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9-13 17:06:45
序论:在您撰写乡镇的发展方向时,参考他人的优秀作品可以开阔视野,小编为您整理的7篇范文,希望这些建议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热情,引导您走向新的创作高度。
关键词:基层文化建设;重要性;发展方向
一、引言
由于历史或价值观的原因,使得基层群众并不重视乡镇基层文化的建设,甚至没有基层文化建设的概念,这就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基层文化的建设。因此,对乡镇基层文化建设的重要性进行分析,让群众意识到基层文化建设的重要性是十分必要的。同时在现阶段基层文化的基础上提出其发展方向,有利于乡镇基层文化建设向着又快又好的方向发展。
二、阻碍建设文化建设的因素
(一)群众文化建设意识薄弱。现阶段乡镇府对群众的管理理念还停留在计划经济时代,只注重乡镇文化的建设,却忽略了基层群众文化的建设,随着市场经济的提出,这种传统的管理理念已不符合社会的发展规律。传统文化建设观念使群众的基层文化建设意识薄弱,甚至没有基层文化建设的概念。这就是乡镇基层群众文化建设的必要意义。
(二)文化内容缺乏创新。乡镇基层群众文化的建设是为人们提供多种形式的文化服务,丰富人们的日常生活,提高生活质量。但是在现阶段的群众文化建设中,文化形式较榈ヒ唬文化内容没有创新性。这就使得基层群众文化建设只是空口号,不能真正的改善人们的业余生活。一般的乡镇出现了一到业余时间大家就聚到一起打牌的情况,这正是乡镇基层群众文化建设不到位所导致的。
(三)基础文化设施不全。乡镇基层的文化建设不如城市文化建设发展的好,其根本原因就是城市的文化设施建设较为完备,而在农村基层由于基础文化设施的不健全,阻碍了乡镇基群众文化的建设。而有条件的乡镇建立了专门的活动场所,却由于疏于管理处于荒废状态。
三、乡镇基层文化建设的重要性
(一)促进和谐社会的构建。通过对基层文化的建设,可以很好的将国家的方针与政策传达给基层的群众,基层群众对国家社会的认识会更加清晰,从而提高自身的文化素养,为和谐社会的构建提供文化与智力支持。基层的传统文化对国家与社会来说是一笔巨大的财富,但是随着生活节奏的加快,一些传统文化走向消亡,这对于我们来说是一个不小的损失。而基层文化的建设可以在最大程度上保护传统文化,并为传统文化注入新鲜的血液。
(二)丰富基层群众日常生活。长期以来,基层群众文化活动的单一,使得赌博之风更甚,基层群众文化的建设可以很好地改善这种情况。在基层文化的建设过程中,通过相关政府部门的支持建立了一定的文化活动场所,比如图书馆、乒乓球室的建立等,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使得群众放弃赌博的恶习,投入积极有趣的文化活动中来。群众通过参与文化活动,不仅提高自身的文化素质,还锻炼了身体。
(三)文化软实力的提高。在基层文化的建设中加入我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体系的学习,不仅提高群众的自身修养与道德意识,还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我国的软实力,促进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建立。
四、乡镇基层文化建设的发展方向
(一)发展和谐的基层文化。基层群众需要的是自身与社会相协调的文化,从这个方向出发,以人为本,有条不紊的发展和谐的基层文化。和谐基层文化的发展离不开政府的支持。政府应该重视基层文化的建设,对于基层文化建设过程中的经费问题,及时给予相应的扶持。另外政府还可以鼓励乡镇企业对基层文化建设助一把力,这样通过各个方面的共同努力和谐的基层文化发展。
(二)开展和谐的基层文化活动。乡镇政府要重视组织开展和谐的基层文化活动。关注农村的特色与群众的需求,有针对性的开展和谐的基层文化活动。同时和谐基层文化的开展还要融合思想道德建设、科技卫生知识等,从而使基层文化活动的开展更加科学更加有趣。在实际的组织中,可以开展一些群众喜闻乐见的活动,比如包括戏曲、小品等的综艺晚会。榆次同时还要保护当地特有的传统文化,使传统文化在经济的快速发展中仍然发挥其宝贵作用。和谐基层文化的开展丰富了群众的日常生活,使群众生活的幸福度更高。
(三)加强基层文化的创新。科技的发展,出现了地球村的概念,世界被连成一个整体。同样的基层文化建设并不是一个单位的任务,在基层文化建设过程中要注意科学的引入与合理的改变。基层文化建设管理人员应对基层文化工作者进行定期的培训,使得新知识、新内容引入到基层文化建设中来。当然有条件的话,创新性人才的引入更能为基层文化建设注入新鲜活力,促进基层文化的创新。
五、结语
基层文化的建设不仅关乎着基层群众的精神生活质量,也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国家整体的文化软实体起到了重要作用,基层文化推动我国先进文化的发展的同时还保护了传统文化,从而保障了文化发展的连续性。现阶段基层文化建设还不健全,存在一些不足之处,需要相关政府给予高度重视及一定的扶持,为促进基层文化建设及国家文化软实力的提高打下基础。
参考文献:
关键词:山区;空间区域;小城镇;发展方向
