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9-14 17:27:54
序论:在您撰写骨质疏松的健康教育时,参考他人的优秀作品可以开阔视野,小编为您整理的7篇范文,希望这些建议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热情,引导您走向新的创作高度。
doi:10.3969/j.issn.1007-614x.2012.27.304
随着人寿命的增长及老年人口的增加,作为老年重要的退行性疾病之一的骨质疏松成为我国的一个重要社会问题。骨质疏松的疼痛、骨折等给老年人带来了极大的痛苦,严重地影响着老年人的生活质量。骨质疏松是以骨量减少、骨的微观结构退化为特征,致使骨的脆性增加以及易发生骨折的一种全身骨骼疾病[1],骨质疏松引起的骨折风险随年龄的增加而随上升趋势。目前最有效的方法是进行健康教育,它是预防骨质疏松最经济有效的手段之一,是预防骨质疏松的重要策略[2]。因此要在社区老年人口中进行骨质疏松的预防。
骨质疏松的症状
早期无表现,后期全身乏力,肌力下降。怕冷、疼痛(主要是全身骨骼疼痛及不适,以颈、肩、腰、背的疼痛及不适为主,依次是膝关节、手指、前臂及上臂疼痛)。身高降低>3cm,驼背,不明原因掉牙。轻微创伤后易骨折,常见部位:髋部、椎骨、腕部,称为“骨质疏松三大骨折”。
骨质疏松的危害
生活质量下降:老年人感觉周身筋骨酸痛、乏力、驼背、骨关节变形。轻者会使老人活动起来力不从心;重者可发生骨折,导致生活不能自理,增加家庭和社会的负担。
住院费用和保健费用高:因疼痛求医,看医买药或骨折住院,手术治疗的医疗费用而增加经济负担。
心理影响:骨质疏松对老人的心理和社交能力都会产生不良影响。如可能产生恐惧心理,害怕摔跤、骨折,使老人的活动都受到限制。
精神压抑:目前医学条件还缺乏有效办法帮助已患骨质疏松的患者逆转已经疏松的骨骼。因此,使老人背负较重的思想包袱,心情抑郁,缺乏生活热情。
骨质疏松的预防
营养与生活方式:合理膳食,保证适宜的营养,摄入充足的钙。多进食含钙丰富的食品,如乳制品、骨头汤、鱼虾类、蘑菇、绿色蔬菜等。
改变不良的生活习惯:鼓励老年人应经常到户外进行适量的运动,如跳舞、步行、太极拳等,让老年人选择自己喜欢的运动方式。并且戒烟限酒,不饮浓茶,低盐饮食,保证睡眠,防止跌倒。
合理用药:目前已有许多药物预防和治疗老年性骨质疏松。钙剂和维生素D的补充是预防骨质疏松的一种基础疗法。1天中补钙的最佳时间是睡前与餐后1小时。临睡前补钙就能为夜间的钙代谢提供充足的原料。活性钙宜早上空腹,服后多饮水,与钙剂不能同时服用。但这些远远不够,仍需要在医生的指导下用药物来治疗。理想的治疗药物必须具备有效性,安全性,使用方便。
运动疗法:应经常到户外活动,运动至少半小时,接触阳光,促进皮肤合成维生素D。运动是补钙的最佳方法,运动可达到预防骨质疏松的目的。
健康教育
在骨质疏松的防治中,要帮助老人掌握骨质疏松卫生保健知识。在老年人群中,由于肠吸收功能减弱,容易导致骨矿化能力降低。引起骨软化、骨脆性增加。因此要改变饮食习惯,多吃促进钙吸收的食物,如酸奶、乳制品、豆浆、鱼、豆腐、木耳菜、香菇等。进行合理运动,单纯补钙而缺乏运动,补钙效果不佳,运动疗法对防止“骨丢失”也有明显效果。因此适度的锻炼和体力劳动有助于减轻骨质疏松,提高骨骼对钙元素的摄取率。另外,老年人要多晒太阳,每天保证晒太阳30分钟,选择紫外线照射较弱的时候,如紫外线强烈,最好选择在树荫、房檐下的地方。如上午10:00以前,下午4:00以后,以免晒伤或中暑。通过健康教育让老年人了解骨质疏松的知识和预防方法,树立健康观念,这对降低骨质疏松危险因素和预防其并发症具有一定的积极作用,并且能提高老年人的生活质量。
参考文献
1刘涛,张昊,杜宁.男性骨质疏松的研究概况.实用中西医结合临床,2003,3(1):56-58.
