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9-15 17:12:45
序论:在您撰写各地的传统文化时,参考他人的优秀作品可以开阔视野,小编为您整理的7篇范文,希望这些建议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热情,引导您走向新的创作高度。
湘南是指位于湖南省南部的郴州、永州及衡阳南部等地区,该地民居遗址绝大部分都属于明清时期以及民国以来遗存的群居村落和独立的民居、公共建筑。门窗雕饰在湘南传统民居建筑装饰中处于十分重要的地位,其设计意蕴是当地百姓结合生活经验,逐步积累的一种极具当地特色的艺术展现手段,不仅具有实用特点,还可以有效起到隔断及装饰空间的作用,并有着浓厚的湘南文化特色。现今保存相对完整的民居有郴州板梁古村、阳山古村和永州李家大院等,这些造型独特、蕴含着先民智慧的门窗木雕装饰在给今人带来美的享受同时,还向观赏者传递出当你别具一格的地域文化特征,为相关人员进行学术研究,提供了第一手的资料。
形式多样的木雕工艺
从建筑构架分析,湘南传统民居的建筑大部分都为木质构架,以香樟木为主,常见的木材还有银杏木、梓木等。湘南民居大门朝向通常选择向南设计,且在体积上相对比较高大,大门有四大部分构成,自下而上分别是门廊、门斗、门楼及门罩,这样的设计方式不仅仅具有采光的实用功能,还可以在气势上带来威严的氛围。造型各具特色的漏窗设置在大门外墙之上,漏窗的作用除了实用性较强的采光透风防雨之外,还是一种十分重要的装点方法。位于室内的门窗基本上都是天井四周隔扇窗, 隔扇在整个雕饰中处于举足轻重的地位,设置雕饰还有一个十分重要的目的,就是为了人为最大的努力,为扩大室内采光度创造有益的条件。通常可以见到的门窗扇选择都是由竖向的边梃、横向的抹头组构建的框架,内芯由绦环板、格心、裙板等部分构成。装饰门窗大多分布在裙板、绦环板、格心等表面,匠人们通过精心的设计、雕刻逐步形成了多样且极富审美情趣的纹饰。
特色明显的宗教文化
湘南居民普遍信仰宗教,宗教文化在其门窗木雕装饰中有着随处可见的痕迹,这与当时的文化艺术传承有着十分直接的关系。
众所周知,湘南在历史上属于注重鬼神思想的楚国,当地人十分迷信祭司以及用音乐舞蹈表达对神佛的敬仰之情。在生活中,湘南居民为了表达自己对于风调雨顺、家室兴旺的期盼,常常花费大量的金钱,进行祭祀场所营造。家家拜神、信菩萨的宗教习俗使得当地人在装饰中不遗余力的会增设许多与宗教相关的内容。举例说明,湘南民居的大门门楣上的木雕,经常会出现半圆雕,上面刻着色彩丰富的兽面形象,这些兽面并不和蔼,经常是嘴特别宽阔牙齿十分尖锐、圆睁着双眼、长舌外吐,有的时候口中还衔着利剑,这些看起来恐怖狰狞的兽面纹造型与夏商时期的神兽图特别的相似。这些被赋予神秘力量的图腾形象不仅仅是湘南文化的一个特点,更使其在木雕设计中独树一格的宗教特色展现,为今人全面了解当地崇尚神明、充满着人类早期智慧与文明信仰的历史提供了一条有效的途径。
多元文化的精彩融合
湘南自古以来就有着多民族混居的特征,在湘南地区生活着瑶、苗、汉等民族,各民族间和谐共处、相互交流的同时,也为其门窗木雕装饰中的多元文化特点奠定了必要的前提基础。在进行木雕设计时,当地的木雕师傅在传统的思想意识下,进行着木雕装饰的设计,他们会使用谐音,将美好的愿望寄托在木雕作品中。例如,为了寓意吉祥,他们会使用中国传统年夜饭中最常见的鱼作为装饰,代表着年年有余的期盼。明清后期,儒家文化的长期浸染,在进行木雕设计时,工匠们又十分注重对家和万事兴的期盼,希望家庭和睦,一家人欢欢喜喜在平静和幸福的生活中度过每一天。木雕师傅通过自己的领悟与探索,这种异域传递来的文化,在湘南传统民居门窗木雕装饰中也十分普遍。本土特色明显的木雕设计与勇于接纳其他民族文化传统的木雕设计风格,为充实湘南地区的木雕装饰特色与内容上做出了十分必要的尝试。
结语
古语有云:“历世相沿谓之风, 群居相染谓之俗”,通过对湘南传统民居门窗木雕装饰的分析,可以发现当地的木雕不仅仅设计多样,还有着浓厚的宗教气息、以及多元文化特点竞相展现的特点,这与当地独特的历史背景、地域风貌有着十分直接的关系,通过对该地木雕装饰特点的研究,可以让观赏者更加全面的了解我国丰富多样的木雕设计历史,也可以为相关人员在进行装饰设计时,找到更多的参考与智力支持,为设计出更多、更高质量的艺术作品提供有益的参考。
论文关键词:中国传统文化;艺术表现形式;中国式抽象;非实体性
论文摘要:(1)民族传统文化是中国现代设计与绘画艺术基础教学成长的最佳土壤。(2)现代设计与绘画教学中,我们不仅要努力求发展.求现代。更要溯源。(3)由西画表现形式出发,重启中国文化传统未来发展的价值取向。
