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优发表网

购物车(0)

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期刊投稿 出版社 公文范文 精品范文

阅读教学模式范文

时间:2023-09-17 14:52:45

序论:在您撰写阅读教学模式时,参考他人的优秀作品可以开阔视野,小编为您整理的7篇范文,希望这些建议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热情,引导您走向新的创作高度。

阅读教学模式

第1篇

一、“以读为本”的阅读教学模式

以读为本是继承我国传统的语文教学经验中的精华,以学生读书为阅读教学的主要活动形式,把读书活动贯穿于教学活动的全过程,即课堂上学生通过朗读、默读、背诵、复述等方式,把书读通顺,读连贯,朗朗上口,披文入情,入境悟神。

“以读为本”教学模式应遵循如下原则:

1.读思统一的原则。语言与思维密不可分。指导学生阅读的同时,必须启发学生的思维,在引导学生读中思,思中读,重训练过程,发展思维能力,特别是创造性思维能力,形成良好的思维品质。思维的发展反过来促进读写质量的提高。

2.读写结合的原则。在语文教学中,学生的读是作者写的逆向活动。指导学生读书要引导学生“遵路”、“识真”,从而读中探写,积极吸收,这就要求教师把握重点,找准语言因素与作者情感的结合点,找准训练形式与写作意图的结合点,找准阅读吸收与说写表达的结合点,让学生读中学写,养成良好读写习惯。

3.内外相通的原则。要充分发挥课内阅读对课外阅读的指导作用,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把课内掌握的读书方法应用到课外的阅读当中,以课内带课外,以课外促课内。课外阅读可以开阔视野,增长知识,有利于阅读方法的掌握和良好习惯的培养;可以激发学生的兴趣,发挥特长,发展个性;可以陶冶学生情操,使学生受到思想教育。实践证明,语文能力的提高,走的都是课内外结合的道路。

二、语文阅读教学中体验式教学模式

体验式教学作为一种极其高效的语文阅读教学模式,在语文阅读教学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因此,语文教师应当加大体验式阅读教学模式的推行力度,充分发挥体验式阅读教学的作用,在语文阅读教学中切实推进体验式教学的策略。

1.创设一定的情境,唤起学生的内心情感。语文教师在语文阅读教学中要做的事情就是通过一定的情境设置唤起学生内心积淀的知识情感,使他们更好地理解语文知识。这种情境的设置可以通过音乐感情的渲染或者是多媒体的实际文章情景模拟实现,潜在的音乐感受及直观的视觉感受都能够很好地唤起学生内心的情感,使学生在原有知识的基础上培养对于新知识的感知力。在讲授课文《青海湖,梦幻般的湖》时,通过多媒体播放一些青海湖的图片,或者是一些相关的影片片段,让学生真正近距离接触青海湖,而不是凭空想象,这样可在很大程度上加深学生的理解。

2.针对文章设定角色,引发学生共鸣。体验式教学主要就是侧重于“体验”二字,针对文本情景为学生设置一定的角色能够更好地加深学生的体验。语文教师在讲述那些具有人物遭遇和情景事件时的文章时,最好将学生带入文本,使学生通过对其中角色的选择和扮演与文中人物产生心灵共鸣,从而深切感受文章所传达的思想感情,同时在一定程度上丰富自己的生活阅历。比如在讲述故事性较强的文章时,可以将学生分为几个角色,让学生自己感受主人公的内心,以及自己会对一些事情产生的反应等,从而加深学生对文章的理解,使学生在以后的生活中面临类似事情时知道自己应该怎样做。

3.培养学生的想象力,使学生获得深度体验。阅读教学中,表演教学模式是体验式教学模式的一种,好动是学生的天性,表演正是利用学生的这种天性为课堂服务。将表演引入语文课堂,能使学生准确地掌握语言文字,持久地保持学习动力,培养情感和创造能力,充分发挥自我激励作用,促进学习过程中的师生互动,采用多种方式组织表演,促进学生学会“自我学习”、“创造性学习”,自主地建构知识,拓展思维。语文阅读教材中的阅读材料题材丰富多样,尤其是故事情节丰富曲折的文章适合于表演模式教学,这些文章塑造的人物个性鲜明,情节起伏较大,可以在教学过程中充分调动学生自己体会、理解、把握和表演故事中情节和人物形象,如《皇帝的新装》、《鲁滨孙漂流记》等课文。

三、以点到面,全面辐射的阅读教学模式

第2篇

一、营造民主和谐的教学氛围,让学生充分展示自己的个性。

阅读教学应饱含主体情感,充满人生体验。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努力营造民主和谐的气氛,让学生有个轻松、自由的情绪。要做到这一点,教师必须蹲下身子与学生相处,建立一个新型的师生关系――师生平等,学生之间平等。于是我走下讲台,与学生整合在一起,把课堂变成讨论、争论的课堂,把阅读课堂变成学生思维最活跃,学生的思考最能表现自我独特个性的课堂,讨论时学生的思维活跃起来。争论使学生互相促进,有效地培养他们的创造。提高了他们的审美情趣,使他们能够大胆地表现自我,用自己的眼光去看待事物,用自己的心灵感受体会生活。

