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9-15 17:12:36
序论:在您撰写古代文化常识汇总时,参考他人的优秀作品可以开阔视野,小编为您整理的7篇范文,希望这些建议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热情,引导您走向新的创作高度。
对多数中学生来说,文言阅读能力亟待提升。文言阅读能力提升之法首推广撷博采,广泛积累高频出现的实虚词、文化常识等,便可厚积薄发,备考定当从容。
当然引导学生广撷博采,第一要务是引导他们重视积累。笔者喜欢一句话“思想决定行为”,老师首要任务端正他们的认识。文言文是中国古代文明的一载体,在数千年的岁月沉淀中,凝聚了中华民族的人文精髓,蕴涵着丰富的民族文化内涵,在中国文化发展史和世界文化史上都具有重要的位置。重视对文言学习,受益匪浅。从长远看,学好文言文能增加我们见识,丰富我们的文化底蕴,汲取文化精髓,提升写作能力,还能涵养我们的性情,修养我们的品行。从短期看,文言文是语文备考的重要组成部分,中高考中对文言文的考查力度有增无减。总之,对于文言文,我们不得不爱,不得不学好。唯有用心阅读,善于积累,方可领悟文言之妙,获得高分之策。
引导学生培养兴趣,在兴趣中积累,在积累中提升。我在教学别注重培养学生阅读文言文的兴趣,以浓厚的兴趣来带动课堂教学。笔者在教学高中读本《晋公子重耳之亡》一课,有意要提醒学生注重积累“晋楚治兵,遇于中原当撤军,其辟君三舍”中的“舍”字。教学时先让大家猜一猜,“舍”当做何解?没想到,答案各异。平日不够活跃的文言文课堂一改常态,大家激情高涨。有人在我建议结合工具书查阅之前已迫不及待地翻查起来,也许是这个乍看不像长度单位的词有一份好奇。大家惊奇发现,舍是古代长度,指三十里,成语“退避三舍”由此而来。看到大家兴趣正浓,我临时转换课堂内容,就势引导:除我们知晓的寸、尺、丈外,古代许多如“舍”一样长度单位饶有趣味,大家回顾自己知晓的文言文、诗歌,再结合手^资料,梳理出其它很特别的文言长度单位,做有效的汇总。仞,指人伸开双臂的长度,一般指七尺或者八尺。《愚公移山》“太行王屋二山,方七百里,高万仞”。黍,一尺为100黍。《核舟记》“高可二黍许”;跬、步:跬是半步,抬一次脚;步是一步,抬两次脚《劝学》“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寻、常,八尺为一寻,二寻为常《登飞来峰》“飞来峰上千寻塔”。这些长度单位很快被大家梳理在笔记本上。
积累有法,学会归纳,分类汇总,比较中积累。有些词的常见意思比较固定,记住这些基本的在错题本上分类积累常见关键字,并不时翻阅读记。虽开始积累识记较费心,但会一劳永逸之效。渐次在考试中,学生成绩有了起色,学习兴趣也渐增。这之后老师要继续引导学生学会分类整理积累。意项比较固定一些常见虚词如:会:恰逢;遽:突然,急速 ;甫:刚;逮:到,及;迨:等到,达到。咸:全,都,悉都;及:等到;阑:将尽;俾:使;犹:如同,还,尚且;尝:曾经;寻,不久。再如,皇帝有关的常见词。游幸:帝王出游;车驾:帝王所乘的车,多为帝王的代称。御,与皇帝有关的事物、御车、御旨、御前、御书践祚:即位;登基。觐:朝见皇帝。表、疏:给皇帝的奏章。其中文化常识类更是固定,即便在不同语境中,意思也不变,如服阙:古代服丧三年后除去丧服;同岁:同榜登科;致仕:辞官退居,告老辞官;去官:离任;屏居,罢官退隐乡里;里居:辞官回乡。其他诸如官职任命、升降、罢免等相关词,皆可分类汇总,高效积累。若在文段再次遇到,那种熟悉感带给学生的是轻松愉悦。
学会巧积累,还得善思善析。在阅读中,可重点解析一个字的意思,就能高效记住一些高频率的词语,有正如多米若骨牌的效应,攻克一个词就攻克一堆词。例如查知“听”有治理,处理之义,能容易记住与“听”有关的几个高频词。听事:处理政事;听政:处理政务,执政;听断:办理政务;听朝:处理朝政;听讼:审理诉讼,判案。
师:同学们自由朗读《沉郁顿挫的杜甫诗》专题四首诗。
(投影)
导师考核制下高中生语文“导——学”式自主学习能力培养策略研究
——以教学《沉郁顿挫的杜甫诗》为例
师:今天我们的课题是“导师考核制下高中生语文“导——学”式自主学习能力培养策略研究”,请大家找出这个题目的中心词。
生1:导师考核、“导——学”、自主学习能力。
师:我们首先进行第一个环节,课前准备环节。
(投影)前期准备,课上考核:
1.每人准备好《高中语文课程标准》《语文考试大纲》,并筛选出关于诗歌教、学、考的要求,形成自己的学习目标;
2.每人准备一本《古汉语常用字字典》,逐字查诗的解释并质疑;
3.查找“表现手法”“表达技巧”“诵读方法”等术语概念;
4.熟读四首诗。
师:第一项准备,准备《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和《语文考试大纲》,《高中语文课程标准》是老师教的根本。《语文考试大纲》是我们三年后将要参加的高考的命题的重要规范。两样都准备好的请示意。
(生举起《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和《语文考试大纲》示意。)
师:全都有!好的。
师:我们齐读四首诗。
(课代表起头,大家齐读课文。)
师:读得不错。下面我们来尝试确定目标。
(投影)学生确定学习目标步骤:
1)查找《高中语文课程标准》中关于诗歌学习的要求;
2)查找《语文考试大纲》中关于诗歌考查的要求;
3)查找专题语等教材目标要求;
4)复习“意象法”知识;
5)学生形成自己的学习目标,包括必选目标和自选目标两类。
师:我们确定本节课的学习目标将有这五个步骤,这五个步骤几乎是所有的语文课制定学习目标的步骤,稍加修改甚至可以成为别科制定学习目标的步骤,若从中吸取知己知彼策略可帮助制定人生目标等。我们先来完成第一步。
生2:“在阅读鉴赏中,了解诗歌、散文、小说、戏剧等文学体裁的基本特征及主要表现手法。了解作品所涉及的有关背景材料,用于分析和理解作品。”
师:请划出其中的关键短语。
生2:表现手法,用于分析和理解作品。
师:很好!“用于”两个字十分重要,准确点明了背景材料的作用。
师:我把你找出的这些内容梳理了一下:
(投影)1)查找《高中语文课程标准》中关于诗歌学习的要求;
二、课程目标
感受·鉴赏目标:“努力提高对古诗文语言的感受力”
“了解诗歌、散文、小说、戏剧等文学体裁的基本特征及主要表现手法。了解作品所涉及的有关背景材料,用于分析和理解作品。”“诵读古代诗词和文言文,背诵一定数量的名篇”。
三、实施建议之教学建议
古代诗文的阅读,应指导学生学会使用有关工具书,自行解决阅读中的障碍。文言常识的教学要少而精,重在提高学生阅读古诗文的能力。要求学生精读一定数量的优秀古代散文和诗词曲作品,教师应激发学生诵读的兴趣,培养学生诵读的习惯。
师:关键短语主要有“表现手法”“用于分析和理解作品”“诵读古代诗词”“背诵名篇”“自行解决阅读障碍”。
师:我们再看《语文考试大纲》。哪一部分提出了关于诗歌考查的要求?
