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优发表网

购物车(0)

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期刊投稿 出版社 公文范文 精品范文

经济学专业分析范文

时间:2023-09-13 17:06:23

序论:在您撰写经济学专业分析时,参考他人的优秀作品可以开阔视野,小编为您整理的7篇范文,希望这些建议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热情,引导您走向新的创作高度。

经济学专业分析

第1篇

关键词:国际经济;贸易;经济学;教学案例

一、引言

在当前的时代背景下,中国在世界经济格局中所占的地位越来越重要,中国与世界经济之间的融合度越来越高,而且中国逐渐变成一个开放的市场经济国家,在世界经济格局中,各种经济关系也越来越复杂。随着素质教育的不断推进,我国的教育质量有了很大的提升,很多传统的教学方法不断被新的教学方法所取代,高校教育是培养学生综合实践能力的重要阶段,当前高校的专业设置越来越全面,为社会各个行业的发展输送专业化人才。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中,经济学教学是一个十分重要的内容,在国际经济贸易专业教学过程中,要对经济学的教学内容进行细化,引导学生加强对各种经济案例的分析,从而加深对经济学知识的理解。通过科学合理地设置教学案例和应用案例,可以有效地提高教学水平。

二、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教学常见问题

随着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国际经济贸易专业在高校中的地位越来越重要,经济学作为该专业的重要内容,是高校教育过程中的重要内容。经济学的研究内容也越来越广泛,传统的经济学内容已经不能解释当前的经济现象,因此,为了提高经济学的适应性,使其更好地适应经济发展趋势,必须要加强对高校国际经济贸易专业以及经济学教学模式的转变。尽管当前高校对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的重视程度较高,但是在教学过程中还是存在一些问题。(一)教学模式单一传统的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教学过程中,由于理论知识较多,教师教学过程中也十分注重对理论知识的讲解,例如经济学中有很多关于市场经济、经济发展等方面的理论知识,是经济学教学中的重点,教师只是按照传统的方式方法,对各种理论知识进行讲解,一味地进行理论教育,导致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下降。(二)学生对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的认知比较片面很多学生对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的认知不清楚,比较片面,认为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就是从事国际贸易的,国际贸易该专业学生毕业之后从事的主要行业,但并不是唯一的行业,国际经济贸易专业也不只是进行国际贸易,而更多的是要对国际经济形势进行掌握,促进我国经济水平在世界经济格局中得到提升,提高我国的经济实力。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对该专业的认知不全面,也会导致学习效率受到影响。

三、国际经贸专业经济学教学案例设计

经济学是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中重要的专业基础课之一,也是该专业中的主要课程之一,在教学过程中,一些复杂深奥的理论知识是学生学习过程中面临的难点问题,为了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加深对经济学知识的内涵与本质的了解,在教学过程中应该要加强对教学案例的设计和应用,在教学方法、教学手段上进行创新,以新颖的教学手段以及灵活多变的教学形式对学生进行经济思维的启蒙,为其他课程的学习奠定坚实基础。(一)合理地选择案例案例教学法是一种以案例为基础的教学方法,在经济学教学过程中选择的案例一般都是经济社会中的真实事件,在这些经济事件中往往融合了很多经济学理论知识,在教学过程中通过对案例地分析,可以帮助学生理解经济学理论知识。在选择案例的时候要保证时代性和典型性,例如在分析市场失灵以及带来的各种问题的时候要选择时间比较近的案例,以1997年至今,尤其是2008与2009年的世界经济危机,具有典型性和代表性,可以作为经济失灵分析的主要题材,通过实际案例的分析,可以强化学生的感受,激发他们加强对现实经济危机的理解,并且激发他们思考如何解决经济危机。另外,在选择案例的时候应该要具有典型性,现实的经济社会中有很多复杂的案例,各种经济事件也层出不穷,但不是所有的经济事件都可以用于经济学教学过程,例如在经济学教学过程中涉及供求理论中的支持价格和最高限价,就可以以我国政府的农产品收购政策以及政府当前对药品价格的强制管理政策等作为分析的对象,能够很好地对经济学中的供求理论进行诠释,而且结合了学生生活中的实际情况,提高了学生学习的相关性和兴趣。(二)加强案例分析与讨论在经济学教学过程中,选择了合适的案例之后还应该要真正发挥出案例的作用,要引导学生加强对各种案例的分析和讨论。在课堂上教师可以将案例作为讨论的主要话题,将学生分成不同的小组,以小组为单位,对经济事件中涉及的经济学理论知识进行分析,并且要探讨得出解决方案,然后再以小组为单位对讨论成果进行分享,在全班范围内加强学生之间的相互沟通与联系,帮助学生拓展思维和眼界,提高学习水平。

四、结语

综合上述,随着我国在世界经济格局中的地位不断提升,国际经济贸易专业教学受到的重视程度越来越高,在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教学过程中,经济学是一门十分基础、重要的课程,在经济学教学过程中可以加强对案例教学法的应用,结合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的实际案例,通过引导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帮助学生加强对各种经济事件的理解,从而加深对经济学知识的理解,为以后的学习和工作奠定基础。

[参考文献]

[1]张坤.提高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中经济学课堂教学质量的对策[J].中文信息,2016(03).

[2]谭丽涛.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课程中案例教学的问题分析[J].时代报告:学术版,2015(06).

第2篇

随着我国国民经济的进一步发展,人民收入的进一步提高,人们的生活理财和投资理财的观念也在不断加强。投资理财的需求从无到有,从单一到复杂,从简单到专业,因而对高素质的复合型金融人才的需求十分迫切。另外一方面经济全球化和金融业竞争的日趋激烈,对我国金融从业人员素质的要求也会越来越高,尤其是国内金融行业。据分析,在广州、上海、北京等经济发展比较快速的前沿城市,随着越来越多外资金融机构进入国内市场,金融行业的竞争也将更为激烈。同时外资银行不断进入,合资基金公司逐渐增加,银行和基金对人才的需求增长加快,金融行业对人才的争夺十分激烈。

所以,在经济学考研中金融学是非常热门的,具体有以下几个研究方向:

货币银行学

该专业方向主要研究跟银行及国家货币政策相关的问题,这里的银行包括中央银行和商业银行等。

热门分析:如今,许多银行都推出自己的理财产品,原本就倍受关注的银行业持续加温,成为热门的报考专业方向。

人才培养:货币银行学培养能在银行系统及其他金融机构、学校和研究单位从事金融经济管理和教学研究工作的高等专门人才。

就业方向:该专业方向主要在银行系统、学校和科研单位从事金融业务和管理工作,以及金融教学、研究领域就业。随着我国证券市场的不断完善,工商企业和上市公司也需要大批专业人才,这些也是理想的就业方向。

推荐院校:中国人民银行研究生部、中国人民大学、武汉大学、上海大学

金融经济(含国际金融、金融理论)

热门分析:截至2008年12月31日,我国外汇储备余额为19460.30亿美元,全年增加4178亿美元,增长27.34%。许多新兴的名词如外汇储备增速、开放资本项目管制、国有银行股改、股票印花税都涉及到重要的金融经济理论问题。

人才培养:该专业培养适应21世纪经济建设和科学技术进步需要的具有较宽厚的经济理论知识、扎实的金融学专业基础和实践操作能力,熟练掌握国际金融理论知识和国际结算、外汇交易、国际金融投融资等业务技能,能胜任银行、证券、保险、基金等外资金融机构和跨国公司投融资部门工作的应用型金融管理专业人才。

