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优发表网

购物车(0)

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期刊投稿 出版社 公文范文 精品范文

德育教育在语文教学的渗透范文

时间:2023-09-17 14:52:43

序论:在您撰写德育教育在语文教学的渗透时,参考他人的优秀作品可以开阔视野,小编为您整理的7篇范文,希望这些建议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热情,引导您走向新的创作高度。

德育教育在语文教学的渗透

第1篇

关键词:小学语文;德育;德育意识

《语文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语文应该注重培养和提升学生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最终实现全面发展。”因此,小学语文教师应充分利用语文这门学科的优势,在潜移默化中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提升学生的思想修养,树立其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一、小学语文教学中进行德育渗透的必要性

德育是当今学校教育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尤其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它的作用更是不容小觑。首先,小学生正处于由儿童向青少年过渡的关键时期,其道德思想正处于形成阶段,此时的德育教育会对小学生以后的发展起巨大的推动作用。其次,小学阶段的语文教育属于基础教育,和其他学科相比,语文学科的任务则更具特殊性。最后,小学语文新课标明确强调德育渗透的重要性。

二、小学语文教学中德育渗透存在的不足

(一)德育渗透意识淡薄

部分小学语文教师过多地关注学生对“双基”知识的掌握,忽视其个性和思想品德的发展。智育是教学中的一个重要部分,但是德育在小学生的发展中也起着极为重要的作用,如果小学教师过于重视智育而忽略德育,易影响小学生品德的健康发展。但部分小学语文教师的德育渗透意识淡薄。

(二)知识传授与育人方法相割裂

部分小学语文教师在进行德育教育时忽略学生的接受情况,致使德育渗透成为教师的个人教学行为,德育效果不佳。在小学课堂教学中,语文教师如果仅仅是讲述大道理,不注重与生活实践的联系,不仅不会产生良好的德育效果,反而还会加大教学难度。

(三)育人内容

“假、大、空”在一些语文课堂教学中,虽然教师采用的教学方式多种多样,教学气氛活跃,但实际上教学内容却脱离现实生活,不具备可行性,教育活动成为浮于表面的表演。一些教师为了实现德育渗透,选取了与教学内容不符的德育内容,这不仅不利于学生情感的升华,而且也不利于学生理解教学内容。

三、小学语文教学中德育渗透的对策

(一)转变教师观念,加强德育意识

《教师法》中明确规定教师要以身作则,教书育人,并且在日常教学中,教师有责任和义务对学生进行思想和行为进行教育,从而促进学生全面而和谐地发展。所以,小学语文教师要以学生的全面发展为重,转换教学观念,充分认识到德育教育与小学语文教学的重要性,以及两者之间的有机结合对促进小学生的和谐发展的重要性。

(二)选择恰当的德育方法

小学语文教师要根据本班学生的具体特点来选择恰当的教学方法。如果教学方法选择不得当,就无法很好地将德育和教学联系起来,进而直接影响到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德育功能的发挥。而如果方法运用得当,学生就会很好地接受德育内容。

(三)提高语文教师的德育教育能力

小学语文教师提高自身德育教育能力的基础是准确解读新课标中的德育要求,并根据语文这门学科的独特特点,以及学生自身的特点加以实施。1.在教材内容解读上进行德育渗透。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德育渗透要做到与知识讲解、情感传递紧密结合。如学习《我的战友》时,教师需要积极引导学生树立集体意识并运用于日常生活中,进而提升学生团结奋斗的道德品质。总而言之,为了使小学生形成健全的人格、良好的道德素养,教师可以通过钻研教材、发掘教材内涵,做到全面理解教材,进而充分展现教材中的德育成分。2.在朗读教学中进行德育教育。朗读是小学生最初的阅读活动。但是,朗读并非简单地将课文读出来,而是通过把握整篇课文的感情基调来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进而用自己所领悟的情感将文章赋予感情并朗读出来。所以,小学语文教师可以根据不同文章不同的感情基调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3.在写作教学中进行德育教育。写作的思路与内容主要来源于日常生活中的点点滴滴,语文教师在写作教学中要注意引导小学生感受和领悟生活,引导他们去体会生活中各式各样的情感所带来的不同感受,使他们能够仔细地观察生活。但不容忽视的是,小学生的认识能力还很浅显,这就需要教师的点拨、指导,教师需要正确引导小学生观察生活、体会不同的情感。

总之,新时代背景下的小学语文教师,不仅要教好书,还要育好人,落实好教学中的德育渗透,让学生在学习的同时思想修养也能得到提升,为社会输送品德优良的建设者。

作者:杜方方 单位:天水师范学院政法学院

参考文献:

[1]李镇西.教育是心灵的艺术[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5.

