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优发表网

购物车(0)

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期刊投稿 出版社 公文范文 精品范文

汉字传统文化的传承范文

时间:2023-09-14 17:27:53

序论:在您撰写汉字传统文化的传承时,参考他人的优秀作品可以开阔视野,小编为您整理的7篇范文,希望这些建议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热情,引导您走向新的创作高度。

汉字传统文化的传承

第1篇

2013年12月,以“传承汉字文化,弘扬民族精神”为宗旨的全国汉字输入大赛在河南落下帷幕。

决赛现场,选手们一人一机坐定,进行连续文本、离散文本、混合文本、古典文本的输入。参赛选手可选择使用五笔输入法或拼音输入法。最后,来自辽宁的34岁银行职员王士辉凭借五笔输入法以每分钟输入175字的速度获得冠军。

赛事主办方表示,希望通过该项赛事提高汉字电脑输入的质量和效率,让人们能够正确地书写汉字、科学地运用汉字、准确地理解汉字、发自内心地热爱汉字,在全社会形成学习汉字文化、传播传统文化的氛围。

然而,人们普遍认为,正是由于电脑输入取代了手写,才导致“提笔忘字”现象的出现。

为了避免这一趋势恶化,唤醒人们对汉字的热情,2013年暑假期间,中央电视台推出了《中国汉字听写大会》节目,由央视主播主考,社科院专家当裁判,14岁上下的小选手们同场竞技听写汉字。节目中还设置了成人参与的现场体验团。令人感到尴尬的是,成人们提笔忘字情况严重:“熨帖”一词,体验团中只有一人写对;“癞蛤蟆”一词,七成的人写错了。

该节目一播出,便引起了全社会的关注,人们对“自己究竟还会写几个汉字”展开了热烈的讨论。有人说自己“会念不会写,会写也写得很难看”;有人说自己“习惯了拼音打字,输入法会自动生成成语等词汇,把传统文化都忘记了”;还有人痛定思痛,表示要多看看《现代汉语词典》。

同时,如何继承汉字这份厚重的文化遗产也成为讨论的热点。

汉字传承真的遭遇危机了吗?汉字输入大赛顾问李栋恒认为,参赛选手的出色发挥说明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能够与现代科学技术手段有效地结合。教育部语言文字应用管理司司长姚喜双则认为,汉字并未遭遇危机,而是人们的书写能力和正确规范使用汉字的能力下降了。

键盘也好,其他方式也好,无论汉字书写方式如何变化,都不能改变它承载中华文化的功用。在瞬息万变的信息化时代,坚持规范地使用汉字,继承和发展我们的传统文化,是汉字书写和传承的基本途径。

蔡 畅: “提笔忘字”令人羞愧。

高科技不断冲击着传统文化,汉字也遭到了挑战。当下,人们普遍轻视书写,懈怠练字,认为生僻字、不常用的字不认识也无妨,提笔忘字现象屡见不鲜。作为炎黄子孙,我们应对此充满羞愧。

是汉字勾勒出汉唐盛世魏晋遗风,编织起华胥幻境旧蕴变迁;汉字于不动声色中展示铮铮铁骨,一如含蓄却又不失傲骨的中国魂。对于温存于墨香之中的一笔一画,我们应牢记掌握,更应熟练使用。

黄泽阳:“提笔忘字”是科技发展的必然现象。

随着电脑、手机的日益普及,阅读、写作电子化方便快捷的优势必然会压缩纸质阅读与书写的空间,不习惯提笔临纸是科技与生活变革带来的必然现象。看到能认得、打字能打正确,日常生活、工作便不会受到太大的影响,因此,对提笔忘字,我们不必太过大惊小怪。

马悦倩: 顺应发展,寻找契机,传承汉字。

信息交流的工具越便捷越好用,电脑汉字输入法的出现也是为了满足时代的需求。然而“用进废退”,长期不用笔书写,使汉字的字形、笔画在我们的脑中变得模糊。

科技冲击着传统文化,但是传统文化不能坐以待毙,需要从中找寻新的契机,以顺应科技的发展。汉字输入大赛、汉字听写大会这类活动就是一个突破口,激发人们对汉字的热情,进而对汉字文化产生浓厚的兴趣。而我们要做的,是让在键盘上飞舞的手指略停一停,拿起笔,好好品味汉字、品味文化。

马世媛: 守护传统文化需要身体力行。

近年来,汉字危机问题不断进入公众视野,有人痛斥电脑和网络剥夺了人们的书写能力,有人甚至呼吁要恢复繁体字。汉字危机折射出的其实是传统文化的危机,除了提笔忘字现象,当下的青少年中,有多少人将四大名著全看过了?在热衷过圣诞节、情人节这些洋节的人群中,又有多少人以同样的热情对待端午节、重阳节等传统节日?

