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优发表网

购物车(0)

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期刊投稿 出版社 公文范文 精品范文

农村产业发展问题范文

时间:2023-09-13 17:06:54

序论:在您撰写农村产业发展问题时,参考他人的优秀作品可以开阔视野,小编为您整理的7篇范文,希望这些建议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热情,引导您走向新的创作高度。

农村产业发展问题

第1篇

关键词:农村文化产业;问题;对策

1当前我国农村文化产业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

1.1文化的行业间发展差距显著

我国“城富村贫”的两极化趋势在文化产业的发展过程中日益凸显,在城市的文化产业发展已较为成熟时,乡村还尚未形成相关产业链。文化产业内容也存在不平衡现象,在市场经济的发展过程中,农村文化产业发展亦存在区域差距明显的问题,部分农村文化项目得到迅速发展,深入人心,而部分农村却发展欠佳,未能得到有效推广,诸如乡土乡风等民俗类文化项目发展形势不容乐观。就农村文化产业发展状况而言,不同行业间发展状况受方式、政策等因素的影响存在明显差距。

1.2结构性矛盾十分明显,缺乏内生动力

文化产业覆盖面广,涵盖第二产业中的工业制造以及第三产业中的文化服务行业等。从制造业整体来看,重工业总产值比重高达60%,相比之下,文化产业中的产品生产及设备所占比例和规模都非常小。在文化产业内部结构中,2014年文化产业中从事文化设备、用品等生产工作的工人占24%,增加值占23.3%。

1.3文化产品产量少,技术含量低

人们文化活动的选择范围在不断发展的社会经济的推动之下呈现日趋丰富的趋势。而一些农村地区文化发展较之经济发展明显滞后,即使对多样化的文化需求迫切,可供农民选择的文化活动依然仅限于打牌、看电视等单一形式,这些文化活动已经不适应农村快速发展的经济水平,也大大限制了农民的文化生活。因为农民的文化品位随着农村经济的发展得到了显著提高,单调的文化生活已经无法满足农民的文化需求,以科技、体育、卫生等多方面、多层次的文化活动成为了农民新的追求。

1.4缺乏必要的政策支持和引导

当前我国农村文化产业的发展缺乏有力的、系统性的政策支持,这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文化产业发展缺乏明确的定位。农村文化产业整体仍处于起步阶段,虽然采取了现代化的经营形式,但其在盈利模式与发展方向上仍然不适应现代企业的标准。第二、缺乏有力的政策给予农村文化产业经济支持。尚未具备常态化和制度化的社会投资、捐助与赞助等优惠政策,且尚未出台其他诸如市场准入政策、税收减免等资政策。第三、农村文化产业缺乏科学引导。较之民营企业,农村文化产业虽然具有较大的社会效益,但是盈利较少,经济效益小,政府为此对农村文化产业疏于管理,投入力度小。

2促进农村文化产业可持续发展的对策

2.1加快农村产业结构转型,促进可持续发展

农村生态环境由于尖锐的人地矛盾以及工业的盲目发展遭到严重破坏,农业可持续发展问题亟待解决。目前,我国水土流失面积已经增加到180万平方公里,风蚀面积为180万平方公里,两项占国土面积的38%。土地沙漠化面积呈现骤增趋势,年均扩展2460平方公里,潜在的沙漠化土地面积还有16万平方公里。因此,处理好资源的开发利用与保护二者之间的关系以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是一个兼具长期性与艰巨性的任务。发展文化产业有助于促进农村产业结构的调整,利于实现农村可持续发展。社会的发展已经使农村产业和经济结构呈现优化和升级趋势。农村走向城市的已经不再仅仅限于肉、蛋、菜等实物农产品,而是已经涉及到锣鼓、剪纸等文化领域,实现了增加农民收入和丰富城市居民生活的双丰收,且大大有助于农村产业结构的调整。

2.2制定合理的治理结构以促进农村文化产业可持续发展

在发展农村文化产业的过程中可以在党委各级宣传部门设立专门科室处理农村文化产业的发展,以便更好地统筹建设和发展农村文化产业,为农村文化产业发展统一筹划、起草相关的意见和建议,并负责统筹优化农村文化产业布局、设计产业门类等。建立农村文化产业发展联席会议机制,由宣传部相关职能部门带头,高校、科研院所等专业研究人员,出版社以及广播媒体等部门,乡村基层政府以及文化产业代表等为成员单位,定期以会议的形式讨论并制定相关规划和政策用以解决农村文化产业在发展中遇到的问题与障碍,诸如其发展中遇到的农商对接、引入人力资源困难、存在行政壁垒等相关问题。

2.3建立健全相关机制发掘和培养农村人才

农民是农村文化产业的创造主体。作为文化创造的主体,文化素质与技术专长必不可少。而今农村高素质、专业性人才十分匮乏,农村文化产业的发展受到制约,整体经济水平难以提升,对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工作形成不可忽视的障碍。因此,发掘和培养农村文化建设人才势在必行。对内,我们要巩固已有文化产业,增强其生命力与竞争力,并且拥有根据自身需要发掘有用人才的能力;对外,我们应加大宣传力度,把更多高素质人才吸引到文化建设事业之中。管理层中的人才发掘工作更是不可懈怠,建立一套高效人才培养机制,吸引并留住人才是值得关注和思考的问题。通过一个有计划、有组织的人才的发掘、吸引、培训和应用机制,最终使高素质的人才发自内心地想留在农村,为农村的文化产业建设贡献自己的力量。

2.4完善农村文化产业发展的政策

相关政府职能部门要整合高等院校、科研院所、行业协会以及农村文化龙头企业的专业研究力量,牵头编制区域农村文化产业发展规划,明确农村文化产业建设与发展在不同时期相应的指导思想、发展目标、实施原则、发展战略步骤、保障机制等,并结合区域文化产业发展及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发展规划加以统筹规划和考虑。在发展规划的编制中,要充分考虑到区域尤其是农村文化资源的存量及开发现状、文化特质的传承凝炼及渗透力状况;同时须兼顾当前农村文化市场容量及拓展空间;要致力于促进与城市文化产业间的要素流通、优势互补及融合式一体化发展;充分考虑我国目前所处的农业产业转型升级和新农村建设等时代背景,不仅要在“农”字上打好特色牌、发展牌更须谨慎打好农村资源合纵连横牌。

参考文献

[1]汪兆旗,熊婧洁.农村文化建设的意义、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西部经济管理论坛,2013(02).

