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9-13 17:06:23
序论:在您撰写大语文课堂教学时,参考他人的优秀作品可以开阔视野,小编为您整理的7篇范文,希望这些建议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热情,引导您走向新的创作高度。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感兴趣了,其情趣往往趋于激越状态。此时,教师可打破常规,不受教学环节、容量、方法的局限,满足学生的兴趣需求,以丰富的阅历拨动学生求知的心弦,从而弹奏出课堂教学的美妙乐章。如笔者在讲《消逝的仙湖――罗布泊》一文谈及生态环境时,问学生们是否了解古楼兰的历史,一位学生竟唱起了《楼兰姑娘》,同学们顿时来了精神,课堂气氛随之生动起来。笔者临时调整了教学内容和顺序,先让这位学生唱了《楼兰姑娘》,然后向同学们介绍了楼兰古国的文明及其衰落史,“人类创造了辉煌的文明,却又毁灭了自己的文明,有谁能想象到西部大漠下面竟埋葬了显赫一时的楼兰文明呢?为什么会这样呢?因为没有重视环境保护。如果我们今天不重视环保,明天我们就是第二个楼兰!”悠远的历史,现实的教训;保护环境,人人有责。历史知识演变成了语文课堂教学宣传环保的附加值。
二、用“即景生情”来追求语文课堂教学利益的最大化
有些教学话题往往不是备课时所能预见的,具有一定的偶发性,这就要求教师变无意注意为有意注意,及时捕捉教学信息,挖掘教学资源,能动地运用到课堂教学中去,使学生得到心灵洗礼的“及时雨”。一次,笔者提前几分钟走进课堂,只见黑板上有这样一句话:“×××,你不是人!”不用说,这是一位调皮鬼的“杰作”。笔者看了后本来想发火,但后来一想,倒不如借此机会去挖掘教学资源,于是笔者就决定放下备好的课,做出临时安排。笔者以“即景生情”的方式笑着说:“×××,怎么就不是人呢?明明和同学们坐在同一个教室里听课,怎么就不是人呢?你说他不是人是什么呢?喔!他不是人是神。”学生们随即哈哈大笑起来。笔者接着又说:“‘生活处处皆语文’,你们太有才了。我教了一群神仙。”笔者接着按照既定的内容进行教学,那堂课的纪律出奇的好。事后那位写此话的学生主动承认了错误。一个“即景生情”的课堂设计,让课堂生动有趣,并且学生们的纠纷也顺利解决了。一段“即景生情”式的教育,获得了较高的思想教育的附加值,比空洞说教要有用得多。
三、用“节外生枝”来追求语文课堂教学利益的最大化
课堂教学有时会跳进一两个不和谐的音符,使教学走音变调,学生注意力发生转移。这时,教师要有应变机智,变不利为有利,化腐朽为神奇,以高超娴熟的教学技巧,灵活地驾驭课堂。这样,不仅不影响后续教学主值的取得,反而会创造出高附加值。在教授《藤野先生》时,当讲到日本人不相信鲁迅先生的成绩还污蔑说是得到藤野先生的泄漏题目,一位学生失口喊道:“落后就要挨打!”引起全班同学的一阵哄笑。笔者接着说:“落后是要挨打。同学们,回去找一找书,看看在过去的历史中,我们民族的历史长河中,有哪些落后被打的事例。今天我们该怎么办?”不用说,第二节课时,同学们纷纷举手发言。“老师,历史不能忘记。今天,我们更应该好好学习,振兴中华。只有这样,才不会挨打!”望着一张张稚嫩的脸,我感到这是一次成功的爱国主义教育课,同时,也使学生明白:只有读书,才能掌握更多知识的道理。想起上一节课的“节外生枝”,由于做到了适时调控,收到了意想不到的课堂效果,这不正是我们所需要的教学利益最大化吗?
