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9-14 17:27:51
序论:在您撰写加强农村信息化建设时,参考他人的优秀作品可以开阔视野,小编为您整理的7篇范文,希望这些建议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热情,引导您走向新的创作高度。
一、信息化是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举措
信息化从经济调节角度有利于推进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调整、提高农民收入,从公共服务角度能够有效地促进农村各项社会事业的发展。通过计算机辅助教学与多媒体教育、现代远程教育在广大农村地区实现共享,极大地促进农村教育事业的发展。通过互联网建设农村疾病防控信息系统,实施农村广播电视“村村通”等工程,能够极大地改善农村医疗卫生条件,丰富农民文化生活,促进农村社会全面进步。
二、信息化是实现农民增收的重要手段
1、信息化是促进农业劳动力转移的重要措施。许多农民通过信息可及时、准确、有效地获取、了解国内外社会、经济发展动态和各地的就业情况,找到适合自己的工作岗位,实现一部分农村劳动力转移。
2、信息化是减少市场交易风险的重要条件。信息化为实现生产、分配与消费等方面的有机衔接与运转提供了强大的技术手段。农业信息将成为农业市场经济的“剂”,使市场交易双方直接联系,减少了流通环节,节约了交易费用,提高了农民收入。
3、信息化是提高农业生产水平的重要手段。随着信息化的发展,不少农民纷纷上网,利用网络学习最适用的生产技术、推销农副产品,不再盲目生产,开始搜集信息、利用信息,并围绕市场信息进行种植、养殖,从而大大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和管理水平。
4、信息化是加快农业生产技术推广的重要保障。信息通过网络和多媒体技术把农民急需的专业生产技术和最新的应用经验快速地传播到各地,打破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广泛、快捷地传播农业技术并加以推广,进而提高农民的整体科技素质,增加农民生产收入。
5、信息化是实现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高速路。农业生产涉及的因素很多,具有时空差异和变异性大、气象和病虫灾害频繁、生产的稳定性和可控程度差等特点。当前,农民还是依靠经验进行生产,以户为单位进行经营,存在生产经营分散,品种、品质差异大,抗风险能力低的问题。通过信息化可指导本地区农民进行规范化种植,提高农业生产集约化程度,实现规模经营,取得市场效益;指导农民种植适销对路的农产品,取得市场效益;向农民提供实用可靠的新品种、新技术资料,提高农产品品质;还可通过气候和病虫害预测等,降低农业生产成本,实现农业生产综合效益的迅速提高。
三、信息化是建设农村小康社会的重要途径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重点难点都在农村。当前我省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正处于调整转型的关键时期,城乡信息不对称现象普遍存在,导致农村在经济、科技、文化、教育等诸多领域发展滞后。加强农业信息服务工程建设、推进信息化,是逐步消除城乡差距、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全面建设农村小康社会的重要途径。
四、信息化是发展农村市场经济的重要途径
作为农业生产经营主体的单个农户存在“小、散、低、弱”的先天劣势,形成小生产与大市场的衔接脱节,从宏观角度体现为农业结构调整难,农产品商品率低,农业竞争力差,从微观角度则表现为农产品卖难,农民增产不增收。通过推进信息化,提升农业信息服务水平,使广大农民群众和农业企业获取全面、及时、准确的产销信息,了解消费需求、供求走势、价格行情,及时地调整生产取向,准确地把握市场商机,有效地回避交易风险,充分实现市场对土地、人力、资金及物化投入的有效配置,繁荣农村市场,增加农民收入。随着入世后农业国际化进程的加快,从发展角度又进一步赋予了信息化新的定位。它是世贸组织规则框架内“绿箱”政策的重要组成部分,必然焕发出更大的生机和活力。
五、信息化是提升政府部门管理服务职能的重要保障
关键词:农业信息化;农业生产力指标;农业现代化;哈尔滨市
中图分类号:F303 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11)02-0135-02
农村信息化建设有着农村的经济背景和社会背景、农业的产业背景,有着社会发展的客观要求,加强农村信息化发展的研究对于解决“三农”问题、促进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加快推进农村信息化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统筹城乡发展的重要保障;加快推进农村信息化是促进农业结构调整和增加农民收入的重要举措;加快推进我市县域农村信息化是加快各级政府转变职能、做好农业指导工作的有效途径;加快推进农村信息化是促进农村文化和社会事业发展、提高农民整体素质的有效手段。
