,通过课改可以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提高学生的平面设计能力,可以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

参考文献:

[1]周喜平.分享课改[M].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12.

第2篇

关键词:网络媒体专业 网页设计 课程体系

网络行业随着近几年的突飞猛进,老套的设计课程、基础理论课程等等,已经跟不上这种快节奏的速度了,好多的软件、课程还没等毕业,就已经被社会淘汰了。网络发展的迅猛,老百姓审美的提高,带来的就是媒体、设计公司的加速发展,各大网媒的职位缺口将会越来越严重。

再随着诸如淘宝、京东等电商的兴起,智能手机在网络上的占比越来越大,从而使好多新的岗位在各大型公司中出现,中小公司也会随之兴起。市场对网页设计人才的需求,不仅在数量上越来越大,而且在质量上也有了越来越高的要求。新的课程体系,必须大胆的删减老套的、不实用的课程,大胆的增加新软件、新实战的课程。而为了能让学生在有限的大学期间里,学到一毕业就能够适应公司、适应社会的东西,才是目前最急缺的。为了学生的综合能力的发展,具体说下网络媒体专业在学期间的必修课程:

1 基础课程

设计素描:是一个把失败的考前教育,通过学生在原来的造型功底上加以变化,按照各种引导与命题来扩展及开放思维的课程。

设计色彩:让学生对色彩的归纳、颜色的搭配都有一定的深入认识。

设计速写:把风景写生中的写实、写意、透视及设计的完美结合,为以后每个设计作品的初稿奠定基础。

三大构成:将会使学生在日后的网络媒体设计中,设计出极具专业水准的作品。网络媒体设计是呈现在显示器规定视觉空间内的设计工作,点线面与色彩的合理布局至关重要。

2 专业基础课程

Photoshop:本课程将详细讲解Photoshop强大的图像处理功能及高级技巧,针对平面设计、网页设计等专业的各种应用实战性教学。

版式构图与设计技巧:是一门根据平面中的版式进行延伸,对网页设计中的网页的版式,构图的掌握及学习方法,是网页设计中的必修课程。

Illustrator:同是Adobe公司旗下的设计软件,是一款矢量图软件,其图像处理功能及高级技巧,针对平面设计、网页设计以及flas等专业的各种实际应用实战教学。

字体设计:对平面设计和网页设计中的字体的变形、设计、应用,不同字体的搭配,以及进行相关的排版设计。是网页设计中的必修课程。

Logo设计:系统讲授怎么去针对一个公司的企业形象,通过对公司各方面的理解,做出赋有其文化、理念、标志性的logo。

广告策划:是对于提出广告决策、实施广告决策、检验广告决策全过程作预先的考虑与设想,是对广告的整体战略与策略的运筹规划。

广告设计:利用之前课程中对图象、文字、色彩、版面、图形等表达广告的元素,结合广告媒体的使用特征,通过相关设计软件来为实现表达广告目的和意图的设计。

3 专业课程

Flas:熟练掌握二维动画的创作,通过对网站中banner的设计,成功把平面设计中的广告转化为动态广告。

Fireworks应用:学会使用Fireworks优化并导出网页。

网页界面设计:对网页的版式构图、字体搭配、色彩搭配等必备知识的掌握,对欧美、日韩及中国现在流行的搭配风格进行解析,让学生对网页界面有一定的认识与应用,是网页设计中的必修课程。

网页设计:掌握网页设计的基本工作流程,了解 Dreamweaver在流程中的作用;学习HTML的基本语法、修改常用的HTML标签;掌握网页设计的基本原则,熟知建立网站并生成网页的基本流程。

DIV+CSS布局:学习附加外部样式表,链接方式和导入方式;新建样式,类、标签,新建样式表文件;详解使用 DIV+CSS布局和Web2.0页面和网站布局的方法和流程。利用Dreamweaver 实现网站。

Javascript交互:运用语言程序的构成和编写;使用 Javascript 给页面添加动态交互事件;对表单本地数据验证,降低服务器的负荷;制作广告,页面漂浮图片等常用效果;提供数据验证的基本功能,js的作用也主要在实现网页的一些特效,css难以实现的特效,通常和Jquery,Ajax,联合使用。

网络媒体设计综合实训:开放的网络媒体设计项目实习,使学员完全掌握网络媒体设计流程和各个环节将面对的问题及对应的解决方案。着重训练综合设计和操作大型项目的能力。针对网络媒体行业的需求进行实训,无缝连接。

UI图标设计:iOS图标模仿秀,水晶、玻璃、金属各种质感经典案例演示,创造一组属于自己的个性图标,各平台图标设计规范与设计趋势。

UI界面设计:手机应用界面的规范与设计,天气、新闻资讯、社交网络、音乐播放器各种主题风格的制作与技巧。界面设计要和用户研究紧密结合,是一个不断为最终用户设计满意视觉效果的过程。

UI交互设计:交互设计与用户体验设计,AxureRP交互原型绘制工具使用,需求分析、用户研究、思维导图,演示完整的手机APP的制作流程。

就以上必修课程在教学时序的安排上,从设计的基础-平面设计-网页设计-视觉强化设计-UI交互设计。本着由浅入深、逐步深化的原则,每一方面的课程都要保证后续课程的开设是前面课程的深入。不同方面的课程间,能在同一个学期相互配合的课程绝不作跨学期安排。保证学生每个学期所学到的知识都是全面的。

总的来说,把网络媒体作为一个行业和一个完整的专业体系来看,加强课程体系的建设,有助于实现更高的教学目标、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从而更好的适应人才市场的变化,为学生的就业打下更好的基础。

参考文献:

[1]郭晓阳,刘立伟.网络媒体设计[M].水利水电出版社.

