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9-14 17:27:37
序论:在您撰写第二课堂考核标准时,参考他人的优秀作品可以开阔视野,小编为您整理的7篇范文,希望这些建议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热情,引导您走向新的创作高度。
[关键词] 第一课堂;第二课堂;互动
[中图分类号] G642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1008-2549(2017) 06-0083-02
经过多年的教育改革发展实践,人们已经达成共识,高等教育的目标就是全面素质教育,高校就是要为社会培养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高素质人才。素质教育全面性、系统性的要求,使得以“课堂教学”为主体的第一课堂无法完成所有的教育任务和培养目标,第二课堂也就成为素质教育的必需。作为高等教育者,要清楚意识到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之间必须构建顺畅的协同机制,充分发挥两者的协同优势。然而现实实践离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良好有效互动的局面还存在一定距离,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之间的衔接还存在着矛盾和问题。鉴于此,通过数据调研,了解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之间存在的矛盾,针对问题提出切实有效的对策则是本文主要阐述的。
一 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协同的重要性
第二课堂相对于第一课堂(即课堂教学)而言,是具有素质教育内涵的学习实践活动,即学生在完成学校规定的教务计划课程之外有组织或者自愿参加的各类活动和项目,比如校园文化活动、社会实践志愿服务活动、科研创新活动、社团活动等。通过这些活动,能有效引导学生培养创新精神、提高自主意识、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使学生的素质获得充分的展示与锻炼。调查研究显示有超过74.83%的同学表示,知道或者了解第二课堂。45.03%的同学喜欢或者非常喜欢第二课堂的开展。有54.97%的同学认为第二课堂的帮助作用很大或者非常明显。在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的关系问题上,54.3%的同学认为第一课堂为主,第二课堂为辅,二者相辅相成,甚至有18.54%的同学认为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同等重要。因此可见,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如何形成协同共建机制,共同发挥在学生教育培养方面的作用显得尤为重要。
二 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衔接上存在的问题
(一)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在资源分配上的矛盾
调查结果显示,25.83%的同学认为第二课堂内容与实际社会需求相脱节。47.02%的同学认为第二课堂缺乏专业老师及时指导。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结果,主要原因在于师资方面,教师自身的第一课堂教学和科研任务相当繁重,而第二课堂教学的工作量又存在难以确认、量化问题,使得教师很难把指导学生参与第二课堂活动作为自己的主要工作内容。在管理层面上,一直将紧张的教育资源倾向在第一课堂之中,这直接导致了学生在第二课堂活动中缺少科学性的筹划与专业化的指导。虽然在教育总体导向中,特别强调第二课堂的重要性,实际上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仍然存在“两张皮”的现象。另外,31.79%的同学认为第二课堂资源相对不足,设施较为落后。在硬件方面,活动场所、设施等主要是为第一课堂教学配备,专用的第二课堂硬件设施相对匮乏。
(二)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在内容设计上的错位
第二课堂开展的过程中,很多课程内容都显得过于随意化。调查结果显示,37.09%的同学觉得第二课堂的开展活动与专业知识匹配度低,39.74%的同学认为第二课堂开展活动形式单一没有吸引力。课程是学生认识客观世界和建构人格的重要教育中介,目前的第二课堂在课程化的背景下进行建设,要求课程内容与各类活动相结合,学生必须参与到第二课堂活动中。然而有效实现第二课堂活动内容能够与第一课堂的内容衔接化,或者对第一课堂的内容做一个好的延伸与升华,在现实活动开展中却没有做到。另外,有些时候为了片面追求第二课堂的覆盖面,为了开展活动而开展,抛离了第一课堂的主引作用,产生了较多的与课程人才培养目标不太吻合、活动层次较差的活动,影响了学生对第二课堂活动的参与积极性,也使得与第一课堂之间的互动变得越来越少。
(三)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评价标准的差异化
对学生评价标准的相对单一化导致第二课堂的培养功效得不到认可。目前,大部分高校虽然都是以第二课堂学分作为学生综合素质测评的一个重要方面,但是,对学生的评价尚以学生的第一课堂学习成绩为重要甚至唯一的标准,学生参与第二课堂所取得的成绩不能得到很好的评价与考核,导致第二课堂缺乏对学生的激励机制。同时,第二课堂的评价标准相对较低,且评价主观化倾向比较明显。在第二课堂的开展过程中,往往前期设计或者课程安排比较满,在投入过程也会花费大量的人力、物力,但是,大多数时候是以课程或者活动结束作为考核标准,仅仅凭主观的感性评价作为考核结果。忽略了第二课堂对于学生的个体综合素质的提高,忽略了课程的影响力或者影响深度。结果就导致了第二课堂的课程评价主观化,与第一课堂相左,第二课堂倾向于形式主义,使得实际的第二课堂功效没有得到发挥。
(四)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开展载体的不协调性
