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优发表网,期刊支持: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股权代码(211862)

购物车(0)

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期刊投稿 出版社 公文范文 精品范文

高中语文常识范文

时间:2023-09-17 14:52:55

序论:在您撰写高中语文常识时,参考他人的优秀作品可以开阔视野,小编为您整理的7篇范文,希望这些建议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热情,引导您走向新的创作高度。

高中语文常识

第1篇

不去耕耘,不去播种,再肥的沃土也长不出庄稼,不去奋斗,不去创造,再美的青春也结不出;下面好范文小编为你带来一些关于高中语文必修二文学常识,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1.《诗经》“六义”指的是风、雅、颂、赋、比、兴,前三者指的是诗的不同体制;

后三者指的是诗的不同表现手法。朱熹在《诗集传》中解释说:“赋者,數陈其事而直言之者也”,“比者,以彼物比此物也",“兴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辞也"。

2.古代少年男女把头发扎成丫髻,叫总角,后来用总角指代少年时代。

3.“楚辞”又称“楚词”,是战国时期伟大诗人屈原创造的一一种诗体。

作品运用楚地(今两湖一带)的文学样式、方言声韵,叙写楚地的山川人物、历史风情,具有浓厚的地方特色。汉代时,刘向把屈原的作品及宋玉等人“承袭屈赋”的作品编辑成集,名为《楚辞》。由于屈原的《离骚》是《楚辞》的代表作,所以楚辞又称为“骚”或“骚体"。

《诗经》和《楚辞》分别是先秦时期北方中原文化和南方楚文化的辉煌结晶,中国文学史上往往将“风"、“骚”并称,“风”指《国风》,代表《诗经》;“骚”,指《离骚》,代表《楚辞》。《诗经》与《楚辞》分别是中国文学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传统的两大源头。

4.乐府双璧:《孔雀东南飞》与北朝的《木兰诗》。

5.建安汉献帝年号。

6.箜篌:古代的一种弦乐器,

23弦或25弦,分卧式、竖式两种。

7.妾:旧时妇女谦卑地自称。

8.公姥:公公和婆婆。

9.伏惟:下级对上级或晚辈对长辈说话表示恭敬的习惯用语。

10.初阳岁:冬至之后,立春之前。

11.初七:支农里七月七,旧时妇女在这天晚上乞巧。

12.下九:古人以农历每月的二十九为上九,初九为中九,十九为下九。

在汉代,每月十九是妇女欢聚的日子。

13.适:出嫁。

14.六合:指结婚选好日子,要年、月、日的干支(干,天干,指甲、乙、丙、丁......支,地支,指子、丑、寅、卵.....;

年月日的干支合起来共六个字,例如甲子年,乙丑月,丙寅日)都要适合,叫六合。

15.青庐:用青布搭成的蓬帐,举行婚礼的地方,东汉至唐有这种风俗。

16.黄昏:十二时辰之一,是戌时(相当于现在的19时至21时)。

17.人定:是亥时(相当于现在的21时至23时),这里指夜深人静的时候。

18.杜康:相传是最早造酒的人。

19.子:对对方的尊称。

衿:古式的衣领。青衿:是周代读书人的服装,这里指代有学识的人。

20.阡陌:阡,南北向的小路:陌,东西向田间小路。

21.乐府三绝:《孔雀东南飞》、《木兰诗》与唐代韦庄的《秦妇吟》。

22.建安风骨是以曹氏父子为中心形成的文人集团所表现出的共同的文学倾向,他们高扬政治理想,展示强烈个性,具有浓郁的悲剧色彩,展现了东汉末年动荡的时代,形成了慷慨激昂、刚健有力的诗歌风格,所以称为“建安风骨”。

代表人物主要有“三曹”、“七子”和蔡琐。“三曹”指曹操、曹丕、曹植:“七子”指孔融、陈琳、王粲、徐干、阮璃、应场、刘桢。

23.曹魏建立后,曹操被追尊为“武皇帝",庙号“太祖”,史称魏武帝。

24.癸丑:古人常用天干十个字和地支十二个字循环相配来表示年月日的次序。

这里指永和九年。

25.暮春:春季的末一个月。

26.视,一种祭礼。

古时一三月上旬的“巳”日为修视日:三国魏以后用三月三日,不再用已日。视事,古代的一种风俗,三月三日人们到水边洗濯,嬉戏,以祈福消灾。

27.望:农历每月十五。

既望:农历每月十六。晦:农历每月最后一天。朔:农历每月第一天。

28.斗牛:斗宿和牛宿,都是星宿名。

29.洞箫:管乐器的一种。

30.匏樽:用葫芦做成的酒器。

31.蜉蝣:一种小飞虫,夏秋之交生在水边,生存期很短,古人说它朝生暮死。

32.苏轼

苏洵、苏辙均以文学名世,世称“三苏”;与汉末“三曹父子”(曹操、曹丕、曹植)齐名。”在书法方面成就极大,苏轼与黄庭坚、米芾、蔡襄并称“宋四家"。

33.赋始于战国,盛行于汉。

介于诗歌和散文之间,是一种形式比较自由的文体。它主要有三个特点:一、句式上以四、六字句为主,并追求骈偶;二、语音上要求声律谐协;三、文辞上讲究藻饰和用典。多采用问答形式和铺陈手法。赋,除了它的源头楚辞阶段外,经历了汉赋、骈赋、律赋、文赋几个阶段。