二、更新教育理念,转变教师角色。

在教育改革的今天,教师已不再是“传道、授业、解惑”的核心角色,而是学生学习的促进者。这是教师最明显、最直接、最高时代性的角色特征。在实际教学过程中,要让学生积极思考、大胆质疑,鼓励学生用自己的头脑思考问题,用自己的智慧大胆地发现,大胆地表达自己的心声,把教学的重心放在如何促进学生的是“学”上,从而真正实现“教是为了不教”。

《桃花源记》一文是千百年来脍炙人口的名篇,教学中,我打破原有古文教学中逐句翻译的教法,有意地创设民主情趣,引导学生踊跃讨论、大胆质疑,在讨论中发现问题,在争论中解决问题。

三、转化授课方式,建立学生“自学”机制。

实践证明,单纯讲读的授课方式不利于提高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因此必须转化授课方式,改“讲读”模式为让学生掌握学习方法的独立阅读思考,以培养终身学习的愿望和能力。授课方式应当服务于学生的学习方式,我们在教学中应少一些详尽的分析,多一些学生感悟能力的培养,多一些学生思维能力的激活与开发,从而使学生大胆质疑,善于发现,让他们“八仙过海、各显神通”,真正体现以学生“自学”为主。

第3篇

关键词: 英语阅读教学 问题设置 答题技巧

目前,在各类重大英语考试中,阅读题的比重越来越大,在中考中已占笔答题的三分之一,但是高质量地完成各类阅读题和阅读能力的提高是难点。阅读是学生学习外语必不可少的重要技能之一,《新课程标准》要求:“能读懂常见体裁的阅读材料。通过阅读让学生利用已学过的知识和已掌握的语言技能找出文章中的主题,理解故事的情节,预测故事的发展和结局。这个要求的目的是考查学生通过阅读获取信息、分析信息、处理信息的能力,同时,既要求获取信息、分析信息、处理信息准确,又要求有一定的阅读速度。”因此,在英语教学中,加强对学生阅读技能的指导,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显得至关重要。

在阅读教学中,能否设置有质量的问题非常关键,有兴趣、有意义、有梯度的不同类型的题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下面就问题的设置作如下阐述。

1.问题的设置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紧扣文章的内容,问题要让大多数学生通过阅读都能回答。这样大部分学生都会跃跃欲试,学习兴趣才能被充分激发出来。

2.问题的设置要有梯度,有铺垫性问题,问题要由易到难、由近及远。既要有让学生一眼就能看出的,又要有经过分析、推断才能回答的,还可以设置一个比一个难、一个接一个揭示文章的主题,使学生逐步地理解文章内容,培养学生分析、理解的能力。

3.问题设置要灵活多样,根据文章的体裁、难易程度、讲述角度和阅读目的,在题型上做研究。简单的文章可用简答题、完形填空、所给单词适当形式填空、任务性阅读等题型,难度较大的文章可用选择、判断、完成表格等题型,有些文章还可以用句子归位等题型。但是无论设置什么样的题都要有原则:问题要有质量,能训练学生的能力;问题要循序渐进,由易到难;要讲究文章的逻辑性,合理、适度;问题要有指向性、准确性,要严密,不能模棱两可,判断、选择题答案要唯一;简答题要适度,不可漫无边际。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仅上好阅读课是不够的,还要多途径、多角度地配合课外阅读练习,这样才能让学生掌握阅读方法和技巧,提高阅读速度和能力。

阅读技巧是帮助学生提高阅读速度和能力的有效途径。掌握阅读技巧对提高阅读速度和对文章的理解都有良好的促进作用,可以帮助学生提高阅读能力,从而在英语测试中取得理想的成绩。

1.要判断所给文章的类别。做阅读题要根据各类文章的性质,在开始阅读后有意识地着重掌握和记住某些关键的内容和词汇。这样既抓住了要害,又节省了时间,避免了在若干细节及无关全局的问题上纠缠。初中阶段,碰到的主要是记叙文,就应特别注意找出主要人物、事件发生的时间、地点、主要情节及最后结局。故事传记主要叙述主人公的主要特征,他与其他重要人物之间的关系。新闻报道、史地知识介绍,往往是一人一事的介绍,新闻报道特别强调时间性、准确性,因此要搞清时间、地点和数字,这些基本都是出题点。

2.要注意找出主题句,利用主题句来查找有关信息。一般说来,论述性较强的文章或说明文,每一段或相关的几段里总有一句话是主题句,主题句或在段首,或在段尾。读了主题句后,便可知道这一段大致的中心内容,因为主题句概括了全段的主要内容,而该段其余的句子则是用来阐述或说明主题句的。在通常情况下,出题点都在主题句上,在主题句上做文章。同时,教会学生找关键词,了解重点句子的大意有三种基本阅读的方法:一是先文后题,即先读短文后读题目,然后读短文寻找正确答案;二是先题后文,即先读题目后读短文,最后寻找答案;三是文――题――文式地阅读,即先快速通读全文,对文章形成总体印象,然后读问题,再将全文认真读,最后回答问题。

