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9-17 14:52:40
序论:在您撰写小学语文课后记时,参考他人的优秀作品可以开阔视野,小编为您整理的7篇范文,希望这些建议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热情,引导您走向新的创作高度。
1.语文教师教学课后反思的形式单一,内容简略,实用性不强。百分之九十五的教师采用的是教学后记的形式进行语文教学课后反思,就是把这节课中的不足或精彩之处用几句话记录在教案本里对本节课的教学设计之后的教学回顾里。这样的语文教学课后反思一般内容较简单,只是教师记录的关于本节课上完之后的一点看法。
2.小学语文课后的教学反思。教师仅仅停留在教学的这一节课中的某个环节,就课论课,而不能演绎推理成一般的教学规律,应用到以后的教学环节之中。百分之五的教师采用教学日记的方式进行语文课后反思。
从以上两点看出农村小学语文教师的课后反思模式简单,记录内容简略,应付官差的多,上升到理论研究的少,不能应用到以后的教学工作,使小学语文教师的专业水平不能更好、更快的发展。语文教师的课后反思形同虚设。那么造成农村小学语文课后反思现状的原因有哪些呢?通过我课题组成员对我中心校的二十名专业小学语文教师的走访调查,研究分析得到以下几点是造成这种现状的主要原因:
1.凭经验教学。百分之五的教师认为经验至上,每课的反思并不重要,凭自己几十年的教学经验也能把课上好。这些老教师接受专业培训的机会较少,对新的教学观点接触的少,及时接触了也不愿接受,我行我素。导致他们教学课后反思更是应付差事。
2.教学时间紧凑,导致教师的语文课后反思流于形式。问卷中百分之九十五的教师都能认识到语文课后反思对一名专业语文教师的发展尤为重要,但由于教学时间紧凑,对教师教学考核的压力又大,致使教师把更多的经历用到提高学生成绩上,使教师虽然在课后记录了教学中的精彩之处与不足但没有时间去真正的反思剖析。
3.教师职业倦怠。社会对教师行业的关注程度,学生家长对教师的不理解,教师职业圈中不合理、不公平现象等使教师越来越感到前途渺茫,缺乏职业探究精神,产生职业倦怠。
4.网络资源共享化。由于网络资源共享,大多数教师懒于动笔和动脑,不会什么都抱着上网去查的态度,不愿思考和研究。
5.专业理论知识匮乏。多数教师掌握的专业理论知识较少。缺少专业培训机会,致使他们不能发现自己教学存在的不足,即使发现也不知如何解决。
6.反思内容目的不明确。大多数教师不知道一节语文课后应从哪些方面反思,反思什么,从何下手,反思后应有怎样的结果,大多数教师只是想到什么写什么。致使反思功效减弱。
关键词:研学案 学生 实效性
叶圣陶说,要将技能在受教人的身上生根,习惯成自然,再也不会走样,那才是终结。这实际上就是对教师们教师“教”的效果提出的一个最终目标。新课程标准的核心理念是“以学生为本”,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强调“课程功能从单纯注重传授知识转变为体现引导学生学会学习、学会生存、学会做人。”新课程改革是教学过程是教与学的交往和互动,师生双方相互交流,相互沟通,相互启发和相互补充,教师的作用体现在设计教学环节中的指导、启发、提示、点拨,而学生才是真正的学习主角,当然,这其中更重要的是切实发挥师生的交流互动与和谐发展。[1]
一、设置具体的学习目标,让学生体验到成功的喜悦
谈到“学习实效性”这个问题,每位教师都有自己不同的见解,提高课堂学习效率的含义是多方面的,而使学生能够在课堂的学习中获得除了知识以外的综合学习能力,应该是提高课堂学习效率更为重要和有效的一个方面。推行课堂教学改革,即在教学中引入“研学案”,进行教案与研学案的整合,以此来提高学生的课堂学习效率。以往的教学方式,首先由教师讲解有关的定义概念,然后领着学生学会解题,传统观念下,题量大,学生见得题多就可以认为是节好课,这样的课通常被认为是最好教的也是最不好教的。好教,是因为知识是死的,学生记住即可;不好教,是在解题时学生往往用不好这些知识,好像总也学不明白似的。所以设置具体的学习目标,让学生体验到成功的喜悦这是研学案的关键。[2]
