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优发表网,期刊支持: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股权代码(211862)

购物车(0)

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期刊投稿 出版社 公文范文 精品范文

经济学经济基础范文

时间:2023-09-17 14:53:00

序论:在您撰写经济学经济基础时,参考他人的优秀作品可以开阔视野,小编为您整理的7篇范文,希望这些建议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热情,引导您走向新的创作高度。

经济学经济基础

第1篇

【关键词】西方经济学 马克思经济学 市场经济基础理论

在《资本论》第一卷第一版序言中,马克思明确指出:“我要在本书中研究的,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以及和它相适应的生产关系和交换关系。”这决定了马克思经济学必然要对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经济运行基础――市场经济进行研究,从而与作为资本主义市场经济经验总结的西方经济学有着某种相通之处。但由于二者在立场、观点、方法上存在着分歧,它们的区别则是根本的。

一、两者在市场一般层面存在相通之处

马克思在《(政治经济学批判)导言》中关于生产一般和生产特殊的论述同样适用于市场经济。依据《导言》的思想,市场一般反映的是市场经济的共同特点、共同规定,是在思维层面上反映出来的、市场经济作为资源配置方式的体制性特征;市场特殊是指抽象的市场经济与一定生产关系的结合,反映了市场经济的制度性特征。在市场一般的层面上,马克思经济学与西方经济学的市场经济基础理论存在相通之处。

(一)两者对市场机制的总体描述相似

西方经济学中微观经济学的核心是沦证亚当,斯密的“看不见的手”原理,而这一原理正是对市场机制的一种描述:每个个人,“他通常既不打算促进公共的利益,也不知道他自己是在什么程度上促进那种利益。……他受着一只看不见的手的指导,去尽力达到一个并非他本意想要达到的目的。在市场机制作用下,每个人在追求他自私自利的目标的同时,却自然而然地促进了整个社会的利益。微观经济学即是对亚当,斯密“看不见的手”原理的合乎逻辑的表达形式。在微观经济学中,市场中的每个参与者都以利己为动机从事经济活动,也即理性的经济人:消费者追求的是效用最大化,厂商追求的是利润最大化。通过分析消费者和厂商的行为,证明完全竞争的市场机制能够最有效地配置资源。

宏观经济学虽然承认“市场失灵”,承认市场机制未必能使全部资源达到“充分就业”的水平,但却认为通过宏观调控或宏观经济政策的执行可以弥补这一缺陷,从而得出市场机制仍然可以最有效地配置资源的结论。

马克思经济学也从资本的利己本性出发来描述市场机制。资本的本性就是像吸血鬼一样尽可能地吸取剩余价值,“剩余价值以从无生有的全部魅力引诱着资本家”,促使资本家采用新技术、提高本企业的劳动生产率,从而缩减生产商品的个别劳动时间,使自己获得超额剩余价值。但这只是暂时现象,在追逐超额剩余价值的竞争中,资本家会竞相采用新技术。一旦新技术被普遍采用,整个部门的劳动生产率会得到提高,原来先进的生产条件就成为一般的生产条件,个别价值与社会价值之间的差额消失,超额剩余价值也就不复存在。

(二)两者对某些具体市场机制的描述相似

无论是西方经济学还是马克思经济学都同意市场机制发挥作用都是通过价格机制、供求机制、竞争机制等的综合作用来实现的。如,在西方经济学中,市场的均衡价格表现为市场需求和供给这两种相反力量共同作用的结果。当市场出现供求不一致的非均衡状态时,价格机制、供求机制、竞争机制的综合作用会使这种非均衡状态逐步消失,实际市场价格将回到均衡价格水平。

在马克思经济学中,价格围绕价值上下波动是价值规律在现实经济生活中的表现形式。供过于求或供不应求从而价格与价值的偏离虽然经常发生,但由于价格机制、供求机制、竞争机制的综合作用,这种偏离不会长时间持续下去。在这里,“价值表现为价格运动的规律”,使得市场价格在动态中趋于平衡。可见,无论是马克思经济学还是西方经济学,都认为市场运行是有规律的,平衡即意味着规律的存在。

二、两者在市场特殊层面存在根本区别

(一)二者对研究对象的认识不同

不论西方经济学还是马克思经济学的市场经济理论,事实上都以资本主义市场经济为研究对象,但二者对研究对象的认识有着根本的不同。

西方经济学从资产阶级立场出发,把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当作永恒的、自然的生产方式,因此,尽管它事实上研究的是资本主义市场经济,却将其视为一般的市场经济。

第2篇

现代经济法,是法律与经济在较高层次上的结合,是多学科、多领域的大融合。因此,毋庸置疑,经济法更是与经济学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德国学者海德曼曾指出,现代社会的时代精神就是“经济性”,经济法就是渗透着这种经济精神的现代法。在我国经济法学界有“七分经济三分法”、“经济法者,在某种意义上可谓经济为其质,法为其形”,之说法。因此,研究经济学基础,是研究经济法的逻辑起点,研究经济法有必要从经济学角度来考察。本文拟从市场失灵、国家干预以及政府失灵等经济学理论的基础上阐释经济法的产生与之发展变动轨迹的切合点,发一家之言,以求教于学界同仁。

市场失灵理论对经济法产生与存在的影响在20世纪30年代之前200年左右的时间里,世界上几乎只要是实行了市场经济体制的国家和地区,都实行的是自由放任的市场经济,政府几乎是站在市场之外的彼岸。在这个阶段占统治地位的西方经济学是“古典”的经济学,也就是自由放任市场经济理论。在这些经济学家的眼里,市场是完美的,他们信奉甚至崇拜市场经济,相信所谓“看不见的手”的作用。按照这种“看不见的手”的原理的见解,当个人在实现他自己的利益目标时,他好像在被一只看不见的手去引导着实现公共利益。在这种理想化的状态中,政府对于自由竞争的任何干预都是有害的。

