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优发表网,期刊支持: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股权代码(211862)

购物车(0)

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期刊投稿 出版社 公文范文 精品范文

健康教育的要求范文

时间:2023-09-14 17:27:40

序论:在您撰写健康教育的要求时,参考他人的优秀作品可以开阔视野,小编为您整理的7篇范文,希望这些建议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热情,引导您走向新的创作高度。

健康教育的要求

第1篇

1.问题突出运用案例法

对青少年进行心理健康教育,要给学生展现一个个非常鲜活的案例,每个案例都有特定的个人经历,而且是很常见的一些心理健康问题和行为问题,这些问题都具有非常突出的特点,所表现出的行为都具有明显的异常特点。引导学生进行心理健康学习就是从学生的学习和生活实际出发,让学生通过分析具体案例中所表现出来的非常明显的问题,通过分析探究找到各种问题的根源,分析这些异常行为背后的心理问题,让学生掌握相关的心理健康知识,帮助学生更好地进行自我心理调试,提高学生的分析和自我调节能力。

2.目的明确案例法

是一种非常有效的心理健康教育方法,教师为了更好地提高心理健康教育的效果,实现预定的教学目标,要对案例进行深入分析、精心选择,在编排和组织教学活动中,尤其是在具体实施过程中,围绕着学生所存在的心理健康问题,结合教学目标,通过具体的教学任务引导学生对相关的案例认真阅读、讨论思考、领悟总结。所选的案例具有典型性,能够针对学生的生活实际,结合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阶段特点和突出问题,能够对学生进行有针对性地分析指导,达到预期的教学目标。

3.启发深刻案例法

在青少年心理健康的介入教育,具有比较明显的启发性。每一个案例都要在教师的引导下给学生以更好的启发,引导学生独立思考、深度分析,然后小组讨论。让学生在小组讨论过程中相互启发、相互促进,实现思维方式的灵活转变、思维方法和观点的碰撞,让学生获得更多的知识,不断拓展学生的思路,丰富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方法和技巧,增强学生对相关知识的认识程度和领悟能力,从而不断提高学生对各种心理偏差的认知和分析能力。

4.互动性强案例法

不仅要对学生进行分析阐述,更为重要的是教师和学生能够很好地结合案例进行有效的互动,让学生去更好地分析知识、发现问题。通过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对话交流,让学生能够得到更多的启发,获得更多的共鸣,从而实现教学的共振,让学生在多元互动的学习氛围当中获得更多的心理健康知识,促进学生更好地针对问题进行思考,不断提高自我调节能力。

二、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案例法介入的步骤与要求

1.教师精心选择案例

确保学生真切体验选择案例是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前提,教师要针对学生的实际,围绕教学目标,整理更多的教学案例,从中选择最适合学生发展和能力提升的典型案例。比如,针对学生入校以后所表现出来的意志消沉、理想陨落、精神颓废等现象,给学生进行相关的心理健康教育,引导学生更好地守护心灵,重新燃起学习的热情、拼搏的斗志。案例:小刘是一个让家长引以为豪、亲戚羡慕不已、同学小有嫉妒的好学生,有理想、有抱负、爱学习、有追求,希望依靠自己的辛勤拼搏考入理想的象牙塔,圆自己的大学梦。因此,为了能够问鼎名校,他辛勤刻苦、废寝忘食、专心致志,放弃了很多爱好,利用一切能够利用的时间学习,但还是感到自己比不上那几个优秀的学生,无论怎么努力,总是有一定的差距无法实现超越。于是,他开始怀疑自己,产生了自卑、嫉妒心理,甚至有了放弃理想的念头,心理上渐渐心灰意冷,行为上开始放纵自己,偷偷抽烟、喝酒。这些心理行为表现在学生当中经常会出现,也是很多学生在遭遇挫折时所采取的一些行为方式。这个案例就具有典型性、普遍性、真实性、代表性,很容易让学生获到思想上的认同,并且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能够针对各种问题去思考、去自我认知,提高学生的心理健康品质。

2.精心组织分析讨论

做好师生有效互动对典型案例进行分析讨论是实施案例法心理教育的核心环节,做好这个环节应该设计好相关的问题。要为学生提供较好的话题,结合学生已有的知识,围绕学生的心理特点,针对要实现的教学目标,提出与学生心理和教学目标密切相关的并且富有启发性的问题,让学生合作交流讨论,并且能够和学生一起参与讨论,做好师生之间的互动。比如,为了让学生能够更好地了解人的情绪表现形式、学会自控,笔者通过多媒体播放动画,给学生介绍一个案例供学生感知分析。案例:体育课篮球训练,小文与小夕发生了肢体碰撞,小夕很生气地指责小文动作不规范、篮球技术差,让他立即下队。小文感到很难堪,一生气就跑了,跑了一段距离后原路返回,对着这位同学歇斯底里地大吼:你真没有修养、缺乏教养……并动起手来,经过其他同学竭力劝阻才平息下来。发泄了自己的愤怒之后,看到那位同学的生气模样,小文有些许的痛快。这些现象司空见惯,很多都发生在学生自己身上。接下来给学生提出问题,小文此时表现出来的是一种什么样的情绪?这样的心理和行为表现具有哪些特点?根据你的理解,你认为小明这样的表现合适吗?接下来就可以组织学生进行讨论。这样,通过具体的案例给学生提出一定的问题,并针对问题组织学生进行合作交流,让学生能够站在不同的立场,从不同的角度进行分析,探讨事件背后的原因以及解决的措施,找出问题的根源。教师要鼓励他们根据自己的理解大胆思考、积极发言,并认真倾听学生所提出的各种问题和观点,尊重学生的观点和见解,针对学生所出现的问题或者偏离讨论主题的现象应该提出有针对性的引导策略,引导学生对问题进行深入的思考和讨论。

3.做好师生角色定位

认真做好总结评价实施案例法教学,教师不能简单地灌输知识,而要给学生提供鲜活生动的案例,组织学生分析研讨,做好激励指引。学生不再是被动地接受老师的机械说教,而是成为积极参与互动研究的主体,结合自身实际认真研究,在实践中加深认识,以实际行动践行相关理论。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讨论以后,应该给学生留出更多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对问题进行深入的思考、探究和总结,形成自己的结论性认识。最后,教师要对学生进行总结性评价。例如,教师在组织学生讨论小文的行为、心理以及应对策略之后,需要针对学生自由发表阶段所出现的各种观点和认识,进行针对性评价,允许学生提出不同的观点和认识。一方面能够很好地反映出学生的问题,实际上也是学生的心理表现,同时对相关现象进行深入的剖析和点评,对学生正确的认识加以肯定,对学生不同的方式思考方法加以赞扬。当然对学生所出现的问题以及不正确的现象或者认识应该加以纠正,并提出一定的见解,最后还要归纳总结补充有关的知识,再对学生进行方法和技能辅导,提高学生的心理健康质量,让学生能够在教师的总结和评价中受益更多,对案例的点评应该做到因势利导、层次清晰、合乎情理。