【关键词】骨质疏松;健康教育;预防护理
目前全世界至少有2亿人患有骨质疏松,我国发病人数已逾1亿,世界卫生组织将每年的10月20日定位“国际骨质疏松日”。我国目前已将骨质疏松与糖尿病、老年性痴呆一起列为“十一五”期间三大重点攻关的老年性疾病。
骨质疏松症是指一种全身性的骨量减少及骨组织显微结构为特征,并引起骨的脆性增加,骨的强度降低,在无创伤、轻度和中度创伤情况下,骨折危险度增加的疾病,此时骨矿物质与骨基质等比例减少。骨质疏松症主要分为原发性骨质疏松症和继发性骨质疏松症。原发性骨质疏松分为2型:I型为绝经后骨质疏松症,II型为老年性骨质疏松症,两者都属于退行性的骨质疏松症。
骨组织分为骨原细胞、成骨细胞、骨细胞和破骨细胞。骨的功能包括支持、保护、运动、造血和参与钙、磷的代谢。骨的代谢活动受到神经、内分泌、饮食习惯及运动等多种因素影响。正常情况下,骨组织不停地进行新陈代谢,骨生成与骨吸收保持动态平衡。如果破骨细胞功能增强,骨吸收增多,就会出现骨质疏松。对骨代谢影响较大的内分泌因素有:
1 甲状旁腺激素,使骨细胞溶骨作用加强,增强破骨细胞的活性,使血钙升高。
2 降钙素,抑制破骨细胞的活性,对抗甲状旁腺激素,减缓骨吸收。
3 生长激素,可刺激成骨细胞增殖、分化,从而加速骨形成。
4 雌激素,可以抑制破骨细胞活性,激活骨形成因子,对抗甲状旁腺激素,增强降钙素分泌。
骨质疏松症是老年人群高发病种,典型的症状是疼痛、身高缩短、驼背、胸廓变形导致呼吸困难,而最大的危害是极易导致骨折。骨质疏松引起的骨折(尤其是髋部骨折)已经成为老年人生活质量下降甚至死亡的最主要原因之一。
1 中国专家推荐的诊断标准分为以下两部分,在临床使用过程中可根据各地不同情况分别选用:
1.1 标准差法:①BMD(髋骨骨密度)低于同性别人群峰值骨量均值1个标准差之内为正常;②BMD低于同性别人群峰值骨量均值1~2个标准差之内为骨量减少;③BMD低于同性别人群峰值骨量均值2标准差以上为骨质疏松症,若同时伴有身体一处或多处部位骨折者为重度骨质疏松症。
1.2 百分率法:①患者BMD比同性别人群峰值骨量均值减少1%~12%为基本正常;②患者BMD比同性别人群峰值骨量均值减少13%~24%为骨量减少;③患者BMD比同性别人群峰值骨量均值减少25%以上为骨质疏松症,若同时伴有身体一处或多处部位骨折者为重度骨质疏松症。
2 骨质疏松患者的三级预防措施
2.1 一级预防--无病防病
2.1.1 首先要获得理想的骨峰值必须摄取足量的钙和合理的营养,因为合理的平衡膳食和科学烹调可以有效提高钙利用率,避免进食高盐及高动物蛋白饮食,同时要避免过度吸烟、饮酒、咖啡、可口可乐,减少尿钙和粪钙的排出。
2.1.2 坚持适量的负重运动,如游泳、跑、跳、体操等,以加强骨骼和肌肉的锻炼。
2.1.3 要减少骨量的丢失。对骨质疏松症的高危因素尽早识别并加以纠正。
2.2 二级预防--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
骨密度检测是骨质疏松的一项突破性进展,对早期诊断骨质疏松症,预测骨折风险和评估干预措施的效果均有重要意义。因此老年人每年定期监测骨密度,以及时发现低骨量,并加以干预,预防发生骨质疏松。应尽早进行药物治疗与非药物治疗,缓解骨痛,提高生活质量。
2.3 三级预防-综合防治
以综合措施改善骨质疏松患者的肌力和反应力,提高其平衡和反应能力,防止骨折。老年人不要参加剧烈活动,不要举重物,避免在黑暗中及太光滑或有障碍的地面行走,穿舒适而耐磨的鞋,尤其天寒地冻,更要尽量减少外出避免外伤,防止骨折。加强及时有效的综合防治措施,防止病情恶化,预防并发症和后遗症,对已丧失劳动力或致残者,采取积极的康复措施,尽量恢复或保留功能。
3 预防和护理指导
3.1 疾病知识指导:向患者宣传骨质疏松症的一般知识和治疗预防要点,包括疾病的病因、发病机制、危险因素、临床表现、治疗用药及日常饮食调养,使患者对该病有系统的了解。取得患者的合作,增强患者治疗的信心。