34.王安石与“韩愈、柳宗元、欧阳修、苏洵、苏轼、苏辙、曾巩”,并称“唐宋家”。

28.斗牛:斗宿和牛宿,都是星宿名。

35.洞箫:管乐器的一种。

36.匏樽:用葫芦做成的酒器。

37.蜉蝣:一种小飞虫,夏秋之交生在水边,生存期很短,古人说它朝生暮死。

38.苏轼

苏洵、苏辙均以文学名世,世称“三苏”;与汉末“三曹父子”(曹操、曹丕、曹植)齐名。”在书法方面成就极大,苏轼与黄庭坚、米芾、蔡襄并称“宋四家"。

39.赋始于战国,盛行于汉。

介于诗歌和散文之间,是一种形式比较自由的文体。它主要有三个特点:一、句式上以四、六字句为主,并追求骈偶;二、语音上要求声律谐协;三、文辞上讲究藻饰和用典。多采用问答形式和铺陈手法。赋,除了它的源头楚辞阶段外,经历了汉赋、骈赋、律赋、文赋几个阶段。

第2篇

【关键词】农村普通高中;语文教学;文化常识

一、引言

对文化常识有一定程度的了解,对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尤其是我国优秀传统文化常识,让学生认识和了解这些优秀传统文化常识,有利于不断提高学生的道德修养,以及增强学生弘扬和传承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意识。伴随着新课程改革不断推进和素质教育全面开展,文化常识作为考查学生语文能力的重要内容之一,实现语文教学中对文化知识的渗透,促使学生透彻了解民族精神,重视在语文教学中实现对学困生人格的培养,促进学困生身心健康发展,成为现阶段语文教学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

二、当前农村普通高中语文教学存在的问题

(一)人格教育的缺失

纵观现阶段语文教学现状可见,理论教育重于素质教育,素质教育没有落实到位,使得人格教育缺失。2015年的高考全国卷出现对文化常识的考查的题型,而2016年教育部在《关于2017年普通高考考试大纲修订内容的通知》中,明文指出增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常识的考核内容。受考试制度的影响,语文教师教学中更加关注学生的理论文化知识教学,以期通过理论知识训练,巩固基础知识,提高学生的语文水平,使学生在考试中取得良好的成绩。素质教育的忽视和人格教育的缺失,对培养学生健全人格形成了极为不利的影响,也不利于学生身心健康发展。

(二)教师“重讲授轻体验”占主导地位

语文教学中健全学生人格,需要着重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团队合作能力等各项能力和综合素质,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但实际语文教学过程中,受传统教学思想的影响,教师普遍习惯重理论教学,“重讲授轻体验”占主导地位,学生的主体地位得不到充分的体现,学生没有真正参与到教学活动中,对语文教学内容的理解和掌握不够深刻,就会对提高学生语文水平形成不利影响。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需要我们的学生――年轻一代真正深入体会,才能自然而然生出民族自豪感,才能从内心深处真正热爱我们的民族以及文化。申遗成功的“二十四节气”,我们的学生可能都记不全,更不知节气的由来,更难主动去了解它,认可它作为我们民族文化的深层意义。现今,我们的学生,我们的社会兴起过洋节,如圣诞节、复活节……但对于我们的传统节日却毫不关心,这种现象不得不引起我们的反思。语文作为一门工具性与人文性统一的课程,更应该在课堂教学中渗透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中的精髓部分。新课程改革背景下,实现师生角色的转变是语文教学的重要任务。

(三)教材利用度不高

农村普通高中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围绕课本教材展开教学活动,坚持应试思想,注重提高学生理论知识水平,对课本教材利用度比较低。高中课时比较紧张,教师为了在有限教学时间内完成教学任务,尽可能压缩课堂教学,省下更多的时间进行复习。教师通常会引导学生快速学习课文内容,对于古代文言文仅以原文翻译、串讲、重点词解释等形式展开,对于现代文教学则是由学生自主学习完成,学生仅仅理解课本教材呈现的内容,而且只是了解课文内容大体含义和其表达的思想感情。在平时的授课中,教师很容易忽略文化常识这个知识点,或是照本宣科一语带过,没有足够的重视,没有着重让学生感受到中华文化的魅力。由于缺乏对课本教材内容的深入了解,学生对文化常识理解程度不深,学生认识不到学习语文的重要性和乐趣,对语文学习缺乏兴趣,对提高学生学习水平形成了不利影响。同时,学生无法从文化常识中汲取营养,也不利于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对推动素质教育的发展形成了严重的阻碍。

三、高中语文教学中渗透文化常识的基本途径

高中语文教材中涉及诸多文化常识相关内容,例如丰富的优秀文化典籍,《史记》《汉书》《后汉书》《诗经》等等。让学生深入了解这些优秀传统文化常识,对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和道德品质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为此,高中语文教学对文化常识进行渗透,必须深层次发掘语文教材中的文化常识素材,结合语文学科教学特点,加强与学生实际生活的联系,从而真正实现文化常识渗透高中语文教学的重要目标。