社会上不乏呼喊守护传统文化的人,却少有人拿出实际行动。文化的薪火相传,并不是喊喊口号就可以的。社会不缺言论,缺身体力行。

唤醒对传统文化的敬畏心

汉字发展至今已成为一种文化积淀,而今,科技的发展正冲击着这项传统文化。

在电脑输入普及的时代,如何传承汉字?或许我们更应注重汉字的“字外之功”――了解形声、会意、象形等汉字的构造艺术,重新发现汉字的独特美。而大众传媒也应承担起文化传播的责任,通过节目展现汉字的形状美、文化美,激活人们对汉字的情感。

正如某位同学所说,汉字危机折射出的是传统文化传承的危机。在学校里,传授母语知识的语文学科地位不高;社会上,传统技艺无人传承,传统习俗渐渐被人淡忘。要让中华民族的传统代代相传,首先要对它们心存敬畏。

好在,从“汉字听写大会”节目,到北京高考改革出台的增加语文学科总分的方案,全社会都开始关注我们的母语、我们的文化传承。我们正可借由此事,唤醒人们对传统文化的敬畏之心。

东阳中学 郑中南

第2篇

笔者认为成就文化类好节目的有效途径,可以用创新的文化传承方式,借助电视媒体的创新传播优势,撷英中国传统文化,树立节目品牌影响力,打造中国好节目。

创新传统文化的传承方式

电脑的发明让越来越多的人习惯了键盘打字,手写能力开始下降。我们的汉字手写正面临前所未的挑战,中华民族的文化传承也面临严峻的挑战。中央电视台副总编辑李挺表示:“弘扬和传承中华文化,是中央电视台的重要使命和责任,我们必须有所担当。《中国汉字听写大会》就是在新的传播状态、传播形式下,我们对传播中华文化的一种探索,是承担这个责任的具体表现。”

通过《中国汉字听写大会》节目的成功得到了一些启示:

1.创新电视传媒为传承文化的新方式。

人类固有的文化传承方式主要有:文献记载、教育、口传身授。文化传统的传承与创新,是需要我们透过文化表象思索的课题。我们应该千方百计的去倡导传承人树立开阔的胸襟和开放的意识,全力创新方法思路,扩大传承传播的范围,更大更多地做好传承工作,使得包括汉字在内的传统文化得以世代相传。

电视作为一种具有广泛影响力的传统文化载体,以其普及性、大众性、形象性、包容性、权威性的特点,在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建设文化强国的今天,发挥了独特优势。电视成为了弘扬传统文化的优良媒介,肩负起弘扬优秀传统文化以及引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时代重任。

电视与传统文化的互动,使得传统文化也正成为众多电视媒体的选择,学界对于电视媒介承担传统文化的传播与传承有了基本的认同,但也有学者提出了目前电视传承文化存在的一些问题:即传统文化在电视传播中的边缘化、传统文化在电视传播中的异化、主持人低俗化对传统文化内涵的消解等。

《中国汉字听写大会》节目的出现可谓是号准了电视媒介传承传统文化的脉,既兼顾传统文化电视传承的传播要素,又避免目前电视传承文化所存在的问题,使它在众多以传统文化为内容的节目里异军突起、声名大振。

所谓兼顾传统文化的电视传承传播要素,主要包括:传播者,指电视媒介从业人员,包括记者、编导、播音员等;传播内容,指中国传统文化中所体现的中庸思维方式、积极价值取向、理想人格风范、高尚道德情操、高雅审美情趣等精神成果的总和;传播对象指广大中国人群,尤其是青少年群体。所谓避免了目前电视传承文化存在的问题,主要是指:避免了异化情况出现在传统文化的电视传播中。

《中国汉字听写大会》不是以游戏形式来牵引大众的文化脾胃,也有别于说教式的灌输,它是通过听写的方式将节目聚焦于传统文化中的汉字文化,避免了主持人低俗化对传统文化内涵的消解,以确保不因主持人的个人素质高低造成对节目的整体影响。《中国汉字听写大会》邀请国内语言专家担任裁判和解说,央视著名播音员轮番担任读词考官,节目中主持人和专家学者一起来分析解读汉字、了解认识汉字背后所蕴含的中国传统文化。

2.赛制模式的引入,创新传统文化的传承表现形式。

正如《中国汉字听写大会》节目形态设计研发者关正文说:“为孩子们举办汉字听写竞赛活动的想法产生于美国全国拼字比赛,从1925年延续至今,一代代孩子参加,成为全民关注的带有民族性质、国家精神的活动。我们的汉字那么美,传承又那么重要,我们也应该有这样的活动。”