城镇的产生可以追溯到一万年前,而且城镇最早出现时,居民很少,然而随着生产力的不断发展,人口也随之增多,规模也随之增大,城镇的功能逐渐的完善。小城镇的建设与发展,一方面,是农村迈向城市化的突破点,另一方面,也是国民经济发展的结合,同时也是实现城镇农村现代化、劳动力转移的合理选择,有利于改善人们的生活质量,使人民素质得以提高。
1 刘家场镇情况介绍
位于湖北的西南部,属于松滋市的一个小镇,是其城镇体系中的二级城镇,而且刘家场镇在松滋市中也是重要的工业基地
1.1 刘家场镇的地形地貌
刘家场镇位于武陵山余脉,四面环山。整个城镇从西向东分为两大块,刘家场镇的地势走向是东低西高,属于低山地区。海拔在124-800米之间。
1.2 刘家场镇的自然资源
在明代,刘家场镇是一个荆棘丛生、人烟稀少的贫困山沟,在络水的河流到达官渡坪之后,受到了寨子上的阻隔,于是就行成了一个官渡湖。刘家场镇的物产资源非常丰富。有2000万吨的煤炭储量,1亿吨的炭质叶岩储量,12亿吨的石灰石储量,此外,还有很多硅石、重晶石、白云石等大量的矿产资源。
1.3 刘家场镇的经济社会发展
刘家场地的投资环境非常优越,全镇横贯着三条省级铁路与公路,具有非常发达的交通运输,目前已经建造的城区面积在10平方公里以上,卫生、供电、供水、教育以及通讯事业的发展在全省名列前茅,而且城镇中的功能设备十分完备。
1.4 国家政策的变化
在刘家场镇的发展政策中,实行三大战略一起抓得发展模式,使其经济得到了迅猛发展与进步,被国家先后命名为全国小城镇建设试点镇、中国300佳乡镇投资环境之一、湖北省重点中心镇以及湖北省重点口子镇等。随着经济的发展,刘家场镇逐渐形成了石油化工、纸品加工、煤炭开采、边界贸易以及水泥建材五大支柱性产业。2 小城镇发展的条件分析——以刘家场为例
2.1 小城镇发展的优势
2.1.1 建成了平江达到,将小城镇的建设推上了一个新起点与新台阶,同时使其建设小城镇的品味得以提升。
2.1.2 刘家场镇的地理环境比较优越,处在二镇五乡的连接地带,而且是临近乡镇经济交流与贸易的集散地。
2.1.3 拥有丰富的煤炭资源,煤矿企业有8家,煤矿企业也带动了第三产业、商业以及运输业的发展。
2.1.4 刘家场镇的主要农产品有玉米、烤烟、花生、水稻、油菜以及辣椒等。
2.1.5 集镇建成区的地形比较平坦、宽阔,比较适合城镇的建设与发展规模,同时对合理规划城镇的布局也非常有利。
2.2 小城镇经济发展的劣势
2.2.1 小城镇没有良好的建设政策环境,受到各个因素的阻碍。主要表现在:改造老城区时,所用成本比较高、手续比较繁杂、难度比较大,而且时间也比较长;有限的乡镇建设财力,使得政府没有多余的资金进行城镇的发展与建设。
2.2.2 城镇规划僵硬,缺乏弹性。很多小城镇的发展非常快,而且都已经对原有的城镇规划进行了突破,逐渐形成了一个高水平的城镇区域,但是,这种城镇区域中,不能共享有基础设施,各个镇政府出现各自为政的情况,争市场、争设施、争资源的情况经常发生。
2.2.3 很多地方将工业化和城镇化相适应的体系绝对化。很多城镇中,经常会忽视服务业的发展和城镇化是共同带动、相互促进以及互为前提的,甚至有的城镇会直接出现与本地实际相脱离的情况,片面的追求高标准体系。
3 地理空间要素分布对小城镇发展方向的影响
3.1 自然资源和地理因素对小城镇发展方向的影响
城镇发展方向的基础是河流、水源等自然条件,城镇的生存与发展离不开水源,而且水资源的充足能够加速一个城镇的发展进程,相反,水资源的缺乏在很大程度上都会成为城镇发展的制约因素与失衡条件。而农业及矿产资源的发展是一个城镇产生与发展的关键,地区矿产资源的开发通常都会以点的形状分布,只有在矿产资源的储量比较大的情况下才会以片的形状分布,当这些资源比较适合集中性的开发时,一个城市就会随着矿产资源的开发点而产生。
3.2 交通因素对小城镇发展方向的影响
从各个城镇发展的历史可以看出:城镇区域的电力、交通以及通讯等基础设施建设,直接支撑着城镇发展的空间格局与方向。由此可见,区域城镇的交通对城镇格局的支撑性是其发展与演变的关键因素。一个地区的交通比较发达,那么这个地区的经济也就会很发达,城镇的人口集中吸引范围大,这些都对小城镇发展的方向产生一定的影响。
3.3 经济社会的发展对小城镇发展方向的影响
日益繁荣的知识经济日益影响着城镇发展的方向。越来越多的高级服务与高科技产业逐渐向发展前景比较广阔的小城镇集聚与迁移,这种情况下,中心城市就逐渐成为跨国公司机构管理的孵化地域新兴产业的集聚地。信息产业的快速发展及交通走廊的逐步形成,使得城市高密度集聚的过程中,在其空间上也开始向开阔的郊区以及周边小城镇发展。这就促进了城镇进一步向兼容性、产业交叉性以及综合性的状态发展。
3.4 社会政治因素对小城镇发展方向的影响
在研究以往城市中,社会政治因素通常会被当作社会背景及环境来看待,从而导致了对城市主导作用的忽视。一般情况下,经济的增长决定着城市的发展,但是通过对城市发展历史进行细读发现,经济的增长并不会直接促进城镇的发展,相反,城镇的发展在一定条件下依赖于国家的宏观发展政策、社会政治体制和制度等。一般情况下,国家对小城镇的宏观发展政策直接决定着城镇的资源开发、人口分布、经济发展、生产力布局以及生态环境维护等各个方面,这种宏观发展政策一方面促进了城镇经济的高速发展,另一方面也缓解了其经济的发展速度,城镇的发展与区域经济发展都受国家宏观政策的主导。
4 山区小城镇发展方向的选择方法
4.1 影响小城镇发展方向的因素
4.1.1 地形地貌
