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优发表网

购物车(0)

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期刊投稿 出版社 公文范文 精品范文

新农村发展现状范文

时间:2023-09-13 17:06:27

序论:在您撰写新农村发展现状时,参考他人的优秀作品可以开阔视野,小编为您整理的7篇范文,希望这些建议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热情,引导您走向新的创作高度。

新农村发展现状

第1篇

[关键词] 新农村建设发展现状;四合社区;科技人才兴村

1 唐庄镇新农村建设的概况

卫辉市唐庄镇地处豫北平原,太行山东麓,东临卫辉市区,西接新乡市郊、京广铁路、107国道、翟阳省道穿境而过,交通极为便利。全镇区域面积逾70平方公里,辖31个行政村,共46 451口人,耕地面积58 300亩,其中平原、丘陵、山区面积各占1/3。该镇在全国乡镇党委书记的好榜样吴金印书记的带领下,按照“西抓石头东抓菜,北抓林果南抓粮,乡镇企业挑大梁,沿着国道做文章”的经济发展思路,因地制宜,发挥优势,经济社会等各项事业快速发展,随着形势的发展,吴书记审时度势,根据唐庄镇的实际又提出了“领导班子革命化、农村建设城市化、农村生产科技化、农村经营市场化、基层政权规范化”的“新五化”发展规划,把唐庄镇从一个穷乡僻壤变成一个富裕、文明的新城镇,唐庄镇时政治、经济、文化等各项事业,取得了长足的发展,小城镇建设和村镇规划受到了中央、省、市领导的肯定和表扬,被列为全国小城镇建设重点镇和河南省小城镇建设示范镇,高新民营工业园区已有多家大型企业入驻并顺利运转,省级高效农业示范园区和万亩高产样板田时示范效应,积极推动了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西山生态园配套建设逐步完善带动了旅游业的发展,实现了工业、农业和第三产业的协调发展,绘就了一幅美丽新城镇的蓝图。

2 唐庄镇新农村建设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2.1 唐庄镇新农村建设现状

2.1.1 新农村建设现状专题调研阐述

该调研主要是通过实地调查和结构式访谈来进行。考虑到我们大学生对新农村建设所了解的知识内容还比较浅薄,对它们的研究还相对较少,适宜通过定性研究来揭示规律,发现问题,所以我们主要通过实地参观和深度访谈的方式来展开调查。具体步骤为:联系当地团委,了解基本情况;拟定访谈提纲,在调查地点做入户访谈及调查;到调查点居委会做深度访谈,收集相关数据和资料;回校后,整理资料,撰写调查报告。

2.1.2 调查点农户基本情况

文化程度:小学及以下的占53%,初中及以上占47%,其中小学及以下文凭的多为年龄在40岁以上的大人、初中及以上文凭的多为家庭在读学生;家庭人数:三口人占12%,四口人占67%,五口及以上(含老人)占21%;劳动力人口:一占30%、二占40%、三及以上占30%。

2.1.3 调查点新农村建设基本情况

2.1.3.1 政策理解:30%的人对国家提出的新农村建设这一政策很了解,50%的人对政策了解一点、20%的人表示并不了解;至于了解政策的途径,有政府宣传和电视新闻媒体以及宣传画;

2.1.3.2 目前现状:家庭支出的主要项目包括30%子女的婚姻、10%子女的教育(义务教育)、10%医疗(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完善)、35%家庭日常开支、15%购房购车;90%的人对现在的生活很满意、5%的人表示比较满意、另外5%表示一般;100%的人认为村里选举民主;

2.1.3.3 关于新农村建设:当问到“在新农村建设中需要您尽义务是您会怎么做?”99%的人回答了无条件接受,说明调查点群众还是很支持建设新农村工作的;当问到“您最希望政府为农民做什么”的时候,调查点民众提出了“禁止向农民销售假冒伪劣产品、对考上大学的农村孩子实行更多的减免学费和帮助政策、防止农业生产资料乱涨价、帮助建立村文化站、切实搞好农村的义务教育”的真挚建议。

2.2 唐庄镇新农村建设存在的问题

虽然唐庄镇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取得了可喜成绩,与过去相比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但是我们在与“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标准和要求相比较来看,还是有差距的。还有哪些因素制约它的发展呢?通过本队几天的走访调研,得出以下几个方面的条件制约:

2.2.1 工业发展势头良好,交通条件却不发达

作为一个典型的特色发展乡镇,农民收入只有30%来自农业,其余70%全由招商引资的工业带动。近年来,虽然各地加大了工业结构调整和科技推广力度,但由于地处偏远,乡道县道内外的道路修整不完善,且公交车较少,不便于新农村的居民与外界的交流。道路交通却成了阻碍乡镇企业发展及农民生活的软肋。

2.2.2 农村基础设施和农业生产条件改善投入严重不足

近年来,总体来看,通过招商引资,唐庄镇的工业在逐步发展,而农村基础设施投入严重不足,农业基建投资占整体基建投资的比重并没有提高,与农业发展的需求已不相适应,严重制约了农村基础设施的建设步伐,成为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瓶颈因素。

2.2.3..劳动力素质低,思想观念落后

大部分农民的思想意识已经突破,仍有小部分农民思想止步不前。具体表现:普遍存在“小富即安”心理,缺乏开拓进取精神;同时缺乏诚信意识,常常有造假行骗不守诚信行为出现。在文化素质方面,40岁以上的农村居民受教育程度普遍偏低。在道德素质方面,赡养父母、尊老爱幼等传统美德有滑坡趋势,赌博、封建迷信等不良社会风气有抬头的趋势。农民素质不高的现状也严重制约着新农村发展的进程。此外科技、文化、教育等各项社会事业建设仍处于滞后状态,发展速度普遍较低。

第2篇

焦作市位于河南省西北部,北依太行与山西省接壤,南临黄河与郑州相望,东连新乡,西接洛阳,辖2市4县4区和1个省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总面积4071平方公里,居河南省第15位;总人口358万,居河南省第14位。下有孟州、沁阳、博爱、温县、修武、武陟、中站、马村、解放区、山阳区、高新区。目前解放区、山阳区都在市里,发展空间较小,政府重点在扶持几个重点县加快新农村建设,尽快将市区链接起来,加快焦作经济的发展。为此焦作市出台《关于加快新型农村社区建设的实施意见》《关于制定新型农村社区建设配套政策的通知》和《焦作市新型农村社区建设用地管理暂行办法》。全市已规划新型农村社区102个,可整合村庄298个,可入住人口63.18万人,计划总投资336.05亿元。