一、哈尔滨市县域农村信息化基本情况分析
(一)农村信息化体系建设基本完善
目前,哈尔滨市县域农村居民每百人拥有固定电话数19.22部,农村信息服务站通村率43.14%,每万人中农村信息服务站数量604个,每万人中信息员数1.19个,各信息服务站均配备了专兼职信息服务人员,建立了覆盖县、乡、村的2 200余人的信息员队伍。信息化网络设施建设也已逐步完善,现电话通村率已达100%,宽带进村率也已达90%以上。县、乡二级信息服务体系初步形成,完善了各级信息平台建设。市县域农村农业信息中心全面开通了10个县(市)局域网和120多个乡镇信息终端的二级农业信息网络。所有县均开通了农业“110”信息服务热线。全市乡镇都设立了信息服务机构,农村信息服务站通村率达78.4%。
(二)信息资源建设不断加强
在资源建设方面,注重农村实用技术信息、政策信息等农民关注的信息资源的开发,哈尔滨农业信息网政务区、服务区及互动区共有的31个功能板块,包含扶贫开发、农业产业化、送科技下乡、致富典型、农业专家在线、农村经济统计信息、农业科技推广等功能;同时,加大了重要的适时信息的采访和报道力度,积极开展网上送科技服务活动,组织农业专家深入基层搞好技术服务,并利用网络及时种植业、养殖业的实用生产技术、科技新品种和新技术、招商项目及致富经验等信息;开辟专栏和专网。同时,积极做好完善农业数据库应用系统建设的各项工作,重点建设好实际工作迫切需要的、与农业生产和农村经济相关的农业综合数据库应用系统。
(三)信息采集与传播渠道多样化
哈尔滨农业信息中心在全市布设了20多个不同规模的信息采集点,对大量农户的经济行为做为进行调查,同时与省内涉农部门和企业广泛合作,建立了多条比较稳定的信息采集渠道,保证了信息来源的可靠性。在信息传播渠道的建设上,现代信息服务模式与传统的信息服务模式得到有机结合,“三电合一”模式得到广泛推广和应用。电脑网络、12316服务热线、手机网、广播、电视、报纸、板报、明白纸等多种信息传播方式综合使用,有效地推进了信息服务“最后一公里”问题的解决。
二、哈尔滨市县域农村信息化发展存在问题分析
(一)信息服务组织体系功能不完善
虽然哈尔滨市县域的信息服务组织体系已初步建成,县、乡二级信息平台,但有些地区流于形式,没有形成真正的建设主体,如科研院所、涉农企业、社团组织等社会力量尚未能发挥其主体作用。到目前为止,还没有建立起一支稳定的、高素质的农业信息服务队伍。现有的信息工作人员业务素质偏低且参差不齐,特别是复合型专业技术人才严重不足。在乡镇一级,90%以上的是兼职人员,对计算机和网络等信息技术以及信息基础知识了解甚少,加之自身应接不暇的本职工作,其工作实效也就可想而知了。市、县一级信息员,大多数也只是停留在搜集和传递信息的水平上,缺乏收集信息、处理信息和分析预测信息的基本能力。
(二)农业生产与科技服务结合度不高
农村信息化必须与农业生产紧密结合,才能发挥其对农业现代化的带动作用。而许多地区的农村信息化工作者不能深刻了解当地农村的农业生产状况,没有把信息化与当地的农业尤其是特色农业紧密结合起来,具有地方特色的农业信息资源建设严重滞后,不能真正给农民带来实惠,农村科技信息化与农民增收的密切关系尚未得到农民的普遍认可,久而久之,使农村信息服务缺少指导性的意义。信息资源的匮乏不仅使信息服务的开展受到制约,同时也大大降低了农村信息化基础设施的利用效率。
(三)信息资源缺乏整合力度
哈尔滨市县域农业信息涉及面大,信息资源分散,急需进行整合。但由于各农业主管部门,特别是涉农部门,分属不同主管单位,给农业信息资源整合带来很大困难。由于存在较为严重的部门利益,习惯于“小而全”的管理方式,没有政府的积极推进,难以使信息资源尽快整合起来,发挥服务农业和农村以及农民的功能。
(四)网络建设和发展缺乏资金投入
哈尔滨市农业信息化网络建设和发展资金投入较少,虽然开发了一些急需的数据库系统,但由于缺乏资金,开发明显滞后,限制了网络服务功能的很好发挥。由于资金缺乏,延缓了开发农产品市场分析系统、农业GIS应用系统、农业监测预警系统、农业科技信息联合服务系统、农业市场监管信息系统以及农业和农产品安全增收系统等。各市、县、乡网络运行费用紧缺,线路租用费、网络建设与维护费、信息采集费、设备维护费和各种耗材费用严重缺乏,单靠农业部门本身根本无力解决。数量有限的年度建设和发展经费,很难保证网络的正常运行和信息服务的有效开展。
三、对策建议
(一)完善信息服务组织体系功能
完善政、学研、产三个主体在信息资源的建设和利用中有着不同的分工:一是政府等事业单位共同参与的信息组织机构。其通过普查、抽样调查统计等手段,采集农村政策、科技生产动态和农民收入、经济形势预测等信息,并通过与电视、广播、报刊、网络等媒体合作建立的固定信息窗口进行传播,使农民对信息资源得到有效的利用。二是农业高校、高专、科研院所,其通过召开座谈会、通过互联网采集、科研项目等方式进行信息采集,采集的信息主要科技信息、新产品和新技术创新信息、农业推广信息等,通过书籍、报刊、培训等方式使农民利用信息资源。三是直接从事农业生产的行业协会、专业合作社及各种农村经济合作组织,通过问卷调查、研讨的方式,收集农民的信息需求,并汇总农业部门的信息,传播和反馈新技术、新产品信息和生产指导性信息,以广播、各种纸媒体、板报、小喇叭等方式进行信息传播和利用。政学研产相结合的资源建设与利用的组织方式解决了不同层次农民的需求,可以充分整合信息资源,发挥各个主体的优势,有效地推进信息资源的建设与利用。
