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优发表网

购物车(0)

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期刊投稿 出版社 公文范文 精品范文

传统文化中的生态智慧范文

时间:2023-09-18 17:03:53

序论:在您撰写传统文化中的生态智慧时,参考他人的优秀作品可以开阔视野,小编为您整理的7篇范文,希望这些建议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热情,引导您走向新的创作高度。

传统文化中的生态智慧

第1篇

关键词:中国传统文化;生态觉悟;“力量型”科学;和谐;中国现代科学体系

一 西方“力量型”科学范式的理论溯源及其界限

今天我们提到科学,一般指的是近代西方科学,它起源于希腊的理性科学,重视数学的运用与实验的检测,因而也称为数理实验科学。[1]西方近代科学既有对希腊理性科学的继承,同时受西方近代文化观念的影响,它在某种程度上也偏离了希腊理性科学对自由精神的追求,正如吴国盛先生所言,“近代科学不仅是希腊理性精神的正宗传人和光大者,作为现代工业社会的奠基者,科学还以其‘效用’服务于意欲‘控制’的人类权力意志。这是近代科学的一个崭新的维度:力量化、控制化、预测化。” [2]这样,主体维度的价值诉求加上对物质力量的狂热追求,构成了近代科学精神的核心部分,也就是尼采所说的强力意志。这种强力意志构成了西方近代文明的主旋律,也造就了西方“力量型”科学范式。

[3]西方“力量型”科学范式虽然在过去几百年中获得了飞跃性的发展,二十世纪的科学与技术却展示了西方“力量型”科学本身的某种界限。20世纪基础科学的三大成就相对论、量子论和复杂科学的核心思想和结论分别从宇观、微观和宏观尺度证实了西方“力量型”科学的局限性,且这种片面性越来越被人们所认识。

[4]无论是西方科学自身的发展,还是在处理与社会、自然的关系上,西方“力量型”科学范式都面临着发展的瓶颈问题。和谐的生态觉悟、科学的前沿发展都呼唤一种新的科学范式,而这种新的科学范式的核心思想与东方文明中的生态智慧不谋而合,作为东方文明代表的中国文化与科学将面临新的历史机遇与挑战。

二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生态智慧:“天人和谐”思想对“力量型”科学界限的消融

二十世纪以来,以相对论、量子力学和复杂科学为代表的前沿科学,通过深刻的观念转变和理念创新,打破了时空对立等二元对立观念,演绎了自然宇宙和谐一体的更为纯正的科学自由精神。这种情况下,强调和谐一体的中国传统自然观,在解释新的科学思想上,较之西方“力量型”科学所依赖的机械自然观显得更加优越。[5]在这样的背景之下,一些人自然地把他们的目光投向了东方文明,投向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生态智慧,以解决人类面临的全球科技文化困境。

1儒家文化中的生态智慧:“天人合一”思想的发掘

儒家文化具有十分丰富的内容,它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大主流。儒家文化在中国思想史上曾发挥过重要的作用,对于当代科技的有序发展也有着不容忽视的作用。[6]第一,儒家整体性的思维方式有助于克服西方近代科学的原子论限度。儒家的“天人合一”观始终把宇宙看作为一个整体,如孟子认为自然之天产生万物,人和万物只有一个来源,万物和人都是其整体的一个组成部分,且彼此相互倚赖。儒家的整体性思维方式反对把人与自然相分割和对立,这有助于消融西方近代科学中还原论、原子论的错误理念,有助于构建人与自然和谐共存、协同发展的关系。第二,儒家“天人合一”思想有助于消融近代“力量型”科学范式中的主体外化倾向。在和谐的状态中求发展,在尊重自然的前提下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是儒家“天人合一”思想给予西方“力量型”科学最大的启迪。如荀子认为自然界和人类社会各有不同分职,只有充分把握好天与人的分职,才能清楚地认识天与人的发展规律,从而更好地认识与改造世界。[7]第三,儒家“天人合一”观有助于改变西方“力量型”科学的控制论世界图景。儒家“天人合一”思想建立在深厚的伦理道德基础之上,如孟子主张“亲亲而仁民,仁民而爱物”,即把爱心从家庭扩展到社会,从社会再扩展到自然万物,进而使仁爱具有了生态道德的含义。这种崇高的境界引导人类理性地控制物质欲望,并把物欲导向精神的追求与创造,塑造人类“赞天地之化育”的伟怀,即理解、赞美和协助自然界之生生不息,并以这样的方式发挥人性,而成为天地大自然界的一部分。而西方近现代科学思想认为自然界本质上是一种纯粹物的结合,是一幅符合机械力学规律的自然图景,是一个在人类之外跟人类毫不相干的体系,是人类的能源场与垃圾场,从而培养了人对自然的傲慢感、对于其他物种的优越感。儒家“天人合一”的生态智慧则对自然有一种热爱、同情、亲近之情,认为一切知识本质上都来源于活生生的自然,而不是来自实验室中的自然切片,强调对自然本身的直接接近。[8]这样,儒家文化的生态智慧显然能够弥补西方“力量型”科学观念的不足。它警示人类,应该去除在自然面前的自负和傲慢,应该敬畏自然,停止无止境地向自然索取,保持与自然的和谐,才能使科学技术更好地造福于人类。

2 道家文化中的生态觉悟:“道法自然”思想的启迪

道教文化也是华夏母体上土生土长的血脉文化,道家的核心范畴“道”把人类置于自然世界的大系统中,从自然现象推及人类社会的道德行为准则,以及人类对自然界的态度。其思想路径和特征,与当代复杂性科学的生态趋向是一致的,从而有助于消融西方“力量型”科学范式的界限。[9]首先,道家的“道法自然”生态思想可以为科学提供新的形而上学基础。老子认为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人来源于自然并统一于自然界,人是天地生成的,人与天地的关系是部分与整体的关系,它们相互依赖、相互作用,构成和谐统一的整体。道家文化中的生态智慧与近代西方主客二分的机械论、二元论以及人类中心主义观念是根本不同的,从而可以为西方“力量型”科学范式提供新的哲学基础。其次,道家的循“道”而为的价值原则与当代生态科学的价值目标是一致的。老子的“道”具有生态价值的意蕴,就是要求人们的行为要与“道”一致,要与天地万物一致,尊“道”贵“德”,顺应自然,体现在实践上就是“无为”。当代生态科学十分推崇老子的这一思想,与老子把天地之“道”作为确立人类道德的根据一样,生态科学的整体论思想、价值观原则都是以生态系统的自然性质为根据的,主张要对自然过程作出谦卑的默认,让自然按照自己的节律运行而不要去破坏它。其三,道家的生态哲学与当代21世纪科学追求的最高境界都是人与自然相和谐的生态整体境界。老子的“道”是一种尊重生命和自然的伦理观,它要求人们的活动尊重天地自然,尊重一切生命,与自然和谐相处,这与生态科学的生态中心主义观念是十分吻合的,他们共同指向“天人一体”、人与自然和谐统一的生态境界。总之,在生态整体系统中,人不在自然之外,也不在自然之上,而在自然之中。人应当站在生态系统和地球的角度,成为大自然的神经和良知,关心其他生命,维护生态系统的稳定,用自己的实际行动来体现并弘扬大自然的“生生之德”,维持自然界的美丽与和谐。这就是道家中所蕴涵的生态智慧对西方“力量型”科学最大的启迪,今天我们提出科技生态转向的理论支撑点也在于此。

西方科学的畸形发展而带来的一些文化困境,为东方文化发挥作用提供了新的历史机遇,使人类把目光投向了更为广阔的人类文化图式,从儒学、道学等东方文化中寻找生态智慧与启迪。作为东方文明代表的中国文化,能以其特有的生态智慧和觉悟为西方“力量型”科学突破固有的范式提供有益的催化作用,并以其丰富的文化内涵范导科学应有的气质,现代科学与蕴涵了东方智慧的儒家、道家文化进行跨文化对话,对于人类超越科技文化困境、迈向澄明之境无疑具有积极意义。

