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9-17 14:52:45
序论:在您撰写市场经济的缺点时,参考他人的优秀作品可以开阔视野,小编为您整理的7篇范文,希望这些建议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热情,引导您走向新的创作高度。
关键词:热电厂;经济指标;设计值
一、热电厂总热消耗量的分配
(一)热量法
热量法是指按照热电厂产生热能和电能的数量比例来实现热消耗量分配的。这种热消耗的分配方法是以热力学第一定律为依据设计的,但是从热消耗的实际情况来看,这种热消耗的分配方法将电能和热能两种能量画了等号,直接以发电系统的消耗计算方式计算了供热系统和发电系统联系整体的热消耗,没有注意到发电系统和供热系统在运行中的不同效率问题,并不能够精确地反应热电厂的热消耗实际,但是这一计算是存在一定现实依据的,计算结果虽然不精确但是没有方向性的错误,而且计算简单当前为绝大多数热电厂所应用。
(二)实际焓降法
实际焓降法是以发电机组和供热机组的实际焓降水平为基础形成的热消耗计算方法。这一分配方法第一次肯定了热能和电能之间的差异,并在实际计算中重视效率差异的计算,同时还注意到热电厂运行中冷源影响造成的热效率损失,最终计算在热电厂的热消耗率分配计算当中,但是冷源的加入增加了供热系统效率在计算中的影响权重,供热系统的热效率成为影响整个热消耗分配计算的决定因素。
(三)做功能力法
在长期的热电厂热效率分配活动中,热量法和实际焓降法的缺陷逐渐显露出来,依据这些方法计算得到的热消耗分配结果与实际热消耗之间始终存在不小的差距,针对这一现象研究人员设置了一种从总进蒸汽和供热蒸汽做功能力角度出发的热消耗分配方法。这种从总进蒸汽和供热蒸汽做功角度对其热量分配的反推,以蒸汽做功的既成事实对其热量消耗进行分配,能够最大限度接近真实地将热量消耗指标分配给相应的消耗系统,是技术水平比较高、分配效果较好的分配方法,但是在实际应用中对总进蒸汽和供热蒸汽的计算较为困难,分配过程较为复杂。
二、热电厂标煤消耗
(一)供热标煤消耗率
根据热量消耗分配法可以得出,供热标煤消耗率br=供热消耗标煤量BR/供热量Qgr。
因为标准煤的发热量已知为29308kJ/kg,所以供热消耗标煤量=供热系统分配的热消耗量Qr/29308。
代入热量法计算公式,可得:br=34.12/(ηgd×ηgd)
这一计算结果显示,供热系统的标准煤消耗率只与供热过滤的热效率和管道效率有关,在热电厂的经济指标设计活动中,供热系统的经济指标应该与供热系统的供热功率效率和供热管道效率成反比。同时由于这一计算公式中涉及的主要内容只有锅炉效率、管道效率和标煤消耗,所以在使用其他方法计算得出标煤消耗的结果以后,可以依据这一公式实现对锅炉效率和管道效率的反推。
(二)发电标煤消耗率
发电标煤消耗量Bd=标煤总体消耗量Bz-供热标煤消耗量Br。
所以根据热量法计算公式和供热标煤消耗量Br的计算结果可以得出,发电标煤消耗量Bd=BZ-BR=(QZ-QR)/29308=(DJP(hjp-hga))-Dgr(hgr-hha)/(ηgd×ηgd×29308)
而发电标煤消耗率bd=发电标煤量Bd/发电量E=(DJP(hjp-hga)-DGR(hgr-hha))×1000/(ηgd×ηgd×29308×E)
三、厂用电率
(一)供热厂用电率
供热厂用电率是发电厂对外热量供应与总体供热量之间的比值,计算公式为供热厂用电率=供热厂用电量/供热量
其中最为关键的计算因素是供热厂用电量,供热厂用电量=(供热量/发电、供热总消耗热量)×(全部厂用电量-纯发电厂用电量-纯供热厂用电量)+纯供热厂用电量。
其中发电、供热总消耗热量=汽机进汽的含热量-锅炉给水总含热量+自锅炉至减温减压器及直接对用户的供热量;
纯发电厂用电量主要是指发电厂循环水泵、凝结水泵等电力辅助设施运行所消耗的电量;
纯供热厂用电量是指供热系统的热网水泵、供热蒸发站等供热辅助设备运行所消耗的电量。
(二)发电厂用电率
从用电消耗的角度来看,发电厂用电率是热电厂发电耗用的厂用电量与发电量之间的比值,因为发电厂自身辅助系统的耗电量和一定时间内、一定工r下的总发电量都是固定的,所以对其计算比较简单,计算公式为:
发电厂用电率=发电厂用电量/发电量×100%
其中发电厂用电量是指热电厂总体用电量刨除供热厂的用电量所剩余的部分。
