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9-13 17:06:36
序论:在您撰写高中历史笔记时,参考他人的优秀作品可以开阔视野,小编为您整理的7篇范文,希望这些建议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热情,引导您走向新的创作高度。
关键词:高中;历史;课堂;笔记
高中阶段历史学习内容多,课堂知识容量大,巩固时间少。因此要实现高中历史学习的有效化,必须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特别要注意做好、用对课堂笔记。历史笔记是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以文字或表格等形式记录的知识体系、历史规律、心得启示、方法反思等活动,它可以帮助我们理清听课思路、抓住听课重点,为日后复习提供方便,更重要的是它能使我们在学习时高度集中注意力,深入理解教师所讲的内容,从而提高学习效率。作为一名长期担任高中历史教学工作的教师,我将自己平时的教学工作经验与对学生笔记的指导进行了整理和总结,希望能对广大高中学生有所启示和帮助。
一、做好准备工作
必须使用单独的笔记本,纸张质量稍好一些,以便保管和翻阅;每页用虚线分成左右两区,左区面积大,用来记录专题概述和知识体系等课堂主要内容,右区面积小,用来对重、难点进行阐释和补充;选择不同颜色的笔进行记录,区分不同的内容和重点。
二、明确记录内容
历史课堂笔记主要是四记。一是记知识体系,明确专题章节的主线框架,主要历史事件的逻辑关系,以便作为自己复习和总结时的参考;二是记重点难点,考试的重要考点是什么,应如何复习,自己学习的难点在哪,应怎样解决;三是记心得启示,本节课总结出的主要历史规律和学习方法;四是记典型例题,针对重难点的相关经典例题和高考真题解析。
三、注意记录方法
思考为主,记录为辅。很多学生习惯于“教师讲,自己记,复习背,考试模仿”的学习,讲课堂变成了教学实录。这些同学过分依赖笔记而忽视思考,以为老师讲的没有听懂不要紧,只要课后认真看笔记就可以了。殊不知,这样做往往会忽视老师的一些精彩分析,使自己对知识的理解肤浅,增加学习负担,学习效率反而降低,易形成恶性循环。
四、提高书写速度
书写速度太慢,势必会跟不上讲课进度,影响笔记质量。要学会一些提高笔记速度地方法。不必过于讲究字体字迹,可以潦草快速地书写,亦可简化某些字和词,甚至使用一些数学符号来代替不太重要的连词,比如用“”代表“因为”,用“”代表“所以”。但要注意不要过于潦草,过于简化而使自己也看不懂所记的内容是什么。
五、采用提纲笔记
做笔记时以教师的课堂板书为基础,首先记下主讲章节的大小标题,用大括号和序号按授课内容的顺序分出层次,在每一层次中记下要点和细节。条理清晰,使人一目了然。同时,可利用一些简单图形和箭头连线,把主要内容绘成关系图或列表并加以说明。
六、及时查漏补缺
整理笔记的过程是个分析、归纳、综合、逻辑思维的过程,不仅有利于知识的条理化、理论化,而且便于巩固记忆和培养提高自学能力。使笔记变得更加完整、充实,十分有利于提高复习效率和自学能力。
总之,学生要做好高中历史课堂笔记,不仅要靠老师的耐心指导,也要靠学生有意识地培养自己记笔记的良好习惯,做到耳听、眼看、脑想、手动。在听懂的前提下,对获取的知识信息通过大脑的思维,经过“选择―加工一归纳一浓缩一反馈”的过程,将要点记录下来,并转化成自己所掌握的知识。记录的方法是多种多样的,我们可以在学习中逐步摸索出适合自己的方法,使课堂笔记成为促进我们学习,提高学习效果的得力助手。
参考文献:
1.刘小亮,曹永红.浅谈高校学生记好课堂笔记的重要性和基本方法[J].青年文学家,2009(18).
2.陈金芳.下笔如有神,读书破万卷――谈如何做历史课堂笔记[J].考试周刊,2007(52).