[2]柳丽娜.我国中小学德育目标存在的问题及改革思路[J].现代教育科学,2007(2):7-8.

第2篇

在高中语文教学中,引导学生课外阅读是一种十分常见的教育手段,而课外阅读也是一种有效的德育教育措施。教师通过积极的引导学生阅读各种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课外读物,不仅可以有效的拓展学生的知识面,帮助学生开拓视野,还可以有效的锻炼学生的意志力,使学生能够养成良好的道德情操。但是,书也有“好”、“坏”之分,教师就要有意识的引导学生读“好”书,才能够使学生真正的通过课外阅读获得进步。这就需要教师能够结合学生的思想特点、兴趣爱好以及年龄特征等实际情况,积极的为学生推荐各种优秀的读物,丰富学生的业余生活。同时,教师还要注重对学生进行阅读指导,使学生能够一直保持课外阅读的兴趣,特别是要让学生掌握正确的读书方法,提高学生的阅读效率[1]。例如,有些学生喜欢阅读一些谈情说爱的书籍,教师就可以组织学生阅读和学习有关文艺理论的书籍,提高学生的阅读品鉴能力,从而使学生能够充分的感受相关书籍中人物的悲欢离合。同时,教师要让学生养成正确的阅读习惯,避免一味的阅读情节曲折的书籍,而是要能够阅读一些具有教育意义的书籍,让学生能够通过阅读,获得有益的感染,提高学生的道德素养。并且,教师还要积极的鼓励学生订阅各种报纸、杂志,促使学生能够扩大自己的视野,增强自身的思想觉悟。

二.鼓励学生积累名言警句,利用名言警句渗透德育教育

在高中语文教材中,存在着十分丰富的名言警句,这些名言警句有着很强的教育意义,其中蕴含着十分丰富的思想内容,对促进学生的健康成长有着很大的帮助,特别是在高中语文教材内容中,有很多的课文的中心思想,都可以通过一段言简意赅的话语进行概括。所以,高中语文教师就要抓住这些内容,对其进行重点的分析和讲解,引导学生进行学习。并且,教师还要鼓励学生将这些名言警句进行记录,并时常进行阅读,帮助学生牢牢的进行巩固[2]。例如,教师可以在每天正式上课之前,引导学生共同朗读一句名言警句,然后让学生初步的了解其中的含义,并将其进行记录,还可以将其写到黑板的角落上,帮助学生进行巩固。同时,教师还可以在黑板报的醒目位置,每天写下一条名言警句,让学生进行学习,并鼓励学生对其含义进行讨论和分析,丰富学生的积累,从而更好的提升学生的道德修养。并且,教师还可以利用校园广播,每天为全校的师生播放一条名言警句,营造一种良好的德育氛围,通过环境对学生产生影响。

第3篇

关键词: 德育教育 小学语文 教学 渗透

小学语文对学生来说是一门非常重要的学科,在教学过程中,教材上的很多内容都具有思想性与情感性,在培养学生语言表达能力的同时,将德育教育渗透其中,有利于学生形成良好的价值观、人生观与世界观的雏形。语文教材中课文所涉及的内容非常丰富,有的讲的是中华民族优良的传统,有的是古人高贵的道德品质,还有富有教育意义的传说,等等,这些内容可以有效帮助学生提高思想道德品质,为其塑造健康的人格打下坚实基础。

一、德育教育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的作用

1.促进学生的德育发展

小学教育是学生的启蒙教育,学生后期人格的形成与小学教育有很大关系,德育是每个人都应该具有的品质。培养学生各方面能力,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是当前的教育理念,德育教育应该摆在第一位。与知识掌握能力相比,学生的思想素质更重要,教师在教学工作中,应该明白,在教会学生课本上的一些知识之前,应该先教会他们如何做人。因此,在课堂学习中,需要融入德育教育,语文课堂是非常好的媒介。随着经济的发展,社会竞争压力也在不断增大,小学语文课堂融入德育教育,虽然还不能让学生明确形成科学的价值观,但是对其以后有很大影响,对促进学生德育的发展有很大帮助。