(一)深入发掘语文教材中的文化常识素材

深入l掘高中语文教材可以发现,语文教材中蕴藏着非常多的文化常识。例如北宋文坛四大家“王安石、欧阳修、苏轼、黄庭坚”,“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的《史记》,“竹林七贤”嵇康、阮籍、山涛、向秀、阮咸、王戎、刘伶,等等。如果不注重学生的体验、领悟,学生停留于表面的认识,为应付考试死记硬背,不利于文化常识的真正渗透与传播。让学生认识和了解这些文化常识,加深学生对优秀传统文化常识的了解,可以使学生切身感受到中华民族文化的博大精深,不仅有利于提高学生的文化修养和道德品质,对提高学生的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也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为此,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对这些文化常识进行深入剖析,促使学生进一步了解这些文化常识。以“北宋四大家”之一的苏轼的作品为例,选其作品《赤壁赋》展开讨论。这篇文章苏轼以独特的笔触,将其人生观娓娓道来,既包含人生短促无常的悲观情绪,也包含随缘而安的人生态度和忘情尘世的洒脱。课堂教学中,教师引导学生深层次发掘汉语文化的丰富内涵,提炼出促进学生情感认知能力和人格健全的因素,确保学生真正理解教学语文教学内容表达的深刻内涵和感情,不断提高学生的情感认知能力。同时,教师要求学生自主学习课文,找出课文中描写优美的句子。如“白露横江,水光接天”“饮酒乐甚,扣舷而歌”等,通过鉴赏这些富有画面感的句子,能够提高学生的情感认知能力和鉴赏能力。同时,学生在鉴赏审美时,还能够深刻感受到语文学科的魅力,从而实现语文教学中转化学困生和学困生人格培养的重要目标。除此之外,通过文化作品了解文化常识,还要求学生对其语言进行了解。例如《赤壁赋》一文先后呈现出了乐-悲-乐的感情变化,这种变化体现于课文的字里行间,这就需要学生深刻理解和感受语言表达的艺术和魅力。所以,让学生了解优秀传统文化常识,既是新课标的基本要求,也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目标。

(二)增与生活实际的联系

农村高中语文教学中渗透文化常识,要求教师必须深层次发掘语文教学的基本要求和文化常识的基本内涵,加强与学生实际生活的联系,通过在实际生活中渗透文化常识,不断加深学生对文化常识的理解,实现培养学生健康人格和提升综合素质的重要目标。为此,教师要认识到家庭教育在学生学习生涯中不可或缺的重要作用,做好与学生家长的沟通交流工作,让家长充分认识到文化环境和氛围的重要作用,积极参与到培养学生健全人格中来。首先,营造舒适的家庭氛围,形成家庭阅读的良好氛围,由学生阅读包含人文精神的课外读物和语文教材内容,不断提高学生的情感认知能力,进而真正实现培养学生形成健康人格的重要目标。挖掘《兰亭集序》《赤壁赋》中的干支纪年法,地支与十二生肖之间的联系,我们的现实生活中有些日历上也标有干支和生肖,这可加深学生对我们古人的聪明才智的敬佩,加深民族自豪感。《孔雀东南飞》中“奄奄黄昏后,寂寂人定初”中的“黄昏”“人定”是古时十二个时辰计时法中天色计时法,对应十二地支计时法。其次,通过学生家长及时反馈学生家庭学习态度,家长人格教育方式等,促使教师及时调整教学方案,不断提高学生学习水平,加深学生对文化常识的理解,从而真正实现文化常识渗透于高中语文教学的重要目标。如《鸿门宴》中项羽高居尊位,在现实生活中宴请宾客,有主客的位置之分,有以老为尊。而在工作会议的安排当中,也有上司和下属位置之分。文化常识,古已有之,延续至今,无处不在。学习和积累文化常识,在现实生活中做有一个素质有文化的人。

(三)让学生自主尝试挖掘文化常识

高中语文教学中渗透文化常识,不断加深学生对文化常识的认识和理解,必须发挥出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在实践教学活动中,利用自己对文化常识的认识和理解,灵活解决实际问题,从而真正实现加深学生对文化常识理解的重要目标。高中语文教材中优秀传统文化常识,蕴藏的知识量比较多,而且都需要学生深刻的理解和掌握。例如,考试中常见的古代文化常识有“科举制之前如何选拔官员?”“科举制的名称”“古代节日习俗”等等,要了解这些文化常识,学生就必须对此进行深入研究。如“科举制之前通过察举、征辟和孝廉的方式选拔官员”,古代节日习俗中春节要贴春联、燃鞭炮、挂年画、耍龙灯,元宵猜灯谜、吃元宵,中秋赏月、吃月饼等。天文历法当中的有干支纪年法,年号纪年法,地支和十二生肖的关系,申遗成功的二十四节气等,如《兰亭集序》中的“永和九年,岁在癸丑”。又如《赤壁赋》中的“壬戌之秋,七月既望”,干支纪年法在现在还在使用。古代对人的称谓有多种情况,其中可称官名,如王羲之曾任右军将军,故称“王右军”;也可几项兼称,如先称籍贯,再称姓、名,后称字,如《游褒禅山记》中的“庐陵萧君圭君玉”。古人有“山南水北为阳,山北水南为阴”的说法,这与中国古代阴阳学说和中原地区地理及太阳照射有关,被太阳照射为阳,反之则为阴。《游褒禅山记》中的“华阳洞”即在华山的南面。了解这些文化常识,就可以加深学生对中华民族的了解,对提高学生的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而且让学生对优秀传统文化常识形成深刻的了解,学生自发将这些文化常识应用于写作中,对提高学生写作水平也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如学生在写作中将苏轼《赤壁赋》中关于人生感悟的描写原句用于作文中,就可以增强作文的可读性,实现语文教学中渗透文化常识的重要目标。所以,对作文教学的重要性形成充分的认识,通过对课本教材内容的学习,教师可以有目的、有针对性地布置写作任务,仔细检查学生写作情况,总结出学生语文知识常识性错误,同时有计划地向学生讲授文化常识,使得学生充分认识到文化常识的重要性,积极参与文化常识学习活动,潜移默化地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品质,进而真正实现培养学生健全人格和提高综合素质的重要目标。

四、结论

综上所述,高中教育教学改革中大力推进素质教育,重视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和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充分发挥出语文学科的重要作用,在语文学科教学中适当渗透文化常识,不断提高学生的文化水平,加深学生对文化常识的掌握和理解,促使学生在学习优秀传统文化的同时,实现培养健全人格的重要目标。

【参考文献】

[1]徐付娥,左君.尊重学生人格,关注学困生的发展――浅谈对学困生的转化[J].新课程(小学),2015(01):24.