以亲民性、大众化、接地气为特色的《中国汉字听写大会》节目正是通过电视赛制的方式呈现在观众面前,本土化、原创性地用听写比赛竞争的方式来认识汉字、解读汉字、传承汉字文化。

第一季《中国汉字听写大会》采用三级赛制,一共13场比赛,邀请全国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和在内地接受教育的港澳台学生组队参加。初赛获胜的160位选手形成32支代表队,每4个队为一组进行8场复赛。复赛产生8队40位选手进入半决赛。两场半决赛产生两队10位进入决赛的选手。所有未进入决赛的30支代表队中表现最佳的一名选手将进行一场附加赛,争夺最后5个进入决赛的名额,在15位选手的最终决赛中,胜出者即为听写大会的冠军。

由于第一季《中国汉字听写大会》的高收视率、高人气、好口碑,使得参加第二季的选手人数有望达到2000万人,这样的涵盖面和规模无论是对学校的识字教育,还是对大众生活都有广泛积极的社会意义。

著名语言学家、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副所长张伯江也撰文表示:“《中国汉字听写大会》,不仅在电视节目中是一项创举,更是对全民语言文化社会生活具有教育意义和启发意义的重要行动。”

创新电视媒体的优势传播

在业内人士看来,《中国汉字听写大会》这档节目缺少了目前高收视率综艺节目的基本元素:没有炫丽的舞台效果、没有明星加盟、非强势播出平台、节目中的中学生选手没有话题可以炒作、播出时间上更正面遭遇《中国好声音》。但事实证明,常规的综艺节目思路被打破。《中国汉字听写大会》在总决赛时的收视率高达2.6%,有超过1.2亿的观众收看,超过了之前最热门的《中国好声音》的总决赛收视率。

《中国语文》副主编、研究员刘丹青教授接受采访时就说道:“《中国汉字听写大会》一播出,就引起电视观众的极大热情和积极反响,这一方面说明了中国人内心深处确实有对汉字书写的深厚情怀,是一种一激就活的巨大能量;另一方面,这也说明《中国汉字听写大会》的整体创意和运行方式相当可取,能如此有效地激活这种热情和能量。”

解读刘丹青教授所认可的《中国汉字听写大会》节目运行方式,我们可以看到该节目优势传播的三大特色:

1.跨频道、并机播出产生1+1>2的传播效果。

《中国汉字听写大会》在播出方面兼顾了质与量,时间跨度从2013年8月2日到10月18日,节目时长为120分钟,共播出13期。

第一期节目播出后立即引发全民自检,微博话题迅速登顶热门榜、点击率高达18万余次;节目播出6小时内节目微博话题排名第一,超越《中国好声音》、《快乐大本营》、《中国梦之声》、《快乐男声》等多档高收视娱乐节目,初出茅庐的《中国汉字听写大会》一炮走红。

随着观众强烈的参与欲望,《中国汉字听写大会》收视率节节攀升,一度获得全国第二的收视率。仅播出两期之后,央视科教频道就将其提到了黄金档播出,央视一套综合频道更是打破惯例,在每周二晚跟进播出。随后央视一套更进一步,选择与央视十套在周五的黄金档并机直播,另外两个频道还分别安排了节目的重播,至使节目产生出1+1>2的轰动传播效果。

2.“病毒式传播”成为推波助澜的传播动力。

对于《中国汉字听写大会》的走红,央视文艺中心文艺部主任金越认为是“病毒式传播”起了作用:“看到不会写的字,你会去问身边的同事、家人和朋友,这种深度的介入和以家庭为单位的参与,保证了它的传播效力。”

所谓病毒式传播是一种网络营销的常用手段,利用口碑传播的原理,让“口碑效应”像病毒一样以低成本、高效率的传播。病毒式营销是基于用户实质诉求的一种传播方式,无论是经济层面还是精神层面,成功的病毒式营销,总会勾起人们愿意将其分享给他人的欲望,让大家告诉大家,通过别人为你宣传,利用快速复制的方式将信息传向数以万计的受众。

3.多媒体合作、新媒体参与达到最广泛的社会传播效果。

应该说受众接受观念的变化,对电视节目的制作和发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电视媒体如果想保持自己的竞争优势,就应该适应移动化、多媒体化以及便携化的发展趋势,在节目内容和形式上进行创新,以受众为核心,增强与受众的互动,并注重跨媒体合作。

《中国汉字听写大会》自2013年8月开播以来数百家媒体高度关注、数千万网民全城热议、海内外华人鼎力支持,“汉字书写”成为整个暑期的热门词汇,这项民族文化传承活动已经化作全民共同行动。各类专题报道近300篇,覆盖国内31个省市自治区。

