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优发表网

购物车(0)

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期刊投稿 出版社 公文范文 精品范文

教育学原理专业课程范文

时间:2023-09-17 14:53:08

序论:在您撰写教育学原理专业课程时,参考他人的优秀作品可以开阔视野,小编为您整理的7篇范文,希望这些建议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热情,引导您走向新的创作高度。

教育学原理专业课程

第1篇

[论文摘要]以服务为宗旨,就业为导向,构建高职特色的课程体系,是高职高专教改的关键之一,也是教改的当务之急。重庆教育学院旅游管理专业,几年来在教改试点过程中,通过对课程改革观念、课程体系结构、课程教学内容、课程教学方法、课程教学环节和课程评价机制六大方面整合,对构建合理的课程体系,作了有益的探索,取得了社会认可的实效。

一、整合高职高专课程体系问题的提出

当前我国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尚存在系统性偏差,这一偏差集中表现在人才培养的效果与市场需求之间的差异和距离,导致这一偏差最直接原因是课程建设滞后。因此,探索以就业为导向,整合高职高专课程体系,应成为高等职业教育改革的当务之急。

重庆教育学院是一所专门从事教师教育的高校。为主动适应地方经济建设和社会事业发展,先后开办了旅游管理、旅游英语、计算机应用技术等14个高职专业。2001年,旅游管理专业通过重庆市高职高专教改试点专业的申报评估,2002年3月,被教育部批准为全国高职高专教育教改试点专业。2006年5月,被重庆市教委授予示范专业称号。

2001年旅游管理专业申报教改立项之时,就明确了教改目标:

转变高职人才培养的教育观念:不断深化对高职教学改革的认识,逐步树立主动适应社会经济发展需要的人才观、质量观、教学观。

更新高职人才培养的模式:逐步形成贴近行业岗位群技能需求为主的人才质量目标体系;构建以“行业基本素质十职业岗位技能”为主线的高职课程体系;实行“双证书”制,实现学习、实习和就业无缝对接的人才培养模式。

创新高职人才培养的途径:通过产学研结合培养适应行业需要的高技能人才。

为了实现上述目标,改革教学内容、整合课程体系是教改的关健环节。

二、高职高专课程体系整合的六个方面

课程改革是一个系统工程。我们把课程建设分为三个层次:决策层次(观念,指导思想.);管理层次(专业方向、课程计划、教学大纲);操作层次(课程内容、教案、课表、教学方法)。根据以上整合思路,具体作好六方面整合。

(一)整合课程改革观念—转变教育观念

1.树立科学的人才观、质量观、教学观

观念决定行动,更新转变教育观念是高职教改的先导。由普通历史和地理的专科教育,转向以职业技能为主线的高职教育,首先必需转变观念。为此,院系从申报教改立项之时就开展了一系列高职教育思想学习与讨论,对高职人才培养的教育教学观念形成了共识:改变学科型的人才观,树立以行业为先导、满足用人单位需求的应用型人才观;改变以全面掌握理论知识为本位的质量观,树立以能力为本位、以职业岗位技能为核心的质量观;改变以课堂为中心、教师为主体的教学观,树立以课堂与职场相结合、学生为主体的教学观。

2.以社会需求为导向,准确定位培养目标

为主动适应重庆旅游业发展需要,准确把握旅游行业人才需求的趋势,根据高职教育特征和教改要求,明确了:

人才培养模式—以就业为导向、产学研结合为途径的人才培养模式。

人才培养主线—以“行业基本素质十职业岗位能力”为人才培养主线。

人才培养目标—培养职业道德良好、理论知识足够、职业技能熟练、综合能力较强、德智体美全面发展,适应饭店、旅行社主要岗位服务与管理一线需要的高技能人才。

(二)整合课程体系结构—定位专业方向

打破传统的重理论、轻技能、理论与实践分离的以学科为本位的课程体系,构建以职业技能为本位、以“行业基本素质十职业岗位技能”为主线的高职课程体系。

1.明确新课程构建原则

人才培养目标确定后,以什么样的课程体系来保障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这是确保教改成功的关键。我们遵照《教育部关于加强高职高专教育人才培养工作的意见》的精神,制订了《重庆教育学院关于制订高职高专教育专业培养方案的原则性意见》,把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的改革作为教改的重点,提出了构建新课程的原则:淡化专业基础与专业课的界线;淡化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界线;强调职业岗位技能,构建职业岗位课程板块;理论以必须、够用为度。

2.以“一个专业、二个方向”构建新课程体系

在要求每年对重庆旅游行业人才需求和职业岗位群能力进行市场调查,持续追踪岗位群技能变化基础上,制定出了旅游行业几个主要岗位的人才培养质量标准,将专业细分为饭店管理和旅行社管理两个方向,并结合双证书制的推行。

一个专业,即旅游管理专业。市场调研表明,旅游管理人才适应面广,就业面宽,持续发展可能性大。以旅游行业必需的基本素质要求设置“行业基本素质”课程。

二个方向,即把专业细分为饭店管理和旅行社管理两个方向。按照不同岗位的能力要求,设置“职业岗位技能”课程。

3.按需设课,构建课程模块

按照上述原则三次调整了人才培养方案,修订后的2006年培养方案的课程体系由三大模块组成:

基本素质课程(包括基础素质课7门;行业基本素质课12门);职业岗位技能课程(限选:饭店方向与旅行社方向)各6门;行业素质拓展课程(任选)10门。

4.按照“前期平台、后期分流”安排课程流程

前期搭建平台,在第一学年完成行业基本素质的培养;后期根据岗位实施分流,在第二、三学年用职业岗位技能课程充分保证技能的培养;在此基础上,以行业素质拓展课程拓展学生综合素质。

针对重庆地方旅游经济发展实际,设置了《重庆历史与文化》、《重庆旅游资源开发与利用》

2门地方特色课程。

根据行业特殊需要,强化外语听说训练,一年级开设《旅游英语》,二年级根据不同方向分别开设《饭店英语》、《导游英语》、《英语听说训练)),三年级开设《基础日语》,三年外语学习不间断。

5.注重人文修养,加强素质拓展

为了提高学生人文修养,拓展综合素质,加强学生对口就业以及可持续发展的能力,设置了10门行业素质拓展课程模块。包括《中国历史与文化》、《旅游会展服务》、《旅游应用文写作》、《推销与商务谈判》、《旅游美学基础》、《食品营养与卫生》等,要求每位学生至少选修7门课程。

(三)整合课程教学内容—充分利用课程资源

高职教育课程目标的实现,最终有赖于教材特别是专业教材改革的进程和质量作保障。近几年来,根据需要,对现有教材进行整合,同时,自编了适应旅游业、饭店、旅行社要求的部分地方性和实践训练教材。

