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9-14 17:28:06
序论:在您撰写初中地理教学心得时,参考他人的优秀作品可以开阔视野,小编为您整理的7篇范文,希望这些建议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热情,引导您走向新的创作高度。
【关键词】初中地理教学 教育教学过程 启发式教学法 学习主体 学生自主能力 教学法心得 初中地理知识
课程改革明确提出在教学中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这就要求初中地理教师在初中地理教育教学过程中,必须采取能够适合改革进程发展方向的教学方式。在地理教学过程中尝试了各种各样的教学方法后,我发现最符合新一轮课程改革的要求的是以认识论为基础的启发式教学法。启发式教学法教学过程中的特点在于将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教师主要负责启发并引导学生主动吸收知识,进而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达到教授学生学科知识并提升学生智能的双重目的。
想要正确运用启发式教学法就要求初中地理教师必须做好足够的备课工作,才能更好的为学生讲授知识。首先,教师需要对整套初中地理教材有宏观的认识和较为具体的了解,能够从大量的教材内容中找到必要的知识点,确定课堂教学中的重点难点,制定出相应的教学计划,只有在此基础上,运用启发式教学法才能真正做到高效有用。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就要按照自己的教学计划,将教材知识有所取舍,将知识点按照重要与否进行有效筛选,将每个单元、每个章节的重点进行梳理,在课堂教学过程中突出初中地理知识的重点,这样才能准备的把启发点指向初中地理课本的重点,帮助学生更好的学习地理知识。
合理设计教学问题,从而启发学生进行相应的思考是启发式教学的关键所在。启发式教学需要教师做到帮助学生进行空间想象,开拓学生的思维,在已有的知识和能力的基础上得到一定的提高。在初中地理的教学过程中,应当按照循序渐进的过程,从已知的内容引导学生接受新的未知的过程,从具象化的知识转向抽象画的内容,引导学生思考程度的加深,有效将教学内容由简单易懂的知识转向深奥复杂的更高层次的知识。而这种启发式教学的重点就在于设计合理的问题,必须设计出能够有效引导和成功启发学生进行初中地理知识深入思考的相关问题,帮助学生对于初中地理知识认知结构的形成。因势利导启发学生对于初中地理知识的有效思考,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最终达到初中地理教学的最佳效果。在每堂课上课之前的导语中插入一些具有启迪性的问题将会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除了教学前的准备、课堂教学过程中的设计问题,课后对于学生领悟课堂知识多少的检查也是很重要的。要想真正达到初中地理教学的目的,必须加强对学生课后的监督和管理。人天生都具有一定的惰性,尤其是刚刚从相对轻松的小学生活进入初中的学生,如果教师不能真正将检查落到实地,学生很容易出现侥幸心理,也就无法达到初中地理教学的目的。通过随堂提问、随堂考试、课后作业、月考和学期考试的方式能够帮助教师掌握学生学习的真实情况,便于在之后的教学过程中加以纠正,适当的调整教学方法,帮助学生更好的接受初中地理知识,提高初中地理的考试成绩,也有利于学生形成相对自觉的学习习惯。在课后监督中很重要的是要帮助学生从错误中寻找启发点,引导学生在纠正错误观念的同时,有效启发地理思维能力,有利于教师对学生的知识结构进行纠正。
当然,适当的奖惩措施也是启发式教学法重要的组成部分。在初中地理教育过程中,教师应该及时对学生的表现进行评价,同时对于表现突出的学生可以进行物质奖励。这样的措施肯定会对学生产生督促作用,在奖惩过程中,要注意以奖为主,惩罚为辅。奖励和表扬能够帮助学生喜欢上初中地理,增加学生学习初中地理知识的信心,产生一系列积极的影响。如果奖、惩的次序颠倒,就会打击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甚至产生厌学心理,造成难以弥补的后果。不过,适当的惩罚措施还是非常必要的,只有奖励没有惩罚将不利于学生在初中地理学习过程中取得更大的进步。