关键词:历史课堂笔记的意义;基本方法
1 前言
历史笔记是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以文字或表格等形式记录的知识体系、历史规律、心得启示、方法反思等活动,是学生学习过程中的重要环节和积累知识的有效途径,在高中历史学习中发挥着积极作用。
对于高中生来说,历史笔记的内容较多,课堂知识容量较大,同时巩固时间又比较少。因此要实现高中历史学习的有效化,就必须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特别要注意做好课堂笔记并加以利用。历史笔记可以帮助我们理清学习思路、抓住学习的重点,就此为以后复习提供方便,更重要的是能使我们在学习时高度集中注意力,并且深入理解教师所讲的内容,从而提高学习效率。
2 高中历史课堂笔记的意义
2.1 课堂笔记是对教材的必要补充
岳麓出版社的教材组编的历史教材是根据国家课程标准来编写的,考虑到全国大多数高中生的共同需要,而不可能满足全国各个地区的特殊情况和特殊要求。各地历史教师根据应本地实际情况做出适当调整,有时候要从其它版本的教科书中汲取“智慧”,有时候要根据学生特点和教师自身的特点做出拓展和发挥。
2.2 有利于学生集中注意力
学生学习历史的时间十分有限,“课前预习,课后复习、作业”,按照常理来说是属于基本的学习常规。但是,经过大量的师生交谈,笔者得知孩子们高考其它科目的作业已经占用了他们几乎所有的课余时间,极少数的学有余力且非常喜爱历史的学生才会抽出时间来做历史学科的预习、复习工作。而对于大多数学生而言,历史课堂笔记主要有利于他们集中注意力,尽量不分心。
2.3 帮助学生理解和记忆,促进大脑开发,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2.3.1 有利于基础知识的学习和基本技能的掌握。学生学习知识,离不开记忆和理解,二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没有记忆就没有知识的积累,理解往往是一句空话;即使最浅层次的内容可以不需要记忆就能够理解的话,那么这种理解也是浅层次的、浮于表面的和不彻底的,这种理解很难深入,很难达到较高层次。所以,可以说记[是提供写作论文的网站,欢迎光临dylw.net]忆是理解的基石。与此同时,没有理解就不可能长久记忆,暂时记住了将来也很容易忘掉。课堂笔记恰好具有增强记忆和加深理解的双重作用。
2.3.2 有利于学生对于历史抽象概念与规律的理解。高中历史有不少抽象的概念和理论,如果说小学阶段对自然科学的认识更多的是“是什么”的内容,那么高中阶段则更多地要解决“为什么”和“怎么样”,并运用它。一些难于理解的内容,需要教师有效地运用教学策略,进行耐心细致的讲解。然而,课堂时间有限,课堂45分钟内,部分学生可能并不能完全理解,此时清晰的课堂笔记可以帮助学生有效地再现教师的思维方法和思维过程,再现学生当时产生困惑的具体细节,有利于课后学生花时间通过各种途径理解新知识。
2.3.3 利用大脑的可塑性,促使多种知觉式的综合交融,有利于提高学生思维能力。初中阶段的学生,由于年龄特点,往往教师没有要求学生记笔记,学生就难以养成记笔记的习惯。进入高中,随着年龄增长、自主意识和创造意识的增强,学生内心逐渐会产生自我学习的需求,学习生活成为其生命过程的重要成分。
“当前认知神经科学研究表明,在个体发展的生命全程中,中枢神经系统都具有一定的可塑性”,对于大脑的可塑性既是多层面的,也是多通道的。大脑的视觉、听觉、躯体感觉以及运动皮层都具有极强的可塑性。
2.4 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为终身学习服务
学习笔记是自学能力的一种体现方式。学习笔记本身又可以分为读书笔记、会议笔记、课堂笔记等等不同形式。对于学生而言,最重要的就是课堂笔记。如果在互联网门户搜索引擎中输入“笔记”,那么将看到很多“大学生抄笔记、复印笔记、买笔记”的消息。这些消息一方面说明很多大学学风不严、学生道德素质良莠不齐、教师知识可能已经老化等问题,另一方面则说明这些“抄、复印和买笔记”的学生自学能力存在缺陷,这些缺陷的根源很可能就在于他们的“笔记习惯形成阶段”没有得到良好的指导与培养。因此,应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为终身学习服务。
3 高中历史课堂笔记的基本方法
高中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养成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需要教师自始至终细心加耐心的培养、指导与督促。具体而言,教师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去开展工作,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记笔记习惯:
3.1 教师层面
3.1.1 抓好课前的习惯培养。在新学期开始的时候,历史教师就应抽出一定时间辅导学生做笔记。让学生先有一个感性认识,以后再通过一、二节课的实践,学生就可以很快适应教师的授课方式,避免学生漫无目的,不分主次地乱做笔记。
3.1.2 抓好备课环节。备好课是上好课的先决条件,是学生做好笔记的前提。为了更好地指导学生做好笔记,开展教学双边活动,教师在备课时首先要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对教材认真分析、推敲、归纳、整理,形成条理清晰、重点突出的教案,设计好统领知识结构的板书。然后在备课计划中列出重点、难点、关键的问题,并用特有的符号、颜色等标出,以便课堂教学时学生能按照这些重点、难点、关键问题做好笔记。
3.2 教师指导学生层面
引导学生搜集记笔记的方法与诀窍方面的知识,教师自己也可以提供自己搜集的信息或者自己的心得。例如,从报刊、杂志或者互联网上搜集信息,然后组织大家讨论、分析、选择,制定最适合自己的笔记形式和方法,然[是提供写作论文的网站,欢迎光临dylw.net]后进行交流,要求每个学生都能够说出自己笔记的形式与方法。
4 高中学生应用历史课堂笔记的技巧
记笔记在学习中,尤其在新知识接受和复习中十分重要。记笔记只是一个开始,如何利用好笔记才是真正重要的。那么,如何记好笔记并加以充分运用呢?
