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9-17 14:52:49
序论:在您撰写工程建设监理的基本方法时,参考他人的优秀作品可以开阔视野,小编为您整理的7篇范文,希望这些建议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热情,引导您走向新的创作高度。
Keywords: Accessibility, Low-carbon Society, Urban Form, Spatial analysis, ArcGIS,
中图分类号:TU984文献标识码: A
1. Introduction
A large amount of green house gases (GHGs) have been exhausting with the rapid development of urbanization and human activity, and the reduction of environmental load on energy consumption of daily transportation has been caused extensive concern. A Low-Carbon Society (LCS) [1] is a society which has a minimal output of GHGs emissions into the biosphere, but specifically refers to the CO2. As a major component of GHGs emissions, Man-made CO2 contributes significantly to the imminent environmental challenges. Although the city has been considered to be major contributors to the global GHGs emissions, they also form a one of component of the solution. TAKAHASHI M. (2005)[2] indicated that it was necessary to formulate and investigate a mid/long-term action projects on municipal level, such as the urban morphology, traffic system, land use change, etc. to achieve a low-carbon society. Some of the frequently proposed strategies such as more efficient use of fuel, improvement of public transportation, education of citizens, and implementation of ‘car free day’ were put forward in European and American areas. In Japan, four types of representative strategies were approached for realization a low-carbon society: the construction of institutional social system, maintenance of social capital on software and hardware, natural environment management. Implement the low-carbon lifestyle, citizen’s participation and the genetic strategy concerning biomass resources was promoted [3].
With the large commercial facilities moving to the outskirts and the decreasing of the public transportation user, the vehicle usage and the environmental load increasing in recent years. Aiming at building a low-carbon city in Kumamoto City, there are three key strategic guidelines of urban development and construction on aspect of urban structure, the formation of the interrelated urban structure between downtown and sub-center residential area, the establishment of new vitasphere where daily life can be managed with on foot and the bicycle, and the inhibition of transport energy consumption [4].
Ye J. & IKI K. (2011) indicated that strong correlation between the regional geographical features and lifestyle of daily activity was evaluated. Ye J. & IKI K. provided method to analyze the internal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regional feature and CO2 emissions per person or total. The study concluded that under a precondition of taking full account of regional characteristics, it is a high feasibility to achieve LCS with less CO2 emissions by adjusting the city's social structure and urban structure in the future transportation planning [5]. Study on urban spatial structure of low carbon city becomes a hotspot in recent years
Based on the previous studies, the general objective of this study is to propose a procedure for assessing the accessibility to public service facilities of Low-carbon urban structure in Kumamoto city and conduct in-depth discussions on how to improve the accessibility.
2. Study area
The capital city of Kumamoto Prefecture, Kumamoto city located on the center of Kyushu Island in southwestern Japan is. It is well known for being the site of Kumamoto Castle, one of the finest castles in all of Japan. As a city designated by ordinance, Well-developed local public transport system is provided by the local government. It covers 389.53 km2 total area, has about 730000 populations (March 1, 2010) with the 1,880/km2 density.
3. Methodology
The data sets used in this study comprise Road Network data, Population and Housing Census data (2005), the location of the existing public service facilities data in the study area, had been digitized.
3.1 Spatial analysis
In this study, SANET method is used to conduct the spatial analysis in Kumamoto city. SANET is a Plug-in Program developed by the SANET Team (leader: Atsu Okabe), Tokyo, Japan, which statistically analyzes spatial patterns of events that occur on/alongside networks [6]. As ArcGIS-based tools for analyzing events that occur on or alongside a network, it provides specific information on 2D and 3D. Three tools are used in this study: Kernel density estimation, Global auto nearest neighbor distance method and Global cross nearest neighbor distance method. Kernel density estimation estimates the density function of the events (can be seen as a point) emerge from a network, over or alongside, especially it can be showed on 3D by ArcScene. Global auto nearest neighbor distance method and Global cross nearest neighbor distance method are two tools test the complete spatial randomness (CSR) hypothesis in terms of the shortest-path distance from every point in a given set of points placed on a given bounded network to its next nearest point in the set [6]. In the course of practical application, the global auto nearest neighbor distance method calculates by the nearest neighborhood distance method on network. The global cross nearest neighbor distance method acts in accordance with the conditional nearest neighborhood distance method. The CSR hypothesis is a basic theory on Spatial Point Patterns research.It assumes that points follow a homogeneous Poisson process over the study area independently and identically, according to the uniform distribution over the network.
3.2 Accessibility by Network analysis.
Accessibility refers to a degree of accessing to a site, which requires a device, service or facilities available to as many people as possible in city environment. Network Analysis by ArcGIS, provide a method to measure the terms of travel time, distance, or any other impedance on the road network. The common network problems such as finding the best route across a city, the closest facility, identifying a service area around a location can be solved by this tool. It measures the cost of traveling between incidents and facilities and determines by different conditions and impedances, reported by shortest distance on road network. In this study, we chose the shortest path analysis and the optional network analysis method to analyze the arrangement model. The shortest path used for analysis is the shortest distance from the housing unit to the service facilities. It is an important index for the accessibility evaluation. Accessibility analysis of locate service facilities include two parts, the distance to the nearest facility and how many optional network facilities within a certain range. In this study, we indicated less than 800m is the vitasphere where daily life can be managed with the bicycle and 400m sphere on foot.
3.3 Proposal for the Location Plan
The proposal for the location plan is considered on the basis of the shortest path analysis derived from the network analysis. The following points have been applied to the new facility location plan.
1) Based on the accessibility of different facilities in each wards in Kumamoto city, “fixed facility” (like store, long-term service at an immovable space) and “mobile facility” (mobile vendition car, short-term service at a movable space) are considered on proposal for the location plan to improve the accessibility in those area.
2) New service facilities will be considered and located in housing lots or vacant lots to reduce cost and CO2. Based on these visions, the new location plan is shown by the GIS.
4 Results and Discussions
4.1 Spatial analysis of public facilities
In this study, two types Kernel density estimation were conducteds by using ArcGIS Network Analysis, the normal one on 2D and spatial one on 3D along the Network (bus route). As convenience store for example, Kernel density in central city is higher than others wards, on the East ward and North ward, the density of convenience store follow a gourd-shaped distribution along the bus line routeNetwork Kernel Density of Supermarket, monetary facilities, Medical facilities in Kumamoto City also follow a gourd-shaped distribution along the bus line route.
According to the CSR hypothesis, the uniform distribution, random or clustered distribution of spatial point patterns can be processed on the bounded network. The result of Global auto nearest neighbor distance method and Global cross nearest neighbor distance method is showed on Fig.1. The blue curve indicates the observed curve; the red curve indicates the mean value under the CRS hypothesis; the green and pink curves are, respectively, the upper and lower envelop curves under the CSR hypothesis. If the observed curve is in between the upper and lower envelop curves, we cannot reject the CSR hypothesis with 0.95 confidence level. In this case, the observed curve is above the upper envelop curve for distances more than 800m, and hence we reject the CSR hypothesis with 0.95 confidence level in that distance range. That means less than 800m the distribution of convenience stores is randomness but in the range 800m -1600m is tend to be clustered.
Global cross nearest neighbor distance method, tests the CSR hypothesis in terms of the shortest-path distance from each point in a given set to its nearest point. In general, there are two type of points, A and B. Type B points assumed that events are provisional terms, while type A points are steady-going over time. In this study, the former points are convenience stores and the latter points are Bus stations. In the above example, the observed curve is above the upper envelop curve for distances less than 700 m, and hence we reject the CSR hypothesis with 0.95 confidence level. The convenience stores tend to cluster around Bus stations in this region.