就业方向:该方向就业范围比较广泛,与其他各个方向都有交叉的地方。毕业生主要去向是外向型投资银行、证券公司、保险公司、基金管理公司和商业银行等外资金融机构,以及中资金融机构的涉外部门、跨国公司投融资部门和政府经济管理部门等。

推荐院校:复旦大学、西安交通大学、湖南大学、上海财经大学、东北财经大学

投资学

热门分析:中国股市经历牛市后,人们对投资学的兴趣也随之高涨,其实投资不仅仅是证券投资,范围极其广泛。国家发展、企业赢利、个人获利也都离不开投资。近年来家庭理财及投资已经成为街头巷尾热议的话题。

人才培养:该专业培养具有金融、证券、期货、保险、营销、企业管理等领域的必备基础知识和专门技能的高级应用型人才。

就业方向:一般来说,投资学专业的毕业生主要有以下几个去向:第一,到证券、信托投资公司和投资银行从事证券投资;第二,到企业的投资部门从事企业投资工作;第三,到政府相关部门从事有关投资的政策制定和政策管理;第四,到高校、科研部门从事教学、科研工作。需要说明的是,应届毕业生的第一份工作一般都是一线的操作员,因为没有任何单位会让一个没有工作经验的员工进入管理层,即使是基层管理岗位。

推荐院校: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厦门大学、中山大学、中南财经政法大学

保险学

该专业方向主要研究保险法学与保险数学,保险在国民经济与社会安全体系中的地位、作用与运行规律,保险业与银行、证券业的关系等全方位的保险理论与实务。保监会对于保险专业的教学模式分为“西南模式”、“武汉模式”和“南开模式”,其对应的大学分别是西南财经大学、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和南开大学。

热门分析:在我国,保险业被誉为2l世纪的朝阳产业。首先,我国巨大的人口基数以及人口的老龄化有利于保险业市场的扩张;其次,我国目前的保险深度及保险密度都很低,有很大的市场潜力;再次,我国的人均收入水平不断提高,为保险业市场扩大规模提供了良好的经济基础。

人才培养:保险学专业主要是为适应我国保险业的需求而开设的,大多数学校都要求学习金融、会计、投资等经济课程,构架一个宽泛的经济知识背景。有的学校还补充市场营销、法律知识等相关知识,诸如保险营销、国际经济法、国际贸易与国际商法等。

就业方向:许多人误以为保险专业的就业去向就是卖保险,实际上保险营销只是保险业中一部分工作,其他工作诸如组训、培训讲师、核赔核保人员和资金运作人员、精算人员。毕业生主要到保险公司、金融机构、社会保险部门及保险监管机构从事保险实务工作,也可到高等院校从事教学和研究工作。此外,中介企业、社会保障机构、政府监管机构、银行和证券投资机构、大型企业风险管理部门等也需要该方向的毕业生。比较热门的职业有保险人、保险核保、保险理赔、保险精算师等。

推荐院校:复旦大学、厦门大学、北京大学经济学院、华东师范大学、江西财经大学

公司理财(公司金融)

又称公司财务管理、公司理财等,是金融学的分支学科,用于考察公司如何有效地利用各种融资渠道,获得最低成本的资金来源,并形成合适的资本结构;还包括企业投资、利润分配、运营资金管理及财务分析等方面,也涉及到现代公司制度中一些诸如“委托-”结构的金融安排等深层次的问题。

人才培养:该专业毕业生在掌握现代公司金融理论知识和实务后,可为企业进行金融市场的融资、投资与风险管理服务。具备创新、管理和应用能力后,可努力成为现代公司金融管理的高级专门人才。

就业方向:毕业生可选择各类公司从事融资、投资工作,也可到商业银行、证券公司、基金管理公司等金融机构从事实务工作,或进一步深造后从事教学科研工作。

推荐院校: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厦门大学 、上海财经大学

第3篇

随着我国国民经济的进一步发展,人民收入的进一步提高,人们的生活理财和投资理财的观念也在不断加强。投资理财的需求从无到有,从单一到复杂,从简单到专业,因而对高素质的复合型金融人才的需求十分迫切。另外一方面经济全球化和金融业竞争的日趋激烈,对我国金融从业人员素质的要求也会越来越高,尤其是国内金融行业。据分析,在广州、上海、北京等经济发展比较快速的前沿城市,随着越来越多外资金融机构进入国内市场,金融行业的竞争也将更为激烈。同时外资银行不断进入,合资基金公司逐渐增加,银行和基金对人才的需求增长加快,金融行业对人才的争夺十分激烈。

所以,在经济学考研中金融学是非常热门的,具体有以下几个研究方向:

货币银行学

该专业方向主要研究跟银行及国家货币政策相关的问题,这里的银行包括中央银行和商业银行等。

热门分析:如今,许多银行都推出自己的理财产品,原本就倍受关注的银行业持续加温,成为热门的报考专业方向。

人才培养:货币银行学培养能在银行系统及其他金融机构、学校和研究单位从事金融经济管理和教学研究工作的高等专门人才。

就业方向:该专业方向主要在银行系统、学校和科研单位从事金融业务和管理工作,以及金融教学、研究领域就业。随着我国证券市场的不断完善,工商企业和上市公司也需要大批专业人才,这些也是理想的就业方向。

推荐院校:中国人民银行研究生部、中国人民大学、武汉大学、上海大学

金融经济(含国际金融、金融理论)

热门分析:截至2008年12月31日,我国外汇储备余额为19460.30亿美元,全年增加4178亿美元,增长27.34%。许多新兴的名词如外汇储备增速、开放资本项目管制、国有银行股改、股票印花税都涉及到重要的金融经济理论问题。

人才培养:该专业培养适应21世纪经济建设和科学技术进步需要的具有较宽厚的经济理论知识、扎实的金融学专业基础和实践操作能力,熟练掌握国际金融理论知识和国际结算、外汇交易、国际金融投融资等业务技能,能胜任银行、证券、保险、基金等外资金融机构和跨国公司投融资部门工作的应用型金融管理专业人才。

就业方向:该方向就业范围比较广泛,与其他各个方向都有交叉的地方。毕业生主要去向是外向型投资银行、证券公司、保险公司、基金管理公司和商业银行等外资金融机构,以及中资金融机构的涉外部门、跨国公司投融资部门和政府经济管理部门等。

推荐院校:复旦大学、西安交通大学、湖南大学、上海财经大学、东北财经大学

投资学

热门分析:中国股市经历牛市后,人们对投资学的兴趣也随之高涨,其实投资不仅仅是证券投资,范围极其广泛。国家发展、企业赢利、个人获利也都离不开投资。近年来家庭理财及投资已经成为街头巷尾热议的话题。

人才培养:该专业培养具有金融、证券、期货、保险、营销、企业管理等领域的必备基础知识和专门技能的高级应用型人才。

就业方向:一般来说,投资学专业的毕业生主要有以下几个去向:第一,到证券、信托投资公司和投资银行从事证券投资;第二,到企业的投资部门从事企业投资工作;第三,到政府相关部门从事有关投资的政策制定和政策管理;第四,到高校、科研部门从事教学、科研工作。需要说明的是,应届毕业生的第一份工作一般都是一线的操作员,因为没有任何单位会让一个没有工作经验的员工进入管理层,即使是基层管理岗位。

