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优发表网

购物车(0)

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期刊投稿 出版社 公文范文 精品范文

商业银行的发展规律范文

时间:2023-09-15 17:12:44

序论:在您撰写商业银行的发展规律时,参考他人的优秀作品可以开阔视野,小编为您整理的7篇范文,希望这些建议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热情,引导您走向新的创作高度。

商业银行的发展规律

第1篇

关键词: 商旅服务; 系统规划; 中间业务; 实施步骤; 银行转型

中图分类号:F830.49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6-8228(2013)08-83-04

0 引言

2011年底,浦发银行推出“轻松理财——同程”商旅卡产品,对于签约客户提供航空保险和车辆道路抢险救援套餐服务,在未作任何产品宣传、客户只能通过银行网点柜面购买的情况下,至2013年一季度,商旅卡累计发卡量达37万张,新客户获取超80%,存款余额60余亿元,累计销售商旅套餐1.5万余套,带来中间业务收入超过两百万元,客户品质普遍较高[1]。2013年浦发银行“轻松理财——同程”商旅卡获评2013年度“亚洲银行家”惟一的“中国最佳储蓄产品”,商旅服务逐步成为银行个人业务发展新的亮点。

据悉其他国有和商业银行都有意向自己的客户提供银行外的便捷服务,如建行电商平台的“容善商务”、招行推出的云端差旅管理“出行易”[2]、交行网上商城“交博汇”等等。该些银行产品提供的服务多与信用卡年费捆绑,未能真正实现卡片与功能相分离,而浦发银行此次推出的“轻松理财——同程” 商旅服务产品,在多方面进行了创新,具有鲜明的特点和广阔的发展空间。

1 商旅服务的业务模式和特点

1.1 商旅服务的业务模式

商旅服务的基本业务模式为:围绕商旅主题,银行团购航空保险和车辆道路抢险救援优惠服务,银行持卡人只要签署服务协议并支付服务费用,即可以享受不同等级的商务旅行保障服务。银行通过团购方式采购服务,以低于市场价格提供给客户,收取商旅卡年费,差价形成中间业务收入。服务的性价比越高对客户吸引力就越大,客户团购数量越大银行的议价能力就越强,采购成本越低则中间业务收入就越多,形成良性循环,关键是服务要有吸引力。

目前浦发银行商旅卡产品比照缴费业务,提供签约、解约、年费收取、对账、清算和查询等业务功能,业务交易也仅限于银行柜面一个渠道。

1.2 商旅服务的业务特点

商旅服务在产品创新上实现了四大方面的突破。

第一,实现了银行卡片介质和服务功能分离的突破。商旅服务包含基础服务和收费套餐功能,前者客户无须承担任何额外费用即可享受,后者则需客户签定协议并支付相应服务费用后获得,收费服务可根据客户需求变化不断升级,做到介质脱媒,所以商旅卡产品应称为商旅服务更加科学合理。

第二,实现了从“产品销售”到“服务销售”的突破。商旅卡主打服务,并扩展到银行以外的服务功能,从当前的保险和救援服务,可以通过更多的异业合作,扩展到更多的社会服务,通过把服务营销提到战略高度[3],使银行业务进入“超越银行服务”的新阶段,对于银行开辟新型个人业务的中间业务收入来源具有重要的意义。

第三,实现了产品销售从标准化到个性化的突破。过去,同一类银行卡功能完全一样,而商旅服务可以让客户可根据自己的需要选择购买服务,实现个性化销售。

第四,是运用“团购”回馈客户的突破。利用银行优势谈判地位,通过“团购”模式以较低的价格购入高性价比服务,以低于市场价格提供给客户,拓展更多服务领域,从而增加客户对银行的黏性。

2 商旅服务业务新需求

鉴于前期商旅卡产品取得的良好业绩、迅猛的发展势头和良好的发展前景,以及商旅服务业务具备提高盈利水平、改善客户结构、增强银行核心竞争力[4]的潜质,浦发银行及时规划,提出商旅服务业务的新需求。

第一,引入新的服务种类,提供服务评估功能,通过分类筛选各类社会服务,形成不同主题,如商务、出国、旅游、通讯、美食、医疗、购物等主题,贴近客户需求,开拓提供社会服务的业务蓝海。

第二,拓展服务销售渠道,除了柜面,拓展批量、网上、手机、空中银行、自助终端、短信、微信等银行销售渠道,打造网店、电商、第三方支付公司等新型行外销售渠道。

第三,丰富营销促销手段,除了传统的宣传途径外,还将利用网页、短信、邮件、账单、自助设备、客户订阅等宣传渠道推介服务,扩大受众;开发折扣、买赠、定向等促销方式,提升产品销量。

第四,定义原子服务,进行服务组合,建立计价模型,实现智慧销售。抽象社会服务产品特征,建立参数化配置的原子服务定义容器,划分基础属性和扩展属性,形成的统一服务调用,进行积木式服务组合,形成服务套餐;建立强大的计价模型,为原子服务和服务组合精确计价;借鉴快餐业销售经验,提供服务套餐、服务推荐、套餐升级、服务转换等智慧销售功能,发掘销售线索,增加联动销售机会,深挖客户价值,提高贡献度。

第五,扩大客户基础。通过低价吸引新客户,通过新产品盘活老客户,通过多后台接入,拓展信用卡、村镇银行,贷记账户、积分账户和他行卡等客户群体。

第六,增加客户黏度。根据套餐到期情况,开发续期提醒、自动续期、升级建议功能,延长客户服务保有期,增加客户黏度,最大化产品利润。

第七,提升服务体验。建立服务交付平台,丰富服务交付手段,建立同服务供应商的直连通道,提供卡基、短信和二维码等鉴权方法,打造迅速便捷服务交付能力,利用银行已有的外部合作手段(如银保通等),提升服务体验。

第八,进行服务采购管理。打造强大的服务采购管理、库存管理、额度管理、计费、对账清算体系,节约成本,提高资金效率,强化服务供应商合作关系。

第九,开展服务新陈代谢。开发服务征集预定功能,数据分析挖掘功能,对服务贡献度、欢迎度统计分析,促进服务的优胜劣汰和持续优化,保持生命力。

综上所述,商旅服务业务的新需求,要求我们规划一个产品搭建灵活、营销方式丰富、客户体验完美、交易渠道便捷、客户基础广泛和分析工具强大的专业商旅服务系统,为该项业务发展提供持续的动力。

3 商旅服务的系统规划实施步骤

3.1 商旅服务的系统规划

商旅卡业务推出初期试水需求急迫,因此借用了银行缴费系统应用架构,把商旅服务作为缴费品种推出。但缴费系统以缴费支付为核心,在服务引入、服务营销、服务促销等商旅服务业务模式上存在关键功能缺失、模块划分不清、业务拓展不便等问题,难以适应业务发展的要求,必须另起炉灶,重新规划。