(二)促进农业生产与科技服务的结合
选择适合哈尔滨市县域农村农业信息技术的传播模式。对于哈尔滨市县域农村的农民来说,农业信息技术的传播方式要适合区域特点以及用户特点。农民采用新技术,取决于其接受能力、采用新技术后的预期收益以及新技术的推广服务组织等因素,其均衡点是农民收入的增加。农民在学习和运用生产技术方面,虽然传统方式仍然发挥重要作用,但是现代传播方式的作用愈来愈强,农民越来越重视通过新闻媒体学习先进的生产技术。但是存在一个问题,即其他传播方式,诸如专业技术协会和信息会、农广校等,所起的作用还很有限,对农民采用生产技术的影响比较小,因此,应注重发挥这些农村经济合作组织的传播作用。农业信息技术改变了传统的农业技术推广方式,只要采用适合农业信息技术扩散和传播的模式,就能较快地将技术成果转化成生产力,从而实现农村发展、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目的。
(三)整合信息资源,建设信息采集与利用共建共享模式
哈尔滨市县域农村农户的信息意识还很薄弱,农业协会、农村经济合作组织的作用还未完全发挥出来,因此,在信息的共享与利用上适合采取“示范+推广”的方式,以促进信息资源的共享与利用。具体做法是:建立示范基地和示范县乡,并在示范基地和示范县乡设立农村信息处理推广中心。农村信息处理推广中心是信息资源共享的核心,可采集和连接各种数据源及其他信息中心和信息用户。将用户划分为农村经济合作组织、农民用户、生产操作者三个级别。信息系统的运行流程是,由多个上级数据源和一个下级数据源获得数据,经处理生成信息。信息主要有两个流向:一个流向其他信息中心,另一个流向农村行业协会和农村经济合作组织。
(四)充分利用市场机制,形成多元化主体投入
促进自助式投入方式的发展加快县域各种农民经济合作组织的发展,促进以社团自筹资金开展信息服务开展的自助式投入方式。在经济条件较好的地区,这些地区的农民具有一定的信息消费能力和分析、整理、使用信息的能力,农民的组织程度较多。可以由会员向协会交纳一定的会费,以维持正常活动,其经费主要投资于信息的收集和整理、聘请专家等多项工作,为会员开展全方位的服务,并带动其他农户。社团内会员可以享受合作从事某项经营活动获得的利益,按照按劳分配的原则,形成投资分担、共享利益的投资合作机制。
参考文献:
[1] 崔岩.农村信息化组织体系研究[D].陕西杨凌:西北农林大学,2007.
关键词:新农村文化 服务体系 基层文化设施建设
中图分类号:G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9082(2015)09-0365-02
在浙江主持工作时曾经指出:“文化建设是一项不容易出‘政绩’的基础工程,是一项需要持之以恒的长期工程,稍不留神就可能搞成‘花架子’。打造软实力要有硬抓手、实举措、真功夫,建设文化大省更需要发扬求真务实的精神,不能借机搞盲目攀比、重复建设,应该目光向下,加强基层文化设施建设。”这就为我们如何加强新农村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指明了方向。
一、新农村文化建设不摆“花架子”
新农村是农民自己的家园,只有充分发挥农民的主体作用,用新农村建设的共同目标凝聚人心,用新农村建设的举措鼓舞人心,用新农村建设的阶段性成果安定人心,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打牢思想基础,化解消极因素,充分调动各级干部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不搞文化“政绩”,不摆“花架子”,打造软实力要有硬抓手、实举措、真功夫,形成心齐、气顺、劲足的良好氛围,推动新农村建设各项工作顺利开展,加强新农村文化设施建设。
建设新农村是我们党解决三农问题的重大战略举措。要实现这一宏伟目标,我们必须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注重激发社会活力,促进社会公平与正义,增强全社会的法律意识和诚信意识,维护社会稳定,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的群众工作,努力形成全体人民各尽所能、各得其所而又和谐相处的社会。抓紧解决人民群众生产生活中的突出问题和困难,在发展的基础上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保证人民群众共享改革发展的成果,保证人民群众安居乐业,从而夯实党在农村的执政基础和群众基础。