二、充分研究教材,提高研学案书写准确性
教师适当翻阅了教材,同时查阅了手头的参考书和习题集,既然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比较容易理解,教师为何不尝试让学生自己教自己。但是如何让学生依据研学案主动投入学习研讨中,如何提高学生的课堂学习效率,经过一番思考和设计,教师将研学案设计分为六块:一是提出问题;二是学习目标;三是自学指导;四是合作探究;五是学习运用;六是学习反馈。其中第一环节不用写出来,其他的几个环节设计成书面形式发给学生,让学生在学习时有据可循,但是毕竟是第一次尝试,效果如何教师并不知道。[3]
三、清晰导航信息,学案设计应针对实效性
教师在进行小学语文教学使用研学案时,学生基于上节课已经学习过的知识和已有的生活经验,加之问题的答案很明显,往往很快就统一了答案,同时也有学生在说明知识理由时强调了使用研学案的条理性,使语文课的主要内容一下子就被学生从生活角度接受了。接着,学生自己阅读教材相应内容,然后阅读研学案的导航信息 ,并填写教师自己设计的研学案的导航信息,研学案的导航信息的设计是针对本节课的重点、难点,获取 抽样调查和全面调查区别进行的,但是学生能不能填上确实让教师的教学作好充分准备。研学案针对教师校学生数学的基础与素养都不是十分理想,而研学案的导航信息的答案教材中并没有现成的,需要学生自己阅读理解之后进行总结提炼。当然教师也可为了降低难度,特意找到了研学案的导航信息 的例题作为学生学习的一种指导,但是学生能学习到什么程度教师还是很担心。
四、充分相信学生,给予足够课堂时间
教师充分研究学案,研学案的导航信息是教师自己设计的,是否合适教师并不知道,对于学生的学习有多少帮助教师也不十分明确,教师适当地在教室内来回巡视。研学案已经超过了教师设计的使用时间,但是教师还是没有发现教师理想的答案,教师开始有些急躁,毕竟无论怎样总得完成教学任务啊,如果时间不够用了,还谈什么提高课堂学习效率。是结束学生的自教师学习,由教师来直接启发提示,让学生顺着教师给的思路得到答案;[4]
五、及时反馈信息,提供展示平台
及时反馈教学信息在设计教学内容,教师主要是通过提问完成的,教师决定让这几个有了答案的学生到黑板上填写。在他们填写的同时,其余的学生因为苦思冥想也没有答案,那种迫切地想知道答案的想法,让他们主动地在黑板上找寻自己需要的答案,并且根据同学给出的提示,也很快有了自己的想法。例如,学生由于认识到抽样调查具有什么的学习特点,应该采用哪种调查方式时引起了争论,有个学生非常形象地表演性回答不仅让全班同学大笑。课堂气氛的轻松活跃让学生们的学习兴致一直持续到下课,教师所期望的大题量也基本实现。然而,由于前面自学的时间多了一些,所以并没有完成教师的全部计划。学生们下课后,还在津津乐道地议论.教师相信这节课教师已经很好地完成了教学任务。
六、对比教学,集体推广研学案的使用
通过一些课时的同“课”不同科目,或者不同课“相同科目”的异讲,对比显示出研学案不可代替的教学作用。教师看到了学生自己学会后达到的效果和由老师填鸭式的教会所达到效果的巨大差别,这也正是教师们所希望看到的高效率的课堂学习。其实这就是一种观念的转变,是由教会向学会的转变,让每一个学生都学会不正是教师们每一个教师的希望吗?所以还是学生内因起作用才能达到教师们的愿望。所谓的高效率,并不能用做了多少道练习题来衡量,更重要的是看学生得到了什么,收获的程度如何。[5]
教师对教材的使用更多时候应该是一种参考,要想把知识能力传授给学生,教师必须挖掘教材的隐含内容,并做出适当的整合。教学的设计应该从学生学习的角度出发,适时地给学生设置可以依循的学习指导,这一点在进行研学案设计时尤为重要。当然要做到这一点教师的付出是极多的,如果课前下足了功夫,充分发挥研学案的作用,课堂上将会获得丰收。
参考文献:
[1].《教育学导论》[M] 李剑平,人民教育出版社。2006年2月
[2].《小学语文教育评价》[M] 许承英,江西教育出版社,2011年。
[3].《小学教育心理学》[M] 章志光主编,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年。