3.2 合理膳食:为了防止骨质疏松症的发生,首先应改变不良饮食习惯,注意合理膳食搭配。对骨质疏松症的患者强调补充足够的钙,特别是饮食钙尤为重要。保证每日摄入钙的标准量在1000~1200mg以上。防止夜间骨质丢失,可嘱患者睡前饮牛奶,为防止便秘,酌情增加水果、蜂蜜等的摄入。指导患者选食含钙丰富的食品,如低脂或无脂牛奶、酸奶、深绿色蔬菜豆类和豆制品、虾皮等。服用钙片时应避免同时食菠菜,因菠菜会与钙形成复合物而影响吸收。
3.3 功能锻炼:体育锻炼和户外活动是防止骨质疏松症的有效措施,体育锻炼时要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因人而异,顺其自然,劳逸结合,循序渐进,适可而止。一般采取简便易行积极有效的活动方式,散步、慢跑、或健身操等户外活动。鼓励患者多晒太阳,以增加内源性维生素D的生成,有效预防骨质疏松症。
3.4 合理用药:目前用于治疗骨质疏松症的方法较多,主要包括激素替代疗法、钙剂、维生素D及衍生物、中药治疗等。在各种药物使用过程中,应严格遵医嘱,调整剂量,以防不良反应发生及药物中毒,并且不论使用何种药物都必须补充钙剂。补钙坚持1年以上,才有增加骨密度的作用。女性20~50岁需1000毫克/日,50~60岁(绝经后)需1000~1500毫克/日,>65岁需1500毫克/日,男性20~50岁需1000毫克/日,>65岁需1500毫克/日。补钙过多还可引起高血钙,心动过速,血压升高,故服药1个月后应检测血钙浓度,以后3~4个月定期测一次。补充钙制剂的同时应补充维生素D和磷元素。钙磷比为1:1~3:2。适量补充维生素K,它有助于骨钙的沉积。
3.5 自我防护:骨质疏松患者骨骼松脆,易发生骨折,所以必须防治滑倒、摔倒。避免在雨雪天气外出,外出有人陪伴,挽扶。浴室地面有防滑设施,并有足够的照明,跨越台阶应小心,乘坐汽车要扶稳,下蹲时腰背要挺直,避免提重物,上下楼梯扶扶手,借助手杖。
4 预防OP健康教育内容
4.1 预防OP的整体策略包括:年轻时建立骨质,增强骨库;成年和老年期间保持或减少骨质流失,特别是女性更年期后;老年人特别注意饮食,增强体力,防止跌倒;保护骨质不是一时兴致,需要一生的坚持。
4.2 预防OP要有完整的计划
4.3 均衡饮食,保持适当体重多吃钙质食物,如奶类(1ml牛奶=1mg钙)、豆类制品、新鲜蔬菜水果及富含维生素D的食物,如蛋黄、肝脏等。有利于补充钙质和骨质的贮存。
4.4 经常运动,保持良好姿势适当的负重运动给骨骼应力刺激,刺激骨生长,防止骨质流失,而且适宜的运动能加强肌肉能力和反应力,减少跌倒的机会。运动要安全、有效,多做户外行走、慢跳、伸展运动,避免做弯腰、抬物等动作。
4.5 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过度喝酒及吸烟对骨骼有害,引起骨质的流失。因此必须戒酒、戒烟。
4.6 家居安全,预防跌倒老年患者运动及感觉功能退化,反应慢,应多适宜运动增强反应和平衡力。清除房间里及周边的环境障碍,保证行走安全。
1 不同人群的病因及症状:
老年人的骨质疏松症主要表现为:1、身材变矮、弯腰驼背,这是骨质疏松症的主要表现,一般如果出现就证明一定患有骨质疏松。2、腰背酸痛、活动加重,休息后疼痛减轻的腰背酸痛是由于骨质疏松症引起。3、体型偏瘦、营养状态差或胃肠道疾病所导致的营养状态不好也是骨质疏松症的原因之一。 4、 年龄因素在骨质疏松症的发病因素中占很大比重,在女性绝经前后,也就是45~50岁左右就应该定期进行骨密度检测了,而男性一般在63~77岁之间时才会出现雄性激素分泌减少造成骨质疏松症,所以在这个年龄也要进行骨密度检查。
对于年轻人骨质疏松的第一危险因素是减肥。许多女性在减肥过程中将一切与脂肪有关的饮食都拒之门外。殊不知,在减去脂肪的同时,也会把骨骼减弱了。另外现代年轻人的生活习惯:例如宅男宅女,缺少阳光;好吃懒做,少运动;嗜好烟酒、咖啡、碳酸饮料;口味重,吃盐多;大鱼大肉,蛋白质摄入过多等等,也是导致骨质疏松的原因。