山区小城镇受地形地貌的限制比较严重,地形崎岖不利于城镇的建设与发展,甚至还有的山区极易发生滑坡和泥石流的情况,导致了小城镇的发展举步维艰。
4.1.2 自然资源
虽然山区小城镇的自然资源比较丰富,但是开采难度大,危险系数非常高,可开采和利用的资源少之又少,造成山区人民出现傍山不能靠山的现象,这也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山区小城镇的发展方向。
4.1.3 用地分布
山区小城镇的可利用平地分布不均匀,基本上都是曾点状或者带状分布,形不成一个比较大的城镇发展区域,制约着城镇发展方向的选择,很多都只是小范围的区域性发展。
4.1.4 国家政策
建设、资金以及管理被称为是小城镇建设与发展的三驾马车。但是,在很多山区小城镇中,地区政府并没有贯彻执行国家政策,其执法工作仅仅局限在检察权与监督权方面,对小城镇中那些违章建设、违法占地、占道经营以及车辆乱停乱放的现象无法有效遏制,这些都严重影响着山区小城镇的建设与发展。
4.2 影响因素的权衡与取舍
首先,就是要对山区小城镇的用地情况予以解决,积极进行土地政策的改革,尤其是那些试点镇的扩权强镇,必须保证山区的建设用地,对存量土地进行盘活,提高山区土地的有效利用率。其次,经济的发展是一个地区整体发展的基础,要想找到小城镇的发展方向,就必须要保证这个地区的经济进步。
4.3 选择方法总结
制约小城镇空间发展方向的因素有很多,但是我们必须要在一定的自然资源条件下,对山区城乡的布局进行合理的规划,找到适合山区小城镇发展的选择方法,促进小城镇更快更好的发展。
5 结语
要素的自由流动与资源的合理配置是一个小城镇发展的活力所在,然而,城镇自身对利益追求的最大化,直接导致了这个地区经济效益的最大化发挥。用理论结合实践的方式,阐述了山区小城镇发展方向的选择,在利益主体多元化区域中,怎样保证城镇经济发展利益最优化以及对城镇发展诉求的满足,还需要更进一步的研究与讨论。
参考文献
[1] 李晓江.城镇密集地区与城镇群规划[J].城市规划学刊,2008(1).
[2] 姚士谋等.中国城市群[M].北京: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2006.
[3] 张京祥.城镇群体空间组合[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00.
[4] 龚松青等.经济发达地区小城镇群发展初探[J].城市规划,2002(4).
关键词:潮砥镇;农机化;发展方向
潮砥镇为贵州省铜仁市德江县下辖的一个乡镇,地处德江县东南部,全镇总面积58.38平方千米,东西长10.15千米,南北宽12.70千米,周长45.30千米。属武陵山系,亚热带季风湿润气候,年平均气温17.1℃,年有效积温4087℃,年降雨量1170毫米,年日照时间1109小时。贵州第一大河――乌江与发源于梵净山麓的小溪河流经其境,水资源条件好,气候温和,全年无霜期269天,土地肥沃,适合水稻、小麦、玉米、油菜、红苕、花生、西瓜等农作物和油桐、杜仲等经济作物的生产。根据潮砥镇的地形特征,下面谈谈农机化的发展方向。
一、农机化的主要表现形式。
农机化具有农机具综合配套率高、农机使用综合保障能力强的主要表现形式。农机具综合配套率高,主要表现在产前和产中的耕种、植保、收获以及产后的烘干及保鲜等环节;农机使用综合保障能力强,即农机使用涉及到机库建设、维修保养、培训和农机作业的经营管理等方面。主要表现形式决定了农机化不是一家一户能完全做到的,农机化在初级阶段要解决有机具问题,在中级阶段应当完善综合配套率和提高综合保障能力。
二、适应农机化的特点规律。
农机化的发展有自己的规律,比起已经实现农机化的发达国家和地区,潮砥镇的发展更难,原因主要有三个方面:
1、农民是投资农机具的主体。
在人多地少、分散经营的农业生产体制下,农民购买农机具的主要目的不是以替代劳动力为主要目的,而是以创收为主要目的,尤其是跨区作业带动了联合收割机的快速发展更能说明这一点。政府推进农机化的发展不是以创收为主要目的,而是以降低劳动强度、替代劳动力和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为主要目的。虽然二者的目的不一致,但结果可以达到一致。
2、农民购买农机具必然要追求投入产出比。对于农民购买农机来说,拥有越来越多的选择机会,但是面对如雪花般纷飞的参展、广告,农民也颇感迷茫。如果不慎重选择,最后只会“赔了夫人又折兵”,花了冤枉钱,却没有取得预期效果。这就决定用得起、用得好农机具是推进农机化的关键环节。
3、农民购买农机要讲效益。必然需要懂经营、会管理的农机户、农机作业工作员、服务组织机构进行更为有效的运作,从而产生提高农机使用经营管理和保障的需求,客观要求在实行购机补贴的同时,不仅是要对机,而且要对人,逐步向重点扶持农机户、专业组织、服务组织的方向发展。
三、潮砥镇已经具备农机化发展条件,主要包括五方面:
1、是经济条件。潮砥镇农民的收入和财政的投入为农机化的大发展奠定了投资基础。
2、是规模条件。潮砥镇农村劳动力转移、土地适度规模经营在加快,大面积的土地因劳动力的缺乏而没人耕种,为大规模发展农业机械创造了作业环境。同时,发展中型、复合式、高性能的作业机具,也需要土地规模经营和农机作业经营服务作支撑。
3、是经验条件。潮砥镇在提高农机作业的组织化程度上积累了经验,农机示范户及农业服务中心等服务组织的发展为农机作业的经营管理提供了宝贵经验。
4、是政府条件。潮砥镇党委政府决心大、思路明、投入多,特别是给予了相关部门提供了政策性支持。