[2]刘江.玉璞需雕琢铁杵可磨针――数学“学困生”的人格矫治[J].中学教学参考,2011(10):67.

[3]穆占财.如何提高农村初中学困生的语文水平――以威宁县保家中学为例[D].贵阳:贵州师范大学,2014.

[4]李祖惠.浅析小学语文学困生阅读能力低下的原因及培养策略[J].速读(中旬),2016(08):336.

第3篇

关键词:文化常识;语文教学;理解;知识体系

一、在高中阶段进行传统文化常识教学的必要性和迫切性

中华民族是一个有着悠久、灿烂的文化的民族。悠久的历史文化蕴含了这个民族优秀的精神,让中华民族能够一直傲立在地球的东方。但在中国经济、社会飞速发展的今天,许多优秀的民族传统文化正在被淡化甚至已经消失,外来文化不断渗透,学生对优秀的传统文化的理解日渐模糊。而在本应传承传统文化的基础教育阶段,由于应试的压力,教学只为高分的现象极为普遍。经典古文未能涵咏,诗词名篇未及吟哦,使得学生与大量的优秀传统文化失之交臂。

为贯彻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关于教育领域深化改革的精神,教育部于2014年3月26日,在的《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指导纲要》中明确指出,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是深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和中国梦宣传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构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体系,推动文化传承创新的重要途径;是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基础。2016年10月,教育部考试中心的《2017年高考考试大纲》,在“古诗文阅读”版块中明确提出了“了解并掌握常见的古代文化常识”的考核目标。

由此可见,在高中语文教学中进行传统文化常识教学已经不再是一个做不做或者什么时候做的问题,而是一个当下必要而且迫切的工作。

二、关于高中阶段传统文化常识教学的内容

中国的传统文化是以汉民族文化为主体的。从时间跨度看,从夏商周上先圣三代,一直到晚清;从内容上看,其主体应该是儒家文化,辅以道家、佛教、法家等文化形态。

研究近年来,北大、人大、南大等国内知名高校国学院的培养计划,可以看到教学内容从古代哲学、古代政治、古代经济到古代文学、古代史学、古代民俗……包罗万象,无一不有。然而,高中阶段,尤其是高中阶段的语文课程中,现实的因素制约了我们不可能像高等教育一样,将所有的优秀传统文化作为教学内容。

以课程标准和2016年的新考纲的实际要求,笔者梳理了现行通用的人教版教材中的传统文化常识,可以分为以下几类:

1.古代历法常识。如古文中经常涉及到的纪年方式、计时方式等。

2.古代星宿相关常识。如《滕王阁序》中涉及到的星宿分野的知识。

3.古代姓名称谓常识。如古文中常涉及到的姓、氏、名、字的相关知识。

4.古代职官常识。如古文中常涉及到官名和官职变动的词语。

5.古代年龄的称呼。如古文中常涉及到的一些表示年龄的词语。

6.古代的礼仪制度。如婚恋诗中涉及到的出嫁礼仪。

7.古代的节庆常识。如古代重要的节日的时间和主要的民俗。

三、关于教学途径的一些简单尝试和构想

由于急功近利的教学环境,一线教师们往往采用“填鸭”式的教学方法,往往是罗列出所谓“常见的文化常识”,然后让学生们强行记忆。笔者所加入的各种教学交流群中,散见的皆是《高考文化常识100题》。然而,我们知道没有理解的记忆是根本无法长久的,这种死记硬背的教学方式显然是不科学的。笔者在阅读了大量的理论文章和相关经验介绍后,做了一些思考和尝试。

1.立足教材,用有限的教学资料拓展整合教学内容。文化常识教学是高中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但绝不是唯一内容。在有限的教学时间中,要进行文化常识教学,首先就需要我们充分整合教学内容,将教材中涉及到文化常识内容进行足够地拓展和有效地整合。

比如,在学习《寡人之于国也》时,遇到“申之以孝悌之义”,这时就可以针对“孝悌”拓展延伸儒家的“八德”。不仅如此,还可以从“四维”(礼、义、廉、耻)到“五常”(仁、义、礼、智、信)再到“八德”(孝、悌、忠、信、礼、义、廉、耻)的演变,延伸到“孝”的地位在传统文化中的日趋提升。并且讲到古代越来越重视“孝”,是因为伴随着中国农业社会的发展,以家庭为本位的农业经济日益稳定与发展,家对于农业经济的发展,对于社会的祥和与稳定功能日益突出。这样,不仅让学生积累了相关的文化常识,也加深了学生对宗法制社会和自给自足的家庭经济社会的认识。