Fig1. Result of Spatial analysis of public facilities
4.2 Accessibility to locate facilities
As the result of accessibility of Kumamoto city, about 83% (rand 4and 5, 141000) people in central ward have high accessibility to access the different facilities without Kurokami and Izumiminami school district. In North ward, about 35% (52000) people live in the area with very lower accessibility except the Ueki and Musasikaouka school district, where is located around the regional administrative center. Refers to different service facilities, about 78% people live in area with less than 800m the distance to convenience stores, and about 22% people live in area with more than 4 optional network facilities in the range 800m.
4.3 Simulation of location plan
Two type facilities (fixed facility and mobile facility) are considered on proposal for the location plan to improve the accessibility in low level area. As fixed facility (supermarket) in housing lots for example, the accessibility of supermarket is improved from 71.2% to 88.5% who live in the area with less than 800m the distance to supermarket.
In case of mobile vendition car in Kawaguchi school district in West ward, before mobile vendition car was adopted in this area, all most people was difficult to access the supermarket otherwise unless he or she walking more than1200m. It is very inconvenience, especially for older persons. After mobile vendition car was adopted, more than 1700 people can access the vendition car easily than before In addition, we assume that the car move in regular time along a certain route, then the effect of accessibility improving will be more significant.
5 Conclusions
This study proposed a procedure for assessing the accessibility and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Low-carbon urban structure in Kumamoto city and a proposal on how to improve the accessibility of urban form was conducted. Methodology on accessibility research of Public Facilities on Low-carbon Urban Form was established. GIS tools were applied to develop a method to measure and improve the accessibility of public service facilities for Low-carbon urban form with less distance of each trip and facilities distribution. The proposal for the Location Plan was adopted in this study to evaluate the accessibility of facilities in Low-carbon urban structure in Kumamoto city base on the vision using the vacant house. The feasibility of this using vacant house proposal will be discussed more and more in Japan in future. In the future study, slope and width of Net roadwork will be considered to assess the accessibility in Kumamoto city.
[Reference]
1)Maatta-Juntunen, H., et al. Using GIS tools to estimate CO2 emissions related to the accessibility of large retail stores in the Oulu region, Finland. J. Transp. Geogr. (2010), doi:10.1016/j.jtrangeo.2010.03.001
2)TAKAHASHI M., DEGUCHI A., NISHIKAWA H.. Relationship between land use and CO2 emitted by person trip–Case study of Fukuoka cit. J. Archit. Plan. No.588. 2005:103-109
3) The guideline of Low–carbon society planning. Tokyo: Ministry of Land, Infrastructure, Transport and Tourism, 2005.8
4)Low-Carbon Kumamoto city strategic Plan 2010.3
kumamoto-ondankataisaku.jp/approaches/document/main.pdf
5)YE J., IKI K., HOMMA R.. Research on urban structure towards a Low-carbon society from the viewpoint of Person-Trip in Kumamoto city. The 34th AIJ Information Systems Technology symposium. 2011:121-126.
关键词:课程;理工融合;建设方法;红外物理与技术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0568(2014)11-0004-03
作者简介:蔺素珍,女,副教授,硕士生导师,研究方向为信号与信息处理;杨风暴,男,教授,博士生导师,研究方向为红外信息处理;王肖霞,女,讲师,研究方向为信息融合;李大威,男,助教,研究方向为自动控制;王志社,男,讲师,研究方向为图像配准。
基金项目:本文系山西省高等学校教学改革项目“理工融合型课程的教学研究与实践――以红外物理为切入点”(编号:2012057)的科研成果。
我国高等教育多以分专业教学的模式进行,在快速培养专门人才之余,也逐步暴露出人才知识结构单一、创新能力不足等弊病。为了满足市场对复合型人才的需要,以“厚基础、宽口径”为目的的教学改革在我国高校已有近20年的历程。其中,理工融合教育理念――“理工同校、相得益彰、工借理势、理势工发、亦理亦工、个性化专业培养”的提出也有10余年,[1~3]其成果包括理工融合教育模式研究与实践、[4]理工融合型课程设置、[5]理工融合型实验改革,[6]等等,这些研究主要以宏观的视野探索某一学科或专业的设置,以及基于理工融合的课程体系改革,如走理工融合之路培养应用化学专业高素质创新人才、[7]环境科学专业“以岗位为平台的理工融合”课程体系构建研究、[8]理工融合的基础仪器分析、现代仪器分析、应用仪器分析三层次课程体系构建研究、[9]理工融合的信息与计算科学专业课程建设的探索。[10]这些改革的基本做法是:①专业型/专科型学院升格为综合性大学,同时设立若干理科和工科专业,以期二者在实践中“相得益彰”,或者在理科专业加设技术课程、在工科专业增加科学课程;②创办理工融合型专业,如光信息科学与工程、微电子科学与工程、电子科学与技术、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等,允许各高校根据办学特点的不同授予理学或工学学士学位。[11]这些改革尽管成绩斐然,但不容否认,仍有相当一部分本科毕业生还是不能满足市场对理工复合型人才的需要,“就业困难和人才缺乏”依然并存于我国人才市场。
究其原因,主要是这些改革均侧重于宏观层面的教育理念研究、专业设置改革、课程体系建设,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不可避免存在以下问题:一是课程庞杂,由于受学制、学分限制,对某些知识技能的教学难以深入;二是对部分内容交叉、密切相关而又分别侧重“理”和“工”的课程而言,如果单独开设,仍以“科学”的视野探讨“理”、以“技术”的方法学习“工”,其结果就常常陷入“堆砌而非融合”的困境。针对这种长期以来在微观层面缺乏可操作性,使理工融合理念很难完全落实到位的问题,考虑到学校教学主要以课程的形式进行,学生的能力主要是在具体的课程学习当中逐步形成的,本研究提出建设理工融合型课程的构想,以促进理工复合型人才的培养。