第3篇

软件工程专业作为影响巨大的重要学科其专业人才的培养也显得尤为重要。所以承担其培养任务的高等学校及各类教育机构就必须要改革传统教育,适应现阶段对人才知识结构智力水平等需求。同时,教育信息化不断影响人才培养,而软件开发也不断被应用到教育中,新的科技使教育如虎添翼,软件工程专业的人才培养形成一个良性循环,即开发教育软件,培养优质人才。在自身培养人才的同时也为其他学科的教育培养做出十分重大的贡献。软件工程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存在规律性,但其专业发展在我国只是刚刚起步。其规律性应根据需求进行深入挖掘,从课程设置,培养方向等方面应重点考虑学生是否能适应市场需求,为社会注入新鲜血液,使所培养的人才在当今社会更具竞争力。

一、软件工程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

软件工程专业的本科教学以培养教学软件和数字化资源的开发与管理人才为目标,为国家培养应用型人才。应用型人才的培养需要理论与实践的双重教学,以满足社会对高素质技术人才的需要。然而在实践中,理论与实践的教学也需要长时间的磨合。通过多年的实践,软件工程专业人才的培养形成了基本的模式,即“课堂教学+教育应用实践”,二者相互配合,缺一不可。课堂教学注重培养学生的理论知识,使学生能够掌握本专业最基础的知识,为实践提供理论基础。实践是对理论知识的检验和应用,通过实践能够使学生对理论知识有进一步的理解,也能提高学生实际操作的能力,使学生在进入职场之后能尽快融入工作,满足工作的需求。但是,由于实践性知识注重个人经验的积累,具有高度的模糊性、主观性和近程性等特点,其评测标准难以确定,增加了实践教学的难度,是学校人才培养的难点问题。针对有效培养和发展软件工程专业本科生的实践性知识的问题,学界进行了广泛的研究,将实践共同体的基本理论和认知学徒制理论应用在本科专业的培养模式中,在培养过程中关注学习者的知识转化过程,实现构建软件工程专业的实践共同体的目的。近年来,各个学校采取了多种措施,增设了教育硕士(面向中小学教师的专业型学位)、教育技术学硕士和软件工程专业本科生的部分课程,力图形成一个有效的实践共同体。

二、软件工程专业的课程体系探究

“宽口径、厚基础、重能力、求创新”是软件工程专业课程体系的本科教育原则,具体要求是加强基础、拓宽专业、强化能力、注重创新。在当前的培养模式基础上,不断完善本科生的知识、能力和素质。其中强化英语与计算机能力是软件技术专业学生需要掌握的基本技能。计算机科学的国际化程度不断提升,发展非常迅速。软件人员需要紧跟技术发展的步伐,随时学习业界最流行、最先进的编程工具软件的使用方法。国际先进的原版工具软件中很多是没有中文说明或中文帮助文档的,即使国内编写的工具软件达到了国际先进水平,也需要将其英语化、规范化。所以英语课程的教学在本科生教育中占有重要地位,学校要在加大重视的基础上采取更加有力的措施,例如聘用外教和使用原版教材。研究表明,当前我国IT培训教材平均要滞后国外发达国家三年左右,这使得我国的技术人才在国际竞争中往往处于劣势。创造直接使用优质原版教材的条件,能够使本专业的教学事半功倍。但是高质量的教材往往需要有丰富经验的专家经反复论证和研究,以及一段时间的努力与资金投入,才能实现其本土化,开发并投入使用。所以今后各大院校应该在教材编写上投入更大的精力,争取与优质的国际教育培训集团的合作,提升国内高校在该专业的教学水平。

三、社会发展对软件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要求

教育信息化不断发展,软件工程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也在不断探索,其人才培养应注意以下几点:

1.学生培养应具备工科学科的特色,众所周知本专业涉及学科较多,在社会中应用范围较广,人才培养应使学生融入不同的技术方法,甚至是文化,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2.提高人才的善于学习,热爱学习的职业适应能力。才能适应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素质培养应作为本专业的培养重点。

3.实践与理论相结合,充分重视社会实践、科研与教学的有机结合,要避免理论与实践的脱节、信息技术与教育理念的脱节。

第4篇

基于上述原因,在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专业人才培养上亟待进一步理顺该专业与原来的铸、锻、焊等相关老专业之间的联系与区别,明确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和培养要求,研究人才培养方案,优化课程体系、实验教学体系。

一、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专业内涵

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专业作为教育部1998年通过专业调整后増设的新专业,涵盖了调整前的“塑性成型工艺与设备专业”“铸造专业”(部分)“焊接工艺与设备专业”(部分)“热加工工艺与设备专业”和“金属材料与热处理专业”(部分)。在培养目标上,要求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专业培养“具有机械热加工的知识和应用能力,能够在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领域从事设计、制造、试验研究、运行管理和经营管理方面的工程技术人才”。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所涵盖的铸、锻、焊等相关老专业是原计划经济体制下的产物,这些专业适应了当时各个行业生产的全国计划性、所需技术人才的计划性、高校毕业生就业的计划性,以及工业企业产品品种和型号的单一和多年稳定的特点。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不断完善,高校毕业生就业实行双向选择,学生就业领域宽化,科学与技术正呈现加速发展及综合化态势,工业企业产品创新速度不断加快。原来按行业、加工工序和产品设置的专业,其专业面过窄,适应性较差。为适应市场经济对人才的需要,适应大众化高等教育阶段对人才培养要求的多样性,宽口径的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专业应运而生。从专业内涵上看,新的宽口径专业不应该是原来老专业的简单重复、合并和叠加,但新专业应该赋予什么内涵,新专业如何办,也是当时摆在广大教育工作者面前的新课题。1999年,原华中理工大学曾邀请了国内26所高校的代表与会,专门就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专业人才培养问题进行了研讨,一致认为:新专业比过去较单一的老专业培养的人才所具备的知识结构应更合理,面更宽,适应性更强。