第2篇

中图分类号:G812.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一、贵州省农村生产业发展的基本情况

(一)农业财政支出比例小,生产业在农业总产值中比重小。财政统计年鉴资料显示,1996年以来,全省财政农业支出总额除2003年、2007年有所下降外,其余各年整体上呈增长态势。1996年到2009年,贵州省财政农业投入总计905.6亿元,在不考虑价格因素的条件下,2009年与1996年相比,增加了近13倍。

从数据上看,农业对地区经济的生产总值贡献度在三次产业中相对较小,2010年仅为

13.7%,远远落后于第二产业(39.2%)、第三产业(47.1%)。在农业总产值中,生产型服务业的生产总值仅为51.25亿元,所占比重仅为0.052%。说明虽经多年持续投入和发展,但是生产业发展仍然缓慢,对经济增长的贡献不明显。

(二)农业生产业经营户比重低。2006年末,全省共有农业生产经营户642.42万户,生产经营单位7418个。农村常住户中农作物种植业常住户比重非常高,达到94.42%,说明我省农村常住户仍以农作物种植业为主要经营对象,而农林牧渔服务业农村常住户占我省农村常住户几乎为0,只有0.03%,这说明我省农村常住户很少有经营农林牧渔服务业的,而且这个比例远低于全国0.25%的平均水平。说明我省农户经营农林牧渔服务业的很少,而且相对全国其他地区也偏少。农户的多种经营偏少,不利于农业经济的快速发展,也不利于农民收入的增加。

(三)金融服务业发展缓慢,且功能不断弱化。截止2005年末,贵州省全省基层金融机构数比2000年末减少了近1528个,从业人员减少了4877人,撤并的机构和裁减的人员主要集中在县及县以下。近年来,农业银行贷款也开始向大中城市集中,发放在农村的贷款也主要集中于电网、道路等基础设施建设上。农业发展银行的业务范围仅仅限制在政策性粮棉油收购等流通领域,对农业生产基本上没有安排支持资金。农村信用社虽然已经成为支持“三农”经济的主力军,但从数据看,截止2005年末,贵州省农村信用社的贷款余额也只占到全省贷款余额的12%,支农资金的匮乏可见一斑。

(四)基础设施建设成果显现,信息化建设滞后。截止2009年,贵州电信农村电话网络容量已超过170万门,农村固定电话用户数约110万(不含小灵通用户)。“十五”期间,贵州电信积极推进村通工程,建成并开通电话的行政村达1.4万个,村通比例从2000年初的22.8%提高到目前的72.07%。其中,2005年投入资金3.9亿元,新增设备容量50万门,新开通行政村761个。同时,贵州电信积极开展“宽带到乡镇”工程,去年全省所有1452个乡镇和2600多个村已开通电信宽带。但是值得注意的是,目前在信息化建设上,贵州省仍然处于物理基础设施建设,对于农村的信息化意识培养、信息化管理能力建设还是相当的落后。

(五)物流行业发展滞后,体系不健全。贵州省物流产业与全国比较仍存在较大差距。主要表现在:物流实物量规模较小,贵州货运周转量主要还是靠铁路实现,公路、水运的比重都极低,至于民航,量就更少,以至于统计年鉴中不得不把全国通用的亿吨改为贵州的统计单位改为万吨;绝大部分物流企业处于“规模小、资本少、分散化、技术落后、导致物流业在物流市场上难以同大型物流企业竞争,迫使许多物流企业仍旧采用比较原始的运输方式、信息传递途径和成本控制方法,这大大降低了物流服务水平;物流需求不足,贵州目前物流产业的一个基本特征是:拉出去的是各类原材料,这些原材料经过深加工后又高价进入贵州市场。需求结构仍以农产品、工业原料和能源输出以及日用消费品的输入为主。

(六)农业公共服务机构职能定位宽,经费少、人员缺、机构不健全、服务供求错位。据农业部资料显示,目前在贵州省乡镇农技推广机构中,自有办公用房仅50%,且大数建于 20世纪 60、70 年代。乡镇农技站有 59%无办公电话,90%的乡镇站无办公微机、无电视及播放等培训设备,无交通工具,以及病虫害测报、防治和土壤检测等基本设备。办公及推广条件差,推广手段落后,直接影响到农技推广机构效能的发挥。虽然省级财政每年安排1000万元乡镇站建设专项,但由于资金量小、建设规模小、速度慢,全省还有近1300个乡镇站亟待建设。虽然各级财政预算中都反映对农业的投入逐年增加,但由于种种因素的制约,贵州省农业科技投入长期处于一个较低的水平(近年,全省的农业科技投入占农业总产值的比例为0.2%左右,只是全国平均水平的30%)全省所有乡镇农技机构的人头和办公经费都全额纳入了县级财政预算,但是经费基数低, 平均每人每年办公经费 800 元左右。此外,全省还有29 个县(市、 区)没有落实乡镇农技推广机构的业务推广经费。另外,农业科技人员的工资、生活待遇低,一些政策性的补贴尚未落实,严重影响了科技人员的积极性。

(七)农业保险需求旺盛,农业保险发展滞后。贵州是一个自然灾害频发的农业省份,每年因自然灾害造成农业生产的损失数以万计,例如在2008年初的特大凝冻灾害中,全省农作物受灾面积2068万亩,受冻死亡畜禽228.94万头(只),直接经济损失近60亿元。2009--2010年,贵州农业保险保费收入逐渐萎缩,保险保障范围和险种数量逐渐减久近三年来,贵州农险累计实现保费收入近2亿元,累计经营亏损高达2500多万元,大大超出贵州农险经办保险公司的承受能力。2009年开办农险品种下降为5个,保费总收入5457.9万元,同比下降23.81%,赔款达8725.5万元;其中,累计承保能繁母猪40余万头,保费收入5306.6万元,同比下降18.48%0 2010年I-5月,贵州农险形势更为严峻,开办农险品种下降为2个,保费总收入537.4万元,同比下降90%,赔款达1021.9万元。