从课前备课寻找教学重点,到课堂教学过程合理设计问题启发学生,再到课后对学生的监督和奖惩措施,这是我在初中地理教学中运用启发式教学法的心得,只有通过这样的步骤进行启发式教学法,才能保证初中地理教学达到令人满意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姚秀元,《“启发式导学法”在义务教育初中地理教学中的运用》,《中学地理教学参考》,1994年05期
[2]周丽萍,计惠民,田淑芬,《在教学中运用启发式教学法的体会》,《当代护理》,1997年08期
关键词:初中地理;教育信息化;教学方式
引言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我国教育事业得到了快速的发展与提升,创建了良好的教学手段,培养了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使学生掌握到诸多的学习能力,成为满足社会发展的综合型人才。地理是初中阶段教学的重要学科,教师应积极利用微课、交互式电子白板、翻转课堂、网络教学、远程教学等资源,创造良好的课堂教学环境。
一、初中地理教学实现教育信息化的基本含义及实施要点
教育信息化指的是教师逐渐将现代化的教育资源融入课堂教学中,将信息技术引入地理教学中,向着信息化发展方向靠近,促进学生接触到更多的信息资源,促使学生学会更多的信息化技术操作手段。教育信息化一定要满足新课程改革的教育目标,满足教材内容教学的实施要求。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应积极利用信息技术丰富课堂教学资源,注重网络资源在课堂教育过程中的实际应用,使学生接收到更多有意义的教学资源,加深对地理知识的印象。
二、初中地理教学实现教育信息化的重要意义
初中地理教学积极应用教育信息化教学手段,能丰富课堂教学内容,创设一系列有效的教学手段,从而为课堂教学的发展做出贡献[1]。首先,将教育信息化教学形式融入初中地理课堂教学中,有助于促进学生认知过程的发展,符合学生的心理发展特点,能满足他们的学习要求,增加他们对知识的理解、分析和掌握,使其充分掌握教材的内容,加深对地理知识的记忆能力,增强他们的评价分析能力,从而实现课堂教学的目标,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其次,将教育信息化教学手段融入初中地理课堂教学中,有助于充分发挥教材知识体系的优势,真实展现出地图的内容,让学生形成完整的知识框架,建立起完善的知识体系,掌握更加高效的地理学习技能,形成较高的地理智慧思维能力。在此过程中,教育信息化可以简化教材的内容,将抽象的地理知识变得生动形象化,直观地演示出地理的现象,有效地加强学生对教材内容的吸收和消化[2]。最后,将教育信息化教学手段应用于地理课堂教学中,有助于增强教师的专业能力,提高他们对专业知识的掌握程度,提升他们对专业能力的把握,使其进一步创建出高效的地理课堂教学形式,进而培养学生成为创新型发展人才。
三、初中地理教学实现教育信息化的策略
(一)网络教学方法
在教育信息化背景下,教师将网络教学方式应用于地理课堂教学中,创建出自主式学习和程序式学习两种方式,能引领学生自主浏览学习,让学生自主查阅相关的学习资料,积极拓展自身的视野,丰富自身的知识储备,掌握更多的地理知识,形成良好的自主学习习惯。教师在引领学生建立程序化的学习形式时,不能盲目地引导学生进行资源的搜索。例如,在教学《世界的居民》一课时,教师要引领学生自主搜寻网络上的资源内容,确立明确的搜寻目标,让学生通过网络资源了解到世界上的人口数量,明确世界上不同的语言表达形式,了解各个国家人种的组成,以及每个聚落的生活习俗习惯。
(二)微课教学方法
微课是初中地理应用最多的一种教学形式,初中地理教师应积极利用微课引领学生预习课文,让学生通过微课提前了解教材上的知识点,并认识到自身在学习上存在的不足,明确自身对教材内容难点的把握,以促进学生在课堂上更好地听讲,加强他们对教材问题的解决能力,提升课堂教学效果。教师可以利用微课对每一章节进行总结和概括,让学生通过微课了解到每一章节的重点知识内容,进而形成系统化的知识体系,建立起每一章节的知识脉络。例如,在教学《世界的气候》一课时,教师将课堂上所讲授的内容录制成一个个小视频,并上传到微课网络平台上,让学生通过微课自主了解影响气候的主要因素,明确气温和气候之间的区别,了解世界气候的主要类型,找准这一章节学习的难点内容,在课堂上主要关注教师所讲解的内容,以建立起这一章节的知识体系,了解世界气候与所处区域之间的联系。
(三)交互式电子白板教学方法