焦作市完成了《市域村镇体系规划》,规划一个面积40平方公里的中心城区,西向、西万、柏香、崇义4个中心镇,10个以上较大规模新型农村社区的城镇发展格局。修武县城乡统筹,高标准规划打造生态宜居城、旅游特色服务城,在县城规划3个大型社区;建设周庄新市镇,聚集10万人口;利用紧邻云台山世界地质公园的优势,打造旅游度假、休闲娱乐特色服务的七贤旅游小城镇;利用紧邻青龙峡、峰林峡、圆融寺的优势,规划建设当阳裕特色文化旅游小城镇;依托产业集聚区,建设葛庄、五里源和周流新型社区,吸引周边群众聚集。

按照城乡一体化要求,结合新型农村社区建设实际,启动陈村、田庄、大纸坊、郭屯、闫庄等村的改造建设,推进新区村庄城市化、农民市民化、管理社区化,实现农村经济发展的转型升级。2012年年底前完成田庄村拆迁安置房建设,完成陈村、郭屯改造前期准备工作,制定拆迁改造实施方案。为了更好的发展旅游业,修武县在云台山旅游度假村方面开动了脑筋,主要有云台农家乐是新兴的旅游休闲形式,是农民向城市现代人提供的一种回归自然从而获得身心放松、愉悦精神的休闲旅游方式。宾馆院可提供吃、住、行、玩一条龙服务。安排最适合的旅游行程,制定详细周全的行程安排。修武县已经建成了据旅游与休闲一体的城市新农村。目前除了278个大型宾馆以外还有200多家农家乐。为此云台山的旅游业已经把焦作市和修武县基本上连为一体了。

武陟县北郭乡是一个典型的农业大乡,依托蔬菜、“四大怀药”和小杂果种植已经形成的良好产业,规划建设余会社区和蔡庄社区。可整合5个村、安置4851人的余会社区依托西余会村的无公害蔬菜种植基地,带动周边农村发展日光温室,目前已经发展日光温室110座,蔬菜种植近1000亩。

温县马庄新型农村社区把土地流转、产业集聚发展,作为破解多元就业难的重点来抓。规划合并3个行政村,建成后村民集中居住,整理出来的土地能复耕的复耕,不具备复耕条件的用做企业建设用地,可节约土地700余亩。”在马庄村星罗棋布地分布着20多家企业,村里以土地参股企业保证了集体土地收益得以持续,流转土地的村民不仅每年每亩可以得到近800元的补贴,而且可以到村办企业就业。

第3篇

关键词:长治;新农村建设

一、国内新农村建设概况

俗话说“无农不稳、无粮则乱”。农业、农村、农民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占有重要地位,2011年,我国全年国内生产总值471564亿元,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47712亿元,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为10.1%,;我国是人口大国,经第六次人口普查,截止2010年,我国人口已达到13.7亿,这其中居住在乡村的人口为6.7亿,占总人口的50.32%;农田面积143万平方公里,占国土面积的14.9%。

三农工作一直是党和政府的重点工作之一,国家在政策、资金、人力等方面给予支持,助推农业发展。2005年10月,了《十一五规划纲要建议》,提出要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要求,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在此后的历年政府工作计划中,新农村工作都作为重点工作,得到了大力支持。

自2005年以来,关于新农村建设的研究也得到了广泛开展,根据万方数据统计,2006年至2011年,以新农村建设为主题的期刊论文4.6万余篇,学位论文5500余篇,会议论文5100余篇,年均9000余篇。

二、山西省新农村建设概况

山西省总面积15.66万平方公里,其中耕地5538.76万亩,总人口3374余万人,其中农业人口2400多万,占总人口的71.1%。自2005年以来,山西省新农村建设得到蓬勃开展,成立了山西省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领导组,通过多方调研、征求意见,出台了《关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实施意见》。2011年,山西新农村网开通,推广农业信息,普及农牧科技,宣传优秀人物,并与临汾、大同、忻州等市的新农村网站建立了网络互联。

三、长治市新农村建设概况

长治市区域总面积为13896平方公里,其中耕地37.2万公顷。长治总人口312万人,其中农业人口242万人,非农业人口70万人。2006年4月,长治市出台了《关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实施意见》,明确了长治市新农村建设的目标、途径和工作重点,并在此后先后出台了《推动供销社参与新农村建设提升服务水平实施意见的通知》、《在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加强党风廉政建设的实施方案》等政策措施,为新农村建设保驾护航。每年向社会公布长治市新农村建设重点推进村名单,并对新农村建设重点村支书主任进行专题培训。开展了百村竞赛、乡村旅游、红色旅游等活动,为新农村建设注入活力,宣传了长治市新农村建设。2010年,长治市屯留县荣膺“山西省新农村建设科技示范先进县”称号。2012年,长治市成为建设新农村开发性金融试点市。

四、推进长治市新农村建设的几点建议

1.加强对新农村建设的队伍建设工作

要完善新农村干部队伍建设,建立一支高素质队伍,一方面要加大对人才的引入力度,尤其是要充分利用大学生村官这一先进制度,吸引大学毕业生深入农村基层,利用大学所学的先进的科技和管理知识,带动农村发展;另一方面,要加强自身队伍建设,在新农村建设中,要对干部队伍、执法队伍、监管人员开展定期培训,提高队伍素质,使其成为一支开展新农村建设工作、促进农村发展、带动农民增收的一支排头军。

2.加强新农村建设的宣传教育工作

新农村建设的重点在于农民的进步,要利用先进的多媒体技术,采取通俗易懂的内容,以标语、传单、广播、电视、网络等多种形式,长期开展宣传教育活动,提高群众对新农村建设的认识,充分调动起参与新农村建设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利用送科技下乡、建立乡村图书室等形式,将先进的科学技术送到农村基层。实践证明,今年来,我市开展的送科技下乡活动在基层受到了广泛好评,广大农民利用这个机会向科技人员咨询相关农业知识。因此,要将这种活动范围推广、力度加大、时间加长,满足广大人民群众的需求。

3.加强新农村建设的经济发展工作

建设新农村,必须发展生产力,以推进现代农业发展为核心,开展经济工作。一方面要根据地方特点,强化区域特色,发展地方特色农业和旅游业,贯彻落实一村一品、一镇一业政策,实现地区产业化,为农民增收起到推动作用;另一方面,要重视资金和技术的投入力度,针对长治范围内的一些贫困地区,要加大资金扶持力度,技术人员要走出实验室,经常性走入田间地头,为农民解决实际困难。

4.加强新农村建设的文化工作

开展新农村文化建设工作,一方面要加强农村优秀文化的保护工作,农村优秀文化是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华民族的宝贵财富,开展新农村建设,不仅要同时保护物质文化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更要在此基础上,发扬光大,为新时代农村建设注入新的活力。另一方面要对一些落后思想和封建迷信予以摈弃,对于一些不良习俗和不良风气要坚决改正,打击社会丑恶现象,改变精神面貌,在农村形成文明向上的社会风貌。

参考文献:

第4篇

摘 要 我国一直以来对“三农”问题尤为重视,“三农”问题是人民发展事业的核心,农民有丰富的产业了,国家才会变得富强,也只有农民富强了,国家才会变得繁盛,农村的发展稳定下来了,整个国家也就安康、圆定下来了。中国是一个以农业复兴的国家,建设我们的祖国也是从建设富裕“新农村”为前提的,只有从根本上来实现“新农村”的发展和建设,才能全面地稳固我们的国家。为了能实现“新农村”的发展,我们可以从农村文化建设入手,开展并普及民族传统体育对新农村建设具有极大的推动作用,也是支撑整个农村的桅杆和途径, 通过民族传统体育不但可以强化农村人民的精神视野,而且还能使广大的农村人民具有强健有力的身体,还能考验出他们的综合素质,养成一个良好的生活习惯,让整个农村的氛围更为和谐,达到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宏伟目标!