二、促进贵州生产业发展推动地方经济增长的建议

近几年,全国各地都在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现代服务业的主体,就是生产业。遗憾的是,我们似乎只把生产业视作为制造业提供中间服务的产业部门,而忽视了农业同样也需要生产业。目前,我省农业还比较落后,但正如十七届三中全会指出的,“我国总体上已经进入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发展阶段,进入加快改造传统农业、走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的关键时刻”,发展服务农业的生产业可在以工促农、以城带乡中发挥重要作用。

(一)科学确定职能定位,完善组织结构改革和人才培养模式。公共农业生产,是公益性农业生产的重要组成部分。公益性农业生产具有准公共品的属性,其生产和供给,更应注意借助企业或市场的力量。例如:动植物疫病统防统治和预测预报、面向区域农业主导产业的重大技术推广等必须由公共农业生产机构提供;有些农业生产,只是对特定区域、特定产业的农户群体具有公益性,理应由农民合作经济组织、农业公共服务平台或龙头企业来提供;有些农业生产,特别是个性化、高端化的技术服务,具有较强的私人产品属性,不宜纳入公共农业服务机构的职能范围,由农业生产企业、中介服务机构或其他市场化的农业生产组织来提供,往往更具效率,更容易降低成本、增加供给并实现供求对接。

(二)结合实施区域层面,加强农业生产业能力建设。要结合实施区域层面或产业链层面的重大项目和专项行动,突出加强区域层面或产业链层面的农业生产能力建设,优先支持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等中介组织、各类示范典型等参与项目运作,增强服务能力;优先支持农业全程信息化建设、科技服务、质量检验检测服务、农产品市场升级改造、农业要素市场服务和农产品及其加工品的产后处理、冷链物流、配送中心、电子商务设施建设等,并加大投入力度。鉴于农业是经济再生产和自然再生产的统一,农业生产过程中不可预知的因素多,以及通过加强农业技术的组装集成仍有很大潜力,实施区域层面、产业链层面的重大项目和专项行动,应像实施财政系统的项目一样,单列配套工作经费和引导示范资金,为促进良种良法结合、农机农艺结合等提供回旋空间。

(三) 完善农业生产业的投入支持和税费优惠,创新支持方式。增加各级政府服务业引导资金和服务业发展专项资金的规模,加强对农业生产业发展的资金支持,通过定比补贴、以奖代补、财政贴息等方式,重点支持以下方面:一是加强龙头企业、农民合作经济组织和其他农村中介服务组织、农业公共服务平台服务设施和服务能力建设。二是加强面向龙头企业、农村中介组织、农民经纪人的服务体系建设,特别是信息服务体系建设、物流配送体系建设和面向其带头人的培训服务体系建设,三是优先支持支持市场化、产业化、社会化农业生产机构的功能转型和改造升级,以及业态和经营方式创新。四是优先引导农民合作社等中介服务机构、示范户等示范典型、农民经纪人之间加强合作,协力提高服务层次和服务质量。

(四)瞄准薄弱生产供给环节.努力扩大惠及面。为了促进农村中小企业发展,当前优化生产供给,应将重点放到优化经营管理指导服务和金融服务(融资服务)上,无论是政府提供的,还是市场化的生产,情况都应如此。此外,还应采取有效措施,改善政府对行业协会或商会发展的支持,引导市场化的会展服务增加供给,重点引导这些生产扩大对农村中小企业的惠及面。

(五)强化新技术体系建设,推动农产品全生命周期管理。贵州农业现代农业需改变原有的粗放型发展模式,在农业产前、产中和产后各个环节综合融入信息技术、生物工程、新能源技术、新材料技术、和空间技术服务,如精准农业技术、计算机自动控制、便携式田间数据库等相关技术,形成完善的农业新技术体系。依托龙头企业技术中心、研究开发院,加大资源整合力度,建立统一的农业新技术应用推广服务平台,构建“横向到边( 政府—产业—企业联盟—科研院所) 、纵向到底( 集团—公司—车间) ”的立体农业科研平台体系,以有机农业、生态农业为发展方向,开发应用智能化实物电子标签,实现农产品的全生命周期管理。

(六)引导、激发或培育产需求。当前,农村中小企业对市场化生产的需求,弱于对政府提供生产的需求。但农村中小企业对政府提供生产的需求仅为中等偏上。因此,鉴于生产对农业结构优化升级和发展方式转变的重要意义,采取试点、试验、示范等方式,引导、激发或培育生产需求是重要的。甚至可以通过加强公共服务平台建设、鼓励消费商务服务和会展服务等方式,更好地凝聚生产需求,特别是公共平台服务、商务服务等需求。农村生产需求更弱,一个重要原因是对政府提供服务的依赖性较强。因此,引导和鼓励农村克服对政府提供服务的过度依赖情绪,实现自立自强,也有利于培育农村的生产需求。

参考文献:

1.吕政,刘勇,王钦.中国生产业发展的战略选择_基于产业互动的研究视角[J].中国工业经济,2006(8).

2.汪建丰 刘俊威.中国农业生产业发展差距研究_基于投入产出表的实证分析[J].经济学家.2011(11).

3. 沈玉芳,刘曙华.长三角地区生产业布局的结构与趋势分析[J].城市经济,2011(4)

4.吕晓萍,我国以工促农制度创新研究,东北师范大学博士论文,2011

5.曾国平,苏宏.我国西部服务业发展地区差异与区域协调实证研究[J],重庆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2011(9)

第3篇

一、陕西沼气产业发展现状

近年来,陕西以户用沼气为重点的大、中、小型沼气得到全面发展,建设规模迅速扩大,建设模式基本成熟,建设技术深入发展,建设标准显著提高,使用管理日趋规范,应用领域不断拓展,沼气产业也随之快速发展。