4.注重课堂有效延伸

确保学生能迁移提升心理健康教育要能够通过具体的案例,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相关的心理健康知识,提高学生的心理健康分析能力,加强学生自身心理健康意识的培养,帮助学生更好地认识自己,善于分析自己的心理和他人的行为,掌握各种心理自我调试的技巧和方法,从而引导学生进行心理健康的自我调试,提升心理健康水平。因此,要想真正地提高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必须在案例教学的过程中做好有效的拓展延伸,让学生将有关案例中学到的知识、分析方法应用到自己的生活和学习实践中去。例如,体育课上发生一些肢体接触和碰撞是很正常的事情,每一个学生在体育课上都会遇到这种情况,现在设想事情就发生在你们身上,我们需要应该怎么样的措施来应对?在我们身边也发生过类似的事情,他们是怎样处理的?如果你在旁边,你会是怎样的方式来帮助他解决这样的问题?这样能够很好地把学生所学的有关知识进行有效的拓展和延伸,从而把知识和技能与社会生活实践有机统一起来,不断提高学生的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5.明确教法实施原则,凸显教法教育作用

(1)保护个人隐私案例教学法的实施要遵循一定的原则,首先要保护好当事人的个人隐私。运用案例法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所选的各个典型案例都是真实案例,为了更具说服力,选择的很多案例就发生在学生身边,当事人有可能就是学生的同学,甚至就是在座的学生,很多情况会关系到学生的个人隐私,影响到学生的同学关系、心情等。因此,一定要保护好当事人的个人隐私,必要时还要争取当事人的理解和支持。

(2)设计情理相融心理健康教育是一门科学,需要理性引导,同时又是情感因素非常重的学问,要想更好地得到学生的认可,需要给学生真实的情感体验。为此,在设计相关教学案例时要考虑情感因素的融入,给学生一个较好的情感体验,增强教学效果。

(3)选择兼顾正反面很多心理健康教育都是针对学生心理健康上存在的不良问题,反面案例居多,能够引导学生更好地结合具体问题,认识分析和改进。

三、总结

第2篇

关键词:新课程改革;初中心理健康教育;素质要求

中图分类号:G63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2851(2011)05-0080-01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实施,传统教法已不能满足新课改的要求,教师在面临机遇的同时也面临挑战。在这种情况下,教师只有领悟教育教学的新理念,掌握新教学技能,才能担负起增进和维护学生心理健康的重任。随着我国心理健康教育的全面推进和深入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地位和独特作用越来越受到学术界和教育界的高度重视。尤其是正处于身心发展的中学生,加强其心理健康教育显得尤为重要。

一、加强初中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

中学生正处在身心发展的重要时期,随着生理、心理的发育,社会阅历的扩展及思维方式的变化,在学习、生活、人际交往等方面不可避免地会遇到各种问题,有些问题如不能及时解决,将会对他们的健康成长产生不良的影响,甚至会使部分学生出现行为障碍或人格缺陷。中学心理健康教育是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促进学生身心全面和谐发展和素质全面提高的教育活动,是培养跨世纪高质量人才的重要环节。因此,初中生的心理健康教育问题刻不容缓,不仅事关学校,而且事关家庭、社会。我们只有把社会、学校、家庭各方面的力量调动、联合起来,才能把初中心理健康教育真正抓好。总而言之,当代中学生是跨世纪的一代,加强其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是非常重要的。

二、新课改下初中心理健康教育对教师的要求

面对新课程改革的实施,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增进和维护初中生心理健康是每位教师值得冷静深刻思考的一个重大课题。从事初中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教师,不仅仅要完成“老师”的任务,更应当成为一个合格的心理辅导员,及时更新教学思想,承担起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任务。

(一)更新教学理念

为了适应新课程,教师应从改变教学观和改变评价观两个方面更新教学理念。第一,改变教学观。教师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过程中,应树立“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努力让每一个学生都能体验以及参与到活动之中,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提高学生的自信心理。这就需要教师根据学生不同的生理和心理特点,充分引导学生。第二,改变评价观,培养学生的自我教育能力。初中生对复杂的社会现象还不能了解,又不善于自觉地主动控制和调节自己的心理活动,这就需要教师在平时的各种活动以及教学中,耐心、正确并全面评价学生的进步,对于每个学生的质疑,必须耐心的教导,决不能埋怨或者责备学生,要让学生感受到老师的关心和鼓励,从而增强学生的信心。

(二)优化自身的心理素质

在学校,教师的言谈举止无不直接影响着学生的心理健康,这就对教师提出了优化自身心理素质的要求。若教师经常闷闷不乐,使学生紧张、情绪易波动、没有热情,甚至先入为主地对学生抱有明显的偏见,这对学生无疑是一场灾难。所以,教师为了在学生的个性发展方面施加有力的影响,以保护和增进学生的心理健康,必须先培养自身的心理健康才有可能做好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教师要以“爱”作为教学的基础,要对学生有耐心,以公正无私、民主、体谅人的态度对待学生,善于利用表扬的方法。甚至应每天检查一下自己的仪容仪表,令人有愉悦感,让学生一听到铃声就有“盼”的感觉,让学生对教师有信任感,有安全感,有仰慕感。只有在人与人之间、人与集体之间情感交流呈现了积极的状态,才能为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提供良好的氛围。因此,教师应不断提高自身的整体素质,不断完善自我,竭力使自己成为学生的表率。

(三)善于引导学生,不断增强学生的自信心

不少初中生自信心较差,主要体现在有的学生由于自己的学习成绩差,就自认为自己不行,产生自卑感。这样的观念十分不利于学生自信心的培养。这就对教师提出了善于引导学生,并让他们在参加平时的课堂活动中建立自信心的要求。比如,在平时的一些班级活动中,老师均不参加,让学生自己组织各个环节。长期这样下去,每位学生的潜能都会得到发挥,学生也会逐渐充满信心。这也要求教师重新定位自己的角色,只参与不参加,并在教育过程中善于运用自己的知识和能力,增强学生的自我承受能力。这样学生会越做越好,自信心理也会不断增强。另外,教师也应与学生建立一个平等、和谐的关系。新课程以人为本的精神要求教师正视并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建立一个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并落实到所有教育活动中去。这也是新课程实施的一项基础工程,只有真正建立了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才能使心理健康教育步入坦途。

心理健康教育是一门专业性、综合性、实践性很强的工作,在新课程改革背景下,这就进一步促使教师在对待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上进行根本性的变革。作为初中心理健康教育的教师,除了要了解和掌握心理健康教育教师的行为规范并形成相应的态度和情感外,还应当不断更新教学理念;优化自身的心理素质;善于引导学生,不断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同时,更要寓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与日常生活之中,与学生建立真正的友谊,以适应新时代初中心理健康教育的要求。

参考文献

[1]刘志芬.心理健康教育课评价标准的探讨[J].科技信息(科学教研),2007(03).