1.突出应用,整合课程门类

根据“淡化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界线”的原则对课程门类进行整合重组,减少理论性内容,增加实践教学内容。如:将“旅游公共关系”与“公关礼仪”整合为“旅游公共关系原理与实务”;“旅游企业会计”与“旅游经济管理”整合为“旅游企业财务管理”;“旅游规划与开发”与“重庆旅游资源”整为“重庆旅游资源与开发利用”;“饭店康乐经营与管理”与“饭店酒吧经营与管理”整合为“康乐酒吧经营与管理”。

2.抓好结合:增强课程功能

将职业资格证书考试与专业课程相结合,将职业资格证书考试“应知”内容纳人相关主干课程,将职业资格证书考试“应会”技能纳入相关实作训练课程,增强了课程承载职业考试的功能。如:将导游证书考试涉及的导游基础知识、导游业务、政策法规与职业道德、景点导游解说等知识和技能分别纳人《导游基础知识》、《导游业务与技巧》、《旅游法规与案例分析》、《普通话》、《职业道德修养》等课程中。 3.紧扣需要,实现教材整合

突出应用、主辅整合、与时俱进,完善教材体系。具体做法是:

(1)必修课以选用高职类统编教材为主,不断更新,并辅以自编教材。行业基本素质课和职业岗位技能课程使用公开出版的高职高专教材占总教材的91%,自编教材占9%。

(2)通过购买,自编拍摄,加强技能培训声像教材的建设。第一,购买旅游声像教材;第二,摄制了重庆部分旅游景点声像资料,如《江津四面山风景区》、《大足石刻》、《三峡黄金旅游风景区》等。第三,自编拍摄了服务技能操作技术声像教学录像片,如《餐饮教学》、《客房教学》、《形体训练》等声像教学片。

(3)编写地方性教材。为了让学生了解重庆历史文化和自然资源,更好地为地方经济建设服务,编写了具有地方特色的教材:《重庆旅游资源开发与利用》、《重庆历史与文化》、《旅游项目策划理论与方法》。

(四)整合课程教学方法—发挥学生主体

1.教师实现了教学手段和方法的四个转向

围绕课程整合,引进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理念一,结合高职特征,教师实现了教学手段和方法的四个转向:第一,以教师单纯知识传授转向案例教学、情景教学、模拟教学;第二,以教师单纯口授转向大量采用多媒体教学;第三,以学生只会操作转向既会操作也懂管理;第四,以学生被动学习知识转向教、学、做一体。

2.努力形成教与学互动的局面

行业基本素质课教学重视学生参与教学活动的设计,大量运用讨论式教学、启发式教学、互动式教学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职业岗位技能课程的教学突出动手能力训练,即在训练场所,采用教师讲解与示范—学生观摩学习—学生现场实做—教师剖析纠错—学生强化训练—教师考核验收的教学流程,将教、学、做紧密结合。

3.重视现代教育技术,提高教学效率

“旅游系实作实训基地”面积逾1000时,能满足导游、中餐、西餐、调酒、客房、前厅、茶道、公关礼仪等职业技能训练,建有多媒体教室8间、英语语音训练室2间、导游技能实训教室2间,专业实作室均配有多媒体设备。院系对专业教师使用多媒体教学做出了明确的规定,开展教师运用现代教学技术的培训,组织课件制作比赛,鼓励制作高质量的教学课件。

4.鼓励申报学院、市、国家三级“精品课程”

院系高度重视精品课程建设,保证人、财、物投入。《旅游学概论》被评为院级精品课程。《饭店管理概论》被评为2006年院级、市级精品课程,被推荐参加国家级精品课程评审。

(五)整合课程教学环节—加强实践环节

以“行业基本素质+职业岗位能力”为主线,围绕高技能人才应该具备的实践能力和职业技能,建立相对独立‘、与培养目标相适应、与理论教学密切配合、校内外紧密结合、具有旅游高职特色的实践教学体系。要求做到:

1.目标清晰,结构合理

实践教学体系以职业岗位能力、行业基本素质培养和职业资格证书获取为目标,形成了实践教学目标体系,并与理论教学体系、职业素质教育体系相互配合,相互渗透。在课程设置上以职业岗位能力课程(限选板块)为实践课程主体,辅之以行业基本素质课程中的实践部分,保证学生有足够的时间进行技能与能力训练。

2.内容完整,重点突出

形成以行业基本素质为基础,职业岗位技能为重点,基本技能、职业技能和综合能力训练一体化的实践教学内容体系。基本技能实践包括公共基础实作课,如计算机操作、普通话训练和专业基础课程的认知实习与社会调查。职业技能分为饭店职业技能与旅行社职业技能;饭店职业技能包括餐饮、客房、前厅、康乐酒吧等实习实训;旅行社职业技能包括旅行社业务、导游业务、景点导游等见习与实习。综合能力训练包括课程设计、毕业论文、毕业实习、社会实践等。

3.形式多样,环环紧扣

采取“三段渐进式”训练形式,即课内基础阶段、课外强化阶段、校外深化阶段。课内基础阶段包括课堂演示、课堂实作,此阶段学生主要在课堂和校内实作基地进行。课外强化阶段包括课余自行练习、技能培训和素质拓展等,此阶段主要在校内实作基地和实习基地进行。校外深化阶段包括日常外派服务、校外技能培训、假期社会实践和综合实习,主要在校企合作基地进行。“三段渐进式”的实践环节紧密,形式多样,有利于学生技能与能力的逐步提高。

4.统筹兼顾,注重实效

将实践教学内容与职业鉴定考核内容紧密结合,统筹兼顾,提高教学实效性。根据职业技能鉴定标准,在教学中,对操作性强的课程,如前厅客房服务与管理、导游业务、公关礼仪、菜点酒水等课程中的实训部分进行整合,制定一套适应教学的行之有效的实践实训考核办法及评分标准。在实践教学中既注重与国家职业技能考核的衔接,又兼顾行业现行操作方法和规范。全体学生在专业技能课程训练结束后,能通过职业资格考试,获取职业资格证书。

经重庆市劳动和社会保障局审核批准,建立了“重庆教育学院职业技能鉴定所”。鉴定工种包括“餐厅服务员”、“客房服务员”、“前厅服务员”、“营养配餐员”、“调酒师”、“茶艺师”、“公关员”等。本专业教师已有9人次取得相关工种的“考评员”资格。