3.答题要有取舍。考试时答题的一般方法是先易后难,碰到难题时,千万不要钻牛角尖,耽误太多时间。一时做不出的题,要果断舍弃,以免影响有把握的题。待全部题解完后,如有剩余时间再回来做放弃的题。对于一般不影响句子或全文理解的生词,可以放下不必理解。在遇到重要生词时,不要着急,也不要轻易放弃,根据上下文来猜词,或根据构词法等判断这个词的大致意思。

阅读技巧不仅仅是答题方法,技巧不能代替知识和能力,好的技巧还要在有丰富知识的基础上才能发挥作用。

阅读教学在整体教学工作中比重很大,寻找好的课堂阅读教学模式,提高阅读教学的整体水平是教学改革的重要工作。新课程的实施和新教材的使用,给教师的教学工作提出更高的要求,也给广大教师的发展提供发展的空间和平台。我们要积极探索,锐意创新,为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寻找好的课堂教学模式。

第4篇

英语是一门语言,学生们对于英语语言的学习不仅仅是处在简单的知识积累的阶段,更多的是培养学生对于英语这门语言的实际运用的能力。这一英语学习的现状也符合我国现阶段所提倡的素质教育的基本要求。英语是一门语言,通过进行英语阅读教学培养学生的1阅读能力是促进学生进行英语学习的基本方法。阅读是一个对语言进行认知的过程,进行英语阅读教学有利于扩大学生的英语词汇量使学生的英语语言知识得到丰富,同时也提高了学生对于英语这门语言的运用能力使学生对于英语语音的学习在思维、理解、概括以及判断能力上得到较好的发展。通过进行英语阅读教学还能够培养学生的言语把握,使学生在对整篇文章的把握中学会对英语语言情境进行分析学习,同时也使学生在英语阅读教学的过程中培养了良好的英语语言素养,促进了学生对英语整体学习能力的提高,提高了学生的英语学习效率。

二、英语阅读教学模式的基本方法步骤

(1)教师备课阶段。①英语是一门语言对于一门语言的学习首先要掌握这门语言产生的地区常识。进行英语阅读教学是英语学习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进行英语阅读学习之前要让学生们对西方国家的与英语阅读有关的社会人文背景、自然背景有所了解,在这一基础上进行英语阅读教学更加有利于学生对于英语阅读内容的理解和整体的把握;②为学生们讲解英语阅读教学活动过程中可能的生词,之一活动要在英语阅读活动之前进行。这一步骤的进行也要把握一个度,对于那些学生们能够用猜的方式理解的词汇,教师不要做过多的讲解以免妨碍学生英语阅读学习水平的发展;③教师引导学生从英文文章标题,段落中心句,以及篇幅的开头与结尾思考文章的大概内容。同时根据这些已知的内容对文章进行简要的概括;④在进行英语阅读教学活动之后,要通过对提出的问题的思考使学生对英语阅读材料有整体的把握。

(2)阅读目标的明确。①在进行英语阅读教学策略的实施之前要明确阅读教学策略的目标,为学生的学习指明正确的方向。英语阅读教学的阅读是用眼来读的;②在提问学生回答阅读相关的问题时,要根据学生的学习程度的不同设定不同的问题,需要注意的是这些问题要围绕阅读的内容来进行设定。

三、具体阅读策略的选择

(1)略读策略的运用。在英语阅读策略进行教学活动中,英语阅读策略———略读是指通过对英语文章的整体把握了解文章的基本内容,为学生对整篇文章的仔细阅读以及整篇文章的理解做好准备。在略读是要注意引导学生有意的找寻文章的中心内容、文章的中心段落以及每段的中心句了解文章的中心内容,准确把握各中心句之间的关系,从而掌握好文章的大概内容。

(2)细读策略的运用。在进行略读之后,学生对于文章有了整体的把握,在略读的基础上进行文章的仔细阅读。在文章仔细阅读时与略读不同,细读要求学生在阅读的过程中注重对文章细节的把握,理解文章的句子语言结构,找到文章的关键性信息,深入的理解文章段落之间的联系与先后的承接关系这对于把握文章大意了解文章主题有着密切的联系。

(3)概读策略的运用。与略读策略并不相同,概读策略的运用是为了使学生在概读的过程中从文章的标题、中心段落、主旨句着手了解文章全局,对文章进行整体概括。概读教学策略的运用培养了学生的综合概括能力的发展。

