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1-04 04:09:26
序论:在您撰写美育心得体会时,参考他人的优秀作品可以开阔视野,小编为您整理的7篇范文,希望这些建议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热情,引导您走向新的创作高度。
作为受训者,我受益匪浅,理由有四:
一、传统的德育教育是学校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代名词。
更多的在于说教和强化规范学生的思想意识。什么可以做,什么不能做;什么必须遵守,什么坚决服从等等。而这次的培训,我感触到:对学生德育的教育现在更多在趋于在学生现有的理性感知的基础上,注重对其引导,使其逐步规范于社会准则上。换句话说,就是教育者要不断对学生的思想品德进行修正,最终能达到让其自己能净化和美化自己的品德。但多年以来,我们对学生德育的教育还没有什么好的方式和方法,让大家借鉴和运用。
二、社会的需求,要求我们教育工作者,培养出的学生,不仅是知识适应社会的需要,更重要的是思想素养适应社会。
“品学兼优”,品德当先。当前教育工作者所面临的,那就是要让学生在学校学习这段时机,树立起良好的美德。从小根深蒂固,长大不易被扭曲。目标明确,还在于付诸于行动。
三、以身作则、以身垂范。
我们都知道其含意。我想要美化学生的品德,首先还得从我们自己入手,先美化美化自己的品德。社会在发展,人们的观念在更新,教育者必须先受教育。这样才能适应需求,我们只能通过不断地学习,更新知识,更新理念,才能让学生“心服”、“幸福”。更新知识,在于我们的教法上,特别是对学生的评价,我们不能乏乏而论,要有准确的用语,不能肯定一个而否定大多数。
比如:我们经常听见老师表扬学生用这样的口语:我们比一比,看谁做得最好,看谁表现得最乖。细细想想,如果只有一个最好,多数就不是很好,那么你的教育还算是成功的吗,对一个的肯定和表扬却是对大多数的否定和批评。所以我们只能用准确的语言来对学生加以评论。学生作业做得好,我们老师可以表扬学生说:这段时间×××同学,在完成作业方面,具有认真、刻苦和守时的品德。既是对这位学生真实的肯定,又不伤及其他学生。更新理念,在于我们思想问题的方式上,就同一个问题,我们不能只有一个答案,要推而广之,举一反三。从不同的方面思考,不同的角度看问题,寻求让社会认可的答案。所以说,教师必须不断学习,提升自己。
《教育魅力》心得体会
教师教育魅力是指教师在教育教学活动中与学生相处时,教师的学识品格能力情绪志向等综合因素对学生的认知行为追求等方面产生的积极影响力。教师教育魅力的形成是个长期的过程,是一个教师的人格、学识、举止风度、音容笑貌综合统一的过程,是一个由内到外的过程。魅力是以个人的文化修养为底蕴的,魅力的形成,一定要有知识的积累和生活的阅历,一定要经过时间的历练,正因为如此,魅力才有着很强的个性才值得品味。
当一位教师将教育事业视为天职,教师和名字一样,成为个人最自豪的部分。并把这份事业和人生的理想高度融合,并流淌在生命的长河中,那这个教师是拥有教育魅力的。理想不是可有可无的点缀品,而是一个人生命的动力,有了理想就等于有了灵魂,因而志当存高远成为千古以来,做人立身颠覆不破的真理,人要仰望天空,有远大的理想宽广的胸怀,又要脚踏实地直面现实,从一点一滴做起。以坚韧与执着,不断开拓新境界。
中国科学家院士北大教授姜伯驹就是这样彰显教育魅力的教授,他始终活跃在北京大学的讲台上,严谨治学,甘为人梯,她怀着让数学服务于民族振兴与国计民生的理想,站立讲台50余载,直到70岁,还坚持查阅学生作业。在姜伯驹的课堂里,学生感到。数学并非孤立而超拔的,而是一种理性的精神,是闪烁着自由的光芒的充满迷人的魅力。
于漪是一位时代感强,有着先进的教育思想前瞻性的教育理念的教师。一辈子做教师,一辈子学做教师,即使他数十载的身体力行,也是他不断更新自我超越自我,悟出的为师之道。他认为,时代在前进,教育必须与时俱进,教师身上必须有时代的年轮,将是要克服浮躁,不为功利所裹挟,应坚守育人的使命,登高望远,用明天建设者的要求,直到今天的教育教学工作,勤于学习,开拓进取,努力奋进,把生命融入使命之中,是他毕生追求的目标。