[关键词]微课;翻转课堂;高职高专;教学模式
doi:10.3969/j.issn.1673 - 0194.2017.12.149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0194(2017)12-0-02
随着因特网和移动设备的迅速发展,众多的新型教学模式开始逐渐为教学者所熟知、采用和认可,微课翻转就是其中很受学生和教师欢迎的教学模式。在新形势下,如何更好地开展高职教育,开拓研究新型的教学方法和模式,是每位高校教师必须深度思考和研究的问题。
1 高职院校开展第二课堂存在的问题
随着时代的发展,一人一岗的工作模式已不能满足企业和用人单位的需要,培养复合型人才已成为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的目标。目前,在高等职业教育中的教学研究探索多侧重于常规的课堂教学,忽视了第二课堂在高职教育中起到的作用。第二课堂不仅仅是第一课堂的补充和延伸,同时也是学生丰富实践能力、提高创新能力、职业技能的重要方式。第二课堂活动以学生为主体,以学生兴趣为起点,学生可以利用课余时间自主学习,提高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所以在高等职业教育中第二课堂是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但目前高职院校中第二课堂活动的开展还存在以下问题,如图1所示。
一是学生参加第二课堂的积极性不高,不重视第二课堂的学习。高职院校学生缺乏学习主动性,往往参加第二课堂的积极性不高,学生缺乏参加第二课堂活动的目的和意义。
二是第二课堂的教学环境、教学资源与学生的学习需求不相适应,如果网络教学资源更新较慢,将不能满足学生的学习和就业需求。在师资力量方面,也制约着高职院校第二课堂的有效开展。
三是不能很好地处理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关系,高职院校的很多课程都采用项目式教学的方法,教师一般会通过项目的展示,任务的分解,分任务讲解项目中涉及的知识点,然后学生实践操作,遇到问题教师给予一定的帮助。在这种教学模式下,学生往往缺乏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遇到问题后不会独立思考,只会临摹。
四是在各教学环节质量标准中,没有建立完善的第二课堂的学习评价标准,现行的学习评价标准还存在很多问题,往往只注重第一课堂的评价,忽视了第二课堂的评价标准,究其根源,教师考核观念落后,没有重视第二课堂的开展。
2 翻转课堂与微课教学结合模式的研究目标
翻转课堂也称为颠倒课堂,师生角色进行互换,改变了传统的教学模式,使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体,有效地提高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在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的课堂中,因特网成为了学习资源的主要载体,为学习者提供了个性化的学习环境。2010年,据不完全统计,有10%的人通过在线教育视频完成学业的学习,2015年增至30%,从数据上可以看出,微课翻转课堂这种新型的教学模式很受学习者的欢迎。通过发展第二课堂结合第一课堂的良性互动助长,可以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与素质,以及提高学生的就业竞争能力,达到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的目标。
翻转课堂与微课教学结合模式的研究目标为:
第一,研究微课翻转第二课堂的教学模式应用,解决高职院校开展第二课堂遇到的困难。
第二,研究如何提高学生参加第二课堂的兴趣和主动性,使学生明确第二课堂的学习目的,激发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第三,研究如何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自主学习的能力。通过第二课堂中微课翻转的教学模式,引导学生循序渐进地完成一系列的项目任务,巩固第一课堂学习的相关知识,提高学生独立设计作品的能力。
第四,研究如何完善微课翻转第二课堂教学模式下的各个教学环节质量标准,如,课程的学习评价标准、课程的考核标准等。针对高职学生的特点,重点考核学生职业技能的水平,考核方式中要能够体现学生在第二课堂中的表现。通过开展评价体系多元化,最大限度发挥第二课堂的作用。
3 微课翻转第二课堂教学模式的研究思路
本文从分析高职院校第二课堂中采用微课翻转教学模式的现状和意义入手,对怎样将微课翻转教学模式应用到第二课堂学习中进行探索和实践,探索出适合高职院校学生第二课堂使用的新型教学模式――微课翻转教学模式。
第一,确定研究主题。探索微课翻转第二课堂的教学方法、模式。课题的研究将对高校职业技术教育第二课堂的开展起到促进作用,通过发展第二课堂结合第一课堂的良性互动助长,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与素质,以及提高学生的就业竞争力,达到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的目标。
第二,确定研究过程。研究分为四个模块构建模型、资源建设、行动研究、评价与总结。每个模块的构建都会影响到微课翻转第二课堂教学模式的教学效果,在每个模块的实施过程中,教师应及时观察、反思、总结,最终构建出符合各模块目标要求的翻转课堂的教学模型,如图2所示。
4 结 语
在第二课堂的开展过程中采用微课翻转的教学模式,通过第二课堂结合第一课堂的良性互动助长,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与素质,以及提高学生的就业竞争能力,达到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的目标,丰富学生的实践能力,提高创新能力、职业技能水平。通过不同课程的第二课堂的开展,引领教师教学改革,提升教师专业水准,促进教师专业发展。
主要参考文献
[1]邓效昆.基于”翻转课堂”的高职差异化教学研究[J].机械职业教育,2014(8).
