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优发表网,期刊支持: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股权代码(211862)

购物车(0)

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期刊投稿 出版社 公文范文 精品范文

地理学科的育人价值范文

时间:2023-09-13 17:06:53

序论:在您撰写地理学科的育人价值时,参考他人的优秀作品可以开阔视野,小编为您整理的7篇范文,希望这些建议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热情,引导您走向新的创作高度。

地理学科的育人价值

第1篇

一、初中地理教育的观念价值

《地理教育国际》指出:通过教育,培养人们对自身所处周围环境以及地球表面上不同的自然人文特征的兴趣,一方面具有鉴赏奇妙无穷的大千世界的能力,另一方面能够正确评价人们不同的生活条件,为了未来一代关注环境质量和人类栖息地,在个人生活中能够利用足够而可靠的地理知识,愿意在《世界人权宣言》的基础之上,承担解决当地以及地区性和国际性问题的责任。这段描述体现了一种试图谋求人与人之间,人与自然之间协调、可持续发展的人文精神,体现了当今世界主流价值观念。

在新课程标准的三维目标中,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起着核心和引领作用。事实上,《地理教育国际》也将促进学生对现代人地关系思想的认同,将培养学生基于现代人地关系思想的责任感作为地理教育的主要目标之一。因此,必须要强调地理教育在形成学生正确的态度和价值观念方面的重要性;必须要强调地理教育在形成学生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和人生观过程中的重要性。通过地理教育引导学生关注周围的自然和人文环境,对周围自然和人文环境的变化作出正确评判,并在这个过程中形成一种对己、对人、对社会、对未来的责任感。从现代传播学角度看,地理教育本身就是一种人文精神和价值观念的传播,与现行初中阶段显得空洞无物的世界观、人生观教育相比,地理教育具有更为丰富的内涵和更为广阔的外延,是对学生进行正确世界观、价值观和人生观教育不可多得的平台。

二、初中地理教育的文化价值

知识是文化最重要的载体之一,但知识不等于文化。虽然知识记载了文化,但文化才是知识的灵魂,才是知识的生命。如在人类历史长河中,很多知识已经被悄无声息地埋入了泥沙之中,这不是因为知识的总量过大,超越了人类的记忆极限,也不是人类忘记了自己的过去,而是因为这些知识所承载的那些文化已经或正在走向消亡。

遗憾的是,目前初中各科几乎无一例外走的是知识与文化相分离的教学路线,迎合以考试和分数为终极目标的主流教育价值观。在这条教学路线之下,虽然知识所承载的那些文化还方兴未艾,但知识本身却已经奄奄一息。前不久,日本又在第N次的修改它的地理、历史教科书,企图用深埋某些知识的方式扼杀这些知识所记载的文化和历史。对比在日本,教师在地理、历史课上对学生说你们要给我牢牢地记住,因为这是我们大和民族的文化和精神,而你们是大和民族的子孙!他们的目的是文化传承和文化认同;在中国教师在地理、历史课上对学生说你们要给我牢牢地记住,因为这些内容中考必考!我们的目的是记住考点和拿到分数。一门意在传承文化的课程就此堕落。有人用有知识,没文化来评价当代大学生,看来不无道理。

就地理学科知识与文化的关系而言,一方面不能否认自然地理是造成人类文化差异性的决定因素之一;另一方面应该看到,在当今世界,人类活动已充斥了地球的全部空间:从人类熟悉的都市和乡村,到人类从未涉足的天涯海角,无论是物理现象﹑化学现象,还是地理现象等其它现象,无不受到人类活动的影响,无不被打上人类文化的烙印。而将来,人类必将受到打上文化烙印的地理现象同样具有决定意义的影响。也就是说,在地理现象和人类文化的交互影响中,人类必将自食其果,我们只能祈求这是一只好果。

于是,不仅需要从地理出发去理解文化,还必须从文化出发去认识地理,更必须要从受到现有人类文化影响的地理对未来人类文化产生可预测的影响出发,去反思、去审视、去调整我们正要和将要对地理现象施加的文化影响。纵观初中各门学科,与人类文化如此纠缠不清,与人类文明、人类文化交互影响如此深刻,大概也只有地理一科。因此,在地理教学实践中,不应该忽视地理教育的文化价值,通过地理教学引导学生正确认识、看待和理解人类文化的进步和发展。这既是可持续发展、绿色发展的认识论渊源,也是将地理教育列为公民基本文化素养的教育论渊源。

三、初中地理教育的思维价值

地理是一门研究地球表面自然要素和人文要素相互作用及其时空变化规律的科学,是一门跨学科、跨领域、跨门类的复杂的综合性学科。它具有跨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属性,在解决大量存在的,一系列重要的,而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自身又无法独立解决的综合性问题中起到特殊作用。从这个意义上讲,地理也是初中各门学科中唯一具有边缘学科意义的课程。地理学科独特的空间分布概念、人地关系思想、辩证思维方式也是其它学科所无法企及的。