四、在“旁伸斜逸”中追求语文课堂教学的附加值
学科知识不是孤立的,而是存在着必然联系的,享受思维也不是单向的,而是有关联的自然复合。教师不能就学科教学科,尽可能多学科地“旁伸斜逸”,使学生所接受的东西不是孤零零的小岛,而是一组鬼斧神工的群岛。笔者在讲述《出师表》陈述诸葛亮对刘氏父子忠贞不二的情感时,有位学生认为这是“愚忠”,笔者说:“你能不能说说你的理由呢?”他的观点得到不少同学的支持,但他的理由大多数同学并不认同,看来讲清楚“尽忠”、“愚忠”很有必要,它不仅关系到对诸葛亮的评价,而且关系到学生的正确人生观的形成。笔者要求学生从当时的社会状况、地理情况和中国传统的伦理道德等角度认识这个问题。学生依据所掌握的历史知识,有的谈及了诸葛亮的出身,刘备的“三顾茅庐”、“临终托孤”,中国几千年传统的正统思想的角度,认为诸葛亮的做法是值得肯定的,是千古名相,是“鞠躬尽瘁、死而后己”的楷模。顺着学生的热情,笔者穷追不舍:诸葛亮的做法给了我们哪些有益的启示?于是,学生们各抒己见:要知恩图报,要尽忠爱国,要明辨是非……看来,学生们已懂得了“尽忠”、“愚忠”的区分,更懂得了为什么去“尽忠”。这种“旁伸斜逸”所取得的教学利益最大化真是不菲。
五、在“见缝插针”中追求语文课堂教学的附加值
[关键词]高校 大学语文 课堂教学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3)09-0165-01
一、存在问题
多数高校过于强调本校该有的专业特色而忽略了对大学语文的重视,这就导致了这门课程的边缘化地位。大学语文课形同虚设,专业课随意挤占大学语文课的课时,甚至有的学校干脆取消了这门课程。
(一)课程开设目的不明、随意定位、课时过少
大学语文课程开设目的长期以来不明确,随意定位,导致学生无法明确知道学习本门课程的必要性,教师也不知道教学的重点在哪里,因此陷入双重盲目的境地。再者,课程是否开设,课时多少,基本全由本校领导所决定,存在着较大随意性、不稳定性。这样,潜移默化地改变了大学语文在教师与学生心中的地位,使之一落千丈。
(二)教材特色不突出
由于各高校对于大学语文的不重视,各高校的语文教材往往随意选择,而这种随意选择的教材针对性不强,存在严重不足和不配套的情况。不少学校也使用本校教师自编的教材,但因主编者在教材研究方面真正有造诣者不多,教材编撰质量难有保证。目前的大学语文教材内容普遍存在偏难、偏深、专业性太强、与学生所学专业语文说写能力要求结合不够、高出高职学生的接受能力范围等共性问题。
(三)教学内容过时陈旧,教学手段单一
现行的大学语文教材内容多以古代文学史及其名家作品为主,而对当代优秀人文科学作品与值得关注的文学现象占有太少,而且国外优秀的文学作品更是微乎其微。然而,这些课程内容大多与高中内容重复,对于高校学生而言显然并不适用,甚至会引起学生的无聊情绪,降低学生的学习兴趣。另外,很多教师的教学手段仍然遵循以前的老式教学方法,阅读课文、分析课文、总结课文,这种模式自学习语文之日起就已经印入学生头脑,但对于朝气蓬勃的大学生来说已经不再适用,他们需要更加生动、活跃、具有时代气息的教学手段。
二、改革
高职高专院校的大学语文课要适应新的发展形势,在教学理念、思维模式、教学原则、教学方法等方面不断创新。在教学理念方面要树立应用型教学的思想,并把这种思想贯彻到大学语文课的课堂中去,在教学方法上要灵活多样地体现应用型教学的理念。
(一)转变原有观念,重视大学语文课程
当今社会,由于人才供大于求,导致大量人才的积压,专业人才层出不穷,因此,用人单位除专业技术娴熟外,更加注重人文素养,思想境界等方面。