[2]郭玲玲.开放教育中基于微课的翻转课堂模式设计――以计算机操作类课程为例[J].软件导刊:教育技术,2014(a02).
关键词:第二课堂;急救护理学;救护技术急救护理学是研究各类急性病、急性创伤、慢性疾病急性发作和危重患者的抢救与护理的一门学科,是一门理论性和实践性都很强的学科,其教学目标不仅是让学生掌握急救护理的基本理论,还要增强学员的急救意识,训练急救技术操作的基本技能,培养学生在紧急情况下迅速评估、正确决策和果断实施的综合能力[1]。但由于课时的限制,实践的内容未能做到精细化。为此,我院在三年制高职高专护生中开展了现场救护技术第二课堂教学,进行现场止血、包扎、固定、搬运及心肺复苏技术的培训,取得较好的效果。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从2011级三年制高职高专护生中选取40例学生为实验对象,其中20例为实验组,20例为对照组。两组学生的性别、年龄、前三学期的学习成绩等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1.2.1教学方法在第四学期急救护理学理论授课结束后,对实验组开展第二课堂,项目为现场救护流程及止血、包扎、固定、搬运、心肺复苏基本技术,具体方法如下:①教师准备:根据第一课堂讲授内容准备各项操作视频,制订各项操作流程及评分标准,安排示教及练习的时间和地点,准备所需物品。②课前动员:让实验组学生明确开展第二课堂的目的、意义、内容、组织形式、实践安排及考核标准。③学生准备:要求学生复习理论知识,组织学生观看相关的教学录像,总结出各项技术的操作流程、评分标准。④组织实施:根据现场救护程序,对各项救护技术进行示教、讲解注意事项,要求学生反复练习、巩固,直至完全掌握。⑤操作考核:按照救护程序考核每位学生的各项救护技术,计算平均分。
1.2.2评价方法①理论考试成绩。两组学生的急救护理学期末理论考试成绩。②问卷调查。对实验组进行不记名的自设问卷调查,问卷均统一发放并当场收回,发放问卷20份,回收有效问卷20份,有效回收率为100%。
1.2.3统计方法用EXCEL和SPSS13.0软件对数据进行处理。
2结果
2.1理论考试成绩两组学生理论考试成绩为:实验组(77.65±6.92),对照组(72.25±3.13),t=3.179,P<0.01,有显著性差异。
2.2问卷调查对实验组学生进行自设问卷调查,结果如下,见表1。
3讨论
3.1第二课堂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学生学习成绩第二课堂是第一课堂的延伸,它充实和丰富了第一课堂的教学内容和形式,教学方法的改变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第二课堂学习是对第一课堂所学知识的巩固和加强,有利于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学习可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学生的学习成绩必然会有所提高。
3.2第二课堂能提高学生的理论实践能力第二课堂为学生提供了实践的机会,让学生把在课堂上学习到的理论知识应用与实践,可以弥补医院见习过程中不能动手实践的不足。同时,在实践的过程中,深入了对理论知识的系统化认知,对理论知识的掌握更灵活、更全面。
3.3第二课堂能提高学生的现场救护能力第二课堂的开展弥补了第一课堂的不足,使学生有机会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和技能,将急救理论和技能连贯起来,更加熟悉了现场急救的程序,提高了救护能力,培养了学生的分析能力和应变能力,培养了学生的急救救护能力和思维体系。
3.4第二课堂能增强学生的救护意识第二课堂的内容是根据急救现场的特点选择的,情境的设置让学生感受到时间紧迫感和生命的重要性,意识到只有掌握了熟练的现场急救能力才能在最短的时间内对患者进行分类和救治,增强了学生的救护意识。
3.5第二课堂促进师生交流,有利于教学相长[2]第二课堂活动提供了师生交流互动的机会,拉近了教师与学生之间的距离,加强了师生沟通,使教师能更加了解学生。另外,在组织、指导学生开展第二课堂活动中,教师需要查阅各种资料以完善自己的知识储备,拓宽知识面,在与学生共同研究、探讨中活跃了学术气氛,达到了教学相长的目的。