基于模块化开发与交换的设计思路[5],我们构想的系统包含了四大核心层次和五大支撑模块。四大核心层按业务生命周期分为服务引入管理层、服务营销管理层、服务销售管理层、服务交付体验管理层。五大支撑模块包括系统基础功能、渠道管理、账务后台管理、第三方接入管理、绩效分析模块。系统架构如图1所示。

服务引入管理层包含原子服务管理、服务组合管理和服务采购管理模块,实现服务引入全流程控制,通过原子服务定义和原子服务组合,实现积木式产品搭建,通过成本管理、服务定价管理、服务组合计价实现服务价格灵活可控。

服务营销管理层包括服务营销管理和促销管理模块,负责服务信息订阅、推送和促销活动管理,通过多模式营销、促销手段,介绍服务产品,吸引潜在客户。

服务销售管理层包括服务销售和服务支付模块,负责销售渠道管理,支持单笔、批量、预约、推荐等销售模式,进行销售订单管理及状态跟踪,实现智慧销售。

服务交付体验管理层包含服务交付和增值体验模块,提供服务查询、生效、鉴权、自动续费及升级转换功能,尤其是丰富的鉴权方式提升服务体验。

账务后台管理模块支持多账务后台接入,提供统一对账、清分功能,支持借记卡、信用卡、积分帐户、贷记账户、他行卡等多种账务后台,大大提升了支付的灵活性并且增加了客户基础。

渠道管理模块负责银行内外渠道管理,包括柜面、网银、手机、电话银行、自助设备、短信、微信等行内交易渠道,还包括网店、第三方支付公司、电商平台等行外交易渠道。

第三方接入管理模块负责同服务提供商直联,缩短服务响应时间,缩短服务真空期,减少人工操作,降低运营成本,扩大销售途径,提供更为便利的支付方式。

绩效分析模块负责建立服务的准入和淘汰机制,根据服务效益分析模型,对销售数据进行分析和挖掘,生成服务效益分析报告,为管理者提供决策支持;同时建立服务准入分析模型,为开发新服务提供依据。

3.2 商旅服务系统的能力提升

通过以上系统规划和功能模块实现,使得新系统相对于原有的缴费系统有六方面的能力提升,如图2所示。

3.3 商旅服务系统规划的实施步骤

如果将通过缴费系统实现商旅卡产品简单销售定义为初步尝试阶段,那么后续系统建设则可以分为:基础架构建设、功能完善、增强实现这三个阶段来实施,最终形成功能模块齐备、相互配套支持、紧密融合的商旅服务系统。

3.3.1 基础架构建设阶段

进行面向外部服务增值销售的系统架构建设:系统架构规划、基础模块划分与基础应用框架搭建;原子服务管理、服务营促销功能,服务单笔/批量销售,网银渠道的扩展,自动续费服务增值体验等核心模块及核心功能实现。

实现目标:系统框架建设完毕,核心业务模块及重要功能实现,具备快速引入服务能力;具备营销推广和促销活动管理能力,具备对公司客户的批量销售能力。

3.3.2 功能完善阶段

根据客户基础扩展及存量客户价值挖据的业务需求,进行渠道和支付账务后台的全面覆盖;进行服务组合管理,服务采购管理模块建设;同服务提供商进行系统对接;服务增值体验模块增加服务升级转换功能实现。

实现目标:渠道与账户后台全面覆盖,拓宽业务客户基数与销售途径;提供服务灵活组合,增加销售服务品种;提高第三方系统直通率;具备服务升级转换功能能力。

3.3.3 增强实现阶段

根据客户体验优化、精细化管理、渠道扩展、服务引入等新要求,进行系统功能提升。增加客户主动订阅,预约销售功能;增加绩效分析和组合服务计价模型;扩展第三方电商销售渠道;同行内新一代系统对接,引入行内服务。

实现目标:客户交互能力和客户体验增强,维持市场领先地位;能够对服务进行绩效分析和计价优化,获得利益最大化;新渠道探索、行内服务引入。

综上所述,商旅服务系统各阶段功能建设情况如表1所示。

各阶段工作内容、目标、能力水平亦可通过图3了解。

4 结束语

本文讨论了银行商旅服务业务开展现状、进一步发展要求和系统建设规划的设想。通过科学规划,为新的商旅服务系统建设指明了方向,对九大业务发展新需求也能够提供有效的系统支撑,通过模块化、开放式框架规划,为今后业务创新发展留出了足够的空间。可以预见,商旅业务涉及的诸多业务分支还将在实践中不断发展,如服务交付、服务渠道、服务套餐、服务销售和服务库存管理等方面,还将发展出更多的业务模式,形成更多的业务创新和更精细的业务需求,值得我们持续关注商旅服务业务创新,继续优化调整系统规划,以适应更新的业务发展要求。

参考文献:

[1] 张健,何琦.积木式产品模式拓展收入增长点[J].银行家,2013.5:124-126

[2] 招商银行信用卡中心.出行易:云端上的差旅管理[J].金融电子化,2012.11:25-26

[3] 丁锡峰.浅析提升我国商业银行服务营销能力[J].对外经贸,2012.7:112-114

第2篇

【关键词】利率市场化 商业银行 经营管理 影响 策略

引言

一般情况下,我们所说的利率市场化主要是指利率有个商业银行根据金融市场的供求变化进行自我调节,最后形成一央行基准利率为引导的一种利率体系。简单地说,利率市场化对各大商业银行来说有利也有弊,所以商业银行首先要有针对性的制定适应利率市场化下稳定发展的经营制度,并正确的认识利率市场化的特点,才能正确的利用利率市场化带来的机遇,迎接利率市场化带来的挑战。总的来说,利率市场化是经济快速发展带来的必然结果,所以,必须要详细的掌握利率市场化的利弊,才能进一步提高商业银行的发展空间。

一、利率市场化对商业银行经营管理的影响

(一)利率市场化对商业银行经营管理的积极影响

1.提高商业银行的市场竞争力。利率市场化后随之相应的货币市场债券市场将变得更加有效,且商业银行大多数通过各项金融业务和大型的贷款项目获得盈利,因此一旦货币市场和债券市场被活跃,就会刺激市场消费,从而带动商业银行的整体经济效益。并且利率市场化是以市场的不规律变化为基础形成的,所以利率市场化有利于构建健全的金融监督管理体系,从而有效地提高商业银行对市场的监管力度,便于更准确的掌握市场动向和市场规律[1]。此外,利率市场化还可以帮助商业银行进行科学的宏观调控,从而为各商业银行营造一个健康的竞争环境和和谐的经营环境,便于商业银行共同发展共同繁荣。