[2]徐璇.浅谈初中心理健康教育与德育之结合[M].全国教育科研“十五”成果论文集(第二卷),2005(11).

第3篇

关键词: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教材要求

自2004年教育部颁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要求对大学生“开展深人细致的思想政治工作和心理健康教育,规定各高校都要有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和咨询中心,配备足额专职人员”以来,各高校基本上都开设了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但几年来,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尚无相对统一的教材体系和教学大纲。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教材的编写一直延续着专家路线,即教育心理学专家站在“教”的角度,根据自己的研究和经验对教材的内容进行设置。很少有人对学生的内在需要进行调查,立足于“学”,来了解大学生对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材的需求。因此,本研究以问卷调查的方式,从课程取向、教材安排、教材内容几个方面来探讨大学生群体对心理健康教育教材的要求,并在此基础上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教材编写提出建议。

一、调查的基本情况

在对112名大学生进行开放式问卷调查的基础上,2009年8~10月对重庆市在校本科生进行正式调查,发放问卷450份,有效问卷415份,其中男生172人,女生243人:文科193人,理科198人,专业不详24人。调查问卷是在开放式问卷的基础上,结合对已有心理健康教育教材的分析以及大学生心理问题调查相关文献分析的基础上编制而成。问卷包括十个与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材、教学设置相关的问题,十九个心理健康教育教材内容体系的问题。其目的是了解在读大学生对已有心理健康教育教材的意见。

二、调查结果

1.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取向

课程取向是人们对课程总的看法和认识,是关于课程目的、课程内容、教学策略和教学评价等课程要素的诸多信仰的集中反映,是课程设计的指导思想。调查结果表明,54.7%的大学生认为应该将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设置为公共必修课,比位居第二的公共选修课(27.5%)高出了27.2个百分点;大多数大学生认为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目标首先应该是优化心理素质(81.4%)和提高未来生活质量(74.7%),其次是掌握心理健康知识(67.5%)、学习解决心理问题的方法技巧( 66.3%)和预防心理疾病(65.3%)。可见,大学生对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目标要求是综合性的,既有发展性要求也有预防性要求。

2.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教材属性

教材是人们按照一定教育目标,遵循相应的教学规律,通过精心设计而编写起来的整体的科学理论和技术知识系统。教材的呈现方式必须符合其独特的功能定位和要求,为实现其价值服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教材作为非学科性教学用书,有其独特的教材属性及教材呈现方式,本研究就此作了细致调查。

调查结果(见下表)表明,67%的大学生认为应有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专门教材,体现了大学生对这门课程的重视。教材属性上,大多数大学生认为该教材应该是综合型(38.6%)、体验型(30.1%)和操作型(29.4%)的结合,这表明大学生群体认为心理的发展与优化是一个综合的过程,而非孤立的;认为必须将心理学的知识、技能内化为自身的观念和素质,而非停留在表面;认为应将心理学知识用于实践,而非停留于书本。

关于教材呈现方式,88%的大学生认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教材应以案例的形式呈现,其次分别是心理学理论知识(69.90/0)和学生故事(66.5%),另外,40%以上的大学生还认为应该以自我剖析和心理测验的方式来呈现教材内容。这表明大学生偏向于认同生动活泼的教材形式、并且认为应以其日常学习生活的趣味性故事等方式呈现教材内容。同时,也表明大学生倾向于该教材在呈现方式上能加入可以提高自我认识的测试和剖析。转贴于

3.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教材内容结构

为了从微观层面调查大学生对现有《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教材内容结构的看法,本研究在系统分析130余本《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教材内容结构的基础上,提炼出十九个板块及其具体内容(包括知识结构和能力培养结构)(板块内容见附录),请学生对各个板块以及其具体内容,是否应该纳入《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教材进行选择。结果如下:

从大的内容结构来看,在问卷涉及到的19个内容板块中,学生认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教材应包括的内容排在前十位的分别是人际交往、性与心理健康、婚恋心理、职业规划、学习心理、挫折应对、人格基础、自我意识、危机觉察与干预、心理咨询和治疗。而平时备受研究者和教育者重视的新生适应问题、情绪情感调节问题以及网络心理问题的被选择率却都在十五位及之后。调查结果还表明,只有少数大学生认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教材应该包括以下内容:大学生健康欣赏心理的培养(46.5%),大学生的需要和动机(41.9%),大学生创新心理及其培养(32.3%),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实验研究(30.6%)以及心理效应及其应用(30.4%)。

从具体内容来看,排在前十位的分别是:挫折的心理调适及应对(79.5%);恋爱动机、道德与行为(79%);常见人格障碍的症状表现及调试,如偏执型人格、强迫型人格(75.2%);常见神经疾病的症状表现及调试,如神经衰弱、抑郁症等(74.9%);发展自我,如增强自知、自信、自控等(74.7%);优良意志品质、行为的培养(72.3%);建立良好人际关系的策略(70.6%);人格的特征、形成与发展、气质与性格(70.1%);大学生择业的心理准备(69.4%)和成功心态的培养(69.4%);大学生性与心理健康的关系(69.2%)。

三、调查结果分析和建议

1.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应设置为以发展性教育为目标的必修课

随着大学生的增多,多元文化的冲击,以及日益激烈的社会竞争,对作为国家未来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大学生的心理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其人生观、价值观形成和稳定的重要时期,健康的心理不仅仅是其顺利完成大学学业的重要前提,更是其更好、更快适应社会发展和需要的基础。但据有关调查显示,目前在校大学生中有不同程度心理问题的已占20%左右。特别是近几年,大学生因为心理问题而被迫休学、退学、自杀、伤害动物甚至杀人的案例不断出现。所以,提高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重视,对于提高大学生心理素质而言迫在眉睫。本调查也表明,大学生迫切希望能将心理健康教育课程设置为类似于全面提高学生的政治素养以及英语能力一样的公共必修课,并明确表示希望有专门的教材。

同时,以发展为特点的教学目标被学生摆在了前几位,如优化心理素质、提高未来适应力等,这说明当代大学生群体对自身心理健康日益重视,对心理素质在未来适应中的重要作用有明确的认识。所以从课程取向角度而言,高校应逐步将《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纳入学校必修课,并从预防心理问题的产生向促进身心健康、完善人格和开发潜能转变”。

2.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教材编写应坚持可读性、应用性和生活化原则

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不同于专业课程,是一种体验性、以学生为本位生成性、回归生活世界的课程,【sl所以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教材在编写时应注重其可读性、应用性和生活性。

首先,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教材应该是可读的。案例和名人轶事呈现教材内容方式的需求、表明教材编写应注重通过通俗易懂的案例、生动有趣的故事来组织内容,而不只是知识的简单堆砌。