一、理工融合型课程的概念
1.定义。关于课程,宋代朱熹在《朱子全书・论学》中多次提及课程,如“宽着期限,紧着课程”、“小立课程,大作工夫”等。显然,课程的含义是功课及其进程。在西方,牛津字典、韦伯字典等解释“课程”即“学程”。而目前广为接受的观点:一是课程即教材,夸美纽斯认为课程内容就是学生要学习的知识,而知识的载体是教材;二是课程即活动,如杜威认为“学科科目相联系的中心点是儿童本身的社会活动”,泰勒认为“教育的基本手段是提供学习经验”。[12]所以,课程是指为实现培养目标而选择的教育内容及其进程的总和。
所谓“理”即“理学”,“工”即“工学”。在学科层次和社会功用方面,理学属于科学范畴,而工学属于工程和技术范畴。理学重在探索未知、认识世界,工学重在寻求方法、改造世界。前者是后者的内核和基础,后者是前者的延伸和应用。因此,任何将这两大学科简单地混为一谈或生硬地割裂开来的认识和做法都是片面的。[4]而“融合”是将几种不同事物合成一个有机整体。所以,理工融合的本质是“科学”和“技术”的无缝对接,是水融。
因此,理工融合型课程是指为了使理科生具有扎实的理论知识和较强的工程实践能力、使工科生具备必要的理论知识和较高的工程实践能力,在某一课程教学中,教学内容选择兼顾科学知识和技术应用两个方面,教学进程安排做到科学知识与其技术应用相贯通,相应地,教学活动组织力求知行统一。以此为据可以整合部分关系较为密切的课程,如应用物理学、光信息科学与工程等专业都在开设红外物理课程与红外技术课程,可合二为一成理工融合型课程――红外物理与技术。
2.理工融合型课程的特点。根据定义,理工融合型课程具有以下特点:①综合性和组合性。教学内容综合科学知识和工程技术应用两个方面,在编排方式上,采用“积件”的方式,即允许不同专业或不同学习者按照教学目标要求或兴趣适当选择、组合。这样用于理科生教学,可在主要讲授理论知识的同时适当拓展(选学)相关技术应用知识,以增强学生对理论的理解和激发学习动机;而面向工科生教学时,可弥补或夯实其理论基础,使技术掌握更为透彻牢固;②交叉性和贯通性。教学进程遵循人的认知规律,完整再现从事实现象抽象出规律原理,再将规律原理用于解决实际问题的认知过程,做到科学知识与技术知识交叉渗透、融会贯通;③定向性和统一性。教学活动以目标为定向,任务内容涵盖知识技能学习和能力提高,活动方式体现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再到实践,最终做到知行统一。
二、理工融合型课程建设的必要性
1.理工融合型课程建设是科学和技术发展的需要。“理”是科学,是人类所积累的关于自然、社会和思维的知识体系,回答的是“是什么”、“为什么”。“工”对应技术,泛指根据生产实践经验和自然科学原理发展而成的各种操作方法与技能;除操作技能外,广义的还包括相应的生产工具和其他物质设备,以及生产的工艺过程或作业程序、方法,回答的是“做什么”、“怎么做”、“怎么样”。通常认为“技术提出课题,科学完成课题,科学是发现,是技术的理论指导;技术是发明,是科学的实际运用”。因此,科学和技术是辩证统一体,既不能从逻辑上也不能从实践中将二者分离。而“课程”是教学内容、教学进程和教学活动的总和,其中教学内容包括某一学科的知识、技能和行为经验,当然是关于某一学科的理论和技术的体现。
2.理工融合型课程建设是复合型人才培养的需要。复合型人才是基础扎实、知识面宽、知识运用能力强、具有科学创新精神的人,是知识、能力、素质兼具的人。针对长期以来我国高等教育中理工分离、重工轻理的现象,业内曾掀起三次改革浪潮:第一次是20世纪90年代后期,在教育部“厚基础、宽口径”的精神下,高校进行大规模合并、升格,目的是通过建设“大学”实现学科融合。第二次是近10年,创办理工融合型专业,按照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和专业介绍,有约20个专业可授予理学或工学学士学位。第三次是最近几年,以“提高学生综合素质”为目的,许多高校兴办了各类“实验班”,如清华大学的计算机科学实验班,在理论课程的教学上,注重基础学科,帮助学生建构夯实的基础知识;在教学实践环节上,注重为学生创建国际化的学术交流和实践平台,培养学生独立开展科研和实际工作的能力。北京大学实验班的改革思路是“加强基础、淡化专业、因材施教、分流培养”, 力求学生的基础、能力和素质全面发展。这些改革无一例外,都是寻求学生“科学研究”和“技术应用”能力的协调发展。众所周知,能力的提高需要长期的专门训练和培养,本科生在大学四年间投入时间和精力最多的是课程学习,因而建设理工融合型课程首当其冲。
3.理工融合型课程建设是学生认知的需要。人学习的目的是为了认知世界、改造世界。研究表明,人的认知由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再到实践较容易。人们常说没有实践的理论是空洞的理论、没有理论的实践是盲目的实践。所以,任何理论知识的学习如果不以实践为牵引,往往只能机械记忆,而任何技术的掌握如果离开理论指导实际上也只能是机械重复。只有将二者融合,才有利于“有意义学习”的发生。
4.理工融合型课程建设是大量“亦工亦理”专业建设的需要。新的时代催生了许多兼具理工特点的专业,如果只是在课程体系建设时将原有的理科课程和工科课程简单堆砌,理科课程仍沿用理科思维讲授、功课课程仍按工科方法学习,学生如何建立理工融合的思维能力与方法?离开具体的课程学习训练,期望学生通过顿悟具备融合的本领是极为困难的。融合的实质是一个新的有机整体的出现,因此,这种思想首先应该体现在具体的课程之中。
三、理工融合型课程建设的方法
1.理工融合型课程建设的对象。理工融合型课程建设主要涉及理工融合型、理科和工科三类专业的部分专业教育课程:①理工融合型专业的部分专业教育课程。所谓理工融合型专业是指参考文献[11]所述的约20个可以授予理学或工学学士学位的本科专业。这些专业通常要求毕业生具有某些领域的新产品新技术的设计、开发、研究和管理能力,这就要求学生必须具备将理论知识、实践技能综合贯通的能力。所以,专业教育课程践行理工融合责无旁贷;②理科专业的部分专业教育课程。理科专业主要是培养从事研究、教学等工作的专门人才。这就要求毕业生具有较强的发散思维能力。发散性思维的训练途径包括“归纳”和“演绎”两种方式,[13]前者经由“现象――原理/理论――应用”,后者经由“原理――应用――案例”,而这两种方式都离不开“科学/理论”和“技术/应用”。此外,对理科学生进行一定的工程实践教学,不仅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也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为此,设立若干理工融合型课程是十分必要的;③工科专业的部分专业教育课程。工科以培养高级工程技术人才为己任。高级工程技术人才与初级和中级工程技术人才的主要区别在于设计能力,而设计本身就是创新。而创新人才首先是全面发展的人才,这种全面能力是学生经年累月接受教育的反映。在课程教学中,对工科学生进行必要的理论基础夯实,可以极大地提高学生的技能,有助于其未来的持续发展。这就要求在强化技术教育的同时,教学内容中适当加强相关理论知识。
2.理工融合型课程建设的方法。理工融合型课程是专业培养方案的有机组成部分,因而课程内容取舍、教学进程安排、教学活动设计与组织与专业培养方案密切相关。本文以应用物理学和光信息科学与工程专业都开设的红外物理课程和红外技术课程为例进行探讨:
(1)教学内容上理论与应用相结合,兼顾综合性与组合性。①教学内容综合科学知识和工程技应用术两个方面。将红外物理、红外技术两大块内容有机整合在一起,使理论和技术结合起来形成红外物理与技术课程,其主要内容包括辐射度量、辐射基本规律、辐射源、辐射的大气传输、辐射量测量、目标仿真、红外成像、偏振成像、红外图像处理与融合等;②部分章节内容采用“积件”方式编排。以理论为主的内容结构为:背景(选学)――概念、定律――应用(选学)。以工程技术为主的内容结构:相关理论(选学)――技术应用方法、过程――前景展望(选学)。
(2)教学进程遵循事物的发生发展过程,做到科学与技术的融会贯通。①红外物理与技术大的构成上,以红外辐射、传输、测量、成像、图像处理的完整过程为线索;②在具体章节内容安排上力求理论联系实际,如在介绍腔体辐射理论后,利用相关理论对自然景物和人工辐射源的辐射特性进行研究;介绍红外偏振成像原理后,紧接着讨论成像特性及其融合方法。在介绍红外辐射的基本概念和定律时,列举其技术应用实例;在讨论红外辐射源测量和红外成像技术之前,对相关理论进行了深入浅出的回顾;③在知识点安排上兼顾“科学”与“技术”的依存关系,如在一些规律和原理介绍之前,呈现相关现象、发现过程等,在探讨规律原理知识之后,增加工程应用实例等。另外,一些习题设计中,尽量与内容形成理论和技术方面的互补。
(3)教学活动安排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再到实践。①依据教学目标进行学习任务设计,兼顾知识、技能和高级认知能力的发展;②教学活动方式遵循人的认知规律,如在红外目标特性、仿真、成像系统、图像融合等内容教学时,首先介绍相关的红外探测现象以形成感性认识;其次,再讨论相关理论、原理,上升到理性认识;然后学习新的理论研究和技术发展成果;③教学活动的流程以“混合式教学模式”进行,[14]将传统教学模式和信息技术环境下的教学模式相结合。如红外图像融合技术教学时,先组织学生观察两个不同红外波段的监控视频,从中发现其成像差异,提出融合任务。然后,简单回顾目标辐射、大气传输、红外成像过程,依据该原理和规律,提出解决方法――融合的一般思路、具体方法和算法,在此基础上编程仿真实现融合;④理工融合型课程的教学活动的评价重点是学生运用理论解决问题的能力,应包括分析、设计、提交报告、汇报等方式。
针对理工融合教育改革在微观层面的可操作性较差的问题,提出了建设理工融合型课程的构想。依据课程即教材、课程即活动的观点,论述了理工融合型课程的概念、特点;从科学和技术的发展、复合型人才的培养、学生的认知、理工融合型专业建设四个方面论述了理工融合型课程建设的必要性;以红外物理与技术课程为例,提出从教学内容、教学进程、教学活动方面建设理工融合型课程的具体方法,以期为理工融合型课程建设提供参考,促进理工融合理念在具体课程中的落实。
参考文献:
[1]任晓敏,王建坤.高等教育的世纪课题:理工互动与理工融合[J].中国大学教学,2000,(1).