自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专业确立以来,国内已先后有一百多所高校建立了该专业。由于各高校原来的基础不尽相同,在专业人才培养规格方面的要求也不尽相同,许多院校还没有完全摆脱老专业的框框,而只是在老专业的基础上进行调整和修改。由于这种调整和修改往往缺乏对专业内涵及发展前瞻性的准确把握,尽管表面上形成了一种“百花齐放”的局面,实际上却是一种低层次、不完善的临时措施,与原来的老专业对比,有一种“新瓶装旧酒”的感觉。这种情况是由于专业内涵不够明晰造成的。

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专业与铸、锻、焊等相关老专业具有天然的联系,铸、锻、焊等相关老专业是办好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专业的基础,这是不言而喻的事实。但老专业设置过窄,人文素质教育薄弱,教学内容陈旧,教学方法偏死,培养模式单一,等,这些问题随着高等教育由精英化教育快速向大众化教育发展而变得日益突出。随着现代化建设的不断发展,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已从原来需要较单一的技术人才转变为适应不同生产力水平、不同产业部门的多层次、多规格的综合型人才。从现行的中国工业格局来看,庞大的机械、冶金、汽车、电器、电子等行业是国家的重点支柱产业,而上述行业的现代企业已经从原来需要铸、锻、焊等单一专业的技术人才转变为更迫切的需要从事材料加工、成型工艺、成型设备、自动控制及具备与此相关的其他知识和能力的应用型综合人才。认清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专业与铸、锻、焊等相关老专业的联系与区别,对明确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和培养要求的真正含义,对确定人才培养方案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二、坚持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专业宽口径培养目标

中原工学院的材料成型与控制工程本科专业设立于1999年,是在原“热加工工艺与设备”专业基础上建立起来的。1999年,学校批准立项了“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专业建设综合改革与实践”的教育改革研究重点课题。作为研究成果,在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专业课程设置上,对原铸、锻、焊等专业的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进行较大幅度整合,加大了课程的整合力度,提高了课程内容的综合性。在实践环节上,对重要的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单独开设出38个学时的设计综合性实验,注重实践教学环节安排,注意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独立性和创造性,重点培养学生的独立研究能力、动手设计能力和发明创造能力,以増强学生的工程意识。通过上述的改革研究与实践,确立了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专业具有材料加工学科典型特征,同时还具有浓厚机械学科色彩的宽口径人才培养模式。这极大地推动了专业的课程建设,加强了学生主动性、创新意识的培养,提高了专业教师对高等教育改革的认识。

在随后的几年里,由于众多企业仍沿用原铸、锻、焊专业招聘毕业生,以及学校自身的师资、实验实训条件的限制,在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专业培养方案上一度设置了几个并行的专业方向。这种培养方案在实施过程中有两个突出问题,一是学生在选择专业方向上难以取舍,二是学生在专业方向上的分散给教学组织带来了难于克服的困难。

在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专业的改革与实践中,逐渐认识到高等教育实现大众化教育,更多是通过课程学习培养素质,培养社会适应性、创新能力,以及继续学习、探索的能力。科学技术更新的节奏加快,也使得学习新技术的过程不再单纯追求掌握新技术,更重要的是一种创新意识的学习。在厚基础的教育大背景下,高等教育中的公共基础课、专业基础课比例増大,专业课的比例则相对压缩,对于面面俱到的专业知识,对于加速涌现的新技术、新工艺,实际上依据原来老专业中的课程设置模式,依靠在校的专业学习也是学不过来的。因此,高等教育中的专业培养也应适应这种变化形势:着重基础,拓宽口径。

三、注重特色培养,构建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专业课程体系

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专业是在社会需求这一大环境中应运而生的,其人才定位自然应满足这种要求。然而,培养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专业的万能人才既不现实,也难以达到。由于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专业办学历史较短,其专业设置既不完全是按照行业特点设立,也不是按照学科特征设立,发展具有其特殊性。根据行业需求、地区经济发展情况和各院校实际,因地制宜、因校制宜选准专业的服务面向和专业定位,办出自身特色显得尤为重要。

中原工学院地处河南。河南有色金属、轻金属新材料的开发和轻金属加工技术的发展前景广阔,拓宽相关知识面,进行有针对性的教学是非常必要的。

经过认真探索,反复论证,依据现有条件和师资,并考虑长远发展趋势,对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专业逐步确立了“以区域经济发展和产业特点要求为根本,以金属液态成型为主线,以连接成型技术为重点,以黑色金属加工成型拓宽至有色金属成型为特色”的人才培养目标。