1、沼气工程产业效果凸显。沼气工程产业包括沼气生产设施建设,以及产品(沼气、沼渣)的生产、利用等经济活动及其分工体系。截止2011年底,全省沼气用户达到143.9万户,基本解决了590万人的炊事用能问题,占总农户20.5%。其中户用沼气累计建成142.3万户,占适宜农户45%左右,年产沼气5.4亿m3,折合标煤38.5万t,沼气普及率、产气量居全国第12位,年产沼肥1400万t,资源化利用农户约122万户,占沼气用户85.7%左右。建成养殖小区和联户沼气工程1260座,发酵池总容积88200m3,供气1.4万户左右,88%沼肥得到有效利用。建成大中型沼气工程78座,总容积47200m3,供气2142户,发电约680万度。建成沼肥加工企业27个,年生产加工有机肥27万吨以上。沼气建设产生了显著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拉动养畜业,带动种植业,形成了“养殖业—沼气池—种植业—养殖业”循环发展的农业经济模式,推动了现代农业发展,提高了农产品品质,年增收节支14亿元以上。

2、沼气装备产业发展迅速。沼气装备产业包括为沼气工程产业提供仪器仪表、设备与设施的经济活动及其分工体系。全省拥有沼气灶具、沼气配件及玻璃钢沼气池、抽渣车辆、冲厕设备、密封剂等产品生产企业12个,总产值3000多万元,可为全省户用沼气、沼气工程建设提供重要的装备支持。

3、沼气支撑产业不断完善。沼气支撑产业包括为沼气工程产业提供技术支持、质量监督管理及社会化服务等经济活动及其分工体系。目前全省初步形成了科技研发、管理与技术推广、职业技能培训与鉴定和社会化服务四支体系队伍,沼气从业人员达到2.5万人。形成了以西北农林科技大学为核心的沼气研发团队,攻克沼气难题10多项,制定农村中小型畜禽养殖场沼气工程设计规范、建设规范、管理规范三个地方标准。建立省、市、县三级管理技术机构369个,管理技术人员达3900多名,培训鉴定持证沼气生产工1.5万名,组建施工队伍230多支,每年建池收入可达800多万元。沼气工程设计和施工企业规模不断扩大,能力不断提高,一大批企业已具备了组织实施“交钥匙”工程的能力。结合乡村服务网点项目建设,探索了公司领办、协会参与、个体承包、股份合作等多种服务形式,建成各种沼气服务机构3248个,其中社会化服务企业、合作社等70多个,服务范围拓展到建设、管理、服务、维修,服务内容实现建前、建中、建后全程服务。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

通过与全国及发达省份相比,陕西农村沼气产业仍处于起步阶段,产前、产中、产后各环节发展很不均衡,产业化程度较低。

1、从规模上看,集约化程度低。产业规模小,链条短,竞争力水平低下、经济辐射能力弱,带动区域发展能力不强。沼气工程产业中户用沼气产业比重大,占总产业95%以上。户用沼气分散于千家万户,以户为单元,以带动庭院经济为主要目的,模式有“畜—沼—果”、“畜—沼—菜”、“畜—沼—粮”,沼气只发挥了纽带的作用,属于一种自给自足的粗放性经营产业。90%建池户为解决煮饭、照明等能源问题,而其他没有作用充分发挥,综合利用效益较低,模式单一,技术粗放,严重影响沼气生态农业建设的多样性、系统性、集约性和持续性。

2、从结构上看,产业发展不均衡。国家投资主要集中在工程建设,在国家资金带动下,各种沼气工程得到较快发展,沼气工程产业比较成熟,而装备产业和支撑产业由于支持力度不足,已严重滞后。尤其是支撑产业中的服务产业没有形成合理的运行机制,本身盈利能力不强,发展较慢,出现了故障维修不及时,配件供应跟不上,综合效益发挥差等问题,不能适应整个产业发展需要,成为沼气产业的薄弱环节。同时,由于缺乏有效合理的利益联结机制,沼气产业链条的各个环节——政府部门、科研单位、质检机构、设备生产企业、用户、施工企业、服务公司等合作不紧密,沼气产前、产中、产后各环节没有有机衔接起来,各个环节各自发展,导致利益集中的环节发展相对较快,反之则较慢,造成整体的产业化程度不高。

第4篇

首先,发展农村林业产业,能够有效引导农村的产业结构调整,推动农村产业结构的多元化发展,丰富广大农民的经济收入来源,对于提高农民自身收益,以及加快区域经济的整体发展而言都具有着十分积极地作用。其次,通过加强农村林业产业链建设,还能够有效的推动农村工业化的发展,吸引林业资源深加工企业入驻农村地区,从而为农村经济的发展注入新的动力。此外,现代农业生产技术水平的提高也使农村出现了大量的富余劳动力,通过农村林业产业发展能够将农村富余劳动力向林业生产及以林业资源为基础相关工业领域转移,解决了农村劳动力闲置的问题,也为农民职业化转型创造了有利条件。

二、贵州农村林业产业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农村林业产业规模小,产品科技含量低

贵州省有着占全国总量1.8%的森林资源,在全国各地区森林资源占有量中排名第十六位,但在林业产业的发展水平上却相对较为落后,尤其在农村林业产业方面,不仅产业规模普遍较小,极少有规模型的龙头企业,同时在林业生产技术水平上也相对较低,工艺技术更新缓慢,林业产品缺少技术含量,深加工企业匮乏,产品附加价值低,对林果等产品的价值挖掘不够深入,且名牌产品数量不足,整体市场竞争力较弱,也无法有效的促进农民收入的增加。

2.林业产业结构不合理,限制林业产业发展

贵州农村林业产业发展过程中,由于观念落后以及对短期效益的盲目追逐,导致在林业栽植过程中不注重混交林的培育,并且普遍选择易成活、易管理、生长周期短、效益回收快的林木品种,导致林业结构较为单一,很大程度上增加了林业病虫害大面积爆发的隐患。同时,从产业结构来看,林业第一产业所占结构比重始终较大,第二产业发展存在着很大的不足,且第二产业仍以木竹加工等初级阶段为主,技术水平落后,第三产业虽然生态旅游业发展速度逐步加快,但与之配套的服务业发展仍旧较为缓慢,整体来看林业产业结构存在较大的不合理性。

3.融资渠道狭窄,行业管理与服务水平较低

贵州农村林业产业在当前市场经济环境下,还面临着融资渠道狭窄和行业管理与服务水平较低的困境,一方面,国家及地方政府在对农村林业产业发展的财政支持方面仍然较为乏力,所能够投入的资金有限,而作为农村林业产业经营主体的农民由于对市场化环境下融资意识较差,以及缺乏科学的信息指导,通过社会金融手段获取发展资金的能力也相对不足,导致农村林业产业资金链普遍较为薄弱。另一方面,针对农村林业产业相关的管理与服务体系仍然不够完善,许多地区甚至未能建立针对林农的信息服务机构,加之林农在文化水平偏低,对现代信息获取渠道了解运用较少,使得林农在市场信息的获取上存在很大的滞后性,在市场竞争中处于劣势,更加制约了农村林业产业的发展水平。