1.作业量的分层。作业量的分层是指我们可以根据学生的个体情况和对其发展要求的不同进行增减。对于优等生可不留书面作业,让他们发展其他爱好,给他们有更多的自由发展时间和空间;对于学困生应适当增加作业量,让他们得到充分练习,使学习能力得到提高,促进其良好的学习习惯的养成。
2.作业难度的分层。
作业的难度应遵循由易到难、层层递进的原则,给学生一个可以选择的范围。这就要求教师要充分了解每个学生,根据不同类别学生的最近发展区来设计作业,如果设计作业不考虑学生的差异性,结果往往是能力强的学生“吃不饱”,而能力弱的学生“吃不了”,语文能力的发展都会受到限制。我在作业的设计中,撇弃了过去那种强制、命令式的作业布置方式,让优等生的求知欲望得到满足,让学困生得到充足的练习,充分发挥学生学习语文的主动性。
3.作业选择的自主性。
教育实践告诉我们,学生彼此有不同的学习优势,也有不尽相同的兴趣。因此,教师应有意识地设计多样化的作业类型,让学生根据自身的兴趣、爱好选择适合自己的作业,获得事半功倍的效果。如教学《用奇谋孔明借箭(节选)》后,我设计了以下作业:①复述《用奇谋孔明借箭》;②给诸葛亮写一封信;③采访“诸葛亮”、“周瑜”(当然是同学)并写下采访记录;④以第一人称的口吻改写《用奇谋孔明借箭(节选》;⑤选读《三国演义》或有关三国的故事。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来自选作业。因而提高了学生的自主创新意识。
我们在设计作业的内容时,应该充分开发课程资源,既要注意语文听说读写各种能力的综合,也要注意语文学科的工具性、社会性和实践性,突出开放性,切实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1.课前扩展性作业。此类作业要求学生在学习课文前,结合文章内容,查找并阅读相关资料。可以上网查寻、查阅参考书籍等,整理成“摘抄”笔记。
2.课后延伸性作业。学完课文后,延伸性的阅读有关资料、做一些探究,依然是语文作业的内容之一。学了六下的“丰碑”这一单元后,请学生去查找更多的丰碑式人物取去了解,推荐《感动中国》让学生阅读。
3.积累性作业。新课程标准要求积累自己喜欢的成语、俗语、谚语、诗句、格言警句,课文中的优美词语、精彩句段,以及在课外阅读和生活中获得的语言材料等。这类作业可以充实学生的语言素材,提高语文的综合素养。
4.练笔性作业。要求学生养成写日记、周记的习惯。
传统的作业读写训练量大,形式枯燥,容易使学生产生厌倦感,且不能有效、全面地发展学生的各项能力。多样的课后作业形式,不仅可以让学生在活动中学习,在生活中发展,还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全面提高语文素养。
1.演说交际类作业。新课标指出:“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实践活动型作业,一改传统作业单一的纸笔功夫,强调作业在生活中、实践中完成。注重实践探究,强调把书本上的知识真正运用到实践中去,达到学以致用。这类作业可以帮助学生积淀语感,锻炼能力,提高口语水平。
【关键词】小学语文 后进生 转化
在对学生的情况作了全面的调查研究后,我认为这些学生之所以成为后进生原因是多方面的。一是外在因素(如家庭因素、社会环境的因素)。二是内在因素(包括心理障碍、学生学习的因素)。只要了解了后进生形成的原因,就能有的放矢,对症下药,才会收到较好的效果。如班里的一位同学,上学期语文成绩较好,几次单元测试都考到了前五名。可到了这个学期语文成绩一落千丈,上课无精打采,长期打瞌睡,作业马虎,且有时不完成。我多次找他谈心,他总是低下头,一言不发。后来我发现他的书包里有一部电子游戏机。我把他的这一切告诉他的父母亲、密切与家长联系督促,找出原因对他正面教育,使他端正了学习态度,现在成为了一个品学兼优的好学生。事实证明,只要准确了解后进生的原因,在转化后进生的工作中就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一、教师要为后进生树立自信心