2.有利于提高商业银行的业务创新能力。利率市场化对各大银行的发展都起到了推动作用,因此无形中加大了各商业银行之间的相互竞争,所以银行单方面为了提高经济效益,就必须要进行改革创新,才能在激励的市场竞争中获得优先权。所以,利率市场化逼迫着商业银行进行自我完善、自我监督,所以银行在调整经营结构和管理模式的同时,还会加强业务创新能力和水平,才能更好地吸引顾客的目光。并且目前我国各大商业银行一直沿用传统的管理模式,所以导致落后的管理方式和管理理念无法适应现代社会的快速发展,其形成了单一的业务结构特征。但是利率市场化打破了传统的计划发展规律,因此银行会逐步建立开放式的管理目标和管理策略,并通过大力发展中间业务和表外业务稳定收益结构,从而更好地为实现商业银行业务的多样化目标奠定基础[2]。

(一)利率市场化对商业银行经营管理的消极影响

1.扩大了商业银行的利率风险。由于利率市场化受金融市场的变化影响较大,且商业银行的利率风险主要来自市场的波动,因此在利率市场化下利率的波动会更加频繁。并且利率的波动和利率的风险成正比例,因此波动越大风险越大。所以,从商业银行自身角度来看,当商业银行的利率敏感型资产和利率敏感型负债不匹配时,利率就会自发的产生波动,一旦利率的波动超过银行的控制范围,就会造成银行面临巨大的负债和经济危机。因此利率市场化下,一旦银行经营管理不善,就会放大利率风险敞口。

2.对传统的存贷款业务造成冲击。存贷款业务是商业银行的传统业务,也是比较稳定的业务。但是在利率市场化下顾客为了降低投资风险会减少存贷款业务的办理,所以,无形中削弱了商业银行存贷款业务量。一旦银行的存贷款业务额下降,就会直接威胁到银行的整体经济效益,因此,利率市场化后使得商业银行的传统业务面临滞后的发展现状,非常不利于商业银行的健康稳定发展。

二、利率市场化下商业银行的经营管理策略

(一)深化商业银行的体制改革

1.加快商业银行产权改革。利率市场化下,商业银行面临着巨大的市场挑战,并且大多数银行没有转变传统的管理模式,所以,无法及时有效的应对来势汹汹的市场冲击,所以造成管理过程中出现了一系列问题。要想从根本上提高商业银行的管理水平,就必须要加快商业银行的体制改革,只有制定适应市场发展规律的体制和应对措施,才能有效地遏制住市场波动对银行经营管理造成的不利影响。因此,首先要大力推动商业银行上市,并加快商业银行的产权股份制改革,并建立清晰明确的产权制度,才能使银行从繁重的政策制度中解脱出来,从而真正的实现透明化[3]。市场化经营运作。其次要完善商业银行的资本,因为商业银行必须要具备雄厚的资本,才能有效地应对市场风险,否则只会降低商业银行的风险抵抗能力。因此,必须要加强商业银行的资本补给率,才能稳定银行的资金储备基础,从而有效地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

2.推动信息网络技术的应用。由于利率市场化是受市场波动影响而不断变化的,因此,必须要加强对信息网络技术的应用,才能及时有效的将利率信息传递到各个银行网点,是银行能够第一时间接收到利率的变化情况,从而更好地制定应对措施,便于提高银行的操作能力和执行能力。

(二)提高商业银行的利率风险管理能力

1.建立健全的利率风险管理机构。建立利率风险管理机构的主要目的是为了提高商业银行的抗风险能力,从而避免不利风险因素对商业银行的干扰。因此,银行方面必须要组织专业人员制定科学合理的风险防范方案,并协调好银行与市场利率的关系,才能有效地提高商业银行化险为夷的能力和水平,从而进一步提高银行的抗风险整体管理能力。

2.加强商业银行的风险识别能力。风险管理是事后管理,风险识别是事前预防。因此,对于商业银行而言,有效地提高风险识别能力可以帮助银行避免遭受风险危机,所以,银行必须要加强对风险识别管理的重视,不能那个建立系统的风险识别体系和专业的风险分析方法,才能帮助商业银行准确地判断出风险等级,从而帮助银行做好提前预防管理[4]。

(三)转变商业银行经营运作模式

1.转变市场营销战略。商业银行是以盈利为目的的银行发展模式,所以银行的整体结构必须要遵循市场发展规律,并竭尽全力满足消费者的要求,才能吸引优质客源。因此,商业银行需要建立以消费者需求为导向的营销战略,才能最大限度的满足消费者的要求。此外,还要加强服务水平,端正服务态度,并根据顾客的要求量身办理业务项目,营造“顾客至上”的营销管理策略,才能在把握住老顾客的同时吸引新顾客。

2.加强网络银行建设。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以及计算机的普及,越来越多的人开始使用网上银行办理各项业务,因此,商业银行为了满足消费者的要求必须要加大网络银行的建设规模,加快网络银行的建设速度,才能与时俱进的跟上时代的发展要求。此外网上银行可以有效地节省经营成本,从而有利于商业银行提高市场竞争力。并且通过网络银行的建立,可以加强银行与顾客之间的交流和沟通,且省时省力,所以,网络银行将会成为未来银行的主要发展趋势,因此,商业银行必须要把握住机遇才能更好地迎接挑战[5]。

三、结语

综上所述,目前我国大多数商业银行在利率市场化下都面临着巨大的市场挑战,所以,还需要不断地完善和改进,才能改善商业银行不容乐观的发展现状。因此,只有准确地了解利率市场化的发展规律,并制定健全的经营管理策略,才能为我国商业银行的又好又快发展创造条件,才能妥善的处理好银行发展与市场变化的关系。

参考文献

[1]王晔.利率市场化下的商业银行经营策略[J].金融经济.2013年22期.

[2]金咏.利率市场化下国有商业银行经营管理策略初探[J].中国农业银行武汉培训学院学报.2014年02期.

[3]张乐民.试论利率市场化对商业银行经营管理的影响[J].金融经济.2013年16期.