交互式电子白板具有遮罩和拉幕的功能,可以暂时遮蔽部分教学信息,引导学生自主思考遮蔽的内容,这极大地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提升了他们的学习兴趣,激发了他们的好奇心,能让学生主动探索教材的内容,充分掌握新的知识内容。交互式电子白板具有聚光灯的功能,可以突出课堂教学的重点内容,让学生了解到本节课的重要知识点,认识到自身需要掌握的主要知识内容,从而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例如,在教学《中国的自然环境》一课时,教师充分利用交互式电子白板教学手段,将中国自然地形的相关知识点遮蔽起来,让学生根据生活经验思考我国拥有哪些自然地形,从而了解不同区域之间地形的不同。
(四)翻转课堂教学方法
翻转课堂颠覆了传统的教学形式,成了当前地理课堂教学的主要形式,其展现出了师生之间的互动与交流,增加了学生之间的合作与交流,能让学生自主展示学习成果,主动与同学交流自己的学习体验,与朋友分享自身的学习心得,从而促进学生之间相互帮助、共同进步,进而提升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主体地位。例如,在教学《中国的区域差异》一课时,教师积极开展翻转课堂教学形式,将课堂主体交给学生,将学生分配成几个小组,让学生自主讨论我国区域之间的差异,研究区域差异的形成原因,了解四大地理区域的划分依据和特点。
(五)远程教学方法
当前,远程教育逐渐融入地理课堂教学中,成了学生放假学习的主要方式。教师积极利用远程教学方式,将课程传递给在校园外的学生,使学生可以在课后通过音频、视频等计算机技术及时向教师求助学习上的问题,并随时随地学习与地理教材相关的知识内容。这大大提升了学生的学习效率,强化了他们对地理知识的掌握和学习。
结语
【关键词】地理教学内在联系综合能力学科渗透
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素质教育越来越受到学校和老师的重视,国家教育部也采取相应的措施对中、高考进行了深入的改革。由于地理学科自身具有的特殊性,其所研究的地理环境知识是由自然、社会等众多要素共同组成的一个综合体,这样就不可避免的形成了与其它学科知识的相互交叉渗透。在地理课的实际教学过程中,许多地理教师不知道在地理教学中如何将各学科知识互相渗透、融合到一起。针对存在的这一问题,我进行了粗浅的研究,本文对这一问题浅谈几点自己的心得。
一、注重基础知识教学,培养学生将地理知识应用到各学科的综合能力
1、立足初中地理课教学,注重学生的“基础知识”的掌握
不同的学科知识应用的程度不一样,以“数学”为例,我们学的很多,但在实际生活中真正能够用到的很少,小学的数学知识就足够了。而“地理”却不一样,我们在日常生活中经常应用到。它与现实生活中的很多学科都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因此,掌握基础的地理知识对我们非常重要。地理教师在授课过程中,千万不能忽视基础知识,一定要根据教学大纲的要求,对知识进行融会贯通,整体上要立足于教材,立足于基础知识。初中地理课,要根据“教学大纲”和“考试说明”,以教材的基础知识为出发点,建立章、节完整的知识体系,让学生对每一个知识点都理解吃透,该拓展的知识要拓展,该加深的要加深。从而形成系统的地理知识网络,让学生在各学科间应用地理知识,并做到运用自如。
2、构建知识体系,培养学科间的综合能力
有些知识的学习不能一味的强调理解和应用,要根据学科的不同有所区别。地理教师在授课过程中要注重地理知识的不断深入,在教师的引导下让学生自己逐渐整理出知识结构系统,构建地理知识结构,将地理知识条理化、网络化、有序化形成体系,真正做到扎实掌握基础知识,并能在各学科中灵活运用。在掌握基础知识的同时,还要注意学生能力的培养。例如教材中的陈述性知识,就要经过教师与学生的共同加工,切记把知识直接读给学生,我在讲授七年级上“第二章第二节海陆的变迁”时让学生回家查找有关大陆板K运动的动画,课堂上展示,把我的课件与学生的进行比较,看谁的更生动一些,从而激发了学生的兴趣。地理知识的传授要分析知识点间的内在联系,使之结构化;理清知识的脉络层次,使之系统化;总结地理事物的运动、分布和变化规律,使之规律化;运用各种图表、地图、图像,做到图文结合并茂,使之形象化;联系有框图、比较有表格,使之技能化。通过“五化”培养学生的比较分类、归纳演绎、综合分析、概括推理等多方面的能力。因此,我们在地理授课中,应当把政、史、地三学科有机的结合在一起,让各科之间相互交流、渗透,形成立体的、全方位的时空观的教学模式。
二、适当拓宽和补充区域地理知识,培养学生学科间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