自信心,是学习过程当中非常重要的一个因素??这可以说是后进生最为需要的一种特质。语文教师要在教学过程中适时给后进生鼓励,及时给予肯定,比如经常完不成作业的同学在能够完成作业之后教师应当及时夸奖“你今天的速度真快!” “你进步的幅度可真是了不起!”等等。可以当面表扬也可以在作业本上写上激励性语言,教师应不失时机的抓住一切机会后进生给予肯定,通过激励性的语言进行评价来增强他们在学习上的自信心和自尊心。同时教师不应该给予后进生过高的教学期望,学习归根结底是一个循序渐进、逐渐积累的过程,无法一蹴而就。我们应当学习当代大教育家魏书生的做法:当学生没有兴趣学语文完不成作业的时候就少给他布置作业,完成之后就及时鼓励,给后进生定的学习目标也稍微低一点,达到目标之后他就会有一种成就感。教师可以适当减少一些留给后进生的作业的量,使他们能与别的同学同时完成,但要保证质量。随着后进生学习的不断进步以及学习能力的不断增强,教师再逐渐将后进生的作业量恢复到和其他同学一样的水平。此外,教师还要注意的是少留大量重复性、疲劳性的作业,如大量重复地抄写字词、句子等,学生会写了,就行了。
二、建立语文互助小组,发挥集体作用
教师把全班学生按“好、中、差”调整座位,好、中、差混合,分成四人一组的学习一组。教师要为小组提供讨论机会,对一些有一定难度的问题可让学生议一议。回答时,尽量让“后进生”代表本组回答,以激励他们的学习热情。另外,班级中还可开展“一帮一”活动,一个优等生带动一个后进生,结成一对一组合。教师还可以把“竞 争机制”引进教学中,经常进行“优秀小组”、“一帮一优秀组合”评比,以促进全班形成互帮互助、共同提高的学风。这样优生为了本组的荣誉,主动给“后进生”补课,“后进生”也为了不给本组拉后腿而努力学习。通过集体的力量,“后进生”进步较快,从而大面积提高语文教学质量。
三、转化后进生,提高其口语交际能力
首先、激发听说兴趣,培养良好的听说习惯。在教学中,要注意激发学生听话和说话的兴趣,教师的语言要有趣味性,适合儿童的品味。语言应标准化、规范化、生动化,注意培养学生认真倾听的习惯。另外,创设适宜条件鼓励学生勇敢表达;并且通过大量的说话练习,让学生形成有序说、规范说的习惯,说话时能够注意举止神情。其次、采取多种形式,丰富训练内容训练内容丰富多彩,容易激发学生说话的欲望,对于听说后进生,我们布置他们看电视、阅读课外读物、参加劳动实践、观察实物,让学生在五彩生活中摄取大量有价值的说话材料,寻找说话的源头。再次、挖掘有利因素,加强口语训练对于后进生来说,说他们自己参与过的事情更易引起他们的兴趣,如过生日是孩子们最高兴的事,于是,我让后进生以模拟打电话的形式互谈过程、谈感受,平常沉默寡言的后进生此时找到了源头活水,他们表达的欲望一泄无余。另外,我经常在课堂上创设一定的交际情境:如问路、借东西、购物等。让学生在生活化的虚拟情境中进行训练,学生对此兴致盎然。
四、转化后进生,提高其记忆能力
要学好语文学科,需要大量地进行记忆与积累,而语文后进生大多没有很好的记忆能力,因此,掌握有效的记忆方法对他们来说特别重要。首先,学会抓关键词记忆。关键词记忆的主要方法是:在一个句子中或在一段需要记忆的文字中找出容易引起想象的词语,通过这个词语把需要记忆的东西和相应的心理图片建立联系,然后通过对心理图片的回忆唤起所要记忆的东西。适合关键词记忆的主要包括对课文的理解记忆。其次,学会想象记忆。心理想象在帮助学生记忆方面是非常有效的,研究表明:通过心理想象记忆的东西比不用想象记忆的东西更容易提取。进行想象记忆的方法是:对于需要记忆的东西进行有意义的想象,试图在某些抽象概念或抽象数字与某些图片之间建立一定的联系,当需要回忆这些概念或数字时,脑海中首先能浮现出这些图片,由这些图片唤起概念或数字,这种记忆方法主要用于记忆某些词语及古诗、名人名言等。
五、培养学习兴趣,提高学习成绩
【关键词】多元设计 精心批改 激发兴趣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4)01-0054-02
我国教育出现了日新月异的大好局面,由应试教育转向素质教育,这就要求我们教师要充分发展学生的智力,培养学生多方面的能力。而巧妙地练习是发展智力,培养能力的重要途径之一。
