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优发表网

购物车(0)

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期刊投稿 出版社 公文范文 精品范文

企业信息化原则范文

时间:2023-09-14 17:27:41

序论:在您撰写企业信息化原则时,参考他人的优秀作品可以开阔视野,小编为您整理的7篇范文,希望这些建议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热情,引导您走向新的创作高度。

企业信息化原则

第1篇

内容摘要:企业外部环境的变化和内部规范管理的要求,促使企业不断进行业务流程的优化,进而提高企业运作效率,降低企业的运营成本,使企业保持竞争优势。业务流程优化离不开信息化的支持,信息化是执行业务流程的工具和载体,它可以提高流程的运行效率和响应速度。业务流程的优化成果需要通过信息化固化下来,即利用信息技术规范业务流程,保障企业持续、健康发展。本文初步介绍了基于信息化的企业业务流程优化应遵循原则和实施步骤,具有一定的参考借鉴意义。

关键词:业务流程优化 信息化 原则 步骤

引言

企业的经营管理及业务活动都是由各种流程组成的,这些流程最终输出的是企业交付给顾客的产品或服务。业务流程是企业运行的脉络,它直接决定企业的作业逻辑。企业总体流程框架是否科学、合理,具体流程运行是否通畅、快捷,关系到企业运行的效率和效益。因此,业务流程是企业管理的基石,也是企业管理水平的重要标志,是企业管理规范化、制度化的基础。

业务流程优化(Business Process Improvement,简称 BPI),是从企业绩效出发,对现有工作流程进行调研、分析、梳理、完善和改进,打破部门壁垒,增强横向协作,进而提高企业运作效率,降低企业整体运营成本,使企业保持竞争优势。

外部环境的不断变化和自身发展的要求,促使企业不断进行业务流程的优化,业务流程优化以企业现有业务流程的问题为指向,对现有业务流程进行流程调研、流程梳理、流程分析、流程设计、流程评价、流程运行、流程改进,再进入下一次的调研、梳理、分析、设计、评价、运行、改进,构成的一个动态的、循环的系统。

业务流程优化与信息化的关系

企业在业务流程优化过程中,通常采用信息化技术,即利用IT技术和其他配套支持手段,规范管理体系、固化业务流程,即,业务流程优化离不开信息化手段的支持。信息化是提供信息集成、信息共享和执行业务流程的工具和载体,它可以提高流程的运行效率和对外部变化的响应速度。

企业信息化是指企业在生产、管理、经营等各个层次、各个环节和各个领域,采用计算机、通信和网络等现代信息技术,充分开发、广泛利用企业内外部信息资源,不断提高生产经营管理决策的效率和水平,逐步实现企业办公自动化、管理科学化、决策智能化,从而为企业在市场竞争中赢得优势。

企业信息化的普及和应用推动着管理模式的发展和变化,触发业务流程优化。新的管理模式的出现需要有新的信息化手段给予支撑,而新的信息化手段的问世,必然促进新的管理模式的出现。

企业信息化可以实现管理信息集成和信息共享。信息集成是指各种管理信息来自统一的数据库,采用规范化的信息格式和信息处理程序,信息的采集、处理和报告有专人负责,并且责任明确,同时,信息的来源必须是唯一的,不需要重复录入。信息集成是为了实现各种管理信息共享,所有与某项业务流程有关的授权人员,都可以通过相应的信息系统软件访问指定的数据库,调用原始数据和加工处理后的信息,按照一定的格式显示在相应的记录和报表上,实时地了解到相关信息以应对瞬息万变的内外环境变化,对提高企业的响应速度是至关重要的。不同岗位的员工都是根据同一个数据源,不误时机地采取必要的决策和措施,提高企业的应变能力和竞争力。

信息化缩减或优化了企业业务流程,比如,信息系统的开发与利用加强了企业管理信息的集成和共享,与不采用信息系统的传统模式相比,省去了很多信息传递的中间环节、省去了大量的重复信息的录入、省去了大量的信息校对环节、省去了很多信息汇报与分析等环节。

以ERP系统为例,其本质是一个业务流程集成运行的载体和工具,是一个为企业决策层及员工提供决策、运行手段的管理平台,它通过对销售计划、主生产计划、物料需求计划、生产作业计划、采购作业计划的制定,进行物料需求运算、生产能力平衡、采购过程控制以及财务成本核算等业务的全面管理,实现业务流程运行全面的电子化、规范化和数据化。可以说,ERP的实施将企业的业务流程进行了系统的固化。

基于信息化的企业业务流程优化原则

(一)坚持从业务流程出发进行优化

基于信息化的业务流程优化,必须树立需求导向、流程第一的思想,只有明晰企业业务管理的需求,理顺业务流程,才能结合信息技术,提出一个合理的整体业务流程解决方案。因此,应坚持从业务流程出发,而不是从信息系统软件出发,才能避免使设计出来的业务流程陷入到软件操作流程的陷阱之中。因此,不要为了适应信息系统软件而改变业务流程,否则信息化将成为形象工程。

业务流程优化应该从企业实际出发,参考流程的客户、价值和运行环境,不要妥协现有流程和软件固有流程。业务流程优化的核心是业务,而不是软件,只是通过信息系统软件理顺和固化业务流程,降低运营成本,使企业发挥最大效益。

(二)高度重视企业业务流程与ERP系统流程的匹配性

企业在ERP选型时,一定要选择与企业业务流程匹配较好的ERP系统,选择专业性、行业性的ERP系统,选择的公司一定要有良好的资信记录和丰富的行业经验,建议最好亲自到已经成功实施ERP系统的同行业企业去了解。任何ERP系统的业务流程都不可能与企业实际作业完全相同,即使是专业化、行业化的ERP系统也一样。

ERP系统的流程作为相对通用的企业流程体系,在面对不同行业、不同规模、不同管理方式、不同运营流程的企业时,必须做适度的变更和有针对性的部署,使ERP系统流程与优化后的企业业务流程更好地匹配。

(三)坚持业务流程优化与ISO质量管理体系相结合的原则

业务流程优化的过程中,必须考虑组织设计与工作标准的制定,坚持与管理表单相结合、与ISO质量管理体系相结合的原则,为建立基于信息化的企业管理制度奠定坚实的基础。ISO质量管理体系的程序文件对业务流程操作有严格的规定,业务流程优化在业务流程描述阶段可以把ISO质量管理体系的程序文件作为重要的参考信息,了解企业现状及业务流程运作。

对于企业来说,应依据ISO质量管理体系的标准建立管理体系和业务流程框架,加强组织质量管理,进而进行业务流程优化,不断规范业务流程,提升企业管理水平。

(四)企业业务流程优化必须考虑控制成本

业务流程的执行会消耗一些人力、物力、财力和时间,所消耗的这些资源都是所输出流程结果的成本。企业业务流程优化应在保证流程通畅、合理的情况下,尽量做到成本最低。如何进行业务流程优化才能降低成本?什么样的业务流程体系是最经济的?最经济的流程体系是不是一定就能产生最大价值?业务流程的每一个节点所耗费的成本是多少,子流程的流程成本是否过大?哪些是由于冗余、重复的内部控制而产生的流程成本?这些都必须仔细分析。

基于信息化的企业业务流程优化实施路径

基于信息化的业务流程优化可参考如下的步骤进行实施,即谁做什么、以什么样的顺序来做、完成什么样的工作或服务、使用什么样的信息系统软件等。

(一)组建包含信息化人员的流程优化组织

在进行流程优化前应该组建流程优化组织,成立由企业高层、中层、业务骨干、咨询顾问组成的流程优化小组,对流程优化工作进行分工,确定流程优化的实施计划。

需要注意的是,流程优化小组成员中应包含企业信息管理方面的相关人员,他们应熟悉企业现有信息系统软件的业务流程、流程的描述、流程的配置以及流程的更新,最好将企业信息系统软件开发商的技术支持人员纳入到流程优化组织中来。

(二)采用信息化技术进行业务流程调研

一般的制造型企业的业务流程有数百个之多,这些流程分布在各个部门的内部、部门之间以及企业与客户及供应商之间,而对于信息化程度比较高的企业,80%左右的业务流程采用信息系统软件作为工具和载体来执行,比如企业资源计划系统(ERP)、办公自动化系统(OA)等。

流程优化小组应首先对企业现有业务流程进行系统的、全面的调研,分析现有流程中有哪些问题,这些流程是否通过信息系统软件来执行,确定流程优化后要达到的目标,实现该目标的流程能否通过信息系统软件的配置来实现,最好不要对信息系统软件进行底层代码的更改。