热电厂是我国现有能源结构类型限制下形成的最主要的电力供应形式,其自身的运行质量和运行效率会对我国电力供应系统整体产生广泛而深远的影响,在节能减排的社会经济发展大势之下,对热电厂运行经济指标的明确,是发现热电厂运行问题的关键,是保证热电厂运行质量提升的重点,是提升热电厂运行效率的基础,所以对热电厂经济指标设计值的确定具有鲜明的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
[关键词] 热电厂;经济指标;设计值
[DOI] 10.13939/ki.zgsc.2015.24.082
1 热电厂总热消耗量的分配
1.1 热量法
热量法是指按照热电厂产生热能和电能的数量比例来实现热消耗量分配的,主要计算公式如下所示:
这种热消耗的分配方法是以热力学第一定律为依据设计的,但是从热消耗的实际情况来看,这种热消耗的分配方法将电能和热能两种能量画了等号,直接以发电系统的消耗计算方式计算了供热系统和发电系统联系整体的热消耗,没有注意到发电系统和供热系统在运行中的不同效率问题,并不能够精确地反应热电厂的热消耗实际,但是这一计算是存在一定现实依据的,计算结果虽然不精确但是没有方向性的错误,而且计算简单当前为绝大多数热电厂所应用。
1.2 实际焓降法
实际焓降法是以发电机组和供热机组的实际焓降水平为基础形成的热消耗计算方法,具体计算方式如下所示
这一分配方法第一次肯定了热能和电能之间的差异,并在实际计算中重视效率差异的计算,同时还注意到热电厂运行中冷源影响造成的热效率损失,最终计算在热电厂的热消耗率分配计算当中,但是冷源的加入增加了供热系统效率在计算中的影响权重,供热系统的热效率成为影响整个热消耗分配计算的决定因素。
1.3 做功能力法
在长期的热电厂热效率分配活动中,热量法和实际焓降法的缺陷逐渐显露出来,依据这些方法计算得到的热消耗分配结果与实际热消耗之间始终存在不小的差距,针对这一现象研究人员设置了一种从总进蒸汽和供热蒸汽做功能力角度出发的热消耗分配方法,其具体计算方法如下:
这种从总进蒸汽和供热蒸汽做功角度对其热量分配的反推,以蒸汽做功的既成事实对其热量消耗进行分配,能够最大限度接近真实地将热量消耗指标分配给相应的消耗系统,是技术水平比较高、分配效果较好的分配方法,但是在实际应用中对总进蒸汽和供热蒸汽的计算较为困难,分配过程较为复杂。
2 热电厂标煤消耗
热电厂标准煤消耗率可以分为供热标准煤消耗和发电标准煤消耗,以当前通用的热量法计算热量分配为基础,可以对这两种标准煤消耗率进行推导计算。
2.1 供热标煤消耗率
这一计算结果显示,供热系统的标准煤消耗率只与供热过滤的热效率和管道效率有关,在热电厂的经济指标设计活动中,供热系统的经济指标应该与供热系统的供热功率效率和供热管道效率成反比。同时由于这一计算公式中涉及的主要内容只有锅炉效率、管道效率和标煤消耗,所以在使用其他方法计算得出标煤消耗的结果以后,可以依据这一公式实现对锅炉效率和管道效率的反推。
2.2 发电标煤消耗率
3 厂用电率
3.1 供热厂用电率
供热厂用电率是发电厂对外热量供应与总体供热量之间的比值,计算公式为供热厂用电率=供热厂用电量/供热量
其中最为关键的计算因素是供热厂用电量,供热厂用电量=(供热量/发电、供热总消耗热量)×(全部厂用电量-纯发电厂用电量一纯供热厂用电量)+纯供热厂用电量。
其中发电、供热总消耗热量=汽机进汽的含热量-锅炉给水总含热量+自锅炉至减温减压器及直接对用户的供热量;
纯发电厂用电量主要是指发电厂循环水泵、凝结水泵等电力辅助设施运行所消耗的电量;
纯供热厂用电量是指供热系统的热网水泵、供热蒸发站等供热辅助设备运行所消耗的电量。
3.2 发电厂用电率
从用电消耗的角度来看,发电厂用电率是热电厂发电耗用的厂用电量与发电量之间的比值,因为发电厂自身辅助系统的耗电量和一定时间内、一定工况下的总发电量都是固定的,所以对其计算比较简单,计算公式为:
发电厂用电率=发电厂用电量/发电量×100%
其中发电厂用电量是指热电厂总体用电量刨除供热厂的用电量所剩余的部分。
Abstract: The paper presents the working principle of high-pressure electrostatic precipitator, combined with the experience in plant for electrostatic precipitator maintenance practice, sums up targeted solutions.
