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9-13 17:06:34
序论:在您撰写世界经济高速发展时,参考他人的优秀作品可以开阔视野,小编为您整理的7篇范文,希望这些建议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热情,引导您走向新的创作高度。
最近几十年,作为拉动世界经济发展的引擎,分别是:上世纪三十年代的基建投资,二战、冷战时期的军事工业,九十年代的电子信息产业,二十一世纪初房地产行业。
到了2007年,美国次贷危机的爆发标志着房地产业这一经济引擎失去动力。
2009年以来,全球性的经济刺激行动让世界经济看起来没有进一步恶化,甚至感觉有复苏的迹象。但由于没有新的经济引擎出现,所以这种复苏只是表面上的。就像一个人生病了,病根没有治好,用的药是针对症状的,看起来高烧退了、精神好了,但病根始终存在。靠长期经济刺激显然无法支撑世界经济发展,不管硬着陆还是软着陆,刺激计划始终要退出。
于是,病根的问题没解决,刺激计划的副作用也会显现。这就是目前世界经济的状况,旧的经济引擎消失了,新的经济引擎尚未出现,而经济刺激计划的副作用也已显现。要根本解决目前世界经济的问题,必须有一个强劲的新经济引擎出现才行。
从世界经济发展的角度看,最有可能成为下一个经济引擎的应该是新一代信息技术,其具体应用有4G通讯、物联网、云计算、移动互联网、3D打印等。
未来十年,随着新一代信息技术的成熟和广泛应用,人类生活将发生很大改变,世界经济将走出危机的困境,进入新的一轮高速发展。未来十年,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将成为全世界经济的主线。美国力图发展实体经济巩固世界经济霸权地位;欧洲希望通过改变规则来摆脱目前高福利高成本的运营模式;新兴经济体则靠调整结构来升级过去那种低效率、低利润的产业。
未来十年,随着资源、能源的紧张,生产、生活方式都将发生一定改变。新技术带来的益处使各国研发新技术的热情空前高涨,新发明、新创造层出不穷。贸易保护主义抬头、区域间合作机制多样化等因素,使重新建立国际经济秩序势在必行。
未来十年,美国将利用技术优势和军事优势进一步施加其对世界的影响力,“棱镜门”事件将美国试图长期掌控世界的野心暴露无遗。美国隔着两个大洋与欧亚大陆相望,与世界上绝大多数国家并不相邻,使美国免除了很多地缘政治的麻烦。
向西,美国通过“北约”组织横跨大西洋,以军事结盟的方式领导欧洲,同时对非洲产生影响。向东,美国通过TPP(跨太平洋伙伴关系协议)横跨太平洋,以经济结盟的方式领导亚太。同时利用其亚太军事盟国,最大限度地为其在亚洲捞取利益。由于美元的世界霸权地位,金融危机爆发后,美国通过美元贬值让全球分担风险;美国经济复苏后,美国又通过美元升值让货币回流,利用国际资本帮助其实体经济重建。
未来十年,美国经济的世界领头羊地位不可撼动,即使中国在经济总量上超过美国,但在技术含量和经济实力上,都无法和美国相提并论。从iPhone5S诞生我们也看到了美国企业技术创新的欲望,即使不再是核心技术的创新,像苹果这样的美国企业也不会错过任何创新的机会。
不过,美国经济未来十年的发展也是有隐患的:美国政府多年的财政赤字使得政府的财政政策空间很小、预算窘迫;长期国际贸易逆差使美国的贸易政策也会受到影响,很多企业的国际化前景并不乐观;美国人的奢靡消费习惯使整个社会成本很高,产品竞争力受到影响,资源消耗过大。未来十年,尽管美国经济仍然走在世界的最前面,但相对新兴经济体,距离会更接近。
对欧洲而言,未来十年非常关键。欧债危机暴露出欧洲运营模式的问题和欧盟管理机制的缺陷:欧洲长期以来高福利社会导致成本攀升,企业竞争力削弱;欧元区统一的货币政策和不统一的财政政策使得风险极易蔓延。
未来,欧洲经济复苏的节奏取决于如下三个方面:1、新技术研发能否跟上美国的步伐;2、能否形成新的管理机制,使欧洲各国政府增收节支;3、能否趁北非“阿拉伯之春”后经济亟待提升之机,输出技术和产业,利用非洲廉价的劳动力和资源,让欧洲迅速复苏。欧洲发展的黄金期已经过去,欧洲经济将长期保持在一定水平,但无法再实现高速发展。
新兴经济体在未来十年将出现发展方式的分化。全球经济下行使得俄罗斯、南非、澳大利亚等国的资源价格缩水,面临短期困难,但一旦经济复苏,这些资源大国将重新走上以资源输出为主要发展方式的道路。中国、印度等资源匮乏的国家却不能再走出卖资源和劳动力的老路,中印两国都将致力于改变经济发展的模式,通过扩大国内市场来满足过剩的产能。
问题,世界经济的失衡恰恰是中国这个后起之秀大幅提高国际影响力和改善在世界经济格局中弱势地位的绝好机遇。要抓住这个机遇,关键是要充分学习和利用
国际上广泛接受的规则,在自然资源控制权和定价权、国际贸易自由化、发行人民币债券、推动人民币国际化以及利用高额外汇储备等问题上制定出一系列系统的、专业化的、国际化的战略,从而提升中国经济的整体实力。
世界经济在不均衡中高速发展
纵观当今世界经济大势,不同的观察者基本都得出了同样的结论:世界经济在不平衡中高速发展。