5、是法律政策条件。国务院公布了《农民专业合作社登记管理条例》,有效规范了农民专业合作社登记行为,明确规定登记机关办理农民专业合作社登记不得收费,且程序简便易行,为农民专业服务组织确定了法人地位,也为农机服务组织发展,为合理利用农机资源、发挥有机户为无机户以及有机户之间有效利用机具提供了法律保障和政策保障。
四、发展农机化的实施建议。
相对集中扶持作业组织,减少农机具点多、面广的扶持难题,便于组织农机的推广示范、安全管理、专业培训和定点帮代,便于生产销售企业开展售后服务。
1、要从扶持一般的农机户向扶持农机服务组织及大户发展。这不是说一般的农机户不扶持,政府的扶持和引导,应当有一个前瞻性,合理解决实现农机化的主要表现形式,注意选择有利于农机化发展的对象,减少和避免少数农民贪图补贴机具便宜而买机具,但难以发挥机具的使用效率,或造成农机资源布局不合理而重复浪费。
2、要从购机补贴扶持向综合配套、综合保障扶持发展。农机化不是一家一户就能化起来的,使用农机具需要专业分工,农艺与农机的结合要分工,农机技术操作、经营管理、服务保障也要分工。应当考虑农机具的使用能配套完善起来,重点扶持有利于农机化的发展对象,这既是适应农业生产发展变化的需要,也是发挥农机使用效率的需要。
3、要从分散扶持向相对集中扶持发展。由逐村、逐点探索完善,到面上展开,它不仅可以适应土地、农业的调整变化,提高农机使用效率,又能减少和避免农机具和农机操作人员的不当流失。
关键词:北方村镇;规划建设;发展方向
中图分类号:TU984文献标识码: A
随着时代的发展,村镇的改革是势在必行,村镇的规划建设是我国的当今发展趋势,我们必须加快了中国北方村镇的规划建设的步伐。但是有很多地方都在进行北方村镇的规划建设时不太顺利,有些地方需要我们进行改进。本文就从中国北方村镇的规划建设需要加强的内容,中国北方村镇的规划建设的改进方法,北方农村未来发展方向的重点这三个方面为大家进行论述。
1.中国北方村镇的规划建设需要加强的内容
1.1有关改善村庄景观风貌的内容
村庄景观风貌是具有特定景观行为、形态、内涵和过程的景观类型,是土地利用以粗放型为特征、人口密度较小、具有明显田园特征的景观区域。景观包括以农业为主的生产景观和粗放的土地利用景观以及特有的田园文化特征和田园生活方式。村庄景观风貌建设及环境整治是一个长期的过程,需要分层次、分类型、分阶段逐步实施。由于农村特有的生产、生活方式,部分村民在住房外侧搭建牲畜圈,不仅影响村庄景观,更带来环境上的污染,在规划中统一修建牲畜养殖地,对人畜进行分离,对环境进行整治。
1.2有关加强基础设施建设的内容
传统农村都有一个很显著的特征,就是十分注重公共空间的营建,以市集、庙会等活动场所为中心,进行日常各种社会活动。目前村内公共服务设施已经具有一定基础,规划在原有基础之上进行添加和整修。结合道路交通规划,沿村中主要道路进行布局调整。围绕公共中心,设置一些和农民生活息息相关的具有特色的店铺。基础设施设计应体现农村社区文化的特殊性,要为农民提供休息交往空间和休闲娱乐场所。对于闲置空地规划建设适合农民日常生活、休闲、娱乐的公共空间、广场和活动场地,建设资金投入少、见效快、易于管理和日常维护的项目,起到提高村民生活质量的作用。建筑小品等硬质景观设计应具有功能性、观赏性和趣味性,要适合农村环境所需,形式要简洁美观,不宜追求豪华与气派。沿街种植行道树,与宅间绿地、中心广场结合,最终形成点上成景、线上成荫、面上成林。变单纯的景观绿化为融绿于日常生活之中的绿地规划,真正使村民感受到村庄的变化。
1.3有关发展当地特色产业的内容
发展当地特色产应该业时我们以第一产业为主,村内还进行粮食、果树等一般农作物的种植。在新农村规划中姜家村将以国家农业科技园区为依托,加快现代农业建设(生态农庄),发展第一产业的同时,努力拓展第三产业,利用农家乐等旅游项目,改善农村的交通条件、卫生条件,带动基础设施建设,提高村民收入,真正实现农村乡风文明、村容整洁。
2.中国北方村镇的规划建设的改进方法
2.1加强大家的思想意识
在中国北方村镇土地规划中,大家的思想不是很明确,没有达成统一的意见,主要因为没有统一的理论和明确的方向,更没有很好的例子做指导。我们应该加强大家的思想意识,在农村土地种植时,在缺乏青壮年劳动力的情况下,可以在土地仍归农民所有的情况下,由部分人集中经营,实行规模化,规模化的经营可以科学的种植,达到更高程度的机械化,大大提高生产效率,种植的作物也可以达到经济化,便于管理,劳动成果除交纳土地管理费用之外,其余部分由农民占有土地的比例划分,同时农民也可以到土地管理者那打工或外出打工,完全可以增加农民收入。
2.2注重乡村教育
农民希望孩子有一个好的教育,都想让孩子有个好的教育,都把孩子送往城里就读,导致城里学校人满为患。农村学校招不到学生,影响农村教育的同时也降低了城里学校的教学质量,我们必须注重乡村教育。在教育上需要更大的改革,应该加大教学投入,特别是省市机关要充分重视,加大对农村的资金投入同时也要监管好这部分资金的去向,国家的发展是建立在教育上的,提高教学硬件设施,特别重视教师队伍的建设,让人们相信你有实力,让农民有信心把自己的孩子送来。乡村教育有了较好的发展,才能减轻城镇教育的压力,才能够全面提高城市、乡镇、村庄的教育质量,让祖国的未来能有个更好的发展,全面提高国民的综合素质。
2.3促进当地的产业发展,以产业带动经济发展