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专业是以成型技术为手段,以材料为加工对象,以过程控制为质量保证措施,以实现产品制造为目的的工科专业。以材料为加工对象的特点决定了材料科学也是本专业的基础知识。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和学科交叉,本专业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紧密地依赖诸如数学、物理、化学、计算机及现代化管理等各门学科及其最新成就。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专业学生应具有材料科学、机械自动化及计算机等方面的基础知识,涉及范围比较宽广。因此,需要在有限的教学时间内尽可能强化基本理论的学习,并在此基础上,加强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的训练,使学生毕业后不仅可以适应各类工作,并且在此基础上学有专精。为解决好这两方面的矛盾,需要统筹考虑。为此,先后收集了国内十多所院校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专业的培养计划,并对这些培养计划进行研究、分析、比较。同时,结合学校实际和教学实践,确定了专业课程设置的基本原则,即通用原则、先进原则和特色原则。所谓通用原则,即学生的知识结构应满足教育部本科专业目录中的基本要求;所谓先进原则,即专业课程设置应反映本学科的前沿;所谓特色原则,即充分体现学校专业特色建设。经过反复研究、实践,针对原专业限选课材料成型原理、材料成型工艺课程内容,由原涵盖铸、锻、焊3部分内容,调整为仅涉及铸、焊,并进一步加强。在专业基础课中,保持机械制图、机械设计基础课程要求与学校机械设计制造及自动化专业基本一致,且学生的机械学基础在专业课程设计及后来的专业任选课中得到进一步深化。专业基础课、专业限选课、专业任选课逐步由黑色金属基础向有色金属加工成型技术拓宽,实行“横向变窄、纵向加宽”。

在学校1999年立项的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专业教改研究中,对于专业实验教学已提出:重要的专业基础课或专业课的实验不再将其视为理论教学课的附属,单独开设专业综合实验课程,这是在专业教学体系上的一次飞跃。但在专业培养上尚未摆脱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专业课的三段式培养模式,对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创新意识的设计性、综合性实验课的开设等方面,还没有取得实质性进展。在借鉴国外高校培养模式的基础上,提出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专业的培养采取“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的螺旋模式。在专业低年级开设材料基础实验课程,通过独立开设的实验课程(材料基础实验、材料的组织与性能实验、专业综合实验)保持了实验教学不断线。由于基础实验在这些课程中已经开设,在专业基础课、专业课中的实验课从内容上就必须是高层次的综合性、设计性实验。

毕业设计是工科教育中综合能力训练和培养创新精神的重要步骤,是提高毕业生的人才质量和市场竞争力的重要实践教学环节。结合本专业的服务和面向,结合专业特色建设,提出了“侧重连接技术,突出有色金属,综合训练,有所创新”的毕业设计指导方针,并积极实践3项工作。第一,提高认识,尽早安排。结合低年级专业导师制,使学生早期介入科研课题。第二,选题侧重专业特色建设。选题是提高毕业设计质量的前提,选题将决定毕业设计的方向和目标,也决定着人才培养的特色。因此,在选题上提出侧重专业特色建设与该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和定位相结合,并且要求尽量减少“纯软件类”“纯综述性”和“纯理论性”题目。第三,健全规章制度,加强过程管理。在毕业设计的指导过程中,遵照学校毕业设计指导的相关规定外,对于选做相近方向课题的学生定期召开题目进展报告会,督促进度,广泛交流,扩大学生的知识面。

本科教育不是单纯的专业教育,尽管不可能不包括专业教育,但其内涵比专业教育更深刻,外延比专业教育更宽泛。此外,还应当区别本科教育和职业培训的本质区别。虽然不可能把本科教育与职业需要之间的联系割断,本科教育可以也应当为学生毕业后直接就业提供一定的准备,但这不是其主要使命。其主要使命是为学生奠定发展基础,使他们在毕业后能够有新的、更大的发展。因此,本科教育应当淡化职业倾向性,在实验实践内容安排上重视学生科学思维、科学方法、科学精神的培养,使学生学会探索,学会创造。

四、结语

第5篇

一、高职院校通信技术技术专业发展中的不足之处

我院的通信技术专业自开设以来,在学院和我系共同努力下取得了快速的发展。但目前尚存在一些问题。

1、课程体系围绕专业设计,对专业技能的培养的教学力度大,关键能力(人文社会科学知识,社会交往能力,组织、领导工作的能力)的培养还有差距。

2、人才需求调研不够全面,课程体系对岗位职业能力定位不够准确。

人才需求的深度和广度不够,没有能充分发掘通信技术专业的岗位特点,能力需求,尤其的学院所处地理位置,应从京津冀区域经济的大发展的眼光分析专业发展与人才需求。

3、教学内容与通信企业的实际岗位脱节。随着通信技术发展,国家对信息产业的战略规划,4G、5G技术、物联网技术、互联网+等新技术不断出现。我们现有的教学内容远不能适应通信企业的实际岗位要求,存在课程体系与本科院校的课程相似度较高,体现高职院校的课程特色不多。

4.教师队伍的素质和整体水平亟待提高。专业教师不足,近年来补充的新一批教学力量,还较为年轻,教学经验不足;教师整体年龄和职称偏低,无论是教改还是科研的成果都较少。

正是因为这些问题的存在,因此为培养面向社会的应用型人才,对通信技术专业的教学内容与课程体系进行优化与整合势在必行。

二、改革的思路

1、课程体系改革的目标

立足职业教育,搭建以岗位职业能力培养为主线的通信类专业课程体系。通过对通信类专业人才需求调研与通信行业访谈,校外实训基地走访,构建新的课程体系。解决通信类学生的综合能力培养、岗位职业能力的定位、教学内容与就业的无缝对接、实践教学环节的课程设计等相关问题

2、课程体系改革的措施

1)结合社会、企业、职业、学生等因素的动态影响,开展通信類人才需求调研,走访石家庄中泰科技有限公司、唐山启奥科技有限公司等校企合作单位与企业专家进行交流,调研通信类岗位的职业能力要求,积极完成就业订单培养。