据央视统计,《中国汉字听写大会》播出后同时段收视率飙升4倍,微博消息呈爆炸式出现,百度搜索高达42万条,截至总决赛播出前,相关词条数目已达360万余条。网友参与话题、留言、转发总量从第一期的27000余条持续飙升到总决赛节目播出前超过100万条。

第3篇

“中国古典诗词是宝贵的文化瑰宝,我不尽到传承的责任,上对不起古人,后对不起来者。”89岁的叶嘉莹教授,为了传承的责任,仍然在三尺讲台上默默耕耘。她在用自己的实际行动,书写着对中国古典诗词的热爱,尽着传承中华传统文化的责任。

由叶嘉莹教授,我想到了“汉字危机”。

随着电脑的普及,越来越多的中国人使用键盘书写,而他们手写汉字的能力却在不断下降。智能输入法的广泛运用,让越来越多的炎黄子孙提笔忘字,流传了几千年的汉字在人们的笔尖下变得生疏和踌躇起来。我们中国人这是怎么了?“汉字危机”时代来临了!就在人们惊呼“汉字危机”到来的时候,河南电视台《汉字英雄》在喧嚣中突围而出,毅然承担起传承中华汉字书写的伟大使命。之后,中央电视台科教频道推出《中国汉字听写大会》,更是以一种非常单纯、简朴的方式,吸引观众在电视机前同步参与,在游戏中学习知识、领略汉字之美。各家电视台纷纷承担起传承中国传统文化的责任!

更令人叫绝的是《中国成语大会》。不必说每期节目选手们对中国成语的精彩演绎,也不必说观众在每一期节目的欣赏过程中所感受到的中国成语的悠久历史,单单是每期节目请来的嘉宾们的评论,就让观众们受益匪浅。著名作家毕淑敏曾就《中国成语大会》这个节目阐释自己的观点:从根本的正道沧桑讲,要准确地把握成语的内在含义,才是继承和使用成语最好的方式。

我们是很普通的中学生,也许我们没有机会去参加《中国汉字听写大会》,没有能力去参加《中国成语大会》,但我们可以在课堂上认认真真地书写每一个汉字,我们可以在读书看报时仔仔细细分析每一个成语,我们可以在老师讲授时精心背诵每一首古诗词……这也是一种力所能及的传承啊!

传承中国传统文化,不只是叶嘉莹教授的责任,不只是某家电视台的责任,而是我们每个中国人的责任!

让我们行动起来吧!

【亮点透视】

这篇令人眼前为之一亮的标杆作文,有以下几大突出亮点:

1.选材新颖,感染读者。小作者从最新的中国电视节目选材,由《汉字英雄》写到《中国成语大会》,新颖而真实,容易感染读者。因其真实的选材,本文进入一类文行列。

第4篇

历史的不断发展与累积凝结成了点点滴滴的文化,文化的百年沉淀延伸出点点滴滴的传统,传统的百年延续浓缩成点点滴滴的习惯。经过几千年的发展和演变,我国传统文化艺术中营养成分比任何其他国家都要多的多,因此,我们应该投入更多的精力和时间进行我国传统艺术精辟挖掘,尤其是传统文化艺术之间的组合组合方式和整体规划,以便更好为当代设计服务,让现代设计更加传承性和艺术性。

二、现代平面艺术设计与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

当前,“我国传统符号设计”的概念逐渐为人们所熟悉,通过在设计中添加具有我国传统视觉特色的符号,让所设计的作品具有一定的传统文化反映,这对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具有一定的积极作用,但对传统文化符合的应用真的就是好的设计吗?我们是不是仅仅在设计作品中进行了一定的传统符号装饰呢?在设计时我们是否对作品内核和传统文化精髓的进行过很好的思考?不可否认的是,传统实际符合在设计中对传统文化体系的依附才符合真正设计的原则。因此,对于我国传统文化中所包含的丰富资源我们要投入充足的精力和时间进行挖掘,仅仅把握传统文化视觉符号的审美内涵和精神方式,对于传统文化网格结构体系进行精准的把握,进而在非常自然的状态中将其应用于我们的作品设计中。国外特别是西方国家当代艺术设计能够取得今天这样的发展,在很大程度上离不开它们对传统文化的传承。我们能很容易的发现西方著名设计作品、绘画作品和雕塑雕像作品之所以能够被成为精品,几乎毫无例外的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他们的传统文化底蕴。例如,在9.11恐怖袭击中被摧毁的美国双子大厦,之所以能够誉享全球,除了一定的政治因素,在很大程度要还要归于它哥特式的演绎风格。在作品设计中,无论设计人员对现代材料怎样进行应用,最终也不会放弃对艺术数字网格和传统文化的追求。