4不足
4.1参与人数有限因为第二课堂是利用学生的课余时间进行,是学生的自愿行为。在场地和经费上均有限制,只有部分学生能参加。
4.2重视程度不够尽管有操作考核,但由于第二课堂的内容不属于教学大纲的内容,没有教学要求,考核成绩也不能计入期末成绩总分,有些学生不能高度重视,不能严格要求自己,会影响教学效果。
4.3内容、形式相对单一由于时间有限,只能选择某一方面的内容进行,形式上目前只能组织学生进行一些简单的急救技能操作。
综上所述,急救护理学第二课堂的开展取得了一定的成果,对提高学习兴趣、培养救护能力、促进师生交流有一定的作用,但还存在一些不足,在以后的教学过程中,需要不断改进和完善。
参考文献:
对幼师的专业技能有很多不同理解。幼师专业技能是“幼儿教师专业技能是幼儿园教师在幼教实践中运用幼教专业知识和经验,并通过练习而形成的顺利完成幼儿教育教学任务的能力。”有人把学前教育专业学生教师专业技能划分为一般教育技能、基本教育技能和复合教育技能三个层面。也有人把幼儿教师技能分为一般的专业能力和特殊技能。特殊技能主要包括语言、艺术、幼儿教学等三方面。幼儿教师专业技能比赛中对幼儿教师专业技能的划分也各不相同。长沙及常州师范学院幼儿教师专业技能考核标准中把幼儿教师职业技能包括以下三个方面:保育技能、教育技能、艺术技能。2010年国家颁布幼儿教师专业标准把幼儿教师专业技能概括为“十会”:幼儿技术讲述(会说);钢笔字、粉笔字(会写);绘画(会画);边弹边唱(会弹、会唱);舞蹈(会舞);手工制作(会做);多媒体课件制作(会用);操与口令(会操);教学设计(会教)等。以上幼儿教师专业技能的内容和包含的方面虽然有差异,但笔者认为幼儿教师的专业技能可分为两种,一种是通过专业技能课学习、训练习得的技能;一种是通过专业知识的学习转化领悟而来的技能。两种技能的习得都要以活动为载体,以实践为媒介,仅仅依靠课堂教学的远远不够的。第二课堂的实践活动是培养学生专业技能的有效途径。
2通过第二课堂培养幼儿教师专业技能的可行性
高校第二课堂活动是第一课堂的延伸,是第一课堂必不可少的补充,也是校园文化的重要载体。第二课堂具有丰富性、互动性和实践性的特点。《辞海》对技能的定义为:运用知识和经验执行活动的能力。技能都是后天通过一定方式后天习得的。这说明在第二课堂中培养幼儿教师专业技能是可行的。
2.1第二课堂的丰富性与幼儿教师专业技能培养第二课堂作为校园文化的载体,其丰富性表现在内容丰富、形式多样。幼儿教师的专业技能包含的内容也非常丰富。把教师专业技能培养与第二课堂结合起来,既增强了第二课堂的实效性,也拓展了第二课堂的领域;把第二课堂与幼儿教师专业技能培养结合起来,第二课堂灵活的形式和趣味性,会提高学生参与的积极性,更能促进技能的培养。
2.2第二课堂的互动性与幼儿教师专业技能培养第二课堂以学生活动的形态存在,第二课堂的活动以学生自发组织、自主参与为主,学生既是活动的组织者又是活动的参与者,在第二课堂中学生有较多的自主性和能动性。和集体教学教师一对多的讲授、学生被动接受不同,在第二课堂的活动中,学生与学生之间、学生与教师之间、学生与社会之间能较好地形成多重互动,从而实现相互促进。幼儿教师专业技能的培养也需要多重互动来实现,在互动中相互促进、相互提高,而不能孤芳自赏、闭门造车。
2.3第二课堂的实践性与幼儿教师专业技能培养人的发展离不开学习间接经验和直接经验,但间接经验的学习离不开主体在实践中获得的直接经验。第二课堂注重理论联系实际,通过实践活动将理论应用于实践,并在实践中融会贯通,达到技能的娴熟和知识的升华。第二课堂正是在活动中使学生的专业实践能力得到全面发展。专业技能的训练和培养更是离不开学生的实践,只有通过实践才可能是技能娴熟,只有通过实践才能把知识转化为技能。
3通过第二课堂培养幼儿教师专业技能的具体措施
第二课堂在培养学生专业技能方面有可能性,但也必须看到,在第二课堂中培养学生的专业技能,也需要克服第二课堂自身的不足。如,第二课堂的学生自主参加与让所有学生都得到锻炼之间的矛盾;第二课堂学生自发组织与专业技能培养的计划、标准、培养质量要求等都存在差距等。通过几年的实践,我们探索出“五个结合”来提高在第二课堂中培养学生专业技能的有效性。