当今世界各种边缘学科方兴未艾,并逐渐构成人类的科学前沿。边缘学科除去它本身的科学价值外,对人类思维方法、思维过程,甚至思维形式的发展都带来革命性变革。从学习心理学或认识论的角度看,在同一问题上,边缘学科为学习和认识提供了多种视角、多种理解、多种途径、多种方法,将人类思维置于一个更高更广阔的平台上,让我们再次看到了思辨的巨大能量和无限可能。

当今世界,人才济济。我们不缺各个领域的专才,缺的是拥有创新、创造思维能力的统才和通才。如2002年,瑞典皇家科学院将当年的诺贝尔经济学奖授予一位名叫丹尼尔卡尼曼的心理学家。卡尼曼在认知心理学研究中发现,单纯的外在因素不能解释复杂的决策行为,于是他将心理学的内在观点和研究方法引进了经济学,并得出内在的激励才是决定人类行为的因素的结论。这不仅颠覆了外在的激励形成人们的行为的经济学传统观点,还成功破解了人类的决策行为如何系统性地偏离标准经济理论所预测的结果这一长期困扰经济学家们的难题。卡尼曼也由此成为行为经济学和行为金融学的奠基人。

这只是众多边缘学科成功解决重大难题的案例之一。因此,在地理教学实践中应该高度重视和突出初中地理的边缘学科特征,充分利用这种特征在形成学生思维品质方面所具有的独特价值,培养学生发散思维、辩证思维和创造思维品质。

四、初中地理教育的科学价值

翻开世界宗教史,原始宗教的崇拜对象十有八九都与自然和地理现象相关。也就是说,流行于现代的多数迷信都是源自早期人类对自然和地理现象的错误认识。18世纪后,近代和现代地理学的兴起,终结了许多流传数千年的迷信传说。从这个意义上讲,地理科学在科学与迷信的对垒中首当其冲。更因为中国传统文化对自然现象和地理现象的神秘解读,使得地理教育在培养中国公民科学素养方面显得尤为重要。

中国科学技术协会2010年11月了第8次中国公民科学素养调查结果:2010年中国大陆(不含港澳台)具备基本科学素养的公民比例为3.27%,只相当于日本、加拿大、欧盟等发达国家和地区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的水平。可谓触目惊心。

中国科协指出,教育是影响我国公民科学素养的主要因素,并且认为学校在公民科学素养教育方面存在很大的问题。当然不能将责任全部归咎于地理学科,但地理学科教育在这个问题上肯定难辞其咎。

科学知识是指学生所掌握的学科知识,科学素养则是指学生基于科学知识形成的,符合科学精神的稳定的态度、看法、观念、能力和行为体系。在大数据状态下,科学知识和科学素养之间存在正比关系是毋庸置疑的,但在任何状态下,科学知识都不等于科学素养也是毋庸置疑的。

事实上,问题主要出在初中教育知识与素养相分离的教学路线上。这与上述知识与文化相分离的教学路线如出一辙:保留知识,扬弃素养。就算地理不是中考学科,教的重点仍然是知识点,学的方法仍然是背,而教和学的共同目标唯有分数。有人说,名词、概念、数据,不背还能咋地?看看下面这两个问题会有什么结果。

题目1:xx地理现象的科学意义是什么,学生:背。结果,他们记住了意义的全部文字,但并不理解这些文字所表达的意义。

题目2:对xx气候现象的变化我们应该持什么态度,学生:背。结果,他们记住了态度的全部文字,但这些文字并不代表他们的态度。

有不少中外学者认为,掌握科学知识的数量和质量也是学生科学素养的构件之一。探讨唯分唯考状态下学生掌握科学知识的数量和质量。

唯分唯考状态下,教师和学生最关心的就是知识点或考点,就算是关系题、意义题、论述题也必以知识点或考点的方式呈现。在记忆心理学实验中,常常用无意义音节作为实验材料,以加大记忆的难度,验证测试者的记忆能力。而教学过程中,为了考试的需要,人为的将原来彼此关联的概念、原理、原则等切割为互不相关的无意义音节。这不仅加大学生的记忆难度,而且降低了学生的记忆质量。

第2篇

关键词:地理;综合育人;德育教育;新课程改革

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我们要认真学习贯彻相关方针政策,以全面深化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将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落到实处。下面从地理学科的角度具体分析研究如何发挥学科间综合育人的功能,开展跨学科主题教育教学活动,将相关学科的教育内容有机结合起来,提高学生综合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

一、地理学科综合育人价值的表现

学校的育人价值包含了两个方面的内容:(1)要让学生获得适应社会发展和终身发展所需要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2)要帮助学生树立科学进取的人生观、世界观,养成良好的思想品德和个性品质,成为一个合格的中国公民。我认为关注地理学习的实践与运用是地理育人价值的体现。

在新课导入时,导入语应形象生动。利用生动的画面、有趣的歌词、适当的诗词和谚语把学生的注意力很快集中到课堂上,创设一种轻松、愉悦的学习氛围,自然的美、诗歌的意境无不能培养学生的美感。以实践活动为载体,培养学生求真务实的科学态度:社会实践活动是地理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有效培养学生诚实做人、务实做事的重要途径。