[2]王永刚.“理工融合”教育理念与北邮物理学专业培养计划[J].北京邮电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6(3).
[3]魏学燕,纪越峰.“工借理势”试点班工作的研究与实践[J].北京邮电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6(1).
[4]闵祥伟,刘春惠.“理工融合”教育模式的方法论基础浅析[J].北京邮电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5(4).
[5]张霞,于丽.发挥“光学”在“理工融合”教育理念中的积极作用[J].物理与工程,2009,19(4).
[6]肖井华,张雨田.“理工融合”的物理实验课程改革[J].北京邮电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5(34).
[7]杨屹,等.走理工融合之路 培养应用化学专业高素质创新人才[J].中国大学教学,2013,(7).
[8]朱启红,等.环境科学专业“以岗位为平台的理工融合”课程体系构建研究[J].现代企业教育,2012,(1).
[9]袁先友,等.理工融合的基础仪器分析、现代仪器分析、应用仪器分析三层课程体系构建研究[J].化工高等教育研究,2011,(3).
[10]谢海英,杨韧.理工融合的信息与计算科学专业课程建设的探索[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0,(11).
[11]教育部高等教育司.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和专业介绍[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2.
[12]课程[EB/OL]. http:///link?url=xpZuBbP0Wgtyz-nYkJZTqH_mj81b81nKZL2JP9BpfCjUVGiepl1AREZTWOZp9Clj.
关键词:工程建设 监理工作 重要性 目标特点
中图分类号: TU198 文献标识码: A
前言:在工程建设项目中实施全过程监理,不仅包括施工前准备阶段、施工阶段和竣工验收阶段的监理,还包括建设项目的前期决策研究阶段、勘察和设计阶段以及维护保修阶段的监理工作。对于一个完整而规范的建设项目系统工程而言,每一个环节都是必不可少的。
一、工程建设监理的重要性
实行建筑工程监理是我国工程建设与国际接轨的一项重要工作,是工程建设领域的一项重要改革,是工程建设领域里的重要机制之一。
监理工作贯穿于工程建设项目的始终,包括投资决策阶段、设计阶段、施工阶段。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与完善,建设项目实行法人责任制,加大了项目法人对建设项目管理的责任和风险,这就要求有一批既掌握专业知识、又懂得管理的专业人员,来协助建设项目法人,从项目投资、设计图纸到招、投标施工承包、竣工结算,对项目建设全过程进行管理。这样在基本建设领域就需要一支具备雄厚的技术力量,较高的管理水平,良好的职业道德、在工程技术、人才结构、项目管理体系等方面具备综合实力职业化的项目管理队伍。项目管理企业只有具备了上述素质,才能为投资方提供专业化、科学化的管理。做为项目管理的一支最基础,最重要的代表业主方利益的职业化管理队伍,工程监理在我国经过二十多年的发展和壮大,已成为基本建设领域施工阶段项目管理三大主体之一,取得了建设领域法定的地位,在基本建设领域发挥着日益重要的作用。
二、工程建设监理的目标
工程建设监理主要包括三大控制目标:工程进度控制目标、工程质量控制目标和工程造价控制目标。在监理工作中质量控制是重中之重,但是另外两方面也不能因为重视了质量的监理而被忽视。对于工程的质量,影响的因素比较多,因此就要求在对质量进行监理时,要严格的按照合同上的要求对于影响工程质量的各种原因进行动态控制,包括对施工人员、施工方案、施工环境、使用的原材料和设备等,只有严格的按质量标准进行控制,才能使施工质量达到设计要求,使工程建成后能安全可靠的使用。
三、工程建设监理的依据及特点
3.1工程建设监理的依据
合同是建设单位和各参建单位的合作基础,规定了双方权利和义务。因此,参建各方都需要严格的执行合同,这些合同的条款和所规定的技术规范等都是工程建设监理的依据,他们各自紧密联系的同时也起着不同的作用,一般的建设合同都有具体条款规定了监理的工作(直接体现了监理工程师的法律地位),而规定的技术规范则直接作为质量管理的依据和手段。
3.2工程建设监理的特点
实行工程监理是国家通过引进外国先进的管理观念而进行工程建设管理体制改革的的重要一步,是对工程建设管理效率提高的重要方法,同传统的管理方法相比,工程建设监理有着很多的特点。
首先监理工程师是依法监理,其工作受法律保护。这与传统的建设单位内部管理有根本的区别。其次工程监理是一种对工程全过程的、系统的科学管理,这也与传统的内部监督部门偶尔的抽查有着根本的区别,通过全过程的监理对工程建设的质量等方面就能够实现有效的控制。最后工程建设监理工作与工程款的支付直接联系到一起,工程质量的好坏就能直接关系到了施工方的收益,这是工程监理制度最大的一个特点,按照建筑法规定,监理工程师验收不合格不予支付工程款,这从根本上给予了监理工程师对工程质量的否决权,有效确保了工程建设的质量。
四、工程建设施工阶段的监理
工程建设监理是对工程全过程、全方位的监理,在各方执行合同的每个环节都存在着工程建设的监理,一般根据工程建设的施工过程,习惯性的把工程建设的监理分为三个阶段。
4.1施工准备阶段的监理内容
这个阶段监理工作的重点是预控,主要审查施工单位施工前的准备工作,重点包括组织方面:审查质量、技术、安全管理体系是否能够满足工程的需要,单位和人员资质是否符合要求;技术方面:审查施工组织设计是否满足国家强制性规范的要求,要进行图纸会审将问题解决在施工之前;其他还包括审查材料、施工设备、施工环境和施工人员组织等方面的准备工作,属于主动监理,这阶段的工作最能体现着监理工程师的专业能力和综合管理水平。
4.2施工阶段的监理内容
这个阶段是工程建设的主要过程,而工程建设的质量如何,一般也主要取决于这个阶段。因此对于这个阶段的监理尤其重要,一定要保证各方都按照合同规定的施工计划执行,对于这个阶段,一般都要对施工工艺是否符合合同规定的技术标准、施工中使用的各种现场混合搅拌的材料是否符合合同规定的技术标准、每个小项目完工后质量是否符合合同规定的技术标准等方面进行严格的监理。最后还应该检查工程建设的质量情况,在检查时间和检查的密度上应该尽量的加大,以保证工程建设的质量。