(三)通过信息系统软件进行业务流程梳理

对现有的业务流程进行调研后应进行流程梳理,流程梳理的成果一般包括一系列的流程文档,即业务流程图、流程说明文件等。通过信息系统软件,将企业信息系统软件中的现有业务流程的业务流程图导出,找出这些流程存在的问题,从而为后续的流程分析工作奠定基础。

(四)基于信息系统软件进行业务流程分析

流程梳理完成后,应对业务流程图或流程说明文件进行分析,要着力研究整个业务流程中输入、处理、输出三个环节的基本内容、形式和方法。应了解原有流程的关键节点和执行过程,找出原有流程的问题所在,并考查优化过程中可能涉及的部门。同时,应征求流程涉及的各岗位员工意见,说明原流程有哪些弊端,新流程应如何设计才更加优化,同时,要分析如何在信息系统软件中配置、执行新的业务流程。

(五)结合信息系统软件设计新的业务流程

经过业务流程分析后,根据设定的目标以及流程优化的原则,改善原有流程或者重新设计新的流程,应坚持从业务管理出发而不是从软件技术出发设计新的业务流程,但可以通过信息系统理顺业务流程,降低运营成本,简化或合并非增值流程,减少或剔除重复、不必要流程,构建新的流程模型。

新流程模型构建后应与信息系统软件相结合,使信息系统软件和企业的实际管理运营结合起来,并将新流程固化到公司的信息系统软件中,如ERP或OA系统,使流程信息能通过信息系统软件及时汇总、处理、传递,提高信息交互的速度和质量。

(六)评估新的流程

根据设定的目标与企业的现实条件,对优化设计后的新流程进行运行前的评估,主要是针对业务流程的成本、业务流程的效率、业务流程的顾客满意度、业务流程的运行质量等方面进行综合评估。

评估业务流程的首要工作是要对优化后流程的运行情况进行系统的评价。业务流程的评价可以通过对流程使用者和客户访谈,获取现有流程的绩效数据,通过比对行业标杆企业的绩效或是企业自身的绩效目标评估流程的绩效表现。对于不同企业,业务流程描述的重点会有所区别,例如:建筑施工企业和科研院所的业务流程描述侧重以项目管理流程为主,而制造型企业的业务流程描述侧重以制造加工和生产物流为主。

(七)流程运行与改进

经过评估后的业务流程,应该实施运行,在运行业务流程的过程中,应进行总结与改进,即,流程优化是一个动态循环过程,流程调研、流程梳理、流程分析、流程设计、流程评价、流程运行、流程改进,再进入下一次的调研、梳理、分析、设计、评价、运行、改进,构成的一个动态的、循环的系统。

综上,业务流程是企业运行的脉络,它直接决定企业的作业逻辑、运作质量和效率。优化业务流程,加强企业流程管理,是企业低成本、高效率运行,持续稳步健康发展的保证。而信息化是实现业务流程电子化、自动化的重要途径,借助信息化应用,可以把优化后的流程固化下来,规范业务流程,提高流程的运行效率。

参考文献

1.凤羽翠等.业务流程管理.清华大学出版社,2010

2.马叶江.基于信息技术的铁路物流业务流程再造.物流技术,2008,27(4)

第2篇

[关键词] 安全;生产;信息化;建设

doi : 10 . 3969 / j . issn . 1673 - 0194 . 2012 . 23. 030

[中图分类号] F27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 - 0194(2012)23- 0049- 02

由于国内信息化建设起步较晚,加之生产型企业对信息化的认识较为滞后,导致许多企业在安全生产信息化领域的建设十分落后。企业内部各部门间难以实现安全生产信息的互联互通、资源共享。企业管理层难以进行全员、全方位、全过程监管和远程控制。要创新安全监管方式,则需要利用信息化手段提高安全监管的执行效能,将信息化不断渗透到生产经营活动的全过程,融入到安全生产管理的各个环节。

1 基本建设目标

生产型企业安全生产信息化建设的目标是实现统一安全生产基础信息管理、统一安全生产在线监控以及统一安全生产应急管理。

1.1 统一安全生产基础信息管理

通过信息化手段对人的不安全行为、物的不安全状态、环境的不安全条件进行有效监测和预警,实现安全生产信息的采集、处理和分析,对安全生产各项活动、日常管理、监控、应急管理、绩效考核等工作实行统一管理,实现安全生产工作的信息交流和规范管理。

1.2 统一安全生产在线监测监控

通过对生产过程的在线监测监控,实现企业内部重大危险源、重点岗位、重要部位的在线、实时监控,实现监测监控信息与生产的有机结合。

1.3 统一安全生产应急管理

实现安全生产应急管理和协调指挥的信息化、科学化和智能化,实现应急管理由静态管理到动态管理的转变,实现对重大危险源的有效监管;实现对应急预案的编制、演练的科学管理;实现对重大安全生产事故发生的预测预警。

2 建设原则

生产型企业安全生产信息化建设可以参考如下原则:

(1)统筹规划,分步实施。安全生产信息化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涉及安全生产基础信息、在线监测监控、安全生产应急管理等多个方面,要进行统筹规划、总体设计,分步骤、分阶段实施。

(2)经济合理,整合资源。根据企业的实际情况,本着经济合理的原则,充分依托企业现有信息化系统,充分利用现有设备,促进资源整合,防止重复建设。

(3)技术先进,安全可靠。要依靠科技,借鉴国内外先进经验开展建设工作,注重系统设备的可靠性、实用性和先进性,采用符合当前发展趋势的先进技术,并充分考虑技术的成熟性。

(4)立足当前,着眼长远。要以需求为导向,以应用促发展,分步实施、逐步完善,既要满足当前工作需要,又要适应未来技术和应用的发展。

3 基本建设内容

生产型企业安全生产信息化建设的基本内容如图1所示。主要包括:信息安全保障体系、标准规范体系、运行维护体系、基础设施平台(环境设施、网络系统、数据处理与存储系统)和应用系统平台。

其中,信息安全保障体系、标准规范体系、运行维护体系和基础设施平台均属于企业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范畴,这里不详细说明。

而应用系统平台是安全生产信息化建设的关键和核心,涵盖了安全生产信息管理平台的核心业务处理逻辑。包括:安全生产基础信息管理、在线监测监控管理和安全生产应急管理三大部分。

3.1 安全生产基础信息管理

主要包括企业的基本情况、资质情况、安全文件、重大危险源、特种设备、安全培训、隐患排查治理、事故报告与处理、互动信息、安全考评等10个管理模块。各模块均设置可填报具体内容的功能,各级生产部门通过及时登录、填报相关信息与活动内容,将各类信息在系统中自动存储、处理,生成各种统计数据、报表和信息,便于各级管理层及时了解、掌握和查询企业安全生产工作状况以及生产、作业现场安全生产管理状况,实现生产的远程监控和动态管理。

3.2 在线监测监控管理

主要由重大危险源监测监控、重点部位监测监控及重点岗位监测监控等3个模块组成。根据国家有关规定和企业安全生产风险程度,确定在线监测监控点,在作业现场安装视频头,采集图像信息,实现各级管理层对重大危险源、重点部位、重点岗位的实时监控,达到监测、预警和控制,有效防止事故发生。

3.3 安全生产应急管理

主要包括应急管理和应急救援两个模块。应急管理模块:收集企业各级应急组织机构、应急预案、应急队伍、应急物资装备、应急培训、应急模拟演练、应急专家以及出险情况等信息,并对相关信息进行查询、汇总、统计、分析,实现安全生产应急预案、应急演练、应急培训、预防性检查等日常管理功能,提高对应急资源的管理水平。应急救援模块:收集企业应急值守、应急响应以及应急指挥调度等相关信息,在应急指挥大厅,实现应用软件、音视频系统的集成,提升企业总体应急协同指挥能力。

4 与其他重要信息系统的关系

4.1 与ERP系统的关系

安全生产信息化初步建设完毕投入使用,并积累了一定规模的数据量,可以将数据通过ERP中的“商务智能系统”进行充分的数据分析和挖掘,及时掌握企业生产安全整体情况,通过数据逐级钻取,找出数据背后实际联系,从而有效改进安全管理。

4.2 与生产过程控制信息化的关系

安全生产信息化建设主要包括:安全生产在线监测监控管理、安全生产基础信息管理及安全生产应急管理。而生产过程控制信息化建设主要包括:生产过程在线监控、生产过程信息管理。