二、新课改对地理学科综合育人的要求

在新课程改革的大背景下,地理课堂的育人价值,主要体现在对于学生思想观的形成和思维方式的培养。地理课堂是贯彻两纲教育的主要途径,但是如果只是一味地说教,难免显得枯燥,解决这一问题的关键就在于如何把德育融入合适的教材中。比如,在教学“地形地势对生产生活的影响”这一教学环节中,生活在城市的学生很难理解这一相互关系,于是,我设想用音乐帮助他们感知一下,让学生边听音乐边想象一下歌曲描绘的生活景象,结合地形景观图片的展示,体会一下这些景象与地形地势的关系。

三、地理学科中开展综合育人的教学策略

在教学实践中我们应该让学生做到以下四点:

1.尊重自然规律,做大自然的朋友。大自然是有生命的,作为高级智慧生命要与有生命的大自然和谐相处。

2.因地制宜,扬长避短。平原能耕就耕,山区宜林就不能随意开垦,草原宜牧则不能随意开垦。随意开垦森林会造成水土流失,随意开垦草原会造成土地沙漠化。

3.综合地分析问题。例如,在讲上海为什么能成为中国经济的中心之一时,既有自然原因,也有历史原因。平原是城市发展的理想环境;河流对城市的形成和选址也十分重要,它有供水功能、运输功能和军事防卫功能;城市一般形成于气候适宜、降水适中的地区;城市是一个地区的经济中心、政治中心、交通中心等。

4.具有可持续发展的观念。简单地说,人人都想发展,但是今天发展了,我们要想着明天也要能发展,我们这代人发展了,子孙后代也要能发展。

四、日常高中教学实践中跨学科综合育人的运用

在很多国家,地理学科是和英语、数学、科学、历史等学科一起被当成核心课程对待的,甚至在许多大学里也当成公共课程。地理学科的育人价值是不言而喻的,尤其是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地理学科的育人价值主要体现在使学生获得可发展的地理基础知识、技术和能力,掌握地理学习的基本方法,学会地理思维,了解研究地理问题的基本过程和手段;形成全球意识和爱国情感,积累科学素养和人文素养。

五、高中地理教学中德育的实现

在地理教学中进行学科德育是一个具有研究价值的问题。我想,可以尝试通过在地理教学中的合作学习,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与技能。总体看来,多数学生是喜欢合作学习的。随着合作学习次数的增加,那些曾经另类的学生在老师和同学的帮助下也加入了合作学习的行列,有了可喜的进步。

六、动手实践,实现地理学科的育人价值

地理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科学,因此地理教学仅仅局限于课堂是远远不够的,必须走向实际,将课内外结合起来,才能收到良好的效果。在地理教学中,有许多知识点通过老师多次地讲述、学生多遍地学习,往往不如让学生亲手做一下、亲身体验一下的效果好。

地理学科知识教育功能是广博的,其智能教学功能是全面的,尤其是综合分析范围广、层次高。地理学科的技能教学功能是读图用图和校外大范围综合性实践,技能因素丰富;其德育和美育教学功能是密切联系生活时空实际,境界感染力强大。可见,地理教学在传授学生当前和未来经济建设所需的学科知识和技能的同时,更具有培养学生身心素质和综合实践能力的功能优势。我们应以地理知识为载体,着眼于培养、提高受教育者未来发展所必需的观念、思维方式和能力,即人与环境保持和谐关系的可持续发展的科学发展观念、归纳的逻辑思维方式和综合创新的能力,以期充分发挥地理教学的育人功能优势。

第3篇

随着高中地理新课标要求的变化,作为教师要根据新形势的变化具体来实施教学。高中地理这门学科兼顾了文科、理科的知识内容,以致内容的覆盖比较广泛,在实际应用中也比较多。这样对于地理来说,是比较复杂的知识学习过程,教学的方式、方法又是多样化的。着重谈论高中地理育人的价值所在,真正发挥高中地理的价值,在此结合实践和理论知识,把学生的实施能力放在首位,积极提高学生的思想素质和道德水平。

关键词:

立德树人;育人价值;教学水平

在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中鲜明地确立了立德树人的育人要求,作为教育的工作者要认真地对待,积极地探索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目标方向,真正把教学育人落实到工作的各个环节,转变教学的方式、方法,积极开展有效的教学实践与理论研究活动,深入探讨综合育人价值主体的理论成果,把高中地理学科主体教育教学活动与有关的学科紧密地有机结合起来,真正地提高学生综合应用地理的实践能力。在此,结合我多年从事高中地理学科的教学实践和理论研究,浅谈一下高中地理育人价值的实践和思考,主要包括以下几点:

一、实施新课标下的育人价值所在

在新课标的改革下,高中地理的教学价值主要是提高学生的自我实施能力,重要的是培养思维能力和自我动手解决问题的能力。如果继续依照以往的教学方式、方法,难免会显得比较枯燥,学生学起来也比较吃力,以致课题的教学效率就会大打折扣,解决以上的问题主要是教师转变传统的教学模式,积极地把教学与社会联系起来,做到课题教学形象化、具体化,比如积极地让学生实际深入社会中,具体感受地理的价值所在,把具体问题细化到小组,通过解决问题,让学生感知所学地理知识的价值。在此,好的教学模式是非常重要的,教师要深入实施有效的教学方式,以提高每堂课的教学质量。