所以,出现了“干预的越少的政府是越好的政府”,“最好的政策,还是听任事物自然发展,既不给予津贴,也不对货物课税”的信条。萨伊在此基础上,于1803年提出了“供给能够自行创造需求”,即著名的萨伊定律,把“看不见的手”推到了一个极致。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市场机制在资源配置中发挥着主要作用,其最理想效果的发挥,必须是建立在完全竞争的市场经济基础之上。但完全竞争在市场经济的现实中根本就无法实现。因此,西方经济学家把研究的重点放在了不完全竞争的市场经济中,并从不同角度客观深入地分析导致资源配置无效率———“市场失灵”的种种表现和成因,同时提出了解决“市场失灵”的途径和方法,为经济法的产生与存在提供了充分的经济学理论准备。

有四种情况会引起经济学家所谓的“市场失灵”:垄断、外部效应、公共产品和信息的不对称。第一,垄断。垄断的市场结构所引起的经济损失是巨大的,一方面会导致资源分配无效率,另一方面会产生资源运用无效率。因此,“市场失灵”理论认为,要解决垄断仅靠市场无法完成。因为垄断是由市场所产生的,只有借助市场以外的力量———即靠国家来校正和规制。第二,外部效应。外部效率有两种情况:或者是当事人不付代价便可得到来自外部的经济好处,即正的外部性;或者当事人经济活动造成外部主体经济损失而受害者得不到赔偿,即负的外部性。

第3篇

关键词:低碳经济;基础理论;经济学;价值;现状

低碳经济是由英国能源方面的白皮书提出的,当时的英国经济学家在其所发表的报告当中呼吁全球转向低碳经济。尼古拉斯认为全球仅需要付出很少的经济投入就能得到十倍的回报。在那之后,各国的经济学家也就低碳经济站考讨论,并在研究中表示国家对于市场方面的政策能够有效改善全球变暖这一问题。约瑟夫是一位著名的学者,其提出国家需要就二氧化碳的排放问题征收税款。以税务方面的政策束缚人们排放二氧化碳。如今,低碳经济已经逐渐进入我国学者的视线中,并针对其理论进行了探索和规划。

一、低碳经济理论构想

低碳经济就是指人们在研究经济的发展措施的同时也需要着重关注二氧化碳的排放问题。目前,我国的二氧化碳排放量依然居高不下,尽管政府已经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但是在短时间内还是无法改变排放现状。如此,研究人员才能根据二氧化碳的排放问题研究出针对性的解决办法。低碳经济的研究还需要研究人员拥有环境经济学的相关知识。研究人员了解环境,也知道怎样的经济环境能够实现对环境的保护。研究人员不断分析二氧化碳的成因,并根据其排放以及循环,最终得出二氧化碳的标准排放量。为了构建完善的低碳经济体系,需要将基础的理论知识搭建在一起,以传统经济学作为依托,最终创建出科学的低碳经济理论体系。

二、低碳经济主要理论

1.相关理论

为了搭建低碳经济的理论体系,需要研究人员充分了解到几种主要的理论。环境保护理论是实现低碳经济的基础理论。我国之所以想要实现低碳经济,其最终的目标就是为了保护环境。经济学家强调以循环的低碳理念来发展社会经济,当经济在飞速发展的状态当中,但二氧化碳的排放量却被控制在一定的范围之内,全球变暖的现状就会被减缓,相对而言,环境问题也就得到了有效的解决。现在的社会,人们一位追求经济的快速发展,追求获得最大的经济效益,因而不注重是否对环境产生破坏。经济的发展过程中会产生大量的废弃物品,但人们没有做好对该类物品的处理措施,致使物品在分解的过程中产生巨大的破坏力。人们所生存的环境已经遭受到了严重的威胁,环境的承载力已经快要达到极限。为了避免环境出现崩溃,需要人们注意对环境的保护。低碳经济是实现环境保护理论最基本的措施。环境保护理论应该被构建在低碳经济的基础理论当中,受到人们的关注。能源理论是又一符合低碳经济理论的科学性理论。

社会经济需要发展,就需要使用大量的能源。但在发展经济的过程中,人们过于注重经济效益而忽视了对能源使用的方法。地球上已经被发现的能源都受到数量的限制,能源的生产需要时间的累积。现在,世界上的很多能源都已经濒临匮乏,而我国人口基数本来就打大,对于能源的需求更多。我国已经面临能源不足的问题,需要采取一定的措施改变能源的使用现状。大部份的能源都是可以被二次利用的,低碳经济当中所提到的循环利用就比较适用于能源问题。我国积极转变经济类型,致力于早日形成低碳经济的发展模式,就是出于对能源的重视。为了我国的长远发展,需要保持可持续发展的战略,对于能源理论的关注必不可少。经济学的相关理论是转向低碳经济的重要理论。传统的经济学理论给人以经验并为企业家们提供失败的案例总结。无论是在国际上的那个国家,人们都非常注重对经济学理论的认识和学习。专家和学者也一直在研究经济学方面的知识。经济学当中包含了很多经济发展的相关知识,能够为企业家们总结出社会发展的经济关系,促使其了解低碳经济的真实含义。经济学的相关理论也从最基础的角度对低碳经济进行了解释,促使人们更加了解低碳经济能够带来的价值效益。