练习的目的:一是检查学生掌握知识的程度,在练习的过程中获得新知识;二是检查学生运用知识进行分析综合、概括的能力;三是让学生掌握学习方法,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提高自学能力。
以前,只重视知识练习,不重视运用知识的练习。练习多是抄抄写写词语、组词、解释词语、机械地摹仿造句、按课文填空等,对于课后检查能力的练习不重视。有时把课后练习当作家庭练习练练,有时干脆上课讲讲算了。这种状况,不符合教材的要求,也不符合语文教学的规律,甚至违背了教学原则,阻碍了学生独立探索能力的发展。
一、要精心设计练习题
小学生正处于大量识字、语言积累的阶段,要让课后练习真正成为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载体,应该进行多元的设计。
(一)练习设计要因人而异
学生的学习能力、思维发展都具有个性特点,因此练习设计也要以人为本,体现层次性,应设计不同难度的练习供学生自主选择。
练习设计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提出不同维度的要求,让学生能发挥自主能动性,后进生吃得消,优生也有拔高的空间,保证了全体同学都能习有所得,都能得到锻炼、发展。
(二)练习设计应联系生活
生活是学习最广阔的天地,练习设计应该走出课堂,走进生活,引导孩子们学会在生活中学习语文,迈出自主探究的第一步。
练习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践,,给学生打开了一片更广阔的学习空间,学生增强了学语文识字的兴趣,还能从自主识字中发现构字规律,掌握一定的识字方法,从而达到比传统练习的重复抄写更好的效果。
(三)练习设计可以变写为画
画画是儿童最早萌发的兴趣之一,让孩子们拿起画笔涂涂抹抹,以图表意,让学生感兴趣,才能最大限度地发挥主动性和创造性。
学了《四季》一课,可以让学生挑选自己最喜欢的季节画一幅画,指导学生仿照课文中的句子来介绍自己的画。
相同的练习内容采用不同的表现形式,明显画画比说写更能激发孩子的想象力和表现欲。
(四)练习可以设计成游戏
爱玩是孩子的天性,把课后练习设计为游戏,让孩子们在玩耍中学知识可以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指导学生把学过的独体字和偏旁制作成识字卡,和同学一起玩游戏,看双方给出的卡片能不能组成一个新的汉字,在游戏中学生就不知不觉记住了大量生字。还可以和家长玩对对子游戏,在这种亲子游戏中记住的知识比靠机械背诵的更牢固。
学习了《黄山奇石》、《日月潭》等课文,让孩子回家当小导游向家长介绍文中的景观,并请家长给予评价,那些平时总是背不出课文的学生也兴致盎然。
同时,设计练习还应注意:一要设计单项练习,这种练习多用来巩固刚刚学过的知识,使学生掌握本课教材中的知识要点;二要设计综合练习题,这种练习多用来复习学过知识,并把新的知识综合进去,使学生系统地理解知识并转换为能力;三要设计跳跃性练习题,这类题是培养学生灵活多变的能力。
二、练习的方法要多样
1.口头练习。口头练习以集体练习为主,通常是一个问题全班讨论,大家综合分析,集体订正,这种练习好处是练习的面广,密度大,学生思维活跃,处于竞技状态,最能培养学生快速思维能力。
2.书面练习。书面练习,以学生独立练习为主,通常是教师设计单项练习和综合练习让学生做。
练习时,学生的思维处于稳定状态,最有利于牢固掌握知识。过去比较重视书面练习,忽视口头练习;比较重视单项练习,忽视综合练习。其实,口头练习与书面练习同样重要。口头练习不仅学生进行口头表述能力训练,也可以训练学生思维能力、综合能力,在某种意义上讲比单项练习更重要。单项练习只能算一种过渡练习,检查学生掌握知识的能力。而综合练习是对许多方面知识的概括练习,检查学生运用知识的能力。而综合练习是对许多方面知识的概括练习,检查学生运用知识的能力。所以,我们绝不能忽视课堂练习,更不能忽视综合练习。
三、练习的批改