中国文化博大精深,历经千载,魅力依然,在世界艺术之林永放灿烂夺目的光辉。其中中国画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中的一块瑰宝,是祖先留给我们极为珍贵的文化遗产,它是我们艺术创作中最为常见的艺术表现形式之一,也为我们现代绘画艺术与设计教学及创作的发展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尤其在“民族性”方面为我们提供了极其丰富的表现内容与形式。现代设计与绘画基础教学是现代设计与绘画的训练基础,是培养设计师美术家形象思维和表现能力的有效方法,是认识形态和创造新物象的重要基础学科。民族传统文化是这门设计与绘画艺术基础教学成长的最佳土壤。作为一门艺术,把民族传统文化融人其中,是其不断创新的动力源泉与实践基础,同时设计艺术与绘画艺术也可以从民族传统文化的精髓中不断得到滋养与有益的补充。在设计与绘画基础教学中,文化的民族性是其内核与灵魂的最终展现,是以本民族文化为支撑的设计与绘画基础教学的主流。随着当代科技的不断发展。设计与绘画基础教学再次面临严峻的挑战。国外教学体系在中国年轻一代人心目中及生活中的渗透力和影响力是不容回避的社会现实;然而纵观中国设计与绘画基础教学的发展方向,20世纪60至80年代出现的当代绘画艺术及设计发展史上最辉煌的历史时期以后,至今一片沉寂,再也找不到明确的发展方向。
现今传统中国画已渐行渐远,不知怎的,这些画让人想起赵无极。我们天天对“现代”的努力已倾向于将传统连根拔起。可若是失去了根,那就是再“现代”也不是中国的“现代化”,而是“同化’。在现代设计与绘画教学中我们不仅要努力求发展、求现代,更要溯源。否则,无根无源,便是毁灭,是用“现代”在消蚀我们的传统。中国画即“近”而“远”。很“近”的物体塑造却获得一种悠远沧桑的感受;“实”而没有放弃空灵、自由,同时又在超逸的味道中获得一种隽永的境界。我们不应为观念所迷惑,停留在形式层面,而是向纵深走去;这个“纵深’就是中国的“像”与“境界”。境:境界是中国文人曾在山水中遥望的“彼岸”,是中国文化的形而上之境。对于中国文化模式,她的手段是“象”,而“彼岸”是空灵的“境”。如果说确有“接近抽象式的表现”(或日“中国式抽象”)存在的话,那它的目的不是导向“绝对理念”,而是指向生气氰显的“境”。我们之所以如此选择是因为宋元山水画不仅代表了“中国古典文艺繁荣”时代的“高峰体验”,更集中体现了中国传统的形而上世界—-宇宙生命流变的空灵之境。象:为我们展现中国文化本真之源的只能是中国画的“象”,而不太可能是西式的“X X抽象主义”。作为传统的灵魂之所在,是中国艺术“现代化”的结点。“象”是一个世界,它代表宇宙与人的禅机,寓于境界之中的表征,不是实体的因素。因而不能太“写实”,也不能取消形象。以往“民族化”的经验让我们相信,只有实证化的探索才能确证,在现代绘画与设计中从内里真正建立中国传统文化与西方文化、与“当代”的沟通与跨越;这不仅指理论学术,也是指创作探索本身,更重要的是当代绘画与设计教学基础如何发展的走向。
我们传统的绘画根源实际上是从宋元山水人手打开古代文化的精神空间。借助西画表现的结构化的形式创新之所长,在个人绘画与设计的语言中找到了发展的空间维度。由此出发,或者我们可以重建某种主体意识重启中国文化传统未来发展的价值取向。“中国文化的境界:属于不同的文化体系,方式、概念内涵不尽相同”,以心象静观字宙之气韵流变,以山水遥望体悟人格与自然一体的彼岸之境;这无疑在重视中国山水美学乃至古代文化精神的脉搏。而在深层意义上,它对我们当代艺术教学对民族文化的反思与觉醒,主要表现在两个层面:如前所述,作为“象”与“境”的世界,其意义不仅仅是激活我们民族原有的流变、生生不息的宇宙意识,激活一种求新求变的精神动力;更是在这种“宇宙之境”上与现代思维的同步与超越。如果说我们现代绘画与设计在基础教学中再不把我们老祖宗留给我们的文化宝藏更好的发展起来,我们的现在艺术教学将会成为历史的罪人。当今国际上站在最前沿的现代物理学家们已识到了这种宇宙本质的“非实体性”,他们的论证已证明中国传统“象”的范畴所具的深远的世界意义,中国的文化将会引领世界文化。最后无论是从画家和设计师,还是从民族文化考量:这是一条摆脱世俗浮躁氛围,秉持超越信念,又发扬中国精神文脉的“当代”之路。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我们要按照我们自己的国情出发,把我们传统文化切切实实的融入到当代绘画与设计教学中。
关键词:传统文化;别墅建筑;建筑设计;建筑艺术