各级党委、政府和文化主管部门,要牢固树立责任意识、机遇意识、改革意识、发展意识,以高度的文化自觉承担起推动文化事业发展繁荣的责任,不断探索新农村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新思路新举措,推进新农村文化事业建设、维护文化民生越来越成为各级政府的基本共识和自觉行动,将新农村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放在突出位置,作为文化事业第一位的工作,制定新农村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专题规划,提出发展目标和具体路径,让“软实力”具有硬措施。将新农村文化建设作为一个独立的目标体系,纳入整个县域经济社会发展的大坐标中,以经济硬实力和文化软实力的共同提高来促进城乡和谐发展,全县上下形成了高度的文化自觉,保证了新农村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科学推进。
二、新农村文化建设的主要任务
一个国家、一个社会,没有文化就等于没有灵魂,就会失去凝聚力和生命力。我们要牢牢把握塑造共同理想、弘扬民族精神、提高全民道德素质这一主题,坚持国家统一、民族团结、社会安定、人际和谐的价值追求,以思想的大解放推动农村文化的大发展,努力把思想建设成为具有丰富民族文化底蕴、浓郁先进文化氛围、进取文明形象、完善文化基础设施的新思想。
突出坚持共同理想教育,突出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突出思想道德建设。努力构建以政府主导、部门合作、社会共建、群众广泛参与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一是进一步加强农村基层文化网络设施建设,继续实施“文化基础馆站建设工程”、“非物质文化保护工程”等公益性文化建设重点工程。二是抓好文艺精品工程建设,以专职作家为主、带动一批优秀业余作者,创作出更多更好的文艺作品。三是按照贴近群众、贴近生活、贴近实际的原则,将先进性和广泛性、知识性和趣味性、教育性和娱乐性结合起来,精心策划重大群众文化活动,重点打造群众文化活动品牌,继续办好“广场文化”、“街道文化”等传统节庆文化。
在认真贯彻落实上级有关指示精神,结合实际,采取有力措施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运用文字、录音、录像、数字化多媒体等各种方式,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真实、系统、全面的记录,建立档案和数据库,建立县级和乡镇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体系。在全县范围内广泛征集非物质文化遗产实物、资料,认真核对登记保存,并设立专题博物馆妥善保管;构建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机制。采取命名、授予称号、表彰奖励等方式,鼓励其传承人(单位)积极开展传承活动。依托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文化、旅游产品的开发,促进文化产业的发展。
三、新农村文化队伍要不断发展壮大
加强新农村文化建设和提高人民群众生活质量的内在要求。近年来,城乡文化建设呈现出了良好的发展态势,为构建富裕、文明、民主、和谐的新农村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文化事业的繁荣发展,需要有一支规模宏大、结构合理、素质优良的文化队伍作保障。
加强新农村文化队伍建设,是推进新农村文化建设的一项重要基础性工程。一是队伍保障。采取有效措施,稳定和发展新农村文化队伍专兼职人员;二是严把文化人员进入关,确保专业文化人才队伍门类齐全;三是加强现有文化专业队伍培训学习,县文化馆、图书馆、文管所以及乡镇文广站对新农村文化工作的开展进行辅导,聘请上级专业人士对各乡镇、村文化专兼职人员进行培训,促进文化专业队伍整体素质的提升。
文化主管部门按照“宏观布局、统筹指导,抓住重点、整体推进”的工作思路,以导向性、示范性、带动性、可持续性为原则,坚持重大活动组织与长效机制建设并重,推动农村群众文化活动广泛开展。以“大舞台”、“大讲堂”、“大展台”等系列活动为载体建立文化交流新平台。努力做到主题品牌文化活动突出“示范性”,常规群众文化活动突出“参与性”,节庆文化活动突出“独特性”。在生动、活泼、持久的新农村文化活动中,让文化爱好者们走进社团,走上舞台,尽情释放文化激情,展示文化才能,接受优秀文化的熏陶,提升综合文化的素养。
四、几点启示
1.是坚持政府主导是事业发展的关键
