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9-14 17:27:47
序论:在您撰写家庭教育的角度时,参考他人的优秀作品可以开阔视野,小编为您整理的7篇范文,希望这些建议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热情,引导您走向新的创作高度。
著名心理专家郝滨老师曾说过:“家庭教育是人生整个教育的基础和起点”。在孩子出生之日起,家庭教育就开始了,它是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的基础,为人的一生的发展奠定了基础,是对人的一生影响最深的一种教育。在孩子进入学校之前,家庭教育为孩子打好学校教育的基础。
在社会快速发展的今天,人们的生活越来越轻松,许多比较富裕的家庭用上了非常多的高科技用品,家务活也请别人做。许多事情都可以有便捷的方法,但是在家庭教育方面,父母对孩子的教育是无法替代的。请专业的人士来教育自己的孩子或者是只依靠学校教育是不够的,因为这些教育和家庭教育是不同的,父母的地位是任何人都无法替代的。
学校教育是由专业人员承担,在专门的机构,进行目的明确、组织严密、系统完善、计划性强的以影响学生身心发展为直接目标的社会实践活动。学生接受计划性的指导,系统地学习文化知识、社会规范、道德准则和价值观念。学校教育从某种意义上讲,决定着个人社会化的水平和性质,是个体社会化的重要基地。知识经济时代要求社会尊师重教,学校教育越来越受重视,在社会中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
父母非常希望自己的孩子可以上好的学校,因为学校可以把自己的孩子培养成一个优秀的人才,所以就把自己的孩子全部交托给学校,认为自己只负责交学费就可以了,这种想法是不对的。比起学校,孩子更长的时间是在家里,虽然不像教师那样一字一句的教授给学生,但在不知不觉中就给孩子造成了影响,即所谓的潜移默化。家庭文化在孩子出生时开始就影响着他们,就像语言一样,听的多了就会说了,家庭文化也一样,见的多了也慢慢学会了。所以说,父母要自己为孩子做一个好榜样,制造一个好的家庭氛围,为孩子的成长和发展打造一个良好的环境,这样才能使孩子健康成长。而不当的家庭教育,在孩子的心理上潜移默化地产生难以预料的负面效应。家长本来代表称职的父母,但不当的家庭教育却会变成孩子成长的阻碍。传统的教育本来对家长本身就有很大的局限性,有些家长在教育子女思想观念和行为上陷入了误区,成为了孩子成长道路上的绊脚石。
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社会教育并称为教育的三大支柱。家庭教育曾经是中国文化的优势资源,孝文化、君子文化都是中国式家庭教育的正面结果。然而在社会的不断变迁中家庭教育的本质发生了变化,导致家长在家庭教育中没有用到正确的方法,使得我国家庭教育存在种种问题,如过度保护、过分宠爱、揠苗助长、过分专制、戒脸孔严厉、忽略优点、限制说话等,对孩子的成长产生了负面影响。
人的教育是一项系统的教育工程,这里包含着家庭教育、社会教育、集体(托幼园所、学校)教育,三者相互关联且有机地结合在一起,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相互制约,这项教育工程离开哪一项都不可能,但在这项系统工程之中,家庭教育是一切教育的基础。前苏联著名教育学家苏霍姆林斯基曾把儿童比作一块大理石,他说,把这块大理石塑造成一座雕像需要六位雕塑家:①家庭;②学校;③儿童所在的集体;④儿童本人;⑤书籍;⑥偶然出现的因素。从排列顺序上看,家庭被列在首位,可以看得出家庭在塑造儿童的过程中起到很重要的作用,在这位教育学家心中占据相当的地位。为此家长了解家庭教育的重要性是十分必要的。
家庭教育是教育人的起点和基点,作为家庭方面,应更新观念,提高认识,注意养教结合,爱严结合,言传身教结合,但是父母的知识有限,不可能在各个方面都能给予孩子很好的教育与引导,必须要有更专业更多的人来共同教育孩子,学校是最好的选择。所以要经常与学校保持联系,相互了解,沟通情况,做到与学校教育相对同步,督促孩子保质保量地按时完成学校布置的各项任务,不提与学校相矛盾的要求,不当着孩子的面非议学校,埋怨、责怪老师。同时,家长要教育孩子热爱学校,尊敬老师,关心同学。
为了孩子的健康成长,家庭和学校要做到:高度重视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改善家长及教师的心理健康状况;在中小学设专业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实行心理干预;建立和完善良好的社会支持系统。
一、家庭教育中存在的问题
孩子的心理问题折射出了当前家庭教育的诸多缺失,从心理辅导的实际情况分析,目前家庭教育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1.错误的家教理念