其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教材的编写应注重生活化,使内容来源于生活,应用于生活。大学生心理问题来源于学习、生活的方方面面,希望教材内容能与其生活密切相关,这与柳友荣(2010)、徐丹慧(2009)的调查结果是一样的。本结果表明,随着时代的变迁,大学生新兴心理问题不断凸显,又对心理健康教育教材内容的时代性提出了要求,比如在近年的教材中应该加入与父母沟通、时间管理、经济攀比、娱乐消费等带来的心理问题等内容。教材提供与大学生经历类似的故事,更有利于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知识的迁移,提高学习效果。

最后,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教材的编写应注重应用性。结果分析发现,各部分内容体系中理论知识被选择的比例明显小于技巧、方法等应用性选项的选择比例。如人际交往部分,大学生人际形成、影响因素、基本特点等一般理论问题的被选择率仅为51.6%,排在该题下11个题目选项的第8位,远远低于排在前几位内容,如建立良好人际关系的策略( 70.6%).大学生常见心理问题的调试(67%)。同样的情况还发生在情绪情感部分、学习部分,等等。这说明大学生希望能通过这一课程的学习解决自己的实际问题,倾向于知识的应用。所以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教材的编写不应等同于科普类教材,而应在强调科学性的同时,注重内容的生活化和应用性。

3.教材内容应更加重视大学生的性、恋爱等主题,且轻重分明

就大的内容结构而言,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教材至少应包括以下内容:人际交往、性与心理健康、婚恋心理、职业规划、学习心理、挫折及应对、人格(个性)塑造、自我意识及调试、危机觉察与干预以及心理咨询和治疗,并且加大大学生人际关系、性心理健康、恋爱心理以及职业生涯规划、学习心理五个方面的比重,特别是性心理健康,恋爱心理健康以及职业心理。具体而言,包括大学生性与心理健康的关系、性道德教育、大学生性的一般问题;大学生正确的恋爱观、健康的恋爱行为、如何应对恋爱挫折;大学生择业的心理准备、就业压力的调节以及择业面试技巧等。而平时备受教育者关注的“大学生网络心理”被排在了十八位,这可能是由于本研究的被试均为重点大学,平时学业压力较大,所以网络成瘾方面的问题不太明显。现有教材巾的某蝗内容,如大学生健康欣赏心理的培养,大学生的需要和动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实验研究以及心理效应及其应用等,大多数学生认为不是特别必要。这说明在编写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教材时,要根据学生的切实需要来选择内容,并轻重分明,而不能盲目加入心理学知识。

第4篇

关键词: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教材要求

自2004年教育部颁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要求对大学生“开展深人细致的思想政治工作和心理健康教育,规定各高校都要有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和咨询中心,配备足额专职人员”以来,各高校基本上都开设了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但几年来,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尚无相对统一的教材体系和教学大纲。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教材的编写一直延续着专家路线,即教育心理学专家站在“教”的角度,根据自己的研究和经验对教材的内容进行设置。很少有人对学生的内在需要进行调查,立足于“学”,来了解大学生对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材的需求。因此,本研究以问卷调查的方式,从课程取向、教材安排、教材内容几个方面来探讨大学生群体对心理健康教育教材的要求,并在此基础上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教材编写提出建议。

一、调查的基本情况

在对112名大学生进行开放式问卷调查的基础上,2009年8~10月对重庆市在校本科生进行正式调查,发放问卷450份,有效问卷415份,其中男生172人,女生243人:文科193人,理科198人,专业不详24人。调查问卷是在开放式问卷的基础上,结合对已有心理健康教育教材的分析以及大学生心理问题调查相关文献分析的基础上编制而成。问卷包括十个与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材、教学设置相关的问题,十九个心理健康教育教材内容体系的问题。其目的是了解在读大学生对已有心理健康教育教材的意见。

二、调查结果

1.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取向

课程取向是人们对课程总的看法和认识,是关于课程目的、课程内容、教学策略和教学评价等课程要素的诸多信仰的集中反映,是课程设计的指导思想。调查结果表明,54.7%的大学生认为应该将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设置为公共必修课,比位居第二的公共选修课(27.5%)高出了27.2个百分点;大多数大学生认为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目标首先应该是优化心理素质(81.4%)和提高未来生活质量(74.7%),其次是掌握心理健康知识(67.5%)、学习解决心理问题的方法技巧( 66.3%)和预防心理疾病(65.3%)。可见,大学生对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目标要求是综合性的,既有发展性要求也有预防性要求。

2.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教材属性

教材是人们按照一定教育目标,遵循相应的教学规律,通过精心设计而编写起来的整体的科学理论和技术知识系统。教材的呈现方式必须符合其独特的功能定位和要求,为实现其价值服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教材作为非学科性教学用书,有其独特的教材属性及教材呈现方式,本研究就此作了细致调查。

调查结果(见下表)表明,67%的大学生认为应有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专门教材,体现了大学生对这门课程的重视。教材属性上,大多数大学生认为该教材应该是综合型(38.6%)、体验型(30.1%)和操作型(29.4%)的结合,这表明大学生群体认为心理的发展与优化是一个综合的过程,而非孤立的;认为必须将心理学的知识、技能内化为自身的观念和素质,而非停留在表面;认为应将心理学知识用于实践,而非停留于书本。

关于教材呈现方式,88%的大学生认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教材应以案例的形式呈现,其次分别是心理学理论知识(69.90/0)和学生故事(66.5%),另外,40%以上的大学生还认为应该以自我剖析和心理测验的方式来呈现教材内容。这表明大学生偏向于认同生动活泼的教材形式、并且认为应以其日常学习生活的趣味性故事等方式呈现教材内容。同时,也表明大学生倾向于该教材在呈现方式上能加入可以提高自我认识的测试和剖析。

3.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教材内容结构

为了从微观层面调查大学生对现有《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教材内容结构的看法,本研究在系统分析130余本《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教材内容结构的基础上,提炼出十九个板块及其具体内容(包括知识结构和能力培养结构)(板块内容见附录),请学生对各个板块以及其具体内容,是否应该纳入《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教材进行选择。结果如下:

从大的内容结构来看,在问卷涉及到的19个内容板块中,学生认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教材应包括的内容排在前十位的分别是人际交往、性与心理健康、婚恋心理、职业规划、学习心理、挫折应对、人格基础、自我意识、危机觉察与干预、心理咨询和治疗。而平时备受研究者和教育者重视的新生适应问题、情绪情感调节问题以及网络心理问题的被选择率却都在十五位及之后。调查结果还表明,只有少数大学生认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教材应该包括以下内容:大学生健康欣赏心理的培养(46.5%),大学生的需要和动机(41.9%),大学生创新心理及其培养(32.3%),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实验研究(30.6%)以及心理效应及其应用(30.4%)。