推荐院校: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厦门大学、中山大学、中南财经政法大学

保险学

该专业方向主要研究保险法学与保险数学,保险在国民经济与社会安全体系中的地位、作用与运行规律,保险业与银行、证券业的关系等全方位的保险理论与实务。保监会对于保险专业的教学模式分为“西南模式”、“武汉模式”和“南开模式”,其对应的大学分别是西南财经大学、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和南开大学。

热门分析:在我国,保险业被誉为2l世纪的朝阳产业。首先,我国巨大的人口基数以及人口的老龄化有利于保险业市场的扩张;其次,我国目前的保险深度及保险密度都很低,有很大的市场潜力;再次,我国的人均收入水平不断提高,为保险业市场扩大规模提供了良好的经济基础。

人才培养:保险学专业主要是为适应我国保险业的需求而开设的,大多数学校都要求学习金融、会计、投资等经济课程,构架一个宽泛的经济知识背景。有的学校还补充市场营销、法律知识等相关知识,诸如保险营销、国际经济法、国际贸易与国际商法等。

就业方向:许多人误以为保险专业的就业去向就是卖保险,实际上保险营销只是保险业中一部分工作,其他工作诸如组训、培训讲师、核赔核保人员和资金运作人员、精算人员。毕业生主要到保险公司、金融机构、社会保险部门及保险监管机构从事保险实务工作,也可到高等院校从事教学和研究工作。此外,中介企业、社会保障机构、政府监管机构、银行和证券投资机构、大型企业风险管理部门等也需要该方向的毕业生。比较热门的职业有保险人、保险核保、保险理赔、保险精算师等。

推荐院校:复旦大学、厦门大学、北京大学经济学院、华东师范大学、江西财经大学

公司理财(公司金融)

又称公司财务管理、公司理财等,是金融学的分支学科,用于考察公司如何有效地利用各种融资渠道,获得最低成本的资金来源,并形成合适的资本结构;还包括企业投资、利润分配、运营资金管理及财务分析等方面,也涉及到现代公司制度中一些诸如“委托-”结构的金融安排等深层次的问题。

人才培养:该专业毕业生在掌握现代公司金融理论知识和实务后,可为企业进行金融市场的融资、投资与风险管理服务。具备创新、管理和应用能力后,可努力成为现代公司金融管理的高级专门人才。

就业方向:毕业生可选择各类公司从事融资、投资工作,也可到商业银行、证券公司、基金管理公司等金融机构从事实务工作,或进一步深造后从事教学科研工作。

推荐院校: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厦门大学 、上海财经大学

第4篇

关键词 计量经济学 教学效果 教学手段 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G424 文献标识码:A

在1998年教育部举行的高等学校经济学学科教学指导委员会成立大会暨第一次工作会议上,确定了高等学校经济学门类各专业的共同核心课程,包括政治经济学、西方经济学、计量经济学、货币银行学、财政学、统计学、会计学和国际经济学共8门课程。计量经济学从30年前的几乎无人知晓,到今天近乎50%的经济学文章使用计量经济学实证技术以及几乎所有的大专院校均开设计量经济学课程。然而,对于经济类专业的学生而言,相较于其它专业课程,计量经济学因其强调数理基础的特点,一直以来被诸多学生称为“最有难度的课程”,教学效果也很难有保证。本文以调查问卷为基础,探讨了影响计量经济学教学效果的诸因素,并在此基础上,对于如何提高计量经济学教学效果提出了对策建议。

1 计量经济学课程的特点

计量经济学是经济学的一门分支,它将经济理论、数学和统计推断等工具用于经济现象定量分析,相较于其它经济类专业课程,其自身特点鲜明,主要体现在如下两个方面:

第一,注重数理基础,强调逻辑推导。在经济类专业的培养大纲中,一般先行开设微积分、线性代数、概率类与数理统计,再设置计量经济学这门课程。在初级计量经济学的教学过程中,最为核心的是最小二乘法(Ordinary Least Square,OLS)估计及高斯-马尔科夫定理。这两者的实现,本质是数理推导。如果学生未掌握微积分、线性代数及概率论相关知识,就难以理解OLS和高斯-马尔科夫定理,也无法学习计量经济学这门课程。

第二,理论教学和实验上机并重。计量经济学这门课程的教学包括两方面:理论教学和软件运用,即在理论推导的基础上,利用软件实现估计结果,这两者缺一不可。在经济类专业计量经济学教学中,如果不讲授理论,只讲解软件操作,学生会看不懂计量结果、一头雾水;如果只学习理论,而不进行计量软件操作,学生则体会不到计量经济学的实用性,不能实现理论教学与实验教学相互促进的目的。这对学生提出了较高的学习要求,即在理解理论的基础上,熟悉计量软件操作与运用。然而在实际教学中,或由于尚未理解理论推导,或由于上机环境不能满足要求,导致学生觉得计量经济学课程晦涩难懂。

2 对经济类专业计量经济学教学效果的随堂调查

本文采取计量经济学课程结束时发放随堂调查问卷的方式,选取湖北工业大学2010级国际经济与贸易、金融学、保险学3个专业的260名学生为分析样本。在3个专业260名学生中: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学生115名,其中75名为文科生,文科生所占比例为65%;金融学专业学生149名,其中52名为文科生,文科生所占比例为35%;保险学专业学生26名,其中5名为文科生,文科生所占比例为20%。

2.1 学习计量经济学的兴趣调查分析

51%的学生对学习计量经济学不感兴趣,38%的学生对学习计量经济学的兴趣一般,仅有11%的学生对学习计量经济学十分感兴趣。

32%的学生认为计量经济学学习对将来的学习或就业没有用处,51%的学生认为计量经济学学习对将来学习或就业帮助一般,仅有17%的学生认为计量经济学这门课程的学习对将来学习或工作意义重大。

结合平时和学生的交流,“学习兴趣”“有助于就业”这两者的调查结果反映了,有部分学生对待大学课程学习的实用主义倾向较严重:学生对将来就业有直接帮助的课程感兴趣,而对将来就业没有直接帮助的课程不感兴趣。比如,对于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的学生,普遍对国际贸易实务这门课程感兴趣,因为他们认为这门课程与将来就业紧密相关;而对于计量经济学这门课程,对于将来从事国际贸易实务工作没有多大帮助,也没有多大兴趣去学习这门课程。

2.2 计量经济学学习难度的调查分析

调查结果显示,72%的学生认为计量经济学这门课程较难,23%的学生认为这门课程的难易程度适中,仅有5%的学生认为这门课程较简单。

虽然高达72%的学生认为计量经济学这门课程偏难,但在学习方法上,36%的学生从不进行课前预习,64%的学生偶尔会在课前预习,几乎没有学生在每次课前预习。结合在计量经济学课堂上,有小部分学生从不完成课后作业,甚至在课堂上出现打瞌睡的现象,这说明有少部分学生认为这门课程虽然有难度,但是并没有发挥主观能动性,积极采取措施降低课程难度给自己学习带来的障碍。

2.3 计量经济学课堂教学的调查分析

我们选用的教材是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的《初级计量经济学》,54%的学生认为教材选用合适,而46%的学生认为教材不合适,究其原因,绝对多数学生认为教材晦涩难懂。