新农村文化服务是体现现代服务型政府的重要职能之一。政府在新农村文化服务中的主导作用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要以不断提高人民群众的文明素质为着眼点,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坚持以人为本,引导人民群众树立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充分发挥文化引导社会、教育人民、推动发展的重要功能。二是要制订新农村文化发展法律、政策,完善各项建设、管理制度和服务方式,通过新农村文化服务机构向公民提供制度化的公共服务。三是要发挥公共财政作用,为新农村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提供必要的资金保障,为公益性文化事业的发展创造条件。
2.是加强制度建设是事业发展的保障
维护和实现公民的文化权益,必须设计并实施切实有效的制度体系。文化主管部门坚持理论政策研究和实践推动并重,积极推动新农村文化服务体系制度构建。在理论政策层面开展新农村文化服务体系制度设计研究工作,深入研究新农村文化事业发展的理论政策体系和制度框架,以充分发挥“决策参考、指导实践、推动立法”的作用,逐步建立和完善符合民情、符合市场经济规律、符合文化自身发展要求的新农村文化服务制度设计体系。
3.是创新运作手段是事业发展的动力
创新是提供文化发展动力、激发文化发展活力的有效手段。加强新农村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必须把机制创新、管理创新、内容创新、服务创新渗透到每一个领域,不断为新农村文化服务注入新的理念、内涵和方式。文化主管部门以文化共享工程、数字图书馆推广工程和公共电子阅览室建设计划三大数字文化惠民工程为抓手,以现代信息技术为支撑,以打造基于新媒体的服务新业态为目标,努力构建内容丰富、技术先进、覆盖城乡、传播快捷的公共数字文化服务体系。
4.是坚持需求导向是事业发展的前提
现在人民群众对实现自身文化权益的要求越来越高,对丰富精神文化生活的期待越来越热切,这就要求各级文化部门必须突出群众的主体地位,围绕群众看书看报、看电影、看电视、看戏、文化鉴赏、文化素质培训、群众性文体活动等需求,不断增强服务能力,提升服务质量,努力提供更多更好的文化产品,让人民群众普遍共享文化发展成果。在服务内容上,要紧贴时代主题、紧跟基层需求,推出一批老少皆宜、雅俗共赏的群众文化精品和服务项目。在服务方式上,坚持方便群众、联动基层、不违农时、不择场地、不拘形式,为城乡群众提供便捷服务的原则。要建立新农村文化需求的表达、信息反馈和社会评估等机制,通过多种形式,畅通群众对文化的建议和参与渠道,倾听群众意见,及时调整服务内容,满足群众多层次多方面的精神文化需求。
1、村级文化建设的现状令人堪忧。“早上听鸡叫,白天听鸟叫,晚上听狗叫”,这是许多农村文化生活的真实写照。由于文化公共产品提供不足,自己又无经济实力购买文化商品,因此文化生活贫乏、孤单和枯燥,给农村消极文化现象的产生、发展留下了极多的时间和极大的空间。在急剧的社会变迁中,来自现代化和城镇化的理念极力要用都市文化来取代农村文化。同时,各种低俗和消极文化也乘虚而入,侵蚀农村优秀的传统文化,使大量小调、农忙号子、民歌等无法得到传承,传统节目也在渐渐消亡,农村文化处于边缘化的境地在传统将失,现代价值却无法建立起来的情况下,农民几乎必然会被各种其他力量所吸引,其中的一种强大力量是各式。在不少地方,“黄、赌、毒”卷土重来,封建迷信活动日趋猖獗。更重要的是,农村文化落后,扭曲了农民的价值观念,令人堪忧。
2.农村可持续发展迫切需要文化动力。农民增收乏力,农村发展缓慢,农业弱势地位难以得到解决,农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后劲不足,问题尽管是复杂和多因素的,但农村文化发展与经济社会发展已经越来越不相适应也是其中的关键问题之一。
二、村级文化建设存在的问题
1.村级文化队伍建设严重滞后。目前,大多数村级文化专干和农家书屋管理员,都由村里临时干部兼职,不懂农村文化为何物,业务素质滞后,由于不是专职的文化专干,常为村里的闲所杂事困扰,不能全身心投入到文化事业中。他们来从事文化工作的主要原因是希望拥有一个身份,收入和待遇非常低下,不能调动他们的工作积极性。阻碍了农村文化事业的向前发展,没有专职的文化专干、文化管理人员成为阻碍农村文化发展的瓶颈。
2.短缺而低效的文化投入机制。一方面,村级文化建设投入严重不足,文化基础设施十分落后,公共文化机构难以运转,文化产品、文化服务供给非常短缺。笔者所在的乡镇是城关镇下辖20个社区18个村,每年对村级文化建设资金的投入微乎其微,单就农家书屋这项基层文化工作来说,自农家书屋工程实施以来,各村2009年共完成“农家书屋”达标(自建)建设的村、社区10个。 2010年初,按照上级要求提出要“深入推进农家书屋建设,今年内全面覆盖所有行政村(社区)”,2011完成“农家书屋”建设的村、社区28个(其中达标11个,自建17个。这项工作在上级强制推进下,才在各村初步建立了农家书屋,有的村还没有独立的村级文化室和农家书屋,书橱放在村会议室或村干部办公室中,不方便群众的借阅,书的数量和质量也远满足不了群众的需求。
三、发挥村级文化在新农村建设中的作用