第一,听新课前,先预习老师将要讲的内容,看看自己能 否理解和掌握老师要讲的知识点,这样在听课时,就会将注意力集中在重点知识上去听,并记下那些自己弄不明白的内容,有的放矢地进行听课和记笔记。
第二,笔记应在听课的基础上,顺理成章地记好,而不是只将老师在黑板上的板书照抄下来,因为这不能称之为笔记。筛选老师讲到的要点或自己认为比较重要的内容时,用短句或一两个词迅速记住,这才是最重要的。换言之,笔记不应只局限于老师的板书。
第三,听课后要及时回顾,课后或回家后要认真整理并补充一下历史课堂笔记中不完整的部分,以便日后查看笔记时有一个完整的内容。
5 结语
综上所述,历史课堂笔记对高中学生是不容忽视的。我们作为新时期的新力量,要对高中学生投入更多的关注,所以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是非常重要的。高中历史课堂笔记的确具有创新性和可行之处,但是也相应地面对着历史科目的难题和挑战,我国未来高中历史教学发展还需要学者进一步的探索,要针对高考的题型进一步完善。
参考文献
1 顾慧丽.如何做好历史课堂笔记[J].试题与研究:新课程论坛.2011
【关键词】自主学习;高中历史;有效性
新课改后,高中历史教材中有了很大变化,识记性的考点少了,更多的是要求学生去自主探究,收集整理分析资料,从而获得新知识。这也要求高中历史教师转变教学观念,重视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下面,笔者将结合实践,谈一下认识。
一、兴趣是前提,树立自主学习意识
实践证明,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强弱与学生对学习兴趣的高低有着直接的影响。那么,如何激发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呢?教师不可天马行空,要根据根据教学目标以及学生特点,进行教学设计。还可以通过创设教学情境,运用多媒体设备、教学道具等辅助工具,或者进行教学模式的创新,来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
以《开辟新航路》这一课为例,这一课的重难点在于让学生了解新航路开辟的原因及过程,以及对世界市场的影响。知识点过于久远,还需要学生有一定的知识储备,授课难度较大。为此,我采用了读图分析法、讲授法和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法,并且利用多媒体设备创设教学情况,有效地将学生求知欲点燃。比如,在导入环节,我让学生观看《大国崛起》第一集:海洋时代。声光电像的动态介绍,让学生在兴奋喜悦的情绪中,初步了解到葡萄牙、西班牙在当时的航海路线以及所产生的影响。然后,我提问:任何一次历史事件的发生都有其内在的原因,大家想一想,当时为什么要开辟新航路呢?这个开辟的过程有是怎么样的呢?能否在挂图中标识出来!引导学生走入文本,思考探究问题。与此同时,教师在讲述历史知识的时候,与现实联系起来,与学生生活联系起来,比如,让学生思考“要想富,先修路”这个口号与葡萄牙、西班牙等国开辟新航路,有什么内在的相同点。因此,教师要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参与学习,主动涉猎与之相关的知识,在潜移默化中树立自主学习意识。
二、内容要适当,达标练习要层次化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不要搞“一言堂”,要鼓励学生自学,并安排足够的自学时间。对于自学的内容要挑选,要科学。过难,学生抗拒。过易,学生无味。过多,学生太累。过少,学生太闲。教师可以用“学案”的形式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并且以练习题进行检测。特别要强调一点,练习题要根据教学目标,学情特点进行设计,要照顾到不同层次学生,要有新鲜感,多样性与探究性的特点。
以《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这一课为例,这一课主要从三个方面介绍了新儒学的发展过程,以及对后世产生的重大影响。因此学案的设计,思考的问题也是从三个方面入手。(1)汉初的“无为而治”产生的背景原因?以及具体的措施,取得的效果。(2)“无为”到“有为”的转变原因?目的?措施是什么?(3)“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提出者是谁?其历史地位、身平
(下转第72页)