长期用药、某些疾病,长期应用糖皮质激素的病人易患骨质疏松症。临床常见的甲状腺疾病、糖尿病、多发性内分泌病、原发性甲状旁腺机能亢进、继发性甲状旁腺机能亢进、支气管哮喘病、肺心病、强直性脊柱炎、骨肿瘤引起的骨破坏等多种疾病都会继发骨质疏松。
2 健康教育
由于骨密度检测是立即出结果,这就方便我们及时对受检者进行健康教育。针对不同受检者出现的骨量减少、骨质疏松的不同结果,我们会及时采取口头指导、发放相关材料的方式进行教育。在做体检结论时,主检医生也会给予书面的、有针对性的健康指导。对于单位集体体检结束后,还会安排全科医生去单位进行集体答疑、指导。具体内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2.1 饮食指导:通常骨质疏松症患者的饮食应以含钙量较高的食品为主,一般来说,小鱼、小虾以及干果类食物的含钙量都比较丰富。而乳制品和豆制品的含钙量也相对丰富。
2.2 生活方式指导:在生活方式的指导中首先要强调的是日照的时间。原因是日光中的紫外线被人体皮肤吸收后能够将维生素D转化成为人能够利用的活性维生素D,即骨化三醇,所以一般建议每天日照的时间不低于30分钟,日照方式要选择阳光直射,不能间隔例如玻璃等对紫外线反射能力较强的物体,否则是无效的[2]。
2.3 改变不良的生活习惯,例如:脑力劳动工作者在工作的过程中运动量相对较少,所以脊柱的骨质疏松的可能性就会增加,对于嗜烟嗜酒的患者,我们就会建议节制烟酒。对于厌食偏食者我们会指导其改变饮食结构从而增加食物的营养均衡性等。不良的生活习惯的改变,在骨质疏松症的预防和治疗中占有很重要的比重。
2.4 户外运动与运动形式的指导:户外运动是骨质疏松症患者主要的运动形式。对老年人在运动形式的选择上我们提倡进行持续的低强度的运动,例如:太极拳、散步、节奏较舒缓的交谊舞等等,运动强度不宜过大,运动时间不宜过长,但是要注重运动的质量与周身各个肌肉的协调性。对于年轻人我们强调对骨骼健康最为有益的运动是负重运动,如打球、跳绳等。而持之以恒的运动对骨质疏松的预防效果高于治疗效果,运动开始的时间越早,年老时骨质流失的时间越晚,要长期坚持有计划、有规律的运动。
3 结语
骨质疏松症是一种与人类生活方式、环境密切相关的慢性疾病,疾病的发生和发展与个人的生活习惯、生活环境以及饮食习惯密切相关。在日常工作中,通过健康教育使人们改变固有观念,接受正确、良好的生活习惯对疾病的预防和控制起到了很好的作用。通过我们及时有效的健康教育,有很多体检者主动给我们打电话,询问骨质疏松症的非药物干预方法,还有很多人用药或改变生活方式一段时间后主动回来做骨密度检测。这也说明有不少人开始关注骨骼健康,我们也不断收集、整理各方面的反馈,以期更好的为体检人群服务。健康体检是一种追求健康的行为,有别于一般的医疗服务,护理人员要不断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使健康保健和防病治病的知识广泛深入人心。
参考文献:
【关键词】 骨质疏松症;健康教育;促进健康
骨质疏松症是一种系统性骨病, 其特征是骨量下降和骨的微细结构破坏, 表现为骨的脆性增加, 因而骨的危险性大为增加(WHO定义)[1]。健康教育是一种有目的、有组织、有计划的系统活动, 其目的是使人改变不良的生活习惯, 自觉地采纳有益于健康的行为和生活方式, 从而预防疾病、促进健康和提高生活质量。通过对郑州人民医院自2012年1~12月住院的92例骨质疏松症患者进行多种形式的健康教育, 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 1 一般资料 选取自2012年1~12月在本院住院的92例骨质疏松症患者。其中男性36例, 女性56例。年龄65~88岁。高中及以上学历28例, 以下64例, 均具有正确的表达能力, 按照知情同意的原则, 取得了患者的配合。
1. 2 健康教育的方法 医护人员讲解与演示、 健康知识讲座、病友间的交流经验、发放宣传手册、阅读科普书籍、社区保健服务、固定电话咨询、医护随访等多种形式。