1.转换文化建设的运行机制。当前的农村文化建设,未能把经营性文化和公益性文化区别开来,政府统包统揽,应该由政府主导的公益性文化事业长期投入不足,应该由市场主导的经营性文化产业长期依赖政府。要么是政府或某些组织输血式的拨款给农村,或者是造血式的“文化下乡”;要么就是简单地下达考核指标。“政府出钱办、群众围着看”,送去的“文化大餐”却往往不合农民的口味,农民并不很领情。笔者所在的县文化部门每年2次送戏下乡到村,笔者作为文化站长每次都安排地点和人员观看,但是所送的内容不贴切实际生活,不为老百姓喜闻乐见,老套而失雅,导致观看的人寥寥无几。送电影更是形同虚设,我所在的乡镇有2个电影放映队,“一村一月一场电影”只是个口号,全年放不了几场电影。送图书下乡送的都是老旧书,重复书。弱势的农村文化发展必然要求政府的扶持,但政府对文化建设应重在引导而不是包办,特别需要与农村内生力量的接应。 充分发挥四个主体的联动作用:农民、政府、文化工作部门和文化中介组织,是农村文化建设的四大主体。广大农民是农村文化建设的核心主体,政府对村级文化建设的投入和扶持必不可少,而文化事业工作部门或团体和文化中介组织在农村文化建设中的主导作用同样不可缺少,要使政府的推动力与农村文化建设的内生力有机对接。从农民的需要出发,从当地的基础和条件出发,将政府力量作用于社会力量,将时代资源嫁接于传统资源,才能使政府力量起到“四两拨千斤”的作用,才能唤醒农民的参与热情,才能调动沉睡于乡野的文化资源,从而形成生生不息的文化创造力,有力地推动农村文化建设的发展。充分发挥市场机制作用。
关键词:农村信息化;农业经济增长影响;增长对策
农村信息化是整个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的重要方面,农村信息化就是以信息媒体技术装备农村相关领域,使信息资源在农村得以充分开发、应用,加快农村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过程,逐步由农业社会向信息社会过渡。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农村的信息化建设是一个非常复杂的过程,我们要在明确农村信息化对农业增长的影响的基础上,采取积极的措施,不断加强农村信息化的建设,促进农业经济的快速增长。
1农村信息化对农业经济增长的主要影响
1.1农村信息化建设加强了农业经济增长的速度
农村信息化的发展对农业经济的增长速度有着显著的影响,主要是由于科学技术的提高带动了农业生产力的发展和进步,也使农业生产率得到了提升。当下,农村经济的发展围绕着生产技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进行,可是,在这三个方面起主导地位却是作为科学技术的信息化技术。因为信息化技术的庞大,改变了人们传统的消费方式,使得互联网经济交易不断发展繁盛,降低了交易成本的同时也促进了交易范围的扩大。
1.2农村信息化发展和农业经济的增长是一个相互促进的作用
我国广大地区的农业经济水平的进步决定着农村信息化的发展,并且,农业经济水平的提高也让农村信息化得到了一个快速发展的平台,农村信息化的快速发展很大程度上也促进了农业生产力的提升。因此,我们可以看出,农业经济的发展高度决定了农村信息化建设的水平,农业经济的不断增长会在很大程度上促进农村信息化的深入开展,两者是相互促进,相互发展的一个有机整体。
1.3农村信息化建设可以解放农村劳动力
在我国传统的农业生产中,劳动力才是真正的主体,离开劳动力,农业生产就无法进行。但是伴随着农业信息化建设的快速发展,许多高科技都被运用到农业生产上当中,使农业生产效率得到显著的提高。而且,这些高科技进入农业生产后,大量的农村劳动力得到了解放。
2我国农业信息化建设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2.1软硬件建设水平低
(1)当下、我国广大地区的农业部门缺少高科技设备,开通的信息化建设网站水平比较低,造成信息量比较少不能充分发挥设备的功能,甚至有的地区还没开通专门的农村信息化建设的网站。(2)广大农村地区对农业信息的加工、分析、利用力度不够,这样对市场的开发也形成了不利的因素,导致农业信息的浪费。(3)网络应用的水平比较低,也就不能开发出高端的软件。
2.2农业信息队伍的建设力度不够,管理水平较低
(1)缺乏专门的农业信息的采集人员,这就造成农业信息不能及时的提供给农民,浪费了许多农业信息,也对农业经济的发展带来了不便。(2)缺乏精通网络技术和运用经济规律的专业人才。
2.3农民的现代化农业信息意识不强。在你村地区农民还是依靠广播和电视去搜集一些农业信息,不能很好的运用网络技术采集农业信息。最重要的一点就是农民的文化素质不高,这就限制了农民学习网络技术的能力。
3加强农村信息化建设的对策分析
3.1加强农村网络信息基础设施建设
目前,我国地区间的经济发展是非常不平衡得,而且广大农村地区的基础设施建设也是非常落后的。对于农村信息化建设来说,必须要有完善的基础设施才能加强农村信息化的建设。要使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慢慢步入正轨,必须根据各农村地区的经济发展状况投入高科技设备帮助农村信息化建设发展。各级政府部门和农业主管部门应该对农村地区的基础网络设施的建设和覆盖提高重视,一方面保证充足的经费投入,搞好网络基础设施的建设努力做到网络遍及各乡村,争取没村都有电脑。另一方面政府要发挥自身的作用,农业、气象等方面的信息整合。要提高农业信息资源的时效性和全面性。