(上接第71页)
故事以及贡献是什么?等问题。并且学案中具体的题目形式多样,即有基础性的填空选择题,也有材料分析题,还有课外延伸题。在学生自主学习的过程中,教师要鼓励学生遇到难题可以相互讨论,可以请教老师,从多种途径去寻找答案。因此,在高中历史教学过程中,教师要设计适合学生认知水平的自主学习环节,通过适当的自学内容,多层次性的题目,实现全班学生自学能力的共同提高。
三、方法是关键,教师指导积极主动
“授之予鱼不如授之予渔”,说的就是方法的指导,在高中历史教学中亦是如此。教师在教学环节中,要有意识地对学生进行方法的指导,并且搭建自主合作探究的平台,鼓励学生在自主学习中与人交流。教师也要积极主动的参与其中,全面掌握学生的情况,并给予有困难的学生帮助。那么,教师如何做一个合格引导者呢?一个合格的引导者,必须是贯穿于整个教学活动中的,比如,课前的预习指导、课中的学习指导以及课后复习指导。
以《辉煌灿烂的文学》这一课为例,这一课主要是介绍了我国古代文学的重大成就,即《诗经》、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等内容,展示我国不同时期的文学形式及成就。课前,我给学生一些学习资料,比如,诗歌产生的原因,《诗经》代表作品等等,让学生去看,形成一个直接的感觉,并且让学生结合教材,根据导学案,了解《诗经》、《楚辞》、《汉赋》,屈原、司马相如等知识点。课上,指导学生结合教材中分析题目。比如、初唐、盛唐、中唐、晚唐4个不同阶段中唐诗代表人物,作品及特点。课后,指导学生做达标练习题。整个学习环节中,教师参与其中,少给答案,给予方向性的指导。这样,才能够引导学生在探究难题的时候,训练自己解题的能力,掌握做题的方法。因此,高中历史教师要重视方法的指导,从而帮助学生提高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总之,在新课标的指导下,高中历史教师要转变传统的教学观念,大胆地放手让学生自主学习,不要担心学生能力不够,更不能够越俎代庖。教师要根据学生特点,对教材进行设计,题目从易到难,内容由浅入深,最终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
【参考文献】
高中理科共有6科,分别是:语文、数学、英语、理综,即:物理、化学、生物。
对应的分数比例分别是:语文:150分;数学:150分;英语:150分;理综:300分,其中:物理:110分;化学:100分;生物:90分;总分:750分。
(来源:文章屋网 )
本文选取包含有城市地理内容的高中地理教材。主要有:英国教材《聚落与人口》(Settlement and Population)和《中等教育第一阶段·关键地理学1》(Key Geography for GCSE book 1);日本教材《地理B》;中国大陆4个版本(人教版、中图版、湘教版、鲁教版)的高中地理教材必修2与选修4《城乡规划》。
二、分析比较的框架
为了便于对教材中选取的城市地理知识进行分析比较,根据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把城市地理研究的主要内容归纳为六大主题,每一主题又包含一些具体知识点,如表1所示。拟从这六大方面对所选取国家的高中地理教材中的城市地理内容进行分析比较。
[主 题\&所包含的知识点\&城市内部
空间结构\&城镇形态、城市土地利用、城市功能分区、城市地域结构模型、城市社会空间结构等\&城市化\&城市的形成与发展、城市化的过程与特点、城市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不同国家城市化过程的比较等\&中心地理论及其运用\&城镇体系、城市等级、城市的影响范围、聚落区位的选择、聚落的功能、聚落的分类、城乡联系等\&城乡规划与可持续发展\&城乡的可持续发展、城乡规划的原则与方法、城乡产业布局、城乡规划中的公众参与、城乡建设、特色景观与传统文化的保护等\&城市问题\&城市环境问题、交通问题、社会问题、内城问题、城市蔓延等\&城乡景观\&城市景观、乡村景观、地域文化对城市的影响等\&][表1][教材中城市地理内容分析的主题]
三、高中地理教材中城市地理知识选取的比较
通过对中国大陆、英国及日本高中地理教材中城市地理知识的分析,可得出城市内部空间结构、中心地理论及其运用、城市问题、城乡规划与可持续发展、城市化是这三个国家教材中均选取的城市地理主题,如表2所示。