第3篇

我国自从加入WTO后,随着经济全球化及企业竞争国际化的发展,企业社会责任运动声势也日渐高涨,涉及的区域、产业日益广泛,我国成为全球该运动重心的趋势也日渐突出。投资者也日益关注跨国公司的劳工问题;劳工组织和大众媒体也开始抵制销售“血汗工厂”的产品等等。这些活动都表明企业社会责任,尤其是员工权益及发展问题已成为企业必须关注的重要问题。另一方面,随着我国自主创新企业的日益发展,高新技术产业也蓬勃发展,人力资源的价值也日渐彰显,因此,履行社会责任,保护员工权益,关注员工发展,是我国企业在国际竞争中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因此,企业的员工责任信息的披露在我国是十分必要的

一、什么是企业的社会责任和员工责任

企业社会责任(Corporate Social Responsibility,简称CSR)的正式定义虽经国内、外论坛多次讨论,却仍莫衷一是。目前国际上普遍认同CSR理念:企业在创造利润、对股东利益负责的同时,还要承担对员工、对社会和环境的社会责任,包括遵守商业道德、生产安全、职业健康、保护劳动者的合法权益、节约资源等。世界银行把企业社会责任定义为:企业与关键利益相关者的关系、价值观、遵纪守法以及尊重人、社区和环境有关的政策和实践的集合。该定义表明了企业社会责任既是企业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对其自身经济行为的道德约束,也是企业为改善利益相关者生活质量而贡献于可持续发展的一种承诺。员工作为企业重要的利益相关者,其利益和命运与企业的运营发展休戚相关,员工对企业的认同将为企业带来更多的发展潜力。企业承担的员工责任信息也是企业社会责任报告信息披露的一部分,对员工责任信息的披露有助于向各利益相关者提供决策有用信息,帮助其作出正确的决策。

二、西方国家的员工责任信息披露的国际经验

美国是世界上最早披露社会责任信息的国家之一,美国钢铁公司在1905年就披露了员工责任相关的内容,如为职工建造住所、员工的公共卫生设施、员工安全等方面内容,并且在以后的年度都有不同种类的员工责任信息披露。这是由于美国的企业在披露社会责任信息方面,面临着正式的、非正式的压力。正式的压力来自于美国法律的相关规定,有1964年颁布的《公民权利法》;1970年颁布的《雇员健康与安全法》等。非正式的压力来自于作为一个合格的企业公民的伦理压力、新闻媒体的曝光等。同时,美国的注册会计师协会、美国会计学会和全国会计师协会作为学术界重要的推动力量也引导着美国社会责任信息披露研究。

英国的《公司法》作为基本原则适用于英国的所有股份有限公司,对于企业社会责任信息披露来说,很多规定是在1985年的《公司法》里面。此外,还有许多法律与企业员工责任信息披露相关,例如,1970年颁布的《平等工资法》,1974年颁布的《工作场所的健康与安全法案》,1975年颁布的《性别歧视法案》,1976年颁布的《种族歧视法案》,1976年颁布的《种族关系法案》。这些法案使企业对员工负有相应的责任。20世纪70年代后期,企业年度雇员报告诞生。在英国,雇员披露是强制性披露的范围,雇员相关的披露也是最常见的主题,平均雇员数超过250名的企业就要披露这部分内容。这些法律法规以及在欧盟的大环境下,和学术界对企业社会责任信息披露研究的加强,对英国企业增加披露企业社会责任信息尤其是员工责任信息是有激励效果的。

德国的法律要求企业管理层向雇员代表提供信息,最重要的一个法律是1972年的《工作章程法》,该法第43段说,企业管理层至少每年一次向雇员代表报告企业的雇员政策、社会政策、经济状况和公司前景,如果涉及企业机密,可以不披露相关信息。但是,在年度报告中向股东披露社会责任报告却是企业自愿选择的。

法国政府在1975年颁布的《关于公司法改革的报告》中建议各家公司每年公布社会资产负债表,该法规定所有职工人数达到或者超过300人的工业企业、商业企业、专门职业、市政和公共组织必须在1979年开始编制社会资产负债表,以货币形式披露企业执行社会责任的情况。该表的内容包括雇员情况、工资以及相关的成本;健康与安全情况;工作时间以及其他工作条件;职工培训;工作组织;行业关系;企业内部的其他生活条件七项内容。而且对每一类又规定了不容的详细指标,共有94个指标是被强制披露的。但是,从实际执行情况来看,企业在披露的种类方面倾向于比要求的内容更加广泛一些。

三、当前我国企业承担员工责任的现状及原因分析

总的来说,我国企业在取得良好经营业绩的同时,也开始积极践行其对雇员的社会责任,为员工提供良好的福利保障、保护员工权益、关注员工发展等。但是,我国企业在社会责任方面仍存在着很多问题,主要表现在:

第一,企业披露的员工责任信息不够全面和充分。国外先进企业披露的员工责任信息一般非常详细,有强制性披露的明确指标,且既有定性描述也有定量指标,信息充分翔实。相比之下,我国企业对于社会责任信息的披露内容十分有限,以模糊的描述性文字居多,缺乏精准的货币性定量信息。我国企业在社会责任报告披露的内容和质量明显不足,从而导致其披露内容流于形式,影响了企业社会责任报告披露信息的相关性和有用性。

第二,部分企业自身利益与社会责任统筹兼顾不力。部分企业承担社会责任的意识较淡薄,甚至违背国家宏观调控政策和法律法规,处于节省经济成本的考虑,减少必要的安全生产设备投入,导致安全事故频有发生,员工的生产安全甚至是生命安全得不到保障,尤其是在煤炭、有色金属和建筑行业,职业中毒的病例也是频发。

分析这些问题,我们可以发现,我国企业并没有完全承担起企业社会责任。而造成这种现状的原因有很多,主要还是因为我国企业缺乏承担企业社会责任的内部动力和外部压力。比如,在内部上,我国企业对企业社会责任的认识不够,也没有建立明确的企业社会责任目标和相关年度报告;在外部上,我国企业社会责任的评价和监督体系滞后,员工也处于弱势地位,更为重要的是,政府和行业协会等非政府组织也没有发挥作用等。

四、学习借鉴先进经验,推动我国企业全面履行员工责任

第一,树立社会责任意识,把员工责任融入企业的核心价值观。

我们的企业在经营中要牢固树立企业社会责任尤其是员工责任意识,首先,要正确认识到自身在国家宏观经济调控中有义不容辞的社会责任,应清楚认识到自身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和作用,尤其是推动和促进国民经济健康、稳定发展的作用,企业经营的好坏,必然体现间接、直接的社会责任,对其自身的发展和对国民经济的发展有直接的影响。其次,要重视员工价值,清晰认识员工的发展与企业的发展密切相关,把员工责任融入企业的核心价值观。第三,要建立良好的员工激励机制,使企业员工努力发挥自身最大效用,为企业创造财富,为社会做出贡献。

第二,建立健全企业公司治理结构。

企业社会责任良好的实现基础是健全的公司治理结构,这是外部董事占比小、有效监督机制不健全的我国企业银行所应该借鉴的。当前,我国企业在清晰界定股东大会、董事会、监事会、管理层以及与党委之间职责范围和相互关系的同时,还要妥善处理好以下关系:一是在董事会公司治理战略目标中将社会责任目标具体化;二是提高监事会监督权的独立性;三是健全问责机制。根据责任追究制度,一旦出现违背社会责任的问题,立即进行严厉查处。

第三,外部力量推动企业承担员工责任。

英国政府采取了大量的主动政策来推进企业履行员工责任,同时调整政府在经济、贸易和其他政策方面的社会责任。政府还成立了旨在推行企业社会责任的组织———道德贸易促进会(ETI)和推动企业社会责任标准形成的国际组织———AA1000.从我国来看,政府当前应做好以下几项工作:一是提出企业员工社会责任的概念;加快出台适用所有在华企业的员工责任指标;强化企业员工社会责任信息披露,并定期公布员工责任报告。二是建立适合我国企业的企业社会责任评价体系,通过鉴定政府的鼓励与引导,使我国企业对员工社会责任的态度从“不愿意”上升到“我愿意”阶段,自觉承担企业社会责任。三是完善行业协会,注重发挥行业协会对企业社会责任的引领和推动作用,以及通过带头行业社会责任报告,充分向社会披露各行业在承担社会责任中的角色。