练习过程中,适当的批改是必要的,教师的指导是重要的。课堂练习时,要充分发挥每个学生的潜在能力。对待同一个问题可让他们各抒己见,鼓励他们争辩,教师应做一个出色的裁判员。对学生不同的观点,不同的思维动机,不同的表述方式要恰如其分地给予表扬、肯定、指点、辅导。这样不失时机地传授知识培养能力,练习的效果必然好。书面练习不主张“学生做,教师改”这种做法,既不能减轻教师的负担,又不能把知识真正教给学生。在练习前,教师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加以指导,再让学生独立完成。练习后,批改的形式要讲究科学性。对训练基础知识的练习,提倡学生自己批改;对训练学生能力的练习,提倡面批和书面批改相结合;对综合练习,提倡集体讨论批改。
同时批改时,设计一些批改符号和图案,通过运用“等级+符号、图案”的练习批改评价方式,构建“知识与技能”、“思维能力”、“学习习惯与态度”三维评价模式;多给予学生鼓励,有利于保护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我们不仅要让课后练习成为课堂所学的拓展和延伸,还要通过课后练习的精心设计,拓展学生思维,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实际,感受信息技术在现实生活中的影响,借此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达到课后能自主探究,增强学习自觉性的目标。
参考文献:
[1]《教学月刊》,陈永华,浙江,浙江教学出版社,2012.3
[2]《青年教师》,赵森石,长春,青年教师出版社,2012
关键词:小学语文;课后作业;设计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6)11-097-01
如何设计高效的课后作业,值得我们老师深思与探索。作为老师我们应从学生的成长、兴趣出发,尊重学生个体差异,体现素质教育基本,以学生为主体,以学生发展来设计合理的课后作业,从学生丰富多彩的生活中大胆创新,积极改革作业的设计思路,将读、写、画、说、演、唱等相融合,真正地让优等生“吃得饱”,中等生“吃得消”,进步生“吃得了”。
一、传统作业的弊端
传统作业的弊端主要表现在题量大、一刀切、形式单一、内容枯燥、抄写多、机械重复多。缺乏思维训练和学生动手创新实践能力,导致学生产生厌烦心理,家长也反感。这样的作业会给学生造成沉重的负担,不利于学生学习和孩子综合能力的培养,更不利于孩子的健康成长。
二、如何设计高效的课后作业
1、课后作业设计要体现生活化
学校小课堂,生活大课堂,语文学习的外延就是回归于生活,要让学生在生活中学习语文,在实践中运用语文,让学生走出校园,走进大自然,让学生在熟悉的日常生活中汲取营养。让学生的家庭作业走进社会,在实践活动中获得知识,既符合学生好动好玩的天性,也利于提高学生的生活能力,创新能力,在学生的家庭作业中,就为家庭作业注入了新的内涵,赋予作业新的生命。尤其是作文,要让孩子们走进自然,融入生活,体验生活,将生活中的所见、所思、所悟同自身的成长结合起来,让学生在学习中体会做人,这也是教育的延伸。
2、课后作业设计体现学生的自主性
现代的教学理念不仅要注重提高学生的自我意识,更要挖掘学生的潜能,培养学生的自我教育能力,从而逐步实现学生由依赖性学习向独立性学习、自主学习的过渡。“自主”应当成为小学生语文课后作业设计的主题。如果让学生自己设计自己作业,就可以发挥学生的学习主动性。例如《山中访友》一课,我让学生自主设计自己感兴趣的作业,有的学生摘抄了文中的精彩片段,有的学生背诵了自己喜欢的段落,也有的学生展开自己的想象力,画出作者所访问的“朋友”,并配上几句优美的语言进行描述,还有的学生将《山中访友》制成了一张张卡片。特别是后进生也能主动、积极的参与到布置的家庭作业中去学习。
3、课后作业设计内容要体现多样性
通过调查发现学生对拓展类、操作性、实践性作业较喜欢,对阅读类作业也偏爱,但对课后练习题、作文等抄写的作业喜欢不高。故在作业设计过程中我将读、写、画、说、演、唱等相融合,既提高了孩子们学习语文的兴趣,又让孩子们感受到学习语文的乐趣。