在学生心目中,于漪老师是一个谦和、善解人意的师长,在同事眼中,于老师是一位一身正气,为人师表的好校长,好老师。理想规定了人的内在本质。决定着人的心理意志和精神状态。我们能从于老师身上感受到使命意识和理想色彩的高度统一,因而它不断地超越自身,是无私和充满教育魅力的。
在中国的历史文化传统中。为学、为师、为人是统一的,在教书育人楷模中,徐英杰老师以自身的人格力量,学术魅力成为学生欣赏的教师;汪金权老师面对高薪的诱惑,毅然选择返乡,承担教育下一代的重任,决心实现贫困地区学生求学求知的梦想。为更多学生提供平等就学的机会。学生愿意跟随着他的脚步前行,因为它是如此坚定,他的步伐又是如此有力。《第56号教室的奇迹》中雷夫的教学故事鼓舞了许多教师。也让人们对教师这个职业有了更深刻的认识,书中的雷夫曾在2012年的年初来到中国,带着他和56号教室的故事。雷夫说了这样一件事。起初,在他的班里,总有一些顽劣的孩子。以破坏学校公物为豪。雷夫见到教室内的桌椅,破烂不堪就在放学后用心整理不料,第二天修好的椅子又成了淘气孩子的玩具,又被无情的损坏了。雷夫日复一日的修理,孩子们惯性似的进行破坏。终于有一天,修理过程中雷夫的手被钉子划伤了,泪水流了下来。他不明白学生为什么还不摒弃陋习,还学不会爱惜。这一幕恰好被班里的一个孩子王目睹。从那时起,桌椅就再也没有遭到孩子们的恶劣对待。
雷夫无声的坚持终于见效了,一遍又一遍,重复告诉人们一个道理。教师不仅能通过话语引导学生取得更好的发展,有时候就是无言的举动,同样会拨动学生的心弦,产生心灵的共鸣,所谓春风化雨,是教育的感化,一个都不能少。
我用微笑对待学生,学生也在用不同的方式表达着对老师的喜爱。上完一节课,正感口渴时,一个学生悄悄地走到你跟前:“老师,这是我给你端来的水,喝一口吧!”一股暖流涌上心头,此时,什么辛苦,什么劳累,我都没有了。每每讲课时学生睁着清澈的眼睛,专注地看着你,那眼里包含着对知识的渴求,也有对老师无限的崇敬。
面对这些充满童稚的笑脸,你千万别板着一张严肃的脸,你不妨微笑着赏识每一个学生。你会得到意想不到的惊喜。在我教过的学生中,有个叫丰丰的学生,由于学习成绩差,在同学中几乎没用威信,久而久之,造就了他古怪的性格,有时同学一个不经意的玩笑,也会使他暴跳如雷,甚至大打出手。
记得我刚接这个班时,向同学了解班里的情况,同学们像一只只快活的小鸟和我说这说那。忽然,一个同学说:“咱们班数丰丰差,每次都是他拉大家的后腿。”我微笑着看了看其他同学,说:“谁叫丰丰?和老师认识一下。”顺着大家的目光看去,只见一个脑袋圆圆、眼睛大大的男孩站起来尴尬地笑了一下,羞愧地低下了头。这时,我下意识地走到他面前,摸着他的脑袋说:“据说脑袋大的人聪明,老师很喜欢你这圆圆的脑袋,相信你一定能行。”也许是从未得到过认可吧,他非常感动,眼里竟涌出晶莹的泪花。他激动地说:“老师,我一定会努力的!”从此,他在学习上特别卖力,成绩也稳步上升,突破了以往不及格的记录,现在,他的目标可大了,说要向80分迈进。
颠覆中的传播业
据统计,美国2011年报业广告收入下降至60年以来的新低,[4]另据“实力媒体”的预测,全球在线广告规模2013年将超过报纸广告,2010年~2013年间全球报纸广告收入将下降6%,而在线广告收入将增加53%。[5]英国《金融时报》2011年首次发行收入超过印刷广告收入,报纸销售收入及电子版(网站和移动终端应用)的订费收入之和,与印刷广告收入持平,甚至有所超过,被称作对报纸传统盈利模式的一个“里程碑”式的突破。[6]广播电视也受到不小的冲击,一项数据显示,2011年中国电视机开机率从70%下降到30%。[7]
包括在线新闻业在内的新闻界又在重新洗牌。在美国,新媒体化程度最高的传统报纸《纽约时报》在线点击率和影响,有被网络报纸《赫芬顿邮报》后来居上的可能;在英国,在线《每日邮报》已超越《卫报》成为线上最活跃的媒体。不过,无论后Web2.0时代的新闻业如何改变,总离不开两个基本的特质:一是传统媒体的特质,包括生产和制作有质量、有吸引力的新闻与其他信息;二是使用传播技术运营信息。今年获得普利策新闻奖的《赫芬顿邮报》尽管没有纸质形态,但它仍是传统新闻业的基本形态;在线《每日邮报》的成功,在于它运营了更丰富、更可视的信息。