2.提升语文课堂的有效性

语文课堂是多元化的,在教育中寓教于乐是非常重要的教育理念。语文课堂上,教师有非常重要的任务,第一,语文是我们的母语,教师要使学生有效掌握语文基础知识,让他们培养良好的语言表达能力,让他们在日常生活中,可以良好地运用专业语文技能进行人际交往;第二,培养学生良好的思想道德品质、健全的心理环境、乐观向上的情感;第三,就是要努力帮助学生开启自己的智慧,让学生除了专业知识外,还掌握良好的学习能力等。要实现这些目标,需要提高语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德育教育的融入可以实现“寓教于乐”,为学生营造一个幸福、快乐、和谐的学习环境,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提升语文课堂教学效率。

二、德育教育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存在的问题

德育教育是为了学生的终身发展,但是在小学教育中,很多教师都过度重视阶段性的教学质量,而所谓的教学质量,是以学生的考试成绩衡量的。随着近些年就业等方面的压力,很多学校几乎将所有精力都放在对学生文化知识等的教学上。新课改一直强调素质教育的重要性,但是目前很多学校还是重智育。这种现象,加大了德育教育在语文教学中渗透的难度,即使是一些有经验的教师,为了达到学校设立的升学指标,也不得不将教学重点转移到课本知识上。另外,对于重视德育教育的学校,有的教师又会过分重视德育教育的地位,在语文课堂上,将语文课上成了思政课,不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

三、德育教育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的有效策略

1.结合教材进行德育教学

教材是专业人士根据不同年纪学生的特点编制的,要在语文教学中融入德育教育,首先教师要掌握好教材中课本内容的真谛,语文教材包含的内容非常丰富。当讲到歌颂古人英雄事迹的课文时,教师先要让学生自主阅读,引导学生正确理解课文主旨,让他们了解历史,体验古人优秀的品质。德育的培养与生活息息相关,小学语文教材中不乏一些赞美大自然的课文,教师要通过这些课文的讲解,让学生了解大自然的美好,让他们意识到保护大自然的重要性。只有结合教材的具体内容,对学生进行德育教学,才能有效将德育教育渗透到语文教学中。

2.在教学中融入实践活动

德育教育与社会有紧密联系,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应该适当融入一些实践活动,让学生体验社会,从身边的一些小事做起,将课堂与生活结合起来,不仅可以丰富学生的阅历,还可以培养学生对社会的适应能力。语文教学过程应该是丰富多变的、活泼的,德育教学在语文教学中的渗透,可以更好地丰富语文教学形式,有效增强学生的素质。对小学生来说,其课余时间比较多,教师可以将这些课余时间有效利用起来,组织学生参加一些实践活动,例如:去图书馆做课外阅读,丰富自己的知识;开展一些与语文有关的比赛,鼓励学生积极参加;结合某一课文的主题做手抄报等活动,丰富学生的语文专业技能,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学生在这些活动的熏陶下,思想道德品质也能得到一定提高。

3.运用多媒体辅助德育教学

随着科技的进步,多媒体在课堂上被广泛使用,在语文教学中运用多媒体进行辅助教学,不仅充裕了课堂教学时间,而且将一些文字、课本上的小故事以画面、视频等形式展现在学生眼前,让学生更为真切地感受课文所营造的氛围,感受课文中描绘的主人公的性格,学生潜意识里对这些美好的事物、人物的美好品质会产生追求愿望,自然而然地培养学生的优秀的思想品格。此外,充满情趣和活力的语文课堂可以帮助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语文课堂教学效率。

四、结语

德育教育对学生的发展非常重要,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应该要采用合理的教学方式,将德育教育渗透到语文课堂的每个环节中,通过理论与实践结合的方式,为学生营造一个健康欢快的学习氛围,以培养其“德智”的双向发展。

参考文献:

[1]刘小梅,宋丽霞.德育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渗透[J].新课程(小学),2015(01).