过去近十年来,世界经济的平均增速接近历史纪录。但是,高速增长的背后是世界经济的失衡。这种不平衡性集中表现在两个方面:其一,以美国为首的部分发达国家保持着高水平甚至创纪录的贸易逆差,这实际上是得益于它们在国际金融体系中的特殊地位,因为对于其他国家而言,如此高的贸易逆差一定会带来国际收支的危机乃至金融危机;其二,为了弥补贸易逆差,美国等发达国家从世界上平均收入相对较低的国家吸引了大量资金。正是这种贸易和资金上的双逆差,构成了当今世界经济不平衡的基本格局。这样的基本格局,不仅带来了令人深思的世界经济道德问题,即穷人在补贴富人,中国在补贴美国,也带来了世界经济是否能够持续发展的忧虑。
当今世界经济格局下中国处于弱势
中国作为一个赶超发达国家的后来者,在当今世界经济格局中处于弱势地位,这是不争的事实,且在当前世界经济失衡的大势下表现尤其明显。这种弱势格局表现在多个方面,其中,以下三个方面尤为突出:
第一,中国作为一个高速发展的经济体,人均自然资源储量和产量高度稀缺(中国资源储量不稀缺的品种屈指可数,其中包括稀土矿),日益依赖国际市场的供给,已经成为名副其实的资源进口大国。然而,中国不仅在国际上基本还没有成规模地获得矿产资源的所有权,也没有有效地获得以资源为价值基础的大公司的非控股股份,甚至在国际原材料市场上,中国公司的价格谈判权还很低。
第二,尽管中国是世界上主要的贸易顺差国,也是世界上最大的进口国和出口国之一,但是,中国在国际贸易问题上却常常处于被动为本国贸易迅速发展而辩解的状态。在WTO的多边谈判中,中国的声音非常微弱,甚至被印度这样的国际贸易地位远低于中国的国家所掩盖。
第三,尽管中国是当今世界一个主要的资金输出国和储蓄剩余国,中国经济的总体储蓄率和储蓄总量在世界名列前茅,但是,中国经济整体对外的储蓄盈余和资本流出却以美元为主,辅之以欧元和日元,而不是以人民币为储蓄形式。这意味着,整个中国经济将承担巨大的汇率波动风险。这一问题的本质在于,尽管中国是储蓄大国,但在国际金融体系中却是一个弱势国――人民币在国际贸易和国际金融交易中顶多是一种地区化而非国际化的货币。所以,中国的对外储蓄只能以美元等外币计价。当美元汇率贬值的时候,美国的债务在缩水,这就是中国经济巨大的损失。
世界经济失衡就是中国改变弱势地位的最好机会
事实上,当任何一个后起经济大国面对这种经济实力日益上升与其在世界经济中的弱势地位不相称的局面时,她必须而且只能通过世界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来打破。
换言之,如果世界经济平稳发展,美国经济和欧洲经济既没有巨额的贸易逆差,也没有大量的资金流入,而中国经济也没有如此高的过剩储蓄和资金外流,那么,国际贸易体系、资源定价体系和国际金融货币体系就没有任何理由改变,结果便是世界经济格局不会发生改变。从这个意义上讲,当今世界经济的失衡,恰恰是中国这个后起之秀大幅提高国际影响力和改善我们在世界经济格局中的弱势地位的绝好机遇。
具体说来,正是因为中国已经成为资源进口大国,才使得中国有能力组织其资源进口企业与资源出口国进行集体谈判,提高我们的资源定价的谈判能力;正是因为中国已经成为世界上最大的贸易国和贸易顺差国之一,才使得中国在贸易谈判中有发言权,并起到独特的作用;正是因为中国在过去十年中保持了贸易和资本项目的剩余,才使得中国有了大量的外汇储备,从而有可能影响国际金融格局,才有可能逐步考虑在全球范围内获得部分资源的所有权、控制权,或者相关公司的部分股权;正是因为不断上升的贸易顺差使人民币面临升值压力,才使得人民币有可能成为国际化的货币,从而打破国际金融和货币市场的基本格局。
在用好现行规则中改变格局
必须看到,以中国经济短期内作出牺牲的世界经济不平衡,只是为世界经济格局的改变提供了一种可能,这种可能要转化成现实,必须通过中国政府、企业、学界的共同努力,包括系统的、专业化的、国际化的一系列政策和战略的引导。这其中的主要原则有三条:
第一,要仔细研究世界经济中各主要运行机制的基本规律,包括资源所有权以及控制权的获得,资源产品的定价、贸易自由化的谈判和进程,国际金融与货币市场运行的基本规律。只有真正搞清楚这些基本规律之后,中国经济才能够打破现有的格局,变被动为主动。
第二,要打破中国目前经济地位上的弱势,必须严格按照世界大多数国家所接受的运行规则和体制办事。原因很简单,由于中国是后来者,不可能要求、至少是不大可能在短期内改变现行的规则。在现行规则中,中国尤其要研究基本的、短期内改变可能性很小的规则,包括资源定价的期货市场运作,国际贸易中基本合同和交易结算的原则,国际经济中发行证券的基本原则,各国中央银行的基本运行规则(包括外汇储备资产运用的规律)和相互的政策协调机制,国际贸易双边及多边谈判的基本规则,等等。
第三,也是更为重要的一条是,要充分利用国际上广泛接受的规则,利用当前的不平衡性,从战略的高度制定出一系列政策,来提升中国经济的整体实力,从而占据更好的国际地位。
具体说来,中国政府与民间需要在以下几方面仔细研究,认真论证,争取有所突破。
第一,在资源定价问题上,可以考虑要求中国主要的资源进口企业自发而非政府组织地建立自己的行业协会,同时建立相应的期货定价的基金,包括吸引一部分外资。在资本项目限制的情况下建立这种基金,有利于帮助中国的资源进口企业获得更好的定价权。同时研究世界资源性跨国公司运行的基本规律,可以考虑动用部分外汇储备,适当参股于此类公司,不仅对冲资源价格上涨的风险,而且通过进入此类公司的董事会近距离地观察和学习它们运行的经验,为中国未来建立跨国资源性大
企业奠定坚实的基础。