2)满足通信企业(行业)对应用型人才的要求,建立“岗位职业能力”为主导的课程体系:

①以通信企业(行业)岗位应具备的综合能力作为开设课程的依据,按能力需求设置课程内容。

②实现课程结构的模块化,通过就业分析将就业方向模块化:通信工程监理模块、移动通信网络优化模块、光网络通信模块、移动互联网技术模块。

③课程体系以能力培养为主线.以能力训练为轴心,整合课程“计算机网络与通信”、“网络综合布线”,整合课程“移动通信技术”、“无线网络优化”,整合课程“通信工程实务”、“通信工程概预算”,整合“光纤通信技术”、“光网络技术”等相关课程。

④以专业核心课程为主要目标,将“光纤通信技术”、“移动通信技术”等课程部分实践教学项目引入微课教学,便于学生反复学习,促进学习效果。

⑤组织企业专家,组建专业建设委员会,完成专业课程的课程标准的修订,以通信行业制定的职业能力标准为依据,制定课程标准。

⑥以专业技能培养为中心,建立实践课课程体系。以校企合作单位为基础,部分课程以及实习实训到石家庄中泰科技有限公司、天津烽火3G软件有限公司、唐山启奥科技有限公司等校企合作单位去完成,进行课程置换,走校企合作办学的道路。

⑦以岗位职业能力为着眼点,开设素质教育类的课程,促使学生关键能力的提高,使学生有较宽知识面,适应激烈的就业市场

三、结束语

通信技术专业学生的知识结构和能力的培养是一个系统工程,要根据自己的特色并结合社会需求,从专业的培养目标出发,建立科学的、动态的课程体系,通过以岗位职业能力培养为主线的通信类专业课程体系的构建与实践,培养出具有创新能力和工程实践能力的人才,以满足当前快速发展的信息产业时代对通信人才的需求。

参考文献

[1]赵树平.通信工程专业教学内容及课程体系改革探索.大连教育学院学报,2007(6).

[2]李鑫.高职类通信工程专业课程体系职业化变革.科技信息,2010(20).

[3]耿晶晶.3G移动通信技术与高职通信专业课程改革研究.2010(15).

备注

本论文是河北省教育科学研究“十二五”规划课题“以岗位职业能力培养为主线的通信类专业课程体系的构建与实践”;课题编号:1508038的阶段性成果。

作者简介

孙春义,男,辽宁省东港市人,本科,副教授,研究方向计算机通信。

第6篇

关键词:特色;课程体系;培养目标;办学指导思想

中图分类号:G642.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50-0251-02

沈阳建筑大学2003年提出申办信息与计算科学专业,2004年开始招收第一批学生。至今已经连续10年招生,有六届学生顺利毕业。通过10年的教学,我们深刻地认识到建设好信息与计算科学专业的课程体系是十分重要的。

一、信息与计算科学专业存在的问题

信息与计算科学专业是教育部在1998年颁布的一个新专业,是由信息科学、计算数学和运筹学等学科交叉渗透而形成的。由于信息与计算科学专业成立时间短,全国各大专院校的信息与计算科学专业在具体的教学上还存在一些问题。首先,很多大学对信息与计算科学专业的教学内容、课程体系与结构不是很清晰,没有形成特色。例如辽宁省有23所大学开办了信息与计算科学专业,但由于缺乏统一的教学规范,各学校都碰到了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的设置等问题。其次,大多数学校把基础课和专业课设置的很多。但是,实际开设多少,开设多少学时,讲授什么内容,差异还是非常大的。这些开设的课程是否符合社会发展的需求,是否相互协调都存在很多问题。再次,大多数学校实践教学内容和方法相对滞后。实验教学以验证课程理论为主要目的,教学方法单一,内容更新不够快,很难形成完善的实践教学体系。最后,由于信息与计算科学专业的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设置混乱,给社会和用人单位造成一种假象,该专业看似是“什么行业都能胜任”的“万金油”,实则是“蜻蜓点水”,严重影响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学生的就业前途。因此,深入研究信息与计算科学专业的教学内容、课程体系与结构对提高该专业的教学质量、提高学生的主动学习积极性和创造性、提高毕业生的就业质量和该专业的健康发展将产生良好的社会效益和巨大的经济利益,并将不断促进为国家的信息技术行业培养越来越多的高级人才。

二、依据学校的特点,制定具有特色的培养目标

信息与计算科学专业是由信息科学、计算科学、数学、运筹学与控制科学和计算机软件等交叉渗透而形成的一个新的专业,因此,数值分析、信息处理、信息编码与信息安全、计算智能等都构成信息科学的核心方向。信息与计算科学专业是一个集信息科学、计算科学、数学和计算机软件等作为一体的本科专业。随着计算机技术和互联网的广泛应用,当今社会每年的信息量都以几何级数的比例在快速增加,几乎所有的行业都需要进行大量的信息处理与研究,尤其是大数据时代的到来。作为信息与计算科学专业的诞生,正好符合社会这一需求和今天的时代特征。沈阳建筑大学根据学校自身的特点、本专业的师资特色和招收学苗的情况,制定既符合该专业的规范要求又具有本校特色的培养目标,即培养的学生具有坚实的数学基础,良好的计算机素养,掌握信息处理的基本理论和基本方法,受到科学研究的初步训练,能运用所学知识解决信息处理和信息计算中的实际问题,能在科技、教育、政府部门、企事业单位和软件开发公司、信息公司、以及经济等相关部门和机构从事计算机软件或与之相近的研究、教学、管理以及信息处理与分析和信息化平台建设等单位工作。沈阳建筑大学有5名该专业的教授和8名具有博士学位的教师从事数学、计算机科学和信息编码与安全方面的教学工作,在数学和计算机教学和科研两个方面都具有很强的实力。因此,我们在教学中重点加强数学基础课、专业课和计算机专业课的教学,突出数学和计算机知识培养的特色。