3.1第二课堂活动与课堂教学相结合。幼儿教师的专业特点决定其必须具备较高的专业技能,而这些技能的获得仅仅依靠课堂的学习是远远不够的。我们根据学前教育专业对学生专业技能的要求,将第二课堂活动开展与第一课堂的专业技能学习结合起来开展第二课堂活动。如,结合儿童文学和教师口语课,开展演讲赛、辩论赛、讲故事比赛和儿童剧表演;结合书法课,办书法作品展、墙报、黑板报等;结合钢琴课和器乐课,开展班级演奏比赛;结合声乐课,开展合唱比赛、组建合唱团;结合舞蹈课,开展舞蹈大赛、文艺晚会、汇报演出等;结合美术课和手工课,开展美术作品展、手工创作比赛、服装彩绘大赛等;结合五大领域的课程,开展班级之间的学科课程设计、讲课展示等。这些活动不仅丰富了学生的课余生活,也使第二课堂的活动与专业技能的培养目标结合起来了,使学生的专业技能培养和第一课堂教学同步,循序渐进的进行。
3.2常规活动与特色活动相结合。为了使每一个学生都能通过第二课堂的活动得到锻炼和提高,增强第二课堂的覆盖面,在活动的设计、组织上我们把常规性的活动与特色活动结合起来。常规活动以班级为单位定期开展,如:各班每两周办一期墙报,每周办一次黑板报,每半学期开展一次布置教室和寝室文化节活动等,这些活动要求班上的每位同学参与,使每一位同学都有展示和锻炼的机会。特色活动有计划开展,使有特长的学生发展特长、展示才能。如组织美术作品展、讲故事大赛、舞蹈大赛、服装设计大赛、手工制作比赛等活动。通过各种途径创造条件让每位学生参与到第二课堂,通过丰富第二课堂的形式和内容,是学生由被动参与转变为主动参与。
3.3专业教师参与指导与第二课堂管理相结合。为了提高了第二课堂培养学生技能的效果、保证第二课堂活动的顺利实施,我们的第二课堂聘请专业教师进行指导。指导教师对相关的第二课堂活动全程参与指导。这不仅提高了第二课堂活动的质量和效果,而且在第二课堂中师生之间建立了深厚的感情,做到相互理解、相互信任,对学生第一课堂的学习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3.4校内活动和校外实训相结合。另外,我们还在校内模拟工作场景,或直接让学生进入幼儿园或幼教机构、社区等真实的保教场景,在实训中将学生的专业知识与教育实践相结合,通过实践把专业知识转化为专业技能。邀请经验丰富的一线教师和学前教育的专家学者讲学也是培养学生专业情感,开阔专业视野,学习间接经验,培养学生专业技能的有效途径。
一、趣味讲座,激发学生兴趣
对于高中学生来讲,学习数学知识会变得比以往更加艰难,高中的许多数学知识必须是在掌握其理论和思想方法的条件下才能对知识有着透彻的认识,单纯的就题论题的学习方法早已不适用于高中数学。但是若能了解数学的历史,理解前人是如何通过探索打开一门数学知识的大门的话,对于知识的学习会更上一个台阶,而且通过数学史的学习和研究,能够对各种抽象的知识获得形象化的生活体验,获取数学人文科学的力量,帮助自己学得更好。
趣味讲座中的分层开展,可以从不同类型的班级出发,采取讲授不一样内容的方法,使得各类学生都能在听课中找到更合适的学习方法,也能拓展自己的知识范围。例如,对于学习能力比较差的学生,可以讲述一些比较励志的数学家刻苦研究的过程,鼓励其好学好问、勤于钻研,获得对数学的求知欲。像著名的数学家祖冲之为了研究出圆周率的规律,用割圆法将其精确到了小数点后七位,这一计算结果在当时无疑是振奋人心的。
二、游戏互动,提高应用意识
课堂中的知识理论性都比较强,单一的课堂教学势必会引起学生的反感,学生的知识量虽能增加,但是并不明显,可能会造成反效果。开辟第二课堂的意义在于给学生以知识的新鲜感,让学生看到数学知识的学习并不是枯燥乏味的,其中也有许多有趣而且能够在实际生活中得到应用推广的部分。对于第二课堂中的游戏可以采用契合生活的经营投资管理类的数学题目,结合课堂上的知识,进行分组解答和阐释,在辩论中得到对知识的应用的理解。
对于第二课堂的游戏互动形式,可以采用应用型的实践讨论大赛,一个班分成几个大组,每个组设置自己的发言人和讨论模式,然后就题目进行实践中的探讨。例如可以就一次聚会中的开销如何在满足大家不同口味的喜好的情况下,同时还能花费最小,设置一次聚餐总人数中喝酒的占三分之二(其中喝白酒和啤酒的人数分别占到三分之一和三分之二),喝饮料的占三分之一,指定某张菜谱及相关价格,让大家进行商讨解决。
题目之中,可以用到二元一次方程组的解决办法,还考虑了多种方案下的择优线性解决办法,锻炼了学生比较全面地思考问题的能力。而且各组的解决方案不同,通过辩论和演算以及辅助条件的限制,渐渐地就可以得到最优的解答。通过这种游戏互动,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得到了提升,交流解决问题的能力也得到了改善,培养了学生灵巧的思维能力。