2.理论分析

低碳经济方面的相关理论都有其具体的效用。在早期的经济学当做,低碳经济就已经成为当时经济学家的基础思想。经济学家已经意识到降低二氧化碳排放量的中重要性。随着经济发展的速度越来越快,人们已经被利益冲昏了头脑,不再注重低碳理论。而根据经济学家所揭示的经济学理论含义来看,经济学理论所重视的不是一个国家的经济发展,而是整个国际的经济发展方向。经济学理论的研究包含了对世界各国经济的理解人和分析,能够有效的帮助国际经济的发展转变思想,促使其愿意接受低碳经济,看重二氧化碳排放量的降低。低碳经济的理论体系当中不仅包含了经济学的相关理论,还包含了关于环境方面的经济以及循环经济。在生态经济当中,人们注重将生态学与经济相互联系,并根据生态系统的现今状态来考虑构成经济系统。国际经济在生态经济的符合下更加具有规律性。

循环经济也是低碳经济理论体系当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循环经济强调人们应该注重物质的循环往复,人们在使用能源时需要对能源进行循环利用,从而想成科学的循环系统。循环经济能够促进人类与自然的和谐发展。低碳经济理论所构成的体系不仅使人们在日后发展经济的过程中投入降低,还使其受到的收益逐渐增多。人们越来越遵循生态环境的发展规律,经济的发展自然也会越来越有规律。从气候的角度考虑,低碳经济理论当包含了大量的经济学哲理。伴随着温室效应的影响扩大,国际经济的发展速度也受到影响。其实,经济的发展离不开自然环境的支持。自然环境的资源消耗会造成经济发展出现断层。人们需要注重对资源的使用,环境经济理论提醒人们需要注重对环境的保护。从资源的角度环节人类经济发展与自然环境之间的关系。世界依据需要发展和进步,但自然环境已经承受不住经济发展带来的破坏。低碳经济的理念提出为人们解决了经济带来的环境问题,尽管低碳经济不能使自然环境快速恢复,但也起到了缓解的作用。随着二氧化碳排放量的逐渐减少,温室效应也会在自然环境的自我恢复中得到改善。

三、低碳经济发展现状

我国在低碳经济的发展方面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果。我国致力于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督促企业在发展的过程中要节约资源,避免铺张浪费。我国已经实施了很多政策用来缓解城市污染以及废弃物的回收利用。部分地区在该政策的实施方面积极配合,从经济的角度已经能够符合低碳经济的标准。我国的北方城市属于重工业集聚的城市。煤炭到矿石的开采都代表着对能源的利用。北方的城市已经严格按照国家制定的相关资源措施有效利用能源,在废弃物品的回收利用方面也取得了显著的成果。而我国为了实现低碳经济,缓解人口压力,已经加大了对经济发展的监管力度。尽管在部分地区,低碳经济的发展还存在着不和谐的现象,但我国所实施的监察和管理已经能够有效的改善这种现状。对于一些对低碳经济和自然环境造成不良影响的企业和个人采取了法律上以及经济上的惩罚措施。虽然我国部分地区的企业依然没有重视低碳经济,但总体来说,我国对于低碳经济的研究和实施已经取得了成功。越来越多的人受到低碳经济的感染,愿意接受低碳生活。我国在日后的经济发展当中一定能够秉承着低碳经济的理念,让越来越多的国民了解低碳经济的基础理论。

四、低碳经济理论的经济学价值

1.改善经济学体制

低碳经济的相关理论具有一定的经济学价值。一些经济学家已经呈不同的角度阐述了低碳经济对于当前国际经济发展的重要性。越来越多的经济理论与低碳经济向联系。低碳经济能够有效促进国际经济的发展,并增加国家的核心竞争力。国家的经济水平要想得到显著的提高,就需要转变经济体制。低碳经济为国家带来的价值和收益已经不是用物质能够衡量的。低碳经济理念的提出使越来越多的企业意识到生产结余也能为自身带来经济效益。低碳经济为生态环境的发展带俩巨大的经济效益。越来越多的国家为了生态发展的平衡了联系到一起,众多国家通力合作,从经济到政治等多种领域都亲密合作,致力于解决环境安全隐患。如今,能源比较短缺的欠发达国家也将受到发达国家的支援,从技术到经济上都能得到改善,环境问题也将在经济发展过程中得以缓解。

2.发展新经济

工业时代到来之前,人们所接触的经济范围很小,人们能够创造的经济收益也比较小。尽管人们也会利用手工等方式进行一些生产,但在生产中所产生的二氧化碳都能够通过环境的自我中和而消耗掉。工业革命以后,人们的生产环节大部分采用机器作业,机器所产生的二氧化碳已经超出了自然环境的负荷,进而产生了严重的环境问题。低碳经济理念的提出促使了新经济模式的产生,人们注重生态环保,在工业生产当中也转变了生产方式,新的经济模式将在低碳理念的督促下产生。

3.转变消费模式

经济之所以发展迅速源自于人们所产生的消费行为。消费模式就是经济模式的延伸。低碳经济理念的出现改变了人们原有的经济模式,同时也转变了人们的消费行为。传统的消费模式当中,人们注重物质享受,不断的购买奢华的产品,不注重消费所产生的经济变动。而当低碳理念被提出以后,人们已经意识到精神消费的重要性。传统的消费行为会在不知不觉之间造成二氧化碳的增加,进而破坏到生态环境。而为了满足传统消费者的消费需求,工业生产需要加大生产力度,追求经济效益而不顾废弃物的产生以及资源、能源的浪费。转变形式的消费行为促使生产方式也发生改变,人们了解到精神方面的享受能够满足自身的消费需求,了解到消费行为也是影响生态环境的重要因素。

五、结论

总而言之,世界各国已经深深的意识到了低碳经济的重要性。尽管低碳理念还处于发展阶段,其基础理论框架也还在构建当中,但低碳经济为国际经济模式的转型所带来的经济价值已经取得了巨大的效益。如今,低碳经济已经面向世界,并在经济学家的研究当中逐渐得以完善。低碳经济的理论需要得到实践的支持,通过世界各国对于低碳经济的宣传并从各个方面给予政策方面的支持,低碳经济的理论体系已经初步形成。

参考文献:

[1]李超逸.低碳经济的理论基础及其经济学价值研究[J].新经济,2014,05(11):20-21.