中考试题源于各科的单科知识,又有各科间的融合,这就要求各学科教师在教学中要加强联系,探索各学科间共同知识的整合与渗透的有效途径,培养学生各科知识迁移的能力和运用不同学科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综合性是地理学科的基本特征之一,本学科所研究的对象是一个由社会、历史和自然多因素共同形成的综合体,这就导致了地理与其它学科之间有许多相互交叉和渗透。如环境问题就渗透了自然环境、人类活动、历史因素、生态环境、人地关系、国家政策和措施等等方面的知识。在讲授七年级上第三章第一节多变的天气中“我们需要洁净的空气”时,我就把上述各种因素都融合在一起来解释最近我国发生的大面雾霾天气产生原因及历史背景和政治因素。地理教师在掌握地理知识内在联系的同时,还要掌握以地理知识为中心,将其它学科知识联系和沟通融合在一起的能力,以具体的地理事实为材料,应用相关学科的知识,培养学生跨学科的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
三、强化地图在教学中的应用,掌握读图方法,提高读图能力
地图是学习地理必不可少的工具,也是传授地理知识的主要载体。地理考试离不开“图”,这是地理学科的特点。所以,学生的读图能力直接关系到地理知识学的好坏。因此,在地理教学中,教师要注重地图知识教学,教会学生读图的方法,通过读图能力的提高,增强学生对地理知识的理解和接受能力。地理课教师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要注重各种地图的运用,如区域图、柱状图、等值线图、统计图表、地理模式图等,应用各种地图分析地理现象、讲解地理知识。教会学生判读各种地图的方法,能够读出数值的大小看出递变方向,再根据等值线的凸出方向判读高低;以区域图为例,最重要的是看出图示地区是什么地方?这就要根据海陆位置、经纬度位置、点状地理事物的相关位置、线状地理事物的分布特征、面状地理事物的轮廓特征等去加以识别。经常引导学生养成将国内外重大的政治、经济问题及新闻事件与地图联系在一起,通过读图让学生获取各种地理信息,并用这些信息与已学过的地理知识联系起来,去分析、理解和解决现实问题,使学生的读图、析图、用图能力全面提高。
四、立足地理学科,锻炼学生综合思维能力
在初中地理教学中,要按照中学地理教学大纲要求和考试的知识范围,做好本学科的教学。教师要真正理解和掌握教材内容,并且能够挖掘教材中蕴含的知识点,以固定的教材知识应对中考试题的诸多变化。调查发现,大部分学生的思维不适应从一个学科转变到另一学科跳跃式的学习模式,导致学生对跳跃性的试题转不过弯,学科知识鉴别时间长,综合思维能力差。说明学生不习惯跨学科综合思维,习惯传统的单科一维纵深思维,横向联系渗透的思维能力较差,跨学科知识干扰较明显。因此,地理教师在授课过程中应改变传统的教育观念,在教好本学科综合内容的基础上,淡化学科间的知识体系,打破学科之间的壁垒,加强培养学生对不同学科间知识的综合,重视将政、史、地三科的知识点结合在一起,让学生具有运用各种学科知识解决相关问题的能力。
综上所述,初中地理课教师要不断提高自身的专业素质和综合素质,利用切实有效的方法和措施,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通过提高地理课的课堂教学效率,减轻学生的课业负担,培养学生应用知识的能力和学科间综合渗透互为利用的能力。
【参考文献】
[1]中小学学科教学渗透法制教育课题组编著 法制教育与学科教学 2012.5
[2]伍光和、田连恕、胡双熙、王乃昂 自然地理学(第二版) 高等教育出版社 2013.7
地图是记录和传递地理信息的工具,它是地理知识的一种形象、直观综合的表达,也是地理学科独有的一种语言。地图中包藏了众多的知识点,许多地理特点规律都可通过观察、分析地图得出。地图和地理教学始终相伴,这是地理教学的一大特点,它有培养学生全面发展不可缺少的特殊功能。地图是地理教学中最广泛,最实用的教具。如果教学中地图运用得好,不仅能帮助学生理解,记忆地理知识,而且能帮助学生建立形象思维,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使教学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同时教会学生通过阅读地图分析、综合、概括、判断、推理,也是对学生能力的培养。
九年义务教育地理教科书的一个重要特点,就是依据初中学生身心发展特点,编排了大量的教学插图。这些插图和正文、阅读材料、读图要求、想一想、做一做等内容相得益彰,从而使教材图文并茂,增加了可读性和说服力。充分发挥插图功能,加强和改进插图教学,有利于培养学生地理学习兴趣,发展观察、思维和想象能力,改进学习方法,提高多种素质。从形式上看,地理教材中的插图可分为地图(地理事物和现象分布图)、统计图、示意图、景观图、漫画和史料图等几类,它们在教材中的地位和作用各有侧重,因此,不同的地图,教学中的处理和素质培养的方向也应有所不同。在地理教学中如何进行地图教学?