关键词: 电除尘器;存在问题;解决方法
Key words: electrostatic precipitators;problem;solutions
中图分类号:TM6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3)10-0299-02
0 引言
卧式平扳型干式高压静电除尘器,收尘极板接高压电源的正极并接地。电晕线接高压电源的负极。当高压直流电接到电除尘器的两极以后在电晕线附近就产生了电晕放电。这时从电晕区里有大量的自由电子和负离子逸出,飞向收尘板(阳极)。负离子在运动中也常常粘结在一起成为重离子,因此负离子和重离子就充满在两极之间,一同飞向阳极。当带有粉尘的气体通过电场时,这些带负电的离子就会在运动中不断地碰撞,并被吸附到粉尘颗粒上,从而使粉尘带电,荷电后的粉尘在电场力的作用下,几秒钟内就先后到达收尘板上,放出负电荷.粉尘就沉积在收尘板上。与此同时,电晕区内的所有正离子则朝着电晕线的方向运动。在这些正离子的运动中同样也使通过电晕区的粉尘荷电,并移向电晕线,所以在电晕线上也不断地积灰。沉积在收尘板和电晕线上的灰尘,通过机械振打方式清除。振打清除的粉尘聚集到下灰斗中,灰斗中的灰再经气力输灰系统排出。这样,从电除尘器入口端进入电场的含尘气体通过电场的净化使得电除尘器出口端排出的气体达到国家规定排放浓度。
我厂2006年在3#锅炉大修时,将?准2500花岗岩文丘里水膜除尘器,改造为DBP85-3×6型静电除尘器,在投入运行时,锅炉烟尘达到了环境排放标准。之后,由于多种原因叠加,导致除尘效率达不到期望值,环境排放标准降低。经过现场的工程技术人员了多次维修,反复研究摸索,总结经验教训,最终解决了除尘器效率低的技术难题。
1 原设备主要设计参数
①处理废气量: 144750m3/h
②废气温度: 150℃
③废气入口含尘浓度:
④废气出口含尘浓度: ≤180mg/Nm3
⑤电场断面平均流速: 0.473m/s
⑥设备阻力: ≤300Pa
⑦电场内负压; ≤4000Pa
⑧结构形式及电场数: 干式单室三电场卧式
⑨电场有效总长度: 9m
⑩有效断面积, 85m2
{11}电晕极形式及中心距:一、二、三电场管状芝刺线500mm
{12}每排收尘板块数: 6块
{13}每排电晕线根数: 第一、二、三电场均为6根
{14}电晕线线型: 第一、二、三电场均为BS线
{15}同性极间距: 400mm
{16}收尘板、电晕极振打方式: 旋转锤侧面振打
{17}进口气流分布板层数: 二层
{18}供电装置型号: GGAJO2-0.6A/72(kV)-HW 3套
2 影响电除尘器性能的主要因素
影响电除尘器因素很多,归纳起来分为五大类:
2.1 进口气流分布板设计存在缺陷、造成设备漏风严重 由于除尘器的进口烟道是下进口,所以进口电场内的气流分布尤为重要,磨损不均匀,磨损严重部位有大洞,阻力减小、烟气流速加大,其余部位烟气温度下降厉害,甚至产生结露。
2.2 阳极振打力不足 几次进入电场内部检查发现,阳极板板面粘灰,用木棒敲打后脱落,阳极振打需要改进。
2.3 阴极线设计布置有缺陷 原设备阴极线三个电场均为“BS型芒刺线”,配置不合理。合理的极配形式能提高驱进速度,抑制反电晕的产生,提高清灰效果,从而提高收尘效率。因三个电场的工况不同,特别是末电场因烟尘含量低,粉尘细,电场运行需高电压低电流形式对收尘有利,而“BS型芒刺线”是一种放电性能强的阴极线,因此末电场应配置一种放电性能不太强又有利于提升电压的一种阴极线。
2.4 电场接地存在缺陷 一电场阳极振打锤击打阳极排振打砧时,接触面有火花,初步怀疑电场接地不好。
2.5 绝缘瓷套内积尘 现场曾多次出现绝缘瓷套内积尘、瓷套电弧拉伤等现象。
3 针对上述问题我们采取如下措施:
①电除尘系统检查:重点检查并标志电除尘壳体、灰斗、顶盖漏风点并做好记录。检查电场的阴极线、阳极板积灰、变形情况,观察阴阳极框架等内件有无移位开裂等情况,检查阴阳极振打系统工作情况,重点检查阴极瓷套及电磁转轴结灰情况,检查进出口封头,气流分布板、槽形板损坏情况。
②壳体、顶盖、保温箱、进、出口封头及灰斗补漏。
③拆除所有损坏气流分布板,并及时清理,重新设计制作的气流分布装置更新安装。
④检查阴极框架的焊接情况,检查框架的同极距间隙,发现有五个阴打承接头断裂脱落,及时测绘、加工制作并安装。
⑤拆除第三电场BS型芒刺线456根,再安装456根RS型芒刺线及912套上下连接板。
⑥变形歪曲框架进行校正,使其达到设计值。检查阴极框架与电气部分可靠连接情况,对问题彻底清理并保证连接可靠。
⑦打开并清理瓷套保温桶,起吊并仔细清洗瓷套,加装玻纤胶圈后重新调整安装。
⑧拆除原来三套阳打传动装置、轴系、轴承及轴承支架,按改造后振打形式计算并安装新设计制作的三套阳极振打系统。