[2]宋婷婷.低碳经济的理论基础及其经济学价值[J].现代经济信息,2014,03(15):6-7.

[3]王云飞.低碳经济的理论基础及其经济学价值[J].生产力研究,2015,08(04):16-20-118.

[4]赵爱姝.低碳经济的理论基础及其经济学价值探讨[J].财经界(学术版),2015,08(09):36.

[5]成晓彤.有关低碳经济的理论基础及其经济学价值的分析[J].中国商贸,2013,01(12):180-181.

[6]郭珊珊.低碳经济的理论基础及其经济学价值[J].经营管理者,2013,11(14):114.

[7]鲁芳.低碳经济的理论基础及其经济学价值研究[J].商,2013,07(17):205.

[8]李玲佳,侯晓威.低碳经济的理论基础及其经济学价值[J].商,2016,09(06):257.

[9]彭绍华.基于低碳经济的理论基础及其经济学价值研究[J].农村经济与科技,2016,02(06):142.

第4篇

1“经济学基础”教学环境发展现状

1.1“经济学基础”教学课程的安排偏重理论

现阶段,多数学校的“经济学基础”的课程安排偏重理论性知识,而经济学基础的课程本身内容体系庞杂,相关观念和理论抽象复杂、晦涩难懂,纯理论性讲解无法使学生对知识有更加清晰的理解,甚至适得其反,教学效果非常不理想,这也极大地削弱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降低了学生学习的兴趣。[2]长久以来,院校使用的考评系统更多关注的是教师的理论水准,没有重视对教师实践能力的考查评估。这些年,各院校致力于知识理论的研究,院校教师也将更多的精力放在理论研究以及论文的发表方面,忽略了对经济学基础中应用性教学的研究,而此类学科对实践性和理论性都具有较高的要求,这使得教学效果并不明显,难以达到预期目标。同时,现在大多数教学只是单纯掌握了理论性知识,基本没有从事任何经济学实践活动,也没有开展过任何经济业务。如此一来,教师在课堂上只能进行理论知识的灌输,无法给学生提供有效的经济学案例,课程内容空洞无趣、枯燥无味,不仅不能使学生很好地了解课程的内容知识,甚至极大消磨了学生的耐心,极大地打击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较之实践性教学,教学效果不理想。

1.2教学案例的使用水平偏低

众所周知,经济学基础知识理论性太强,单纯照本宣科学生难以理解知识内涵,加之该学科对实践性还有很高的要求,所以在课程中增加教学案例分量既是学科本身的要求,也是众多经济学专业的学生的学习需求。[3]但是,当前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是,教学案例分析课程安排较少,案例内容质量不高,脱离实际生活,案例分析不到位、不合理,使得最终案例教学没有取得很好的效果。出现以上情况的原因是涉及方方面面。其一,一般情况下,案例教学具有一定的人数限制,理想的授课人数大约为30人,但是各大院校实行扩招,学生规模持续壮大,然而与学生对应的教学资源并没有都得到很好的满足,班级人数不断增加,加大了授课压力,普通教学班人数扩大到60人左右,甚至部分学校由于人数过多组织合班授课,班级人数超过百人,这直接导致教学质量的下降,很大程度上影响了案例教学效果。其二,教师普遍缺乏较强的案例教学能力。较之传统的教学,案例教学在教学能力等方面对授课老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同时,学校没有开展案例教学的相关培训,教师也普遍缺乏案例教学的学习,在开展案例教学的过程中,授课老师往往不得要领,使得案例法的教学成效大打折扣,没有很好地发挥该教学方法的积极作用。其三,学校经济学授课教师大都没有参与过专业相关的工作实践,经济学管理真实的工作情况根本不了解,在案例讨论环节无法对学生实施科学的指导,使得教学最终流于形式,难以发挥真正的作用。[4]

1.3缺乏完善的教学实践基地

当前阶段,多数院校的经济学专业基本不存在实践课程,多使用传统的教学模式。这门课程在经济管理专业中非常重要,而且这类专业对实践具有很高的要求,在课堂上开展简单的实践活动还远远不能满足需要。众所周知,市场经济不断发展,现代企业制度已经广泛实行,经济现代化趋势明显,具有现代经济意识和经管能力的人才极度匮乏。[5]同时越来越多的学生也要求各个院校建立经济教学实践基地,实践基地必须对经济管理环境进行尽可能的模拟,以提高学生对经济学相关问题的体验和学习。