第四,把承担的员工责任与实现股东价值最大化相结合。

第4篇

【关键词】企业所得税;税收;筹划;实施条例

所谓税收筹划,又称纳税筹划,是指在国家税收法规、政策允许的范围内,通过对经营、投资、理财活动进行的前期筹划,尽可能地减轻税收负担,以获取税收利益。因此,税收筹划就是在充分利用税法中提供的一切优惠的基础上,在诸多选择的纳税方案中择其最优,以期达到整体税后利润最大化。企业所得税是我国的主体税种,对企业来说,它具有很大的税收筹划空间,现在我就企业所得税的税收筹划作一探讨。

一、企业所得税税收筹划的概述

1、企业所得税税收筹划的概念

企业所得税是以企业销售收入额扣除成本、费用和缴纳流转税金后的生产经营所得和其他所得为征税对象的一种税,它与企业的经济利益息息相关。因此,如何在合法的前提下,充分享受现有税收优惠照顾,减轻企业税收负担,增加企业收益,成为每一个企业经营者慎重考虑的问题。这就是通常所指的企业所得税税收筹划。

2、税收筹划的特征

经过半个多世纪的发展,逐步形成了税收筹划的规范化定义,即“在法律规定许可的范围内,通过对经营、投资、理财活动的事先筹划和安排,尽可能取得节税(TaxSavings)的经济利益。”这一定义表明税收筹划具有三个明显的特征,即合法性、筹划性和目的性。

①合法性。

表示税收筹划只能在法律许可的范围内。违反法律规定,逃避税收义务,属偷逃税行为。征纳关系是税收的基本关系,税收法律是处理征纳关系的共同准绳。纳税义务人要依法缴税,负责征税的税务机关也要依法征税。

②筹划性。

表示事先的规划、设计、安排。在经济活动中,纳税义务通常具有滞后性。经营、投资和理财活动是多方面的,税收规定则是有针对性的。纳税人和征税对象的性质不同,税收待遇也往往不同,这就向纳税人表明可选择较低的税负决策。如果经营活动已经发生,应纳税额已经确定再去偷逃税收或欠缴税收,都不是税收筹划。

③目的性。

表示要取得“节税”的税收利益。这有两层意思:一层意思是选择低税负。低税负意味着低税收成本,意味着高资本回收率。另一层意思是滞延纳税时间(显然不是指违反税法规定的欠税行为)。纳税期限的推后,也许可以减轻税收负担(如避免高边际税率),也许可以降低资本成本(如减少利息支出)。不管是哪一种,其结果都是税收支付的节约,即节税(TaxSavings)。

3、企业所得税税收筹划的意义

税收是国家凭借政治权利无偿地参与国民收入分配的工具,税收的本质特点无偿性、强制性、固定性决定了税收是财产所有权的单方向转移,税收单向性的特质使得税收支出没有任何的直接回报,是企业的一种沉没成本,税款一旦交出去就不再回来,对一个企业来说,税款的支付是企业资金的流出。从这个意义上来说节约税收支出等于增加企业的净收入。从纳税人角度出发,积极的进行纳税筹划,充分利用税收优惠政策获得节税利益,这是与税法的立法宗旨相符的,因此减少税款支出是合理的,税务筹划是一种合理的避税行为。税收同时又是政府调节宏观经济的杠杆。税收通过税种的设置、税率的确定、课税对象的选择和课税环节的规定体现着国家的宏观经济政策,在税法规定的前提条件下,纳税人面对不同的纳税方案,税负的轻重程度往往不同。而税负的轻重对投资决策起着决定性的影响。因此,可以说纳税人通过税务筹划,选择不同的纳税方案,是实现国家税收调控职能的必要环节。政府为了达到一定的经济、社会的目标,需要纳税人进行纳税筹划,这样才能使政府的投资导向发挥职能作用。

二、加强企业所得税税收筹划的重要性

1.从企业角度看,税收筹划的重要性。首先,企业税收筹划有利于提高企业竞争能力。随着我国加入WTO,关税逐步下调,国内企业要和许多跨国企业竞争,而跨国企业经过多年的磨炼,尤其是税收筹划方面已经领先,这就要求国内企业要尽快掌握税收筹划方面的技能,以达到降低企业运营成本提高自身竞争能力的目的。其次,企业发展需要加深对税收筹划的认识,并提升它的重要性。这就需要企业进行税收筹划,把税收放到一个不能忽视的地位。

2.从国家、政府角度看,税收筹划更有发展的必要。首先,税收筹划能最大限度地发挥税收的经济杠杆作用。税收筹划就意味着纳税人对国家制定的税收法律、法规的全面理解和运用,并且做到对国家税收政策意图的准确把握。其次,鼓励进行税收筹划有利于提高纳税人纳税意识。最后,如果从长远角度看,企业税收筹划有利于纳税人涵养税源,促进国民经济的良性发展。所以企业应加深对税收筹划的认识,将企业税收筹划提升到重要地位。

三、我国目前企业所得税税收筹划的主要方式

(一)企业收人的税收筹划

1.以权责发生制为原则

新《企业所得税法》规定:企业应纳税所得额的计算,以权责发生制为原则(与企业会计准则规定一致)。这就为进行税收筹划提供了可能。在权责发生制下,销售方式不同,纳税义务发生的时间也相应不同。因此,出版企业要根据具体经济业务发生的情况进行税收筹划。

2.不征税收入的确认

新《企业所得税法》引入了“不征税收入”这一概念。其中一层含义指,对于一些国家重点支持的政策性补贴以及税收返还等,为了提高财政资金的使用效率,根据需要有可能给予不征税收入的待遇,但这种待遇应由国务院和国家财政、税务主管部门来明确。

3.免税收入的确认

新《企业所得税法》还引入了“免税收入”概念,可从两方面解读。首先,将国债利息收入、权益性投资收益和非营利组织的收入作为“免税收入”,免征企业所得税。其次,权益性投资收益包括符合条件的居民、企业之间的股息、红利等收入。但出版企业持有上市公司股票的时间少于12个月的股息、红利收入是不能免税的。

(二)企业费用的税收筹划

1.限额范围内充分列支

新《企业所得税法》第八条规定:“企业实际发生的与取得收入有关的、合理的支出,包括成本、费用、税金、损失和其他支出,准予在计算应纳税所得额时扣除。”新《企业所得税法实施条例》进一步规定:“企业发生的支出应当区分收益性支出和资本性支出。收益性支出在发生当期直接扣除;资本性支出应当分期扣除或者计入有关资产成本,不得在发生当期直接扣除。

2.招聘人员的税收筹划

新《企业所得税法》规定:“安置残疾人员及国家鼓励安置的其他就业人员所支付的工资在据实扣除的基础上,另按100%加计扣除。”企业在招聘员工时,可结合实际,选择符合税收优惠条件的就业人员,既为社会作贡献,又使企业受益。

3.固定资产折旧的税收筹划

对于企业而言,由于固定资产在其总资产中所占比例不大,而且新《企业所得税法实施条例》还规定“固定资产按照直线法计算的折旧,准予扣除”,建议选择直线折旧法。

四、现阶段我国企业所得税税收筹划中存在的突出问题

1、企业收入能准确核算,但是成本费用不能核算的企业

案例:某公司2000年出资修建俱乐部,2001年11月份正式投入使用,供本公司职工使用的同时也对外营业。经统计,当月收入数为8.9万元。而公司当月的增值税应税数额经计算为78.3万元。按照税法规定,如果纳税人从事兼营非应税劳务行为,那末应分别核算并计算缴纳增值税和营业税;如不分别核算,应一并缴纳增值税。公司在是否花费成本对俱乐部的经营进行独立核算时产生疑问。我们来计算一下。如果独立核算,公司应交纳增值税13.311(78.3×17%)万元,应纳营业税为:8.9×10%=0.89万元,因此企业共应纳税额为:13.311+0.89=14.201万元。如果营业收入不分别核算,假定俱乐部当期可抵扣的进项税额为0,那末本公司本月应纳增值税为:(78.3+8.9)×17%=14.824万元。企业如果可以以低于6230(14.824-14.201)元的成本花费人力物力核算营业收入,那末就可以取得节税的效果。

2、企业收入不能准确核算,但是成本费用能核算的企业

案例:如某建筑业企业2000年施工一项工程,总造价1000万元,年底未完工,预收工程款开出建筑安装专用发票金额800万元,工程完工进度50%。若按开出发票总金额确认收入应交纳营业税800×5%=40万元,若按完工进度确认收入应交纳营业税1000×50%×5%=25万元。虽然从长期意义看税款不会减少,但选择有利的确认收入方式可以使税款后置,从而减小企业经营中流动资金的压力