(六)整合课程评价机制—改革考核方法

1.以能力考核为重点,改革考试方法

确立以考核行业基本素质和职业岗位技能为重点的考试指导思想。明确考核的内容、方式、时间等原则,既体现人才培养目标和课程目标要求,又有利于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和技能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探索“三结合”考核形式

第2篇

关键词:制药工程;化工原理;教学改革与实践

作为制药工程专业重要的专业基础课程之一,《化工原理》课程不但肩负着提高学生的基础化工知识水平的任务,更是肩负着教育学生如何从基础课程向着专业课程转变的思想上的变化任务。为了达到这样的教学目的,化工原理的教学工作必须要结合当前现状进行改革。尽管我国开设化学工程课程的时间已经有几十年的历史了,但是由于当时基础理论的建设较为薄弱,真正具有实践性教学环节的教学工作开展时间来看还不过十几年而已。为了提高学生的综合化学基本素质水平,特别是提高学生的课程实践能力,就必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逐步提升学生的学习热情,增强学生的实践、创新能力。

一、突出教学的趣味性特征

1.合理使用互动教学以及启发式教学

在化学工程的教学环节中,由于传统的教学模式已经不能够适应当前社会用人单位对于人才的具体需求,所以许多学校相关化学专业也逐步开展了有关化学工程课程的教学模式转变工作。在本校的制药工程R档慕萄模式转变中,笔者发现大多数老师在调节课堂知识结构方面做得不够,特别是针对学生的学习能力的培养略显不足。这个问题一方面表现在没有合理利用好互动教学环节,在互动教学环节中最理想的教学效果应该是师生之间形成一种良好的友谊合作关系,相互沟通相互交流通过互动学习最终形成学生与老师的共同进步,但是由于准备不足,教学理念扭转不及时,许多老师教学中依然以自己为主体,忽略了学生的客观学习需求,所以教学效果较差。另一个方面就是没有做到启发式教学,教学活动中学生应该是教学的主体,老师要做到的仅仅是对学生搞好启发工作,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这样才有利于学生养成良好的自主学习能力。

2.在教学中运用具体案例进行教学

案例教学也是化学工程课程教学中常用到的一种教学模式,由于学生本身对于化学以及制药的相关内容不太熟悉,这些知识点又比较零碎、松散,只是进行简单的知识点罗列不但起不到教学的具体目的还会让学生觉得课程枯燥乏味丧失学习兴趣,所以说加强案例教学也是教学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的途径。

二、增强学生的创新意识增强学生的实践能力

1.按照科学理论实施研究性教学模式

研究性教学在科学理论实践中的应用主要体现在提高学生的研究技能以及学习技巧两个方面,一方面在教学中老师要根据不同学生的学习现状进行学术调整,对于教学中学生探究性学习中不懂的问题要进行引导性教学,逐步建立学生自主学习的良好习惯。

2.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以及探索精神

无论任何学习阶段中,好奇心都是最好的老师,制药工程的教学难度相对较大,特别是化学工程课程也比较枯燥,所以很多学生在课堂学习中都会逐渐感到烦躁,降低了学习的热情,实际上老师只需要在课堂的提问环节设置一些具有引导价值的问题并且引导学生进行探究性学习,不但可以提高学生的课堂积极性,还能够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促进学生的综合素质的全面提升。

3.教学要密切联系生活和生产实际

课程教学与实际生产环节脱节是当前化学工程教学中一个重要的阻碍因素。由于许多老师缺乏基本的教学理论支持,再加上很多老师教学任务十分繁重,不愿意将多余的精力使用在教学改革中,最终导致了学生的实践能力较差,对于就业的职业观念理解有偏差,不利于其顺利实现就业。

4.重视实践教学环节

教学实践环节是化学工程教学中最为重要的一个组成部分,由于化学工程是制药工程专业理论与实践之间的桥梁与纽带,一旦课程教学实践环节设置不合理,会严重影响到学生对于整个专业知识的掌握以及实践能力,对于后期就业的影响也会十分严重。

第3篇

关键词:独立学院;学前教育;基础乐理;课程建设

基础乐理是学生学习音乐的基础,也是学前教育专业的必修课之一。对基础乐理知识掌握的程度,将会影响学生对音乐的理解以及对其它音乐课程中(如钢琴课、声乐课等)相关技能的掌握,如果没有接受系统基础乐理知识的学习,将会对他们未来的音乐学习形成制约。对于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来说,有一定的乐理知识做基础将会影响他们毕业后的音乐教学工作。

一、独立学院学前教育专业基础乐理课程教学的现状分析

(一)课程目标的定位

学前教育专业的音乐教育对象与专业音乐院校的教育对象是不同的,其教学目的也是不一样的。幼师具备较强的艺体技能是十分必要的,但单纯的技能训练,不结合幼教实际需要是不可取的。学前教育阶段不是培养专门音乐人才的阶段,而是培养幼儿对艺体活动的兴趣和艺术想象力的阶段,因此,对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音乐能力的培养,音乐素质、音乐情感教育更为关键。学前教育专业培养的是未来的幼儿园教师。最近教育部颁发了《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 从多方面对幼儿教师提出了新的标准和要求,在充分肯定艺术在培养幼儿健全人格中的地位,肯定艺术在幼儿园实施素质教育中的作用的同时,也明确指出要让幼儿“能初步感受并喜欢环境、生活和艺术中的美”[1]“喜欢参加艺术活动,并能大胆地表现自己的情感和体验”“能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进行艺术表现活动”[2]。这样的目标定位淡化了对知识、技能的传授,强调了艺术与生活的联系,注意幼儿的感受、体验和情感表达。幼儿艺术的改革,必然对幼儿教师音乐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二)学生学习基础薄弱

目前,我国的学前教育专业迎来了又一个发展的春天,但是许多独立学院在招生时却取消了有关音乐技能、素质的面试,同时生源的扩招导致了生源质量的下降。就目前形势看,在幼儿园阶段,由于教师的音乐教育观念薄弱,音乐教育理念不够清晰,小学、中学阶段,学校对音乐教育的不够重视,使得学生的音乐素质大部分很差。在教学中经常可以发现学生没有节奏感,基本的恒拍都打不均匀,内心没有半点节奏的概念,视唱乐曲五音不准,几乎不会看五线谱等等。所有这一切,都对学生学习唱歌、舞蹈、钢琴等音乐技能产生了不小的困难,对培养合格的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音乐能力提出了不小的挑战,对音乐教育工作者提出了严峻的考验。