2“经济学基础”教学环境的革新措施

2.1增强教学的实践性

现阶段,国内大多数院校的经济学专业的授课教师都具有相对高的学历,其专业的理论知识储备比较丰富,然而受制于种种条件,授课老师的专业实践能力极为匮乏,甚至完全不了实际的企业经济运行状况以及管理工作的实施程序。这也是长时间以来造成经济学课程枯燥、空洞非常关键因素。[5]针对这种情况,学校必须制定相关措施,有效提升教师实践教学能力。不仅需要关注教学质量的提升,更要加强教师实践水平的提升。对于该专业的教师增强工作审核,要求授课老师适当压缩课程教学时间。首先,要求教师从事专业对应的实务工作,增强对相应职业具体工作的了解,定期组织教师参加社会实践活动,比如到银行、四大会计师事务所、咨询公司和企业等单位,参与其经济管理工作,掌握经济管理工作的最直接的资料,根据自身实践,对教学案例资源进行完善、充实,使之更加贴合生活,更便于学生理解。其次,激励授课老师尤其是年轻教师参加银行从业资格证、证券从业资格证等经济学专业资格考试,充实教师各层次的知识,有助于教师水准的提升。最后,从校外邀请经验丰富的经济学基础教学经济学专家或者企业经济管理者组织专题讲座,不仅可以对课堂教学进行很好的补充,同时还可以有效地拓展学生的知识和眼界。

2.2提高案例教学水准

经济学基础具有很强的实践性,高效的案例教学可以很好地帮助学生理解专业知识,还可以实现教和学两方面互相影响和促进,共同都得到提高。同时,在案例教学涉及的相关考试可以鼓励学生尽可能表达自己的见解,无须顾及试卷的限制。授课老师可以学生实际的理论知识和实践水平,对案例教学进展进行合理的控制,同时在教学活动中,有意识地关注学生的课堂表现,注意学生对案例的反映及其观点,站在客观的角度对学生的表现进行评价,同时还可以把该项评估情况加入学生的最终的成绩中,作为学生成绩评价的一个有效参考。

2.3经济学基础实践基地建设

现阶段,多数企业并不乐于接收实习学生,然而学生可以进入的银行、事务所、咨询公司的数量毕竟是有限的,进入之后也只能从事一些基础性工作,甚至是劳力工作,无法真正涉及非常专业经济管理工作。因此,学校建立经济学专业实验室更加科学,效果更加显著。在实践基地,可以对企业的经济管理进行模拟,利用模拟情境,学生进行相关操作,处理相关的经济问题,进而更加深刻地掌握,改善教学状况,实现更加理想的教学效果。在此基础上,对企业的工作环境进行高效模拟,尽可能再现企业发展情况,综合各类专业知识,一方面,有效帮助学生系统巩固教材知识,另一方面,可以很好地锻炼学生的适应能力,培养其动手操作能力,符合当前复合型人才的发展要求。

第5篇

1.1项目教学法的含义

项目教学法顾名思义就是把教学活动当作一个个的项目来完成的教学方法,就叫做项目教学法。在教学过程中,按项目教学法的设计思想,要求在教学过程中,以完成一个或几个具体的任务为目标,每个任务步骤又细分为若干项目,把教学内容巧妙地隐含在每个项目之中,让学生自己提出问题,并经过自己思考和教师的点拨,独立解决问题或者以团队的形式共同解决问题的方式。在项目教学法中,就是致力于每个学生参加的具有开创性的实践活动,在进行项目实际操作时,能够把课程设置所要掌握的内容,通过自己的努力或者团体的合作来了解所要掌握的知识后,使知识点和技能等教学内容能够得到掌握。项目教学法在教学过程中培养孩子的学习的主动性,它作为一种教学战略,是把疏散的知识点加以整合后,在孩子进行实践时,通过老师引导使学生在学习中更加深入,这就从被动式教学转为互动式的教学。在进行项目教学法的实践中,可以最大限度的激发孩子的兴趣,为教学目标的完成奠定了基础。

1.2项目教学法的必要性

在传统《经济学基础》课程的教学过程中,大部分教师仍是以教学、课本、课堂为中心,在中职的《经济基础》的教学过程中,难免会让学生感到枯燥乏味,没有兴趣来参与到这种被动式的塞入式的教学过程中来。在进行《经济基础》学习时,还处在一种死记硬背,应付考试的阶段,而对这门课程能够全全理解的学生是少之又少。所以为了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就必须运用项目教学法,打破传统教学模式,已经成为《经济学基础》教学过程中必须运用的方法。

2.中职《经济学基础》教学中开展项目教学法的意义

近年来有许多学者对项目教学法展开实践性的研究和探索,并有一定的成效。在查阅资料时,只有宁波职业技术学院和职业干部学院中对经济学基础这门课程中提出项目的选择和检验中进行了探讨,不过并没有对详细的教学方法有所涉猎。从而得之,对中职《经济学基础》展开研究,不但是新课改的需要,更有利于本课程的项目教学理论和实践的全面研究,与此同时为其他教学课程的项目教学法展开研究提供了基础。

2.1理论意义

在我国项目教学法应用在职业技校学生的教学过程中的研究极为稀少,因此职业技术教育中存在的诸多问题还没有达成一致。当前所面临的就是在这些不多的研究成果中,许多项目教学法的方式和原则在《经济基础并》上的应用,并没有上升到理性的阶层,缺乏可操作性,进而不能构成一个较全面的系统。以项目教学法对中职《经济学基础》展开研究,不但在理论上给予中职《经济学基础》教学支持,还能够在老师进行教学实践时提供了理论依据。

2.2实践意义

以项目教育法在中职《经济学基础》应用研究,最大的亮点就是它对教师在教学实践中所体现出的可操作性。从《经济学基础》这门课程中得知,它致力于培养学生把所学的经济学原理能够运用到实践当中去。从而得之,这门课程是否能符合当今的需求以及学生职业素养是否能够顺应现代的发展,其关键环节就在于教学和实际操作中是否能够把学生的实践能力得到提升,这才是最根本的。当前,传统的教学法已经难以达到提升学生实践能力的目的,所以已经不符合现今时展的需求。在长期的摸索中得知,只有项目教学法才能够解决传统教学的难题,对项目教学法展开研究,就是把项目教学法运用在各个教学模块当中,以理论结合实际为基础,以知识目标为依据,来确定该阶段所要达到的能力目标,使知识和能力两个目标齐头并进,最后的检验成果时是以能力目标为主要检测对象。通过能力目标的检测来看是不是把知识点全部掌握,在全程实践流程中,学生就早已用经济学的思维方法来进行能力目标的实现,这样就提高了学生的实践能力,从而为中职学生走上社会奠定了基础。