第3篇

【关键词】商业银行;资金营运;贷款投放比率;二级存款准备率

随着市场经济体制在我国的确立,国有的专业银行逐步的转变成为了商业银行,这也是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商业银行以最大化的追求经济利益为目的,遵循价值运行规律,优胜劣汰,自负盈亏。上个世纪末期,央行取消了对国有商业银行贷款金额的限制,开始全面实行资产负债比例管理和风险管理制度,为商业银行真正的融入到市场经济体系中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这一改革,加强了国有商业银行自我约束和自我管理的意识与能力,同时也为其发展带来了新的问题。

一、当前商业银行资金运营管理存在的问题

由于我国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时间较晚,发展不够成熟,在这样的市场环境下,商业银行的转型无疑会遇到一系列的问题,譬如说对资金运营机制的掌控难以符合国有银行的商业化要求,一些商业银行思维僵化,忽视经营效益,盲目的增加贷款投放比率等等,我们需要认清现状,理清发展思路,总结经验教训,认真分析问题出现的原因,从而根据问题,提出相应的解决方式。笔者认为,当前商业银行在资金营运方面主要存在以下几个问题:(1)资金营运机制僵化死板。进入新世纪以来,国家加快了国有银行商业化的进程,再加上市场经济体制的深化,社会发展对于商业银行的资金运营机制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资金调控的手段是检验资金运营是否合理的重要方式,而在市场经济的大环境下,资金调控手段的设立必须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在充分体察市场现状之后,通过调控手段,推动全行的资金进行合理的流动。从目前来看,商业银行普遍采用的资金调控手段包括系统内借款、定期存款、二级存款准备率、系统内资金往来利率等集中形式,这些调控手段大多脱胎于计划经济时期的国有银行调控手段,行政色彩浓烈,也并没有按照市场经济发展规律的要求来办事,因此,并不能满足商业化进程中的运营机制调控要求。(2)忽视经济效益,片面提高贷款投放。毋庸置疑的是,在市场经济体制下运营的商业银行应该以追求经济效益最大化为首要目的,但是,在当下的商业银行发展过程中,传统的计划经济思想影响深远,大多数商业银行忽视效益,不计成本的扩宽资金来源渠道,片面的提高贷款投放,追求经济效益也仅仅停留在口号上,并未切实的对资金的合理流动进行任何实际性操作,也正是由于这种效益观念的极度淡薄,商业银行的资金运营依然停留在加大筹资力度,完成贷款任务等低层次的操作上,并未从全局角度考虑,进行较高层次的资金操作。(3)资金运用方式单一。由于大部分的商业银行普遍重视资金筹措过程,加上国家的大力支持,因此,银行的资金来源渠道显得非常的宽泛,除了日常的存款之外,还有债券回购、央行再贷款等渠道,与资金筹措广泛的渠道相比较,商业银行的资金运用形式就显的非常的单调,无一例外的都是以贷款为主,并未开发其他的运作形式,而正是由于银行对效益的忽视,作为主要资产运作方式的贷款业务运作结构也非常的不合理,短期资金被长期占用,而长期资金在短期之内又无法收回,银行陷入了利益荒的尴尬境地。事实上,资金筹集的广泛与资金运用的紧张普遍的存在于每一个商业银行的日常运作活动中,这种反差直接导致商业银行变现能力和运作效益普遍低下,从根本上阻碍了其长远发展。(4)各分行运营差异较大。在国家政策的大力扶持下,大多数商业银行发展态势迅猛,辐射范围广泛,而分支机构也非常之多,由于各地经济发展情况和人们财务管理观念的差异性,各个分支机构在外部环境和经营水平上都存在着很大的差别。从资金筹措和资金运用的角度来划分,主要存在三种状况:第一类是存差行,资金筹措渠道和运用渠道都非常宽泛,运营效益好;第二类是筹措渠道和运用渠道相对紧张但却较为平衡的分行;第三类就是传统意义上的借差行,资金长期处于短缺状态,而资金运用状况也极不理想。应该如何协调好这三类银行的关系,最大可能的协调好各分支机构的运营状况,成为摆在商业银行面前的又一重大问题。

二、商业银行资金运营管理对策研究

随着中国加入WTO,对外交流的日益频繁,一些西方商业银行也开始在我国扎根,和国有商业银行展开了激烈的竞争,在这种态势下,商业银行必须认清现状,整合优势资源,重视运营效益,针对在以往运营过程中出现的一系列问题,制定出相应的政策与措施,为以后的平稳顺利发展做好铺垫。(1)重视经营效益,提高资金的营运水平。想要全面提高资金的营运水平,必须转变思想,加强对经济效益的重视程度。任何形式的资金调控手段都必须以创造最大化的经济效益为主导。在这个方向的指导下,加强资金运营管理的方式主要包括两个:一是要降低资金筹集的成本;二是要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益。降低资金筹集成本的手段比较多样化,由于商业银行的资金来源渠道比较宽泛,因此需要认真对这些渠道的资金筹集成本进行估算、对比,选择最具性价比的渠道,然后最大化的挖掘其资金筹集的潜力;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益,首先商业银行要突破以往主要依靠贷款来进行创收的方式,找寻一些效益好而相对来说风险较低的投资项目,从根本上解决大量内部资金闲置的问题,降低利润损失率。最后,商业银行应该根据用户的喜好,灵活的开发各种各样的的金融产品,以此来吸引受众。(2)认真分析资金运营情况,做好资金预测。由于商业银行平均资产流量较大,日常资金运营状况复杂,因此,有必要对资金的运营状况进行详细的分析,切实的掌握资金筹措、使用环节中的各种问题,准确的预测资金走向,从而提高资金的运营水平。具体做法要遵循资金流动性、安全性和效益性的原则对各个资金的运作形态进行分析与掌控,进一步将资金营运的指标进行细化,在细化的过程中,应该及时的发现影响资金正常流动的重要因素,对其产生的原因和运作规律以及发展的趋势进行分析,并登记在案,为以后处理同类问题提供信息协助。除此之外,由于商业银行市场竞争激烈,资金运营分析的负责人员还应该对全行业的运营状况进行准确的监控和预测,同时也要做到精准的把握消费者的心理需求,理论与实际相结合,才能够真正的把握资金营运的相关信息,提高资金预测的准确率。(3)加快转型脚步,探索新型的资金运营方式。在国家政策的大力扶持下,商业银行都加快了转型的速度,依照这种情势,应该致力于探索新型的资金运营方式,使商业银行的发展更具有前瞻性。首先,要依据国家法律法规的相关规定,结合自身运营状况,建立严格规范的内部责任机制,加强相关负责人的责任心与使命感,同时根据发展的新业务,制定符合实际的相关管理方法。其次,要重视业务创新,积极地引入市场机制。各大商业银行均在不断地对自身的金融产品进行推陈出新,所以,应该在企业内部建立一个良性的市场机制,规避以往凭借主观意识运营的缺陷,让资金的营运过程更忠实于市场价值规律,资金的交易运营要秉持公平公开公正的原则,并进行适当的调整与补充。最后,资金运营管理应该有的放矢,不能一刀切。由于商业银行的各个分支机构运营的状况并不统一,有的运营状况良好,有的很差,所以在进行运营管理的过程中应该做到从实际情况出发,对经营状况不同的分支机构应该实行不同的运营政策,确保各个分支银行都能处于一个良性的发展状态。