⑨阴极振打系统检修,阴打轴同轴度调整,检查并清洁电磁转轴
⑩阴阳极异极距检测,在框架检修完毕,阳极板排的同极距调整至正常范围后进行。调整异极距达到±10mm偏差内。
{11}设备接地检测及处理,高、低压电控部分仔细检查并作合理调整。
{12}电场进行空载升压试验、阴阳极振打试转及其它有关试验,保证电除尘可以安全投运。
{13}电除尘投运后,检修前、后参数对比如下:
{14}气力输灰系统投运后,检修前、后具体参数如下:
从气力输灰运行情况可以看出检修后,一、二电场输灰量明显增加,三电场输灰量再减少,说明检修改造是比较成功的,达到了预期目的,目测烟囱出口无冒黑烟现象。
4 结束语
由于高压静电除尘较为复杂,管理要求较高,只有加强维护和管理,加强岗位运行人员的技能培训,严格生产工艺操作管理,才能保证电除尘器长期高效、安全稳定运行。
参考文献:
[1]电除尘设备检修(电力行业职业技能鉴定指导中心 编) 中国电力出版社.
市场调节价,是指由经营者自主制定,通过市场竞争形成的价格。按照这一定义,电信资费的市场调节价应具备两个条件,一是市场调节价的定价主体为电信经营者;二是市场调节价应当在电信市场竞争中形成。电信市场配置资源的作用应该是通过反映电信市场的供求状况和电信资源的稀缺程度的价格信号引导实现的。为充分发挥价格在合理配置电信资源中的作用,就应确认电信经营者自主指定属于市场调节价格的定价主体地位,但是这种主体地位确定的前提条件是:不损害国家利益、不损害其他电信经营者的合法利益和不损害电信用户的合法权益。
政府指导价,是指政府价格主管部门或其他有关部门,按照定价权限和范围规定的基准价及其浮动幅度,指导经营者制定的价格。电信经营者在执行政府指导价时,应着重领会以下四点:(1)政府指导价是一种法定的价格形式,具体到那一种基础电信业务和增值电信业务的价格采用政府指导价,应依照国务院信息产业主管部门和国务院价格主管部门制定的电信资费分类管理目录确定;(2)政府指导价属于政府定价行为,法定的定价部门是国务院信息产业主管部门和国务院价格主管部门;(3)定价的内容分为两个部分,国务院信息产业主管部门会同国务院价格主管部门只是按照定价权限和范围规定基准价及其浮动幅度,这两项是政府指导价指导作用的体现。无论是基准价还是浮动幅度都是强制性的;(4)电信经营者在国务院信息产业主管部门和国务院价格主管部门确定的基准价及其浮动幅度范围内,具体制定电信资费,也就是讲有一定的灵活性,由电信经营者在有限的范围内应用。实际上,政府指导下的定价过程有两个定价主体,一是政府,二是电信的经营者,前者起主导作用,后者是从属作用。
政府定价,是由政府价格主管部门或其他有关部分,按照定价权限和范围制定的价格。政府定价的主体是单一的,定价的形式是法定的,这是一个重要的法律界限。
按照《电信条例》的规定:“电信资费标准实行以成本为基础的定价原则,同时考虑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要求,电信业的发展和电信用户的承受能力等因素。”但基本电信业务的资费标准仍由国务院信息产业主管部门提出方案,经征求国务院价格主管部门意见,报国务院批准后公布施行。然而,电信行业的“成本”究竟是什么,又有谁去仔细研究过。我认为目前电信资费标准的确定,主要还是考虑了政策因素和投资回报率这两个因素。我国的电信产业是从自然垄断逐渐走向有限制竞争的。在这种条件下,电信资费的定价方法更多是考虑政策因素,而非市场竞争条件下的资源最佳配置;另外,电信业属于资金密集型产业,由于这几年对信息高科技效应的过高预期和市场开放,刺激了对电信市场的过度投资;过度投资使得我国有限竞争的电信业迅速进入了成熟期,市场成本加大,投资回报速度必然就成为投资者的关注的问题。
我们再回头研究一下电信业务的成本,比如投资者很仔细地投资,花钱很小心,并且有很强的监督,这个成本就可能很低。但是如果在垄断或有限制的竞争下,它的价格线不但没有下降的机制,反而还有往上走的趋势。虽然《电信条例》规定,电信业务经营者应根据电信主管部门的要求,提供准确、完备的业务成本数据及其他有关资料。但是电信经营者都以这些数据和资料属“商业秘密”为由,不予提供。因此,电信业务的消费者对制定电信资费标准的成本、数据及资料,仍然没有知情权。从理论的角度上说,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任何一种商品(包括服务)的价格都应该是由市场决定的,并且应该在市场杠杆的作用下随着供求的变化而上下波动。我国的《电信条例》产生于2000年,在这5年里“条例”对电信资费的规制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但是随着中国已进入加入WTO的后过渡期,电信资费的标准应逐步由电信服务的提供者按照市场的需求和价值规律自行确定,国家应逐步取消政府定价。