我们要把自己的孩子培养成什么样的人?可能相当多的家长的回答是:“希望孩子学习好,上名牌大学,将来在社会竞争中出人头地。” 过于功利化的教育理念,往往导致的是家长只看重孩子学业的成功,不关注孩子的整体发展,不顾及孩子的兴趣、特长、智力水平、身体素质等,不从实际出发,对孩子期望过高,用单一的标准衡量和塑造孩子。于是许多家长为了孩子 “有出息”,弄得孩子总有做不完的作业,解不完的题;把孩子送往“星期日学校”“假期辅导班”;不停给孩子买复习资料,请家庭教师,让孩子参加各种各样的兴趣小组……这样做的结果是,有些孩子压根不理解父母的付出,把学习当成要挟家长的武器;有些孩子丧失了学习的热情和兴趣,对学习无比厌恶,为逃避学习,翘课、离家出走、沉溺于网络游戏;有些孩子因为学习背上了沉重的心理压力,身心崩溃……一些孩子出现的理想失落、道德失范、心理失衡等问题无不与此密切相关。
2.有害的家教方式
教育孩子需要正确的态度、科学的方法。而家长不当的教育态度、教养方式会造就孩子心理和行为上的问题。有害的教养方式大致可以归纳为以下几类:
(1)溺爱型。父母对孩子过分溺爱,子女多表现为依赖、自私、任性、骄傲、好吃懒做、胆小怯懦、缺乏独立精神和责任心,没有耐力、情绪不稳等。
(2)专制型。父母对孩子过分严厉、粗暴,动不动就打骂孩子,很少正面肯定和鼓励孩子,孩子感受不到家庭温暖,容易养成抑郁、胆怯、退缩、逃避或反抗、执拗的性格,缺乏自信心、自尊心,有的甚至会变得冷酷、残忍。
(3)保护型。父母对孩子过分照顾、保护,不放手让孩子自己做事、活动,子女的性格多半消极、依赖、怯懦、没有责任感,缺乏忍耐力和社会适应能力。有的孩子遇事优柔寡断,不适应集体生活。
(4)放任型。父母对孩子冷淡、置之不理,子女多愿寻求他人的爱护,力图引起别人对自己的注意。因而有的孩子喜欢惹是生非,有的好攻击挖苦别人,有的却表现为性格淡漠、与世无争。
(5)忽视型。父母对孩子的态度忽冷忽热、反复无常,使人捉摸不定,子女多表现为情绪不稳定、多疑多虑、缺乏判断力,甚至轻生厌世。
(6)分歧型。父母对孩子的管教常常意见分歧,各搞一套,会使子女无所适从,因而形成易生气、警惕性高、两面讨好、投机取巧、好说谎等特征。
(7)唠叨型。家长总是事无巨细反复唠叨,反复叮嘱,反复说一套大道理,家长没张口,孩子就知道要说什么。时间长了,孩子就对家长的教育实行“屏蔽”,或随便敷衍或躲避谈话。
(8)达标奖励型。规定孩子考试的平均成绩必须达到多少分,名次进入前几名,上哪个重点中学,考哪所名牌大学。达到标准给物质奖励。把学习简单地同物质奖励联系起来,不注意引导孩子认识学习对自身的意义,不培养孩子的责任感。时间一长,孩子对奖励麻木了,也就丧失了学习的积极性。
3.失范的家长行为
家长自身行为的失范,往往是孩子病态人格形成的重要影响因素。如有的家长要求孩子勤奋学习,自己却不工作、不学习、生活懒散;有的家长希望孩子坚强,自己面对困难的时候却很消极;有的家长要求孩子改正错误,自己却死活不认错;有的家长希望孩子信守诺言,自己却经常说话不算数;有的家长要求孩子做事要持之以恒,一丝不苟,可是自己做事情常常虎头蛇尾,马马虎虎;有的家长希望孩子心平气和,自己却经常暴跳如雷;有的家长希望孩子举止文雅,自己却粗鲁低俗……
4.不良的家庭氛围
不良的家庭氛围主要有以下几类:
(1)矛盾的家庭。主要指家庭成员长期感情不和,冲突不断。家庭成员经常当着孩子面相互争吵、讥讽,甚至大打出手,让孩子无所适从,内心焦虑、恐惧。
(2)烦躁的家庭。是指家庭成员性格急躁,没有耐性和宽容,动不动就跟火山喷发一样。这种家庭里缺乏良好的沟通氛围,缺乏理智的解决问题的方式。过多非理性的情绪化发泄会使孩子变得要么脾气暴躁、喜怒无常,要么懦弱胆怯。
(3)消极的家庭。是指家庭成员对待生活、学习的态度是消极的,得过且过,缺乏积极进取的精神。在这样的家庭里,孩子缺乏生活热情,对什么都无所谓,缺乏进取心。
(4)冷漠的家庭。是指家庭成员之间的关系很冷淡,互不关心,各自为政。这种家庭表面看起来平静、理性,但缺乏家庭必要的温情,孩子感受不到家长的精神支持,内心像处于荒岛般无助。
二、走出家庭教育的误区
1.家长要反思自己的教育行为,提高家教能力
(1)家长要转变教育理念。家长首先要改变不合理的教育理念,转变对成功的理解。加德纳的多元智能理论告诉我们:通向成功的道路有许多条,在不同领域不同行业,人们取得成功所需要的才能和智慧是不一样的。几乎每个孩子都有自己擅长的一种或几种才能。要引导孩子向适合的方向努力,帮助孩子获得属于自己的成功。
(2)家长要改变不合理的教养态度,采取科学、有效的教养方式。家长要爱孩子,但不能盲目地、失去理性地爱,要从内心深处真正尊重孩子,以民主的态度对待孩子,要对孩子提出合理的要求,但不能束缚孩子的个性发展。做到爱而有度,严而有格。