三、结语

国有商业银行的运营状况与我国经济发展形势密切相关,而当下,受各种内部外部因素影响,商业银行的运营状况并不乐观,存在着一系列的问题,譬如忽视经济效益、资金使用方式单调,各分支机构运营状况差异显著等,这些都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其良性运营,因此,商业银行应该从根本上转变思想,在市场经济体制下,重视经济效益,认真做好资金运营分析,并结合实际,努力探索新形势下的资金运营管理方式,为保障商业银行的良性运营做好铺垫。

参 考 文 献

[1]张纯,刘华红,梁岩.对国有商业银行资金营运的思考[J].财经问题研究.2011(9)

第4篇

1.降低了商业银行的利润空间

但目前而言,我国商业银行的主要利润来源于存贷利差。利率市场化让商业银行拥有了自主决定存款利率以及信贷利率的权利。随着国内经济的不断发展,商业银行之间的竞争日益加剧,为了抢占市场,商业银行大多会将提升存款利率、降低贷款利率作为银行提升客户量以及维持客户合作关系的重要手段。而商业银行存款利率的提升,一定程度上会导致商业银行的经营成本的提升,而商业银行一旦降低存款利率,则会导致更多的储户的流失;商业银行贷款利率的降低,虽然在一定程度上能为商业银行赢得客户的青睐,但实则会导致商业银行现代业务的利差急剧下降。整体而言,利率市场化虽然让商业银行拥有了自主决定利率的权利,但实际并未使得商业银行的存贷利差值得到提升,反而降低了商业银行的利润空间。

2.加剧了商业银行面临的利率风险

利率风险是源于市场利率的变动频繁,加上市场本身存在的诸多不确定因素的影响,导致利率水平变得难以预测,从而形成的风险。利率市场化一旦实行,商业银行的存贷利率受到央行规定的利率的影响逐渐消除。利率最大限度的放开,必然导致利率风险成为商业银行必须面临的一种风险。

3.加剧了商业银行面临的信用风险

利率市场化让利率变得难以预估,增加了利率的不确定性因素,促使借款人“逆向选择”,进而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违约率的上升。商业银行在实际经营过程中,更愿意将资金贷给愿意支付高额利息的人,虽然这能提升银行的短期收益,但愿意支付高额借款利息的人实际上本身都伴随着较高的风险,因此在一定程度上来说,是提升了银行的不良资产。加上银行对借款人的信用状况以及道德品质都难以有一个较为准确的掌握,加深了商业银行面临的信用风险程度。也正是由于“逆向选择”的存在,往往会使得银行的实际预期收益低于实际贷款利率的出现概率增加。

二、商业银行应对利率市场化的策略

1.正视风险,顺应利率市场化发展规律

正视风险,主要应注意三点:其一,防止过度的杠杆化,尽量避免因高收益、高波动等因素而形成的风险,还要积极的应对宏观经济调控而造成的负面影响。其二,坚持传统的银行管理方式及原则,在发展过程中,要做到审慎、科学、不盲从。其三,坚守风险管理底线,尤其要提升对系统性、区域性的风险的重视程度。另外在实际管理过程中,还应积极引进科学先进的风险管理技术,进一步提升商业银行风险防控水平。顺应利率市场化发展规律,商业银行首先应进一步提升利率市场化知识的普及率,让银行的员工了解掌握利率市场化相关知识,如:银行定价方式、市场利率的形成机理等,让员工能有效掌握交易规则获利以及规避风险机制。其次,强化银行内部治理,建立健全公司治理制度,提升公司治理的有效性。再次,商业银行要按照利率市场化的要求,积极的创新产品,与此同时,强化业务流程(如:授权管理、产品服务计价等),提升流程的增值内容,从而实现银行的绩效水平的提升。

2.积极引进先进的风险管理经验和技术,提升银行风险管理水平

目前,我国商业银行的风险管理办法以及重视程度都处于初级阶段,虽然已经掌握了一些相对较为科学的市场风险计量技术,如压力测试、敏感性分析、VAR值的计算等,然而随着利率市场化进程不断加快,商业银行面临的利率风险、信用风险也逐步加剧。因此,必须要积极的引进国外先进的风险管理经验和技术,如:利率敏感性缺口管理、利用利率衍生工具套期保值等。进一步加深各个业务单位对利率风险的认识,借助逐步完善的风险管理经验和技术,提升商业银行的风险管理水平。

3.健全体制机制,积极应对利率市场化

(1)建立起一套科学合理的利率市场化定价传导机制。需要从三个方面着手,首先,完善资金定价体系,科学合理的资金定价体系,在一定程度上能确保贷款定价的合理性,从而提升银行在同业竞争中的优势。其次,将利率风险作为资产管理的中心,一方面确立利率风险管理的核心地位,另一方面可以起到优化资产、负责结构,进而实现银行利润增长的目的。此外,还需要建立一套科学合理的利率传导机制,该机制应是由银行内部自上而下的,比如可以通过全额资金即时内部计价管理体系,促进市场、与商业银行自上而下的利率传导机制的形成,从而实现银行合理科学的定价。

(2)建立健全利率市场化风险管理体系。首先,需要拥有一套相对高效的风险管理组织机构体系,确立董事会、首席风险官以及风险管理委员会的权责,确保风险管理政策能高效率的实施。另需设立利率风险管理机构,明确各职能部门的权责,强化各职能部门的协调配合。其次,优化利率风险管理流程,包括对风险的识别、测量、处理以及评价等流程的优化。此外,需要引进更先进更科学的管理办法和技术,优化银行的数据统计系统以及利率风险计量系统,为利率风险管理提供技术支持。

参考文献:

[1]金中夏,李宏瑾,洪浩.实际利率、实际工资与经济结构调整[J].国际金融研究,2013,(08).

[2]刘胜会.美国储贷协会危机对我国利率市场化的政策启示[J].国际金融研究,2013,(04).