2 健康教育的内容
2. 1 心理疏导 老年患者由于体质虚弱、腰背疼痛导致活动受限, 和周围人联系少, 加之环境陌生, 很容易产生孤独、失落、心情抑郁等。长期的抑郁状态可以影响人体的神经-体液调节, 使得抑郁症患者骨密度降低[2]。因此, 在接待患者时要态度和蔼, 热情大方, 向患者介绍周围环境、医护人员, 骨质疏松症的相关知识, 帮助他们树立信心, 主动地配合治疗和护理。
2. 2 饮食指导 老年患者多伴有食欲不振、消化不良等症状, 因此提供的饮食要美味可口、易于咀嚼消化吸收。多食绿色蔬菜、豆类及其制品、奶类及其制品等, 以促进钙的吸收, 增强骨密度。忌常饮浓茶、咖啡, 戒烟戒酒。
2. 3 适当运动 适当规律地运动锻炼是干预老年骨质疏松的最佳方法[3]。运动要循序渐进, 持之以恒。根据老年人个体差异, 可选择步行、游泳、慢跑、骑自行车等。应避免剧烈的、有危险的运动。规律的运动可帮助锻炼全身肌肉和关节的灵活性, 多晒太阳可促进内源性维生素D的产生, 对预防跌倒、减少骨折的发生很有帮助
2. 4 用药指导 根据患者的病情, 按医嘱选择合适的补钙药物、维生素D、降钙素等综合治疗, 向患者说明不同药物的作用、使用方法及不良反应。指导患者服用钙剂时要增加饮水量, 减少发生泌尿系统结石的机会。服用维生素D 时, 不可同时食用绿叶蔬菜, 以避免形成钙螯合物而减少钙的吸收。并向患者说明性激素必须在医师的指导下使用, 剂量要准确, 并要与钙剂、维生素D 同时服用, 效果更好。服用雌激素应定期进行妇科和乳腺检查。使用降钙素应观察其不良反应, 护理人员可通过书面的形式, 把药名、用法、剂量、时间、不良反应等内容写成用药说明交给患者, 以便于患者记忆, 并告知家属, 督促患者服药, 从而提高疗效, 缓解症状。
2. 5 发展与预后 骨质疏松症发展缓慢, 病程长, 被称为无声杀手, 有很多患者只有在骨折时才发现骨质疏松。目前尚无治疗骨质疏松症的安全有效的方法, 因此通过改变生活方式, 采取综合的预防治疗措施, 能延缓甚至阻止骨质疏松症的发展。
3 评价的方法
在患者入院的第1天和患者出院前分别采用问卷调查的方法收集资料, 内容包括心理情况, 用药知识、饮食情况、休息和运动、发展及预后等10种情况, 了解患者对该疾病相关知识的掌握程度。出院半年及1年后各做一次电话随访, 了解患者的遵医行为。由主管护士发放调查试卷, 发放92份, 收回92份, 回收率100%。
4 结果
4. 1 骨质疏松症患者健康教育知识掌握程度比较, 见表1。
表1 骨质疏松症患者健康教育知识掌握程度比较
掌握内容 实施前 实施后
例数 百分比 例数 百分比
骨质疏松概念 29 32% 87 95%
诱发因素 20 22% 85 92%
症状与体征 38 41% 85 92%
饮食控制 35 38% 86 93%
运动与康复 30 33% 86 93%
药物及副作用 25 27% 84 91%
相关检查内容 30 33% 92 100%
并发症的防治 34 37% 90 98%
心理调适 35 38% 89 97%
复诊标准 23 25% 88 96%
4. 2 患者遵医行为 经调查显示, 出院6个月内患者完全按医嘱综合治疗的有88例, 占96%。一年内完全按医嘱综合治疗的有82例, 占89%。
5 讨论
骨质疏松症作为一种慢性疾病, 病程长, 预后差, 在骨折发生之前通常无特殊临床表现, 并且目前世界上尚无安全有效的根治方法。因此骨质疏松症防治的关键是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通过健康教育, 能帮助患者掌握骨质疏松的相关知识, 树立正确的健康观念, 增强自我保健意识, 延缓或阻止该疾病的发生, 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参考文献
[1] 李梅.原发性骨质疏松症的鉴别诊断.中国全科医学, 2012, 3(2):115-116.