中图分类号:S6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 传统文化与现代别墅建筑
就别墅建筑而言,别墅建筑作为一种城市住宅艺术,它是时代的产物,它必须随着时间的发展和推移,以及时代的进步而发展和进步,它要反映当时的文明,当时的技术,反映当地的气候条件,当地的民俗,它不是一种纯艺术,它是需要生活的。别墅建筑是一件具有民族性的公共艺术品,它不仅要满足人居住的基本功能,还要有艺术感的,要有艺术规律,要有艺术审美力;其次,它还要有真实性,别墅建筑必须是真实的,它要真实的反映建筑技术、建筑材料、建筑空间。所以,别墅建筑不能脱离传统文化和自然环境以及时代。
我们正处在一个急速发展的时期,我们要进入一个现代中国人的生活环境,任何东西包括你的居所、生活方式,都应该遵循原来的文化和文明,都应该有属于自己的生活精神和方式。在中国,别墅这种高端的住宅产品,是不能脱离中国各地的气候条件、自然生态的。它关系到居住者的意识形态和人文观念,以及当地的风俗,并要综合考虑居住者的归属感、领域感、私密感等众多的因素等等,要完整的体现这些方方面面就要与中国的传统文化紧密结合,中国传统文化追求的是天人合一,追求和谐和秩序,中国人需要的是宁静祥和的居住环境,并在这个居住环境中实现舒适和自在。中国人在中国这个环境里面是永远变不成外国人的,所以中国还是要有中国人住宅居住的喜欢和居住文化。
2 传统文化在中国现代别墅设计中的应用
2.1 传统文化与中国别墅建筑的发展关系
现代别墅没有一个确定的概念,不同的人有不同的做法,中国的就应该有中国人的意境和中国人的元素。中国现代别墅不仅仅只是表现在外形上,还应该追求中国建筑传统风格的神韵,比如说空间的分割、组织,居住空间的开放性与半开放性的结合等等,也应该有现代的设计手法,有文化内涵,有精神,有灵魂。德国著名建筑大师奥托斯泰德勒曾经总结过说中国现代的别墅建筑有四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前苏联模式;第二个阶段是市场经济解困模式;第三个阶段是美国、中国香港、欧洲的复制品阶段;第四个阶段是,他认为要出现中国自己的东西。这个阶段应该是最具革命性的阶段,是属于中国制造的,属于中国当代的建筑作品。
进入一个现代的中国人的生活环境,并不是要把以前的东西一刀斩断,或者说完全否定我们2000多年来老祖宗留下来的东西。以北京为例,在北京可以说是各种风格的别墅非常多,我们在进入别墅设计的同时的第一个就是设计理念,它包括建筑的设计、景观的设计等等,以及怎么和当地相结合,如何体现北京的文化,体现香山的文化,如何成为现代的北京人适合居住的居所。首先,应该对整个北京地区的视觉、景观和色彩做深入的研究,从中可以看出整个北京地区的视觉、景观和色彩就是红、黄、灰色彩的搭配;而白色的欧式建筑与金属感相衬的现代建筑在这里就会显得非常的格格不入。其次,是建筑风格和空间的营造,就北京的四合院来说,它就很能代表中国的文化,充分运用了中国传统造园的隔、抑、曲手法,创造了一个完整而富有变化的空间序列。序列采用三进制,有前奏、有承接、有、有尾声,结合周围建筑的布局形式,因势利导一气呵成,从而体现古老悠远且独具特色的中国山水文化和种植文化。从人的生活和精神需求出发,更多的体现设计对于生活和人文的关怀,极大地提高了人的居住生活品质,达到了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的融合,体现了人与自然的和谐与对话。
在中国,能够可持续性发展的别墅应该是因地制宜建造的别墅,有地方特点的别墅。中国别墅建筑作为一种住宅建筑,应该与中国各地的地域特征相结合,不仅要介入各地域人们的日常生活,而且要以哲学、美学、历史、艺术观念为指导,从整体上介入不同地域人们的生活方式,从大视觉艺术的角度研究和影响各地域人们的生存方式和环境空间。它应该运用各地域不同的民族文化,考虑各地的气候条件,考虑各地的人文环境,考虑各地建筑外观的可持续性,这样才能适合各地人们的居住。
2.2 传统文化与中国现代别墅设计的结合
现在,别墅的居住与中国的传统文化结合已经成为中国高等住宅发展的趋势,如何做好传统文化和现代中国别墅设计的结合,已经成为许多设计师广泛思考的问题。中国别墅设计在结合传统文化的同时不能完全复古,必须和中国人现代的生活相结合,不能照搬传统民居的形式,要研究其内在的精华,有创造的接受。其次,别墅不能越做越大,越做越豪华。中国是人多地少,我们要用有限的空间地面给居住者创造无限的居住空间和感受。第三,结合现在的建筑技术和现代材料,要做到节能和环保,要提高效率,减少成本,不能盲目的使用最高档的材料。
而在别墅具体的设计上,还应该注重以下的几个方面:
1)空间的过渡上,这个是很重要的一点,第一要借鉴传统民居优秀的内在的组织形式,这个可以有效的创造我们住宅空间内的中心开放空间、围合院落空间,不是单纯的借鉴形式,而是要控制的研究,把中国传统民居布局的实质找出来;2)在庭院的规划设计上,要体现出中国传统庭院设计的设计特点与精神意境,在设计中要借助中国传统民居的方式;3)要注重装饰效果,打一个比方国外的别墅大家看得很多,对工艺的处理很简单,不像中国的住宅考虑得多。总之在建中式别墅时要借助中国传统民居的方式,要运用以小见大的手法,也要能考虑到易经、道德经这些中国的传统哲学思想。
3.总结
总体来说,引进先进的科学技术,甚或直接采取鲁迅先生的拿来主义,似乎都无大碍,也并不会引起激烈的争论,但是,对于艺术——现代设计的另一层面文化,就不那么简单了,传统文化对于艺术与设计的影响,同样是不可避免的。我们已经清晰地看到,传统文化对现代艺术与设计的影响十分深刻,所谓的前卫艺术家们,也到传统文化与艺术中寻找创造的灵感,甚至常常直接把前人的艺术成果改头换面成自己的创造。艺术是需要不断创新的,但是,我们也决不能因为要创新,要“前无古人,后无来者”,对传统文化一概加以否定。创新,对传统文化与艺术而言,是扬弃,不是否定。如果割裂了传统文化与现代艺术设计的联系,那么,现代艺术与设计也将黯然失色,甚至会自我窒息而亡。因为我们总是生活在传统文化构筑的世界里。正如恩格斯在论述原始社会阶段在人类历史中具有的重大意义时所说的:“这个太古时代在一切情况之下,对于所有未来世代来说,总还是一个非常有趣的时代,……因为它的出发点是人从动物界分离出来,而它的内容则是克服将来集体的人们所永远不会再遇到的那些困难。”
而城市住宅建筑艺术作为一种城市公共艺术,不管是在现在、未来、还是过去,只有是民族的,才是有发展的,它的发展是民族发展的另一个缩影,别墅建筑亦是如此,作为中国住宅产业的组成部分,它是独具民族特色与魅力的文化特征的,不管今后中国别墅建筑将如何发展,对中国人而言,家还是自己的好。
参考文献:
[1] 任志强.现代别墅和传统文化关系[EB/OL].建筑住宅网——现代别墅设计座谈报告, 2004-12-28.
一、公共图书馆地域传统文化阅读推广现状分析
(一)公共图书馆在地域传统文化阅读推广所扮演的角色
任何一种文化最初都是在某一特定地域产生,然后逐渐扩大其影响面,为更多的人接受,就地域传统文化而言,是对某一地区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方面历史积淀下来的独特文化的集中反映,能够体现出该地区的文化特质,这是本地先民留给后人的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是发展本地区先进文化和建设自己精神家园的重要基础。作为地域传统文化的主要保存着和传播者,公共图书馆在地域传统文化阅读推广中肩负着重要的历史使命和现实责任,其势必在弘扬和传播地域传统文化方面发挥着主导作用,同时也面临着很多困难,与以往其他的阅读推广活动不同,如少儿阅读推广活动,其本身具有可复制性,在实践中可操作性强,相关活动可以在全国范围内广泛开展,就内容来看,地域传统文化有其独特的一面,其内容具有不可复制、不可替代的特点,相关阅读推广活动的开展必须尊重地域差异[1]。公共图书馆既是阅读环境的主要营造者,也是阅读行为的主要指导者,其要结合本地域的特点,对当地人们进行积极、正确的价值引导,成为地域传统文化阅读的主要推动者,使优秀的地域传统文化能够得以薪火相传[2]。
(二)公共图书馆地域传统文化阅读推存在的问题
近年来,基于公共图书馆地域传统文化阅读推广的研究与实践,在全国范围内广泛开展,也取得了很大的进展,如在2014年中国图书馆年会上,国家图书馆就举办了优秀传统文化推广活动,对公共图书馆在传承中华优秀文化中所起到的作用进行了探讨,在探讨会上,西藏藏医学院还向国家图书馆捐赠了30册《中国藏医药影印古籍珍本》。然而,目前我国各地区公共图书馆在传统文化推广方面仍停留在学术研讨阶段,相关实践活动的开展,即地域传统文化阅读推广仍阻碍重重,存在着很多问题,具体可以概括为以下三点:
1.阅读推广意识薄弱,重视程度较低
目前我国还缺少政府的相关文件和法令对地域传统文化阅读推广的支持,很多地方公共图书馆的日常工作都存在很多问题需要解决,地方文献征集工作的开展更是难以进行,也无法将地域传统文化阅读推广活动纳入常规基础服务工作中,即便一些公共图书馆将其纳入常规基础服务工作中,但因受到经费等因素限制,相关工作也难以得到有效开展,我国各地区经济文化发展水平存在较大差异,阅读资源分配不均等现实情况,也严重影响了公共图书馆地域传统文化阅读的推广[3]。