第5篇

正确运用科学的发展观,出发点在于加快有效发展。发展观是用来指导发展实践的。在传统发展观的指导下,“增长=发展”的评价标准在金融领域大行其道,商业银行存在强烈的总量偏好,片面追求上速度、上规模,过分强调资产负债规模或存贷款等业务指标的高增长速度,走的是一条“重总量扩张,轻结构优化”的发展之路,其结果是我们在为某些总量指标的快速增长而陶醉和欣喜时,亦不得不接受结构失衡带来的负面后果。运用科学发展观来指导商业银行的发展实践,必须把加快有效发展作为出发点,正确把握和处理好速度、规模、结构、质量和效益的关系,克服“速度情结”和“规模冲动”,把发展的重点放在结构、质量和效益上,策动商业银行资产业务、负债业务和中间业务“三套马车”并驾齐驱。一是把握好“进”和“退”的关系,改善资产业务质量。坚持有进有退的原则,科学判断和准确把握产业、行业和企业的生命周期,在经济结构调整和产业结构调整中调整优化信贷资产结构。

在“进”的问题上,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每年在充分调研和信息归集的基础上,提出年度信贷资产调整优化计划,明确指标比率控制要求,信贷资产结构调整优化的行业导向意见,明确区分鼓励类行业、审慎类行业、限制类行业和禁止类行业,针对不同行业采取不同措施。另外,在进行资产营销时要注意避免几个“误区”:大客户并不等于好客户;上市公司并非都是优质客户;有抵押的项目并非没有风险。在“退”的问题上,深刻汲取产生不良资产的经验教训并制定落实退出策略,对信贷资产存量中那些夕阳行业和前景暗淡的企业,应根据行业分析结果,结合具体项目的实际情况,对客户进行分类,确定拟压缩、淘汰的客户名单,根据名单逐个制订主动压缩退出计划,定项目、定金额、定时间、定责任人、定措施,在确保风险不扩大的前提下,寻求有利时机对这部分项目进行主动性的压缩退出。二是处理好“被动”和“主动”的关系,优化负债业务结构。在商业银行的各项负债中,存款是最基本、最活跃的被动型负债,也是负债总量平衡的重点。长期以来,由于受制于诸多因素,我国商业银行特别是国有商业银行负债业务结构失衡的情况比较严重,表现在高成本的定期储蓄占比居高不下,低成本的对公存款却一直是弱项;本币存款规模扩张较快,而外币存款却一直“发育不良”;负债业务的发展与资产业务的发展失衡,资产负债比例很不协调,存贷比不能保持在一个适度的水平上。同时,在负债业务工作中,不同程度地存在高息揽存和月末、季末、年末搞突击,冲时点,拉临时存款的现象,严重影响了效益的正常实现。基于此,要实现负债业务的有效发展,必须变“被动”为“主动”,加强对吸收存款方式的管理,通过推行存款证券化,发行大额可转让定期存单、开办银行本票和回购协议业务等方式,扩大存款来源、优化存款结构、降低负债成本,使负债和相应的资产相匹配。三是解决好“新业务”和“老产品”的关系,提高中间业务的效益。从总体上看,目前我国银行业中间业务仍处于起步阶段,业务范围狭窄,发展不均衡,利润贡献率低,与国外银行业中间业务的差距十分巨大。

“在收入构成上,目前国内银行业非利息收入占比11%,中间业务占比6%左右,而国外银行业非利息收入一般占30%以上,有的达到70-80%。”②加快中间业务的有效发展,必须把中间业务摆到与资产业务和负债业务同等重要的位置,坚持以效益为目标,彻底摒弃不计成本盲目拓展那些低效、无效的中间业务的错误做法。一方面对现行开办的中间业务进行清理,对那些低效益、工作量大、消耗资源多的“老产品”要及时取消、停办或加以必要的完善;另一方面加快中间业务产品的创新和推广,深入研究中间业务品种所依托的消费群,细分客户市场,确定合理价格,大力拓展智能型、科技型、高附加值的“新业务”,着力提高中间业务的效益和在整个银行业务中的比重。

正确运用科学的发展观,基本点在于强化风险管理。银行是经营风险的特殊行业,自其产生之日,风险就与之相伴,形影不离。把握风险的客观规律,强化风险管理,是商业银行正确运用和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基本点。目前我国商业银行发展最为缺乏的不在金融资源方面,而是在风险管理和内部控制这个环节上,风险管理理念、体制、制度、技术和人员等多方面与现代商业银行的标准有很大差距。强化商业银行风险管理,须借鉴《巴塞尔新资本协议》的要求,围绕风险管理的文化、体系、理念、技术等方面进一步加以完善。一是改变以往对风险管理的偏见,树立先进的风险管理文化。风险管理和业务发展是并行不悖的,风险管理的过程同样是创造价值的过程。任何

业务都是有风险的,风险管理的任务就是寻找业务过程的风险点,衡量业务的风险度,积极寻找、发现防范风险的办法,在克服风险的同时从风险管理中创造收益。二是健全风险管理体系。

一般来说,风险管理体系应该包括风险管理组织体系、政策体系、决策体系、评价体系等内容。我国商业银行风险管理的组织体系应从两个层面进行调整:首先要适应商业银行股权结构变化,逐步建立董事会管理下的风险管理组织架构。其次,在风险管理的执行层面,要改变行政管理模式,逐步实现风险管理横向延伸、纵向管理,在矩阵式管理的基础上实现管理过程的扁平化。三是优化风险管理理念。目前,改进风险管理理念的关键是要处理好业务发展和风险管理的辩证关系,核心是采取差别化管理的原则,包括不同业务、品种和地区的差别化管理。四是提高风险管理技术。内部评级和资产组合管理是风险度量的重要技术。国际先进银行的经验表明,内部评级的准确与否直接关系到风险定价、盈利性分析、资产组合分析与提取准备金、决定经济资本和监管资本等方面工作;利用资产组合模型度量整个银行资产的预期损失,利用地区、行业、产品等之间的相关关系进行风险分散,通过证券化、衍生工具等进行资产负债管理,降低银行的风险敞口。授权管理是风险控制过程中的重要手段,根据不同的业务特点,应采取差别授权的方式。五是前移风险管理关口。在商业银行内部彻底实现风险管理体制的变革,改变以往商业银行内部条条框框的管理模式,实现以业务流程为中心的管理体制,并不断摸索以战略业务体为中心的风险管理体制。逐步在业务部门设立“风险管理窗口”,通过“窗口”传递和执行风险管理政策,从业务风险产生的源头就进行有效控制。

第6篇

关键词:商业银行 集中配置 营运管理

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与发展,我国银行逐渐转变为商业银行。商业银行的出现并非偶然,而是经济时展的必然。在市场经济中,企业以最大化经济利益为目标,商业银行从事商业经营活动,符合市场价值规律。自央行取消商业银行贷款限额以来,商业银行开始实施负债比例管理和风险管理制度,这在一定程度上为商业银行的发展奠定基础,但商业银行获得更大自由度的同时,也招致一些新问题出现。如巨大的经营规模、复杂的业务体系、多变的经营环境等都对商业银行提出了挑战。在这种情势下,商业银行仍然存在资金配置层次低、配置方式落后等弊病,要想彻底解决就必须加强资金营运管理。