三、信息与计算科学专业的办学指导思想

信息与计算科学专业作为由信息科学、计算科学、数学、运筹学和计算机软件等交叉渗透而形成的专业,其主要特点是:要求本专业的毕业生具有坚实的数学基础和计算机软件开发及应用能力。根据沈阳建筑大学在校学生的实际情况,坚持数学和计算机软件能力都要过得硬的办学指导思想,有利于提升该专业的办学水平和学生的以后专业发展。作为以数学学科为基础的专业,信息与计算科学专业学生的必须具备坚实的数学基础;同时信息与计算科学专业又具有计算机软件专业的特征,即具有工科专业的特点。然而,该专业的教学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还应该进行不断的改革,以达到满足社会对人才的需求。首先要研究信息与计算科学专业的方向定位、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的设置。该专业不是简单的“一部分数学课”+“一部分计算机课”+“一部分管理科”+“其他部分课程”的组合。多数资料都认同信息与计算科学专业主要应以数学知识、计算机和网络科学知识高度融合在一起的一个新专业。因此,该专业的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与计算数学、计算机应用专业的教学有着一些本质的区别,它的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要充分体现数学、计算机和网络知识的特征,能够满足社会和用人企业的实际需求。其次,要深入研究信息与计算科学专业的数学、计算机和网络课程的具体分配学时和具体讲授的教学内容,以及讲授课程的先后顺序。第三,要深入研究该专业的实践教学内容和每门课程的上机实验学时和实验目的。上机的课题不应该全是验证实验,还应该包含一定比例的设计性实验和综合性实验。第四,深入研究该专业的课程设计。课程设计是一门课程收尾的关键环节,也是对学生进行工程训练的重要环节。怎样才能使学生能精通本门课程,并和已经学过的其他课程知识相结合,解决和本专业相关的技术问题,是课题要研究的内容。最后,进一步研究该专业的毕业设计选题、管理和答辩。俗话说:“编筐编篓全在收口”,大学毕业生的毕业设计就是一个毕业生的“收口”阶段,也是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综合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训练阶段,并使学生受到科学研究的基本培训。毕业设计质量的高低,反映了一个学校的办学质量和对人才培养的重视程度。

四、根据培养目标和办学指导思想,制定相应的基础课和专业课

为了强化数学知识的训练,我们不但开设了数学分析、高等代数、解析几何、常微分方程、复变函数、概率统计与随机过程、数值分析、数理方程、离散数学、实变函数与泛函分析等数学课程,而且设置的学时数也很多,要求讲授的内容可以满足培养目标的需要。在计算机知识的教学中,我们主要开设了计算机基础、C语言、Java语言、VC++、操作系统、数据库原理、数据结构、计算机网络、软件工程、计算机网络编程技术,还开设UNIX操作系统、云计算等选修课。此外,还给该专业开设了信息科学基础、信息安全与信息编码、数学模型和运筹学等课程。我们还根据信息与计算科学学生的特点及毕业后就业的实际需求,增加了C语言、Java语言、数据库原理、数据结构等课程的学时数,使得学生能充分掌握这些课程的精髓,能在实际应用中得心应手地使用这些知识解决所遇到的问题。信息与计算科学专业比计算机软件专业的数学基础要牢固很多,并具有很强的计算机软件开发能力;该专业与计算数学专业的计算能力相当,但比计算数学专业具有更强的软件开发能力。

五、加强实践教学管理,强化计算机的实际操作能力

信息与计算科学专业的学生多数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入学时数学基础课都不错。因此,学习数学基础课和专业课都能很快适应大学的学习节奏。但是,当开始学习计算机的基础课和专业课时,多数同学都有些不适应,首先是不适应计算机的基本上机操作;其次是缺乏计算机的基本工作原理方面的知识;最后,学生对计算机的感性知识还很肤浅,还需要相当一段时间才能上升到理性知识。这需要学生连续不断地学习计算机知识才能达到,而在达到这个水平之前,必须加强学生的实践教学管理,尤其是具体的上机操作。让学生利用自己掌握的工具,开发一些学生自己感兴趣的小程序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得学生在不知不觉中提高了自己的计算机知识。度过了这一关,绝大多数学生就能顺利地跨过学习计算机知识的初始门槛,就会为继续学习计算机知识打下良好的基础。总之,在实践教学环节上,一定要严格要求学生,使他们能正确的学习方法完成计算机课程的学习。

六、对信息与计算科学专业教学内容、课程体系建设的进一步思考

全国有500多所大学都设置了信息与计算科学专业,辽宁省有23所大学设置该专业,且大部分都依托于数学学院或理学院开设,多以计算数学和应用数学为研究方向。一个适当的信息与计算科学专业的教学内容、课程体系与结构首先对制定该专业的培养计划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培养计划已经为学生制定好本科四年具体的学习课程、实践教学课程、毕业设计等所有的学习内容。培养计划一旦制定,就不容许做大的改动,因此,一个适当的培养计划是培养高质量毕业生的重要保证。其次,对制定具体的每门课程开设的教学内容、理论教学学时和实验教学学时有一定的指导作用。根据社会发展和用人单位的实际需求,每门课程的主干部分是必须要保证的教学内容,不可随意减少和改动。最后,对具体的实践教学也有一定的指导作用。信息与计算科学专业虽然授理学学士学位,但是,该专业不同于数学等理科专业,它还具有计算机软件专业的许多特点,即它具有工科专业的特征。因此,该专业的实践教学是该专业教学的重要和不可缺少的部分,要求该专业毕业生具有熟练的计算机操作能力。