2.注重理解,调动既有阅读经验和生活经历加深记忆。没有理解的记忆是无法长久的,靠死记硬背明显不是积累文化常识的好方法。文化常识虽然是古代的,但是许多优秀之处依然被传承了下来,镌刻入了我们的基因之中。学生无法理解某些文化常识,是因为学生没有意识到自己应该调动阅读经验和生活经历。这就要求老师们在教学的过程中帮助学生弥补这些问题。

3.构建知识体系,让思维做到有的放矢。有些文化常识不论讲多少遍学生总是记不住,有些文化常识学生明明记住了但是一做题就出错。归根究底,笔者认为在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学生没有构建合理的知识体系,知识杂乱无章。因此,我们有必要指导学生构建科学、有效的知识体系。

4.通过实践活动,巩固所学内容。如果教学文化常识,仅仅是为了应付高考,或者坐而论道,就显得有些狭隘了。进行文化常识教学,最主要的目的是让学生传承优秀的传统文化,培育民族精神。所以,进行文化常识教学,最后还是要学以致用。由此,进行实践活动,也是一种不错的教学方式。

四、小结

在当下文化大繁荣的背景下,在语文学科之中进行文化常识教学,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是十分必要的,更是迫切的。教学文化常识,不应是急功近利的,而应真正站在树立学生文化传承意识的立足点上,让学生了解、感知、传承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本文所探讨的一些教学途径,主要是建立在理解的基础之上的,希望学生能够对传统文化通过理解记忆而后形成一套完整的体系,并且能够影响自身的价值观和处世方式。

⒖嘉南祝

[1]张岱年,程宜山.中国文化精神[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5

[2]程达.语文学科论[M].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98

第4篇

关键词:文学常识复习题;选择题;填空题

前 言

文学常识掌握的多少是一个人语文素养高低的直接表现之一,随着我国课程改革的不断推进,人们越来越重视学生的语文素养,文学常识作为评价学生语文素养高低的一个重要指标,也相应地受到了越来越多的重视,最直观的体现便是云南省每一年的高考试题中都有文学常识的考察,分值都在六分以上,题型有选择和填空两种。于是,文学常识复习与测试成了高考语文总复习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许多老师为学生设计了文学常识的复习题,以期让学生在这些复习题的帮助下不断强化各种文学常识。然而复习题的题型多种多样,究竟哪一种题型能够更有效地提高学生对各类文学常识的记忆力呢?文学常识的复习题该采取选择题还是填空题,这就是本教育实验所要解决的问题。

本次教育实验选取了云南省楚雄市东兴中学语文成绩水平相对接近的两个班级作为实验对象。笔者设计了三份文学常识习题卷,三份试卷内容完全一样,题型各不相同,试卷A采用的是单一填空的题型,五十道题均为填空,每题两分,共一百分;试卷B采用的是单一选择的题型,五十道选择题,也是每题两分,共一百分;试卷C的前二十五题是选择,后二十五题是填空,每题两分,共一百分。

本次试验中一个班记为实验1组,另一个班记做实验2组。首先,向实验1组的同学发放试卷A,向实验2组的学生发放试卷B,两组的答题时间均为一个小时,闭卷考试。考试结束后收回试卷进行批改和登记,然后发放批改过的试卷和参考答案给学生,要求学生对照参考答案将做错的题在试卷上改正过来后再次上交试卷。接下来,向两组学生同时发放试卷C,考试时间一小时,闭卷考试,考试完成后收回试卷进行批改和登分。

实验1小组做试卷A的成绩统计(表1)

通过以上一组表格的对比我们可以发现,对于语文水平较为接近的两个班的学生来说,题型不同会影响测试的成绩,具体来说,选择题的得分要比填空题的得分更高,首先从最高分和最低分来说,实验2组的最高分比试验1组高3.4分,最低分比试验2组高13分;在平均分和及格率上,实验2组也明显高于实验1组,平均分高出4.17分,及格率高出1.2个百分比;此外,实验2组的优生率比试验1组高7.6个百分点,差生率则低于实验1组7.2个百分比。这些数据都有力地说明了文学常识的复习题题型对学生的成绩会产生较大的影响,同样的内容,选择题比填空题更容易做对。换句话说,填空题更能够检测出学生的真实水平。这其中的原因其实也很容易理解。首先,选择题有四个选项,每个选项被选中的几率都是百分之二十五,即每一题答对的几率都是百分之二十五,这样一来,有的只是即便学生并不知道,也可能凭借运气答对;但填空题却不存在任何答对的几率,更不可能靠运气来把答案猜对。其次,选择题的四个选项对于被测试者来说具有提示作用,低于那些知道但并未完全掌握的知识来说,这些选项能够在很大程度上帮助学生做出正确的选择;然而填空题却没有任何的提示,甚至有的时候本来是掌握了的知识也会因为写错别字而不能得分。基于以上两点重要原因,以致于两个实验小组出现了上述的成绩差异。

综上,在设计高考文学常识复习题时,采用单一填空题的方式会有更好的复习效果。填空题能够更彻底、更客观地反映出学生真实的水平,从而帮助学生扫清知识的盲点,当学生在正式考试中遇到相同的题目时,即便题型换了,也不会对学生答题的正确率造成太大的影响。

参考文献

[1] 王渝光,杨瑞鲲,李洪平.语言信息处理与普通话水平测试[M].昆明:云南大学出版社,2010.