(4)坚持课堂阅读与课外阅读相结合的原则。阅读教学策略的实施对于英语教学有着重要的意义,通过学生的实践活动对学生进行学习引导。培养了学生的阅读技能的培养,使学生对语言的运用能力得到了提高。在进行英语阅读策略实施的过程中,仅靠课堂的英语阅读的积累是远远不够的,还需要学生在课堂外通过对西方国家的了解从而促进英语阅读策略的有效实施。课外阅读的内容主要包括对西方历史文化、社会人文、自然知识的了解,可以选择西方国家的名人生平传记、寓言故事、生活常识以及小说传记等了解英语这门语言形成地的文化风俗将更加有利于英语阅读教学策略的实施。在学生对于西方的文化风俗有所了解后,可以在课下为学生选择一些稍高于学生英语阅读水平的读物,促进学生的英语学习。

四、结语

第5篇

【关键词】网络环境;语文阅读教学;模式

21世纪是网络世纪。总理在2015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中国要制定“互联网+”行动计划,发展“互联网+”战略。就是要利用互联网的平台,利用现代信息通信技术,把互联网和包括传统行业在内的各行各业结合起来,在新的领域创造一种新的生态。目前已形成互联网金融、互联网医疗、互联网教育等互联网+新生物。随着互联网教育的出现,全新网络化的教育也出现在人们面前。如今的阅读方式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已发生革命性变化,网络的普及改变着传统阅读教学的理念、教学模式以及思维方式。

一、中职学生阅读能力的现状及其原因

1.现状

(1)中职学生阅读水平下降:中职学校生源“量”减“质”降。多年以来,职业教育在中国未得到应有的重视,仍然处于弱势地位。在许多人的眼中,就读高中才有机会考上普通高校甚至名牌高校,这样的学生才脸上有光;就读职业学校是因为考不上普通高中不得不作出最后的选择,导致中职生有自卑感及社会地位低下。许多地方政府部门扩大普通高中规模,绝大部分初中毕业生就读普通高中,有到中等职业学校就读的学生越来越少,中等职业学校招生越来越难。为了多招生,许多中等职业学校不得不将录取分数降之又降,生源质量每况愈下已是不争的事实。中职学生语文水平基础薄弱,严重影响学生语文阅读的积极性,语文成绩越来越差,语文阅读水平不断下降。(2)中职学生阅读量不足。据调查,中等职业学校一般分布在县城或大、中城市里,为了方便联系,家长都给学生配有手机,有的甚至购买苹果等价格不菲的名牌手机。教室、学生宿舍等校园里都有wifi信号,随时可以手机上网。学校的电教室里配有电脑、电视机,晚自习对外开放,许多学生在课余时间里来此看电视、上网,因为从电脑、电视获取的信息更加丰富、更加刺激,更加有吸引力。他们用于课外阅读的时间越来越少,课外阅读名著等读物越来越少。中职学生对文学作品的阅读量不足,必然导致阅读效果的下降。(3)中职学校对阅读不重视:大多数中职学校重视专业课,轻视文化课,语文课更处于无足轻重的境地,一周的阅读教学由原来的4节减到2节,这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阅读教学,更影响了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同时也影响了学生对其他专业课的理解和吸收。

2.原因

(1)社会对职校生有认识偏差。长期以来,人们把中等职业学校看成是“三差生",中职生自尊心和学习的积极性受到了较大的挫伤。(2)中职学校为了完成上级下达的招生任务,每年春秋两季进行招生,学生的录取是无门槛的,有的是参加中考考不上普通高中的,有的是没参加中考就来的,还有的是初中刚读几个月的,更有甚者是已在社会上混了几年,混不下去又返校的。学校的生源数量是有所增加了,但学生的素质和质量一年不如一年。大多数同学学习意识不强,学习兴趣不浓,课堂上大多数同学不是玩手机,就是睡觉,尤其是语文课枯燥乏味,阅读教学越来越形式化,成绩越来越差。(3)传统语文教学基本是一支粉笔,一张嘴,教学模式无新意,教学方法单一,传统中职语文阅读教学因无“乐队总指挥”,各吹各的调,各拉各的弦。在科学技术迅猛发展的今天,学生获得知识不单单在课堂上,课外获得各类知识的途径越来越多,如果课堂上还是单一的教学模式,对于引领学生更加深入的学习文本,提升他们的阅读能力都是有局限性的。

二、中职语文网络化阅读教学模式的优势

传统阅读教学模式当中,只有教师、学生、文本简单组合而成,教师在课堂中的教学过程受到一定的限制,往往将知识以自己的思维形式灌输给学生,让学生在老师的“组织”和“规定”当中去学习,课堂气氛死板而单调,学生的学习氛围受到了一定的局限。而网络环境下,有了多媒体的运用,教师在课堂上把文本内容和多媒体融合,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学的优势,调动学生的各个感官,丰富的画面通过对他们的视觉、听觉的冲击和碰撞,他们的思维就灵动起来了,教材被多媒体化之后,原来的教学模式受到了很大的冲击,运用多媒体教学,在课堂上有限的时间里学生得到的信息量会更大,形象生动了,学生会更加更兴趣,学习的积极性提高了,主动学习的意识增强了,课堂教学效率提升了。有了电脑之后,学生预习更方便了,他们乐于上网查资料,然后课上教师引导他们交换资源,组织他们合作学习,学习模式得到了优化。每个学生都可以利用多媒体网络的广阔性和平等性,在学习的过程中培养自己独立自主的能力,发展了个性,也培养了创新思维,体现了个人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价值。