所以,高校学生要想立足于社会,除了具有高超的专业技术外,更需要加强本身的文化修养、职业道德等人文精神的培养。而大学语文课程在这方面起着不可代替的作用,所以按照与时俱进的原则,大学语文课程更应偏向于人文性的培养,教师要通过课文的讲解,培养和熏陶学生的文学修养及道德情操,使之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以满足当今社会对于人才的需要。
(二)利用现代技术手段,实现多种教学模式混合的教学新方法
改变师讲生听的古老教学模式,在课堂上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参与其中,俗话说师傅领进门,修行在个人。教师只要在关键的问题上加以引领,控制课堂的导向,剩下的一切都可以交给学生自己完成,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教师还可以让学生阅读一些古今中外的名著,但不要逐字逐句地给学生讲解,而是由学生来进行内容的分析与阐述,教师不要提及其分析的对与错,将权利完全下放给学生,由学生展开问题并讨论问题。最后,将学生与教师的分析一一列出来,让学生自行判断其结果,充分发挥学生的分析与解决问题的能力,进而提高学生辩证的思维,提高学生的是非观。另外,教师可以充分利用多媒体网络技术,将图片、声音、影响资料展示给学生,使学生在身临其境之中感受作品的美与丑。
(三)鼓励教师自编教材,突出专业特色
每个专业都有自己本身的特点与侧重点,教师应在了解本专业特色的基础上,反复推敲琢磨大学语文课程的内容,使之符合本专业学生的特点。这样不仅可以使学生在专业范围内提高本身的人文素养,也使大学语文与本专业紧密结合,学生学学语文不觉得突兀,进而提高学生学习语文的主动性与兴趣。
关于教材内容的选择,要基于专业特色之上,尽可能包罗古今中外、名学名家的作品,扩展学生的眼界,提高学生的品位。
三、结束语
总之,要提高高校语文课堂教学,首先要对大学语文加以重视,利用多样实用的教学手段让语文课程融入到学生学习和生活当中,逐步改变高校语文在教师与学生心中的地位,进而提高学生的道德情操,提高学生的精神文化底蕴,提高感悟人生的境界。
【参考文献】
就初中语文教学而言,课堂教学效率不佳的问题仍然令人忧虑。
其实,语文学的好坏,直接影响到一个人工作和生活的质量。但就目前而言,语文教学却越来越不受人重视,人们(家长、学校、学生)由于中考、高考这样的应试教育指引,把更多的精力用在了英语、数学等科目的学习上。只要我们稍稍留心,就可以发现:语文课堂被轻视甚至忽视的现象普遍存在。几近疯狂的英语和数学的补课,语文甚至于被当作副科来对待,不但课余时间极少学习语文,而且许多学生在语文课堂上都兼做英语或数学,对语文的实际学习的时间不断压缩,因此,语文课堂的教学效率在不断降低。
一、语文教学效率降低的根源
1.师讲生听,以讲代读
教师往往越俎代庖,把自己认为的教学重难点条分缕析地灌输给学生,学生缺乏自读的感悟、探究、发现,只是扮演了接收器的角色,这样的语文课怎样上?
2.生讲师听,华而不实
以小组讨论代替阅读教师提出问题,学生思考问题,你问我答,调动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课堂活跃了,使教师独霸讲台演变成少数学生霸占课堂的现象,形成了更多学生永远是观众、听众等无效讨论教学现象,只追求表演作秀,不顾及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3.以练代读,本末倒置
在这样的课堂上,教师根据文本设计了许多问题,缺乏主体感悟、探究。其实,非多练,不足以巩固夹生的知识,非多练,不足以弥补因缺少自读而忽略的基础与细节的知识,不足以训练学生的基本能力。看上去正确,其实不然!