第5篇

关键词:新课程;高中语文;有效教学

中图分类号:G6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18(2012)09-0158-02

《解读》指出:“有效教学是为了提高教师的工作效益、强化过程评价和目标管理的一种现代教学理念。”本人认为,“有效教学”是从理想的、预设的课程目标到实际的、生成的课程价值的一个过程。从“教”的角度来看,从课程目标到课程价值之间的教学过程中有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评价这几个变量,只要能够把握好这几个变量,那么有效教学就不是一句空话。本人也正是从这四个维度来尝试高中语文有效教学的。

一、课堂教学目标是有效教学的方向

布鲁姆指出:有效的学习始于准确的知道达到的目标是什么。现代教学理论和实践也都证明:有效的教学必先具备有效的教学目标。它既能保证语文课堂教学活动顺利进行,也是提高语文教学效率的重要途径。课堂教学目标指明了有效教学的方向。语文新课程理念要求教师在确定教学目标时,要本着“全面发展”“以人为本”“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的思想。本人认为高中语文的教学目标应该以“以人为本”取代“以应试为本”。

本人根据所任教的班级的实际情况,在上《陈情表》时设置了如下的教学目标,并上了一节公开课:(一)通过阅读对祖孙之情的描写,具体体会“孝”这一中华传统美德;(二)结合作者身世及时代背景,探究本文的写作目的与技巧,深入理解“孝”的内涵;(三)通过梳理课文,积累文言词语;(四)背诵全文;(五)通过一定的拓展,了解一些历史知识和文化常识。

公开课后,这个教学目标得到了科组老师的好评。他们一致认为它更好体现了“以学生为本的理念,在关注“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的同时,更重视学生的情感教育,让学生在课文的学习中吸收我国优秀的文化传统,并让他们懂得做人的尊严、人格的力量、人生的价值等。这样的目标导向下的课堂教学是一堂浸润着心灵鸡汤的课堂,也是一堂高效的课堂。

二、教学内容是语文有效教学的基础

(一)将“教教材”与“用教材教”结合起来

具体来说,一是走进教材,与教材作者和编者对话,感受教材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理解和融会教材文本,把握编者的意图。二是吃透教材。因为学生与教材文本的有效对话,取决于教师与教材文本的有效对话,所以要想让学生在与教材的对话中有感受,教师首先就要让自己与教材的文本对话中有感受;要想让学生在与教材的对话中动情,教师首先就要让自己与教材的文本对话中动情。三是跳出教材,用好教材。实际就是教师依据课程标准所设定的教学目标与教材文本的内容,结合学生的思想、知识、能力和教育资源的实际,设计有效的教学内容。四是活用教材。以教材为载体,以教材中的知识点、能力点为源头来发展学生各方面素质,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二)把握三级阅读系统

“基本+扩展+推荐”的鲜明的梯度性阅读系统是粤教版高中语文教材的亮点。最重要也是最基础层级是“基本阅读”,这是学生必读的,所以本人在课堂采取精讲的方法,让学生读懂读透。第二级是“扩展阅读”,既为解决拓宽学生阅读面、增加学生阅读量问题提供解决途径,又为老师提供了一个教学资源的选择空间。本人根据一定的教学策略设计科学的单元教学方案,合理整合单元资源,最大限度发挥“基础+扩展”的主题单元教学效果,师生共同创造更大的学习收获和学习空间。第三级是“推荐阅读”。其作品风格与单元主题紧密联系,借此引导学生积极阅读。这也是第三层级的意义,在前两层级的基础上进一步拓展空间。本人在课堂中尝试介绍相关本著作的精彩部分等方式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学生经过一段时间的学习后感觉收获不小。

三、合适的教学方式是有效教学的保障

(一)让“自主学习”回归本位

为了使课堂教学中的“自主学习”有效或高效,我在课前认真分析教材,找出哪些知识是可以适合留给学生自主学习的。以高中语文课文背景材料和作者简介为例,高中语文教材对二者的介绍,均很简略,而大多数情况下,背景材料和作者介绍对于我们理解课文是很必要的。但高中语文课堂教学时间紧,任务重,要解决的问题多,不可能在这两个问题上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我采取让学生“自主学习”的方式,在平时搜集、整理、提炼与教材或文本相关的信息,课中本人只根据教学和考试需要进行取舍。有时我还把这些适合“自主学习”的知识,预设成巧妙的思维引爆点,而又将引爆火花化解难点的任务教给学生。在课中我留出适度的时间,导引学生自主探究。努力通过巧妙的设问和实用性强的交流活动,调动学生自主探究的兴趣。课后也会布置相关作业,让学生自主学习相关、相邻、相应的知识。

第6篇

一、文本推动

1.纵向延伸

例一:高中语文的开篇课文是的《沁园春・长沙》,这首词气势雄浑,场面壮阔,尤其上片“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漫江碧透,百舸争流。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万类霜天竞自由。”几句中“染、透、争、击、翔、竞”等字用字精准,极大地增强了该词的表现力,也看出作为伟大政治家和诗人的超卓性格与“炼字”功夫。要学好这一段,仅凭调动学生有限的中学积累显然是不够的,所以我们觉得有必要增加有关“炼字”的知识。

告诉学生在“百度”中键入“炼字”一词,访问:

http:///s?tn=sitehao123&ie=gb2312&bs=%D3%A2%CC%D8%B6%FB%CE%B4%C0%B4%BD%CC%D3%FD&sr=&z=&cl=3&f=8&wd=%C1%B6%D7%D6&ct=0