(三)教材建设不配套

当前学前教育专业乐理课程采用的教材通常都没有与幼儿园音乐教学实践相结合,不仅节奏韵律训练不足,传授音乐知识游戏化、趣味性不够,而且儿童歌曲谱例选取十分陈旧,且数量不多。《全国普通高等学校(学前教育)本科专业必修课程教学指导方案》和《全国普通高等学校(学前教育)本科专业必修课程教学指导纲要》提出高等教育同样必须以人为本,以学生为本,做到两个“全面”:一是教育要面向全体学生;二是教育要为学生的全面发展服务[3]。由于学前教育专业不属于艺术类招生,学生音乐基础普遍较差,对乐理知识的了解几乎为零,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应首先联系学生的实际,改编、优选教材,让所教内容适应学生的理解力和接受力。

二、独立学院学前教育专业基础乐理课程教学对策与建议

(一)构建愉悦学习氛围,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音乐的本质之一就是娱乐,早在古希腊时代的亚里士多德就曾指 出 :“ 音乐不可忽缺的就是它的娱乐性”。[4]在基本乐理知识的教学中,如果离开了“玩”,往往会导致课堂的死板,教学的失败。在具体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充分发挥音乐的娱乐功能,让学生在富有趣味的游戏化教学中体验音乐和学会音乐。为了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教师首先应了解学生的起点与基础。对所有学生进行一次中小学音乐基础知识测验,由此成为乐理课程与教学改革必须走的第一步,只有在了解学生的基础上,教师才有可能针对学生的薄弱环节和知识空白点设计强化训练,安排一定的课时予以补习,直至全部达标,从而弥补学生已有知识结构的不足,避免某些学生因为原来基础不好而听不懂乐理课的尴尬,帮助其克服学习乐理知识的畏难心理。

(二)突出教材实践性,符合学前教育专业实际教师应紧贴地方幼儿园音乐教学的实际与需要,增加有关节奏韵律练习、儿歌童谣、音乐谜语等方面的内容,并在课堂教学中要求每位学生学会演奏竖笛、口风琴、沙槌、木鱼、铃铛、响板、小木琴等幼儿园常见的小型乐器,以提高教学效益。此外,教师还应努力将一些音乐记号编成口诀,以使枯燥刻板的乐理知识简单化、形象化,便于学生记忆和将来运用。如可以把“倚音记号”形容为:“一个姑娘爱打扮,头上总有花来攀”;把前倚、后倚、复倚音之间的区别形容为:“唱时轻、音值短、不把风头抢”等。针对音程比较复杂难记,教师可以创编自然音程口诀表:“音程种类很好记,大小三六和二七,纯四纯五纯八一,增四减五莫忘记”。融形象思维、空间思维以及互动空间为一体的课程与教学对学生的学习效果必然会产生积极的促进意义,[5]同时也对教师的教学水平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三)结合生动的音乐作品,开拓教学新手段

在过去传统的乐理教学中,一般都是重理性轻感性,重理论轻实践,名为音乐理论课,但以理论说教为主,和具体发出声音的音乐没有多大联系,或者说很少联系,而实践证明,只有将有声的音乐片段融入到乐理教学过程中,使抽象的理论知识通过音响完整表达出来,才能改变学生以往空乏无力、缺乏感性认识支持的学习状态。比如在讲解“节奏”“节拍”章节时,教师可以用乐器模拟学生熟悉的圆舞曲和进行曲节奏,让他们来分辨两种截然不同的节奏型和节拍类型;还可以演奏经典乐曲或者流行歌曲,由学生根据音乐片段判断节拍类型,让学生在享受优美旋律的同时找出正确答案,从而在经意和不经意间牢固掌握有关节奏与节拍的知识。

(四)利用现代教育资源,提高学生音乐素养

长期以来,独立学院学前教育专业乐理课程的教学一般都是以教师讲授为主,从理论到理论,从书本到书本,显得非常抽象,学生往往靠死记硬背,感到枯燥乏味。乐理课程的教学效果与钢琴、声乐等其它艺术课程相比严重滞后,并且出现了理论与实际脱节的情况。实践证明,在教学过程中如果运用与乐理教材相配套的教学光盘、幼儿音乐教学动画课件、音乐软件和多媒体进行教学,将有声的音乐融入到乐理教学中,听赏结合,使抽象的理论变得生动、直观,让学生在感性化的教学中学习、掌握和巩固乐理知识,学生将受益匪浅。

三、结论

对于学习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来说,毋庸置疑应当学好乐理,掌握好乐理知识。因为她们要教育下一代――祖国的花朵,只有掌握好本领,才不会乱浇花乱施肥。作为教师的我们,更需要用心用脑,不断挖掘自身的教育潜能,探索优良的教学方法,使学生更轻松、更愉悦地接受乐理、掌握乐理,让“教”与“学”齐头并进。

综合上述研究过程,我们不难发现,在乐理课上,单纯地进行音乐基础理论教学必将陷入机械、死板、繁琐和枯燥的境地。独立学院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大部分都是音乐“零基础”,学生不仅不容易掌握音乐知识和技能,而且质量低下的乐理教学还会影响他们音乐实践能力的提高,进而导致学生音乐思维的僵化,丧失学习音乐的兴趣。因此,在实际教学中,应根据教学实际灵活掌握,从基础乐理课程教学的出发点出发,不宜生搬硬套。笔者认为,独立学院学前教育专业乐理课程的教学应结合学前教育改革发展的需要和幼儿园音乐教学的实际因材施教,在感性化的音乐活动中促进学生对乐理知识的理解、掌握与综合运用,重视学生音乐文化素养的培养。(作者单位:天津师范大学津沽学院)

参考文献:

[1]高慎英、刘良华,《有效教学论》,广东教育出版社,2004年5月版。

[2]王郭颖,《学前音乐教育》,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年1月版。

[3]教育部,《音乐课程标准解读》,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第4篇

综合英语也就是《高等学校英语专业英语教学大纲》中的基础英语,是高校英语专业的一门基础技能课程,其主要目的在于提高综合运用英语的能力。该课程主要通过语言基础训练与篇章讲解分析,使学生逐步扩大词汇量和熟悉英语常用句型,提高语篇阅读理解能力,了解英语各种文体的表达方式和特点,具备基本的口头与笔头表达能力。

《高等学校英语专业英语教学大纲》明确指出高等学校英语专业培养具有扎实的英语语言基础和广博的文化知识并能熟练地运用英语在外事、教育、经贸、文化、科技、军事等部门从事翻译、教学、管理、研究等工作的复合型英语人才。面对激烈的社会竞争和独立院校自身条件的束缚,在英语专业教学中实施英语教学改革实践势在必行。而作为英语专业主干课程的综合英语课程教学的改革就成为英语专业教学改革的重中之重。