故而,所有责任感和使命感的初中语文教师,不能观望,不能等待。
二、提高语文教学效率的方法
1.立足课本内容
每册语文教材从文体、基础训练、单元练习、知识点等方面看,都是一个系统结构。所以说,初中语文教学应以本为本,以纲为纲,应该立足课本,以课本为中心、为基点、为指南。“立足课本”最重要的一条,就是教师要深刻理会、掌握、熟悉教材,对其中的知识点、内在结构、体系特征等等都能够熟记于心。
2.开拓课本内容
“立足课本”是“开拓课本”的基础、源泉。一部教材,一套教材,就是一座真正丰富的人类知识宝库,储备取之不竭、用之不尽。只有全面理解把握教学内容,才能提炼重点、难点,发现疑点,从而由点走向面,由浅入深。最关键在于一个“探”字,即把握住教学的重点与疑点。以此为突破口,不断深入下去,探本溯源,启示学生,寻找知识的根源。
3.融合课本内容
“立足课本”“开拓课本”之后,最关键的一步,就是“融合课本”。在教师的启迪开导下,学生积极思考探究之后,便会主动地参与课堂教学的创造性活动,从而充分发挥其主体性、能动性,学生在与教师的思维一体化的互动中吮吸人类知识之甘甜。课堂教学便具有厚实的根基、开阔的视野、生生不息的活力,便不仅能使学生立足于课本,这样的教学在内容上具有厚重感,在教法上具有艺术性。
一、重视集体训练,提升教学的有效性
在初中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对学生进行集体训练。让所有的学生都能动笔、动口、动脑,有效调动学生参与课堂教学的积极性。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给学生更多的读说时间,通过设计问题来集合教学内容,对学生进行集体性训练,让学生有更大的收获,实现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我在教学《陋室铭》一文时,先让学生齐读课文,之后再要求学生自读。同时,我也对课文进行点评并指出阅读要点,之后,再让生齐读,体会课文的情致。这样“读书百遍其义自见”。通过学生的齐动笔和齐动口来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也把课堂交给了学生,提升了课堂教学的效率。又如,在教学《赫尔墨斯和雕像者》时,我先让学生静静地读书,静静地思考,然后让学生和老师互动研讨,达到润物细无声的境地。我引导学生关注文本并反复研读,在此基础上,让学生独立思考,进行小组讨论,以此来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
二、进行积累训练,实现知识的“汇聚”
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具有综合性、实践性的课程,我们要让学生“多读多写,日积月累”,让学生进行“语言的积累、感悟和运用,注重基本技能的训练”。我们都知道,语文知识、语言材料、语言模型是语文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形成语文素养的基础。有了丰富的积累,才能形成良好的语感,才能厚积而薄发,才能形成真正的听说读写能力。而这需要教师将课文中最有价值的语言训练“点”加以提炼,并让学生进行扎扎实实的语言积累训练,让学生在“动中学,学中得”。如在课堂教学中让学生积累常用雅词、成语或是叠词等;句的积累可从修辞句、描写句、评析句、哲理句中寻找;段的积累分成秀美的绘“景”文段、精美的咏“物”文段、生动的写“人”文段、小巧的抒“怀”文段、含蓄的述“感”短文等;能力的积累可品析篇章的安排、文章的概括、语言的品味、手法的欣赏、阅读的感受。如在《口技》一文的积累板块中,我先让学生找出表现时间的词:“少顷”“既而”“未几”“倾而”等涌入笔端。然后合并同类项,相继找出以前所学《狼》中的“少时”“久之”“顷刻”。再举一反三地让学生完成对其他的知识板块的学习。或让学生自己划出,或启发学生划出。学生划分“作作索索”“许许”等拟声词后,老师则因势导出叠声词板块。当学生学会了“分类”时,老师再授之以“分类集中法”。既授之鱼,更授之渔。这是一种同类相聚的积累。
三、注重技能训练,打造高效课堂