三、促进贵州农村林业产业发展的有效策略

1.加强技术改造,扩大农村林业产业规模

当前贵州省农村林业产业规模小、发展缓慢与林业技术落后有很大的关系,因此,应在着力加强农村林业产业的技术改造,通过更加科学的生产技术的运用,充分挖掘疏林地和宜林地的生产力潜力,同时加大力度改造低产低效林分,以适应林板、林纸等工业用材林的需要。此外,还应鼓励广大林农大力种植当地珍贵树种,在增加林农收入的同时,提高贵州省林业产业的经济效益。此外,还应加强对林业产品深加工技术的发展,吸引高新技术型加工企业到农村建厂,运用新型加工技术,深入挖掘林业产品的深层价值,增加最终产品的科技附加值,并着力打造名优林业产业品牌,同时扩大产业规模,增加规模型龙头企业数量,全面推动贵州农村林业产业的发展。

2.优化产业结构,实现林业产业科学化发展

基于贵州农村林业产业结构不合理的问题,应进一步加快对产业结构的优化调整,一方面,应针对第一产业发展中林木种类单一的问题予以改进,加强混交林的建设与树种的改良,降低纯林比重,同时兼顾短期效益与长远利益、经济效益与生态效益,合理选种栽培,提高林业结构的合理化水平,降低林业病虫害大面积爆发几率,实现林业可持续发展。另一方面,要协调好林业第一、二、三产业的比重,在发挥贵州林业第一产业优势的同时,加强对第二三产业重视与投入,多渠道着手提高林业产品加工的技术水平,以技术创新为推动力,促进第二产业的发展,从林业资源的初级加工向高级精深加工方向迈进,使林业加工产业向科技化、集约化方向发展。此外,还要充分发挥贵州省农村地区自然环境、植被景观等方面的资源优势,打造森林生态旅游及配套服务一体化的第三产业发展模式,通过旅游业带动相关服务产业的发展,并以服务产业满足旅游业发展的各方面需求,从而实现林业产业的科学化发展。

3.加强对农村林业产业融资指导与信息服务

贵州省应在农村林业产业发展过程中,加强针对林农市场服务与技术服务,可在农村设立专门的服务网点,给与农民融资方面、市场信息方面以及林业生产技术方面的指导,充分发挥服务职能,帮助农民利用社会金融机构等渠道进行融资,为林农提供新鲜准确的市场信息,并指导农民如何应对和化解市场风险,通过这一系列措施的实施,有力的支持农村林业产业的发展。总结:农村林业产业的发展对于我国的新农村建设以及区域经济的整体发展都具有着积极的作用,当前时期贵州在农村林业产业发展过程中,应加强对现代林业科技与生产工艺的运用,并结合实际与市场变化趋势,对贵州农村林业产业就够进行科学优化,同时做好对林业产业融资、市场信息、技术等方面的指导工作,激发农村林业产业发展的潜力,为新时期贵州经济的全面发展注入新的动力。

作者:杨清群 单位:沙包堡办事处林业站

参考文献:

第5篇

根据十七届六中全会《决定》,我国农村文化市场建设,要通过文化体制改革来促进其发育和完善,即通过改革来理顺各种关系,既按照市场经济发展要求,充分引入市场机制,促进农村文化市场的发育,又依据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特点和规律,加强对农村文化市场的管理和引导,促进其不断完善和健康发展。

一、我县农村文化产业的发展现状

近年来,在县委、县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在省市各有关部门的指导下,我们以公共文化设施建设为平台,以公益性群众文化活动为载体,不断推动文化创新,努力建设和谐文化,全面推动了我县文体事业的大发展大繁荣。到目前为止,列入全县文化体育统计范围的文化经营单位8家,出版物、音像经营单位9家,网络文化经营场所16家,印刷复印个体经营55家,工艺美术装璜6家,从业人员3000人。从农村来说,建成的乡镇文化站18家,村级文化活动室560家,农家书屋60家,村级文体活动广场460处,农村自乐班、文化活动大院570多个。总体来看,全县文化事业的基础设施大有改善,文化生活非常活跃,民间文化有所弘扬,人才队伍相对稳定,文化市场渐趋繁荣。从经济类型划分,民营企业和摊点户数占到95%以上,成为文化产业发展的主导力量。从经营方式来看,已由最初的单一型向多样型转变,可谓“百花齐放”。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得到提升,民间剪纸、监军战鼓被省政府确定为第二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项目。文化事业在推动县域经济发展,满足人民群众文化生活需求中具有越来越重要的地位。

二、目前我县文化产业发展存在的问题

我县文化产业虽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总体发展水平相对较低,仍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与全市先进县区相比还有一定的差距。

1.文化产业设施建设落后于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

县城虽有“两馆一院”,体育场、馆,文化活动广场等,仍难以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农村文化阵地建设严重滞后。18个乡镇还有4个乡镇文化站达标;村级文化活动室、文化活动广场还未覆盖全县,个别农村群众开展文体活动存在困难。

2.文化产业投入严重不足

由于县财力有限,政府拿不出更多的钱用于文化事业的发展,文化建设不能与经济建设同步,严重错位。特别是国有文化经营单位举步维艰,生存都较为困难。少数的中、省投资又是杯水车薪,难以扭转产业的发展困境,民营资本投资在利益效应下又却步畏难。

3.文化事业的发展仍然处于低水平

我县文化事业发展缺乏统一规划,市场培育力差,多数网吧、书报刊音像零售出租门店规模小,档次低,竞争无序。导致有的经营业主违规经营,私自接纳未成年人和超时营业,严重影响着青少年身心健康。

4.农村文化人才队伍缺失、老化,青黄不接且后继乏人

近几年随着农村劳动力的大量转移,农村有文体特长的人才十分缺乏,绝大部分“吹、拉、弹、唱”和文学创作等方面的专业人才,都是自娱自乐,没有经过专业辅导,演唱、演技、创作水平较低。特别是农村更缺乏会经营、懂管理的文化产业经纪人。