Web 2.0带来了信息挖掘、信息解读与信息营销,使 “新闻”概念有了极大的突破,网络技术使信息及其组织方式更加灵活,它也影响着新闻机构的运作模式、新闻生产方式、社会成员获取与使用信息的方式。从时态上来说,从历史、现在到未来,凡是发生过、正在发生甚至尚未发生的事实,都成了“新闻”;从要素上来讲,不管是有5W要素的事实还是没有一个W要素的符号,都可以如“新闻”般地得以传播并产生影响;从事态上来说,有事实变动的,或者没有事实变动只是传统“文件”的数据库资料、静态的信息,都成了“新闻”,诸如“定位新闻”(LBS,location-based social network)、“签到新闻”(check-in);从信息源来说,新闻工作者通过专业手段采集的信息,普通用户生产的内容(UGC),高成本获取的资料、免费供应的信息,都成了“新闻”。《纽约时报》的传统口号“所有适合刊载的新闻”(All the News That’s Fit to Print),几年前也被其网站上经常闪现的新广告语不断地突破:“刊载”(print)代之以“点击”(click)、“博客”(blog)、“数字化”(digitize),“新闻”(news)变成“符码”(code),而现在一切的内容,在广告中又冠之以“体验”(experience)。[8]信息传播成了一种复杂的运营。
媒体平台化潮流
据尼尔森媒体研究2012年1月的调查,美国城市电视台可以利用其网站来提高其新闻的到达率,观众数量在多年下降后有所回升,并促使用户更年轻化,增加男性用户比率。[9]用户们在周一至周五的下班时段,使用电视网络率都达到最高点。越来越多的人在看电视之外,会使用其他的终端设备来获取电视新闻,跨平台的营销正在推广。
“平台”(platform)过去是指生产和施工过程中,为操作方便而设置的工作台,后来比作计算机硬件或软件的操作环境。这里所谓的“平台化”,指信息传播与运营所需要的环境或条件,是一种基础的可用于衍生其他产品的环境或条件。传统媒体正在创造能够衍生新型传媒产品的技术、业务、应用等方面的环境或条件。
报刊、广播、电视等传媒,正在成为开发与应用的平台,功能突破了过去的“传播新闻”,已经成为一种传播与运营信息的平台。比如《纽约时报》就致力于建立一个以TimesOpen API技术为中心的程序高手社区,以促进未来的创新,该报业集团还在研发更加实时的分析、设备探测和粒状用户互动(granular user interaction)等技术,为每个用户和设备提供“智能内容”。
一、什么是爱的教育
没有爱的教育就不是教育,爱在我们在教育中怎么体现呢?在观看了《爱的教育》—
全国优秀
老师师德报告团报告会专辑,体会颇深:
1、教师要具有无限的爱生之心
“感人者,莫过于情”,感情是人格力量的基础。从教育心理学的角度出发,情感在学习过程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它是信念的催化剂,我国教育家曾说过:“教育之没有情感,没有爱,就如同池塘没有水一样。没有水就不成为池塘,没有爱,就没有教育。”因此,热爱学生,尊重学生,信任学生,严格要求学生是政治教师道德威信形成的根本保证,职业学校教师只有以良好的感情,崇高的道德去关爱学生,才会激发学生积极向上的力量,受到学生的尊敬与爱戴。如果教学中忽略了这种情感的关爱,就等于抽掉了教学的灵魂。教师在授课中的情感以及伴随而发的语言,不仅能激活学生听课的情绪,而且能增强说理性,可以收到感人至深的效果。只有用发自内心的真情实感去打动学生,感染学生。学生才会在情感上与教师产生共鸣,才会“亲其师,信其道”
2、对待学生要温和、微笑、多赞扬
微笑体现了教师对学生的热忱、关心和爱护,是“爱”的一种表现。实践也证明,教师的微笑,能取得多方面的教育效应,从教育心理学的角度说,凡是教师寄予希望的学生,感爱到教师的关心,爱护和鼓励,他们就常常以积极的态度对待老师,对待学习和对待自己,但如果被教师冷淡或厌恶的学生,则势必走向反面。
3、要以情动心,与学生心与心的交流