在初中语文课堂教学中,我们应该加强知识训练和能力训练,同时也应该注重技能训练,这样才能使三者形成合力,打造高效课堂。如我在教学《赫尔墨斯和雕像者》时,让学生进行“阅读三练”,通过无问题式教学对学生进行相应的能力训练。在阅读第一练中:概括――试给这则寓言换个标题,“爱慕虚荣的赫尔墨斯”“身价”“不自量力的神”……从学生各种各样的答案与分析中,我们看到他们已经真正走进了文本――读情节、读人物、读道理。阅读第二练:提取――找出这篇寓言的五个关键词,老师和学生共同借关键词概括这则寓言的主要故事。阅读第三练:评说――用几个成语评价赫尔墨斯,“信心十足”“自以为是”“自命不凡”“洋洋得意”“目中无人”……正是因为有前两练的铺垫,学生对人物形象的把握才能如此到位,并且有了积累。
四、注重动笔训练量,实现读写结合
所谓从大处着眼,即指语文课堂教学要以新课标为依据,着眼于“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从小处着眼,即指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关注课堂的每一个细节。因为一堂课正是由无数个细节有机组成的。因此,在课堂教学中,语文教师要做一个有心人,从关注学生的个性发展和学生语文素养的高度,抓住每一个可以发挥利用的细节不放松。
新的教育理念告诉我们,教学的目的不仅要让学生学会,而更要让学生会学,使得学生知其然更知其所以然。这就需要我们的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善于抓课堂细节,因势利导,促进学生自主探究。笔者曾听一位老师执教老舍的《济南的冬天》一文,在学生初读课文后,教师要求学生说出“济南的冬天”给自己的印象。一位学生说“济南的冬天独具特色”。这位教师在给学生一个“说得非常好”的表扬后就了事了。当时总觉得这里似乎缺点什么,但由于是听课也就没多想。第二天,我在教学这一课时,也设了这样一问。无独有偶,一个学生居然也说出了“济南的冬天独具特色”这句话。我突然想起前一天听课时的感觉,便问道:“你是怎么理解的,能具体谈谈吗?”没想到他一个字也说不上来。其他同学也都眼瞪瞪地望着他,没有一个举手要求补充的。我意识到解决这个问题可能就是理解全篇内容的突破口。我便启发引导学生:“他的这个观点大家同意吗?请快速阅读课文,边读边想,看谁先弄明白。”一石激起千层浪。虽只是这么简单的几句话,却迅速将学生推向了自主探究的漩涡。大约八分钟后,绝大多数同学面带微笑地举起了手。就在这短短的八分钟时间内,学生们不仅弄清了这个问题,理解了全篇文章的内容,而且还深入分析了文章的主旨,还有的学生对作者独特的布局谋篇进行了探讨。这不正是新课标所倡导而又为我们语文教师追求的最高境界吗?
新课标还指出:语文课程还应重视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使他们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促进德、智、体、美的和谐发展。鉴于语文学科的性质和特点,在课堂上我们不可能花大量的时间对学生进行简单的说教,而应该尽可能地捕捉一些细节,对学生进行教育、启发与鼓励。如一次在教学玛丽•居里的《我的信念》一文时,我问学生:“作者认为做事情需要怎样的精神?”一个学生回答:“作者认为做事情必须有坚忍不拔的精神,但最要紧的还是要有自信心。”这是一个平时很胆怯的女孩子。她的答案是正确的,但声音小得连站在她跟前的我都听得不太清楚。当我正准备另找人回答时,突然发现她正直愣愣地望着我,眼里满含着期待。我心头一震――何不让她再说一次呢?我便把她的回答向大家转述了一遍,然后反过来问她:“你认为自己的回答正确吗?”她肯定地回答我:“是!”我接着说道:“很自信。但是刚才回答这个问题时,自认为回答得很自信吗?”她摇摇头。于是我深切地对她说:“请你很自信地再回答一遍!”声音比先前稍微大了些。“请再自信点!”这一次她的声音很响亮,我便带头鼓掌表扬了她。在掌声中大家笑了,她也笑了。此后,这位同学似乎换了个人,上课回答问题不仅声音响亮,而且比以前积极多了。
总之,对课堂细节的捕捉与处理,可以体现一位教师的实力和功底,显示一位教师的现代教育理念与实践新课改的水平。我们语文教师如能真正做到从大处着眼小处着手,那样,我们便会发觉落实新课标精神“踏破铁鞋无觅处”,其实“得来全不费功夫”。
作者单位:湖南省慈利县职业中专
编演课本剧应注意以下几方面。
(一)了解剧本特点,选择故事性强的文章,激发学生表演兴趣
编演课本剧,顾名思义,包含编写剧本和舞台演出两个范畴的内容,即将课文改编为剧本,再组织演出的活动,这不仅是课堂表演的一种形式,而且提升了课堂模拟性、趣味性、互动性。它既能充分展示学生才华,又激发了学生们的学习热情。