一、地图教学。
地图是地理教材最根本的插图,它不仅反映事物的地理位置,阐明其空间分布,而且还表示它们的形态(如河流长度、水系特征),所以有人说:地图不仅是学习地理最必要的工具,而且是最直观、最简明的地理“书”。地图教学,首先要明确读图要求,指导学生带着明确的目标在纷繁的地图上找出要找的东西;其次是定位,根据需要,明确地理事物的经纬位置、海陆位置、地形位置和其它相关位置,为进一步学习打下基础;第三是找出有关地理事物、现象之间的相互关系,并注意抓住主导因素,揭示联系以形成深刻印象;四是根据大纲要求指导学生理解记忆事物空间分布特点,使学生能读会填。地图的教学程序可表述为“明要求——定位置——找关系——助记忆”。
二、地理统计图教学。
地理数据是地理事物“量”的表征,地理统计图是地理数据的形象直观。统计图教学不仅要有利于揭示地理事物变化规律,培养学生观察分析能力,还要注意培养学生定量和定性分析结合、注重定量分析的科学方法与精神。统计图可依下列程序教学:“读图名——读座标(或图例)——读数据(大小及变化趋势)——分析数据——用文字揭示联系或规律——图表转换(或图图转换)”。读图名的目的在于知道图反映的是什么内容,自己要读什么,座标(或图例)则反映了统计数据的性质、种类和数量上的大小(单位),读图名和读座标是读统计图的基础。读数据一要读全,二要注意读变化趋势,然后才能准确地从数据中把握事物的联系和发展变化特征。图表(图图)转换的目的在于巩固知识,培养发散思维、求异思维和动手制作等多种能力。
三、示意图教学。
教材中的示意图大部分是成因示意图,如果说地图侧重从空间分布,统计图侧重从量上说明地理事物和现象的特征及联系的话,那么,成因示意图则侧重阐述它们的形成,成因示意图往往和统计图联合出现,它们在教材中联系是很紧密的。成因示意图教学可这样安排:“明确地理位置——分析要素状况——揭示发展历程——抽象(或演绎)规律。”如进行“热带雨林气候的天气示意图”教学时,可先明确这种气候的地理位置(赤道附近),分析该地太阳高度和气温状况(正午太阳高度大,气温高),天气变化过程(日出后,气温迅速升高,地表水不断蒸发到空中,空气中水汽不断增多,云层增厚,午后14—16时产生雷阵雨,雨过天晴);最后得出热带雨林地区终年高温多雨的特征。在进行成因示意图教学时,充分利用投影片和板画动态反映地理事物现象的发生发展过程是较为理想的手段。
四、景观图。
从形式上看,主要有照片实录景观(彩图)和素描景观,从内容上有人文景观和自然景观。景观图的作用是通过直观形式增加学生感性认识、开阔视野、丰富知识、加深印象,教学中要注意图文结合,并注意抓突出特征,避免不着边际,分散学生注意力。
五、史料图教学。
史料图有地理学家画像、地理大发现和地理知识发展图。教学中,不仅要让学生了解史实,更要注意培养学生勇于探索、攀登地理科学高峰的勇气,树立创造精神,并让学生了解科学发现和创造的一般方法。如我在进行“魏格纳得到了什么启示”插图教学时,首先让学生观察魏格纳躲在病床上仍孜孜不倦地观察和学习以培养学生发奋学习、建功立业的志向,然后指导学生阅读材料了解魏格纳创立大陆漂移假说的历程,鼓励同学们“细心观察、大胆假设、多方求证、形成学说”,用科学的方法去发现去创造,激发了同学们的科学热情。
一、教材内容详略的处理
新教材主要由大字正文、小字、阅读材料、课堂活动等几部分组成。在这些内容的处理上,各人的方法不一,但是绝不能一碗水端平,否则与使用老教材就没有区别了。在正常情况下,正文大字是核心,小字、阅读材料是补充,课堂活动为巩固(或者探究性学习的内容)。所有的教学要围绕正文大字进行。如:欧洲西部的农业,都知道以畜牧业为主,那么欧洲的农业发展怎么样?大字没有说明,但是在P62①“阅读材料”有不错的补充。我在教学时,请全班学生朗读了这一段文字。由于学生的年龄特点(喜欢大声阅读文字),因而既起到了提神的作用,又使他们了解了欧洲西部国家发达的农业的表现(采用的主要模式、结构、市场化、专门化等),他们又是如何处理畜牧业和种植业发展的关系的,与我国在农业上的差异及原因。重点放在畜牧业发达上,这些作为重要的补充,学生最感兴趣了,因而增强了对发达国家农业和对发展中国家农业结构调整的方向的认识。在这里我建议各位教师根据所擅长的内容可以在不同的部分补充“正文”中没有的内容,“课程标准”是总指导,但也不能处处都补充,处理成老教材的翻版,既没有必要,又没有那么多课时来完成。既要突出重点,又要使选学内容对学生有用,使学生感兴趣,能作为“枯燥正文”的强力调剂,有利于“重点”的学习。