4.3工程建设完工验收阶段的监理内容
这个阶段是完工验收阶段,主要的任务就是对工程建设的质量进行验收,对工程建设的整体做出评价,在验收后判断工程的建设是否符合合同所规定的技术标准,如果合格就应该尽快的签收。
对于工程建设的监理是一个对工程建设全过程的监理,因此上面的三个阶段都要严格的执行相关的标准,而为了保证工程建设的质量,应该把监理的重点放在1、2两个阶段,尤其是第2个阶段,尽量把工程建设中容易出现的问题在施工前或者施工时解决掉,而不是等工程建设完成后再去解决这些问题。
五、工程建设监理的程序和方法
5.1工程建设监理的程序
工程建设监理的程序是工程合同中为了保证在工程建设监理工作中有效的控制工程质量的条款,这些条款详细的把工程建设过程中的施工人员和监理人员的工作步骤都变成了正式的规定,所以相关的人员都必须严格的去执行。目前,我国采用较多的工程建设监理程序有施工监理程序和质量管理程序两种,而前者主要是在技术规范方面,根据合同和相关的技术规范编制的,如果执行的好,就可以有效的保证工程建设的质量和进度。而后者是一个完整的管理程序中的一部分,在质量管理的同时还应该配套上合同管理和进度管理以及计量与支付管理的程序。
5.2工程建设监理的方法
工程建设的监理是根据相关的合同条款和技术标准。对于工程建设中的每个地方都进行严格的监理,以使工程建设的每个环节都能达到合同规定的技术标准,要使工程建设达到规定的质量要求,在进行工程建设监理时要重点对质量进行严格的监理,而质量的监理主要就是施工工艺,所用的原材料、施工设备和工程完成后的质量。为了使工程建设监理达到保证质量的目的一般都采用下面一些方法:
①检查工程建设的过程
检查是一种主要的控制工程建设质量的方法,监理人员全天候的在施工现场进行检查或者通过频繁的抽样检查来判断工程建设的质量是否符合相关合同的规定,并判断是否会有工程事故发生,通过这些检查和巡视等方式,可以有效的控制工程建设的质量。
②对工程建设进行试验
检查可以督促施工的进度和保证施工的进度,但是并不能从根本上判别这个工程建设是否符合相关的技术标准,而判断工程的质量是否符合相关的技术标准,一般都要通过实验室或者现场的一些实验来得出结果,因此,实验也是一种有效的监理控制工程建设质量的方式。
关键词:工程建设监理 问题 对策
从1988年建设领域实施监理制度以来,我国已初步建立了一套比较完善的建设监理法规体系,基本形成了一套符合我国国情的建设监理理论体系,实践证明,实施建设监理制对保证我国工程建设投资效益、保障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发挥了重要作用。
但目前我国的建设监理遇到了很大的困难,部分监理公司处于半饥饿半温饱状态,整个建设监理行业也处于不景气状态,从整体上来说,建设监理的发展似乎已陷入了一个恶性运行循环,高层次人才很少愿意从事监理工作。这反映了监理企业确实存在着一些问题。
1存在的问题
1.1现行工程建设监理法律制度不完善
现有的工程建设监理法律、法规在立法层次和范围上不能满足监理实践的需要。在建设领域四项基本制度中,招标投标、合同管理等制度都有独立的立法,但是建设监理至今没有自己的立法。虽然《建筑法》和《建设工程质量管理条例》等对建设监理有一定的表述,但它们仅仅表述了建设监理的一个侧面。使得这部分法律规定过于简单,在立法的层次上相对法律、法规显得力度不够,无法在更广阔的领域强化建设监理制度。
没有配套的设计阶段监理规范。目前我国的工程监理,决大部分限于工程施工阶段的监理,设计阶段监理工作开展不利,使得建设监理仅在施工阶段得到了局部发展。在工程建设的设计阶段,监理工作型同虚设,由于没有配套的设计阶段监理规范,造成这一阶段的监理工作无章可循,流于形式。
1.2 业主行为不规范
干扰招投标,有些建设单位,事先内定监理单位,虚假招标、陪标现象时有发生。监理招标走形式,无论是从监理队伍入围、评标过程,还是评标方法上看似很规范,其实是项目业主事先已与某个监理单位私下谈好了监理酬金,由此监理单位找几个陪标单位走走过场而已,以对付上级建设行政主管部门的市场行为检查。
业主不愿放弃投资控制权。大多数业主单位,一般不具备项目管理能力,对基本建设程序尤其是工程建设监理制度不了解,在委托监理过程中建设单位不愿放弃对工程项目的管理权,惟恐丧失既得利益,因此,有些业主,为了逃避政府强制监理的审查,迫不得已或搞虚假委托或仅委托质量控制,而不愿放弃投资控制权。从而忽视了对工程实行质量、进度、投资的全面控制及对合同进行管理,这种单目标的规划与控制,使监理效果很难发挥,即使达到了预期的质量和预期目标,花费的人力、物力都很大,使质量监理完全变成了一种低水平的劳动密集型工作,与建设监理所倡导的“高智能”性质大相径庭。
1.3监理企业的整体素质差,缺乏复合知识型人才
由于我们建设监理行业发展迅速,大多是近几年成立的小型企业,有集体制、合伙制等,人员兼职挂名现象严重,即使一些较大的监理企业也普遍缺乏工程造价管理人才,合同管理人才,资金融通人才和法律咨询人才。由于人才不配套,绝大多数监理人员只能运用技术对工程施工阶段的质量进行控制,而难以对工程项目进行全方位全过程的控制。创新意识不强,这对接受国际不断出现的工程管理方面的新理论,新思维,新作法不利。
1.4工程监理取费标准偏低
我国现行的工程监理取费标准为1992年制定的,其费率为工程概(预)算的0.6~2.5%。此标准无论与国外同行比较还是与国内设计、施工等比较,取费标准均是比较低的。国外工程监理取费一般为工程造价的5~10%,高出我们好几倍。如:德国专门从事项目组织管理服务的公司,被称为PM(Project Management),其业务范围为工程项目建设的各个阶段(含项目实施阶段监理),其取费总计约占工程造价的7.5%~14%。
2 解决的对策
2.1加强监理法规建设
加快我国建筑工程监理制度的立法工作。健全监理的法律法规体系,提高立法质量,既是规范将来中外各方监理行为的需要,也是对我国监理行业进行适当保护的重要手段。也就是说,要使我国还不太规范、竞争力还比较薄弱的监理行业得到适当地保护,绝对不能依赖行政手段,更不能靠关闭国门、封闭市场来达到目的,而应通过健全法律法规的方法来实现。
出台专门针对建设监理的法律尽快出台全国性的《工程建设监理法律》,同时,扩大立法范围和深度,在工程监理领域颁布专项法规,用以调整监理工作所涉及领域的法律关系。
2.2加大对设计阶段的投入
业主和监理单位应当加大设计监理的力度,采取更为有效的措施,保证项目投资效益和三大目标的实现。
由于设计阶段决定着工程投资与质量,且投资潜力巨大,可以引入竞争机制,采取激励措施,鼓励设计单位重视设计质量及投资效益等问题。
2.3完善价格管理