第二,在国际贸易问题上,要把握中国的根本利益,要清楚地意识到,中国经济是世界经济贸易体系进一步的自由化的最大受益者,因为我们处在世界生产链的低端,在外资与外贸方面,我们是世界上最开放的经济体之一。以此,中国应该成为一个独特的桥梁,扮演一个独特的角色,成为一个连接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谈判桥梁,努力促成下一步国际贸易自由化谈判的成功。在这样的谈判中,我们应该比以印度为首的发展中国家在道德性宣传上定位更高,比以美国和欧盟等发达国家更加务实。中国应该成为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不同的第三极,超脱于他们之间的争议,成为世界独特的新的领导力量。
第三,特别重要的而且极具可操作性的,同时也是笔者近期反复讨论的:要利用好中国当前高额的官方外汇储备和人民币长期升值的压力,变坏事为好事,以这两项基本因素为后盾,在国际金融市场上发行以人民币计价的债券或大企业(如中石油)债券,从而推动人民币计价的资产进入到国际主要金融机构的资产组合中,尤其是中央银行的资产组合中,在国际上培育人民币的二级市场,将以人民币升值投机为目标的短期资金引导到二级市场上去,从而避免资金冲击中国实体经济。这一做法最重要的目的是大力推进人民币的国际化,争取在10年内让人民币计价的资产成为世界主要中央银行的外汇储备的一部分,成为国际金融市场的主要交易金融工具,成为新兴市场国家金融资产的标杆。如此,我们才能从根本上打破国际金融市场上中国经济的弱势格局,才能一步步地使中国经济远离由国际收支危机所带来的金融危机。
第四,利用中国高额的外汇储备,在保证应付中国经济短期国际收支波动所产生的需要之外,集中进行管理。比如,可以鼓励中国企业在国际上集中购买一些核心技术的使用权,然后在国内逐步零售,以此避免国际上产生对中国知识产权保护不力的指责,也使中国在购买知识产权市场上有一定的讨价还价能力,而不是企业分头购买,丧失了议价能力。
面对中国现在高速发展的事实,许多人对中国的未来充满信心,同时对世界上其他国家和地区的未来感到悲观。一些媒体和人士大肆渲染西方国家会因为中国的发展而出现失业率激增、资本大量外流等情况,他们认为将来的某一天,中国巨大的财富和超强的综合国力会让当今的一些经济强国和地区黯然失色。
然而从全球强国的历史发展脉络来看,中国当前的高速发展及趋势是脉络的延续,并且因为自身薄弱的基础,目前甚至30年内都无法成为真正的世界经济强国。
高速发展是历史规律使然
从当前的情况来看,中国确实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全球资本和劳动力市场的格局,但历史发展的脉络也早已向人们证明,当一个欠发达国家以全新的发展态势展现在世人面前时,它一定会给这个世界带来些许变化。比如现在的经济强国英国和日本,前者曾经以纺织业快速积累了国家财富,成为强大的资本主义帝国,而后者则以半导体生产迅速发家,现在成为世界上有影响力的经济强国之一。我们要注意的是,它们现在都不再是以纺织或以生产半导体为主业。
从这个角度来看,中国现在的高速增长延续了这一历史发展规律,在这一过程中,并不是一个非输即赢的“零和游戏”,恰恰相反,随着中国的发展,全球总的产出量、就业岗位和财富额会同时增长。
还有一个现象是,近来中国频频地公布在各经济领域取得的惊人增幅,但我们并没有很明显地看到这样的结论。如果过分拘泥于那些增幅数字则可能会被误导。原因很简单,即在一个较低的基数上即使经过大幅增长,也还是一个“小”的数字;而如果在一个较大的基数上,即使增幅较小,也可以得到一个“大”的数字。以美国和欧盟为例,在它们目前的GDP(国内生产总值)基础上,只需要每年增长2%,其增长的数额就相当于中国GDP增长10%的数额了。由此看来,“称霸世界”对中国而言是一项艰巨的任务。
廉价模式渐入古稀
另一个现实情况是,目前中国的发展模式将会遇到不能逾越的发展掣肘。
在世界经济界,要定量考查一个国家的增长潜力,有一个办法比较适合,这就是比较其总要素生产力(TFP)。在单位资本和劳动力投入的产出量增长水平,资本和劳动力投入保持不变的时候,它就能真实地反映出经济的发展速度。
通过比较我们发现,在过去的10年中,中国的年均TFP为3%,而美国为1.7%。也就是说,中国的生产力增长速度接近于美国的2倍。但我们应该看到,中国要想达到美国那样的经济规模,需要持续不断地向经济领域投入更多的资本和廉价劳动力。然而从目前看来,中国在这方面的投放已经不能再达到以前那样的高度了。之前,中国的发展模式与亚洲其他新兴经济体很相似,其基础是廉价资本。这些廉价资本几乎全部来自消费者,他们为自己的养老和其他社会保障进行大量储蓄,正是这些储蓄被国家用于了提供低成本的信贷和资本支出。亚洲的一些新兴经济体借此在出口制造业领域大量投资,并且获得了比其他领域要多的增长回报。
现在,中国的国情发生了一些变化,廉价资本模式即将遇到发展掣肘,而逐渐走入衰退。
首先,中国的资本正在变得日益昂贵。举个不很恰当的例子,汽油和汽车。在1992年的时候,中国经济每前进一个单位需要2个单位的汽油,而现在要前进同样的距离,则需要5.5个单位的汽油。也就是说,单位资本的产出率下降了。
其次,中国的劳动力增速放缓,从现在到2009年,中国每年的劳动力人口增幅仅0.5%,此后将不再增长,到2014年,则开始以每年1%的速度减少。同时,因为技术工作的短缺,还可能导致工人的工资标准被抬高。有数据显示,中国东部沿海工厂的工资水平已经接近许多东欧国家工人工资水平。在深圳市,一些工厂的工资水平已经超过了竞争对手印度和印度尼西亚。