二、深入挖掘地理育人的教学内容,提高教学水平

新课标下的综合育人价值主要包含两个方面的内容:(1)培养学生适应社会发展和时展所必需的理论基础知识和基本实践的能力;(2)积极塑造和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使学生形成良好的素质修养和道德品质,从而有一个高尚的理想目标。在高中地理教材中穿插着许多生动、形象、直观的地理图像,这对于学生去很好地了解地理事物的空间分布规律及各要素间的内在联系,具有很直观的价值。所以,在高中地理教学过程中,我们要深入挖掘教材中的地理图像对地理教学的价值所在,积极发挥好图像对教学的影响,关键的是教会学生对图像的掌握能力,让学生通过复杂的图像读出所要表达的信息和问题,重点要培养学生读图、分析图的能力和独立获取知识的能力,使图像成为学习好地理知识的一部分,也要使学生在充分了解的基础上绘制图像,从而发挥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养成独立学习的良好习惯,以此来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

三、在地理教学中具体实施育人价值的教学方法

在高中阶段的学习,重要的是授予方法,通过教授给学生学习的方法,让学生自我学习知识,这是最好的教学方式,也是最有效的教学。在此,结合实践经验和理论研究,具体方式主要有下几点:

1.深入大自然中,感悟自然的美

积极开展和组织学生深入大自然的主体科研活动,了解和探索一定方面的知识运用能力,通过观察自然,与所学知识相结合,感悟自然的博大精深。

2.积极观察,因地制宜

深入平原地带,耕地一望无际;深入山区,宜林宜草不得随意破坏,保持水土,环境适宜;深入草原,宜牧宜林,不得随意开耕,随意开垦必将导致水土流失,以致土地的沙漠化,保护很必要。

3.综合性的分析、解决问题

通过课堂的教学,培养学生综合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例如,北京为什么能成为中国政治、经济的中心?肯定有自然原因,也有地理人文的原因。(1)北京处于平原地带,有发展城市比较好的地理环境;(2)北京处于河流纵横之中,河流对城市的形成和选址也是重要的原因所在,它不仅有水源、运输功能,还具备修建军事防卫的功能;(3)北京地区的气候比较适宜且降水也比较适中;(4)北京这所城市能够成为中国的经济中心、政治中心、交通中心,还有历史的原因。

4.树立环境可持续发展的理念

在学习中,积极树立可持续发展的理念是非常必要的,学习地理知识就是能够更好地为人民服务,从中总结经验,发展现念观点。

四、在高中教学实践中与其他学科综合育人的运用

在当前国际中,地理学科和英语、数学、科学、历史五门学科被列入中心学科的教学实践中来,在一些大学中也是公共课选修之中。可以看出地理课程分量是非常重要的,尤其在全球一体化中。而地理学科的育人价值主要表现在使学生掌握地理学习的基本方法和实践理论的能力,培养形成地理思维,了解地理在社会中运用的方法和手段,形成全球意识和爱国情怀,塑造良好的素质修养和优良品德。

作者:张淑娟 单位:重庆市秀山县秀山高级中学

第4篇

关键词:立德树人;育人价值;教学水平

在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中鲜明地确立了立德树人的育人要求,作为教育的工作者要认真地对待,积极地探索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目标方向,真正把教学育人落实到工作的各个环节,转变教学的方式、方法,积极开展有效的教学实践与理论研究活动,深入探讨综合育人价值主体的理论成果,把高中地理学科主体教育教学活动与有关的学科紧密地有机结合起来,真正地提高学生综合应用地理的实践能力。在此,结合我多年从事高中地理学科的教学实践和理论研究,浅谈一下高中地理育人价值的实践和思考,主要包括以下几点:

一、实施新课标下的育人价值所在

在新课标的改革下,高中地理的教学价值主要是提高学生的自我实施能力,重要的是培养思维能力和自我动手解决问题的能力。如果继续依照以往的教学方式、方法,难免会显得比较枯燥,学生学起来也比较吃力,以致课题的教学效率就会大打折扣,解决以上的问题主要是教师转变传统的教学模式,积极地把教学与社会联系起来,做到课题教学形象化、具体化,比如积极地让学生实际深入社会中,具体感受地理的价值所在,把具体问题细化到小组,通过解决问题,让学生感知所学地理知识的价值。在此,好的教学模式是非常重要的,教师要深入实施有效的教学方式,以提高每堂课的教学质量。

二、深入挖掘地理育人的教学内容,提高教学水平

新课标下的综合育人价值主要包含两个方面的内容:(1)培养学生适应社会发展和时展所必需的理论基础知识和基本实践的能力;(2)积极塑造和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使学生形成良好的素质修养和道德品质,从而有一个高尚的理想目标。