5.文化建设的意识不强,思想认识不到位

多数乡镇村干部对农村文化建设意识淡漠,甚至缺失。片面认为农村文化建设是“软”任务,费钱费力不讨好,长期存在“一手硬,一手软”的现象。

三、加强我县农村文化事业发展的对策和建议

农村文化建设是一个重要而复杂的系统工程,是一项迫切而长期的艰巨任务。根据中央十七届六中全会精神和部署,针对当前我县农村文化建设现状和存在问题,按照社会主义新农村“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要求,农村文化建设工作必须采取有力的措施加以推进。特提出如下对策和建议。

1.提高思想认识,切实加强对农村文化建设的组织领导

农村文化建设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各级干部应强化农村文化建设的主体意识,进一步增强做好农村文化建设的责任感、紧迫感、使命感和“两手抓、两手都要硬”的自觉性,建立长效机制,积极推进农村文化建设事业向前向深层次发展。乡党委、政府和各级领导干部要提高认识,把农村文化建设纳入重要议事日程,认真制定文化建设和文化事业发展的“十二五”规划、年度工作目标和分类指导、实施意见,与经济工作同部署、同推进、互促互动、共同发展。

2.加大资金投入,全面落实各项农村文化经济政策

县、乡、村每年都要抽出一定的资金用于发展农村文化设施的建设。财政部门应确保文化事业单位的办公经费;相关部门应根据实际情况及时研究解决因增加农村文化服务项目和内容而需要增补的经费的问题,保证专项资金及时足额到位,合理分布,并为乡文化站、村文体活动室及室外健身场所等设施建设提供一定的资金保障。积极向上争取文化政策性资金、设施、器材及书刊,用于扶持农村文化事业,以确保农村文化建设和各类文化活动的顺利开展。

3.加快阵地建设,充分发挥农村文化设施的作用

应充分调动和发挥乡、行政村、企业、个体工商户和富裕农民的积极性,大力采取“投、引、捐、集、融”资等多种形式相结合的方法,广泛吸引社会资金投入到农村文化体育事业,尽快构建出乡有文化站(文化活动中心)、各个行政村有文化(体育)活动室、自然村里有文化活动户、农家书屋等多层次文体活动网络。

4.培育引进人才,不断强化农村文化队伍的建设

要搞好农村文化建设,有一支较高素质的农村文化人才队伍是关键。我们应尽快配齐乡文化站专业人员,理顺体制,落实编制,妥善解决其归属、工资待遇等问题,以充分调动他们服务农村文化工作的积极性、创造性和主观能动性,从根本解决农村文化队伍老龄化、人才断层和青黄不接的问题。

5.加强对民间民俗文化的保护、挖掘和开发

第6篇

银行卡产业作为现代金融业一个重要产业平台,是经济发达、社会文明的重要标志。随着我国银行卡的快速发展,银行卡业务已成为金融业中间业务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促进社会消费增长,支持经济发展的同时,也日益成为商业银行参与国内国际市场竞争、实现金融创新的重要手段。银行卡业务以其巨大的市场空间、诱人的利润空间和对分支机构依赖程度低等特性势必使银行卡市场的竞争更加激烈,银行卡产业在面临良好发展机遇的同时,也将面临一系列的问题和挑战。为全面了解永善县银行卡产业发展现状,着力解决银行卡产业发展的瓶颈制约,有效提升银行卡产业竞争力,推动银行卡产业全面、协调、健康发展。现就我县农村信用社银行卡产业发展现状和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其成因浅谈几点看法。    

一、 Xx县银行卡产业发展现状

xx县位于乌蒙山脉西北面的金沙江南岸,总面积xxx平方千米,海拔xxx米,距xx市xxx公里。距昆明(省会)xxx公里。全县辖十五个乡(镇)、xxx个行政村、xxx个村民小组。常年居住汉、回、彝、苗等xx个民族。2011年末全县总人口xxxx人,其中农业人口xxxx人,农村实有劳动力xxx万人。目前有正在建设中的中国第二大,世界第三大水电站,距离县城三公里。

xx县农村信用合作联社辖内营业网点xx个,遍布城乡。截至2011年末,各项存款余额xxx亿元,各项贷款余额xxx亿元,实现营业收入xxx亿元。累计发卡xxx张,累计新开卡xxx张。安装ATM机xxx台,发展POS特约商户xxx户,安装 POS机xxx台。我社营业网点点多面广,并随着近年来深化体制改革步伐的加快,不断建立健全内控制度及监督体系,金融电子化迅速发展,资金运行平稳,资产质量逐年提高,为开展银行卡营销工作创造了良好条件。

二、发展银行卡的现状及面临的困难。

xx县城有工行、建行、农行、邮政储蓄银行和信用社五家金融机构,竞争激烈。从目前xx县农村信用社银行卡市场发展的现状看,产业化程度低、用卡率低、受理市场发展缓慢已成为制约银行卡产业发展的瓶颈,亟须引起高度重视。

xx农村信用社目前发展金碧卡,主要是通过工资、农民工外出打工开户,农户小额信用贷款(惠农卡)等方式发出,绝大多数人仅将银行卡作为收发工资和取款的工具。加之刷卡消费宣传力度不够及县级乡镇刷卡受限,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用卡人的积极性,发卡率不高。同时,也有的网点只是为了完成发卡任务,没有认真挖掘市场潜力,银行卡宣传力度不到位。

三、存在的主要问题。

1、发卡量不大,用卡率低,持卡消费不积极。xx县农村信用社所发出金碧卡近半数以上的持卡人处于被动用卡状态,绝大多数人仅将银行卡作为收发工资和取款的工具,特别是乡镇一级信用社,有的为完成发卡任务,对农户大量发行金碧卡,农户觉得记密码麻烦,不如用存折直观,因此“睡眠卡、半睡眠卡”大量存在。

2、受理市场发展缓慢,特约商户数量少且发展的商户大多为个体工商户,持卡人用卡消费意识不强。据调查有80%的消费者愿意使用现金消费,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持卡人的用卡率。 