骨质疏松是一种以单位体积内骨量减少、骨密度降低、骨微观结构退化、骨强度减弱、骨脆性增加和骨折危险度升高的一种全身骨代谢障碍性疾病。随着我国人口的不断老龄化和人均寿命的提高,骨质疏松症的发病率呈上升趋势,女性发病率是男性的四倍,多发于绝经期前后的妇女。骨质疏松起病症状轻,病程发展缓慢,治愈率低,致畸率高。因此,做好老年骨质疏松患者的健康教育,对预防骨质疏松症的进展及并发症的发生有重要意义。
1 临床表现
1.1 疼痛
研究表明,当骨量丢失12%时,会发生腰背疼痛,疼痛沿脊柱两侧扩散,坐后加剧,仰卧或坐位时疼痛减轻,白天轻夜晚重,晨起时疼痛加重。当椎骨骨质疏松时,椎骨骨小梁萎缩,椎骨容易压缩变形,身长就会变矮。当胸椎、腰椎的负荷量增大,容易压缩变形,使脊椎前倾,背曲加剧,形成驼背。
1.2 骨折
骨质疏松症最常见和最严重的并发症,骨折易发生在上肢、桡骨、腰椎骨和股骨上端。它不仅增加患者的痛苦,限制患者的活动,还增加了经济负担,影响生活质量。当骨量丢失20%或受到外力的作用时,随时有可能发生骨折。
1.3 呼吸功能下降
胸、腰椎发生压缩性骨折后,脊椎后弯,胸廓畸形,可使肺活量和最大换气量显著减少,患者往往可出现胸闷、气短、呼吸困难等症状。
2 骨质疏松的病因分析
2.1 骨量丢失
女性病人绝经后由于卵巢萎缩,雌激素缺乏,其成骨细胞功能、肾的1-α-羟化酶活性亦随老龄化而受损,导致骨的吸收、排泄增加,骨量丢失,这些都与骨质疏松症形成有关。
2.2 饮食结构不合理
不合理的饮食可导致钙吸收不足、维生素D、维生素C、蛋白质缺乏造成骨机质蛋白合成不足,易发生骨质疏松。另外,保持人体弱碱性环境能预防和缓解骨质疏松,酸性食物和碱性食物的摄入比例应遵守1:4的比例,大多数的蔬菜水果属于碱性食物,而大多数的肉类、谷物、糖、酒、鱼虾等类食物属于酸性食物。
2.3 遗传因素
骨密度为诊断骨质疏松症的重要指标,骨密度值主要取决于遗传因素,其次受环境因素的影响。
2.4 废用因素
由于老年人活动减少,使肌肉强度减弱、骨量减少、动作协调障碍,使老年人较易摔跤,从而易发生骨折。老年人患有各种心血管疾病后遗症,长期卧床不活动,因废用因素导致骨量丢失,容易出现骨质疏松。
2.5 药物因素
有些老年患者由于患慢性疾病,长期服用抗惊厥药、制酸剂、糖皮质激素、肝素、化疗药等药物影响使肠道钙的吸收障碍,相关的维生素D缺乏,骨量丢失大于骨量吸收而发生骨质疏松。
3 健康教育的意义
我国是骨质疏松症患者发病率最高的国家,且随着人均年龄的增加,发病率呈上升趋势,已跃居心脑血管病、癌症等常见病、多发病的第7位。我国对防治骨质疏松的研究起步较晚,人们缺乏对骨质疏松症发生的病因、预防及治疗知识认识不够,重视程度不高。临床中患者均以骨折或疼痛就医,骨密度测定多数呈严重骨质疏松状态,治疗效果不佳,严重影响了患者的生活质量,给患者及家属带来了极大的生理及心理负担。因此,做好健康教育,做到“未病先防”,对预防此病的发生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
4 健康教育
重视三级预防。
4.1 一级预防
“未病先防”, 戒除不良生活习性,坚持科学生活方式,此期应从儿童青少年做起,注意合理的膳食营养,多食用含钙、磷高的食物、乳制品、豆制品、海产品,如鱼、虾、虾皮、海带、牛奶、绿叶蔬菜等。值得注意的是维生素D是促进钙吸收的主要元素,因此补充富含维生素D的食物也相当重要,如蛋黄、鱼肝油等。指导患者坚持适当的运动,多从事户外活动,适当晒太阳,适量的日光照射可促进体内活性维生素D3的形成,进一步促进骨矿化,使骨矿含量增加。但晒太阳应避免在阳光下曝晒,最好选择在树荫、屋檐下等地方,一般每天2次,每次20~30min。中老年人可适当增加体能锻炼,如老人体操、慢跑、游泳、太极拳等,运动量循序渐进,以无不适为宜。每天运动30~60min,每周坚持4天以上。指导患者不吸烟、不饮酒、少喝咖啡、浓茶及含碳酸饮料,以减少骨钙的溶出,导致骨矿含量减少,引起骨质疏松。
4.2 二级预防
“有病先治”,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人到中年,尤其妇女绝经期后,骨丢失量加速进行,此时期应每年进行一次骨密度检查,此检测是一项突破性进展,对早期诊断骨质疏松症、预测骨折风险和评估干预措施的效果均有重要意义。及时发现低骨量者应尽早建议他们到医院进行专业治疗及指导。病情一旦诊断清楚,立即通过药物与非药物治疗,缓解骨痛,提高生活质量。服用钙剂时增加饮水量,以增加尿量,减少泌尿系结石形成的机会,服用时最好空腹,以增强药物的吸收率服用维生素D时,避免和绿叶蔬菜一起服用,以免减少钙的吸收。