3.项目教学法在《经济学基础》中的应用

3.1将项目教学法应用于《经济学基础》中的活动设计要求

项目教学法实施中对于“项目”的设计,即教学活动的设计,是保证教学效果的关键。“项目”的设计和一系列活动的编排是备课教师首先要设计好的问题。一方面,“项目”的提出和设计必须以教学目标为导向,结合学科的特点、教学的内容、经济生活中的真实事件等方面来加以安排,不管引入什么样的实例,课程中所设计的基本理论是不变的,“项目”的引入是为了增加课程的实效性,所有选取的案例必须反映当时的经济形势,比如,宏观经济理论中所涉及的财政和货币政策是不断变化,引入相关实例时要紧密结合新情况来展开“项目”才能收到好的效果。另一方面,“项目”的引入与开展要符合学生的知识水平。学生是教学的主体,“项目”内容不能脱离学生的知识范围、认知能力、内在需求、年龄特征等方面,要做到因材施教,更要做到“按需”施教。比如在讲解“保障性住房建设的经济学分析”这个命题时,以北京的廉租住房、经济适用住房、公共租赁住房、限价商品住房推出过程中所发生的典型事件为例展开分析,对焦点问题展开讨论,以此来激发学生的兴趣。然后引入了经济学导论、微观经济理论、宏观经济理论和专题学习四个研究“项目”作为理论支撑。把微观经济理论中的市场供需理论和宏观经济理论中的财政、货币政策作为重点来安排,二者的课时比例为5:4,而对于通货膨胀、生产分配等理论作为次要内容一带而过。

3.2项目教学法在《经济学基础》中的应用实例

应用与经济有关的身边实例设计成要完成的“项目”,可以是大项目套小任务来层层推进,最终实现我们的课程目标。通常来说项目包含要求、内容以及项目名称。必做项目:

3.2.1案例分析:

通过导入水资源短缺案例以及《南柯-梦西》案例,论述资源、人性以及经济的重要性,经过讨论,引入经济学的定义。

3.2.2问题讨论:

空气、食物、砖石、水你最喜欢那一样?如果给你一个小时时间,你会用来做什么?透过这两个问题引出经济基础学当中的分配问题。

3.2.3模型构建:

通过学生的日常认知,构建基础的供需模型、弹性理论模型、均衡价格模型。为经济学基础应用做铺垫,

3.2.4实际问题分析:

“谷贱伤农”现象、石油现象。通过案例,使得学生能够熟悉基本模型应用。在完成《经济基础》的项目教学法后,设定与之对应的实施方案也是极其重要的。为了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制定以下实施方案:

3.2.1实施形式:

采用“课外为主、课内为辅”的模式,在完成正常的教学内容后,增加一些课外实践任务,例如调查实际数据、阅读课外书籍等,同时在课上花费少量的时间进行总结。

3.2.2组织形式:

将学生以3、4人为一小组,共同完成老师设定的任务,并自行推选出项目组长,使得合作以及分工统一,保障任务完成效率。

4.结束语

第6篇

统计学就是收集数据、整理数据以及分析数据的方法论学科,在一定程度上,能够支持经济学的实证研究,保证其能够对所需要应用的数据进行有效整理与收集,进而形成统计思想,达到预期的研究目的。

关键词:

经济学;研究;统计学思想

在对经济学进行研究的过程中,统计学思想是至关重要的部分,其中包含着估计思想、拟合思想、均值思想等,有利于提高经济学研究效率,凸显出经济学的研究价值,为其后续的发展奠定良好基础。

1经济学中统计思想分类

1.1统计思想之估计思想

统计思想是一门具有综合性特点的学科,其涉及的内容较广,研究重点有所不同,使得主要的思想部分受到广泛关注。然而,在统计思想中估计思想是最为主要的组成部分,主要因为估计思想是一种认识方式,能够将利用样本对统计的总体进行预测,在一定程度上,能够有效提高预测准确度。与此同时,样本是统计中最为重要的部分,在显示总体属性的基础上,可以利用样本的研究结果预测总体概况,但是,统计样本很容易受到各类因素的影响,导致统计数据与总体数据出现偏差。

1.2统计思想之拟合思想

拟合思想就是在统计期间,能够对不同类型的事物的表象关系进行分析,保证能够拟合出事物的前后顺序,使得错综复杂、难以分辨的信息规律凸显出来,进而形成良好的发展趋势。

1.3统计思想之均值思想

对于统计思想而言,均值思想就是根据统计学的基本特征凸显出事物的一般性规律,使得经济学研究人员可以全面了解事物发展规律,避免出现各类干扰因素影响其统计准确性,进而提高经济学研究质量。

1.4统计思想之联系思想

经济学研究中各类事物都存在着密切的联系,只有应用统计联系思想,才能保证人们在处理问题的时候,可以注意事物之间的联系,提高变量考察效率[1]。

1.5统计思想之差异思想

统计学最为显著的特点就是概括性,与差异思想存在密切的联系,主要因为差异思想可以引导经济学研究人员能够根据事物之间的差异,对事物进行统计与概括,进而形成良好的数据研究体系。