初中语文教材里选录了古今中外的大量富有故事性、叙述性、趣味性的神话传说、寓言故事、中短篇小说、小小说、剧本文学、影视作品等,如《愚公移山》、《陈太丘与友期》、《孙权劝学》、《杨修之死》、《石壕吏》、《范进中举》、《狼》、《赫耳墨斯和雕像者》、《皇帝的新装》、《变色龙》、《威尼斯商人》、《孔乙己》等,这些文学作品可读性强,矛盾冲突激烈,人物性格鲜明,篇幅适中,且故事情节简单,教师要选择一些课文或者其中的个别情节片段,组织学生编演课本剧。编演课本剧,要观察了解学生的个性差异,充分利用学生专长,各尽其才,挖掘潜能,张扬个性。挑选演员,教师应该公平公正,充分发扬民主,学生、推荐、教师点名与全班公投相结合,充分发现、挖掘人才。被选中的学生觉得是一种荣誉,必定全情投入排练,认真完成表演。在编写剧本时,要让每个组员自己展开民主式的讨论,对剧本的构思、角色的分配,充分发表意见,充分掌握课文内容,讨论后定表演。
(二)应鼓励在课文基础上的二次创作
将课文改编成剧本,要把叙述语言转化为对白,转化为动作,同时还要补充一些细节,就不能过分强调课文的唯一性了,教师应该允许学生在课文的基础上进行二次创作,鼓励学生根据文章的篇章布局大胆加入合理的、能推动情节发展及有助于刻画人物的情节补充、细节刻画等。如学生在―次排演《孙权劝学》中“孙权读书”一幕时:孙权挑灯夜读,学生在改编中增加其与伴读童子的对话,将人物认真、积极学习的形象刻画得更加丰满。表演时,演员把童子早已昏昏欲睡,而孙权却仍苦读的细节表现得十分到位。这些对原作成功的改编和表演都说明学生既掌握了基础知识,对人物的性格有了准确的把握,同时也体会到了文中未提及的潜台词。再如,学生在改编《变色龙》一文时,经过细致的研究、讨论,大胆采用由两个人背靠背来演主人公奥楚蔑洛夫的形式,暗示他是一个典型的“两面派”,并为此添加了一些台词,还添加一些神态、动作、语言,把“变色龙”的形象表现的淋漓尽致,使同学们更好地理解了人物角色,理解这一小说所传达地社会背景,取得了不错的效果。
值得强调的是,课本剧毕竟有异于舞台剧:课堂剧的活动范围仅囿于狭小的讲台上,灯光、音响、道具等媒质不全,因此人物、情节、时间、场景不能做到高度集中;要压缩篇幅,精简人物,减少场景切换;要突出尖锐矛盾突出。由于初中学生年龄学识、理解能力、见闻阅历、性格情绪等方面的限制,教师在指导编演时,一定要立足实际,把握分寸:1.选取的情节一定要简单(通常是一两个片段),进行先易后难、先简后繁、循序渐进的尝试。2.演出道具应简易,可让学生自己动手制作。如《皇帝的新装》可用课桌椅代替织布机;可折叠报纸做成皇冠和其他官员的帽子;可用玻璃纸表示皇帝身子……3.要重点指导学生熟悉课文背景主题,了解作者思想意图,分析人物形象和故事情节,把握人物个性化的语言、动作、神态和细节等。人物对话的表演应掌握好语速和停顿;一些招牌式的动作神态的表现要生动传神、准确到位,如《范进中举》一文中胡屠户“把银子攥在手里紧紧的,把拳头舒过来”中的“攥”、“舒”,以及《故乡》中中年闰土“麻木悲苦”和老年杨二嫂“尖酸泼辣”的表情,《唐雎不辱使命》中秦王“前倨后恭”、“外强中干”、“色挠,长跪而谢”等动作和神态,最大程度地为突出人物性格、推动情节发展服务。4.要让尽量多的学生参与表演,可分组表演,让更多人得到实践的机会,让全体学生的语文素质多得以提高。
(三)表演后,应组织全体学生讨论、揣摩
关键词:大学语文;教学理念;有效课堂教学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01-0107-02
大学语文教学,具有工具性与人文性相统一的特性,实施课堂教学改革要重塑教学理念,转变教学模式,从而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就重塑大学语文课堂教学理念而言,教师需要对大学语文教与学的现象所反映出来的现有理论、观点和见解做出科学判断归纳,形成特有的符合时代要求和自身需求的教育教学理念,并运用于大学语文教学活动中。这一特有的教育教学理念主要包括大学生素质发展、语文素养提高、教师自身造就三方面内容,其中,核心部分是大学生素质发展。重塑大学语文课堂教学理念,有效进行课堂教学,应从以下四个方面教学理念的确立着手。
一、全面提高大学生语文素养