4.3 三级预防
“综合治疗”,此期患者均以明确诊断为骨质疏松症,且大多出现腰背疼痛、不同程度的骨骼变形等临床症状,部分患者存在骨折隐患,对骨质疏松老年人采取骨折风险评估,分析诱发跌倒的因素,采取预防跌倒的措施,针对个体进行安全防护指导,如厕、洗澡要站稳后才移步;上下楼梯、公共汽车要扶扶手;地板不宜过湿,穿防滑鞋,避免负重,必要时使用腰围,以预防椎体骨折的发生。对于疼痛的患者,可指导睡硬板床,取仰卧位或侧卧位休息,对疼痛的部位可采用1:3的醋调“活血定痛散”中药外敷加PTO神灯照射,每次30min,每天2次,10天为1个疗程,可缓解疼痛。对于服用止痛药物者,应指导患者合理用药,非甾体类抗炎药应于餐后30min~1h服用,以减少对胃肠道的刺激。
doi:10.3969/j.issn.1007-614x.2012.03.377
骨质疏松症是一种以低骨量和骨组织微结构破坏,导致骨骼脆性增加及易发生骨折的全身性疾病。其最主要和最常见的症状是疼痛。据有关部门统计,2000年中国的骨质疏松症的发生率占全国总人数的6.6%,而社区居民对骨质疏松症的知晓率远远低于高血压、糖尿病。因此健康教育已成为提高居民对骨质疏松症知晓率和预防骨质疏松症和的重要方法。现对社区200名骨质疏松的高危人群进行骨质疏松症的危害进行健康教育,在健康教育前后对骨质疏松症的知晓率进行问卷调查。通过健康教育,使社区居民对骨质疏松症的危害有进一步认识,大幅提高了社区居民对骨质疏松症的知晓率。健康教育在骨质疏松症的预防中有重要作用。报告如下。
资料与方法
对200名骨质疏松症的高危人群进行健康讲座,在健康教育前后对社区居民进行骨质疏松的相关问卷调查。其中男82例,女108例,年龄50~85岁,有骨折史8例,156例有不同程度的周身疼痛、身高变矮、驼背等,无任何症状44例。文化程度:初中及以上65例,小学102例,文盲33例。
健康教育方式:由社区医生组织社区居民进行健康教育讲座,通过对骨质疏松的诊断、危险因素、防治及饮食调理等方面进行讲解,给每人发放骨质疏松教育防治宣传册和健康教育处方,会后对居民进行骨质疏松有奖问答。加深具居民骨质疏松症的了解。
结 果
通过健康教育,患者对骨质疏松症的危害及危险因素有了进一步的认识。对骨质疏松症的知晓率大幅提高。见表1。
讨 论
健康教育是医疗卫生服务中最有效、最节省、效率最高的手段,形式多样的健康教育活动有利于居民增加卫生知识、改变不良卫生行为等。老年期发生骨质疏松受生活方式、营养状态、物理因素、医疗保障、激素调控等多方面的影响。若能及早加强自我保健,积极进行科学干预,骨质疏松症是可能延缓和预防的。这将对提高我国亿万中老年人的生活质量具有重要而现实的社会意义和经济价值。因此,健康教育是低消耗,高效益的患者教育模式,值得在社区推广。
参考文献
关键词:健康教育;老年患者;骨质疏松相关知识
伴随年龄的增长及人口老龄化,骨质疏松症患病的风险明显增加,目前应该通过加强骨质疏松知识宣教,使老年患者了解骨质疏松相关危险因素及临床表现,而住院老年患者可以作为重点教育对象进行健康教育,预防骨质疏松性骨折发生,提高患者生活质量,减少医疗费用支出。
1 材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2013年1月~6月西山煤电集团职工总医院内分泌科、老年病科住院患者190例进行调查。入选标准:①年龄≥60岁;②能独立或由专人指导下能够完成调查问卷;③依从性好,能配合完成随访。
1.2方法
1.2.1依据原发性骨质疏松症诊治指南(2011年)版本[1],及徐苓主编骨质疏松症[2],将患者基本信息、骨质疏松危险因素及骨质疏松主要临床表现共19项以问卷形式列出,以调查表形式调查,共计发放问卷190份,其中有效问卷181份,在入院后第1d进行第1次调查,通过入院后进行骨质疏松专题讲座,2w后重复1次调查。
1.2.2 小组讲座 对190例患者,分为10组,进行第1次调查后分组,以小组形式进行骨质疏松专题讲座,主要内容分为问卷所涉19项,逐项对患者讲解。
1.2.3 多媒体实例讲座 针对典型骨质疏松病例进行讲解,使患者认识到骨质疏松的危害及可防可治。