计量经济学教学学时设置是48学时,其中理论教学36学时,上机学时12学时。对于这样的学时设置,只有21%的学生认为合理,35%的学生认为上机学时偏少,15%的学生认为理论学时偏少,也有15%的学生认为上机学时偏多,14%的学生认为理论学时偏少。计量经济学学时设置的调查结果显示了学生需求的多样性,但其中较为突出的是1/3的学生认为,上机学时偏少。

教学手段的调查结果显示,65%的学生认为多媒体和黑板板书相结合的方式更好,19%的学生认为仅使用多媒体教学更好,16%的学生认为仅使用黑板板书教学更好。

2.4 计量经济学课堂讲授效果的调查分析

55%的学生认为课堂教学效果一般,20%的学生认为课堂教学十分好,25%的学生认为课堂教学效果不好。该结果和前面各项调查指标的结果基本吻合。可见,学生普遍对这门课程较畏惧。即使一些认真学习、按时完成作业并最终取得不错考试成绩的学生,也对所学内容体系觉得不知所以然。

3 提高经济类专业计量经济学教学效果的对策建议

(1)提高学生学习兴趣,纠正实用主义学习态度。面临激烈的就业竞争,大学生的学习更加以就业为导向,实用主义倾向加强:即对将来就业有用的课程,就认真学习;对将来就业用处不大的课程,没有学习兴趣和动力。除了准备继续教育的学生,经济类本科生毕业后几乎都从事实务性工作,因此他们认为作为研究工具的计量经济学“不重要”或者“没有用处”。针对部分学生有失偏颇的实用主义学习倾向,要求学生提高对自身的要求,端正学习态度,提高对学习计量经济学的兴趣。

(2)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提高自学能力。在正确认识计量经济学学习的难度之后,教育学生克服畏难情绪,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变被动为主动,具体包括学生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进行课前预习、课后复习、小组讨论等。在此过程中,学生的自学能力也将得到提高和锻炼,这将是其受用一生的技能。

(3)创新教学方法,因材施教。在学时设置上,经济类专业计量经济学学时设置不应少于54学时,其中上机实验学时至少占三分之一。在课堂教学中,黑板板书与多媒体课件并用,黑板板书有助于讲解数理推导,多媒体课件有助于提高课堂信息量。结合本科应用经济学专业的培养目标,针对经济类专业学生数理基础偏弱的特点,重点讲授一元回归的OLS估计,证明高斯-马尔科夫定理,让学生明白其中原理,对于多元回归可以依此类推,让学生自学,重点以软件操作为主。

(4)加强师资队伍建设。计量经济学是一门应用性很强的学科,具体体现在计量方法在经济研究中的运用。这样一来,只懂数理推导的老师就无法很好地讲解这门课程。这就要求从事该门课程教学的教师必须同时参加科研工作,长期地进行教学与科研实践,才能对课程准确把握,才能融会贯通、深入浅出地进行计量经济学教学。

(5)创新考核方法。考试只是手段,不是目的。充分发挥考试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引导学生学习方法的作用。改革单一的闭卷考核方式,可以采取上机操作、分组撰写科技论文的考核方法。

参考文献

[1] 刘发跃,王娅.计量经济学教学效果影响因素研究——兼论探索性实验教学方法的运用[J].高等财经教育研究,2012(9).

[2] 方雯.提高“计量经济学”课程教学效果的几点思考[J].长春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5).

第5篇

关键词:经管专业;经济学;问卷调查;课程改革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志码:B 文章编号:1674-9324(2013)52-0058-03

就当前高职经管专业《经济学》课程来说,其课程设置存在较多问题,比如在课程设置的过程中片面注重学生学科知识的习得而忽略其能力的发展,或是选取的学科内容过分强调专业性知识而忽视学生自身的体验,或是在进行课程组织时强调学科目标的达成而忽略了学生对整个过程的感知。同时,这门课程的教学方法往往也存在诸多弊端,如教师一味地钻研教材本身,却忽视了课堂、教师、学生三者之间的互动关系,过多的以教师为中心,课堂教学依赖教师讲授等,这些对培养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都是极为不利的。针对这些存在的问题,笔者利用自行设计的问卷在武汉城市职业学院经管专业组织开展了有关《经济学》课程的问卷调查,问卷分为老生版和新生版,主要针对已经学习过该门课程的大二学生和还未学习这门课程的刚进校的新生,参与调查的学生有288位大一新生和234位大二老生,我们对新生的调查主要侧重于对日常经济现象的关注及对该课程的学习期望,对老生的调查主要侧重于课程教学方式及教学效果。

一、经管专业《经济学》教学现状调查

在发放的234份老生版问卷中,我们从学习感受、课堂教学方式、教学内容、课件的使用、考核方式以及师生交流等方面展开调查。

1.学生学习感受。有80.3%的学生认为现在的学习方式与中学时有很大差别,有41.5%的学生非常喜欢学习《经济学》,也有51.7%的学生是为了应付考试。53.8%的学生认为学习《经济学》很困难,45.7%的学生认为当前《经济学》教学质量一般,42.3%的学生认为很好。学生在学习这门课时感觉最大的难处在于知识量太大和数学知识的运用。对于教材中的知识在实际生活的用处,有42.3%的学生认为很有用,其他学生则认为一般或无用。有31.2%的学生上课时的状态是认真听,62.8%只是偶尔听一下。有56%的学生认为在学习中自己的思想和想法没有得到体现,其原因有个人本身并不关心经济、老师不给机会、不屑于表达。

2.课堂教学方式。在被问到“你的经济学老师在课堂上和同学互动的状况如何”时,21.4%的学生选择了“从不互动,老师一个人讲”,61.1%选择的是“偶尔互动”,17.5%则是“经常互动”。71.8%的学生更喜欢教师讲解理论,学生参与案例讨论的课堂。如果上课被提问,有45.3%的学生认为“回答出来很有成就感”,28.2%的学生认为“太突然,答不出来很没面子”,20.1%的认为“碰运气”,还有6.4%的学生则选择了“直接不会,无所谓”。在我们调查学生对教师上课的首要要求中,53.4%的学生期望能“充满激情,讲课动听”,41%的学生希望能“逻辑性强,条理清晰”,还有5.6%的学生选择了“考试让过关,其他不重要”。在课堂管理方面,有57.3%的学生希望老师能严格管理,其他的则认为老师可以随学生自愿。

3.课堂教学内容。在被问到教师的课堂教学最吸引人的地方体现在哪里,有118人选择了“案例”,这一比例约占50.4%;95人选择了“视频”,也占到40.6%;10人选择了“试题”,约占4.3%;11人选择了“理论”,仅占4.7%。75.2%的学生对热点经济问题和重大经济问题偶尔关心一下,6%的学生从不关心,仅有18.8%的学生经常关心。尽管大部分学生不太关心社会经济事件,但是我们调查中也发现有75.2%的学生希望老师在课堂上介绍相关的社会经济动态。53.8%的学生反映除了上课,平时基本不看教材,43.2%的学生认为自己主要是从网络获取经济学相关知识的,15.8%的学生选择了“从实际生活经验获取”,38.9%的学生认为是从课堂获取的,剩余学生则认为还有其他途径。