3、企业收入和成本费用都不能准确核算

案例:2000年,某公司自己组装一辆自用的汽车,专门在本企业内部行驶,会计上作固定资产处理。在组装过程中,自用了本公司的产成品5.75万元(成本价),计税价为6.2万元。会计上所做的处理为:

借:在建工程6.804

贷:产成品5.75

应交税费—应交增值税(销项税额)1.054

如果做一下变动,把产成品的减少作为应税收入处理,另一方面结转成本,上一个分录可以改为以下的会计分录:

借:在建工程7.254

贷:主营业务收入6.2

应交税费—应交增值税(销项税额)1.054

从上述案例看出,在建工程的价值增大,转入固定资产的数额增加,计提的折旧增加,企业的成本费用增加,利润额较少,可以起到抵税的作用。也就是说,在该项固定资产计提折旧的年限内,折旧额又要的抵减了所得税。但应该注意的是,企业记作收入并结转成本,中间有利润差额,按会计准则要求计入利润表并计算缴纳所得税。

五、现阶段我国企业所得税税收筹划中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1、企业收入能准确核算,但是成本费用不能核算的企业的原因

①纳税人自身的原因,不愿意纳税,纳税意识比较淡漠,②认为只要是企业开支就一定是能税前扣除的,③会计人员的水平参差不齐,四是工作人员混事的多,老板们也只喜欢听好话,在企业内部顺我者昌,逆我者亡,加上国家目前就业形势也严峻,你么样说就么样做。还有国家税务工作者们也不象过去年代那么敬业,专管员过去是到所辖的区域转,邦助企业解决问题,现在的专管员与过去不一样,官不大,权蛮大,动不动就是罚款,马天民太少,企业不太好做,另外由于商户现在也多,一个专管员管好多户,每户查帐征收从专管员个体来讲也查不过来,各种原因促成采取定额定率和查帐征收方式并存的方式。

2、企业收入不能准确核算,但是成本费用能核算的企业的原因

核定征收企业所得税包括核定应税所得率征收和定额征收两种办法。核定应税所得率征收是指由主管地税机关按本意见的标准、程序和方法,预先核定纳税人的应税所得率,由纳税人根据纳税年度内的收入总额或成本费用等项目的实际发生额;按预先核定的应税所得率计算缴纳企业所得税。定额征收是指主管地税机关按照一定的标准、程序和方法,直接核定纳税人年度应纳企业所得税额,由纳税人按规定进行申报缴纳的办法。

纳税人具有下外情形之一的,应采取核定应税所得率的征收方式征收企业所得税:

1、收入总额及成本费用支出均不能正确核算,不能准确反映生产经营成果,不能向主管地税机关提供真实、准确、完整纳税资料,难以查实的;

2、依照税收法律法规规定应设置但未设置帐簿的;

3、帐目设置和核算虽然符合规定,但并未按规定保存有关帐簿、凭证及有关纳税资料的;

4、实行定期定额征收增值税、营业税和定额加发票开票额征收营业税的。

对须采用定额征收企业所得税办法的,主管地税分局审核后报经市局征管科会税政科批准,可采用直接核定纳税人年度应纳企业所得税额征收企业所得税。

3、企业收入和成本费用都不能准确核算的原因

企业所得税的征收一直是税务机关的薄弱环节,特别是国税,税务机关一直在加强所得税的征收力度,提高所得税的收入,提高所得税的有税面。

这样一来,原来是对不能准确核算收入、成本费用的企业实行核定征收,现在在一些地方的税务机关有扩大化的倾向,有些地方甚至出台文件,要求对所有长期亏损而不倒闭、微利的企业实行核定征收,对企业所得税的有税面进行考核。

从来没有规定说一般纳税人就是查账征收企业,一般纳税人的基本条件是帐务核算健全,能够准确核算进、销项,企业所得税的核定征收呢,1、企业收入能准确核算,但是成本费用不能核算的企业,2、企业收入不能准确核算,但是成本费用能核算的企业,3、企业收入和成本费用都不能准确核算,等等。增值税的核算健全和所得税的核算健全是两回事情。

你们亏损,税务机关就对你们进行核定征收所得税,多省事呀,收入上去了,亏损面下去了,有税面上去了,考核分也上去了。说明他们可能无能、也有可能是懒。正常的做法应该是把你们做为纳税评估的重点,看看你们的核算是否真的没问题。

所以你们如果核算真的没有什么问题,可以申请行政复议。不服复议,可以行政诉讼。

工会经费?那是全国总工会和国家税务总局下的文件呀,没办法的。

你可以不填这个表,也可以不交这个表,不过这样解决不了问题吧。

六、强化我国企业所得税税收筹划的策略

1、企业收入能准确核算,但是成本费用不能核算的企业的策略

1、设立规范的内部财务管理制度,配备专业的会计人员;2、按规定设置会计凭证和会计核算账簿,且保管完整;3、按规定的核算内容设置会计科目,按规定登记会计凭证,会计账簿;4、按规定编制会计报表和纳税申报表,能准确向主管国税机关提供完整的纳税资料;5、按规定进行纳税申报,并预缴或缴纳税款。

二是对具有以下情形之一的中小企业,应采用核定应税所得率征收方式:1、能设立收入明细账,并正确核算收入项目,或能通过实地盘点及其他方法评测出其收入总额,但不能核算出成本费用的;2、能设立成本、费用明细账,并正确核算成本、费用项目,或通过实地调查及其他方法评测出其成本、费用发生额,但不能核算出收入总额的。

三是对具备以下条件之一的中小企业实行定额征收方式:1、依照税收法律法规规定可以不设账簿的或按照税收法律法规应设置但未设置账簿的;2、收入总额及成本费用支出均不能正确核算,不能向主管国税机关提供真实、准确、完整纳税资料,难以查实的;3、账目设置和核算虽然符合规定,但并未按规定保存有关账簿、凭证及有关纳税资料的;4、发生纳税义务,未按照税收法律法规规定的期限办理纳税申报,经主管国税机关责令限期申报,逾期仍不申报的。

案例:张女士2008年1月份从单位获得工资类收入1500元,由于单位工资比较低,张女士同时在甲企业找了一份兼职工作,收入为每月2500元。

方案一:分开纳税。如果张女士与甲企业没有固定的雇佣关系,则按照税法规定,工资、薪金所得与劳务报酬所得分开计算征收。这时,工资、薪金所得没有超过基本扣除限额2000元不用纳税,而劳务报酬所得应纳税额为(2500-800)元×20%=340元,因而张女士1月份应纳税额为340元。

方案二:合并纳税。如果张女士与甲企业有固定的雇佣关系,则由甲企业支付的2500元作为工资薪金收入应和单位支付的工资合并缴纳个人所得税,应纳税额为(1500+2500-2000)元×10%-25元=175元,因而张女士1月份应纳税额为175元。

分析:在本例中,采用方案二合并纳税则每月可以节税165元(340元-175元),一年则可节税1980元。一般来说,在计税收入较低的时候,将工资、薪金所得和劳务报酬所得合并有利于节税,因为此时工资、薪金所得适用的税率较低,即使将一部分劳务报酬所得合并进来仍然不会提高应纳税所得额和适用税率。当然,劳务报酬所得要转化为工资、薪金,关键在于取得的收入必须属于工资、薪金收入,也就是个人和单位之间要有稳定的雇佣关系,并已签订有劳动合同。本案例中的纳税主体在收入较低的情况下采用了合并纳税方式就可以节约税收。那么,当收入较高时,将工资、薪金所得和劳务报酬所得如何处理又更利于节税呢?下面再来看看分开纳税是如何节约税收。

2、企业收入不能准确核算,但是成本费用能核算的企业的策略

企业所得税的申报是一项政策性很强的业务,由于对政策理解的深度和广度不同,同一企业的经济业务,百个人申报就会有百样的结果。因此,确定专人负责纳税申报显得尤为重要。由于财务全部集中到二级分行统一核算管理,全行费用全部都经过二级分行审核,因此,纳税申报工作宜由二级分行费用审核人员兼任,具体由其统一掌握费用发票的合法性审核,总结费用使用中存在的问题,规范费用使用行为。由其通过建立所得税纳税申报台账,对调整项目进行全面的登记,从而达到提高纳税申报质量。