2.阅读推广形式单一,相关活动呈碎片化
地域传统文化阅读推广仍以纸质文献为主,数字化程度较低,因缺乏统一的规定标准,地方文献数据库建设滞后,目前还难以通过网络实现资源共享,加之图书馆一直“单兵作战”,未能与学校等机构建立起协调机制,因无法形成联动效应,相关活动的宣传力度和辅助范围均受到很大限制,讲座、展览等传统推广也比较随机,缺乏连续性和系统性。
3.读者接受程度较低,相关人才比较缺乏
因对地传统文化缺乏认识,相关活动难以引起广大读者的关注,在多元文化环境中,一些读者对地域文化的好感度并不高,甚至对本地域的历史文化名人都不熟悉,对地域传统文化阅读推广有抵触,再有就是相关人才的缺乏,公共图书馆人才队伍建设并不理想,一方面人才流失严重,另一方面有缺乏系统专业的培训,地域传统文化阅读推广工作难以开展[4]。
二、公共图书馆地域传统文化阅读推广的改进措施
(一)调整资源结构,整合定位传统服务工作
公共图书馆在进行地域传统文化阅读推广前,应先进行市场调研,明确不同群体对地域传统文化阅读的需求,在此基础上对地域传统文化资源进行调整和优化,形成适应公众阅读的地域传统文化资源结构,如开辟地域传统文化阅读专区,并对相关图书进行分类,推荐给不同层次的读者进行阅读。公共图书馆与地域传统文化阅读联系密切,公共图书馆公益性和开放性的特点决定了其在地域传统文化阅读推广中的倡导和实践地位,有必要对传统服务工作进行重新整合,将地域传统文化阅读推广定位为常规服务项目,使相关工作常态化。
(二)建立保障机制,加强与社会各界的联系
公共图书馆应建立起地域传统文化阅读推广的保障机制,并落实到具体部门,由专人负责,设立专项经费,进行专项管理和建设,使相关工作长效化,同时在宣传推广方面,应在线上和线下同时发力,一方面加强与社会各界的广泛联系,与学校等机构进行合作,共同开展地域传统文化阅读推广活动,将相关工作落到实处,形成联动效应,减少时空上受到的多种限制;另一方面则要借助新媒体的力量,拓宽相关信息的传播途径,通过分享互动式服务以及用户体验交互式服务等新形式,吸引更多的读者加入相关阅读推广活动中,实现地域传统文化阅读推广模式的多样化和多元化。
(三)培育分众读者,重视专业人才队伍建设
关键词:中华传统文化;传播载体;商务英语
1、中华传统文化的涵义
关于传统和文化,《现代汉语大辞典》中给予了解释:传统是“世代相传具有特点的社会因素。如文化、道德、思想、制度等”;文化是“人类在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特指精神财富如文学、艺术、教育、科学等”。综上,我们可以总结出:中华传统文化即中华民族在几千年来的社会发展中世代相传的文学、艺术、教育、科学等精神文化财富和物质文化财富,是中华民族的智慧与天、地、人相对话的历时性记载,是中华民族智慧的结晶。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当数有形的历史古迹、文物等,也包括无形的中国传统节日。中华优秀的传统文化,不仅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来的宝贵精神财富,更是中国和世界之间沟通和理解的桥梁和纽带,理应发扬光大。
2、中华传统文化传播的载体
传统文化是渗透在血脉中、以人为载体、长在人身上的活体遗产,因人而生,因人而传。中华传统文化的弘扬,主要依赖于以下几种渠道:
(1)网络技术的广泛应用和操作简便的PC机,让人们足不出户便可领略世界各地的异域风情,了解异彩纷呈的各地文化。世界各地的媒体,能更直观地让人了解各地以政治、军事、体育等为代表的文化特色。
(2)国际间的学术交流通常是通过诸如孔子学院等的教学实践来传播和展示民族文化和教育、教学理论的。越来越多的国外院校开始开设汉语课及以中国法律、传统民俗为主的相关文化课程。此外,国内外交流学生、留学生的日益增多也为中华传统文化的传播拓宽了道路。
(3)诸如贸易博览会、经贸洽谈会、世博会,甚至于奥运会等形式多样的国际交流会也为中华传统文化的传播提供了契机。
(4)人员接触的感知、渗透更能潜移默化地向外界传播中华传统文化,正是所谓的“润物细无声”。当前,国际间的交流日趋紧密,人们的足迹可以遍布整个地球村。而起到国际交流作用直接与外国人接触的主要是从事外交、外贸、涉外旅游、石油、技术等人士。从事涉外工作或与外国人直接接触的人员自身的文化素养、教育水平对文化传播起着关键的作用,而大多数从事此类工作的人员都曾接受过商务英语教育。追本溯源,商务英语教育_与基础英语教育承载着传播中华传统文化的重任。
3、构建商务英语的内部环境