三 中国传统文化中和谐生态智慧的发掘与现代科学体系的建立

二十世纪下半叶以来,许多科学家在“东方神秘主义”与现代物理学之间发现了“惊人的平行之处”,以此为契机展开了东方传统文化与现代科学之间的跨文化对话。[10]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生态智慧虽然对于克服和纠正西方“力量型”科学的缺陷能够起到积极作用,但是能否起到主导作用——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生态觉悟推进为一种整个人类文明的生态价值观和生态世界观,成功地实现中华科学技术的腾飞,这还取决于中国人对于传统文化的自觉与超越的程度。二十世纪末以来,在世界范围内掀起一股复兴中国传统文化的强劲声浪,其原因之一就是西方“力量型”科学的天人分离思维摸式的弊端日益显露出来,特别是在复杂科学等前沿领域,因而当代西方科学正经历着从主客二分转向主客融合的后现代主义的洗礼。而中国传统文化和后现代主义有许多相似之处:它们都崇尚天与人的和谐一致、思与诗的交融贯通;都鄙视对外在对象作还原性的分析,而注重对人在其中的世界的情感体验。因此,西方的一些学者把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生态智慧看成是抵御西方科学工具理性的希望。[11]而对今天的中国人而言,一方面要跟西方发达世界站在一起,忧虑“力量型”科学本身的缺陷;另一方面也要跟不发达世界站在一起,忧虑本民族的传统文化被不知不觉排除在“体”之外而流于“用”的危险。中国人的“现代化之忧思”,既有西方后现代主义者的“现代性批判”的一面,也有发掘传统文化的一面,既有后现代的一面,也有前现代的一面。[12]因此,为了彻底摆脱现代化的双重困境,中国人不仅要发掘传统文化中的生态觉悟以消融西方近现代科学“工具理性”的界限,更为重要的是在西方科学研究成果的基础之上,发掘并提炼中国传统文化中所蕴涵的生态觉悟,建立起与西方科学平行的中国现代科学体系,进而将这种生态智慧推进为整个人类文明的生态价值方法和生态价值观,而20世纪基础科学的三大成就相对论、量子论和复杂科学则为中国现代科学体系的建立提供了历史性机遇。20世纪前沿科学的核心思想与中国科学和文明的生态智慧不谋而合,这些前沿科学领域将成为中国人大显身手的场所。因此,建立中国特色的东方科学体系是完全可能的,尤其是在系统科学、协同科学、混沌科学以及生态科学等综合性较强的学科领域。[13]如何将可能诉诸于现实?这还取决于中国传统科学能否在吸收西方科学精髓的基础之上,创造性地阐述与发掘中国传统文化中所蕴涵的生态智慧,从而使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生态智慧成为中国现代科学体系的形而上学基础!

激活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生态智慧,创造性地阐释中国科学传统背后所蕴涵的人文理念,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生态智慧来制约一再跌落的西方科学,是一条十分恢宏而又漫长的道路,但又是一个十分诱惑的思路。一方面对西方而言,他们则有可能获得突破工具理性这个“座架”的外援——融合中国传统文化的生态智慧于母文化之中,激活科学自身内在的修复机制;另一方面对于中国而言,提供了民族传统文化复兴与现代科学体系建立的绝佳机会。当中国人真正超越自己文化中的旧传统之时,就是中国科学技术走向腾飞之日。

参考文献

[1][4] 姜岩东方科学与文明的复兴[J]自然辩证法研究,2003.8

[2][12] 吴国盛科学与人文[J]中国社会科学,2001.4

[3] 吴国盛.何为科学精神[J]百科知识,1998.2

[5] 吴国盛 20世纪的科技展示了科学本身的某种界限——回顾百年科技

[J]国际经济评论,1999.Z2

[6][11] 陶渝苏论作为科学精神生长点的西方思维模式[J]贵州大学学报,1998.1

[7] 梅萨罗维,等人类处于转折点[M]北京:三联书店出版社,1987.148

[8] 吴国盛.反思科学[M]北京:新世界出版社,2004. 23-24

[9] 李承宗,谢翠蓉.试论道教文化对科学技术的影响与启示[J]广东行政学院学报,2003.6

第2篇

关键词:中国传统文化;生态觉悟;“力量型”科学;和谐;中国现代科学体系

一西方“力量型”科学范式的理论溯源及其界限

今天我们提到科学,一般指的是近代西方科学,它起源于希腊的理性科学,重视数学的运用与实验的检测,因而也称为数理实验科学。[1]西方近代科学既有对希腊理性科学的继承,同时受西方近代文化观念的影响,它在某种程度上也偏离了希腊理性科学对自由精神的追求,正如吴国盛先生所言,“近代科学不仅是希腊理性精神的正宗传人和光大者,作为现代工业社会的奠基者,科学还以其‘效用’服务于意欲‘控制’的人类权力意志。这是近代科学的一个崭新的维度:力量化、控制化、预测化。”[2]这样,主体维度的价值诉求加上对物质力量的狂热追求,构成了近代科学精神的核心部分,也就是尼采所说的强力意志。这种强力意志构成了西方近代文明的主旋律,也造就了西方“力量型”科学范式。

[3]西方“力量型”科学范式虽然在过去几百年中获得了飞跃性的发展,二十世纪的科学与技术却展示了西方“力量型”科学本身的某种界限。20世纪基础科学的三大成就相对论、量子论和复杂科学的核心思想和结论分别从宇观、微观和宏观尺度证实了西方“力量型”科学的局限性,且这种片面性越来越被人们所认识。

[4]无论是西方科学自身的发展,还是在处理与社会、自然的关系上,西方“力量型”科学范式都面临着发展的瓶颈问题。和谐的生态觉悟、科学的前沿发展都呼唤一种新的科学范式,而这种新的科学范式的核心思想与东方文明中的生态智慧不谋而合,作为东方文明代表的中国文化与科学将面临新的历史机遇与挑战。

二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生态智慧:“天人和谐”思想对“力量型”科学界限的消融

二十世纪以来,以相对论、量子力学和复杂科学为代表的前沿科学,通过深刻的观念转变和理念创新,打破了时空对立等二元对立观念,演绎了自然宇宙和谐一体的更为纯正的科学自由精神。这种情况下,强调和谐一体的中国传统自然观,在解释新的科学思想上,较之西方“力量型”科学所依赖的机械自然观显得更加优越。[5]在这样的背景之下,一些人自然地把他们的目光投向了东方文明,投向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生态智慧,以解决人类面临的全球科技文化困境。

1儒家文化中的生态智慧:“天人合一”思想的发掘

儒家文化具有十分丰富的内容,它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大主流。儒家文化在中国思想史上曾发挥过重要的作用,对于当代科技的有序发展也有着不容忽视的作用。[6]第一,儒家整体性的思维方式有助于克服西方近代科学的原子论限度。儒家的“天人合一”观始终把宇宙看作为一个整体,如孟子认为自然之天产生万物,人和万物只有一个来源,万物和人都是其整体的一个组成部分,且彼此相互倚赖。儒家的整体性思维方式反对把人与自然相分割和对立,这有助于消融西方近代科学中还原论、原子论的错误理念,有助于构建人与自然和谐共存、协同发展的关系。第二,儒家“天人合一”思想有助于消融近代“力量型”科学范式中的主体外化倾向。在和谐的状态中求发展,在尊重自然的前提下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是儒家“天人合一”思想给予西方“力量型”科学最大的启迪。如荀子认为自然界和人类社会各有不同分职,只有充分把握好天与人的分职,才能清楚地认识天与人的发展规律,从而更好地认识与改造世界。[7]第三,儒家“天人合一”观有助于改变西方“力量型”科学的控制论世界图景。儒家“天人合一”思想建立在深厚的伦理道德基础之上,如孟子主张“亲亲而仁民,仁民而爱物”,即把爱心从家庭扩展到社会,从社会再扩展到自然万物,进而使仁爱具有了生态道德的含义。这种崇高的境界引导人类理性地控制物质欲望,并把物欲导向精神的追求与创造,塑造人类“赞天地之化育”的伟怀,即理解、赞美和协助自然界之生生不息,并以这样的方式发挥人性,而成为天地大自然界的一部分。而西方近现代科学思想认为自然界本质上是一种纯粹物的结合,是一幅符合机械力学规律的自然图景,是一个在人类之外跟人类毫不相干的体系,是人类的能源场与垃圾场,从而培养了人对自然的傲慢感、对于其他物种的优越感。儒家“天人合一”的生态智慧则对自然有一种热爱、同情、亲近之情,认为一切知识本质上都来源于活生生的自然,而不是来自实验室中的自然切片,强调对自然本身的直接接近。[8]这样,儒家文化的生态智慧显然能够弥补西方“力量型”科学观念的不足。它警示人类,应该去除在自然面前的自负和傲慢,应该敬畏自然,停止无止境地向自然索取,保持与自然的和谐,才能使科学技术更好地造福于人类。