新时代的家长要成为学习型的家长,要学习科学的育儿经验,了解不同年龄段孩子身心发展的特点,了解当前社会形态下孩子的思想和心理实际状况,因材施教,采取采取科学、有效的教养方式。家长首先要学会耐心倾听孩子的心声,肯定孩子的积极想法,试着换位思考,站在孩子的角度理解问题;其次,家长要注意亲子沟通的艺术,关注孩子的兴趣和爱好,创造适宜的谈话契机,与孩子平等对话;最后,注意教育策略的灵活应用,家长要根据孩子的实际特点,综合应用多种家庭教育的方法,如说服教育法、行为训练法、家规契约法、激励评价法、实际锻炼法、环境熏陶法、心理暗示法等。
(3)家长要努力营造良好的家庭氛围。美国一位心理学家曾对4000名儿童作了调查,结果表明,生活在常有笑声的家庭中的孩子,智商都比父母不和的孩子要高。良好的家庭气氛有利于孩子获得安全感,有利于孩子形成热情、活泼、乐观、善良等个性特点,有利于孩子培养独立性、求知欲和探索精神,有利于孩子的情绪调节与情绪成熟,有利于孩子社会交往与社会适应能力的发展,也有利于亲子之间的沟通和父母教育影响力的发挥。因此家长要致力于营造温馨和谐的家庭氛围,家庭成员之间要相亲相爱、相互扶持、勇于承担责任;要给孩子自由活动的时间、空间;要创造宽松的精神环境,减轻孩子的精神负担,让孩子感受到家的温暖和安全。
2.学校作为重要的教育机构,要发挥对家庭教育的指导功能
学校作为专业的、对孩子成长起关键作用的教育机构,除了履行教育孩子的职责外,也要承担起对家庭教育的指导任务。学校可以利用家长会、家长学校、家长沙龙等渠道,就孩子教育的共性问题进行广泛的面上的探讨;也可组织家庭成长团体,以小团体活动的方式促进家庭成长;当然更需要与家长一起进行个案分析,家校及时沟通,形成家校教育合力。
3.社会要广泛关注家庭教育,给家长提供有力的指导和支持
法国作家福楼拜说:“国家的命运与其说是操纵在掌权者手中,倒不如说是掌握在父母手里。”这指明今日的父母教育子女,实际上就是在缔造祖国的未来。的确,家庭教育决定着孩子的人生,决定着家庭的未来,更关乎国家和民族的命运。所以整个社会要重视家庭教育,通过多种渠道给家长提供切实的帮助,增强他们构建和谐家庭、正确教养子女的能力。
(1)争取出台地方性法规。规定未成年人父母或其他监护人每年接受培训的课时量并配套相应的保障措施。政府对父母成长工程给予经费和政策上的支持。
(2)组织专家研究并设计有利于父母成长、优化家庭教育环境的课程。课程内容可以涉及:和谐家庭建设与婚姻管理;生育前的身心准备知识;父母的心理成长;优良家庭氛围建设;各年龄段孩子的教养知识;亲子沟通技能训练等多个方面。
(3)建立父母成长培训三级网络。第一级,社区的培训和宣传活动;第二级,加强区域性(地市、县)家长(或父母)研究与培训机构的辐射、推广作用;第三级,成立省级家庭教育研究与指导中心,发挥研究、引领、督导的作用。
[关键词]心理健康;学前儿童;家庭教育背景
中图分类号:G6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0278(2013)02-132-01
目前,多数家庭教育专家认为,家庭教育有狭义和广义之分。广义的家庭教育是家庭成员之间相互实施的一种教育;狭义的家庭教育,指在家庭生活中,由家长即家庭里的长者(主要是父母)对子女及其他年幼者实施的教育和影响。家庭教育在注重孩子身体健康的同时,也要关注他们的心理健康,并促进其适应社会。
一、学前儿童的家庭教育现状
(一)儿童观落后
如许多父母对孩子的身心发展缺乏了解,教育科学知识不足,把孩子看成附属品,将个人愿望强加于孩子等。
(二)教育目标失衡
如家长过高的文化期望、职业期望、心理预期,重视智力而忽略儿童的能力发展;重视身体,而轻视心理健康的发展。
(三)教育方式不科学
如对孩子过分亲昵、关注、纵容、包办、甚至不适当的满足一切需要。
(四)与托幼机构教育相脱节
如家长让孩子死记硬背,而老师则支持在游戏中学习;父母从自己愿望出发,让孩子上各种特长班,而老师则孩子自由发展。教育内容偏差,导致教育力衰弱。
二、学前儿童的家庭教育认知
(一)了解学前儿童的心理发展特点
学前儿童是指三岁至六七岁这一时期。主要有以下几个特点:
1.神经系统方面。大脑皮层结构日趋复杂化,脑电波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发展,5-6岁左右是脑电发展的第一个明显加速时期;约4岁时,由于神经系统结构的发展,内抑制开始蓬勃发展起来。
2.幼儿的游戏方面。游戏是学前期儿童的主导活动,主要有创造性游戏、教学游戏和活动性游戏。创造性游戏,是由儿童自己想出来的游戏,目的是发展儿童的主动性和创造性;教学游戏是结合一定的教育目的而编制的游戏;活动性游戏是发展儿童体力的一种游戏,如爬、跳等。
3.言语的发展方面。幼儿期是一种一生中词汇数量增加最快的时期,3-4岁词汇数量的年增长率最快;词类范围先掌握实词后掌握虚词,积极词汇较婴儿期大大增长;语法的掌握从简单句到复合句,从陈述句到多种形式的句子,从无修饰句到修饰句。
4.认知的发展方面。随着言语的发展,记忆在不断的发展,与婴儿期相比,幼儿的信息储存容量相对增长,对信息的接受和编码也在不断的改进,记忆的策略和元记忆初步形成;思维的抽象逻辑性开始萌芽,言语在幼儿思维中的作用日益增强,最初实物、数和类的掌握,抽象逻辑思维的初步发展。