案例:陈先生2008年1月从单位获得工资、薪金收入共15000元。另外,该月陈先生还为某高新技术公司提供技术服务,获得收入20000元。

方案一:分开纳税。根据个人所得税法的规定,不同类型的所得分类计算应纳税额,因此计算如下:工资、薪金收入应纳税额为(15000-2000)元×20%-375元=2225元,劳务报酬所得应纳税额为20000元×(1-20%)×20%=3200元,该月陈先生共应纳税5425元(2225元+3200元)。

方案二:合并纳税。如果陈先生与该高新技术公司签订了雇佣合同,则不对这两项所得分开缴税,而是合并纳入他的工资、薪金所得缴纳,陈先生1月份应缴纳个人所得税税额为(15000+20000-2000)元×25%-1375元=6875元。

分析:在本例中,采用方案一分开纳税则每月可以节省税收1450元(6875元-5425元),一年则可节税17400元。一般来说,在应纳税所得额较高的时候,工资、薪金所得适用的税率比劳务报酬所得适用的税率高,将工资、薪金所得和劳务报酬所得分开有利于节税。另外由于我国个人所得税税法实行分项目计税,工资、薪金所得和劳务报酬所得分别可减扣一定的免征额,因此把收入项目分开申报纳税将会有利于节约税收。

3、企业收入和成本费用都不能准确核算

企业所得税申报质量的高低和筹划效果的大小,都取决于具体经办人员素质的水平,要开展企业所得税筹划工作,必须有准确、全面掌握企业所得税法有关政策规定的专业人才。而现阶段企业所得税申报工作均由支行的财务部经理、市分行财务部的一般人员担任,由于缺乏系统全面的学习培训,尤其是如何开展筹划、筹划的方式、方法,票据的审核使用,向税务部门申报的范围和内容等实务方面专门知识,从上至下均没有开展过针对性的培训学习,与财务精细化管理存在着极大的差距。针对目前的现状,迫切需要上级行组织聘请师资,对纳税申报人员进行金融业税务知识培训学习,从而提高申报人员的政策业务水平。

例.A公司1996年1月1日购买B公司股票500000元,取得该公司表决权股份的30%。这一年B公司报告净收益为160000元,B公司所在地区的企业所得税税率为15%。

A公司若采取成本法核算股票长期投资,则会计分录如下:

1.长期投资入账:

借:长期投资500000

贷:银行存款500000

2.B公司将A公司应得股利48000元于1996年底分给A公司:

借:银行存款48000

贷:投资收益48000

3.若B公司将A公司应得股利48000元保留在B公司之内,即A公司于1996年末未实际收到应得股利,则A公司不作任何帐务处理。

A公司若采取权益法核算股票长期投资,则会计分录如下:

1.长期投资人账:

借:长期投资500000

贷:银行存款500000

2.B公司1996年底实现净收益160000元,A公司应得股利48000元(160000×30%),则应相应调整长期投资账户:

借:长期投资48000

贷:投资收益48000

3.A公司收到股利48000元:

借:银行存款48000

贷:长期投资48000

综观成本法和权益法,成本法在其投资收益已实现但未分回投资之前,投资企业的"投资收益"账户并不反映其已实现的投资收益,而权益法无论投资收益是否分回,均在投资企业的"投资收益"账户反映。这样,采用成本法的企业就可以将应由被投资企业支付的投资收益长期滞留在被投资企业账上作为资本积累,也可挪作他用,以长期规避部分投资收益应补缴的企业所得税。

参考文献:

[1]李东艳.中小企业所得税纳税筹划浅谈[EB/OL].[2009-03-21]..

[2]如何提高企业税务筹划的有效性[EB/OL].[2009-03-21].

[3]谢新华.企业如何进行税基式纳税筹划[EB/OL].[2009-03-21].

[4]新企业所得税法下税收筹划方法的变革[EB/OL].[2009-03-21].

[5]新企业所得税法下税务筹划的思考[EB/O.

[6]赵希海.企业税收筹划现状及对策分析[J].经济论坛,2007,(03).

[7]秦欣梅.浅议企业税收筹划的应用[J].商情(教育经济研究),2007,(02).

[8]谭莺燕.新所得税法下的企业税收筹划[J].现代商业,2007,(29).

第5篇

电费核算是电力企业电费管理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电力企业的各项工作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随着信息技术与电力工作联系的日益紧密,电费核算信息化建设的发展趋势已经十分明显。

【关键词】电费核算 电力企业 信息化

伴随我国社会经济的蓬勃发展,电力需求量逐年提升,电力企业面临着全新的发展局势。电费核算作为电力企业的核心工作之一,自然也面临着全新的挑战。电费核算,也叫电费审核,是一项涉及众多部门的综合性财务管理工作,在电力企业的各项工作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而随着信息化技术的蓬勃发展,传统的电费核算以难以满足新时期的发展要求,推动电力企业电费核算信息化势在必行。本文就上述问题进行研究探讨,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和参考价值。

1 电费核算信息化发展的意义

电费核算是电力企业的一项基础工作,它是一项涉及多部门,系统且复杂的重要工作。通过做好电费核算工作,有助于电力企业对自身的经营管理做到系统全面的把握,进而实现自身的可持续发展,因此推进电力企业电费核算信息化对企业发展意义重大。此外,通过电费核算信息化管理,能够使企业的资金使用条件更加稳定,对维护电力市场秩序也有着积极作用。最后,在当前新时期的发展中,电力企业面临着深化改革的全新局面,走电费核算信息化的发展道路也是电力企业提高自身竞争力,顺应时展的必然选择。

2 电费核算信息化的原则

2.1 全局性原则

全局性原则强调的是在推动电费核算信息化的过程中,要以电力企业的大局利益为重,保障好企业的根本核心利益,落实好企业的各项电费核算管理制度,要落实好每一个管理工作细节,推动企业电能管理核算工作的进一步开展。

2.2 真实性原则

用电数据必须真实,用电数据必须可靠,这是电力企业电费核算管理工作的核心与基础。如果忽略了真实性原则,那么一切工作的开展都失去了意义。

2.3 持续性原则

持续性原则是保障电费核算信息化工作的基础。它一方面强调了要在管理手段上寻求创新,另一方面也更强调了要对企业的各项管理规章制度进行落实和坚持。只有在电费核算管理过程中坚持相关的流程规则,相关工作的开展才有了根本的保证。这也与企业结合自身情况及市场规律调整核算方法是协调统一的。

2.4 奖惩性原则

奖惩性原则强调的是在电力企业电费核算管理中,要积极调动起核算人员的工作积极性,同时也要使其明白自身的责任。通过建立奖惩性的责任制度,一方面是管理手段上的创新,另一方面也有助于提高电力企业电费核算工作质量与效率。

3 推动电费核算信息化的相关建议

3.1 强化信息技术与电费核算管理工作的融合

3.1.1 推行标准化流程

要大力推进标准化的作业管理,为信息化管理提供保障。要确保所有核算人员都统一在标准化的岗位作业流程中,制定并落实全过程管理管理制度。同时在管理及工作程序上要进行科学优化,保障工作效率。

3.1.2 推行电费智能核算系统

在推进电费核算工作信息化的过程中,智能核算系统的应用必不可少,湖南省“SG186”工程营销业务应用系统即为一种智能化的电费核算系统,在该系统中,包含抄表管理、核算管理、电费收缴、用电检查管理、计量管理等多种功能,应用该系统过程中,可赋予不同使用人员相应的操作权限,避免别有用心人员随意更改相关数据信息。应用“SG186”智能系统后,电费抄收程序进行了相应的改进,智能化、统一性的处理抄表、计算、复核等多个环节,提升电费核算整体工作效率的同时,也将核算过程中的差错减少,提升了工作质量。

3.1.3 加强业务培训,节约人力成本

要加强对相关从业人员的业务培训,例如开展集体培训或专题讲座等。特别是要注意在培训过程中,要让其认识到新时期电费核算工作的新变化,使其能在信息化管理系统下转变工作职能、工作方法、技术知识等。另外需要指出的是,信息化条件下的电费核算管理工作可以节约人力成本,发挥电费核算中心统一模式的优势,实现人力资源的优化配置。

3.1.4 多与其他信息化手段融合

为提高电费核算的质量与效率,电力公司还要注意信息化手段结合应用的多样化,在完成上述工作的基础上,利用信息技术的优势构建一套适合企业自身的电费核算管理系统,依托最新的信息技术提高工作质量与效率。电力用户用电信息采集系统也为电费核算信息化实现过程中可以采用的系统,该系统中包含了电力用户所用的用电信息,工作人员可通过调取其中的数据信息,了解电力用户相关的信息情况,提升核算工作的准确性及质量。