第4篇

关键词: 德育教育 语文教学 教育理念 情感体验

一、德育教育对小学生成长发展的重要性

1.有助于小学生形成健康的心理状态。德育教育在每一个学生的求学生涯中都占到相当大的比例,从小学的思想品德课到大学的思想道德修养课,每一个阶段都受到教育主体高度重视。德育要从小抓起,让小学生从最初思维形成之时就受到德育教育,对其未来心理状态的形成具有良好的推动作用。小学阶段是最容易接受外来教育的时期,最容易培养健康的心理状态。

2.有利于培养适应社会发展的高素质人才。人才的发展要适应社会的发展,才能真正做到双向进步,教育的职责除了教会学生基本的理论及应用知识外,还要按照社会的发展培养相应素质的人才。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发展时期,教育主体制定符合这个制度发展的人才培养战略,从小学时期就加大德育教育的培养力度,宣传社会主义国家制度,有利于培养适应本社会发展的高素质人才。

3.有利于培养小学生辨别是非能力。在小学阶段,孩子们由于受到年龄的限制,往往对很多是非曲直辨别不清,他们无法站在多种立场思考及解决问题。对于这个阶段的孩子来说,他们日常和父母及祖父母的接触更多一些,思维在很大程度上受到家长的影响自然更多一些。在小学语文课程中渗透德育教育,用不同于思想品德课程的教育手段引导学生,在对错判断上培养其理性主观的辨别思维,能够更好地孩子的辨别是非能力。

二、在小学生语文教学中德育教育存在的不足

1.语文教育者在教学中常常忽略以身作则。师者最关键的教育手段是以自身的榜样作用影响学生,以自己的人格魅力从事教育活动,从而使学生更加信服教育者,使传授知识及经验的过程更加顺利。小学生是最具有模仿意识的,他们在日常行为及思维模式上,习惯于跟随老师及家长,语文教育者对自身的行为规范,是给学生在生活及学习态度上的一种无形的引导,在孩子们的成长过程中潜移默化地产生作用,并对孩子未来朝着正确方向发展打下根基。

2.语文教育者在备课阶段德育部分准备不够充分。德是立人之本,在小学课程中,语文课程在所有科目中与德育教育关系最紧密,教育者可以通过语文教学向受教育者传授德育思想。然而,语文教育者在平时根据课程要求备课时,往往只重视课内内容的准备,习惯性地将课本上的内容全部讲授,为了谋求效率,在备课过程中很少将有关课本知识的德育经验渗透在教案里。在当前的应试教育模式下,很难激发教师自发地关注课本之外的德育教育。

3.语文的课程教育与德育延伸的手法不够完善。除了上述的语文教育者在备课时很少涉及德育知识外,课堂上将语文课程与德育教育的链接手法不够完善,不能让学生很好地吸收理解。孩子们在小学阶段思维模式还不能完全稳定,所有接收的知识及经验都靠教育者形象生动地讲解,才能很好地吸收并记忆。现阶段的语文教学中教育者有很少一部分能够做到这一点,将语文课程与德育教育完美结合需要自身有深厚的知识功底,并加上严格的职业培训,在这些方面,很多小学并没有真正落实到位。

三、在小学生语文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的渠道

1.借用德育典故使学生们深入理解。小学语文教材在内容的选取过程中,往往都是以爱国、有爱、明理、诚信、尊师、重道为题材的,教育者根据这些内容,借用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的典故,使孩子们在学习过程中了解自己应该怎样遵守日常的行为规范及做出怎样的价值判断。在一般教育手法中,典故教育是最能深入学生内心的,将语文课程与典故事例较好地结合,给小学生单纯的思维模式打下深刻的烙印,有助于他们在以后的人生道路上更好地发展。

2.教育者在传授过程中要把握好学生心理。语文教育者在传授知识及经验的过程中,要时刻注意观察孩子行为模式及心理状态。小学生并没有稳定的性格,他们情绪和心理上的波动都比较明显,贪玩、好动、天真、可塑是这个时期的特点,教育者需要时时观察,掌握每个学生的性格特点及心理异常反应,能在教育过程中采用合适的方式方法帮助其解决心理问题。这样不仅能够使学生们更好地接受德育教育,消除逆反心理作用,还能帮助他们形成健康的心理。

3.德育教育在语文教学中要抓准时间点。任何教育过程,在原有基础上进行升华时都要把握好时间点才能达到预期效果。同样在语文教学过程中,德育的渗透也需要抓好时间点给予适当的升华,才能在孩子的心灵中形成一定深刻的影响,为他们树立好人生信标。以往的语文教学中往往只是告诉孩子们应该怎么做,而忽视了教育孩子们为什么这样做出抉择。形象生动的德育授课模式会让孩子们了解到自己做出抉择的原因动机,帮助学生在以后的人生抉择中做出正确的判断。