高速发展≠世界强国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高速发展,成为世界经济大国。本章通过分析中国经济发展在世界的地位和中国发展对世界经济各方面发展着的贡献,指出中国发展对世界经济的稳定和影响作用。并且展望未来,预测中国未来10年至20年将会进入中高速发展阶段,但占全球比重仍将不断加大,对世界经济影响力加强。
关键词:中国发展 世界经济 影响性分析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迅速开展,中国经济持续保持着长期稳定发展的经济势头,在世界经济中的地位持续上升。金融危机的爆发使得世界主要发达国家经济发展速度减缓,其在全球经济中的影响力明显减弱,给发展中国家经济崛起带来了新的机遇。近年来,我国经济实现了新的突破,国内生产总值跃居世界第二,成为促进世界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中国对世界经济的影响日益明显。而随着新时期更加激烈的国际竞争,为了进一步提高我国经济发展水平,为世界经济做出更多更大的贡献,必须要准确把握中国发展在世界经济中的贡献,面向国际化不断调整战略定位。
一、中国经济发展在世界的地位
第一,我国已成为全球经济大国之一。根据数据显示,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于2015年4月14日公布了2014年世界各国GDP排名,数据显示,2014年全球GDP总量77.3万亿美元,较上年增加3.3万亿美元,美国2014年GDP为17.149万亿美元,位居第一;中国GDP为10.380万亿美元,位居第二;第二,“MadeinChina”影响世界。在我国向全球经济大国前进的途中,制造业的崛起尤其突出。据国家统计局统计,2013年,中国完成工业增加值21.07万亿元,占世界比重达20.8%,制造业净出口居世界第一位。我国俨然已成为世界第一的“制造大国”;第三,中国贸易总额占世界前列。早在20世纪80年代,我国已经成为世界第一的出口国和世界第二的进口国,2013年,我国进出口贸易总额首度超越美国,跃居榜首;第四,我国是投资大国。2015年中国商务部国际贸易谈判代表兼副部长钟山16日在北京透露,2014年中国对外直接投资额达1029亿美元,首次突破千亿美元,同比增长14.1%,继续保持世界第三位。中国对外投资规模极大,为全球的经济发展起到了“中国作用”;第五,我国已跻身于金融大国行列。本国的钱币在世界的影响是提升国家金融实力的重要组成部分。近年来,我国稳步推进人民币国际化,2015的境外人民币储量将会不断增加。
二、中国发展对世界经济发展的贡献
1.中国经济成为推进世界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
我国经济增长对世界经济增长有着重要的作用。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统计局数据表明,我国国内GDP总值从2005年至2014年不断上升,呈稳定增长趋势。2011年至2014年我国对世界GDP增长的贡献率超过四分之一。而在过去的30多年间,我国的经济增长占全球经济增长量不断增加,由1980年~1990年的3.8%,到2000年~2010年的20.9%,以及近四年的四分之一。我们从数据分析中可以看出三点:第一,08年金融危机爆发后,中国经济的增长带动了全球的经济增长,对全球经济复苏发挥着重要的作用;第二,虽然近几年来我国经济增长有所回落,但是经济总量仍在不断上升;第三,中国三十年来的经济增长对全球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不断上升,逐渐超过其他发达国家,成为世界第一。此外,我国在制造业、进出口贸易、金融业等方面发展也呈稳定增长趋势。作为制造大国,我国的制造业增长也成为全球制造业发展的主要力量。
2.中国发展促进全球经济格局的变化。
二战以来,全球经济呈现“南北”格局,发达国家经济发展占世界经济发展比重较重。到20世纪70年代左右,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在全球经济发展的比重基本持平。此时发达国家的GDP是发展中国家GDP的三倍到四倍。20世纪末期,发达国家所占全球经济的比重上升至85%,发展中国家发展稍显滞后。但21世纪以来,发展中国家尤其是中国经济发展迅速促使了全球经济格局的变化,发展中国家占全球比重急速上升,据估计,到2015年年底,发展中国家GDP将占全球的50%。另一方面,中国经济近年来的迅猛发展也加速全球经济重心向东亚方向迁移。中国经济增长一直是全球经济增长的重要组成部分,尤其在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之后,世界资本和产业很明显的向中国偏移,这也是形成中国制造业的不断发展和经济高速增长的重要原因。从整体上看,一方面,全球经济资本和产业的转移促进了中国的经济增长,另一方面,中国的经济增长反过来推动了全球经济重心的转移,中国经济在全球经济发展中的影响不断加大。