二、课堂活动的处理
之所以把课堂活动单独提出,因为它是新教材的重要组成部分,不可或缺。这里的活动题实际上是课堂研究,并不要求学生一一去亲身体验,大多数是模拟体验或者读图分析等。如:欧洲西部“繁荣的旅游业”活动题要求学生模拟一次暑假欧洲旅行,请你设计好旅游路线,说出经过的主要国家和城市,描述可能见到的景点(可以补充课本中没提到的景点)。这种活动题难度不大,学生可以单独完成,也可以三四个或各组学生合作完成,思考或讨论几分钟后请各组学生说说自己的设计,从不同角度比较,如:路线最合理、景点最全、内容最丰富等。一方面增强对欧洲旅游业的认识,另一方面增强学生实践的能力。那些真正需要通过亲身体验的活动题,没有时间都搞,一学期有一两个就可以了,不宜太多。如:P108,活动2“从报刊杂志上收集关于北极的报道、图片,举办一个有北极地区环境保护与利用的小型展览会”,通过全班或者全年级学生努力一学期搞两次很不错,相当于综合实践课,还可以分别把学生带出去体验参观、旅游等。它是增加学生兴趣的重要途径。我的大学同学中有不少就是因为学习地理能够游山玩水才报考的地理系,中学学生同样会为此而增强学习地理的兴趣。
三、框架(体系)的处理
新教材的体系已经削弱了,但是还是存在的,“教师用书”的内容提示中都有比较详细的结构说明,教师做到心中有数,在教学中就会游刃有余,但是不要求按部就班把它教授给学生,许多内容已经弱化,过多了,学生似懂非懂,反而弱化了重点内容,因而务必在教学中重点突出,适当地体现框架。如“中东”的教学结构:
如果教师能吃透上面的结构(体系),在教学中就一定会得心应手,哪里是重点内容,哪里需要一般学习,一目了然。无论教材怎么改,教师都要做到心中有“一本详细帐”。
四、开放性内容的处理
新教材最大的亮点之一是开放性试题的出现和比重的加大,各个学校学生的层次不同,应该因材施教,必要时提供范例作为参考,强化训练,重点内容可以通过全班讨论得出结论,弥补个人能力有限的缺点。如:P11亚洲的“人口增长对土地的压力”,请你把他们的因果关系填在框图中,并为亚洲的发展出谋划策。学生个人能力有限,可以通过全体讨论得出:①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素质;②利用科学技术,提高粮食单位面积的产量;③退耕还林,保持水土;④植树造林,防治土地沙漠化;⑤政府适当调控,政策性迁移居民以保持生态;⑥因地制宜地发展经济……相似内容还有非洲的人口、粮食、环境问题的解决,以及我国黄土高原地区生态问题的解决,等等。我在批改试卷的过程中明显感觉到初中阶段的学生在发散性思维上较差,死记的掌握得很好,开放性试题只能靠平时的掌握,生搬硬套一些,所以在课堂上对于开放试题的讨论学习,有助于学生打开思维,培养思考的习惯。答题的答案不具有唯一性,只有回答的有道理,就给予肯定,并鼓励学生更积极地思维,该需要讨论的不能因为怕花时间或怕费事而省略,这种多花一节课,比他们背上好几节课都管用。多让学生参与进来,联系实际是解决他们缺乏能动性的最好出路。
五、课堂教学问题的设计
新教材只提供了“标准”,具体内容深浅的实施还是各个教师自己设计,由于此时的学生已经存在差异了,在问题的设计上要有讲究,力求从易到难,兼顾到各个阶段的学生,使大多数学生能够“跳一跳就可以够到”,逐层推进,使每个人都有收获。如:P70“撒哈拉以南的非洲”的加纳进出口资料问题:①图显示加纳主要出口产品有哪些?②靠该类产品赚取外汇,对国家有利与否?为什么?③加纳主要的进口产品有哪些?④依赖其他国家供应该类产品的弊端是什么?⑤如何改变这种状况?可以说①、③的问题每个学生都可以完成,②、④的问题需要一点能力了,⑤的问题要求更高了。这就是考虑到不同层次的学生而设计的,简单问题可以全班范围内抽查,要求高点的可以通过举手的同学完成。