2道家文化中的生态觉悟:“道法自然”思想的启迪

道教文化也是华夏母体上土生土长的血脉文化,道家的核心范畴“道”把人类置于自然世界的大系统中,从自然现象推及人类社会的道德行为准则,以及人类对自然界的态度。其思想路径和特征,与当代复杂性科学的生态趋向是一致的,从而有助于消融西方“力量型”科学范式的界限。[9]首先,道家的“道法自然”生态思想可以为科学提供新的形而上学基础。老子认为“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人来源于自然并统一于自然界,人是天地生成的,人与天地的关系是部分与整体的关系,它们相互依赖、相互作用,构成和谐统一的整体。道家文化中的生态智慧与近代西方主客二分的机械论、二元论以及人类中心主义观念是根本不同的,从而可以为西方“力量型”科学范式提供新的哲学基础。其次,道家的循“道”而为的价值原则与当代生态科学的价值目标是一致的。老子的“道”具有生态价值的意蕴,就是要求人们的行为要与“道”一致,要与天地万物一致,尊“道”贵“德”,顺应自然,体现在实践上就是“无为”。当代生态科学十分推崇老子的这一思想,与老子把天地之“道”作为确立人类道德的根据一样,生态科学的整体论思想、价值观原则都是以生态系统的自然性质为根据的,主张要对自然过程作出谦卑的默认,让自然按照自己的节律运行而不要去破坏它。其三,道家的生态哲学与当代21世纪科学追求的最高境界都是人与自然相和谐的生态整体境界。老子的“道”是一种尊重生命和自然的伦理观,它要求人们的活动尊重天地自然,尊重一切生命,与自然和谐相处,这与生态科学的生态中心主义观念是十分吻合的,他们共同指向“天人一体”、人与自然和谐统一的生态境界。总之,在生态整体系统中,人不在自然之外,也不在自然之上,而在自然之中。人应当站在生态系统和地球的角度,成为大自然的神经和良知,关心其他生命,维护生态系统的稳定,用自己的实际行动来体现并弘扬大自然的“生生之德”,维持自然界的美丽与和谐。这就是道家中所蕴涵的生态智慧对西方“力量型”科学最大的启迪,今天我们提出科技生态转向的理论支撑点也在于此。

西方科学的畸形发展而带来的一些文化困境,为东方文化发挥作用提供了新的历史机遇,使人类把目光投向了更为广阔的人类文化图式,从儒学、道学等东方文化中寻找生态智慧与启迪。作为东方文明代表的中国文化,能以其特有的生态智慧和觉悟为西方“力量型”科学突破固有的范式提供有益的催化作用,并以其丰富的文化内涵范导科学应有的气质,现代科学与蕴涵了东方智慧的儒家、道家文化进行跨文化对话,对于人类超越科技文化困境、迈向澄明之境无疑具有积极意义。

三中国传统文化中和谐生态智慧的发掘与现代科学体系的建立

二十世纪下半叶以来,许多科学家在“东方神秘主义”与现代物理学之间发现了“惊人的平行之处”,以此为契机展开了东方传统文化与现代科学之间的跨文化对话。[10]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生态智慧虽然对于克服和纠正西方“力量型”科学的缺陷能够起到积极作用,但是能否起到主导作用——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生态觉悟推进为一种整个人类文明的生态价值观和生态世界观,成功地实现中华科学技术的腾飞,这还取决于中国人对于传统文化的自觉与超越的程度。二十世纪末以来,在世界范围内掀起一股复兴中国传统文化的强劲声浪,其原因之一就是西方“力量型”科学的天人分离思维摸式的弊端日益显露出来,特别是在复杂科学等前沿领域,因而当代西方科学正经历着从主客二分转向主客融合的后现代主义的洗礼。而中国传统文化和后现代主义有许多相似之处:它们都崇尚天与人的和谐一致、思与诗的交融贯通;都鄙视对外在对象作还原性的分析,而注重对人在其中的世界的情感体验。因此,西方的一些学者把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生态智慧看成是抵御西方科学工具理性的希望。[11]而对今天的中国人而言,一方面要跟西方发达世界站在一起,忧虑“力量型”科学本身的缺陷;另一方面也要跟不发达世界站在一起,忧虑本民族的传统文化被不知不觉排除在“体”之外而流于“用”的危险。中国人的“现代化之忧思”,既有西方后现代主义者的“现代性批判”的一面,也有发掘传统文化的一面,既有后现代的一面,也有前现代的一面。[12]因此,为了彻底摆脱现代化的双重困境,中国人不仅要发掘传统文化中的生态觉悟以消融西方近现代科学“工具理性”的界限,更为重要的是在西方科学研究成果的基础之上,发掘并提炼中国传统文化中所蕴涵的生态觉悟,建立起与西方科学平行的中国现代科学体系,进而将这种生态智慧推进为整个人类文明的生态价值方法和生态价值观,而20世纪基础科学的三大成就相对论、量子论和复杂科学则为中国现代科学体系的建立提供了历史性机遇。20世纪前沿科学的核心思想与中国科学和文明的生态智慧不谋而合,这些前沿科学领域将成为中国人大显身手的场所。因此,建立中国特色的东方科学体系是完全可能的,尤其是在系统科学、协同科学、混沌科学以及生态科学等综合性较强的学科领域。[13]如何将可能诉诸于现实?这还取决于中国传统科学能否在吸收西方科学精髓的基础之上,创造性地阐述与发掘中国传统文化中所蕴涵的生态智慧,从而使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生态智慧成为中国现代科学体系的形而上学基础!

激活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生态智慧,创造性地阐释中国科学传统背后所蕴涵的人文理念,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生态智慧来制约一再跌落的西方科学,是一条十分恢宏而又漫长的道路,但又是一个十分诱惑的思路。一方面对西方而言,他们则有可能获得突破工具理性这个“座架”的外援——融合中国传统文化的生态智慧于母文化之中,激活科学自身内在的修复机制;另一方面对于中国而言,提供了民族传统文化复兴与现代科学体系建立的绝佳机会。当中国人真正超越自己文化中的旧传统之时,就是中国科学技术走向腾飞之日。

参考文献:

[1][4]姜岩东方科学与文明的复兴[J]自然辩证法研究,2003.8

[2][12]吴国盛科学与人文[J]中国社会科学,2001.4

[3]吴国盛.何为科学精神[J]百科知识,1998.2

[5]吴国盛20世纪的科技展示了科学本身的某种界限——回顾百年科技

[J]国际经济评论,1999.Z2

[6][11]陶渝苏论作为科学精神生长点的西方思维模式[J]贵州大学学报,1998.1

[7]梅萨罗维,等人类处于转折点[M]北京:三联书店出版社,1987.148

[8]吴国盛.反思科学[M]北京:新世界出版社,2004.23-24

[9]李承宗,谢翠蓉.试论道教文化对科学技术的影响与启示[J]广东行政学院学报,2003.6

第3篇

关键词:思想政治教育 北京精神 意义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一直以来都是我们改革和发展的重要思想宝库。认真总结、分析并有选择性的吸收古代先贤为我们留下的历史财富,对于我们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推进改革开放,实现中国梦有着十分重要的历史借鉴作用,生态文明建设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一部分当然也不例外。在生态环境破坏日益严重的今天,我们需要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生态文明建设的智慧。

一、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生态思想内涵

(一)“天人合一”思想

“天人合一”思想是我国传统文化的核心思想。关于“天人合一”,季羡林先生的解释是:天,就是大自然;人,就是人类;天人合一,就是互相理解,结成友谊。“天人合一”思想起源于周易,传说中伏羲氏作八卦,八卦中的各卦都是不同的卦体,每个卦体由三个线段组成,每个线段有一个象征意义:上象征天,下象征地,中间象征人,称为天、地、人“三才”。“天人合一”思想被我国古代多数思想家所推崇和发展,是我国传统生态思想的重要内容。