4.多媒体课件的使用。调查反映,目前的课堂大部分老师采用了以PPT为主,板书为辅的方式,同时也有61.5%的学生认为采用多媒体教学效果比用黑板强,不过也有21%的学生反映播放快了看不清楚,剩下的则觉得两者没有区别。关于经济学课程中采用的课件内容,有128人认为应更加丰富些,以便在课余时间增加知识,这一比例约占54.7%;72人认为其逻辑性特征应当更加明确,便于理解,这一人数约占总人数的30.8%;还有34人认为可以简明一些,方便课余学习,约占14.5%。

5.师生交流及考核方式。据了解,54.7%的学生认为只要平时认真听课,考试不难,21.8%的学生认为很难有很多不及格,其他则认为上课听不听无所谓,考前看一下就可以了。这门课程的主要考试方式还是以平时表现加期末考试成绩为主,实践训练的内容则考察的较少。在我们了解学生课后与老师的互动交流时发现,65.8%的学生课后从不和老师交流问题,在所有可能的沟通渠道中,他们比较倾向网上聊天工具。

二、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期望的调查

为了更好地研究课程改革,笔者对所在学校经管类各专业的288名新生在进校初期进行了与《经济学》课程相关的学习兴趣与学习期望的调查。

1.学习兴趣的了解。在我们的调查对象中,53.5%的学生认为所学专业是自己喜欢并乐于学习的,112位学生认为自身兴趣一般,只是随便选的,这一数据约占38.9%;还有22位学生认为经济学专业不是自己想学的,约占7.6%。69.4%的学生平时会偶尔看报或网络新闻,仅12.2%的学生会经常看,其余学生则认为没兴趣不会看。39.3%的学生平时最关心时事政治,仅有12.5%的学生会关心财经动态,其他学生则最关心娱乐八卦等其他内容。作为财经专业的学生,约有21.8%的人不清楚中央电视台的财经频道,约75.7%的学生平时很少看类似《经济半小时》、《市场分析室》、《经济调查》、《经济与法》、《消费主张》、《财经郎眼》等经济类节目。但是在调查中我们看到约77.3%的学生今后还是希望能从事财经类的工作。

2.对《经济学》课程的认识和学习期望。在调查中有94.4%的学生肯定了学习这门课程的必要性,53.8%的学生希望通过这门课学到经济现象的分析能力,还有33%的同学希望能了解到社会经济动态和理财知识,其他学生则选择了“希望学到经济理论知识”。

在我们了解学生更喜欢的课堂模式时,有69.2%的学生希望是“教师讲解理论,学生参与案例讨论”的方式。假设在《经济学》的课堂上,教师改变传统的讲授模式而更多地引导学生参与课堂的动手实践,学生会持何态度?约39.2%的学生选择了“很欢迎,非常愿意参与”,53.5%选择了“欢迎,可以参与”;17人选择了“无所谓,轮到就参加”,约占5.9%;还有4人选择了“反对,太麻烦”,也占到了总人数的1.4%。

三、当前高职《经济学》课程改革的难点

从当前高职院校经济管理专业中《经济学》课程的教学现状以及我们的调查结果来看,这门课程的改革需要已经被很多一线老师意识到,但是普遍存在着以下困难。

1.关于《经济学》课程中的理论教学。从主要的理论教学内容来看,与社会的发展趋势之间有着很大的差距。教学内容与我国当代市场经济的发展存在脱节,这与培养适应社会发展的综合型人才的最终目标显然是相违背的。在教学课时和客观条件的限制下,教师仅仅注重教学内容的理论性和专业性,较难将社会和人文的双重因素融入教学内容。显然,这样的课堂教学对于经管专业的人才培养是不利的。只有将理论、实践、社会三者有机结合,合理选取经济学的课堂教学内容,才能真正满足社会对于人才的实际需求。

2.关于《经济学》课程中的实践教学。作为经管专业的重要课程之一,《经济学》中的实践实训其实应是十分重要的。然而纵观当前《经济学》中的实践教学,其课时安排相对于理论课而言是比较少的。从已开始的少量实践教学来看,整个课堂也表现为教师占据实践教学的主体地位,学生的任务仅仅局限于观察和模仿。其中一方面有教师经验、能力不足的原因,也存在学生的兴趣和主动性的问题,结果使得实践教学无论是课时的安排还是教学内容的设置都存在明显的弊端,这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显然是收效甚微的。

3.关于《经济学》课程的师资队伍建设。从当前高职院校《经济学》课程的师资结构来看,基本都是我国经济专业的各类高校毕业生。在从事教学之前,他们并没有过多地深入企事业单位工作实践的经历,对于经济管理方面的理解也大多局限于书本的理论知识。因此,在实际的经济学教学中教师只能从课本本身进行适量的扩充,很难做到理论基础与实践能力的妥善结合,这对于该课程的教学也是有一定影响的。

四、改善高职《经济学》课程教学现状的策略分析

针对存在的问题,我们必须从经管专业课程设置的总体理念出发,明确《经济学》课程的人才培养目标,充分发挥学科知识与技能对于学生发展的促进作用,结合当前先进的经济管理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及时改善课程的教学现状,对于整体教学流程进行优化与完善。

1.重视案例教学在经济学课程中的运用。案例教学法是哈佛大学的教研成果,它主要强调的是对于专业性案例的剖析和理论决策的探讨。将案例教学法融入高职经管专业的经济学教学当中,其形成并不依赖于基本的读书理论,而是以独特的案例分析来达到教学的目的。案例教学法的课堂组织主要采用学生自学或小组合作的模式进行,力求在学习的过程中使学生能够融入整个课堂教学。同时,这一教学方法也要求教师能够做到合理选择案例教学的相关材料,恰当组织案例的课堂讨论环节,最后还要对学生的表现作出科学评价。

2.提倡课堂教学中的协作学习。开放教育是当前高职教育中重点提倡的内容,也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环节之一。在经济学的课堂教学中,提倡小组学习和协作学习在课堂教学中的运用,不仅是开放教育的一种具体体现,而且对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也有积极的促进作用。协作学习过程中,学生不仅可以及时沟通学习过程中的一些难题和体会,而且还能互相鼓励消除部分学生的课堂孤独感,促进学生的共同进步。

3.注重理论知识与实践能力的结合。理论知识的讲授固然重要,这能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经济学的内涵。然而,就当前的市场竞争来看,对于人才的需求显然不仅仅局限于理论知识的掌握,关于实践能力的培养也是至关重要的。针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目标,学校既可以积极加快经济学实验室建设的步伐,也可以组织学生进行实地考察。在实地考察的过程中,学生不仅能够在第一线及时解决学习中遇到的难题,而且可以将所学与社会实践有效结合,了解当前社会就业的发展趋势,为今后的就业做好初步的规划与谋算。

4.发挥高科技手段在经济学教学中的巨大作用。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高科技手段用于课堂教学的现象屡见不鲜。这不仅有力地推动了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进程,也大大促进了高校教学水平和教学质量的显著提升。信息技术的使用扩展了经济学的课程安排,使得课堂教学的内容更加丰富多彩。同时,它也促进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大大提高,有效地提升了学生自主学习和处理问题的能力。