3.中国发展促进了全球的技术革新。
科学技术对全球的经济增长起着推进作用。中国的发展促进了全球的技术革新,提高了技术创新的效率。在过去的三十年间,中国一直依靠技术的模仿和追赶提高技术效率,但是其全要素生产率的增长速度远远超过其他前沿发达国家。发达国家一直是科学技术的创新领导者,其创新产品层出不穷,且广泛应用于发展中国家。尤其中国对外贸易的扩大为发达国家扩散科技成果提供了广阔的市场,增加其市场规模和收益。随着中国改革开放政策的不断深化发展,中国吸引了大批的外来跨国公司。中国良好的基础设施和丰富的人才资源、健全的产业体系等都为发达国家和跨国企业的技术创新提供了良好的平台,加速创新技术的产业化和市场化,提高了其经济收益和发展效率。近年来,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其在科技创新方面的投入也在加大。据报道,我国2014年,全年研究与试验发展(R&D)经费支出13312亿元,比上年增长12.4%,占国内生产总值2.09%。除了加大资金投入,中国现今已成为国际专利申请大国,2014年中国企业在世界知识产权组织《专利合作条约》(PCT)框架下共提交2.5539万件专利申请,较2013年增长18.7%,中国企业已成为世界知识产权组织专利申请大户。
4.中国发展对稳定全球经济有重要作用。
中国的廉价劳动力有利于稳定全球价格水平。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以廉价的劳动力成本在世界经济竞争中处于优势地位,虽然近年来人力成本略有提高,但是与过去和其他发达国家相比,中国的劳动力仍然处于较低水平,加上其他的因素影响,使得中国的出口长期保持较低的价格。与其他国家出口价格涨幅较大对比,中国长期的低涨幅必然对控制全球通货膨胀有着重要的作用。与此同时,中国经济的增长还能够减弱全球经济的波动。上世纪出现的金融危机使得全球发达国家经济遭受重创,但是中国经济仍然维持着自己的增长,对促进全球经济幅度、抑制全球经济波动、稳定全球经济增长有着重要的作用。随着中国经济的不断发展,在全球经济的比重不断加大,这种稳定作用将会越来越明显。有研究针对不同国家经济增长速度波动程度做了调查分析,研究表明在全球经济发展规模加大的十个国家中,中国的经济增长波动最小,说明了中国经济受全球经济的影响较小,对稳定全球经济有重要的作用。
三、中国未来的发展与世界经济
1.中国发展占全球比重将不断加大,对世界经济影响力加强。
预计在中国未来的10年至20年,中国在基础设施、能源原材料工业等领域的投资空间会减小;部分技术创新追赶的后发优势将减弱;人口老龄化加剧和剩余劳动力的供给不足将会导致人力成本的增加。未来的十年到二十年我国经济增长率有可能出现回落,中国经济高速增长的步伐将减缓,中国经济增长进入中高速发展时期。同时,发达国家由于长期积累的结构性矛盾仍然是制约发达国家经济恢复的重要因素,这一问题发达国家至今未取得实质性的进展,全球经济也经进入发展相对缓慢时期。虽然中国增速将会减慢,但是仍然保持着相对全球更高的增速,中国未来的发展占全球经济比重将会不断极大,对世界经济的影响力将加强,未来有可能超越美国成为全球第一大经济体。
2.中国未来的定位。
不断发展是我国的核心利益,也是促进世界经济发展的需要。我国战略定位的总体目标时全面提升我国的国际竞争实力,打造互惠共赢的国际环境,促进本国经济发展,同时为全球经济增长长期提供正能量。为此我国需要对未来定位做出适当调整:首先,中国未来的定位将从被动开放转向主动开放,实现经济转型升级;其次,中国将从贸易大国变成贸易强国,成为世界核心消费市场以及商品、技术等主要供给基地;再次,中国要从资本输入国转变为资本输出国,成为全球重要的资金提供国家。最后,中国要发挥大国优势,发挥一体化进程的主导者作用。
四、结语
十三中全会做出了构建开放型经济新体制的总体部署。结合我国发展在世界经济的影响和当前局势来看,中国将来的发展战略必须准确把握我国开放型经济体系建设的根本方向,在全球化市场中合理配置我国战略资源,提高利用外资的综合优势和总体效益,构建互利共赢的国家合作体系,大力发挥我国在全球中的大国主导作用。
参考文献:
[1]贺力平.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世界经济史学科发展综述[J].社会科学战线,2014,10:59-72.
[2]《中国发展对世界经济的影响》课题组,赵晋平,胡江云,赵福军.中国发展对世界经济的影响[J].管理世界,2014,10:1-16.
[3]郭晓东.新时期中国和平发展战略的外部挑战及对策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14.
[4]阎三虎,骆华松,刘云.中国和东盟经济增长对世界经济的影响分析[J].绿色科技,2014,02:246-249.
[5]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中国发展对世界经济的影响"课题组,赵晋平,胡江云,罗雨泽.中国利用外资对世界经济的影响[J].发展研究,2014,09:8-11.
[6]权衡.开放的中国与世界经济——迈向一体化互动发展[J].国际展望,2014,05:1-15+150.