从具体内容来看,排在前十位的分别是:挫折的心理调适及应对(79.5%);恋爱动机、道德与行为(79%);常见人格障碍的症状表现及调试,如偏执型人格、强迫型人格(75.2%);常见神经疾病的症状表现及调试,如神经衰弱、抑郁症等(74.9%);发展自我,如增强自知、自信、自控等(74.7%);优良意志品质、行为的培养(72.3%);建立良好人际关系的策略(70.6%);人格的特征、形成与发展、气质与性格(70.1%);大学生择业的心理准备(69.4%)和成功心态的培养(69.4%);大学生性与心理健康的关系(69.2%)。

三、调查结果分析和建议

1.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应设置为以发展性教育为目标的必修课

随着大学生的增多,多元文化的冲击,以及日益激烈的社会竞争,对作为国家未来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大学生的心理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其人生观、价值观形成和稳定的重要时期,健康的心理不仅仅是其顺利完成大学学业的重要前提,更是其更好、更快适应社会发展和需要的基础。但据有关调查显示,目前在校大学生中有不同程度心理问题的已占20%左右。特别是近几年,大学生因为心理问题而被迫休学、退学、自杀、伤害动物甚至杀人的案例不断出现。所以,提高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重视,对于提高大学生心理素质而言迫在眉睫。本调查也表明,大学生迫切希望能将心理健康教育课程设置为类似于全面提高学生的政治素养以及英语能力一样的公共必修课,并明确表示希望有专门的教材。

同时,以发展为特点的教学目标被学生摆在了前几位,如优化心理素质、提高未来适应力等,这说明当代大学生群体对自身心理健康日益重视,对心理素质在未来适应中的重要作用有明确的认识。所以从课程取向角度而言,高校应逐步将《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纳入学校必修课,并从预防心理问题的产生向促进身心健康、完善人格和开发潜能转变”。

2.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教材编写应坚持可读性、应用性和生活化原则

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不同于专业课程,是一种体验性、以学生为本位生成性、回归生活世界的课程,【sl所以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教材在编写时应注重其可读性、应用性和生活性。

首先,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教材应该是可读的。案例和名人轶事呈现教材内容方式的需求、表明教材编写应注重通过通俗易懂的案例、生动有趣的故事来组织内容,而不只是知识的简单堆砌。

其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教材的编写应注重生活化,使内容来源于生活,应用于生活。大学生心理问题来源于学习、生活的方方面面,希望教材内容能与其生活密切相关,这与柳友荣(2010)、徐丹慧(2009)的调查结果是一样的。本结果表明,随着时代的变迁,大学生新兴心理问题不断凸显,又对心理健康教育教材内容的时代性提出了要求,比如在近年的教材中应该加入与父母沟通、时间管理、经济攀比、娱乐消费等带来的心理问题等内容。教材提供与大学生经历类似的故事,更有利于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知识的迁移,提高学习效果。

最后,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教材的编写应注重应用性。结果分析发现,各部分内容体系中理论知识被选择的比例明显小于技巧、方法等应用性选项的选择比例。如人际交往部分,大学生人际形成、影响因素、基本特点等一般理论问题的被选择率仅为51.6%,排在该题下11个题目选项的第8位,远远低于排在前几位内容,如建立良好人际关系的策略( 70.6%).大学生常见心理问题的调试(67%)。同样的情况还发生在情绪情感部分、学习部分,等等。这说明大学生希望能通过这一课程的学习解决自己的实际问题,倾向于知识的应用。所以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教材的编写不应等同于科普类教材,而应在强调科学性的同时,注重内容的生活化和应用性。

3.教材内容应更加重视大学生的性、恋爱等主题,且轻重分明

就大的内容结构而言,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教材至少应包括以下内容:人际交往、性与心理健康、婚恋心理、职业规划、学习心理、挫折及应对、人格(个性)塑造、自我意识及调试、危机觉察与干预以及心理咨询和治疗,并且加大大学生人际关系、性心理健康、恋爱心理以及职业生涯规划、学习心理五个方面的比重,特别是性心理健康,恋爱心理健康以及职业心理。具体而言,包括大学生性与心理健康的关系、性道德教育、大学生性的一般问题;大学生正确的恋爱观、健康的恋爱行为、如何应对恋爱挫折;大学生择业的心理准备、就业压力的调节以及择业面试技巧等。而平时备受教育者关注的“大学生网络心理”被排在了十八位,这可能是由于本研究的被试均为重点大学,平时学业压力较大,所以网络成瘾方面的问题不太明显。现有教材巾的某蝗内容,如大学生健康欣赏心理的培养,大学生的需要和动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实验研究以及心理效应及其应用等,大多数学生认为不是特别必要。这说明在编写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教材时,要根据学生的切实需要来选择内容,并轻重分明,而不能盲目加入心理学知识。

第5篇

关键词:心理健康教育;军校心理健康;心理健康教育体系

中图分类号:G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3)23-0269-02

一、构建面向现代化武警要求的心理健康教育体系势在必行

20世纪90年代以来,军事教育将素质教育作为实现军队现代化的重要举措,并当成“打得赢”、“不变质”的基本保证。随着信息化条件下局部战争对武警官兵心理素质要求的不断提升,面对社会转轨变型给武警官兵带来的心理刺激因素的增多和增大,在部队开展心理健康教育不仅必要而且意义特殊。

(一)武警官兵心理健康发展的必然需要

武警官兵作为一个特殊的战斗团体,他们面临着更多的心理压力和职业应激,现代军事技术的发展,也对武警官兵的心理健康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武警官兵的心理健康水平更是直接影响着部队的战斗力。武警官兵心理健康是武警官兵军政心理素质形成和提高的基础,是武警官兵躯体健康的保证和动力,是武警官兵战斗力诸因素中最敏感、最活跃的驱动因素。因此,心理健康教育不仅关系着武警官兵个人的成长进步、生活质量,而且还影响着军队整体的凝聚力和战斗力。

(二)武警部队建设的现实需要

我们武警部队肩负着特殊使命,要有健康体魄完成任务为前提,面对错综复杂在社会形式,我们迫切地需要在武警部队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值得注意的是,军人的心理健康水平直接影响个人战斗力和部队内部的安定团结,从而导致部队整体战斗力受到影响,因此军人心理健康状况和心理健康教育开始得到部队的重视,是部队面临的严峻课题。

(三)是官兵生活幸福的前提

幸福感被国际心理卫生大会列为心理健康在四个标志之一。一般来说,躯体健康和心理健康都是幸福感的源泉,其中躯体健康是心理健康的基础和前提,心理健康是去体检卡的保证和动力。一个人只有处于全面健康状态才能维持身心功能的平衡协调和稳定,消除各种精神压力。更好地适应现代社会,奉献于社会。因此,军人能否在军营生活工作得快乐,能否在今后人生道路上获得幸福,心理健康是一个重要的前提条件。