在高中地理教材中穿插着许多生动、形象、直观的地理图像,这对于学生去很好地了解地理事物的空间分布规律及各要素间的内在联系,具有很直观的价值。所以,在高中地理教学过程中,我们要深入挖掘教材中的地理图像对地理教学的价值所在,积极发挥好图像对教学的影响,关键的是教会学生对图像的掌握能力,让学生通过复杂的图像读出所要表达的信息和问题,重点要培养学生读图、分析图的能力和独立获取知识的能力,使图像成为学习好地理知识的一部分,也要使学生在充分了解的基础上绘制图像,从而发挥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养成独立学习的良好习惯,以此来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

三、在地理教学中具体实施育人价值的教学方法

在高中阶段的学习,重要的是授予方法,通过教授给学生学习的方法,让学生自我学习知识,这是最好的教学方式,也是最有效的教学。在此,结合实践经验和理论研究,具体方式主要有下几点:

1.深入大自然中,感悟自然的美

积极开展和组织学生深入大自然的主体科研活动,了解和探索一定方面的知识运用能力,通过观察自然,与所学知识相结合,感悟自然的博大精深。

2.积极观察,因地制宜

深入平原地带,耕地一望无际;深入山区,宜林宜草不得随意破坏,保持水土,环境适宜;深入草原,宜牧宜林,不得随意开耕,随意开垦必将导致水土流失,以致土地的沙漠化,保护很必要。

3.综合性的分析、解决问题

通过课堂的教学,培养学生综合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例如,北京为什么能成为中国政治、经济的中心?肯定有自然原因,也有地理人文的原因。

(1)北京处于平原地带,有发展城市比较好的地理环境;

(2)北京处于河流纵横之中,河流对城市的形成和选址也是重要的原因所在,它不仅有水源、运输功能,还具备修建军事防卫的功能;

(3)北京地区的气候比较适宜且降水也比较适中;

(4)北京这所城市能够成为中国的经济中心、政治中心、交通中心,还有历史的原因。

4.树立环境可持续发展的理念

在学习中,积极树立可持续发展的理念是非常必要的,学习地理知识就是能够更好地为人民服务,从中总结经验,发展现念观点。

四、在高中教学实践中与其他学科综合育人的运用

在当前国际中,地理学科和英语、数学、科学、历史五门学科被列入中心学科的教学实践中来,在一些大学中也是公共课选修之中。可以看出地理课程分量是非常重要的,尤其在全球一体化中。而地理学科的育人价值主要表现在使学生掌握地理学习的基本方法和实践理论的能力,培养形成地理思维,了解地理在社会中运用的方法和手段,形成全球意识和爱国情怀,塑造良好的素质修养和优良品德。

第5篇

一、反思:区域地理教学异化的实质

1.教学程式化

区域地理内容主要分为自然地理和社会经济两大部分,而自然地理可以从区域位置、地形、气候、水文、植被等要素展开,社会经济区位则可围绕资源、人口、城市、经济、交通等要素分析。高中区域地理教学课堂似乎呈现出雷同的课堂实况,无论怎样个性鲜明的区域,都被整合进这个知识框架,使得活生生的区域生态,变成条框式的知识条目。这样的区域地理教学课堂难免出现按部就班的教学程序、了无生气的课堂氛围、颓唐厌学的师生情绪。

2.方法与目的错位

区域地理教学利用一定的分析框架、遵循一定的分析思路本无可厚非,但在现实教学中,这种分析框架及其涵括的具体内容被僵化为全部的学习内容,这种帮助教师教学、学生学习的思维方式其价值被非理性地扩大。区域分析的框架近乎成为区域地理学习的唯一方法与全部内涵,所有区域都被机械地进行知识分割,然后镶嵌进这个既有框架。区域地理学习,曲解为将特色迥异的区域变成僵化知识框架下的知识记忆与重现。作为分析的框架与思维工具最终成为了学习目标,有方法与目的倒置之嫌。

3.认知单维侧重

“早在20世纪八十年代,中学地理教学就已经开始注重对学生能力的培养,但课堂教学和学生学习成就评价中却一直存在过于注重知识,特别是事实性知识传授的倾向。”区域地理知识被分解为各要素统辖下的知识罗列清单,而这样的知识在呈现方式上是静态文本,在呈现结果上是简单易测的事实性知识,知识存在方式是外在于学生而无法为学生所建构与内化的状态,知识样态固化与割裂,知识价值仅能服务于对“是什么”的提问。“程式化”教学模式下的区域地理学习,最后简化为不同尺度区域各个不同维度的特征记忆。不难想象,由于区域地理尺度不同,区域所能涵盖的范围十分广阔,任何一个区域都要求学生对这些地理特征要素进行记忆,甚至是毫无联系的记忆,如此学习尚无以应对能力为先、创新求变的考试要求,更难以直面变幻莫测、鲜活灵动的现实状况。