2经济学研究中统计思想的应用路径

2.1经济学研究风险决策时应用统计思想

在经济研究决策期间,经常会存在不确定的因素,使得经济活动承担一定风险。由此可见,在经济研究决策之前,必须要利用科学的方式制定工作制度,保证能够向着正确的方向前进。首先,在日常经济活动中,企业要利用正确的决策规避盈利亏损。其次,企业要正确估量经营中可能出现的经济损失,保证能够制定完善的措施规避企业的损失。最后,企业可以利用统计学的概率论原理,形成竖形图像实施分析工作,进而提高企业的发展效益[2]。

2.2经济学研究市场调查中应用统计思想

经济学研究人员在市场调查过程中,必须要全面分析统计学的应用特点,保证能够有目的性的对市场调查内容进行分类,并且提高数据记录效率,使其达到系统性目的。同时,经济学研究人员还要正确分析所搜集的市场信息,及时发现企业的缺点,并采取有效措施弥补,为企业在市场中的发展提供正确方向。另外,经济学研究人员还要利用统计学思想全面判断市场需求,提出更多的可行性战略条目,例如:取样调查、抽样调查等,使得统计思想能够更好的应用在经济学研究领域中,为其发展奠定坚实基础[3]。

2.3经济学研究经济预测时应用统计思想

在统计学理论中,经济预测与风险预测是有所不同的,经济预测就是对未来各类不确定的经济因素进行分析,保证能够利用科学的手段实施经济预测工作,避免对经济进行臆想与胡乱猜测[4]。同时,在经济预测期间,不可以出现利用直觉与经验预测的问题,必须要根据经济预测要求,科学、精确的实施计算工作,在搜索各类相关资料的同时,不断分析与判断未来的经济发展趋势。企业决策者可以利用统计思想中经济预测手段加深对企业未来经济的了解,以便于做出更加完善的决策。经济预测指标包括以下三种:一是经济预测范围。二是经济预测时效。三是经济预测性质。每个标准都有自身存在的意义,可以促进经济学研究效率的提高。

3结束语

在经济学研究期间,相关研究人员必须要全面分析统计思想,确保能够将其有效应用在研究工作中,在提高研究质量的基础上,凸显经济学研究价值,为其发展奠定良好基础。

作者:许欢 单位:唐山人民医院

参考文献:

[1]陈小琴,潘东明.基于微观经济学视角下的中国鲜切花产业统计数据分析[J].中国农学通报,2013,28(32):128-137.

[2]毓欣.本世纪公共经济学研究重点的统计揭示--基于《公共经济学杂志》2003-13年间的分析[C].中国财政学会2013年年会暨第十八次全国财政理论讨论会论文集.2013:704-709.

第7篇

关键词:经济理论基础;现代化课程体系;人才培养

一、经济理论基础的重要性

经济学是经济管理类专业本科生的学科基础课,是一门理论性很强,并在很大程度上依托于理性思维,依靠严格的逻辑推理而阐释的课程。因此,在高等学校经济学的教学中,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显得尤为重要。中国的经济学人才培养现代化要求强化基础理论课教学,理论课的基础性地位决定了在经济学人才培养中需要加强基础理论课教学。经济学理论基础建设目的在于培养具有较强逻辑思维能力的经济学应用人才,并使他们将这种能力应用在应用学科上,为应用学科服务。这就在人才培养的素质与能力上要求加强经济学基础理论课教学。可见,经济理论基础教学是经济专业的核心。

(一)经济理论基础教学是培养经济学专业人才的核心

经济学专业是一门理论性很强的专业,又具有较强的实践性,通过结合我国国情和国外经济学教育的成功经验,使学生掌握经济学的基本理论和主要的分析方法,通过对理论的扎实理解和把握,将其运用于实践,解决实际问题。经济学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是知识、能力、素质兼备,致力于培养具有扎实的经济学理论基础理论知识并能够向相关领域扩展的复合型人才。同时,强化经济学理论基础也体现了经济学教育的本质属性。自1998年,教育部开始提高高等学校基础理论教学在人才培养中的重要性。陆续实施高等级的教学改革项目和相关的配套建设,目的在于应对新世纪越来越激烈的国际经济领域和贸易领域的竞争和挑战,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推进和经济进入新常态提供理论的支撑和人才的需要。

(二)经济理论基础教学是培养经济专业人才的基础

随着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经济学专业人才逐渐被全社会所认可并且需求不断增加。经济专业人才主要从事的部门集中于政府部门、金融机构、企业和教学科研部门。其中,政府部门需要制定经济政策、调整产业结构和经济改革,金融机构需要进行投资产品设计和融资决策,企业要制定定价策略和多方博弈,教学科研部门要进行经济学的教育并应用经济专业知识来解决现实中的问题。以上这些现实的社会需求急切需要提高经济学专业人才的综合素质,需要熟悉现代经济学的前沿知识,具备向经济学相关领域学习和渗透的能力,这些能力的培养都依赖于扎实的经济学理论基础。

二、目前中国经济理论基础培养存在的问题

目前中国高校经济理论基础培养普遍存在两个问题,第一是专业课不够深入。与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不同,中国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决定了其经济学理论课程分为政治经济学和西方经济学,再加上总学分的限制,会导致单门课程的学时不足,由于学时的限制,很多高校就只能开设初级经济学,少有学校开设中、高级经济学课程。而国外发达国家本科经济理论的培养已达到高级层次,即使在其他转型经济国家中,经济理论的培养也达到了中级层次。由于经济学理论自身的特点,只有充分的深入研究才能解释实际问题,停留在初级层次则极大的限制了学生对经济学的认识并造成了不能灵活应用的局面。第二是辅助课程不足。经济学是一门综合性学科,要学好经济学这需要很高的数学基础和逻辑分析能力,所以数学课程的设置对经济学理论的学习至关重要。从发达国家的课程培养中可以看出数学课程多并且很有深度,顶级大学对数学要求更高,甚至开设面向理工类的数学课程。虽然目前我国经济专业也开设数学课程,但难度不够并且没有针对性,这就影响了对数学基础要求较高的课程如计量经济学的理解。随着经济学理论的深入对数学的要求也会越高,所以数学基础的不足也会阻碍对高级经济理论的掌握。