5.个性的初步形成和社会性发展方面。个性的初步形成是从幼儿期开始,社会性也有了进一步的发展。自我意识发展总趋势是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增长,思维发展成为儿童社会化的核心内容,倾犯行为和社会行为最早出现在此期。
(二)了解家庭氛围中影响儿童心理健康的因素
1.家庭居住条件。居住条件的好坏影响到孩子的学习和休息的质量,也影响着身心的发展。如随着城市独门独户的增加,给孩子的同伴交往带来减少问题应引起注意。
2.家庭物质条件。为孩子提供物质条件,家长不会吝惜,但应注意理智。
3.家庭结构。父母应尽量给孩子提供好的家庭教育理念,也要保持完整的家庭,有益于孩子的心理健康发展。
4.家庭氛围。氛围是一种精神环境。家庭氛围是衡量教育质量的指标。父母要为孩子营造健康的家庭氛围:营造和谐、平等、开放、快乐的家庭气氛。
三、学前儿童的家庭教育策略
(一)坚持家庭教育的原则
1.一致性原则。指对孩子进行教育时,家庭、社会、学校之间要协调一致。
2.两不原则。指再穷不能穷孩子,再富不能富孩子。
3.三为主原则。一是以正面教育为主。父母要鼓励孩子,给他正面积极的教育。二是以赏识教育为主。对孩子的奖励是孩子成长过程中不可缺少的一种教育方法,本质在于善待生命、尊重生命。采用赏识教育,如给孩子一个拥抱,亲亲孩子的脸。三是以细节教育为主。要在孩子成长过程中,特别是在学习和游戏过程中,善于捕捉具有教育意义的细节,及时对孩子进行生动形象具有启发性、说理性的教育。
4.四尊重原则。一是尊重孩子的身心发展规律,了解孩子的身心发展规律,把握好规律。二是尊重孩子的权利。要相信自己的孩子是独一无二的,有自己的小天地,不能把孩子当成自己的财产。三是尊重家庭成员的意见。温馨和睦的家庭有利于孩子的健康成长。在教育孩子方面,要尊重每一位家庭成员的意见,形成教育孩子的合力。四是尊重家庭教育的特点。要取得家庭教育的成功,必须了解和掌握家庭教育的特点,采取适用家庭教育的方式方法,进行有针对性的教育。
5.全面发展原则。指在培养孩子的德、智、体、美和劳动技能这五方面全面发展,不可偏废。个性的全面发展,是各方面都达到基本素质,并能相互促进,在此基础上充分发挥个人的优势。
总之,学前儿童的家庭教育是现代教育工作必不可少的一部分,并占有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我们应不断更新教育观念,改进教育方法,重视孩子的身心健康成长和发展。
参考文献:
[1]孟万金.积极心理健康教育[M].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8.
误区一:对孩子的期望值过高
期末考试结束,一个朋友带着在三年级读书的孩子到家里玩。我问孩子:“期末考试成绩怎么样?”孩子自豪地告诉我:“我的功课都是优!”“真棒!”我称赞道。确实,就我对孩子的了解来看,他能得到全优真的是很不错了。可没等孩子反应,朋友说话了:“优就值得高兴啊?数学还错了两道题呢,你就应该全对!”朋友的话一说完,孩子脸色就变了,直到最后离开,也没有再说一句话。
在这件事情中,朋友犯了一个很多家长都会出现的错误:对孩子期望值过高。当家长对孩子的要求过高时,除了既定目标难以完成外,还存在很多弊端:首先,挫伤了孩子的自信心。在登山比赛中,当发现你追逐的目标近在眼前时,你会信心百倍地去追赶;相反,当看到前面的目标已经在不可能追赶到的位置时,你则会失去信心放弃追赶。同样,当家长制定的目标过高,孩子难以企及时,孩子就会失去自信,放弃对目标的追求,得过且过。其次,容易使孩子形成好高骛远的恶习。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也是终身的老师。父母的言行、处世方式对孩子有着潜移默化的影响。父母对孩子的要求过高其本质是好高骛远的表现,长此以往,孩子受其影响,就容易形成做事情时不切实际、眼高手低、好高骛远的习惯。
误区二:包办代替应由孩子自主完成的事情
期末检测,当我巡视到一年级教室时,突然一个小男孩趴在桌子上“呜呜”哭起来,连忙走上前问他为什么哭,小家伙边哭边说:“我的铅笔芯断了。”“你用铅笔刀削一下不就行了?”我看着桌子上的铅笔刀说。“我不会……呜呜……都是爸爸妈妈帮我削……”听了小家伙的话,我哭笑不得。
当前,独生子女家庭居多,很多应该由孩子自己完成的事情,都被父母长辈替代孩子完成了。父母包办代替应由孩子自主完成的事情看似是对孩子的关爱,实则不然,其中弊端多多。首先,易导致孩子感觉统合失调。“感觉统合失调”是一个心理学名词,通俗地讲就是个体在运动、思维等感知觉方面出现障碍,不能协调运作。感觉统合失调的孩子在智力、身体发育上都异于正常孩子。研究发现,父母过分的包办代替,孩子的运动系统、神经系统得不到有效锻炼是导致孩子感觉统合失调的一个重要原因。其次,孩子易形成依赖性,遇事缺少主见。孩子自主完成任务其实是其脑、手结合,协作解决问题的过程,孩子除了运动能力得到加强外,更重要的是通过寻找完成任务的最优化办法,其思维得到了开发,孩子在自主完成任务的过程中体验到了成功的乐趣。当成功的感受被反复强化后,孩子会逐渐形成遇事主动思考,自我完成任务的良好习惯。反之,当父母事事包办代替,孩子易对父母形成依赖性,遇事缺少主见,这对孩子将来面对社会纷繁复杂的各种事务是极其不利的。