二、再认:区域地理教学的价值

1.独特的学科教学价值

地理学科在国内外的发展虽早期都有一段“尴尬”经历,由于工业发展使环境、资源、发展问题日显紧迫,“地理科学在解决这些问题上又显示出巨大的优势,人们开始重新审视基础地理教育的价值,并认识到地理在解决人类所面临的这些困难和问题方面具有其它学科不可替代的功能与作用,从而意识到迫切需要公民接受高水准的地理教育,提高公民地理素养,以应对这些困难和挑战”。地理学科独特的学科价值和育人价值受到不断重视。地理学在知识获得、思维养成、实践应用、伦理道德提升等方面具有自身的教学育人价值,具有难以替代的独特性。

地理学科横跨自然科学与人文社会科学两大学科门类,在知识内涵上包罗万象,涵盖了自然地理、人文地理、区域地理等地理学基础学科的主干知识体系,从宏观到微观、从具体到抽象、从生活常识到宇宙奥秘,地理学知识在内容上具有深度与宽度并存、趣味与科学性兼具的特色。地理学致力于研究地理环境以及人地关系,通过地理现象的研究,重在阐释地理事物的空间差异和空间联系,解释地理事物的分布规律和演变原理。通过地理学习,让学生的思维穿梭在宏观与微观之间,变换在具体与抽象之间,可以锻炼其思维的各方面与层次。由于地理学知识几乎涵盖生活、学习、工作等方面,所以地理学的实践性、应用性、生活性、生产性就极为凸显。地理学的一个重要学科使命是研究人地关系,地理学通过历史的、逻辑的方式渗透了对学生环境伦理的教育,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环境观、资源观、发展观。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各层面,地理学科都具有鲜明的学科特点与独特的学科价值。

2.独特的学科领域教学价值

区域地理是地理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高中阶段地理课程的重要内容,渗透于三册必修之中,独立于中国地理与世界地理。区域地理教学旨在使学生通过区域学习,形成一定的区域素养,这些素养包括获得基本的区域地理知识、形成基本的区域问题研究能力、树立良好的区域发展观念,能够解决与区域发展相关的一些现实问题。获取区域基本知识,包括掌握本区域概况,了解区域位置、分布、特点;区域研究通过对本区域分析、进行区际联系与比较,通过区域发展理念的支撑,构建区域发展的合理设想。区域地理从学生学习的诸多维度满足了全面发展学生能力、全面发挥地理学科教学价值的诉求。“尽管新课程中已明确强调区域地理教学应从位置与分布、联系与差异、环境与发展三个角度着手,但当前‘地理八股’式教学模式普遍存在。”

三、尝试:区域地理教学的再思考

1.“问题切入、案例推进”构建区域地理教学新图景

“传统的区域地理课程,以严格的地理界线划分区域,以固定程式展示区域,区域之间的相互影响和相互联系得不到应有反映。跳出‘地理八股’学科体系,即突破传统的区域地理教学模式,给学生一定的地理基础知识,又注意发展学生的基本技能和运用能力。”“问题切入,案例推进”即在区域地理教学中,把区域的典型问题、突出问题作为区域地理教学展开的推手,以具体问题作为本区域学习的导火索,充分引发地理学习兴趣、积累学生学习经验;同时,以“案例学习”方式进行区域学习与研究,在此过程中,充分尊重学生学习的自主性与主动性,注重综合提升学生的知、情、意、行。

在区域地理学习中,按照区域尺度的不同,往往按照大洲大洋分地区、分国家,再进一步细化为一个国家内,再按照不同的区域尺度进行学习。无论是在哪种尺度上,任何一个尺度的区域总存在不同于其它区域且较为突出的特点,“区域”自身在定义上就有这一意蕴。为了说明这种教学尝试的可行性,试例举区域(以国家为尺度)的若干典型问题并加以说明。

表1只为便于说明而提供的参考,区域问题的选择只要符合典型性、可挖掘性、时事性均可作为学习资源。通过对这些国家典型问题的剖析,可有效避免案例学习的局限性,从而体现地理学“整体性”、“综合性”特点,并达到对区域进行连带式的全方位学习。

以日本的学习为例,通过展示“日本主要工业城市分布图”,教师可设问“日本工业城市的分布有何特点”,通过直观看图学生不难概括出“沿海”的特点——沿濑户内海和太平洋分布。教师通过进一步设问“是哪些因素导致了日本工业沿海分布的趋向”,学生零星能从自然资源缺乏、国内市场狭小、沿海多优良港口、交通便利等因素回答。通过读图、分析、概括,教师可以引导学生理解为什么日本发展沿海型经济的原因,既有难以改变的制约性因素(岛国面积狭小、自然资源匮乏),也有促成性因素(如处在板块交界处,地质活动活跃、海岸线曲折,多优良港口)。从教师的总结,可自然过渡到“对日本自然地理区位的分析与总结”,这样便由经济地理相关内容的学习转入自然地理相关内容的学习,这样的知识过渡具有内在关联性,而且可与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发生联系,在巩固旧知识的同时,拓展新的知识点。这样的问题分析、概括总结也有助于发展学生独立判断、分析问题的能力。如在中日问题上,教师可引导学生从历史、现实的角度分析日本窃取的原因,对学生进行基本的海洋国情教育、国家教育且比单纯地说教更有感染力与说服力,并且放在理性的高度、真实的历史脉络中进行。