价格以价值为基础,随着供求关系波动。政府应尽快制定具有合理比价关系的、能解决全过程、分阶段、分项目(工程类型)及不同服务内容(质量、投资、融资等)的和全国不同地区间合理差价的政府指导价格体系。为业主和从业企业之间确定服务费用提供依据,这是促进工程建设监理市场有序开展经营活动的重要前提条件。当前各地建设行政主管部门都有明确要求,即监理取费不得低于取费标准下限,否则不予办理相关的建设项目报批手续。
总之,建设工程监理制已经成为建设监理体制中的一项基本制度,既然如此,应坚持和完善这一制度,提高监理的社会地位和工作地位,尽快摆脱存在的困难,使建设工程监理事业健康发展,走上科学化,规范化,制度化的轨道。
参考文献:
关键词:通讯工程;建设监理;项目管理
中图分类号:F6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8937(2013)18-0068-02
通信工程建设监理是指通讯工程建设项目,在专业化工程建设监理企业接受客户的要求和授权情况下,按照国家批准的有关工程建设法律、工程项目建设文件、工程建设监理法规合同以及其他工程建设合同来实施旨在实现项目投资目的的微观监督管理活动,其工作的内容主要是参与通信工程建设各个方面的质量监督。如今,随着社会主义经济市场的快速发展,我国的工程建设监理制度也在强大经济的推动之下发生着翻天覆地的变化。在国家建设部的号召之下建设监理制度基本已经在全国得到了全面的开展,同时,也有很多企业将通信工程建设监理制度作为了企业基础建设的一个重要工程。随着工程的开展,通信工程建设监理制度也在近几年的发展当中取得了较好的成绩,建立一套较为完整的监理制度,监理工作也基本覆盖了通讯工程中的每个领域,提升了通信工程建设监理工作的知名度,赢得了社会的初步认可。
1 通信工程建设监理目前的状况
通信工程监理制度适用于通信工程的建设的各个阶段,但是许多监理企业目前的主要工作内容只是单纯的借助质量监理为基础进行工程建设施工阶段的质量稳抓,并没有将监理制度覆盖整个工程,也没有起到为客户提高全面服务的目的。另外,在工程建设的决策阶段,工程监理制度的咨询也只是集中于通讯设备的安装,而对于其中的一些可行性的研究基本都是一些简单的意见,根本没有起到监理专业性的作用,以此来为客户提供优质的业务服务。
2 通信工程建设监理的问题
2.1 监理单位自身素质不高
从我国的监理单位的相关管理制度来看,不难发现有许多单位都并没有按照现代化企业建设的标准来成立,其在管理的制度以及改革的制度都处于刚刚起步阶段,没有一个较为成熟的制度使得不能适应监理行业的发展。另外,监理单位之间也没有较为统一的规范、工作的流程、工作的制度以及监理的方法,导致了监理单位之间的取费不一,行业内部秩序混乱不堪。
2.2 监理工程师队伍综合素质不高
监理工程师队伍综合素质不高主要体现在工程师的年龄结构、知识结构、专业技能等各方面。其中就队伍工程师的年龄来看,很多都是由老年工程师组成,老年工程师虽然有较强的工作经验但是相比年轻工程师来讲接受新事物的能力却并没有年轻工程师的能力强,因此也使得在工作中很多老年工程师并不能适应监理的工作现场。另外,就知识面以及专业技能方面来讲,能够胜任工程监理工作“一协调、三管理、三控制”的综合性人才过少,此外,能够熟悉国际化管理、精通计算机和外语,并且能够在国际上有竞争力的工程师更是少之又少。
2.3 建设监理在实践中缺位现象严重
目前,由于许多监理企业的监理和咨询服务之间的界限没有完全被打破,导致了许多监理企业在工程监理的过程中只是单纯的借助质量监理为基础进行工程建设施工阶段的质量稳抓,而不是针对工程的制定计划、设计方案、实施施工、完工验收整个过程进行监理,也没有对工程的造价、工程进度以及合同管理等方面实施全面的管理。外加,工程监理咨询服务缺乏前期的调查以及监理咨询服务工作的经验不足,这些都导致了监理的结果无法满足不同客户的需求。
3 通信工程监理发展的趋势
随着近几年的发展,我国的工程监理也在监理行业的努力之下获得了不错的成绩,但是就整个工程监理发展过程来看我国的工程监理制度目前仍然还处于发展的起步阶段,有着许多的不足之处,和西方的一些发达国家比较两者之间的差距还是相当的大。为了使得我国的工程监理制度能够健康有序的得到发展,使得其能够在监理行业发挥巨大的作用,以此实现工程建设的预期结果,建设通讯工程的监理制度以下几点必然会成为发展的趋势。
3.1 完善法律制度,构建健康完善的市场体系
随着市场经济全球化的推行,我国的通讯工程建设监理市场也变得复杂,各种不一的监理制度以及监理方法导致了市场局势混乱不堪,为了解决这一不堪的局面,我国监理企业必然会在市场机制的调解下,通过法律强制、行政处罚、制度规范等方面来对监理市场进行一个整合,以此来构建一个精简有效的市场体系。
3.2 促进企业改革,以此适应监理的行业发展
为了使得监理企业适应行业的发展,改革是必行之路。在市场经济的调节之下,企业的改革可以使得企业不断强大、适应市场的能力越强,竞争力也将会变强;再者企业既然要发生改革必然是企业的管理以及技术手段已经落后,所以通过改革企业还可以强化自身的管理技术,提升工程监理技术。其中,以目前监理企业的发展来看要进行改革必然会包括企业制度的改革和经营机制的改革两方面,企业制度改革指的是将企业的半自主经营模式转化成为真正的自主经营模式,使得企业在自负盈亏的情况下,成为一种能够充分发挥出具有自身发展特点的经济实体;经营机制的改革则是将只局限于施工阶段的监理转向于工程每个过程的监理,以满足客户对于工程的全部需求。
3.3 增大服务范围,强化工程全程监理的发展
在通信工程建设监理中随着项目投资的加大对于监理的要求也逐渐增多,企业势必扩大自己的服务范围,以此来强化工程全程监理的发展,其中PCM模式将能全新的适应这种发展环境,给企业带来更优质的服务,如表1所示。
3.4 培养创新人才,优化工程监理工程师队伍
工程建设监理作为一项高智能的服务技术。其不仅要求监理的工程师精通监理技术外,而且还要求懂得经济、法律等。因此说,监理人员的整体素质高低对监理公司来讲有着决定性作用。在发达国家一些比较有名的大公司之所以可以享有盛名,一个相当重要的原因就是公司拥有一批高水准、经验足的监理专家。
3.5 借助国际竞争,提升自身工程监理的技术
我国的工程监理和国际相比还存在着一定的差距,因此势必会引发我国的通讯工程建设监理会与国际逐渐接轨,在国际化的竞争当中强化自身的监理水平,使得工程师们能够快速有效的熟悉国际化的标准,并在国际化的标准之下规范自身的监理技术。
4 结 语
虽然目前我国的监理制度和发达国家相比存在着很大的差距,但是只有我国的监理企业能够根据市场的发展规律以及我国的基本发展国情来进行企业的改革以及制度的完善,那么企业就一定能够向好的方向发展,缩减与国际之间的差距,给国家和企业带来更多的效益,增强了企业的竞争力,使得企业立于国际竞争行业而不败。
参考文献:
[1] 李月.对通信工程建设监理的现状和发展趋势的思考[J].电信工程技术与标准化,2009,(1).