4.在渗透德育教育的过程中要注意与学生的情感体验相结合。小学生的认知多以感性为出发点,小学的语文课程多含有丰富的情感设计,目的是帮助学生以孩子的角度理解世界。教育者在日常的授课过程中如果结合感性素材,就会更加深刻地触动学生的内心世界,帮助他们从根源上理解德育的意义并贯彻于自身活动中。教学中的情感体验会带动课上氛围,感染效果更好,比起单纯的说教灌输模式,这样的教学方法更能深入孩子内心,让他们更容易接受。

小学时期是每个学生培养良好德育观念的关键时期,这个时期的孩子心性善良,能够主动接受外界传播给他们的东西,教育者在这个时期将语文教学与德育教学很好地结合,能够帮助孩子更好地理解所学的知识及经验的重要性,并且培养他们主动学习的意愿,帮助他们学会如何正确判断是非,如何在自身塑造过程中使自己更加完善。德育是一个国家教育的根基,在小学时期渗透德育教育能够为教学过程打下坚实基础。

参考文献:

第5篇

【关键词】德育教育 中职语文教学 渗透教育

【中图分类号】G7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10(2015)19-0080-02

德育教育是中职学校教育中的重要环节,德育教育的成果不仅体现在学生个人素质方面,还体现在中职学生就业软实力的发展方面。因此,中职学校有必要对学生的德育教育加大力度。进行德育教育的方式有很多,但是渗透式教育被认为是最容易实现,并且教育效果最好的。在中职学校教育的各个科目中,语文教学本身具有进行德育渗透教育得天独厚的条件,探讨在语文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值得每个中职语文教师思考。

一 中职语文教学中德育教育渗透的必要性

1.中职德育教育需要语文教学的弥补

中职德育教育要依靠思想政治教育和学校的日常德育工作来进行,但是,中职学生群体存在一个集体特征,就是他们在初中都存在学业问题,个别学生甚至存在品行问题。他们进入中职学习的根本目的是为了掌握一门职业技能,对个人素质发展的重视度不够。一旦学生整体对自身德育水平发展存在重视不足的问题,那么整个中职德育教育的教学效果就会大打折扣,而语文教学能够从日常教育的过程中加强学生对自身德育教育的重视,使日常德育教育的效果提升。

2.语文教学本身具有德育教育的优势

中职学校语文教材兼顾了学生文化知识水平教育和德育教育两方面的需要,虽然教材的主体是以学生文化教育为主的,但是语文教材内容本身蕴含着许多能够开展文化教育的内容,例如中国古代诗词和美文中所抒发的各种爱国、亲情等美好的情感,都是德育教育的适用教材;另外,语文教学所重视的阅读和言语表达等内容,为学生开拓了学习视野和空间,通过语文教学,学生能够接触到中国文化,这实际上为德育教育的开展提供了更充足的资源。

3.德育教育渗透是语文教学发展的方向

对学生进行文化素养教育和个人素质发展教育,是学校教育对个人发展的最根本的影响,这其中就包含了德育教育。我国各级教育都在加强德育教育的力度,学校各个科目也都在要求对德育教育进行渗透,而中职语文教学在德育教育中的价值还没有完全体现出来,德育教育渗透已然成为中职语文教学未来的发展方向,也是语文教师教学水平提高的方向之一。

二 在中职语文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的方法

1.拓展语文教学的内容

中职学生对语文学习中的大部分内容采用的还是传统的知识记忆方法,古语云:书读百遍,其义自现。加强学生对语文内容的熟读,也能够帮助他们深刻了解语文学习中蕴含的德育内容。因此,通过日常的学习行为促进学生德育发展是渗透德育教育的一种有效方式。语文课本中的内容有些并非十分朗朗上口,但是,教师可以对语文教学内容进行拓展,例如,将国学经典当做早读课本。在《尚书》《左传》和《论语》等经典中包含了与国家和个人发展相关内容,如“足国之道,节用裕民而善臧其余。节用以礼,裕民以政”(《荀子・富国》)讲述了节俭兴邦的传统文化,这样的诵读内容,能够激发学生强烈的民族文化意识,为他们继承和发展传统美德奠定基础;《三字经》中讲“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义”,学生理解了这部分内容之后,自然会领悟学习中遇到的各种困难对自身的“打磨”意义,也会认同学习行为本身的重要性;另外,国学经典诵读讲求从熟读到理解、从理解到践行的过程,这个过程是比较漫长的,需要学生付出努力,并且要求行为的主动性,一旦学生能够对国学经典有所应用,就说明他们已经掌握了主动发展的能力,对个人素质发展的主观意识更强,对高尚的品行、坚强的意志的认可度也就更高。