也就是讲,电信资费体系的确定要充分发挥市场这只无形之手的作用,降低政府价格监管的垄断性。就目前的情况来看,大多数消费者的矛头所向是电信的资费问题。因此,电信监管层应考虑逐步建立符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电信资费机制,充分发挥市场竞争的作用。特别是应依照价值规律对电信行业的发展和用户的消费进行市场调节,以形成新的符合市场经济规律的价格体制,并以良性的市场竞争来推动电信市场的健康发展。
应该指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运行机制,应以市场调节为基础;我们的目标是建立符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电信价格机制,那么,我们就必须花大的精力去培育市场,让市场调节的作用来主导电信资源的配置。然而,市场调节的前提必须建立和维护良好的市场竞争秩序,这是基础的基础,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运行机制建立的根本保证。只有在有效的电信市场竞争的基础上,政府的资费调控才能更好的发挥指导作用。应该明确,政府的资费调控是相对于市场调节而言的,没有市场调节,就无所谓政府的调控。而且,我国目前在电信资费调控方面存在的问题并不是调控力度不够大,调控范围不够宽的问题,恰恰相反,是调控力度过大,范围过宽,这样就不可避免的导致了行政垄断和不正当竞争等问题,而这些障碍的排除,首要的任务是反垄断法的制定和反不正当竞争法的完善,特别是其公平、有效地实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建立和完善应当在更大程度上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作用,健全统一、竞争、有序的现代市场体系。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逐步推进,社会经济结构发生了结构性的变化。其中,两大变化尤其值得注意:一是强调公民和企业的独立的主体地位,使平等主体之间的财产关系的发生不再依赖政府;二是伴随国家一元身份(公有制)到多元身份的分解,管理形式也分化了。随着产权多元化的出现和完善,国家还将加快电信行业的改革,允许非公有资本进入,进一步引入市场竞争机制。由此,国家必须对电信市场竞争秩序进行有效地规制,使其符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要求。应该清醒地认识到,电信市场竞争中的不正当行为和垄断行为不但破坏了公平原则,损害了其它经营者的合法权益与市场经济秩序,同时也损害了广大消费者的利益,特别是阻碍了和谐社会的构建。例如有些电信经营者在提供电信服务和业务时,以排挤竞争对手为目的,以低于成本价格销售其“电信产品”。这实际上实行的是一种亏损性经营,这种异常的价格选择是以排挤其竞争对手为目的的,它以牺牲自己暂时的经济利益为代价,最终损害竞争对手的经济利益,是一种法律所禁止的不正当竞争行为。不计成本走极端的降价是恶性价格战;恶性价格战不但增加了企业成本,减少了收入和利润,而且使客户频繁转网,造成企业电信产品和资费管理混乱,严损地害了客户利益和影响了企业的信誉。实际上,出于不正当竞争的目的,不断地变换价格本身是对消费者的愚弄和欺骗。
一、中国房地产行业的现状
住房问题关系到国计民生,即是牵涉发展大局的经济问题,有事关系到社会稳定和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将设的政治问题。房价问题则是社会关注的另一个焦点,房价的大起大落都会对经济造成严重影响,不利于我国经济的持续、健康、快速发展。
近年来,房地产市场发展过热,房地产投资额占固定资产投资额的比重从2003年的18.27%增加到2007年的21.5%。由于房地产投机和住房需求的双重影响,从2003年以来,尤其是2009年至2010年,我国部分城市房价、地价出现过快上涨的局面。2003年全国平均房价为2359.00元/平方米,2005年全国房价平均上涨16.7%,其中有19个城市房价涨幅超过全国的平均水平,至2007年,同比增幅达17.95%,这使得投机性购房异常活跃,严重影响了我过房地产业的健康发展,关系到国家发展的大局。