三、中职语文阅读网络教学模式的构建

1.利用网络资源,情景创设,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情境教学是从教学的需要出发,教师依据教学目标(主题)创设以形象为主体、富有感彩的具体场景或氛围,激发和吸引学生主动学习,达到最佳教学效果的一种教学方法。情境教学我们可以追溯到古代,比如“孟母断织教子”,说的就是孟子厌学归来,孟母割断了自己辛勤织成的丝绢,在孟子的惊恐中,母亲晓之以理:“子之废学,若吾断丝织矣。”这正是我国古代情境教学的典型范例。在情境教学的有效指导下学生更积极的去发现问题,探究问题的积极性得到提高,课堂上教师通过多媒体的融合,充分利用多媒体的优势,使得枯燥的知识更加生动、有趣,而且多媒体和文本融合就集合了文字、图形、动画、视频等,集成了大容量信息,同时具有形式多样、超媒体、交互性等特点,甚至还能创设更接近实际情景的虚拟化实验学习环境空间,给学习者带来了一种全新的学习环境和认知方式。例如,在学习《科学家美文两篇》时,教师通过Flas、音频等媒介用几幅人类破坏地球或大自然的画导入,这些生动形象的画面,非常有代入感,学生一下子被吸引,画面对于他们心理的冲击使得他们震惊,通过交流,他们表示保护环境一定从自己做起,从小事做起,进而上升到保护地球,保护大家赖以生存的家园,通过这样的主题教学,学生的爱护环境,保护环境的感受更加深刻,他们为保护环境献计献策……通过Flas、音频等媒介,水到渠成地激发了学生的求知兴趣和参与需要。

2.利用网络优势,提出问题,探究教学内容

网络环境下,中职语文阅读教学结构一般呈现为:教师为学生创设一个网络学习的环境,根据教学任务创设问题情景,提出问题查找、筛选有效信息自主探索,研究问题成果交流,总结提高迁移应用。课前,教师通过网络查找资料更加快捷方便,范围也更加广,教师在网络上获得丰富的知识,能浏览到最前沿的知识,信息量大,范围广,内容丰富,使得课堂上更加丰富多彩。而学生也能主动地获取由教师根据教学内容汇编整理并放置在网络上的相关教学资料以及其它的网络资料,获得有关课程的基本知识。课前的收集与整理工作,有利于培养学生收集信息、分析信息、处理信息的能力,有利于抓好学生语文素养。课中,教师为学生提供一个充分个性化的学习环境,让学生在宽松的氛围中围绕着相关的问题进行自我探究或集体讨论,教师以平等的姿态参与和引导学生的讨论,使教学过程由传统的传承型转变为探究型。课后的作业应该是课堂的延伸,比如可以针对文章进行一些小课题的研究,这样即使对课堂知识的巩固,同时也是对文本的拓展,激发他们的求知欲望,把学生的探究学习延伸至课外,让课程呈现多元发展。在这个三阶段教学中,学生乐学、会学,真正成为了学习的主人,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帮助者,学生通过对所学内容的感悟、探求新旧知的联系,从而产生意义的建构,达到语文教学的三基训练。

四、网络环境下的阅读教学出现的问题

网络的信息量大,良莠不齐。中职的学生“三观”远没有形成,他们独自面对网络丰富的信息,抵抗诱惑的能力一定有限,海量的信息一下子吸引住了他们,在这个过程中有一部分学生浏览不健康的网站,有的学生把网络搜索、网络阅读仅当作娱乐消遣,这样的情况无疑令人担忧。所以我们语文教师有义务引领学生学会正确网络阅读的方法,学会筛淘不健康的信息,教学他们学会鉴赏,提高他们心灵的免疫力,把网络真正当作学习的工具。

中职语文阅读教学课堂中运用互联网,创设教学情景,优化了课堂教学,随着信息和网络技术的不断发展,互联网为我们的教学确实提供了更加广阔的延伸空间。教无定法,我们应根据教学对象与教学内容的不同,结合以往教学中使用的有效的教学方法,灵活选择和运用,以努力做到课堂教学的最优化。

作者:彭旭军 单位:广西百色市平果县职业教育中心

参考文献:

[1]孙芳芳.《立足语文学科特点,正确认识使用多媒体》[J].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5年05期.