[7]关庆凡,崔建伟.论重商主义对世界经济发展的影响[J].企业经济,2012,05:67-69.
既是改变全球经贸格局的大事,必然牵涉世界各国之间利益的调整,而调整又必须达到某种程度的平衡,世界才能继续前行。中国从加入世贸组织那一天起便开始了全面融人世界经济体系的历程,开始冲破禁锢中国经济发展的百年贸易歧视,寻求一个更加和谐、互利共赢的国际贸易环境,力争实现世贸组织的宏伟目标;提高生活水准,保障充分就业,保障实际收入和有效需求的大幅稳步增长,充分利用世界资源,扩展货物和服务的生产和贸易。如此宏伟的目标仅是空洞的口号,还是力所能及的现实目标呢?中国加入世贸组织十年来的业绩实际上已经解答了这个问题。目标并非遥不可及,但需要奋斗,需要睿智,需要坚韧不拔的精神,功到自然成。
十年成就可见一斑
中国加入世贸组织走过整十年,期间世界经济和中国经济都发生了巨变,实事求是地评价,中国融人世界经济对中国自身、对世界经济以及对世界和中国未来的发展都有极其重要的影响和意义。
对中国自身的影响首先要看它是否促进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的完善,是否深化对外开放,充分利用了国内外两个市场、国内外两种资源来加速国民经济发展,解放我国生产力,催生一个全民涌动的经济增长活力。
十年发展现实明显地助推了三十年前开始的改革开放进程。加入世贸组织的谈判过程就是我国逐步融入全球经济体系的过程,加速了整个经济和外贸体制与全球经济体系的接轨,对WTO的承诺锁定了被事实证明是行之有效的改革开放措施。适逢世界经济全球化大环境,这些措施使我国牢牢抓住了这一轮世界经济全球化的难得机遇,充分利用了国内外两个市场和国内外两种资源,推动了制造业的蓬勃发展。更重要的是,中国在世界经济中的地位得到飞跃式的提高,成为仅次于美国的第二大经济体。这种地位的提升本身就增强了世界各国对中国经济实力的信赖,是难得的无形财富。加入世贸组织说到底就是创造了一个互利共赢的良好国际环境。
中国承诺融人世界经济体系,忠实履行世贸组织的规则,世贸成员承诺取消一切不符WTO规则的对华贸易限制措施,实行无条件的最惠国待遇。特别值得一提的是,美国通过立法终止了实行了半个世纪的对华贸易歧视,改按世贸组织规则给予中国长期稳定无条件的最惠国待遇,为中美经贸关系高速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中国加入世贸十年创造了奇迹,为世界创造一个即将超越三万亿美元的巨大市场,这在关贸总协定和世界贸易组织中是史无前例的。中国的加入给多边贸易体系增添了无穷的活力,中国成为抵御全球性经济衰退的一支不可或缺的力量,是增长最快的进口市场、最大的制成品供应来源地以及最具吸引力的投资目的地。据世界银行统计,中国对世界经济增长的贡献率高达13%。
对中国自身而言,加入世贸组织十年的业绩更是意想不到的奇迹。当时的谈判人员承受着国内产业部门的巨大压力,他们抱怨市场准入减让幅度过大,认为跨国公司会蜂拥而入,国内产业将遭灭顶之灾。谈判人员不信会有灭顶之灾,但毕竟未来充满变数,只好告诫自己勿蹈李鸿章的覆辙。历史最终验证了加入世贸利多弊少的判断。
加入世贸组织之后的十年正是中国国民经济和对外贸易高速发展的十年,年均GDP增长均在9%以上。国内产业不仅未遭灭顶之灾,反而是蓬勃发展,国际竞争力全面上扬。外贸进出口实现了同步高速增长,进出口总值从2001年的5197.5亿美元跃升到2010年的29727.6亿美元,增长了将近6倍,年均增长在20%以上。虽然2008年全球性金融危机来袭,导致中国2009年进出口总值骤减13.9%,但由于国内救市措施得当,2010年很快恢复到34.7%的增长率,2011年1-6月进出口总值已达17036.7亿美元,全年超3万亿美元已无悬念,足见中国经济抵御全球经济危机的能力是经得住考验的。在主要经济强国陷入低迷的时刻,中国国内生产总值仍然保持高速增长,目前正在采取降温措施以抑制通货膨胀。外汇储备高达三万多亿美元,国民生活水准有了大幅度提高,有4亿多人口脱离了贫困。彻底改变了稀缺经济的面貌,成为世界制造中心。中国供货能力丰厚,目前最需要的是国际市场准入。
珍惜过去,展望未来
过去十年的伟大成就已无可争辩,但跳跃式的发展模式不是十全十美的,它也伴随着各种各样的问题,如收入分配和地区差距扩大,过分倚重出口、内需不足,环境恶化,资源快速枯竭以及缺乏健全的社会保障制度和医保制度,面临高通胀和高失业率。必须及时制定适当的战略,导人更多资源,迅速解决这类结构性难题,以保障国民经济的可持续增长。如果不正视这些结构性难题,任其蔓延累积,可能终有一天令整个经济全面崩溃。但结构调整是个综合性的宏观经济政策问题,必须诊断正确,保持与总体改革开放战略的连贯性,尊重历史,尊重经济发展的阶段性。必须牢记中国仍然是个发展中国家,仍有巨大的潜力待开发。在产业链上刚刚步入亚洲“四小龙”在上世纪八九十年代所处位置,目前占尽天时、地利、人和,完全可以从容不迫地向产业链高端升级。