生3:“考试的范围和要求”中“古代诗文阅读”部分全是。
师:我们一起来找出关键词。
(投影)2)查找《语文考试说明》中关于诗歌考查的要求;
甲、必考内容(二)古代诗文阅读 能阅读浅易的古代诗文。
1.识记A 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 名句不限于教材内容。
2.理解B ①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
②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用法 常见文言虚词:而、与、乃、其、所、为、焉、以、因、于、则、之、且、若、何
③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 不同的句式和用法:判断句、被动句、宾语前置、成分省略和词类活用。
④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 以直译为主,并保持语意通畅。注意原文用词造句和表达方式的特点。
3.分析综合C ①筛选文中的信息
②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
4.鉴赏评价D
①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注意传统文化底蕴和表现手法。
②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
生4:默写、实词、虚词、句式及用法、翻译。
生5:筛选信息、归纳要点、概括中心、鉴赏形象、表达技巧、表现手法、思想内容、观点态度等等。
师:我们把以上要求的关键词分类会发现前面是知识积累。后面内容主要指向诗文的三块核心要求,分别是“写了什么”,“为什么写”和“怎么写的”,即“意”“象”“法”。
(投影)3)查找教材专题语;
韩愈说:“李杜文章在,光焰万丈长。”杜甫是盛唐诗坛另一颗耀眼的巨星。他一生坎坷,却忧国忧民。他的诗歌记录了唐代由盛转衰的历史巨变,表达了崇高的仁爱精神和强烈的忧患意识,因而被称为“诗史”。他集前代诗歌艺术之大成,形成了韵律完美、沉郁顿挫的独特风格。被尊为“诗圣”的杜甫,为后世的诗歌艺术树立了博大精深的光辉典范。
师:这些内容在教材的哪里?
生齐:教材第26页。
师:“诗史”,记录唐代由盛转衰的历史巨变,崇高的仁爱精神和强烈的忧患意识。这段专题语其实是在提醒我们在重视“知识贮备”的同时,也不能忽视诗文背后的“生命的力量”。
师:还有一段材料,也是来自于教材。
(投影)4)查找卷首语——致同学;
鉴赏唐诗宋词,是探寻“美”的历程。你可以鉴赏它的“形象美”——外在的形象,精神的形象,丰富的意象,多样的意境;你可以欣赏它的“语言美”——豪放飘逸,沉郁顿挫,清空骚雅,密丽质实;也可以赏析它的“技巧美”——象征比兴,渲染烘托,虚实结合,动静相生……
师:“沉郁顿挫”是杜甫诗歌已有定论的风格特征,那我们可以通过本专题四首诗的学习更深入的理解“沉郁顿挫”的内涵,在阅读中把主观感受与作品的艺术境界统一起来,在审美享受中达到情感的共鸣和情操的陶冶,从而更深刻的理解杜甫诗歌的“美”的意境。
师:下面我们一起复习一下“意象法”知识。
(投影)5)复习“意象法”知识
意,即“为什么写”,主体是“情”与“理”。
象,即“写了什么”,大致分四类——物、景、人、事。
法,即“怎么写的”,大致分四类,A类是表达方式,B类是表现手法,C类是修辞方法,D类是结构方法。
师:下面进入目标设定环节。大家根据以上提示确定自己学习《沉郁顿挫的杜甫诗》的目标。
(学生在活页纸上写自己的学习目标。)
师:下面以四人小组为单位,指定某生记录,汇总认同率高的学习目标,推荐到课代表处。
(学生小组讨论,某生记录,提交课代表)
课代表汇总交老师投影:
(投影)
1)诵读 读准读通,感受意境、形象,陶冶精神和审美愉悦;
2)使用工具书,自行解决阅读中的障碍并积累(初步了解杜甫的生平事迹及其所生活的时代背景);
3)鉴赏诗歌的“象”(物、景、人、事);
4)鉴赏诗歌的“意”(思想和情感态度);
5)鉴赏诗歌的“法”(形成“沉郁顿挫”诗歌风格的表达技巧等);
6)背诵(《旅夜书怀》《咏怀古迹》《客至》),熟读(《兵车行》);
7)自选目标。
关键词:梳理探究;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
甘肃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课题2013年度《人教版必修“梳理探究”模块的意义与对策研究》课题(课题批准号:GS【2013】GHB0351)成果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高中语文教材的课程结构包括必修与选修两大部分,必修课程在编排上与旧教材有一定的不同,新增了“表达交流”“名著导读”“梳理探究”三大模块。前两个模块教师在教学时处理得都较好,但“梳理探究”这一模块却成了高中语文教师的一大难题,如何更好地处理这一模块的内容,优化教学效果,是每一个高中语文教师都必须正视的问题。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指出:“通过高中语文课程的学习,学生应在‘积累·整合’‘感受·鉴赏’‘思考·领悟’‘应用·拓展’‘发现·创新’五个方面获得发展。其中“梳理探究”模块的设置体现的就是“积累·整合”“发现·创新”两大方面。”在这两个目标的要求下,“梳理探究”这一模块的教学就显得尤为重要,其在知识与能力、方法与过程、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方面对于学生的语文学习有着重要意义。