在经历了经济危机之后,美国的房地产行业受到较大冲击,这次危机从表面上看是由于次贷危机引起的金融危机,但从根本上看,它暴漏出了以美国为代表的经济模式的弊端,这就使得世界各国开始讨论以中国经济发展为代表的模式与以美国为代表的模式之间的异同与优缺点。
二、中美两国经济模式的特征
美国的经济模式是以市场经本文由收集整理济为导向的,它以个人主义和自由主义为其理论依据,突出自由竞争,主张放松政府对市场的管制。他们相信不受干扰的市场机制是最有效率的资源配置方式,所以政府大大减少对市场的干预和管制。
中国的经济发展模式是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模式,它既具有市场经济所具有的一般共性,又具有社会制度的特征和烙印。中国的经济可以通过市场调节和政府的宏观调控双重手段来引导和促进经济的健康发展。
三、中美两国经济模式的异同
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抵御经济风险的能力使世界公认为中国是最具活力的市场。但也有西方学者指出,中国是“全球最具活力的资本主义”,他们认为中国是仿效和推行美国市场经济模式而搞的资本主义。但是,通过仔细的比较这两种经济模式,我们不难发现,两者除了具有市场经济的共同特点之外,还有许多本质上的差别,中国的经济模式不是美国经济模式的照搬,而是中国的自我创新。
(1)中国经济模式与美国经济模式的相同之处
首先,两者都运用价格、财政,金融等市场调节杠杆随着市场的变化而调整相关的政策,因此两者的经济策略都表现出很大的灵活性。
其次,两者的物质资源都是在市场供求关系的调节下自觉配置到效益最好的地区和部门,从而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同时在市场竞争的激励之下,企业都会自主地改进技术,以提高生产效率,进而实现自身利益的最大化。
最后,两者在市场经济的实践中都显示出了市场调节经济的不足和弊端,其中包括效率和公平不可兼得的矛盾,经济秩序的失范性和无序竞争对生态环境的破坏性。
(2)中国经济模式和美国经济模式存在着根本性的差异
首先,两者的所有制的基础不同,这也是最大的不同,美国的市场经济体制建立在私有制基础上,中国的市场经济建立在公有制的基础上,国有大中型企业控制着国家的经济命脉,美国则认为,私有制是确保市场充分竞争的前提,而公有制则是一种必然有损于个人自由的制度。
其次,对市场的本质和国家干预经济的功能认识不同。美国的自由主义认为“市场是万能的”而“政府是恶的”只有市场支配国家的经济生活,国家的经济生活才会具有活力,才会繁荣,因此对市场极为推崇,排斥国家干预。中国的市场经济观则认为,市场不是万能的,其本身具有自己无法克服的缺点,因此国家的经济生活需要国家的宏观调控,国家的宏观调控和市场调节是调节经济的两种手段,两者并非相互排斥。
最后,两者的市场分配制度不同。中国实行的是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美国实行的是以非劳动为主的分配方式。
结语:自2010年始,中国政府采取了土地、金融、税收等多种调控手段,出台了如“国四条”、“国十一条”、“提高存款准备金率”等措施,限制投资投机购房需求,支持自住需求,调控住房的消费结构,加大住房保障力度,通过这些政策手段,实现房地产行业的“软着陆”,更加注重“量”的增长,而非“价”的非理性上涨。
关键词:计划经济;市场经济;结合;运行机制
中图分类号:D920.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4)011-00000-01
一、计划经济与市场经济结合的重要性
在新时期,推动计划经济与市场经济结合进程是促进中国特色经济稳步、健康发展的有效手段。政府主导计划经济,并进行宏观调控,而市场经济中以消费者为指导。如果国家经济运行中缺少政府的宏观调控,则会出现经济疲软的局面,市场经济发展迷失方向,最终导致经济的滞后和随意,美国经济危机有力地证明了这一点。如果缺少消费者的指导,完全由政府负责,权利过于集中,也会出现市场疲软、企业发展过程中动力不足,进而阻碍了经济的稳步、健康发展。因此,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过程中,应加强计划经济与市场经济的结合。
二、计划经济与市场经济结合的运行机制的探析
(一)计划经济与市场经济结合的目标