三、从民族传统文化中借鉴平面艺术设计中的网格结构

我国传统文化艺术具有非常丰富的文化底蕴,对我国现代平面设计具有非常深刻的借鉴和启示作用。在丰富的文化宝库面前,我们应该多角度、全方位的对其充分挖掘以便对其网格结构形成客观的认识。

1、从青铜器的装饰体系中借鉴

青铜器作为我国历史长河中出现的魅力十足的器物,从古至今在我国人民的社会生活中都有应用。我国古代的青铜器设计和制作者利用中轴对称的法则,以数量相对有限的饕餮纹理进行母题装饰,进而形成丰富多彩的组合形式。作为装饰青铜器物的主体纹理,饕餮纹理在青铜器装饰中几近对称,但也存在着很小的差异。青铜器的底部圈足和器身上部都会以相视而存的饕餮进行装饰,而在器盖部位则会用侧面的颠倒饕餮进行装饰。青铜器在饕餮纹的装饰数量上通常不会超过十个部分,不同饕餮纹的比例和大小因空间的不同而不同。有时还会根据饕餮的结构进行动物形象设计,让新的生命出现在饕餮结构的组成部分中,所设计的动物形象惟妙惟肖、精彩绝伦,这样会给饕餮带来神奇的吸引力。

2、从汉字体系中借鉴

我国的汉字体系十分庞大,据统计汉字有近5万个,如此海量的汉字体系,足以证明我国古代文化的深厚。笔画是汉字的基本构成,而这么庞大的汉字体系却仅仅是由不到二十个基本笔画组成,汉字的各种笔画会重复出现在各个字体中。绝大多数汉字的笔画都不会超过八个,而且基本没有多于二十笔画的汉字,最为重要的是汉字中的笔画从来都不会进行笔画改变。我们会发现在汉字的右边会重复出现不同的同一笔画,例如“请”、“精”和“晴”;不同汉字部位会重复出现相同的偏旁或者笔画,如,“善”、“苦”、“常”、“如”和“如”等;或者比较常见的偏旁在汉字左边反复出现,“说”、“读”等。因此,笔画互换和偏旁互换是汉字组合的基本原则,而互换又遵循着一半或者四分之一的位置关系或者数学网格的规则。

3、从传统建筑中借鉴

第5篇

文化是一个民族的根,是一个民族的魂,也是一个民族的标志。中华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多一份保护与坚守,我们的文化之树,才能枝繁叶茂;懂得创新与发展,我们的文化之河才有细水长流。不让传统文化凋零,需要我们把文化的种子,播撒在孩子的心田,使其生根发芽,蔚然成荫。

中国汉字书写面临严重传承危机

英国广播公司网站在2014年8月27日发表题为《当中国孩子忘记如何书写时》的报道称,每周有亿万中国人在电视机前收看一档青少年角逐“汉字英雄”称号的节目。为了准备一次比赛,不少选手需要花几个月的时间研究字典。

报道称,关于这些汉字的拼写知识,现在面临着被遗忘的危险。在中国各地都出现了在没有电脑帮助的情况下,人们想不起怎么书写本国语言文字的问题。如今,提笔忘字成了普遍现象。

中国教育部希望孩子们花更多的时间来学习如何书写汉字。书写汉字的能力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部分。学生现在必须学习这些内容,这样长大以后才不会忘记。

(摘自 《参考消息》,有删改)

素材解读

读完这则材料,心里有一种沉甸甸的感觉。外媒的报道反映了一个严峻的现实:如今,在国内,提笔忘字成了普遍现象。为了角逐“汉字英雄”,要花上几个月时间研究字典,学习汉字结构,看似可以理解,实则可见日常学习工作中对汉字书写的忽视。痛心之余,我们应静下心来反思。究其原因,一方面归因于智能手机和电脑的普及,导致人们书写机会减少;另一方面是人们没有充分认识到汉字及其书写的重要性,更显示了人们对汉字背后文明与文化的漠视。“汉字书写危机”也暴露了我国基础教育的缺失:过于重视分数,忽视了学生文化素养的形成与提高。作为新时代的中学生,应该熟悉汉字,喜爱汉字,这是对传统文化的尊重,也是对文明的坚守与薪火相传。

适用话题

汉字书写危机 热爱民族文化 文化素养

文化传承

节日的凋零背后是文化传承挑战

白靖利

每当一些传统节日到来,就有人感叹节日的凋零:“中秋节沦为月饼节,端午节就是吃粽子。”在传统文化传承面临挑战的情况下,这种担忧并非没有道理。

其实节日中的各种习俗,追根溯源,基本都是当时的生产方式和生产力的体现。随着世易时移,其中的一部分被保留下来得以发扬。如中秋节吃月饼、端午赛龙舟包粽子等。也有一部分习俗,在漫长的时代变迁中产生了变化,甚至被替换掉。如近年来,重阳节逐渐变为老人节。而古代的中秋迎寒、祭月等仪式,恐怕现在已没有人知道了。