六、课堂教学与课堂管理
新教材更注重学生的参与,中学正常情况下每班有50―60人,甚至更多,学生参与了,课堂秩序还能保持吗?这是对教师课堂管理的严峻挑战。我听了不少的公开课,多数课堂采用的是4―5人为一小组的形式进行教学,增加了学生的参与性。由于是公开课,几乎每一节可都取得了成功。但是在现实的教学中,没外来教师听课的情况下,恐怕没一人能保证(包括淮中)课堂能够顺利进行,所以教学中课堂管理尤为重要,可以说谁在注重学生参与过程中抓住了课堂管理,谁就是课堂教学的成功者。事实证明我所带的九个班级中,在教学管理比较好的,能够做到收放自如的几个班级一直是成绩最好的几个班级。
七、课堂的组织形式
新教材讲求的是实用性、参与性。在教学的组织形式上要能够体现这一点。我在教学中惯用形式:前5分钟请学生演讲(内容与本周所学地理知识相关),同时请学生复习上节课所学习内容,三、五分钟提问总结上节所学,重点的阅读材料请同学朗读(小组为单位、班级为单位等)、部分不耽误教学时间的内容可以通过相声、小品的形式学习。(如:美国的移民:将学生分为四组,每组分别代表、黑人、华人、印第安人和白人,让扮演不同角色的学生根据课本中的文字描述设置情景,扮演不同人种在美国的生活状况和内心感受。让学生参与到课堂中来,既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又使学生对有色人种在美国受到种种歧视和不平等待遇有了深刻的了解。)我一直使用多媒体教学(自己课余时间制作,但生动的画面不多,还没有达到我的期望值),充分发挥其容量大、内容生动的特点。课堂活动安排在适当的地方教学,有时作为总结,有时作为内容的铺垫。最后使用部分重点试题作为结束。关于课堂的组织形式可以是多样的,结合实际是最佳选择,检验的唯一标准当然就是效果。
注释:
关键词:初中地理;教学;创新
随着当今社会现代化教育的进步,人们对中学地理教学的关注越来越多,相应的对中学地理教学中存在的问题的重视程度也在逐渐的加大,新课标要求下,中学地理教学需要不断地创新,以便更好地适应当前社会的
发展。
一、当前初中地理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当前初中地理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主要是管理体制和思想不到位,管理较为松散,缺少专业能力较强的教师,学生没有认清学习地理的重要性等等。现实中的调查研究表明,有些学校认为地理教学并不如数语外课程重要,地理教学只占据了很少的时间。此外,学校缺少专业化的教学力量。地理课程教学的氛围和环境并不能够有效地保障学生参与到教学活动中,学生的兴趣得不到有效的提升,使学生产生了消极的态度。这些现实问题的存在,严重地影响了初中地理教学,阻碍了素质教育的发展。
二、初中地理的创新教学方法
在新课标改革的发展进程中,对初中地理教学的要求在逐渐提高,致使传统的初中地理教学模式不能适应当前发展的需要,为解决当前存在的问题和培养优秀的人才,需要对初中地理教学进行有效的创新。
1.管理理念的创新和社会的重视
学校和社会应当给予一定的重视,从制度上对初中地理教学进行创新。要树立正确的思想观念,促进积极健康的引导在地理教学方面的创新,吸收国内外先进的思想教育管理经验,结合当前的实际问题,制定符合现实的相关制度,只有这样在大的方向上有了制度的保障,才便于初中地理创新教学方案的实施。
2.增强趣味性和联想性