在传统计划经济体系中,彻底改变资本主义市场经济的杂乱无章的局面,进而实现计划经济的稳步发展是其主要经济目标。然而大量实践活动表明,传统计划经济没有考虑到市场经济的竞争性和灵活性,为此,我国在改革开放时期,制定了新的经济发展目标,即在计划经济的基础上,变革市场和市场经济方式,这不仅充分调动了群众的经济主动性,还获得了理想的效果。由于市场经济体制中借鉴了资本主义经济体制的相关理论,导致在具体的市场经济运行中一些问题凸显。十会议后,我国强调计划经济与市场经济的结合,在计划经济宏观调控的基础上,通过市场经济提高经济积极性,进而满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建设需求。
(二)计划经济与市场经济结合的科学性
国际经济强调经济的整体性,而国内经济注重经济的和谐性与合理性。单纯的市场经济中缺少对经济从整体层面上的掌控,十分容易出现整体经济崩溃的湖面。而单纯的计划经济中市场主观能动性不足,制约了经济的稳步发展。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运行体系的构建和不断完善,大量的实践活动表明计划经济与市场经济结合具有一定的科学性,这不仅能够让国家宏观调控经济发展,还能促进经济的稳步、健康发展。
(三)计划经济与市场经济结合的内涵
自改革开放以来,市场经济运行体系虽然取得了可喜的成绩,但是在具体的运行过程中仍然存在一定的问题。单纯的市场经济的运行中,存在较多的负面性,有时甚至会引发经济危机。结合现阶段我国经济建设的具体需求,我国应进一步控制经济的负面影响,借助计划经济的宏观调控的优点,增强我国经济抵抗风险的能力。旨在通过计划经济与市场经济的结合,实现优势互补,有效弥补这两者的缺陷,创新现阶段我国经济发展模式,进而为和谐社会的构建奠定扎实的基础。
(四)计划经济与市场经济结合的亮点
分析计划经济与市场经济的运行过程可知,这两者经济运行体制均存在一定的问题,其中市场经济体制的问题主要体现在经济体系内部。为满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发展需求,我们应进一步优化和完善经济体系。充分利用计划经济与市场经济中的优点,并将此二者有机结合,进而更好地满足新时期经济发展需求。我国传统的计划经济具有宏观调控能力,可有效消除市场经济运行中的隐患或者降低危害,这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打下了基础。
(五)计划经济与市场经济结合的社会意义
在经济发展过程中,结合我国经济的独特性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需求,我国实施了计划经济与市场经济结合的运行机制。分析计划经济与市场经济的运行过程中可知,这两者有着各自的优缺点。为构建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应合理应用这两种经济体制,取长补短,在计划经济宏观调控的基础上,以市场经济的调控能力为核心,不断优化我国经济结构,并促进我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三、计划经济与市场经济结合的注意事项
为更好地满足中国特色社会经济建设需求,加快了计划经济与市场经济的结合,然而在该运行体制的发展过程中应注意以下问题:
1.更新经济决策部门的思想观念,加强对相关理论知识的学习;
2.在社会主义理论的基础上,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为核心,紧密结合新时期国际经济发展态势,以此来明确我国经济发展目标;
3.增加计划经济的科学性,不断规范、优化经济管理条例,推动计划经济与市场经济结合的进程,真正实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的稳步、健康发展。
四、结语
现阶段,我国正处在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过渡期,为满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建设需求,在市场经济转型过程中选择性地应用了计划经济,为促进这两者的有机结合,应更新经济决策部门的思想观念,加强对相关理论知识的学习,依据新时期国际经济发展走向来明确我国经济发展目标,合理应用计划经济的宏观调控作用,充分利用其激励作用,进而促进我国中国特色经济的稳步、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李桂芬.浅析计划经济与市场经济结合的运行机制[J].黑龙江科技信息,2013(32):282.
[2]胡留洲.计划经济与市场经济文献综述[J].中国商贸,2012(21):254-255.