三、经济理论基础人才培养模式

为了满足经济学专业的要求和社会对经济专业人才的需要,经济理论基础人才培养模式必须要进行有针对性的设计,以优化新课程体系和改进经济学理论基础的教学方法为突破口,优化人才培养方案,构建“重基础、宽口径”的人才培养模式。具体措施如下。

(一)建立现代化的课程体系

现代化课程体系是经济专业教学的根本,要通过理顺学科发展的逻辑、认清开设课程对经济专业的价值、重视社会对经济专业人才的需要方向来不断调整优化课程体系。现代化课程体系要在注重理论知识提高的前提下,做到具有开放性、灵活性和可控性。为达到以上要求要在以下方面下工夫。1.注重基础。本科生入学的前两年,正是学生学习兴致比较高的两年,在人才培养中,除了开设公共基础课外,专业基础课的导论性质的引导很重要,设立入门式的经济学导论,使学生能够在大一的时候就接触到与专业的相关课程,培养经济学的学习兴趣,这为后来继续学习中高级课程打下良好的基础。2.扩宽口径。改变单一的学科课程结构,广泛设置种类较多的选修课程,以适应不同学生的需求。在学生对经济学专业已有一定了解的基础上,再进入难度较大的专业课程学习,拓宽学习口径,开拓视野。专业课除了计量经济学等必修科目以外,还应开设丰富的选修课供学生选择,课程需要涵盖思想史以及方法论方面,同时还要注重与理论相结合的社会实践,以及培养学生综合思维能力的学年论文和毕业论文的撰写。这样,可以提高学生的实际工作能力,有利于加强基础、全面发展培养目标的实现。

(二)将传统的教学方式和现代化的教学模式相结合,突出自主学习的重要性

改革传统教学方式不意味着摒弃传统,而是需要将传统与现代相结合,传统的讲授方式在对逻辑性很强,突出学生与老师互动的交流上有突出的优势,但是针对自主学习性以及时间安排的灵活性上则没有优势。因此,需要加入现代化的教学模式,最主要的就是“慕课”、“微课程”等网络教学手段的引入,利用现代科技的发展,建立网络平台,将线上教学与线下教学相结合,发挥学生的主动学习热情,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学习节奏自主学习,发挥主观能动性,只有这样才能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经济学教育注重批判意识和创新精神,只有有独立思考能力的学生才可能具备这样的素质,才能够实现学生的多样化和个性化培养。

(三)对接产业发展需求实施有针对性的“订单式”培养

为适应经济理论和实践的发展,在教学中,不仅要加强学生对经济学基本理论的理解,更应注重培养学生的方法论意识,进而具备理论联系实际、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鉴于此,需要重视经济学专业综合实践类课程的设置。在经济学的培养方案中,除了原有的学年论文、毕业论文这些实操的培养方式以外,还应开设社会实践类课程作为必修课,增加学生对实际问题的领悟能力,让实践教学有别于专业实习和毕业实习,锻炼学生的动手能力,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同时,在课堂教学上也应注重应用人才的培养,在理论课堂上引入实验经济学的具体案例,增加学生的实践能力。为此,需要利用学校的资源,利用研究所和实验室,为教学实践提供支持。此外,有条件的学校可以建立校企合作类别的实践教学基地,将专业课和专业技能培训相结合,锻炼学生的实际操作技能,增加感性认识。与企业合作可以尽早地让学生理解所学知识的重要性,如果能够很好地与就业导向相结合,对产业发展进行很好阐释,就可以达到对接产业发展需求,有针对性地实施“订单式”培养,实现人才培养与社会需要的无缝衔接,同时也会激励产业部门中的优秀企业参与学校人才培养,甚至对课程开发、师资队伍建设都有促进,实现学校和企业的双赢合作,培养实践性创新人才,满足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对经济理论人才的需求。

(四)经济学与其它相关学科的交叉融合

经济学的学科特点更强调一种理性的思维方式,我国大部分高校培养的是重理论基础的应用型人才,因此,需要与其他学科融合才能更好地为服务社会。经济学与法学的融合,可以通过机制设计提高法律的执行效率;经济学与数学、统计学可突现更深度的融合,微观经济活动通常是以一些数理模型为基础,理解和运用这些数理模型需要较深的数理知识,在数理经济学领域,通常运用大数据处理统计数据等;在社会学领域,也可以运用经济学的思维方式和方法研究与人们生活与发展密切相关的社会问题。同时,弹性地开设灵活性的课程,以及当代经济学的前沿性课程。由于科技技术的快速发展,信息化不断加强,知识更新的速度越来越快,学生学习的方式也由原来的单频道转为双频道或者多频道,因此,必须根据这些特点,根据社会的变化设置经济学专业课程,实施教学内容的动态性改革,淘汰旧课程、旧内容,引进新课程、新内容。在经济理论基础的培养上,紧跟经济学专业的最新发展,对经济类专业课程进行升级改造,优化课程内容,不断吸收经济学科发展的前沿理论,使学生了解本专业的发展前沿和最新动态,培养经济预测的能力,使课程设置具有前瞻性,打开学生视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