2.创新语文教学方法

中职语文教材本身就是传统文化教育的范本教材,关键是语文教师要如何将教材内容中与德育教育相关的内容离析出来,使学生对课本中包含的传统文化内容形成深刻的认识和理解。以古诗文的背诵为例,很多学生只是对古诗文采用“死记硬背”的方法,不但记忆效果不好,学生也不能理解其中的文化含义,久而久之,还容易对背诵产生反感。我在进行古诗文教学的时候采用“图画展现”和“编故事”的方法,一边教学生新的记忆方法,一边进行传统文化教育的渗透。例如,在进行孟浩然《过故人庄》的教学时,使用多媒体设备,将整首诗以flas的方式一一呈现在学生眼前,配以田园风情十足的音乐,请学生欣赏完动画之后,用自己的语言将诗文内容进行“编故事”式的再造,这实际上就是学生深入诗文作品,理解其中“山水情怀”、“重阳赏菊”等传统文化含义的过程,而通过传统文化的理解,学生对古诗的记忆也更加深刻。一节课结束之后,几乎所有学生都能够一边回忆动画和自己编的故事,一边背诵完成的古诗,而他们在背诵的过程中,无一不沉浸在诗文描绘的人文风情和对古人践行传统文化节日的向往之中。

3.营造德育教育气氛

语文的教学过程应该是一个师生交流、共同发展的互动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学生能够从教师身上学习到与个人行为和品行发展相关的内容,教师也应该在交流当中观察到学生的学习和发展需要所在,并进行有目标的教育。因此,将德育教育渗透到中职语文教学之中,就要在教学当中营造德育教育气氛,以和谐师生关系的构建促进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交流与沟通并作为德育教育的基础;同时,和谐的师生关系能够使语文课堂气氛更加轻松、愉快,学生在对教师充满信任和信心的基础上进行学习,更容易使他们在语文学习过程中获得成就感,能够形成对语文学习的良性的情感发展模式,能够更认同语文教学中的德育教育内容,也能够更加主动地重视个人素养和心理发展。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注意远离讲台,站在学生中间,以融入学生学习的姿态进行教学,使学生对教师的情感认知从高高在上的授课者转为共同成长的朋友;在课下,教师也要重视和学生进行情感交流,观察学生的情绪变化,并提供主动帮助。久而久之,学生对教师的信任度就会提高,老师对他们来说是一个亲切的、值得信任的朋友,上语文课成为让他们觉得愉快的事情,在语文学习中,学生也更加重视自己在课堂上的一言一行。这实际上就是真实的他们。

三 在中职语文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的价值

1.丰富中职语文教学的内容

在中职语文教学中进行德育教育渗透的方法还有很多,但无论使用哪种方法,德育教育都能够起到丰富中职语文教学内容的作用。虽然中职语文教学的主要内容还是在教材范围内,但是,教师对教材中德育内容的发掘与拓展,无疑是使原本固定的教材更加丰富,使学生能够从教材中获得更多知识的过程。

2.优化中职语文教学

中职语文教学中的主要问题――学生对语文学习的认知不足,也能够通过德育教育的渗透而得到解决。为了在教学中展示德育教育内容,教师必然要追求更多样的教学方法,语文教学也从简单的知识教学升华成为对学生个人修养、思想的教育,这正是中职语文教学优化的过程,也是优化的结果之表现。

四 结束语

德育教育与中职语文教学的结合,不仅满足了学校进行德育教育的要求,还使语文教学的意义得以延展。从教学的角度讲,语文是在教学生如何运用语言知识;但从教育的角度讲,语文是在教学生如何认识一个国家、民族的精神,学习使用哪种方式去传承这种民族精神、如何进行个人素质的培养。有了德育教育的加入,学生能够在语文学习之后,感受到中华文化中对“德”的阐释,也能够对个人素质有更深刻的理解,他们在中职阶段所获得的能力,能够对他们未来的人格发展起到指引作用。相信通过中职语文教师的不断努力,在语文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必将为学生的文化知识水平提高和个人素质发展带来帮助。