“城市内部空间结构”方面:在所分析的教材中,都对其进行了较详细的讲述,尤其是英国用大量篇幅,分专章对城市内部空间结构进行详述,中国大陆也对其给予较多重视。然而,在该主题内部还是存在知识点选取的差异。城市社会空间结构在英国高中地理课程中受到较多重视。中国大陆对城市形态讲述较详细,英国、日本仅在讲述乡村聚落时,简单提到乡村聚落因位置选取的不同而形成不同的形态。共同点是都对城市土地利用或功能分区以及城市结构模型给予重视。不同点是英国、日本经济发达国家讲述了城市社会空间结构,尤其是英国对其进行详细讲述,而发展中国家较详细讲述的则是城市或乡村形态。
“城市化”方面:中国大陆、日本、英国都对城市或乡村的形成与发展进行了详细讲述,并都对城市化进程进行了国际比较。不同的是中国大陆详细讲述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城市化进程的比较,英国、日本对城市化进程的国际比较讲述都很简略,并且日本讲述的是发展中国家之间城市化进程的比较。在城市化产生的问题方面,中国大陆、英国、日本讲述都较详细,不同的是英国、日本讲述发展中国家的城市化问题。此外,中国大陆还讲述了城市化的过程与特点。通过比较,中国大陆对该主题讲述详细,其所选知识之多和讲述详细程度都是英国和日本教材所不能比拟的。而英国、日本教材中城市化方面的知识已不占重要地位,且所讲内容主要是发展中国家的城市化。
“城市问题”方面:所选国家都对其进行了讲述。其中,英国、日本都详细讲述了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城市问题,二者都以某两个典型城市为案例,并用较大篇幅对其加以叙述。此外,还专门讲述了城市的居住或生活问题,并涉及到内城衰落问题。可看出城市问题是高中地理课程中的重要内容之一。
“中心地理论及其运用”方面:中国大陆、英国、日本的教材都涉及城市功能方面的知识,并对城镇等级进行讲述。其中,中国大陆、英国侧重讲述不同等级(或规模)城镇提供的服务功能是有差异的,日本侧重讲述不同等级的城镇通过政治或经济等机能相互关联形成城镇系统。城镇体系在中国大陆和日本的教材中进行了较详细的讲述,日本更侧重讲述世界规模的都市系统。而城市区位的选择是英国高中地理教材中的重要知识点。此外,中国大陆对中心地理论进行了讲述,日本讲述了城市或乡村的分类。可看出城镇体系与中心地理论在英国的教材中很少涉及。
“城乡规划与可持续发展”方面:中国大陆对其进行了详细讲述。英国在城市规划中提到公众参与,虽说教材没有明确讲述规划的具体操作方法,但在其它一些内容中却隐含有如何布置某种事物的方法与原则,如“快餐:区位”一节,实际上即城乡规划中项目选址方面的内容。日本提到了建设宜人的居住环境,如对市中心的再建设、节约资源、循坏利用等,倡导建设生态城市理念,注重给学生灌输可持续发展的意识。此外,中国大陆和英国都讲述了城市特色景观与传统文化保护方面的内容。
“城乡景观”方面:中国大陆对该主题进行了较详细的讲述,涉及到城市景观、乡村景观、地域文化对城市的影响。日本介绍了特殊环境中具有典型特色的民居。
四、高中地理教材中城市地理知识选取差异的原因分析
1.社会发展因素
这里主要讨论城市的发展情况。英国和日本城市化的高峰已经过去,我国大陆正处于城市化加速发展时期,所以我国大陆高中重视选取城市化方面的知识,而英国和日本对其讲述很简略,且英国、日本都是以发展中国家或经济转轨国家的城市化为讲述对象。城市化的快速推进,一方面导致原有城市规模扩大,另一方面促使城市数目增多。为实现城镇社会、经济及环境的可持续发展,需要对城镇进行合理规划。为促进一定区域内不同等级城镇的合理布局和协调发展,需要城乡统筹协调发展,建立合理的城镇体系。中国大陆高中重视讲述城乡规划和城镇体系方面的知识,体现了社会发展的需求。处于城市化后期阶段的国家,大都经历过郊区化和逆城市化阶段,所以高中地理课程中选取了内城区衰落和内城更新方面的知识。
可持续发展已成为国际社会的共识,所以各国的城市发展都在倡导可持续发展观。大都市圈或大都市带是发达国家社会经济高度发展的产物,日本东京作为国家的首都和世界特大城市之一,拥有较强的中枢管理功能,并有东京大都市圈之称号,这可能是日本高中地理课程选取城市中枢管理功能、世界规模的都市系统、大都市圈的成长等方面知识的原因之一。可看出高中地理课程中城市地理知识的选取是与本国或本地区社会发展的现状或趋势相匹配的。
2.学科发展因素
主流城市地理学仍由关于西方资本主义社会的理论与实证研究占主导。有学者通过研究认为,城市内部空间结构、城市社会问题以及新领域与新方法的研究是目前西方国家城市地理研究的最主要领域。其中,城市内部空间结构、城市社会问题是20世纪80年代以来西方城市地理一直研究的热点。而城市化、城市职能的研究已经不是重点。还有学者认为社会文化领域的研究成为西方城市地理研究的重要发展方向,城市地理已经从对经济的关注扩大到对社会文化的理解。