客观地说,当前我们的非物质文化传承现状确实堪忧,不少极具文化底蕴的传统礼节、仪式逐渐被遗忘。这需要我们的文化工作者去努力宣扬,也仰赖普通公众的坚守。让人遗憾的是,不少地方政府、企业,把对于文化的传承变成了肤浅地发展“节日经济”。这种做法,非但没有将传统文化发扬光大,反而使其失去了灵魂和内涵。

(摘自《山东商报》,有删改)

素材解读

当前,我们的非物质文化传承现状堪忧,面临着日益严峻的挑战。节日文化凋零的背后,我们看到的是传统文化日益凋敝、衰落的现状,比如亲情的逐渐疏离,对传统文化内涵的遗忘,“文化味”越来越淡等。当然,文化传承本身就有一个新陈代谢的过程,所以我们一方面应该积极了解节日文化背后的内涵,另一方面要及时调整,补充节日的文化理念,尽可能地挖掘出与时代契合的节日现代内涵。因为文化不但要传承,还要不断推陈出新,才能根深叶茂。对文化有发展地坚守,才能让传统文化薪火相传,不会被遗忘与流失。这种坚守,需要一代又一代人的共同努力,只有把文化的种子种进国人的心田,才能让其发芽生根、开花结果。

适用话题

有发展地坚守 文化传承 非物质文化

百名艺人坚守皮影戏 平均年龄已达65岁

彭 磊 付磊磊

如今,位于天门竟陵中街的豪城影戏馆,是天门仅存的两个皮影戏馆,而像江先平这样的皮影戏艺人,天门有百人。百位民间艺人,平均年龄达到65岁。正如江先平常说的,“玩不了多少年了”。在天门,最年轻的皮影戏艺人叫朱丽,今年也已39岁。

市皮影艺术协会每年都会排练几部新戏,但市场的反应不是很好,吸引新戏迷的效果并不理想。戏是新戏,但创作速度再快也比不过网络、电视。市皮影戏省级传承人肖木宣说,几十年前,一场皮影戏可赚20元的演出费,人均收入可达3元,而当时农村最吃香的木工一天才赚1.3元。

他认为,对于皮影戏的传承和保护,在争取国家政策资金支持的基础上,还应适应市场,走市场化之路,通过改变表演方式、声光效果来迎合观众口味。

(摘自2014年7月21日《湖北日报》, 有删改)

素材解读

如今,皮影戏这一宝贵的地方剧种正面临着人员老化、后继乏人、市场不景气的尴尬境地。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需要多方努力 ,文化传承之路,任重道远。要想让这一优秀的文化品种得以传承下去,不仅需要老一代艺人的坚守,还需要全社会的关心与支持。大家形成合力,才能让这一剧种发展下去,不再岌岌可危。不断汲取新鲜血液,也是皮影文化得以长期发展的重要因素。为了适应现代观众的欣赏口味,皮影艺术协会每年都会排练几部新戏。这是生存的需要,更是发展的必然。尽管创作速度比不过网络、电视,但是不断创新,是传统文化赢得生存与发展的必由之路。

适用话题

坚守 创新 文化保护 生存与发展

爱上老行当的年轻人

一些历史悠久的老行当,因为其发展落后于快节奏的现代社会而面临淘汰。在效率第一的都市文化中,大多数时候我们似乎只能唏嘘于老行当的日渐湮灭……可是,却有这样的三位年轻人,虽然身处的行业都已有千年历史,但他们爱上了这些老行当。

“80后新一代中医”高荣荣,能用英语和外国学生讲中医,会针灸、拔罐和推筋导络,也学过打针、输液和做外科手术……每一天,她的微博会收到上百条粉丝问诊信息,自媒体成了她向人们传递古老中医学的平台。李子,是西安土生土长的27岁男生,现在已经成为大家所熟知的80后皮影艺人,也获得了老艺人的认同。未来,他希望能去国外办皮影剧社,让古老的艺术历久弥新。勺子,设计师出身。2013年年底,勺子把家从北京搬迁至景德镇,专注古法烧瓷。

这群年轻人,爱上了老行当,并且正在用自己的努力让这些老行当不仅能活下去,而且活得更美。这,是我们传统文化的希望所在。

(摘自《北京晨报》,有删改)