5.重视课程师资力量的建设,促进师生间的沟通与交流。师资队伍的建设问题也是提高教学水平的所在关键。教师的课堂教学应不仅仅局限于理论基础的灌输,而应该从本质上重视学生实践能力的发展。这就要求教师应不断扩展自身的知识储备,及时了解经济学的就业趋势,抓住每一个进修和培训的机会,不断地提高自身的专业素养和教学水平。在与学生的相处中,也应做到和谐融洽,及时解决学生学习中遇到的难题。此外,对于学生的就业困惑也应及时疏导,指导学生形成积极向上的就业观。具体的沟通方式主要有面对面的交谈、电话沟通、邮件互发或是微博、论坛等。总之,教师应妥善处理学生在学习中和生活上的难题,促进学生的整体发展。

五、结束语

当前我国高职经管专业经济学教学在课程设置方面存在的诸多不足,究其原因,不仅有客观方面的环境制约,更为重要的是教学主体主观上的认识不够。市场经济的迅猛发展下,企业对于人才的需求是迫切的,同时对于人才的知识与技能也提出了相应的要求。只有成为适应社会发展的新型复合人才,才能不被激烈的市场竞争所淘汰。从高职院校本身来说,关于《经济学》课程的人才培养目标应积极与市场环境相联系,了解市场的需求,从教学内容和课程设置等诸方面对该课程进行系统改革。

参考文献:

第6篇

Abstract: At present, the question of university graduates' professional does not match in our country is very serious. It wastes a part of investment in higher education, and affects the income of higher education from an economic point of view. This article thought this issue is by the three aspect reasons: professional duplication between the university and college professionals to set the lag, rigid national education system and students in professional choice blindness. Suggested that the country must play the macroeconomic regulation and control role fully, the university should act according to itself and the market demand to establishment professions, and when carries on the professional choice personally must have the understanding ahead of time to various aspects information. Offer better services to economic and social development through higher education healthy development.

关键词:高校毕业生;专业对口;经济学;实证分析

Key words: college graduates;professional counterparts;economics;empirical analysis

中图分类号:G6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4311(2010)34-0140-03

0引言

专业与职业的关系是显而易见的,一般而言,本科专业的学习决定了毕业之后的职业方向。专业教育是高等院校培养人才的主要方式,大学的专业设置既体现了高等教育的育人理念,同时也反映了当前社会对各行各业人才的总体需求。若某一专业人才的培养总量与社会的需求总量基本一致,那么这个专业的人才培养是高效的,同时也充分实现了个人和社会在这一专业教育领域所进行的资本投入;若某一专业人才的培养总量远远超出社会的需求总量,则会导致一部分人才不得不更换原专业,从事其它专业方面的工作,那么个人和社会对这一专业领域所进行的投资部分就浪费了。

本研究目前对近2000人进行直接调查,取得了69000余人的样本,通过统计得出目前我国专业不对口的比率为35.34%,所占比例超过调查总数的三分之一。按照这一结果测算,2009年我国的毕业生人数近623万人,就有220.16万人没有从事所学专业。腾讯―麦可斯《2010届大学生毕业生流向跟踪调查月度报告》三月份的分析结果也印证了本研究的调查结果。该分析指出:近四个月实际签约工作的专业对口率为68%,已签约的应届大学生有三成多毕业后将从事非本专业工作。以上数据充分说明,目前我国高校毕业生的专业不对口问题十分严重,这不仅意味着高等教育投资的大量浪费,高等教育的收益率不高,同时还给经济社会和学生个人造成很大的影响。当然,这个问题的存在主要源于经济学视野的思考,若从人的全面素质提高的角度来衡量,则不成为一个问题。

1专业对口访谈表和调查问卷的编制

“专业对口问题访谈表”访谈的内容包括①您认为在当今社会专业不对口这个现象严重吗?②专业不对口问题对经济社会和个人有哪些影响?③这个问题产生的原因。④如何避免这个问题?此外还有个人信息部分。目前所做访谈调查200余份,试通过访谈调查来分析专业不对口问题形成的原因。

“专业不对口问题原因调查问卷”通过对专业不对口问题前期所总结出的原因进行分析筛选,提出六条更换原专业的原因。调查的对象是专业不对口人群,被试者根据提供的六条原因进行选择,单选、多选均可。目前收集的有效调查问卷有200余份。

“专业对口率统计调查问卷”主要是通过本问卷的调查结果统计出目前我国的专业对口率。这个问卷包括说明部分、个人信息部分和专业对口率统计(包括被试者的专业所属学科门类、毕业时原班级人数和目前从事原专业人数)三个部分。目前收集的有效调查问卷2000余份。

2实证分析

2.1 专业不对口的影响通过对访谈表的分析和总结发现,85.81%的人认为在当今社会“所学专业与所从事职业不对口”这个现象比较严重。这个在社会上普遍存在的现象,对经济社会和学生个人的发展产生了很大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浪费了近1/2的高等教育投资。高等教育投资包括社会投资和个人投资,高等教育个人投资包括个人在接受高等教育期间的货币支出和机会成本。在大学的四年中前两年为基础课的学习,后两年为专业课的学习。所以对于专业不对口的人员而言,其后两年有关专业课学习的高等教育投资部分浪费了,这部分包括国家对其后两年的高等教育投资和个人的高等教育投资,如所缴学费、书本教材费和其他杂费等。由于后两年货币支出中的住宿费和为接受高等教育所产生的交通费用以及所产生的机会成本,学生是否更换专业都会产生,所以这部分投入不计入到浪费的高等教育投资中。由此可粗略计算出,更换原专业对于国家和个人而言浪费了近一半的高等教育投资。其次,浪费了专业课所学习的知识及个人的大量时间和精力。第一,由于毕业生工作后更换了原专业,使得所学知识不能学以致用,其专业优势在工作中无法发挥出来,长此以往,荒废了自己所学的专业知识。第二,在面临新的工作环境中,许多知识都要从头学起,相对于专业对口的人员来说起步要慢,缺乏竞争优势,会导致毕业生产生很大的工作压力。第三,由于专业知识不够,个人需要付出更多的努力,使得毕业生在工作中会出现疲于应对的现象。此外,在一些事业单位,专业不对口还会对晋升职称产生限制。最后,这一问题还会对相关人员的心理产生一定的影响。第一,由于专业不对口,在工作中会出现很多障碍,甚至打击其自信心,从而产生各种心理问题;第二,对于一些刚毕业的大学生而言,其社会认同感减弱,容易产生自暴自弃的心理;第三,有一些毕业生在大学中所学专业是自己感兴趣的专业,由于就业压力等原因不得不更换原专业,这类人员在工作兴趣和动力等方面受到较大影响,难免会出现混日子的现象,长此以往易形成消极心理,也会影响工作效率。

2.2 专业不对口的原因分析通过对访谈表的整理和分析发现,导致“所学专业与所从事职业不对口”这个现象的原因主要来自以下几个方面:

2.2.1 各高校之间专业重复设置和高校专业设置的滞后性是重要原因第一,高校设置的专业与社会的需求不相匹配,使一些当前的热门专业供大于求。根据腾讯-麦可思2007年的“中国应届大学生最热门的十个本科专业”(图1)与“应届大学生毕业半年后失业人数最多10个本科专业”(图2)的调查进行比较发现。