许学强、周素红对20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城市地理学的发展进行了回顾,在研究领域方面,城市内部空间结构、城市化以及城镇体系与城市带一直是研究的重点。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经济全球化、全球城市、全球城市体系、数字城市等问题受到普遍关注,有的学者对生态城市、城市的可持续发展也做了大量的研究工作。
中西方城市地理研究进展的共同点是对城市内部空间结构研究有着同样的浓厚兴趣,新领域、新方法的研究同样受到重视。区域城镇体系研究热度都在下降,只不过西方这种趋势来得更早,我国这20年来是先上升后下降。不同点是,我国城市化过程正处于加速时期,受关注的程度越来越高,而西方发达国家城市化的已过,研究兴趣已开始变淡。我国城市社会问题的地理研究才刚刚开始,有些领域亟待加强和发展。
3.学生发展因素
[关键词] 高校教师 激励机制 对比
一、我国高校教师激励机制现状分析
我国各高校在发展过程中已经逐渐形成了一整套能够起到激励作用的相关制度,其中包括:对高校人力资源的奖励和惩罚制度、绩效考核制度、薪酬制度以及人员的福利待遇制度等等。这一系列制度组成了目前我国高校人力资源的激励制度。首先通过人员的职称、职务来确定其基本的薪酬水平,然后通过绩效考核制度来确定其工作完成情况,好的给予相应的奖励,差的根据具体情况给予相应的处罚。另外,高校人力资源都享有相应的社会保障和福利制度,这些对人员基本生活的保障制度也是其取得良好工作成绩的重要激励因素。
在制度的建设上,我国各高校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对各项制度都做出了具体细致的规定。许多学校关于教师职务岗位考核实施方案中都包括考核的原则、考核的内容、考核等级和标准、考核方法和程序、考核的组织领导与管理和考核结果的使用。
二、美国高校教师激励机制现状分析
1.灵活自主的工资激励制度
美国高校没有全国统一的教师工资制度。工资是教师主要的分配方式,工资的决定权在各州和各高校董事会。美国高校没有津贴、奖酬金之类的辅助分配形式。因此, 工资制度对教师队伍的建设和教师激励起着决定性的作用。私立大学一般由校长依据本校的财政状况, 提出对教师工资的建议, 由校董事会决定教师的工资级别和工资标准,决定年度性自动增资的幅度, 决定奖励性增资的发放标准和发放办法。公立大学教师的工资由州政府拨款支付,各级职称教师的工资级别、工资标准和工资总额由州议会批准。校长依据已有的工资级别, 参考全国及本地区与本校相似学校的工资标准提出发放工资或增加工资的具体建议, 经校董事会同意后即可实行。一般来说, 多数公立大学的董事会, 在财政上都有自, 有权在州议会批准的工资总额的范围内, 根据本校情况以及教师的工作能力和表现,来决定他们的实际工资。
2.突出贡献制―典型激励
突出贡献制是很多院校采用的激励教师不断做出新贡献的政策之一。经过评选, 对做出突出贡献的教授除授予“突出贡献教授”荣誉称号外, 还要给予增资奖励。有的州还把学术成就突出的教授命名为“州教授”。为了激励教师搞好教学工作, 许多大学还要每年评选出教学最突出的教授一名至数名, 由校长亲自颁发奖励证书。不过, 终身教授制, 这一美国高校根本性的教师管理制度仍然有某些不可掩饰的缺陷。这就是终身教授层面的再激励问题。为此, 全美教授联合会和全美大学联合会对终身聘用制提出了许多改进建议, 以完善这一制度。
3.任期评价考核
美国通过了《教师工作量声明》, 旨在限定教师在高校本科和研究生教育中的最高工作量, 以保证教学的有效性。在其提出的教师工作量建议中, 它把教学、科研、服务指定为大学教师的专业职责。这个声明虽然是一种没有强制性法律效力的建议, 但仍带来广泛影响。美国许多高校在其《教师手册》或有关教师工作量的政策性文件中都对教师工作量作了明确规定。对于有一定任期的教师, 届满前的评价是严格的、关键的, 因为这决定了是否继续聘任该教师、能否转为终身职位的大问题。所以任期评价对有一定任期的教师压力较大, 激励作用也较大, 他们在数年任期中必须好好表现, 以期获得好的评价。对于已有终身职位的教师, 多数学校采取定期考核评价的办法, 以决定是否给其奖励加薪或授予“突出贡献”荣誉称号。工作突出者, 工资增加得多, 增加得快。“职后评审制度”越来越受到广泛重视。
三、我国高校教师激励机制存在的问题
1.认识上的失误
高校的管理层对于人力资源问题在思想方法和思想观念上总是过分强调和依赖物质生活、待遇等方面的东西,根深蒂固地认为,只要生活条件好、物质待遇高就可以吸引来人才,也可以使人才被吸引。所以在制定人力资源管理制度上往往重表面化的东西,而缺乏如何创造适合人才发展、实现人生价值的人文环境,对充分发挥人才作用和如何提高对人才的吸引力等方面的问题有待于思考和创新。