促进当地的产业发展,以产业带动经济发展是中国北方村镇的规划建设的改进方法之一。农村有一个得天独厚的地理条件,可以发展养殖业,几乎每家每户或多或少的都可以养一些家畜,以猪,羊,狗为主,还有的养些鸡,鸭。但是人们观念不强,没有当成当地产业发展,大都是散户,养的比较少,获利较低。在这一方面乡镇府等可以加大投资,大力发展养殖业,根据地方特色,养一些特色家畜,让农民入股,从而提高农民收入,并带动整个村镇的经济发展。例如,有的地方离城市较近,但是人们早餐一般喜欢吃烧饼夹狗肉,导致家家户户都养狗,满村子到处跑的是狗,很吓人,危险系数也大,狗的品种也是形形,从而降低了狗肉的品质,农民朋友也卖不上好价钱。如果再此建立一个狗的养殖基地,我认为应该比较好管理,因为除了疯狗病外,还没有发现像禽流感那样的狗的流行病吧。除了养狗外,还可以养殖或种植一些具有地方特色的物种,进行深加工,远销他乡,甚至出口,有很大的价格空间。在养殖时,一定要使技术跟得上,特别是技术人员,可以花高价外聘一些技术人员,下乡指导养殖户,使养殖户放心同时可以掌握好的养殖方法,增加产量,提高经济效益,增加产值。从而,把养殖和土地私有化下的集中经营结合起来,是可以使农村快速发展起来的。这就既促进了当地的产业发展,实现了以产业带动经济发展。
3.北方农村未来发展方向的重点
我认为北方农村未来发展的重点要落在抓住教育,合理的土地规划,严格的实施计划生育,合理规划的建筑布局上。新农村的建设重要的是增加农民收入,提高农民的物质条件。只有落到实地的新的农村生产模式才能使农民的收入再次的飞跃,收入提高了才能提高生活水平,生活水平高了,人们手中的钱多了,才能安心的搞农村建设。应该特别重视思想上的教育,学习科学发展观,可持续发展等等一系列的党的新理论,不仅仅要在广大党员之间展开,也应该在广大群众之间展开,让大家都能对实事和发展有一个充分的认识和学习,从而使广大农民群众能跟上时代的步伐,了解发展趋势,把握发展方向,自觉地学习科学技术,掌握新的技术,投入到各层建设中去。更多的因地制宜的变化,更多的落到实处的改革,实现现代化农村的理想,相信会很快的实现。与此同时,我们也要知道, 村镇建设和规划工作,如果要走入一个更高的、更科学的层次,就必须在总结经验的基础上,对理论与实践中遇到的重大问题进行深入研究,提出切实可行的解决方案,方能指导我国的村镇建设工作在新世纪里取得更伟大的成绩。
4.结语
经过我们大家长期的共同努力,在中国北方村镇的规划建设上我们已经有了一定的成果。但是与此同时,我们更要坚定中国北方村镇的发展方向,并把握好发展的重点,我们才能有更大的成功。
参考文献
[1]施丽芳.新农村规划建设的思考与体会[J].山西建筑,2010
关键词:乡镇企业;信贷缺口;民间借贷
中图分类号:F83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2)02-0-01
一、乡镇企业的发展现状和信贷资金需求情况
乡镇企业是在农村城市化的宏观背景下,以农民作为投资主体,将农业剩余转化为其资本形成的企业形态。乡镇企业在我国工业中占据着重要地位。据农业部乡镇企业局统计,2008年1-7月,全国乡镇企业累计实现增加值45702亿元,同比增长11.54%;实现利润11680亿元,同比增长11.65%;支付劳动者报酬9060亿元,同比增长11.76%。
乡镇企业的前身是诞生于改革开放之初的“社队企业”,特点是注册资本少、资金不足、企业规模较小、对市场较为敏感、生产能力较强但营销能力较弱。乡镇企业广泛涉足于周期性行业,如钢铁、水泥、采矿等行业等,这些周期性行业往往都是属于高投入、重装备型的企业,资本性开支很大。同时,乡镇企业所在的行业往往是没有实质进入壁垒的,新的竞争者很容易进入、兴起,其市场份额再大也不能改变它们对上下游企业的谈判地位。
乡镇企业运营的特点及在产业链中的地位决定了其要害是缺乏自由现金流。流动资金一时周转不过来就面临破产的风险。
二、乡镇企业较难获取银行贷款的现状及原因分析
在资本金有限的情况下,乡镇企业对信贷资金的需求是巨大的。但是,乡镇企业却极难得的商业银行的贷款。在2000年,乡镇企业创造的GDP占全国GDP的33.30%,但其从银行、信用社获得的贷款却仅占6%,这与乡镇企业的巨大贡献是极不相称的。同时,在对乡镇企业贷款中,短期的流动资金贷款占绝大部分,长期贷款较少。
目前,乡镇企业较难获取银行贷款的原因大概有以下几条:
首先,从乡镇企业自身的缺陷来看,其自有资金严重不足;固定资产不足、缺乏贷款所必需的抵押品;企业家族式经营的氛围较为严重,对财务管理缺乏重视,其财务报表往往修改痕迹严重,甚至一部分管理混乱的企业连规范的财务报表都无法提交;乡镇企业经过考察论证市场前景好、技术可行、投资回报率高的项目不多,难以保证持续稳定的现金流入;同时,乡镇企业的信用状况一直在恶化。
其次,从银行的角度来看,我国国有银行传统上以国有企业服务、特别是国有大中型企业服务的,国有商业银行具有强烈的信贷倾向。同时,很多金融机构正向商业银行体制转变,风险意识大大强化,对信贷资产的质量更为重视。即使是在信贷充裕时期,商业银行也不愿意向乡镇企业贷款。
第三,在制度层面上,缺乏为乡镇企业贷款提供担保的信用体系。
第四,缺少为中小企业,特别是乡镇企业提供融资服务的金融机构。
我国银行业在审批执照上的行政垄断,导致银行业虽然成员众多,包括国有大型商业银行、股份制商业银行、城市商业银行、农商行及农村信用社等,但是不对民间资本开放,行业基本处于寡头垄断状态。
三、民间借贷对于乡镇企业发展的促进作用分析
我国至今仍是一个农村人口多于城镇人口的国家,乡镇企业的发展,吸纳了大量的农村富余劳动力,对于建设现代化农业、提高农民收入等方面起到了难以估量的作用。