二、独立学院英语专业教学及其生源特点

我国独立学院设立将近10年,已形成了相当的办学规模。随着英语专业综合英语教学改革的开展和深入,英语专业发展已日渐成熟,学生英语水平不断提高,英语教学也取得了巨大的成绩,但与社会的发展和需要相比仍存在诸多问题,而问题的核心仍然是如何切实提高英语专业学生英语语言运用的综合能力,以适应社会的需要。长期以来综合英语教学指导思想过分强调语言基础知识的学习,忽略语言能力的培养。这导致了传统综合英语教学上注重讲授词汇、语法知识点,学生以机械记忆为主,注重阅读能力的培养和阅读技巧的训练,忽视了对学生英语综合运用能力尤其是听说能力的培养和引导。

另外,从研究对象的载体来看,独立学院是一类依托普通高等学校(母体学校)的教育资源、采用公办民助机制运作的本科高等院校(曹雅娟,2008)。主要以培养市场紧缺的多元化和高技能型英语复合型人才为目标。但是目前独立学院的发展仍处在探索期,创新能力有待加强,其办学模式、专业设置、教学模式和人才培养模式与母体高校严重趋同,缺乏应有的特色,硬件、软件实力均有待提升。独立学院的这些问题也同样显现在英语专业基础英语课的教学上。

从研究对象来看,综合英语教学主要是围绕普通本科高校或是高职院校的学生而展开的研究。然而独立学院的现实情况是学生主要来自第三批次录取的本科生,他们学习基础、条件、需求等方面明显不同于普通高等学校的学生。

主要可以归纳为以下几个特点:

(1)文化基础薄弱;

(2)具有较好的阅读能力,但是听、说、写能力欠缺;

(3)英语实际运用能力比较差,英语实践机会少;

(4)自主学习能力比较差,需要老师更细心的指导;

(5)对毕业前景感到迷茫,对目前英语学习信心不足。

因此独立学院的综合英语教学实践应以其自身的办学机制出发,针对其自身学生的特点进行综合英语教学实践改革。笔者结合自身作为独立学院英语专业综合英语课程教师的岗位经验,主要针对独立学院英语专业基础英语教学法和学生的学习情况剖析英语专业综合英语教学法在实践与应用上的问题尝试的提出了几点关于综合英语教学改革的探索性思考。

三、综合英语课堂教学改革

针对独立学院英语专业教学的实际情况及其生源特点,我们应尝试性的从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入手,以语音为突破,以话语篇章分析、中西方文化比较为主线,以常见语法知识的系统讲解和训练为抓手,以现有何兆熊教授主编的《综合教程》为蓝本,在学时不增加、教材不改变、师资和生源条件没有很大改善的前提下,通过对教学内容的整合与补充、教学模式的变革与创新,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和质量,从而提高独立学院英语教育专业人才的培养质量,以适应当前社会经济文化发展需要。

(一)转变课堂教学主体,增强学生的课堂互动意识

综合英语课程课堂教学设计依托于建构主义教育理论。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主张将学生作为学习的中心,强调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是知识的主动建构者。英语教学专家Jim Scrivener也认为,学习者通过实践做事才能学会知识,发展技能(Jim Scrivener,2002)。所以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的作用无论多大,也不能替代学生的学习行为。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师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指导者、情景创设者,是学生主动建构意义的帮助者、促进者。

(二)拓展多样化的教学形式,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课堂上教师要改变“只讲不练”或“多讲少练”的现状,根据学生的语言水平和性格等方面的因素,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例如可将班级分成若干个小组,通过group work, case study, oral presentation等形式,采用任务型教学法(task-based language teaching),让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完成各项任务,从而培养学生的语言应用能力。

“任务型”学习是20世纪80年代外语教学理论和第二语言习得理论相结合的产物。Long从非语言学的角度把任务定义为:自己或他人从事的一种有偿或无偿的工作。也就是说,任务是人们在日常生活、工作中所做的各种各样的事情,(David Nunan 1989)在综合上述观点的基础上,把任务的定义概括为:任务是指导学生在学习目的语的过程中领悟、使用、翰出语言和互动的课堂交际活动,它重点关注的是愈义,而非语言形式。(Skehan,1998)把任务型学习看成是主要强调意义的活动,把学习过程着作是“做中学”。也可采用problem-finding和problem-solving方法,让学生自己从教学内容中去发现问题然后通过小组讨论找出解决问题,最后每组选一名代表作presentation,最后老师做总结或将难点进行强调。

(三)加强教学手段改革与现代教育技术的运用

教学手段的改革体现在:综合英语教学实现了基于网络和多媒体的教学。引入现代化的网络和多媒体教学手段,结合自己的教学经验和教学特色改制的电子课件,充分发挥多媒体网络信息量大、图片音像效果直观等优势,使之成为传统课堂教学的有效辅助和补充。但人文学科的教学很多情况下还是要依赖人与人面对面的交流来引起共鸣,点燃思想的火花。因此综合英语教学一定要保留和发挥传统教学方式的优势,实现现代化教学手段与传统教学方式科学的结合。既要反对“一支粉笔,一本书,一块黑板”的纯传统论,也要杜绝唯多媒体使用的现代论。

四、结语

第5篇

摘要:目前我国独立学院英语专业《综合英语》课程的教学普遍存在着学生英语基础薄弱,自主学习意识低下,教学经验丰富的专业英语教师严重不足,教学模式陈旧,教学大纲及教材不切合实际等困难。本文就如何对独立学院英语专业《综合英语》课程的教学进行创新发表自己的见解。

关键词:独立学院 综合英语 教学创新

引言

进入21世纪,我国高等教育呈现出了蓬勃发展的态势。独立学院作为公办高等教育的补充,满足了人们对高等教育多样化的需求,扩大了本科层次高等教育资源。增强了学校办学活力。英语专业作为独立学院普遍开设的一个专业,学生人数多,涉及范围广,《综合英语》课作为英语专业学生低年级时期最重要的一门专业课,其教学质量的重要性毋庸置疑。笔者结合几年来在独立学院教授《综合英语》课程的教学经历,分析了独立学院英语专业《综合英语》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就如何更好的开展独立学院英语专业《综合英语》课程教学创新发表自己的见解。

1、独立学院《综合英语》教学中存在的困难

1.1学生英语基础薄弱,自主学习意识低下

独立学院的学生属第三批录取的本科生,他们入学英语平均成绩在及格线上下,比正规二本院校的学生低出30~50分。同时同一班级的学生还存在着英语水平差距过大的情况,高考入学成绩的最高分与最低分相差50分以上。这样就给教师的授课带来了很大的难度。另外。独立学院的学生普遍存在自主学习意识低下的情况,大部分独立学院的学生长期处于学习成绩不理想的状态,他们对于学习的兴趣以及对于自己的信心不足,学习习惯较差。