(1)文化适应性作为商务英语能否取得实质性突破的关键要素,说明商务英语要与我国传统文化价值理念相一致。商务英语是体现企业亚文化的一种手段,是社会宏观的大文化在企业中的投射,因而商务英语必须体现出社会的宏观大文化。所以,中国企业商务英语的文化基础就应该是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中华五千年的历史文化是人类的一种本原文化,是在与各种文化、思想、观念不断碰撞、借鉴和融合的历史过程中积淀而成,是中华民族智慧的结晶与表征。儒家的“仁、义、礼、智、信”思想,道家的“天人合一”思想,“道可道,非常道”的真理追求意识,“无为而治”的管理意识和“有生于无”的创造观以及孙子的“五事七计”以道为首的思想等优秀传统文化,无疑是培育和建构商务英语理论的重要基石。
(2)长期以来,我国商务英语理论缺乏中国特色,究其原因主要是没有把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思想精华借鉴和应用到商务英语理论中。实践表明,只有建立扎根于现实土壤、具有我国传统文化特色的商务英语,才能使企业发展具备永续的原动力和发展的持久力。例如,海尔的“In Good Faith Forever”,集中反映了德、信、人尊、人与人之间亲和的传统精神在企业文化中的延续,也正是由于海尔把传统文化作为商务英语翻过程中的一个重要因素和重要组成部分来认识,从无序到有序,从有序到体系,从体系到高度,从高度到延伸,将诸多竞争对手远远抛于身后。
“自强不息、厚德载物”、“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舍生取义、杀身成仁”、“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父慈子孝、兄友弟恭”、“天人合一、以和为贵”等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正是源远流长的中华民族精神在中国历代优秀文化中的积淀与升华。中国传统文化本身虽然不可能再度直接成为新文化,但其内在的基本文化精神却可以经过批判、改造、继承、弘扬而再度成为新的文化的生长点。
21世纪是中国的世纪,世界各国都在不断的了解中国,特别是中国的传统文化、东方智慧开始风靡世界。很多国家都开设了孔子学院,学习中国的儒家思想,并应用到各个领域中。
中国传统文化主要是哲学思想上的著作,和西方截然相反。中国传统文化可以帮助人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虽然是几千年前的著作,但是人的思想哲学及做人的根本是不会变的,老祖宗几千的文化与思考的积累是最好的人生指南针。
我们的祖先在中国传统文化与生活相结合后,衍生出很多具有中国特色的文化,如武术、饮食文化。了解中国传统文化,将会使我们的生活更加丰富多彩,更能理解中国的文化底蕴。中国大学扩招已经有些年头了,大批的大学生毕业后奔向了社会。他们将成为中国未来社会的中坚力量。这些充满了东方智慧的学子将会把中国带到世界舞台最闪耀的位置。
传统文化的内涵
中国传统文化是指中国历史上以个体农业经济为基础、以宗法家庭为背景、以儒家伦理道德为核心的社会文化体系。她有着悠久历史,是中华民族在历史长河中集体劳动和智慧的结晶。从时间上讲,中国传统文化大致是指19世纪40年代前的中国文化。因为后由于西方文化的剧烈冲击,中国文化开始大幅度的震荡,调整。这种变化一直持续至今。从地域范围看,中国传统文化不仅包括传统的中国地理概念,还包括深受中国文化影响的越南、朝鲜等国家和地区,没有一个清晰的地域界限。她是我们的祖先传承下来的丰厚遗产,曾长期处于世界领先的地位。一方面具有强烈的历史性、遗传性;另一方面又具有鲜活的现实性、变异性。无时无刻不在影响着今天的中国人
为我们开创新文化提供历史的根据和现实的基础。今天中国人的思维与行为仍在不自觉中深受其影响。纵观历史,传统文化主要包括儒学、美德、礼仪、民族精神、榜样、诚信、和谐观、负面道德经验等方面。
传统文化的文化特征
文化本身是一个动态的概念,是一个历史的发展过程,因此,文化既具有地域特征和民族特征,又具有时代特征。在历史性意义上,中国文化既包括源远流长的传统文化,也包括中国文化传统发生剧烈演变的近代文化与现代文化。
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在中国古代社会形成和发展起来的比较稳定的文化形态,是中华民族智慧的结晶,是中华民族的历史遗产在现实生活中的展现。这个思想体系蕴涵着丰富的文化科学精神,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