找到文章:《古人炼字炼句的例子》,有“一字师”等生动的事例。

找到文章:《作诗炼字法》,有很多具体的“炼字”技巧,使学生大开眼界。

有这两篇文章的知识作铺垫,纵向上加深了文章的深度,使学生懂得“炼字”是前人吟诗作文时非常注重的事情,不仅看出作者深厚的语言积累,也体现了作者严肃的写作态度。有了这些认识,学生对《沁园春・长沙》的理解就不是一般的高度了,回过头来教师再对前面的加点词进行讲解,也会更生动更有内蕴。

2.横向拓展

例二:在讲解《沁园春・长沙》中“层林尽染”中的“染”字时,为了说明拟人化动词的妙用,我们先让学生去网页上找杨万里的《秋山》二首和《西厢记》中“长亭送别”一段曲词及鉴赏,从“西风尽有东风手”、“乌臼平生老染工”的用法上去找源头,从“晓来谁染霜林醉?总是离人泪”的境界中去体味抒情技巧,增加了学生的知识积累,开阔了学生的学习视野。

3.比较阅读

例三:在学习《雨巷》和《再别康桥》时,涉及到“现代格律诗”的概念,而刚刚升入高中的学生根本对此一无所知。要补充这些知识,需要大量的事例,老师在黑板上抄写要花费很多工夫。而现代信息技术能够让我们非常便捷地享受他人的成果。比方说在“百度”中键入“格律诗”一词,“百度・百科”中就会把一些格律常识介绍得简洁明了。键入“现代格律诗欣赏”,可以找到大量的例证,极大丰富了我们的课堂容量,如果学生的兴趣足够,他们完全可以把自己的阅读延伸到课下,他们的生活也会在学习这一单元时充满着诗情画意。

二、多媒体支持

1.图片

例四:在讲述《沁园春・长沙》时,为了使北方的学生对创作地点,也就是年轻时生活和学习的地方“湘江”、“橘子洲”有直观的认识,我们带学生欣赏了很多关于湖南长沙的新闻图片,碧水青天间领略产生伟人之地的风物人情,对的英风豪气有了更深的理解。在课文正文上方,是影印的手书《沁园春・长沙》,但多有勾抹涂改之处而且残缺不全,因而我们又精心选取了的一幅完整之作,使学生能在了解宽广胸怀的同时领略其豪放的书法风格。

2.音频

例五:朗诵是学习语文的重要方式。朗诵有利于深入体会作品的思想感情,能有效地培养语感,提高口语表达能力。欣赏名家朗读名作,可以体味一种再创作过程,深入了解原作的思想感情和语言文字的音韵美。在学习《雨巷》时,我们给学生欣赏乔榛先生的配乐朗诵作品,收到了良好效果。

3.视频

例六:由文雅作词、李泉作曲SHE演唱的《再别康桥》是一件独特的作品,曲调优美,而词作又似乎对徐志摩的原作进行着婉转的解读,网上流传的视频制作精美流畅,在给学生播放时稍加点评,亦能使学生受益匪浅。

三、列表归纳

高中语文①一、二单元信息任务矩阵图

严格地说,以上所归纳的信息任务是我们在教学过程中曾经触类旁通有意应用的东西,绝大部分是备课前有目的搜罗的,只有极少部分是单元结束后补入;单元学习告一段落后,我们觉得它们中很多东西会对学生将来的学习产生深远的影响,是更完满进行这两个单元学习的有力“支架”,有了这些信息的介入和充实,单元问题随之变得极富张力和厚重,以此为标志,我们是不是可以说,“英特尔?未来教育”把“研究性学习”带入了信息时代――尽管我们的尝试还非常肤浅和幼稚。

在应用和实践“英特尔?未来教育”的过程中,我们有以下几点体会,供大家参考:

1. “英特尔?未来教育”项目培训已经广泛开展,得到广大教师的认可。如何将培训成果及时转化为教学实践,是项目发展的必然要求。“英特尔?未来教育”应该对我们的现实教学产生实实在在的影响,而新课改给它的实践带来了最好的契机――实践起来,才是认可它的最好方式。

2.英特尔?未来教育给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整合提供了一个典范。它给传统教学带来的最大变化不是贬损,而是推动;不是灭亡,而是丰富;不是非此即彼的选择,而是吐故纳新的进化。

第7篇

关键词:高中语文 高效课堂 策略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6097(2014)04-0024-02

作者简介:赵敏(1975―),女,江苏海门人,本科学历,中学一级教师,江苏省包场高级中学语文教师。研究方向:高中语文教学。

语文是一门有历史的学科,同时又是不断发展变化的学科,这就对语文教师提出了更新、更高的要求――语文教师不能固守积累下来的经验,而是要在教学理念上“腾笼换鸟”,不断地创新教学策略,适应不断变化的教材和教学要求,只有这样,才能构建高效的语文课堂,才能真正提升学生的语文能力。

一、有效创设教学情境,深化课文内涵理解

有效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就是教师要激发学生探求知识的内在动力。当学生产生了内在的学习动力之后,学习就不再是一种负担,而是一个享受的过程。多媒体教学方式就是语文教学方式的一次创新,语文教师要合理地运用这一手段,为学生再现丰富精彩的情境,使学生仿佛身临其境,使其学习的积极性能够被最大程度地调动起来。例如,在学习苏教版高中语文教材中的《罗密欧与朱丽叶》一文时,教师可以播放电影《罗密欧与朱丽叶》,让学生在电影的矛盾冲突中感悟课文的内容,深化对课文内涵的理解。电影这一形式集动态的画面、变换的场景、变化的声音于一体,相对于教师生涩的讲解更为形象、生动、深刻,更能深化学生对课文内涵的理解。