误区三:赞赏孩子的暴力行为
正在朋友家闲聊,朋友7岁的儿子从外面哭着回来了。朋友忙问:“怎么了你?”孩子边哭边说:“某某打我……”没等孩子说完,朋友“嗖”一下站起来了:“你不会打他啊?走,打他去!”拽着孩子就往外走。不一会儿,父子俩回来了。一进门朋友就对儿子说:“以后就这样,谁敢打你,你就打他,打不过就告诉爸爸。”
关键词:家庭教育;问题;对策
我所执教的中学的周边地区是改革开放后我国迅速城镇化的一个典型例子。农田被大面积吞噬,村舍被商品房取而代之,原本安贫乐道的人们开始忙于追求收入的提高,而学生们也广泛而深入的接触到了浮华的商品经济。于是,在忙碌的双亲和浮躁和社会环境的双重影响下,出现了一个又一个“问题少年”:
小龙,父母离异,与母亲、外婆一起生活,母亲常年在外忙于生意。原本成绩优异的小龙在家庭变故和缺乏母爱的打击下逐渐变得自由散漫甚至人格扭曲,不仅成绩直线下滑,甚至有严重的打架行为。老师多次去家里希望能挽救孩子,却竟然没有与忙碌的母亲面谈的机会。于是,尽管校方多次努力,由于家长的漠然,终于没能避免小龙退学的悲剧。
小葛,父亲是大医院的名医,母亲做地板生意。家境优裕又深受溺爱的小葛贪于享受甚至挥金如土,经常出钱雇人替他做作业,学习成绩当然很差。
小詹,母亲是一名普通工人,“望子成龙”之心非常重。作为一名小学生的小詹在每周要去学校上六天课的情况下,仅有的一天休息时间也被母亲排得满满,三个家教老师轮番上阵,每个老师都是倾其所有,进行“填鸭式”教育。小詹几乎每天晚上学习到十二点以后,而成绩却止步不前,还要经常面临“不认真学习就要挨打”的责骂。试问,如果在天性应得到充分发展的小学就让孩子每天承受高三的学习压力,那么,当他进入科学的画卷刚刚对他打开的中学时,如何能有学习兴趣?无疑,小詹的母亲在某种程度上是在扼杀孩子的天分。
上述三个例子是我数十年教育生涯中的三个典型,可以从中概括出一般家庭教育问题的大多数原因,主要有以下四个方面:
一、孩子的家长因为离异造成的家庭破裂,使孩子在短期内遭受巨大的家庭变故,心理上无法接受,于是无心学习,甚至产生厌世和堕落的情绪;
二、孩子的家长为了给孩子更好的生活质量,过分忙于生计,在为孩子提供更好的物质生活时忽略了关注孩子精神世界的成长,使孩子的成长缺乏有针对性的指导和关爱(这种针对性往往是学校教育所无法给予的),于是缺乏自控力的孩子可能会被社会上的不良因素引导,偏离正道,误入歧途;
三、孩子的家长对孩子过于宠爱,视作掌上明珠,不忍批评指责,由着孩子的性子生活。这样不仅容易使孩子妄自尊大,目中无人,缺乏修养,更会造成他们失去了为未来奋斗的动力和能力,不要说功成名就,甚至可能成为“啃老族”;
四、孩子的家长由于对孩子寄予的期望而忽视了孩子身心成长的自然规律,忽视了“劳逸结合”的学习箴言。“填鸭”式地为孩子安排完全接受不了的工作量,不仅剥夺了孩子生活的乐趣、本性中的兴趣爱好以及该有的休息,更可能使他的学习兴趣在无休止的习题和训练中消耗殆尽。
因此,我在此提出以下几点解决现状的对策。
一、家长们应树立良好的与学校合作的心态
中国家长往往存在两种极端心理。其一,我既然交了学费,把孩子送到了学校里,那么成绩不好就是你们老师的事,你们要负责;其二、我的孩子我自己管,我想让他学什么就学什么,你们管不着。这两种心理总是让深切关心孩子的老师们在开展家庭和学校结合以更好地帮助孩子成长这方面工作时遇到重重阻碍。我认为这两种心态的家长应该试着去与学校合作,互相配合,为孩子提供良好的学习生活环境,帮助孩子更好地成长。
三、希望家长与孩子建立心连心的沟通
教育好孩子,首先必须了解孩子,了解孩子的长处,并尽可能的积极的引导。尊重孩子的选择,不要打击孩子的自信心。避免用专横的态度对孩子进行体罚,让孩子去接触社会生活影响,包括社会积极作用和消极作用甚至是敌对作用的影响,父母应该指导他们去跟不好的影响进行斗争,从而增强孩子的抵抗力。
四、积极举办“家长学校”
对家长进行家庭教育知识的培训,把家长希望子女成才的迫切愿望。引导到正确的方向上来。
家长学校的任务,是要帮助家长树立“为国教子”的家庭教育理念;帮助家长形成“理性的”、“关爱的”“民主的”家庭教育方法;使家长重视孩子的“思想素质”、“心理素质”等非智力因素培养,促进家庭形成良好教育环境。
五、采取“反哺教育法”
组织学生评价家长,对家长提出意见和建议。家长要以身作则,树立孩子学习的榜样。“反哺教育法”的途径有:(1)学校加强文明建设,用学校和学生的“文明”带动家庭和家长的“文明”建设。(2)家长会上对家长提出关于家庭教育的建议,并且组织学生和班主任对家长的家庭教育进行评比。(3)家长会前,组织学生给父母写信,让学生对家长的不良行为提出批评,向家长提出合理的建议。