1.3统计学处理用 SPSS16.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描述和统计分析,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P
2 结果
2.1一般资料 被调查者中,男性126例(占69.6%),女性55例(占30.4%);年龄60岁~93岁,平均(69.4±7.3)岁;工人73例(占40.3%),办公室职员68例(占37.6%),职工家属27例(占14.9%),农村患者13例(占7.2%)。
2.2 相对于教育前,健康教育后患者对骨质疏松危险因素认知程度明显提高。除外体力活动对骨质疏松影响的认知度未达到统计学意义外,其余各项均有统计学差异。健康教育前后老年患者对骨质疏松危险因素认知结果(见表1~2)。
3 结论
老年患者作为骨质疏松的高危人群,骨质疏松相关知识匮乏,通过利用多种宣传方式,对住院老年患者进行骨质疏松知识宣传教育,明显可以提高老年患者对骨质疏松相关危险因素及临床表现的认知程度,掌握骨质疏松的风险。
4 讨论
伴随年龄的增长及人口老龄化,骨质疏松症作为一种静悄悄的流行病,正逐渐影响到人们的健康。2010年底,我国60岁以上老年人口已经达到1.78亿,占总人口的13.26%[3](老龄化标志:60岁以上的老年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超过10%)。2003年~2006年一次大规模流行病调查显示:50岁以上人群以椎体及股骨颈骨密度值为基础的骨质疏松症总患病率分别为:20.7%和14.4%,按调查估算2006年全国50岁以上人群约有6944万人患骨质疏松症[4]。王亮[5]等报道,北京海淀区1639例汉族中老年男性骨密度调查分析:60~69岁组骨质疏松症发病率为40.72%,70~79岁组为55.56%,80岁以上组为69.73%。骨质疏松的直接危害在于骨质疏松性骨折,骨折作为骨质疏松的终末事件,其致死、致残率极高,医疗费用支出极高。郝光亮[6]等报道,2001~2006年6年中,357例股骨颈骨折患者平均治疗费用为29793元,328例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平均治疗费用为21666元。贺良等[7]报道,2001~2006年北京积水潭医院50岁以上绝经后女性股骨粗隆间骨折和股骨粗隆间骨折的年平均治疗费用为334.6万元,3年总费用为2342万元。杨子波等[8]报道,因各种原因无法进行手术的老年髋部骨折5年生存率仅30.1%。综上所述,骨质疏松性骨折医疗支出较大,但预后不理想,因此了解骨质疏松基本知识,预防骨质疏松及骨质疏松性骨折是目前关键。国内张泽鸿等[9]提出骨质疏松的教育必要性及教育方法,本文提示:老年患者对骨质疏松知识匮乏,不利于骨质疏松防治,通过积极开展骨质疏松教育,增加人们尤其是高危人群对骨质疏松基础知识的知晓率,有助于预防骨质疏松及骨质疏松性骨折,提高患者生活质量,减少医疗费用支出。
参考文献:
[1]中华医学会骨质疏松和骨矿盐疾病分会.原发性骨质疏松症诊治指南(2011年)[J].中华骨质疏松和骨矿盐疾病杂志,2011,4(1):2-17.
[2]徐苓.骨质疏松症[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11.
[3]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统计局.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主要数据公报[1](第1号)[J].中国计划生育学杂志,2011,19(8):511-511.
[4]中国健康促进基金会骨质疏松防治中国白皮书编委会.骨质疏松症中国白皮书[J].中华健康管理学杂志,2009,3(3):148-154.
[5]王亮,马远征,陈琼,等.北京市海淀区1639例汉族中老年男性骨密度调查分析[J].中国骨质疏松杂志,2012,18(10):918-936.
[6] 郝光亮,郝永强,晏焕,等.老年髋部骨折的住院治疗费用分析[J].中国骨质疏松杂志, 2008,14(3):200-203.
[7]贺良,钟伟,李宁.骨质疏松性骨折患者住院治疗费用(2000~2006年)统计[J].实用骨科杂志, 2009,年15(5):321-3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