3.2 科学制定电量电费核算信息化方案

在制定该项方案时,需要把客户作为重点考虑的因素,从而科学的制定出电量电费核算信息化方案。具体应注意以下问题:

3.2.1 电量的采集与核算

供电设施和计量装置由供电企业提供,作为供电企业,要对每一位客户的电量采集与核算进行严格的把关,确保一切信息及数据准确可靠,以此来作为电量核算的基础。同时,还要注意程序上的整合与联动,利用电力软件进行及时的复查。

3.2.2 电费的核算

在计算环节中,“SG186”智能系统如果提示“有业务变更用户”时,提取档案计算工作应立即进行,以保证电费计算的准确性,而且计算完成后,“算费日志”一定要查看,以备审核时使用,审核时,要对系统中“自动审核”与“人工审核”过程准确地把握,保证核算工作的准确性。

3.2.3 收费

在收费方面应注意两个问题:

(1)收费环节及收费流程的完善;

(2)收费方式的多样性。

传统的营业点收费模式存在诸多弊端,应用“SG186”智能系统以及用户用电信息采集系统后,可开发出网上缴费、预缴费等模式,或多种交费模式相结合,降低电费回收风险,提高相关工作效率。

4 总结

综上所述,电费核算是一项系统且复杂的工作,它对于电力企业而言具有重要意义。在新时期的电力企业发展中,电费核算信息化是电力企业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作为电力企业,要认识到电费核算工作的重要性,结合企业自身的实际情况,加强电费核算管理,提高电费核算信息化水平,进而提高自身的工作质量与效率,满足新时期电力企业电费核算管理的发展要求,推动电力企业工作的发展迈向一个新高度。

参考文献

[1]谢赛妮.试论当前电力企业中电费核算管理的重要性[J].中国高新技术企业,2015(16):170-171.

[2]唐丽娟.对提升电费核算管理水平的几点思考[J].现代国企研究,2015(14):96.

[3]孔祥云.电费核算信息化建设的现状及未来发展方向[J].科技致富向导,2013(36):82.

第6篇

论文关键词:煤炭企业;信息化水平;指标体系;层次分析法

随着信息化的不断推进,煤炭企业也越来越重视信息化的发展。国内已有一些学者研究企业信息化水平评价的指标体系,但对煤炭企业信息化水平评价指标体系的研究还很少。建立科学的煤炭企业信息化水平评价指标体系,能客观合理地评价煤炭企业信息化水平,从而发现问题并找出差距,为煤炭企业信息化的发展提供指导意见,更好地实施煤炭企业信息化。

1煤炭企业信息化概念与内涵

1.1煤炭企业信息化概念

煤炭企业信息化是煤炭企业根据煤炭企业的交际情况,有选择的应用信息技术,有效开发信息资源,充分调动人力资源,运用合理的管理方法,建立与之相适应的组织模式和业务流程,并应用到企业生产、管理、安全的各个环节,从而提高煤炭企业的决策力、安全生产能力、竞争力和经济效益的一个系统工程。

1.2煤炭企业信息化的内涵

煤炭企业的实际情况是信息化的前提。要根据煤炭企业的实际情况,制定相应的信息化发展规划,有选择、有步骤的实施信息化。煤炭企业是信息化的主体。煤炭企业要至始至终把握实施信息化的主动权。煤炭企业的管理方法、组织模式和业务流程是煤炭企业信息化的基础。应用信息技术和开发信息资源是煤炭企业信息化手段。现代信息技术和信息资源是企业信息化的物质和资源基础。调动人力资源是煤炭企业信息化的关键。必须重视开发利用人力资源,尤其是开发信息化人力资源。提高煤炭企业的决策力、竞争力、安全生产能力和经济效益是煤炭企业信息化的目的。煤炭企业信息化是一个涉及到组织结构调整、企业流程重组、管理方法创新等贯穿企业的生产、安全、管理、等各个环节的系统工程。

由此可见,要根据煤炭企业信息化的前提,明确煤炭企业信息化的主体,了解煤炭企业信息化的基础,应用煤炭企业信息化的手段,抓住煤炭企业信息化的关键,为实现煤炭企业信息化的目的来实施企业信息化这一系统工程。煤炭企业信息化没有固定的标准和模式,也没有一成不变的目标,煤炭企业信息化是一个动态发展的过程,不断变化和持续发展才是煤炭企业信息化的真正内涵。

2煤炭企业信息化水平评价指标体系

2.1评价指标体系设计的原则

对煤炭企业信息化水平评价指标体系的设计不仅是一项具有现实意义的工作,而且是一项富有挑战性的工作。煤炭企业信息化水平评价指标体系的研究重点是建立一套科学、规范和系统的指标体系,能够全面、客观地反映煤炭企业信息化的水半。根据煤炭企业的特点及信息化评价指标体系自身的特点,煤炭企业信息化指标体系的建立必须遵循以下原则:

1)科学性和系统性相结合的原则。任何指标体系都应该建立在…定的理论基础之上,科学性是制定指标体系的最基本的原则。煤炭企业信息化水平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是以信息化和企业信息化的相关理论为依据,结合煤炭企业自身的特点,借鉴已公_布的闰家信息化指标和国际上比较通用的信息化水平评价方法,提出煤炭企业信息化水平评价的指标体系。同时,煤炭企业信息化本身就是一个系统工程,在建立评价指标体系时,要把煤炭企业信息化作为一个系统进行分析。通过系统层次划分,对煤炭企业信息化的整体结构、特点有比较透彻的认识,用系统的观点来构建煤炭企业信息化水平评价指标体系。

2)目的性与客观性相结合的原则。煤炭企业信息化水平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是为了让煤炭企业认识到自身信息化水平,如何有效的进行信息化建设。通过评价煤炭企业信息化现状,分析原因并总结经验,提出改进的方法,更好地实现煤炭企业信息化,从而提高煤炭企业的竞争力。

南于煤炭企业有自身的特点,不能盲目套用现成的信息化水平评价指标体系,这样不仅会偏离煤炭企业信息化评价的重点,而且不能客观的反映煤炭企业信息化水平。因此,要本着客观性的原则,根据煤炭企业信息化的实际情况进行分析,建立一套能客观评价煤炭企业信息化水平的指标体系。

3)全面性和代表性相结合的原则。煤炭企业信息化水平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是为了如实反映煤炭企业信息化的现状。煤炭企业信息化不仅涉及到信息化的基础设施建设、信息化安全、信息化组织建设和信息化人才;而且还涉及到信息技术和信息资源在煤炭企业生产、管理、安全、营销等业务流程的应。因此,煤炭企业信息化水平的评价指标体系应具有一定的综合性,能全面反映煤炭企业信息化水平。但这并不意味着不分主次地将所有町能的方面都包括进来,而是应该经过实地的调查、仔细的分析,选择具有代表性、灵活性的主导指标,避免选择那些具有包含关系的次要指标,从而减少指标问的重叠,使评价更加可信。

4)可操作性与可延续性想结合的原则。对于所选取的指标不仅要有相对明确的含义,比较准确地描述表达的内容,客观地反映问题,还要能够便于数据采集,能获得较为准确可靠的数据,计算方法简明易懂。只有选取的指标具有可操作性,才能从实际中获得可靠的数据,进行更准确的评价煤炭企业信息化水平,使研究更有意义。南于煤炭企业信息化是一个动态发展和不断变化的过程,建立评价指标体系不仅要考虑静态指标和动态指标的相互结合,而且要考虑其在时间上延续和内容上扩展,从而为煤炭企业信息化水平评价的指标体系的进一步研究提供参考价值,使评价指标体系在这个动态的过程中不断发展。

5)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原则。虽然定量指标虽然能更准确的评价煤炭企业信息化水平,但是由于统计资料缺乏,对某些指标如信息化重视程度、办公自动化系统应用程度等的定量评价非常难。定性指标只能对指标有一个粗略的估计,对评价结果的准确性有一定的影响。但能煤炭企业信息化水平的评价指标不可能全是定量指标或定性指标,这样都不能不利于客观评价煤炭企业信息化水平。因此,采用定量与定性指标相结合是实现对煤炭企业信息化水平客观评价的重要途径。

2.2煤炭企业信息化水平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AHP(AnalyticHierarchyProcess)层次分析法方法,是20世纪70年代初期南美围著名运筹学家兹堡大学萨蒂(T,L.Saaty)教授首次提出来的。该方法是定量和定性分析相结合的多目标决策方法,能够有效地综合测度决策者的判断和比较