鉴于乡镇企业对解决三农问题的巨大促进作用,解决乡镇企业融资难的问题就成了中国经济的一件大事。乡镇企业的融资,仅靠其内源性融资是不足的。目前在商业银行不愿意贷款的情况下,乡镇企业只能依靠不合法的民间借贷,即高利贷来发展。过高的利率带来了企业的“道德风险”,使企业面临巨大的经营风险,同时农民的储蓄也不能实现合法的保值增值,一旦企业经营失败,往往会带来经济秩序的巨大混乱。在民间借贷难以取缔的情况下,促使农村金融市场对内开放,培育新的合法的民营金融机构,是解决乡镇企业融资困难的根本途径。
新的民营金融机构相比国有大型银行在农村的分支机构有很多优势:其地处乡镇,本地化色彩较浓,对辖区内企业的财务和经营状况较为了解,从而可减少贷款的信息成本和监督成本;乡镇企业参与其中可使彼此的利益冲突弱化;其出资人明确、产权清晰,治理结构较为合理;没有不良资产的历史负担。
四、结论
金融机构作为企业的一种特殊形态,同样遵循着“利润最大化”和“股东权益最大化”的原则。乡镇企业在国民经济中的重要地位和银行的信贷造成了巨大的融资缺口,从而造成了高利率的民间借贷的存在。面对这一事实,政府要做的不应该是对民间借贷赶尽杀绝,而应该在制度层面实施对内开放,使更多的经济主体进入乡镇企业的借贷市场,发挥竞争机制的巨大作用,让本地化、风险承受能力较高的小型金融机构来承担乡镇企业的信贷业务。同时,设立专业的中小金融机构监管部门,防范乡镇企业借贷中的金融风险,才是应该采取的措施。
参考文献:
[1]孙涌.乡镇企业融资研究[D].西南财经大学,2002.
当前,乡域经济发展面临着经济总量较小、特色产业少、民营经济发展慢、全民创业意识不强、创业的氛围不浓、乡镇干部更新观念不够等难题,这是我们在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快乡域经济发展方面必须破解的:
一、 抓好农业经济结构调整。把经济结构调整作为乡镇经济发展的重中之重。以抓工业的思维来抓农业,用发展企业的理念改造农业经营模式。一方面要调整农业生产布局,重点抓好优势农产品基地的建设,突出特色,扩大规模,形成品牌,大力搞好农产品的转化增值,重点是从资金、技术、信息和人才等方面培育农副产品加工的龙头企业,带动乡镇经济的发展。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大力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抓龙头带农,抓科技兴农,抓基地扶农,抓市场活农,促进传统农业的优化升级,提高农业的整体效益。加强产业实用技术培训推广,积极探索“公司+基地+农户”、“公司+协会+农户”和订单生产等农业产业化经营模式,大力发展专业协会组织,提高生产组织化程度,增强主导产业抵御市场风险的能力.另一方面要坚持“基地化、市场化、品牌化、生态化”的发展方向,加快推进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一是加大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的力度,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积极实施土地整理工程,确保按时间高质量完成土地平整、农田水利、田间道路、农田林网等建设内容,改变土地零碎、基础设施落后,农业生产成本高效益低的现状,为农业现代化夯实基础。二是加大农业结构调整的力度,建设优质、高效农业生产基地。着力打造农产品加工销售、畜禽养殖、无公害蔬菜、特种林果加工等农业生产基地,加速推进市场农业建设。三是加大品牌农业建设的力度,提升农业产业化发展水平。实施品种创新、品质创优、品牌创响工程,强化农业项目招商引资,大力培育农业龙头企业和专业经济合作组织,积极培植有规模、上档次、品牌响的农产品,让特色更特,优势更优。
二、抓工业经济发展壮大坚持工业立乡。乡镇经济实力的提升,关键要靠工业经济的支撑,乡镇必须坚定不移地把工业强乡作为第一方略,坚持大招商、上项目、扩总量、增效益,加快工业化进程。一要招商引资,打造新的经济增长点。把推进招商引资作为乡镇发展的强力支撑,力量上要聚合,措施上要激励,要素上要倾斜,环境上要优化,实现招商工作的良性循环和引资层次的不断提升。坚持“大中小项目一齐上、突出招引重大项目”的思路推进招商引资和项目建设,以项目的支撑和带动,促进乡镇工业经济发展。对已经签约和在建的项目,要强化服务推进,克服要素制约,千方百计促进早竣工、早投产、早达效,打造乡镇经济新的增长点。二要做强载体,以园区带动乡镇。多渠道筹措园区基础设施建设资金,除政府投入外,还应积极探索多种筹资方法,例如引导扶持民间投资和外来投资;争取上级部门的项目补助和财政转移支付等。三要培大乡镇企业,增强工业竞争力。积极鼓励现有企业重组扩能、投大靠强,着力培植一批具有较强竞争力的企业集团。