因此,我们说构建现代化武警心理健康教育体系是顺应时展提出的要求,是承担历史挑战带来的任务。

二、武警官兵的心理问题及原因分析

(一) 官兵常见的心理问题

1.工作压力导致的焦虑

心理压力问题已经开始影响到官兵的正常工作生活,并且由于其本身所具有的隐蔽性、复杂性、危害性等特点,正在逐渐危及到官兵的身体健康。由于军人职业的特殊性,其工作任务繁重,日常工作内容很多,如战备工作、训练工作、政治工作等等,除了日常工作以外,还有抗震救灾和处突维稳等多样化的任务。这一系列的任务对干部提出了较高的要求,同时也必然带来较大的工作压力。他们长期处在超负荷的高度紧张状态之中,造成了精神不振,失眠,食欲不振、焦虑等心理问题。

2.人际交往适应不良

良好的人际关系使人获得安全感和归属感,给人带来精神上的愉悦和满足,促进心理健康,不良的人际关系使人感到压抑和紧张,承受孤独和寂寞,身心健康受到损害。军人人际交往中心理问题主要有害羞心理、猜疑心理和孤独心理。

3.自我意识问题

如何正确的看待自己,是青年官兵面临的一个重要的课题。官兵自我意识问题主要表现为以下相互矛盾的倾向:过度的自我接受与过度的自我拒绝;过强的自尊心与过度的自卑感;自我中心与盲目从众;过分的独立意识与过分的逆反心理。其中,最有代表性的是自卑心理、虚荣心理和嫉妒心理。

4.性问题

军队是以青年为主的群体。处在青年期的军人生理上已发育成熟,已有了性意识和性要求,已经能够体验到强烈的性冲动。但是,由于军队有严格的纪律,而且性别角色单一,加之大多数青年官兵未从正规渠道接受过规范的性教育,因此,在许多青年官兵中存在着种种性困惑,影响着他们的心理状态和身心健康。青年军人主要的性问题包括性意识困扰、困扰、异性恐惧等。

(二)官兵常见心理问题的原因分析

1.生物学因素

心理健康的发展依赖于一定的自然物质基础――生理素质。生理素质除了一定的先天遗传特制外,更多的是在后天的现实生活中逐渐形成的身体素质,直接或间接地影响着人的心理健康水平。

2.社会因素

“近朱者赤,近墨者黑”。不良的社会环境往往对心理发展产生消极影响。在我国,随着改革开放和经济体制的转轨时期,社会结构、生活方式、道德观念、价值评价和行为方式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社会上的经济主义、享乐主义、极端个人主义冲击着官兵的思想;泥沙俱下的大众传媒内容,鱼龙混杂的网络信息,都给官兵的心灵带来强烈冲击;各种观念的碰撞、各种文化的差异、理想与现实的矛盾等等,都使他们感到困惑、混乱、矛盾、茫然、紧张、不知所措。

3. 重大生活事件与突变因素

生活中遇到的各种各样的变化尤其是一些突然变化的事件,常常是导致心理失常或精神疾病的原因,比如家人死亡、失恋、离婚、天灾、疾病等。由于个体每经历一次生活事件,都会给其带来压力,都要付出精力去调整、适应,因此,如果在一段时间内发生的不幸事件太多或事件较严重、突然,个体的身心健康就很容易受到影响。

第6篇

随着人口老龄化的加剧和人们生活行为方式的变化,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简称慢性病)的危害日益突显。慢性病医疗投资巨大,但收效甚微。从个体角度而言,高血压、冠心病、糖尿病、痛风等慢性病不仅耗费了患者及其家庭的大量积蓄,而且严重影响了老年人的生活质量;从社会层次角度来讲,慢性病消耗着大量的医疗资源,阻碍了社会的发展[1]。老年人慢性病的防治与其生活饮食习惯、行为方式的关系非常密切,而这些导致慢性病的不良行为习惯可以通过健康教育来摆脱和改变。国内外研究证实通过健康教育一方面可以降低老年人慢性病的发生率,另一方面还可以杜绝或减轻老年人慢性病的并发症[2]。因此,健康教育是一种应对人口老龄化背景下慢性病高发的最为有效的措施,具有投入小,效果显著的特点,它可以帮助老年人养成健康的生活饮食习惯和行为方式,消除或减轻影响老年人健康的不良因素,从而达到预防慢性病的目的。总而言之,健康教育不仅能大大改善老年人的生活生存质量,而且很大程度上减轻了老年人的家庭负担和社会压力,对整个社会的发展都起着重要的推动和促进作用。

1 江苏省的老龄化现状和发展态势

20多年来,江苏省老龄化人口的基数和比例一直位于全国前列,而根据有关机构的分析推算,今后的几十年里江苏仍然是老龄化最严重的地区之一。江苏省在社会经济高速发展的同时,人口老龄化的严峻态势也日益明显[3],基本情况如下。①进入老龄化社会时间早,老年人口基数大,增速快。江苏省于1986年开始进入老龄化,而全国是从1999年开始进入老龄化,江苏比全国提早了13年。根据全国第六次人口普查数据结果,2010年江苏省60岁以上的老年人口达到1247.9万人,占全国60岁以上人口的7.1%,其老年人口比2000年增加了374万人,年均增长率高达4.3%,大大超过同期常住人口的增长率(0.7%)。②地区之间、城乡之间老龄化差异大。由于江苏省地区之间经济和社会发展水平极不平衡,苏南发展远超苏北,思想理念和文化传统有较大差异,因此地区人口老龄化程度差异较大。和全国其他地区相似,农村地区的多数青中年人都迁移到城市,而留在农村的老年人比例也就越来越大,江苏省有超过一半的老年人分布在农村地区。③空巢或无人照料的老年人比例不断增大。由于江苏省高等教育、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一方面越来越多的青年人(尤其是农村地区)离开家乡,奔赴外地谋求发展;另一方面,人们的工作压力越来越大、生活节奏原来越来越快。这些因素导致缺乏空巢或照料的老年人比例越来越高。

2 江苏省老年人慢性病特点

大量研究表明,江苏省老年人慢性病有如下特点。①患慢性病老年人基数大、比例高。如赵晓斌[4]研究显示无锡某社区健康老年人仅占8. 04%,而高达91.6%的人被查出患一种及以上慢性疾病;徐晓明[5]调查显示苏州老年人的慢性病总患病率约为90%;孔德香等[6]调查显示淮安农村老年人的慢性病总患病率为64.4%。张开金等[7]调查的结果显示,近些年统计的慢性病患病率高于2002年,徐州市为60.2%、昆山为59.9%,濉宁为48.9%。②慢性病的并发症比例越来越高。老年人患有一种慢性病后,如果没有得到及时治疗和有效控制,再加上缺乏防控并发症的知识,就会导致慢性病并发症的比例越来越高。徐晓明[5]调查显示苏州老年人患2种慢性病者占22.7%,患3种及以上慢性病者占14.5%。③老年人保健意识和能力普遍较差,“富贵病型”慢性病比例越来越高。由于大多数老年人文化水平较低,缺乏保健知识,观念比较陈旧,导致其缺乏保健意识,经济上不太富裕导致其不愿参加必要的体检和治疗,这些都决定了老年人的保健能力普遍较差。随着江苏省经济的发展,老年人生活水平显著提高,高血压、心脑血管病、糖尿病、痛风等“富贵病型”慢性病比例愈来愈高[4-5]。