在进行初中地理教学活动时,相关教师通过现代化设施和设定新颖的教学方案,来增强教学活动的趣味性,如,通过多媒体短片、图片等等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和兴趣,或者在教学时通过小组学习对所涉及的地理知识进行高效的理解,提高学生学习的热情,让学生主动地参与到教学活动中,高效地掌握地理知识。此外,教师在教学活动中需要培养学生的想象力,通过丰富的联想和想象,使学生高效地理解地理知识。
总而言之,初中地理创新教学需要随着社会的发展而改变,创新需要适合当前发展的需要,并且创新的同时还要保障学生综合能力的提高,给学生提供良好的学习环境。
【关键词】中学生;地理教学;创新能力
地理学科是一门综合性很强的学科。在中学地理教学中,创新教育应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增强学生的创新能力。如何在地理教学中,提高学生创新思维能力呢?笔者在教学实践中积极地探索,取得了不少的收获。
一、创设地理情境,提高教学效果
地理学科综合性强,知识内容丰富,而大部分知识是学生没有也不可能亲自经历的,这就要求地理教学语言不仅要做到科学、准确、清晰,而且能灵活运用语言的艺术,如适当的加上一些谚语、诗词、成语、歌诀等趣味语言,创设地理意境,唤起学生的形象思维,充实地理表象,使学生听课时如同身临其境,听后心驰神往,并以此开拓学生的思维能力,则可收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如在讲授 “七大洲、四大洋”内容时,用“亚非北南美,南极欧大洋”、“太平大西洋,印度北冰洋”的歌诀传授,既简单又好记,重点也得到深化理解;用“早穿棉袄午穿纱,围着火炉吃西瓜”谚语来讲述气温的日变化,则可增强学生的记忆。这些趣味语言的运用,对地理课堂教学会产生良好的效果。使本来枯燥无味的地理课变得生动、活泼、有趣,学生也易于接受和掌握地理知识。
二、关爱鼓励学生,培养自信和兴趣
教师对学生的关爱鼓励,可以有效培养学生的自信和兴趣。教师应努力营造出师生亲密无间的和谐氛围,像春风雨露般滋润学生的心田。在每一个课堂提问中,只要学生举手回答,无论正确与否,首先肯定他们肯动脑筋、勤于思考的精神。值得注意的是对学习成绩较差的学生举手时,多给他们表现的机会,增添一份自信与参与的兴趣。老师的关心和鼓励往往似春风化雨,润物无声,特别对学习上有困难的学生来说,显得特别重要。所以说,浓厚的兴趣是成功的向导,坚定的信念是胜利的保证,也是创新意识形成的前提条件。
三、整合信息技术,增强学生创造力
在地理教学中,信息技术运用越来越广。要搞好地理教学与信息技术的整合,当务之急是制作出更加精美,更加有趣的地理教学软件。多媒体的现代功能,可大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从中有“学”、有“思”、有“乐”,有理想、思维的启迪,也有知识的传播,品德的熏陶,更有美的享受。如在讲授“地球公转”时,我们可以利用多媒体技术通过改变地球运动的条件:方便的看到①黄赤交角增大或缩小,地轴的方向不变;②黄赤交角不变,但地轴方向变动;③黄赤交角为零等用语言不好表达的现象。这样,可让学生在联想、分析和发现这些假设运动与现实中正午太阳高度和昼夜长短变化规律,使思维能力得到训练。因此,在地理教学中整合信息技术,能激发学生研究新情况、发现新问题、提出新构想的热情,引发学生探索自然和社会的动机及兴趣,从而增强学生的创造力。
四、重视地图运用,强化思维的图像性
各种地理状况和现象都分布在一定的空间里,地理科学是以一定的空间为研究对象的空间科学,具有突出的空间性特点,组成地理环境的地形、气候、水文、动植物、资源、人口、工业、农业、城市等地理要素间的相互联系则要通过地理图像加以展示,才能清楚明了。地理图像直观、简明地表述了地理状况和现象的特征。注意地理图像的使用,特别是读图、填图技能的培养,可以避免走进“读死书”的死胡同,有助于知识点的记忆、理解和运用,进而培养地理创新思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