2.方式上的欠缺
高校激励机制的方式单一,表现在对不同年龄段的教职工尤其是青年教职工的激励不足。职称评定和进修培训中论资排辈的现象普遍存在、个人职业发展规划流于形式、考核奖励中的轮流坐庄,既抑制了高校教职工的工作热情,又抑制了教职工的创新动力。青年教职工承担的教学科研工作任务繁重,而所得相对较少。高校如不能帮助其进行个人职业发展规划的安排,不能让其有较好的预期,不能在恰当的时候提供外出培训的机会,就会导致其减少工作的努力程度甚至跳槽。现有的激励方式忽略与员工沟通或为员工提供职业发展机会等基于工作本身的精神层面的制度安排。根据美国管理学家赫兹伯格提出的“激励―保健因素”理论,工作成就感、工作责任感、挑战性、对个人发展前景的预期等激励因素,会对员工的工作积极性产生巨大的影响,使员工持久地保持工作积极性。作为高校而言,其目标也不仅是教学和科研的量化业绩的实现,还应辅之以高校的社会价值,如知识创新能力的提高,个人的成就感等,尽可能提高高校教职工积极向上的个性和实现自我价值的能力。
3.角度上的偏差
目前高校采用的激励措施,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人力资源的价值,如岗位聘任制的考核标准多偏重于量的考核;薪酬分配也主要是根据授课的课时量及职称高低;科研奖励主要还是体现在量上。这些量化的指标往往引导教职工和科研人员把精力大量投入到攻读学位、撰写论文、著作和累积课时上,而在一线教学科研上花费的精力就十分有限,造成课堂教学质量下滑。一方面,虽然其科研任务的产出质量可观测也可验证,但教学任务则只可观测到教学工作量,却无法验证教学质量。因此,基于可被观测业绩的显性报酬制度的激励效率将被弱化,教职工隐眭知识和创造力的发挥会因缺乏良好的激励制度而难以显示,无法激励教职工在提高教学质量方面付出努力。另一方面,教职工还受有限责任保护,只要完成了一定的教学工作量,就一定能拿到报酬,并且被辞退的概率几近于零。因此,高校在对教职工人力资源进行激励时,应注意抑制教职工在现有激励体系下的投机倾向,本着教职工的需要层次及其主导需求的人本思想,给予教职工相应的物质和精神激励。
四、美国高校教师激励机制对我国的启示
尽管我国与美国在基本国情上存在着一定的差异, 但就推进办学进步, 提高教育质量, 激励教师做好本职工作方面是目标一致的。因此中美的高校教师没有本质的差别, 这意味着我们可以从人性的角度思考如何建设与完善我国的高校激励机制。概括美国的高校激励机制, 我们可以从下面几个方面建设和完善我国高校的激励机制。
1.经济激励
所谓经济激励, 就是运用工资、津贴、奖金、罚款等经济手段来激励教师, 调动其工作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主要包含两方面的内容: 一是普遍提高全体教师的经济收入和福利待遇来调动教师的积极性; 二是对工作成绩突出的教师给予必要的物质奖励, 以鼓励教师为教学科研工作做出更大的贡献。经济激励的实质在于贯彻物质利益原则, 将工作效率与工作效益结合起来。实施经济激励, 高校首先必须建立和完善内部的各种工作责任制, 按照教师个体的工作数量和质量出台公平合理、切实可行的考核办法。在于贯彻物质利益原则, 将工作效率与工作效益结合起来。实施经济激励, 高校首先必须建立和完善内部的各种工作责任制, 按照教师个体的工作数量和质量出台公平合理、切实可行的考核办法。
2.成就激励
成就激励把激发和形成教师的内部动力机制作为管理目标, 通过让每一位教师取得成功, 促使全体学生取得成功, 最终实现教育取得成功的目标。它改变了传统外压式的强制管理, 通过激励让教师积极主动参与学校工作, 将学校管理的外在要求内化为实现自身价值的需要, 努力获得成功的体验,自我开发内在潜能实现自主和全面发展。这当中价值激励是首要的, 核心是以成功为价值指向的教师价值评价体系。价值激励要求正确发现、认识教师, 充分肯定每个教师都有成功的需要和潜能, 通过多种方式使教师发现、认可并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甚至可以将每个教师的贡献写入他们的档案其次是唯人才是举的用人激励, 即要建立科学公平的人才聘用制度和职称评定制度。最后是个人发展的激励, 即要为教师提供更高更广阔的个人发展的空间, 不断满足教师精神层面的追求。
3.情感激励