3、受理环境建设滞后。受经济条件影响ATM机数量较少,乡镇镇信用社还没有被覆盖,多数客户的银行卡在外出时才使用。

4、银行卡功能单一。银行卡多以存取款作为业务重点,结果是银行卡仅仅是作为一张“电子存折”在使用,卡的内涵没有得到真正的发挥,只是一行一卡,一张卡不能处理所有的缴费业务,给客户带来诸多不便。

5、特约商户手续费较高,使商户望而却步。目前商业流通领域已进入微利时代,商户要按交易金额交手续费,安装POS积极性不高。一些特约商户虽然安装了POS机具,但却将其放在不起眼处,且收银员嫌操作手续麻烦,除顾客要求刷卡外,一般收银员不愿主动提醒顾客刷卡消费,特约商户积极性不高。

6、银行卡知识宣传不到位。首先是客户对如何正确使用银行卡知道不多,有些持卡人认为银行卡只能到ATM机取款,却不知道还可以刷卡消费等等。其次,许多商户不清楚如何申请安装POS机具及安装费用,主动申请安装的少。加之县域小,大型点的商户都已安装POS机。

7、银行卡专业人员素质有待提高。银行卡业务自身的特点,客观上决定了银行卡业务人员既要懂传统业务和中间业务,又要掌握高科技知识的复合型人才,目前信用社银行卡专业人员明显不足,尤其是高素质的专业人员,一些业务员甚至不知道银行卡跨行交易收益如何分配。

8、银行卡犯罪层出不穷,持卡人的用卡安全感有待提高。

四、加快银行卡业务发展的建议。

 1、积极开展银行卡知识宣传。要大力宣传银行卡联网通用的作用,要采取挂图、张贴画、板报、宣传资料等多种形式,加大宣传教育,特别是对社会公众的宣传力度,提高银行卡的社会影响力,在特约商户的受理点要张贴醒目的标志和公开投诉电话,以利于及时处理交易中出现的问题,要积极宣传鼓励刷卡消费的措施,明确并宣传刷卡消费不收费。此外,还要广泛宣传安全用卡知识,提高持卡人对银行卡犯罪的警惕,增强风险防范意识。

第7篇

一、深入推进农村产业融合的必要性

深入推进农村产业融合有利于贵州推进乡村产业振兴、提高农业质量效益和竞争力、推动“四新”主攻“四化”、促进农民增收,最终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人民共同富裕的目标。

(一)深入推进农村产业融合是贵州实现乡村产业振兴,加快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的关键举措

全力推进产业振兴可以为乡村全面振兴提供坚实基础和重要保障,为农村经济增长提供不竭源泉。贵州农业正处在从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快速转变的关键时期,客观上需要转变农业发展方式,在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基础上,形成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农村产业体系。深入推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要把加工业和休闲旅游作为重点产业,突出山地特色,与贵州特色山地农业融合,做优做特第一产业、做大做强第二产业、做活做精第三产业,着力构建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的现代农业产业体系,延长产业链、提升价值链、完善利益链,让农村产业融合成为农民生活富裕和加快农业现代化的新动能,实现乡村产业振兴,为在乡村振兴上开新局提供有力支撑。

(二)深入推进农村产业融合是贵州充分释放

山地特色高效农业潜力,提高农业质量效益和竞争力的必然选择贵州是全国唯一没有平原支撑的内陆山地省,如何发挥自身山地特色优势,提高农业发展质量效益和竞争力是贵州实现农业现代化的核心问题。深入推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有利于充分盘活乡村资源,释放山地特色高效农业发展潜力,借助二三产业的发展延伸产业链与价值链,提高农产品的附加值,促进农业全产业链、价值链转型升级,实现农业多元价值的增值,提升农业发展质量;有利于在构建国内国际双循环新发展格局背景下,贵州面对国际和国内双重竞争压力,能够守住重要农产品供给安全底线,持续挖掘和发展特色优势农产品潜力和价值,不断提高农业综合效益和竞争力。

(三)深入推进农村产业融合是贵州围绕“四新”主攻“四化”的重要支撑

贵州明确以高质量发展统揽全局、围绕“四新”主攻“四化”的发展战略。新型工业化、农业现代化和旅游产业化之间客观存在着一种相互联动的发展关系,新型工业化不仅能够加速贵州的工业化进程,推动全省工业倍增行动,而且能够为贵州山地特色农业和旅游业的发展开辟广阔前景,加快农业现代化、旅游产业化的发展步伐。深入推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有利于更好地链接新型工业化、农业现代化和旅游产业化,强化三者紧密的联动关系。推进新型城镇化是解决农业、农村、农民问题的重要途径,高水平的城镇化带来对高品质、安全农产品的更多需求,带来对农村旅游业、乡土文化、田园风光、电子商务、仓储物流等新产业、新业态的需求。深入推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有利于更好地满足新型城镇化发展的市场需求,助推新型城镇化高质量发展。

(四)深入推进农村产业融合是贵州实现农民

更加充分更高质量就业,提升农村居民收入,促进共同富裕的有效路径就业是民生之本,实现更加充分更高质量就业是增强群众自主发展能力、提升农村居民收入、改善民生、实现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最重要最直接的方式,推进乡村产业振兴是拓宽农村居民就业增收渠道的根本之策。随着农村人口流动性增强、农民分工分业加快、农业生产集约度提高,传统农业生产经验方式已经无法满足农民就业创业和增收致富的需求。深入推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有利于延长农业产业链,将传统农民转变为产业工人和职业农民,并参与到产业链的各环节中来,真正让农民分享到全产业链增值收益,增加农民收入,缩小城乡收入差距,促进共同富裕。

二、推进农村产业融合存在的主要困难与挑战

党的十以来,贵州农村产业融合发展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一产基础弱、产业链延伸不充分、产业主体发育不健全等问题严重制约着农村各产业深度融合发展。

(一)一产基础弱,难于支撑农村产业融合

第一产业是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的基础,实现农村产业深度融合需要强大的一产作为支撑。但贵州农业发展基础薄弱,2019年,贵州一产增加值占全国比重仅为3.2%;粮食产量1051.24万公斤,仅占全国比重的1.5%。全省生态绿色有机农产品发展多年,但产量仍然较少。受地形地貌限制,机械化水平低,农业生产质量效益低下;生产以小规模分散经营为主,现代生产要素难以引入,无法形成规模效应,导致生产成本过高,农产品缺乏竞争力,对一二三产业实现深度融合发展难以提供有力保障。