六、为孩子创设良好的学习环境,增加家庭的文化教育氛圃
首先,家长要为孩子提供足够的学习时间,即使再忙,也不要浪费孩子的学习时间。使孩子有一个学习的小天地。其次,要求家长督促孩子完成家庭作业,经常查看孩子的作业。对孩子经常犯的错误进行细致的讲解,帮助孩子买一些参考书籍。在学习之余,家长还可以订阅一些有益智力的杂志,培养孩子对读书的乐趣,增长孩子的知识面。这样,形成浓厚的家庭文化教育氛围,帮助孩子形成自觉学习的态度,改变家长对家庭教育的认识,提高家庭教育的质量。
品德教育是家庭教育的重点,以培养孩子良好的道德品质和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为主,教会孩子如何做人,古往今来,许多仁人志士卓有成效的名人在幼年时期受到良好的家庭教育是他们日后成才的一个重要的原因,大发明家爱迪生,一代文学巨星郭沫若,矛盾等名人的成长过程说明了家庭教育对早期智力开发是十分重要的。
良好的家庭教育是优化孩子心灵的催化剂,社会中的真善美假丑恶不时进入孩子的视野,孩子缺乏辨别是非的能力,家长要抓住日常琐事,帮助孩子辨别是非,针对问题及时指导,提高孩子鉴别能力,优化孩子心灵,预防孩子犯错。
总之,作为家长要充分认识家庭教育的重要性,积极配合学校教育,配合老师的工作,尽好家长的责任与义务。让我们共同努力为国家培养出合格的建设人才。
参考文献:
[关键词] 家庭教育学 《傲慢与偏见》 性格
《傲慢与偏见》是英国著名女作家简•奥斯汀的代表作,作品生动反映了18世纪末到19世纪初处于保守和闭塞状态下的英国乡镇生活和世态人情。这部社会风情画似的小说不仅在当时吸引着广大的读者,时至今日,仍给读者以独特的艺术享受。奥斯汀通过栩栩如生的人物描写,透过对各色人物的细致刻画,描绘了一幅19世纪初英国乡村社会的众生相。其中,班持纳一家人给读者留下深刻印象。在体会这些不同性格的人物带给我们“轻快、明亮”的喜剧感受的同时,我们会发现,这些人物在我们生活当中就有存在。所谓人与人是有差异的,而这个差异的形成往往要追溯到性格形成的初始环境,即家教氛围。同时,文章还揭示出家庭教育对儿童性格形成的重要性。
一、家庭教育学和家教的作用
家庭教育是一门艺术,涉及到“家庭―人―教育”的概念和范围;家庭教育学就是要围绕着这样的概念和范围进行研究。家庭教育学是一门古老而新兴的学科,它涉及到家庭教育过程殊的师生关系,即家庭中的长辈与晚辈,特别是父母与子女之间的互动关系,研究对象是父母与子女之间的教育影响的互动现象。这样的研究对象要求在家庭教育中必须树立互动的家庭教育观,即:在家庭中,不仅有长辈特别是父母对子女的教育影响,而且也有子女对长辈特别是父母的教育影响,还有同辈人之间的影响。所有的家庭成员都在家庭教育的互动影响中成长、进步。在这种家庭互动教育的实施中,长辈对未成年人晚辈有意识的教育要注重科学性,要求长辈特别是父母要有大量心理上的投入,这是家庭教育的本性要求。而同辈人之间,如夫妻之间互不尊重,互不关心,没有正常的教育影响,家教就失去作用,父母在孩子的心中威信就会降低丧失,孩子就会不听父母的话,甚至会导致走上邪路。
根据家庭教育学,家庭教育有以下三大作用:
1.家庭教育在儿童品德和个性形成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儿童身心品德的发展、个性品质的形成都是在天生素质的基础上,由环境和教育决定的。家庭是儿童生活的第一环境,是儿童接受教育的第一场所。
2.家庭教育从总体上决定着受教育者社会化的发展方向
人通过学习知识、技能和社会规范,在与社会上的人交往中掌握社会规范,转化为一个社会的人的过程。在这过程中,家庭教育不仅奠定了基础,还对人的转化产生最深度的影响。父母会什么、懂什么、支持什么、反对什么,都会通过言行对孩子产生影响。
3.家庭教育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家庭成员的幸福
个人幸福与家庭幸福密切相关。具有良好的家庭教育的家庭,孩子在家庭中能接受积极的影响,养成各种良好习惯,健康成长。良好的家庭教育是家庭幸福的基础。
由于家庭教育的作用如此之大,不同的家庭教育会培养出不同性格的家庭成员。小说《傲慢与偏见》中正是由于班特纳家的家教如此,才会有女儿们如此的性格。让我们来看看班特纳家的家教。
二、班特纳家的家教
谈到家教,我们首先要看看家教中起主导作用的两个人物――班特纳先生和班特纳太太。