第6篇

关键词:建构主义;教学模式;阅读;能力

一、引言

教育部于2012年颁布的《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和专业介绍》,除了明确高校应着重培养英语专业学生的英语语言技能、人文素养、并且熟悉本专业和其他相关专业知识,能熟练运用英语和本族语从事外事、翻译等各项工作的人才培养目标外,还要求学生能学习其他人文和社会科学知识,并培养“与海外人士进行跨文化交际的能力,使用计算机和网络技术不断获取知识的能力,掌握运用专业知识发现、分析、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创造性思维能力和科学研究能力”。[1]文件还细化地规定了《报刊阅读》为英语专业知识课程。因此,对于英语专业教师来说,能否有效地将对学生创新能力和思辨能力的培养有机地融合到英语《报刊阅读》教学中,是英语教学模式改革的重要方面。英文报刊本身具有时效性强、语料真实、题材广泛、内容丰富、贴近生活的特点,可以成为英语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重要支撑。然而,目前许多高校教师在本课程的教学上仍然使用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教师讲,学生听;以教材为中心”的教学模式来授课,注重了学生英语语言知识与听、说、读、写、译等技能的培养,但对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思辨能力缺乏足够的关注,不利于学生发散性思维、批判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以及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2]本文拟从建构主义理论出发,根据其教学理论内容来分析、探讨并建立新的教学模式,以期改善英语报刊阅读课程的教学效果,切实提高学生使用英语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并有效培养和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

二、建构主义理论的基本涵义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是认知学习理论的一个重要分支。该理论认为,知识不是通过教师传授得到的,而是学习者在一定的情景及社会背景下,借助他人(包括教师和学习伙伴)的帮助,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料,通过意义建构的方式而获得。[3]针对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国内一些专家学者形成概括了相应的建构主义教学原则,其中以何克抗为代表的专家认为,建构主义教学原则主要包括六个方面:强调以学生为中心;强调“情境”对意义建构的重要作用;强调“协作学习”对意义建构的作用;强调对学习环境的设计;强调利用各种信息资源;强调学习过程的最终目的是完成意义建构。[4]在上述理论的指引下,学习是一种主动的过程,要求学生由外部刺激的被动接受者和知识的灌输对象转变为信息加工的主体、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者。学生既不是机械地接受教师传授的知识,也不纯粹是学习系统中的独立个体,而是基本的社会结构。与此同时,它也强调教师的指导作用,认为教师是意义建构的帮助者和促进者。

三、建构主义视角下的英语报刊阅读教学模式建构

在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及其教学原则的启发下,笔者根据英语专业学生的特点和英语报刊课程本身的特点,在英语报刊阅读教学实践中,探索提出了以下教学模式:(一)创新课前准备活动现今英语报纸杂志种类繁多、具有信息量大、知识丰富且更新快的特点。在海量的信息面前,教师如何选择合适的题材并加以整合,借此设置让学生感兴趣的情境,是成功开展英语报刊阅读教学的重要前提。如果教师只选择新近发生的新闻作为讲授内容,不可避免会融入教师自己的偏好,而且也会导致话题不够经典、不全面。因此,在题材的选择上,教师可以把经典的报刊阅读教材与时尚的最新时事新闻有机结合起来。在当今日新月异的现代信息技术发展之下,计算机、多媒体、网络及通讯技术不仅能实现多种信息的有机结合,还能为非英文环境下的中国英语专业学习者创造生动丰富且具有深刻感染力的教学情境。因此,教师可以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把课文的导入与预习放在课前进行。在明确教学目标的前提下,通过慕课或微课等相关视频使他们对课文所涉及话题的背景进行直观的了解,并通过微信群或QQ群等方式向学生推送课前思考的问题。实践表明,通过听觉和视觉获取的信息更直观生动,更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自主学习的欲望。因此,教师如果能巧妙地选择契合文章背景的多媒体资料,不但可以让学生更为直观地对相关内容进行了解,还能将学生对于观看视频、浏览网站的兴趣,迁移到学习中来,激发他们的阅读兴趣,对新闻事件进行深度了解的兴趣,提高阅读效率。[5]学生预习完指定的课文后,要求其思考这三个问题:WhatI’velearned?WhatIdon’tunderstand?WhatIwanttoknow?学生还可以通过微信群、QQ群或老师的微博进行线上讨论。在网络情境下,一些平时在公共场合不太活跃的同学也能相对积极地参与到讨论中来。除此之外,每次课前指定一个小组(可以以寝室为单位)把与课文背景相关的内容用PPT的形式在课堂上展示出来。要求小组长明确每位小组成员的任务,分别负责资料的查阅与搜集、整理与记录、PPT的制作乃至PPT的最终课堂展示等,确保每一位成员都能参与到活动中来。通过课前的导入与预习性阅读,使学生将新闻事件及其背后的深层文化背景联系起来,帮助他们尽快地切入文章主题,为深入理解文章和积极地参与课堂讨论奠定了良好基础。