关键词 新农村建设 民族传统体育 农民

改革开放之后大多数农村从贫困走向了富裕,走进了“小康”的生活里,但由于农村文化建设与现代经济社会发展不协调,农村文化建设相对落后,他们的思想迷信,他们喜爱赌博,导致农村文化失去了天然的淳朴风格,严重的会牵制农村的发展,不能有丰富的产业,没了丰富的产业,就不能为此增加收入,农村人民的精神文明也就瘫痪了,这将是一个恶性循环,导致农村再次从“小康”的生活中走出来,让整个国家也相对其他国家落后了,所以,我们要想构建现代化社会主义,就要从农村文化建设开始,从根本上改善农村人民的精神世界,丰富他们的视野,陶冶出淳朴的乡土风情。

一、对新农村的理解

新农村的“新”主要体现在:新的房屋建设,新的设备和设施,新的生活坏境,新的民族风俗,新思想的农民。他们组合在一起,才能使农村走向“小康”的生活,但光有这些空话还不行,还要结合它的发展目标落到实处,真正达到脱贫致富的目的。首先我们要发展生产,促进农村宽裕的生活文化,然后树立文明的乡土风情,改善农村整体容貌,最后还要实现民主化管理。

二、如何看待民族传统体育

首先民族传统体育可以在全国各地盛行,就有一定的广泛性,每个地区它的民族传统体育又有所不同,具有一定的地域性,我国有56个民族,不同民族的传统体育也是有差别的,具有一定的民族性。

民族传统体育蕴含了深厚的历史文化,因为我国民族体育丰富多彩,既贴近了农民的生活,又深受农民的喜爱,也不需要投入太多的资金,农民也能很快的接受,从而能够很快的获得推广和普及,在这种氛围的熏陶下,进行体育健身,人民的体质也就不知不觉的增强了,然后也可以达到缓解压力,防止疾病复发的效果,有利于社会和谐发展,通过传统体育,农民的文化内涵也就相对应的得到了提升,更能丰富农民业余文化生活氛围,在精神面貌上也会改变许多,为每一年取得意想不到的成果。

三、新农村建设与民族传统体育之间的关系

新农村文化与民族体育文化是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的关系,它们有以下特点:从形式上而言,民族体育的风格深受农民的喜爱,因为它体现一种乡土气息,而且体育动作相当简单,是农民所能接受的,只要是大家想参与到体育活动中来的基本上人人都能参与,不挑场地,也不需要什么专业体育器材。通过这些体育的展开,国家政府也可以对这一文化的传播进行相应的扶持,农民群众得到了扶持,从心理上也会得到安慰,这就能促进农民更好的展开体育活动。在开展这些体育活动的同时,政府也要了解到体育发展的前景,如何利用好体育爱好者,让体育爱好者来组织体育活动,并积极发挥民族优势。通过一个一个组织,然后在不同的区域内设定多个体育组织机构,再逐渐将其扩大、延伸。也可为体育爱好者创造广泛的交流与合作空间,让某一项体育融入到更多民族和地区,并加强锻炼。然而民族体育也具有遇见性和机遇性,通过遇见发现民族体育存在的不足,并找到其纠正的措施,建立起既满足个人与满足团体的运动机制及完善的体育组织领导机构,达到与现代体育技能相互协调的发展状态,还要接受外来文化的传播,走出民族,扩大自己发展,以至于寻求更多的发展机遇,让民族体育走向世界各地,与世界各地的体育健将进行切磋,然后挖掘出更多的体育传统文化,通过体育组织机构培养出更多体育爱好者,在这样的一个良性循环下,我们的国家会越来越强大,发展越来越迅速。然而这所有的一切与政府机关的职责和权限是分不开的,没有政府的扶持和照顾,农民的生活始终是不能得到本质上的改善的,所以政府是不能脱离新农村建设的,要不断地下乡慰问农民群众,让农民群众心里安心、放心、日子过得开心。

四、结语

可见,无论是新农村文化的建设,还是民族传统体育,都是当代中国发展的两个重要的支撑点,我们要把他们紧密的结合在一起,作为一项重要的工作来研究,有效地采取相关措施,充实理论研究,并结合实践,不断地丰富新农村文化,不断地提高农村的生活水平和生活的品质,建立起深厚的文化涵养,同时促进传统体育文化的发展,不断地增加体育项目,扩大对体育领域的接触面,从而使新农村建设发展更好更快。

基金项目:农民体育健康工程与民族传统体育发展的互动研究,课题编号:13C849。

参考文献:

[1] 赵廷刚,袁金宝.对我国民族传统体育发展现状及其对策的研究[J].科技创新导报.2010(27).

[2] 李爱琴.河南嵩山地区新农村文化建设中民族传统体育发展现状与对策研究[D].北京体育大学.2012.

[3] 赵小龙.少数民族传统体育的沿革及其发展历程[D].内蒙古师范大学.2011.

第5篇

关键词:农村;幼儿教师;专业发展;现状;策略

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3)23-0177-03

农村幼儿教育的发展不仅是幼儿教育事业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社会发展的重要指标。随着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以及城镇化水平的逐步提高,我国农村幼儿园无论从数量还是规模都有了较大的提升。农村幼儿园师资水平的高低是决定幼儿教育质量的关键。

一、农村幼儿教师现状

农村幼儿园教师数量的短缺、素质的偏低是直接影响和严重制约农村幼儿教育改革发展的关键问题。虽然改革开放30年来农村幼儿园教师地位有所提高,工作条件有所改善,待遇有所改善,学历水平有所提升,但从总体来看,状况仍然堪忧。

(一)农村幼儿教师的来源分析

按照是否受过专门的学前教育专业的系统学习,农村幼儿教师的来源可以分为两大类:一类是高等专科院校、中等师范和职业技术学校毕业的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这类教师由于在农村幼儿园工作,缺乏相应的进修机会,导致教育理念和方法陈旧过时,知识结构也趋于老化,已经不能适应当前幼儿教育发展的要求。另一类是没有接受过正规的学前教育专业的培训的初中、高中毕业生。这类教师教学方法有明显的“成人化”倾向,不懂得幼儿身心发展特点,教育活动目标意识淡薄。