素材解读

中国文明是世界四大古老文明之一,具有极强的生命力,千百年来,一代代中华儿女传承着中华文明。如今,中华文明中一些传承上百年,甚至千年的老行当正慢慢消失在人们的视野中。保护和传承这些人类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已成大家的责任和使命,尤其是现在的年轻人。比如高荣荣们,正在做着自己的努力。他们的执着和热诚感动了大家,也将影响和带动着更多人的参与和付出。给这些老行当不断地融入新的血液,加入新的元素,才能让它们焕发新的活力。

适用话题

第6篇

中国传统文化是指中华民族及其祖先在长期的实践中所创造的、为中华民族世代相传的、具有鲜明民族特色的、历史悠久而内涵博大精深的民族传统文化。现行的《文化生活》教材,虽然介绍了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但像春节、清明、端午这类能极大程度地唤起学生的共鸣、有深刻情感体验、同时象征中华民族文化传统的重大节日,教材中只是粗略地或辅地做了阐述说明,并没有对其渊源与内容习俗做具体介绍,更不要说挖掘其深刻独到的文化内涵、升华其民族情感了。为此,我们在教学过程中必须接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地气”,让学生在优秀民族传统文化的熏陶下生发精神、孕育思想,从而让我们的民族精神能够薪火相传、代代传承。要做到《文化生活》教学过程“接地气”,我认为必须注意两点。

第一,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百花园”是百花齐放、异彩纷呈的,教师必须有意识地带领学生融入进去。

如在学习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时,我们可以先播放中央台《汉字书写大会》的有关视频,让学生震惊于同龄人甚至于比自己小的那些选手的汉字功底,进而以专题的形式引导学生系统了解汉字这一方块字的独特魅力:(1)通过介绍,学生了解到日本、韩国乃至东南亚的一些国家的大街小巷和商号店铺招牌上,触目皆是方块汉字。这说明方块字在人类文字发展史上是独树一帜的,这是汉字和中华文化神奇魅力的具体体现。(2)我们可以让学生了解:汉字是表意文字,每一个汉字都有其特有而丰富的含义,这是刻板而枯燥的拼音文字所不可比拟的。(3)目前,世界上已有2300多所大学开设了汉语课程,约有5亿多外国人在学习使用汉语和汉字。我国近年在全球78个国家建立了300余所孔子学院和n堂,以满足各国人民学习汉语的要求。由此可见,在全球化和信息化时代的今天,古老的汉字又重新焕发出青春活力,依然显示出无限的生机。通过这样的专题学习,能够激发学生学习和使用汉字的积极性。

第二,中华民族传统文化是一整套严整而又富有吸引力的价值系统,是中华民族精神的外在表现形式,我们应让学生通过学习,在完整认知的过程中形成价值分享的冲动。

第7篇

关键词:汉字儒释道中国传统文化

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其核心是儒、释、道精神。汉字作为记录汉语的视觉符号,本身就是中国传统文化信息的载体。在当今社会,有些年轻人用键盘输入取代手写汉字。不认识繁体字,无法读懂古代优秀典籍,网络新词不断地被创造,很多汉字的字义已经和原义相去甚远,很多人崇尚西方文化无视中国传统文化,丢弃传统伦理道德,人生观价值观出现扭曲,凡此种种表明应用好汉字传承中国传统文化格外重要。

一、汉字传达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儒释道精神

汉字本身记载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典籍,如《弟子规》《论语》《道德经》……东汉时期,佛教传入中国,佛教文化逐渐融入到中国传统文化中,几千年来,中国古代典籍得以流传,中华民族的文化一脉相承,汉字起了很重要的作用。

1.汉字与儒家思想

汉字是以笔画和偏旁作基本结构单位的表意文字,与西方表音文字不同,中国文字直观、形象,“儒”字,从人从需。“需”字,是指在等待着雨水的滋润,“儒”字也指圣贤的思想学问能够安定别人,说服别人,为人所需。

中国传统文化中有“百善孝为先”,“孝”字的上边是个“老”字头,下边是“子”,是小孩搀扶着老人的形象,奉养照顾父母的意思。

儒家思想中的伦理观念主要是三纲五常。每个人要做到仁、义、礼、智、信。《说文》:“仁、亲也,从人从二”。一个人自己站立时要考虑到其他两个人,说明人与人要仁爱 ;“”字是会意字。从我,从羊。“我”字代表金属的兵器,说明义行要承担风险和责任,献祭的“羊”有奉献的精神。“”字是会意字。《说文》:“,履也。所以事神致福也”。引申为对别人的尊重和奉献精神。智,从“知”。“知”是会意字,从矢从口。“矢”是象形字,本意是箭,引申为正直、端正,同时如箭发而无悔。“知”是智的古字。通晓天地之道、深明人生哲理是智。“信”是会意字,从人,从言。信的本义是指人的言行应诚实不欺诈。