支持发展民营经济。把壮大民营经济作为乡镇发展的根本出路,“抓大促小带中间”促进民营经济的整体提升和群体拓展。“抓大”就是督促和引导规模企业,通过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实施强强联合,以龙头优势辐射带动民营经济整体水平的迅速提升。“促小”就是通过采取典型引路、示范带动、结对联谊、政策扶持等措施,鼓励支持更多的农户介入务工经商,壮大民营经济群体规模,扩大富裕面。“带中间”就是通过龙头企业带动小业户群体的发展,激励促动中小企业在现有基础上增强技术创新能力,提高市场竞争能力。同时还要充分开发人力资源,鼓励农村富余劳动力外出务工,在务工中,学会务工经商的本领,扶持有技术、有信息和(来源:文秘站 )有实力的“小能人”回乡创业,发展乡镇经济,掀起“人人忙创业,户户忙增收”的热潮。把培育特色经济作为乡镇经济发展的主攻方向。特色是品牌,是市场,是竞争力。要结合乡镇资源状况、交通区位、产业结构等综合因素,坚持一乡一业,一村一品,整体推进,打造自己的特色,扩张自己的优势,建立自己经济发展的“坐标系”,大力培植“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人优我特”的市场“亮点”,开辟适合本乡镇发展的新路子,形成布局合理、区域集中、专业化程度高的产业格局。
全力推动自主创业。一是宣传发动促创业。加强舆论宣传、典型引路、考核激励,全力倡导“创业有功、致富光荣”,吸引更多的人投身创业。二是培训技能促创业,对劳动力进行职业技能培训,以更好的转移劳动力。三是政策推动促创业。通过出台政策,鼓励乡(镇)村干部、事业单位人员带头离岗、待岗创业;通过“真情感动、亲情带动”,动员在外能人回乡投资兴业;通过提供人员、技术、信息等全方位的服务,激励现有企业扩大生产规模,提升运行质态,努力营造“干部带头创业、农民自主创业、能人回乡创业、企业二次创业”的良好氛围。
三、抓村集体经济发展壮大村级经济实力。按照“村级集体有实力,农民增 收有途径,生活环境有改善”的目标和思路。一是选准发展路子强村。在 “一村一品”的基础上,乡镇要引导群众主动参与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不断扩大生产规模,提升产业层次。积极帮助经济薄弱村,理清发展思路,发挥资源优势,逐步壮大经济实力。在盘活闲置集体资产、鼓励农民土地流转的同时,成立村级经济合作组织,通过创办村级服务实体、建设标准厂房等途径,积蓄发展后劲。二是配好“双带”班子强村。结合党的“十七大”精神学习活动,着力实施 “双培双带”先锋工程,培养“双带型”村干部和“双带型”党员。
关键词:文化旅游;震后四川旅游业;方向
中图分类号:F592.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08)15-0184-02
一、文化旅游的概念
关于文化旅游的概念,从目前看主要有以下几种代表性的解释:一种是以人文资源为主要内容的旅游活动,包括历史遗迹、建筑、民族艺术和民俗、宗教等方面。中国文化旅游可分为以下四个层面,即以文物、史记、遗址、古建筑等为代表的历史文化层;以现代文化、艺术、技术成果为代表的现代文化层;以居民日常生活习俗、节日庆典、祭祀、婚丧、体育活动和衣着服饰等为代表的民俗文化层;以人际交流为表象的道德伦理文化层。
另一种解释是:文化旅游就是以旅游经营者创造的观赏对象和休闲娱乐方式为消费内容,使旅游者获得富有文化内涵和深度参与旅游体验的旅游活动的集合[1]。
对于上述这些有关文化旅游的解释,我以为都没有把文化旅游的内涵描述清楚,或者说是不全面的。文化旅游不仅仅局限于人文资源,也应该包括自然资源。许多自然景观其实都是通过人工开发和打造才体现出它的旅游价值的,在这个开发和打造的过程中,文化的因素必然渗透于自然景观中。比如,附着于一些自然景观的神话传说、典故,景点的命名等等,都有着浓郁的文化色彩,如此的旅游当然也是文化旅游。鉴于此,我认为所谓文化旅游,就是指包含了丰富文化内容,具有独有文化特色的一种旅游活动。在这个解释中,特别强调的是旅游活动的的文化特质,文化旅游的核心实际就是特色文化的展示和体验,也是旅游企业的旅游吸引力所在。
对文化旅游的概念进行了辨析,还应该搞清楚的是另一个与之密切相关的概念,即旅游文化。我在《现代旅游中的旅游文化》一文中,曾就旅游文化的概念进行过这样的解释:旅游文化是人类在旅游活动过程中形成的一种文化现象,是与旅游有关的物质财富与精神财富的总和。根据我对旅游的理解,凡是“游览观光、娱乐消遣、运动休闲、享受体验”等旅游行为所产生的文化现象,都是旅游文化所包含的内容[2]。显然,文化旅游与旅游文化是两个联系紧密却又有较大差别的概念。一种是旅游活动,一种是文化现象。文化旅游必须以旅游文化为依托,旅游文化是扩展旅游方式和旅游内容的重要依据。
从这个角度分析,“5・12”大地震后的四川旅游业就应该把文化旅游作为其发展的主要方向。
二、“5・12”大地震对四川旅游业的影响
让世界震惊的汶川大地震,对四川旅游业的破坏是惨重的。最近国内众多媒体对此已经有了比较多的报道和论述。
1.部分景区、景点、文物和旅游设施严重损坏
据四川省旅游局数据显示,“在此次汶川地震中,四川省4 000多个旅游景区被损坏了568个,累计损失达278.40亿元。”[3]位于震中区的两个世界级文化遗产(都江堰、卧龙自然保护区)损失尤为严重。其中,青城山――都江堰景区主要建筑二王庙、伏龙观损坏严重,经济损失达12亿元;江油的窦 山双峰,其中一座严重倾斜,连接两峰的供表演的铁链已经绷直;桃坪羌寨墙体出现了不同程度的裂缝;三星堆博物馆建筑物轻微受损;四姑娘山、海螺沟景区的部分基础设施建设,也遭受不同程度的破坏。文物的损坏也不容乐观,全省共有65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和119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遭受不同程度的损失,许多已经全部垮塌或面临垮塌;馆藏文物损失841件,其中珍贵文物148件。