(二)农村幼儿教师发展不均衡

我国农村幼儿教师发展不均衡主要体现在公办园与民办园发展不均衡以及公办园编制内外幼儿教师发展的不均衡。农村的公办幼儿园的财产均属公有,园长由教育局任命,建设经费、办公经费、教师及保育员工资均为财政拨付。而民办幼儿园自负盈亏,资金压力大,幼儿教师工作强度大、待遇低,幼儿教师流失快,教学质量无法得到保障。我国农村幼儿教师基数大,编制内外幼儿教师的工资待遇差异较大。公办幼儿园编制内外教师收入差距过大,一直是制约幼儿园教师队伍建设的主要原因之一。编制内的幼儿教师工资待遇一般依照当地的经济发展水平进行发放,而编制外的幼儿教师一般是按照合同工来对待,月工资只有千元左右。除此之外,我国农村幼儿教师的专业发展也不均衡,主要体现在编制考试的应考能力方面[1]。随着国家对幼儿教师实行事业编制标准,很多幼儿教师都想通过编制考试来获得编制,改善自身的工资待遇。受过系统学前教育培训的幼儿教师通过学习,能够通过相应编制考试获得事业编制,而对于另外一类幼儿教师,由于他们缺乏相应的专业与技能知识,只有部分的幼儿教育实践经验,很难通过编制考试。

(三)劳动强度大,工资待遇低

我国农村地域广阔,各地的幼儿教育发展也有所差异。目前,各地农村幼儿园大多办园条件不好,甚至有不少农村幼教机构设在偏僻的山村,交通不便,教师的工作环境非常艰苦。而幼儿年龄小、生活自理能力差,幼儿教师不仅要开展幼儿教育活动,还需要照顾孩子的生活,保护他们的安全,事无巨细,劳动强度非常大。在农村幼儿园,大多是一人身兼数职,集园长、教师、保育员、炊事员于一身。我国农村民办幼儿园教师基数大,工资低,仅能维持基本的生活。极低的待遇降低职业魅力,一方面使得幼儿教师资源流失,另一方面使得许多青年人不愿意选择到农村从事幼教工作。

(四)职称评定和外出培训机会少

农村幼儿教师基本文化素养较低,能力较差。由于最初的政策影响,正规幼师毕业人数少,多数是小教“嫁接”过来,而合格的小学老师并非合格的幼儿教师,其专业技能的侧重点有所不同。虽然随着国家对幼儿教育的逐步重视,职称评定机会和外出培训机会有所增加,但总体来看,职称评定、外出培训的机会仍然有待提高,各种评先评优的机会也很难落到他们头上。多数农村幼儿教师似乎是被排挤在教育体制之外,不管怎样优秀,工作如何努力,都得不到应有的认可,这极大地消解了她们的工作积极性和热情,造成了农村幼儿教师的“隐性流失”。加之农村文化落后,信息闭塞,图书资料较少,幼儿教师很难通过业余学习提升自己的专业水平。大多数幼儿教师只是凭借已有的教学经验年复一年教下去,其自身的幼儿教育知识和技能未能得到有效发展。

二、农村幼儿教师专业发展滞后原因

我国农村幼儿教师专业发展相对滞后,主要受教育政策、幼儿园管理机制以及幼儿教师自身等因素的影响。

(一)教育政策的原因

由于幼儿教育尚未正式纳入义务教育的范围,对农村幼儿教师的身份还没有一个明确的定位。和专业起点、文化素质都和同期上岗的小学民办教师相比,民办幼儿教师条件是差不多的。但是,小学民办教师相继转正为国家事业单位教师,职称、待遇、医疗保障等问题全部得以解决,而幼儿教师工资待遇远远低于小学教师,也没有相应的医疗和养老保障。这会影响了幼儿教师工作积极性,一些教师选择离岗转行。同时,对于民办幼儿园教育部门没有针对性的法律法规来约束民办幼儿园的办园行为,也没有明确的监督治理机构,使得大部分民办幼儿园教师享受不到《教师法》规定的教师基本权利,待遇也无法得到保障。从而导致民办幼儿园很难吸引到高素质专业人才,幼儿教师队伍流动性较大,更无从谈起幼儿教师的专业发展[2]。

(二)幼儿园管理机制原因

幼儿园管理机制的原因主要表现为园长负责制。目前公办幼儿园的园长由教育局任命,园长大多会具有相应的幼儿教育的专业知识和技能,能够适应主要幼儿教师的专业发展。但我国农村大多数幼儿园为民办幼儿园,园长的专业水平制约着民办幼儿园教师的专业能力发展。民办幼儿园长学历和业务能力普遍偏低。大多数园长并不懂得学前教育,更不了解当前流行的学前教育理念和教育方法。她们开办幼儿园从某种程度上是看中了这一商机。由于自己不具备学前教育的专业知识,有时候为了与其他幼儿园抢夺生源,容易受农村幼儿家长落后思想的影响,一味的满足家长“学知识,看孩子”等不合理的要求,从幼儿小班开始就开始识字,算数等等。每天晚上还要给孩子留家庭作业,比如完成几道算术题。园长没有良好的幼儿教育理念和教学方法,使得幼儿教育出现“小学化”倾向,幼儿教育专业发展相对滞后。

(三)自身的原因

幼儿教师专业发展滞后的原因也体现在幼儿教师自身,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是幼儿教师的职业定位有所偏差。由于我国农村幼儿教师基数大,来源也参差不齐,其专业基础差异较大。有些农村幼儿教师对幼儿教育的理解存在偏差,把自己定位为保育员,忽视了自身对幼儿教育的专业发展。另一方面有些教师表现出对幼儿教育工作倦怠。农村幼儿教师工作量大,除了每天开展教育教学活动,大多还要担任保育工作。繁琐的日常工作使得幼儿教师对幼儿教育的职业有些倦怠,一些教师每天上班后工作积极性很低,对待工作也就缺乏探索的精神,对幼教专业知识和技能缺乏相应的兴趣,导致专业发展滞后。

三、美国农村幼儿教师质量保障经验借鉴

(一)建立科学幼师培养体系,制定教师教育专业标准

美国对幼儿教师的培养形成专门的体系,对于幼儿教师的职前培养分为两种模式。一种是正规教育机构的培养,这些机构有职业学校、社区学院以及大学。职业学校的学制跟我国一样初中毕业,学制3年,从事幼儿园内保教工作。职业学校幼师教育渐渐被社区学院及大学取代。社区学院的学制为2年,培养对象为高中毕业生。学前或早教专业的学生修满30—35个学分的基础课程和20—25个学分的专业课程,并参加了教育实践后,即可获得副学士学位,毕业后优秀生可以继续选择升入大学,亦可在幼托机构做助理教师。大学的学前或早期教育专业有本科、硕士、博士3种层次的教育,本科的培养主要通过4年让学生掌握基础教育,研究生教育培养专门的学前教育人才,学制为1—2年,博士是学前教育的最高学位,学制一般为3年及以上,重视专业的深度和广度,培养在本领域的高精尖的专门人才。