一、知识与能力方面
“梳理探究”的每个专题都是语文学习中的一个小课题,涉及某一方面的知识,这些知识学生从学习语文开始就已经接触到了,但没有系统地学习过,而这一模块实际上就是让学生对已经接触过的知识做一个系统的、全面的学习,从而使学生对某一方面的知识有更加深入、全面、系统的掌握。
如在《优美的汉字》这一专题的学习中,之前学生大多只知道一个字怎么写,有什么意义,但对于一个字在音节、结构、意蕴方面的特点不甚了解,因此在读古文时,遇到的障碍就较多。而且学生对于汉字在语言运用中、文化发展中、对外交流中等方面的知识和作用的了解更少,在阅读理解中有些现象就会吃不透。通过认真地学习《优美的汉字》这一专题,学生在这些方面的认识就会提高。《古代文化常识》这一专题可以增加学生对古代文化知识的积累,增强学生理解古文的能力。《新词新语与流行文化》专题探究了新词新语产生的特点和规律以及它与社会生活的关系,可以帮助我们深入了解语言的发展变化,并可以从中感悟到语言深层次的文化蕴涵。
二、方法与过程方面
“梳理探究”共设计了《优美的汉字》《奇妙的对联》《汉语成语》等15个专题,5册必修教材,每册3个专题,每个专题涉及的内容含量都很大。而教师往往把主要精力与大部分时间都投入到必修“阅读鉴赏”与“表达交流”两个模块的教学中,因而没有太多的时间和精力来讲授“梳理探究”。因此,在这一模块的教学中,教师不能代劳梳理探究的过程,将结果机械地传授给学生,而是要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能力,而在具体的教学方法上则可以灵活多变。比如,教师可以将一个专题切分为若干个小专题。然后,将学生分为若干小组,一个小组负责一个小专题进行合作探究。然后,每一个小组将梳理探究的结果汇总整理出来,在课堂中进行交流汇报。最后,教师将各小组的探究结果汇总起来,汇编成册。这一过程既达到了积累创新的目的,又培养了学生的主动参与能力、勤于动手能力、团结合作能力和勇于创新的精神。
如在《汉语成语》专题的学习中,我们可以将学习内容划分为两个课题,并将学生分为两组,每个组负责一个课题,每个课题组可以进行进一步分工,然后分别对先秦诸子作品中的成语和与生活各方面有关的成语进行搜集整理,编成《先秦诸子成语手册》和《生活常用成语手册》。最后,学生对自己课题组的探究成果进行总结,形成课题成果。在这一过程中,学生之间通过分工合作,不仅增强了相互之间的感情,而且提高了自身的能力。同时,在《奇妙的对联》《新词语与流行文化》等专题中,我们同样可以采用这种方法,从而切实优化本专题的教学效果。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
“梳理探究”模块的内容绝大多数是从中国的语言文字、文学文化等方面设置的,在很多专题中都融入了悠久的历史文化,充分体现了中华民族深厚的文化底蕴。因此,通过学习这一模块,不仅可以帮助学生积累知识,了解历史文化,增加文化底蕴,更增强了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对传统文化的热爱之情,这有利于学生形成积极的人生观和价值观,进而成为优秀的传统文化的追随者和继承人。
关键词:旅行社运行实务;吉林八景;双语手册
随着中国的成长和日益开放,尤其在进入21世纪以后,中国的旅游资源吸引了许多国内外的游客,促使中国的旅游业得到了快速的发展,并且呈现出不断上升的趋势,为国民经济的增长做出了巨大贡献,逐渐成为第三产业的支柱。同样对于旅游胜地吉林省(以下简称“我省”)来说也是一样,旅游业的发展加快了经济的发展。
吉林八景的新鲜出炉,使之成为我省的焦点。不仅国内旅游者纷至沓来,国外游客也与日俱增,按照这样的发展趋势继续下去,中英双语导游就变得炙手可热,所以对中英双语导游或者英语导游的需求一定会日益增多,从事入境旅游接待业务和计调业务的专业人员更是缺乏。经过大量的信息搜索和调研,我们发现目前我省省内乃至全国都没有与吉林八景相关的比较系统全面的中英对照材料。外国人了解中国旅游资源的途径主要有两个:一是书本和媒体资料;二是互联网信息。而我们所研究的内容正好可以补充进去,可以使导游人员、旅游文化与旅游英语三者相互交融、相得益彰。
课程组所研究的《吉林八景英汉翻译本》使用方便、翻译地道、实用性强,是学习入境接待、导游和计调业务最好的英文翻译资料,有助于他们将吉林八景的内容更好地翻译成英语或将英语翻译成汉语。有了《吉林八景英汉翻译本》不但可以丰富学生的知识,而且可以让他们用地道的英语给外国游客进行讲解,使更多的人加深对吉林八景的认识,让他们了解吉林八景,喜欢上吉林八景。
我省是一个旅游资源大省,不仅具有得天独厚的旅游生态资源,而且还具有别具特色的民俗文化基础。近年来,我省旅游显现出快速发展的势头,特色旅游吸引了大批中外游客。
《吉林八景双语手册》是在搜集大量信息资料、深入景点探究、开展调查访问等工作下完成的。平时,分配人员负责一些具体的部分,然后根据负责的部分进行网上信息的查找与筛选,再深入自己负责的景点,并发动调查问卷等,希望通过一些具体的、身临其境的感受对景点作一个更加具体全面的阐述,从而在最终汇总时把较准确、较全面、较具体的信息结合,最终形成完本形式。
一、建设方法
目前在我省省内的涉外旅游翻译过程中的问题主要是缺乏对隐藏在翻译背后的文化因素的认识,忽略了文化差异对人们旅游审美心理与语言表达的影响。所以我们的手册要从游客的角度出发,在不影响原文思想表达的前提下,对信息进行适当重组调整,采取灵活的翻译方法,力图使译文语言生动、表达简洁。避免出现“词汇空缺”或“词义冲突”现象,并且在翻译中注意用词不当、基本语法错误、常识背景欠缺与译名混乱等问题,同时还要顾及译文读者的文化心理和审美情趣,更加完整地透析历史典故,克服由语言文化差异带来的交际障碍,从而顺利达成翻译跨文化的目的。在研究此项目过程中我们将采取以下方法:
(1)“调查研究”法。在具体操作之前,将课程组成员平均分为两组,分头进行调查研究,收集资料,询问了解一下课程组成员对双语手册的需求和建议。
(2)“分配式”法。在组内平均分配工作,每个人负责一项,使之在一定的时间内做出更加充足有意义的成效。
(3)“组合式”法。将每人负责的各项任务汇总,集中组织组合各项数据,力求做到完美。
(4)“研究讨论”法。每位组内成员就形成的数据汇总结果提出自己的意见和建议,经组内成员研究讨论完善成果。
《吉林八景双语手册》主要针对长春职业技术学院“旅行社运行实务”课程的教学制定,内容齐全、翻译地道、便于应用。
二、建设步骤
由于《吉林八景双语手册》的设计和制作难度较大,因此,需要利用6个月的时间完成,具体分成几个步骤:
第一步:调查访问工作。搜集资料,走进我省青年商务旅行社、我省中国青年旅行社等省内知名、优秀旅行社进行调研,了解他们对入境导游、接待、计调的需求和要求。
第二步:对搜集到的资料进行筛选、分析,形成调研报告,并做好手册的提纲。
第三步:课程组成员分工完成手册初稿的设计。
第四步:聘请行业企业专家,对完成的手册初稿进行评价,课程组成员根据评价意见进行修改和完善。
第五步:将成稿用于“旅行社运行实务”课程的教学中,预计在2013~2014学年上学期使用。
三、建设意义
(1)能准确把握旅游翻译的本质和特点,更容易使学生掌握内容的真实性。
(2)更新翻译理念与方法,全面涉及我省旅游景点,丰富旅游文本译文的文化内涵。
(3)发挥旅游翻译文本的实用功能,巧妙解决在旅游翻译过程中凸显的现实问题以满足在校学生的需要。
(4)避免了在旅游过程中一些不确定因素产生的问题。此手册具有便宜性、方便性、省时性等特点。
(5)作为“旅行社运行实务”课程入境业务教学内容所使用的资源,提高了学生入境业务操作的能力。
四、建设成果
该建设成果将会以“小册子”的形式呈现出来,既方便在教学中使用,同时也方便学生在未来的实习和就业中随身携带与查找,更加便利。与电子版相比就减少了查找翻阅的时间,可以在书上着重标出重点、难点,同时书中还会附带各个景点的彩图。
古代汉语是高等院校中文系的专业基础课,对于传承古代文化以及培养大学生的人文素质具有重要作用,然而由于它与现实生活的关系并不十分密切,所以学生普遍感到枯燥,提不起兴趣。因此,在当今的古汉语课堂上常会出现教师在台上滔滔不绝、神采飞扬,而学生却在台下无精打采、昏昏欲睡的场面。这种现象的出现固然与古代汉语课课程的性质及当今的社会背景有关,更与目前大多数教师所采用的传统而单一的授课方式有关。现代教学理论认为,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而课堂教学则是教师和学生这两个角色之间相互作用和影响的过程。要让学生从消极被动地接受变为积极主动地学习,要打破沉闷枯燥的课堂教学,除了尽量丰富课堂教学的内容与拉近古汉语与学生们之间的距离之外,还需要建立一个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的课堂互动教学模式,变学生被动接受为主动参与交流。笔者在执教《古代汉语》课的过程中,努力将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等教学模式引入课堂,依据不同的教学内容设计不同的互动环节,缩短了自己与学生之间的距离,提高了学生们学习古汉语的兴趣和参与热情,进而达到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和教学质量不断提高的目的。我们在平时的《古代汉语》课堂教学过程中所采用的互动模式主要包括以下三种:
一、以生生互动为主要特点的小组合作学习模式
所谓小组合作学习,就是学生以小组为单位通过分工合作,共同达成学习目标的一种学习方法。它强调教学过程以学生为主体,将社会心理学的合作原理应用于教学之中,以教学中的人际合作为基本特征,以互动合作为教学活动取向。在强化以学生为中心的课堂教学模式中,小组合作学习可以增加学生参与的机会,可以鼓励学生在学习中学会交流、学会合作。根据高校古汉语课的课程内容及学生特点,我们通常在每单元的文选中选取部分篇目作为小组合作学习的主要内容。下面,我们以《古代汉语》第一册《齐晋鞌之战》为例,详细说明小组合作学习的具体实施步骤。
1.分组。以宿舍为单位将全班学生分成若干个小组,每组推选一位学生为小组长,小组长负责本小组的讨论并代表本小组表达观点,或就具体问题与老师和其他小组组长展开讨论。为了调动大家参与的积极性,并尽可能为更多的同学提供锻炼机会,小组长在自愿的原则下由同学们轮流担任。
2. 老师布置预习任务。为了保证课堂讨论的进程与效率,老师一般会提前布置课前预习的任务,预习的内容主要包括消除字词障碍,了解与课文内容相关的文化常识,以及背景知识收集、作者信息收集、角色复述、剧情再现等。比如《齐晋鞌之战》预习任务除要求课前扫除字词障碍之外,还包括“收集古代有关干支计时的知识”、“收集春秋时期的战车图片并了解与之相关的礼仪和文化常识”、“收集相关古文字图片并借此了解字形与本义之间的关系”以及“模拟情景对话”等。这些预习活动不仅可以扩大学生们的知识面,培养学生学习古汉语的兴趣,而且活动的灵活性强,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创作力。
3.老师的导论。在小组讨论之前,老师先对《齐晋鞌之战》的文章结构和大意进行概括介绍,并提醒学生需要注意分析“鞌”、“辟”、“无”、“絓”等特殊用字现象,结合甲骨金文字形掌握“及”、“再”、“毙”等词的古义,找出文中出现的被动句及词类活用的句子,汇总交流与古代车马有关的文化常识,等等。