这些损失给四川旅游业的带来的影响同样是灾难性的,四川省旅游局局长张谷说:“汶川地震已造成四川旅游业损失达624亿元,相当于去年四川省全年总收入的一半。”[3]
2.旅游者的心理阴影
旅游心理学的研究表明,旅游者要产生旅游动机,必须依赖于两个条件:一是旅游者自身的的旅游需要;二是旅游目的地吸引物或旅游项目内容的刺激[4]。目前四川旅游客源地的旅游者,大致有三类人群,即:灾难幸存者(主要指重灾区的)、灾难目睹者(救援者、志愿者等)、一般旅游者。对于这些人群来说,地震的影响是无可置疑的,只是不同的人群影响程度不同而已。概括起来,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安全顾虑。应该说这是影响所有旅游者旅游动机的最重要的因素。地震灾难带来的恐惧感,不可能在较短时间内消除。考虑到安全的因素,许多旅游者即便曾经有过旅游的计划,也会因为地震而改变。如果旅游能够成行,对安全的要求将会提高到前所未有的程度。
情感困扰。对于灾难幸存者而言,他们有的失去亲人,有的家园被毁,地震给他们的是噩梦一般的撕心裂肺的痛楚。他们的旅游行为,应该成为灾后心理重建和康复的组成部分。就是说,要把旅游作为灾难幸存者情感释放、精神放松和心理治疗的重要方式之一。
歉疚心理。对于灾难目睹者来说,他们看到的是变形的尸体和残垣断壁,听到的是呼救和,一幅幅惨烈的画面将在脑海中很长一段时间内挥之不去。因为条件的限制,这些救援者或者志愿者们可能没有能力把那些困在废墟中的人们全部救出,强烈的歉疚感会折磨着他们,这必然影响到如果他们作为旅游者的旅游动机和旅游行为。
触景生悲。对那些故地重游的旅游者而言,过去的美好印象已经荡然无存,取而代之的是满目疮痍,睹物思旧,也会让旅游者伤悲不已。而那些幸存者们,更可能回想起逝者的音容笑貌,悲伤会更加强烈[5]。
3.旅游从业者的流失
地震后,许多旅游从业者开始流失。一种是因为四川一些景区被迫停业,有的景区甚至不复存在,从业者失去了工作岗位。为了生存,他们只有另寻工作;一种是无法排除的恐惧感,让一些灾区的旅游从业者不能安心工作,希望寻找更加“安全” 的岗位,流失也就在所难免。
一场震惊寰宇的8级地震,对人们的影响远不止这些。但从长远看,着手灾区旅游业的重建应是当务之急。
三、把文化旅游作为复苏四川旅游业的发展方向
四川旅游业虽然遭受到了前所未有的灾难性打击,但从四川经济发展总的格局看,这种打击带给旅游业的影响是短期的,是在一定范围内的。在此次地震中,遭受地震破坏的区域主要局限在阿坝州和都江堰。而从2007年四川旅游统计来看,四川省全年1719.4万的游客接待量主要由17个主要景区完成。全年接待人数达60万以上的旅游景区是:峨眉山(256.8万)、乐山大佛(276.7万)、西岭雪山(62.1万)、碧峰峡(71.3万)、都江堰(219.6万)、三星堆(61.1万)、九寨沟(252.2万)、青城山(152.0万)、黄龙(164.4万)。从这个统计可以看出,四川主要旅游景区受地震破坏应不算严重,受灾的景区回复重建和对外开放也指日可待。
复苏四川旅游业,因该把文化旅游这种新兴的旅游方式,作为其发展方向。结合上述有关四川旅游业受到的影响,灾后文化旅游应关注以下几点:
以灾后重建为契机,新建一批与地震相关的旅游景点,突出学习和怀念的主题。已经有业内人士指出,应该在四川重灾区建地震博物馆;四川旅游局也有意围绕汶川地震带开辟一条新的旅游线路。地震是灾难,为了减少灾难,我们就应该多从灾难中去吸取教训,学习我们不懂得的知识。比如通过对汶川地震震中原貌、地震断裂带、堰塞湖等的参观和讲解,都能让许多不知地震的人们懂得许多地震的知识和防震的技巧;走进地震博物馆,我们还能缅怀那些在地震中罹难的同胞和牺牲的英雄。
用地方特色和民族风情包装一批四川旅游景点。四川是旅游资源大省,旅游景点众多,旅游吸引力巨大。但是,要把这种资源优势转化为旅游品牌,文化内涵的贯注显得特别重要。九寨沟、黄龙的美景与阿坝藏族风情紧密联系,海螺沟、康定的风光与甘孜当地的习俗相融合……成都最近几年打造出来的“锦里”、“宽窄巷子”等,体现出浓郁的三国文化和成都的市井文化氛围,给旅游者留下极为深刻的印象。四川其他旅游景区景点,可以参照成都模式打造有自身特色的旅游项目。
推出以心理治疗为主要内容的旅游项目。
在我们进行灾后重建的同时,应该结合上述受地震影响的旅游者心理,发挥“旅游愉悦信心、抚慰心灵的功能,探索开展与心理救治相结合的旅游疗养休闲活动,推动部分受灾者尽快走出劫后余生的心理阴影”[6]。这不仅有利于旅游业的当前恢复,而且更有利于提升四川旅游的形象。
参考文献:
[1] 国家旅游局[EB/OL]..
[4] 杨艳华.浅议旅游者旅游动机[J].科技咨询导报,2007,(6).
[5] 小爱善华・J.梅奥,等.旅游心理学[M].天津:南开大学出版杜,1987.
[6] 孙喜林,荣晓华.旅游心理学[M].大连: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2.
Culture Tourism: Tourism Trends of Sichuan After the Earthquake
YAO Hui
(Sichuan Higher Institute of cuisine,Chengdu 610100,Chin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