全面提高大学生的语文素养,是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的一项基本内容。语文素养是大学生学好其他课程的技能基础,也是大学生全面发展的学理基础,因此大学语文教育教学,必须面向全体大学生,并致力于大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那么,何谓语文素养?笔者认为,语文素养是一种以热爱祖国语文为基础、提高语文能力为核心、形成高尚品德修养和高雅审美情趣以及提升文化品位为目标的综合性涵养。长期以来,大学语文课程教育教学先后走了两方面的极端:一是人为强化语文教学的政治因素,抹煞语文课程的学科特点,突出“政治思想教育”,忽视语文能力的培养。二是过分强调语文的工具性,淡化语文学科内在的人文性,以形式逻辑的诠释方式取代丰富多彩的语文教学实践活动,扼制了大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发挥和个性发展。摒除这两方面的极端,根本途径在于走全面提高大学生语文素养的课程改革之路。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当注重运用有效手段引导学生从优秀文学作品中汲取崇高的理想、坚强的意志、高度的社会责任感等精神粮食,以真善美洗涤心灵,去伪存真,去恶从善,去丑扬美,提高自身思想素质、道德素质和心理素质,塑造健康的人格。同时,通过广泛阅读和识记背诵手段强化学生识记功能,提高阅读能力,积淀文学素养,增强文化精神底蕴。有效的大学语文课堂教学还要激发大学生情感,增强其感知能力,加强认知能力训练,提高其表达能力,从而提高语文素养。
二、科学把握大学语文教学特点
每一门学科,都有自身特点。撇开学科特点,展开教学只能是无的放矢。语文课程本身具有学科工具性,同时有着丰富的人文内涵,体现出多元化的人文理念。针对这一特性,大学语文课堂教学必须将语文课程的工具性与人文性有机统一起来,在注重大学生语言能力开发的同时,充分发挥语文教学的熏陶感染作用,有效地对大学生精神世界进行引导和布控,大力培养大学生爱国主义情感、社会主义道德品质,并尊重大学生独特的学习体验和个性发展,给大学生宽裕的成长空间,使大学生逐步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念和积极的人生态度、高尚的文化品味和高雅的审美情趣。语文课程还具有较强的教学实践性。传统的语文教学把课程内容分解成知识点、能力点,以练习形式达到知识点和能力点的要求,大学生的机械练习造成了语文课程的繁、难、深、多。这样,曲解了教学实践的本意。科学体现语文课程教学实践本意,就要确立大学生学习活动的主人翁精神,培养大学生的语文实际运用能力,突出教学过程中“学”与“用”的整体性。实现这一教学目标,其主要途径理应是通过有效的语文课堂教学来实现。有效的语文课堂教学不宜刻意追求语文知识的系统性和完整性,而是侧重引导学生直接把握语文材料,鼓励自由阅读、自主写作、自由表达、自主创新,提倡探究性学习,掌握运用语文学科规律,将“学”与“用”有机地统一起来,走适合自身发展需求的治学之路。
三、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在教学过程中,师生互为主体,具有主体间性。有效的大学语文课堂教学,既要充分发挥教师教学主导作用,切实尊重教师教学独创精神,又要根据大学生身心发展需要和语文学习特点,对大学生成长的个体差异和个性学习需求给以特别关注,尊重大学生的自主意识和创新进取精神,肯定大学生在多元化研究性学习方式活动中展现的个性化行为,留给他们较为宽松的探索思考空间,形成“自主、合作、探究”的有效课堂教学模式。教学内容的确定、教学方法的选择、评价方式的设计,都应当沿着这一改革指向展开。大学语文课堂教学模式的转变必然是以提高大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为根本目的。追求智育目标固然重要,但是脱离对大学生的兴趣爱好、情感态度、价值观、创新意识、合作精神的培养,就无法促成大学生健康人格的形成,就难以实现全面发展的教育目标。为此,倡导有效的语文综合性教学,有利于大学生在感兴趣的自主活动中主动探究、团结合作、勇于创新,全面提高语文素养。课堂教学内容,不拘泥于学科知识要求范围,要敢于关注社会、人生以及历史、现实、未来等科学文化问题,涉及科学、人文和自然、道德、艺术各个领域的学科内容;利用各种可用的资源,借鉴其他学科的教学方法,促使多样化教学模式和学习方式在有效教学课堂中顺利实现。坚持课内外教学活动相结合,在实际情境、生活体验、社会实践中加强对大学生的人文素养和综合素养的培育。
四、构建开放而富有活力的大学语文课程体系