【关键词】市场经济 政府 经济管理 宏观调控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商品经济的特点,比如自由性、盲目性和平等性等对我国政府的经济管理职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我国政府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经过多年的探索和实践,我国政府的经济职能发生了一定的变化,从直接干预控制逐渐转换到宏观调控,采用政企分开措施,取得了良好的管理效果。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当前我国政府的职能还不能满足市场经济高速发展的要求,因此,我国政府仍然需要积极探索新的经济管理方法,加强政府的经济管理职能。
一、完善宏观调控体系
由于各方面因素的影响,我国市场经济体制的起步较晚,体制还不健全,但是我们不可能也没有时间去重复资本主义国家市场经济的发展历程,通过这种方式建立完善的市场经济体制。商品经济具有自发性和盲目性这两个缺点,这两个缺点曾多次导致资本主义国家市场失灵,因此,国家必须调控和干预市场经济,建立强有力的政府宏观调控体系,通过政府的宏观调控和干预来弥补市场经济体制发展不足,促进市场经济的有序运行。我国政府十分重视政府职能的转变,运用经济手段,如信贷、货币、金融等,法律法规以及必要的行政手段对经济进行调控,抑制通货紧缩和通货膨胀,抑制生产过剩,保障市场资源的有效配置,保障充分就业等,从而确保国民经济的快速稳定发展。但是,我国的宏观调控体系还存在许多问题,政府仍然行政管理和干预很多经济活动,如政府依然管理和干预资本市场资源、劳动力和土地的配置,政府直接干涉许多大型项目的审批,这种情况下,如果政府自身管理存在问题,监督体制不够健全,就会造成权力市场化现象,如资本信贷、土地审批转让过程中的腐败行为。此外,从我国政府无法快速抑制房价上涨现象,我们可以看出政府调控体系的不完善以及调控手段的滞后性,这都会造成调控无法达到预期效果,控制不了一些经济现象的发展方向。因此,我国政府应当不当完善宏观调控体系,充分利用价格、利率、税率等经济杠杆以及法律手段来宏观调控我国经济的发展。
二、加大市场监管力度
由于市场经济体制的不健全,导致在维护某一经济时容易形成垄断现象,这种现象是与平等竞争相对立的极端形式,会影响市场经济的健康快速发展。因此,政府必须加大监管力度,严厉打击垄断行为,维持一个公平的竞争环境。
出现垄断现象时,市场价格将无法正确反映市场供求变化,破坏了市场的正常竞争机制,垄断组织通过不平等的方式获得大量利润,长期发展下去,将会破坏市场经济的公平性,还会影响广大群众的切身利益。但是,市场本身并不能很好地消除垄断现象,因此就需要政府通过政策和法律法规来控制和打击垄断组织,使市场秩序规范化,确保平等竞争。控制和打击垄断现象需要中央政府和各级地方政府的共同努力,以法律来抑制地方保护主义现象,地方政府在发现地方政策与国家政策相背离时,要及时纠正,配合中央政府的工作,确保国内市场的公平性。对于严重违反公平原则,扰乱市场秩序的垄断组织,政府要给予严厉的打击。同时,政府要建立严格的监管部门,由专人负责,将监管工作落实。
三、合理配置社会资源
由于市场经济的竞争性和效率性,会造成收入分配差距大,但是市场机制无法解决这一问题,如果政府不进行干预,任其自然发展下去,则会拉大不同地区、不同人群之间的收入差距,造成严重的两极分化现象,长期发展下去,就会影响社会的和谐,从而影响我国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因此,在对社会资源进行一次分配后,政府就应当对资源进行二次分配,调节收入分配,在促进经济发展的同时兼顾公平,维护社会的和谐稳定,减少社会矛盾。当前,我国政府调节收入分配的主要方法是履行收入分配制度和建立社会保障体系,通过这些方式控制高收入人群的收入,保护低收入人群的利益。在具体的实行过程中,对于高收入人群,政府应当落实个人所得税制度,征收高收入人群的税款;对于收入较低的人群以及下岗失业人员,政府应当完善失业保障、养老保险和医疗保险制度,并使大部分人群都能享受到这些保障,达到保障低收入人群利益的目的。
四、完善公共服务职能
政府必须责无旁贷地担当履行公共服务的职责,成为协调社会所有成员极为重要的组织,在社会成员公共物品的提供与分配中搭建重要的平台,担任重要的角色,逐步加强对教育、社会保障、科技、文化、卫生、体育的投入,建立与完善社会福利制度,为公众提供最大程度的基本医疗服务体系,为社会公众参与社会文化、经济、政治等各项活动提供保障,为广大城乡居民提供最急需的公共服务,保证公民公平享受的权利,提高公共服务质量,从根本上解决人民的衣食住行所需要的公共服务问题,提高工作生活质量,实现真正的社会和谐稳定。
五、结论
总而言之,在我国改革进一步深化,市场经济进一步发展的前提下,我国政府经济管理职能的转换显得尤其重要。针对当前市场经济和政府宏观调控中的问题,政府应当积极探索新方法,改进和完善政府的经济管理职能,建立完善的宏观体系,维护经济的快速稳定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王莉萍.浅谈经济全球化形势下政府经济管理职能的创新[J].经营管理者,2009,(23).
[2]康汝.政府机构如何发挥经济管理职能[J].财经界(学术版),2010,(08).
[3]朱长钢.浅谈政府宏观经济管理目标[J].中国城市经济,2011,(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