2.“区域典型问题切入、案例学习为主导”教学实践旨趣

(1)激发地理学习兴趣。传统的区域地理教学由于总是按部就班地围绕位置、地形、气候、河流、植被、资源、人口、交通、经济等方面展开,虽面面俱到,但难以触及学生学习的内在动机。而且由于区域地理涵括范围大,所含区域层次多,学生学习负担较为繁重。教学模式的固化和教学过程的程序化使区域地理学习过程发生了质变;特色鲜明的各区域,被削除个性后收纳进固定、抽象的框架内;学习者头脑里无法呈现鲜活的区域特色,只是相差无几且僵直的专业术语重复堆砌。区域的典型问题、突出问题作为区域学习的切入口,从具体特点、问题进入区域地理学习,而且教师可以结合学生已学习过和学生关注的内容作为学习问题的案例,这样使学生对区域学习拥有一定的先在基础,能进一步深入学习。

第6篇

【关键词】高中地理课程;育人价值;思考与对策

教育是富国强民的必不可少环节,也是国家可持续发展的内在推力。就高中地理课程的教学来说,旨在培养学生可持续发展世界观、地理综合实践能力以及创新能力,并推动和谐社会的科学发展。高中地理课程育人价值有客观性、多样性、发展性特点,从学生兴趣爱好为出发点,在教学中体现较高的科学价值与育人价值。如何体现出高中地理课程育人价值始终是人们探索的一个焦点,因此本文对高中地理课程育人价值做简要思考与实践分析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一、高中地理课程育人价值的思考

教育作为国家发展的有力武器,以学科形式促进学生思维品格的培养,以课程形式体现出教育的育人价值,赋予学生美的发现与表现力。高中地理课程的育人价值是顺应学生全面发展方向,以高中地理课程发展目标为根基点,不断提高学生地理思维能力,增强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并赋予学生十足的可持续发展观理念。确切的来说,高中地理课程育人价值主要有以下四个方面的体现:

第一,高中地理知识提升了学生科学文化素质。高中地理课程的自然地理不仅尊重自然发展规律,更阐述了自然地理的发展规律,是地理环境的核心要素。高中地理知识提到的人文地理,旨在协调好人与地的关系,建设可持续发展的社会乐园,促进区域的全新发展。基础知识的学习和发展,从地理观测与分析角度,赋予学生地理数据技能,并增强学生地理图标识别能力,从科学角度培养了学生的人类生存世界观。高中地理课程正确引导学生认识、理解分析地理知识,有助于提高学生的知识、素养能力。

第二,高中地理课程培养了学生的空间思维能力与综合实践能力。学生学习地理课程知识,更倾向于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素养。一般来说,高中地理课程的教学体现了地理地域性特征,也涵盖了地理学的综合性,这门课程的学习就使得学生更精准的理解地理事物的空间分布结构,加强地理事物之间的联系,从空间运动和空间演变基础上及时感知地理事物的变化规律。地理这门综合性学科知识,从人文要素角度确定地理学的精髓知识,在人类生存的变化基础上,课程的学习过程加强学生实践综合能力的培养,在生活中发现问题,从地理学习的角度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

第三,学习高中地理课程提高了学生的审美情趣。地理素养的问题取决于对自然的欣赏能力,更从地理教育角度赋予人欣赏自然和热爱自然的能力。学生通过学习高中地理课程,直接感受到中华民族灿烂的文化与广阔无垠的大地,更从民族认同感的角度,坚定了对祖国的忠诚。

第四,推动了基础课程的可持续发展。高中地理课程的学习也是推动学生迈向高层教育的阶梯。地理学科的关系纽带教学中,全面剖析人类活动和环境的关系,以人地关系为基础的知识理论学习,赋予学生更丰富的政治内涵,从人与自然协调发展角度实现资源环境的可持续发展,并加强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加强学生环境能够道德意识的培养,赋予W生更正确的人生观与世界观,培养了学生环境保护意识。因此高中地理课程育人价值无穷大,这门学科教育不仅是人类赖于生存的一门学科,更是人类可持续发展的重点课程之一。

二、高中地理课程育人价值的实践

第一,加强图像教学,提高学生空间思维能力。高中地理课程教学可从图像教学出发,引导学生通过读图分析的思维活动,抽象、理性认识地理这门课的知识。教师需应用图像教学功能的教辅工具,带给学生更大的地理空间思维能力。学生读图识图的学习过程,气候图用温雨图表示,从图中发现气候特征,并分析气候特征的影响因子。地理知识的学习阶段,从学生终身学习技能触发,在地理学空间理念中加强学生对地理分布格局的认识。从一图多用的角度拓展学生的思维特征,在地理环境中加强学生对人类空间关系的争取认识,引导学生创绘地图,全面展示自我。

第二,以地理问题为出发点,加强学生地理综合实践能力培养。任何形式的教育都要从发现问题出发,最终以解决问题为终点。在地理问题的教学中,地理课程育人价值的体现需要不断提出地理问题,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地理知识。可采取主题式收集处理材料的方法实现知识的学习,比如说在南水北调怎么调问题上,就要确定问题的主题,选择一种处理方式,制定问题解决的计划,分析和讨论确定最完善的计划,最后实施计划加强实践体验,做好问题的总结与归纳,及时展示成果。