儒家“仁”的思想就包含着“天人合一”的内涵。孔子提出了著名的“仁”的思想,以至后来有人把孔子的思想概括为“仁学”。子曰:“里仁为美。择不处仁,焉得知?”[1]那么什么是仁呢?孔子对仁的解释在其著作中出现过多次,他在《论语・雍也》中解释说“仁者先难而后获,可谓仁矣。” [2]教育人们要勇挑重担,而不计较收获的多少,这样才能算作是有仁心的人。也就是说要敢于进行自我牺牲,要带着责任感主动承担利他行为,勇于担任道德主体的角色。孔子还说:“出门如见大宾,使民如承大祭。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在邦无怨,在家无怨。” [3]有仁德的人待人接物都会恭谨慎重,不会把自己不愿意做的事情施加给别人,对于国事也好,家事也好,都不会怨天尤人。总之,有仁德的人要有大爱,要严于律己宽以待人。并且,孔子将这种仁爱之心由对人扩展到了对自然界,他说:“子钓而不纲,弋不射宿” [4],体现了孔子对动物的仁爱之心。

孟子的思想更加强调民本和责任感,他一再劝诫君王实施仁政,使社会内部形成相互关爱,相互帮助的和谐、温馨氛围。他说:“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天下可运于掌。” [5]要求人们在养育自己的孩子和赡养自己的老人的同时也要关爱到别人的孩子和老人,这样才能实现国泰民安。孟子更进一步把这种博爱精神扩展到自然领域,他指出“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数罟不入闯兀鱼鳖不可胜食也;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谷与鱼鳖不可胜食,材木不可胜用,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 [6]可见,在几千年前,孟子就已经告诫人们对自然资源的开发利用要适度,要顺应其生长规律,根据具体的节气时令耕种、捕捞、砍伐,这样百姓就不会对自己的生活有什么不满了。

儒家学派另一位代表人物荀子的观点也饱含“仁”与“天人合一”的融合。荀子认为[7],草木开花长大的时候,斧头不进山林砍伐,这是为了不让植物的生命夭折。鼋鼍、鱼鳖、鳅@怀孕、生育的时候,渔网、毒药不入湖泽,这是不断绝它们的生长。春天耕种,夏天除草,秋天收割,冬天储藏,一年四季不耽误时节,百姓就有多余的粮食了。池塘、水潭、河流、湖泊,严格遵守每个季节的禁令,百姓就有多余的资财了。树木的砍伐、培育养护不耽误时节,百姓就有了多余的木材。所以还是要顺应自然,以爱护的角度适当索取,才能实现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的平衡发展。

道家的“天人合一”思想包含着循环观点,老子认为万物都有一个循环发展的过程,而人们就应该遵从规律,顺应自然,而不要轻举妄动,就可以达到与自然的统一了。“致虚极,守静笃,万物并作,吾以观复。夫物芸芸,各归其根。归根曰静,静曰复命。复命曰常,知常曰明,不知常,妄作,凶。” [8]老子通过观察指出,世间万物都会经历周而复始的循环运动,然后回归它们的根本,从而达到永恒,能认识到这一点的人就会成功,不懂得循环规律的人就会有灾祸。老子又说,“希言自然。故飘风不终朝,骤雨不终日,孰为此者?天地。天地尚不能久,而况于人乎?故从事于道者同于道;德者同于德;失者同于失。” [9]刮风刮不了一早晨,大雨下不了一整天,这都是由自然规律决定的,连自然现象都不能长久更何况是人呢?所以老子认为,遵循自然循环规律的人就能顺应自然,从而实现自身,所以人们要修养德行,尊重自然。

(二)“天人相分”思想

荀子是“天人相分”思想的主要代表人物,所谓“天人相分”并不是把人与自然对立起来,而是说人可以在尊重自然的前提下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来利用自然、改造自然,从而达到发展自身的目的。荀子在《王制》[10]中指出,水火虽然有气但没有生命,草木虽然有生命但没有知觉,动物虽然有知觉,但不懂礼义。而人跟某些动物相比虽然看起来没有那么强健,但可以集群并相互协调,从而合理利用四季节气,使天下收益,所以人才是世界上最珍贵的东西。荀子在继承前辈们“天人合一”思想的基础上创造性地提出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而后又具体解释了发挥主观能动性的依据是要以人们自身的需要为尺度,而对自然资源的利用也正是自然界赋予人类的权利。他说:“非其类以养其类,夫是之谓天养。顺其类者谓之福,逆其类者谓之祸,夫是之谓天政。” [11]是说人们要会利用人以外的其他事物来供养自己,顺应人的需要去做就是福,违背人的需要去做就是祸。这样人们就可以实现“天地官而万物役”恰到好处地役使万物了。

儒家的另一位代表人物孟子也在自己的作品中肯定过科技的重要性,他说“禹疏九河,瀹济漯而注诸海,决汝汉,排淮泗而注之江,然后中国可得而食也。” [12]在遇到自然灾害的时候,正是劳动人民用自己的勤劳和智慧探索出自然的奥秘,从而产生了科学,人们进而创造出了技术来应对灾难,让自己摆脱困境,这些依靠的都是人类对能动性的合理发挥。

道家学说虽一直强调自然的先在性和人类对自然的依附和顺应,但并不是否定人的主观能动性,而是要人们适可而止,审时度势地合理发挥能动性,控制自己的行为,避免走极端,以实现长久发展。“大成若缺,其用不弊;大盈若冲,其用不穷。大直若屈,大巧若拙,大辩若讷。静胜躁,寒胜热…” [13]伟大的成就好像有缺陷,但它的作用永不凋敝;盈满的杯子好像中间有虚空,但它的作用无穷无尽。最刚直的东西仿佛是弯曲的,最灵巧的人仿佛笨手笨脚,最雄辩的人好像不善言辞。所以老子的本意只是告诫人们拥有了这些技能也应谦虚谨慎,保持一颗平常心,切不可骄傲自满,目中无人。

(三)尊重自然界内在价值

生态学家奈斯指出:“地球上的非人类生命的美拥有自在的价值。这种价值独立于它对人类的有限目的的工具意义上的有用性。” [14]

我国古代思想家们也都在自己的著作中表达过尊重自然内在价值的思想。孔子说:“天何言哉?四时行焉,百物生焉,天何言哉?” [15]意思是说自然界虽不言不语,一年四季却运行不息,世间万物也生生不已,这种默然的存在是不以任何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子贡在反驳叔孙武叔对仲尼的诋毁时也以日月为例说:“人虽欲自绝,其何伤于日月乎?多见其不知量也。” [16]在子贡看来,人类自身的损益对自然界来讲是没有任何影响的,日月星辰的运行不会因为人们的极端行为而有任何变化,人类在自然面前是看似微小的。荀子作为先秦思想的集大成者更是在《天论》中明确指出:“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应之以治则吉,应之以乱则凶。” [17]自然界的运行有其自身内在的规律,即使是世间再伟大的英雄也无从改变,如果顺应其规律,人类就会有所发展,如果违背规律,就会遭殃。而后他又进一步具体说明:“天不为人之恶寒也辍冬,地不为人之恶辽远也辍广……天有常道矣,地有常数矣”,[18]既然天地不会因人的喜好而改变自身规律,那么人也应依照自己的原则来做事。

道家学说以中庸、无为、善柔为特点,更是强调自然界的独立性和先在性。老子把[19]自然法则的玄妙程度视作高于人类语言表达能力的范畴,认为世间万物都源于规律,源于自然,都有一个产生、强大、衰落、此消彼长的过程,而事物运行的具体规律是人类难以参透的。他进而又说:“故道大,天大,地大,王亦大。域中有四大,而王居其一焉。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20]意思是说世间伟大的东西有四种,而君王仅排第四,人取法与地,地取法于天,天取法于自然,自然才是万事万物的根本尺度。道家的另一代表人物庄子更是以其“万物一齐”的思想为核心要求人们尊重世间万物。庄子认为,那些试图把一己成见假托给客观事物而不愿顺应规律的人最终只是在做无用功;而真正有智慧的人会广博、豁达地生活在均衡而又自然的境界里,不强求、不急躁,从容地接受和应对身边的事物,因为他们早已领悟到万物终将归为一体,以平和的心态应对生活才最有益自己身心的健康。他在《齐物论》中对天籁的描述是“夫吹万不同,而使其自己也,咸其自取,怒者其谁耶?” [21]天籁虽然有万般不同,但使它们发生和停息的都是自身,没有任何事物可以操控。所以世界是浑然一体的,万物终将殊途同归。