一是凝聚之学,中国传统文化是内部凝聚力的文化,这种文化的基本精神是注重和谐,把个人与他人、个人与群体、人与自然有机地联系起来,形成一种文化关系;
二是兼容之学,中国传统文化并不是一个封闭的系统,尽管在中国古代对外交往受到限制的条件下,还是以开放的姿态实现了对外来佛学的兼容:
三是经世致用之学,文化的本质特征是促进自然、社会的人文之化,中国传统文化突出儒家经世致用的学风,它以究天人之际为出发点,落脚点是修身、治国、平天下,力求在现实社会中实现其价值,经世致用是文化科学的基本精神。
面对日益动荡不安的社会局势,有识之士无不在努力寻求救世的良方。英国著名的哲学家汤恩比博士在上个世纪70年代就提出了令举世深思的论点:“挽救二十一世纪的社会问题,唯有中国的孔孟学说和大乘佛法。”世界需要中国古老文化理念的推广和实践;已被废黜达近百年之久的中华传统文化在中国大地上急需拯救。
传统文化是中国古圣先贤几千年经验、智慧的结晶,其核心就是道德教育。在当前文化缺失、物欲横流的大环境下,有不少人误认道德是限制人们行为的条条框框。其实,有道德的生活才是真正正常、幸福的生活。传统文化的普及和复兴必会带来人际关系和谐、社会长治久安,可持续地发展也就得以平稳实现。
中华传统文化公益论坛
中国传统文化公益论坛是由原中央电视台著名主持人陈大惠发起的,从2008年创办到今在全国各地巡回演讲已达30多场。陈大惠团队所到之处全部是公益行为,不收取任何费用,团队所有老师以自己的亲身经历现身说法,忏悔自己的过错,以独特。的形式弘扬中华传统文化,每场论坛多达4000人,少则500人,很多观众因一场论坛改变自己的人生,反响强烈。
【关键词】文庙 文化遗产 利用对策
文庙在中国历史上又有孔庙、至圣庙或宣圣庙等称法。历史上首个文庙出现于孔子逝世的第二年(公元前478年),鲁哀公改孔子的旧宅为庙堂,将孔子生前所用“衣冠琴车书”进行陈列,并加以奉祀(见《史记・孔子世家》),这就是后世著名的历史文化遗产曲阜孔庙。孔子死后的两千多年间,伴随着儒家学说在中国历史上的影响逐步增强并被历朝历代奉为封建统治思想的正统,孔子的地位也得到不断提升,与之相适应的,是各地以祭祀孔子为主要功能的文庙不断涌现。到十九世纪末,中国的文庙数量超过了1500多座,并遍布各地,成为中国历史上极富特色及代表性的建筑群体。
在中国历史上,文庙的性质最初较为单一,只是用以祭祀孔子的纪念性建筑。文庙的功能开始发生重大转变始于“庙学合一”的制度。该制度出现于魏晋南北朝,发展至唐代形成定制。伴随这一趋势,文庙承担作为官方学校教育功能的性质开始占据了重要地位。伴随着文庙在中国封建社会地位的不断上升,很多被上层统治者加以褒扬的名儒先贤也不断地被请进文庙进行祀奉。因而文庙的内涵得以不断扩大,从一种单纯的祭祀孔子的纪念性建筑,逐渐成为了各个历史时期社会政治、经济和文化发展状况的一种物化体现,集中体现了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传统。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通过的《保护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公约》将文化遗产定义为文物、建筑群和遗址三类。随着文化遗产概念的不断发展,可以认为,凡是具有历史的、艺术的、科学的突出价值的人类文化遗存,都可将其归入文化遗产的范畴。将文庙纳入文化遗产的视野进行考察可以得知,文庙是一种具有珍贵历史文化价值的文化遗产。在当代,如果一种文化遗产无法融入现实社会并与之产生互动,就无法使其自身所具有的价值得到体现。就目前现状来看,各地都对文庙采取了一定的保护和开发措施,如将文庙列为各级文保单位进行保护和修复利用,但仍有相当一部分文庙面临困境,甚至难以维持自身生存。如何使文庙这种珍贵的文化遗产在当代社会得到有效利用,已经成为一个具有重要意义的研究课题。
文庙的利用原则应坚持公益性质为主、市场化运作为辅
任何一种文化遗产对于自身所属的文化都是具有突出代表性的智慧结晶,是全人类共同拥有的宝贵财富。文化遗产一直被认为是具有很强公益性质的社会资源,政府应该作为主体承担起对其进行保护和支持的责任,公众则应主要作为受益者出现。将文庙纳入文化遗产范畴进行考察可知,文庙从本质上来讲是一种公益性质很强的公共社会资源,对其经济效益的追求在利用过程中不应占主导地位。但从客观来讲,由于我国是发展中国家,单纯依靠政府对文化遗产的保护和利用进行投入是十分有限的,这往往使文化遗产的生存面临一定困境。因而文庙可以适当寻求其文化遗产价值与现代社会需求在市场开发领域中的结合点,其产生的经济效益除了可以解决自身生存的问题,还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对其本身所具有的公益性质的实现起到促进作用。需要注意的是,此过程必须坚持一定的原则,即公益性质应为主而市场化运作应为辅,不可片面追求经济效益,否则将严重背离文庙本身所应具有的公益性质。