出口加工业是我国进军国际市场的开端,近三十年的发展有声有色,可说领尽,在引领改革开放潮流、资本积累和外汇储备中功不可没,它快速地提高了“中国制造”在全球市场中的声誉,引进了先进的市场经济的管理理念,提高了生产技术和管理效率,促进了出口高速增长。累积了三万多亿美元外汇储备,为保障我国金融体系稳定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将出口加工和自主创新对立起来是不明智的。中国加工业的优势还没有完全丧失,当前发生的加工业外迁或倒闭是全球性经济危机和中国主动退出政策造成的,对国内就业状况产生负面影响是明显的。
中国奇迹也招致世界舆论的热议,有善意建言,也有恶意中伤的,有故意唱衰,也有真正迷惑不解的。但有一个共同特点,认为高达9%以上的增长率连续20年经久不衰是不可思议的,是不符市场经济发展规律的。因此一次又一次地预测中国经济的崩溃,但都没有应验。中国经济依然健康成长,西方人始终不得其解,所以总是想从中国政治制度中来找答案。认为中国只有实行西方式的政治制度才算是市场经济。不过对中国来说听到不同的声音并非坏事,可以警醒我们, 高速发展的路上充满风险,持续增长要放眼实际。
实际上中国早已是完全的市场经济,其经济活力正是来自市场经济体制改革,而这场改革激发了13亿人民蕴藏日久的生产积极性。由于中国进入世界市场的起点低,成本优势潜力巨大。加入世贸组织后完全取消了贸易经营权的限制,使所有企业都有进入世界市场的机会。众多企业自由竞争,全面提高了中国产业的国际竞争力。中国实行高度开放的外国投资政策,众多跨国公司通过来华投资,抢占中国市场和利用中国低成本优势从事加工业,把他们的中间产品投入中国市场,把成品通过他们的销售渠道带进国际市场。外国在华投资企业在中国的进出口中所占比例都超过50%以上。这本来是一种互利共赢的健康发展形势,外国投资者得大利,中国得小利,因为中国高附加值投入还很小,需要时间和资本投入来逐渐升级。也正因为如此,中国的成本优势还会延续较长时间,这是符合经济发展规律的。
对这一产业链全球化带来的新现象,当前单纯的货物贸易统计制度无法揭示这种互利共赢的关系。西方人利用贸易统计的不完善,借贸易不平衡对中国施压,以此作为贸易保护主义的借口是很不明智的。如果中国按西方的要求都转向内需,那不会给西方创造更多的机会,因为西方国家的企业不可能退回低成本生产时代来和中国进行低成本竞争。相信当前西方国家的保护主义压力是对经济危机暂时的不理智反应。危机过后还会回归常态,企业是不会无视中国这个大市场的。中国也没有必要仓促把加工业都转移海外,放弃已经进入了的销售渠道。可以在现有价值链的基础上依循市场发展规律,循序渐进,逐步升级。在较长的时间内,制造业还是我国每年一千多万新增待业人口的主要就业途经。为了保持目前对中国经济发展的利益态势,中国可能需要向世界展示如何继续保持持续的高速增长,增强外界对中国经济的信心。
持续高速增长路在何方?
中国经济已经连续高速增长三十年,对中国来说当然希望经济持续增长下去,因为我们的起点低,与工业发达国家仍有巨大差距。对世界经济强国来说,则是巨大挑战,有些西方政客或学者视中国经济崛起为威胁。一方面担心被中国超越,另一方面担心中国会成为一个不同于西方的发展模式,吸引众多国家效仿,这会形成对西方不利的政治效应。
实事求是地讲,他们多虑了。中国经济是在现行国际规范下的高速发展,工业发达国家是最大的受益者,他们在中国的利益无处不在。中国的高速增长也不可能永远持续下去,总有一天中国也会成为成熟的经济。中国所追求的就是互利共赢。但要达到成熟经济还有很长的路要走,眼下还要追求持续较高速度的增长才能解决充分就业和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准。
要实现这样的目标必须放眼世界,认清大势。我们正处于经济全球化和信息化时代,充满动荡不安和瞬息万变的年代。中国已高度融人世界经济,高度相互依存,中国经济持续高速增长必然会传导到全球经济,对其稳定均衡的发展做出积极的贡献。
有全球视野才可游刃有余。中国奇迹得益于世界经济全球化和自身的改革开放,充分有效地利用了国内外两个市场和两种资源实现了高速经济增长,初步确立了在全球经济中的地位,国家经济决策和企业的经营方针都须具有全球视野才可能游刃有余,持续发展。
积极进取,扩大海外投资,谋求优势互补,互利共赢。过去中国是个资本奇缺的国家,现在已有所改观。已有相当高额外汇储备的中国,应该开始采取积极进取的方针,投资海外,共同发展,谋求优势互补,互利共赢。但海外投资的路并不平坦,特别是到发达国家投资需要克服重重的障碍。这显然是一个亟待探索互利共赢的领域。
继续积极引进外资,尤其是高端制造业。中国经济继续崛起的环境对外国资本仍有极高的吸引力,中国仍是最理想的海外投资目的地之一。外资会对中国的产业升级、技术换代起促进作用。中国应继续引进外资,尤其是在高端制造业,借外资把高端制造业做大做强,提升国际竞争力。