3 人口老龄化对江苏省慢性病健康教育的新要求

通过以上分析发现,江苏省人口老龄化和慢性病特点要求江苏省健康教育应具有普及化、可操作性和实效性的特点。做好健康教育工作是应对未来人口老龄化发展的需要,也是加快社会经济发展、构建和谐社会的现实需要。

3.1 以政府为主导,以社区为主体,充分利用各种社会资源

借鉴发达国家的经验[8],健康教育要有一套完整的组织机构,这是健康教育开展的必要前提。同时健康教育也要有一套严格的质量控制标准,这是健康教育有效开展的必要保证。组织机构和质量标准都需要由政府来组织、制订和实施,政府起着主导性作用。根据国内外基本经验,“以社区为载体,联合其他场所,形成多部门、多学科合作,充分动员社区资源是积极参与提高人类健康素质水平的最有效途径”[8-9]。社区慢性病健康教育具有服务范围小、容易管理、费用低等优点,从服务技术、内容、方式、手段、质量等方面满足老年人健康教育服务需求,建立家庭健康档案,在社区定期开展老年人健康体检和慢性病患者治疗康复服务。

政府的健康教育组织机构和社区的资源和力量是有限的,社会力量的共同参与和推动就成为了必然趋势。慢性病的健康教育需要学校、医院及卫生服务中心、各种基金会、各种学术和群众团体或协会的积极参与和支持才能得以实现。

3.2 各地老年人教育方案的本土化

江苏省每个地区都有着自己独特的历史文化传统,每个地区老年人的生活饮食习惯和行为习惯都互不相同,患慢性病的特征也有较大差异,另外不同地区老年人所易接受的健康教育方式也不尽相同,这就应该考虑各个地区的不同点,有的放矢地为各个地区的老年人制订出适合于他们自己的教育方案。在各地实施健康教育的过程中还会发现,不同个体的老年人差异也是很大的,所以还要充分考虑个体差异,在有必要的情况下,应该多开展VIP服务,为一些特殊的老年人量身订制出适合的教育方案。制订方案时应充分考虑到大多数老年人文化程度低、对饮食行为习惯难以改变、当地风俗习惯的特点及个体差异等,只有这样,才能制订出适合当地老年人的健康教育方案,才能够取得良好的效果。

3.3 健康教育的趣味性和可接受性

教育应该充分调动受教育者的积极主动性,这样才能收到良好的效果。健康教育也是如此,应摒弃生硬的说教和灌输方式,注重受教育者的反应,提倡互动式教育。目前,江苏省各地的社区开展了丰富多样的健康教育活动,但收效甚微。究其原因,主要是健康教育活动不能激发老年人的主观积极性,没有考虑到健康教育的趣味性和可接受性。社区可以组织老年人成立社区健康协会,通过活动吸引多数老年人成为协会会员,让老年人自己一起制订健康膳食计划、锻炼计划,定期对常见慢性病进行讨论,而专业的健康教育宣传员则可以作为协会顾问和指导老师给予及时指导。这种形式可以大大提高老年人的参与度和主观能动性。

3.4 健康教育的早期化和专业化

一个人的膳食习惯和生活方式是从小就开始形成的,要想从根本上改变全社会的健康教育意识和提高健康教育能力,就需要从小开始接触健康教育,因而建议江苏省教育部门在义务教育阶段增加对健康教育知识的普及和考查。这将使得健康教育实现全民化和早期化,这种方式虽然需要的时间长,不能起到立竿见影的成效,但是经过长期的执行可以从根本上改观江苏省老年人慢性病严峻的现状[10]。

美国早在1997年就将“健康教育工作者”作为一种新的、独立的职业,并且需要通过专门机构的执业资格认证[11]。与之相适应的,美国有两百多所高校都开展了健康教育专业,一千多所高校开设了健康教育课程,由此可以,美国非常重视专业健康教育人才的培养。因此,江苏省可以借鉴美国的成功做法,鼓励一些高校开设健康教育专业,而不是仅仅只在公共卫生学院开设健康教育课程而已,从而为健康教育事业的发展提供必要的人才保障。

第7篇

【关键词】教师专业化 高职心理健康教育教师 德性

【中图分类号】G451.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9682(2012)02-0086-02

教师专业与一般职业相比,所提供的是一种特有的、具有公共情怀的服务。教师是否具有这样的专业底气,是能否给学生提供良好的教育的前提。近年来,教师职场生活和教师专业化发展问题,逐渐成为国际性的热点问题,对教师专业化的理解,也伴随着对教育、教育知识的生产及教师在教育知识生产中作用的认识而逐渐深化。求真、崇善、爱美的意识,学术性、专业实践性和师范性,成为教师专业化的主旋律。同时,随着高职教育在我国的迅速发展,高职教师的专业化问题越来越成为影响我国高职教育发展的关键因素。总而言之,伴随着心理健康教育在高职院校的广泛开展和高等教育实际发展的需要以及高职心理健康教育教师的强烈愿望,高职心理健康教育教师的专业化问题也日益凸显出来。但是,由于诸多原因,这一问题并没有引起较高的重视,有关心理健康教育教师专业化问题、专业化进程中教师德性要求的研究还较少。本文作者将结合几年来在这方面的教学实践以及对高职教师在专业化进程中内外在动力方面的一些思考来谈谈在这一大背景下,高职心理健康教育教师的德性要求。

一、高职教师专业化

我国学术界把教师专业化的概念一般理解为教师专业素质及专业化程度的提高,包括学科专业性和教育的专业性,即专业知识结构、教育能力、职业道德和伦理范畴的不断专业化。高职教师专业化也不例外,即通过专业学习和专业训练,习得专业知识技能,实施专业自主,表现专业道德,并逐步提高专业能力的专业成长过程。但笔者认为,高职教师的专业化有其自身的核心问题,即高职教师存在学术性、专业实践性和师范性统一发展的要求,只有实现三性统一和整合发展,才能不断促进高职教师的专业素质提升及专业化发展。高职教师在专业发展上不仅应具备各类教师均应具备的多种素质要求,而且还必须具备实践技艺型人才的各种素质,是集理论、技能、师范于一身的复合型人才,体现着学术性、专业实践性和师范性统一发展的整合要求。高职教师必须以一定的专业知识为基础,具备一定的知识积累、理论素养和学术水平,并尽量强调其学术性。同时,高职教师主要是为生产建设和管理服务第一线培养技术实用型的人才,他们必须具有丰富的实践经验和娴熟的操作技能,所以应强调高职教师的专业实践性。有了扎实的专业理论和实践知识,但无法在教学中发挥出来,不能应用教育学、心理学的知识将知识转化为学生学习、吸收的内容,也是不能适应教育的需要的。因此,高职教师也必须体现教育教学的专业性,即师范性要求。只有具备应有的教育专业思想、职业道德、教育教学理论及其实践能力,高职教师才能培养出高质量的人才。