除了正规机构的培养,美国还有学前教育协会或专业团体建立的专门的幼教培训机构。这是在对正规教育的补充。比较著名的办学机构为专业认证委员会 (the Council for Professional Recognition)于1971年创立的儿童发展副学士(Child Development Associate } CDA)证书计划 [3],随着证书计划的市场化的接轨和完善,逐渐与社区学院和大学挂钩,可获得副学士学位。CDA证书的认定计划是针对于开发幼儿智力、培养情感和提升社会认知等方面的全面教育。

确保师资教育质量,前提是要制定科学合理和切实可行的教师教育专业标准和教师培养标准,这是培养优秀幼儿教师的基本条件。美国通过教师教育专业标准来分阶段、分步骤地培养幼儿教师,用制度来保障幼儿教师专业素质和能力。1980年,全儿教育协会制订了一套专门针对早期儿童教育从业者的高等教育计划指南,包括学士、硕士及博士学位候选人培养计划指南。之后进行了不同程度的修订。2003年,全儿教育协会完成了初级、高级计划和副学士学位计划,这三套计划满足不同专业水平、不同专业需求的幼儿教师的教育和实践的要求,这极大保障了幼教师资质量。

(二)规范教师入职资格,保障师资质量

在美国早在1825年就推行教师资格证书制度,从低标准到高标准不断完善。目前,美国大约95%的幼师持有早期教育或基础教育,或者两个专业都有的教师资格证书。2004年,美国在原有教师资格标准的基础又做出了新的调整,如注重语言和文化的多元性、学科知识、关注特殊儿童教育、测评儿童发展以及教学策略研究等。随着新的教师资格证书的推广,各州建立互认和合作,保证了城乡师资均衡发展,有力保障了农村幼儿教师的教育质量。特别指出的是,美国分权地方政府,对幼儿教师入职质量的监控通过各地方政府的严格把关和教育团体的监控完成的。

美国学前教育机构在招聘教师要经过严格的筛选过程。根据岗位要求条件招聘信息,按照程序筛选和考核,从求职者的资格证书、学历以及综合素质等来审批确定。被确定聘用的幼儿教师并不是最终确认,要经过一定时期的聘用期,通过工作中的表现来确定该教师是否完全胜任再教育机构的工作。试用期的考察时新近教师接触实践的过程,每一次的评估能让实习者发现自身的不足,不断地完善和改进,提升自己适应环境能力以及专业素质。最后,由多元评价主体评审和鉴定幼儿教师能力,评价主体包括本专业专家、管理者、家长以及幼儿,从多方面来评估,这样在更大程度上保证了师资水平和教育质量。

(三)加强培训,保障在职教师质量提高

教育在不断地进步和发展,教师也要不断更新知识、提升能力来满足社会需求。在职培训是促进教师专业成长和发展的重要手段,能够起到很好的教学技能引领和传输作用。在美国,幼儿教师的师资培训和我国一样,是由社区学院、大学教育学院以及专业培训来承担的。培训机构会根据不同层次的师资水平实际需求,来设计出多元的培训项目供老师们选择,为教师的专业发展提供丰富的教育资源。美国的幼儿教师培训,按照培训机构来说,可分为两部分,专业培训和学术培训。专业培训是由幼儿教育协会来组织承办的,开发的培训项目有助于教师将最新的教育理念同工作实践相结合。项目设计由三种培训模式组成,分别是在线自定步调的学习、面对面培训,以及光盘式自定步调的学习 [3]。除了之外,教育协会组织实施专门针对于管理者的培训和一线幼儿教师适应性实践培训。

学术培训指的是高等院校如大学和社区学院组织的培训,根据不同的培训对象,来实施不同类型和特色的培训项目。例如,斑克街学院和密西根州立大学的幼儿教师培训以建立坚实的幼儿发展和早期学习知识基础而闻名美国;纽约大学和奥本大学则以皮亚杰和维果茨基的认知心理学和建构主义为理论基础,倡导自我概念形成、档案袋评定等建构式的幼儿教师培训等 [3]。在职培训满足了幼儿教师专业提升的需求,特别为农村幼儿教师提供专门的培训计划,保障了农村幼儿师资质量。

四、改善农村幼儿教师专业发展策略

(一)政府对幼儿教师专业发展提供政策支持

幼儿教师专业化发展是一个不断推进的过程,这需要政府的大力支持。各级教育行政部门要重视农村幼儿教师的成长与发展,提供各种便利的途径,逐步完善幼儿教师发展机制,从而达到普遍提升教师队伍整体素质的目标。

首先,教育行政部门组织城乡互动的教研机制,为城乡幼儿园教师建立交流平台。农村幼儿园可以到示范园进行观摩实践,与优秀的幼儿教师进行园本教研活动,交流教学、保教经验。示范园的骨干教师也可以到农村幼儿园进行送交下乡活动,将办学理念和经验给予分享和交流。有的幼儿园组织一课两上活动,即在听完示范园教师的授课之后,农村教师在学习名师授课基础上备课上课,让大家在点评和研讨,在大家给出意见之后,再上讲台讲课。这样的教研活动有助于找到教师自身的不足,及时修正,不断训练,促进其专业成长。这样的教研活动可以一学期组织5—6次,让农村的幼儿教师都有机会参与互动。其次,改革农村幼儿园管理体制,将其从前乡镇管理体制转变为县区管理,由县教育行政部门直接统筹委派参加市级、省级幼儿教师培训。解决幼儿教师有更多的机会参加专业培训。第三,在农村推广远程网络继续教育模式。建立幼儿教师继续教育网络学习平台,推广这种学习模式,将课程资源、专业资讯等教育资源上传至网站,让农村幼儿教师在网络上分享资源和交流。利用电视台专栏幼教频道开设专业课堂。远程网络继续教育模式能够解决路程远、经费少以及工学矛盾突出等问题[4]。

(二)强化农村幼儿园骨干教师培养

近几年,国家开始重视幼儿教育发展,但是由于长期以来的政策原因,城乡幼教师资质量还存在着差距。对于农村幼儿师资要不断地加强,以示范集中幼教培训来引领,建立农村幼儿园骨干教师培训。一方面,加强幼儿教师学历的提高,特别是民办幼儿教师,好多没有经过系统的专业课程的学习和训练,凭借着一些教学经验在上课,幼儿“小学化”倾向严重,通过学历教育提升教学水平和专业素养。另一方面,加强幼儿教师的职后培养,根据幼儿教育的实际情况,结合国外幼儿教育的优秀经验,建立农村幼儿教师名师计划,积极开展幼儿骨干教师培训计划,以骨干带动全面,来提升幼儿教师整体水平。