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生态文明思想的当代启示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生态文明思想,是在生产力水平低下的古代社会中孕育产生的,是根植于农业文明基础上的一种前科学主义思维方式,对于当代人类社会工业文明及后工业文明而言,缺乏时代性和前瞻性的要素。放眼世界历史,文明古国创造的伟大文明几近衰落、消失,唯有中华文明独存,究其原因,不难发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生态文明思想的智慧,是使中华文明得以延续下来的重要原因,古人的“天人合一”、“天人相分”、“尊重自然”等生态文明思想值得我们今天牢固地树立生态文明观念,建设生态文明的“美丽中国”所吸收和借鉴。

中国古代传统生态文明思想要求人们把从自然中获得的平常心、安全感应用到人际关系中去,以关爱、诚恳、谦虚、信任的态度来对待其他社会成员,从而实现人类社会自身的协调。在市场经济不断发展的今天,这一思想对我国当今生态文明建设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对丰富人们的精神文化生活,转变社会风气,转变人们价值观也会起到重要作用。

随着我国生态环境的逐年恶化,很多人把环境破坏归咎于经济和科技的发展。实际上,问题不在于经济和科技本身,而在于人们对科学技术应用的方法和目的,古代先哲们告诫我们,作为自然界的一部分,对自然资源的利用本身是自然赋予人类的能力,我们应该充分应用我们的能力来了解自然、研究自然,从而找到在顺应自然的前提下满足自身发展需要的方法。但对改造自然方面能力的发挥要坚持适度原则,不能因在对抗自然中的短暂胜利或对自然开发过程中所得到的短期利益而忘乎所以地对自然界进行无限度的索取。

随着科技的发展,为满足工业化社会发展的需要,人们对自然的敬畏早已远不及农业文明时期强烈,对自然规律的重视程度也在日益消减,以致污染、浪费、过度开发等现象甚嚣尘上。因此,传统思想中对自然环境内在价值的高度认同对生态文明建设有着颇具时效性的借鉴意义。

参考文献:

[1]黄克剑.《论语》解读[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62

[2]黄克剑.《论语》解读[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118

[3]黄克剑.《论语》解读[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247

[4]黄克剑.《论语》解读[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144

[5]孟子.孟子[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10:26

[6]孟子.孟子[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10:10

[7]荀况.荀子[M].北京:当代世界出版社,2007:47

[8]老聃.老子[M].北京:北京出版社,2006:38

[9]老聃.老子[M].北京:北京出版社,2006:52

[10]荀况.荀子[M].北京:当代世界出版社,2007:46

[11]荀况.荀子[M].北京:当代世界出版社,2007:110

[12]孟子.孟子[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10:124

[13]老聃.老子[M].北京:北京出版社,2006:98

[14]Arne Naess, “A Defence of the Deep Ecology Movement”, Environmental Ethics (Fall 1984)

[15]黄克剑.《论语》解读[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386

[16]黄克剑.《论语》解读[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423

[17]荀况.荀子[M].北京:当代世界出版社,2007:109

[18]荀况.荀子[M].北京:当代世界出版社,2007:111

[19]老聃.老子[M].北京:北京出版社,2006:8

[20]老聃.老子[M].北京:北京出版社,2006:57

第4篇

关键词:中国传统文化;生态觉悟;“力量型”科学;和谐;中国现代科学体系

一西方“力量型”科学范式的理论溯源及其界限

今天我们提到科学,一般指的是近代西方科学,它起源于希腊的理性科学,重视数学的运用与实验的检测,因而也称为数理实验科学。[1]西方近代科学既有对希腊理性科学的继承,同时受西方近代文化观念的影响,它在某种程度上也偏离了希腊理性科学对自由精神的追求,正如吴国盛先生所言,“近代科学不仅是希腊理性精神的正宗传人和光大者,作为现代工业社会的奠基者,科学还以其‘效用’服务于意欲‘控制’的人类权力意志。这是近代科学的一个崭新的维度:力量化、控制化、预测化。”[2]这样,主体维度的价值诉求加上对物质力量的狂热追求,构成了近代科学精神的核心部分,也就是尼采所说的强力意志。这种强力意志构成了西方近代文明的主旋律,也造就了西方“力量型”科学范式。

[3]西方“力量型”科学范式虽然在过去几百年中获得了飞跃性的发展,二十世纪的科学与技术却展示了西方“力量型”科学本身的某种界限。20世纪基础科学的三大成就相对论、量子论和复杂科学的核心思想和结论分别从宇观、微观和宏观尺度证实了西方“力量型”科学的局限性,且这种片面性越来越被人们所认识。

[4]无论是西方科学自身的发展,还是在处理与社会、自然的关系上,西方“力量型”科学范式都面临着发展的瓶颈问题。和谐的生态觉悟、科学的前沿发展都呼唤一种新的科学范式,而这种新的科学范式的核心思想与东方文明中的生态智慧不谋而合,作为东方文明代表的中国文化与科学将面临新的历史机遇与挑战。

二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生态智慧:“天人和谐”思想对“力量型”科学界限的消融

二十世纪以来,以相对论、量子力学和复杂科学为代表的前沿科学,通过深刻的观念转变和理念创新,打破了时空对立等二元对立观念,演绎了自然宇宙和谐一体的更为纯正的科学自由精神。这种情况下,强调和谐一体的中国传统自然观,在解释新的科学思想上,较之西方“力量型”科学所依赖的机械自然观显得更加优越。[5]在这样的背景之下,一些人自然地把他们的目光投向了东方文明,投向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生态智慧,以解决人类面临的全球科技文化困境。

1儒家文化中的生态智慧:“天人合一”思想的发掘

儒家文化具有十分丰富的内容,它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大主流。儒家文化在中国思想史上曾发挥过重要的作用,对于当代科技的有序发展也有着不容忽视的作用。[6]第一,儒家整体性的思维方式有助于克服西方近代科学的原子论限度。儒家的“天人合一”观始终把宇宙看作为一个整体,如孟子认为自然之天产生万物,人和万物只有一个来源,万物和人都是其整体的一个组成部分,且彼此相互倚赖。儒家的整体性思维方式反对把人与自然相分割和对立,这有助于消融西方近代科学中还原论、原子论的错误理念,有助于构建人与自然和谐共存、协同发展的关系。第二,儒家“天人合一”思想有助于消融近代“力量型”科学范式中的主体外化倾向。在和谐的状态中求发展,在尊重自然的前提下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是儒家“天人合一”思想给予西方“力量型”科学最大的启迪。如荀子认为自然界和人类社会各有不同分职,只有充分把握好天与人的分职,才能清楚地认识天与人的发展规律,从而更好地认识与改造世界。[7]第三,儒家“天人合一”观有助于改变西方“力量型”科学的控制论世界图景。儒家“天人合一”思想建立在深厚的伦理道德基础之上,如孟子主张“亲亲而仁民,仁民而爱物”,即把爱心从家庭扩展到社会,从社会再扩展到自然万物,进而使仁爱具有了生态道德的含义。这种崇高的境界引导人类理性地控制物质欲望,并把物欲导向精神的追求与创造,塑造人类“赞天地之化育”的伟怀,即理解、赞美和协助自然界之生生不息,并以这样的方式发挥人性,而成为天地大自然界的一部分。而西方近现代科学思想认为自然界本质上是一种纯粹物的结合,是一幅符合机械力学规律的自然图景,是一个在人类之外跟人类毫不相干的体系,是人类的能源场与垃圾场,从而培养了人对自然的傲慢感、对于其他物种的优越感。儒家“天人合一”的生态智慧则对自然有一种热爱、同情、亲近之情,认为一切知识本质上都来源于活生生的自然,而不是来自实验室中的自然切片,强调对自然本身的直接接近。[8]这样,儒家文化的生态智慧显然能够弥补西方“力量型”科学观念的不足。它警示人类,应该去除在自然面前的自负和傲慢,应该敬畏自然,停止无止境地向自然索取,保持与自然的和谐,才能使科学技术更好地造福于人类。