4.小组讨论。依据课文长短和难易程度的不同,给学生一定的时间进行小组讨论,我们通常采用的做法是,在预习过程中出现的疑难问题,先让小组内部讨论解决,如果解决不了或者小组成员之间分歧较大,则由记录员下来询问其他小组的同学或者在课堂答疑环节直接向老师提问。在这一环节中,教师则在教室内不停巡视,了解学生们关注的问题,并在适当时刻给予必要的引导。通过参与学生讨论我们发现,学生们的讨论内容几乎涉及了《齐晋鞌之战》所有需要掌握的内容。
5.小组提问并回答问题,教师答疑。小组讨论期间,每个小组选取一两个有代表性的问题并派人写到黑板上。在答疑环节,每个小组均有义务选择性地回答黑板上列出的问题。通过小组之间的讨论,大多问题能够找到满意的答案。在这一讨论过程中,“故不能推车而及”、“人不难以死免其君”等不易理解的句子成为大家关注的重点,最后通过小组的讨论得出圆满的解析。然而对于课文中“自始合”何以被课本注释为“从一开始交战”,大多学生表示不能理解。在这种情况下,便需要老师适时答疑:甲骨文“合”字“象器、盖相合之形”,因此“合”本义是“合、闭拢”的意思。古代的交战双方在战争开始之前,双方均摆开阵势,对阵双方之间相隔一段距离,由于古时作战大多是短兵相接,而战争一开始对陈的双方就会交汇在一起,此乃由器盖相合之义引申而来,现代汉语中的双音词“回合”中的“合”字便是这一用法的遗留。至此,《齐晋鞌之战》一文的主要分歧及难点皆已处理完毕,讨论交流过程结束。
6.老师总结。小组提问并回答问题环节结束后,教师就教学过程中所涉及的重点、难点进行概括总结。要求学生们课下反复阅读课文,并认真体会古代汉语丰富的表现力,了解作者通过细节描写战争场面和刻画人物性格的重要作用。
以上是我们对小组合作学习的初步尝试。与传统的教学模式相比,小组合作学习更注重培养学生们自主获取知识的能力,引导他们学会交流、沟通和合作;不足之处在于课堂的节奏不容易把握,部分学生参与课堂互动的积极性不高。
二、以自我展示为主要特点的学生讲读模式
当今的大学生多为上世纪90年代以后所生,作为新时期的“90后”,他们有丰富的个性,有强烈展示自我并得到他人认可的欲望。为了调动学生们学习的积极性,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和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我们还尝试采用以学生自我展示 为主体的教学模式。由于《古代汉语》文选中的不少篇目是学生们在中学时期就已经学过的,不少通论知识在中学课堂上亦曾被系统介绍过,传统的讲授式教学模式不免有“冷饭热炒”的嫌疑,这样的教学方式难以激发起学生的求知欲,甚至有可能使学生产生厌烦心理。因此,要想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就必须设计一些新颖的教学活动,对此我们决定在这一环节中尝试采用以学生为授课主体的教学模式,每节课前拿出一段时间由学生主讲这部分内容。事实证明,展示过程中大多数学生能够准确把握课文的重点和难点,能较好地完成基本的教学目标。不仅如此,不少学生还能很好地根据大学课堂的特点,结合自身实际,对课本内容进行带有明显个人特色的引申和发挥,如有学生借助娴熟的多媒体技术,借助图片或视频介绍与课文内容有关的古代文化常识,有的在音乐的伴奏下声情并茂地朗诵选文,有的则把部分片段改编成话剧搬进课堂,这样的展示在完成基本教学内容的同时,还丰富了古汉语的教学形式,增加了古汉语的趣味性。
当然,如果学生们对某一部分内容有特别的兴趣,也可以自选题目,这一环节学生们展示的内容包括自己在课外阅读过程中发现的精彩段落、古代文化常识、字形演变、词义引申的过程,等等。比如曾有学生以《中国古代车马》为题向大家成功介绍古车马常识。由于车马是古代重要的交通工具,所以车马和与之相关的内容在课本中经常出现,但由于历史太过久远,加之一般学生很难见到古代车马的遗物,所以这部分内容掌握起来有一定难度。基于这些原因,展示的学生将古代的车马制成可控制播放进度的SWF格式动画,结合有关文献记载、典型例句以及有名的历史故事,详细再现古代车辆制作的过程借以介绍古代车辆各个部件的名称,以及骖马、服马和乘车位置的相关知识,利用多媒体技术把古代的文献记载中的相关知识直观、形象地展现给大家,取得了不错的授课效果。
通过课堂展示环节,不仅可以丰富课堂授课的方式,弥补教师个人在日常授课过程中的不足,达到教学相长的目的,而且还可以在这一过程中发现基础良好并且对古汉语学习表现出浓厚兴趣的学生,根据其个人特点进行有针对性的辅导,引导他们在古汉语学习和研究的道路上走得更远,真正做到因材施教。
三、以师生互动为主要特点的课堂问答模式
由于教学课时有限,教学任务繁重,因此每节课都采用问题讨论式或学生主讲式并不太现实,在这种情况下,采用问答式教学,不失为引导学生参加课堂互动的有效途径。譬如,对于难度不大、字词障碍不多的段落,我们通常是让学生先读一遍课文,然后找出其中若干知识点向学生提问。通常设计的问题包括字的用法、词的意义、解释虚词的词性和找出特殊式等,提问的重点则是那些古今汉语中有明显差异的地方。由于这类问题属于难度不高的题,而且是学生应该掌握的语言点,所以这样的提问可以调动学生参与课堂互动,培养学生利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也便于教师掌握学生在学习中存在的问题,从而有针对性地改进课堂教学。不足之处在于,这种课堂提问的方式仅仅涉及问题点,而且多数问题皆有明解的答案,时间久了,学生往往会形成一种思维定式,那就是,所有问题的答案都是唯一的。在高等教育阶段,传授专业知识固然重要,而培养大学生独立学习的能力应该是更重要的目标。因此,善于发现问题,能够独立思考,用批判的眼光审视已有的观点和结论,自己动手查找资料,在前人的基础上加深对问题的认识,这些也应该是大学生应该具备的基本素质。在日常授课过程中,我们并非囿于对基础知识的提问,而是注意通过问题的设计,引导学生的发散思维,让学生自己去思考、去寻找问题的合理答案。如《庄子·逍遥游》有“其翼若垂天之云”这句话,王力《古代汉语》第二册对这句话的解释是“好像天边的云彩”,这种说法虽然能够说通,但并不是从语言的角度所给出的合理解释,如何做到知其然,又能知其所以然呢?我们通过环环相扣的问题设计来实现。笔者在讲授这一问题时,首先告诉学生课本上的解释是可以采纳的,但并不完整,要想真正弄通,还需要从语言学的角度对其进行解释,于是引导学生,辨识通假字是解决问题的关键,所以我们设计的问题是要求学生通过比较原文和注释找出“其翼若垂天之云”这一句话中的通假字,许多学生不仅能够很快辨别出“垂”是这句话中的通假字,而且能够联想到现代汉语合成词“边陲”中的“陲”字便是该意义的遗留,这样的提问不仅锻炼了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而且起到了古今联系、以点带面的作用。