(二)有效组织课堂教学在课堂上,教师应该首先清醒地认识到这一点:建构主义教学模式所倡导的“以学生为中心”并不是说要弱化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的作用,与之相反,这对教师课堂教学的掌控能力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教师不能将课堂大部分时间用于学生活动的展示,自己仅仅扮演观众和点评者。[6]教师此时是课堂活动的组织者、课堂学习的合作者和问题讨论与思考的引导者。在学生课前做好充分准备的基础上,教师要根据教学目标,使课堂教学更侧重于对课文内容作进一步的分享和交流。学生在课堂开始时的PPT展示,系统地呈现课文背景以及相关拓展性信息,也是学生之间、师生之间思想交流碰撞以及知识深化的过程。其次,教师可以通过提问的方式,如宏观上可以从篇章的社会功能和评价性阅读的角度提问,微观上从语法词汇以及篇章的细节等信息来创设问题情境以激发学生的发散性思维。问题是思维的起点,也是思维的源泉和动力。选择正确的方式多角度地提问不仅可以激发学生的好奇心,通过成为积极的读者来建构认知图式,使学生从单一的接受或提取信息转变为积极有效地对信息进行诠释。教师应深度挖掘素材,鼓励和引导学生从多角度、多层面去深入探索问题,再在探索问题的过程中,将知识的理解引向纵深,在新旧知识经验之间反复的、双向的相互作用过程中建构意义。[7]这个过程不仅有助于培养学生主动建构知识的能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还能让教师更好地了解学生的思维方式和内容,并对出现的问题及时加以引导,达到育人和学以致用的目的。当然,思辨性问题的提出也是教师对学生课前准备工作效果了解和评估的过程。此外,针对学生的课前与课堂中遇到的问题,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水平和特点,挑选出思辨性较强、小组成员可协商可选择的问题,引导学生进行思考与讨论。让每一位小组成员感受到参与的价值,发挥出自己的优势与长处,通过成员之间的合作与对话,相互借鉴与讨论,得到启发,最后完成知识体系的构建。这个过程能让他们自己找到答案,同时也达到从多种角度剖析文章的深层含义与不同价值观的目的。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作为有意识的主动构建者,通过创新合作与交流的形式创造交互式学习环境,依靠教师、学生、教材与环境等四大要素的有机整合达到更好的学习效果。

(三)注重课后的反馈与巩固课后的及时反馈与有效的巩固是学生学习过程中极其重要的环节。学生在课堂学习与讨论中有可能产生新的疑问,不可能在有限的课堂时间内解决所有问题。因此,教师通过合理的引导,让学生把有限的课堂时间延伸到相对充裕的课外时间是应对课堂时间不足的好选择。在课堂教学即将结束的时候,教师提出进一步思考与讨论的问题,同时给学生提供同一话题不同来源的文章供拓展阅读,让学生通过对比阅读不同媒体因立场角度的原因对同一事件的不同报道与评论,促进他们进行思辨性思考。除了在线平台的进一步讨论,学生还可以针对课文在“句酷批改网”上撰写课文阅读摘要与评论。这样不仅能加深学生对课文的理解,还能很好地培养学生的总结概括能力与思辨能力。教师可以把写得好的文章在班级群中分享,一方面可以促进学生之间的思想交流;另一方面也可以提高学生的积极性。借此教师也可以更好地了解到学生知识掌握与技能发展的情况。此外,教师可以让学生补充阅读最新的时事新闻报纸,通过国计民生等时事热点问题激发课外阅读兴趣,进一步拓展报刊类相关知识。总之,教师应以深度挖掘学习者主动性为前提,充分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与创新精神,促进学生形成“吸收新知识经验一转化知识经验一构建知识体系”的良性循环。

四、结语

总之,教学的过程是教师帮助学习者通过亲身体验来建构属于自己的新知识和内容的过程。教师要给学习者提供亲身体验的机会,并引导他们完成新意义的建构过程。[8]因此,报刊阅读课程不仅要求学生对新知识进行理解,还需要其在学习的过程中对其合理性进行分析、检验和批判。本文所提出的报刊阅读教学模式不是将学生束缚在阅读技能的训练上,而是着重激发学生超越当前的认知环境,在自己已有的经验基础上以及特定的情境下有效地建构属于自身的知识体系的教学过程。教师在重视学生原有的知识经验、社会历史文化背景、动机以及情感态度等多重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在认知学习过程中的综合作用的基础上,鼓励学生根据自身的兴趣和能力专长个性化地学习,以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

作者:陈佩 单位:安徽科技学院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高等教育司.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和专业介绍[Z].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2.

[2]黄源深.英语专业课程必须彻底改革———再谈“思辨缺席”[J].外语界,2010,(1):11-16.

[3]戴炜栋,刘春燕.学习理论的新发展与外语教学模式的嬗变[J].外国语(上海外国语大学学报),2004,(4):10-17.

[4]何克抗.建构主义———革新传统教学的理论基础[J].电化教育研究,1998,(3):3-9.