2道家文化中的生态觉悟:“道法自然”思想的启迪

道教文化也是华夏母体上土生土长的血脉文化,道家的核心范畴“道”把人类置于自然世界的大系统中,从自然现象推及人类社会的道德行为准则,以及人类对自然界的态度。其思想路径和特征,与当代复杂性科学的生态趋向是一致的,从而有助于消融西方“力量型”科学范式的界限。[9]首先,道家的“道法自然”生态思想可以为科学提供新的形而上学基础。老子认为“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人来源于自然并统一于自然界,人是天地生成的,人与天地的关系是部分与整体的关系,它们相互依赖、相互作用,构成和谐统一的整体。道家文化中的生态智慧与近代西方主客二分的机械论、二元论以及人类中心主义观念是根本不同的,从而可以为西方“力量型”科学范式提供新的哲学基础。其次,道家的循“道”而为的价值原则与当代生态科学的价值目标是一致的。老子的“道”具有生态价值的意蕴,就是要求人们的行为要与“道”一致,要与天地万物一致,尊“道”贵“德”,顺应自然,体现在实践上就是“无为”。当代生态科学十分推崇老子的这一思想,与老子把天地之“道”作为确立人类道德的根据一样,生态科学的整体论思想、价值观原则都是以生态系统的自然性质为根据的,主张要对自然过程作出谦卑的默认,让自然按照自己的节律运行而不要去破坏它。其三,道家的生态哲学与当代21世纪科学追求的最高境界都是人与自然相和谐的生态整体境界。老子的“道”是一种尊重生命和自然的伦理观,它要求人们的活动尊重天地自然,尊重一切生命,与自然和谐相处,这与生态科学的生态中心主义观念是十分吻合的,他们共同指向“天人一体”、人与自然和谐统一的生态境界。总之,在生态整体系统中,人不在自然之外,也不在自然之上,而在自然之中。人应当站在生态系统和地球的角度,成为大自然的神经和良知,关心其他生命,维护生态系统的稳定,用自己的实际行动来体现并弘扬大自然的“生生之德”,维持自然界的美丽与和谐。这就是道家中所蕴涵的生态智慧对西方“力量型”科学最大的启迪,今天我们提出科技生态转向的理论支撑点也在于此。

西方科学的畸形发展而带来的一些文化困境,为东方文化发挥作用提供了新的历史机遇,使人类把目光投向了更为广阔的人类文化图式,从儒学、道学等东方文化中寻找生态智慧与启迪。作为东方文明代表的中国文化,能以其特有的生态智慧和觉悟为西方“力量型”科学突破固有的范式提供有益的催化作用,并以其丰富的文化内涵范导科学应有的气质,现代科学与蕴涵了东方智慧的儒家、道家文化进行跨文化对话,对于人类超越科技文化困境、迈向澄明之境无疑具有积极意义。

三中国传统文化中和谐生态智慧的发掘与现代科学体系的建立

二十世纪下半叶以来,许多科学家在“东方神秘主义”与现代物理学之间发现了“惊人的平行之处”,以此为契机展开了东方传统文化与现代科学之间的跨文化对话。[10]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生态智慧虽然对于克服和纠正西方“力量型”科学的缺陷能够起到积极作用,但是能否起到主导作用——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生态觉悟推进为一种整个人类文明的生态价值观和生态世界观,成功地实现中华科学技术的腾飞,这还取决于中国人对于传统文化的自觉与超越的程度。二十世纪末以来,在世界范围内掀起一股复兴中国传统文化的强劲声浪,其原因之一就是西方“力量型”科学的天人分离思维摸式的弊端日益显露出来,特别是在复杂科学等前沿领域,因而当代西方科学正经历着从主客二分转向主客融合的后现代主义的洗礼。而中国传统文化和后现代主义有许多相似之处:它们都崇尚天与人的和谐一致、思与诗的交融贯通;都鄙视对外在对象作还原性的分析,而注重对人在其中的世界的情感体验。因此,西方的一些学者把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生态智慧看成是抵御西方科学工具理性的希望。[11]而对今天的中国人而言,一方面要跟西方发达世界站在一起,忧虑“力量型”科学本身的缺陷;另一方面也要跟不发达世界站在一起,忧虑本民族的传统文化被不知不觉排除在“体”之外而流于“用”的危险。中国人的“现代化之忧思”,既有西方后现代主义者的“现代性批判”的一面,也有发掘传统文化的一面,既有后现代的一面,也有前现代的一面。[12]因此,为了彻底摆脱现代化的双重困境,中国人不仅要发掘传统文化中的生态觉悟以消融西方近现代科学“工具理性”的界限,更为重要的是在西方科学研究成果的基础之上,发掘并提炼中国传统文化中所蕴涵的生态觉悟,建立起与西方科学平行的中国现代科学体系,进而将这种生态智慧推进为整个人类文明的生态价值方法和生态价值观,而20世纪基础科学的三大成就相对论、量子论和复杂科学则为中国现代科学体系的建立提供了历史性机遇。20世纪前沿科学的核心思想与中国科学和文明的生态智慧不谋而合,这些前沿科学领域将成为中国人大显身手的场所。因此,建立中国特色的东方科学体系是完全可能的,尤其是在系统科学、协同科学、混沌科学以及生态科学等综合性较强的学科领域。[13]如何将可能诉诸于现实?这还取决于中国传统科学能否在吸收西方科学精髓的基础之上,创造性地阐述与发掘中国传统文化中所蕴涵的生态智慧,从而使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生态智慧成为中国现代科学体系的形而上学基础!

激活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生态智慧,创造性地阐释中国科学传统背后所蕴涵的人文理念,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生态智慧来制约一再跌落的西方科学,是一条十分恢宏而又漫长的道路,但又是一个十分诱惑的思路。一方面对西方而言,他们则有可能获得突破工具理性这个“座架”的外援——融合中国传统文化的生态智慧于母文化之中,激活科学自身内在的修复机制;另一方面对于中国而言,提供了民族传统文化复兴与现代科学体系建立的绝佳机会。当中国人真正超越自己文化中的旧传统之时,就是中国科学技术走向腾飞之日。

参考文献:

[1][4]姜岩东方科学与文明的复兴[J]自然辩证法研究,2003.8

[2][12]吴国盛科学与人文[J]中国社会科学,2001.4

[3]吴国盛.何为科学精神[J]百科知识,1998.2

[5]吴国盛20世纪的科技展示了科学本身的某种界限——回顾百年科技

[J]国际经济评论,1999.Z2

[6][11]陶渝苏论作为科学精神生长点的西方思维模式[J]贵州大学学报,1998.1

[7]梅萨罗维,等人类处于转折点[M]北京:三联书店出版社,1987.148

[8]吴国盛.反思科学[M]北京:新世界出版社,2004.23-24

[9]李承宗,谢翠蓉.试论道教文化对科学技术的影响与启示[J]广东行政学院学报,2003.6

第5篇

关键词:中国传统文化;生态觉悟;“力量型”科学;和谐;中国现代科学体系

一西方“力量型”科学范式的理论溯源及其界限

今天我们提到科学,一般指的是近代西方科学,它起源于希腊的理性科学,重视数学的运用与实验的检测,因而也称为数理实验科学。[1]西方近代科学既有对希腊理性科学的继承,同时受西方近代文化观念的影响,它在某种程度上也偏离了希腊理性科学对自由精神的追求,正如吴国盛先生所言,“近代科学不仅是希腊理性精神的正宗传人和光大者,作为现代工业社会的奠基者,科学还以其‘效用’服务于意欲‘控制’的人类权力意志。这是近代科学的一个崭新的维度:力量化、控制化、预测化。”[2]这样,主体维度的价值诉求加上对物质力量的狂热追求,构成了近代科学精神的核心部分,也就是尼采所说的强力意志。这种强力意志构成了西方近代文明的主旋律,也造就了西方“力量型”科学范式。

[3]西方“力量型”科学范式虽然在过去几百年中获得了飞跃性的发展,二十世纪的科学与技术却展示了西方“力量型”科学本身的某种界限。20世纪基础科学的三大成就相对论、量子论和复杂科学的核心思想和结论分别从宇观、微观和宏观尺度证实了西方“力量型”科学的局限性,且这种片面性越来越被人们所认识。

[4]无论是西方科学自身的发展,还是在处理与社会、自然的关系上,西方“力量型”科学范式都面临着发展的瓶颈问题。和谐的生态觉悟、科学的前沿发展都呼唤一种新的科学范式,而这种新的科学范式的核心思想与东方文明中的生态智慧不谋而合,作为东方文明代表的中国文化与科学将面临新的历史机遇与挑战。