(1)读一读。每学一个单元,我就给孩子们推荐几本课外书,让学生自主选择阅读,既增加了学生的阅读量,也开阔了学生的知识领域,还丰富了学生的课余生活。
(2)写一写。例如轻叩诗歌单元,就引导学生仿写或练习写诗,这样就调动孩子们动手写的欲望,也培养了孩子们的想象力。
(3)画一画。作者探访了山中的“好友”,营造了一个如诗如画的世界,让学生展开想象力,画出作者所访问的“朋友”,再给的画配上几句优美的语言。
(4)查一查。在学习《我的伯父鲁迅先生》之前,在预习课文时布置学生查找有关鲁迅先生的资料,不仅大大提高了课堂教学的效率,也锻炼学生多方面获取信息的本领,也让学生从多个方面感受鲁迅的伟大人格。
4、课后作业设计内容要体现分层性
传统的作业采用一刀切,面对的是全体学生,没有考虑到学生的个体差异,最导致部分学生“吃不饱”,部分学生“消化不良”。针对学生的个体差异分层布置作业,让学生选择性的完成。例如我在设计第4课《索溪谷的野》这一课的家庭作业上有所不同,学生可以任选其中之一:
作业一:跟爸爸、妈妈一起读一读,感受语言的优美,并摘抄课中自己喜欢的好词佳句。
作业二:熟读课本,感受本课语言的优美,并选择自己喜欢的几个好词语分别写一段话。
作业三: 展开自己奇异的想象,画出草虫部落的成员,并配上相应的文字。
作业四: 选择一种自己喜爱的小动物,回顾作者是如何观察写观察日记。
作业五:在安全的前提下和家人到县内有名的大山亲自体验大自然的美。
前两个作业是对字、词认读记忆作为重点内容,作业三在于培养学生学以致用的能力,作业四在于培养学生细心观察的好习惯,拓展学生的视野,作业五在于培养孩子热爱自然、拓展训练体力、毅力。作业设计让学生在学习中寻找乐趣,也体现出了素质教育基本要求。
一、拓展性阅读作业设计
自信是一个人对自己能力的充分认可。培养自信可以“以点带面”,从对自己某一点的认可,逐渐扩大到对自己各种能力的认可。
著名诗人郭沫若说过:“胸藏万汇凭吞吐,笔有千钧任歙张。”意思是说,胸中藏有万千个词汇凭你调用,即使笔下有千钧重,写作时也能挥洒自如。而名著阅读恰恰是提高写作能力的关键所在。因此,“名著阅读”就可以成为那一“点”。名著阅读能够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情操和高尚的审美情趣,促进学生人格的完善。同时在名著阅读教学中恰当运用心理因素可以有效促进教学的时效性,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提高。吕淑湘先生曾说:“问语文学得好的人,都说是课外看书。”课外阅读是课内阅读教学的自然延伸和必要补充,它使课内知识得以迁移到课外去。发展性阅读作业要从“一课”教学引向“一本”阅读,学文后根据所学课文引到原著阅读中。课外的名人名篇往往都是作者精雕细刻的佳品,经过岁月的洗礼,仍表现出不朽的生命力。如中段阅读教学中的拓展性作业可这样设计:
“一课”教学 “一本”阅读
《蜜蜂》 《昆虫记》
《孔子拜师》 《论语》
《开天地》 《中国神话寓言故事》
《小木偶的故事》 《木偶奇遇记》
《触摸春天》 《假如给我三天光明》
课外阅读既可以拓展学生视野,又能提高学生对世间事物真、善、美的欣赏和评判能力,丰富和净化学生心灵。
二、拓展性表述作业设计
人是社会的人,每个人的生存、发展都离不开人与人之间的相互支持、相互合作,而成功更是离不开良好的人际交往能力。口语交际是人际交往的方式之一,是现代公民必备的基本素养。口语交际能力唯有在实践中才能形成、提高,因此,表述作业无疑是沟通现实、教材与生活的桥梁。
1.“说”出语言表达能力
语言表达能力的强弱也是学生心理健康程度的体现。在全面提高小学生的素质、培养21世纪人才的今天,对学生说的能力的训练,是语文教学中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社会交往能力也是个人必备的本领,人与人交往是需要用语言表达的,说是为培养学生语言表达能力和社会交往能力而设计的。这种作业设计将在课堂中学到的知识点运用在实际生活中,有助于强化学生的口语能力。学完课文后,让学生复述故事给家长听。如学《古诗两首》后,作业是:(1)背诵古诗,和父母或同学比一比谁背诵得更有感情;(2)用自己的话说出诗句的意思,请父母做听众。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在兴趣盎然的表述中得到训练,自信心得到提高。