俗话说:情通才能理达,情不通则理不达。如果教师不讲情,就会把课讲得干干巴巴,枯燥无味,影响教学效果。一位心理学家说,青少年的心灵像一架多弦琴,其中有一根弦是和音,只要找到它弹一下,就会使其它弦一起振动,发生共鸣,协奏起来产生美妙的音乐。如果教师能用真情拨动这根弦,使它在学生心中产生共鸣,教学就会收到更好的效果,因此教师在教育学生时要讲实话、真话、要理论联系实际,这样学生就会感到亲切,不知不觉地在思想感情上产生共鸣,从而受到生动深刻的思想教育。
二、一切为了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
【关键词】心得;兴趣;效率;自主学习
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不仅推动了教学模式的变化,也推动了教学方式的改革, 教师应充分掌握一些多媒体的应用技巧,使英语教学变得活泼起来,让英语教学不再乏味、枯燥,让学生由怕学变为爱学,从而提高教学质量,更好地完成教学任务。但在使用多媒体时,也存在着利与弊。
首先,谈谈多媒体在英语教学中的优势。
1. 利用多媒体进行英语教学,能在很大程度上调动学生积极性,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
心理学研究表明,兴趣就是动力,学生对学习的内容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就会主动积极、自觉的去学习,把学习当作愉快的享受,而不是负担。教学方法上偏重于语法知识的讲授,忽视实际应用语言能力的培养,老师讲得辛苦,学生学得也很累。在教学中运用多媒体进行英语教学,通过利用计算机对文字、图像、声音等信息进行处理,增加与教学内容有关的动画、影像、图片等素材,向学生展示丰富多彩的教学内容,可以为学生创设和模拟真实生活情景,为学生提供一个直观、逼真的学习平台和使用语言的学习环境,这可以使枯燥抽象的语言内容显得形声并茂,生动活泼。比如学生刚接触英语的每堂课初始,用多媒体播放英语动画歌曲,就比单纯的清唱或跟伴奏带唱更能引起学生学英语的兴趣。优美的画面,有趣的情节也能使学生更好的理解歌词,体会旋律,对学生的语感也有很大的帮助。在学习有关“Festival”这个单元时,我制作的课件里包括中国的传统节日和一些民族节日以及国外的节日,如春节、元宵节、端午节、中秋节、泼水节、火把节、美国的万圣节、复活节、日本的盂兰盆节等,并用文字说明展示节日的名称、日期、来历、意义以及庆祝方式,让学生了解节日的文化内涵的同时,还开阔了眼界,了解了外国的风土人情和习俗。我在教Where’s your pen pal from?这一单元时,文中出现了一些国家名, 城市名。若平时在教室里上这节课,无非是弄一幅世界地图挂在墙上。然后指出那些国家和城市所处的位置而已。而我在做此课件时,将每个国家的详细地图和国旗及它的典型的建筑物或植物等等找出来,如伦敦的典型的建筑物是大本钟,巴黎的典型建筑物是艾菲尔铁塔,美国的自由女神等等。像英国的“米”字旗,和也含有“米”字旗图案的一起找出来,例如:Australia, New Zealand 等。,学生顿时兴趣浓厚,学习兴趣达到了。人人都下决心要学好英语,将来有机会出去看世界,领略世界各地不同的风光。有的还表示要努力学习,将来上哈佛、剑桥等名校深造。
2.多媒体让教学节奏加快,让学习效率得到了提高。
传统的英语教学理论,教师是整个教学过程的主体,是惟一的信息源,而学生则是客体,是被动的信息接受者,教师授课的基本固定模式是:讲解、练习、提问、得到反馈,根据评价结果确定是重复讲解、重复练习还是结束教学。有了多媒体以后,学生在同计算机进行人机交流时,可以提出具有启发性的问题,唤起学生思考愿望,不断思考、探讨、快速呈现、快速练习、快速反馈等,同时,多媒体教学通过把有关文字、图形、声音、音乐、语言等按一定的逻辑次序,根据预先的安排或现场反馈把这些资源逐步呈现给学生的方法,使英语课“费时较多,收效较低”的现象得到极大的改观。
3.多媒体的运用可使课堂教学容量相对增大。