一、资金营运的基础认识

资金营运,是商业银行对通过资金投放所形成的各项资产的利用、管理和调度行为。作为财务管理内容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其主要任务是研究和保持货币性资产的合理持有数量,及时取得和有效利用货币性资产,保证其流入与流出在时间上和数额上的平衡。实践证明,加强资金营运管理,对于保证商业银行资产的流动性、安全性和盈利性,特别是对保证流动性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单纯从保证资产流动性的角度看,资金营运管理主要是对商业银行的营运资金实施管理。从既保证资产流动性又提高资产利用率的角度看,资金营运管理主要是对商业银行流动资产中的准备金、现金以及应收账款实施管理。

准备金与现金,既是商业银行营运资金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商业银行资产中流动性最强的资产项目。准备金和现金的持有数量和利用效率,不仅能对商业银行的财务状况产生作用,而且会影响到商业银行的经营状况和盈利状况。明确准备金和现金的有关问题,是加强资金营运管理的前提。商业银行是一种比较特殊的行业,它由于经营不善而产生的严重后果比其它企业厉害得多,它不仅损害存户的利益,而且影响整个社会经济的信任气氛,一家银行经营不善,常常会诱导其它银行的顾客纷纷提款,引起金融风潮,迅速减少全国银行货币的供应能力,影响整个社会经济的正常运行。

目前商业银行的应收账款主要以融资业务为主。有关资料显示,我国企业应收账款大约在5.5万亿人民币,占企业总资产30%,甚至一些企业的60%是应收账款,所以打通这一渠道十分迫切。商业银行针对应收账款业务主要有两个类别,一是应收账款转让业务,另一个是应收账款质押融资。银行业对于应收账款管理的作用:通过保理业务对企业资金流向进行分析,在必要时实施对企业资金活动的控制;对企业信用评价,动态掌握企业的偿债能力;借助存款与结算功能,了解关联企业的资金活动,从而进行管理。

二、商业银行资金营运管理存在的问题

我国市场经济建立较晚,市场机制也不够成熟,在这种环境下商业银行必然面临着一些问题,比如无法与市场经济环境相适应,观念陈旧,过度追求利润最大化、盲目增加贷款比率等,这些问题如果不理清将影响商业银行的可持续发展,甚至会面临经营危机。

(一)资金营运机制不灵活

国家不断加快银行商业化进程,试图通过商业化的转变提高银行的经济效益,这就对商业银行资金营运提出了较高的要求。然而,资金调控是检验资金营运的重要手段,在当前环境下只有建立以市场为导向的资金调控手段,才能使资金得到高效化利用,才能不断提高商业银行的经济效益。从目前来看,我国商业银行资金调控手段单一,主要是内部贷款、定期存款、二级存款准备率、系统内资金往来利率等,这些方法并不是市场经济环境中产生的,也没有按照市场发展规律来进行。因此,商业银行的营运机制亟待改革与完善。

(二)片面追求经济利益

在市场经济体制下,商业银行将利益最大化作为首要目标,但是大多商业银行对利益最大化的认识不足,又受计划经济影响,导致在营运过程中过分追求利润而忽略了长远发展。长期以来,商业银行只是将经济效益作为一种口号,并没有一套行之有效的计划,也没对资金的合理流动进行实际性操作。商业银行的资金营运观念淡薄,也正是这个原因导致了商业银行不断加大筹资力度,资金流动层次较低,没有考虑到长远发展。

(三)资金运用方式单一

事实上大部分商业银行的资金来源是十分宽泛的,一方面商业银行十分重视资金筹措,一方面政府也给予了大力支持。商业银行除了存款之外,还有诸如债券回购等,这些使得商业银行在资金来源上压力并不大。但与之相对应的资金应用就显得比较单调,目前大部分商业银行以贷款为主,这也是他们唯一的资金动作形式,虽然有不少商业银行试图开发一些新内容,但效果都不是很理想。在资金运作方面也并不是合理的,短期资金被长期占用,而长期资金在短期之内又无法收回,银行陷入了利益荒的尴尬境地。

三、商业银行资金营运管理对策

我国改革开放以后,国民经济迅速攀升,与此同时国外一些银行开始关注中国市场,逐渐将资金注入到中国市场之中。在这种情势下,我国商业银行面临着国内商业银行与国外银行的竞争,对此必须针对资金营运方面的问题制定对策,以保持平稳的发展。

(一)建立灵活的资金营运机制

一个好的资金调控方式是检验资金营运管理的标尺。这是因为可以对内部各项业务及产品的成本和效益进行准确计算,从而促使资金向高效益方向流动,促使经营由被动变主动,为经营业绩提供了基础。同时,统一的内部资金调控制度,还为其最优化经营决策提供了参考。资金集中、统一配置和内部资金价格体系的重新构建,必然带来两个方面的根本性转变,一是决策层次的提高,二是价格杠杆作用的强化。通过这两个根本转变,必将对提高商业银行经营效益、防范经营风险产生重大和积极的影响。

(二)认真分析资金运营情况,做好资金预测

从资金营运期限的角度看,银行必须对资金的流入与流出从长期和短期两个方面予以管理。从短期的角度来看,银行要保证储备所需的资金,同时,也要保证有替代资金来源用以弥补资金的流出。短期需求主要满足客户存款提取或合理的贷款需求,也就是一种即时需求。从长期的角度来看,流出与流入的资金必须得到平衡与协调,从而使未来可知的和不可知的资金流出得到有效的资金补偿。在银行的经营中对资金长期需求的预测,是为满足长期发展的营运资金需求,其作用是为贷款扩大提供资金。另一方面,在经济发展较为稳定的地区,贷款需求没有多大变化,存款则可能稳步增长。在这种情况下,对流动性需求有长远打算可以使银行保持更充分的投资。

商业银行对长期需求的预测是建立在一定的环境基础上的,客户未来的资金需求可能对商业银行目前的资金营运不会产生太大影响,但它毕竟是一种潜在的需求,在某种特定情况下,也可能给商业银行产生压力。

(三)加快转型脚步,探索新型的资金运营方式

在政府政策的大力支持下,我国商业银行应该加快转型的步伐。首先,要在国家法律法规支持的基础上,建立严格的内部责任机制,增强管理、执行各层的责任心。其次,重视业务创新,引入市场机制,不断使金融产品推陈出新。最后,要有的放矢,不同的机构因地制宜地实施不同的运营政策,切不可一刀切,要给网点一个良好的发展空间。