关键词:现代环境;中学文言诗文;授课成效;学习策略
一、引言:素质教育实施以来,
中学语文教师更肩负起了一种“传道,授业,解惑”的深层内涵,也就是在潜移默化中,激发学生对于生活的一份热爱、一份担当之情,将古老文化传统不断生发并赋予时代意义。从《诗经》中我们品读到了先人在劳作与生活中的抒发的忧思之情;品读《离骚》,我们又可以感受到一种历史的厚重;唐诗宋词更是会给后人带来一种别样的诗文情韵。因此,激发中学生对于文言诗文学习的兴趣是一种对文化的传承,充分发挥现代环境下对于文言诗文教学的促进作用,对于推进新课改的进一步实施有着重要的作用。
二、发挥现代教学优势,优化文言授课效率(意义)
(一)活化文言课堂,激发学生兴趣
传统语文教学模式下,语文教师在讲述授课范围涉及到的文言诗文的时候,还是将应对升学考试作为授课指挥棒,在遵循讲述文言诗文的文学常识、词类活用、特殊句式、通假字、古今异义以及重点文言实词、虚词的基础上,按部就班的进行着课堂授课。介入现代教学环境之后,能够充分利用多媒体等教学用具,将枯燥的知识转化为形象可感的知识,使得课堂变得更为多彩,也就激发了中学生学习文言诗文的兴趣。
(二)扎实考试要点,提升文言水平
中学生本身就处于情感、思维比较活跃的人生阶段,他们对于充满新鲜感,能够充分调动其感官活动的外部环境有着浓厚的兴趣。语文教师在教授文言诗文的时候,配以与传授内容相关的图片,音乐等辅助授课手段,就会将考试要点形象化的传达给学生,调动学生的参与意识,激发其自发学习文言文的意识,提升其文言水平。
(三)感受人文精神,体味美妙文字
文言诗文是古代文人墨客文学才华的一种彰显,其中也蕴含着一种对于时代的感悟以及个人对所经历事件的一种感受,这些流淌出的情感,不乏对故国、家乡的忧思,对亲情的讴歌,对人生志向的表白。这些情感对于人生观、价值观以及世界观处于完善阶段的中学生而言有着重要的影响。
三、体味传统教学症结,汇总文言诗文
(一)授课模式枯燥,情境创设呆板
长久以来,文言诗文在很多师生的脑海中都存在着一种文段描述偏于文言,常常让人有一种不如白话文那样易于理解的感觉。在这种思想的支配下,一些教师在授课的时候,就会产生一种畏难情绪,没有较浓厚的兴趣,也就不能为教学带来具有时代特色的活力,通常只注重单纯的文句翻译,忽略利用其他教辅工具创设生动情境,本应成为课堂主体的学生,却成了机械记录文言知识点的“小书童”。
(二)偏重知识强化,忽略诵读美感
古人就曾经说过“书读百遍”,其中所蕴含的真谛自然就会显现在读者的脑海,在向中学生传授文言诗文知识点的时候,亦应强化诵读教学的优势。但是,在高考指挥棒的左右下,教师在授课的时候,侧重的是课外文言文阅读当中出现的实词、虚词辨识,查找文句所蕴含的“采分点”的训练。
(三)师生互动不强,匮乏古今衔接
新课改也是现代教学环境的一种彰显,它更强调学生主体地位的体现,教师在授课的过程中所起的作用是积极的引导。但是传统的语文授课模式下,语文教师往往起到的是一种主宰的作用,学生被动的接受教师下达的识记指令,双方没有构建起一种有效的沟通机制,在文言诗文讲述完毕之后,往往忽略对学生情感的升华,这样就匮乏了一种古代知识以及情感当今时代之间的衔接,很容易让学生产生一种除了应对考试,所学非所用的错误观点。
四、扬现代环境之优,提升文言诗文水平(策略)
(一)介入现代教具,精彩导入文段
互联网时代的到来,便捷了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多媒体、电子白板等现代教学用具的出现,更是为语文教师在进行文言诗文授课的时候,提供了活化课堂,提升授课效率的有效依托。写文章讲求的是“凤头”,语文课堂授课也需要一种精彩的导入,再配以教师饱满的情感表达,学生对于文言诗文学习的欲望就可以被引导出来。
(二)发挥小组优势,强化诵读鉴赏
新课改实施之后,课堂中学生的主体地位得以了很好的体现,分组学习讨论的形式,更是激发了学生自主参与授课的积极性,为了活化看似过于枯燥的文言诗文授课模式,语文教师就可以充分发挥小组讨论的优势,在小组之间建立起一种竞技交流的平台,给予学生自由诵读的时间,让学生充分感受文言诗文中的美感。例如,在讲授完李煜的《虞美人》、苏轼的《念奴娇》等篇章之后,教师就可以在小组之间开展一次诵读比赛,让学生们体味伤感之情的宣泄,豪放之感的抒发在诵读上的表现特点,学生们通过反复诵读加深了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也增强了对文言诗文的热爱。
(三)巧设相关情境,体味古文情感
充分利用现代教学环境,包括多媒体的辅助手段,分组协作的有效促进,它们都可以成为提升教授文言诗文的一个有力凭借。教师就像一位电影导演,充分的利用身边的教学环境,巧妙的设计与文章相关的情境,就可以使学生更直观的感受文章的情感。
五、结语:经济水平的提升,
时代的进步,为推进素质教育实施的进程提供了更广阔的空间,我们在欣喜于祖国经济发展的同时,作为教育工作者,也应该更新教育教学理念,不断为教学注入新鲜的血液。具体而言,语文教师在教学工作,更应当不断的探究现代环境下提升文言诗文授课效率的有效途径,以期找到教授文言诗文以及利用现代教学环境的最佳契合点,进而,为今后的语文教学注入更多的活力。