(三)加大政府对农村幼儿教师专项教经费投入,建立同岗同酬机制

加大教育经费投入是保证农村幼儿教师继续教育顺利开展的必要手段。平衡城乡幼教水平,要加大对农村幼儿教师继续教育的重视程度,经费要朝着农村倾斜。加强对农村乡镇幼儿园的建设和投入,保证农村幼儿有学上。建立农村幼儿教师继续教育专项经费,为继续教育提供保障。提高农村幼儿教师的薪酬,也是加强学前教育发展的重要激励方式。目前幼儿教育尚未正式纳入义务教育的范围,对农村幼儿教师的身份没有一个明确的说法。长期以来,幼儿园教师没有核编依据,不仅编外的幼儿园从业人员,其身份、待遇、劳动保障等问题难以解决。

随着国家开始重视幼儿教育发展,目前制定了公办幼儿园编制标准,为公办园教职工编制核定、公共财政核拨幼儿园相关经费提供了政策依据,解决了制约学前教育发展的瓶颈问题,有力加强了公办园教职工队伍建设,对于农村幼儿教师的待遇建议跟公办教师一个待遇,这样激发农村编外幼儿教师工作积极性,便于规范幼儿园编制管理,促进基础教育资源的合理配置,推动学前教育事业的持续健康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四)促进校地共建和农村幼儿教师本土化

首先,加强高校和地方密切联系,将高校的专业知识和办学经验等教学资源以“送教下乡”方式传输地方幼儿园。通过省市级教育行政机构每年定期在学前领域幼教专家、特级教师、一线优秀教师到区县、县镇幼儿园授课,为更新农村幼儿教师交流理念,提高教学水平而提供专业的培训。其次,组织城乡幼儿教师互动活动。城市示范园幼儿教师可到农村幼儿园支教一段时间,为农村幼儿园提供专业指导。农村幼儿园教师也可以交换到名园去观摩学习,从管理模式、保教经验以及课堂技能等方面不同程度地提高自身教育水平。第三,发掘农村幼儿教师本土化资源,加强幼儿传统文化教育。从农村学前教育的实际出发,在省内招收一定数量的免费师范生,定向招生、定向分配,将来毕业位本土幼儿园提供专门师资。在此基础上,发掘本土资源,寓乐于教,将本土文化传递到课堂里,加强传统文化的传承和教育。

参考文献:

[1] 陈琴.农村幼儿教师的生存环境及相关建议[J].当代教育论坛,2007,(4).

[2] 窦丽丽.制约农村幼儿教师发展的因素与解决对策[J].齐齐哈尔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2,(4).

第6篇

摘 要 文化建设是新农村建设中重要的软环境建设,也是新农村建设应有的内涵,将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相结合,形成与新农村建设前景相适应的文化类型是新农村文化建设的核心内容,通过在新农村文化建设中复兴传统体育项目,将传统文化通过传统体育项目的现代转型形式植入到新农村文化中,可以有效的实现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的融合,提升新农村文化建设的有效性。

关键词 新农村建设 传统体育 新农村文化建设

农业是河南社会经济发展中的重要门类,农村人口在整个的河南社会人口中占据重要比例,长期以来农村社会的发展一直也是制约河南社会经济全面现代化的重要因素,如何通过新农村建设在改变农村环境,提升农村社会发展水平,实现农村现代化的同时,提升农村人口的素质,改善农村文化是新农村建设中最重要的核心内容。新农村文化建设本质上并不应该是一种完全脱离农村社会根基的文化,一种完全现代化的、外来的文化对农村社会的改革的效能是有限的,经历了改革开放的三十年的发展,农村社会经济虽然取得了较大发展,但对农村社会文化的改革却落后于农村经济的改革,因此在加快推进新农村建设的同时,通过改革传统文化,实现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的融合,并且复兴传统文化的优良资源,将此作为新农村文化的根基,这样使得农村对于新的文化类型不陌生,也能完全适应农村社会,从而可以有效的改变农村社会的文化状态,实现全面的农村现代化。

一、传统体育项目发展的现状

传统体育项目是河南农村社会中重要的文化形式,通过传统体育项目的展示,一方面可以强身健体,在河南农村中诸如习武、秧歌、庙会舞蹈等传统体育形式一直是河南农村社会中重要的体育项目,通过定期的参与到集体的体育项目中去,可以使得农民在日常的农业生产活动得到调剂,也可以使得农村人口在节庆时期身体得到很好的锻炼。尤其是在传统的农村社会中,农业生产占据农民生活的大部分时间,农民尤其是女性通过空闲的时间参与一些传统体育项目,对身体素质的锻炼效能是显而易见的。另一方面传统体育项目的参与还有利于传统农村社会的稳固,传统体育项目除了个别项目之外,大多都是一种集体项目,诸如秧歌、庙会舞蹈等,通过参与集体项目可以让农民对于一定的社会群体形成归属感,比如说参与庙会舞蹈,通常在传统的农村社会中,庙会是以一定的自然和行政区域作为单位参与的,参与者通过一定的区域组织在一起,并且以此为整体与之外的农村社会进行文化、经济各方面的交流,因此农村对于这样的单位是有归属感的。

而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农村社会人口的流动,河南农村的传统体育项目日益衰败,除了太极拳等个别地区发展比较好之外,大多数的传统体育项目都出现了发展乏力的情况,秧歌、庙会舞蹈等一度被作为一种封建迷信活动所禁止,很长一段时间也不被提倡,集体传统体育项目的消失。此后随着农村劳动力的转移,大量的农村人口外出打工,农村社会中青年劳动力不足,在农村社会中老年和幼年的人口占据了农村社会的主体,这部分人口在从事农业劳动之外,很难再有时间和经历去参与到传统体育项目中。并且很多随着农村社会人口的老龄化,他们受到疾病的困扰,也没有能力参与到传统的体育项目中,这些都造成了河南农村社会传统体育项目的衰败。