所谓情感激励是指高等学校的管理者通过与教师建立正式或非正式的情感联系, 以精神方面的激励来调动教师积极性, 改善教育教学工作质量, 提高工作效率与效益。这一层面的激励包括道德的激励, 民主、文化和榜样的激励。道德激励就是要提高教师的道德意识和责任意识, 端正学术与教学的价值取向。民主与文化激励是要营造良好的民主氛围使高校教师能充分尊重民主, 发扬民主, 激发教师建立与高校相和谐的自身形象与价值。榜样的激励则是要通过树立正面典型, 发挥榜样的力量, 产生激励作用。
参考文献:
[1]徐涌金:试析高校教师激励机制的完善与强化[J].中国高教研究,2005,(7): 48-49
[2]谢芳周志刚:论高校教师管理中的激励机制[J].职业教育研究,2004,(11): 34-35
[3]马克-汉森:教育管理与组织行为[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3: 58-60
[4]张皓安锦阳:高校人力资源激励机制问题与对策[J].重庆教育学院学报,2007,(1): 125-127
关键词:弹力 弹性形变 非弹性形变 支持力 压力
“弹力”这个名词对于每个人来说并不陌生,生活中常常遇到与弹力相关的现象,比如在练臂力时拉弹簧,在家休息坐沙发等这些细小的活动中都有弹力的存在。在普通高中课程标准试验教科书《物理》必修一的第三章弹力这节的教学过程中,我从学生反馈的信息中发现学生对于弹力的相关知识在一些方面还是存在疑问。下面我针对学生的问题提出个人的观点。
一、有关弹力是只有弹性形变产生,还是所有形变都产生的问题。
力的作用效果之一是使受力物体发生形变,且与此同时也产生了弹力。因此弹力的产生与形变有直接关系,人教版《物理》必修一的课本中对弹力的定义是“发生形变的物体,由于要恢复原状,对与它接触的物体会产生力的作用,这种力叫做弹力”。问题就在这里的形变上,根据物体受力后撤去作用力物体能否恢复原状,可以将形变分为弹性形变和非弹性形变。而非弹性形变又可以分为不完全弹性形变和塑形形变。有些学生提出只有发生弹性形变的物体才会产生弹力,甚至在许多参考书中也给出了产生弹力的条件:一是相互接触,二是发生弹性形变。那么,究竟非弹性形变有没有弹力产生呢?我们以捏橡皮泥为例来分析:捏橡皮泥时,橡皮泥发生塑形形变,撤去外力后,不能恢复形状,此时变形了的橡皮泥不会对与之接触的手掌产生弹力。这样分析似乎非弹性形变的确没有产生弹力。但是在手捏橡皮泥的过程中,手发生弹性形变,势必对与之接触的橡皮泥在捏的全程中都有弹力作用,由于力的作用是相互的,推出该过程中,橡皮泥对手有等大反向的弹力产生。由此可知非弹性形变的过程中也有弹力产生。只不过,发生弹性形变的物体,在发生弹性形变的过程中和发生弹性形变撤去作用力之后,都会对与之接触使其发生弹性形变的物体产生弹力作用(比如弹簧的拉伸);而发生非弹性形变的物体,如果是不完全弹性形变,它在发生形变的过程中和在撤去外力之后恢复部分形状的过程中,对接触使其发生形变的物体有弹力作用(比如揉面的过程),如果是塑性形变,它只是在发生塑性形变的过程中对与之接触使其发生塑性形变的物体产生弹力作用(比如捏泥人)。
再从产生弹力的微观本质来看:弹力是当物体发生形变时,构成物体的分子偏离了原来的平衡位置,物体内正负电荷的分布发生了畸变,使分子间出现了引力或斥力占优的情况,从而产生了弹力,也就是说,只要物体发生了形变并且有要恢复形变的趋势就会有弹力,与外力撤除后能否完全恢复到原来的形状无关,即发生的形变并非一定是弹性形变。
因此,综上所述,我认为:在物体发生形变的过程中,不管是发生弹性形变还是非弹性形变,物体都有恢复原状的趋势,会对与之接触的使其发生形变的物体产生弹力的作用。
我在此对形变有这样的一个猜想:所有的形变,都有一个弹性限度,塑性形变的弹性限度值无限接近于零甚至可能为零,不完全弹性形变的弹性限度值较小,而弹性形变的弹性限度值较大。这样,我们可以通过弹性限度值的范围对形变进行分类。当然,这只是我个人的一个猜想,正确与否,还有待实验和科学的证实。
二、有关支持力和压力就是弹力的问题。
一直以来,讲解弹力这节课,老师多以放在桌面上的课本与桌子之间的支持力和压力为例,以此给学生介绍弹力,分析弹力的方向,以至于学生普遍认为支持力、压力这两个效果力就是弹力。但是,真的所有的支持力和压力都属于弹力吗?从生活中找寻实例:套在同一光滑竖直杆的两个环形磁铁,其相同的磁极相对,两个磁铁均处于静止状态。对上面的磁铁进行受力分析,磁铁受本身的竖直向下的重力作用和竖直向上的排斥力作用,二力为一对平衡力。此时,向上的排斥力便作为支持力。此支持力就不是弹力。另外,由牛顿第三定律得,大小等于向上的排斥力,方向向下的磁力也作用于下面的磁铁上。此时,这个向下的磁力就是上面的磁铁给它的向下的压力。这个压力也不是弹力。
所以,不能盲目地将所有的支持力和压力都归为弹力,应该具体情况具体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