参考文献:
[1]唐连根,略谈高中文言文教学策略[J],文理导航(中旬),2011年09期
[2] 于大鹏,浅议新课标下的文言文教学策略[A],江苏省教育学会2006年年会论文集(文科专辑)[C],2006年
[3] 阚德云,让学生主动学好文言文[N],大连日报,2008年
考关透视
《课程标准》明确规定了初中生必须“了解课文涉及的重要作家作品知识和文化常识”。因此,文学常识是中考命题的重要指向之一。文学常识题的命题范围是初中语文教材所涉及的古今中外重要作家作品,以及与之相关的内容,有时还涉及有关的文体常识。考查时常和名著阅读相结合。
文学常识内容繁多,面广量大。综观近年来各地的中考试题,可以发现当前中考对这一考点的具体要求是:①熟记重要作家、作品及其出处;②了解有关的文体常识和文化常识,如“说”“记”等古代文体常识;③了解重要作家及文学流派的成就、风格;④了解重要作品中的典型文学形象。
备攻策略
针对中考对文学常识考点的要求,考生只有对教材所涉及的重要作家、作品以及作品内容、作品人物和相关文体常识、文化常识有较充分的了解,答题时才能得心应手。基于此,笔者建议从三方面备攻:
1. 梳理归纳,系统识记。可将古今中外的名家名著名篇按国籍、朝代、籍贯或文体分门别类梳理汇总,形成表格,以便系统复习。
2. 重点难点,巧妙突破。对于高频考点、难记考点,可以采取摘录法、歌诀记忆法、圈点勾画法、反复重温法等多种方法巧妙复习,务必个个击破。
3. 强化训练,查缺补漏。可将近年来的中考试题演练一番,分析出相关的常考点,查找出自己的易错点,反省出备考的遗漏点,适时复习,以利周密备攻。
实战精讲
文学常识题的主要题型有选择型、填空型、连线型、对联型等。现择2010年中考试题加以解析:
选择型
例1(2010河南卷)下列各项关于文学常识的表述,有错误的一项是()
a. 《左传》是记载春秋时期各诸侯国政治、经济、军事、外交、文化等方面情况的一部编年体史书。
b. 李白是盛唐诗人,字太白,号青莲居士,有“诗仙”之称。他的诗大多具有沉郁顿挫的风格。
c. 宋词代表了宋代文学的最高成就,分婉约和豪放两大派别。其中豪放派代表人物是苏轼和辛弃疾。
d. “说”是一种议论性的古代文体,大多是就一事、一物或一种现象抒发作者的感想,写法上跟现代杂文相似。
解析解答这类题型一般分三步走,一是解读题干要求,看清题目要求是选出“有错误的一项”还是“正确的一项”;二是在平时熟记积累的基础上逐一分析各选项内容是否符合题干要求;最后筛选出其中“有错误的一项”或“正确的一项”填在答题区。亦可采用选项排除法解答,先排除不符合题干要求的选项,然后得出正确选项。本题第二个选项中“沉郁顿挫”是唐代另一位伟大诗人杜甫的诗作风格,因此这一选项表述错误。
参考答案b
填空型
例2(2010福建三明卷)古代文学作品中,有不少与虎结下不解之缘的英雄人物,请猜猜他是谁。
① 沂岭西风九月秋,雌雄虎子聚林丘。因将老母残躯啖,致使英雄血泪流。猛拼一身探虎穴,立诛四虎报冤仇。(英雄: )
② 景阳冈头风正狂,万里阴云霾日光。忽闻一声霹雳响,山腰飞出兽中王。昂头踊跃逞牙爪,麋鹿之属皆奔忙。清风壮士酒未醒,冈头独坐忙相迎。(壮士: )
③ 为报倾城随太守,亲射虎,看孙郎。(孙郎:
)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对文学作品中的典型人物的了解情况,解答这类题型的关键在于平时应熟读教材以及课标推荐的名著、名篇,对作品中提到的典型人物有深刻的认识。
参考答案①李逵②武松③ 孙权
连线型
例3(2010宁夏卷)选出你最熟悉的一部作品,用直线将其相关的作家、国籍以及作品中的人物连在一起。
《名人传》 笛福
美国 蓓姬
《鲁宾逊漂流记》 马克·吐温
法国 米开朗琪罗
《汤姆·索亚历险记》 罗曼·罗兰
英国 星期五
解析解答这类题型的关键是识记准确,不可张冠李戴。平时可将课标要求的名著,按照作品名称、作家、人物形象、内容梗概等项目,予以梳理,做成卡片,整体识记。
《名人传》 罗曼·罗兰
法国 米开朗琪罗
《鲁宾逊漂流记》 笛福
英国 星期五
《汤姆·索亚历险记》 马克·吐温
美国 蓓姬
对联型
例4(2010辽宁沈阳卷)沈阳某中学与韩国某中学进行了一次“走进唐诗宋词”的文化交流活动。下面是学生搜集的三组诗句,请根据第二组或第三组诗句的内容补全对联。
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李白)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杜甫)
*******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王维)
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孟浩然)
*******
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苏轼)
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辛弃疾)
上联:忆李杜吟唱壮志情怀,
下联:。
解析这类题型借对联的形式考查对有关文学常识的把握情况。解答此类题型,首先要清楚对联的基础知识,对联有四大基本特征:字数相等,结构一致;内容相关,上下衔接;词性相对,位置相同;平仄结合,音调和谐。从这些特点出发,再结合具体问题的情境,问题就不难解决。本题下联内容必须从题干要求的第二组或第三组中拟出,而且要与上联思想倾向、风格格调相一致,即欣赏赞美诗人诗句;字数必须跟上联相等,即九个字。结合平时课内学过的文学常识,我们知道“王孟”并称,他们是“山水田园”诗派代表诗人,“苏辛”并称,他们是豪放派词人代表,该题下联即可迅速拟出。至于对联的平仄,因为情况复杂,考试中一般不会过分苛求,只要宽对就可以了。