二、心理健康教育教师的界定及现状

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又称心理健康辅导教师,是指具有扎实的心理学或教育学理论知识,经过相关专业知识的学习和专业技能的培训,能充分掌握和运用有关心理健康教育的方法和手段,以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促进学生身心全面和谐发展与综合素质全面提高为主要教育任务的教师。其出现具有时代紧迫性和必要性,在社会生活快节奏、高压力下,学生同样成为了这一历史时期的牺牲品,中小学生如此,高职生更是这样。于是,心理健康教育在这一特定时期应运而生,这也是适应现代教育发展的必要和体现以人为本的科学教育发展观和真正实现素质教育的有效途径之一。从心理健康教育教师的定义中我们不难发现:心理健康教育是一项专业性比较强的工作,从事此项工作的教师必须具备较扎实的理论知识、技能技巧和实践经验。心理健康教育教师是教师群体中的一部分,具有教师的一般属性,又具有自身的独特性。但由于受一些条件的限制,在很多学校,这一群体大多以学生工作者、思想政治课教师来充当,似乎觉得只要看过几本心理学书籍、听过几次心理健康讲座就都可以、都能够有效从事心理健康的教育与辅导工作。这一现象是混淆了思想政治工作和心理健康教育的内涵的表现,也就不能建构一支专业化的心理健康教育师资队伍了,那又如何能从根本上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和心理承受能力呢?可以想象,这种方式在一定程度上不仅不能促进学生心理素质的提高,而且还可能产生一些负面效应,甚至于让真正向寻求心理帮助、心理咨询的学生在德育、说教的“心理健康教育”模式面前望而却步,以至于贻误了最佳的教育、治疗时机。

三、教师专业化背景下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德性的要求

心理健康教育是一项特殊的、专业性极强的工作,搞好这项工作,不仅要有一定的心理学、教育学、医学理论基础,还要学习掌握相应的操作技术、运用心理学知识对学生进行心理辅导和心理咨询的能力。而教师德性是一种能使教师个人担负起其教师角色的品质,教师德性不仅能维持教育实践使教师获得教育实践的内在利益,充分实现其潜能,也能促使教师内心一种向善的追求。

1.高职心理健康教育教师需要塑造一个完善的专业自我

心理健康教育教师的专业性发展应包括:专业理想的建立、专业知识的拓展、专业能力的提高和专业自我的学术空间,总结起来就是一个独特的完善的专业自我。它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分析:

(1)树立崇高的专业理想,建立充分的专业自信。一个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在最初进入教学之时,总会对自己是否能很好地为学生解决一些实际问题而感到心中没底,特别是在“任何人都能对教育发表评论”这一历史时期,似乎每个人都能通过平时的学习来了解一些心理学的知识。但是,作为心理健康教育的教师,走专业化之路时,就不仅仅满足于一些“道听途说”了。他需要有系统的心理学知识来为其搭建教育平台,为其教学和心理辅导奠定一个作为心理健康教师最基本的专业尊严。于是,心理健康教育教师需要自觉、自主的学习,以积极向上的执著力来达到在专业化培养的“内升”,促进其内在专业精神的生长,并且进行适当的自我剖析、自我澄明,建构积极的专业自信。有了这份专业自信,在从业过程中,才能体验到一种自我超越。自我效能感,才能让自我的发展朝着高度专业化的目标去努力。

(2)独立的专业思想和专业意识。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必须有自己扎实的专业思想和意识,在工作中处处体现专业性,只有具备了一定的专业功底――专业思想和专业意识,才可能有专业的行为和表现,最终才能有专业化的体现。为什么当前一些辅导让学生在其中更加迷茫呢?可能更多地是因为一些非心理学专业的思想、意识充斥着他们的头脑,让他们更加不知所措。所以,我们必须用现代的心理学思想来武装自己的头脑,在从业过程中形成自觉的心理学意识。在工作中,体现以人为本、构建和谐的思想,将心理健康意识与心理健康教育融入生活、融入环境,潜移默化地表达,注重心理健康教育的隐性、熏陶作用。

(3)娴熟的专业能力、技巧,丰富的理论准备是从事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前提,扎实的专业技能是从事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关键。心理健康教育教师的理论知识和专业能力是不断发展和提高的,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心理健康教育教师专业化的发展是其作为专业人员,从专业思想到专业知识、专业能力、专业心理品质等方面由不成熟到比较成熟的发展过程。在实践中,体现一个心理健康教育教师的能力和工作的悟性!

2.高职心理健康教育教师要从师范性出发,用心理学的知识来培养受教育者完善人格的德性。

作为心理健康教育教师,虽然不能像专业教师一样,教给学生看似实用的专业知识,但是,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对一个学生人生发展的影响却是很深远的。

(1)要能从心理学最基本的原理出发,让学生了解自己,接受并深刻体会到自己在社会上独一无二的存在性,在人际交往过程中,以正向、积极的心态去认识周围的人和事。一个学生能能否客观地认识自我,正确地评价自我,积极地悦纳自我,建立健康的自我形象,是其自我意识发展的一个重要指标。

(2)帮助学生在一定的环境中,实现自我价值的升华。人的任何心理困扰的背后,都是人自身性格的不完善。所以,作为心理健康教师,需要从其专业的角度,培养学生学会做事的能力,包括处理人际关系的能力、社会行为、集体合作态度、主观能动性、交际能力、管理和解决矛盾的能力,以及敢于承担风险的精神等综合而形成的能力。

(3)培养学生学会生存的能力。技术的巨大进步易导致世界的非人化倾向,因而教育特别是我们的心理健康教育要充分尊重人的个性,发展人的个性,使人成为真正的人、完整的人,解决自己的问题,肩负自己的责任。在此意义上,心理健康教育要促使个性不断成熟发展。

3.高职心理健康教育教师要有将高职专业与心理学专业结合起来的专业实践性。

我们在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过程中,往往容易把事情本身从当时的情境中剥离出来,进行“空对空”的教育,即或是采用、借鉴一些案例来进行分析讲解,也大有让学生产生遥远的感觉。例如,从我院来看,大多是土建类的学生,只有一小部分是电子信息类的学生。这些学生在心理健康教育课题上,是带着不同的心态来分析、汲取的,作为一个追求专业化的心理健康教育教师来说,如何将学生的专业与自己的心理学结合起来,其结合后的效果如何,就体现了一个心理健康教育教师专业实践性的德性修养了。

时代对教师的发展不断提出新的要求,自主成长型的教师将是教育全民化、学习化的内在呼唤。一个优秀的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如何实现职后的自主成长,提高其专业化水平,就需要在德性方面来历练自己了。

参考文献

1 吴安春.回归道德智慧――转型期的道德教育与教师[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