三、数学竞赛,培养自主能力
数学竞赛作为第二课堂的一种形式,是比正规考试更加富于变化的一种考试类型,它不局限于只为优等生创设条件的考试,也可以照顾不同层次的学习者,让学生在考试中发现自己的独特的学习能力,并将之发扬光大。考虑分层教学和考核的因素,在课堂设计中,设计出的考试应当具有不同的作用,不遮盖学生的优点,也不歧视学生的缺点,采用公正的考试形式,以及考核标准多样化的评价体系,培养学生对数学知识独立进行分析思考的能力。
在竞赛的设计中,可以进行多种类的数学考试,依据对学生各自不同的数学学习能力,设计能够区分学生自身数学学习特质的数学考试,并在这种模式熟练进行应用之后,对其加以不断的改进和变化,以便适应学生不断成长的数学学习能力。例如,采用基本功比如概念、公式、定理、结论等的比拼作为考试的出发点,设计相应的试卷,对学生的这方面的能力进行摸底考试,在得到结果后,对结论进行记录和分析,从而让学生了解自己的记忆能力。
通过设置数学小论文评比大赛,可以就学生对某一知识点的理解让学生进行详细阐述,包括模型的建立和分析,建立自己的思想模式。通过这种不同形式的考试设置,学生在了解自己之后,会获得独立自主的学习能力,从而增强学习能力。
一、培养大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
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然后再提出问题,这是做科研工作的正常流程。多数的大学生往往会按部就班地去完成老师布置的任务,埋头苦干而缺少独立思考的能力,不能够发挥主观能动性,这样往往会事倍功半,也掌握不到实际东西。所以,对于大学生的培养不能采用传统的灌输式,而是采用自由发挥式,让大学生主动去发现问题,寻找自己感兴趣的领域进行研究。老师的任务就是指导学生,做好保障工作。这样学生的学习才会从被动直接转为主动,学习效率也会相应提高。另外,不仅要培养大学生的动脑能力,还得培养大学生的动手能力,以全面提高他们的科研素质。
二、师生互动,形成鼓励大学生参与科技创新的良好氛围
在鼓励科技创新方面,要从教师和学生两方面着手。一方面,通过教学改革,鼓励教师搞科研;另一方面,通过老师带动和影响,让学生参与科研活动当中。全体教师要积极开辟第二课堂,通过吸收学生参与科研课题,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从激发学生学习专业知识的浓厚兴趣入手,逐渐提高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课堂教学要多样化,从单一授课形式变为互动形式,老师提出问题让学生积极讨论,进行发散思维,不能死读书,要学以致用。
三、健全实践环节课程体系及考核体系
Abstract: There are many problems in the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 students′ employment ability, such as the teaching is disjointed with practice, the teaching is disjointed with the second classroom activities, the status of career guidance curriculum issues is weak. The
"three incorporation" training mode of incorporating professional skill courses with professional practice, incorporating public basic course with the second classroom, incorporating professional development courses with professional guidance is beneficial to the development of the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 students′ employment ability.