其中最热门的本科专业“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供给量为14.47万人,就业量为13.17万人;“英语”――供给量为11.43万人,就业量为10.39万人。而毕业后失业最多的10个专业中“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与“英语”也分别列第一与第三,为1.30万人与1.04万人。在就业量最大的专业中,供应量都远远大于就业量。调查中所显示的十个专业的半年后失业总人数达到6.67万人,占本科总失业人数的32.9%,这对于各高校、地区和全国的失业总体水平影响非常大。这些失业的人员大部分会去从事一些门槛较低的非本专业的工作,从而加剧了专业不对口的现状。第二,从市场的角度看,高校的专业设置没有考虑到未来经济社会的变化发展,专业设置存在滞后性,招生时的“热门”专业到了毕业时成为“滞销”专业。从中国青年报社会调查中心与新浪频道2006年合作进行的一项调查显示,前几年还非常“烫手”的法学、工商管理、计算机等专业,现在却以35.6%、31.7%和21.1%的得票率排在“滞销榜”的3~5位。报考时的热门专业毕业后却很难找到对口的工作,致使社会上产生了大量所学非所用的人才。第三,高校增设专业倾向于投资少的文科类专业,导致这些专业的专业对口率普遍较低。通过“专业对口率统计调查问卷”调查结果统计出目前我国各专业大类的对口率分别是(见表1)。

从表1中可以看出,目前专业对口率最低的三个专业是哲学、管理学、经济学;专业对口率最高的三个专业是医学、理学、工学。像哲学、管理学和经济学这类的专业,是高校不需要投入大量的资金和硬件设备就可以增设的专业,从教学和师资上看也为增设这方面的专业提供了有力条件,从而促使各高校大量设置这类的专业,导致供大于求,专业对口率就低;而医学、理学、工学这类专业性较强的专业,一开设就需要投入大量的仪器设备,并且在师资上也不像文科类那样充裕,所以大部分高校不倾向于开设这类专业,其专业对口率就相对较高。第四,高校有些专业设置过于细化,甚至只是名称变化,但所学内容相似,所学知识陈旧,无法跟上信息社会日新月异的变化。例如,原本一个管理学本科专业就被细分为旅游管理、文化产业管理、项目管理、土地及资源管理等专业。这些专业所学内容差别不大,毕业后工作的针对性也不强却被细分成五个管理专业,这不仅浪费了学生的时间,浪费了大量教育资源,又由于专业雷同性,使许多毕业生很难找到直接对口的专业。

2.2.2 社会压力和国家教育制度僵化是根本原因从社会的角度看:目前高等教育发展迅速,尤其在1999年扩招后出现了毕业生供大于求、竞争激烈等问题,这些问题致使毕业生就业压力非常大,许多毕业生来不及找到对口的专业而迫于生活的压力不得不从事非本专业的工作。从教育体制的角度看:首先是高考制度,虽然自1999年扩招后大学毕业生已经逐年增多,但是我国具有大学程度的人数还只占全国人口的6%左右,不仅远远低于发达国家的水平,也低于发展中国家的水平。这一制度最终还是使高考形成了千军万马过独木桥的局面,致使许多学生参加高考、报考专业并不能出于自己的兴趣或者意愿,而是为了大学文凭去考试,这样的学生毕业后能从事自己所学专业的机率不大。第二,我国高等教育在管理体制方面存在问题。主要表现在高校办学层次不清,造成结构性浪费。一些专科院校和学院不顾自己的办学特色,为了满足评估要求、为了升格为大学而不顾市场需求盲目增设新专业。这使得原本是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主的院校却向着综合型、研究型的大学发展,最终形成了大学同质性的局面。事实上,不同类型大学的定位和分工不同,不管哪一类大学都不能一味追求大而全,更不能不顾实际需要扩大招生,盲目设置专业定会造成社会资源的浪费。第三,各高校之间信息不畅通,专业重复设置,导致毕业生供大于求。当社会上对某个专业产生广泛需求时,由于高校之间无法了解其他高校对此做出的反应,使得各高校在不顾其他高校反馈的情况下增设了新的专业和扩大了招生规模,最终导致当时热点专业培养的毕业生在毕业时远远超过了社会的总需求。这些超出社会需求的毕业生或者面临失业,或者选择其他专业的工作。

2.2.3 学生选择专业的盲目性是主观原因学生方面引起所学专业与所从事职业不对口问题的原因,通过对“专业不对口问题原因调查问卷”分析得出主要有以下几方面:一是个人在高考时由于成绩等原因没能填报自己喜欢的专业,工作时不愿从事所学专业的工作,这部分人员占23.73%;二是个人在填报志愿时对自己所报志愿不了解,缺乏相应的引导,工作之后发现自己对原来所学专业不感兴趣,故从事其他专业的工作,这部分人员占21.61%;三是由于高考填报志愿时没有相关的专业,而随着经济的发展和职业的细化,现有的一些专业岗位不得不由相近的专业技术人员来承担,这部分人员占18.64%;四是由于原来所学专业在收入上不高,故更换收入高且自己又能胜任的专业,这部分人员占14.83%;五是工作之后发现自己在其他专业岗位方面的能力更强,从事了对自己更有发展的职业,这部分人员占14.40%;六是由于家庭原因,这部分人员占6.79%。此外,有部分在职人员还认为就业地点的选择、就业压力大等问题也是导致其更换原专业的原因。

通过以上分析可见,所学专业与所从事职业不对口这个问题是多方面原因形成的,包括社会、国家、高校和学生以及主观、客观各个方面。教育就是由社会、学校、个人的关系组合而成,高等教育也不例外,只有这三方面信息畅通、协调发展才能避免这个问题的产生。

3对策与建议

3.1 从高校学科专业设置来看①高校要端正自身的办学理念。不同高校的办学理念不同,应根据自身的优势开设专业,避免不顾办学条件盲目跟着市场开设专业的情况,减少整个社会对某些专业的低水平重复建设;②学校的专业还要注重其内涵发展。高校应与企业及时互动,了解用人单位真正需要何种人才,其专业课程的设置可根据目标行业所需要人才的基本能力、核心知识、任职资格等条件来设置相关课程和确定相应的教学方式。学生所学的知识也要根据经济社会的变化及时更新,以减少学生工作后的培训周期与适应期;③建立“专业设置预警机制”。专业设置根据未来市场需求、专业重复建设情况及就业情况进行及时调整。高校在开设新专业时要对社会的需求进行预测,根据本地区、相邻省份甚至全国连续几年的就业状况分析其他高校此专业的设置数量和质量,以此来决定是否增设新专业;④高校可设置较为灵活的专业转换制度,对于申请更换专业的学生,在可操控的情况下要灵活掌握更换专业。

3.2 从国家教育制度来看①政府应该发挥宏观调控作用,严格控制各学院盲目升格为大学以及高校之间的不利竞争,使我国高校结构层次分明,各司其职。不同类型的学校为国家培养不同类型的人才,各专业的人才到相应的岗位去,形成良性发展的态势;②建立“专业发展预测机制”,便于国家对各高校的专业设置进行宏观调控。这一预测机构对四年后的专业需求状况、需求数量、各专业冷热程度都有一个大概的估测,这不仅便于国家宏观调控,也给高校的学科专业设置、学生专业选择和择业提供了前瞻性的平台;③可在高中或大学建立“专业现状及前景分析”讲座,在学生填报志愿时为其进行讲解专业内容及职业前景,让学生对自己所报的志愿有充分的了解,减少因缺少兴趣盲目报考而带来的更换原专业的情况;④采取宽口径的招生模式,即在招生时按院或学科大类进行招生,学生前两年上基础课,第三年可按照自己的兴趣和就业前景确定专业方向。这样在一定程度上避免了因填报志愿而造成的盲目性。

3.3 从学生角度看一方面,学生和家长在填报志愿时要充分了解本专业的学习内容、结合自身的兴趣及性格特点进行填报,减少因不感兴趣等原因而更换专业的情况;另一方面,学生在填报志愿时要分析社会现状,并对四年之后的市场人才需求有所预期,冷静思考、理智分析避免从众心理。

参考文献:

[1]李江源.简论我国高等教育制度的特征及缺陷[J].高教探索,2001,(1):11-15.