(二)产业链延伸不充分,产业融合合力无法释放

产业链延伸不足主要表现在:一产向后延伸不够。一产是“压舱石”,为农村二三产业的发展提供物质基础。全省相当部分的农旅融合产品单一、缺乏特色、规模小,经济效益不高,带动作用不强。农产品加工转化率普遍偏低,产业链条较短,贵州农村产业融合经营主体虽然在山地特色农业与二三产业融合方面做了很多努力和探索,但融合模式主要采用“种植+加工”“种植+销售”模式等,都是二次产业简单融合,产业链延伸、产业融合的增值收益不高。除酒、饮料和精制茶等加工业外,其他农副产品加工附加值低。二产向两端拓展不足。第二产业是纽带,延伸农产品的产业链与价值链,提高农产品的附加值。工业内部结构不合理,工业发展对矿业、白酒业、装备制造业等少数行业依赖大,占比达70%以上,产业结构刚性明显,抗风险能力弱。依托工业园区建设的特色食品、医药、白酒业等具有一定程度的聚集效应,但总体仍呈散沙状态、规模过小。三产向高端开发滞后。第三产业是发展新引擎,引领乡村产业加快发展。农业价值链高附加值的绝大部分都在加工、流通、营销等环节,受教育水平低、地形多山地、基础设施建设落后等因素制约,农村地区营销水平、电商、物流、供应链等发展滞后,产业链条难以向高端开发领域延伸,直接导致农村只能售出低附加值的原产品。

(三)融合主体孱弱,小而散小而弱问题突出

全省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数量增长较快,但质量参差不齐,多数是家庭农场、合作社及本土产业化龙头企业,对农户带动作用不够明显。尽管市场前景广阔,发展势头较好,但大部分农产品加工企业规模小,行业集中度低,龙头企业竞争力弱,产业融合引领作用不强。现有各类行业协会多数属于松散组织,在推进区域化、品牌化方面服务能力不足。

(四)农户不能充分分享农业产值和附加值

贵州在农户与新型经营主体之间的利益联结机制建设方面作了很多扎实有效的工作,但也存在一些不足,有实力的新型农业主体比较缺乏,而参与农业经营的龙头企业又大多涉足非农领域,农村居民不能够充分分享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带来的增值收益。大部分企业与农民之间的利益联结机制,在实际作用中显得十分脆弱,一方面很多新型产业融合经营主体利用其在产业链中的强势地位,获取了产业发展的大部分利润,而农民处于产业链的弱势地位,主要还是从事初级农产品生产、销售,而产业链利润主要集中于二、三产业,导致农民难以获得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带来的利润,进而导致农民参与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的积极性不高;另一方面,龙头企业和农户在合作中地位不平等,合作诚信度低,导致订单违约率高,没有形成与农民风险共担、利益与共的局面。

(五)农村产业融合要素供给不足

贵州在推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过程中,土地、资金、人才等要素供给能力不足,严重制约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的深入推进。贵州作为典型喀斯特地貌山地省份,国土面积的92%是山地和丘陵,喀斯特面积占全省面积的61.9%,天然限制了土地资源供给,其中农业用地尤为稀缺,导致土地流转成本过高,难以满足现代产业融合发展对大量土地资源集中使用的要求。农业因前期资金投入大、周期长、经济效益见效慢、资金回收时间长,对投资吸引力不足;又因经济下行压力和疫情的影响,大多数新型农业经营主体面临融资难、融资贵等问题。近年来,贵州农村青壮劳动力外流严重,农业生产主要依靠老人和妇女,新型职业农民总量低、青年后备力量较弱、文化程度较低,人力资源供给不足。

三、推进农村产业融合的对策建议

从优化产业结构、延伸产业链、培育新型融合主体、健全利益联结机制、强化要素保障等方面,对贵州深入推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提出相关对策建议。

(一)优化产业结构,提升发展质量

立足自然资源特征,打造特色优质农产品精深加工基地,形成具有贵州特色的现代农业产业体系,通过精耕细作、精深加工、精准扶持,打造精品农业,构建产出高效、产品安全、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现代农业发展新格局。大力推动农业现代化,在夯实山地特色种养业的基础上,拓展多种产业,深挖农业的多功能性,拉长农业产业链条和扩大农业农村服务业,建立农产品加工产业园和聚焦区,让贵州山地优质农产品实现就地加工,提升农产品附加值,促进商贸流通、市场开拓、电商业态、旅游农业协调发展。

(二)促进产业链接,创新产业发展模式

推动农业产业价值链上下贯通、充分延展,促进山地特色农业与二三产业纵向融合,实现山地特色优势农产品种、养、加一体化生产及商、贸、服一体化运作。促进农业与生态旅游、文化创意、休闲娱乐及乡村康养等多产业融合发展,支持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有效融合,在创新商业管理运行模式、共享基础设施配套、搭建公共服务平台等方面开展有效合作。调整财政投入、贷款担保等扶持资金向农村产业链协同发展项目倾斜,积极引导产业链之间互补共融,强化产业链协同效应。

(三)培育多元化、多向性的新型融合主体

按照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要求,积极引进和培育一批综合实力雄厚、运营模式先进、可持续发展能力强的农业产业化联合体,大力推进“三变”+“三联”的联动模式,发展多领域、多种形式股份合作。不断壮大龙头企业,鼓励企业大力推行高效生态循环种养模式,积极发展农产品精深加工、物流运输、现代营销、智慧农业等。加快推进农民专业合作社的规范化建设,不断提升服务农户能力,强化作为农户与市场之间的纽带作用。

(四)健全利益联结机制,形成利益共同体

以农民合理分享全产业链增值收益、持续增进农民福祉为核心,引导“三产融合”主体之间及其与小农户之间紧密合作,形成风险共担、互惠共赢、包容互促的紧密型利益共同体。创新订单农业,建立订单农业信用体系,鼓励、支持农业经营主体与京东、天猫等电商平台发展“互联网+订单农业”模式。大力推广毕节“六联六带”的利益联结模式,实现有利可联、有法可联。

(五)强化要素保障,激活市场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