2.“演”出文本语言内涵
能与他人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乐于与人交往,这是心理健康的标准之一。在小学语文教材中,有很多故事性的文章。对于故事情节性较强或场面描写具有较强动作性的课文,我们可设计演的作业。学生自愿组成小剧组编成课本小品剧,对感兴趣的各类话题组织专题演讲等。如我教三年级《灰雀》后,设计的作业是:请你和同学或家长自由组合,课下演课本剧。学生根据角色选择合适的人来进行表演。
学生在表演中,理解了文本的内涵,加深了对课文角色的情感体验,积累了课文的语言,发展了与人交往的技巧,从中培养了尊重、信任他人,乐于与人合作的良好品质。
3.“辩”出语言交流水平
辩论是一种综合能力,是由多种能力构成的,反映了语文学习的整体素质。我们在课文教学后,可以整合教材内容,展开辩论活动。这样不仅给学生提供了锻炼的机会,也提升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如学《一面五星红旗》后,设计了作业:在当时的境遇下,你认为是“爱国”重要还是“填肚子”重要?辩论要求:先说观点,再陈述理由,做到语言文明、简练。别人在陈述时,要认真倾听,想出反驳对策。学生深读课文,在深读过程中为自己的观点寻找论据,进行逻辑思考,再用自己的语言把内化了的课文清晰地表述出来。这样的作业对发展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提升语文综合素养极具效果。
三、拓展性操作作业设计
我们根据课文内容所设计的操作作业是为了增强课文内容与学生生活的联系,使静态的文字变成学生脑中优美的图画、生动的场面、活生生的人物,让学生在做中学,学中做,在活动中思考,在思考中动手,让学生真正地动起来。只有让学生参加这样的亲身实践活动,才能真正发展和培养其创造力。
1.画一画中再现文本情境
我们可以让学生结合生活实践,凭自己经验,动手画一画,在课文情境的再现中加深理解,获得新知识。如教完《赵州桥》一课,设计的作业是:请你回去熟读第二、三自然段,再根据理解画出赵州桥的简笔画。从中加深学生对李春的设计和创造才能的认识。学生感到新鲜有趣,思维活动始终处于兴奋之中,感受到学习的轻松和乐趣。
2.做一做中培养探索精神
在学生学完课文后,让学生亲自动手实验和思考,从而加深对知识的理解,激发学生的探究意识,培养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养成健康的情感、情绪。如我教完《两个铁球同时着地》后,设计的作业是:请回家和家长一起动手做一做实验,看看结果如何。在这一实验性作业中,学生在动手中既巩固了语文知识,又活用了常识学科的知识,数学学科的计算知识,体现了学科整合的理念,提高了解决问题的能力,发展了创新能力,让学生有积极思考、大胆设想、推陈出新、继续探索的可能。
3.养一养中了解事物特征
科学研究发现,孩子们饲养小动物有益身心健康,可以培养他们的爱心、责任心,还能提高人际交往能力。
在我们的小学语文教材中有许多状物课文,我们在课后作业中开展养殖活动,能丰富学生的感性认识,增加学生的知识,让学生获得愉快而难忘的体验。如教学《白鹅》等课文时,设计的作业是:回家后条件允许的学生可养些蜗牛等小动物,仔细观察它们的一举一动。学生始终兴致勃勃,学到了许多课本上得不到的知识。学生在相对独立的状态下,以最自然、最真实的状态进行求知、研究、解决问题,充分调动了学生多种感官参与完成作业,最大限度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潜能。
4.查一查中丰富生活经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