[5]程跃.信息化环境下英语专业外报外刊阅读课程教学模式探究[J].牡丹江学学学报,2016,(3):174-177.

[6]张露.基于建构主义教学模式的商务英语专业课程设计[J].鄂州大学学报,2016,(3):79-82.

第7篇

一、语文群文阅读概述

群文阅读主要是仅仅围绕某个主题,使学生在一定时间内阅读多篇文章,同时,在语文教师的引导下,实现对知识构建的一种阅读模式[1]。通常在堂课的有效时间内,学生能够阅读5篇 15:05 文章。促使学生的阅读效率明显提升,并使学生的阅读量明显增加,丰富其知识面,其自身也得到满足,使其对阅读兴趣的提高也有促进作用。

因为语文群文阅读能够要求学生在一定时间内,阅读完几篇文章,因此,对学生的阅读速度要求较强,早期其速度可不能达到要求,但通过几次的练习后,学生通常均可在一定程度上提高速度。基于此,学生由被动阅读的状态转变为自主阅读,使其利用自身思考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群文阅读能够改变传统的语文阅读弊病,促使语文阅读教学出现明显的变化。

二、群文阅读教学模式中具备的基本课型

(一)单元重组

现阶段,语文教材都是单元紧紧围绕着某个主题,单元中通常有4~5篇的文章,为群文阅读的顺利开展提供了有利条件。例如人教版九年级上册中有一个单元均选自相关名著:《水浒传》、《三国演义》以及《儒林外史》,其都和智慧相关:通过智慧获得财宝、招起祸端、使人们的心性迷失。因此,在实践教学中:应有效的指导学生对极具特色的课文《智取生辰纲》中“智取”内容精读,对智慧的有效利用充分感悟,随后在对《杨修之死》中,有关对智慧招惹祸端与智慧迷失人心性内容的描写进行反复的阅读,对相关语句表达的智慧的巧、愚以及呆的内容予以比较与体会。通过此种教学方式,将单一的课文教学获取的零散知识更系统化,促使学生的认知结构不断完善。

(二)外延略读课文

《教师教学用书》[2]对略读课文提出了明确的要求:“在内容的理解方面,明显比精读课文的要求低,通常是知晓大概内容”、“更多的是学生利用精读课文中获取的知识以及方法,将课文自行读懂”。通常可以实施群文阅读的方式进行略读课文教学,以一带多,具有较好的阅读效果,促使教学目标更好实现,使学生的阅读能力与写作能力明显提高。

(三)比较“综合性材料”

现阶段,语文教材中都会安排某个单元的“综合性学习”章节,为不同文章提供有效的“阅读材料”。此种“阅读材料”和课文存在一定的不同,不可以单篇教学。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可以采用群文阅读的教学模式,使学生在对比不同的诗歌阅读中,对不同作者的表达风格以及表达方式等多方面的不同充分体会,切身感受到诗歌的魅力所在,为学生搜集与整理诗歌等活动提供有利条件。

三、语文群文阅读的“结构”整合

(一)使文章组合“线索”较丰富

目前,教材的主题教学课文的线索较重视人文,如对大自然的保护与关爱等。在群文阅读教学的过程中,文章组合的线索具有全面性与系统性[3]。如将友情类的文章结合教学,以人文主题作为线索等,发现在群文阅读教学中,文章线索具有较强的丰富性,其对教师的视野、智慧以及对文章的掌握具有较高的要求。

(二)使文章间具有较强的逻辑性

在较多读本中,一般会出现以“母爱”为线索的阅读内容,其中的各篇文章均讲的是母爱。但部分课文并未充分的“结构化”,由于文章的联系性较弱,内部逻辑性不显著。因此,可以多次尝试编选一组“母爱”的文章,最后确定《慈母情深》与《母亲的存折》。为什么选择这两篇文章,主要是因为两篇文章都歌颂了母爱的伟大。能够使学生对母爱的伟大有进一步的了解,促使学生对感恩父母,具有德育教育的目标。此种逻辑能够指导学生在一定时间内,更全面、更系统地思考“母爱的伟大”,进而尽可能的地丰富学生对“母爱”的掌握,即是“结构化”。结构化的群文阅读,能够给学生传送一种有效的信息:不可以单纯的背诵零散的知识,而需要掌握事物之间具有的联系。只有充分掌握整合,才可以使看似散乱无章的信息,转变为系统化的知识。

(三)促使学生积极、主动的探究

语文群文阅读要求学生在特定时间内,完成具有探究性高水平阅读,对发现乐趣充分体会。在具体语文阅读教学中,发现课文中出现的显著异同点,能够诱发学生深入的思考与探究。在对《愚公移山》群文阅读教学的过程中,可以将传统的《愚公移山》与美国的《明罗移山》相结合,前者主要表达了人们做事必须具有坚持不懈的精神;后者讲述一对老夫妻通过搬家的方式,将挡在面前的高山移走。两种不同的解决方式,产生了较强的认知冲突,激发学生进一步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