由于黑板空间较小,仅能容纳有限的板书,导致传统的英语教学容量不足。利用网络课件能可以迅速地展示许多内容,同时输送视与听的信息,信息流量大而快,可取代教师口述几句甚至几十句,可以让学生发挥多种感官的作用,学习效率较高。初中阶段主要的七种时态和两种语态是学生学习的难点,如果按照传统的教学法,在复习阶段可能也得花三、四个课时才能讲完,学生还不能充分理解。但是我运用多媒体,创设情境,发挥多媒体课件的快捷性、生动性和直观性的优势,运用生动的例句来展现各种时态形式,运用图片及声音展现语态的运用,还把各种时态与语态设计成幻灯片并辅以相应的练习,课堂上每个学生都有发言的机会,大家的积极性非常高,思维也很活跃,师生之间的配合非常默契,教师既省去了许多板书和出题的时间,又拓展了学生的学习内容,本该几堂课才能讲完的内容只用了一节课就学完了。整节课虽然节奏快、容量大,师生都感觉轻松,效果还很不错。在上复习课时,多媒体的优势体现得尤为显著,学生可以在有限的时间内进行多种题型的练习,教师可以随机给出答案,幻灯片可以随意调动,操作也很方便。对于重难点的突破和延伸,可以进一步强调。如此大的课堂容量,如此高的课堂效率,传统教学模式是无法达到的。
4.多媒体教学,让学生的学习方式多样化。
学习英语的第一大难关就是背单词。利用多媒体,可以使这一难关变得轻松起来。我们知道,背诵要眼、口、耳、手等共同训练,才会达到良好的背诵效果。只背不写、只背不说、只背不用心去看都是达不到良好的效果的,而学生多犯这样的毛病。多媒体给我们解决了这个问题,把单词加上声音、图像、动画等让学生的感官充分调动起来,记忆的效果会更好。例如:在记忆实物单词时,就可以利用一些实物图像,让学生从课件中既听到了单词的读法,又看到了实物,记忆起来更快。在记忆有关天气的单词时,学生可从课件上边看图片边记忆,记得快,而且兴趣更高。
5.利用多媒体,课件具有通用性
许多人制作课件,出发点不是为了整体的教学服务,只是为了偶然上公开课的需要,这样的课件与其它的课或课件没有连贯性,也不适于其他的老师用。而我制作课件时,与整个初一年级组的其他几位位老师共同商量,把要考虑的方方面面都考虑进去了。开始在一个成绩较好的班级使用,感觉良好。后来在别的班级使用时,感觉“信息量大,效率低”,我后来就剪辑内容,有时候一个单元做四五个课件才能完成一个单元的教学。最开始是两个班一起上大课,每个老师负责自己班的课堂上的练习,对话的演练,后来学生提意见,要求每次只上一个班级,我们进行了改革。我们上完第一次课后,马上进行必要的修改,然后其他的老师独立操作,效果好多了。这样全校初一五个班级几乎用同一个课件使每个单元上了多媒体课,丰富了他们的知识,开拓了他们的视野,也使我的课件赋有通用性了。
其次,谈谈多媒体教学的弊端。
1. 学生笔记有困难。
很多学生在肯定多媒体教学的直观、素材丰富的时候,还是对吸收知识的效果流露出担心的情绪。因为人脑毕竟不如电脑,电脑计算机辅助教学信息量大,变化快,有时学生很难跟上课件的速度,想在课堂上吸收和掌握知识有一定难度,想记笔记,有时时间又来不及,找不到重点,或者记录不全面。在多次课堂教学过程中,我发现班级中有的学生拿着笔和笔记本,看着屏幕,很茫然的样子,一堂课下来,似懂非懂。
2.学生与学生之间、学生与教师之间缺乏交流
尽管教师有时会让二人小组或四人小组活动,让学生几人围在一起讨论并完成课件上布置的任务,但学生会抱怨这样限制了他们的自由,大家只是跟着电脑转,同学之间交流的相对较少,学生与老师之间的交流也较少,影响了他们的学习效率。
桌子上有一块手帕很长时间都没人认领。一次大扫除时,我顺手的把这块手帕扔进了垃圾桶。这时昊昊小朋友突然对我说:“这条手帕是我拾到的”。听到这话,我猛然一愣,看到昊昊脸上失望的神情,我意识到自己的行为很不妥当。
在各种不同的场合,我们常教育幼儿“拾金不昧”,而实际上,幼儿拾到的一支水彩笔、一本画书……却经常受到我们的冷落。仅从经济价值来衡量这些东西,的确没有多大意义,然而生活中许多事物,它们存在的实际意义是不能单用经济价值来估量的。像这样对幼儿捡到的东西不以为然、弃置不顾,实际上是在冷落孩子的美好童心!一个孩子做了一件好事,在成人看来,可能很不起眼,但在孩子看来,它却是件了不起的事,如果得不到肯定和鼓励,孩子的积极性就会受到损害。
教师是孩子的领路人,肩负着育人的重任,一定要以敏锐的洞察力,透过事物看本质、见精神,切勿冷落孩子的美好童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