关键词:电力工程;建设监理;问题;研究
中图分类号:U41 文献标识码:A
从实践中来看,国内电力工程建设实施监理制始于上世纪九十年代初,至九十年代中期全面推行,迄今已经有20多年的发展历程。在过去的二十年里,我国不断地借鉴和吸收国外先进管理模式和管理理念,尤其在监理质量控制体系建设上不断完善和提高,从而使电力工程建设监理工作逐渐走向了标准化、规范化以及科学化道路。但同时也存在着一些压力和挑战,比如电力工程建设相关企业将面临更为开放的现代化市场;国外电力工程建设咨询公司的大量涌入会对国内企业造成一定的冲击等。
1、电力工程建设监理制
(1)电力工程建设特点分析
电力工程施工建设,通常是一次性的工程项目,具有单件性特点,而且投资也非常的大,动辄几十亿,上百亿,甚至几千亿(比如三峡水利枢纽工程)。因此,电力工程建设项目具有一次性特点,而且其成本关系着国民经济的发展。电力工程施工建设的周期一般都比较长,在整个施工过程中会消耗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甚至会有很大的风险。电力工程建设中的每个项目都具有一定的独立性,但总体设计中每个工程项目又具有整体性特点,因此基本工程建设过程中要保持其连续性。
(2)电力工程建设监理
首先是要对工程项目建设计划加强管理。根据当前的投资管理机制,每一个具体的工程项目决策完成后,都应当及时纳入到国家或地方投资计划之中,方可正式实施。其次是要对工程项目勘察设计加强管理。其中主要是对勘察设计深度、质量以及标准等文件和数据资料进行的监督与审查,以确保工程项目建设目标的顺利实现。最后是对工程项目的具体施工活动加强管理。其中,主要是针对工程项目建设进度、投资预算以及工程建设质量进行的监督与检查。
(3)电力工程建设监理内容分析
通常情况下,电力工程建设施工过程中的主要参与人员有业主、设计人员、监理、供货商以及具体的施工单位等等,作业事项主要是土木工程建设与相关设备的安装。实践中可以看到,因参与方相对较多,工程项目施工环节之间也存在着较为密切的联系,因此应当充分发挥工程建设监理的作用。
第一,工程项目施工进度管控。根据施工合同上的规定,对该建设工程施工进度实施动态的控制与管理,以确保工程施工进度能够有效地满足施工合同上的要求,同时避免因施工工序上的交错而影响到合同的正常履行。第二,工程项目施工质量管理。对施工质量进行实时的监督与管理,一旦发现问题要进行及时的纠正。电力工程建设监理制的制定,可以有效地对施工质量进行控制,同时也可以有效地保证电力工程质量能够满足原定施工质量之要求;保证施工技术文件与施工质量合同上要求相一致,同时还可以满足客户对日后工程维修以及电力系统扩建之要求。第三,电力工程建设成本管理。在电力工程建设施工过程中,要对各种资源进行合理地分配,其中主要包括资金、人力资源、施工机械等,以免造成资源的浪费,并以此来降低电力工程的施工成本。电力工程建设监理,可有效实现对施工过程中的投资管理,它可以将承包合同中的规定价格控制在一个合理的范围之内,因此电力工程建设监理可谓功不可没。第四,电力工程安全管理。它可以保证施工人员自身的安全以及机械设备免受损坏,通过加强管理与教育培训,可以保证施工人员文明施工,以免出现随意与盲目行为。
2、电力工程建设监理亟待解决的问题
(1)人才流失严重
从当前国内电力工程建设监理实践来看,工程建设监理的取费普遍偏低,因此导致监理单位的经济利润非常的低,所得的监理费用通常只能维持基本的生存与发展,低成本聘请退休人员进行电力工程监理业务,必然会导致人才的大量流失现象, 这种情况的存在,严重制约了电力工程建设监理水平的进一步提升。在当前激烈的市场竞争环境下,高薪聘请技术人员,对监理单位所造成的压力一定非常的大。很多实例证明,国内电力工程建设监理的能力并不次于外国人,但最关键的一个因素是监理单位开出的工资价码难以吸引高技术人才。
(2)电力工程建设监理收费标准问题
从实践来看,当前国内电力工程建设监理的收费标准仍然沿袭着传统的定额取费机制,监理收费标准和当前的监理服务质量、深度等要求不相符,彼此之间的矛盾也变得非常突出。当前国际咨询工程师收费主要是安装人工单价进行计算的,该标准通常都比较高,但国内现行的诸多行业仍以按费比例进行计价,方式方法的不合理,严重影响了电力工程建设监理的质量。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和电力工程建设监理工作的不断优化,虽然目前电力工程建设监理的取费标准有了一定的提高,但是仍然比建设部所规定的标准要低。根据规定,电力工程业主方应当无偿为监理方提供办公、交通以及住宿和通讯等便利条件,同时还要求电力工程师应当尽职尽责,但当前的电力工程建设监理取费标准中将以上费用提供者改成了监理单位,由监理方自行承担性格费用。在监理市场日益广阔的今天,监理人员的服务范围也在不断扩大,因此电力工程建设监理收费标准问题必须妥善解决。
3提高电力工程建设监理质量的有效策略
基于以上对当前国内电力工程建设监理问题的分析,笔者认为要想全面提高电力工程建设监理质量,就必须认真做好以下工作:
(1)建立和完善电力工程建设监理法律体制
正所谓“无规矩不成方圆”,虽然近年来政府及有关部门正在加紧制定有效的监理管理机制和收费标准,并期望能与国际标准相接轨,但从实际情况来看,电力工程建设监理对相关标准的理解和定位等,都限制了电力工程建设监理的有效发展,监理标准难以真正与国际相接轨。监理服务与国际标准相接轨,实际上就是业主工程师服务;但由于政策上规定,国内多数监理单位的服务范围都是施工过程中的质量控制,实践中可以看到多数监理单位很难经受着当前开放的国际市场冲击。基于此,笔者建议尽快建立和完善国内监理法律体制,这不仅可以有效规范国外公司的进入行为,而且对国内监理单位和监理行业也是一种非常有效的保护措施。
(2)进一步建立健全工程招投标管理机制
从实践来看,建立健全开放、竞争的监理市场,对工程项目招投活动加强管理,成为当前全面提高监理服务质量的重要手段。但在此过程中也存在着一些问题需要解决,其主要表现在因没有一套科学合理的监督管理机制作为基础,同时也没有以价格竞争为方式的监理投标管理机制,因此对监理行业自我提高及其整体发展都会产生不利的影响。根据当前国际通行法则,工程业主方在服务招标过程中,最为关注的是投标企业的业务能力、服务水平以及整体业绩和信誉,同时还比较重视项目经理的经历及其自身素质,而商务报价在其中的占有权重通常只有5%左右;而在国内则与之大相径庭,业主方的商务报价所占权重通常可达总量三成,尤其是对技术含量显得并不重视。基于此,为实现监理单位和该行业的可持续发展,笔者建议政府及主管部门根据实际情况,对当前的监理市场行为进行有效的规范,采用邀标机制,评标过程中更多地要考虑技术含量,对监理人员的最低取费价格进行限制。
(3)加强监理市场准入与退出管理,减少不正当竞争行为的发生
在当前法律及相关法规政策依然不健全的条件下,建议电力工程建设监理招标过程中采用有标底的方式,参照国家收费标准制定标底,其变化管理幅度应当控制在5%左右。通过这种方式,可以有效地制止业主以及监理单位盲目压价的显现,对于实践中的各种不正当竞争行为要坚决予以制止,同时还要加大市场规范执法力度,加强监理市场准入管理,坚持公平、公正和公开的原则。建议将电力工程建设监理人员的资格等级作为考核管理的重要内容,在明确规范标准的基础上,对市场主体进行动态管理,不符合要求的工程监理单位和建立人员一律责令其推出市场。
结语
电力工程建设监理工作,既关系着电力系统自身的建设与发展,同时又关系着国民经济的发展,因此应当加强思想重视和监理管理机制的不断创新,只有这样才能做好管理工作,才能提高监理质量。
参考文献
[1]董文刚.浅谈电力建设监理与电力建设投资[J].中国科技博览,2012(01).
[2]王岩.加强电力建设监理安全控制[J].城市建设,2010(31).