目前,各地文庙在修复和日常维护方面所需要的资金投入是巨大的。单纯依靠政府财政投入非常有限,而通过开放文庙进行参观收取门票等方式所获取的收益也往往无法维持文庙的正常修复和维护。《国家“十一五”时期文化发展规划纲要》中指出,应抓紧制定和完善文化遗产工作中有关社会捐赠和赞助的政策措施,调动社会团体、企业和个人参与文化遗产保护的积极性。因而应积极探索多种资金投入的渠道,发动全社会力量关注文化遗产保护这项公益事业,才是解决当代社会文庙所面临困境的有效途径。
文庙的利用应以传统功能的延续和拓展为主要方式
纵观中国文庙的发展史可知,文庙传统上具有两大基本功能,一是祭祀孔子及历代名儒先贤,二是作为官方认可的学校行使教育功能。文庙作为官学的文教功能伴随着清末科举制度的废止渐渐不复存在,其传统的祭祀功能也在现代社会逐渐失去意义。尽管文庙的两大传统功能渐渐式微,但其影响依然存在,一个重要的表现即为,进入民国时期乃至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以后,逐渐丧失了原有功能的文庙都曾经相当普遍地被用做各地中小学校的驻地。
如前文所述,文庙因其具有的珍贵的文化遗产价值,使得它成为一种中华文化传承的集中载体,对于塑造中华民族文化整体认同感方面具有重要意义。在当代社会,对于文庙的保护和利用,则不能忽视对传统功能的延续和传承。这既符合保护文化遗产真实性和完整性的基本原则,也是对其价值进行深入挖掘以求能找到与当代社会的契合点,从而能与时代进行和谐互动的必然要求。
传统祭祀功能的挖掘、延续和拓展。祭祀文化在中国有着悠久的传统,在民众中的深厚影响一直延续至今天,成为了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当代社会,将文庙作为对以孔子为代表的中国历史上的先圣先贤进行祭祀的场所,主要体现了大众对于传统文化杰出代表的尊崇之情,其意义已经与传统上作为宣扬封建纲常礼教手段有了本质上的区别。以保证文庙真实性与完整性的原则为基础来恢复其传统的祭祀功能,既不背离历史,又能够满足当代人的文化需求。
传统学校教育功能的挖掘、延续和拓展。文庙在历史上作为官方学校,曾对于中国的文化传播乃至科举取才都有过深远的影响,但在当代社会,这种功能早已不复存在。但其从历史上延续至今的承载中华文化传承和文化认同价值的教育功能则不能被忽视。对于公众而言,文庙这种珍贵文化遗产能够起到加强对传统历史文化知识的修养,提升个体乃至整个社会人文素质的作用。因而必须重视文庙传统教育功能的挖掘和延续,使文庙最终能够成为进行国民人文素质教育的最佳地点。
各地方文庙应以自身的资源特点为基础,积极探索多种利用方式
积极发展文化遗产旅游事业,将文庙作为各地文化遗产旅游线路规划中的重要一环。目前各地已有很多相关实践,主要是利用文庙开展文化遗产旅游。发展文化旅游事业是为了有效的保护和利用,以期实现文庙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双赢,并最终实现文化遗产的可持续发展。需要特别注意的是,发展旅游事业应将文庙作为城市文化遗产旅游线路中的一环进行整体规划,通过对相关文化遗产旅游资源的联合及整合,提高文庙作为旅游资源的关注度和利用度。同时,还应注意文庙的周边环境应与文庙本身建筑风格及文化氛围相适应,并保持文庙这种传统文化场所的严肃性,不能无原则地进行旅游业开发,以降低消极因素对文化遗产资源保护的影响。
发展既体现地方文化特色,又符合文庙自身资源性质的博物馆化利用方式。目前,各地将文庙作为各级博物馆及文馆所的馆(所)址的做法也相当普遍。文庙因其丰富的殿、堂、亭、庑等建筑模式,适于举办各种类型的历史文化陈列及展览。将博物馆设在文庙内,也对文庙的保护工作起到了加强和推进的作用。就目前而言,大而全的综合性博物馆这一单一建馆模式已经被打破,具有地方特色的专业博物馆建设成为趋势,这也是文庙实现馆庙结合利用方式的良好契机。各地文庙博物馆应因地制宜,积极探索具有自身资源特点又独具地方文化特色的发展道路。同时,应使博物馆的展品内容、陈设方式与馆舍的整体氛围相和谐,既要充分实现博物馆的功能,又不能使文庙自身具有的文化遗产价值被淹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