信息与计算科学专业课程体系的建设与今天的信息技术快速发展息息相关[2],因此,在深入研究该专业课程体系建设时,必须要考虑到实际应用的需求,结合学校的实际情况,动态地调整课程体系中的不完整和不适合部分内容,使其能达到培养适应经济发展的复合型高级应用人才的目标。

参考文献:

第7篇

[关键词]农产品经纪与专业 课程体系 构建

[作者简介]徐丽(1965- ),女,吉林延吉人,长春金融高等专科学校经济管理系,副教授,硕士,研究方向为经济法、法学教育。(吉林 长春 130028)

[基金项目]本文系2012年度吉林省教育科学规划课题“高职院校创新商务经纪与专业建设实践与研究――以长春金融高等专科学校为例”的研究成果。(课题编号:ZC12105,课题主持人:徐丽)

[中图分类号]G64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14)26-0128-02

农产品经纪人,是由中华全国供销合作总社于2001年9月提出申请,由原国家劳动和社会保障部于2003年8月批准,列入《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分类大典》,并正式向全社会颁布职业标准的一个新职业。加强农产品经纪人队伍建设,是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切实解决“三农”问题,实现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重要途径。

一、高职院校开设农产品经纪与专业的必要性

(一)农产品经纪人促进“三农”经济发展的重要作用

农产品经纪人在搞活农产品流通、保障城乡居民消费品供应、繁荣城乡经济、增加农民收入、推动农业产业结构调整、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等诸多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1.搞活农产品流通,加快农产品商品化的速度。农产品推向市场,需要有良好的流通渠道。农产品经纪人通过把本地的农产品资源带到市场,把市场需求和本地生产活动紧密连接起来,使本地资源优势能快速转化为市场优势,加快农产品流通速度。

2.加快农业产业化经营,促进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农产品经纪人可以发挥生产和消费的桥梁和纽带作用,顺应市场发展趋势,使农业的产业结构逐渐趋于合理。作为交易的中介,农产品经纪人通过对农产品市场变化的信息传递,引导农业生产活动。农产品经纪人可以把零散的农产品集中起来进行交易,从而加快农业产业化经营,促进农业产业结构合理化。

3.增强农民的市场意识,更新农民生产经营观念。农产品经纪人的经纪活动,涵盖农产品生产加工、包装运输及销售等各环节,农产品经纪人的市场观念、经济意识、新的信息通过经纪人的经纪活动带到农村,传递给农民,培养和增强了农民的市场意识,更新农民生产经营观念。

(二)农产品经纪与专业具有广阔的就业前景

我国实行的行业准入制度,要求所有从事农产品经营中介服务活动的人员都需要取得农产品经纪人职业资格证书,持证上岗。据中国农产品流通经纪人协会调查统计,目前在全国已经形成一支600多万农产品经纪人的庞大队伍,他们常年活跃在流通领域,成为经销“菜篮子”“果盒子”“米袋子”的生力军。这些农产品经纪人中,经过长期或短期培训的达70%以上,取得国家职业技能鉴定机构颁发的资格证书的只有40万人(主要为初级),其中拥有中高级资格证书的近2万人。以吉林延边为例,全州现有农村各类专业协会和新型经济组织630个,产业经纪人已发展到2600多人,这些协会和经纪人遍布农产品产供销服务、技术培训、加工储藏、提供信息等各个领域,为6.14万会员提供着不同类型的服务。

可是,从当前农产品经纪人的文化程度看,以初高中文化程度为主,小学文化程度次之,也有少量的大专毕业生。目前我国高校专业设置中缺乏农产品经纪与专业,全国仅有十几家职业技术学院培养该专业的高职学生。除湖南商务职业技术学院等职业院校已在商务经纪与专业中开设农产品经纪方向外,青岛农业大学也开始探索设立农产品经纪专业,培养新型农产品经纪人。可见,高层次、复合型农产品经纪与的专业人才具有广阔的就业前景。

二、农产品经纪与专业的建设构想

(一)人才培养目标

《教育部关于加强高职高专教育人才培养工作的意见》(教高[2000]2号)明确规定,高职高专教育应培养“适应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需要的,德、智、体、美等方面全面发展的高等技术应用性专门人才”;《教育部关于充分发挥行业指导作用推进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的意见》(教职成[2011]6号)强调“职业教育要培养大批现代化建设需要的高素质劳动者和技能型人才”。高职院校设立农产品经纪与专业,应充分体现培养高素质、高技能、应用型人才的高职教育特性,致力于培养掌握农副产品经营及销售基本知识,具有较强的实际操作能力及创业能力,能在各类农产品生产、经营企业从事农产品市场调研、市场开发、信息传递、收购、储运、销售及等工作的高素质、高技能、应用型人才。

(二)人才培养模式

教育部教职成[2011]6号文件中明确要求职业院校应“推进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实现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对接”,“根据职业活动的内容、环境和过程改革人才培养模式”,“着力提高学生的职业道德、职业技能和就业创业能力,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推进建立和完善‘双证书’制度,实现学历证书与职业资格证书对接”。农产品经纪与专业应以职业能力、技能为主线,围绕知识、能力、素质和个性的协调发展为目标,着重培养满足第一线所需的专业应用型人才。在践行人才培养计划的过程中,要突出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充分依靠行业,密切校企合作,强化实训环节,把理论教学同实践操作紧密结合。并根据《农产品经纪人国家职业标准(试行)》的规定,有针对性地加大对学生基本素质和专业技能的训练,同时鼓励学生为日后取得农产品经纪人职业资格的各级、各类证书做好准备。