1.2教学经验丰富的教师严重不足

目前我国高校普遍存在着师资紧缺的情况,独立学院由于其性质,师资不足的情况更为严重。独立学院的师资主要由青年专职教师、来自“母体”大学的兼职教师、在读研究生构成。其中有丰富《综合英语》教学经验的教师较少,助教较多,讲师及讲师以上职称只占一部分。教师队伍不稳定。

1.3教学模式陈旧

受中国多年应试教育的影响,《综合英语》课堂还是以“填鸭式”教学模式为主。这种教学模式会极大扼杀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一成不变的课堂活动以及单一的教学工具都无法激起学生学习的兴趣。这就需要教师们改变传统的一个老师加上一本教材、一块黑板、一支粉笔、一台录音机的教学模式。

1.4教学大纲陈旧,教材较难,培养目标毫无特色

独立学院没有统一的英语专业的教学大纲。很多正在实施的教学大纲和教学计划基本上是从母体学校复制过来的,尽管有些学校尝试着凭经验操作,但仍然缺乏统一的标准和要求,无法真正体现自己的特色。(熊伶俐,2009)同时,目前各出版社出版的《综合英语》教材也大多是适用于一本及二本学生的,没有针对独立学院英语专业学生的精读教材。如果不很好的去研究各种教材的难易程度只是随波逐流的选择教材就会造成拔苗助长的结果。没有切合实际的教学大纲及教材严重地制约了独立学院英语专业《综合英语》课程教学水平的提高。

2、独立学院《综合英语》课程教学创新的途径

针对上述问题,结合自身教学经验,笔者认为可以在教学大纲制定与教材选择、教学方法、评估体系等方面进行大胆的创新。

2.1制定切实可行的教学大纲,选用合适的精读课教材

针对独立学院的特殊情况,应制订切合独立学院英语专业学生特点和实际需求的教学大纲,确定课程标准和具体的培养目标。(熊伶俐,2009)目前很多独立学院的英语专业《综合英语》课程采用的是《现代大学英语:精读》这套教材,这套教材(特别是三、四册)要求高,起点高,理论性和思辨性强,实用性和趣味性不足,教材内容不够新颖。而独立学院学生基础较差,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感觉不到趣味性、实用性、容易失去对此门课程的学习热情和信心,教师的教学效果也不够理想。

因此,应结合独立学院英语专业学生的实际,编写或选择一些既注重基础和知识性。又兼具有时代性和趣味性的教材;或者可以同时选用几种教材。以其中的某些单元为主、其它单元为辅,并且尽量要能与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如计算机、多媒体、网络等相适应,便于现代化技术在教学中的运用。通过选用学生既能看懂,也能学得进去,更能用得着的英语教材。教学质量才能得以保证。

2.2改进课堂教学模式

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模式远远不能适应学生对于提高综合实用能力的要求。我们应改变以往的以教师为中心,以语法为纲,以解释语言知识、语言难点为目的的“既非精读,也非泛读”的教学法,探索如何实现向“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教学模式的转变。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是学好英语的内在因素。所以教学中要充分发挥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的主导作用,在实际教学中,鼓励学生参与教学活动,并努力为学生的学习营造好的氛围。独立学院学生基础较薄弱,自制力不强,容易丧失学习动力,但他们求知欲强,动手能力强,思维开阔。根据以上特点,教学中可应用不同的方法。如:通过讨论法对文章内容进行分析,加深学生对内容的理解:通过角色表演的方式,帮助学生熟悉巩固常用句型,提高他们的语言技能:对学生的表现尽可能多地给予正面评价,让他们在学习的过程中体验到成功的喜悦,从而激发浓厚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的信心。

2.3建立一种新的测试与评估方法,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第6篇

(上海理工大学能源与动力工程学院,中国 上海 200093)

【摘 要】有限元法已广泛应用于工程实际的各领域中,已成为强有力的数值计算工具。本文针对高校能源与动力类专业有限元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结合笔者在实践教学中的经验和思考,对有限元课程所采用教学模式的目的、内容、方法等方面进行了探讨和总结,着力增强学生学习有限元课程的兴趣,提高教学质量,培养学生采用有限元软件解决工程实际问题的能力。

关键词 能源动力类专业;有限元法;工程实际问题

近年来,随着计算机技术的飞速发展,有限元分析技术亦取得了长远发展并广泛应用于航空、航天、机械、能源动力、土木建筑、船舶、兵器、桥梁等领域。有限元法成功地解决了许多大型工程计算问题和科学研究问题,已成为工程和科学领域内强有力地计算分析方法。

有限元法是在当今工程技术中获得广泛应用的一种数值计算方法。由于其良好的通用性和有效性,受到工程科学界的高度重视,已成为计算机辅助工程(CAE)和数值计算的重要组成部分[1]。有限元法在早期是以变分原理为基础发展起来的,所以它广泛地应用于以拉普拉斯方程和泊松方程所描述的各类物理场中。1960年,Clough在他的论文中首次提出了有限元这一术语。自从1969年以来,某些学者在流体力学中应用加权余数法中的Galerkin法或最小二乘法等同样获得了有限元方程,因而有限元法可应用于以任何微分方程所描述的各类物理场中,而不再要求这类物理场和泛函的极值问题有所联系。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发展,一大批通用有限元分析软件应运而生,应用较为广泛的有ANSYS, MSC.NASTRAN, ABAQUS,LS-DYNA等。理工类高校不少专业开设了有限元理论和软件应用相关的课程。

1 有限元课程的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笔者在从事有限元课程的教学过程中发现,有限元理论的学习需要有一定的力学专业课和数学课作为基础,包括理论力学、材料力学、弹性力学、矩阵论、微积分等,而能源动力类等大多数理工类专业的学生,在力学和数学方面的基础并不是十分扎实。因此,仅从有限元理论方面进行教学,必然会涉及大量数学公式、繁琐的公式推导、艰深的力学理论等。在这样一个教与学的工程中,教师比较辛苦,学生亦感到枯燥乏味、缺乏兴趣。因此,有限元理论的教学效果并不理想。传统的有限元课程学习结束后,通常是对书面知识进行考核,这也导致了学生对软件操作并不重视;从以往的教学效果看,学生大学期间学习了有限元课程,毕业后参加工作,对工程实际问题的解决能力并没有得到较大的提高;也有一部分同学在使用有限元软件时,按照范例可以较好的进行,而面对工程问题或者面对计算结果,并不能理解其中的物理意义和给出有价值的分析。传统的有限元教学过程中存在一定的问题,因此,我们有必要对课程的教学方式方法进行一定的思考和改革。