3.2加大信息化人才教育培养工作
加强农村信息化建设离不开大量的信息化人才,准确的说是离不开投身于建设农村信息化建设的人才。首先,要引进高水平、高素质、具有丰富经验的工作人员,给予一定的物质和精神奖励。其次,加强对所有参加农村信息化工程的建设人员进行系统和专业的业务培训,着重提高他们的专业技能和道德素质。
3.3搭建标准的技术平台
在农村信息化建设过程中,不仅要有基础的网络覆盖,而且也要有高性能的科学信息化技术,因为技术是农村信息化建设发展的支点和基础。在搭建标准化的技术平台过程中,还需要保证政府部门提供必要的政策和资金方面的支持,确保建设的效果。
4结束语
综上所述,农村信息化的快速发展推动了农村经济的迅速进步,而农村经济水平的提高又促进了农村信息化建设的不断发展,因此二者之间是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对于我国广大农村地区来说,要想农村经济更快更好的发展,必须发展好信息化建设,只有这样才能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在和提高信息化建设。
参考文献
[1]热合木吐拉•阿布都热西提.试论农业信息化与农业经济增长的关系[J].中国科技财富.2010(08)
代表们建议,省政府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加强农村信息化建设工作。一是把农村信息化建设纳入政府的发展规划。二是开展信息化普及教育。在所有农村地区由政府为所有的中小学提供网络接入设备、信息终端设备,组建局域网,大力开展信息通信知识基础教育,并设专人负责操作、管理。搭建远程教育平台,组织开展农村远程教育,为广大农民提供急需的科学技术知识。三是提升农村信息化技术能力。各级政府要进一步加大对“村村通工程”的扶持力度,完善农村信息网络,向农村地区人民提供信息和技术服务。四是积极开展信息互助。积极组织信息专家和其他领域专家下到乡镇和农村,做好农村信息服务和指导工作。同时,充分利用“农民信箱”、“农信通”等产品,普及信息富农的知识和技术。
办理结果:加强政策扶持和投入 推进农村信息化建设
省人大常委会将这件代表建议列为2007年重点建议。承办单位组织进行了深入调研,并多次听取代表意见,认真办理建议。
一、加强战略性研究。省信息化工作领导小组制定并下发了《关于加快农村信息化建设的意见》,出台了《浙江省数字新农村示范(试点)实施方案》,从经济、政务、文化、社会等领域,选择一批基础条件较为成熟的县、镇、村开展试点示范工作。此外,开展数字新农村发展规划、数字新农村建设标准等相关研究,探讨全省数字新农村建设工作。
二、推进农村经济信息化。推进各类农产品批发市场的信息化建设,构建“农村现代流通网”。实施“千社千品富农”工程,加强农村供销社系统信息化建设。推进农村商务信息服务体系建设,为农民提供信息服务和购销便利。加快邮政系统信息化,完善邮政连锁配送体系。加强农村旅游服务业的信息服务,促进农村旅游业发展。加快农村信用社、邮政储蓄等信息化建设,提高农村金融信息服务水平。
三、加强农村社会信息化。建设综合性农业科技信息服务平台,加快科技信息下乡、进村、入户。推进“农村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工程与“农民信箱”工程、“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工程、“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建设。建设全省公共卫生信息服务体系,加快农村乡镇卫生院和村级卫生站信息化。建设农产品和药品安全信息管理系统。运用信息技术强化农村劳动力培训管理,构建一体化的农民就业信息服务平台,建立农民权益维护的监管和服务信息系统。建立和完善农村社会管理预警和应急处理系统。
四、推进农村政治文化建设信息化。加强基层政府门户网站建设,促进村务公开、财务公开。建立健全农村税费改革综合监管信息系统。鼓励开发切合“三农”实际需求的文化信息资源,提高县文化馆、图书馆和乡综合文化站、村文化室、广播电视站等公共文化设施的信息化水平和提供信息服务能力。推进数字电影进村,增加服务“三农”的广播电视节目套数,延长播出时间。
关键词:农村经营管理;信息化;实践与探索
中图分类号: F3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432(2010)-10-0193-1
0 前言
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网络的不断进步,我国农村在经营管理中表现的问题是日益突出,主要表现为“点多面广疏于管理、信息滞后不易管理、标准不一难于管理”等情况。如何实现科学规范的对我国农村进行经营管理,并实现为民办事的透明度和公正性,健全民主监督机制的过程。
1 我国农村经营管理信息化存在的问题
1.1 目前我国农村信息化建设效果差