第三,融合生活感悟,培养学生可持续发展时间观。任何教育都离不开生活的教学,尤其是以生活地理课堂的教育教学,就要引导学生从时事新闻上分析地理知识发展的规律,密切关注我国发展与环境的关系。积极开展地理课外知识,帮助学生形成独特的可持续发展观念,加强学生的主题研讨,及时转变学生自身行为方式,体现出高中地理课程的育人价值。

【参考文献】

第7篇

我们重新对课程标准进行了研讨。新课程强调:第一,地理与生活联系,“给学生与其生活和周围世界密切相关的地理知识,侧重基础性的地理知识和技能,增强学生的生存能力”。第二,教学要面向学生生活的需要,重建学生生活。第三,地理课程要从纯科学走出来,回到学生生活世界。

面对这些要求,地理组全体人员经过多次研讨,达成了地理学科规划三方面的共识:一是要加强地理学科思想建设,转变学科观念;二是要加强地理课程体系建设,促进学校特色课程开发;三是要加强地理课程资源建设,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

根据学科规划共识,我们进行了诸多尝试变革。如在队伍建设、课程体系和课程资源等方面就做了详尽的规划设计。本文主要从特色课程体系建设的角度作一些具体说明。

我们主要在两个方面对地理课程体系进行了重新规划。首先是对旧有校本化课程的规划。新课程对高中地理内容整合编排后,学生普遍感到高一自然地理学习困难,学生缺少相应的物理基础知识。针对这一情况,我们在规划中大胆尝试了国家课程的校本化实验,将必修一的这部分知识进行编排上的调整,利用周三下午校本教研的两节课,分散难度实施教学,较好地解决了课程实施的难题。其次,这次规划我们加大了特色课程的开发,这是我们组学科建设在本轮规划中的重点项目。结合学校资源优势,我们创建了“开放式的地理教学课堂”,构建了“天文”“地质地貌”“环保”等3类特色课程,强调地理学科的实践性特征,突出地理实践、环境教育和乡土地理为主题的特色地理教学。

以“地质地貌”课程和“环保”课程为例。课程内容我们设计了实地了解祁连山褶皱构造及丹霞地貌景观、认识三大岩类并采集岩石标本、开展青海湖环境考察、生态调查;教学时间安排是,5月在青海湖区教学,7、8月在祁连山区教学,10月在西宁城区和湟水河流域教学;教学组织形式一律为野外科考加论文写作。具体到野外考察活动的内容安排,以5月青海湖区考察活动为例,本次活动我们规划中的教学内容是组织学生走近青海湖,了解青海湖生态环境现状,实地考察青海湖区的地质构造、地貌类型、气候特点、植被状况、鸟类资源、鱼类资源、畜牧业现状、种植业类型、土地沙化状况,返校后以小组为单位写作科考报告。

这样,乡土地理教学也就融合在类似的科考活动中。如7、8月份我们规划实施的祁连山区教学,虽然是“地质地貌”校本课程的一部分,但其中也穿插了乡土地理教学的内容。在具体学习活动中,我们要求学生考察祁连山区自然环境(地质构造、地貌类型、气候特点、植被状况、矿产资源等)和人文环境(畜牧业现状、种植业类型、土地沙化状况等),要求他们做好祁连山区东西部差异的考察,并重点考察我国干旱地区最典型和面积最大的丹霞地貌景观,考察中国最美丽的六大草原之一的祁连山草原。为何要有这样的重点要求?就是为了加入乡土地理的内容。湟川中学地处河湟谷地,有着得天独厚的地理环境,而西北地区丹霞地貌集中分布在河湟谷地,通过对河湟谷地特有的干旱区丹霞地貌的实地考察,能够让学生了解中国丹霞地貌分布的空间格局及形成条件的地域差异,同时进一步了解祁连地区特有的丹霞地貌的成因。通过这样的课程规划和实施,让学生亲身感受丹霞地貌景观大美的同时,了解学校,了解西宁,了解自己的乡土地理环境,更加热爱自己的家乡。

无论是对校外课程学习实践活动的规划还是对校内课堂教学的设计,本次学科规划,我们都尽可能地接近学生的现实生活与社会生活,让学生认识到生活中处处有地理,地理中也处处有生活的道理;让地理走进生活,让生活走进课堂;让学生从现实生活的经历和体验中感受地理知识的价值,从而在自身生活经验的基础上构建知识,帮助学生了解自己所处的生活环境,体会地理学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认识到地理学的应用价值。

利用地理环境育人,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地理环境,在生活环境中学习、领悟地理知识。这是学校“回归生活”教育价值追求在地理学科教学中的具体体现,在课程学习中,我们让学生求真、行善、审美、健体;在生活空间和生活实践中,我们让学生体验到地理之美,感受到地理的巨大魅力所在。我们认为,这既是课程的学习,更是育人的“本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