2 对有限元课程教学改革的一些思考和尝试

2.1 有限元理论知识教学和上机实训有机结合

如果仅从有限元理论知识进行教学,如前所述,由于数学和力学公式繁多,学生会感到枯燥乏味,缺乏学习兴趣,教学质量就不好[2-3]。针对这个问题,宜增大上机实训课程学时,使学生在计算机机房学习有限元软件,特别是使用有限元分析软件做实例。我们对能动类专业学生有限元的教学,采用一半学时讲授有限元理论知识,另一半学时上机操作各种实例和做小作业。学生起初是按照帮助菜单或者相关资料里面的操作步骤进行,经过一段时间的学习和训练,对一个问题会有较深入的理解和掌握,如对于强度问题的计算,通过实例的操作,学生会明白该如何定义材料特性、施加载荷、选择计算类型等等。在学习的过程中,教师结合前面的理论教学知识,使得学生对有限元理论有更进一步的认识和掌握。由于有限元结果分析中图形用户界面做的较为形象生动,加之动画效果,这就使得学生学习兴趣就调动起来了,教学质量也就有了进一步的提高。如我们使得学生在上机实训中做了一个汽轮机叶片的受力变形图,通过应力应变云纹图,可以清楚地看到应力集中地部位;做了一个大桥模型的有限元分析,桥上面施加风载荷,从而使得大桥振动,从有限元的结果分析中,可以观测到大桥振动的各阶模态和振型,较为形象生动。同时学生也能联想到理论课堂上学到的动力学分析相关理论知识,使得理论教学和上机实训有机的结合起来了。同时,我们强调学生要理解有限元结果数据的物理意义,引导学生更好地分析和解决新问题。

2.2 考核方式灵活多样化

传统教学对学生的考核方式主要是通过书面考试进行,而对于这样一个实训操作性的课程,仅有书面考试并不能有效检验学生学习效果,也不能提高学生操作和应用有限元软件解决工程问题的能力。因此,我们采用平时上机的大作业和小作业,外加期末理论考试相结合的考核方式。平时上机通过做有限元分析实例,比如强度和振动各分配几个实例,作业是与之类似的问题,或者学生组成兴趣小组,采用有限元软件解决一个工程问题。期末书面考试是对理论课堂的成效做一考核。通过这两种考核方式相结合,可以较好地引导学生提高有限元理论学习和上机操作能力。

2.3 参与有限元相关的科研项目和毕业设计

能动类专业应用性较强,学生在本科期间的有限元的学习对于毕业后的工作应该有很大的帮助。学生对软件操作操作的熟练程度以及分析和解决实际工程问题的能力等,对于应聘到理想的工作也有较大的影响。课堂教学为学生学习有限元法开辟了一个舞台,而更大的舞台还在于工程应用和解决实际问题中。如果条件允许,可以使得有潜质的学生参与到科研项目中,承担项目中一定的有限元分析任务,这样对于软件的深入学习有很大的推动作用,也使得学生在毕业后找工作时具有较强的竞争力。学生也可以在毕业设计中加入一定量的有限元分析,提高学生软件使用水平和解决工程问题的能力。

3 总结

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改革是高等教育改革的重要方面,通过有限元课程的教学改革,可以使得传统的教学方式融入更多实际操作,着力提高学生应用有限元软件解决工程实际问题的能力,使学生参与相关科研或者毕业设计,可以使教师在当前的教育环境下培养出适应社会发展和专业要求的合格人才。通过有限元课程教学改革,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上机操作的实例更加贴近工程实际和专业要求,做到了理论学习和上机实训相结合,培养目标与企业需求相一致。

参考文献

[1]王勖成.有限单元法[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3:1-117.

[2]向家伟.“有限元方法及程序设计”课程教学实践[J].重庆工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1(7):171-173.

[3]李健,林贤坤.力学专业车辆方向有限单元法课程教学探讨[J].科技信息,2012(23).

第7篇

关键词:高职;电视原理;专业技能

《电视原理》课程是应用电子类专业重要的专业课,也是一门理论性、实践性和工程性很强的课程,它是模拟电路、数字电路、电路分析、高频电子线路、单片机技术等基础课程的综合应用,对学生专业技能的培养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针对高职学生的特点,在教学中以应用为目的,以“必需、够用”为标准,加强针对性和实用性知识的教学;不仅要注重学生知道什么,更要注重学生能干什么,从专业技能培养出发,着力从三个方面来培养提高学生的专业技能以及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即电路的识图能力、电路元器件的识别与检测能力、电路的原理分析与检测能力。

识图能力培养

识图能力培养就是要使学生能读懂电路图,读懂电路图是一个电子专业技术人员所必备的专业素质,能否正确看懂电视机电路原理图是电视机电路分析和故障判断的关键。而电视机电路图又是集高频、中频、低频电路,放大、振荡、变频等电路以及单片机技术的应用于一身,并且技术不断发展和更新,应用技术几乎涵盖了电子专业所学的专业基础课程。因此,通过电视机电路的读图训练,除了可以让学生了解电路的结构原理、信号的产生与传输过程、电流与电压的变化以及元器件的作用外,更重要的是通过读图训练,培养学生的专业素质和专业能力,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因此,加强读图能力训练对学生专业能力的训练是非常重要的。

在以往教学中,只是针对电视机工作原理和工作过程介绍一下,对读图能力的培养重视不够,每个章节的电路介绍也是单一的,缺乏连贯性和整体性,且电视机型已经淘汰,对电路新技术的应用很少。因此,学生在学完理论后仍然看不懂电路图,更谈不上去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了。

针对这一问题,在教学中加强了学生读图能力的培养,通过读图来使学生去实现对电路原理的消化和吸收。在读图训练中,给学生提供了社会拥有量比较大的几款机型的电路图,如日本东芝两片机型电路图、飞利浦TDA两片型机电路图、三洋A3、A6机芯电路图等,这些电路实用性强,应用广泛,学完就可以见到相关的机型,学校也提供了东芝两片机和三洋A3机芯的实习实训。为适应开阔视野,增加了数字电视的理论、电脑遥控技术的应用、音视频数字化处理技术、变频技术、平板电视部分的相关内容的教学,使学生掌握现代的、符合潮流的、先进的彩色电视技术。另外,将实用的测量、检测以及故障排除方法纳入教材,使学生学以致用,提高了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读图训练中,着力培养学生掌握读图的方法、步骤和技巧,其中包括:

(一)单元电路图读图训练

单元电路图就是将电路化整为零,将整体电路划分成若干个单元电路,然后再根据单元电路的特点来分析其在整体电路中的作用以及信号的流程,并利用单元电路图化简法、模拟电路的等效图画法以及脉冲电路等效图的画法对单元电路来进一步分析,读单元图的训练是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很多单元图就是专业基础课中的内容。通过单元图的读图训练,既让学生掌握了基本的读图方法,也让学生学会了专业基础知识的应用,同时也提高的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系统电路图读图训练

系统电路图是相对于整体电路图而言,它是由几个单元电路组成,如场扫描电路是由场同步、场振荡、场推动、场输出四个部分组成,我们在单元电路已经对各单元电路进行了分析,因此只要确定系统电路的类型、作用和输入、输出的信号的流程,信号的变换的规律等。

(三)整机电路图读图训练

整机电路图是由很多系统电路模块组成,因此,把系统模块分析透了,整机电路就很容易上手了。在读整机电路时,先从直观入手,例如电源电路,首先找到220V输入端,然后查找整流、滤波、开关变换、取样稳压、电压输出等,这样就对整体电路有了一定的认识。其次就是寻找易读电路,如伴音电路、高频接收电路、行场扫描电路等。最后再读较难的电路,如彩色解码电路、鉴频器和鉴相器电路等。在读整体电路时,切忌胡子眉毛一起抓,要就简避繁,逐步培养读图能力。

电路元器件识别与检测能力的培养

由于电视机电路涉及的电路非常广泛,因此其元器件的应用也很繁多。除了电阻、电容、半导体管和高、中、低频变压器以外,还有选频变压器、消磁电阻、声表面滤波器、滤波器、陷波器、行输出高压变压器、开关电源脉冲变压器、延迟线、光电耦合器等元器件,而每个器件的工作原理都涉及专业基础知识。因此,要求学生既要学会识别、检测,还要了解其工作机理,这样才有利于对电视机电路原理的理解,更重要的是有利于培养学生对专业知识的应用能力。

例如,消磁电阻的检测,首先要了解消磁电阻的特性,它是一个热敏特性的电阻,常温下阻值很小,通电后电阻温度升高,其阻值也随之增加。知道这一特性后然后再去测量,通过测量结果来解释消磁电阻进行消磁的工作原理。又如,为实现信号选频,电视机电路采用了滤波器,也采用了陷波器。通过对滤波器和陷波器的频率特性的分析和对元器件的识别,很快就对滤波和陷波的工作原理有了认识,同时也知道了滤波器件和陷波器件的不同点和在电路中的作用。在实际电路中,这两种器件虽然标识不同,但形状基本一样,往往容易混淆。通过对6.5MHz的伴音滤波器和6.5MHz的伴音陷波器实际电路的讲解和对元器件的识别,进一步加深了对器件的认识,正确区分开这两个器件。

电路原理分析与检测能力训练

通过前面读图能力的训练,学生对整机电路的工作原理和电路的组成结构有所认识。在这一部分训练中,加强学生对电路信号流程的认识和对单元电路、系统电路以及整机电路的检测和分析。

(一)电路信号流程的训练

在电路分析和检测中,要对电路基本的工作原理有一个明确的了解,如该部分电路由那几部分组成,每部分电路在电视机中的作用,电视信号的组成和流通途径,信号如何变化,如何变换等。在电路分析中思路要清晰,只有弄懂了信号的来龙去脉才能知道怎样去检测电路。

例如,电视机行扫描电路的分析,首先要知道行扫描电路的组成,通过单元电路分析知道行扫描电路由行同步、行振荡、行推动、行输出、高压产生电路等组成。信号流程为行振荡产生15625Hz的行扫描信号,为和发送端保持一致必须受行同步信号的作用,然后送至行推动、行输出通过偏转产生行扫描锯齿波电流,形成行偏转磁场,完成电子束的行扫描;同时行输出利用其行逆程脉冲形成反峰高压或其他电路所需的电压等。在教学中要始终一环扣一环,让学生保持清晰的信号流程分析思路,通过对信号流程的分析来加强对电路工作原理的进一步理解。

(二)电路检测能力的训练

电路检测是应用电子专业学生所必须掌握的专业技能,在以往教学中,由于实践性时间环节短,因此,学生检测只是进行一些简单的验证性实验,很少通过实际的真实实例去讲解、去测试。因此,学生所掌握的知识与实际遇到的问题还有很大的距离,很多学生在机器面前不知如何下手去检测,也不知道为什么要检测,这样,离专业技能要求相差甚远。

因此,为加强学生的专业技能,在教学中要求学生要敢于实践,善于实践,而不是盲目地实践。通过教学引导学生大胆地进行实践,应用所学理论知识并通过故障现象对电路进行分析,在遇到的实际问题及解决过程中不断学习、不断积累。只有这样,才能使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不断深入,实践能力不断提高。突出理论对实践的指导作用。在训练中要求学生在检测之前一定要熟悉电路的工作原理,这样才能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在检测中着力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训练:

电路不带电检测训练不带电检测是电路检测最先要做的,可以通过目测法、电阻测量法和温度测试法对电路进行判断,以求对电路有初步的了解。如电路有没有损伤、有没有变色、有没有熔断等。

电路带电静态检测训练电路的静态检测是指没有信号状态下对电路电压、电流进行检测,可以判断电路是否满足正常工作条件,元器件是否工作正常等。如检测放大电路时,通过对静态工作点的测量可以判断电路是否工作在放大状态;又如对振荡电路的测量,是否满足振荡的条件等。

带电动态检测训练电路的动态检测是指电路在接收信号后对电路电压和电流值以及波形进行检测。如电视机电路中的AGC电路测量,其电压是受信号变化影响的;又如同步信号的检测,行、场扫描信号的检测;频率特性的检测等。如果所测量的电压值反映不出问题,还要用示波器进行波形和波幅的测量。

在检测训练时给学生设置不同的故障现象,让学生先分析故障的可能部位,再通过对关键点的检测,检查故障原因,只有通过大量的检测和比较才能对电路不断了解,对所学的理论才能更进一步地应用,并证实理论分析的正确性,才能解决实际问题。这样,不断加大学生的技能实训力度,才能提高学生的专业能力。对这种教学训练,学生积极性非常高,同时也取得了很好的教学效果。

在《电视机原理》课程教学中,要“以学生为中心,以能力为本位,学以致用”,突出实践教学环节在专业课教学中的重要地位,并把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紧密结合,运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和手段,进一步加强学生的实践能力和专业技能培养。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