2.汉字与道教

“道”字,《说文》:道,所行道也。从(chuò),(dé)声。人通过头顶与天道相通,天人合一就是道。“德”字,《说文》:德,升也。形声。从彳(chì),“彳”双人旁,有众人之义,表示行走、实践。“”横为东西,“|”竖为南北,四方中央皆备。在这里为十种善心:忠孝心、好善心、慈悲心、平等心、博爱心、教化心、忠恕心、和蔼心、忍耐心、勇猛心。这个“四”,是一只眼睛向天上看,表示尊天德之道而行,“非礼勿言、非礼勿听、非礼勿视、非礼勿行”。“德”字的本义,有升华心灵品格的意思,一心一意去实践才称得上是德。

3.汉字与佛教

佛:梵文Buddha音译“佛陀”的简称。意译为“觉者”、“知者”、“觉”。“觉”有三义:自觉、觉他、觉行圆满。小乘讲的“佛”,一般是用作对释迦牟尼的尊称。“佛”:属象形字,也属表意字。“弗”作“不”解,说明不同常人才能成佛。“悟”:吾心之意,佛陀是通过自我觉悟才得以成道。

二、儒释道精神对中国汉字的影响

中国的汉字外形现在是方块,甲骨文、金文却不是。从周朝后期开始,汉字字形逐渐变方,说明中国文字受到了儒家文化中庸之道的影响。

“示”甲骨文本作“T”,像祭台形状。后来在横上又加了一横,表示在天上方;下边的竖也加了两条,变成三竖,明确表示出是日月星三神。这也是许慎的解释。

佛教创造了很多新字。比如“魔”字,中国原没有这个字,因为“魔”指恶鬼,以“鬼”为表意偏旁,读音与“麻”字相近,所以就成了“魔”。古人从译经悟出反切,研习梵语,对语音声、韵有了深入研究,形成汉语语音学基础。现在有许多佛教“术语”成为日常用语,比如:“世界”出自《楞严经》,“世”指时间,“界”指空间。“实际”出自《智度论》,指“真如”(宇宙本体)。

三、正确运用儒释道精神解读中国汉字的意义

比如数字“三”可表示定数,也可表示约数,从中国传统文化上讲,三表示多,但也不一定,“三番两次”表多,“三言两语”表示少。“三羊开泰”本来是“三阳开泰”,《汉语成语词典》解释:“《易经》以十一个月为复卦,一阳生于下;十二个月为临卦,二阳生于下;正月为泰卦,三阳生于下。指冬去春来,阴消阳长,是吉利的象征。”《易经》以正月为泰卦,古人认为是阴气渐去阳气始生。农历十一月白昼渐长,故认为冬至是“一阳生”,十二月是“二阳生”,正月则是“三阳开泰”。“三阳”是序数“三”,“三羊”是统数,同音借用,表示安泰吉祥。

如果不从儒释道精神角度理解字义容易偏离。比如“好”字,现代人以为女子就是好,其实 “好”是会意。从女,从子。“女”的古字像个双手交叉在胸前跪在地上的女人,生孩子多是“好”的意思,不好的意思是和女子联系起来的,比如“奴”、“婪”、“佞”、“奸”、“妓”、“嫉妒”。女子呆在家里才平安,所以“安”上为“宀”,下为“女”。“妥”上为“手(爪)”,下为“女”,得到女子严加管束才安妥。“无毒不丈夫”从中国的传统文化儒释道精神去理解,也许正确的解释应该是“无度不丈夫”。

四、用好汉字传承中国传统文化

五四以来有人想要毁灭汉字,第四次汉字简化被取消了,是因为很多汉字不能简化更不能取消,比如:曾将“道”字的“首”简化成“刀”字加上一个“辶”,完全失去了传统文化的内涵,“”改成了以兵器割草取籽粒的“义”,缺乏奉献精神。简化字的“礼”,“”像拿着钓鱼钩沽名钓誉,“信”字,曾将“言”字边简化成“文”字,失去了诚信之意。

汉字不仅是记录语言的工具,我们还可以把它作为艺术品来欣赏,更可以作为一种文化一种道德进行教化。汉字简化的同时,一些能够突出代表中国传统文化的汉字,如果不是太繁杂难于书写理解,还是应该保持本来面目。理解汉字不妨从中国传统的儒释道精神入手,应用好汉字,将中国传统文化传承下去。

参考文献:

[1]张德馨.关于汉字文化研究与汉字教学的几点思考[J].世界汉语教学,1999.

[2]郭锦桴.汉语与中国传统文化[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3.

[3]伊立新.论汉字与中国文化的相互影响[J].沈阳建筑工程学院学报,2004,(6).

[4]邢福义.语法问题献疑集[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