班特纳先生是一个对自己的婚姻和孩子们缺乏足够责任心的人。作为丈夫的他,年青时因迷恋青春美貌,忽视了心智上的门当户对,娶了一位智力贫乏,思想狭隘的女人当太太。婚后发现他的妻子是这样一个无知和无礼的人后,便失去了对她的全部真情,他对她的尊重、敬佩和信任也都永远消失了。他不是积极地创造相互尊重的家庭氛围,而是以嘲笑她的无知和愚蠢为乐。他对妻子的不尊重影响到孩子们。他的婚姻观――“为年轻美貌而结婚”,对小女儿莉迪亚影响极大。莉迪亚后来被英俊潇洒的威克姆迷倒并发展到与他私奔一事,与班特纳年青时被年轻美貌迷住了眼睛而选上他的太太是如出一辙。班特纳除了嘲笑班特纳太太,还嘲笑女儿们。作为一家之长,他没有尽到应尽的义务和责任。对他那两个放荡轻浮的小女儿从不尽力严加管束,对他的妻子的不成体统的举止也是视而不见。他似乎是一个家庭中的旁观者,最大的爱好就是把自己关在书房中,任由莉迪亚和其母亲想干什么就干什么,莉迪亚的私奔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是他不负责任的家教行为导致的结果。他不采取任何行动,是为了省得招来麻烦,把父亲的监护权交由别人去执行,他的这种不作为,其结果是十六岁的莉迪亚在没有父母的监护下,如脱缰的野马,随心所欲,最后走上与威克姆私奔的道路,不仅给自己也给家人蒙羞。班特纳先生作为家长,应该为家人树立榜样和权威,相反的是,他很少关心家里的事情,在最需要发挥父亲的有效作用时却退居书房逃避,寻求个人的安全,说到底,他作为丈夫和父亲是一个不负责任的人物,没有发挥家教中父亲的正面作用,给女儿们带来了负面的影响。
作为母亲的班特纳太太,是一个思想浅薄、智力低下、知识贫乏、喜怒无常的女人。对班特纳太太来说,她一生的事业就是要让女儿们体面地嫁出去。但是她的这个“事业”从不考虑到女儿们的爱情,只讲究现实利益。她一辈子的乐事就是会亲访友,没有尽到应尽的责任,从来没有从思想道德方面,对女儿进行教育。她满脑子都是钱,用钱来衡量一切,她对几个小女儿的放荡行为放任自流,甚至对小女儿莉迪亚未婚先同居的行为也毫不指责,反而引以为豪,对莉迪亚更是溺爱,“她要多少钱买衣服,就给她多少钱。”作为家长,她对三个小女儿肤浅的性格负有部分责任。
再看看夫妻俩的关系,他们的婚姻由于轻率而结成,两人在性格,品味和爱好上毫无共同之处,夫妻之间缺少相互尊重,互不关心,父母在孩子的心中威信力不够,他们的婚姻自然给子女带来了不利影响。生活在这样的一个家庭环境中,五个女儿形成了各自的性格,而性格决定命运,她们的最终归宿,特别是在收获爱情和婚姻方面不尽相同。
三、班特纳家女儿们的性格
1.温顺善良的长女――简
简是班特纳先生的大女儿,纯洁善良,温柔而有耐心。在她眼里,天下人都是好人,但这却是她的一大性格缺陷。她看不出别人的缺点,说明她的判断能力和道德水准有限。她性格过分拘谨,她把对宾利的强烈的爱隐藏在文雅的外表下,没有把对宾利的钟爱流露出来;由于矜持和被动,一度让喜欢她的宾利先生产生了误解,几乎放弃了对她的追求,即使如此,柔弱的简依然逆来顺受,以至于因为心灰意冷而产生绝望情绪。她的性格中的被动,碰到困难没有采取积极的行动去解决的这一点与她的父亲很像。
2.机智幽默的二女儿――伊丽莎白
伊丽莎白受父亲的影响最深。她继承了父亲的智慧和母亲积极的性情,是个资质聪颖,独立性很强的女子。她像她的父亲一样,喜欢读书,具有一定的才智;同时她还继承了父亲的幽默感和嘲讽人的技巧。她具有超越常人的良好口味和对可爱风景的鉴赏力。她看到了父母的不幸婚姻,因此,一再强调婚姻是建立在爱情的基础上。她批判那种唯利是图的金钱婚姻,比如,就看不起她的朋友夏洛蒂嫁给柯林斯,但她并不把金钱与爱情绝对分开,这是因当时的社会制度对女子的歧视所限以及由于她的母亲常常提到钱,因此,在她内心深处还是渴望嫁一个有钱人。同时,她也有性格中的不足,最大的失误就是她被威克姆的外表和说话方式所迷惑,对威克姆的谎言毫无觉察,以致对达西产生了更深的偏见。她与达西的爱情几经波折,但误会最终得以消除,两人后来喜结良缘,过上幸福的生活。
3.放荡不羁的小女儿――莉迪亚
莉迪亚由于深受其母亲宠爱,从小就涉足了社交界,她生性轻率,遗传了母亲的漂亮,同时继续了母亲的愚蠢和虚荣。不负责任的父亲对她的缺点及从不严加管教,只是一笑置之,本身行为失控的母亲,又全然感觉不到危害性,对她恣意纵容,这使她越发轻佻放荡,轻信盲从。她忘形地与民兵团的青年军官的厮混,后来发展到与军官威克姆私奔,虽然这个男人是个道德败坏的之徒,她却洋洋得意,津津乐道,并以此来讥讽两了尚未出嫁的姐姐。可以说她是个毫无道德可言,没有责任感和耻辱感的人。
4.迂腐无趣的三女儿玛丽和粗俗无知的四女儿基蒂
这两个女儿在小说中笔墨极少。玛丽和其父一样,只把自己关在书房读书,对家里的事情漠不关心,却喜欢品头论足,进行道德说教;后来是仍然呆在家里的唯一的女儿;而四女儿基蒂受莉迪亚影响较大,和莉迪亚一样没有多少是非之分,对莉迪亚私奔的事不以为然。从这两个女儿身上,我们同样可以看出家教的影响力。
四、结语
通过对小说《傲慢与偏见》中班特纳一家几个女儿的性格分析,我们可以看到家教对一个人性格形成和发展所起的作用。小说所揭示的家教问题对当今社会依然有借鉴意义。《傲慢与偏见》使一代又一代的众多读者在阅读这部作品时得到愉悦,受到启迪,深受教益。
参考文献:
[1]李天燕.家庭教育学.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7.