多媒体教学方式是高中语文课堂教学的重要辅助手段,对提升高中学生对课文的认识与理解有着巨大作用,其对高中学生提高观察能力、语言能力、想象能力都有很好的促进作用。但是,教师切不可过于依赖多媒体,而忽视了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主体性,因此,这就需要教师精心选材,将多媒体教学方式的效用最大程度地发挥出来。

二、放大主体学习效应,培养独立思考能力

新课程理念强调学生是课堂真正的主人,因此教师应积极转变观念,放大学生的主体学习效应。只有当学生真正认可自己是课堂的主人,他们的想法和建议被充分尊重的时候,他们才能够在课堂上积极思考,才会主动学习。

以苏教版高中语文教材中的《雨霖铃》为例。词在古代是一种难登大雅之堂的文学形式,加之本词作者柳永是一个常年流连青楼瓦肆之徒,所以人们往往更倾向于认为这首词写的是男女恋人之间的离愁别恨。但是也有部分读者认为,写离愁只是该词的表面意思,这首词真正表达的是作者对自己功业未就、前途未卜的感伤。这两种解释都可以说得通,因此,教师在讲授这首词的时候,就可以鼓励学生按照自己的思路对其内容进行把握,而不必信奉唯一的答案。

高中阶段学生的心理特点,决定了他们对问题进行独立分析和思考的能力日趋成熟,而且他们所发表的见解或观点往往具有鲜明性和独到性,体现了思维的多元性。因此,高中语文教师要创造条件,最大程度地满足学生充分思考和表达的学习需求,凸显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构建高效的语文课堂。

三、丰富深化教学内容,拓展学生思维空间

语文教学的最终目标就是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和学习能力,为了实现这一目标,可以采用不同的教学手法,正所谓殊途同归。

教材是学生学习的主体,起到了导向的作用,教师除了要讲授教材中包含的知识点外,还要深挖教材以外的知识,作为对教材知识的补充。厚积才能薄发,只有当学生积累了足够的知识以后,才能在运用语文知识的过程中游刃有余。要想丰富课堂教学内容,一方面需要教师广泛地涉猎大量书籍,但最主要的还是要培养学生的课外阅读习惯。每一个学生的关注点都不一样,自主进行课文阅读可以使学生广泛地丰富和积累知识、夯实基础,并学以致用,因此教师要引导学生重视课外阅读。高中阶段的学生,思维特别活跃,思考意识特别强,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还可以围绕教材,通过设计有一定深度的问题来引导他们深入思考,提高他们学习的积极性,让学生的学习潜力得到最大程度的发挥,从而构建高效课堂。如在讲授苏教版教材《江南的冬天》一课时,笔者列出了以下几个问题:作者写江南的冬天的用意是什么?江南的冬天有哪些鲜明的特点?文中“但对于江南的冬景,总觉得是可以抵得过北方夏夜的一种特殊情调”,这里的“特殊情调”指的是什么?为什么说江南的冬景抵得过北方夏夜?这样几个问题把学生引入了对课文的深入思考和全面理解之中,对学生的阅读和写作都大有裨益,更体现了教学的有效性。

文言文教学一直是教师和学生共同的难点,传统的授课方式呆板、单调,调动不起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教师的课堂教学也很难有效开展,导致教学效率低下。有效改变这一状况的方法是教师变换授课方式,适当让学生对原文进行表演,这样学生对课文就会有更深刻的感悟和理解。例如,在讲授苏教版高中语文教材《烛之武退秦师》一文时,教师可以让学生扮演文中不同的角色并进行对话。在这一过程中,学生表演的亲身经历可以加深他们对原文思想内容的理解,使其感同身受;同时在表演的过程中,还可以激发学生的创造力,学生在表演时结合个人的生活实际进行加工,想象力得到了充分的发挥。

四、加强师生情感交流,运用激励评价模式

高中阶段的学生正处于叛逆期,再加上面临压力巨大的高考,他们与师长很难有充分的沟通,因此语文教师要注重与学生进行情感沟通,同时以身作则,发挥自身的典范作用。教师不仅仅要在课堂上为学生营造民主和谐的课堂氛围,在课下,也应该和学生保持良好的朋友关系,只有当师生间能够开诚布公地敞开心扉的时候,学生才会依赖教师,才愿意从内心深处接受并认可教师讲授的知识。师生间的情感交流可以缓解高三学生面临的高考压力,又可以在轻松的氛围中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和思维能力。

一堂完美的语文课,不仅仅包括对课文的精彩解析,还应该包括对学生学习情况的评价。教师的正面评价对学生而言是莫大的荣幸,因此教师要善于发现学生的点滴进步,要及时地给予肯定。此外,教师在运用激励式的评价方式时,一定要注意方法,让学生感受到老师是在由衷地肯定自己。就高中语文教学而言,教师的激励语言不能过于宽泛,而是要细化到语文能力的某一具体方面,这样学生才会真正觉得自己有了进步。

要在有效教学中收获语文课堂的高效,对于高中语文教师而言,就须不断开拓创新,挣脱固有经验的束缚,丰富教学理念,优化教学方法,在教学模式上多创新、少“复制”,充分调动起学生对语文学习的积极性,让语文课堂充满魅力,真正提升学生的语文能力。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