关键词:项目管理;工程监理;并行管理
一、项目管理和建设监理两种管理模式的异同
1.不同点。(1)定义不同。工程建设项目管理是以工程建设项目为对象,在既定的约束条件下,为了最优地实现工程建设项目目标,根据工程建设项目的内在规律,对从项目构思到项目完成(指项目竣工并交付使用)的全过程进行的计划、组织、协调和控制,以确保工程建设项目在允许的费用和要求的质量标准下按期完成。工程建设监理是指具有相应资质的工程监理企业,接受建设单位的委托和授权,根据国家批准的工程项目建设文件,有关工程建设的法律、法规、规章、技术标准和工程建设监理以及其他工程建设合同,综合应用法律、经济、组织和技术手段,对工程建设参与者的行为和他们的责权利进行必要的协调与约束,确保建设行为的合法性、科学性和经济性,使工程建设投资活动好快省地进行,取得最大投资效益的微观监督管理活动。(2)范围不同。现阶段工程监理的范围仅限于项目施工阶段,而项目管理则是对项目的全过程进行管理。(3)内容不同。在建设工程委托监理合同中虽然明确说明了工程监理的工作内容要是三控两管一协调,但在中国现行阶段,工程监理工作的内容主要是对投资、进度、质量进行控制,而且投资控制往往由业主自己或委托别的造价咨询单位来进行;项目管理则涉及业主项目管理的所有方面,如投资控制、进度控制、质量控制,合同管理、信息管理等方面。(4)与业主关系的定位不同。监理单位与项目法人是委托关系,监理单位是公正的第三方;而项目管理则完全代表业主的利益,是业主忠实的顾问和助手。
2.相似点。(1)范围。项目管理的首要任务是确定并控制包含在项目范畴内的工作内容,并对其他项目管理过程进行指导。工程项目管理工作内容与范围是对工程建设的投资决策阶段、设计阶段、施工招投标阶段、施工阶段以及竣工验收和保修阶段的全过程进行管理,与工程监理的内容是一致的,只是现阶段中国工程监理主要侧重于工程建设的施工阶段。(2)时间。时间管理也经常被称为进度管理,它是控制项目时间的关键一环。与此同时,时间管理应通过确定、调整合理的工作排序和工作周期,在满足项目时间要求的情况下,使资源配置和成本达到最佳状态。项目管理的进度管理与工程监理在项目进度控制方面所提供的方法从总体上看是基本一致的。(3)成本。项目管理对项目成本管理的思路是非常清晰的,通常可以分以下四步进行:制订资源计划、成本估算、成本计划、成本控制。工程监理对投资控制的主要思路也是将实际支出与计划投资进行比较,再结合项目实际进度进行调控。这一基本思路与项目管理十分类似,但是由于管理体制不同,特别是项目财会管理水平的差异在实际运作中,要与其接轨尚需时间。(4)质量。在工程建设监理过程中,质量控制是监理工程师最为重视的一个方面,一般都是从ISO9000质量保证体系的高度来控制和规范项目团队中各方的行为。项目管理在关于项目质量管理的内容中指出,其基本方案旨在与国际标准化组织在ISO9000质量体系标准与指南中提出的方案中相一致。因此,项目管理与工程监理在质量管理方面的指导思想是完全一致的。
二、项目管理和建设监理并行管理的组织结构模式
由项目管理公司业主行使部分权力,为业主方提供决策支持,增强项目最高决策者对工程项目的各项目标。它一方面与业主签订合同,另一方面与施工总承包商、建设监理单位、设计单位和投资控制单位签订合同。建设监理是工程建设项目管理过程中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应置于项目管理公司的领导之下,在项目管理的过程中建设监理通过与系统内部的组织协调和系统外部的组织协调,使影响监理目标实现的各方主体有机配合,使监理工作实施和运行过程顺利。
三、建设工程施工阶段开展并行管理的主要内容
(一)项目管理与建设监理在建设工程施工阶段中的职能分工
施工阶段是建设监理的主要工作阶段,从程开工到竣工验收,监理都发挥着重要的作用。而项目管理方在合同管理及工程管理协调方面具有优势,但尚无成熟的模式,特别在投资控制、质量控制、进度控制等方面还达不到监理现有的管理水平。
(二)项目管理与建设监理在建设工程施工阶段中的关键工作
1.对施工总包单位的管理。(1)质量方面。先由监理方提出审核意见,再报送项目管理方确认后进行实施,要加强现场参与意识,对主要原材料的监督管理主要由监理方负责,项目管理方还需要有准对性地加强参与各方对新技术、新材料、新设备、新方法的应用、控制以及监督,确保质量目标的全面实现。(2)进度方面。除施工总进度外,要求施工总包单位编制周进度计划,突出关键工作,找出重要控制节点。监理方先审核,如有需要协调的进度事宜和修改意见应报送项目管理方,由项目管理方在周例会上统一处理。对工期紧张的项目,项目管理方可事先要求总包单位提出确保进度完成的前提配合要求和其他需求(如设计图纸到位、业主指定设备的采购等)。(3)投资方面。建设项目费用控制是项目建设过程中的质量、进度、费用三大控制的重点之一,贯穿于项目建设的全过程,其主要任务是在确保工程质量目标和工期目标实现的前提下,采用技术的、经济的和组织管理相结合的措施,在项目建设的各个阶段对费用进行控制,将项目费用控制在限额范围内,使建设项目投资发挥最大的经济效益。(4)工程变更方面。项目管理方既要考虑变更的合理性,又要考虑变更方案的可行性及其对合同的影响,并就拟变更的部分进行充分的分析、论证,权衡其对项目的工期、投资、质量的影响,及是否会引起索赔等,同时尊重业主的意愿。
2.对分包单位的管理。原则上分包单位统一由总包单位管理,但对于部分专业分包单位,其施工方案的确认,进场时间以及施工计划和现场管理等,都应由项目管理方出面统一与相关单位协调后进行管理。
3.建筑材料和设备的采购管理。建筑材料和设备的采购与供应是施工顺利开展的重要保障。项目管理方应负责制定主要材料和设备的采购计划,以指导具体的采购工作。
4.合同管理。项目管理方的工作重点是协助业主提前确定部分合同上未明确的工作界面的划分,项目管理方负责妥善处理施工中的索赔事件,建设监理应基于现场的实际情况提供必要的配合确认工作。
5.关系协调。项目管理方应做好施工总包单位与甲方之间的协调工作,如劳动力的协调、帮助分包单位落实进度款等。同时做好工程参与各方之间的协调工作,以保证项目正常有序地进行。
6.组织工作。项目管理方负责组织好各类工程会议,如设计交底会、专家专家论证会、质量事故专题会、材料确认会等。
7.HSE管理(健康、安全、环保管理)。工程建设中工人的健康和安全会直接影响到施工的实际进度和质量,监理方必须指派专职安全监理工作工程师实施现场安全监理工作,做好现场安全文明环保施工的监督工作,保证施工对周边环境不造成影响以及出现严重工程事故。四、项目管理与建设监理并行管理面临的问题及对策
针对这些问题,下面提出一些解决的方法:
1.项目管理与建设监理强势部分的结合。施工阶段的质量控制是建设监理的强势部分,项目管理在这部分的介入应当慎重,取代监理不是明智的选择,对监理工作过多干涉只能导致职责和权力的交叉与重叠,会使承包商无所适从,影响监理开展现场工作。项目管理不应把自己在质量控制的环节上和建设监理等量齐观,应代表业主对建设监理的质量控制进行宏观控制,以合同和组织手段支持监理的工作,以建设监理的成熟系统保证设计文件和规程规范的落实,实现项目管理和建设监理的有机结合。
2.项目管理与建设监理弱势部分的结合。在建设监理制度的某些环节,监理介入很少,在部分环节的控制有名无实,形成建设监理的空档和弱势部分,如设计阶段的管理,施工阶段的投资控制等。这些环节的市场需求是项目管理制度发展的契机,项目管理应代表业主,利用参与项目前期工作的优势或独立开展工作,或对监理的工作进行指导,以项目管理理论形成对上述环节进行控制的操作流程。随着项目管理工作的逐步深化和发展,项目管理在这些环节上的特殊管理能力和操作水平将得以体现,转而成为项目管理的强势部分。
3.项目管理人力资源建设。项目管理公司是智力密集型、知识密集型行业、项目管理单位最主要的资源是人力资源。工程咨询业从业人员必须具备相应的知识、技术、能力和职业道德。人力资源将是项目管理公司在市场竞争中影响成效的最主要的因素,项目管理公司应该把人力资源建设当做重点,不能简单地把监理公司的人员全部转入项目管理公司,要根据项目管理服务的特点来组织公司的人力资源。中国目前监理从业人员中,技术人员较多,知识结构不够合理,缺乏法律、经济和管理知识,既懂技术又懂管理知识的复合型人才有很大的空档。中国项目管理目前亟须充实既能掌握和熟悉国家政策、经济法律和法规,同时又精通一定专业领域技术的复合型人才,熟悉市场调查和预测分析人才,善于经济评价和风险分析的人才,具有技术创新意识的人才,熟悉运用国际惯例,能够进入国际咨询市场参与竞争的人才。
参考文献:
[1]成虎.工程项目管理:第2版[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1.
[2]张向东,周宇.工程建设监理概论[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5.
[3]杨文士.管理学原理[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