参考答案①品王孟寄情碧水田园; ②读苏辛歌咏赤胆忠心
通关演练
1. (2010重庆綦江卷)下列各项中作家、作品及相关信息搭配有误的一项是()
a. 鲁迅——《故乡》——小说
b. 苏轼——《小石潭记》——北宋文学家
c. 余光中——《乡愁》——台湾诗人
d. 都德——《最后一课》——法国作家
2. (2010云南昭通卷)下列文学常识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a.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雪》《藤野先生》都是选自鲁迅的散文集《朝花夕拾》。
b. 《水浒传》是中国四大名著之一,书中人物形象鲜明,栩栩如生,张飞就是其中之一。
c. 苏洵(父)、苏轼、苏辙“三父子”是唐代著名的文学家,都属于“唐宋家”。
d. 《我的叔叔于勒》选自短篇小说集《羊脂球》,作者是法国著名的小说家莫泊桑。
3. (2010广东梅州卷)下面有关判断,错误的一项是()
a. 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是《史记》(又称《太史公书》),作者是汉朝的司马迁,鲁迅称《史记》为
转贴于
“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b. 古语“化干戈为玉帛”中的“干戈”指战争,“玉帛”指和平。
c. “高山流水有知音”与“白雪阳春传雅曲”可组成一副对联。其中,“高山流水有知音”是上联。
d. “经过大家的努力,我们的学习成绩大大增加了。”这句话词语搭配不当,应当把“增加”改为“提高”。
4. (2010云南玉溪卷)下列关于文学常识和名著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史记》被鲁迅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作者是西汉史学家、文学家司马迁。
b. “醉打蒋门神”“大闹飞云浦”“怒杀阎婆惜”等情节说的是《水浒传》中英雄人物武松的故事。
c. 喜剧《威尼斯商人》是英国大戏剧家莎士比亚的剧作,在剧中,假扮律师的鲍西娅一定要高利贷商人夏洛克原原本本地执行契约,用智慧战胜了夏洛克。
d. 老舍,原名舒庆春,字舍予,现代著名作家。代表作品有长篇小说《骆驼祥子》,话剧《茶馆》等。
5. (2010福建龙岩卷)下列对文学常识和名著内容的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a.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阿长与<山海经>》都出自鲁迅的小说集《朝花夕拾》。
b. 《威尼斯商人》是莎士比亚的早期作品,是一部具有极大社会讽刺性的喜剧。
c. 《格列佛游记》讲述的是英国船医格列佛因海难等原因流落到小人国、大人国、飞岛国以及马国等地的经历。
d. 《伊索寓言》中《乌龟和老鹰》的故事通过乌龟非要学飞翔不可,结果摔死的悲剧,说明任何事物都有自己的规律性。
6. (2010四川乐山卷)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 《马说》一文的作者是我国唐代文学家韩愈,他是我国散文家之一。
b. 《杨修之死》选自清代小说家罗贯中写的《三国演义》,《三国演义》是我国第一部长篇章回体小说。
c. 我国著名翻译家傅雷先生在《傅雷家书》中,苦心孤诣地教导儿子,他希望儿子做一个“德艺具备,人格卓越的艺术家”。
d. 《童年》是苏联作家高尔基以自身经历为原型创作的自传体小说三部曲中的第一部。这部小说生动地再现了19世纪七八十年代俄罗斯下层人民的生活状况。
7. (2010浙江宁波卷)名著阅读。
那穿红衣的锣夫,与拿着绸旗的催押执事,几乎把所有的村话都向他骂去:“孙子!我说你呢,骆驼……”他似乎没有听见。打锣的过去给了他一锣锤,他翻了翻眼,朦胧地向四外看下,没管打锣的说了什么,他留神地在地上找,看有没有值得拾起来的烟头儿。
① 文段中的“他”是_________________。
② 下面选项中与“他”有关的两个细节是()()
a. 他掏出一本谈话手册,用一般耳聋者惯有的尖锐的声音,让人家把要说的话写下来。
b.立冬前后,他又喝醉。一进屋门,两个儿子——一个十三,一个十一岁——就想往外躲。
c. 他回到故乡后,又受到轻蔑、排斥、迫害,几乎无地自容。现在是教着几个小学生糊口。
d. 地上的水过了脚面,湿裤子裹住他的腿,上面的雨直砸着他的头和背,横扫他的脸。
8. (2010山东临沂卷)“身无半亩,心忧天下;读破万卷,神交古人”,这是清代爱国名将左宗棠书塾的一副对联。我们知道,读破万卷,首推名著经典;神交古人,当交心灵品格。中外名著所礼赞的圣哲先贤,所塑造的艺术形象,有许多都值得我们“神交”。请从下面推荐的4人中任选其一,先填写作品名称及作者,再用一句话概述你愿与之“神交”的理由。
贝多芬保尔·柯察金诸葛亮鲁智深
转贴于
① 我选,出自作品:《 》,作者:
_______________② 理由:_______________。
9. (2009广西河池卷)对联是我国特有的文学样式,请你根据下面提供的内容,拟写下联。
他恩怨分明,为兄报仇,斗杀西门庆;他行侠仗义,醉打蒋门神,替金眼彪施恩夺回快活林;他大闹飞云浦,血溅鸳鸯楼,夜走蜈蚣岭,痛杀王道人。
上联:疾恶如仇,鲁达拳打镇关西;
下联: 。
参考答案
1. b2. d3. c4. b5. a6. b7.①祥子② b 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