开拓新的增长点,解决发展瓶颈。长期忽视服务业,使其发展滞后,成了中国国民经济发展的瓶颈,这也是亟待开发的新增长点。生产型服务和消费都存在巨大发展空间,可以效仿制造业扩大开放,促进其发展,提高服务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提升制造业效益。如果在未来十年,服务业占GDP比例提高到60%,那就可以在不需消耗大量能源和原材料的基础上使国民经济跃上一个新台阶。
开发低碳经济及新能源。鉴于世界化石能源走向枯竭而能源需求随经济发展膨胀,低炭经济和新能源是解决未来能源需求的前沿科技,也是可持续经济发展战略的重要保障,中国已经开了一个好头,未来发展潜力巨大。
筹划城市化新战略。中国正处在快速城市化阶段,未来一二十年将有数亿农业人口进入城市,相当于在世界上建设数个新的国家,涉及庞大的住房、交通运输、城市基础设施、供水供电等领域的建设。筹划成市化新战略为中外经济合作提供了无比宽广的空间。
仅从以上几个领域就足以展示中国未来二十年仍将保持持续的高速增长,继续为全球经济稳定平衡的增长作出积极的贡献。中国不会企图取代美国,也不会不自量力地声称能够领导世界经济,但绝对是全球经济一个举足轻重的积极因素。
坚定支持多边贸易体系,积极参与改革,完善多边贸易体系。中国已在许多场合声明坚定支持多边贸易体系,积极参与多边贸易谈判,这符合中国的利益,有助于维护稳定开放的多边贸易体系。但多边贸易制度仍存在不尽合理之处,需要进行改革。中国可以发挥重要作用。
1、《财经专业英语教程》从20世纪90年代末策划至今已接近20个年头了,策划起始正是西方经济学在中国高校普遍开设之际,首版的课文几乎全部来自西方发达国家,主要是美国的经济理论和实践。
2、如今中国经济经历了40年的高速发展后进入了新常态时期,表现出了长远中高速发展的潜力。世界上的有识之士认为世界经济中心和经济学的研究中心也会发生转移。本教程从第四版开始增添中国经济层面的材料,如今第五版修订选取了中国行政和金融改革、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一带一路倡议和IMF将人民币加入特别提款货币篮子等材料,使得整个教程中国经济层面的课文占了全部内容的四成。
3、必须指出,中国经济学家提出来的理论要产生国际影响,除了语言的问题外,研究方法和表述的方式需要采用现代国际经济学界通用的范式,如此这般其他国家的学者才能看得懂,也才能够接受,因此西方经济学理论和实践对于财经类的莘莘学子仍然是必不可少的课程。
(来源:文章屋网 )
金融危机后,全球经济放慢前行的脚步,曾高速发展的中国经济也步入减速换挡的“新常态”。中国正面临陷入“经济转型综合症”的时代挑战。虽然在转型过程中遭受各种阵痛,但中国经济仍以强劲的增长领跑世界经济。经济增速放缓不表明中国经济增长动力出现明显减弱,中国仍是世界主要经济体中的领跑者,应保持中高速增长具有良好基础。
事实上,中国经济在多年发展中以巨大需求和产出,对贸易伙伴国给予了经济发展和就业方面的帮助。从2001―2011年10年间,中国平均每年进口在7500亿美元,给中国的贸易伙伴制造出1400万的就业机会。中国的廉价产品也为其他贸易伙伴带来了巨大好处。中美贸易10年间使美国消费者节省了大概6000亿美元,每一年使得每一户欧洲家庭大概可以节省300欧元。
随着自身实力的不断增强,中国投资走出去的步伐也越来越快,带动了世界经济增长。中国在海外投资创造了一些奇迹。最近国际舆论谈的最多的就是非洲经济的增长,可是如果没有中国在非洲巨大的投资,今天的非洲可能还是被遗忘的角落。
根据最近国际组织的估计,2014年中国经济增长对世界经济增长的贡献约27.8%,是当年对世界经济增长贡献最大的国家,美国当年对世界经济增长的贡献只有15.3%。
经过长时间低迷徘徊后,当前世界经济在低位运行中逐渐企稳。2014年世界经济维持了上年度的缓慢复苏,同时经济增长格局分化显著。全球劳动力市场总体改善,物价稳中有降,部分经济体开始面临通缩风险。大宗商品价格急剧下滑,贸易进入低速增长通道,对外直接投资增长亦缺乏动力,债务水平仍处于高位。
从主要经济体国家情况看,美国经济复苏巩固;欧元区经济低位运行;日本经济与其增长目标相差较远,进而发达经济体货币政策出现分化;巴西和俄罗斯经济出现大幅下滑;中国增速放慢但仍维持较高增长速度;印度经济增速则有所提升。
据预测,2015年全球贸易增长率在3.5%―4%之间;美元短期内升值,欧元和日元短期内贬值应是高概率事件,而人民币双向波动有可能成为常态;新兴经济体成为世界经济增长的最主要拉动力量,而巴西、阿根廷、土耳其“蝙蝠三国”有可能面临最严重的外部冲击。
2015年全球经济复苏大幅回暖的概率较小,相比2014年,经济增速基本持平或小幅上扬的可能性较大。
虽然中国经济在新常态下面临诸多困难和挑战,比如人口红利衰退、储蓄率出现拐点、潜在增速下滑等,但中国仍具发展优势和潜能,2015年仍将是拉动世界经济的主力,国际权威机构和学者也对此形成共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