参考文献

[1]罗静.如何在中职语文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J].读与写(教育教学刊),2014(5):115~116

[2]沙春菊.探寻德育教育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渗透途径[J].考试周刊,2014(A2):120~121

[3]吴丽霞.浅谈德育教育在语文教学中的渗透[J].科技视界,2013(33):125~126

第6篇

现在再说如何在语文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准确地说,“如何在语文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这个说法是不科学的,本文之所以用了这样一个题目,是因为这是被大家规定了的校本教研课题,所以不得不用。为什么说这个说法不科学呢?这就又得谈谈“语文”是什么东西了。

我们中小学语文教学中说的“语文”,是用语文课本体现的,它的最本质特征是“语言文学”。如果说小学一、二年级的语文课本还主要是“语言文字”的话,那么,随着年级的不断升高,学生手中的语文课本就越来越成为一本“语言文学”了,它所展现给学生的课文,文学作品的比例越来越大。我们所谓要“渗透德育教育”的课文,正是针对这部分文学作品而言的。明白了这一点,我们就明白了为什么说“如何在语文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的说法是不科学的了。

我们中华民族自古以来的为文传统是“文以载道”,这个原则一直是被我们的祖先所推崇和维护的,正是在这个原则指导下,当初写文章的人的目的就是明确地用它来“载道”的,这个“道”就是我们今天说的“德”。而我们今天虽然已经习惯了消遣文学、搞笑文学、泡沫文学充斥媒体的景况,但我们的中小学生语文课本中所选的课文,还没有这些东西。所以我们所说的语文教学中的“德育”,不是我们今天在进行语文教学的时候才要往进去“渗”的,是当初的文章的作者已经把它“渗”进去了,我们今天要做的工作,如果一定要选择一个说法的话,只能说是“如何在语文教学中把课文中的‘德’提炼出来”,而不是“渗透”。或者说,“渗透”的说法是指在语文教学中把课文之外的“德”的东西渗进课文中去,那么,这种说法就更错误了,因为它从根本上取消了语文教学的本质。

那么,把上面的说法表述成“如何在语文教学中把课文中的‘德’的内容提炼出来进行德育教育”行不行呢?不行。先不说这个表述好不好的问题,就它所表达的内容来说,也仍然不科学。因为它不符合语文教学的规律。

“语文”的灵魂虽然是“德”,但它的肉体却是“语言文字”“语言文学”。灵魂与肉体是不能分开的。我们要被一个人的灵魂所感化,无论如何都只能是通过接触他的肉体才能实现,从现象上看,我们始终都是在和他的肉体的存在打交道,只是在不知不觉中,我们受到了他的灵魂的感染;而且,只要我们不断地和他的肉体的存在打交道,我们就无论如何都会受到他的灵魂的感染,这是避免不了的。这里说的“始终和他肉体的存在打交道”,其最佳方式就是和“他”长期“生活”在一起,这里特别要强调的是“生活”二字,只有在这种方式中,我们所得到的感染才是“德育”,如果不是“生活”的方式,而是由某人介绍说“他”的灵魂如何如何,我们也许可能会感动,但得不到“感染”,我们也许知道了什么是“德”,但我们并没有得到“育”,因为这里没有“育”的过程。语文学习、语文教学的道理也正就是这样,只要我们让学生长时间地“生活”在语言文字里,学生的接受德育教育是必然的,我们再用不着“渗透”或者“提炼”,如果我们特别地把“语文”里的“德”的东西挖出来交给学生,其结果是语文死了,我们给学生的是一些政治的、道德的说教,这种情况只能叫“教”,不能叫“育”。

“生活”在语文里,就是在语言文字、语言文学的原作品中长时间地沉浸、优游、感悟、品味,是《学记》中说的“藏焉修焉,息焉游焉”。比如,学习一首古诗,在反反复复的诵读、默读、沉思之中,那语言越来越熟悉,那形象、意境越来越明晰,接着,那情味、理趣、美感就不断地作用于人的精神世界,这时候,我们就说学习者得到了德育教育,而且是真正的语文的德育教育。它就是前文说的“善良、敦厚、真诚、守信、正直、温和、谦恭、勤俭、朴实、高尚、纯粹”等字眼所体现的更基本、更普世、更有价值,因而是更能够体现一个人作为“人”的“质”的东西的“德”,而不仅仅是单调的政治说教。说这是语文的德育教育,是说这里进行着“教”的行为的是语文,进行着“育”的行为的也是语文,而不是语文之外的“人”。