二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生态智慧:“天人和谐”思想对“力量型”科学界限的消融

二十世纪以来,以相对论、量子力学和复杂科学为代表的前沿科学,通过深刻的观念转变和理念创新,打破了时空对立等二元对立观念,演绎了自然宇宙和谐一体的更为纯正的科学自由精神。这种情况下,强调和谐一体的中国传统自然观,在解释新的科学思想上,较之西方“力量型”科学所依赖的机械自然观显得更加优越。[5]在这样的背景之下,一些人自然地把他们的目光投向了东方文明,投向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生态智慧,以解决人类面临的全球科技文化困境。

1儒家文化中的生态智慧:“天人合一”思想的发掘

儒家文化具有十分丰富的内容,它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大主流。儒家文化在中国思想史上曾发挥过重要的作用,对于当代科技的有序发展也有着不容忽视的作用。[6]第一,儒家整体性的思维方式有助于克服西方近代科学的原子论限度。儒家的“天人合一”观始终把宇宙看作为一个整体,如孟子认为自然之天产生万物,人和万物只有一个来源,万物和人都是其整体的一个组成部分,且彼此相互倚赖。儒家的整体性思维方式反对把人与自然相分割和对立,这有助于消融西方近代科学中还原论、原子论的错误理念,有助于构建人与自然和谐共存、协同发展的关系。第二,儒家“天人合一”思想有助于消融近代“力量型”科学范式中的主体外化倾向。在和谐的状态中求发展,在尊重自然的前提下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是儒家“天人合一”思想给予西方“力量型”科学最大的启迪。如荀子认为自然界和人类社会各有不同分职,只有充分把握好天与人的分职,才能清楚地认识天与人的发展规律,从而更好地认识与改造世界。[7]第三,儒家“天人合一”观有助于改变西方“力量型”科学的控制论世界图景。儒家“天人合一”思想建立在深厚的伦理道德基础之上,如孟子主张“亲亲而仁民,仁民而爱物”,即把爱心从家庭扩展到社会,从社会再扩展到自然万物,进而使仁爱具有了生态道德的含义。这种崇高的境界引导人类理性地控制物质欲望,并把物欲导向精神的追求与创造,塑造人类“赞天地之化育”的伟怀,即理解、赞美和协助自然界之生生不息,并以这样的方式发挥人性,而成为天地大自然界的一部分。而西方近现代科学思想认为自然界本质上是一种纯粹物的结合,是一幅符合机械力学规律的自然图景,是一个在人类之外跟人类毫不相干的体系,是人类的能源场与垃圾场,从而培养了人对自然的傲慢感、对于其他物种的优越感。儒家“天人合一”的生态智慧则对自然有一种热爱、同情、亲近之情,认为一切知识本质上都来源于活生生的自然,而不是来自实验室中的自然切片,强调对自然本身的直接接近。[8]这样,儒家文化的生态智慧显然能够弥补西方“力量型”科学观念的不足。它警示人类,应该去除在自然面前的自负和傲慢,应该敬畏自然,停止无止境地向自然索取,保持与自然的和谐,才能使科学技术更好地造福于人类。

2道家文化中的生态觉悟:“道法自然”思想的启迪

道教文化也是华夏母体上土生土长的血脉文化,道家的核心范畴“道”把人类置于自然世界的大系统中,从自然现象推及人类社会的道德行为准则,以及人类对自然界的态度。其思想路径和特征,与当代复杂性科学的生态趋向是一致的,从而有助于消融西方“力量型”科学范式的界限。[9]首先,道家的“道法自然”生态思想可以为科学提供新的形而上学基础。老子认为“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人来源于自然并统一于自然界,人是天地生成的,人与天地的关系是部分与整体的关系,它们相互依赖、相互作用,构成和谐统一的整体。道家文化中的生态智慧与近代西方主客二分的机械论、二元论以及人类中心主义观念是根本不同的,从而可以为西方“力量型”科学范式提供新的哲学基础。其次,道家的循“道”而为的价值原则与当代生态科学的价值目标是一致的。老子的“道”具有生态价值的意蕴,就是要求人们的行为要与“道”一致,要与天地万物一致,尊“道”贵“德”,顺应自然,体现在实践上就是“无为”。当代生态科学十分推崇老子的这一思想,与老子把天地之“道”作为确立人类道德的根据一样,生态科学的整体论思想、价值观原则都是以生态系统的自然性质为根据的,主张要对自然过程作出谦卑的默认,让自然按照自己的节律运行而不要去破坏它。其三,道家的生态哲学与当代21世纪科学追求的最高境界都是人与自然相和谐的生态整体境界。老子的“道”是一种尊重生命和自然的伦理观,它要求人们的活动尊重天地自然,尊重一切生命,与自然和谐相处,这与生态科学的生态中心主义观念是十分吻合的,他们共同指向“天人一体”、人与自然和谐统一的生态境界。总之,在生态整体系统中,人不在自然之外,也不在自然之上,而在自然之中。人应当站在生态系统和地球的角度,成为大自然的神经和良知,关心其他生命,维护生态系统的稳定,用自己的实际行动来体现并弘扬大自然的“生生之德”,维持自然界的美丽与和谐。这就是道家中所蕴涵的生态智慧对西方“力量型”科学最大的启迪,今天我们提出科技生态转向的理论支撑点也在于此。了更为广阔的人类文化图式,从儒学、道学等东方文化中寻找生态智慧与启迪。作为东方文明代表的中国文化,能以其特有的生态智慧和觉悟为西方“力量型”科学突破固有的范式提供有益的催化作用,并以其丰富的文化内涵范导科学应有的气质,现代科学与蕴涵了东方智慧的儒家、道家文化进行跨文化对话,对于人类超越科技文化困境、迈向澄明之境无疑具有积极意义。

三中国传统文化中和谐生态智慧的发掘与现代科学体系的建立

二十世纪下半叶以来,许多科学家在“东方神秘主义”与现代物理学之间发现了“惊人的平行之处”,以此为契机展开了东方传统文化与现代科学之间的跨文化对话。[10]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生态智慧虽然对于克服和纠正西方“力量型”科学的缺陷能够起到积极作用,但是能否起到主导作用——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生态觉悟推进为一种整个人类文明的生态价值观和生态世界观,成功地实现中华科学技术的腾飞,这还取决于中国人对于传统文化的自觉与超越的程度。二十世纪末以来,在世界范围内掀起一股复兴中国传统文化的强劲声浪,其原因之一就是西方“力量型”科学的天人分离思维摸式的弊端日益显露出来,特别是在复杂科学等前沿领域,因而当代西方科学正经历着从主客二分转向主客融合的后现代主义的洗礼。而中国传统文化和后现代主义有许多相似之处:它们都崇尚天与人的和谐一致、思与诗的交融贯通;都鄙视对外在对象作还原性的分析,而注重对人在其中的世界的情感体验。因此,西方的一些学者把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生态智慧看成是抵御西方科学工具理性的希望。[11]而对今天的中国人而言,一方面要跟西方发达世界站在一起,忧虑“力量型”科学本身的缺陷;另一方面也要跟不发达世界站在一起,忧虑本民族的传统文化被不知不觉排除在“体”之外而流于“用”的危险。中国人的“现代化之忧思”,既有西方后现代主义者的“现代性批判”的一面,也有发掘传统文化的一面,既有后现代的一面,也有前现代的一面。[12]因此,为了彻底摆脱现代化的双重困境,中国人不仅要发掘传统文化中的生态觉悟以消融西方近现代科学“工具理性”的界限,更为重要的是在西方科学研究成果的基础之上,发掘并提炼中国传统文化中所蕴涵的生态觉悟,建立起与西方科学平行的中国现代科学体系,进而将这种生态智慧推进为整个人类文明的生态价值方法和生态价值观,而20世纪基础科学的三大成就相对论、量子论和复杂科学则为中国现代科学体系的建立提供了历史性机遇。20世纪前沿科学的核心思想与中国科学和文明的生态智慧不谋而合,这些前沿科学领域将成为中国人大显身手的场所。因此,建立中国特色的东方科学体系是完全可能的,尤其是在系统科学、协同科学、混沌科学以及生态科学等综合性较强的学科领域。[13]如何将可能诉诸于现实?这还取决于中国传统科学能否在吸收西方科学精髓的基础之上,创造性地阐述与发掘中国传统文化中所蕴涵的生态智慧,从而使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生态智慧成为中国现代科学体系的形而上学基础!