[2]Jane Austen. Pride and Prejudice.上海:世界图书出版公司,2006.
[3]许琦.人格与家教.南宁:广西民族学院学报,2004,(02).
[4]王玉洁.双性化人格与妇女解放.电影评介,2007.
关键词:小学;家庭教育;理性
一、发生在小学校园的案例
案例一:老师经常在家中或办公室中接到家长打来的类似电话,“老师,您在学校里多管管这个孩子。他不愿学习,只想着玩,不听大人的话,光听老师的。”“老师,您管管俺孩子,给多费点心。”言外之意,比其他的孩子要给予更多关注,不要忽略。基本上,打电话的这些家长多是因为自己的孩子存在若干不良习惯,或比较调皮,或对学习不大感兴趣的孩子。老师也总是煞费苦心、语重心长地回应:“您在家里也要好好地管管孩子。”
案例二:五年级一班有一位小男孩,天生好动,走路都要连蹦带跳的。有一次,上课时老师发现他的左眼角发青,下课时眼睛肿胀了起来。老师问他怎么弄的,他把经过告诉了老师:是一位同学和他迎面撞上,来不及躲闪,一下子把他推在了墙壁上。看着他那眼睛睁不开的样子,真是又好气又好笑。因为已经是五年级学生,老师叮嘱他回家和妈妈好好解释。第二天,老师问他妈妈怎么说的,他说:“妈妈没说什么。”这怎么可能?老师反复追问他怎么跟妈妈说的,他说:“我骗妈妈说,我去讲台边上看课程表时,不小心摔倒了。”老师看着他笑了一笑,对这样的孩子,还能再对他说些什么呢?想不到的可能是家长吧!
案例三:班上有位男孩几乎每节课都被点名,自理性较差。几位任课老师都普遍反映这名男孩有同样的毛病:(这名男孩坐在第一排)老师一进入教室,首先映入眼帘的就是他的书桌前面或座位下面总有废纸,老师都必须告诉他将废纸扔到垃圾箱内;上课,需要做练习时,随便从书包中取出个本子,放在书桌上就开始写。本子下面垫着的不是书包就是一堆课本;写着写着,一会书包掉落在地,一会课本掉落在地;有时还经常钢笔不下水,再修理钢笔。经常一节课下来,他的书桌前面或座位下面乱糟糟一片。
以上只是几个典型的例子,其实案例不胜枚举。当我在学校内忙得焦头烂额、力不从心时,就经常思考是不是存在一个“事半功倍”的解决办法,于是试图在学校教育的“上游”――家庭教育上推进一步,其实家长们也非常希望和老师一道共同解决孩子成长中存在的问题。
二、家长应如何有效地帮助孩子快乐成长
1.家长要把握整个小学教育的方向
引用彭泗清博士的一句话:“中小学生的主要任务不是‘学习’,而是‘成长’。”孩子的天性是对一切都感到好奇,当然学习也不例外,可是造成许多孩子厌学的原因之一就是家长把学习上升到至高无上的地位,以学习成绩作为衡量一切的标准。确实,当前激烈的社会竞争恐怕是史无前例的。如今就业压力如此之大,足以把家长“逼疯”、家长们为了孩子的前途,不顾一切地逼迫孩子学习。但是无论如何我们都不会回避竞争,与其趋之若鹜,倒不如适当淡化它,正确地对待它。试想,当孩子处于健康、阳光、上进的状态时,他的学习成绩不也就会随之提高吗?
2.家长千万不要把孩子的教育权拱手相让,完全寄希望于老师
孩子的“成长”,不仅包括智力的发展,还包括心理和道德健康,以及精神的丰富和人格的完善等非智力因素。其实,家庭才是孩子学习,特别是非智力因素培养的主要阵地。现在许多家长在孩子中的威信下滑,总是觉得有求于孩子,可怜巴巴地乞求孩子好好学习,像旧社会大户人家的丫环一样伺候孩子,丧失了家长应有的威严。有时还会看到孩子像斥责仆人一样给家长说话,像使唤下人一样支使父母,而他们的父母居然连大气也不敢出。试想一下,一个不懂得尊重父母、孝顺父母甚至瞧不起父母、拿父母不当回事的孩子,怎么可能成为一名谦和有礼之人呢?因此,家长要用心教育孩子,千万不要迁就孩子、讨好孩子。
3.家庭教育最根本、最重要也是最难做到的,就是靠孩子自己控制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