那么,我们要不要语文之外的“人”――老师的“教”呢?当然要。我上文的说法,是针对提出本文题目者的心理前提说的,并不是一点都不要老师的“教”。我们在提出本文的题目时是有一个心理前提的,那就是基于我们在平时写教案的时候,不论那门课程,都一定要写明白“三维目标”,把德育教育要明明白白地写出来,在教学中要把它作为一个特别需要强调的教学环节落实下去,这样做的结果,其实质是把“德”的东西从教材中分离出来交给学生。就是基于这样一种思想,我们才提出了如同本文题目这样的论点。我上文的论述就是针对这种心理期待说的,与其在语文教学中搞这样的德育教育,我的观点是宁可不要。课堂上有多余的时间了,我们还是把它交给学生去读书吧。

第7篇

关键词:阅读教学;情感教育;实践

中图分类号:G6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132(2016)18-0168-5

DOI:10.16657/ki.issn1673-9132.2016.18.035

语文新课程标准指出:“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审美情趣,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的人生态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不应把它们当作外在的附加任务。应该注重熏陶感染,潜移默化,把这些内容贯穿于日常教学过程之中。”这就要求我们语文教师把德育渗透到教学过程中去,在潜移默化中完成这一宏伟计划。为把德育教育更好地渗透到语文教学中去,本文就此浅谈几点做法。

一、在阅读教学中进行德育渗透

(一)分析人物形象,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人物传记类作品中,塑造了众多的优秀人物。这些人物具有崇高的品质,有更高的心灵追求和思想境界。深刻透彻地剖析人物的内心世界,把握人物的性格特征,可以调动起学生对善恶美丑的评价,在情感上达到共鸣。例如,《在爱中行走》中的德兰姆姆用行动践行着对穷人的爱。阅读这些作品时,要从心灵上引导学生,使其身受陶冶。这不仅可以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而且可以让学生在人物崇高的理想和精神品质的感召下,自觉地树立起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二)在对人物事件的概括中进行德育的渗透

语文阅读教学离不开清晰的结构脉络,这就要求教师在阅读中引导学生把握传主,概括与传主有关的重要事件。从概括的事件中去把握作者的写作意图,挖掘人物内在的精神品质,有效地体会其隐含的内在品格,使学生的心灵得到净化,情操得到陶冶,并使他们能更好地鉴赏作品中的动人细节,领略人物的崇高品质,领会文章的主旨,提升学生自身的道德修养。

(三)在提问启发上进行德育的渗透

从提问启发的角度,使学生认识文章中的作者对传主的评价及观点态度。同时有针对性地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比如,《安安静静做大事》中,胡大白最终的成功是“性格”使然,还是“机遇”使然?这样提问就可以把学生带到精神层面上来,学生在对其性格的思考的过程中,也会将自己置身于其中,从而引发自问:自己是不是也要成为像胡大白这样性格坚强的人?非常自然地就带动起学生对美好精神的追求,实现德育教育在语文教学中的更好渗透。

二、在情感教育中进行德育的渗透

情感是语文教学中具有鲜明特色的个性目标、培养学生的情感,引导学生体会文章的感情,让学生与作品中的人物同喜同悲,教会学生敢爱敢恨,是语文教学中的重要任务。情感教育让语文教学充满活力,它是语文教学的生命。在语文教学中,引导学生进入真善美的文学艺术境界,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让学生感受古今中外仁人志士的人格魅力,了解他们坚忍不拔的意志和顽强进取的精神,使学生立志追随前贤为国效力、为理想奋斗、为中华民族的文化传承做出贡献。只有通过情感教育,才能激发学生对文学作品的深厚兴趣,鼓励学生透过文学作品审视自己、看待社会,在审美、创新、品格诸方面迈向全新的美好境界。

三、在实践中渗透德育教育

(一)引导学生把道德与写作结合起来

教育改革家魏书生每天都写日记。我便引导学生多练笔,多观察,多思考,把道德与写作结合起来,实现教书育人的目的。

日常生活是写作的源泉,学生写作,这就要求学生必须观察生活、捕捉形象,习作指导的过程就是指导学习运用马列主义基本观点的过程;进行德育教育的过程,就是引导学生正确认识自然、认识社会、认识人生的过程。

(二)通过学生的作文体悟德育教育的渗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