关键词: 高职院校学生;就业能力培养;“三结合”培养模式
Key words: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 students;employability training;"three incorporation" training mode
中图分类号:G71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5)35-0202-02
0 引言
就业能力是指一个人获得工作、保持工作与在工作中进一步晋升发展的能力,获得工作、保持工作、晋升发展属于就业能力的三个不同发展阶段,高校作为社会人才的输送单位,重视毕业生就业能力的培养与提升是其重点工作之一,也是社会衡量高校办学质量的重要参考值。
高职院校办学之初与本科院校有着本质区别,理论上高职院校更应重视学生技能培养,高职院校学生就业能力培养标准与本科院校有一定区别。高职院校如何帮助毕业生获得工作、保持工作与帮助学生在工作中进一步提升是一个需要专门思考的问题。
1 高职院校学生就业能力现状及问题分析
1.1 教学与实践脱节导致学生专业技术能力薄弱 从目前来看,我国高职院校开设专业大概可分为两类,技能性专业与非技能性专业,这里所谓的技能性专业是指具有行业特色的、需要具体掌握一门手艺技术的有对应工种的专业,比如铁道通信信号专业主要培养铁道信号工人的专业、铁道机车车辆主要培养的是火车或者地铁司机,这类专业针对性、技术性特别强,一般具有行业特色;非技能性专业一般比较大众化,技术性要求不强,比如经济贸易物流营销等专业。这里需要说明的是技术性不强不代表其专业不鲜明,各专业都有其明显的专业特色。高职院校中两种不同类型的专业其教学与实践脱节的情况不大相同,技能性专业脱节表现为学校教学内容陈旧,不能及时引进企业最新的技术水平,学校实训室硬件设施不能及时更新,学生学到的技术到企业显得落后陈旧,不能满足企业的需要。非技能性企业的脱节表现为教学内容与本科院校区别不大,充其量是把本科院校教材再做进一步简化,实训环节不够突出,学生实际操作方面技能训练偏少。当然也存在部分与企业现状相脱节现象,但由于其技术性不强,要从多方面综合评价,其与企业相脱节矛盾并不是特别凸显。
1.2 教学与第二课堂活动脱节导致学生综合素质培养不成体系 综合素质是一个宽泛的概念,表现为人文素养、爱岗敬业、团结协作、人际交往、管理能力等各个方面,高职院校课程设置中一般仅用公共课课程来帮助学生提升某些方面的综合素质,如大学语文、思想道德修养、思想概论等课程,同时开设一些艺术影视鉴赏类选修课程帮助学生提升自己政治人文素养等,其他的均交给第二课堂,但第二课堂具有随机性,开展的各项活动虽有一定意义,并没有形成明确的体系,过于杂乱。所谓不成体系并不是要求各院校开展活动相同,是指第二课堂开展起码要根据学生综合素质发展要求有一个总的指导体系,比如依据爱岗敬业、人际交往、管理能力提升、团队精神等为指导体系,不同时间段开展不同第二课堂活动,这样学生综合素质发展有一个系统的过程。在第二课堂指导系统化同时,如果能与课程相结合,先授以一定的理论知识(课时不一定多,也不一定贯彻整个学期),再具体相应的第二课堂,可能学生综合素质培养更为全面与科学。
1.3 职业指导课程地位薄弱导致学生就业观念不能及时更新 目前,我国各大学包括各职业院校都开始了职业指导课程,但存在诸多问题:首先,大多数高职院校的职业指导课程内容与本科并无区别,课程内容大众化,也并没有针对不同专业开始相应的职业指导课程,不具有专业指导性;其次职业指导课程课时偏短,职业生涯规划、职业道德修养与就业指导大多各10个学时,有的16个学时,不足以对学生进行真正的指导;最后,职业指导课程师资欠缺,大多为辅导员在兼课,很少有专业的人员对其进行教学与研究,也很少有高校设立专门的教学机构来主抓这门课程,职业指导课虽属于公共课,但并没有得到和其他公共课一样的待遇。归根结底在于高职院对于学生职业指导课程的不重视,这些不重视也导致职业指导课程发挥不了他应有作用,对学生职业指导意义不大,学生也不重视,学生就业观念不是从职业指导课程中来,大多数还是从网络、家人、同学处得来,就业观念不能及时更新。
2 高职院校学生就业能力培养模式构建
针对高职学生就业能力培养过程中出现的问题,笔者认为应该构建“三结合”的高职院校学生就业能力培养模式。具体如图1所示。