二、传统体育项目与新农村文化建设的内涵相关性

我国的新农村建设从20世纪末启动以来,对农村社会的改变实现而意见,尤其是对传统农村社会的居住形态的改变,现在在河南各地蓬勃发展的新农村建设已经和那大程度上改变传统以自然聚居形态的农村社会,农村开始进行楼房改造,农民迁入楼房。这在传统的农村社会中是不能想象的。农村社会居住形态的改变,对农村生产、农村文化都产生了极大的影响。首先对农业生产而言,传统的居住形态是以围绕可耕种土地形成自然聚居,在这种聚居形式下,农民可以较近的进行农业生产,农业生产资料也可以较为容易的放置在农房中,并且散居的形态也使得诸如玉米等农产品有着充足的晾晒区域。这些都是与农村传统生产形式相融合,但楼房出现彻底改变了农村社会的这种生产形式,农民无法再将生产资料搬进楼房,也不能在将生产产品在附近进行晾晒。而且这种队农村社会文化形态的改变也是明显的,农民文化是以熟人社会为核心的文化形态,先生在研究我国农村社会的文化形态时就指出,农村社会是一个熟人社会,以血缘关系构成整个农村社会的文化根基,父老乡亲这些血缘和非血缘的熟人关系在新农村建设中受到冲击。

传统农村社会文化形态的改变,需要一种新的文化形式植入到农村社会中,文化的改变相对于经济形式的改变要滞后的多,因此虽然河南的广大农村中居住形式和经济形态已经发生了改变,但一部分的农村传统文化并没有消失,依然发挥着功能。新的文化形式也不应该是一种脱离农村传统文化的一种完全崭新的文化形式。在20世纪初等一批学者就开始探究新农村的文化建设,通过一种将外来的先进的农业生产科技引入农村社会,改变传统农村社会的生产技术的形式,将现代化的农村文化引入到农村社会中,也取得了一定的效果,但由于当时部分学者过于强调中国农村的落后,将农村中一切文化都认为是一种落后的文化形式,忽视了农村社会文化的韧性,结果导致新的农业文化形态很难和传统文化形态相融合,从而造成了对农村社会改革的失败。

因此新农村的文化建设中也是需要通过将传统农村文化与现代文化相结合,发挥传统文化的优势功能,摒弃传统文化的糟粕,将传统文化的优势与现代文化相结合,建立一种农村社会喜闻乐见的文化形式,这对于新农村文化的有着重大的意义。传统体育文化就是一种很好地传统文化形式,河南农村中也具有丰富的传统体育项目,通过复兴传统体育项目,输入新的文化内涵,将传统文化的形式与现代新的文化内涵相结合,可以产生新农村建设中需要的文化形态。

三、传统体育项目与新农村文化建设结合的现实路径

将传统的体育项目与新农村的文化建设相结合需要从以下几方面进行:

首先对传统的体育项目进行必要的改良,诸如秧歌、庙会舞蹈等形式的体育运动形式受到原来文化内涵的限制,现在很多地区已经没有这样的文化形式,而这些传统体育项目都是围绕着这些传统的文化形式展开的,没有文化的依存,这些传统体育形式也较难开展。可以通过改变传统的体育运动的文化内涵,发挥其强身健体的文化功能等内涵,实现其形式的更新。

其次在进行传统体育运动形式的推广,传统体育运动项目的消失在很短时间就可以实现,而其重新的复兴则需要大量的推动,在较长的一段时间内才能实现,通过有目的性举办一些传统体育运动的项目的比赛等,有引导性的将传统体育项目的复兴与新农村文化建设相结合。

最后是对传统体育运动项目进行形式的改造,将其纳入到农村社会的学校教育体系中,从小培养农村人口从事传统体育的兴趣,通过学校的推广,扩大从事传统体育项目的人口基数。

总之河南的新农村文化建设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也需要新的文化形式对传统文化进行改造,同时,通过复兴传统的文化形式,将传统体育运动项目进行必要的改良,植入到新农村的文化建设中,可以有效地实现传统体育运动项目的复兴,也能有效的将传统农村文化实现与现代新农村文化的融合。

基金项目:本文是2016年度河南省教育厅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一般项目“河南新农村文化建设视角下传统体育发展现状与对策研究(课题号2016―gh―154)”阶段性成果。

参考文献:

[1] 洪旭辉.新农村建设中传统体育文化发展研究[J].湖北函授大学学报.2015,(3).

[2] 张兴梅.新农村建设中村落传统体育活动与文化的思考[J].科技信息.2012,(9).

[3] 姜娟.论民族传统体育在新农村体育建设中的优势[J].搏击(武术科学).2011,(3).

[4] 王进选,温路广,范杏茹.挖掘民间传统体育 构建和谐新农村[J].前沿.2010,(6).

第7篇

Abstract: Sports development present situation of Shandong province rural schools was studied by the methods of documentary,questionnaire imvestigation and interview method,the study found,physical education in some schools was not in accordance with the requirements,P.E. teachers' qualification structure can't reach the requirements,sport funds shortage,sports area is small and sports equipments are not enough.

关键词: 农村;学校体育;发展现状

Key words: countryside;school sports;development status

中图分类号:G812.5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4311(2010)17-0177-02

0引言

我国是个农村人口占大多数的国家,党的十六大已将形成比较完善的全民健身体系确定为到2020年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农村学校体育不仅能很好地发挥增强农村人体魄、提高农村人的身体素质的功能,还能发挥提高人的道德素质、健全人的人格、升华人的精神等促进人全面发展的作用。大部分农村地区农村人的文化生活非常单调,赌博、迷信等不健康的活动在农村然大量存在,严重影响了农村文化生活的质量。利用农村学校的条件开展体育活动可成为农村文化活动一个重要部分,发挥其丰富农村文生活、改变人们的生活方式、提高生活质量的重要作用。因此,对农村学校体育发展的研究具有重要现实意义。本研究通过对山东省农村中小学体育教学的调查和分析研究,摸清我省农村中小学体育教学现状,进而有针对性地提出解决困难的途径,探求进一步发展的对策,以期为领导部门规划学校体育、深化体育教学改革工作提供借鉴。

1研究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本研究以山东省17地市农村(乡级和乡级以下)的普通初中和小学为研究对象,根据需要和条件选择了部分地市的农村中小学作为调查样本。

1.2 研究方法

1.2.1 文献资料法本研究利用网络、报纸、杂志等多种途径,获取有关信息。

1.2.2 访谈法对地方有关教育主管部门领导、农村学校领导、教师、学生进行访谈。

1.2.3 问卷调查法对山东省17地市农村中小学采用分层抽样法进行调查。本课题共发放《体育教师调查问卷》135份,回收到135份;共发放《学生调查问卷》1350份,回收问卷1263份,有效问卷1203份,有效回收率为89%。