目前我国大部分农村的信息化设施落后,使得其信息的利用率低,严重制约了我国农村的信息化的发展和我国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速度,归结其原因是在我国农村信息化建设中,大部分地区没有根据农村信息化建设和本地实际情况相结合,只是盲目的跟风,没有把握好信息网络建设的概念和技术,导致在网络建设上投入巨大,而收效甚微。
1.2 我国农村信息化服务差和成本高
当前我国农户需要的信息是从广播、电视、集市和邻里传播而来,但是这方面的信息是有限的。而农民需要的信息需求是多方面的,但是为农户提供信息服务缺乏较完善的服务体系,其主要是信息化法规不健全、信息服务管理不规范导致的。同时使得农民在获取信息时成本高,主要是农民在收入上是有限的,如果在有限的收入中投入电脑和每月的宽带费用,无形中会增加农民的经济压力,而农民对信息的需求不是每天都需求的,而是间断性的,算下来,这样的成本是巨大的。
2 我国农村经营管理信息化探索措施
2.1 加强领导和统筹规划
在建设领域贯彻落实科教兴国战略中,中央也明确确立了的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并发挥后发优势,实现社会生产力的跨越式发展的指示精神,并且部署“十五”期间建设系统信息化工作的主要任务。农业信息主管部门与农经部门就要做的切实加强领导和协调工作,将农经管理信息化列入我国整个农业信息化建设之中,并做好统筹规划工作,提高资源配置效率,并表彰在信息化工作中取得优异成绩的先进单位和个人行为。以此让农村经营管理信息化方法实现有计划、分层次、有步骤的管理经验。
2.2 加强农村经营管理的财务信息规范化
当前我国农村财务管理主要是收集报表进行统计分析,并且把各项财务数据须经层层汇总,然后进行上报,而对于生产经营的即时信息是无法通过有效途径迅速反馈到上层管理部门的,导致信息披露迟缓,达不到适时管理的需求。管理决策层应该做好以财务管理为核心,做好账务处理的电算化、领导监管的网络化、财务公开的自动化、农经统计的无纸化、出纳报账的实时化、监督查询的远程化。这样才能方便各项农村经营管理的指标的统计汇总,并且对管理决策层能够提供有效、完整的信息。
2.3 加大农村经营管理的信息化宣传力度
大力宣传信息化对促进我市社会发展、提升我市整体质量和扩大经济总量的重大作用。因此应不断的提高对农村经营管理信息化的认识。充分利用地方的新闻出版、广播、电视、报刊杂志、政务网络等等方面的新闻媒体,来设立专栏、专题节目,以此介绍国内外信息化发展趋势,宣传信息化知识,开展信息化普及教育,报道信息化工作,更好地为“三农”服务。各级领导、各有关部门应该把信息化建设放在事关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全局中,并且以实例宣传农经管理信息化的意义和实际效果,形成农村经营管理信息化建设的不竭动力。
2.4 健全农村经营管理的信息化管理制度
信息化管理是指借助于先进的计算机网络技术和软件技术去整合农村现有的生产、经营、管理活动,并且能够及时准确的为农民提供决策数据信息,以便对外界的变化及时准确的做出反应,其本质是提高农村经营管理水平。以市农业局经管科和信息中心组成的管理体系,负责系统的业务指导和网络安全,结合农经信息的特点,抓紧制定、完善有关信息化建设的规章制度。并且按管理要求生成各项管理指标,对农村集体经济进行实时管理。
2.5 做好农村经营管理系统信息化的建设
信息化建设需要一些硬件设施的投入,这就需要一定的启动资金,农村经营管理部门要极创造条件,进行多渠道的筹集资金。购置数据库的软件、防病毒的系统、服务器、路由器、磁带机、网络入侵检测系统等等设备,并做好软件的开发和完善是个渐进的过程,以此做好软硬件设施的配置。更好的为农村经营管理信息化服务。
2.6 加强农村信息化人才的培训
人才是我国科技进步和社会经济发展的一种最重要资源,是推动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所在。因此加强农村实用科技人才培养是建设创新型国家和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必然要求。就需要充分发挥好农村经营管理体系的机构和队伍建设。制定人才培养规划,引进有能力的教师进行教学。并做好每期的培训工作,对考核合格者才安排上岗,不合格者进行继续培训,直到合格为止,三次不合格者,坚决予以辞退。其次是向社会广招贤人,以此来扩大人才的吸纳面。
总而言之,农村信息化建设是新兴的、前所未有的、开拓者的事业,是能够加快我国现代农业、繁荣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整体收入的迫切要求。农村经营管理部门应该面对社会形式的严重压力,不断改变现状,并做好信息化建设的任务,才能推动我国社会主义不断向前更快的发展。
参考文献
[1] 龚燕京.农村财务会计[J].农村经营管理,2003,(10).
[2] 刘兴邦.加强农村经营管理促进农业稳步发展[J].农业科技与信息,1994,(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