激活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生态智慧,创造性地阐释中国科学传统背后所蕴涵的人文理念,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生态智慧来制约一再跌落的西方科学,是一条十分恢宏而又漫长的道路,但又是一个十分诱惑的思路。一方面对西方而言,他们则有可能获得突破工具理性这个“座架”的外援——融合中国传统文化的生态智慧于母文化之中,激活科学自身内在的修复机制;另一方面对于中国而言,提供了民族传统文化复兴与现代科学体系建立的绝佳机会。当中国人真正超越自己文化中的旧传统之时,就是中国科学技术走向腾飞之日。

参考文献:

[1][4]姜岩东方科学与文明的复兴[J]自然辩证法研究,2003.8

[2][12]吴国盛科学与人文[J]中国社会科学,2001.4

[3]吴国盛.何为科学精神[J]百科知识,1998.2

[5]吴国盛20世纪的科技展示了科学本身的某种界限——回顾百年科技

[J]国际经济评论,1999.Z2

[6][11]陶渝苏论作为科学精神生长点的西方思维模式[J]贵州大学学报,1998.1

[7]梅萨罗维,等人类处于转折点[M]北京:三联书店出版社,1987.148

[8]吴国盛.反思科学[M]北京:新世界出版社,2004.23-24

[9]李承宗,谢翠蓉.试论道教文化对科学技术的影响与启示[J]广东行政学院学报,2003.6

第6篇

在智慧商城建设中,我们已有义乌购、智慧物流、电子商务,但还有缺口,比如还缺少智慧金融,这是我们现在释放的一个需求。在传统的产业,加上互联网的翅膀,是否可以产生更先进的智能制造业,这也是一个需求。

智慧政务被浙江省特批我们自己去建设。但在建设中遇到很多问题,尤其是一个内部的委办局之间的信息壁垒现象非常严重,比如我们为市民做一卡通需向公安部门调取一些基础数据,却因上面没有政策而无法调取。所以在没有政策的情况下,怎么样突破信息壁垒现状,实现委办局之间的互联互通,这也是我们的一个需求。

智慧治理,涉及政府和民众之间的互联互通的需求。尽管我们有网上便民服务,如智慧医疗、智慧交通、智慧教育,但还是希望加强更多功能的整合。达到安民、便民、惠民的功效,尤其是治理污染为市民打造绿色、生态、可持续发展的城市需求。

第7篇

关键词:生态理念;中国传统住宅室内设计;结合

中国传统住宅的室内设计,是中华传统文化的一部分。在国家越发重视对传统文化的传承,并大力倡导弘扬传统文化的今天,我们有必要对中国传统住宅的室内设计的精髓进行挖掘。中华文化向来有着“天人合一”的理念。在传统住宅的设计上,包括室内外环境的设计、室内装饰陈设的设计、设计的选材以及营造的技术1,都无处不在地体现了这一理念。而在生态理念已经日益深入人心的今天,这种“天人合一”的理念,同现代文明中的生态理念又是相得益彰的。所以我们应当积极进行思考,将生态理念同中国传统住宅的室内设计相结合。中国的传统住宅经历了几千年沉淀形成了最适合中国人居住的住宅环境2,近年来,随着国家日益重视对传统文化“软实力”的挖掘,传统住宅的设计理念又重新回到人们的生活中。而中华文化的“天人合一”理念又同现代化的生态理念有着诸多共同之处。这正是将生态理念与中国传统住宅室内设计相结合的着眼点。

一、生态理念与室内装饰陈设的结合

生态理念下的室内装饰,一方面要求处处体现出绿色家居的原则。而中国传统文化也不乏爱护自然,维护生态平衡方面的观念。如老子的“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就是对人与大自然之间的关系的最好诠释。在过去,人们在进行室内装饰时,盲目地崇尚西式的华丽风格,却使用了一些污染性较大的材料和饰品。直到近年来这种误区才有所改观。那么我们该怎样打造一个绿色家居呢?我们可以充分运用绿植、盆栽、盆景、瓶插、山石等多种元素的有机组合,不仅使室内装饰造型典雅、赏心悦目,而且还能充分发挥出绿色植物在环境保护上所起的效应,使室内排放的二氧化碳等气体得到有效吸收,为住户带来一个节能、环保的居住空间。另一方面,生态理念还要同我国传统的居住伦理相结合。因为,一个注重居住伦理的家居环境,才能真正意义上使住户心情舒畅,让家庭成员之间彼此能和睦相处。住户心情上的愉悦和家庭成员之间的和睦,本身也是生态家居的另一种体现。因此趋吉避凶、向善惩恶的美好愿望也应当体现于家居室内装饰的陈设上。所以在室内装饰的陈设方面,可以设置一些体现出各民族特征的元素。如汉族所推崇的鹤、鹿及灵芝,白族推崇的荷花,以及深受傣族喜爱的大象、孔雀、槟榔等。

二、生态理念与室内外环境的结合

中国传统文化历来强调整体观念,室内外的环境也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形成了一个有机的生态系统。所以从房屋的选址、修建和布局,都无处不在地体现出传统的整体观念。这种整体观念同现代化生态理念的结合,就在于要在室内装饰中,注重房屋的通风性,注重房屋的内部布置要通透敞亮,不能让人产生压抑感。空间和空间之间要相得益彰,并有机地运用檐廊、花窗、隔断、屏风等设施,让住宅内外空间清爽、明朗,具有较强的贯通性,给人以温馨,舒适、宜居的感觉。此外,在室内颜色的布局上,不要盲目追求五光十色的艳丽感,因为这样的色调常常会给人以刺眼的感觉,时间长了会给人带来不安全感,显然是不符合生态理念的。相比之下,采取以朴实、柔和、温暖为主的色调,就是一种非常人性化的设计。

三、生态理念与室内设计取材的结合

在家具的选择上,不要盲目地追求高大上,可以选择一些比较“接地气”的材料来打造家具。例如,采用竹草来编制凳椅、床龛和陈设装饰、生活用具就是一个不错的方案,它使室内充满浓厚的古典气息,情趣盎然。并且,这样的取材具有较强的环保性,可谓物美价廉。在地板的选择上,可以采用古朴、典雅的木质地板,并同朴实、柔和、温暖的室内色调相结合,使住宅更加彰显出传统文化的韵味。

四、生态理念与传统民居设计的结合

在家庭住宅的设计上,人们普遍存在着一种返璞归真的情结。在室内设计中也往往乐于复古和回归自然,来给自己的心灵营造一个栖居的家园。而受“天人合一”的传统文化的影响,传统民居的室内设计历来都是极其注重生态环保理念的。以人为本的思想,其实早在先人的身上就已经得到践行了。吸收传统民居的智慧来进行住宅室内设计,可以有效地对室内设计方案进行升华。比如,通过贯彻可持续发展低碳化设计理念,传承传统民居在建造过程中的生态智慧3,并充分利用自然风、自然光、及自然雨水等自然资源,打造低碳住宅的方案,就充分体现出了生态理念与传统民居设计的结合。

五、生态理念与科技型智能化室内设计的结合

当今社会是一个高科技的社会。通过生态理念与科技型智能化室内设计的结合,本质上是运用现代化科技的手段,来在室内设计中贯彻生态理念。比如,在基于传统元素的室内设计的基础上,我们应当尽可能地选择一些节能型的家居材料,用于室内装修设计之中,使我们的居住环境更加绿色化、清新化,更加符合可持续发展的原则。

六、生态理念与创新个性化室内设计的结合

“和而不同”是先贤孔夫子倡导的。“和而不同”意味着对个性的尊重和对创意的提倡。体现在室内设计中便在于,我们可以基于生态理念和传统文化的元素,对设计方案进行创新。以自己独特的创意,让室内设计焕发出不一样的生机。比如,我们可以运用太阳能收集器和光电转化器,最大化地挖掘出原生能源的利用价值,实现节能减排的目的。同时还可以将热压与风压有机结合、并运用机械辅助等手段,加强室内的通风性等,使住宅内的环境更加健康环保。

七、结语

传统住宅的室内设计,深刻地体现了中华传统文化的“天人合一”理念,时至今日仍然在室内设计上具有值得借鉴的价值。而在进入21世纪以来,生态理念日益成为室内设计中一个不可或缺的准则。此时,将传统文化的“天人合一”理念,同当代的生态理念相结合,成为21世纪室内设计的发展方向,值得我们探讨。

作者:王晓梅 单位:邯郸学院

注释:

1.景蕾蕾.中国传统住宅室内设计的生态理念[J].河南城建学院学报,2012,1(9):111-1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