三、农产品经纪与专业的课程体系构建

(一)课程体系构建原则

1.课程设置与职业资格认证结合的原则。根据职业资格准入制度要求,农产品经纪人已被劳动和社会保障部门纳入了国家正规的职业范畴,制定了农产品经纪人职业资格制度,规定从事农产品业务的经纪人要持有相应的资格证书。随着市场经济的逐步完善,国家对经济活动主体的规制会愈加健全。在本专业课程设置上,与农产品职业资格认证相结合,使学生在校完成课程学习取得毕业证书的同时,获得相关专业的职业资格证书。

2.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对接的原则。高职教育注重学生综合职业能力的提高,在本专业课程体系构建上,必然要求紧贴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结合农村产业发展实际,对照《农产品经纪人国家职业标准(试行)》的规定构建满足职业能力要求的课程体系,开发核心课程,强化职业技能训练,从而实现人才培养与农村产业的紧密对接。

(二)课程体系设计

农产品经纪与专业的毕业生主要面向各类农民专业合作社、农产品生产、经营企业和中介公司,从事农产品收购、储运、销售以及销售、信息传递、服务等中介服务与经营管理工作,以及其他工商企业及相关事业单位从事商务经纪、商务职位。主要工作范围包括:市场调研、信息传递等市场咨询工作;产品生产、经营企业市场开发、管理、维护等营销管理工作;产品生产、经营企业储存、运输管理工作产;产品收购工作、销售与工作;专业合作社的经营管理工作。因此,在知识结构方面,本专业除了要求学生具备必需的文化基础知识、专业理论知识外,同时还要求学生掌握农产品商品的基础知识、与农产品相关的基本技能、财务会计知识、经营管理知识、经济地理知识、相关法律知识和信息技术应用知识等基本业务知识。在能力结构方面,根据农业部、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制定的《农产品经纪人国家职业标准(试行)》的相关规定,农产品经纪人的职业能力特征包括:具有一定的判断、推理、计算、语言表达能力,色、嗅、味、触感官灵敏,空间感、形体感强。为此,本专业学生除基本能力,即计算机应用能力、外语能力、营销策划能力、市场预测分析能力、商务谈判能力外还应具备良好的事物观察、信息筛选能力;一定的社交和应变能力。

本专业课程体系设计应建立农产品经纪与专业模块化教学体系。把教、学、练、做的效果置于这一框架之中予以衡量,从而形成一套衡量人才培养质量的指标体系。具体内容包括以下三个方面:

1.专业基础技能。构建本专业技能学习所需的基础性知识结构框架,即基础性的理论课程,包括“经济学基础”“管理学”“商品学”“经济原理”“农产品基础知识”“农产品市场营销”“基础会计”“市场调查与预测”“创业学”等专业基础课程。该模块基础课程为学生以后的专业技能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2.专业核心技能。构建以学生掌握专业技能为核心的知识结构框架,即专业核心课程,包括“商务经纪与实务”“供销合作经济理论与实务”“推销与谈判”“农产品品牌经营与管理”“农产品会展及品牌策划实务”“农产品物流管理与实务”“经纪人职业道德与法律法规”等专业核心课程。以上专业核心课程使学生能突出地掌握农产品市场的经纪与技能及相关知识,在就业时具有更强的竞争能力。

3.专业拓展技能。培养使学生能够成为真正符合市场需求的高级应用型人才的综合能力,即校内和校外实训锻炼。具体实训项目安排如下:第一,农产品信息采集与分析实训。以具体的某一项任务为中心(如采用抽样调查法调查某农产品在吉林省各地的销售情况,并对其明年的市场销售情况做出预测)。从方案的制订到方案的实施,资料的整理、分析与预测,调查报告的撰写整个过程的实践训练。第二,农产品经纪与实务实训。通过带领学生去经纪公司或邀请经纪公司的专家来学校交流等方式,使同学们对经纪的理论知识有一个直观的认识,熟悉和掌握经纪业务的流程。第三,农产品推销与谈判实训。通过实际推销实训,使学生能将所学推销计划制订、谈判策略的运用、顾客异议的化解等理论知识灵活运用到实践中去,提高学生的实际推销与谈判能力。第四,农产品商品基础知识实训。通过带领学生进入农产品经纪人实训基地,实地参与农产品的检测、品级鉴定等工作,掌握与巩固农产品商品的基本知识。第五,农产品会展及品牌策划实训。通过举办商品展销会,使学生能灵活运用所学营销知识,写出基本的营销策划方案;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独立思考的能力。第六,沙盘实训。通过引领学员进入一个高度竞争的模拟行业,分组成立若干“企业”, 要求学生将已经学过的理论知识综合运用到实践中,通过不同的角色定位,进行若干年度的模拟经营活动,在主导各自“企业”的系统经营管理活动中完成体验式学习,感知真实的企业经营管理。第七,电子商务实训。熟练掌握运用网络市场调查、网络推广的市场营销策划和市场运作,了解网络营销全过程,理论联系实际,增强营销策划的动手操作能力。第八,农产品市场营销实训。通过实训掌握农产品市场营销的基本理论和方法,树立农产品现代营销理念,增加市场营销意识和能力。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