总之,商业银行发展与市场环境密切相关,应该对商业银行所处的内外环境有清楚的认识,不断改变思想,努力探索新形势下的资金营运新方法,为商业银行的持续发展奠定基础。

参考文献:

第7篇

正确运用科学的发展观,出发点在于加快有效发展。发展观是用来指导发展实践的。在传统发展观的指导下,“增长=发展”的评价标准在金融领域大行其道,商业银行存在强烈的总量偏好,片面追求上速度、上规模,过分强调资产负债规模或存贷款等业务指标的高增长速度,走的是一条“重总量扩张,轻结构优化”的发展之路,其结果是我们在为某些总量指标的快速增长而陶醉和欣喜时,亦不得不接受结构失衡带来的负面后果。运用科学发展观来指导商业银行的发展实践,必须把加快有效发展作为出发点,正确把握和处理好速度、规模、结构、质量和效益的关系,克服“速度情结”和“规模冲动”,把发展的重点放在结构、质量和效益上,策动商业银行资产业务、负债业务和中间业务“三套马车”并驾齐驱。一是把握好“进”和“退”的关系,改善资产业务质量。坚持有进有退的原则,科学判断和准确把握产业、行业和企业的生命周期,在经济结构调整和产业结构调整中调整优化信贷资产结构。

在“进”的问题上,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每年在充分调研和信息归集的基础上,提出年度信贷资产调整优化计划,明确指标比率控制要求,信贷资产结构调整优化的行业导向意见,明确区分鼓励类行业、审慎类行业、限制类行业和禁止类行业,针对不同行业采取不同措施。另外,在进行资产营销时要注意避免几个“误区”:大客户并不等于好客户;上市公司并非都是优质客户;有抵押的项目并非没有风险。在“退”的问题上,深刻汲取产生不良资产的经验教训并制定落实退出策略,对信贷资产存量中那些夕阳行业和前景暗淡的企业,应根据行业分析结果,结合具体项目的实际情况,对客户进行分类,确定拟压缩、淘汰的客户名单,根据名单逐个制订主动压缩退出计划,定项目、定金额、定时间、定责任人、定措施,在确保风险不扩大的前提下,寻求有利时机对这部分项目进行主动性的压缩退出。二是处理好“被动”和“主动”的关系,优化负债业务结构。在商业银行的各项负债中,存款是最基本、最活跃的被动型负债,也是负债总量平衡的重点。长期以来,由于受制于诸多因素,我国商业银行特别是国有商业银行负债业务结构失衡的情况比较严重,表现在高成本的定期储蓄占比居高不下,低成本的对公存款却一直是弱项;本币存款规模扩张较快,而外币存款却一直“发育不良”;负债业务的发展与资产业务的发展失衡,资产负债比例很不协调,存贷比不能保持在一个适度的水平上。同时,在负债业务工作中,不同程度地存在高息揽存和月末、季末、年末搞突击,冲时点,拉临时存款的现象,严重影响了效益的正常实现。基于此,要实现负债业务的有效发展,必须变“被动”为“主动”,加强对吸收存款方式的管理,通过推行存款证券化,发行大额可转让定期存单、开办银行本票和回购协议业务等方式,扩大存款来源、优化存款结构、降低负债成本,使负债和相应的资产相匹配。三是解决好“新业务”和“老产品”的关系,提高中间业务的效益。从总体上看,目前我国银行业中间业务仍处于起步阶段,业务范围狭窄,发展不均衡,利润贡献率低,与国外银行业中间业务的差距十分巨大。

“在收入构成上,目前国内银行业非利息收入占比11%,中间业务占比6%左右,而国外银行业非利息收入一般占30%以上,有的达到70-80%。”②加快中间业务的有效发展,必须把中间业务摆到与资产业务和负债业务同等重要的位置,坚持以效益为目标,彻底摒弃不计成本盲目拓展那些低效、无效的中间业务的错误做法。一方面对现行开办的中间业务进行清理,对那些低效益、工作量大、消耗资源多的“老产品”要及时取消、停办或加以必要的完善;另一方面加快中间业务产品的创新和推广,深入研究中间业务品种所依托的消费群,细分客户市场,确定合理价格,大力拓展智能型、科技型、高附加值的“新业务”,着力提高中间业务的效益和在整个银行业务中的比重。

正确运用科学的发展观,基本点在于强化风险管理。银行是经营风险的特殊行业,自其产生之日,风险就与之相伴,形影不离。把握风险的客观规律,强化风险管理,是商业银行正确运用和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基本点。目前我国商业银行发展最为缺乏的不在金融资源方面,而是在风险管理和内部控制这个环节上,风险管理理念、体制、制度、技术和人员等多方面与现代商业银行的标准有很大差距。强化商业银行风险管理,须借鉴《巴塞尔新资本协议》的要求,围绕风险管理的文化、体系、理念、技术等方面进一步加以完善。一是改变以往对风险管理的偏见,树立先进的风险管理文化。风险管理和业务发展是并行不悖的,风险管理的过程同样是创造价值的过程。任何业务都是有风险的,风险管理的任务就是寻找业务过程的风险点,衡量业务的风险度,积极寻找、发现防范风险的办法,在克服风险的同时从风险管理中创造收益。二是健全风险管理体系。

一般来说,风险管理体系应该包括风险管理组织体系、政策体系、决策体系、评价体系等内容。我国商业银行风险管理的组织体系应从两个层面进行调整:首先要适应商业银行股权结构变化,逐步建立董事会管理下的风险管理组织架构。其次,在风险管理的执行层面,要改变行政管理模式,逐步实现风险管理横向延伸、纵向管理,在矩阵式管理的基础上实现管理过程的扁平化。三是优化风险管理理念。目前,改进风险管理理念的关键是要处理好业务发展和风险管理的辩证关系,核心是采取差别化管理的原则,包括不同业务、品种和地区的差别化管理。四是提高风险管理技术。内部评级和资产组合管理是风险度量的重要技术。国际先进银行的经验表明,内部评级的准确与否直接关系到风险定价、盈利性分析、资产组合分析与提取准备金、决定经济资本和监管资本等方面工作;利用资产组合模型度量整个银行资产的预期损失,利用地区、行业、产品等之间的相关关系进行风险分散,通过证券化、衍生工具等进行资产负债管理,降低银行的风险敞口。授权管理是风险控制过程中的重要手段,根据不同的业务特点,应采取差别授权的方式。五是前移风险管理关口。在商业银行内部彻底实现风险管理体制的变革,改变以往商业银行内部条条框框的管理模式,实现以业务流程为中心的管理体制,并不断摸索以战略业务体为中心的风险管理体制。逐步在业务部门设立“风险管理窗口”,通过“窗口”传递和执行风险管理政策,从业务风险产生的源头就进行有效控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