2.1 专业技能课程与专业实践相结合的培养模式 专业技能课程是指学习本专业主要知识的核心课程,对于技能性与非技能性专业而言,其与实践相结合的模式有所不同。技能性专业在更新教学内容、更新实训室建设同时,可能更适合走校企合作的发展模式,所谓校企合作一方面包括学生要到先进企业具体技术岗位进行实习与实际技能性训练,另一方面包括教师也要到企业进行训练,企业也要派讲师到学校授课,参与到具体的教学活动中来。非技能性专业学生可能更适合于散放式实习,学生可自己找不同单位实习,不需要大批量进统一企业实习,因为同一企业往往一下子安排不了那么多学生到他们真正需要学习的岗位上实习,现实中如果大量非技能性专业学生进入同一企业实习,往往被统一安排在某个简单岗位上,与自己所学专业不太符合不说,往往被作为廉价劳动力使用。
2.2 公共基础课程与第二课堂相结合的培养模式 公共基础课主要是指为拓展学生综合素质而开始的课程,这里可以先把学生综合素质构建一个指导系统,如政治素养、爱岗敬业、团结协作等,按照此开始相应基础课,同时把第二课堂纳入进来,使得课程与第二课堂活动对接,课程的种类可以比现有的增加,但有第二课堂参与的课程课时可以减少,比如4个课时、6个课时等,这样一方面有利于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培养,一方面也有利于更加数量化、科学化的评价学生综合素质与参与第二课堂情况。
2.3 专业拓展课程与职业指导相结合的培养模式 所谓专业拓展课程与职业指导课程相结合,是指把职业指导纳入专业拓展课程之中,根据不同专业不同特点进行职业指导课程的教学。一方面可以提高对于职业指导课程的重视程度,另一方面也有利于学生职业生涯的有序规划与科学就业观的树立。
3 高职院校学生“三结合”就业能力培养模式实例分析
为检验“三结合”就业能力培养模式对检验高职院校学生就业能力有效性,本文以A高职院校会计专业为试点,对会计两个班进行了实验并对其就业情况进行了跟踪。
3.1 A高职院校会计专业介绍 会计专业属于该校老牌专业,建于1941年,但并非该校主打专业,主要面向地方培养人才。该专业主要课程包括了财经法规与职业道德、会计原理与技能、统计学原理、财务会计、财务管理、成本会计、审计实务、财务软件应用等。主要面向中小企业培养会计核算与财务管理人才。
3.2 实验班学生“三结合”就业能力培养模式具体运行过程介绍
3.2.1 专业技能课程与专业实践相结合 在课程设置上,实验班学生在重视传统会计专业核心课程教学同时,加大专业实践训练力度,大一开始,每个学期均有至少1-2周的实训,大三学年整个第一学期没有专业核心课程教学,都是大型的综合实训课程。考虑到会计专业特殊性,公司一般不可能一次性招大量会计专业学生进入公司实习,大三学年第二学期学生开始分散性的进入各中小企业实习。
3.2.2 公共基础课与第二课堂结合 实验班教学特别重视会计ERP技能大赛,成立了专门的ERP社团,每年在校内组织各种类型的会计技能大赛,在校外也参加了相应的技能大赛,连续三年都获得了省赛一等奖,在社会上形成了一定影响力。同时其他素质课程也与相应活动结合,比如思想道德课程与爱国爱校教育活动结合;体育课程与素质拓展活动结合;毛概马列课程与参观学习革命先烈等活动结合,既丰富完善了教学内容,又真正提高了学生综合素质能力。
3.2.3 专业拓展课程与职业指导相结合 会计专业有专门的会计职业道德课程,大一的职业生涯规划与大三的职业指导课程课时加长,内容紧密结合会计专业特点,有公共老师教学部门,也有会计专业老师教学部门,甚至还有部分就业指导课程邀请公司企业专门的会计专业人员过来上课,就业指导课程地位进一步提升,上课老师均有资格参加一系列的教学评优,考核与其他课程考核标准完全相同。
3.3 实验班学生就业能力跟踪调查 该实验班同学毕业后,对其就业能力进行了跟踪调查,两个班104名同学,除了转本学生外,只有1人未找到工作。找到工作的同学专业对口率达到99%。在就业质量方面,实验班同学明显高于以前毕业学生,以前毕业学生一部分人会从事收银等会计技术含量较少工作,实验班无一人从事收银工作,多数人从事审计、财务管理、出纳、会计等工作。同时在针对实验班同学的调查中,就业爱岗精神、团队精神、综合素质等都得到企业的肯定,比之前毕业生的企业满意度调查要高出15%左右。
4 结论
“三结合”的高职院校培养模式虽然在一定班级中进行了实验,也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但具体操作中还有许多不足与需要进一步改进之处,“三结合”模式本身也需要在实践中不断被检验提升与完善。逐渐形成一个操作性强、应用性广、实践效果高的高职院校学生就业能力培养模式,这也是我们继续努力的方向所在。
参考文献:
[1]石慧.校企合作模式下高职院校学生就业能力培养[J].重庆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