1.2.4 数理统计采用Spss13.0统计软件对所获取的调查数据进行统计、分析。

2结果与分析

2.1 山东省农村学校体育课教学现状

2.1.1 体育课的开课情况体育课是学校体育活动的基本组成部分,是学校体育功能作用的直接承担者,按照国家课程标准,小学1~2年级每周为4课时,而3-6年级,每周为3学时,中学为每周3学时。本次调查所涉及的山东省17地市的农村学校中,全部都开设了体育课,每个地市的开课率都是100%。体育课是学校对学生实施教育,促进学生身心发展的重要途径。开课率都是100%说明山东省农村学校在开展体育活动、实施体育教育都有了时间上的保证。但100%的中学每周只有2学时的体育课;小学情况同样并不乐观,45.5%的小学是每周3课时,没有一所学校在1~2年级保证4学时的体育课程,3~6年级一般只有2课时的体育课程,达到每周3课时的学校仅占调查学校的32.6%。通过以上分析可知绝大多数农村学校不能按照政策规定保证足够的体育教学时间。

2.1.2 体育教学内容的丰富程度在调查的山东省农村中小学学生中,小学学生认为体育教学内容非常丰富、丰富、有点丰富的人数所占百分比仅为46.95%,中学生认为体育教学内容非常丰富、丰富的人数所占百分比为63.06%,有相当一部分学生认为体育教学内容不丰富,尤其是小学学生,其认为体育教学内容不丰富、非常不丰富的百分比竟达到50%以上。由以上分析可以看出,虽然农村中小学的开课率较高,能较好地贯彻体育教学大纲,但受主客观条件的影响和限制,农村中小学的体育课开课质量较差。

2.1.3 影响体育课开设的因素调查结果说明,在农村中小学中,不能正常开设体育课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体育经费短缺,场地占有率低和体育器材匮乏是制约学校体育课开课率的关键因素。此外,重视其它学科教学而忽视体育课教学的传统观念也是其原因之一。有些地区政府和领导对体育教学不够重视,体育师资不足,也影响到体育课的正常开设和质量。各级学校领导应充分认识学校休育的重要性,努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主管部门应加强对学校体育教学工作的检查评估,促进教学工作的顺利开展。针对我省体育教学现状,应当以提高教学质量为中心,使其向规范性、科学性方向发展,形成一流的体育教学体系。

2.2 山东省农村中小学体育专业师资情况

2.2.1 体育教师数与在校学生数比调查发现,山东省农村小学体育教师与在校学生比为1:210,即合计210名学生有一位体育教师,农村中学体育教师与在校生比为1:213,合计213名学生有一位教师。这种师生数比例失衡对体育教师的教学工作量具有重要影响,也对体育教学质量产生了一定的影响。调查结果表明,地方为控制教师编制、减少财政开支是造成该现象的重要原因。此外,农村中小学待遇低、工作环境差等因素导致高校体育专业毕业生择业面向城镇学校也是其中原因之一。

2.2.2 体育教师教师学历结构体育教师的文化素养、知识、智能结构是制约学校体育发展的最主要因素。调查显示,按照农村中小学50%的教师分别达到本科和专科的要求,山东省省农村中学体育教师学历基本上能够达标,但中专学历的教师仍占较大比例。而农村小学体育教师的学历远低于达标要求。调查中也发现,体育教师的学历结构也存在着地区差异,经济发达地区教师素质明显高于不发达地区。造成该现象的原因有多种,主要原因:一是农村中小学教学、生活环境差,待遇低,大部分大学毕业生不愿到农村工作;二是地方农村政府为减轻财政压力,减少事业编制,进而控制中小学教师编制,使一些有意到农村中小学工作的体育专业毕业大学生不能如愿。

2.3 山东省农村学校体育设施、经费现状

2.3.1 体育设施现状我国教育部规定,中学生均体育场地面积为6.8m2,小学生均体育场地面积为5.0m2。在本次调查中,山东省农村中学生均体育场地面积达到9.64m2,高于我国教育部规定的生均体育场地面积6.8m2标准;农村小学生均体育场地面积达到8.93 m2,也远高于教育部规定的小学生均体育场地面积为5.0m2的标准。

但由于体育场地建设受地方经济条件影响较大,农村经济又较为落后,所以农村中小学体育场地建设质量较差。主要表现为场地多为土质,建设不标准。

体育器材也是反映学校体育开展状况的一个指标。按照国家教委颁布的《中学体育器材设施配备目录》和《小学体育器材设施配备目录》规定,体育器材达标率须在80%以上。调查显示,山东省农村中小学体育器材合格的学校仅占23%,学校体育器材达标率在50%以下,属于不合格范围。

2.3.2 经费现状体育教师是体育经费的直接使用者,对体育经费的感受最为直接、最为深刻、最具有发言权。被调查的农村体育教师64%认为没有体育经费,36%的人认为有经费但得不到保证。另外,从调查的生均体育经费来看,山东省农村中小学生均体育经费仅为0.76元。总的来说,农村学校体育经费是严重短缺的,这与农村经济的发展有关,也与全社会及主管教育的领导对体育的认识有关,同时也不排除个别学校存在挪用学校体育经费的现象。

3结论

3.1 部分学校仍不能按照要求开足体育课。被调查学校都仍有相当大一部分学校的体育课内容单调、项目少;班额过大,给体育课教学带来很大困难,教学质量受到很大影响。

3.2 相当大一部分学校体育场地的质量差、标准场地比例低,不能满足学生的需要。学校的体育器材数量少、质量差。部分学校配置的某些体育器材根本不是为了让学生使用,而仅仅是为了应付上级的检查。部分农村学校体育经费严重不足,影响了学校体育场地器材配置和维护、影响了体育活动的组织与开展。

3.3 部分学校的体育教师数量不够;体育教师学历等结构达不到规定的要求。体育教师的地位和工资待遇偏低、体育课不受重视、学校放任体育工作等多种因素导致大量的体育教师缺乏认真工作的动力,影响学校体育工作的质量。

3.4 农村学校体育和农村教育一样,处于一种被忽视、被边缘化的不正常状态,这是农村学校体育发展滞后的一个重要根源。要提高各级教育部门对“加强学校体育,明显改善青少年身体素质”重要性的认识。

4建议

4.1 有步骤地配齐中小学体育教师,多渠道、有针对性地实行定向培养,解决分配渠道不合理的状况;号召和鼓励应届大学毕业生到农村学校工作,给予一定的优越政策。

4.2 加强农村学校场馆、设施的建设及改造工程。鼓励学校因地制宜、修旧利废,在确保学生安全的情况下自己开发场地设施以弥补经费的不足。

4.3 教育行政部门要制定中小学校学生的达标标准,把学生的体质健康测试工作落到实处。

参考文献:

[1]国家教委,农村教育综合办公室.农村教育改革思路[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1.

[2]曲宗湖等.中国农村学校体育基本现状与发展战略研究[J].北京体育师范学院学报,1998,5(4):26-28.

[3]王俊奇.东部地区农村体育发展现状及对策[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5,28(3):322-324.

[4]林文同,李习友.试论我国农村体育的发展趋势及其影响[J].体育与科学,1990,11(6):19-22.

[5]武军.中国农村体育的动力―争创体育先进县[J].体育文史,1995,(3):18-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