1)建立层次结构的评价指标体系。根据评价指标设计的原则,结合煤炭企业的特点.构建了一套适合煤炭企业信息化水平评价的指标体系。煤炭企业信息化水平评价指标体系如图1所示。

煤炭企业信息化水平评价指标体系在参考国家信息化测评中心关于企业信息化基本指标构成和天津市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唐志荣等提出一套企业信息化评价指标体系的基础上,根据煤炭企业信息化概念及煤炭企业实际情况而制定的。

2)构造判断矩阵。构造判断矩阵是给出每一层次各要素之间的相对重要性。A.LSaaty引用了如表1所示的1~9标度方法使定性评价转化为定量评价。

构造的判断矩阵中元素满足如以下关系:

3)计算最大特征值及特征向量。通过上述方法得到判断矩阵以后,就要利用相关的数学方法计算矩阵的最大特征值和特征向量。目前,通常采取和积法和方根法计算最大特征值和特征向量,但由于这两种方法在计算过程中要用到许多公式,计算相对复杂,本文利用Matlab工具,通过编写简单的程序实现计算矩阵的最大特征值和特征向量。假设所求矩阵为A,在Matlab中输入如下程序。

%输出格式

fornatshort:

%输入待求的矩阵A

其中,为特征向量矩阵,d为特征值矩阵,执行程序,根据v和d,最后还涉及到对特征向量的标准化,通过编写程序能实现对特征向量的标准化。通过使用Matlab计算最大特征值和特征向量,不仅大大减轻了计算量,避免了在计算过程中出现差错,而且简化了计算过程,更具有可操作性。

4)对判断矩阵进行一致性检验。所谓判断思维的一致性是指专家在判断指标重要性时,当出现3个以上的指标互相比较时,各判断之间协调一致,不会出现内部相互矛盾的结果。

设为判断矩阵B的最大特征值,为了检验判断矩阵的一致性,建立了判断矩阵B的一致性指标: 当判断矩阵具有完全一致性时,CI=0。CI越大,矩阵的一致性越差。为了检验不同阶数的判断矩阵是否具有满意的一致性,T.LSaaty提出用平均随机一致性指标RI(RandomIndex)对于1—9阶的判断矩阵,RI的值如表2所示。

当阶数大于2时,将判断矩阵的一致性指标CI与同阶平均随机一致性指标RI的比值称为随机一致性比率并记为CR(ConsistencyRatio),即CR=CI/RI。当CR=0时,则认为判断矩阵完全一致;当0

根据采用问卷调查的方式到煤炭企业进行实地调研获取数据,按照如上步骤,可以确定各指标的权重,从而为进一步评价煤炭企业信息化水平奠定基础。

第7篇

关键词:企业信息化;基础分析;基础评价;信息化技术

中图分类号:F270.7

1 企业信息化简介

企业信息化在国外早已实现,在中国也有了几十年的历史,虽然也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是企业信息化的现状和我国对企业信息化的要求还有一定的差距,最关键的问题是我国的很多企业管理基础差,无法支持信息化的顺利进行。信息化是通过一定的信息技术手段,将信息技术应用到各个行业的过程。通过信息技术手段,对各个行业的效率和收益都有明显的提升,这是信息化的最终目的。企业信息化管理的基础特性有累积性、稳定性、一致性和复杂性。企业信息化管理不可能一蹴而就,属于一个不断尝试、不断变革,总结经验的过程。通过不断积累,然后逐步的加大对信息化的依赖,提升企业效率。企业信息化管理基础对企业的生产经营模式起着巨大的支持作用,企业的信息化和管理基础属于一种互相反馈、互相交互的过程,企业信息化的增强能够增强管理基础,管理基础的优良同样也可以带动企业的信息化,最终可以保证企业的经济效益得到良好的提高。

2 企业信息化管理的基础分析

影响企业信息化的因素有业务流、资金流、物流和信息流。信息流指使用、处理和采集信息的一个过程。业务流指为了完成某个任务而进行的一系列活动。资金流指资金在企业内部流动的过程。企业管理过程就是对企业信息的一个处理过程。信息的处理过程包括信息的采集、处理和使用。因此企业信息化管理就要做到企业信息的信息化采集、信息化处理等。一旦信息采集出现失误,将为决策者对企业做出的决策产生决定性的错误。总而言之,企业对信息的采集、处理和使用的过程影响着企业的信息化。企业的信息化管理包括管理基础和管理行为两个层面。管理基础反应的是对管理工具,管理行为反应的是人的作用。企业信息化的管理行为层又可以分为习惯、程序、标准和制度。企业信息化的管理技术层又分为人员素质、标准、方法和工具。企业信息化管理基础的因素集可以分为决策管理层、管理调度层和操作控制层。决策层展示的是对信息资源的利用能力。对于信息资源的利用情况反映了企业决策层的信息利用率。信息利用其实就是对获得的各种信息进行加工处理,然后找到自己想要的那部分信息,当然在加工处理的过程中出现错误,获取到的最终信息也必定是错误的。加强对信息的利用是为了让决策者快速的做出正确的决策信息。通常来说,经验比较丰富的决策者往往可以更好的利用手中已有的信息。信息利用的情况是对一个决策者能力的体现。管理调度层包括管理技术、管理行为、工作标准、信息理念和中层素质。操作控制层包括管理技术、管理行为、工作意识、操作标准和个人素质。

3 企业信息化管理基础的评价

3.1 企业信息化管理指标的评价原则

(1)全面原则

企业信息化管理的指标体系应该全面、包含所有的领域,只有评价指标完整才能具有代表性。

(2)简介原则

企业信息化管理的指标应该浅显易懂、语言简练,不能说为了体现全面原则就长篇大论,找不到重心所在。

(3)唯一性原则

企业信息化管理的指标应该具有唯一性,每个指标都代表的是一个领域、一个方面。避免指标具有二重性或者交叉现象。

(4)易度量原则

对于企业信息化管理指标的选取,应该尽量选择容易度量的,可以度量到准确数据的,避免出现模糊两可的事情。更不能因为人为原因改变度量数据。

(5)针对性原则

企业信息化管理的指标应该具有针对性,如果这个企业是涉及某个行业或者领域的。它的指标就应该符合该行业特点。

3.2 综合水平评价模型

综合水平评价模型的目的是为了发现企业信息化管理基础中的薄弱环节和薄弱点,通过综合水平评价模型的建立来知道企业在管理基础上的策略。通过对企业管理基础的薄弱环节和薄弱点的发现,进一步找出解决和改善这些问题的策略和方法。可观的找到企业管理基础的不足和问题是企业信息管理基础评价的目标,通过对企业管理基础进行评价来明确企业将要改进的方向和提出企业改进的策略。要对企业的评价提供按照如上指标原则的评价指标,根据指标定量的评价企业信息化管理基础,最后决策者根据企业信息化基础的评价提出企业以后发展的方向。

3.3 模糊聚类评价模型

在上面说的企业管理基础的整体评价模型中是对企业进行整体水平的评价,通过整体评价的结果来说明企业以后将要向哪个方向进行改进。但是,模糊聚类评价模型针对的是企业信息化管理基础的薄弱环节和薄弱点,针对的是存在问题的那些部分进行评价,从而来帮助企业信息化管理基础的水平慢慢提高起来。模糊聚类评价模型通过突破原始的分类方法,将好坏因子量化、合并的形式,科学的找出企业信息化管理基础的优点和弱点,然后针对薄弱点制定策略进行改进,最终达到提高企业效率,增加企业生产力的作用。

4 总结

本文的研究工作是企业信息化管理基础分析和评价研究,在本文中首先介绍了信息化和企业信息化,信息化有时候不仅仅指的是信息技术,当然信息技术也属于很重要的一部分。本文针对的是企业信息化管理基础,对企业信息化管理基础展开研究,通过对企业信息化管理基础的分析和评价方面的研究,来让参与企业管理的员工对深入了解企业信息化管理基础。

参考文献:

[1]祁玉梅.模糊聚类分析在建立统计分析指标体系中的应用[J].青海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8,2:9-11.

[2]李钢,齐二石,党占军.基于BPR理论的C1MS企业组织重构研究[J].计算机集成制造系统,2007,10:21-24.

[3]唐志荣,湛素华.企业信息化水平评价指标体系研究[J].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2008,3:51-54.

[4]韩庆兰,高阳,陈松乔.论与CIMS相适、谈的企业管理模式[J].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16:61-65.

[5]甘初初.企业信息化与生产管理—全国第四届计算机辅助生产管理学术会议论文集[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7,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