[2]贺伟,龙立荣.大学毕业生专业对口就业指标体系的构建[J].教育研究与实验,2009,(1).87-91.

[3]王骥.我国高等教育制度变迁:问题及出路[J].西安欧亚学院学报,2006,(7).14-22.

[4]张聪,赵川平.我国高等教育制度创新探析[J].南通职业大学学报,2001,(3).25-27.

[5]王胜强.以就业为导向的高校专业设置及调整的困境分析[J].魅力中国,2009,(12).

[6]靳希斌.教育经济学(修订本)[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75-98.

[7]王善迈.教育投入与产出研究[M].河北:河北教育出版社,1996:74-100.

第7篇

关键词:经济学毕业生;工作状况;跟踪调查

一、调查对象和调查方法

本文的毕业生跟踪调查以西南科技大学经济系2007届毕业生163名同学为调查对象,笔者于2012年5月以来,通过多种形式对该批学生进行了问卷调查。此次调查发放问卷分别向100份,收回有效问卷82份,有效回收率达82%。

本次毕业生调查问卷采用不记名调查问卷。

二、调查结果分析

(一)毕业生目前的工作情况

1.毕业生工作岗位情况

调查数据显示,因经济学所含内容比较广泛,就业面覆盖较广,涉及到经济行业的各领域,就业岗位对口率比较高,82人中有68人从事经济学及其相关工作,岗位对口率为82.9%,其中绝大多数毕业生对目前的就业岗位比较满意,只有8个同学对自己目前岗位表示不满意,仅占9.76%。由此可以看出,无论就业岗位与所学专业是否对口,大多数毕业生在踏上工作岗位后都能安心本职工作,对所从事的岗位有较客观的认识。

2.毕业生工作单位地点分布情况

在回收的有效调查样本中,在四川地区就业的有38名毕业生,占调查总人数的46.3%;重庆地区7名,占调查总人数的8.53%; 6.1%的毕业生去了北上广,还有39.07%的毕业生选择在其他地区就业(如山东、河南、甘肃、新疆等地)。在调查样本中,大部分被调查者选择了四川、重庆地区就业,主要因为学校在四川,学校就业在川渝地区具有一定的优势,另外工作单位地点和我校生源地有一定的重合趋势。

3.用人单位性质

从图3中得知,经济学2010届毕业生的就业单位以私营企业为主,人数比例高达73.9%,而仅有4.3%的毕业生在外资企业就业,相对来说去外资企业的概率较小,而民营企业在吸纳毕业生的行业中占据相当大的主体,经济学专业毕业生绝大多数也是进入民营企业工作的生力军。

(二) 毕业生对学院的评价

1.毕业生对学校专业课程设置的评价

根据网络交流和电话访谈得知,毕业生根据就业经历认为虽然经济专业开设了大量专业课,但总体来说,专业课程设置不够精简,缺乏深度,专业内容更新不快,更新速度跟不上社会发展速度;同时,实践课与职业相关联过少,比如金融教研室没有综合实验室,没有开设金融管理实际操作的课程,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相对较弱,专业实习流于形式,毕业实习名存实亡,这给他们的就业之路增加了阻碍。

2.毕业生对课堂教学的评价

如表2所示,在这5项指标中,毕业生相对最满意的是教学手段,这说明绝大多数老师能熟练运用电化教学手段,通过多媒体网络技术辅助上课。最不满意的是教学效果这一指标,不满意的毕业生高达20.7%,结合前面的“教学态度、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等指标的数据,可以看出学院经济学专业课程设置、教学内容比较陈旧,毕业生对教师的灌输式教学不是很满意,无法更好地掌握最新的专业知识并应用于实践,因此更谈不上创新了。

3.毕业生对考试管理的评价

从表3可以看出,毕业生对考试管理不满意程度相对较高,毕业生对教师的考试分数论颇有微词,多数毕业生认为考试内容过于呆板,过于注重简单记忆,没有达到考核的真正目的,还容易导致学生抱有作弊的思想倾向。

4.毕业生对初入职具备基本能力的评价

经过统计,不难看出,大部分毕业生初入职时对专业的理论知识把握还可以,具备开展工作、适应环境的条件,但相当一部分毕业生觉得自身的实践能力不足,未能有效地将理论知识用于实践,导致工作后不能很快进入角色,面对的是全新的知识,要经过较长时间的培训才能适应具体工作。

三、结论与启示

通过分析本次毕业生质量跟踪调查结果,笔者发现我校经济学教育总体上是成功的,整体上满足了社会的需求。但也反映出一些问题,值得我们重视:如毕业生普遍反映学校的实践教学欠缺,致使毕业生在就业过程中进入角色较慢,动手能力和实践操作能力有待提高,影响毕业生向更高层次发展。因此根据这次结果,对今后经济学专业学生培养和教学工作提出如下建议:

(一) 坚持不懈地加强学生综合素质能力培养

在今后的人才培养中一方面建议课程设置中适当增加人文方面的课程,比如管理学、法律、人际关系学以及心理学等课程,有意识地培养学生认识社会、人际关系方面的能力;另一方面,积极鼓励学生参加社会实践,在实践中自主学习与强化学识,坚持知识、能力和素质协调发展,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增强学生的适应能力和创新能力,从而进一步提高其岗位技能。

(二)进一步重视和加强实践教学投入,提高实践教学水平

对于一般本科院校而言,经济学专业是实践性很强的应用型专业,就业面较广,人才培养要区别于重点大学研究型培养模式。在今后的学生培养中,加强实践教学环节建设,加大实践教学配套设施的建设,真正在硬件和软件上实现深层次综合教学,着重加强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实践能力,提高学生处理实际案例的操作技能,培养学生完成工作任务的基本能力,并且在实践过程中也加深了对理论的理解,弥补教学的不足。在教学计划及课程设置方面应该继续增加实践教学的比例,开拓校外资源,与企业一起联合开发设计学生的培养方案,加强同行业更加先进的管理与理论的交流,积极为学生开拓实习和就业场所,加强校内外资源的整合。

(三)注重学生的创新思维、创新能力培养

应紧密结合学校教学资源优势,依托行业背景,面向市场和需求,以实践、应用能力为基础,深化教学内容改革,从重实践、重创新能力培养出发,注重创新课程模块建设,强化创新能力的培养,即着重培养具有较强的实际操作能力的应用型人才。根据经济社会发展和科技进步的需要,及时更新教学内容,将新知识、新理论和新技术充实到教学内容中,保证学生具有较强的理论水平、专业素养和动手能力。大力推进教学方法的改革,提倡启发式教学,注重因材施教。支持和鼓励大学生课外创新行动,强化学生的实践,倡导创新文化,包括参与科学研究项目、课外创新实践活动,参加建模、设计大赛等。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